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024-08-23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通用12篇)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1

一、树立阅读观不断拓宽学科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老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老师的知识越深湛, 视野越宽广, 科学素养越全面, 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 而更是一位教育者。”提升职业素养, 促进德育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 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 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劳动最大的特点, 就在于教师运用自己的学识、思想、行为和举止, 在工作和生活上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塑造个体。教师本人是校园最主要的表率, 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也是学生鲜活榜样。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无世俗之染, 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 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他们荣辱不惊, 即使学生行为偏激, 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老师对学生既要慈爱, 又要严管, 严慈相辅。作为教师, 自己应当真心诚意地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以最温和的方式教育他们。“自我完善, 以继为师”。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 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

二、躬身教学实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结合和反复换位, 可以积累教学经验, 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开拓教学思路,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 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 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 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 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 深挖其思想精华,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 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受到教育, 规范行为, 形成良好习惯。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 引导学生去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 明辨是非, 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 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 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 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创造和再学习活动, 它离不开自主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 有时还需要其他老师的帮助与合作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途径。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反思应该具有自主创新、平等发展、互动合作的活动特征。

教学反思能使每一个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心态。有人说:“如果不进行批判反思, 生活在当今就是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夫浅的知识。”没有反思, 就不会有问题意识、教研意识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可能, 教师也就不会有进步。教学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素质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经验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新课改的理念表明, 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 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 即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优秀教师发掘自己潜藏的教育思想的工具。它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 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 在发展学生的同时, 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所以, 学会了反思, 就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观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它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由经验型发展为反思型教师;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它能大大缩短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周期。

韩愈曾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则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职责的履行也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 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正是从事这样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 懂得教学艺术, 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 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 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教师荣誉的根本是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灵魂, 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 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的规律, 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 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 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 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2

————二级素养培训体会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体,要适应改革,促进改革,就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爱岗敬业师魂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一、提升师德,突出爱岗敬业的主核心。我认为新形势下师德的核心应体现为“三心”。

首先,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职业“责任心”。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毫不动摇地肩负起祖国和人民交给的重任,他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决定着教师要有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我们见到许多老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家访、备课、辅导后进生,批改作业,思考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对于责任心强的老师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固然好好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校内是“工场”,校外又何尝不是“阵地”?因此“一身粉尘,两袖清风”,“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是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陶行之的名言我们要永远牢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然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还要重新审视“责任心”的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用新理念去践行新的工作思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益,深化工作内涵,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呆板的工作方式、低下的工作质量。若能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教师生涯的最理想的境界。

其次,教师要有公正开明的“公心”。“公心”的内涵就在于让所有的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胸怀应是天底下最广阔的,他应包容众多最平凡的工作,“备、教、批、辅、测、评”,找学生谈心,组织班级活动,繁琐,平淡,周而复始。还应包容全体学生,不论其成绩好坏,不论其家庭贫富。教师献出一颗赤诚的心,抱着促学生成才,使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心愿,孜孜不倦,任劳任怨,顽强拼搏,矢志不移,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结出饱满的果实。当“桃李满天下”,自己亲手培育的幼苗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这就是我们教师辛勤耕耘的最好的回报和最好的安慰。

第三,教师要有款款深情的“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核心,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神圣的、崇高的,像严父,又像慈母。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要每天目无表情或板着脸孔对待学生,而是把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同关心爱护学生揉合在一起,把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也就是说,从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严格要求而不责备惩罚;有父辈的威信,更有大丈夫的胸襟,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后进生”和“留守生”,学习上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给予肯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遇到打击给予保护,遭到挫折给予安慰,犯了错误耐心教育,安排工作给予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师能,打造爱岗敬业的强本领。

爱岗敬业,不是凭空而行,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师能,师能是爱岗敬业的前提与基础。教师缺少师能难以彰显师德,教师没有师能其师德无从谈起。强化师能,一定要具备“四识”。

1、加强学习,开阔适应时代发展的见识。

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要强调的是,这桶水是一桶鲜活的水,是常流不止的水。不能用上个世纪的那桶水还来“忽悠”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另外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是多方面的,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

2、不断反思,提高宜于学生发展的学识。

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是不能从事教育事业的。但是过去的培训与学习只能是代表曾经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永恒的真理。怎样因材施教?你必须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然后才能适应学生。怎样适应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当一个发展着的人看,当一个有发展潜能的人看。其次也要把自身当学生看,自己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着的人,不断充实着的人,用教育理论来充实,用教育实践来充实,用榜样来充实,用先进经验来充实。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受同行好评的老师,受家长信赖的老师,受社会尊重的老师。

3、构建平台,锻炼适应专业发展的才识。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做文章。教育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你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有适应学生发展的才识。首先要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我们要在全县大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多层面,多方式,多类别,全员参与,尤其是少数中老年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然的话就要拉大与他人的距离。二是在校内搭建校本教研的平台,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中发生的事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教管模式。已出成果的要尽快地转化成果,全面推广。在这些平台中,努力使教师的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我们就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争奇斗艳,我们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名师,更多的名校长,更多的名学校,黄梅的教育之花就开得更鲜更艳。

4、激励引导,激发勇立课改潮头的胆识。

语文教师应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3

那么什么是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呢?或者说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养”一词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其专业的修养。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文学艺术的素养。

語言文字的素养是每个语文老师甚至说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是我们日常交往时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对于一位语文老师来说,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素养不但是与人交往交流的需要更是教学的需要。

除了提升语言文字的素养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工作,而忽视了文学素养的提升。这样致使语文教学只停留在一个极为浅薄的层次上。有些老师也注意到了文学素养提升的问题,但只针对学生,而忽视了自己。

当一个语文老师开始重视了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就会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语文回归到文学上来了,那么语文的课堂将不会再枯燥僵硬。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课堂必然是受学生欢迎的,当学生开始喜欢你的课堂的时候,提升学生的素质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李玉山在《在‘惭愧’中成长》一文中就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惭愧”中逐步认识到语文的真谛,从而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而完善自己和语文教学的。

那么,语文老师该怎样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呢?

首先,要广泛深入地阅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师中,真正能潜下心来阅读的又有几个人呢?语文考试考名著阅读,老师便要求学生读名著。但是,在初高中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中,又有多少语文老师真正读了呢?自己对名著都不读,如何指导、评价学生的阅读呢?谭永康在《每日三问》一文中写道: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学校去。很遗憾,我真是很少——几乎没有看见过捧着教育名著或是教育杂志正在阅读的老师。他在文中还引用了一个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的话“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以此来告诫教师要多读书,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文学素养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当一个教师喜欢阅读了,他的学生才可能亲近书籍。读书多了,走进课堂就有底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其二,要勤思考勤动笔。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勤于思考,只阅读不写作,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做法。我们只有通过经常性地写,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从而用于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李玉山说:“写作使我‘深知其中甘苦’,让我能以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长处,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也有效地提炼了我的教学语言”。当然教师的写作是有别于作家的写作的。我们不一定是写文学作品,也可以写教育叙事或日记。

其三,语文教师要善于“养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仅仅靠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善于“养情”。所谓“养情”,就是要注意自己情感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作品,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极富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饱含情感。一个没有丰富情感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是不可想象的。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文老师要“养气”,这气就是情,激情。有了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老师,才会有一个活跃而热烈的语文课堂,才能培养出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学生。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4

1.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己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时代的发展, 科学意识的觉醒也促使我们开始着手教育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应试教育, 这一教学模式仅仅只关注学生会做题目, 可以考高分, 甚至不惜采用题海战术, 显然, 这种教学方式偏离了教育发展的本质。与此相对立的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诸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不仅旨在提高学生成绩, 更重要的还在于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更新, 对于老师而言, 他们应该改变过去“老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观念, 进行角色互换, 以学生为主体, 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 不仅做他们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 更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生导师。具体来说, 老师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每个学生, 不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自己喜恶的取舍条件,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给予爱的关怀和鼓励;进一步放权, 将课堂的大舞台交给学生自由发展, 尊重学生独特的观念和创造力思维, 不拘泥于书本的标准答案, 等等。总之, 老师要与时俱进, 不能囿于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点, 主动进行思想革命,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出发点。

比如在高一英语教材Unit 1“Friendship”课文的学习中, 老师不仅仅要注重要求学生掌握单词、重点词汇、句子、语法和阅读技巧等基本知识, 同时要在教学中进行价值培养和情感渗透,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中阶段会经常听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小事而产生摩擦, 老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friendship”延伸到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明白友谊的真挚与伟大, 学会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朋友, 这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素质的体现。

2. 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敢于创新教学方式

时代在变, 教材在变, 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在变, 由此可见没有哪种教学方式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我们常说的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从具体的时间和条件出发, 因此高中英语教学方式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特征进行合理选择。俗话说,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方式也是一样, 教学方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然后臻至完善的过程, 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敢于创新教学方式。首先, 老师应该精研教材, 只有熟练掌握教材所有内容, 对每单元的知识点烂熟于心, 才能在整体上融会贯通, 把握学习主线和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精心筹备课程, 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寓乐于教, 寓趣于学, 不仅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由此激发他们对学习更大的热情;最后教师要根据考试或者其他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或者可以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 根据测评和反馈结果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不足之处要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对于好的成果也要争取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总之, 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使之完善是提高高中英语老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措施。

3. 具备跨学科意识, 提高综合能力

对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学科之间交叉愈来愈明显。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本身一门知识就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 基本上所有知识都要以此为载体。因此新世纪新教育对老师专业素养提出的另一个主要要求就是:要具备跨学科的意识, 加强英语跨学科的研究, 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英语教学置身于广阔真实的环境中, 让学生感受地道的文化历史氛围, 真正学好这门课程。

比如关于高一英语教材Unit 4是关于“Earthquakes”的学习, 很明显这篇课文主要涉及的是地理知识, 因此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具备这方面知识储备, 能够向学生介绍地震的起因、类型、危害、预防措施, 等等, 这样才能保证英语正常教学的开展;还有高二英语教材Unit 3是关于“music”的学习, 涉及到音乐的历史发展以及音乐的类型等方面的知识等。因此, 英语老师应该努力充实自己, 具备综合教学的全局观念, 当然,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老师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时间和总量上的控制, 坚持以英语本身教学为主的方针。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5

凉水学校

2012年3月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案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培育新一代的园丁。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为了积极响应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精神,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素质修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校数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制订以下计划:

一、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

数学专业知识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每个学段的内容都是螺旋上升的,老师只有对小学三个学段的知识有了解,才能将本年段的教材把握好。新课改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旧教材知识面更广,与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衔接更为紧密,如统计、数学广角和实践活动等,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数学专业素养和数学文化底蕴。只有不断丰富个人数学实践知识,才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敏锐捕捉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如果能够了解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当然更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自己对素质教育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有正确认识,并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3、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也即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的学习触类旁通。当然,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二、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

1、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搞好教学工作。

2、要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1)语言准确、生动、简练富有逻辑性。

(2)要熟练地掌握和正确运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具、学具。能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制作教具,指导学生制作和运用学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到板书工整、美观、突出重点,作业批改认真规范,批语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4)要具备使用作图工具和徒手作图的能力,能画简笔画。

三、提高改革实验和教育科研能力

1、努力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克服教育科研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选题、实验、评价,从本质上搞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改进,提高实效。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往的一些好的教研制度、教研形式、教研方法,要坚持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研的质量。

3、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重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而引导学生思考,关键是与学生一起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4、认真总结经验。素质教育才开始起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要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学习并在实践中进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使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完善。

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

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对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

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2、研究一些“教学案例”。

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方面,对年青教师的帮助尤其有效。

3、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

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无论年轻与否,不管何种科目,教师都应该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这里所说的专业素养并不是单指哪一方面,而是泛指、全指。备课、做课件、上课、评课、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艺的展示等等,无一不是教师素养的范畴,由此可见,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是很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视野更广阔些,让我们的数学素养更“丰厚”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些。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6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构灵动的语文课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个为很多人所熟知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案例让我们窥见了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及教育技巧的奥秘。“每一节课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这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唯有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这一切需要教师终身的修炼。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

一、拥有真挚的爱生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爱”是教育的灵魂。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都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宽容他们,欣赏他们。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敢说、爱说,常常会激发出创意的火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就会有更多的创意出现,就会构建更多的灵动课堂。而这一切都要由教师的“爱生情怀”作前提。

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主要的功能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一直记得王崧舟老师上的《枫桥夜泊》。在启、承、升、转、合中彰显文化的魅力,抒写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和涓涓的文化渲染。这节课让学生体验到经典的魅力,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让听课老师感叹于王老师无与伦比的教学创意。王老师对文本解读和所达到的课堂境界怎一个精彩了得。试想,王老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堂课怎能达到如此境界。

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答案是唯一的:广泛阅读。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读孩子们爱看的书,读自己的专业书,还要读点哲学、美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书……做一个“杂家”。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的、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就会脱颖而出。

三、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外乎以下两点:1.解读教材的功夫;2.课堂教学的功夫。

(一)解读教材的功夫。新课程对教师把握教材和用好教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提倡细读文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学文本,方能走进作者的心灵,做文本的真正知音,才能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呢?许多名师都提出首先要对文本“涵咏诵读”,反复诵读是走进文本的重要策略。在备课时,我总是把课文反反复复地读,读到话如己出为止,读着读着,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文章的难点、重点就出来了。孙双金老师提出解读文本时要“品语言、理思路、入意境”。这些方法对提高我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帮助很大。“品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慧眼,发现文章字词句段、修辞标点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窦桂梅老师在上《秋天的怀念》时就紧紧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好好儿活”把它作为文眼,扣住“好好儿活”来安排教学,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课上得令人拍案叫绝。“理思路”,就是抓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教师设计教案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入意境”,就是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中心。解读教材还要做到走进去,再走出来。所谓走进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

(二)课堂教学的功夫。这是教师完成教学基本工作的关键所在,这个功夫,教师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磨炼提高。

1.要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堂课效果如何,课堂气氛至关重要,而课堂气氛如何关键在教师。教师如果满面阳光,那么学生自会如沐春风;教师如果幽默一言,那么全班同学自会心里愉悦。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感到跟老师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态度,课堂上要和蔼、亲切,不发怒,重引导,重情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努力创造一个适于教,利于学的课堂气氛。

2.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语文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是自由的,是平等的。智慧的课堂应还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细胞”,真正导演好每一出戏。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魔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自觉、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表达和实践,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3.拥有灵动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这个时候,我们离不开教学机智。当教学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随机应变”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当课堂上出现错误,教师不能避而远之,而要认真矫正,并要能“因错生彩”;当课堂上出现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时,教师要能把意外巧妙地嫁接到教学主干上来,“借题发挥”做好文章;当课堂上不断涌现出学生各种各样的反应时,教师要善于“以变制变”进行灵活调整。教师有了灵动的教学机智,课堂才会奏出精彩的乐章。

教师的教育机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在后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中,经过磨炼与感悟而逐渐获得的。在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在平常的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渐培养起较高的教育机制,让课堂变得更和谐、更生动。

参考文献:

1.主编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2.孙双金.《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的思考 篇7

培训者要彻底改变培训观念和角色。想想以前的培训, 为什么越培训教师越自卑, 就是因为培训者自以为自己的东西是新的, 教师是需要的, 因而高高在上发号着各种指示, 而且指责教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其结果是教师越培训越自卑, 最后仍然是不知道怎么做。

传统的培训之所以被看得简单, 主要是因为培训被当成一个教师需求之外、无视教师经验价值的简单授受过程。内容是既定的, 方法是简单的。现在, 教师每天都会提出一些新鲜的问题, 教师在贡献实践智慧的过程中思想是鲜活的, 要出现什么观点, 会出现什么问题, 都不在预见中。从这个角度来说, 培训者是一个很难胜任的角色, 因为这样的培训对培训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教育智慧。培训者如果引导和组织得好, 会使教师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培训者要转变培训理念, 多看现成的报刊杂志, 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 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去审视自己从事的培训工作,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密切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正确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脉搏。经常深入基层, 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 与教师平等交流、对话, 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选择与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 教师关注的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热点、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培训内容。

二、培训的原则、目标与模式

明确培训的原则与目标。要综合考虑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区别对待、分层分类、各有侧重。对新教师的培训要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 熟悉教材教法, 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尽快适应教育教学为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的培训, 要以转化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要以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 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 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目标。

革新培训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听课、评课、参观考察为辅, 接受为主、研讨为辅的单一模式。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 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实现集中授课、教师自学、专家引领、案例分析、课堂透视、交流研讨、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循环、综合应用和优化组合。

三、培训四步法

培训一般多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学做“学生”, 比如讲授的课堂教学专题, 可以让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论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理论指导实践, 观念支配行为, 只有理论先进、超前, 教学行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理论, 才能更新观念, 用新理念去进行教学。所以, 首先要让教师系统掌握理论。

第二阶段是学做“教师”, 案例研究让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 让新教师更快的完成角色转变, 感受什么是“看花容易绣花难”。

培训中营造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真实的问题”中给教师认知上的收获。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 通过教学行动研究, 特别是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会教学的过程。让教师不断领会如何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讲授能力、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学法的能力是历次培训要达到的目的。每一部分都以专题研讨专家示范形式展开, 使教师看得见、摸得着。

培训的两个阶段必须是引领性的、务实性的, 体现了推行课改的策略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或嘴上谈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道路上来。”

第三阶段是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及个人自学相结合。培训中我们会同时下发相关资料, 大家可以利用校本培训的时间和个人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这些宝贵资料的提供使老师能够反复看、仔细看, 细细品、慢慢想, 使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及个人的自学体验有机结合。

第四阶段是长期跟综调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培训的反馈

培训后要及时反馈, 有利于制定下一步培训策略。我们让每位教师填写了以下问题:你认为新课程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在培训和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困惑、问题;此次培训有什么收获、感受;对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建议反馈。这应该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五、培训思考

首先, 培训者要彻底改变培训观念和角色。培训者应当把“让我触动你的思想”当作一个原则确立下来, 切实改变自己的角色。把教师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 在培训中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善于发现、真正能够进入到教师的经验世界和内在需要中, 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经验, 找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 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 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 培训者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成为共同的学习者而得到成长与发展。

其次, 在培训目标上, 把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研究表明, 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只能成为“教书匠”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和改造, 其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一个人要想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就要不断突破种种局限, 不断超越自己和环境的局限, 这种突破和超越的能力来自于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彦才.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育导刊, 2005.

[2]关黉谚.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谈谈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8

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精心研究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和处理实际问题。

一、坚持教师基本功训练

前些年,曾兴起教师基本功训练热潮,以“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一画”,(简笔画)为主要内容,坚持磨练教学基本功。应该承认,语文教师基本功不过关或不过硬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比如,普通话不标准,教学语言干瘪,字写得不好看,不能进行示范朗读,写不出好文章,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不熟练等。我就听见有家长反映了这么一个情况:有位老师教“b、p、m、f”时,把“b、p、m、f”的“f”读成“fu”。

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主要靠自己持之以恒的锻炼,也要靠教师培训部门组织开展有关的比赛活动、培训活动。

二、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语文教师要能走进新课程,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胜任课程改革。转换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学习情感和过程的关注,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设计

当前教学设计的现实问题:一是缺时间。语文教师工作太忙,作业数量多,批改难度大,大多兼任班主任,每天要做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兼任其他课程,能用于教学设计的时间非常有限。二是缺动力。事业心强的老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事业心不强的老师就缺乏这样的动力。三是缺方法。长期以来,习惯于抄现成的教案,不习惯于自己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不能或不太能把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课堂操作能力

良好的课堂操作能力,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教育机智,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即使一个教师拿着一份很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一定能上出一堂好课。比如“相机进行……”怎么“相”机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不要错失良机。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有着很高要求的教学素养。

五、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后记、教学日志、案例分析,请同事指导和帮助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比如,我校专门发一个“教师教学反思记录”本,并且有数量规定: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每期不低于75篇。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静下心,认认真真、深刻地反思,切忌抄袭。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9

随着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城市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作为农村地区在教育改革方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在专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面临着许多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学设施、硬件条件、管理水平、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大城市的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获得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比较少,对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掌握也显得不足,因此,本文重在研究农村初中教师在专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遇到的困惑,基于这些困惑如何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2.相关概念阐述

2.1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构成和内容也比较复杂。教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行为策略等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组成是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育活动观等等。

2.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模式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农村初中职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新的专业技能的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指教师在获得相应的学位和职称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好发展而开展的关于“新理论、 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方法”的学习的过程。农村初中职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指对农村教师施行的一个针对专业素养提升的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模式,其一是“课程本位” 模式,另外一个方面是“教师本位”模式。

3.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

本文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1.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2.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3.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技能;4.农村初中教师的师德。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观、师生观以及评价观。 农村教师在教学观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学为模式的方式,需要进行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师生观主要是指如何正确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农村教师通常认为老师处于绝对正确的地位,对教师的教学观点进行盲目跟风和顺从,缺乏对其根本性的认识。

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也即教师应该具备的学术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临床性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有通过情景学习间接获得的他人经验的借鉴;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

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单一。

农村初中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教师道德的底线要求、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道德更高要求,农村教师往往具备底线要求以及基本要求,但是缺乏对教师道德的更高要求。

4.农村初中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中遭遇的困惑

农村初中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步但是也遭遇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4.1教育观念的落后

城市初中生开始施行的是素质教育,而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村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学生以考高分为目的,教师也以培养高分学生为任务。因此,农村初中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这将会成为其成长和前进的阻力。

4.2教育设施的落后

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想施行体育、音乐、美术课程的教学遭遇了较大的困境,其主要面临的困难就是体育器材的匮乏、音乐人才的奇缺以及美术教育理念的落后。这些硬性教育设施的不足制约着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自我提升。

4.3信息通讯技术的落后

随着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初中多数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新型科技手段进行教学,这些技术手段能够迅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和交流能够大大激发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的潜能。但是农村在这方面的普及率不够高,因此导致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5.提升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5.1政府提供支撑

对于农村初中教师遭遇到的设施以及通讯技术落后等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援助,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力度,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5.2破除落后教育观念

破除落后的教育观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配合,积极向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看齐,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5.3教师注重自身的学习

浅论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10

一、领会新课改, 顺应时代的需求

要提高专业素养首先要了解新课改的主要目标, 其改革主要有以下两部分。

一是课程功能:注重传授———学会学习。《纲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来自国外的课改体验:一位澳大利亚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体会 (该教师有30年教学经历) , 他认为:第一个十年:教物理;第二个十年: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 (explore) ;第三个十年:对自己正在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支持。此案例给教师专业发展的提示和建议是:教师要有善于传授知识的能力;教师更应掌握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寻求平衡和统一。新课改要求每位教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这样一种眼光和能力, 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学习。

二是学习方式:被动学习———主动探究。《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课堂缺失有效性、创造性和学生主体性。新课改着力培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的人;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中的教师应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伙伴和帮助者;教育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二、调整心态, 做一个有激情有追求的教师

教师的成长固然依赖于良好的环境, 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一个积极向上有激情有追求的教师成功的步伐一定很快。清华附小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是激情型教师的典范。她说过:岁月让我们容颜老去, 但激情会让我们精神焕发, 激情是我人生永远的追求, 激情是我“人”字的一撇;思想是我“人”字的一捺。同时教师还要有自我专业的追求, 因为正确的追求是稳定的动力, 它会内化为执著的信念, 生命的种子就会因此而迸发潜能。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 这是很有道理的。当你朝着积极的目标勇往直前的时候, 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所以在教师岗位上要有所发展, 首先一定要做一个有激情有追求的教师。

三、不断学习, 做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新课改要得到真正的落实, 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外语学习的公式:教学质量= (学生 (1分) +教材 (2分) +教法 (3分) +环境 (4分) ) ×教师的素质。从公式可以看出, 教师的素质越高, 乘积就越大, 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师的素质的一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 (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 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耐心、成熟、平衡、稳定、坚韧、自信、幽默、泰然, 以及面对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时的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的健康的人格特质。)

第二, 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首先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其次, 教师面对的是能动的人, 因此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再就是要有实践性知识。如整合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应对教学情境及如何因材施教, 等等。这些知识大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而获得的。所谓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第三, 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就是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

教学能力主要是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学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

其实以上能力可以总称为教学技艺。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备课、上课, 还包括沟通、管理等艺术。有高超技艺的老师就是智慧型的老师, 他们无论在专业能力还是在人格魅力上都是师生的楷模。

四、完善自我, 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无论哪一个职业, 只要找到幸福感, 就能在这条道路上走远走好, 而抱怨和倦怠是发展的大忌。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 我认为培养自己的幸福感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自己感到幸福了, 才能将幸福传播到每个学生心里, 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幸福。这种幸福感会比知识更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克服职业倦态, 培养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并把幸福感传递给自己所接触的每一位学生。其实教师的幸福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的, 比如上了一堂出彩的好课你可以幸福一阵子;学生今天非常活跃、课堂气氛好可以幸福一阵子;学生向你寻求帮助, 看到他们茅塞顿开的样子你可以很有成就感地幸福一阵子;每逢节日学生由衷的问候也可以让你幸福一阵子……只要你不要求太大的回报, 教师这个职业是幸福指数很高的。只要你有追求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只要你领悟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 你就一定能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中, 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 找到身为教师的幸福感。

每个职业都有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一个教师的成长大概要经历以下以几个时期。 (1) 适应期 (1—6年) :逐步适应教师工作; (2) 发展期 (7—12年) :适应后逐步自我发展起来; (3) 成熟期:在发展中趋向成熟; (4) 高原期 (13—18年) :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徘徊; (5) 超越期 (18年以上) :反思自我, 不断总结, 实现突破, 超越自我。 (当然, 也许只有一部分人能走到这一步。) 既然明白了这个规律, 教师就要把握规律, 实现跨越发展。在适应期, 教师就应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在发展期, 就要为自己的提高创造条件和环境, 尽快发展起来;在成熟期, 就要尽快形成风格, 走向成熟;在高原期, 就要找准问题, 消除职业倦怠, 明确新的目标, 注入发展动力。在超越期, 就要积极实现自我超越, 成为教育教学专家。

总之,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新课改的实行, 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次新课改, 既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 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 快速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做一名专业的、幸福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扬子晚报, 2001-10-27.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11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 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11-01

一、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来讲,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组成。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上述四种要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和目标体系,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影响、共同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的复杂结构,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

二、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作用

1.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专业态度上,专业态度是在一定专业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对专业活动的特定对象的认识、评价与行为倾向,它能对教师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态度的形成与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提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轻松、快乐、有成就感的氛围中,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2.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展

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1)学科知识

首先,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即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师要理解所讲授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形成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教师还应具有“整合知识”,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具备跨学科知识,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

(2)实践知识

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丰富的个体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利用个人经验,灵活应用原理性知识,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加以整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个人的个性特征(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相融合,完善个人的教育观念。

(3)教育知识

教师应了解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了解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实践,熟悉中外教育思想精华,获得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经验;了解当代主要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关注反映时代需要的教育改革,讨论、提出并开展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改革实践。

信息技术恰恰使得教师,特别是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拓展了本专业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并将其运用的课程的准备过程中,当下的“翻转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计算机学科知识的提升。

3.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扩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教师不再是“老学究,之乎者也”的形象,学生也不再是听的昏昏欲睡,因为生动形象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听觉感受,能进一步深刻地读懂知识,感受文学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反应中获取知识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4.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实践的扩展

如果教师只有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而没有开展专业实践,就等于什么也没做。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能够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工作以建立师生相互之间的和睦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改革,2013,(3).

[2] 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9).

“以己为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篇12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可见拥有这面“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这面“鉴”,那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以己为鉴”。

一、“以己为鉴”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看的都是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评议的也都是他人的课,听到的也都是他人的质量分析与教学经验,知人所长补己所短,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短板,给自己“照照镜子”。我们往往只知道自己专业知识“还不够”,教学技能“还差点”,但不能具体、清晰地了解到底“不够”在哪儿,“差点”在哪儿。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跳出来,跳到高处来重新审视当时的自己。我们倡导“以己为鉴”,就是以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为主线,对照我们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当时的“教学反思”“评课记录”来进行实践性反思。“以己为鉴”的实质是自我对话,是教师内在的觉悟、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是更深层的体验,是“教学自我”的建构。

前段时间,我对小学与中学的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教师605人,其中有些数据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见左下三表)。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反思的,并且认为教学反思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是有作用的。针对第三组数据,我们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与我们预想的并不一致。比如,我们认为“写案例反思”效果比较明显,“写课后反思”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深度交流后,我们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大部分看过自己录像课的教师都选择了“看自己的课”这个选项,而没有选择这项的教师基本都是自己没有录过课,也没有看过的。教师们反映:案例反思很难写,要求太高;修改教学设计不实在,因为一堂课想要重新上近期已经没有机会了;在写课后反思时由于很多问题都忘记了,具体细节难以回忆。而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课,大家乐于接受,除开“面子”等问题外,主要是可以不拘于时、不拘于地、不拘于人地心平气和、安安静静地反复看。教师们大都用“想不到”“震撼”“这是我吗”“我怎么会有这么多废话”“我怎么总是提问那几个学生”“再上这节课我可要注意了”等来谈自己的观课感受。

当前,我们能够录下来的课,相对而言都是典型的课,大部分都经过集体备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等都反复琢磨过。用这样的课来进行反思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因为这是教师充分准备过的,代表教师目前最高水平的一节课。假如这节课看后仍不满意,教师的“家常课”也许就更难令人满意了。

“以己为鉴”就是让教师转换角色,以观看、审视、研究这节课为主线,对照教学设计、教学后记、课堂评议等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反思有物可参、可比、可思、可改,引导教师从自我觉察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提高。

二、“以己为鉴”促进自我剖析

教师根据自己的录像课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在整理的过程中对照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查验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反思课前预设与课堂实际是否一致,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会面临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可以依托教研组,依赖他人来解决,但大多数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自己。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理课堂实录时,往往会发现实际的课与自己设计的课差距很大,这就意味着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要寻求问题的原因,研究并解决问题。课堂录像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情境资源,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必须结合实际情境,这也就是录像课的价值所在。整理本身就是反思的过程,能激发自我去实践,从而培养教师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重新观看自己的录像课,就是重新体验最初的经历,在回到课堂情境的同时,另一个不同于原本的以“换个角度,换个思路”的“我”也同时在审视“我”,并在寻找新的可能性,从而会对自己的“实施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能力”进行再认识、再检讨。

自我审视,包括对课堂上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评判,而不是简单的“欣赏”。教师要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思考自己的课堂,观察与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上课提问学生之后,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是怎样评价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这些问题进行检讨与重构,就是自觉地进行自我更新。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技术做教学切片检查,可以将录像分成几个部分,对有研究价值的部分甚至可以切片分析,还原事实真相,直指问题核心。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录像课也是“看不下去的”,甚至觉得“惨不忍睹”,这需要鼓足勇气坚持到底。当教师能完整地看完后,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在观看自己的录像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何会这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接下来怎么做?

三、“以己为鉴”促进批判性反思

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观念、言论、主张、资料、事物或人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行优劣的抉择或提出改进的意见,这就是批判性反思,它涉及分析、综合、评定等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具有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评课中,听到的大都是“表扬”,即使不足也往往婉转含蓄,更为主要的是当很多人指出不足时候,你往往会不认同,因为你没有看到当时的自己,或者你没有注意课堂的全景。这个时候,如果你可以对照他人的意见回放自己的课,也许就会明白问题所在。在充分听取专业的、善意的建议之后,我们再来观看自己的课,“闭门反思”,会有更多的发现。

很多时候,批判他人容易,批判自己很难。批判性反思是整体的,也是局部的;可以是理念,也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教法,也可以是学法等,最好将“教学设计”“课堂录像”“课后反思”“评课记录”放在一起来对照与思考,这样的反思会更加全面、理性而科学。

“以己为鉴”重在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检讨、批判与更新,这是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和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尝试来做。当然,我们对自己的课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也不能认为否定就是批判,我们需要科学地分析与判断,肯定处理得好的地方,纠正和改进失误和不当的地方。判断也好,解决也罢,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论是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还是学科教育知识,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通过“以己为鉴”的反思性实践来提高自我批判与自我学习能力。

“以己为鉴”就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这也是校本教研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录课”“观课”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教师要转换角色,教研机构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能俯视整个“山峰”。

上一篇:实体与虚拟经济下一篇: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