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

2024-10-22

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通用12篇)

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 篇1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知识经济, 信息时代, 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不是使我们成为教育理论专家, 而是使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教学实践为依托, 以现实问题为起点, 通过不断学习, 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改善教学行为, 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共性, 也有其独特的个性。我认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博览群书, 杂采众家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 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学各门学科中, 语文最具综合性。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要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 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 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 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 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专攻术业, 精益求精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知识处于核心地位。离开了知识, 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成了乌托邦。对于语文教育来说, 要确保教育的质量, 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准。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 而且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 就要努力钻研, 形成自己独特而精湛的技艺, 大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 怎么教, 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教, 怎样教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学习,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 丰富的专业知识,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追求高效多样的教学艺术,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反思实践, 敢于创新

教师要学会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不断查找实际教学中的不足和疑点, 更新观念, 大胆创新, 注重方法, 变换教学手段, 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善用技术, 提升自己

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开拓了教师的研究平台, 拓展了教学空间。语文教师要用新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会使课堂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多样, 更具课堂吸引力。

五、团结协作, 挑战新高

教师的成长, 离不开环境。在学校的环境中, 教师要有团队精神, 要学会与同事分工协作, 学会取长补短, 学会利用集体的智慧提升自己, 将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融为一体, 不断挑战新高。语文学科内容杂而广的特点更需要语文教师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自我成长之路。这条路上需要我们将个人成长放入工作环境中, 将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时代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努力使自己成为永远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摘要:新形势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更应如此。应该博览群书, 专攻术业, 不断反思, 强化合作, 提升自己。

关键词:信息时代,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 篇2

一、让读书成为习惯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实践中去落实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从书中感悟方法,启迪思想。我阅读了班主任管理类书,从中汲取合适我们班情况的管理方法,翻阅了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书,体会现代技术与数学的联系,慢读了课外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陶冶情操,开拓眼界,放松心情。

二、让工作成为快乐

“让工作成为快乐,让追求成为乐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用心留意工作的每一处细节,以平和的心态,扎实地开展各项日常工作事物,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在我的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骄人的业绩,在xx这块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努力要求自己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尊重、同事信任、领导放心的“好教师”。初一一年以来,和45名学生携手走过,向9位主任们虚心请教,和组内师傅们共同探讨,和学校同事及时沟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工作,很快乐和幸福。

三、让不足成为动力

生活不会亏待积极进取的人,在新的一年我将勇敢直面自己的不足:课堂教学不够精湛,开拓创新意识有些淡薄,合理统筹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不足,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勤练专业知识和技巧,抓住课堂教学,精于班主任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

2、蜕变:任何的改变对于一个人都是很难得,我将按照新的工作路径去改变一些态度、方式或思路。多学习、多实践,尽早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主动性,在行动中时刻提醒自己在做什么,问问自己做的对不对,做的是否到位,怎样才能做德更好,努力做一个有长远规划的人。

3、发扬:继续发扬xx的精神,以友善面对每一件小事,对待每一位同事,以力求精致的态度为自己的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在真诚、善意、精致、完美这八个字里面找到人生价值的所在。

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析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结构 标准

课 题: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升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校本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笔者基于对《专业标准》的解读,探讨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内涵以及改善策略。

一、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三维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既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又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因此,面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即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内涵。《专业标准》把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并围绕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提出了构成这三个维度的60条基本内容。

1.四个基本理念

一是师德为先,这是中职教师专业建设的灵魂。二是学生为本,这中职教育的出发点。三是能力为重,这中职教师专业建设的核心。四是终身学习,这中职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2.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相适应的态度、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它包含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要素,共有16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范性”基础和“职教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保障性的作用。

3.专业知识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不仅涉及文化基础、学科专业和教育学科,还涉及职业技术的实践和经验。它包含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要素,共17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多样性”基础与“职业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在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4.专业能力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其本职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等职业教师素质的显性表现。它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七个方面内容,共27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基础和“技术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核心的作用。

二、新时期改善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策略

1.以《专业标准》为根本,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以《专业标准》为根本,制订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结合校情,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从加强师德教育、优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三方面入手,通过学习-领悟-岗练-创新-发展等校本研修模式,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2.以《专业标准》为导向,发挥中职学校教师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要加强引导教师对《专业标准》内涵的学习与理解,使教师自觉以其标准为工作导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生为本,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维度、多载体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专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内在动力。因此,中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要以《专业标准》为专业发展准则,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结合教学工作,以生为本,问题导向,贴切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文化,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分享,逐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3.

[2]苏志刚.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三维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新时期背景下校长更需专业成长 篇4

一、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家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一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懂得身正为范, 更要懂得怎样去设计。

设计型校长要先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了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拓宽学生的视野眼界, 培养跨世纪人才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古人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环境造就人才, 学校的校容校貌, 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设计型校长还要设计学校教师的教学观, 校长的理念决定教师的成长的方向。现代校长应当确立科学的“教师观”, 坚持依据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去运行自己的工作思路。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 我要……”, 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 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 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 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至于普通教师, 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其实, 在新课改背景下, 校长应该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 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臆, 直达心灵, 思想与思想交流, 情感与情感交汇, 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 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样校长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校长不应该让学校的制度、规则等成为教师的“枷锁”, 而要成为激发教师幸福感的动力, 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本的光芒。校长要把学校精心营造成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息地, 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归宿感。

二、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

思想是先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思想就像人的钙, 无钙的人站不起来, 缺钙的人最终要倒下去。一所学校, 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 不管是规模大与小, 也不管设施的先进与落后, 要想发展,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 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因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 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当然不管是理念也好, 思想也罢, 一定要因校而宜, 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 同时注重在管理中加以强化, 得到教师的认可, 把自己的思想在最短时间内转变成教师的行为, 让教师成为校长思想的践行者。在碰撞、融合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纵观许多优秀的校长, 他们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想, 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才能帮助教师确立教的方向, 学生学的目标。教育家吕型伟曾讲过一个光头校长的故事, 深深地打动着我, 虽然这个学校三年都没有出一个大学生, 但他却给了许多孩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才之路。

在当前知识和经济爆发的时代, 我们是一门心思教死书, 学生死读书, 还是为学生成长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是每个教育人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校长需具有系统的思考。思考是最好的老师, 思考是成就的过程。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本校是个什么学校?也就是说对学校的现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校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就是要研究学校各种内外因素, 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途径;本校将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指制定被大家认同并能为之共同奋斗的办学目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往往都是在思考中获得了解决, 思考会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顿然耳目一新。校长要多思考, 每有新设计新举措三思而后行;每有疑虑当下思考逐一排除顾虑;每有难题必静心思索深思而得熟虑。在思考之中, 就会有新发现;在思考之中, 尚未成熟方案就会得到补充完善;在思考之中, 就会得到最佳最优最有效的方案和方法。系统思考是校长成功的法宝。

校长需常对工作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以前的事物回过头来, 重新进行回顾、思考, 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升华, 以获取新的知识、理念和方法。反思是一个过程。反思是一种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也是一种很实用的行动研究方法。一个人, 只有善于反思、经常反思, 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反思习惯的人, 一定会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 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路和措施, 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优化、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校长要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 思想家校长一定是多思、勤思、善思的, 在反思中确立办学的方向, 在反思中确立教育的目标, 让学校在自己思想的引领下树立人文的精神。精神的缺失比没有知识更可怕, 作为校长要努力成为学校精神的引路人。

三、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智慧的实干家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说的,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 校长既是谋划者, 又是实施者;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如何导, 如何演, 片子最终能否“获奖”, 校长是关键。

实干型校长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掌握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和领导管理学科的系统知识, 掌握教育发展的学术、实验动态, 明了自身和学校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因素。了解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实务, 知晓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善于以此对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还可以用先辈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丰富的学识底蕴, 是校长智慧的基本源泉, 是校长能够成功的基础。

实干型校长更需在实践行动中成长。校长不能是坐而论道者, 其成功的关键是要积极地行动起来, 进行大张旗鼓的办学实践活动。只要行动起来, 在实践之中我们的智慧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断得以显现。同时, 在行动中, 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还会使校长的智慧更加完善和丰富。

实干是榜样。所谓“实干”就是俯下身子, 埋头苦干。作为校长“实干”尤其重要, 校长的行为教师们看得最清楚, 因此校长不但要当指挥员, 更要当战士, 点滴小事都要跑在教师的前边, 真正地由“给我冲”变为“跟我冲”。到学生中去, 到课堂中去, 到教师中去。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办实事, 办好事,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过好每一天。

四、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家

校长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勇于突破自我, 就是敢为人先。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 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 所有的学校都在进步都在发展, 学校之间的互相交流也频繁了, 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和方法的传播飞速, 所以, 只有不断地坚持创新的学校, 才能使自己永立前锋。当然, 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 也不是任意的改动。校长的办学创新必须以教科研为基础, 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找新契机。创新需要科学的策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 优质教育的发展正在异军突起。通过教育策划, 校长可以对学校的总体或者某一项工作的具体定位、发展战略、运作策略和模式等, 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和创造性谋划。完成一项教育策划方案, 进一步实施完成这项工作, 校长在充分运用自己的办学智慧的同时, 也就会使知己变得更加明智和完善。

创新会使校长更加智慧。创新型校长还必须学会充分进行合作。实施集体领导, 倡导团队合作, 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合作、宽松、上进的浓厚氛围, 是现代校长领导成功的一大特征。合作精神是一个组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学校中校长首先要有与每一个教职工合作的强烈意愿, 并且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和秩序, 进而培养形成团队精神, 才会更有利于打造一所优质的学校, 才会成为学生们真正的乐园。

新教师专业成长计划(下) 篇5

×××2013年3月

刚刚踏入教师队伍一个学期的我,为了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胜任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以及班级管理工作制订了如下专业成长计划:

一、端正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弱势

我是一名刚刚踏出校园的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我年轻,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做好每件事的热心,同时能虚心请教并尽快接受内化他人好的建议,也有一定教学理论知识,能比较正确地看待现代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但是对于刚踏入教师岗位的我,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略显稚嫩,教育科研能力薄弱,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没树立起教师威信,班级管理能力弱,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二、由“学生”向“教师”转变

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我迅速地由一名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理解并适应了学校的各项生活与工作,真正融入教师这一职业,融入中和这个大家庭,并在此期间努力树立起自己的教师威信,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与性格。我将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学过程的流畅,也更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争取吃透教材,把握好重点、难点,做好知识的连接,努力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把所要教授的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

三、学习

在本学期里,我将更认真地学习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探索正确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我将认真备好每一次课,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我也将认真听各个优秀教师的课,做好记录,并从中学习教学知识,通过与自己的课比较,总结出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向指导老师等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等组织的各类教学培训,把握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并认真学习总结内化学习到的经验与知识。

新教师专业成长之我见 篇6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6-01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如何让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三年初具风格,五年成为骨干,这已成为学校寻求更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大多数优秀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梦想,融入到了教师队伍当中,但由于经验和教学技能的缺乏,让无数的新教师吃尽苦头。对新教师来讲,如能从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出发,使自己尽快熟悉教材、了解本学科的体系,尽快地了解学生并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也一定能够迅速成长起来。那么,如何让这些新教师适应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在学习中升华

为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新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为自己的成长奠定基础。

1、岗前培训学习和在职培训学习相结合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和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上还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让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本专业课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进而不断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阅读专业书籍不断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新教师,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是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一门必修课,像《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心理学》、《班主任》、《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都是我们新教师必读的。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且能学到一些较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同时,新教师还应阅读有关班主任方面的书籍,一方面,提高了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为他们以后当班主任打好坚实的基础。

3、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在新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首先,应该给自己拜个师傅——师徒结对,通过师傅的耐心指导,不断促进新教师成长并尽快地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其次,新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理解力和整合能力。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有利于提高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再者,还应多研究老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为自己备课和上课打好基础。

第二、在实践中提升

1、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新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应该为新教师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听—教—评”一体化的模式不断打造名师,让新教师尽快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如过关课、汇报课和组内公开课等),帮助新教师积累实战经验。

2、新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

学校应要求每位新教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新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如在几年内逐渐成为教坛新秀、校级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先进教师等。同时,学校还应对新教师提出一些优惠政策,如每两年进行一次“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等,可以极大地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

3、强化教学基本功

新教师在教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材内容的整合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学校每年可以进行一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青年教师考核相挂钩,这样一定会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在反思中前行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新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或者教育论坛中留下自己宝贵的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更新,新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教学,这是新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反思包括教学反思和教育反思。新教师应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上完一节课后,不断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得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经过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浅谈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成长 篇7

一、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 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 收获多样化的教学成果

《指南》中明确指出, 幼儿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与制度, 必须保障幼儿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益。而保障幼儿权益, 实质上就是保障幼儿的未来,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职业技能, 具体体现为:正确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坚持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研究并重, 取得多样化的教学成果。也就是说, 新时期的幼儿教师不仅要会灵活处理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而且还应该注意不断总结和提升教学实践经验, 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形成论文课题、小报画展、成绩简报等多样化的教学成果。

2. 做好教育角色转变, 引领幼儿全面发展

《指南》中突出强调了五种教育理念, 总体来说就是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中心, 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 深入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近两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来看,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看法,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坚持从生活的角度来组织教学, 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归生活;三是注意教学活动的社会化, 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当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儿教师专业起点低, 难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 幼儿教师的起点偏低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总体来说, 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要好于民办幼儿园, 不少民办幼儿园教师既没有学过幼儿教育, 也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只是因为幼儿教师工作相对清闲, 压力小, 需求量大, 所以他们才走进了幼儿教育行业。但是, 从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看, 幼儿师范教育的缺失, 使幼儿教师出现了从教育理论、专业精神到技能技巧的不足, 因此, 要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值得怀疑。

2.《指南》要求过于抽象, 幼儿教师难以消化

对多数幼儿教师而言, 《指南》当中全面发展的要求过于抽象, 教师总感觉难以把握, 总会产生理论水平不足和实践能力欠缺之感。仔细研究, 不难发现, 全面发展要求当中任何一个层面都有着极深的理论内涵, 都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 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更是让幼儿教师感到高深莫测。[1]

3. 教育教学研究薄弱, 教学设施简陋

从全国范围来看, 幼儿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研究群体集中在高等学校和各地的教研部门, 只有极少数课题由地市级政府直属的公立幼儿园承担研究工作, 而县级以下幼儿园基本上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记录。以连云港市在教育行政部门登记的幼儿园为例, 近三年内做过或正在进行幼儿教育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只有3所, 而全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偏离教育目标的现象, 组织幼儿活动的方法陈旧, 教研活动开展不起来。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 一方面, 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加之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艰苦, 使得幼儿园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幼儿教师没时间, 也没精力和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 较之于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 各幼儿园普遍出现了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的情况, 图书资料购置乏力, 在职教师培训开展不及时, 使得教师未能及时接触并领悟新的教学理念, 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了。

4. 与外界沟通交流少, 教师成长途径单一

一般来说, 幼儿园比较注重教学的管理, 对外交流相对较少,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一般就是在实践中模仿、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等。虽然教师在自我探索与总结过程中, 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认知, 但是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接触的新的教育理念较少, 导致教育方法单一、落后;二是倾向于知识的传授, 忽视游戏活动的重要作用, 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小学化现象;三是幼儿教师与外界交流少, 成长环境过于狭窄, 教育经验具有明显的封闭性。[2]

三、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成长环境单一, 对外交流不足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并已经开始阻碍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尽快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之更加适应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 攻克这一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幼儿师资队伍, 保障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是健全幼儿教师聘用制度, 从源头上保证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各类幼儿园, 不管是省级幼儿园、地市级幼儿园, 还是县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农村 (社区) 幼儿园, 不管是公办幼儿园, 还是民办幼儿园, 都应对新教师的聘用进行严格把关。二是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让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逐渐退出教师队伍。幼儿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实现幼儿教师培养、管理与聘用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只有强化幼儿教师队伍, 才能使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根本上的提高。三是依法落实和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建立积极有效的评聘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 解决所有幼儿教师的医疗、失业、养老、进修等问题, 使其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

2. 依托高等学校, 强化学历教育,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历层次是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依托地方高等学校, 举办多样化的学历教育, 逐渐提高学前教育从教人员的专业素养。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来看, 专门的幼儿师范类高等学校并不多见, 但是从各地级市来看, 基本上可以达到每个地级市都有高等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鉴于各地幼儿园资金短缺、幼儿教师工作忙碌、经常外出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不现实的情况, 不如依托地方高等学校,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开展诸如函授、自学考试、在线教育之类的学历教育, 以形式灵活、层次多样的专业学历教育来促进幼儿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3]

3. 健全制度, 多措并举, 构建立体化的培训体系

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培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合理制定师资培训规划, 建立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才能使培训活动收到实效。

(1) 各县以一级示范园为核心, 建立骨干教师培训网络, 不断推广先进经验, 不断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各幼儿园以园长为核心, 以教学团队为载体, 依托教学实践活动, 组建教学共同体, 积极构建专业对话氛围, 在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中自我剖析、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3) 围绕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 不断破解教学实践当中的疑难问题, 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当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 (4) 发挥一级示范园的龙头带动作用, 实现不同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和共同成长, 建立各幼儿园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机制。[4]

4. 强化内在动力, 强化自身建设, 展现自身魅力

幼儿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悟。《指南》当中的理论和观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过于抽象, 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和观念的方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整。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只有幼儿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素质, 不断地认识、分析和完善自我, 才能获得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 才能加速自身的专业发展, 尽情地在幼儿教育事业当中展现自身的魅力。[5]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J].幼儿教育, 2009 (10) .

[2]彭兵, 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0) .

[3]叶圣军.《指南》背景下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困惑与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

[4]肖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6) .

浅谈新时期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建设 篇8

一、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品德, 是教育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历了三次修改和完善, 每一次修改都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师德要求的变化, 2009年版本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做出了调整, 新的规范提出了关心学生健康、尊重同事等以人为本的内容, 使得规范更具人性化和人情味。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产生影响, 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甚至还会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内在影响力。师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 同时又互相配合, 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1]。

二、师德建设的现状

一是忽视对师德层面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往往将侧重点倾注在学科专业的发展上, 聚焦点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发展, 对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精神等关注甚微, 使得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内在的动力。

二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责任心不强, 缺乏敬业精神。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老套, 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所适从。他们不能行之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其思维方式明显滞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还有些教师, 知识不更新, 在教学方面没有新观点、新方法, 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缺少启发教育。

三是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教育不公的现象, 关爱学生不够。如今的教学效果评估讲求对学生分数、成绩的追求,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易产生优胜劣汰的心境, 与教师专业道德的构建相背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无意识的言行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利的负向强化。正是由于教师的无意识, 其言行产生的德育效果也常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阻碍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

四是部分教师师表意识淡薄。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教师没有时间观念, 经常迟到或是早退;还有一些教师, 告诫学生要好好学习, 自己却不思进取;还有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尊重, 敬爱老师, 自己却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这样的教师失去了应有的表率作用, 损坏了教育者的形象, 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也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是少数教师利欲熏心,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这类教师是出于功利目的而选择从教, 没有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 对学生和教学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教师功利意识浓厚, 育人意识淡薄, 表现为不专心做学问, 学术上浮躁, 整天想着赚钱或者评职称等, 急功近利, 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中, 对备课上课草草了事, 根本无暇考虑学生现阶段学习的实际状况, 有违教师的道德准则。

三、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对教师职业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强调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这是在教师个体的专业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教师道德从职业化到专业性的转换历来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对推进当代师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这个行业必须有自己的一套专业道德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更加有效地构建教师专业道德体系。

在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 常常以社会所期待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要求师德建设, 强调的是教师作为职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更多的是凸显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化特征。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发挥作用, 督促教师履行职责, 约束教师的行为举止。我国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里有八项要求: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这八项要求都是从事教育教学职业的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 优点是具有职业化色彩, 缺点是没有突显出教师的专业性特征, 缺乏对教师工作专业内涵的深入理解, 没有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本质去深入挖掘, 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教师专业道德不仅有助于监督教师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对于教师个人德行的自我约束和完善、追求更高目标的专业理想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具有社会广泛性和普遍意义的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约束教师的日常行为, 并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提出相应的一些要求, 因此无法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省自查和自觉自律的专业精神。

关于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先后有学者进行论述, 相比于传统的职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在内涵和影响方面都对其有所超越。传统职业道德主要聚焦于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它依靠一种外在的力量, 尤其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来约束教师的行为举止, 督促教师履行职责。[2]与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相比, 教师专业道德具有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 更加强调专业性与主体性。“专业性”和“主体性”是指某一职业作为主体的人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这是因为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中, “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许多专业伦理规范教育, 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3]从传统的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换,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 是一个从理论规范到实践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必须要先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之中,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应该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专业准则, 同样也强调教师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所起到的教育责任。

四、新时期教师专业道德体系框架的构建

教师专业道德指向的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准则。教师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专业道德具有三个特征:教师专业道德的不可替代性、示范性和影响的深远性。[4]由于教师专业道德本身也包含着对教师其它方面标准的要求, 综合体现了教师的各方面素质, 所以无论是聚焦于教师作为个体的人的专业发展, 还是针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新规范, 其目的都是提高整个教师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都是回应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专业道德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个人道德品性和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笔者认为, 新时期教师专业道德的构建体系框架是由教师专业道德精神的丰富性、专业道德意志的自律性和专业道德责任的理智性等部分组成。

1.专业道德精神的丰富性

教师的专业精神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的理想、信念、 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方面。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改善专业形象与地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主体力量。[5]教师劳动的特性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人, 具体体现为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与道德的影响外, 还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响。教师专业需要情感、经验、技巧, 不仅是授课的经验和技巧, 还包括对受教育者情感影响的技巧。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为学生学习成长负责的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教学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这些高尚的专业精神成为众多教师穷极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师理想的“专业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服务性, 即乐于从事教育工作, 不计物质待遇, 重视对他人及社会团体的贡献;专门性, 即从事这项工作应接受专门训练, 具有专业知能;长期性, 即有终身从事这项事业的意愿, 且与所属机构团体有休戚与共的情感;创新性, 即具有革新创造精神, 不墨守成规, 并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自律性, 即以身作则, 爱护团体荣誉。[6]

教师专业化的首要要求是具有对教育专业目标的追求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的投入和奉献精神。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就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意蕴, 意味着教师承担了更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教师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 其自身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更好地实现专业提升和成长。

2.专业道德意志的自律性

自律, 指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性的意志, 即教师所表现出的自觉的道德精神。教师的劳动质量取决于他的自律性, 换言之就是教师进行自觉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实践、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的形成, 一方面是通过制度化的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则源于教师的自律。制度化的教育是养成基本师德要求的必要条件, 而自律则是提升师德境界的保证。教师专业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外在制度的约束, 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内在的自律性。自律的主体性是教师道德实践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教师具有自律的主体性是一个人道德成熟的标志, 是健全人格的标志。自律的自觉性是教师调节道德行为的内在尺度, 教师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作为外在的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道德品质, 在其教育实践活动中“内得于己。外德于人”。只有通过教师的自觉性, 才能达到教育认识与教育情感的统一, 才能从道德意识去指导道德实践。

教师专业道德构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道德示范作用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离开了个人自觉, 没有自我教育, 就不会有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教师的课程反思以及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反思, 不仅是教师专业道德在教学中的具体化, 也是专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教师必须学会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 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更新知识结构, 改进教学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教育实践, 通过教育教学的结果和学生的反馈, 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学行动进行更深层的审视, 深化对教育的理解, 使自身在教育中的行为日趋完善。

笔者认为, 加强教师道德自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从而预防教师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二是教师需要慎独, 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深处和内心世界, 时时提醒自身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教师应通过慎独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 不断完善个性品质, 从而提升对学生的积极的道德影响力。

3.教师专业道德责任的理智性

这里的“智”, 是指教师在专业道德实践中所具有的专业性的理性。教育的本质是“智”与“爱”的活动, 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认知性和知识素养的提升, 也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状况, 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育的关怀是一种渗透着智慧与理智的情感, 教育智慧的策略性源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这是因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如果仅仅只有情感是无法顺利开展的, 有效的教育活动是“爱”的情感性和“智”的策略性的统一。教师的艰巨劳动是挖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潜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在复杂多样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把丰富的科学知识梳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 内化成他们每个人所能掌握的文化知识, 形成一定的智慧和品德。因此, 教师必须在多种未知因素充斥的教学环境中, 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 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81

[2].赵云环.试论教师专业道德对传统职业道德的超越[J].基础教育研究, 2012.1:22

[3].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 (1) :48-51.

[4].张凌洋, 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 2014 (4) :116-121

[5].刘岩.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09.11:193-194

初中物理新教师专业成长探究 篇9

一、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被家长溺爱,只要学习好,其他的家长包办,造成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而且初中生处于生理发育阶段,思维上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且积极关注物理学科相关的前沿科技,努力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例如,教大气压强的概念时,我准备了不少小实验,有用注射器吸水、吸盘对拉、玻璃杯中放满水倒置、大试管套小试管等实验。 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尽管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这样学生对大气压概念印象就很深刻。

二、新教师要注重语言的修养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讲解法,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很重要。在讲授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语言要做到准确, 简明;在演示物理实验时,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在讲解题目时,语言要做到抑扬顿挫,突出重点;在举例说明时,语言要幽默诙谐。通过语言的艺术,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我常用比较法、类比法和转换法以及探究实验法,变“抽象”为“形象”。比如:在讲压力与压强时, 我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和压力,体会到压力大的压强不一定大。在教光的反射定律时, 我把光的反射与篮球在地上的反弹进行类比,学生更易理解。 有些学生认为体积和质量这两个物理量一样,我举例说同样质量的人和动物是两个不同种类不可以相等,在轻松的语言中知道了不同的物理量不好直接比较。可见,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三、新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注重动手实验的学科,新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 自己多动手做教科书上的实验,多动脑设计课本上没有的实验, 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教师要在做中教。特别是在物理这门强调实验的学科中,物理新教师尤其要注意“做中学”。

(1)新教师在“做中学”。教学中的“做”,范围大到备课、上课,小到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一道题目。新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都不是很了解,需要认真地备课,研究教材。对每一节要讲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怎样过渡要心中有数。同时,要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题目。备课时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教参,对于课本上的实验要动手做一做,这样上课才能心中有数。在讲“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教科书上讲冰的熔点是零摄氏度,我想做实验时,冰在熔化时的温度肯定保持在零摄氏度不变。结果,学生测量时发现保持在2摄氏度左右。显然, 这个实验做得比较失败。课后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天气温度较高的原因,还有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时很难做得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充分接触对实验也有一定影响。有了这一次的教训, 以后做实验我都课前自己做一遍。只有自己做了,才知道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才能学到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一定要拘泥于教科书上的实验和实验室的器材。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不少物品经过改进可以充当实验教具。例如,讲“大气压强”新课时,我并没有运用书上的易拉罐实验引入,而是借助矿泉水瓶做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总之,新教师平时也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多思考,在“做中学”。

(2)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做中学”。例如,讲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课的前一天,我布置的作业就是一个活动:让学生晚上回家用电水壶烧开水,让学生体验生活,并观察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和气泡的变化,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第二天做实验,由于学生已提前做了一遍实验,印象很深刻, 所以,对水沸腾的特点自己总结得很好。如果直接让学生做实验,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中既要注意观察温度,又要注意声音和气泡的变化,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最后只是做得热闹, 对知识却没什么印象。所以,课前学生自己动手烧水很有必要。 因此,对于学生能完成的实验,教师不妨鼓励他们课前或课后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物理新教师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快速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在初中物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既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又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以及语言的修养,此外还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尽快成长。

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 篇10

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简称高校英语教师。他们既是英语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又是英语学科的专家,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水平英语人才的任务,而且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传播和学习、继承并发展了先进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为各行各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英语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以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按照一定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专门的训练和不懈的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逐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专业生态化是一种符合身心发展的状态,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

二、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的意义

2014年6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这种情况下, 省内众多新生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

新形势下,公共英语教师由于缺少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其职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EGP教师只有不断转变角色,谋求新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这一改革趋势。行业英语的发展顺应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理念, 同时为EGP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EGP教师完全可以由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变, 实现EGP教师可持续发展[2]。

特别是当前,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各高校的英语教师队伍随之不断扩容,现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规模极其庞大的群体。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日益成为国际教育界中的热门研究领域,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的途径

(一 )教 师 积极主 动 地 应 对 改革 的 洪 流

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首先离不开教师教育制度及教研制度的配合, 更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教师应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恰当的职业规划,多进行社会考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扩展自己的思路。

(二 )鼓励 教 师 团队 建设

开展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打破英语教师和学科教师之间的界限。英语语言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可组成ESP教学团队,英语教师补充强化专业知识,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阶梯队伍的多元化培养;二是品行素养、业务水平、专业发展三个维度的多元化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机会,将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 完善青年骨干的激励与培养机制。拓宽各类渠道,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多种参与国内外学术合作与进修的机会[3]。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激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参与教学改革,使院校青年教师严谨治教、勤奋治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培养一支具有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 )多 交流 、多 学 习提 高 专 业 素 养

通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参加校际间的ESP公开课、交流会等活动,为英语语言教师提供学习锻炼、开阔眼界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老师的传、帮、带的培养模式,突破制约EGP教师转型为ESP教师的各种瓶颈,促进年轻ESP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 )学校 应 给予 政 策 上 的 支持

学校鼓励教师进行深造与学习, 可以定期选送教师参加行业领域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加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加强对高校英语类专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教学经验的交流[4]。争取校方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研究高校英语类专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并及时交流教学经验。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能力的提高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摘要:新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变化,教育部倡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本文探讨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生态化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并提出了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满足了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系列培训助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1

一是新教师岗前系列培训。新教师从学校踏上工作岗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憧憬多于理解,对所要工作的学校是向往多于了解。因此,为了让新教师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对学校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教师职业特点有初步的理解,培训机构可利用暑假进行“走近名师”“走进学校”“新教师面对面”等培训活动。“走近名师”是通过对区内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他们获奖感言的解读,让新教师感悟教师的职业特点,感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精神和品质,特别是身边的优秀教师那种甘为人梯、教书育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从而使他们在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做好一名教师的目标和要求。“走进学校”是通过参观学校了解它的历史、传统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制度等,让新教师对即将要工作的学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新教师面对面”是让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与工作三年以内的新教师进行对话,通过已工作的新教师讲述工作以后的心路历程,使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真切了解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调节和应对,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应该说,这一系列的岗前培训活动,为新教师扬帆起航踏上工作之旅做了多方面的帮助和准备,使他们能在工作伊始尽量减少挫败感和焦虑感,从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是“新教师寻常时刻”系列培训。处在适应期的新教师,他们所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一般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往往都是关于日常工作中一些具体事件和环节的处理。对他们的指导如能在现场或再现问题情境将更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和需求,教师培训机构可以组织开展“新教师寻常时刻”系列培训活动。这一系列培训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师的需要而定,主要是来自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通过拍摄新教师一日活动主要环节的组织过程,从中捕捉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在培训活动中再现问题的情景片段,大家一起共同观看、分析、反思、演练。每次培训从一点引发,由点及面,再引出下一次培训活动的内容,环环相扣,使新教师非常直观地学习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组织方式,解决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组织一日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可开展全区性的“与经验教师对话”系列培训活动。活动以分会场的形式进行,经验教师按不同的主题主持各自的会场,新教师自由提出问题,由经验教师针对问题分析、诊断,在应答过程中会场内所有人员共同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互相“碰撞”后或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或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新教师的专业素质就在这系列性、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心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发展着。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教师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将外在因素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新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要求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新教师,研究新教师,敏感地把握他们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不断调整培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符合新教师发展需求和发展愿望的系列培训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目标。

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 篇12

医学专业教育因其特殊的专业性质、较高的准入制度、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 备受人们的重视。 人们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医疗技术和医德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 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医学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造就高层次人才, 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思路,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勇于创新、高效精干、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开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从医业务水平, 加强医德建设, 服务社会, 报效国家[4]-[5]。

一、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传统的基础医学专业教师主要由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和医生组成。 随着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地位和职能的转变, 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学历层次高、 科研能力强、年轻化、非医学专业出身的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 本文以某高校基础医学院为例, 针对该学院现有的239名专职教师, 从教师的专业组成、学历比例、职称结构和年龄组成四个方面, 探讨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1.专业组成

在该学院现有的239名专职教师中, 博士阶段为医学专业的教师约占35%, 博士阶段为非医学专业的教师为65%。 由此可见, 新时期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有所偏高。

2.学历比例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 《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人[1999]10号, 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到2005年,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提高学历层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 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 该学院现有的239名专职教师的学历比例见图1。 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教师的比例为81%, 其中4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 学历层次基本符合教育部标准。 但是硕士学历者比例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 学校也出台相关的政策, 鼓励教师在国内名校名师下攻读博士学位, 提高学历层次。

3.职称结构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意见》提出:到2005年,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优化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 教学科研型高校一般为45~55%, 少数学校可以达60%左右。 通过为该学院现有的239名专职教师的学历比例分析得出, 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比例占教师总数的54%, 职称结构合理 (见图2) 。

4.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教师队伍中教师年龄构成的比例状况, 即老、中、青的比例状况。 合理的教师队伍既要有年轻教师的新鲜血液融入教师队伍, 又要有中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还需要年长教师丰富教师队伍的教学实践经验。 该学院现有的239名专职教师的年龄组成见图3。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据半壁江山, 为教师总数的59%, 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年龄偏低, 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还有一定欠缺。 因此, 如何迅速地将他们培养成合格乃至优秀的大学教师是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问题。

二、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通过对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们发现学院教师队伍无论从年龄组成、 学历比例还是职称结构都是合理的, 但是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偏高。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一些变化, 医学毕业生不单纯追求轻松稳定的大学教学工作, 更投身工作节奏快同时又高薪的医生行业。 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高校学生扩招量的逐年上升, 原有师资学历水平和教师数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当前医学背景博士数量依然很少, 与之相关的专业, 如生物学专业博士数量逐年增多。 当今各大高校在人才招聘中都提出教学岗至少要博士学历, 生物学与医学专业的相通性使得生物学背景博士纷纷去医学院校就业, 从而填补医学院校教师急缺的空缺。 这一现状有其自身的优势, 优势在于生物专业出身博士科研水平较高, 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前沿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帮助。 其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生物学专业博士由于缺乏临床经历, 熟悉的病例少之又少, 造成课堂上无法将临床病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针对当前基础医学专业非医学背景教师比例偏高的问题,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不断优化教师结构, 建议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非医学出身的青年教师进行医学专业再塑造等方面入手, 推进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医学院校是培养未来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 基础医学专业教师是培养临床学生的主力军, 这无疑对基础医学专业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因此, 学院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头等大事, 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主动适应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在学校人事处总体框架下, 由基础医学院为主负责建设管理。 我校是近年连续获得安徽省高校人才引进建设的优秀单位,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人才队伍建设。 基础医学院每年引进博士8至10名。 同时, 在安徽省率先引进海外兵团特聘教授, 吸引优质人才资源, 服务我校教学科研工作。

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向一线教学岗位倾斜, 尤其是实验教学岗位, 教师身份必须是博士学位, 硕士毕业生进入技术岗位。 为吸引更多的医学背景博士来高校就业, 高校应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以物质激励为基础, 从安家费、购房补助和岗位年薪等方面,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待遇, 不断拉近与医院的差距; 以精神激励为手段, 建立青年教师荣誉体系, 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发展激励为动力, 在晋职晋级、学习深造等方面, 建立 “破格晋升”、“绿色通道”等制度,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鼓励青年教师不断进步, 最终形成人才提得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出的良性机制。

3.对非医学出身的青年教师进行医学专业再塑造

针对基础医学专业非医学背景教师较多的现状, 为胜任医学教育教师的需要, 可通过“三步走”对其进行医学专业再塑造。 第一步是医学专业知识规范化培训, 即在入校一年内跟班旁听基础医学课程, 考核达标后方能进行教学。 第二步是参加三甲医院的临床轮转见习, 内、外科或相对应的科室总时间不少于2个月 (学院负责组织协调见习医院) , 以填补青年教师临床案例较少的空缺。 第三步是参加集体备课和教学试讲, 由老教师带领新教师, 医学专业教师指导非医学专业教师, 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启动教师岗位能力提升计划: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远程教育系统, 中心教师用工号登陆后自动建立教学继续教育档案, 利用视频、PPT的材料, 对生物学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 进行医学专业背景知识的自学培训, 提高他们的医学专业教学能力。对高年资教师, 进行生物学进展培训, 拓展知识面;晋升教授的教师必须海外进修半年以上;鼓励教师国内外进修及学位学习。

摘要:传统的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主要由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和从医人员组成。随着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自由化, 医学专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去医院工作, 导致高校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医学专业背景薄弱。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正面临重大挑战和调整。本文以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 从该学院教师的专业组成、学历比例、职称结构和年龄组成四个方面, 探讨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旨在优化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 为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佟颖.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几点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第3期 (第16卷第3期) .

[2]李杰玲.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7月第7期第6卷.

[3]高俊娜.浅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观察, 2014总第542期.第15期.

[4]汪蓓, 高秀玲, 陈莹, 朱亚飞, 李彦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探.经济师, 2013年第12期.

上一篇:门诊治疗论文下一篇:口腔诊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