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四个专业形象(精选6篇)
教师的四个专业形象 篇1
教师可以分为三类: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名师。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师的基本要求完成好教书育人工作;优秀教师是指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得比较出色, 具有较强的教书育人能力, 能够得到学生、家长、同仁以及领导公认的老师;名师指教书育人不仅得到公认, 而且有独立的思想、有比较系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老师。
合格教师是国家培养出来的, 而优秀老师和名师主要靠自身长期磨炼。
优秀语文老师究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我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四点:
一.源于热爱
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在哪里?热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成就一切。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要的就是要真正热爱语文。因为只有真正热爱语文, 你才能沉下心来思考语文、研究语文;只有真正热爱语文, 你才能抵制得住种种诱惑, 不离不弃;只有真正热爱语文, 你的教学与研究才能立足长远, 不急功近利;只有真正热爱语文, 你才能发现语文的美丽, 享受语文的幸福。
语文是一项值得我们热爱的事业!
语文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运用母语的学科。母语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乡愁老人余光中先生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精神之所托, 只要中文常在, 则必然汉魂不朽。”汉语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的源, 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 我们应该热爱语文。
语文人, 只有我们自己热爱语文,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热爱语文。有一位名人说得好:“爱什么就能学到什么, 爱得有多深学得就有多好。”这几乎是一个真理。
热爱语文, 应该从平凡的事情做起。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 必须从小事做起。”教师所做的工作都是平平常常的工作, 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 每天做的都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评讲作业这些普普通通的事, 要做一个普通而优秀的实实在在的老师是不容易的。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普通工作中, 你把这些普通的事做好了, 你就不普通了;你把备课、教学、作业批改、辅导学生这些平凡的工作做好了, 你就不平凡了。
热爱语文, 应该珍惜时间。你一踏上讲台, 你会感到时间不够用。近四十年来, 我一直把时间看得很宝贵, 凡是接触我并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忙, 一年四季, 一天到晚, 我很有计划地做我工作上的事情。同学、朋友问我:你怎么这么忙?我内心一直这样想:人因追求而忙碌, 因忙碌而充实, 因充实而快乐。我忙, 我感到很愉快。
热爱语文应该注重工作计划性。会规划自己的人, 是会工作的人;注重落实计划的人, 是脚踏实地的人。你有很多好的工作计划, 如果不重落实, 时间久了, 就会留下缺憾。我们既要仰望天空, 更要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 我们的目标才能落实。
热爱语文, 应该学会思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说, 心是人的思维器官, 它的功能就是思考, 思考才能获得, 不思考便不能获得。在我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 我常常拥有四颗心:第一, 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态平和, 诚于做人, 勤于做事, 低调做人, 淡泊名利。第二, 拥有一颗善心。心地善良, 关心同志, 做人厚道。第三, 拥有一颗上进心。人的工作、事业就是自己的精神之柱, 在工作上、事业上要追求奋斗。第四,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记得别人的好,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这样就会有一个和谐的环境, 就会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情愉快, 能够愉快地工作, 快乐地生活, 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二.厚于积累
语文学习的根本经验, 是积累要深厚。积累, 是学习语文、研究语文的本钱。苏轼说:“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刘勰说:“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苏轼还说:“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都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 语文教师的专业积累主要是要做好四个方面的积累。
1.专业知识的积累。语文专业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换言之, 读书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积累。读书包括读专业理论著作、文学名著和专业报刊杂志等。
爱读书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的学养来源于读书学习。知识更新很快, 必须不断学习。中学语文教材过去称故事有“曲折”和“波澜”, 新课程教材就称为“摇摆”, 并且分为“小摇摆”和“大摇摆”。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的对话描写, 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就在对话的摇摆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这是小摇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是大摇摆, 打鱼的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搏斗是一场拔河式的拉锯战, 圣地亚哥开始关注的只是鱼, 后来就是这场斗争的胜利, 他想从这条大马林鱼身上证明自己的硬汉子精神, 即使鲨鱼逐渐蚕食了大马林鱼, 他依然奋力将鱼骨架拖上了岸。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很简单, 就是老人与鱼之间战斗到底的故事, 小说可以说极尽摇摆之能事。又如小说中的人物分类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这引起概念是过去教材中没有的。还如小说要“贴着人物写”, 即站在小说中人物的立场、处境来写, 尊重人物, 体贴人物, 写好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老师必须是读书的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质所在。”语文老师尤其如此。
2.研究资料的积累。要当好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占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平常多做有心人。丰富的资料是我们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宝贵财富。由于工作的特点所决定, 30多年来, 我一直比较注重积累。我积累研究资料的方式有八种: (1) 编目录索引。可分两类编排, —是教研专题索引, 如教育思想、教改实验、教法研究、听说训练、课型探讨、教改动态等。二是课文资料索引, 按课文顺序, 分单册和双册编排。如能坚持不懈地编目录索引, 资料定会不断丰富。 (2) 做资料卡片。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积累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灵活、适用性大。 (3) 搜集教学图片。在语文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图片教学, 学生兴趣浓厚。教师如在平时注意收集有关教学图片, 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4) 收集优秀教例。语文教师除购买有关系统的“教案”书以外, 还可收集一些散见的优秀教例, 它对于我们更新思想, 改革教法, 提高效率有很大帮助。 (5) 汇编名师经验。例如, 我曾经追踪过钱梦龙、于漪、宁鸿彬、魏书生这四位特级教师, 在各种报刊上我特别关注他们发表的文章, 一当发现, 就认真阅读, 很多文章我把它复印下来认真阅读和研究, 我追踪他们二十多年, 最后分别形成了这四位特级教师教学经验的讲座稿。 (6) 剪辑教学资料。即将各种报纸上有价值的信息和研究资料剪下来粘贴在专用的剪贴本上, 有的刊物不便于剪辑, 我就先复印, 然后再作剪贴, 这样形成了系统的资料。 (7) 集纳教学火花。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有闪光点, 如果我们注意积累, 就会构成教学中闪光的经验。 (8) 整理书报杂志。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计划地买一些书, 订一些报纸和杂志, 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满足教学的需要。
除了上面8种积累方式以外, 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积累方式就是“阅读记诵型”积累。语文老师要多读一些书, 多背一些书。背诵积累是语文教师的硬功夫。
3.教学经验的积累。语文教师在长期实践中, 要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将自己在备课、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教研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 感觉有心得的东西积淀下来, 坚持积累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自己的系统经验。
4.教育思想的积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定会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 这是优秀语文教师成熟的基本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在勤苦工作的同时, 也要善于积累教学思想。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我对教育、教学有一些认识。下面是我的一些教研感言: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师不是诗人, 但要有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不是演员, 但要有演员的才能;语文教师不是哲人, 但要有哲人的思考;语文教师不是将军, 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
不想读书, 就是浪费人生;不会读书, 就是不会生活;你想踏踏实实地生活, 就得扎扎实实地读书。
读书的作用并不是在读书的当时体现出来的, 更多的是在读过之后体现出来的, 在一些偶然之时, 遇到偶然之事, 看到偶然之景, 爆发偶然之情, 体会出偶然之趣而体现出来的。
教学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学习, 第二根支柱是实践, 两根支柱的焦点是反思。
教师要做学生思想上的老师, 道德上的同学, 情感上的朋友, 心理上的医生。
把根扎在课堂, 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绽放出美丽动人的花朵。
一部名著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 一个名人就是你一生崇拜的导师。
三.深于探究
探究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理念, 也是语文教师治学的一种好方法, 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讲, 首要的功夫是对文本的探究。它是教师语文素养与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师要把对文本的解读作为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 对文本反复阅读, 深透解析, 准确把握,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出过一本著作《名作细读》, 建议老师们看一看, 你读后才会知道, 一篇文章还能像这样来解读。
有一位老师教《故乡》, 从写作的角度, 对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归纳出五种笔法, 显示这位老师探究文本的深厚功力。《故乡》描写人物的手法是: (1) 简笔勾勒法。如“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寥寥几笔, 刻画了一个少年英武的形象。 (2) 工笔细描法。如“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描写了中年闰土长高的“身材”, 灰黄的“脸色”, 脸上的皱纹, 通红的眼睛以及头上戴的毡帽, 穿的棉衣, 手提的“纸包”、“长烟管”, 又粗又笨的“手”, 表现了中年闰土的衰老、贫穷。 (3) 比喻描写法。文中对中年闰土的描写用了“松树皮”、“石像”、“木偶人”三个比喻。“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 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 (4) 夸张描写法。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年轻的杨二嫂舌尖嘴利, 出门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双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中年的杨二嫂“便拿了那狗气杀, 飞也似的跑了”, 对杨二嫂的描写实际上是一种漫画笔法。 (5) 浓缩对比法。文中为了突出人物, 多处运用了对比, 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年轻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这些对突出人物、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文本的探究可以着眼于整体, 也可以着眼于局部, 还可以学, 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学的感受, 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 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悲在哪里?为什么悲?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说出了很多方面的“悲”。有的说, 祥林嫂两次丧夫, 很悲;有的说, 她不仅两次丧夫, 而且连她唯一的希望儿子也被狼吃掉了, 更悲;有的说, 鲁镇的人们对她很冷漠, 一点也不理解;有的说, 她死在鲁镇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 很悲;还有的说, 她第一次死了丈夫后, 为了躲避婆婆的逼嫁, 她逃是文本的细节, 从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手法运用、主题表达、用词用句, 包括标点符号等等都可以进行深入地探究, 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
语文教学运用“探究”方法设计教学, 可能提升教学能力, 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素养。教师拿到一篇课文, 设计教学方案时, 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样教。教什么是内容选定问题, 怎样教是途径方法问题, 二者紧密联系。我教《祝福》一课时, 采用自学交流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到鲁家做女工, 结果还是被婆婆与卫老婆子串通后“抢”回去了, 绑架使她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后来又逼迫她嫁给了贺老六, 即使反抗, 也无济于事;有的说, 她第二次到鲁家做女工的时候, 鲁四老爷和鲁四婶对她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 做祭祀的准备时, 不让她“沾边”, 连她做奴隶的权力也给剥夺了, 这很悲;还有的说, 柳妈给祥林嫂讲述“阴司”的故事, 使祥林嫂更加恐怖, 最后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买一条门槛来赎罪, 重新恢复做女工的劳动权利, 结果也未能得到鲁四嫂的理解, 最后终被鲁家驱赶出门, 使祥林嫂沦为乞丐。祥林嫂无路可走了, 惨死在大雪纷飞的人们“祝福”的气氛中。这些都很悲!经过充分交流, 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充分认识, 然后我让学生归纳出悲的类型, 学生讨论后归纳出祥林嫂有“三悲”:一是遭遇悲惨, 二是环境悲凉, 三是精神悲苦。接着我又让学生讨论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其根源在哪里?经过讨论, 学生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原因:迷信思想、贞节观念、妇女地位, 总之, 是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祝福》的教学, 我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分析式的教学方式, 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帮助学生提高了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
四.勤于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一个核心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 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 这种缺陷同哑巴差不多, 对生活有相当大的坏影响。”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 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勤奋写作, 是语文老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写作可以促进学习, 促进阅读, 提高语文教师的修养;写作可以增强研究意识, 提高研究能力;写作有助于我们寻求教学规律, 总结教学经验, 实现教学科学化。
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角度写作, 可写的内容很多, 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来探索。 (1) 阐述教育思想、教学主张; (2) 研究语文教材; (3) 研究课堂教学艺术; (4) 设计教学创新方案; (5) 撰写教学反思; (6) 参与学术争鸣; (7) 鉴赏作品; (8) 辨析语文知识; (9) 命题研究; (10) 研究名师成功经验。
对教师写作教学研究文章, 我有如下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 语文老师要重视写作。写作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 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专业水平、学术功底、研究能力的综合展示, 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是自己工作实践和经验的理论表现形式。一篇论研究文章的发表往往标志着实践和理论上一个重点或难点的突破, 标志着一项研究成果的诞生。一篇成功的有价值的文章无不蕴含作者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思考和独立钻研而形成的真知灼见, 无不是作者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写作是一个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是一个人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凝聚。因此, 进行研究性写作, 它既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也是教学的一笔财富。
第二, 写作要做到三个字:静、勤、恒。 (1) “静”。首先要静下心来。静下心来读书, 静下心来思考, 静下心来写作。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座右铭是四个字:耐住寂寞。他的巨著《李自成》正是他长期在“耐住寂寞’’之中创作出来的。 (2) “勤”。要勤奋。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作文无他术,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谈人生与自学时说:“我做科学工作、做教育工作和做人的秘诀, 也就是我数十年所信奉的格言是‘独立思考, 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 以勤补拙。’” (3) “恒”。写文章要持之以恒。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谈学习和写作的体会时说:“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 是在书桌下边, 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了出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 它才不会消失, 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 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 (冯骥才《时光》) 他的双足在书桌下边的水泥地面上磨出了浅坑, 这是他用行动对“恒心”作出的最好的诠释, 这是他持之以恒写作所创作的惊人“杰作”!
第三, 教师写作要克服六种不良倾向。写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它有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教师写作有六种不良倾向要注意克服。 (1) 自惭形秽, 信心不足。有的老师认为, 自己教书还可以, 写论文还不够层次。对论文写作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写论文是教学科研人员的事, 现在把书教好就不错了。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实践与探索同在, 教学与科研并行。教学有思索, 有创意, 有感悟, 有心得, 都可以记录在案, 整理成文。 (2)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有的老师瞧不起别人的文章, 自己又懒于动笔, 大文章写不来, 小文章又不写。对别人写文章不能抱着一个正确的态度。 (3) 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写文章需要智慧, 需要意志, 需要恒心, 但更需要穷追不舍的钻研精神。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 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的。 (4) 动机不纯, 急功近利。有的老师写文章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有的是为了评职称, 有的是出于某种虚荣而写的, 别人能写, 我也能写, 有了就行了。。这些写作动机都是不纯的。 (5) 拾人牙慧, 东施效颦。别人谈了的问题跟着别人谈, 借用别人的观点, 模仿别人的写法, 没有自己的主见, 缺乏独创精神。 (6) 机械搬运, 投机取巧。有的为了交上或者发表一篇文章, 就在网上或报刊上下载或剪辑资料, 然后机械地搬运, 东拼西凑, 投机取巧。
写作本是寻常事, 苦辣酸甜唯自知。
秦文君形象比喻作文的四个过程 篇2
近日, 著名作家秦文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学生能利用的时间原本就不多, 对阅读的需求也并不自觉, 一定要通过一些有趣味的形式才能吸引他们。真正好的东西应该是在幽默、犀利、妙趣的底下, 还蕴藏着人性、万事万物的规律性以及生活的一些逻辑等大的命题, 有了这些内容, 幽默才有支撑, 才能很完美地永恒存在着。因此培养孩子对阅读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有阅读习惯的孩子, 他的写作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的培养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要有耐心, 要给他充足积累的时间。虽然多读书不一定能写好作文, 但作文写得好的一定多读书, 因为“阅读是写作之母”。我认为写作文应该有四个过程:先要把作文写具体完整, 称之为“麻雀”作文;其次写作文可以夸张一点, 称之为“老鹰”作文;接着把作文的一部分写生动, 虚构一点, 称之为“孔雀”作文;最后充分发挥想像力, 写出生动优美的“凤凰”作文。
教师管理的四个理念 篇3
一位专家说,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经常问自己:“我们的老师在学校里有幸福感吗?”他提出应把教师的幸福感作为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我初一听十分震撼,可静下来仔细咀嚼,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如果学校领导在制定决策时,满脑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人”;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刚性过头,而“人文性”不足,就会导致教师对学校产生恐惧,对职业产生倦怠。
教师的幸福感并非只与金钱有关。作为知识分子,教师的幸福感更多地来自于是否得到尊重、人生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同事间是否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职业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取决于学校的“软环境”建设。
这就启示我们,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把学校建设好,首先应该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心灵家园。
理念二:成就教师,同时成就学校
这是萧山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在介绍经验时所说的一句话,我听了以后很有感触。是“成就教师,然后成就学校”,而不是“成就学校,然后成就教师”。两句话虽然只是顺序调换了一下,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前者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关注的是教师的成长、教师价值的实现,真正体现了学校管理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而后者把学校放在第一位,关注的是领导者的办学业绩,教师处于从属地位,只是实现学校目标的一个工具。
学校应该是教师的学校、学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教师通过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成长。学校的办学理想、办学目标需要教师来实现的,如果教师们都成长了,何愁学生不成长?如果师生都成长了,何愁学校不发展?可以说,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
这启示我们,学校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要真正考虑教师的需求,教师不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对立面”,而是学校领导实施管理时志同道合的“战友”。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教师做好服务。
理念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许多教师总喜欢把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埋怨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没时间读书。“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让我们“醍醐灌顶”。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即包含教与学两层意思,是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工作与学习为何不能融合在一起呢?学习为工作作指导,学习为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习为工作解答困惑和难题;工作是学习的目的,工作对学习成果进行实践检验,两者互促互进。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反思,把每堂课都当成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每一次反思都会使下一堂课上得更好。
很多教师职业倦怠,因为年年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觉得教师职业机械而枯燥,可事实上,学生每年都在成长,教育理念每年都在更新,如果我们每年都有反思和改进的话,每一堂课不就都是新鲜的吗?很多教师感觉很累,因为当前学生大多比较顽皮、个性强,我们与其花时间去批评和训斥学生,还不如花时间去读一读有关班主任方面的书籍,增加一点教育智慧;有的教师总是在课后加班加点,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工作,还把学生弄得筋疲力尽,这是一件多么吃力不讨好的事呀!我们为什么不把观念改变一下呢?“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会让教师教得轻松些!学生学得快乐!
这启示我们,要把学习当成教师职业的一部分,学校应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理念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是谁?”答案肯定是教师自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年的毕业生,分配到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经过3~5年的打磨就成了骨干教师,而有的教师站了十几年的讲台,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为什么呢?除了两者的资质略有不同外,最主要是两者的成长动力不同。一位教师如果有很强的成长欲望和动力,他就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钻研、主动去锻炼,当然会成长得快,而这种进步又会强化教师的信心,激发教师更大的成长动力。反之,教师如果没有成长动力,就会把工作当苦差,离成功也就会越来越远。
教师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 篇4
细细想来,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医生之所以喜欢会诊, 是因为每一次会诊都有实际问题要解决, 诊断病情, 制定并实施治疗方案, 满足了医生个人医术提高的需要, 从而促进医生的专业发展。教研活动实质上也是“会诊”, 通过诊断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些学校的教师, 之所以不喜欢教研活动, 是因为教研活动低效甚至无效, 只“会”不“诊”,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 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喜欢教研?需要把握住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一、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改进实践, 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中的那些实际问题一个个得以解决, 就是教师成长的标志。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主题。研究主题, 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能性和有一定的挑战性等特点。所谓真实性, 即研究主题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谓典型性, 即研究主题是教师群体共同关注、亟须解决的问题;所谓可能性, 即这些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所谓挑战性, 是说研究主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改进教学
研究本身不是目的, 解决实际问题, 改进实践行为, 才是教师研究的价值追求。新时期, 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要从过于关注“成果获奖”转向更加注重“教学改进”。教师研究应该以解决学科教学疑难问题为导向, 以改进教学行为目标,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检验标准。从真实教学问题入手, 通过深层追问、深度研究和深入探索, 做深做优一些专题研究, 形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案例, 并对教学改进的操作性思路方法进行科学性概括与提炼, 形成教学改进主题经验或实证性经验。通过实践培训、教研活动, 进行经验辐射和成果推广, 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方法借鉴, 促进常态课的改进,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形成整体
从调查入手, 厘清学科教学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通过筛选、整合, 形成专题或课题, 并把专题或课题转化为课程;从课程建构入手, 开展课题研究、专题探索、主题研修。即问题课题 (专题) 化, 课题 (专题) 课程化;课程专题 (模块) 化, 专题问题 (案例) 化。
上述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 使教学研究形成整体, 避免教学研究“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的弥散现象。同时, 也可解决课题研究“过程缺失”、教研活动“主题缺失”等问题。
四、成为系统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 教师研究视域“聚焦课堂”, 研究内容常常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 我以为, 教师研究的视域需要变化:一是要从单纯研究教师的“教”转向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即不仅重视研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更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学得更好的问题, 从“学生的学”透视“教师的教”, 以学考查教, 以学改进教。二是要从单纯强调研究“课堂改进”转向研究“课内课外协同改进”。随着有效教学讨论的深入, 教学研究需要突破原先的课堂研究模式, 不仅需要在课堂改进上做文章, 还需要课内课外一起做, 即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研究、课堂研究直到作业研究、命题研究。只有注重了“学生的学”的研究和教学常规的系统改进, 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搞好教科研的四个“需要” 篇5
需要定位
英国著名教育家布克汉姆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而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其工作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复杂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的态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科研能让教师在周而复始、单调枯燥的职业生活中找到工作的创意、事业的成功与职业的尊严。因此,教师需要重建研究观念,教科研不是专家与学者的专利,它可以成为教师生活和成长的方式,成为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
中小学教师处于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所面对的教科研应该是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围绕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定位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研究。立足课堂,找准教科研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认清了这一点,教师才能在教科研的实践中积极地从实践中发现和寻找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以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把教科研作为自身的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因此成为研究者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必备的一部分。教师只有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争做研究型教师,让教科研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
需要定题
如何选题是教师参与教科研的首要问题,如何选题其实是个问题但又不是问题。说它是个问题是因为选题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师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教师选题如果没有选好很可能对教师参与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教师工作在第一线,接触的是具有不同个性和不同差异的学生,所以教师遇到的问题也会非常多,这些问题就是最好的选题,而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困惑、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等都是非常好的选题。但这样的选题要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科研针对中小学教师才是真研究。因此,对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应珍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走实践研究之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是搞好教科研的最佳路径。
在研究的定题上,中小学教科研应突出一个“微”字,切入点越小越好。这个定位和特征是由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科研时间以及中小学教科研目标定位等因素决定的,是符合一线教师科研实际的。教师选题的途径是非常多的,教学是教师的工作中心,教学中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很好的选题;教师做班主任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蕴涵着深层次的原因,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找出最佳解决策略,还可从中发现规律,找出基本原理;教师在理论的学习中会与专家的思想与观点发生碰撞,甚至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验证也是非常好的选题,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总结,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选题还是非常多的,选题源于实践,利于教学,无论研究的结果如何只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教师就真正参与了教科研。
需要定法
教师参与教科研必须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究竟什么方法是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这要根据教师研究的内容而定,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如某位教师在课堂的控制上有所欠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控制的研究,每堂课都对自己的教学控制进行反思,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控制能力,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而这位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则是行动研究法;如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展开调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有的教师对自己每天的教学、学习情况以教育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所采用的方法是叙事研究法。这些方法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与研究内容的不同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没有哪种方法好,或者哪种方法不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教师研究范例的总结发现,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通常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这些都是非常切合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如行动研究具有“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的优点,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了一起,在时间上让教师作研究成为可能,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用在教学之外进行额外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选用这些方法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了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需要表达
教师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如言语表达、文字表达等,而文字的表达所带来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因为它更易于保留,也可随时翻看,因此教师平时应多注重通过文字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研究成果。中小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与自身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学经验总结、研究报告等是一些便于操作、适合教师的表达形式,可以与教师的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中的矛盾,成为教育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成果的表达与撰写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的能力,要求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表达技巧。因此,教师平时应该养成思考与写作的习惯,将每天发生的事、所见所闻以及所遇到的困惑等都可以记录下来,有的教师喜欢写教育日记,每天晚上将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情况进行梳理,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大量的有用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写教育博客,这已形成了一种热潮,还形成了相应的博客圈,教师将所写的内容发表在博客上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教师的学习与借鉴,产生共鸣的相互间可以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争论,大大增加了教师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一些教师也因此在这种反思与写作中获得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教研氛围。这种思考与写作的过程,是教师理解与认识水平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手段,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四个原则 篇6
一、放下身架
从宽泛的社会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要实现沟通、成功交往,必须要有共同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师生之间更不例外,他们的共同点最重要的就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在知识面前的“学习、研讨、合作”者。如果教师把自己看成是万事皆知晓的“知识辞典”和不做错事的“圣人”,在学生面前一味严守个人的师道尊严,学生势必会对老师怀着敬畏的心态并敬而远之。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学生自会小心回避,甚至锁住“心灵”严防老师的“说教”与批评。
因此,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放下身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多采用讨论、探讨的方式,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和见解,引导和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真贯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理念;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重平等交流、互帮互学,多探讨、少武断,多开导、少批评,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即便在对学生实施管理中,遇到个别违规学生需要进行批评教育时,也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给学生留点面子,特别要注意语言的修辞,绝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付诸爱心
师生之间贵在心灵的沟通,语言沟通的障碍,根植于“心”。如果教师与学生各有一个心灵世界,心里想的东西南辕北辙,在语言和行为上必然格格不入,这就会形成师生之间的“代沟”,这是实现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学生施教,效果必然不佳,进而导致对学生丧失耐心,甚至歧视。
而解除这一障碍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在学生身上付诸更多的爱心。如果一个教师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放在学生的身上,心里总是装着学生,把关爱无私地给予学生:当学生生病时,教师能表现出关切、心疼、焦急的心情,并积极安排救治;对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的学生,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并动员班级学生积极为其捐助。这样的老师,学生也自然愿意求教、求助。因为他们认可老师这种高尚的师德。
三、宽容大度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弱点,各有各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并且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切都应包容在教师的心胸之内。须知,教师的狭隘心胸会对学生特别是“差生”产生鄙视、急躁甚至是排斥的心态。如果教师不能宽容大度地包容具有极大个性差异的学生,用一个眼光去看待、用一个尺度去衡量,必然会处处遇到沟通的障碍。
这里讲的宽容大度,并不是对学生身上的缺点、错误采取听之任之的放纵态度,而是对不同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表现,采取客观面对、坦然证实的态度。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可对表现极差的学生存有不相容和排斥的心理。教师的宽容大度,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理智。能包容和证实不同学生、不同表现的客观存在,自然会以平和的心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只有这样,才会与每个学生顺利实现沟通。
四、换位思考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师”与“生”的角色地位不同,还是阅历、学识、生活环境的差异,或是年龄段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起,从而形成沟通的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教师必须懂得和善于换位思考。教师面对学生要学会设身处地,要为学生着想,要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分析,而且要调查了解在先、听学生说话在先,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开导在后。这样,师生想到了一起,你说到了学生心里去了,你说的话学生就听得进、听得懂、愿意听,听得心服口服。因为学生能体会到你真正为他着想,师生间从语言到心灵的沟通自然会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