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精选12篇)
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1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 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 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 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它既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授课方案, 也应是教师成长的“档案袋”,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积累教学案例, 反思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 综合分析解决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其专业发展。
教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为广大教师熟悉,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 加之教案逐渐成为常规管理的手段和评价教师日常工作的一种参照, 教案与教师的教学生活正逐渐脱离, 许多教师一提起教案便有很多意见和抱怨。面对此种状况, 重新审视教案与教师的关系, 理解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案:伴教师步入教学之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 并提出各自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其中福勒和布朗 (Fuller&Brown) 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们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个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他们时刻关心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样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等等。一般来说, 师范生和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关心这类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时, 他们将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这一阶段, 教师所关注的内容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 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 在职教师比师范生更关心这一类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 将进入第三阶段——关注学生的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求, 教学材料可能适合学生学习, 也可能不适合学生学习。由此可见, 教师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 这些需要将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行为。
从以上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出, 教师职前教育只是为其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 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备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学会“教”——这一教师必需的能力之一, 则是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就业经验逐步获得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家型与新手教师的研究发现:①新手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常常是盲目而不科学的。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不清主次, 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不重视向学生传授策略性知识, 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专家型教师则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之中, 同时能利用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教学法知识, 向学生阐明概念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可以看到, 刚入职的教师在教学初期并不能将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 很少能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 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某个具体教学行为是否成功, 却忽视了对学生反应的思考。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这样说道:“现在的教学中较高一点的要求就是为了把知识向学生交代清楚, 其他东西很少去体会。”在这种情况下, 教案能帮助新手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蓝图用“文本”形式表现出来, 对新手教师而言写出较为详细的教案有利于理清思路、沉着应对, 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 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这样做符合他们在教学初期的实际需要, 教案能帮助新教师在工作初期克服因适应工作环境而带来的盲目和慌乱, 给他们以胜任教学工作的自信, 从而能顺利地步入自己的教学之路。
二、教案: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 所谓专业工作即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 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有自身的理论武装, 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和专业自主权。那么, 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 教师研制教案时对课堂教学进行预先设计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展开。在上课之前, 教师必须要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的初始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作一全面的考察。这种全面的考察必将反映在教师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因此, 教案的研制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 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到对实施过程的检验再到最后对教案的评价修改, 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过程。应当指出的是,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 要把教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体会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充实到教案中来, 修正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逐步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个较科学的活动过程。这样,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教案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 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 才有可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促进自身的发展。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 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文本。但是, 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有时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 有时在课堂上解决不了, 需要在课后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教案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自己的教案为“载体”, 分析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最后在课堂上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教案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 不仅有利于单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更适合同一类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决。
第三, 教案还可以促进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教师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个人信念、预先设定, 往往潜藏在历史深处, 日常教学中处处依托之, 往往习以为常, 不再追问, 成为思维的盲点”。②教师对反思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口。“反思不是一种没有着落的口号”, 而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 反思的结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写教学后记是教师的一种课后反思活动, 把教案作为一种反思文本符合教学后记及时性、验证性的特点要求。因此, 大多数教案都在后面附有“教后感”或“教后反思”部分。而这一栏该写什么、怎样写, 又有什么作用?笔者曾对101名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关于教案问题的问卷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101名老师中, 有42位老师觉得写“教学后记”只是“应付一下检查而已, 没什么可写的”, 占到接受调查教师总数的将近41%。其实, “教后记”是教师积累、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的凭据, 对于改进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 犹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 写'教后'则好似一位古代诗人描写其登山感受所言:一登一陟一回顾。一登一陟, 站得高, 眼前境界就开阔起来:一回顾, 看到自己艰辛走过来的路就分外亲切, 信心倍增, 抖擞精神攀登更高的山峰”。③“教后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通过广大教师的总结和作者自己的体悟,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写“教后记”的内容和方法:
1.记载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情况、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2.记载教法情况。记录这堂课中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教学步骤所作调整的原因, 以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后的教学。
3.记载学法指导情况。教师着重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总结、思维训练的指导方法进行记载,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记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5.记载自己通过施教所获的体悟。记录自己在教学中最满意的地方在何处, 还有什么不足, 从实践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课堂管理 (课堂秩序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 与辅助教学行为 (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
总之, 写“教后记”的方法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可以是某一方面的, 也可以是其他几方面的。但在记载上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重视教学的成功之处, 又要找到教学中的失误,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业务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并能给教案一个精彩的结尾。
最后, 教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文字载体。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④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般而言, 具有个性的教学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层次的领悟。对教材的理解, 一般有四个阶段, 即“懂、通、透、化”。教师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化”境, 才会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把握, 做到教师就是教材, 教师就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其次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个性化, 必将落实在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上, 而这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势必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之中。教案是“教师综合考虑、备课备人结果的文字概括, 集中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方法技巧和艺术风格”。⑤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要求教师从个人对教学内容独特的理解出发, 根据教学的科学原理, 推断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最佳的学习方式, 并以此为基点,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自主式学习, 教师就应该设计出“自主式”教学过程;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就应该设计出“合作式”教学过程。
所以, 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积累资料, 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教案并不单纯是教师写在教案本上的那个书面计划, 教案的研制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个性差异来重组和改造、增减课程内容, “活化”教材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特点的把握, 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 辛勤劳作的过程。
对教师尤其对骨干教师而言, 教案对其专业成长起一种助推的作用。有了教案, 教师可以较为自信地走进课堂, 同时设计教案也可使他们了解、熟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基本要素, 直至最后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注释
1肖川.论中小学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55~58.
2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研究, 2002, (1) , 80~83.
3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 157.
4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6.
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2
教师读书与专业成长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一个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
并学习的人。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于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这种想法是不行的,课程改革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所以说,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是勤奋工作,而缺乏创新,没有思想的教师不能评为好教师。学校要为教师的思考搭建“平台”,如举办读书比赛、教育沙龙、说课评课、论文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教师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一线教师中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思考者、思想者。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读书去积累、去总结;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观点下的案例解读,这也需要通过大量读书并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享受读书的乐趣。
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会象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书在我们眼中也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印满文字的厚本子,而是个充满知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虽然不能说,读书学习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却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我们生命的喜悦!
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一本书,一杯清茶,静静的回归自我,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自怜,去关心教育。这就是我对教师读书的简单体会!
教师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他怎么看待、设想、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实际上就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
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没有接触过,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学生随意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到当前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有些甚至是当前的热点和焦点。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
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那么就要求教师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我在业余时间,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这些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的分析,并根据作者多年从教经验与教育理论,为读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个人更是在实践中获益终身……这样,生活中的鲜活材料都像汩汩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然后我又将这些清澈的泉水到如课堂,一种学习的快乐荡漾在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上,教室中又充满了盎然生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工作中,个人小书架上更多的是专业的东西。而随着工作的深入、角色的转变,书架上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满、不断的转变!但不管怎样,必读书、书必读!当我行路艰难时,我需要读书、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创新;而行路顺畅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行路艰难甚至无路可走的情形随时都会出现……于是,我对自己说“永不停息的读书、学习吧!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生存的方式!”
问题意识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3
通过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洞悉,教师的成长与专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很少涉及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问题的缺失使许多教师成了没有问题的“罗素”,落伍的“罗素”。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可以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与创新。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的背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作为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你是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试图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价值,而简单地认为教学就是这样,只要重复地把前人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第二阶段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已经适应了教育环境的适应型教师;第三阶段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教育工作已经是得心应手的经验型教师;第四阶段是将经验通过研究、实践、反思等转化为教育、教学观点、思想方法、理论的研究型教师。
但是,一个经验型的教师要转化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既要有外部的客观条件,更要有内部的主观因素。
一个经验型教师要转化为一个研究型教师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笔者认为一个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是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认识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认识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和求新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教师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只能是浮于表层和形式的。现代教育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使教师具有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心理活动,并通过这一心理活动来提升教师自身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师生涯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对问题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来生成新的问题,把教师自身的教学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这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教师强烈的提高教学理念、理论和水平的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教师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的精神,使一个经验型的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具有可能性。
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身边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的教师身边几乎没有问题;优秀教师意识到的问题往往是新颖的,有价值的。一般的教师即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往往也是低层次的;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会认真对待,仔细分析,深入思考,试图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来。即使对同一问题,也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条件、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来,使自己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一般的教师即使意识到一个教育、教学上的问题也不会去认真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即使意识到某一个问题,也会凭经验用老观点,老方法去处理。作为一个教师怎样产生问题意识呢?哪些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你留心就有,不过有的是小问题,一般教师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价值就不大。比如,对同一问题怎样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对习题的解答有什么规律可循?等等,这些小问题一般教师都会想到。对小问题的思考多了,大问题及有价值的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我们要从问题的视域出发来反思我们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是否迈进了“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道,乐此不疲地加入到问题研究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去?笔者近几年曾提出了许多对教育和教学有价值的问题,在国家级报刊上已公开发表了几十篇教育学论文,经常有老师问我如何写论文,有的还邀请我去做一个怎样写教学论文的讲座。我总是这样问这些老师: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你有没有认真思考或仔细研究过这些问题?你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或做法?你把自己的看法或做法再经过仔细地琢磨与加工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教育教学论文!你的思考越深刻,你写出的教育教学论文质量就越高;你的问题意识越强,思考的问题越多,那么你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素材就越多!
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4
关键词:教师,教案,专业成长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 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 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 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它既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授课方案, 也应是教师成长的“档案袋”,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积累教学案例, 反思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 综合分析解决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其专业发展。
教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为广大教师熟悉,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 模式化, 加之教案逐渐成为常规管理的手段和评价教师日常工作的一种参照, 教案与教师的教学生活正逐渐脱离, 许多教师一提起教案便有很多意见和抱怨。面对此种状况, 重新审视教案与教师的关系, 理解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案:伴教师步入教学之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 并提出各自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其中福勒和布朗 (Fuller&Brown) 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们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个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他们时刻关心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样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等等。一般来说, 师范生和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关心这类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时, 他们将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这一阶段, 教师所关注的内容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 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 在职教师比师范生更关心这一类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 将进入第三阶段——关注学生的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求, 教学材料可能适合学生学习, 也可能不适合学生学习。由此可见, 教师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 这些需要将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行为。
从以上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出, 教师职前教育只是为其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 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备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学会“教”——这一教师必需的能力之一, 则是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就业经验逐步获得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家型与新手教师的研究发现[1]:新手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常常是盲目而不科学的。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不清主次, 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不重视向学生传授策略性知识, 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专家型则教师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之中, 同时能利用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教学法知识, 向学生阐明概念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可以看到, 刚入职的教师在教学初期并不能将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 很少能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 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某个具体教学行为是否成功, 却忽视了对学生反应的思考。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这样说道:“现在的教学中较高一点的要求就是为了把知识向学生交代清楚, 其他东西很少去体会”。在这种情况下, 教案能帮助新手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蓝图用“文本”形式表现出来, 对新手教师而言写出较为详细的教案有利于理清思路、沉着应对, 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 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这样做符合他们在教学初期的实际需要。写“详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教师逐字逐句地进行课堂讲授, 而是使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过程, 适应、调控复杂的教学情景, 逐步形成基本的教学监控和反思能力, 并对教师工作产生一种认同感。可以这样说, 教案能帮助新教师在工作初期克服因适应工作环境而带来的盲目和慌乱, 给他们以胜任教学工作的自信, 从而能顺利地步入自己的教学之路。
2 教案: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 所谓专业工作即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 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有自身的理论武装, 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和专业自主权。那么, 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 教师研制教案时对课堂教学进行预先设计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展开。在上课之前, 教师必须要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的初始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作一全面的考察。这种全面的考察必将反映在教师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因此, 教案的研制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 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到对实施过程的检验再到最后对教案的评价修改, 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过程。应当指出的是,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 要把教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体会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充实到教案中来, 修正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逐步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个较科学的活动过程。这样,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教案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 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 才有可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促进自身的发展。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 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文本。但是, 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有时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 有时在课堂上解决不了, 需要在课后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教案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自己的教案为“载体”, 分析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最后在课堂上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教案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 不仅有利于单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更适合同一类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决。如果教师敏于发现问题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案, 教案就会成为一种“教学问题单”, 教师教案中的丰富案例、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相关材料、精心思索过的问题、教学后的得失体会往往会成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的源泉与宝库,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归纳, 有助于教师成长为有一定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学行家。
另外, 教案还可以促进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教师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个人信念、预先设定, 往往潜藏在历史深处, 日常教学中处处依托之, 往往习以为常, 不再追问, 成为思维的盲点。”[2]教师对反思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口。“反思不是一种没有着落的口号”, 而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 反思的结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写教学后记是教师的一种课后反思活动, 把教案作为一种反思文本符合教学后记及时性、验证性的特点要求。因此, 大多数教案都在后面附有“教后感”或“教后反思”部分。而这一栏该写什么、怎样写, 又有什么作用?很多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为了应付检查很粗略地写上几句, 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笔者曾对101名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关于教案问题的问卷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101名老师中, 有42位老师觉得写“教学后记”只是“应付一下检查而已, 没什么可写的”, 占到接受调查教师总数的将近41%。其实, “教后记”是教师积累、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的凭据, 对于改进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 犹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 写‘教后’则好似一位古代诗人描写其登山感受所言:‘一登一陟一回顾。‘一登一陟’, 站的高, 眼前境界就开阔起来:‘一回顾’, 看到自己艰辛走过来的路就分外亲切, 信心倍增, 抖擞精神攀登更高的山峰。”[3]“教后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通过广大教师的总结和作者自己的体悟,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写“教后记”的内容和方法:
(1) 记载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情况、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2) 记载教法情况。记录这堂课中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教学步骤所作调整的原因, 以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后的教学。
(3) 记载学法指导情况。教师着重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总结、思维训练的指导方法进行记载,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记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当学生意外提问时, 或学生做小动作时……你是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处理的?
(5) 记载自己通过施教所获的体悟。记录自己在教学中最满意的地方在何处, 还有什么不足, 从实践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课堂管理 (课堂秩序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 与辅助教学行为 (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
总之, 写“教后记”的方法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可以是某一方面的, 也可以是其他几方面的。但在记载上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重视教学的成功之处, 又要找到教学中的失误,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业务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并能给教案一个精彩的结尾。
最后, 教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文字载体。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4]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般而言, 具有个性的教学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层次的领悟。对教材的理解, 一般有四个阶段, 即“懂、通、透、化”。教师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化”境, 才会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把握, 做到教师就是教材, 教师就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其次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个性化, 必将落实在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上, 而这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势必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之中。教案是“教师综合考虑、备课备人结果的文字概括, 集中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方法技巧和艺术风格。”[5]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要求教师从个人对教学内容独特的理解出发, 根据教学的科学原理, 推断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最佳的学习方式, 并以此为基点,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自主式学习, 教师就应该设计出“自主式”教学过程;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就应该设计出“合作式”教学过程。这样的教案设计, 必将是独特而富有创意的, 对于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 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积累资料, 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教案并不单纯是教师在课前写在教案本上的那个书面计划, 教案的研制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个性差异来重组和改造、增减课程内容, “活化”教材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特点的把握, 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 辛勤劳作的过程。
对教师尤其对骨干教师而言, 教案对其专业成长起一种助推的作用。有了教案, 教师可以较为自信地走进课堂, 同时设计教案也可使他们了解、熟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基本要素, 直至最后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肖川.论中小学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
[2]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研究, 2002 (1) .
[3]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157.
[4]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6.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5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理论丰富、观念新颖、勇于探索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实惠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入了教师的生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认为:在深化课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校本研修的团队力量,以点带面,唤醒全体教师教与研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潜能,创造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一、加强师德建设,铸造校本研修的灵魂。
加强师德建设是校本研修的灵魂。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的动力之源。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商洛市教师行为“十不准”》、《让儿童到得到的生命自由成长》、《教师人格魅力》、《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等有关师德材料,是教师明确了具体的师德要求:尊重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校本研修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1)在校本研修中,我们注意要有目标的引导教师不断成长进步。我们为教师确定的总目标是:通过对全体教师 的继续教育,使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聘请课程专家讲学、指导是教师研修的传统项目。我们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到校举办语、数、英等学科的专题讲座,指导新课程教学。我们还注重借鉴先进地区的办学经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以信息化教育带动校本研修,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教与学 带来了一场革命。为满足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学校投入巨资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教师的自我研修与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三、提高素质,打造名师,建设梯度教师队伍。(1)以教师全员研修为源头,开展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学习新课改理论,开展“读一本好书、写好一篇优秀论文、参加一个课题研究、上一节成功汇报课”活动,以强化教师教学科研意识,进一步打好基本功,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2)以骨干教师研修为龙头,促进研修工作。充分发挥省、市各级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
初任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初任教师又称为新教师。本文主要是指学完师范教育课程,被引入教师专业岗位,但尚未完全适应、胜任教学的新教师。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提出的建议书《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可见,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初任教师入职初期阶段的专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探讨其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以期帮助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新的职业角色,在不断改进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顺利完成向成熟型教师的过渡。
一、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
归纳初任教师在入职初期的问题与状态,其专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角色需要转变
初任教师在入职初期,要完成一项重要的角色转换,那就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初任教师在长期的学生生活中形成了牢固的学生意识和一整套习惯了的心理行为模式,当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就必然引起新旧角色在心理、行为上的冲击碰撞。旧角色的心理结构和定势妨碍着他们对新角色的认识,旧角色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影响着他们对新角色的实践。因此,入职初期,初任教师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二)知识结构需要转型
初任教师刚毕业,知识结构尚不健全,虽然他们都经过师范教育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习锻炼,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也有所了解,但他们的知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从知识类型来看,他们在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环境、教育生态的知识和社会背景知识等方面明显不足;从知识的性质上看,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较少属于程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更加缺乏。因此,初任教师的知识结构迫切需要转型。
(三)心理状态需要调适
许多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18~29岁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比30~45岁的教师要严重,容易受不良情感与人际交往的困扰。初任教师带着一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常令他们感到失望、困惑,强烈的挫折感取代了他们对工作的向往、热情与活力。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既影响初任教师教学工作,又造成了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紧张,严重妨碍其专业成长和发展。所以,初任教师在入职阶段的心理状态需要调适。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在分析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后,那么就要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了,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表现与规律的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引起教师教育界的关注,出现了多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我国,罗琴,廖诗艳“以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为假设,以职业成熟为标准,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划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2)”钟祖荣从教师素质与工作业绩的角度出发,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3)”四个阶段,四阶段的终点分别对应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国内外还有很多学者专家提出了多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梳理各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随时间轨迹呈现出阶段性。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其专业水平。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也体现出独特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内容。第二,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以“自我引导”为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同时体现出个体差异。
因此,初任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历程有清醒的认识,能立足自己的现实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并能坚持把发展目标、计划付诸实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主动寻求多渠道发展的机会。
三、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本人觉得初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belief)可理解为个体对于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坚信不移的看法。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都是由信念所组成的一定的体系。信念一旦确立后,就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而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一种行为,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和教育价值观,并且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因此,初任教师一定要形成正确的教育信念,学习当代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的目标,形成对教育的基本判断,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和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使教育信念不断提升和成熟。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智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位思想家说过:“理解探戈的最佳方法就是跳,而不是分析”。教学亦当如此,很多名师都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的。
因此,初任教师要勤于实践,勇于实践,敢于承担汇报课、评优课、公开课等教学任务,多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把学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帮助自己在教学上尽快地成熟,从而实现陈述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型。同时,要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写教后记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行为,做出理想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矫正,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提升教学智慧。
(三)调整心态,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4)
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就是调整心态,认识自我。初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工作内容,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初任教师调整心态,做到平和達观,在面对困难时不急躁、不退缩,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对综合能力状况、个性特点、知识结构等多方面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估后,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对自身的优势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胜任教师职业。
四、结语
初任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初任教师自身应该在职业发展的起点阶段,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调整心态,充分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目标,不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实现知识结构转型,踏上不断自我创新的专业成长之路。
“生活教育”理论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7
一、“以教人者教己”———做学习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教人者不但能教人, 也应教己, 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也能教人, 即人人都是教育者, 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 教师是“既当先生, 也当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假如教师对于课程理论把握不准, 认识不清, 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1. 与书本对话
教师成长如无读书积累做底蕴, 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我们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活动, 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读书活动中, 我们以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汲取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读书沙龙, 交流读书心得。结合工作开展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学习活动, 教师间互相推荐书目、读书演讲等。
2. 与同事对话
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与同事对话, 它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教育随笔是教师平时教学的脚印。我们开展了“教育随笔”交流会, 让教师与身边的同事对话、交流、探讨, 达到共识、共享、共发展。在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小事, 学到了同事们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进行教学的。
3. 与专家对话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我们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指导, 构筑了与专家交流、反思的平台;我们与专家对话, 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向专家提出来, 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充实自己。
4. 与孩子对话
我们鼓励教师蹲下身来看孩子, 与孩子对话, 共同谈论着孩子们关注的话题———蜗牛头上的触角是不是辫子, 西瓜虫是不是西瓜子变出来, 蚂蚁和芝麻是不是亲戚等。教师学习幼儿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 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做他们的朋友, 真诚地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
5. 与家长对话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鼓励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在赢得家长的信赖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后,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行是知之始”———做研究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我们充分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形式, 努力使我们教师“在做中学”。
1. 互听评课教研活动
教师的互听、评课活动, 可使个体教学理念重新建构与整合;可培养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在“教研实践课”中经过教学、组织、反思后, 对每一个活动进行了剖析和点评, 在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求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同时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 从一个新的起点进行自检、思考、重构。对于听者, 通过“听评课”活动, 可以学到别人的经验, 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 用别人好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
2. 区域活动设置与材料投放研讨活动
游戏和区域有效管理, 是保证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 我们开展了立足课程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研讨活动。
我们组织教师对区域活动进行再认识, 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 翻阅有关资料, 在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 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索, 掌握知识。与此同时, 我们立足主题计划和幼儿的知识水平, 及时调整区域活动内容, 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合的材料, 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活动气氛。
在此研讨活动中, 我们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教师始终是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 在活动中给予支持, 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 及时地帮助与指导。
3. 主题环境创设研讨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与环境的融合”是我园多年来的研究内容。我们围绕“春天”的主题开展了创设主题环境的研讨活动,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第一, 撰写主题环境创设的方案, 并组织大家共同就方案进行思考, 找出存在的不足, 大家同思考、共修改。第二, 利用班级博客、家校通等手段让家长了解课程的进程, 为家园教育的配合架起互动的桥梁。第三步, 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共同参与呈现孩子的学习痕迹。
我们围绕主题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段, 设置不同区域, 创设各具特点的主题环境, 使教师践行了“在做中教”;孩子们参与同一主题下不同区域活动以及主题环境的创设, 使孩子践行了“在做中学”。活动最后, 每位老师都萌发了对主题环境创设的新感悟: (1) 关注主题活动的目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是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的, 是在预设、生成、预设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环境越来越丰富。 (2) 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提供的环境如果脱离了孩子, 就不能成为孩子自己的环境, 幼儿就无法介入与之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 环境创设就形同虚设。 (3) 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只有关注幼儿, 才能读懂幼儿, 在发现孩子的需求后及时完善环境创设, 使其与幼儿产生互动, 促使孩子得到发展。
三、“劳力上劳心”———做反思型教师
陶行知认为:“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里的“劳力”对教师而言是教学实践, “劳心”在教师而言就是反思。倡导做反思型教师是课改新理念, 也是教师成长的需求。
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是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分析的过程。
在自我反思时, 常常把自己充当“他人”, 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用儿童的眼睛看待自己的教育行为。当一个老师上了一节课后她会进行反思, 当一个班主任处理班上突发事件后她会反思, 当一个人看了某本书后也会进行反思……当活动结束时候的一刹那, 抓住你的所想———在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立即记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你会发现那是一笔不小的宝藏。
2. 集体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通过集体教研, 观察教育实践, 在相互听课的基础上, 每个教师都写教学反思,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思考, 把同事的实践活动当做自己的镜子折射自己的影像。就是在这样的与同事的交流中使得原来为个人的经验成为共享的资源, 同时促使大家各自检查, 思考、重构自己的经验。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篇8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呢?首先, “人是目的”。这是启蒙思想家康德提出的重要的思想命题。这里的“人”, 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今天, 人们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就意味着“人是目的”。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目的是第一位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发展和幸福本身, 就有着无需证明的价值, 有着自满自足的价值。因为人作为生命的最高贵的存在, 其本身就有着至高无尚的价值。今天,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 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而“以人为本”最深刻的含义就是“人是目的”。
其次, 是因为倘若一个社会中, 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为安全、更为和谐、更为融洽、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能感到生活幸福的人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和奉献社会;而相反, 一个感受到生活不幸的人, 就可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严重的还会仇视他人、敌视社会, 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教师是任何一个社会中庞大的和有影响力的一个职业群体, 这个群体的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高低, 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体幸福。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的第三个原因就是, 只有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感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 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我们不难想象, 一个感受到生活不幸的人, 很难去创造一个积极的、温暖的、充满生命情怀的课堂, 也很难用真诚的爱心去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只有当一个教师能够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内心中蕴积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才可能自发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才能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用心的呵护和正直、光明的期待。
教师幸福人生的营造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因为一个生活的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意味着低焦虑感、低倦怠感、高成就动机和高自尊需要;也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比较接受现实, 悦纳自我, 心存感激和追求卓越, 这样的人既更重视专业成长, 也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简单地用“师德”一味地来要求教师要如何有爱心、有耐心地对待学生, 而对教师自身的生存状态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就很有些“道德绑架”“精神施虐”的味道。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警惕和摒弃的。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之所以有助于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首先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影响到教师工作过程中的感受。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 他就更能感受到工作过程的乐趣;他就会有着极高的自我效能感, 变得越来越自信;他就更能感受到工作中那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胜任愉快。相反, 则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如履薄冰、进退维谷, 就常常会有那种挫败感、沮丧感、焦虑感和压抑感。
其次是因为, 教师的专业素养会极大地影响教师自尊需要的满足。能够赢得别人的认可、接纳与欣赏, 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深刻和最持久的一种渴望。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 工作干得出色漂亮, 他就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他在所归属的团队中就能获得比较高的个人声望, 在别人心目中比较有地位, 他就会令人刮目相看、尊敬有加。一个专业素养比较差的教师, 则难以让人产生信任感, 一些素质不高的家长还会特别对其挑剔, 甚至时常在孩子面前败坏其形象, 损毁其威信。
再次是因为,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作为一个人的素养最核心、最重要、最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包括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体面和充分的自我表达的能力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表达, 也包括穿着打扮、待人接物, 特别是情绪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获取信息、建构知识的能力等等。一个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人, 也一定善于与生活中其他的人沟通与交流;一个在课堂上善于表达的人也绝不可能在生活中不善言谈、笨嘴笨舌;一个在学生面前善于情绪的自我管理的人, 更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情绪失控, 动不动就发火。一个人在讲台上的表现与他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 讲台只是生活舞台的一部分。一个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也一定有良好的其他的人际关系。当一个教师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时, 他也一定享有比较高的生活品质。
因此, 对一个教师来说, 专业成长受益最大的人是他自己, 其次才是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校, 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马克思说,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 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 都一定会深切地关注自我的成长。
探究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课程意识,游戏课程,专业成长
孩子的天性离不开游戏, 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设计课程往往也会借助游戏的形式。然而, 当前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导致幼儿教师无法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课程意识培养和专业水平提升。所以, 为了保证幼儿教师能够在幼儿教学期间提升其课程意识, 并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 必须对幼儿游戏课程进行深入研究。
一、幼儿游戏课程概述
(一) 教学功能
幼儿游戏课程实施中主要体现出三方面的功能, 包括:愉悦功能, 游戏能够为幼儿带来快乐,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幼儿学习知识, 同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发展功能, 幼儿游戏课程中, 幼儿常常会反复做一些动作, 并根据老师的动作进行重复, 这是儿童的天性, 所以, 幼儿便可在游戏课程中自发的锻炼身体和思维, 并有意识的进行自发性探索;教育功能, 游戏的教育功能并不是游戏本身所具有的, 而是在实现了愉悦以及发展功能后, 附加体现的功能, 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 教学现状
目前, 现阶段的幼儿游戏课程往往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 有些幼儿园开设的游戏课程过于强调知识教育, 只是将传统的文化教育套上了游戏的“外壳”, 幼儿完全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 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另一方面, 有些幼儿园仅仅将游戏课程看作游戏, 并不注意科学合理的游戏设计,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教育非常有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加强培养幼儿教师的课程意识, 设计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课程, 进而有效提升幼儿教学效率。同时, 完善严谨的幼儿游戏课程同样能够反作用与幼儿教师, 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全面提升幼儿教师课程意识
(一) 教师课程意识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课程意识, 从概念上划分有多种定义方式。简单来说, 就是指教师对于自身教授的课程做出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包括课程的功能、特点以及意义。教师将认知和了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并自行总结提升, 进而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个人专业的成长。
(二) 课程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程意识能够影响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已经进行过多次, 但是基本上都是根据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并没有真正看到改革的实质, 进而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幼儿园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载体就是课程, 其重要意义相当于人体中的心脏, 教师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载体。目前, 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是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课程设计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课程教学效果差, 会被判断成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但是若是教学课程内容本身存在问题, 教师也并不喜欢推崇, 那么可想而知, 学生基本上很难具备学习的动力。所以, 教学改革应该参考教师课程意识对课程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 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课程意识能够启发教育研究。英国的教育专家Stenhouse认为, 教师想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意识, 应该事先进行研究, 通过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才能获取到有效的课程行为。目前, 教育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学反思以及校本课程的。教学反思, 就是指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后, 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 探究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校本课程, 对其开发要参考教师具体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将会被应用到实践中。
(三) 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针对性策略
新时期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针对性策略包括:给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力, 加强参与。教师只有亲身加入到课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课程实施效果, 进而课程参与意识才能提升, 同时, 教师也能够亲自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扭转课程观, 教师的课程观念端正了, 才能进一步提升课程意识, 教师必须将已经形成的错误偏执课程观摒弃, 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经验构建新的课程观;加强反思, 想要强化课程意识, 教师必须在实践后不断反思。教师的反思往往是教师自发的再思索, 能够对自身经验进行总结, 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能力。
三、幼儿游戏课程发展前景
著名的教育专家朱家雄提出, 幼儿游戏课程应该建立“主题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一个游戏主题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 就应该有意识的将希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的知识、锻炼到的技能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例如:设计幼儿游戏“开小吃店”, 安排幼儿观察幼儿园周边的小饭馆的经营状况, 教师根据幼儿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开小吃店需要那些东西, 准备好“开店物资”,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便可以自由的开店了。幼儿在进行开店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及时处理, 保证孩子始终对该游戏感兴趣, 并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和生活中的常识。
结语
幼儿教师在设计主题式幼儿游戏课程时, 要通过教师课程意识把握教学过程, 达成教学目标, 同时有效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方亚琴, 蔡伟.课程意识: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J].江苏教育, 2014 (06) .
[2]朱德蘖.课程意识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 (15) .
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10
一、夯实专业基础充实自身素养
真正高水平的教师, 注重的是自身文化底蕴的修炼。学校老师缺乏什么?干部们经过诊断发现,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 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归根结底是教师学养不够丰厚。现在的任课教师, 毕业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后, 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逐步遗忘, 平日里忙于教育教学工作,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 学校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无止境心丰厚”, 要求教师把缺乏的知识必须补上。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基础知识”“篇欣赏”“古诗词鉴赏”“文学欣赏与阅读教学”“汉字学与语文教学”“汉字书写津梁”“修辞”“如何撰写论文”等培训。从拼音开始, 到字、词、段、篇以及修辞, 让教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并加以运用。通过学习培训, 教师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学、品味文章, 不再觉得没得讲、不会讲。教师们还运用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四种造字法, 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意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字的同时, 了解中华文化。
书籍是精神食粮, 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等专业期刊, 购买了《论语心得》《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 校长送书《学习性评价丛书》……。阅读, 使教师的学养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全面提高, 让教师在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中, 不断提高人文底蕴。
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区智力资源优势, 请有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开办讲座, 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等, 使广大教师在积淀中成长。仅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就邀请到20多位 (人次) 专家走进校园, 举办专家讲座6次, 专家送课3次6节, 听评课40多节,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写字、音乐、科学7个学科, 惠及各科教师80多人。
二、写字培训入手实施专项达标
国家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需要写好字, 这既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质, 更好地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 学校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写字专项达标校本培训。
学校聘请专家邹方程老师进行课堂指导和专题讲座, 培训教师掌握写字规律和写字指导方法;教师们有计划地进行书写练习, 语文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书写, 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纳入考核;教师自愿报名参加1—6年级上册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汉字体例编写, 签署协议书, 履行协议职责完成编写工作;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每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临摹练习, 例字编写教师每周额外上交例字作业, 数量不限;组织开展“如何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期末撰写专项培训与指导学生写字相关的案例或论文。
学校还建立了培训考勤制度, 制定了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 建立了教师个人写字档案, 给予教师等级证书, 并按照考核等级给予数百元的奖励。参与教材编写及例字编写的教师按照学校论文等级颁发证书,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补助相应的劳务费, 教师例字被编辑字帖, 每人奖励相应奖金。教师考核待达标者, 扣除相应奖金, 给予一个学期的再学习时间, 同时取消本学期各种评优评先和考核优秀资格, 仍不达标者则安排转岗或待岗。
三、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例研究
问问自己:痛苦在哪里, 是否在自己?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话题, 学校教研小团队以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来开展教研活动。每个组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 教学干部和组长都要组织教师们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讨论定出本组的研究主题, 每学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学校教研小团队建设, 严格按照主题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步骤清晰的原则。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出扎实有效的“八步”校本教研活动程序, 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责任, 知道应做什么, 该怎样做;目标是什么, 如何达到;个人在组内的角色, 需要发挥什么作用。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每次教研活动, 校长和教学干部都全程参加, 一方面了解教学研究的效果, 同时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他们每次都与教师一起备课, 一份教案经常几异其稿, 干部、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开诚布公, 营造了一个集体研究的氛围。
如果说学校作为一个大团队, 那么学校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和项目组就是一个个教研小团队。小团队的建设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 形成在参与中研究, 在研究中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 在交流中享受快乐成长。
四、明确研究主题依托专家引领
学校的一些课题组、项目组, 以教师兴趣爱好为核心自愿组合, 打破学科、年级、身份的界限。每个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努力。
例如, 多年来拼音教学的教法没有变化, 三位二年级的教师深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面对教师的困惑, 学校引进了拼音实验项目。项目组成员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 在专家引领下开展实验。项目组成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拜访专家, 进行学习、备课。他们改变了拼音教学原有的教学顺序, 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教学中运用动作、情景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拼音的读音、扩展、阅读、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专家一起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共同反思, 不仅研究了如何教拼音的方法, 更从专家的身上学习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三位教师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一起备课, 共同研讨, 读同一篇文章, 写同一篇教案, 同上一节课, 同研一个问题, 同写一篇反思, 共享成功的喜悦。她们相互鼓励, 克服畏难情绪, 彼此增进了友谊, 形成同甘共苦的研究小团队。通过这项实验, 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真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
学校聘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康静涵老师, 指导教师在全校开展“习作教学”研究活动。在康老师的指导下,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 总结出“学生预作为先, 师生共赏”的新模式。这种以了解为基础, 以欣赏、自悟为核心, 以兴趣为目的的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更使其学会欣赏、尊重、关心帮助别人, 同时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通过问卷和访谈、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个体发展的信息、各种教研活动的照片及影像材料、专家参与教研活动的感受等, 评估教研工作的效果, 并形成了学校教研资源和专家培训资料库。
五、加强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研活动制度不够完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以及缺少专家的引领等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通过完善教研相关制度, 做到有规可依。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活动, 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指导各教研组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教研文化。落实研究主题, 明确教研目的, 加强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经验。学校每个学期都定期召开优秀教研组交流会, 通过这种形式, 给教研组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教研组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达到经验分享, 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思想,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还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评选活动, 改变过去的一两句教学反思, 变为写生动的教学故事。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记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故事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 对自己的做法再进行深入认识。通过整理、交流、评选, 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处理一些问题的理性做法, 从而使很多教师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解决了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做的问题。
每个学期期末总结时, 教师将一学期的经验、感受、遗憾、希望都倾吐出来。这是一个交流的机会, 也是一个提升教师品位的机会, 更是凝聚人心、汇聚思想的机会。校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全校每一名教师进行点评, 在点评中提出希望和要求。
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定期谈心制度, 以面对面或心语信箱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也可用短信、笔会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 为每位教师配备个人发展“档案袋”。教师们定期将个人的教学设计、读书感悟、发表文章、获奖证书等整理归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变异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爱生学校”等区级群体课题和若干校级课题研究, 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民主、开放的组织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团队约定, 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成为团队的重要支柱。
试论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① 篇11
关键词:教学日志 专业成长 记录形式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72-01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发展靠的是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教师在教育工作第一线,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位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天才的教育家,而是在教育战线上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潜心的研究才会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发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写教学日志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教学日志(又称教师日记、教育日志、教学记录等),对教学日志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教学日志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事件所进行的持续而真实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增长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它是一种对教师个人认识与思维的研究。既然教学日志对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和成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它呢?本文从有关的几个方面对教学日志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关系做了简要的论述。
1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日志的关系
1.1 教师写教学日志的现状
一直以来,教师也常用教学日志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教学中的情感、记录教学实践、学生感受以及与教学有关的事件。近些年来,随着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现象学研究、教育对话研究等的发展,教学日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教学日志研究逐渐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但是真正坚持写教学日志的教师很少,就是有部分教师坚持写了,也是没有认真对待,质量不高,教学日志成为纯粹事务性的作业。这说明教师对教学日志的价值认识不够,没有从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上认识它,理解它,错误地以为教学与科研是两码事,任凭宝贵的教学体验随时间的推移而流失。
1.2 认识教学日志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日志在记录教师的教学经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日志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方面所不可替代的。而教学日志研究也是教学日志发展的一种趋势,对教学日志进行研究不但能帮助教师成为研究者,而且能让理论工作者对一线教师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结构有更深刻地了解。书写教学日记是时代的呼唤,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它不仅可以记录教师教育教学成长轨迹,更可以让教师的学识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尽显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学者风度。
1.3 以一个研究者的眼光对待教学日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写教师日记,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件事,捕捉每件事中的细微之处,把这种善于观察的本领运用于教学中,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日常生活中,及时记录事件中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作为教师日后探讨交流的话题。
教育日记的确是一线普通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一线教师必须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做好原始的记录。并定期进行研究对比整理分析归纳,从而发现一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闪光点最终总结出一定的教育规律。
2 教学日志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2.1 积累教学资料
教学日志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积累,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记录失败的教学过程。回首以往的教学经历,孩子之间的课堂辩论,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或教研活动中的探讨,一次失败或成功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作为日后的研究资料。
2.2 批判性的审视自己,超越自己
多数人对于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日志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自己在某些方面自认为合理的做法。如果把这些做法和事实积累起来,在和同事或同行探讨时,就会领略出自己的错误所在,通过反思,加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使自己逐渐成长。
教学日志是教师进一步认识自我的窗口,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主要因素,对教学日志作深入研究是教育理论专家了解教师思维方法的窗口,有利于教育理论专家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育现状和专业水平。
3 教學日志灵活多样的记录形式
3.1 以书面形式记录
书面记录形式是教学日志最原始的方式,这种记录形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保存,不易丢失;其缺点是不利于交流,只有通过自己不时的翻看领略教育教学的得失,或通过教研活动进行交流,探讨。
3.2 以电子日志的形式记录
电子日志是记录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上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等,其优点是容易记录,便于查阅;缺点是当电子设备发生故障时容易丢失,应及时做好备份。
3.3 以博客的形式记录
在博客上发布的教学日志,其优点是会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得到他人的回复、评价,由原来只有自己掌握的经验和教学事件迅速地在整个博客之间传递,在开放的平台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及感悟。在与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的充分交流、探讨中,深入地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其缺点是,如果网站出现问题,保存的资料就会丢失,应及时做好备份。
3.4 以微博的形式记录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微博客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这种传播教学日志的方式最迅速、最便捷,得到的回复、反馈信息量最大,更加便于及时交流;其缺点也是保存时间不是很长,应做好备份。
3.5 以网上发帖方式记录
百度贴吧等在线的交流平台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发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或闪光点,共享成功教学的快乐和弥补教学的不足。其缺点和微博一样保存时间不是很长,应做好备份。
另外还有好多网络交流方式,如视频面对面的交互式平台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用心记录教学日志,勤于交流和反思,一定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一定的成绩。
4 教学日志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学日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兴起,教学日志也受到教师及专家的重视。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学日志在教学生活中的作用也会被逐渐认识。通过教师记日志,交流探讨日志,使他们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不断完善,同时教师们的教学日志也为教育理论专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最终会使教学日志充分利用在教育教学生活之中。
案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12
一.案例研究的基本要求
首先,案例以“真实”服人。案例是记录真相,是对某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正是发生在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极有意义的事件,才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原生态。教师紧拧的眉毛,生气的发问,习惯的定性,明白真相后的变色,尴尬的咳声,用一系列的细节,展示了叙事的生动可信。
其次,案例以“典型”启人。所有的案例都是对事件的描述,但并不是所有对事件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也就是说,案例必须要有典型性:就是叙述的事件所反映的必须要有意义,能以小见大,能从正反两方面给人以启迪,能成为教师快速提升的绿色通道。
二.案例研究的形式和层次
第一,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用心去捕捉案例。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教师只要积极有效地研究教学实践就有足够的案例。那些能够导致教师震撼和觉醒的教学故事,生活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用心将教学生活中的感动、震动记载下来,并诉诸笔端。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捕捉案例素材。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是生长典型案例的温床,也正是因为它“日常”,所以往往蕴含和昭示着教学真谛与“秘密”的故事最容易被人忽视。在日常教学中捕捉案例是一个“厚积”过程,主要依教师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求班主任写育人日记,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就是学校有意识地引动全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去发现、去捕捉、去积累。
教师在专题研讨中要善于捕捉案例素材。专题性案例是基于教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研究的教师合作小组,集体参与研究。教师既可以围绕校本课题进行捕捉,也可以抓住校本言论进行捕捉。还可以立足现场捕捉案例素材。这样可以把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多维交流以及教师间的智慧碰撞和教师渴望参与的激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案例。
教师的教学生命在课堂,教师也只有立足课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课堂就应该成为教师能动的捕捉案例的沃土。
第三、教师在捕捉了案例后要善于进行深入分析。
对相关事件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对捕捉的事实进行反思。案例给我们留下什么,这是案例研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如果说捕捉的事实是皮,那么蕴藏在皮下的肉就是案例研究的“核”了。
第四、要不断引发教师积极参与案例研究的激情。
通过学习案例、捕捉案例、分析案例、应用案例,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案例评比、案例集锦、案例研讨、案例奖励等多种形式可以引发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热情,教师时时用思辨的眼光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每学期的教研成果奖励中,案例可以占到一定比例,还可以将案例汇编成集。
三.教师教育视角下案例研究的意义
案例是折射教师思想光辉的太阳。案例故事的背后,是教师思想的真实体现,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均可在此案例中解读出来。
案例是震撼教师心灵的惊雷。典型案例,能让教师心灵为之震撼并使之觉醒,是启迪教师智慧的钥匙。好的案例不仅给自己以思考,更重要的是给别人以思考,甚至是哲理性思考,它成为启迪教师智慧的钥匙。
案例不是提升教师内涵发展的绿色通道。一个优秀的案例,既能让教师在反思中获得启迪又能在启迪中快迅提升。教师在捕捉这一案例中得到了快速成长,既和学生做朋友,平等和谐友善相处,又和学生愉快合作。“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将成为指导自己今后教学过程的最好理论,教师成长也不是一句空话。
【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推荐阅读:
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09-08
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07-17
教师专业的成长07-20
中职教师专业成长08-31
促教师专业成长07-02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09-09
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分析10-21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05-13
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