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外交(共8篇)
新时期外交 篇1
“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领导人既是最高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如此写道。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不足70天,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大角落,外交活动的密度和力度可谓空前,自信、务实、富有人情味等特色日益被外界所认可。
出牌更积极主动
以往中国外交大都跟着事情转,有着如季节更替般的冷热变换,但过去两个多月中国外交始终维持在很高的热度,随着主席、总理的先后首访掀起一波波高潮,并在心态、姿态、行动、理念上都呈现出更多的积极担当。
当选主席后的第4天,习近平就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总统特别代表,第7天就偕夫人彭丽媛踏上首访之旅,先后访问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此后,新一
届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频频亮相。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指出,过去外交一般有事了就转得快一些,事少就转得慢一些,新近则呈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态势,一方面确有不少事情需要去处理,另一方面新领导集体也想做一些事情,客观上的需要加主观上的意愿,促使我们更主动地出牌,这也反映出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
更注重“组合牌”
在新领导集体会见的外国高官中,有近邻,有远朋,有大国元首,也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活动推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布局。
有分析指出,过去中国外交比较“向西看”,外交重点主要集中于同美国、俄罗斯、欧盟等的大国关系及一些战略要地,新一届政府的外交布局则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除维持与大国良好的双边关系外,更加注重发展与邻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
在原有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外交之外,当前外交也更注重统辖能源、军事、金融、人文交流及民间外交,在公共外交上也开始更多新的尝试。
善于打“人情牌”
访问印度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来访的印度青年代表,深情回忆早年访印的情景,一下子拉近宾主距离。此前的首访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演讲中多次用故事打动人,给往访国人民留下亲切、温暖的印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提到,习近平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显得十分温和,放松自如,还在演讲中加进不少自己当场的思考和发挥,这种在国际场合的自信从容,给外界留下非常重要的印象,也给中国外交注入“个性”和“气场”。
外界也评论认为,中国领导人的访问富有人情味,有助于双方增强互信,减少猜疑,同时具有外柔内刚的特点,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发声铿锵有力,体现出“强势不强硬,自信不乏务实”的风格。
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两年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短短的时间,新型大国关系从理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巨大力量,凝聚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和中国外交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第一,针对的是国强必
霸、崛起必战的传统逻辑与思维;第二,针对的是意识形态偏见和零和游戏为代表的冷战思维;第三,针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包括大国之间利益交融的现实;第四,针对的是中美之间共生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第五,针对的是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期许与担忧。针对这五个方面,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称霸,更无意争霸;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备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理念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外交布局,新的外交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
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在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仅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双方还就两国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识,开辟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领域。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商定明后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共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习主席还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在非洲,习主席还出席了我国援非医疗、文教等项目的启用仪式,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2013年6 6
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积极成果。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
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样,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中国支持帮助。‘“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冷战时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采取与一些大国结盟或准结盟的策略,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游离于国际制度之外,并对战后国际秩序抱有批判、反对的意识。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参与多边机制的增多,中国对多边机制及其运行规则逐步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向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转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尽管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含着大国政治、维护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合理成分,但也存在尊重各国主权和人权、照顾发展中国家及对大国力量进行制约等积极因素。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合理的一面正在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冲击,而不合理的一面未能得到改变。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其更为公正合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希望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积极参与制定、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逐步改正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
习近平完成今年外交布局 收官之作
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轮廓清晰
自今年3月履新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4次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欧美,不仅已对13国进行国事访问,还在4个重要的国际多边舞台悉数亮相,5次“习普会”、2次“习奥会”引人瞩目,与40多国领导人或政府首脑的会见、寒暄也颇受关注。
昨天,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从巴厘岛的APEC会场归来,为今年外交布局收官之作画上圆满句点,进一步勾勒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开局的清晰轮廓。
>>出访·行程
半年与40余国领导人会见晤面
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仅隔一周后的3月22日,习近平就携夫人彭丽媛从北京飞抵俄罗斯,开启任内首访。
不到7个月时间,习近平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从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到骄阳似火的非洲,从远隔重洋的拉美到举世瞩目的中美会晤,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亚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从G20峰会到上合峰会,再到APEC峰会,这位新一届领导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
首次出访的日程安排就异常紧凑。3月22日至30日的9天期间,习近平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会谈和会见,发表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并出席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
“一路风尘仆仆,不辞劳苦,或冒着零下20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一站又一站的访问,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外交部部长王毅如此描述。
南非金砖会晤期间,习近平一天参加9场活动,到夜里12点还在进行最后一场双边会见,没时间吃晚饭。对这样的出访之旅,习近平说“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
美洲之行,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特多以及英语加勒比国家,与8个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无论是几万人口的小国,还是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均以诚相待。
中亚四国之行,习近平沿古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所到有沙漠绿洲阿什哈巴德、“苹果城”阿拉木图、重要枢纽塔什干、“东方璀璨明珠”撒马尔罕、天山山城比什凯克等。其间还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G20峰会,近45个小时里密集与会,还同10余国首脑双边会见和寒暄。
东南亚之行,习近平对印尼、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在巴厘岛APEC会议发表重要演讲,并与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智利等国领导人会见。
在一系列双边多边会见中,今年6月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上演的“习奥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场会晤,一场晚宴,一同散步,这场“不打领带”会晤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小时,被视为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
>>出访·礼遇
诸多破格和特殊礼物
习近平4次出访共对13个国家进行了正式国事访问,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中国国家领导人到访,给予最高规格礼遇和热烈欢迎。
在莫斯科,如俄媒所述,“普京像接待稀客一样迎接习近平”,11辆警车开道,总统骑兵仪仗队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普京携“超豪华阵容”举行欢迎仪式,连续陪同习近平8小时,习近平还成为第一位到访俄联邦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的外国元首。结束访问前,习近平收到一份特殊礼物——父亲习仲勋当年访苏时的照片册。
在非洲,习近平夫妇受到“像非洲的阳光那样温暖热烈”的夹道欢迎。抵达刚果共和国时,萨苏总统带所有内阁成员和外国驻刚使节等数百人前往迎接,访问的短短24小时中更是全程陪伴习近平出席9场活动。
在拉丁美洲,特多总统、总理共同出席习近平的多场活动,哥斯达黎加民众和少年儿童夹道欢迎习近平到访,墨西哥总统为习近平举行多年来少见的隆重欢迎仪式。
在中亚,习近平同样受到诸多特殊安排的礼遇。抵达土库曼斯坦时,少年儿童按照当地迎接贵宾的礼节为习近平献上鲜花、面包和盐,而在乘车前往“复兴”气田的1个多小时车程中,沿途近10万民众身着节日服装夹道欢迎。
在哈萨克斯坦,73岁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在机场迎接习近平,陪同前往下榻酒店途中兴之所至,干脆叫停车队,邀请习近平信步走上大桥观看城市夜景。访问期间,两位领导人一同乘坐中方专机赴阿拉木图,在飞机上共进早餐,促膝长谈。
在乌兹别克斯坦,手工匠向习近平献上耗时8个月手工织就的丝毯,赠给尊贵的中国客人。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坦巴耶夫总统在总统官邸设“家宴”款待习近平,总统夫人、孩子身着中式服装热情迎接,习近平则依照当地习俗穿上总统一家赠送的当地传统服饰。
在印度尼西亚,习近平成为首位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元首。抵达马来西亚时,总理纳吉布夫妇特设家宴欢迎习主席夫妇,两人“一见如故”。
>>出访·演讲
交谈用词多来自“群众路线”
出访期间,习近平发表了数次重要演讲,语言形象生动,频频引用诗词、俗语、歌词和感人的故事。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为人称道,演讲数十次被听众的掌声打断,当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热播时,引得全场笑声,而讲述起中国年轻人蜜月旅行爱上非洲的故事时,引人不禁动容。
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习近平将中国印尼关系比喻为美丽的梭罗河,提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的两国友好交往,提到《红楼梦》对印尼奇珍异宝的形象描述,提到印尼海啸后当地群众见到中国救援队学会了用汉语说:“中国,北京,我爱你。”
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习近平多次说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到国家之间民心相通、心心相印的重要,也多次提到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
而在多边峰会上,习近平的演讲更以真诚铿锵之音触动听者。金砖会晤上,习近平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谈彼此合作,提出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在G20峰会上,习近平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国家间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表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习近平在多次演讲中谈及中国改革,劲道十足。在G20峰会上他表示,“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在APEC峰会上更指出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出访·收获
签署百余政府间合作文件
4次出访,硕果累累。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领域的合作横向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纵向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提升中俄务实合作水平和层次。
访非期间,共签署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金砖会晤上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在财金、经贸、科技、卫生、农业、人文等近20个领域形成新的合作行动计划。
访问拉美期间,与三国共签署24项合作文件。此行被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拓外交新局面、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行动。
中亚之行与四国共签署38份政府和企业间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广、数额大、时间跨度长,开启地区睦邻友好合作新前景,开创了丝绸之路共同发展新纪元。
在东南亚,将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防务、安全、经济、航天、科技、海上等推进合作。
在圣彼得堡G20峰会上,继庄园会晤后中美两国元首再次相见,被认为“会见时间长、议题广、基调积极”。习近平直言亚太是中美共同利益体现最充分的地区,两国合作面大于分歧点。
>>点评·布局
先外后内先易后难外交布局完整呈现
昨天,习近平今年的第4次出访落下帷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习主席此访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是新一届领导人就位以来,外交布局的一个收官之作。
“如果把前3次访问连起来看的话,充分体现中国外交大的格局、大的结构”,曲星提到,习近平履新后的外交轨迹,“到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所选择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体现中国外交大的气势与布局,外交结构已非常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分析认为,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的“打法”可总结为“先外围后内线,先易后难”。从4次出访的安排看,习近平先巩固俄罗斯、非洲这些“兄弟”,然后到拉美,把外围先跑了一圈,巩固一下,然后开始处理两个棘手问题。
“中国外交当前的棘手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美之间缺乏信任,一个是周边关系有所紧张”,金灿荣提到,习近平先从中美关系入手,再处理周边关系,所含的逻辑是,先将外围基础打好,把中美关系稳定好,再来处理周边这个难题。
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表示,“从整个状态看,中国外交的布局大轮廓已经明确”,从外交开局看,与大国的关系、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三个主要点都已突出出来,布局非常清楚。
>>点评·意义
收官之作有意外之财对周边秩序作出贡献
金灿荣提到,APEC会议上,中国有“意外之财”,如果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参会,美国会分享很大的影响力,但奥巴马因国内因素无法前来,习近平成为峰会上当仁不让的主角,使其东盟之行“很出彩”。
秦亚青提到,习主席此访体现周边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外交方向,东亚到亚太这个区域,对中国整体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一届领导人也非常关注和重视周边,习近平此访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外交部长王毅的足迹也已遍布周边。
“亚太将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秩序,中国在这个秩序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通过习主席参加这次会议,很清楚地表现出来”,秦亚青提到,习近平此次参加APEC会议,明确释放出几个信号,即中国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地区多边秩序作出支持和贡献,对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周边是中国外交安身立命之所,习近平此行一定程度上消散笼罩在周边的疑云。秦亚青提到,习近平在会上再次表明鲜明态度,支持东盟作为重要的地区组织,发挥主导作用,这点很重要。
秦亚青指出,东盟在本地区的制度规范、协调磋商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区大国、世界大国对此是支持还是阻碍,是积极投入还是消极应对,对地区局势有直接影响。“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地区多边、区域性的合作给予高度重视”,秦亚青认为,从这方面看,今后中国将加大在这个区域的积极参与,作出应有贡献。
>>点评·风格
大国风范积极进取外交开局可打高分
金灿荣总结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风格,认为在战略上坚持和平发展,在战术上有四个风格:主动性、全面性、底线原则、个人风格。他提到,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积极主动出牌,强调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强调要守住底线,并且讲话很有风格。
这个外交开局可以得多少分?“应该是个高分吧”,金灿荣提到,习近平在不到7个月时间里4次出访,总体非常成功,“我昨天从美国回来,他们的评价是印象很深刻,感觉到一种‘强势’,讲话基调非常自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全球视野、积极进取”是习近平在外交上很突出的特点。“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外交视野非常开阔,所到几乎遍及全球”,阮宗泽提到,主动进取也是其一个鲜明特点,无论是引领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都积极有所作为。
秦亚青认为,从几次外交大动作上可看出,中国在整个世界事务、地区事务和周边关系上,越来越采取一种大国的风度、行为和思维,在世界范围内从事中国的外交,积极开展建立世界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外交活动,整体外交风格表现出更加负责任的态势。
“国外有声音说中国现在很强硬”,秦亚青指出,要看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表现出来的整体战略意图,基本外交取向是要发展国际合作、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秦亚青认为,外交战略更加清晰是新一届领导人外交上的一个鲜明特色,通过各种场合积极展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主张,说的做的都很清楚,敢于负责任地表达自己主导的外交战略,并提出非常实际的具体措施。
>>点评·未来
外交投入倾注热情当注重预防性外交
“我觉得新一届领导人对中国外交展示了领导人新的热情和他们的投入与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朱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个人的热情投入,多大程度展示他的思想,对风采的展示、个性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朱峰认为,习近平的外交,确实很大程度体现中国新领导人对外交的个人投入,在外交场合勇于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形象,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塑造者和推销者的作用,这点非常好。
“习主席在出访的时候,个人魅力也很充分,在国际场合语态轻松,自然”,朱峰认为,习近平在各种讲话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考,“是一个真正的大国领袖”。
4次出访中,夫人彭丽媛3次随访,并参加了诸多人文交流活动。朱峰指出,夫人外交为元首外交加分加彩,能增加元首外事活动人性化的内涵和深度,大家通过第一夫人看到的也是这个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彭丽媛形象出众、举止优雅,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体现中国的魅力。
金灿荣也提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投入之多,超出国际舆论原先的预期,国际国内政策同时推进,好处是能迅速把内外局面打开。局面打开后,很多共识需要慢慢落实,把已经开始的良好局面稳定下去。
“开局不错,为中国发展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环境”,阮宗泽认为,新一届领导人的这些访问,扭转了前段时间在某些地区的相对被动,特别是扭转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劣势,变被动为主动影响,主动引领。中国下一步还应更主动地去发挥作用和影响,并且要有一种前瞻的做法,多做预防性外交,可转化危机,让坏事变好事。
秦亚青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以消极的态度回避问题,在许多问题上必须清楚表态,就中国自身而言,也更加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不是靠等来的,也不是靠机遇求来的,是需要积极争取来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展开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是正常的,甚至还需要更加积极”。
秦亚青指出,从当前的外交布局上看,在一些重大领域的基本政策已经奠定,政策态度也已经表明,下一步需促成具体的行动,还可能会看到与其他一些国家也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来协调和处理关系,“有的时候形势比人强”。
新时期外交 篇2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政外交事件频发的多事之期, 1927~1949年间, 由于国力的衰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曾发生大小外交危机和涉外突发事件数十起, 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当时的条件、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出发, 对这些涉外突发事件主动或被迫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最后导致了事件处理的不同结局, 其中成败利弊皆可作为历史的借鉴。以下我们择取其中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外交突发事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济南事件
1928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继续进行二期北伐。5月1日, 北伐军占领济南。就在蒋介石率军准备继续北进时,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驻济日本军队忽然向北伐军发起全面攻击, 占领全城, 并大肆屠杀中国军民,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面对日本的出兵, 中国政府进行了抗议与交涉, 但中国政府的所有努力, 都没有取得成效。5月3日, 日军在济南各处制造流血事件。疯狂的日军“遇中国人, 不论兵民, 即开枪射击, 一时尸体满街”。由于部分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日军就更肆无忌惮, 而且不顾国际公法, 闯进外交部驻济南交涉署, 残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外交特派员蔡公时等17人, 更用大炮轰击北伐军驻地和济南市民。据调查, 在这次惨案中, 中国军民死亡3254人, 受伤1450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惨案, 当时中方在济案发生后所采取的应对之策, 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蒋介石在济南采取避战措施, 与日军就地交涉;二是由国民政府进行外交交涉和全面应对。
惨案发生后, 蒋介石即派外交部长黄郛到日军司令部进行交涉, 不料黄郛因拒绝日方无理要求, 竟被拘禁18个小时。4日晚日军用飞机和大炮向济南城内轰击, 向北伐军发起总攻, 限令城内守军一小时内缴械离城。面对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的蛮横态度和日军在济南城对中国军民的疯狂屠杀, 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在阵前与福田彦助交涉的打算, 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并以此事实宣告全世界”。
济南惨案发生后, 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 决定北伐继续进行, 济案由外交部继续提出抗议, 严重交涉。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应变指导方针, 比如, 国民党采取了指导各地民众团体游行抗议、组织抵制日货活动等行动, 甚至组织军队也参加游行示威。在上海、南京等地就成立了对日经济绝交委员会。
6月8日, 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 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此后济案的交涉由国民政府外交部与日方进行, 历经多次变化, 直到1929年3月中日双方才达成协议。该协议内容没有追究日方的军事责任, 而只决定了两个月内, 日军从山东撤军和共同组织中日调查委员会另行调查双方损害问题等事项。济南事件由此结束。
纵观济南事件中日交涉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对事变的应付之策只想妥协退让, 完成第二次北伐。先采取的是就地解决方法, 不行则诉诸外交解决, 辅以内部动员抵制日货等民众运动。但这种一味地妥协退让的交涉方式, 使得日军愈发肆无忌惮, 济南一度为日军所占, 中国人民遭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国民政府这种做法, 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 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 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特别是从此开启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大门, 使得日本今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再重复上演类似的突发事件。
二、中村事件与“九·一八”事变
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全国后, 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 他们不断派出间谍在东北各地活动, 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1年2月, 日本参谋省情报科情报员、陆军大尉中村震太郎等四人潜入我国禁区黑龙江兴安屯垦区猎取情报, 被我驻军第三团关玉衡部捕获, 当场搜出地图等证据。中村在受审时武力抗拒, 与我军人搏斗, 被打死。驻军考虑到如与日方交涉, 软弱的当局最后将会屈服, 情报将会被日方取走, 随即决定将日谍全部处死。
关玉衡将情况和证据向当时在北平的东北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做了报告, 但他却没有向沈阳东北长官公署主持政务的参谋长荣臻报告。
8月初, 日本驻沈阳领事向东北长官公署提出抗议, 要求中国方面调查, 9月上旬, 中国政府被迫承认了处死中村等人的事实。
在东北方面, 由于张学良与荣臻也没有对此事及时通气, 更没有研究应变的对策, 荣臻没有思想准备, 以致日领询问时, 荣以不明真相含混其辞。日本军部乘机大肆制造舆论, 在军事上咄咄逼人。于是, 张学良向荣臻指示了对中村事件的方针:“俟该事件充分调查后, 根据事实, 决与圆满公平解决, 并充分地努力, 使两国国交不发生阻碍。”这一目的在日本蓄意挑衅之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村间谍罪行确凿, 中方代表据此与日方据理力争。在确证面前, 日本领事的态度顿时大变, 转而提出要中方道歉、处罚责任者、赔偿损失和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四项解决条件。中方以请示为由拖延之。
事实上, 日本外交谈判不过是掩盖战争准备的手段, 在此期间, 日本军方决心用军事手段占领东北, 已经悄悄完成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部署。
1931年9月18日夜, 日本关东军借口南满铁路遭到破坏, 突袭东北军沈阳北大营, 进而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对于南京国民党政府来说, “九·一八”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遭受外敌入侵国土沦陷的重大突发事件。
“九·一八”事件后, 蒋介石确立的应付原则仍坚持一贯的妥协方针, 可概括为“忍”、“韧”、“拖”三个字, 即军事上不抵抗—“忍”;外交上不屈服—“韧”;不绝交, 不宣战, 不与日本直接交涉, 不签丧权辱国的条约, 尽力拖延与日本直接摊牌的时间—“拖”;同时诉诸国际联盟, 将事件国际化, 争取国际同情, 希望通过国际干涉, 迫使日本撤兵。
具体运作, 则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加强对外宣传, 控制国内舆论;二是调整运作机制, 成立专门决策机构来应变;三是对日本方面只提抗议、提要求, 不与之进行谈判;四是在军事上忍耐的前提下, 将日本侵华真相诉诸国际联盟, 希望西方列强主持公道, 强迫日本撤兵。
日本对此采取反诬手段,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亦向国联申诉中国挑起事端。从1931年9月到次年秋, 国联多次召集会议听取双方陈述, 并曾派以英国李顿伯爵为首的调查团到东北实地调查。在得知事件真相后, 国联多次做出决议, 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兵。但日本拒不执行, 反而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后来干脆宣布退出国联, 使南京国民党政府依靠国联迫使日本撤兵的计划完全破产。
国民党对应日本制造的中村事件与“九·一八”事件方法成败因素, 有几点值得注意:
1. 战前的日本是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近百年来, 他对中国的基本政策就是尽一切可能来破坏中国安定统一, 阻止中国富强, 其做法就是不断在中国制造内乱和矛盾, 破坏中国的政治与民族团结, 欲陷中国于永久的一盘散沙状态, 以利其侵略蚕食。所以, 对于中国的在野派反对势力, 不论是孙中山的革命党还是北洋军阀, 他们都给予庇护、支持、援助, 而绝非出于同情中国革命。日本为了国家的利益, 无视国际组织、国际法与已订立的条约, 一旦回避不了, 就做片面解释, 蒙骗不了则耍起流氓手段, 宣布退出国联, 欲让中国“有冤无处申”。他还特别注意舆论宣传, 凡是有利本国的就大力宣传, 凡是不利本国的就回避或歪曲, 以蒙蔽本国民众, 在国际上混淆视听。如中村间谍案中因事实确凿, 日本心虚, 便在其控制的《盛京时报》等报刊上或不提原因, 或歪曲事实真相, 纯系淆惑世人听闻, 企图推卸其间谍活动的责任, 并在国内掀起战争狂热。
2. 就中国而言, 当时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指导下, 国民党当局上下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忍气吞声, 一味忍让, 出了事怕事, 越怕越出事。如中村事件中, 本来中国方面事前已向驻东北各国领事发了照会, 不许外人进入禁区, 有言在先。事件发生后, 中村间谍罪行确凿无疑, 中方本可以通过舆论将日本的间谍行为昭告天下, 争取主动, 占据话语权, 但东北当局始终将事捂着, 开始时不承认, 当事实无法掩盖了, 才承认处死中村的事实, 还一厢情愿地要“以镇静与稳慎的态度, 希望和平解决”。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十分被动。蒋介石也不敢向日本提出抗议, 反要将行使正当职权的关玉衡“进行军事审判, 予以严惩”, 想以“自虐”来换取日本的让步, “与虎谋皮”的结果客观上适得其反。
新时期外交 篇3
关键词:周边外交;缅北局势;中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19-03
一、缅北冲突的由来与现状
在缅甸5600万左右的总人口中,缅族人约占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构成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其中克钦族、掸族、克伦族、勐拉族、佤族等都是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
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缅甸实施的“分而治之”殖民统治政策催生并助长了缅甸的民族分离主义。到1948年缅甸独立时,各少数民族与缅族的矛盾已经越发凸显。19世纪60年代,奈温将军通过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军事独裁政府,同时否决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开始实施缅甸同化政策,又称“大缅族主义”政策,矛盾由此激化,1962年2月5日,缅军中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缅北克钦地区,宣布成立“克钦独立军”(KIA),并且成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KIC)和“克钦政党”(KIO),1989年3月,“缅共人民军”瓦解,克钦独立军战略物资方面断了重要来源,于是决定与中央政府进行停战谈判,最终双方于1994年2月签订了《停战协定》。其他10余个少数民族武装也与政府通过协商达成停火共识。
然而在缅甸军政府主导下的20年的相对和平,并未使克钦邦与中央政府彻底达成和解。2011年6月,双方在缅甸北部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被打破,自此缅北地区冲突不断,持续至今。
2014年,持续三年的战争已经让克钦独立军不堪重负,恰逢美国意图通过支持亲美政治人物昂山素季来“和平演变”缅甸政权的战略以失败告终,急于寻求外援的克钦独立军与“重返亚太”的美国一拍即合。2014年4月,克钦独立军副总司令桑鲁甘茂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访问,希望美国政府能够作为见证者参加缅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停火协议签订仪式,试图将美国拉入到缅甸内战调停当中并将克钦问题国际化,以迫使缅甸政府让步,扩大各自治邦的自治权,并允许克钦等少数民族保留独立武装。然而一直致力于“一国一军”方针的缅甸三军总司令敏昂莱和总统登盛显然不可能给出这样的承诺,新一轮武装冲突再次展开。由此可见,缅北冲突背后也存在着大国干涉的影子
2015年年初,消失多年的“果敢王”彭家声突然返回缅甸北部的果敢地区,向克钦独立军索求武器和人员,克钦独立军欣然应允并为彭家声培训战斗人员。重新拉起“果敢同盟军”的彭家声于中缅边境云南段附近再次武装对抗缅甸政府。缅甸政府军在围剿果敢同盟军的过程中,炮火和飞机甚至越过中国边境,炸死炸伤中国云南边民。此前在2015年中国两会期间,外长王毅谈到缅甸时明确提到“中缅边境不能乱,缅北地区要稳定”,这等于给中国对缅北局势的态度“定性”。而此次缅甸政府军越界投弹造成中国边民数人死伤,无疑突破了王毅代表中国政府所言这条红线。事态迅速升级,中国国内舆论对缅甸的态度愈加强硬。然而5月中旬再次发生缅甸炮弹落入云南境内造成平民受伤。中国政府的屡次劝告,对方似乎无动于衷。在此背景下,中方发布了军演消息,这无疑是对缅北战事反应的升级举措,表明中国对缅北局势的有限介入,有逐步升级为武装调停的可能。
目前,虽然缅甸官方放出消息称正式的“全国全面停火协议”将于2015年9月上旬签署,但从“全国全面停火协议”的草案来看,这份协议对于“民地武”来说完全是一份“不平等条约”,其中繁杂的法律术语和看似完善的各项一揽子方案或许只是为了短期内蒙蔽“民地武领袖”,以此来为2015年11月的大选营造一个稳定的氛围。但如果缅甸政府无法出台真正能保障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少数民族自治邦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规划,战火的再次爆发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缅甸全国停火协议能否真正签署,以及协议签署后各方能否保持互信不再让战火重燃,关键在于各方的利益诉求能否达成。对缅甸政府来说,其底线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力的联邦政府,贯彻“一国一军”方针,这就要求各民族地方武装主动放下武器,不再以武力反对政府;对各民族地方武装来说,其民族自治权和民族平等权是不可动摇的,这需要缅甸政府提供各民族地方武装需要的“政治空间”,并为双方的团结和发展找到一条双赢的发展道路。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缅北冲突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西接印度、孟加拉,南临安达曼海,西南临孟加拉湾,东南与泰国和老挝相邻。缅甸在陆地上连通东南亚、南亚,是中国和东南亚通往中东最短陆上通道,也是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门户和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同时又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建設的重要参与国。
因此,缅甸不仅是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对象,也是中国“和平崛起”、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之一。
但自缅甸民主转型以来,两国关系虽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不断加深各领域交流合作,但由于缅甸方面对中国的崛起抱有疑虑和猜忌,引入域外大国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借此来冲淡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同时,缅甸境内大规模开展“去中国化”,造成缅甸民众排华情绪加重,甚至有民众在中缅多项合作项目区域内聚众游行示威,中企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中缅密松水坝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和中缅铁路等国际合作项目一度被中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年初果敢地区的战事升级让两国的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部分外国媒体大肆渲染“果敢王”彭家声的“孤胆英雄”形象和无端揣测缅北“民地武”受到了中国的后勤补给和医疗支持,使得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在缅甸政府军两次越过中国边境误投炸弹并炸死炸伤中国云南省边民时,这种情绪更是达到了对立的顶点,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在云南省边境进行实弹演习以达到“非常规武装介入调停”的目的。由此可见,缅北冲突不仅对其国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为中缅关系和中缅之间各项国际合作设置了障碍。这种不稳定局面甚至阻滞了孟中印缅(BCIM)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升级版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在缅甸的推进。
不过,即便缅北冲突、缅甸民主转型和美缅关系正常化之后为中缅关系带来了更多的波折,也对未来如何开展中缅双边关系造成了困惑,中国对于缅甸政府“大国平衡外交”的选择,依然保持理解和欢迎。正如2015年6月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访华时所说的,中缅是邻居,邻居不能选择,因而只能友好相处。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缅甸最大的国际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主要的武器来源国,中国也是缅甸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来源国、最主要的国际支持来源国。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对缅制裁时期,可以说中缅之间的政治、经济、安全关系都有着良好的互动;美缅关系改善后,虽然中国的分量仍然很重,但却由原来的“唯一”变成了现在的“之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缅甸对外策略逐渐向美国倾斜了。
三、缅北局势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挑战与应对
(一)缅北局势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挑战。
本文认为,在中国崛起的新时期下,欲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认清中国当前核心利益诉求与了解周边国家的对外政策利益诉求是重中之重,将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进行对比分析后,在求同存异的同时,积极、妥善地应对外交政策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域外因素的干扰,方能推动周边关系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真正打造成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从缅北局势出发,了解缅甸的核心利益诉求是理解缅甸对华政策以及对美外交政策转变的基础,从而更好的制订改善两国关系的外交策略。以当前中缅形势来看,缅甸局势对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提出的挑战应该主要包括:
1.中缅边境的民族问题。
缅甸是一个境内少数民族数量极多的多民族国家,仅官方承认的民族数量就有135个,其民族问题是始终困扰缅甸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论是在缅甸独立初期,还是在军政府时期,民族问题一直是其政府力图妥善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宪法基本原则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将维护联邦不破裂、保持民族团结不破裂”。缅甸宪法第十条也注明:“缅甸联邦共和国所辖省、邦、联邦直辖区、民族自治地方等所有的国家领土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从国家分裂出去”。而缅北克钦邦的克钦族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或者在缅甸政府手中获得政治席位和更多的自治权,这恰恰与缅甸宪法相悖,也是缅甸政府所不能容许的。所以在缅北冲突爆发后,缅甸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外国政府不支持缅甸境内的民族地方武装的分裂活动。但缅北的多个民族却与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缅甸与中国的民间边境贸易也多集中在缅北地区与中国云南省。因此,缅北冲突爆发后,有关缅北“民地武”得到中国暗中支持的谣言在缅甸反华势力和部分亲西方媒体的宣传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缅甸政府和缅甸民间的排华情绪不断加剧。
2.中国无法向缅甸提供国际合法性和国际承认。
从最初的吴努政府到后来的军政府,乃至当今的民主政府,谋求政府的国际合法性和国际承认一直是缅甸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陷入缅北冲突泥潭的登盛政府,急需得到国际社会证明自身的国际合法性和唯一性,避免缅北诸“民地武”势力和国内各党派获得外国政府的国际承认。若登盛政府无法获得国际合法性,这种国际社会的不予承认将会逐渐瓦解登盛政府在国内的合法性,国内的诸多政治势力——如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以及诸多地方少数民族势力难免会在缅甸国内掀起更大的波澜。而当前的中国却不是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合法性“供应商”,因而缅甸不得不将其外交政策倾向于当今世界唯一的霸主,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唯一的国际合法性授予者——美国,在获得国际合法性的同时,也能使其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国际形象的树立取得长足的进展。所以,近些年缅甸的对外策略才会逐渐由中国向美国倾斜。
3.中国“一元对多元”的外交模式困境。
前文曾提到的受缅北战事影响而一度停滞的密松水电站和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一事也对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提出了挑战——中国周边外交急需真正地改变“一元对多元”的外交方式。
缅甸进行民主转型之后,其国内的政治参与以及影响缅甸对外决策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与缅甸军政府时期不同,当前可以影响缅甸政策和中缅关系的势力如各民主政党、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解禁之后的媒体、国内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域外因素以及号称代表缅甸民众利益的各民间组织等多如过江之鲫,而中国的对外交往权力则主要集中在中央,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商业团体和媒体的对外交往参与和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尽管中国已经意识到仅仅通过政府间的交往来开展两国外交与合作并不完善,但是目前中国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内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为主体来与缅甸方面的官方机构沟通,且收效甚微。这无疑会导致中国对外交往主体的单一和对外交往方式的局限,同时可应用的外交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果仅与之前缅甸的军政府交往,那么这种单一的方式基本可以应对外交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各项矛盾。但是面对缅甸政治转型之后其对外交往的主体多元化局面,单一的周边外交格局往往会使中国措手不及。以媒体为例,缅甸的“全民反坝”运动,正是由缅甸十一媒体集团牵头宣传,缅甸萨尔温观察组织、掸邦萨帕瓦环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推动才最终形成的。此后,十一媒体集团更是煽动民众发出“想要复工除非从我们身体上踏过去”的口号,阻止密松水电站项目的復工。目前,缅甸不仅存在“反坝组织”,还有反莱比锡铜矿组织、反中缅油气管道组织等,对中缅之间各项合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由此可见,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推行和对缅多项合作若要在周边国家顺利实施,改变这种“一对多”的外交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4.“中国崛起”的现状引起的疑惧。
面对中国崛起这一事实,在西方媒体和缅甸国内亲西方媒体的肆意渲染下,缅甸政府和国内民众对中国“谋取区域霸权”的疑虑在逐渐加深,繁华和排华情绪也由此上涨。本文认为,周边国家对华疑惧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周边国家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这些国家认为中国崛起过快而无法适应,也无法预知中国崛起后的意图和走向。实际上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强国并以行动显示“不称霸”之前要完全清除这些疑惧是不可能的。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领导人一向周边国家表示中国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但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大多为中小国家,它们看待中国崛起和我们看待自身崛起,感觉是不一样的。由于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和现实中的领土领海争端等因素,部分周边国家出现对华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还有海外“有心人士”的宣传和亲西方媒体的肆意渲染,促使中国周边国家对华疑惧逐步加深,不得不尝试引入域外大国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势力,进而达到遏制中国“称霸”的目的。
(二)可尝试的应对方法。
针对缅北局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当前可尝试采取的周边外交手段如下:
1.创造性介入周边国家民族问题。
以缅北冲突为例,中国应继续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但不能简单地坚持这一原则。缅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若缅北无法维持和平与稳定,对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安全和华企在缅经济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因此,中国可尝试“创造性介入”缅甸民族问题。
政治上,可以广泛开展政府间有关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交流学习,更可形成多边的交流学习会议机制。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是众所周知的。这得益于中国完善、优厚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周边国家开展民族政策上的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仅有利于周边国家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也为中国的边境安全和中国对外投资提供了保障。
经济上,可加大对周边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援助和经济合作。贫困和基础设施匮乏是滋生周边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差距会扩大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会阻碍地区发展,至此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地位的平等,从而实现民族和解。因此,中国可尝试加大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援建和经济合作力度,并积极开展互利双赢合作,提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水平和经济合作的力度,促使周边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向正常形态的经济社会转型。
2.借“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平台,提供国际合法性。
冷战的两极格局打破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与诸西方国家共同把控联合国和诸多国际组织成为国际社会唯一的国际合法性供应者。那些没有得到美国国际合法性认同的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发展步履维艰,美国借此大兴“颜色革命”,营造出一种“非我即敌”的霸权主义单极国际氛围。而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一个公平、自由的开放性平台,以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为目标,最终形成“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可以借“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开放性平台,以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为周边国家提供国际认同和国际合法性,避免诸多中小国家为获得国际合法性和国际认同而惨遭“绑架”的局面。
3.提高公共外交水平,重视民间外交,建构民间合作交流机制。
要改变以往周边外交中的“一对多”困局,提升当前中国的公共外交水平是最佳可行性方案。中国对外投资项目开始出现问题后,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改革独立开展公共外交,但由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沿袭在国内时做宣传的旧套路、老手段,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在举办一些盲目追求规模大、吸引眼球的仪式或“面子工程”的时候,其铺张浪费的手法经常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首先,公共外交贵在理念的传播,从而引起周边国家民众的情感共鸣。所以要加强对周边国家民众的民意重视,做足先期基础的民生项目,赢得民意基础,致力于不仅让周边国家政府满意更要让民众高兴。
其次,鼓励民间组织积极“走出去”,并对资金短缺的组织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民间组织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对于获取当地民意、巩固两国传统友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统筹政府、华资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优势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以政府为引导,形成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政策指导、资源调配、信息共享等工作,调动华资企业、民间组织和媒体,形成完善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网络,宣传和倡导共同发展理念,提高政策或投资项目的透明度,使共同命运意识深入人心,从而避免别有用心势力的煽动,真正拉近双方民心、巩固两国友谊。
4.积极开展增信释疑工作,并提供各项国际公共产品。
针对周边国家对华疑惧的增加,中国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中国要继续大力开展增信释疑工作,以实际行动来向周边国家证明中国不会谋取区域霸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说明中国国防开支和预算的合理性、适度性,降低周边国家对中国军力提升的恐惧心理。
其次,积极构建多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等。同时对周边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如:在经济上,开放市场、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政治上,开展治国理政方略交流、区域治理和区域制度交流等等。
最后,中国要与周边国家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并加深相互经济依存,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周边国家中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支柱和各国主要投资国之一,这有效地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距离,使周边国家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實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建设(GMS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稳定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强与各周边国家的关系、稳定区域局势,并最终构建中国与各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石源华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石源华、祁怀高著,中华书局。
[3]《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王逸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1.马泽栖(1989—)男,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东南亚、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
2.夏雪(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主要国家政治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外交 篇4
2014-01-06 09:20 《学习时报》 赵可金 我要评论0 字号:
核心提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能否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外交全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主动谋划,强调布局,善于谋势,积极运筹与主要大国关系,全力稳定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在外交布局上更加全面均衡,在外交安排上更加科学高效,在外交运筹上更加务实高效,实现了外交运行理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中国外交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新气象,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观大势、谋大事,科学运筹新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对外战略,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为运筹中长期外交整体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顶层设计的关键,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最根本的外部影响因素。一年来,中国坚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中美进入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时期,中欧合作确定了2020战略规划,中国同发展中大国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中国大国外交布局更加均衡,合作水平明显提升,正在步入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轨道。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签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俄联合声明》,签署了一大批被称为“世纪合同”的合作协议,中俄元首一年来五次会面,相互合作和国际战略协调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典范。2013年6月,中美元首实现庄园会晤,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明确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内涵,中美元首在2013年实现两次会晤,拜登副总统访华,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第四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对话成功举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正在不断得到充实。此外,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成果举办,双方宣布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5~10年的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出席金砖领导人峰会,中国与发展中大国的伙伴关系有了新的提升。可见,构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中心,开启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方向。
经略周边战略。在科学谋划大国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和平发
展大局,将经略周边作为中国战略重心,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就任后首访首站都选择了周边国家,中国同周边21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全覆盖。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工作座谈会,对周边战略目标、外交方针、总体布局和工作思路进行了科学部署,明确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积极推动10+1、10+
3、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种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发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安定了四邻,巩固了周边,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正确义利观。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能否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外交全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等非洲三国,会见1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发展的新措施,巩固了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拉美三国,签署了24项合作文件,与加勒比地区八国领导人分别举行双边会谈,宣布支持加勒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受到各方热烈欢迎。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强调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大力弘扬正确义利观,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的方针,“要讲感情,讲危难之中见真情”,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不仅把自己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外交关系时更加进取担当,更强调履行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经济、政治乃至话语权上的支持。
负责任大国。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日益强调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一年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以及阿富汗和平重建等问题的解决,坚定不移地做和平维护者和促进者,为叙利亚问题重回政治解决轨道、六国与伊朗达成协议以及管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达成WTO诞生18年来的首个贸易协定,为这一全球贸易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参与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领导人积极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G20、东亚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冰岛、瑞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谈判进展顺利。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信息,得到了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统筹型外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善于把握大局,科学统筹全局,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加强对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健全了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统筹实施的统筹协调体系,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涉外各部门牢固树立“外交一盘棋”理念,保障了中央对对外工作的领导、决策、管理、处置等各项功能顺利实施,保证了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实现。2013年以来,在总书记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加强了有关机制建设,逐步理顺体制机制,制定了明确规定,加强与规范外事和外事管理工作,有力改进和加强了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特别是加强务实外交,围绕群众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大督查落实,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效率,加强部际协调机制、央地沟通机制、内外联动机制和官民合作机制建设,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和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逐步探索建立多方联动的外交服务共同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着力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这是外交科学统筹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中央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综合施策,必将开辟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积极策略运筹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要想将顶层设计的国家纲领和战略规划贯彻落实,离不开在对外政策的具体执行环节顺势而为,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策略。2013年,中央统筹内政外交战略全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着眼于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加强策略运筹,主动布局,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新实践,实现了中国外交的新突破。
增强战略定力。作为经济体量居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克服内外压力最关键的是稳定国内外的信心,增强战略定力。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成为统率中国战略全局的核心。2013年1月28日,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作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中国增强战略定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上。在201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方针,全力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强调,中国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大国自信,选择了一条兼顾当前和长远的转型升级之路。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改革上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中国外交越
来越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外交正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展开。
注重科学运筹。中国有170多个建交国家,参与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如果不能有效运筹有限的外交资源,是不能达到日益上升的外交需求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方式上进行了科学运筹,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在多边外交中强化双边外交,实现了外交效果的务实高效。
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出访行程安排来看,十分重视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德班访问期间,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早餐会,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与拉美11国领导人举行午餐会。李克强访问罗马尼亚期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开展了很好的对话和交流。此种在双边外交中构建多边外交舞台,大大节省了外交资源,拓展了中国多边外交的舞台,取得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利用多边外交舞台开展双边外交,增强多边外交的影响力。习近平在出席G20峰会前后,安排对一些重要国家进行访问,提前就一些重大问题释放声音,引发各方面的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行双边会晤,交流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为多边外交提供中国方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后,也开展对一些国家的访问,提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外交倡议,并在峰会期间与多国领导人开展双边会晤,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深化双边协调和务实合作,效果突出。
此外,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创新外交方式,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比如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开展的庄园外交,受到世界关注,对增进中美理解和扩大共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巴厘岛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为普京总统送上生日礼物,开展“蛋糕外交”,以及彭丽媛作为主席夫人开展“第一夫人”外交,为首脑外交锦上添花。所有这些外交创新,符合外交科学规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抓住主要矛盾。策略运筹并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013年的中国外交,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直面矛盾和挑战,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进取担当,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主动发声,下先手棋,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此前一度被动的外交态势,赢得了中国外交的良好开局。
面对中国周边环境“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复杂局面,中央领导频频出访,采取“先外围后周边”的思路,努力寻求缓和周边外交局势的对策。总书记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发展的方向,保持了高位运行,稳定了周边外交的半壁江山。随后,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得到印度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2013年下半年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出席一系列东亚领导人峰会,提出了许多受到高度关注的外交倡议,中国周边局势得以稳定。特别是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管控钓鱼岛争端、推动南中国海合作方面,中国领导人果断决策,夯实了中国周边战略的稳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工作会议,对经略周边提出全面部署,巩固了外交胜利果实。
坚持底线思维
一个国家越具有国际影响力,面对各种明枪暗箭式的战略考验越大,越要求其外交具有底线思维。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既要争取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一年来,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外交坚守底线,敢于和善于捍卫国家利益,牢牢把控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
坚守原则底线。大国必须是一个有原则的国家,而且在原则问题强调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大国担当。一年来,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东海防卫识别区、南中国海争端等事关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不仅自己要坚守原则底线,而且还要重视履约践诺的底线,如果其他国家挑战中国坚持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原则,中国则敢于动用全部资源施加反制。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外交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主动发生,主动布局,赢得了有利于我国的外交态势。在划设东海防卫识别区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主动施策,精巧发力,顶住各种压力,维护了我国正当权益。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国坚持原则,掌握尺度,你进一步,我进一步,绝不吃亏,也不升级,实现了“打破实控未失控”。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牢牢把握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积极致力于互利共赢,推动外交谈判顺利进行,反映出日臻娴熟的外交技巧。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行和外交表态,中国也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并采取适当举措,在不升级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外交斗争。即便中国卷入周边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必须恪守在内政问题上的国际关系原则,不能逾越外交政策底线。
树立大国心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一个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和社会模式与众不同的大国,受到来自各方的怀疑、批评乃至打压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批评和打压,中国不怕批评,不怕打压,甚至面对打压,从容应对,妥善处理,呈现出大国必备的心态。
中国领导人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积极引导舆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要么主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要么在外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主动向世界介绍出访的目的和中国的政策主张,不回避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表现出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选派专家学者和相关官员,应邀到各国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政策变化,主动解释中国的政策,回应外国的关切,正在走向良性互动。同时,培养大国心态,关键是振奋民族精神。2013年8月,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2013年的公共外交强调奋发有为,孔子学院、友好
城市、对外传播等有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已与世界上131个国家,建立了2022对友好城市市洲,关系友好城市已成为中外地方政府和城市在各个领域交流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布点已经覆盖了占世界人口88%的国家,有120个国家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8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还有400所国外大学在排队申办,等待审批。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为代表,实施传播走出去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网络,主动设置议题,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影响力日益上升。文化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工作,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加大。国侨办侨务公共外交也发展迅猛,美国华侨反对ABC主播的抗议活动影响力受到重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力实施服务企业走出去工程,多次召开研讨会,推动外交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统筹利用。此外,在热点问题上,中国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危机公共外交,效果良好。
做好两手准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向好的方向争取和发展的可能,也有恶化乃至失控的危险。一年来,中国坚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力遏制了个别国家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非法行径。同时,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中方同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与海上合作达成一致,维护了南海的和平稳定。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中国既要不急不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事情向积极的一面转化,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成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相比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只要不改变现状,不挑战原先达成的原则和共识,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一些国家暂时有困难,中国也可以伸以援手,共克时艰。但如果非得要以此挑战底线,进而引发冲突和更严重的后果,中国也不怕,要做好最坏情况的打算,特别是军事斗争的准备。总之,和平欢迎,战争也不怕,唯有坚持原则,进退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上是如此,在其他问题上亦是如此。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引言部分是以历史照片并配以文字出现的,所表现的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这一历史瞬间。这张照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后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照片中不同的人物表情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有什么影响,国际关系将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本课的重要内容包括三部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家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后,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坚持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舞台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外交卓有建树。
第一目“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中应了解: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公认的原则,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新中国的要求得到苏联、印度等国家的支持。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联合国中逐年增加亚非会员国,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建议学生阅读112页的[历史纵横]中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认识与加深理解。)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10月25日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表决的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76个赞成票中还有英、法、意、加拿大等13个西方国家。(可再读课文开始的引言。)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第二,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有利于中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事物中来。
1974年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
第二目“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本课中的重点,第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应了解两个问题:一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二是中美关系改善后对两国和世界发展的影响。
①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与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的内容。教师要适当补充。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力量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不得不调整他的全球战略,希望从根本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开始对自己的战略、外交政策做出重新的认识。改善中美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同时,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样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的要求。(注意课文中的思考问题,学生的看法可以是多角度的,立足于从国家利益考虑即可。)
②了解在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概况和重大事件。
早在1967年,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尼克松的一篇题为《越南战争后的亚洲》的文章。文中写到:“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让中国永远呆在国际大家庭之外。”1970年9月,已经当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在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0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1周年的庆典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被邀请上了天安门城楼,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一起检阅国庆游行队伍。第二天,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并对他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
在这里,可以请了解这段历史的学生聊聊他所知道的“乒乓外交”,也可以师生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历史纵横]所提供的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参看案例)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所确立的两国关系的原则,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前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渐发展,中美建交的时机日益成熟,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影响双方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建议在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同学生一起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初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提出“双重代表权”问题,这个过程是曲折、复杂的,到《中美联合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③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对两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中日关系正常化”,应了解: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华的消息震撼了日本,这使一直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左藤内阁十分被动。在这种形势下,田中角荣取代左藤出任首相,他明确地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正在成熟”。1972年9月25日田中访华。29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这样,日本抢在美国之前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第三部分: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先后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的铁幕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
第三目“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应了解:
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的调整,不是单纯为应
付客观形势变化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最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采取的主动行为。首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其次,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被拖在阿富汗,而美国却在中美洲连连得手。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还有,中国认识到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可以借鉴课文中[历史纵横]中的内容,增加学生对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的了解,也可以使用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利用历史回放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中体会到: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各项多边活动,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导作用。2003年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会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③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其实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安定四邻”,这一方针始终贯穿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从1989年中国首次确定“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外交原则,到党的十六大更明确地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一直在继续。这一部分内容中与学生一起了解两个中国积极参与的地区性组织:
第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包括亚太22个国家和地区,APEC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额分别占世界总额的55%和46%。从合作模式来看APEC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组织,其宗旨是促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1992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基廷首次提出以亚太经合组织为基础,举行一次亚太首脑会议。1993年,美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东道主,正式提出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之后召开一次首脑会议。由于没有得到全体成员的赞同,美国建议召开的首脑会议被定名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3年11月19~20日,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的布莱克岛举行。除马来西亚外,该组织其余14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所有领导人
不着西服,而穿休闲装,为的是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气氛。
2001年的APEC上海会议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即将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启动新一轮谈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且重申发达国家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成员在2020年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在江泽民主席的主持下,与会各成员领导人围绕“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达成广泛共识。随着经济技术合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在APEC中积极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将参与APEC事务与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区域合作将成员间合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二,中国积极开展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纽带。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成员国之间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作为相互关系的准则。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实际拓展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后小结:总之,我国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已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关系正经历深刻的调整。要从国际形势演变的总体趋势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处理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建议教师可以充分与学生探究,如美国等在联合国所设的阻力是如何被层层击破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等,希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第二部分关于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是本课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生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新闻报纸、图片或影像资料,力求展示历史的原貌,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参与意识,不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这个过程中更能体会中国外交政策与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探究后的愉悦和满足,更会激发他们去了解和探索更多历史知识的渴望和信心。
第三部分关于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有些内容是学生熟悉的,还有正在发生的,所以教师可以尝试请学生搜集、整理他们能找到的材料做个介绍和展示,亲自体会看到的、经历过的外交活动,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时事性,又使学生明白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外交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也许还会体会到分析外交问题中的智慧与远见,这些应该都会是学生获得知识以外宝贵财富。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时,用新闻报纸或多媒体技术展示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1972年2月21日中午,在北京机场,摄影师摄下了这一历史的瞬间:身穿大衣的尼克松与夫人两人走出机舱门,当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他的手,急步朝离旋梯还有几步远的周恩来走来。周恩来也把手伸出来,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在一片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尼克松说:“I am very happy”(我非常高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那震撼世界的历史性握手,使历史在一瞬间改变: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关系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案例二
在学习新时期外交建树这一内容之前指导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相关的材料,包括报纸、新闻图片、相关杂志甚至影像资料,从这些活动的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分组整理,在课上展示并在各组之间交流,形成有自己观点或想法的文字。在活动以后,这些材料可以作成小型展板。
教学反思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思路引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提示: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
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延伸
请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新时期外交 篇6
一、时政热点
1、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共有57个。3月31日前以及当日提交加入申请的国家均已经过多边征求意见的程序,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筹建亚投行首席谈判代表会议主席、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介绍,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涵盖亚洲、大洋洲、欧洲、拉美、非洲等五大洲。2、2015年5月7日至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对白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外交部长王毅介绍此次出访情况,此访聚焦两大主题,一是与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一道,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守护和平果实,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二是进一步推进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三国发展战略的对接融合。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主席昂山素季率领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习近平指出,中缅是亲密友好的邻居。建交65年来,中缅传统友谊历经风雨从未改变,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富,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两国历代领导人和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倍加珍惜。4、2015年6月1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签字仪式上,高虎城表示,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实现了双方面全面、高质量、利益平衡的一个自贸协定的共同目标,两国领导人推动了协定的签署,将有力地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地区大家庭的成员不断扩大共同利益迈向命运的共同体发挥积极的作用。5、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吉隆坡举行,投票选出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经过85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投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正式宣布: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也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残奥会以及青年奥运会的国家,称为奥运全满贯举办。6、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全面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习近平主席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英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中方愿同英方一道,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中西方交流互鉴谱写新篇章。2015年10月22日,中英两国在伦敦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5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
7、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习近平强调,中国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美两国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共同开创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中美两国人民幸福、为世界各国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8、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他在肯定旅美侨胞贡献的同时,就如何促进中美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为中美互利合 1
作牵线搭桥;积极主动宣介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②。9月23日下午,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到访美国塔科马市的林肯高中,欣赏了中美两国学生演唱的中英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wonderful world》;并向林肯高中赠送礼物:一台乒乓球桌、球拍、乒乓球以及一批中国古典书籍,包括《红楼梦》《白话史记》《唐诗》《宋词》等。9、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仍将保持长期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潜能、回旋余地、内在韧性,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坚实支撑。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参观波音公司商用飞机制造厂,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波音公司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为两国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波音同中国的合作是中美经贸互利合作的典范。10、2015年9月23日—26日,2015欧亚经济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合作模式,共享丝路繁荣”,旨在通过政商学界的广泛对话,破解制约区域合作的各类障碍壁垒,探寻欧亚各国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模式,加快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引领区域合作不断迈向纵深。本届论坛在内容设置上彰显“依托上合组织、服务一带一路、促进地方发展”的宗旨,突出“四个落实”的新思路,即落实总书记视察陕西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今年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相关重大部署。
11、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5日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习近平介绍了两国元首会晤的具体成果并强调,经过36年发展,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肩负责任更加重大。双方应该合作和能够合作的领域更加宽广。中方愿意同美方一道,以锲而不舍、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习近平强调,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优先方向。习近平指出,中美双方在南海问题上有着诸多共同利益。双方都支持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支持通过对话管控分歧,支持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美两国主管部门就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达成重要共识,同意加强案件协查和信息分享,各自政府都不从事或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探讨推动制订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建立两国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设立热线电话。12、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同时,宣布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5日在北京会见了出席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的外方主要代表。习近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习近平表示,会议以“重塑丝绸之路,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交流对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相信这次专题会议将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作出贡献。14、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 2
演讲,强调中英要坚持以长远和战略眼光,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共同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地时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习近平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程结束之际,外交部长王毅向记者介绍此访情况。王毅说,继习近平主席9月成功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后,中国外交在金秋10月再次开启新的航程。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第二个十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全面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为中欧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为中西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篇章。
15、习近平主席11月21日就3名我国公民在马里人质劫持事件中遇害作出重要批示,对这一残暴行径予以强烈谴责,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保障,加强境外安全保护工作,确保我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中国将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坚决打击残害无辜生命的暴力恐怖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16、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24日上午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的主旨演讲。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等62个国家的2100多位政界、工商界的代表和智库学者参加开幕式。李克强指出,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不回避困难。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热点预测 1、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这是因为(A)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③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④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015年9月26日,彭丽媛在纽约应邀出席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高级别会议致辞时表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对实现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具有基础性作用。教育要关心妇女和女童,教育要倡导公平公正,要采取更多倾斜性政策,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下列对教育的认识错误的是(D)A.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B.教育能唤起人的潜能
C.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D.教育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3、2015年9月23日~26日,2015欧亚经济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合作模式,共享丝路繁荣”,旨在破解制约区域合作的各类障碍壁垒,探寻欧亚各国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模式,加快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引领区域合作不断迈向纵深。之所以强调“合作”,是因为(D)①合作能使合作者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有利于共同进步与发展②有利于促进区域的繁荣发展,实现“共赢”③有了合作,就不会存在竞争④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介绍两国元首会晤的具体成果时强调:中方愿意同美方一道,以锲而不舍、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B)①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可以消除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③可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是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国际竞争的最好办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2015年10月28日,在中英工商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之道。这说明对外开放(D)A.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我国的强国富民之路
C.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 D.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6、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体现了什么?
答、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③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④中国是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7、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说明了什么? 答、(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盼和平、谋发展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3)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加强合作等。
8、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我国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③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等。
9、如何正确看待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分歧? 答、(1)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但是,从中美关系的全局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只要中美双方能从大处着眼,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避免战略误解误判,坚持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维护,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就可以得到加强。(2)实现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符合中美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相信只要中美双方守住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筑牢相互尊重的基础,就一定能做好合作共赢这篇大文章。
10、中美关系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度,如何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答、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照顾彼此利益,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广泛培植人民友谊,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
11、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推动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中英两国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表明了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全方 4
位外交、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必然要求;符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世界,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需要。
13、开启面向全球的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加强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中英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合作,创造双赢。
14、开展中英文化交流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差异,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②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③对于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起中外文化的桥梁;⑤尊重不同文化与习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
15、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说明了什么? 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当相互借鉴、沟通和交流,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16、开启面向全球的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我国应该怎么做?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②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③加强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7、为什么要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答、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应加强友好往来,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中美两国在推动解决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加强合作,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18、习近平主席欣赏了中美两国学生演唱的中英文歌曲、并赠送中国古典书籍,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文化?
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善于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优点、长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9、为“宣介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意识,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积极宣传优秀的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与外宾交往时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
20、公共外交是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的重头戏,这反映了什么?
答、中美关系的新变化,随着中美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深入,中美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超过两国政府之间的互动,中美关系的重心日益向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转移;适应中美关系的此种变化,公共外交可能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对美外交的新亮点。
21、世界看到了中国坚定的前进步伐,表明了什么?
答、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 5
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2、中国在坚定的前进步伐中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机遇: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给我国吸引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机遇;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逢世界经济大发展,各国之间积极合作、共求发展,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挑战:①面临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压力;②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③世界范围内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风险。
23、中国应怎样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坚持科学发展,重视科技,发展教育,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6、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长期稳定的中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答、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27、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表明了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展示了大国信心;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人民愿意和世界人民一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等。
28、我国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②坚持合作开发,共谋发展,实现各方共赢;③既要敞开国门搞建设,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国家的安全;④完善与各国合作发展的相关法律,营造公平的合作环境;⑤坚持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互联;⑥推进基础产业合作,让合作成为各国之间发展的纽带。
29、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举行,聚焦“一带一路”说明了什么?
答、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多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和平、求合作、谋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家持合作、负责任的态度发展与各国的关系。30、如何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答、国家:①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开放型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②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国之间的合作;③抓住国家加快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④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青少年:①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知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好宣传工作;②积极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区位优势,关注国家文化、经济方面的大事;③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④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投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好基础;⑤关爱社会、热心公益,积极承担建设和开发西部的责任;⑥了解西部的风土民情、发展状况,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献计献策等。
31、请你为实施“一带一路”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答、①同创丝路经济带,共享跨越式发展;②全心全意谋蓝图,“一带一路”促发展;等等。
32、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了实现双方面全面、高质量、利益平衡的一个自贸协定的共同目标,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做?)
答、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携手合作,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③把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坚持走自己的道路;④在对外开放中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发展社会主义,同时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⑤既要敞开国门搞建设,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国家的安全;⑥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33、在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形势下,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关注本国和本民族的命运,关注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未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参与意识,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合作和竞争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树立全球观念和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34、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中澳两国领导人推动自贸协定签署)体现了哪一国策?应该如何坚持这一国策?
答、对外开放。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③还应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5、自贸协定以互利双赢为目标说明了什么?
答、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④面对诸多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36、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与其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 答、①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②有利于我国直接投身国际市场竞争,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适应并促进经济全球化潮流;③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④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使我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37、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有什么意义?
答、①有利于加强两国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②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措施;③是落实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④有利于我国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⑤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
38、习近平指出的“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的原因是什么?
答、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39、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因有哪些?
答、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 7 的发达国家,良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40、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创中美关系的美好未来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中美关系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②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局势的发展;③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有重大作用;④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国际方面的共同利益,协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41、为促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中美双方应该怎么办?
答、①要加强交往和密切沟通;②要加强合作,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③要遵守“尊重、互信、对等、互惠”的原则,培养和增进战略互信;④积极消除文化分歧,求同存异。
42、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这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②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3、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守和平共谋发展”的理念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能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和平环境。
44、在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的过程中,我国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②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把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④求同存异,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文明成果;⑤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努力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45、习近平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为中西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篇章。这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③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④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6、中英两国举办系列交流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有利于中英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④通过对外开放,我们能够学习、吸收英国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精华。
47、北京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说明了什么? 答、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实力和信心,说明了中国在世界体坛中迈出了更大一步,进一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和信任。
48、我国成功申办冬奥会和亚运会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④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49、成功申办冬奥会和亚运会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成功申办冬奥会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对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重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提高我国体育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举办冬奥会,可使青少年更为直观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近距离地与奥运冠军及其他优秀的运动员进行接触,激发对于体育的激情与梦想,深切地感受到运 8
动的魅力、体育的梦想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将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会促进国内的产业转移与升级,通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来拉动内需。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体育事业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体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申办2022年冬奥会,能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平的宗旨和理念,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50、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会谈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记者会上指出,自他抵达华盛顿之后,双方连续两天举行了建设性且富有成果的会晤,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以下是小王同学搜索的部分成果,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究:
成果一:中美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强有力的中美关系,使之为全球及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1)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实现中美利益的最大化;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等。
成果二:中美双方确定了多项双边务实合作计划,包括贸易、金融、环境治理等。(2)中美双方开展双边务实合作的依据有哪些?
答、①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②在竞争中能合作,在合作中能竞争;③团结协作能产生巨大力量,能让彼此互利共赢;④中美两国的携手合作有利于中国、美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成果三:中美双方就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认识到联合国和区域维和人员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键作用,确认进一步增加对国际维和努力的积极投入。(3)中美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共识表明了什么?
答、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合作才能共赢,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③中美双方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为建设和谐、稳定世界秩序而努力。成果四:中美双方就亚太地区事务深入交换了意见,认为中美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面临共同挑战。
(4)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挑战面前,中美双方应怎样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答、①着眼大局,立足长远,积极推进中美伙伴合作关系;②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互利双赢的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③加强沟通,密切磋商,深化应对全球挑战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协调和合作;④加深友谊、面向未来,积极促进社会各界友好交流;⑤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
51、《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于2015年9月25日发表。这一声明引起多国官员和专家的关注。而声明中所包含的中国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在电力和交通等领域继续减少碳排放等内容,反映出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正在加速采取具体措施。在评价这份声明时,一些国家官员、专家和媒体用得最多的词就是“领导力”——领全球气候变化议程的政治动力。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说明了什么?
答、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积极履行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树立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52、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 9
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举办权。继北京2001年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之后,中国再次圆了奥运梦,北京也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东奥申委环境环保部部长方力说,PM2.5十年要下降45%,即2022年实现北京PM2.5年均浓度预计比2012年下降45%,让“东奥蓝”成为“常态蓝”。2022年比赛期间北京完全有能力保证运动会在清洁的空气中完成各项赛事。要让“冬奥蓝”成为“常态蓝”,请你提出宝贵建议?(请你为继续保持常态蓝APEC蓝、阅兵蓝提出宝贵建议)(从国家、社会、企业、公民角度谈)
答、国家: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依法保护环境;③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等等。
企业:①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中国外交新力量令世界瞩目 篇7
新一代领导人对外交布局、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加以重视,加强和大国关系特别是和俄罗斯、美国这样战略性大国的关系,意义重大,也为我国与战略性大国今后几年的关系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同时也展示了我们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家风采。
时间:2013年3月22日至3月30日
出访地点及活动: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9天行程、出席66场活动、会见32位国家元首、发表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签署数十项合作协议。此访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开局之旅。从中国新领导人首访的众多关键词中,外界不仅看到访问的重大成果,还读出一个日益上升大国的“自信”。
习近平主席这次出访跨越亚、欧、非三大洲,涵盖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等多个领域。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介绍此次访问时表示,这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开局之旅,既有国家正常交往和参与国际会议的客观需求,更体现新领导集体的战略擘划,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特征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充分结合。
此次访问是一次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首访俄罗斯,着眼的是周边环境和大国关系,既是这些年来两国形成的惯例,也说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出席金砖峰会,着眼的是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着眼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一中国外交的根基。
时间:2013年5月31日至6月8日
出访地点及活动:习近平主席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会晤
习近平主席将其第二次外访的首站选在与中国远隔万里的拉美地区,并再次手挽彭丽媛展开夫人外交,之后的“习奥会”以罕见的庄园会晤形式举行。习式外交“交手”奥氏风格,吸引全球目光。对于备受世界瞩目的中美庄园会晤,国务委员杨洁篪说,中美两国元首共举行了两场会晤、一场晚宴,还一起散步,会晤和交流的时间加起来超过八个小时。双方所谈,既有各自国内情况和治国理政经验,也有中美关系和国际地区问题,既有政治安全问题,也有经济金融问题,既有双边问题,也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既谈合作,也不回避分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坦诚。无论是互动的时间和质量、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时间:2013年5月19日至5月27日
出访地点及活动:李克强总理出访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
9天行程,4国之旅,横跨欧亚大陆的沟通与交流。57岁的李克强用他的开放与自信,把在国内广受称赞的“克强Style”展示给全世界。从新德里到伊斯兰堡,从伯尔尼到柏林,远近并兼,亚欧并重,这是中国新领导集体践行和平发展外交理念、谋划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格局的又一次重要访问。李克强在履新后的“外交首秀”中展现了大国总理的魅力和风采,他的幽默、坦诚、睿智、自信和坚定受到各国媒体、民众和外交评论家的赞誉,“李氏外交风格”一时风靡。
李克强总理此访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正能量。显示出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前往印度和巴基斯坦,表明中国对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同等的重视程度。此外,中欧关系历来以经济外交为主,李克强出访欧洲是在打造“升级版的中欧经济关系”。但这次出访没有局限于经济关系,而且也非常重视政治和人文交流。
时间:2013年6月28日
接待地点及活动:习近平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
中韩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就发展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局势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
两国元首对中韩关系表示满意,一致认为,双方会谈富有成果,达成许多共识,对新形势下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两国元首都认为,中韩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心缘相亲、经济相融,有许多共同利益。两国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互为重要发展机遇。双方要加强沟通,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不断充实和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时间:2013年7月4日
接待地点及活动:习近平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
习近平称赞谢里夫总理是巴基斯坦资深政治家,也是中国人民老朋友,一直致力于中巴友好,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表示,中巴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两国友谊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双方开展了全天候战略合作。这是两国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加强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我们要传承传统友谊,提升务实合作水平。希望双方加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互联互通等重点合作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和利益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谢里夫表示,巴基斯坦人民珍视巴中兄弟般的友谊。巴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提供的宝贵支持和帮助。当前,巴方正在全力发展经济、维护国内安全,希望同中方加强各领域合作。巴方高度重视两国经济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此带动两国及区域发展。
时间:2013年7月25日晚
出访地点及活动:李源潮副主席对朝鲜进行访问,并出席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
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金正恩在平壤百花园迎宾馆会见了当日抵达朝鲜的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李源潮首先转达了习近平主席给金正恩第一委员长的口信。李源潮说,今天,我们纪念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是为了深切缅怀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中朝两国优秀儿女。回顾历史,我们深感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中朝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新时期,中方愿同朝方一道,加强互信与沟通,扩大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中朝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李源潮表示,作为朝鲜半岛近邻,中方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中方愿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重启六方会谈,致力于推进半岛无核化进程,实现半岛和平和东北亚的长治久安。
金正恩表示,朝鲜党和人民永远铭记在战争中牺牲的朝中烈士们。朝方高度评价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珍视对华传统友谊,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增进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朝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朝方支持中国为重启六方会谈所作努力,愿与各方共同努力,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时间:2013年8月2日
出访地点及活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泰国,泰国总理英拉在首都曼谷总理府会见王毅
英拉表示,泰方对泰中关系发展感到满意,希望扩大与中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创双赢。中国对东盟——中国关系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提升本地区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信心,泰方作为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王毅欢迎英拉出席今年9月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王毅表示,中泰一家亲。两国应保持高层往来,进一步加强铁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以及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推动中泰关系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王毅积极评价泰国接任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以来为推进双方关系所做的工作,表示中方愿同泰国在内的东盟各国共同努力,突出合作发展,不断深化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为今年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中国——东盟间重要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时间:2013年8月3日
出访地点及活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老挝,老挝总理通邢在首都万象总理府会见王毅
通邢表示,老中是亲密的友好邻邦和战略伙伴,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当前,中国正在深化改革开放,老挝正在推进革新开放,老方愿同中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
王毅表示,中国新一届政府将继承中老传统友好,不断深化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将始终是老挝坚定的合作伙伴。中方愿与老方推进包括大项目在内的互利合作,使其尽早惠及老挝人民。
时间:2013年8月5日
出访地点及活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访越南,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越共中央驻地会见王毅
阮富仲表示,越中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友好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推进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越南外交的首要优先方向。双方应按照两党两国领导确定的方向,发挥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作用,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双方还应积极落实指导解决海上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妥善处理海上问题。
一名中国外交官抗战时期二三事 篇8
肩负重任,远赴南洋筹战款
祖父奔赴南洋,深知使命重大。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国民政府驻英国殖民统治南洋诸国的最高长官,他秉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尽心尽力地团结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关心中华,支持和支援抗战。
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侨,论数量南洋最多,说侨史也是南洋最长。由于各侨团的历史文化多种多样、差异很大,结团宗旨往往随其政治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他们相互之间难免会出现猜疑、竞争,甚至出现摩擦或障碍,影响到华侨整体的和谐。
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祖父身为总领事,肩负着筹款救国重任,深知唯有团结各侨团,消除隔阂,同仇敌忾才能功成。为此,祖父经常与当地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领导的侨团进行互动,统筹和均衡领区内各侨团援助国内抗战活动。他坚持同为华人、共同抗日的原则,无论是亲共、中立还是跟随国民党,只要是支援国内人民抗日的活动,祖父都会给予各种支持,并通过报纸公开报道共同抗日的主张。在祖父领导的总领馆积极参与和引导下,当地侨界和艺术界纷纷发动侨民慷慨解囊,筹款抗战救国运动此起彼伏,募集到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马六甲海峡,经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马不停蹄地运回国内。
当时中国驻缅甸的总领事是荣宝澧先生(江苏无锡人),他和祖父在国民政府里曾经是老搭档,分别为蒋夫人(宋美龄女士)和蒋先生的侍从秘书。2015年春,我在上海成功寻找到荣宝澧先生的旧居和后人。父亲得知后,高兴得迫不及待要和荣家后人通话,共同回忆那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往事。从协调紧急修筑滇缅公路,到保持这条运送南洋华侨捐赠和盟国支援的各种物资及人员的抗日生命线畅通,我驻缅总领馆人员在荣宝澧总领事的领导下,付出了艰苦辛劳,度过了无数个不眠昼夜。
率先垂范,亲送两子回国抗战
来到南洋,祖父感到宣传抗日思想,教育青年人最重要。为此,祖父多次与文化教育界的朋友讨论,让他们多开展一些抗日教育和宣传活动,并经常去当地华侨中学看望师生,还专门题词“为国育才”以勉励师生。对于华侨子女就学生活遇到的困难,他积极通过总领馆给予协调帮助,身体力行地为抗战救国和促进南洋华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奔波。
为鼓励南洋华侨青年回国抗日,祖父毅然决定把已经在新加坡学习和生活了多年的两个儿子送回国内,要他们和全国军民患难与共、共同抗敌。
那时,祖母最年幼的弟弟也响应国家《一寸河山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知识青年参军号召,加入了中国空军志愿飞行队去美国受训(结束回国后就可与陈纳德将军改编后的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并肩对日作战),这就更加坚定了祖父送子抗日的决心。
祖父和祖母深知,送子回国抗日这一送很可能就是生死诀别,但他们强压不舍之情,亲自送别。父亲回忆离别新加坡时,祖父把他哥俩领到自己的总领事办公室,在蒋委员长送给祖父“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亲笔题词下,祖父让签证官给父亲和二叔颁发了中国护照和回国签注,再三叮嘱他们要好好为国效命。从此,他们告别父母和弟妹,随祖父的两位军界老朋友商震将军和杜聿明将军率领的国军抗日远征军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车队,冒着随时会遭遇日军空袭轰炸的危险,经滇缅公路踏上回国抗日的征途,接受了抗战洗礼。
总领事送子回国抗战的举动,在新加坡侨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在父亲和二叔就读的华侨中学师生中得到积极回应,激发了更多南洋子弟投身抗日的热情。
处危不乱,安全护侨撤离新加坡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国内战事的不断恶化,总领馆接到中国外交部紧急撤侨闭馆的密电命令。此时,我大部分国土已遭日寇侵占,国民政府无力派遣军队予以协助,而英殖民地的英军在香港一战中溃败,使得撤侨工作只能依靠领馆人员及侨团自救了。是时,日本已从海上逼近新加坡,随时会从海上包抄,封锁航道。这一来,撤侨的任务甚是紧张而繁重。在这危急时刻,祖父不顾家人安危,在总领馆与所有同仁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帮助每一位撤离的侨民办理手续,为众多侨民补发和签发护照,租调撤离船只,清理文件和转移物资……经过数天的拚争,终于比最后期限提前一天完成任务,为侨民的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
受祖父指派,总领馆联络各侨团撤退的工作由一位主事秘书季步飞(季明)先生专职负责。季秘书是祖父在新加坡上任后收留的一名江阴同乡。之前在南京期间祖父就和季相识。祖父当时并不知道季秘书的真实身份是中共派去南洋秘密发展马共的隐蔽战线工作者。季步飞的共产党员身份被英国殖民当局发现后其被捕入狱,且枪毙在即。祖父冒了巨大风险,多方斡旋,最后营救成功:英国殖民当局改处季先生驱逐出境。祖父“无意之中”为中共保全了一位优秀特科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季步飞先生在山东青岛市担任公安局长要职。
1942年2月13日,祖父和总领馆人员是在最后才坐小船撤离的。小船在海上趁着夜色飘移,四周随处可见飘浮的被日军水雷炸毁的船只残片。为确保小船安全,祖父站在船头用一架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水面,指挥船员避过水雷、暗礁和残物,好不容易上了去澳洲的船,后碾转回国,逃过了日军攻占新加坡后的大屠杀。可笑的是,日本电台竟造谣说搭载中国驻新加坡总领馆官员撤离的飞机被日军击落、总领事高淩百溺水身亡,企图惑乱太平洋地区的华侨民心。由此也可以看出,我驻新加坡外交使团在五年多来深得当地华侨人心的援华抗日救国行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令日寇恨之入骨。
不愿内战,迫不得已走他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祖父早已嗅出,国共内战在即。他不想枪打自己同胞,先是亲自出面和军方打招呼,让当飞行员的小舅子因“健康原因”提前退役。而后,他就随蒋介石夫人出访澳洲、美国等地。
1946年4月,国共两党关系越来越紧张,身为国民政府高官的祖父和中共打交道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几乎所有的中共第一代高层人物他都认识,毛泽东和周恩来每次和蒋委员长握手的同时也都会和他握手。他从心里一万个不愿意打内战。无奈之下,他在重庆做出一个让全家人想不到的决定———与国民政府决然割裂,弃官还民。
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失守,权贵们看到南京政权每况愈下、摇摇欲坠,纷纷匆忙抛售房地产、收拾细软远走高飞。这时,接到出国通知的祖父,却与众不同地在上海虹桥路突击购置了不动产,他的这一举动实在令家人无法理解。祖父一生从政,一生清白,除了那台他认为“无价之宝”的便携式全波段收音机之外,他唯一的积蓄就是那笔变卖了南京私宅的房产所得,除去部分已用于上海生活花费,他这时又“不识时务地”把这些积蓄全用在了购买不动产上,着实令众多亲戚朋友想不通。今天回头再看这事,发现祖父当年的用意其实极为深远。而且他临去美国前购置的这项上海不动产,还是挨着一座不可能变迁的洋教堂为地标。祖父是用心良苦、与众不同地把这不动产的永久契约用来表达他不想离开祖国的心声。可是这一去,他再也没能回来。正是“迫不得已离故土,人去他乡心在汉”。从此,隔海相望两茫茫,待到团聚已暮年。
远隔重洋,电波声中寄乡思
祖父这一走,再也没能回来。直到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访华之后,祖父的老朋友周恩来先生委派中华医学会的吴蔚然大夫(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组建并率领一个民间代表团回访美国。身在美国的祖父从电视上发现轰动全美的首个来自红色中国的代表团竟然是由自己的内弟所率领,才使一个家庭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隔绝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号。
祖父询问亲人在大陆的情况时,仍然没忘提他那台宝贝收音机。当听说造反派几次上门抄家,最后还认为那台配置着隐藏式拉杆天线的便携式全波段收音机是用于里通外国的收发电报无线电台时,他不禁又好气又好笑,这才让他提起了这台宝贝收音机的来历和往事。
1943年初,蒋夫人赴美治病意外受邀去国会演讲,她召集祖父和随员开会,商拟国会演讲内容,以争取外援。祖父当时的建言是:(一)团结各种力量,一致抗敌。(二)美国民众最引以为傲的是这个移民国家的民主体制和必胜信念。很多国民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第一代移民,虽然他们还不怎么熟悉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说话还夹杂着浓重的乡音,但个个都在为这个体制和信念顽强拼搏。蒋夫人频频点头,以示赞许。她在美国国会演讲内容中的“第二印象”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场赢得了所有与会者的共鸣。祖父说,蒋夫人对于他来说是一位相当熟识的同事和朋友,当年他转去外交部供职以及出使新加坡时的家属动员都是蒋夫人亲自上门和祖母谈的。
就在蒋夫人国会演讲成功回国前,祖父非常意外地收到了蒋夫人请人送去的一台几乎全新的便携式全波段收音机。
祖父收到的这台收音机是蒋夫人在美期间自己使用过的物品。据记载,蒋夫人前后送收音机一共就送了两个人,一个是祖父,另一个是张学良将军。
1979年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步入正常化,初春的一天我从香港飞抵旧金山,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祖父。他在机场接到我后,一把接过我手中的那台手提式全波段双喇叭收音机,坚持要自己拿。来到敬老院———祖父的家,祖父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们。祖父风趣地说现在有我们祖孙两个中国代表了,以前就他一个人担任。可见那么多年来,祖父还牢记自己是中国人,在美国人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外交官的风度,不忘自己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祖父的一生是被“无线电”触及的一生。他早年投身革命,随北伐军南征北战,为统一大中华浴血沙场。他为了保护无线电收发报机不被敌方炮火摧毁,差点把生命给搭上。后来一直想要个收音机,可又买不起,直到蒋夫人送他这台收音机,他如获至宝,十分爱惜。
三天后,祖父和我做了一笔“交易”:祖父把他现用的全波段晶体管收音机给了我,让我把从香港带去的手提式全波段音响收音机留给了他。
祖父说,宋美龄赠予他的这台无线电收音机,是一件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战历史和见证了70年前世界人民以无数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取的最后胜利的实物纪念品,所以它价值连城。正因如此,他当初才亲自冒着战乱之险,提着它远涉重洋从美国带回到中国,从重庆到南京,再到上海,最后还由我带到美国。这台无线电收音机虽然不能用于发报,但它能收悉遥远太平洋对岸中华大地上包括台港澳地区发来的电波,电波声寄托着每个海外中华儿女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