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魔幻创作

2024-06-24

新时期魔幻创作(通用10篇)

新时期魔幻创作 篇1

摘要: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哥特式小说与中国新时期的魔幻书写, 看似完全不同的小说样式, 但是在神秘色彩的营造及意义指向, 审美趣味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富有神秘色彩的氛围中, 以其极具震撼力的描写方式, 更加彰显了人性的善于恶, 让人体会深刻。

关键词:美国哥特式小说,新时期魔幻创作,神秘,审美,价值

作为美国哥特式小说创作与中国新时期的魔幻书写, 虽说是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创作时代也不同, 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 尤其是神秘书写方面, 审美趣味方面, 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相似的神秘色彩及意义指向

不管是美国哥特式小说, 还是中国新时期的魔幻书写,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们都有极强的神秘色彩, 在神秘书写下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哥特一词与文学联系在一起是在18世纪后期, 英国小说家贺拉斯·瓦尔普的《奥特龙多堡》 (1764年) 被看成是“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 神秘, 超自然, 厄运, 死亡, 颓废, 住着幽灵的老房子, 癫狂, 家族诅咒等, 这些小说营造了一种恐怖的神秘色彩, 扣人心弦。《奥特龙多堡》中砸死康德拉的那个巨大头盔以及神秘的预言, 美国哥特小说早期的作品《威兰》中老威兰神秘的死于坐落在陡峭小山上的神堂, 后来神堂被改造成聚会的场所, 但是不管如何改造, 那种神秘的死亡感始终存在。美国文学大家爱伦·坡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弥漫着一种恐怖的神秘, 霍桑的作品也持续着这种神秘, 美国当代哥特小说中的“吸血鬼”意象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魔幻神秘色彩的小说王国, 从六朝的志怪小说、蒲松龄的鬼狐世界、还有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各种各样的神仙与妖魔等等, 还有民间各种各样的传说, 可谓数不胜数。新时期中国的魔幻书写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技巧外,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神秘书写。如贾平凹贾平凹写了很多鬼魅, 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具有神秘氛围的商州世界, 其最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怀念狼》中, 狡猾险恶的狼变成了人, 前来报恩的母猴也变成了人, 舅舅身下扎煞的狼皮, 都是诡异无比, 使整部小说笼罩了一层魔幻面纱。莫言创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感觉魔幻”小说, 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小说中那个几乎不会说话的“黑孩”, 他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声音感觉, 具有神秘色彩。

二、神秘的不同元素及美学意义

1、恐怖的壮美

纵观美国哥特式小说, 其小说背景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荒芜偏僻的地方, 人物生活在狭窄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内, 常见的神秘元素主要有隐秘的生存环境、家族的诅咒与秘密、神秘的死亡、超自然事件上。这也形成了哥特式小说恐怖的一种神秘。从美学上讲, 形成一种恐怖的壮美, 给人别样的一种审美体验。如美国19世纪的大文学家爱伦·坡, “坡的创作是英美小说中哥特传统的一个转折点, 坡在哥特小说创作上深受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家和美国第一位哥特小说家布朗的影响, 他除了有选择地继承哥特式小说传统中的恐怖、怪诞、凄凉、衰败色彩浓厚的氛围外, 还首创心理恐怖的描写, 用手中的笔深入挖掘人类的潜意识, 从而翻开了西方哥特式小说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像《厄舍府邸的倒塌》中主人罗德里克·厄舍对其亲妹的一种乱伦之恋, 因为畸形的爱而杀害了他的妹妹, 以及后来其妹的复活等等, 塑造了一种恐怖的神秘。

2、诗性的美

与哥特式小说相比, 中国新时期的魔幻书写更多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神秘文化, 中国的神秘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是一种若有若无、忽明忽暗的精神气团, 在标示古怪、神奇、诡异的氛围下, 以降神、招魂、驱邪、扶乩、符咒、卜筮、相术、算命、测字等等形式出现, 包括神话、传说、特殊的风俗等等, 是人类想象力的体现。如贾平凹最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怀念狼》中, 狡猾险恶的狼变成了人, 前来报恩的母猴也变成了人, 舅舅身下扎煞的狼皮, 都是诡异无比, 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派魔幻迷离的色彩。莫言的《生死疲劳》中的六道轮回, 《奇遇》中活人与死人的相见, 这种神秘现象无疑隐含着一些中国传统的神秘文化, 像原始的死而复生灵魂出窍, 还有万物有灵等。莫言一系列的感觉魔幻书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诗性的美, 在《红高粱》中以“我奶奶”的视角写出了“红高粱”意象, 它的野性与疯狂, 它的绚烂与放荡, 在象征“我奶奶”性格的同时带给我们的是诗意的享受。

三、神秘书写的价值意义

纵观哥特式创作, 里面不厌其烦地充满了神秘、恐怖、凶杀、罪恶等, 由于强调刺激和趣味, 不厌其烦的营造恐怖的神秘气氛, 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哥特小说主要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大众文学, 它同占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总保持相当的距离。但正是由于它的“黑色”性质, 哥特小说致力于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会罪恶和探索人性。爱伦·坡通过极致的书写, 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 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丑恶。这也正是哥特小说本身的社会功能。后来霍桑对美国历史的哥特式书写, 南方哥特作家奥康纳和她笔下的“畸人”世界, 后现代视野下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骷髅之舞, 赖斯笔下的吸血鬼世界, 通过黑暗的书写, 展现人们的内心世界, 把人性的丑恶和罪恶暴露在世人眼前, 震撼人心。

在文革期间, 人们的思想受到压制, 文学事业也遭受了极大的损害, 人的个体价值尊严, 思想的解放与自由也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人们渴望能够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在文革结束之后, 便立即出现了揭露文革给人民带来极大伤害的文学类型, 但这些小说并没有脱离社会政治话语。同时, 大量的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在八十年代以来不断被介绍到中国,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给中国作家以强大的启示, 他们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样式进行了观照, 创作了属于自己特色的魔幻小说, 拓展了文学的新局面。如莫言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己心灵的探索, 写出了不少具有魔幻色彩的优秀作品。莫言认为, 当代文学需要用这种激烈的语言来产生震撼性的效果, 当代文学不能一味地颂扬, 也不能甘于平庸和沉沦, 而是要勇于揭露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 用惨烈的血刺激那些麻木的灵魂。

哥特式小说和中国新时期魔幻书写, 神秘的外衣使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可读性, 同时在抒发情感, 揭示人性、社会罪恶时更加震撼人心。其中不乏暴力血腥与恐怖的描写, 但是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2]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N].中华读书报, 2001 (9) :19.

新时期魔幻创作 篇2

论题一:广播文艺发展与媒体竞争

进入新世纪,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文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研讨会关注的第一焦点。

首先,大家对于新世纪中国广播文艺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理性的剖析。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广播文艺的发展面临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强烈冲击,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广播受众的分流不仅仅是因为其他媒体的冲击,更主要的还因为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群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广播节目一呼百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广播文艺也有它的起伏,这一点是正常现象,这个起伏说明了媒体之间,各节目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彼此之间的变化,从广播文艺来讲,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间有它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不管媒体之间竞争再发生什么变化,此消彼长,最后的结果是谁也不能代替谁,广播文艺在整个媒体中间永远有它自己的特殊地位和位置。

其次,面对挑战,广播一方面要正视激烈的竞争,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网络的进步,吸收了报纸、广播的很多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广播在多媒体竞争时代中特有的地位,反而从网络的发展中间感受到了广播的价值:首先,广播是大众传媒当中信息传播最快的媒体,现在电视即时传送刚刚谈起,广播几十年来长时间来本身就是即时传送。其次广播是惟一诉诸听觉的媒体,它服务于百姓的听觉。第三广播是传播区域最广、受众最多的媒体。面对电视和网络巨额投入,广播运作成本低,受众接收也不像电视要有接收费用,是最为便捷的一种媒体。与会者认为:广播的发展趋势是强化信息传播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欣赏功能,这两大功能将来是它两大强势发展的趋势。这两大系列向前发展,这种走势会越来越好 。

广西文艺广播电台台长梁建认为,面对激烈的竞争,今天的广播文艺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在文艺广播发展层次不均衡,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这种交流和协作就尤为必要了。为此梁建台长呼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广播文艺民间交流协作机构,方便台与台之间的交流协作。这个建议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认同。

论题二:广播文艺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广播文艺观念也在不断的继承中发展和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与会的许多老同志、老领导感触尤深。当谈到广播媒体的喉舌功能

时,与会者认为:随着广播文艺乃至广播媒体功能的变化,在观念上作相应的调整就尤其必要了,必须强调政府台的权威性、政策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面对媒体的竞争,光有喉舌意识是不够的。广播人、电视人应该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应该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观念。我们编导除了把握政策舆论导向以外,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文艺修养,提高文艺功力。做主旋律的作品不难,但是艺术不完全那么简单。

怎样能够做到主旋律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创新是关键。要有创新,有新的思考,但是如何结合现实搞一些新的节目,这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文艺节目也需要反映现实,市场经济形势下表现什么样的现实,广播文艺作品中就要有所反映。在谈到听众审美心理与市场规律的关系时,与会者提出:要按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听众进行分类,听众是具体的,要针对不同听众的收听需求安排节目。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应尽量寻找共性,因为没有 共性,就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要寻找听众的共性。

与会的学者还对广播文艺在新世纪的发展作了观念上的前瞻:

第一,广播必然会被高新技术武装,武装的机体有三项: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基础,实现编辑工作全盘自动化。第二,以激光技术代替磁带记录,以数字记录代替模拟技术。第三,立体声、环绕声全面发展,多电台、多声道。

第二,重视官办电台,向投资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

第三,教化的知识逐渐向社会化和文化消费发展。

第四,从多方转向单方,从单项到互动。

第五,从三种文化转向五种文化共存共有。三种文化指: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另外两种包括企业文化和信息文化。

论题三:广播全球化和本地化

今天的广播文艺,除了要面对国内激烈的媒体竞争以外,还将面临入关以后国际传媒的巨大压力。如何抓机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山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赵随意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广播文艺要有大的发展就要切实做到广播的全球化和本地化。对广播全球化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国际传媒机构以及大型传媒集团的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资本投入不断扩张;第二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第三个是节目资源不断渗透。第二个理解是中国国内的,中国中央电台以及省市广播机构现在卫星传输、网络在线覆盖扩大,全球信息、国际资源等等方面体现出中国式的全球化,无区域的覆盖。广播的本地化就是覆盖区域化、受众民俗化、语言地方化、收听习惯化、时间区域化。

世纪回声dd《新时期广播文艺创作与发展研讨会》会议纪要 来自: 本网

与会者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本地化的外延不断扩大,全球化距离我们越来越近:1.覆盖技术不断改进,覆盖范围不断扩张;2.收听收视的质量不断提高;3.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4.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竞争愈演愈烈。针对广播在媒体竞争中所暴露出的个性不突出,束缚太多,缺乏相互联合,功利色彩过重,创新不够而应付过多,投入偏低,产出也低于其他媒体等实际问题,与会专家提出:广播的发展要有全球化的思考和本地化的运作。一线的管理者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我们的理念和认识要有全球化思想准备,我们的经营和运行要有预测性,技术和装备要有先进性,同时节目人员也要有全球化的思考。要及时把国际和国内的信息动态传播给本地听众。在让本地的听众了解全球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有责任把本地的信息资源及优秀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

在处理好全球一体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也就是世界性与中华民族地域特色关系的问题上,与会专家主张:视野要开阔,审美要开通,有的要接轨,有的

新时期魔幻创作 篇3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美术创作;辅导策略

群众美术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充分发挥群众美术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群众美术辅导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当前群众美术文化创作现状

当今社会美术培训机构大体分为:高考培训、少儿兴趣培训、成人兴趣培训、各种美术技能培训。其中高考美术培训和美术技能培训所占比例最大。一些培训机构,以各种名义,利用不实的极具诱惑力的旗号招揽生源,完全把美术培训当成贏利的手段,对所有培训对象按照同一模式,生搬硬套。行业美术培训,只讲技术,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涉及极少。

岁月辗转,随着老一代民间艺术家逐渐逝去,专业辅导干部流失较为严重,群众画家文化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美术创作发展大多为作坊式的成批量生产,作品越画越不完整、色彩日益显得艳丽,出现了高度模仿、复制、僵化、雷同的不良倾向,商业性逐步的取代了原生性,由原来的纯朴、粗矿、夸张逐步转向精致、细腻、写实。事实上,美术向产业化发展,确实给部分画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不应当忽视在艺术创作中出现的缺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社区文化应运而生,社会群众美术活动在社区空前兴盛,尤其是老年书画展、老年大学活动举办的热火朝天,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不可阻挡,怛是每次展览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作品,大部分以传统的花鸟画、山水画居多,以描摹传统水墨画为其主要绘画形式,把休闲、娱乐、作为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儿童画培训班、儿童画大赛、儿童画考级活动举办进入了高潮。然而,由于辅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不排除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问题,如在儿童画比赛活动中,出自一个学习班的作品,如同一人所作,缺乏个性特征,特別是国画作品,肓目的描摹传统模式,使儿童画成人化。教学中的模仿式教学、单一化教学、填鸭式教学、成人化教学等,均有悖于儿童画教学的客观规律,严重制约儿童画的发展,从而扼杀儿童智力的开发。作为群众美术工作者应当认真地去认识、思考、研究儿童画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美术创作辅导网络已经处于瘫痪状态,而且作品质量从形式到内容均表现出观念落后、形式单一,相对保守,而且对专业语言、技法的应用也缺乏创新,整体个展览缺乏时代特征及冲击力。

2.新时期群众美术辅导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确定了群众美术辅导的总体方针。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总体方针和当前群众美术辅导现状,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好群众美术辅导工作。

2.1提高辅导工作者综合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者也,倘若辅导工作者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与专业创作水平,缺乏应有的热情与满腔的爱,不了解和忽视研究辅导的职责,必然不能够胜任群众美术创作的辅导工作,特别是高层的辅导干部。因此,我们辅导工作者应当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地区各大高校建立高泛的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讲课、交流、实践,极大程度的拓宽视野、提高素养、激发群众美术工作者献身这一事业的热情。

2.2明确群众美术辅导、创作目标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美术辅导、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群众文化辅导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无疑成为进行传播辅导的最好手段,但这也只限于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书面方式比较适用,要根据辅导目标和辅导对象,编写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免费赠与或低价出售给一些辅导对象,增加他们对美术创作的了解。

2.3探索群众美术创作新理念,拓宽创作新路子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务必摒弃跟风、模仿、雷同这些缺乏个性的作品:明确的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强化什么、淡化什么,以上是群众美术创作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艺术创作者们有的强化原生性、民间性,有的着重强化装饰性、生活性、纯朴性,而有作品则侧重于追求的是理想中的样式与生活。无论从何角度,在当前,在创作理念上,要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作品中。县级文化部门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使广大公民的理想信念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作品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优秀传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4促进群众美术文化可持续发展,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倾向

社区群众美术活动是新生事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的成分不像农民那么单纯,是由各种阶层、各种职业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在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尝试让他们从单纯的休闲、娱乐、描摹发展为创作,也不失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的新选择。但在社区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中,要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角度入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社区群众美术创作还应在休闲、娱乐的基础上,激发群众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热情,创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作品,如社区新生活、家庭生活的变化,社区文化活动等,适当传授给群众一些技能,使他们的创作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新时期的群众舞蹈创作 篇4

根据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向来看, 舞蹈文化俨然已成为人们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舞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已逐渐深入人心。从客观上来讲, 群众舞蹈的发展丰富了国民文化, 人们可以通过陶冶身心, 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 从而使得人类社会更加团结友爱, 社会经济也会随之进步、发展。

二、新时期群众舞蹈创作措施

(一) 遵循相关原则

1.应注重情感表达的大众性。群众舞蹈的创作者在进行舞蹈编排时要立足于群众的现实生活基础, 掌握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 了解群众的爱好与心理需求, 并在与舞蹈艺术原则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将现实状况充分纳入群众舞蹈中, 如此一来, 群众舞蹈将会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 能客观地表达群众的真实情感。2. 应注重时代性。创作群众舞蹈的目的是使更多的社会群众均能参与到舞蹈的队伍中来, 并在舞蹈中尽情享受心灵的愉悦与社会主义背景下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 只有舞蹈作品满足了新时期群众的爱好与审美, 才能获得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可, 从而得到广泛的普及。3. 应注重艺术与普及的结合。尽管群众舞蹈是大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但这不表示它缺乏相关的艺术性, 在创作群众舞蹈时, 只有有效地将艺术性和普及性相互融合,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群众舞蹈在文化领域中的质量。4. 应注重亲和性。在进行群众舞蹈的相关创作时, 要贴近现实主观意识与艺术的发展形势进行舞蹈形象的创造, 群众舞蹈一旦出现新艺术形象的要求时, 要以群众的理解范围与认知能力为基础, 在注重群众舞蹈具体形象的刻画中, 使作品充满亲和力。

(二) 培养专业舞蹈人员, 打造有影响力的创作队伍

舞蹈文化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群众生活的真实状况, 为了更好地创作基层文化舞蹈, 打造有影响力的创作队伍是极其必要的。编舞团队要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特点与历史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还要具备超强的编舞技能与灵活的创作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吸取经验, 获取丰富多彩的创作形式。此外, 舞蹈创作者还要善于思考与发现, 有效运用独特的艺术审美眼光, 对潜在或未知的舞蹈艺术元素深入探索, 并使其自然融入到舞蹈活动之中。在舞蹈作品中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激发基层群众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内心的共鸣, 使社会大众均能自觉加入舞蹈创新的工作中去。

(三) 注重舞蹈的表现手法, 反应群众的生活

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时, 尽可能选取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题材, 将群众生活的方式与热情充分地表现在作品中。此外, 还要遵循适合群众的编排原则, 使群众的表演与参与热情得以体现, 表达出人们真实的内心情感。依照舞蹈的类型来选择适合的音乐, 设置合理的舞蹈结构, 保证群众对舞蹈的主要内涵有更全面、广泛的认识与理解。在我国凉山等地区, 群众的组成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 但其舞蹈中体现的元素比较传统, 因此, 进行舞蹈创作时需征询群众的主观意见, 既要保留传统元素, 又要与现代的舞蹈元素结合, 创作出体现地域特色以及符合人文特色的优秀作品, 充分体现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

(四) 注重群舞编创

群众舞蹈主要以“群舞”的形式出现。20 世纪对我国民间舞作品产生影响的舞蹈编排者首推苏联艺术总监莫伊塞耶夫。他曾说:“民间舞作品的编排不能高于三个以上的动作。”这句话从编舞方法的角度来看, 即一个舞蹈作品不能超过三个“关键动作”, 也可以说舞蹈形象的“体现动机”需控制在三个范围内。这一点与群众舞蹈的编创理念不谋而合, 群众舞蹈作为精神之源与文化之根, 其关键动作之所以能够体现“少而精”的特点, 在于其呈现的方式并非人为的设计, 而是一种自然的传承, 且文化之根主要是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及生产方式对动态与体态的决定, 其精神本源在于舞蹈动作追随族群的民心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能够在群众舞蹈编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艺术表现魅力,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与形式上的“创作”而不是“编导”。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当下社会经济与人类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群众舞蹈己成为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开展休闲娱乐的关键方式, 在发展过程中早已得到较多群众的追捧和喜爱, 舞蹈艺术工作者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摘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群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形式上, 舞蹈是一种高雅优美的艺术, 是人们进行艺术交流与自身感情表达的一种主要途径, 也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最佳选择。就目前广场舞的流行趋势来看, 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新时期的群众舞蹈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新时期群众舞蹈的创作, 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舞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阿红.探析中国“新舞蹈”的发展动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新时期魔幻创作 篇5

关键词:电视宣传片;创作;建议

面对当前影视文化的繁荣,对任何一座城市或一家企业而言,创作一部经典的宣传片来提高它们的声誉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形象宣传片制作事业方面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形象宣传片、部门单位宣传片、影视艺术宣传片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电视宣传片创作领域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国内电视宣传片发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电视宣传片有公益和非公益之分。目前我国的公益宣传片主要是城市形象宣传片,它们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唯美画面的罗列,不是单一情节的记述,而是所取素材是在民众常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人们在欣赏电视宣传片时能够有心灵的震撼。当然,也有一些城市的形象宣传片存在着质量不高,艺术水准低下,人文关怀稀少的状况。非公益的电视宣传片,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目的。当宣传片需求方提出要求时,宣传方一般会草拟出解说词,制作成文字形式,然后交给制作方,制作方在短时间内对文字材料加工处理,加上自己的创意元素,在规定的时间限制内,把宣传片拍摄完成。在这种商业化流程中,不管是城市宣传片还是企业宣传片的制作都会流有一种形式,艺术质量直接下降,不能在心底引起人们的共鸣。当然,也有一些负责的宣传公司能够精益求精,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能够给城市和企业的形象塑造增添色彩,使城市和企业的声誉、文化内涵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国内电视宣传片存在的问题

电视宣传片把城市或企业或电视艺术品像商品一样进行包装推销,有利地推动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传播,对城市经济、社会、交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如张艺谋的唯美的申奥宣传片,济南市的《天下泉城》,小米公司的“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等优秀的电视宣传作品。但是,也有一些宣传片只顾吸引人的眼球,而不顾宣传片的内涵和艺术水准,现就各媒体出现的质量较差的电视宣传片,做一归纳分析总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涵

一些宣传片盲目追求内容多而全,形式各式各样。拿城市宣传片来说,有的作品既想在宣传片中展示经济发展状况、公共设施的完善、政策环境的优越,又想呈现干净卫生的自然环境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还想介绍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这种宣传片杂糅了多方面的宣传诉求,目的不明确,人们不知道宣传片的重点在哪儿,也不知道这所城市的特色在何处,不能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还有一些城市攀比追风,放弃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秉持,重视面子工程和应景献礼活动,城市形象千人一面,而这些宣传片只是把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等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提炼,做成宣传片,忽视城市的历史定位和区域特色的展现,内涵明显缺失,在宣传片放映时不能给观众眼前一亮和惊喜的感觉,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影响深远的印象。

2、作品表现手段老旧,传播渠道单一

电视宣传片表现手段的新颖独特,可以在观众面前吸引住眼球,让观众进一步关注宣传片的具体内容,可以说,电视宣传片的表现手段对于作品能够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近几年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作品表现手段老套没新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电视宣传片的惯用表现手段是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外观、性能等指标的拍照,然后进行平铺直叙式的展示,简单的堆砌和罗列照片,配上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就可以制作成一部电视宣传片。但是针对不同的宣传客体,制作方应该区别对待,不能沿用照搬以前的表现手段,继续老套地表现某个产品或企业或城市或电视艺术片的形象,这种缺乏新意的表现方式,因为没有出彩之处所以显得平庸。

三、我国电视宣传片创作的建议

1、创作过程中加入人文思考

电视宣传片的创作目的就是和观众一起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制作方在制作形象宣传片时,作品不能仅仅为了自身的发展生存,还要能够对社会负责,服务于社会,如此而来,观众的心理能够容易接受,赢得好的收视率,进而达到宣传打造优良形象的目的。

当前正是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共赢。电视宣传片的创作者要有人文视角,如拍摄城市旅游宣传片,不仅要展现江山大川的宏伟壮观、古城小镇的静谧宜居,更要加入人文关怀,呼吁人们在匆忙旅游的同时,注重心灵的回归愉快自己的心情;环保组织在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带着人文思考去创作电视宣传片,让观众看了作品后能够回味,加深宣传的深远持久性。

2、创作过程中叙事活泼

电视宣传片中的活泼叙事,能够让充实有力地内容,活泼幽默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提高作品本身的趣味性,使作品打动观众的内心。华丽优美的画面固然重要,但是只靠机械的组合画面根本产生不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就需要加入活泼幽默的叙事方式,在整体宣传片中找到一条自始而终的情节线索,把各个场景贯穿起来。在平时的创作中,注意用幽默的眼光对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解说内容时巧妙抓住时机,以真实存在的东西为基础,安排一些巧合和夸大,再给予相对低调的处理,加以集中的表现。这种幽默还应该是充满善意和温情的,这也是提高作品情趣,缓解观众审美疲劳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电视宣传片发展状况而言,要深刻认识到作品宣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涵,作品表现手段老旧,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对此,创作过程中要加入人文思考,创作过程中叙事要活泼,我相信通过人文化的因素投入和叙事方式的幽默化方式,我们的电视宣传片事业发展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杨海丽.对电视宣传片创作的思考[J].黑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27.

[2王少春.浅谈电视宣传片的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报,2012,(6):4-5.

[3]姬相轩.于常规生活处索求生动[D].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26-29.

新时期魔幻创作 篇6

当前,受到新媒体的剧烈冲击,电视新闻发展形势严峻,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电视新闻的编辑作为提高新闻深度、展现电视台实力的重要负责人,必须从自身做起,创新编辑方式,改进编辑手法和制作技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机遇,提升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水平,增强电视新闻竞争力。

2“再创作”的建议

2.1编辑要增强责任意识

电视新闻工作的主体是新闻编辑,其在整个新闻采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要积极担当其新闻工作的主要责任,应该从大众观看新闻的心理和习惯出发,分析大众的新闻心理需求,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和新闻内容,摒弃传统陈旧、单一的播出模式,想方设法提高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在新闻编辑中,作为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对新闻材料进行文字、画面和声音等的有效结合,巧妙地运用各种编辑手法,为新闻增添色彩,吸引大众眼球。否则,编辑如果不尽力去改进不足,会造成新闻流于形式,内容单调,手法单一,引不起观众的观看兴趣。编辑要发挥主体作用,要积极和电视台其他工作人员沟通,尤其是要和记者保持良好的交流。作为编辑,首先要对记者所提供的新闻资料有—个正确的理解,要科学筛选镜头,做好修缮工作。可以说电视台编辑每天都会从不同渠道收到大量的新闻稿件,需要对它们进行编辑整合。对于原始资料要在确保其真实性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筛选、加工、排序,最终将有用的东西留下来,编辑成高质量、可读性强、完整的组合新闻,使新闻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从而实现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2.2编辑要增强再创作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再创作能力,电视新闻的采编播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推陈出新,这能很好的促进电视新闻的整体播出效果。因此,编辑需要增强再创作能力。第一,做好新闻结构编排。新闻原始资料有重要和次要之分,并且许多稿件也存在重复和雷同现象,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进行综合,制定一个可操作性强、质量高、新颖的播出大纲,将许多内容单一的稿件有序地组合起来,优化新闻整体结构。第二,要把握好新闻节奏。新闻节奏是编辑处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节奏的快慢都会影响新闻的播出效果。编辑要从观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出发,把握好每一个分镜头的组合节奏,编辑人员要全面考虑新闻节目的整体基调,做到张弛有度,实现声音、文字和画面的有效结合,做到快慢适度。第三,要完善细节处理。电视新闻报道要想更生动形象,就必须完善对细节的处理。一条电视新闻呈现的内容较多,需要编辑认真挖掘每一个新闻镜头的信息,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做好情感、形象、主题等细节深化,使电视新闻更具感染力。

2.3实现编辑方式的不断创新

信息化时代,新媒介的不断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便利,不再像过去单纯地依靠电视来获取新闻信息。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必须改变传统的编辑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电视新闻编辑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要培养创新思维,在文字、观点和传播形式等方面下功夫,体现新闻内容和形式的新颖,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收视兴趣。同时,作为一名资深的电视新闻编辑,还应该注意新闻报道的深度,深入分析和总结每一个新闻事件,实现新闻深度挖掘和呈现上的创新,从新的视角、新的播出方式、新的制作手法等多方面提高电视新闻质量。

2.4利用新媒体进行编辑再创作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激发了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使人们对社会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再创作”。第一,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力。要利用当前的网络技术和科技产品,建立微博、微信、网络信箱、二维码等新的传播渠道,同时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结合,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采取自己喜欢和方便的形式关注新闻信息。第二,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利用新媒体,让观众参与到新闻节目的讨论中来,有利于电视新闻改进传播形式,提高播放效果。第三,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范围。电视新闻的工作者在专业素养上要比其他新型媒体强,电视新闻编辑要善于抓住新闻节目的重点,制造热点话题,占领舆论制高点,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关注。

3结语

电视新闻编辑本身就是一项“再创作”的工作。电视新闻编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和提升新闻质量,推动电视新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楠.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责[J].大庆社会科学,2008,(5).

[2]周磊.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J].青年记者,2009,(20).

[3]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

新时期电视编导的节目创作技巧 篇7

一、电视编导在节目策划和呈现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一) 创作核心地位

在一档具体电视节目生成的过程中, 电视编导的实际工作内容就是选择能够反映节目主题、符合其定位的题材来进行节目内容的策划与拍摄, 并主导节目剪辑完成最终的输出、投放到电视台进行宣传播放的过程。随着我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的不断成熟, 各种类型的节目开始从统一的电视媒体内容中分离细化, 生成了不同的制作模式, 也让传统电视编导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模式化。严格意义上来说, 电视编导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 处于创作核心地位, 但也是为电视服务, 承担着将作品内容电视化的重要使命。

(二) 视野引导作用

电视编导的作用贯穿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始终, 可以说在每一个步骤当中都体现着编导个人的文化观、视野格局。所以说一档节目质量高低、格局是否开阔, 能否起到丰富受众文化阅历, 带给广大观众更多审美体验的作用, 关键就在于节目编导本人的“基础”, 而这也就是所谓的视野引导作用。当今社会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闻时事、消息热点每时每刻都在借由不同的网络终端、信息平台呈基点辐射的状态快速传播。电视编导能否利用个人的视野和对先进文化信息的认知, 来提升一档节目的方向性、引导性, 决定着其节目是否有内涵、是否有价值, 是否能在受众中引发强烈的反响, 收获更多的关注, 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收视份额。

二、新时期电视编导的节目创作技巧

(一) 更加准确的节目主题定位

观众是检验节目效果的终极评委, 换言之, 一档电视节目只有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才有可能赢得一致好评, 所以电视编导在进行节目创作时, 就必须秉承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与观点, 随时了解和观察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变化。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各种来自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让普通观众需要通过电视节目来拥有一个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的窗口, 以达到放松心情、消解烦恼, 同时提升其审美品位和实现知识增长的目的。所以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电视编导要充分审时度势, 在秉承电视节目本身弘扬正确价值观和先进思想观念的前提原则下, 营造出一种轻松娱乐的氛围。

(二) 更加多样化的节目呈现形式

中国电视荧屏自2004年起就掀起一股选秀狂潮, 各大地方卫视甚至央视都前仆后继地投入到选秀这股风暴之中, 但是经过长达十年的发展, 选秀节目可供挖掘的创意、卖点甚至节目形式都已消耗殆尽, 通过近几年有关电视选秀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就可见端倪。而当选秀的热潮过去之后, 湖南卫视花重金从韩国购置节目版权, 打造本土版本的《爸爸去哪儿》, 节目一炮而红, 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电视节目的真人秀时代。但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电视上各种有关亲情、挑战以及养成游戏类的真人秀节目已经遍布各大电视台, 除却资本较为雄厚的节目, 大部分也开始呈现疲软状态, 这样的发展现状促使广大电视节目编导必须充分认知到一个问题, 就是节目形式的创造性和多样化。

以信息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全新时期, 意味着更加多样化的消息来源, 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以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会让观众常常流连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尤其是当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泛滥成灾的时候, 电视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受众吸引力正在逐年降低, 那么在这样一种局面下, 电视编导更需要运用创造性和突破性的节目创作形式, 让节目自身从诸多电视频道、网络世界当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可以充分借鉴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让节目呈现出多元、复合的表现形式, 通过运用高新技术让节目在艺术呈现、视觉表达上得到更大的突破。另外同样的节目类型也可以通过改变其中的某些效果元素来实现创新, 比如浙江卫视的《十二道锋味》就是融合了真人秀、脱口秀、餐饮美食以及旅行冒险、竞技互动等多项元素于一体, 从而实现了对原始真人秀节目单一元素的突破和创新, 成为近年来电视荧屏上较为成功的一档节目。

(三) 更多元化的受众互动策略

新时期各种社交软件和互动平台的兴起为电视节目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受众互动提供了可能。关于这一点, 从每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即时互动方式上就可见一斑。早年央视春晚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依靠书信来实现的, 后来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电话、短信、微博、网站, 直到今年的微信自媒体等。互动的目的一来是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通过固有的受众群体去带动更多的观众来关注这档节目, 二来是为了能够从观众当中得到及时的节目反馈, 以便能在接下来的节目制作中对有价值的观点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对于电视编导而言, 多样化的受众互动方式还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节目的需求形式, 从而扩大电视节目的受众层次, 使其更加立体和丰富。

三、结论

新时期电视节目编导不仅面临着来自电视媒体之间的广泛竞争, 同时还有各种新媒介所带来的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因此就电视编导个体而言, 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电视节目创作技巧, 在精准定位、把握受众审美趋势, 实现多样化互动的前提下, 创作出更有竞争力、更加迎合受众需要的电视作品, 丰富我国的电视荧屏。

参考文献

[1]芦蓬.新时代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J].神州, 2013 (20) :244-245.

新时期动画剧本创作的民族化 篇8

一、注重传统故事题材的挖掘和创新

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为中国动画剧本创作留下了丰硕的艺术题材, 是中国民族动画发展强大的艺术支撑。比如, 中国传统的京剧、神话、小说、木偶戏、年画、脸谱、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 在早期中国民族动画发展道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民族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题材和创作灵感, 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来实现民族化与创新性相统一却是衡量一部民族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中国传统题材的民族化借鉴不是照搬照抄其基本的艺术形式, 而应该拓展思路, 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 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讲述传统故事题材。众所周知, 中国民族动画史上的不朽之作《大闹天宫》的故事蓝本就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前七回的内容。影片用动画独特的影视试听语言将历史名著搬上了银幕, 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民族化创新。影片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编剧对原著的改编和把握, 很好地抓住了中国观众对原著故事和主题的喜爱, 再利用动画特殊夸张的艺术表现语言来叙事故事, 在语言、形象、思维上赋予原著新的生命, 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成熟的故事题材, 比如经典名著、神话、戏曲等一般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所以在对其进行动画剧本改编的时就相对好把握一些。然而像成语、谚语甚至一些精神层面的民族思想等比较抽象的传统题材在进行动画剧本改编时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将一个词或一句话改编成故事剧本首先要对它们的寓意、内涵有很好的把握;其次要赋予这些素材更具现代意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也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添加新的元素, 以新的视点、角度去重新演绎;再次要给这些素材增添人物、故事情节, 使其具备动画剧本的一般故事结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 使其有血有肉赋予其生命。阿达的动画作品《三个和尚》的故事剧本就改编自中国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然而作品的故事结构没有停留在“三个和尚没水吃”, 而是出人意料地对谚语的寓意进行了拓展延伸, 变成了倡导通过团队合作才“有水吃”的协作精神, 重新演绎的故事思想更加贴合时代要求。阿达的另一个民族化创新是将现代漫画的简约夸张与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写意手法结合起来, 使作品呈现出既诙谐幽默, 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在音效上还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扣人心弦。《三个和尚》的成功证明了只有坚持民族与创新并举, 中国民族动画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宽、更长远。

二、彰显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化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本民族题材的挖掘拓展,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现象, 丰富题材内容, 实现剧本题材多元化。对异域文化资源的借鉴不应该只是“照猫画虎”的模仿, 而应该注重对外来文化资源的解构重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来传达本民族的精神内涵、文化品格以及价值观, 实现“国际文化本土化”。

将“国际文化本土化”进行的比较成功的要数美国动画。美国的发展历史很短, 所以能为动画剧本创作所利用的本土文化资源有限, 所以它将视线瞄准了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国。美国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利用, 实际上用美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来讲述中国的故事题材,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美国动画《花木兰》的故事题材就取自中国古代诗词《木兰辞》中“木兰代父从军”的典故。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她“替父从军”壮举所表现出的孝道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一直被人们传颂。迪斯尼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 对故事进行了重新构建, 将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平民化, 融入了现代女性追求自我的精神品格, 活脱脱就是一出美式小人物的励志传奇故事。在故事主线中还加入了现代爱情和娱乐元素, 使故事剧情更具亲和力, 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花木兰》是用传统题材来讲美国故事, 影片中极具东方神韵的画面风格和好莱坞经典故事完美结合, 给世界观众讲述了一个西方人眼中的花木兰形象。

《花木兰》的成功给中国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 而更应该是反思。中国动画为什么一直走不出去的最主要原因是忽略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体现, 失去了灵魂, 何谈神韵。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只有对中国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有较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才能运用准确和娴熟的动画表态技法将其传达出来。

三、结语

新时期, 中国动画剧本创作成为动画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动画剧本创作离不开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借鉴和挖掘, 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有益元素, 结合动画剧本的特点和时代要求, 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动画剧本, 才能制作出符合中国观众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的作品。

摘要:新时期, 日美动画异军突起, 中国动画逐渐失去了领先的地位优势。要想想扭转这种局面, 首先必须从动画创作的基础环节——剧本入手, 从故事题材上突围。鉴于动画剧本创作在动画创作流程中的重要地位, 探讨如何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动画剧本的民族化创作成为摆在中国动画面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动画剧本创作,民族化,探究

参考文献

[1]颜慧, 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2]张松林.美术电影要走民旋化的道路[J].电影艺术, 1979 (02) .

新时期魔幻创作 篇9

一、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文化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就要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加强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全面均衡, 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统一,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发展, 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后劲, 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 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同时, 文化建设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科学制定规划, 合理安排投入, 积极实施文化建设项目, 增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2、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领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 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 两种属性相应地带来了“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中“两个效益”的不同要求。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来说, 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不搞产业化。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来说, 既要讲社会效益, 也要讲经济效益, 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满足文化需求, 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 受教育的面就越大, 社会效益就越广泛, 经济效益也就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也难以落实, 文化产业也无法实现再生产。反之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 就会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 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旋律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是时代的最强音。多样化是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反映, 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体现。主旋律是主导, 多样化不可或缺, 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当今中国, 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主旋律, 我们必须大力唱响这一主旋律, 同时, 要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不断增强,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日益凸显的新形势, 积极发展各种健康有益文化, 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二、探索文化创作规律

何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做每项工作时都要有科学态度, 都要探索研究其客观规律, 然后按其规律开展工作。文化创作也有其客观规律, 它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联系, 但却没有必然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达, 不等于文化创作能力就强, 产生优秀作品就多;经济不发达, 也不一定文化就落后, 文化创作能力就差。文化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它的成果产生需要独特环境和复杂过程。十九世纪后半页, 俄国经济比不上西欧发达, 但却出了许多伟大作家。中国清朝前期, 出了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却是个经常赊粥吃的穷人。当时许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家财万贯的文人学士却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所以, 文化创作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 它的作品成熟产生需要特定的时间和条件。改革开发以来, 我们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良好态势, 一些优秀作品还向外输出, 加深了与各国人民友谊和往来。与此同时, 我们也吸收了国外许多优秀文化。但是, 国外许多有颓废思想观念的作品也混了进来, 给我们文化市场造成较大影响。另外, 由于极左年代长期禁锢思想的原因, 有些文化工作者接触了国外文化, 觉得新鲜、刺激, 就盲目地跟风效仿, 最后就有点邯郸学步, 连自己拿手的东西也忘了, 失去了市场;而有些人则是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作品理念落后, 也失去了市场。当然, 这些作品都是经过审核, 其内容主要是娱乐, 而且有些也是中华文化一部分。目前,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发展不平衡, 上千万同胞还没有脱贫, 我们不能成天沉浸在风花雪月和娱乐当中。现在我们国家人均收入不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七、八十年的差距, 我们的经济建设还需要保持长期快速科学发展。因此, 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要用大量优秀励志作品鼓励引导民众, 特别是鼓励教育青少年学生, 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所以, 我们要探索研究新时期的文化创作规律, 用更多优秀作品奉献人民占领市场。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化创作规律, 推进文化创作, 发展文化事业, 为复兴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新时期下的群众舞蹈创作思考探讨 篇10

舞蹈作为最古老和最传统的表演艺术之一, 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娱乐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的发展下, 群众舞蹈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和休闲娱乐的主力军, 得到了较多群众的喜爱和追捧。从群众舞蹈创作的角度来看, 因为大部分参与者都没有一定的舞蹈基础, 且无法保证练习时间的足够充分, 导致了创作难度增大。因此, 从事文化事业的工作人员应积极的对群众舞蹈的创作展开思考和分析, 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完善。

二、新时期下的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

1. 群众舞蹈在艺术题材上应具有生活性

就舞蹈艺术这个角度来看, 舞蹈的题材决定了舞蹈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舞蹈的根本所在, 就群众文化这个角度来看, 群众舞蹈即普通的人民群众的舞蹈。在舞蹈艺术和群众文化两者的本质特点相结合的基础下, 群众舞蹈的艺术题材就具有了生活性的特点。

群众舞蹈在艺术题材上具有生活性的特点, 即群众舞蹈题材的选择应以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 把生活中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来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再以舞蹈形式将其表现出来。通过对艺术题材的确定再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才能够让舞蹈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对群众舞蹈学习的热情。

如:在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 由深圳群众艺术馆的群舞《我们的生活》受到了较多观众的喜爱, 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域特色和当地人们生活的现状, 其艺术题材与舞蹈演员内心趋向相符合, 因此他们都愿意参与到舞蹈排演中。由此可见, 群众舞蹈在创作方面一定要具有生活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应留心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以生活素材积累为舞蹈创作的基础, 再从中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材料, 将其作为舞蹈表现的对象, 即创作的艺术题材。这样把生活、艺术和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的创作方式, 不仅让群众舞蹈获得了欣赏者和表演者的认同, 还提高了群众舞蹈的质量, 让舞蹈来源于群众, 贴近于群众。

2. 群众舞蹈在舞蹈形象上应具有亲和性

舞蹈形象即以舞蹈的动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 进而塑造出在表现主客体的情思基础上, 融入较为典型的体态特点的一种动态形象。群众舞蹈的大部分表演者都缺乏专业舞蹈学习的经历, 因此创作者在塑造舞蹈形象方面就应注意要具有亲和性的特征。

群众舞蹈在舞蹈形象上具有亲和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舞蹈形象应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并都能喜欢和接受的形象。人们在对一定的情感基础上进行的舞蹈表演, 通常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舞蹈形象具有的亲和性特点在大多数的优秀作品里都有较为鲜明的表现。

在舞蹈形象的创作中, 创作者应有意识的贴近这些形象来进行对舞蹈的创作, 如果群众舞蹈需要新的艺术形象, 那么创作者应从人民群众的理解范围和认知能力出发, 多注意对舞蹈形象的刻画, 使创作出来的群众舞蹈形象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如2010年“九艺节”群星奖广场舞决赛在增城市举行, 增城市推出的《领潮争先》参加了比赛, 并荣获了群星奖。《领潮争先》用广场舞的形式来表现“扒龙舟”这一广东地区特有的民间习俗, 用龙舟竞渡力争上游的精神来歌颂广东“敢为天下先、勇领改革潮”的精神与魄力。盛大的龙舟竞渡场面, 配以动感的音乐,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表演伊始, 一群身穿新式新塘牛仔装的龙舟手从鼓的空隙中列队破浪而出, 上演你追我赶的赛龙舟的盛大场面。他们拿着印有龙鳞的船桨, 船桨时而是手中的道具, 时而变化出翻滚的浪花, 时而是船的龙身, 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3. 群众舞蹈在艺术风格上应具有时代性

艺术风格指的是舞蹈作品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指南。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反映, 任何舞蹈作品都不能脱离时代单独的存在, 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群众舞蹈过程中, 也应注意体现出其的时代性特点。

一方面来说, 群众舞蹈在创作上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群众舞蹈队伍中, 尽情享受舞蹈为人们的心灵带来的愉悦感, 享受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成果;另一个方面来说, 舞蹈创作者只有创作出能够反应出当下时代风格的舞蹈作品, 确保群众舞蹈在艺术风格上只有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

如:霹雳舞、街舞或宫廷舞等等, 这些过于现代或年代久远的风格, 都无法普及到群众舞蹈里去。反而一些发生在当下的故事, 更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人民群众生活在当下的这个时代里, 因此更期望看到他们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 进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群众舞蹈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也就是舞蹈的创作者在创作舞蹈的艺术风格时体现出来的责任感, 也是群众舞蹈生存价值的所在。

4. 群众舞蹈在整体上应将艺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群众舞蹈虽然是一个偏向大众化的艺术, 但这并不代表着其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性, 创作者在创作群众舞蹈过程中, 只有将艺术性和普及性有效的、紧密的相结合, 才能够确保群众舞蹈作品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当前的舞蹈创作过程中, 有两个问题比较常见: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群众舞蹈在整体方面过于普及性。大多数的群众舞蹈在创作中, 其的动作设计和题材的选择方面, 基本属于为了普及而进行普及, 致使大部分群众舞蹈的质量较差, 很难被称为舞蹈作品, 且丧失了舞蹈的艺术性特点。另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群众舞蹈在整体方面过于艺术性。大多数的群众舞蹈在创作中, 都是以专业化的创作标准来对其进行创作, 这样的方法虽然很有效的体现了舞蹈艺术性的特点, 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并表演的水平是否与之相符合。这两个问题降低了群众舞蹈对人们生活和娱乐的实效性, 无法确保群众舞蹈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于广大民众。

因此, 群众舞蹈在创作过程中, 因注重艺术性和普及性的相结合, 由浅入深, 以小见大。创作者因在保持舞蹈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把表达舞蹈艺术性作为首要追求, 并运用各式各样艺术创作的手法来对舞蹈进行完善, 且在完善的同时, 还应将普及性融合到舞蹈中, 进而将艺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到群众舞蹈中。

5. 群众舞蹈在情感表达上应具有大众性

从舞蹈的本质上而言, 其属于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舞蹈从表演和创作两方面来看, 归根到底都是对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对于群众舞蹈创作方面来说, 无论欣赏者还是表演者, 都属于一般的人民群众, 这就要求了群众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突出大众性的特点。

要保证群众舞蹈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 那么创作者就应深入到群众当中, 真实的掌握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再通过一定合理、科学的深化, 将其表现到群众舞蹈中, 这样的作品贴近群众的生活, 并真实的抒发了人们大众性的情感。因此, 舞蹈创作者应通过对塑造相应的艺术形象和描绘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事件, 来表达出能让人们产生共鸣的、容易认同和接受的一种情感, 只有以人民群众共同的审美观为创作舞蹈的出发点, 才能够获得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接受、认同和喜爱。

三、结束语

当下, 群众舞蹈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娱乐中一个主要的社会活动形式, 与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民众的推崇和喜爱。因此, 舞蹈创作者因顺应这种发展形势, 掌握人民群众对舞蹈的喜好和热情, 并充分的尊重舞蹈本质的艺术规律, 再以高质和丰富的创作方式作为基础来展开对舞蹈的创作。这样的群众舞蹈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对舞蹈的兴趣, 还确保了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群众舞蹈队伍中, 进而使群众舞蹈可以朝着生活性、亲和性、时代性、艺术性、普及性和大众性相结合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新时期下群众舞蹈创作的新思考[J].群文天地, 2013, 19 (7) :93-95.

[2]张霞.谈新使其群文舞蹈的新发展[J].大众文艺, 2013, 14 (24) :18.

上一篇:医药中专下一篇:木制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