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专业成长

2024-09-09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共9篇)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 篇1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

假期里,我学习了成尚荣先生的《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和茅卫东的《打造教师的专业底气》,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

一、勤于学习,充实自我。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除此还要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不断反思,探求感悟。

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专业发展不能无视教师原有的经验,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和实践,实现智能的重新建构。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中,能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注学生,用心教育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必须承担家庭责任、社会使命、历史重任的人!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枯叶蝶》。在自然界有一种蝴蝶叫枯叶蝶,当它停在枯枝上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原来它也是一只蝴蝶,而是把它理所应当地认为是一片枯叶。都说大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导师,那么,这个自然界的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当我们走进教室,那里面的几十个孩子在我们眼里是什么呢——那是花园里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可是那些蝴蝶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有漂亮的花纹,非常惹人喜爱;有的只是那种普通的白色蝴蝶,和漂亮蝴蝶相比没什么显眼的地方;还有一些蝴蝶就是枯叶蝶,没有漂亮的颜色,就像是一片枯叶般没有生命力。这些不同的蝴蝶有着不同的命运。漂亮蝴蝶肯定是教师心中的骄傲;普通蝴蝶只是偶尔出现在教师的眼里,常常会被忽略;

那些枯叶蝶自然就被当成了枯叶,被教师所放弃,因为在教师眼里他们不是蝴蝶。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去看待他们。当他们做了同一件事情,对于“漂亮蝴蝶”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没有任何难度;对于“普通蝴蝶”来说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对于“枯叶蝶”来说,却是那么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过挫折、有过放弃的念头、有过成功的喜悦。这时,我们教师看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那些“枯叶蝶”,让它们在这个“花园”里,不会因为自身的原因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面对那些“枯叶蝶”,我们教师也要有发现美的能力,即使是枯叶蝶,也有展开翅膀,自由飞翔的时候,那一瞬间的美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观察。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促使我们必须成长,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教师必须专业成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职业责任!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 篇2

一、教师教学语言的磨练

体育教学用语并非教师职业技巧的单纯表演, 而是教师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学智慧的充分展示。体育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语言精确、生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有效掌握动作要领提供支撑,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这对学生正确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1.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毋庸置疑, 体育教学是完全意义上的运动科学, 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知识要求教师通过科学语言进行诠释。一般而言, 体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表现为语言的准确性、具体性及完整性等几个方面, 它们往往以一个整体形式出现, 例如, 在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 科学教学语言的表现模式为:教师首先用准确、具体的语言进行分解动作的教学, 确保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当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有效内悟后, 即, 学生充分掌握分解动作及其要领后, 教师需要全面提炼教学语言, 以实现学生动作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目的, 学生通过教师两个层次由浅入深的讲解, 其动作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才能一气呵成。事实上, 教师科学性的教学用语是根据各学段学生和不同体育教学项目而有所区别的, 充分体现了“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的精细化教学理念, 从而深深感染和触动了学生, 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体育教学中, 教师用语不仅要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要富于启发性, 确保教学用语与课堂教学特征相符合, 能够引发学生联想、规范学生动作。体育课大多是在室外进行的, 不可避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显得格外重要, 它不仅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 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强化学生记忆。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夯实自身内功, 提炼教学语言, 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努力朝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 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善于巧妙地将形象化教学语言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真正实现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的生动诠释, 例如, 在学生进行跳马练习时, 教师对于学生腾空时的要求可用“身轻如燕”进行概括;对于学生落地则提出“稳如泰山”的要求, 无疑, 学生会从对教师教学用语的最初欣赏过渡到对语言意义的揣摩, 从而呈现较高动作质量, 提高练习效果。

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 它是“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支撑, 是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因此, 广大教师应该树立全新体育教学理念, 从以往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转向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全面体育教学思想。

1. 健康思想的渗透

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健康的视野, 逐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体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说, 体育锻炼可以直接造就学生强健的体魄, 那么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必然成为体育教学又一要求。那么,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思想教育呢?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教师在平时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保持自我情绪的稳定,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处于愉悦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教师情绪一旦失衡甚至失控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诚然, 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 并对学生健康思想产生正迁移影响, 并易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另外一方面, 教师必须坚持平等教学理念, 看重学生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发展, 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豁达的胸怀, 接纳学生在允许范围内的学习错误, 并善于帮助学生在逆境中寻找学习的乐趣, 这样才能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调控能力的培养

由于家庭教育的瑕疵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任性、自私, 并伴有明显的叛逆心理, 学生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体育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规定动作完成的欠缺或者无法接受一定强度的训练而自暴自弃, 甚至情绪失控发生过激行为。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以外, 还要认识到体育教学本身所承担的净化学生心灵的重任, 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 向学生指出自我放纵的危害;另外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并指出, 我们自身的一些缺陷, 诸如, 身体素质较差、身体体形显异等虽然是已经存在的事实, 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坚持克服这些缺陷, 帮助学生树立与困难做斗争的必胜信心, 鼓励学生参与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诚然, 体育教学既要重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教学, 也要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纳入教学体系, 有计划、有步骤帮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质的同时,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能力。

总之, 教师要按照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和内部规律开展教学工作, 不能固守陈规, 否则既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也难以实现个人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体育科学, 1999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 篇3

【关键词】PCK;有效教学;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Shulman)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 它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舒尔曼对于PCK的定义实际上是“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体,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将PCK引入中国之后,进行了整合与建模:第一层次是所属学科的知识和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等各方面知识的认知;第二层次是对课程、学科、教学管理环境、背景资源评价等的认识。这些知识经过了教师自身的内化、提升与反思,形成老师特有的认知与能力,我们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简称为PCK。

研究表明,PCK知识的水平最能够区分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PCK的本质是:一、核心是向特定的学生有效呈现和阐述特定内容的知识,它是教师独特的知识;二、PCK是与特定主题相联系的知识,也是关于某一主题教学的知识;三、PCK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特定范围内,为特定的学生,不断将诸方面知识整合、探究的过程。”

PCK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教学方法的专业性。

PCK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结合学科特征,关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形成系统而专业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PCK与学科内容有所区别,但它指向特定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的加工、整合、转化和教授,与学科内容密不可分。

第二,个体独特经验的实践性。

PCK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其中包括课堂实践的经验、生活经验和学习与培训经验。PCK即是通过个人对以上的各类经验进行筛选、反思、归纳与总结,使各种资源达到有效整合和内化而不断丰富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工作或生活的环境与场景中获取PCK,在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循环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

第三,知识内化效应的个体性。

PCK是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特定的学科范围或授课范围,不断将教育教学心理等各方面知识进行融合、创新的探究过程。教师必须先对学科教学论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再根据教学实际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并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个体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第四,联系实际的情境性。

PCK涉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依赖具体的情境而生,情境是整个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教学与学习因具体情境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学科教学知识必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挥其作用,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

第五,学科知识的整合性。

PCK本质上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PCK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两种知识融合的产物。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来传授教学知识,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

在当今社会,科学教育改革必然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一轮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发生重要的改变,而且要求教师专业进修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把握学科特征,明晰学科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聚焦PCK的深入研究。有效教学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师生关系的对等。

现代教育观认为:“任何人都无权强加于某个人要他如何生存发展,任何人的发展都有其个性的必须性”。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完成这一场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当今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平等,讲求彼此尊重和理解。维系师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应该是基于情感的认同,而非霸权解决问题。

第二,对教学实际的深入了解。

教学实际分为具体的学情、教情和考情三个部分。学情应包括学生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情况分析。主观因素包括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客观因素表现为年龄差异,班级差异、课时差异、有效时间差异等。在授课前我们应做好学情分析,从而秉持更客观的设计理念展开教学设想,进行教学指导。

教情既包括课程标准所规定教育目标(知识、能力、德育),也包括年级教学任务在整体知识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作用等,还应当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授课水平、自我个性、知识体系、能力优势(语言、板书、实验)等。

考情包括必须了解每一堂课或每一章节所肩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达成的标的所在,在评价系统中的地位、深度与广度。这和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等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变化。例如一场考试的试卷风格、评卷标准、测试范围、考查要求等,必须有所了解和准备。

第三,教学设计的简洁、实用和开放。

简洁指要要区分课程主次、重点、难点,合理定位课堂的“功率”和“效率”(“功率”是指课堂容量,“效率”是指教学效果)。

实用性指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课标要求和班级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步骤、过程、方法和练习等。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厘清重难点,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开放性课堂是具有流动性和生成性的,不是快餐式的幻灯片播放,而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不可能对课堂进行完全的预设和掌控。教学设计时应当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保留一定的余地,使课堂教学的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存在合理的流动性,亦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

第四,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才能体现它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的组成要素有教育学、师生心理学、学科课程论、教学方法论、教师的个体素质等等,这些都与PCK的各种成分密不可分。PCK的研究能为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它的独特性、实践性、专业性、情境性、整合性是与打造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的。“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教師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整个过程包含两次“转化”:第一次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正确认知与把握,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的实际情况,对于所任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辅助练习等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课堂教学任务,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预设;第二次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系统地呈现知识结构和内容,预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学生实际获得的评价。PCK的研究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切实提供了依据。

丰富教师PCK的主要实践模式有:1.课堂磨炼。2.团队磨课。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的循环。3.以教学改进为目的,教研修合一的校本研修文化。

我国一向坚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国家教育发展大计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仍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的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默会性、动态性、个人化等特点,这都说明教师在职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培训要基于学科,基于课堂,立足于校本;强调在自我历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行动跟进。PCK的形成,关键是教研修合一,是一个个体与群体智慧不断实行有效柔性碰撞、交融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经验反思累积的文化过程。PCK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有效而且稳定的专业和行政支持系统,专业文化领导力是重要的保证。以教师的PCK或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为指导,构建我国教师教育新模式,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教师专业成长作业 篇4

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在上半学期,我一直没有很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因为潜意识里,网络公选不用花很多精力去学习),这里,我要先道个歉。虽然前期的学习没有放很多精力进去,但是教师专业成长这门课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段时间,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面授课——华师附小的陈琴老师给我们讲课,确切地说不是讲课,而是陈老师的一个经验介绍会。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教学令我大开眼界(后来还看了刘老师的一个讲课视频,视频中刘老师介绍了窦桂梅老师讲课时的身体语言),让我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给学生上课;原来优秀的老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独到的教学方法;原来优秀的老师不只是要教得好,还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善于放大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积极变化,及时给学生积极地引导和鼓励。

直到亚运放假将近一个月的假期里,我才真正静下心来学习这门课程,刘良华老师是我在大学里遇到的第二个非常幽默风趣的老师(第一个是大一给我们讲伦理学的魏老师)。我发现幽默风趣的老师讲课就是有那么一种气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短短几句话便能把一个事例、一个道理说到学生心坎儿里边去;能把课讲得引人入胜,下课时还令学生有点意犹未尽。魏书生、万玮老师的教学案例是刘老师的讲课视频里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两个案例,老实说,我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我不觉得我以后当了老师能像魏书生和万玮老师那般技巧性地制住学生,当然我也不认为老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不过我很认同刘老师的一句话:“做老师的人有时候是需要有教育绝招的。”

刘老师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教学经历、研究心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和课程智慧„„刘老师在这一学期的最后一次面授课上说:“要用心去做,去感受”,还说“当老师会给我们一种职业的满足感”。我觉得这些还需要我慢慢去体会,去感受,不过我真的很受鼓动,我会坚定信念,学着做一个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学着做一个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好老师!

2.你认为受欢迎的老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请说明理由)

教学智慧是与老师的课程智慧是连在一起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刘老师也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我个人是非常赞同这样的概括的。道”就是道德,是人类高尚的精神和品格,“传道”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业”就是学识,是人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探索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授业”指的是传授“学业”,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惑”就是困惑,是一个人面对外界的新事物、新问题产生的迷茫,“解惑”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当然,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智慧,也可以概括为:

一、重视人文教育,既重教书,更重育人;

二、引导主动学习,既授以鱼,更授以渔。

为什么受欢迎的老师要善于“传道”呢?因为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当做教学的全部,他还要将“道”传递给学生,他要善于用他的精神气质感染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有人格的人。

为师者承担着教育后代塑造灵魂的任务。在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的时候必须起到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作用,否则别人对你的称谓就是教书匠,而这个称谓和普通的木匠、铁匠、泥瓦匠是一样的,都只是一个以技能谋生的人。所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有思想,这个思想是为天下而非为个人,如前人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准则。教师是社会上以其脑力劳动获得报酬,独立于世的群体,应不为权和钱折腰,就如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人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才是一名真正为师者该做的事。

一个受欢迎的老师,他会是学生的精神领袖,学生会把他的精神高高地举起。老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受欢迎的老师要成为有教学智慧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传道”,而 “传道”是很难传递的,只能用各种活动、交往,慢慢地,让学生能从中影响和感染。

为什么受欢迎的老师要善于“授业”呢?因为对于家长和老师长来说,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老师“授业”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会教书”的老师肯定比长得好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因为一个老师如果讲课枯燥乏味,那么长得再美,学生也不会喜欢他;而“会教书”的老师能让学生受益无穷,更让学生打心眼里尊敬和喜爱。

一个受欢迎的老师,要把“业”授予学生,那么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博学的人。其次,他在“授业”的时候,第一,要能够“及时反馈”。第二,要重视“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打游戏”那般得到及时反馈与矫正;如同“认地图”那般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

为什么受欢迎的老师要善于“解惑”呢?因为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学习上有困惑,老师要善于答疑释惑;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没有哪一个孩子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学走路”那般:老师不

能够代替学生学习,正如人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所以受欢迎的老师应该不只是善于答疑释惑,还应是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困惑,不断得到“解惑”的老师。

3.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请说明理由)

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刘老师在授课视频中提到“‘课程智慧’就是说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这个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那就要求我们老师拿到教材后,处理好教材。”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良好的教育首先显示为课程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丰富”。尽管丰富的知识还不能保证“知识就是力量”,但至少可以肯定,若知识是单调的,那知识就是乏味和无力的,难以为学生所接受的。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而孤独。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是一种馈赠。这些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知识。真正的有课程智慧的老师必须不断地积累课程资源,必须处理好教材:

第一、吃透教材,把握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课备到烂熟的地步,课程的某章某节了如指掌,授课时就能左右逢源,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不怕啰嗦,要言不烦;无关紧要的则轻轻带过,其次老师对所授的课程不但要有个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要对与之相关相邻的知识也有比较深层次的了解,授课时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第二、超越教材,用好课程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善于“用好教材”的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更新教材:教师可以把教材学习的时间缩短,再补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也可以大胆地改变教材,就像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备课也需要对教材再创造,使之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更新教材,使自己所教的知识更具意义。

教师就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课程智慧,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一个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必须从“教教材”的框框里走出来,变为“用教材教”,只把原有的教材当成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个引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教材”,最后达到“更新教材”,使自己成为一位课程编者。

4.谈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促进专业成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第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准,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第二是教师专业智慧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把握课程,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更多课程资源,丰富课堂知识,做一个受欢迎的“授业”者;

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应加强自我教育与提升,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师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优秀的个人品质去感染学生,做一个受欢迎的“传道”者;

四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用新课程观念去指导教育教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中小学教师:一是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二是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做一个受欢迎的“解惑”者;

五是进行“反思性教学”和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通过自修 —— 反思 ——实践,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5

在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自己要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做学习型的教师,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高品位要求的教育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做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为此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指导思想

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在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的今天,给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更多,教师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二、自我分析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三、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提高自身修养,做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职业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提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使自己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的驾驭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研”一体化,领会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精髓。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等级。

3、做一名轻松快乐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管理经验,学习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艺术,掌握儿童心理学及生理学等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把对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4、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将自己的反思整理提炼并与教师交流分享。

5、现代化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学习教学课件的制作,让这一片天地更好的为自身、为教师发展服务。

四、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目标的具体措施

1、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岗敬业,按要求完成反思,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知识储备。

2、勤于学习,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学科特点,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3、积极参加各种听、评课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让自己在校内或校外都开一些有质量的公开课,向更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平时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5、加强自身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主动与学生交流。

6、每个学期末对自己的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分析,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

教师专业成长感悟 篇6

——语文共同体活动发言稿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一名教师,这句话可以这么说:“不想当优秀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专业成长是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成长,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身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优化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处理好以下几点对教师的专业提高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相关书籍中,不断提到两大关键词:

一、优秀教师的认知特征:好学习、善思考、重积累、勤反思。

二、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认真、执着,正确的自我认识,不断追求进步。以上特征,在我的理解中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点。

一、状态大于方法。这也是新教育试验的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中,提到问题,往往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似乎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师、专家的成长也都是找到了什么有效的成长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有一定的方法、途径和规律,但是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其实是一种状态。

何谓状态,状态就是心态,就是精神状态。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状态的创造与给予。同样的教育成长背景和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但只需几年,人与人之间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环境有影响,但是关键因素吗?绝对不是。关键在于各自拥有的发展心态。我们常说的“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平庸的教师常常埋怨教育环境不好,埋怨领导同事不行,埋怨物质待遇太低,埋怨教育学生太难,埋怨课程改革太烦,缺乏对本职工作应有的激情,不少人还在平凡和单调的教师生活中逐渐倦怠,丧失了激情。而那些成功者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积极的自我发展的成长状态。教师专业成长固然与所处环境有关,但成长的关键动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精神状态。

二、反思大于苦干。“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所谓苦干,就是耐心地干,尽力地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会带有盲目性。咱们在教学生涯中,千万不要成了“只顾埋头走路,而忘记了抬头看天”的行色匆匆者。

现在许多教师丧失激情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忘记了思考,他们只会被动地应付,机械地重复,一点也品尝不到教育者思考的乐趣。

三、研究大于经验。丰富的经验,是一个人成长的财富。但是,如果只固守过去的经验,不研究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规律,思想就会僵化、麻木,被时代淘汰出局。经验是过去的知识积累,经验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研究是面对新的问题,意味着主动地探索、创新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为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研究的基本素质,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永远是一个“教书匠”,素质和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创新大于模仿。伏尔泰说:“独到性就是明智而审慎的模仿。”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模仿似乎不够光明正大,往往背负“抄袭”的恶名,很难与创新画上等号。但事实上,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教育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体现出来的创新品质,绝非凌空奇想和一朝一夕的功夫,都是长期的模仿别人先进基础上的发展。学过教育学的知道,模仿可以分为再现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再现性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只有当教师的再现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时,才能进入创造性模仿,才能迈入创新的轨道。

最后,送给各位在座老师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踏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篇7

四川师范大学张华教授主编的《现代教师教与学》,面向师范生职前教育和一线教师职后教育,立足于“教”,指向于“学”,通过介绍教师的职业发展、角色表现、知识结构、能力类型、道德诉求、心理调适、礼仪行为等内容,结合理论阐述、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层面进行应用性、策略性和操作性的梳理和解读。

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理论引领+实例驱动”,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引导教师远离职业倦怠,踏上专业成长之路,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做教师的幸福。

“一只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这便是古老的“短板理论”。教师的“知识之桶”是由哪几块“桶板”构成的?该书将现代教师知识类型划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又可称之为言传知识,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内化而成的、可以明确表述的外显性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育理念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创新原理知识。

如何有意识地建构显性知识呢?有效的途径是专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多的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育专家林格说:教师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生就会寂寞。如果只读教育专业或教材教法类书籍,他的一生就会很苍白。人生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

然而,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身处浮躁的社会,面对繁杂的工作,我们很难沉下心来学习。这里就有一个策略问题。张华教授介绍了获取显性知识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

当学习已成习惯时,我们就会瞄准自己“最短的桶板”,摆脱功利的牵绊和束缚,以一种自由的、放松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其中,从中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许多专业思考和人生启迪。

教师的隐性知识又可称之为缄默知识、意会知识,是教师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不能明确表述的内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实践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信念知识、自我知识、人际知识。

如何有意识地建构隐性知识呢?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实践。名师的成长无一例外,都是在课堂拼搏中成长起来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教学案例: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面对这样的回答,老师如何应对?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深情地说,是啊,我们的母亲好伟大啊,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有恩啊!我们哪一位不是喝着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如果你有爱,如果你懂得感恩,就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茁壮成长来报答养育你的母亲,特别是祖国妈妈,这也是对称!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不是对称啊!可这并不重要,老师偷换了概念,妈妈养育我们有恩,作为孩子应该报恩,这是对应。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爱的教育,有感恩的教育,水到渠成,教育无痕。这样的教育智慧哪里来?长期实践中来!

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师的成长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要在不断地对教学现场的知觉、体验和领悟中,才能重构和提升。

教师成长和职业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教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乡村教师到语文教研员,我一直边工作边研究,而且与时俱进。比如当下,我发现学校自发组织的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低层次探索”“同水平反复”“力不从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现象。导致人力浪费,资源闲置,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作,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孤军作战”。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资源,突破本校经验的束缚与限制,吸收外校的优秀校本经验,我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同类学校进行校际联动,开展跨校教学实践交流,旨在利用差异性资源,联合攻关。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 篇8

【摘要】师范学校的教师在促进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专业引领”成为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力引擎,更要讲究策略,让“专业引领”在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具实效。

【关键词】专业引领 分享阅读 教师 专业成长

2007年7月,以上饶师范学校教师为主成立了上饶市《以分享阅读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研究》的课题研究团队。由师范学校的教师深入分享阅读课题园蹲点指导,以分享阅读教学为载体,逐渐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三种基本力量,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其中,专家引领是一种专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让“专业引领”成为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力引擎

专业引领分为隐性的专业引领和显性的专业引领两种。

隐性的专业引领,指的是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抽空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幼儿语言教育专著、分享阅读教学研究期刊、观摩分享阅读教学案例和教学光盘都属于隐性的专业引领。

在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题:“以分享阅读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你有什么建议?”不少幼儿园教师认为“优秀的分享阅读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建议幼儿园有各个方面的知识供教师参考,给教师多提供课外读物,如各个领域的书籍,让教师能在丰富的知识网里学习,提高素质和水平”;还有很多教师建议“多看相关分享阅读资料”,这些都是隐性专业引领的表现。

此外,师范学校的教师(以下简称“专家组”)参与幼儿园的分享阅读课题研究,一方面在帮助幼儿园解决分享阅读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引领,一方面也是师范学校的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的专业学习和学习引领。

显性的专业引领,指的是“专家引领”,通常是指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形态。这里所指的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研员、师范院校的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资深的专家型教师等。他们是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

课题园教师接触分享阅读教学时间不长,对分享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不熟悉,对相关的教育理念理解有一个过程,教育理论素养相对比较薄弱,平时忙于保育和教学事务较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让“研究”成为自觉的习惯,往往寄希望于“专家组”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有依赖心理。因此,师范学校的教师,在分享阅读课题研究中,主要起显性的专业引领作用,成为分享阅读课题研究的“专家组”。

在近两年的上饶市幼儿园分享阅读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中,虽然课题研究的主体和课题研究内容的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但是作为以教研工作为本职的“专家组”深感专业引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仍然成为分享阅读教学的重要支持力量。

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来看,分享阅读“专家组”的专业引领的基本原理,就是“专家组”藉分享阅读课题研究这一载体,为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搭脚手架”,逐渐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因此,“专家组”更应该让“专业引领”成为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力引擎。

二、找准问题,明确“专业引领”的方向

“专家组”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一)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专业引领

在研究初期,“专家组”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题目允许多项选择),其中有一题如下:

第11题、你认为在分享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你的帮助最大?

A.未结合课例的分享阅读纯理论指导;

B.与同事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

C.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分享阅读课堂教学;

D.经验丰富的同事在分享阅读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

E.同事之间对分享阅读教学实际问题相互切磋交流。

参加问卷调查的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共有36人,调查结果显示:选C.项的教师最多,共有32人(占88.89%)。

另外一题的调查:

第12题、你认为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分享阅读教师帮助最大?

A、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

B、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

C、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

D、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

E、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

结果显示:D.选项非常受分享阅读教师的欢迎,被调查的36人中有23人(占63.89%)选择此项答案。

综上所述,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喜欢有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的结合课例的专业引领。“专家组”结合教学课例认真诊断,帮助分享阅读教师发现问题;“专家组”结合课例进行知识传递,帮助分享阅读教师扩展知识、开阔视野;“专家组”是智囊团,帮助分享阅读教师提升经验。“专家组”的参与是使分享阅读教师的教学水平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必然会给分享阅读教师提供优质的专业资源的援助。

(二)引领什么

1、引领思想

参加分享阅读课题研究的教师一开始有畏难情绪:认为做科研是教授、专家们的事情,自己从未接触过真正的课题研究,学历不高,理论水平差,不知道该怎么做研究,没有头绪,无从下手,非常渺茫。因此,“专家组”努力为分享阅读教师搭建多种平台,鼓励教师抛开思想包袱,根据教师的需求决定下园的时间、次数和指导方式,并进行多方位的指导。

2、引领课程

实践证明,“专家组”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对教师帮助最大。“专家组”引领分享阅读课程的实施过程,努力提高分享阅读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3、引领教学

“专家组”深入教学现场,与教师近距离地交流、研讨,不失时机地对教师进行引导、唤醒,引领教师对一些“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分享阅读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分享阅读教学问题进入教师的教研视野,并使教师的教研视野落在日常的分享阅读教学时刻,引领分享阅读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师个体发展上,“专家组”不断引领分享阅读教师分析个人的教学现象,发现和提出个人的教学问题,规划个人改进教学计划。

4、引领教研

相对来说,师范学校的教师具有较宽广的教育视野和较深刻的教育见解,能从教育者的视角和专业者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领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专家组”在活动样式与范式上引领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案例研究、课题研究。

三、让“专业引领”在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具实效

师范学校这种机构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在分享阅读课题研究中,必须学习专业引领,承担起专业引领的职责。师范学校的教师作为分享阅读课题的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深入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现场,观察、研究,希望能通过专业引领促进分享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与幼儿园的合作研究中,改变作为专家传统的一言堂、理论权威的形象和工作方式,以平等、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与分享阅读教师“平起平坐”,关注分享阅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理论缺乏、方法失当等问题,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相互协商、共同制定策略,有效促进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样的专业引领与传统的专业引领的方式大不相同,这是建立在伙伴、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具体研究的实践工作中展开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为了在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具实效性,“专家组”采取了多种专家引领的策略:

(一)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专家组”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分享阅读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借助于专家引领,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解释,可以解开一些教学现象的谜团,教师的知识水平逐渐提高,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专家组”时常思考如何把先进的分享阅读教育理念转化为分享阅读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指导教师进行分享阅读教学研究和撰写分享阅读教学论文。于是,“专家组”安排了“如何分析分享阅读教材”、“教师如何做分享阅读课题研究”、“园本教研”、“创建学习型分享阅读教师队伍的策略”、“如何写阶段性小结”、“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如何写分享阅读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撰写格式和要求”等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学现场指导,让实践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专业引领体现了分享阅读课题研究工作的培训功能,通过帮助幼儿园解决实际的教学研究来带动分享阅读教师的培训,即研训一体。“专家组”经常深入到各个分享阅读课题园,随堂听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幼儿学习的情况,并组织一课三研和学术沙龙活动,与教师一起研讨、一起分析读本,一起说课、改课,在实践中用专业的知识进行引领,用丰富的经验进行解说,让分享阅读教师感受到了真实、感悟到了思路。“专家组”也在与课题园教师的共同研究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反思实践,让磨课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磨课能够成为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但磨课活动离不开专业引领。磨课有了专业引领,讨论的问题才深入,关注的话题就有系统性。专业引领下的“好课多磨”,唤醒了分享阅读教师深藏于心的研究意识,围绕分享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通过反思并寻找同伴互助,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教师专业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专家组”同时也注重引导分享阅读教师对教学背后的理念进行敲打,使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和谐发展。

(四)分层引领,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专家组”在教学现场指导的专业引领中,考虑到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师的层次差别,对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分享阅读教师作不同层面的专业引领。

1、分享阅读新手教师

处于这个层面的教师所面临的是将分享阅读的“书本知识”(即教案)转化为实践中的“问题知识”,即面临的是实际教学问题的处理。

因此,分享阅读新手教师所需要的有效专业引领更多的是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专家基于教学现场所作的技术层面的“就事论事”的分析,而她所需要作的个人努力就是认真地观察模仿与体悟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就像她们自己所说的“多去听听、观摩好的幼儿园老师的课,多听专家对我们教学的分析、点评”。

2、分享阅读熟手教师

处于这个层面的教师所面临的是教学风格的形成,即如何将丰富的分享阅读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梳理,在价值层面上“超越读本”。

因此,分享阅读熟手教师所需要的专业引领更多的是“专家组”的理论点拨,需要“专家组”基于教学现场的价值层面上的“超越读本”的讨论与思考。需要对教学行为背后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以在自我专业知识系统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建立起来。

“专家组”在与这类教师的交流和问卷调查中都发现,她们希望“多些理论培训”、“获得更多的分享阅读的教育理念”、“与专家讨论学习,能够开展相互学习研讨的机会”。于是,每回总课题组有专业研究人员的报告或讲座,“专家组”都会尽量创造机会让分享阅读熟手教师去聆听,并与专业研究人员讨论。

(五)网络教研,让交流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专家组的教师人数相对来说较少,不可能天天蹲点各个幼儿园指导分享阅读教师的教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组利用QQ、E-mail、MSN等方式与课题园教师进行网络教研,不仅改变了专业引领供给不足的局面,而且为教师寻求专业引领创造条件,还为分享阅读教师开展研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寻求合作伙伴提供了条件,改变了教师的成长环境,为分享阅读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国红,李洪根.2008.让“专业引领”成为教师成长的强力引擎.上海教育科研,1:78-79

2、冯君.2006.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的实践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139-140

3、马强.2006.让教师伴随“磨课”成长.人民教育,15-16:37-39

4、梅首文.2008.浅论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力.黄冈日报,11

5、潘国青.2005.学校教育科研中的专业引领.教育发展研究,10:79-83

6、孙国芳.2008.“深度卷入式”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Z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7、吴振东.教学现场指导中专业引领的基本策略.来源:http://www.cnsece.com

8、余文森.200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黑龙江教育,11:13

9、张人利.2003.地区教育研训机构教师如何学习专业引领——以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为例.教育发展研究,12:23—27

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9

邢台市平乡县初中体育一班 秦双亭

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的观念更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新课程的实施才能不断加快进程。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自己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实践智慧,教师知识是情境知识,教师经验要靠课例来积累,来传递,来提升。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教育教学上。

三、以课例研究、教学设计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上一篇:弄巧成拙作文500字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三角形碰碰乐》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