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节约教育

2024-09-02

新时期节约教育(共7篇)

新时期节约教育 篇1

1 高速公路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公路基础设施, 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重中之重。高速公路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专门为汽车交通服务的一种新型公路基础设施, 在运输能力、运输速度和行驶安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对改变人们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加快区域间人员、商品、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 降低生产运输成本,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现代物流效率, 实现国土均衡开发, 缩小地区差别, 保卫国家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

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超过了25万km。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高速公路从起步建设到现在短短20年间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1998年以来, 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加大了包括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持续、快速和有序的发展阶段, 年均通车里程超过4000km。到2010年底,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万km, 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全国除西藏外,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拥有高速公路, 其中23个省区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km,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在新版国家高速公路网络 (即7918网络) 规划布局的指导下, 随着京沪高速公路 (北京—上海) 、京哈高速公路 (北京—哈尔滨) 、宁洛高速公路 (南京—洛阳) 、沪渝高速公路 (上海—重庆) 等重要国家干线相继竣工通车,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历程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 高速公路建设所面临的土地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成绩斐然,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受发展建设的影响, 土地被占用的势头仍在继续。众所周知,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首要资源, 也是一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 而耕地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资源。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截至2010年底, 我国共有耕地面积约1.22亿hm2, 人均耕地仅0.09hm2,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 到2015年末我国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2亿hm2, 我国的耕地形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当前, 高速公路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表现在:高速公路永久性占地数量大, 加剧剩余耕地的压力;施工期临时用地不节制、不规范对土地资源造成额外浪费;高速公路路边的大片优质农田改作他用, 是对土地资源的间接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环境污染效应使公路两侧的农田土壤质量下降, 农作物受污染, 导致生态恶化等[2]。如何既保证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又做到统筹安排、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当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结合国家现有土地利用政策, 就今后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从政策机制、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对建设高速公路节约用地提出了创新性思考和可行性建议。

3 高速公路建设理论机制与政策创新

主要有:①建立全国高速公路建设信息资料库。定期将各个地区已竣工的高速公路的相关建设信息汇入总库, 作为共享资源, 便于科研机构、工程建设者、专家学者等对高速公路建设涉及到的其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使我国道路工程建设水平和与道路工程建设相关的环境、国土、物流、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其中高速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问题也将得到更加合理、规范的解决与实施。②群策群力, 认真贯彻节地方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节约用地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到各相关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把节约用地作为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考核标准, 切实增强工程建设单位和人员的节地护地意识, 提高节约用地的自觉性。③不断创新完善节地保护制度。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实践, 深入研究制定出与高速公路建设节约用地细节相关的规范标准、工作制度和相关部门、单位与工作人员在节约用地工作中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3];积极组织科研单位和有关专家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不断完善节地护地的相关职责制度细节。④推行建设节地“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明确的节地护地工作检查、总结、宣传、表彰制度, 不断总结节约用地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与个人的先进经验, 及时对他们进行宣传与表彰, 并给予充分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对不重视节约用地, 甚至浪费土地的单位与个人给予批评教育, 并追究其相关责任[3]。此外, 对所辖地段已竣工的高速公路用地信息进行汇总, 作为贮备资料, 便于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⑤合理控制工程征地造价成本。由于全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加之没有一个合适的土地年产值标准, 可能会出现同地不同价、同一项目执行不同标准等问题。对此,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早日出台一套科学合理的全省 (全市) 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域综合地价标准参考, 不断完善征地补偿依据。⑥适度降低建设征地行政成本。以往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用地审批过程复杂、周期长, 需要多层次、多部门反复审批。现阶段由于施工进度的压力, 许多建设项目需要尽快实施。因此, 在积极配合国家征用地审批程序和公路基本建设程序的前提下,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公路建设的特点适度简化建设用地程序, 藉此提高审批效率, 降低建设行政成本。⑦降低征地实施成本, 公开用地信息。地方政府在进行土地征收时应尊重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把高速公路建设中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和征地相关信息的发布做到规范化、人性化, 积极推行征收土地公告制度、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听证制度, 做到征地过程公开、公正、透明[2]。同时, 交通建设部门在与地方政府签订征地补偿协议中应明确补偿比例、数额、对象、方法、时间, 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征地补偿工作, 监督征地补偿费用的使用, 保证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1]。

4 高速公路建设中项目管理体制创新

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实施阶段包括交通建设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工程承包人、监理方等单位在内都应树立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意识。主要涉及:①交通主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在工程开工后应从大局着手, 规范高速公路建设用地管理, 把建设项目用地划为与工程质量、造价、进度并重的工程监督要点, 尽可能杜绝施工中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②项目法人。作为工程的总负责人, 项目法人应从项目招标、施工过程、交工验收等环节通过管理创新, 做好高速公路实施阶段建设用地的管理。在工程招标时应将耕地保护的有关条款列入招标文件, 并严格执行;在合同段划分阶段要以合理调配土石方, 减少取土、弃土数量和降低临时占用地数量为原则;在组织交工验收阶段, 应对土地利用和复垦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对公路建设中废弃的旧路、临时路要尽可能造地复垦, 无法复垦的要尽量绿化, 避免闲置浪费。③施工单位 (工程承包人)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应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 各种料场、施工便道、预制场应根据工程进度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农田和耕地;施工后期临时用地要按照合同条款要求进行恢复, 同时将本次工程相关信息及时备案, 并配合地方建设部门汇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库。④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 督促并配合施工单位根据相关合同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土地保护措施。

5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创新

5.1 全局统筹与科学选线

高速公路规划选线是影响高速公路节约用地最重要的因素, 一旦高速公路线位确定, 整体的路线规模和构筑物 (桥梁、隧道等) 的数量、规模也基本确定, 其余只能做局部的优化和调整工作[4]。因此, 高速公路项目规划是否科学合理, 不但关系到项目是否经济实用, 能否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功能的要求, 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科学用地进而有效节约用地的问题[2]。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精心勘察, 对线路走向与用地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 选择最佳方案, 尽可能少占用土地, 尽量利用山地、荒坡地、荒滩地等非耕地铺设高速公路。此外, 充分应合理地利用原有干线扩建改造, 在具体规划中还可将沿线村镇规划纳入到高速公路规划之中, 做到既避免盲目追求车道数量的倾向, 又兼顾长远发展, 全局统筹, 科学选线。

5.2 合理选择施工建设标准

合理选用公路建设标准是当前及今后进行高速公路建设必须慎重考虑的因素之一。现行公路建设标准是综合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等情况而确定的, 代表着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对公路交通的需求程度, 然而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对公路使用功能多层次的要求。因此, 建议根据公路的自然区域对公路建设的社会环境以人口密度与人均土地为等值线进行公路建设环境区划, 提高公路建设标准的区域适应性, 促进公路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建设。主要是:①适当降低路基高度。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通过适当降低路堤高度达到节省土地资源的目的。因为路堤宽度随填土高度的增减呈线性变化 (丘陵区还受地面自然横坡影响) , 若降低路基高度, 可有效减少路基占地的宽度和因取土而挖废土地等问题。以4车道28.5m宽路堤为例, 每公里路基填土高度降低1.0m, 用地面积可以减少约10%, 路基填料可减少约50%。欧、美和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高速公路的路基都是因地制宜, 顺势而为。他们的高速公路路面与地面等高, 这样不但可节省土地资源, 降低工程造价, 而且交通安全系数会随之大大提高[5]。②以桥代路。在工程造价控制允许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增加桥梁代替路基, 并考虑采用能降低标高的新型桥梁结构, 以降低桥头填土高度, 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6]。结合地形综合考虑, 以4车道高速公路填土路堤边坡1∶1.5坡率为例, 当路堤高度大于6.5m时, 高速公路路堤占地面积是桥梁占地面积的2.5倍以上[3] 。不难看出, 以桥代路方案不仅可以节约数量可观的土地资源, 还对沿线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③以隧代路。当高速公路经过山区时, 选择避绕的选线方案必然会增加公路长度, 大规模地增加土地占有面积, 破坏原有地貌, 同时由于绕山而行会增加大量弯道降低平均车速, 使公路达不到应有的运输效率。因此, 在山区地带或重丘陵地带, 在工程造价控制范围内以隧代路可有效减少公路里程, 提升公路运输效率, 减少对原有地貌的破坏, 节约建设占用土地的面积[7]。④合理布局互通立交。互通立交的规模和数量在高速公路总体用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路网规划要具有一定超前性和合理的科学预见性, 尽可能避免多条高速公路近距离平行或相交于一点, 同时还应严格控制互通立交的数量和规模, 位置上尽量选择荒地、山区地带, 力求布局紧凑、规模适当。此外, 还应将占用耕地作为一项重要的方案比选指标[6]。这就要求尽可能减少直接占用土地数量和对土地的条块分割, 压缩互通立交匝道 (含主线和被交叉道路) 封闭范围内的圈地面积。对区域内的高速公路网, 在互通立交细部设计环节可通过改变内环半径互通立交匝道的平纵指标和增加互通立交层次或紧凑布设右转弯车道等措施, 有效减少互通立交的占地面积。⑤路基取土及还土恢复利用。高速公路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土方, 为了减少占地, 应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贯彻节约用地的方针, 原则上采用集中取土。综合考虑, 应以复耕为前提, 在平原区取土不宜超过3m, 并尽可能挖取下层土质, 表层土留作复耕时使用。在规划线外设置集中取土坑时, 要充分利用沿线荒山、高地, 力求少占农田, 尽量造田还耕。此外, 取土点不能设在森林用地、堤坎和水源保护区, 在牧区要严格采取宽浅型取土坑, 若取土坑在规定路界内, 可用于公路养护集水池、服务区的垂钓塘等;在路界外的应尽量平整造田、种树;水网区的可考虑开发为鱼塘或荷花池等景观设施。⑥管理中心和服务区的布点设计。管理中心和服务区的布点设计要充分考虑占地的经济性。管理中心要经济实用, 占地要科学合理。服务区可考虑部分路段采用单边式, 这样既可减少建设费用, 又可减少管理和服务人员, 节约管理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特别是可减少土地的额外占用。此外, 收费站宜采用一站多点式, 可以是一站带2—3个点, 甚至是4—5个点, 点上设有简单的收费设施;生活等设施集中在站上, 1个收费点比1个收费站节省土地0.33hm2以上, 同时还可节省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人员等方面所需的费用[8]。

5.3 施工阶段后期临时用地的恢复利用

施工阶段的临时用地应尽量选择在公路征地范围内, 如立交区、服务区、收费站等。此外, 施工营地尽量租用已有的房屋和场地[9]。工程建设后期, 凡因公路施工破坏而裸露的土地均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整治, 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 把土地的浪费降到最低。

5.4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应采用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 将成为有效节约用地的新途径。在施工用料上可把新型材料、工业废渣作为筑路材料, 从而有效减少高速公路建设取土占地问题。在平原区可充分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作为筑路材料, 这样做既减少了取土占地, 又减少了工业弃渣占地[10]。如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大广高速公路商丘至周口段等都将粉煤灰作为筑路材料, 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 同时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此外, 于2010年9月30日竣工通车的忻 (州) 阜 (平) 高速山西境内忻州至五台山段, 路面铺设工艺中在铺地所用的混凝土内加入了大量废旧轮胎磨成的粉末, 这样不仅节约了沥青用料, 提高了路面的弹性和驾驶的舒适程度, 还有效减少了废旧轮胎随意丢弃或焚烧处理导致的土地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6 结语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高速公路作为道路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仍将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高速公路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尤其是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从思想理念、项目组织、制度优化、技术措施等方面高度重视高速公路建设节约用地的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为子孙后代造福为目的, 将高速公路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节约型社会、推动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切实把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千秋大计”落到实处, 为国家新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侯波.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问题创新模式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10, (1) ∶155-158.

[2]申毅卓.高速公路建设节约用地的方针和措施[J].交通标准化, 2009, (14) ∶74-76.

[3]卢正宇, 钱晓东, 李珏.建立高速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J].中外公路, 2010, 30 (2) ∶255-258.

[4]王海艳.如何在前期和设计阶段合理控制高速公路建设用地[J].交通世界, 2008, (9) ∶197-199.

[5]陈川南.节地型高速公路素描[J].中国土地, 2008, (8) ∶34.

[6]徐斌, 王中仓.论节约高速公路用地的设计因素[J].现代经济探讨, 2009, (24) ∶166.

[7]李作恒.高速公路设计阶段节地措施分析[J].交通世界, 2010, (3) ∶156-157.

[8]金帛.关于高速公路建设节省土地问题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 2006, 21 (10) ∶62-63.

[9]罗永安.管住高速公路临时用地[J].中国土地, 2008, (8) ∶30-31.

[10]邓翔.节约用地建设高速公路的几点思考[J].湖南交通科技.2007, 33 (4) ∶183-184.

新时期节约教育 篇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事关党的执政能力、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深入研究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加强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措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在新时期,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社会形式。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仅仅是对于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上传下达,把教育的重点和重心放在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固然重要,但是却忽略的对于党员自觉性以及信念的培养,而且教育内容落实乏力、操作性差,没有和业务工作密切联系,在学以致用方面没有做到位,也就是说联系实际还不够。

这样就导致了诸多的问题。缺乏对党员自觉性的培养,这使得党员平时不能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知识逐渐老化,创新能力不高,业务能力不能胜任,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则会导致有些党员过分看重经济收入和实现自我价值,淡忘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个别党员存在不廉洁的行为。另外,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则会造成党员处理事情过于理想化,纸上谈兵,不考慎重虑实际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损害到人民的利益。

针对传统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当全面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和党员面临的工作、学习状况,在继承和发扬此前好的做法与经验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工作的要求,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加强和改善党员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以更加积极有效、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内容载体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实现党员有效接受教育并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

所以,对于新时期的党员教育首先应强化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党员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是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信息时代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如何利用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确保在大工作量、生活压力等情况下能够随时获得知识资讯,加快教育的节奏、提升学习的效能应是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首要着力点。其次,如何让理论切实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确保党员接受教育内容后,不仅是知晓理论,而是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确保党员教育的持久活力。另外,还应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和改进。只有制度得到正式确立和严格遵守,才能保证党员教育的全员化、常态化和持久化,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党员教育还应着力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以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教育工作创造相对宽裕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围绕着力点再来采取措施改善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理论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养党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应是党员教育工作实现的重要目的。而面对目前较为繁忙的业务工作以及现代生活的各种压力,倡导自学是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之一。引导党员以主动的学习意识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抽出休息、娱乐等闲暇翻阅手边的报纸、查看手机订阅新闻或是上网浏览专栏,随时了解和关注时事,把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对时事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分析热点问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受周围浮躁功利的趋势所影响。所以说,加强党员教育,被动的学习和培训固然重要,但是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才是根本。

第二,更新教育学习的理念,培养党员的信念。

现行的党员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要把党员教育与提升工作

效率、历练实践能力、充实文化基础、培养兴趣爱好等内容密切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扩展教育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刻度: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传统文化精髓、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等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日常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判断,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在目前价值多元化、思想信仰缺失的情况下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健康心态教育。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可采取问卷、走访等形式,全面搜集党员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聘请专业老师召开专题讲座或个别咨询,定期发送维护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帮助大家缓解各种压力、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党员学以致用。

现行年轻党员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在进行党的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党员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有经验的党员带队,提升年轻党员的实践能力,活动过后要求每党员写出自己的工作心得,谈谈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然后在下次实践活动中又可以让这些年轻党员领队。这样既可以提升党员的实践能力,又可以让党员在实践活动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让党员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工作需多方着力,只有开动脑筋、拓宽思路、整合资源,全面及时了解党员的学习诉求和知识欠缺,从理念方法和文化知识等多个角度出发,坚持发展的思路分析问题和开展工作,让党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党员教育工作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信息学部第五党支部

XXXX

电话:153*********

新时期新教育观之我见 篇3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使我们的教育管理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乃至班主任,都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才会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首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传统教育思想只把那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视为人才,因而把培养这样的人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得人才层次单一,适应社会需求面窄。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学校教育的应有功能。而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凡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人才不但分类别,而且是多规格、多层次的。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传统教育思想把“分数”作为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样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向了“分数”。如果长此下去,势必会出现学校教育的片面性,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因而,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培养“四有”人才和“五育”并重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个性特长。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不少教育者的教学思想表现为: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讲授,轻创造;重划一,轻多样;重课内,轻课外。这些重此轻彼的教学思想,也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学要求严重脱节。要改变这种现象,也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使得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统一;课内和课外相统一。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职能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升学,只要学生完成学业,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职能思想,严重制约着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观念,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根本任务,由单纯的升学观念转变为长远的历史责任。

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应该说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学校培养的人,离开学校就进入社会,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在新的竞争条件下,仅靠书本知识,不要说为社会作贡献,就连能否在社会上站住脚恐怕都有困难。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通过加强基本素质教育,我们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不断实践、不断进取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能力。

第六、要树立新的教育工作者评价观

新评价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快捷、高效、和谐发展的思维活动。评价理念是“人人是完人”、“一个学生一条路”。新评价是学生通往成功和幸福的桥梁。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其功能就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发展能力、有效促进知识增长。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评价政策、学校层面的教师评价和个体层面的自我评价。校本层面的教师评价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落实国家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全面促进学生的精神、知识、身体、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和谐发展,提倡综合评价;二是对于学生个体,通过评价来培养和养成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个体层面的学生评价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实现自我教育。新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评价方法方面,提倡多样化、灵活化、适宜性,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评价所有学生,也不能一个方法去评价所有学生。社会服务性学生评价机构将产生,如“评价事务所”、“评价服务中心”等向学生开放。校本层面的纸笔考试仍将存在,但本质上发生上了变化,一是可供学生参加考试的机会增多了,二是学生申请考试,不是学校强迫实施的考试。考试成绩评价,评价将提供学生向“极限”挑战的频繁机会,围绕智力多元开发、能力全面提高、知识迅速增殖、个性和谐发展积极开展有益的竞赛评价活动,让学生“各显身手”,体会到人人都是最优秀者,意识到自己将来肯定是个幸福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完善的人。

第七、要树立起新教材观

新时期节约教育 篇4

关键词:农村,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

农村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用到很多水资源, 水资源也直接决定着农业方面是否能顺利发展, 而且节约利用水资源已经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同时, 不光要以节约为使用原则, 更要让农业生产获取最高的效益, 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从我国水资源的短缺情况来看, 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被严重制约, 这让农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限制, 所以说在新时期的农村农业发展中, 要让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遵循节约利用的主要原则, 这样也能让农村经济呈现上升的趋势。

1中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据监测,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 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 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 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 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村农业水资源可利用的现状

一直以来, 人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都是不能离开水资源的, 水也是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的资源, 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能少的资源, 要是没有水资源, 那么人类也就没有了生命, 更没有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没有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解决十几亿人的生存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而且我国过敏经济基础就是农业, 其主要就是为人们提供粮食, 还有其他农产品的供给问题, 这是维护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基本保证, 在农产品中的生产中更是不能没有水资源, 这会让农业生产不能顺利进行, 人们正常的温饱问题也是很难保障的, 所以说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还有农业发展过程, 都在的水资源足够充足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的, 这也是农业生产必然的前提保证。从整体水利源可以利用的情况来说, 近年来我国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这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有所影响, 对人们的安全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从我国水浇地来看, 共有七层左右的水浇地要养活整个国家的人口, 这完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在农业生产力度不断扩大的同时, 水资源也很难满足工业用户和城市用水, 加上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让我过农业的生产产量在逐渐较少, 而这些产品有是不能脱离水资源的, 所以让我国粮食进出口等贸易量逐渐下降, 让世界粮食的出口量也直接受到影响。面对这种状况, 我国最应该做的就是节约利用水资源, 并在农村农业产量增长的同时不去破坏水资源, 这是唯一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

3农业方面节约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方面要想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利用, 先了解我国农业在水资源利用上的现状是必然要做的。我国在农业灌溉的时候, 使用的水量正在逐渐下降, 有很多地区用来灌溉农业生产的河流以及灌溉用井也逐渐趋向干涸的状态, 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 世界粮食库的存量也正是处在最低点的时候, 这也说明水资源的匮乏对粮食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对于这种情况, 我国应该在农业水资源的应用上倡导节约意识, 让农村农业方面的发展更加稳定。

3.1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 提高节水意识。我国缺水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但是还有很多国民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种情况, 水危机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没有注意节约用水, 从而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一种现象, 这样自然发展失去平衡, 让区域气候变化规律被破坏, 导致了江河湖泊出现断流甚至干涸的情况, 加上人们过度开采地下水, 让河流的汇流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农业灌溉的时候总是会有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出现, 这更让全球气候变化不够稳定, 从而让水资源的缺乏情况加剧, 有的地方受到了水资源枯竭影响, 让农业的高产值有所下降, 这让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所以有必要让全国人民都意识到水资源危机的情况, 这样才能对农业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行为有所控制, 也才能利用科学方法对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 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从而让农业方面能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利用, 维护水资源的平衡。

3.2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 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 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 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第一是, 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第二是, 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 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第三是, 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 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第四是, 发展间歇灌溉技术, 以增加灌水流速, 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3.3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 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 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 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 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 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 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 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结束语

对于农村农业水资源的充分且节约的利用, 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农民进行节水意识的培训, 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财政资金补贴, 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装备, 从而更好的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促进我国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雪.论新时期在农村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2]李同国.浅谈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3]张祥宏.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10.

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反思 篇5

刘雨薇

(四川省彭州市机关幼儿园,四川彭州611930)

摘要:文中从当前国内外幼儿体育教学发展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国内幼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更好的促进幼儿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体育;问题;反思;发展

作者简介:刘雨薇(1981-),女,四川彭州人,大专,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由此可见人类具有巨大的可塑性。纵观人一生的发展历程,人的最佳可塑期也即是幼儿时期,因这个时期个体尚处于发育的初期,思想、行为等可塑性强,科学、正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将会对个体后期的发展成长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时幼儿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基础、先行和希望,其开展的水平与程度,直接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统筹机制是否合理、社会民生是否和谐、国民素质能否可持续发展等。由此可见,除了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以外,更要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使幼儿在活泼、有趣的体育活动中,不仅实现了“健身”,还实现了“健心”的目的。

一、国内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幼儿体育教育略显逊色。可喜的是,我国一直在朝着“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1952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幼儿暂行规程》,虽然其主要精力仍集中在幼儿智力的开发方面,但“体育”已经开始被重视。6月,国家又颁布了相关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并开始将健康放在教育事业的首要位置。从此,体育教育成了国内幼儿教育事业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以及教学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幼儿体育教育对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日趋丰富多样、教学内容更加创新、管理也日趋完善,总体来看,幼儿体育教育在国内已经被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越来越重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需要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以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体育教学模式。

二、当下国内幼儿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幼儿体育教学认识不够。首先,一些幼儿教师对开展体育教学作用和目的认识完全不够。有较多的教师,她们把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是简单的为了增强体制和发展基本动作。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以“安全活动”为主,通常压缩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以避免风险,不允许幼儿从事一些冒险的活动,教育的观念上科学性还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其次,幼儿家长对体育教学的开展意义认识不清。很多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行。徐欣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在户外活动,加之更注重孩子文化知识教育以及智力的培养,所以25%的孩子家长选择幼儿离开幼儿园以后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其余75%的孩子则是回家后看电视或自己玩。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会识字多少,做题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怕孩子体育课身体受伤、吃不消,并且提议:学校不要体育教学这门课。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也便忽视了体育、美育、德育,仅仅将智育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即便有一些幼儿园继续坚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也只是较轻的幼儿体制增强训练,注重的是保护性的体育训练,忽视了儿童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2.教学形式单一、随意性大。国内幼儿园的体育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学校发展幼儿的体育基本动作和运动能力方面的锻炼,例如:走、跑、爬、跳、钻、平衡、投掷、攀登这些基本动作,玩球、踢毽子、跳绳、滚铁球、这样的一些运动。因此,学校幼儿体育教学应以此作为体育教学重要课题,来设计教学的形式及教学内容。目前,国内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目标不明确,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体育活动内容直接看成为目标,一些还以游戏的名字代替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存在直接脱离幼儿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实际的操作。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组织形式主要有:户外体育活动、早操、体育课、国内运动会等。但根据张智颖的调查可知:开展户外活动的幼儿园占总调查对象的82.3%,开展早操活动占94.1%,开展体育课的有76.4%,组织国内运动会仅有52.9%。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比赛,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但数据调查显示,仅有更少的5.8%的公办学校组织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

3.幼儿体育教师专业存在水平较低的问题。幼儿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官,其体育技术与能力、知识水平的好坏完全决定你的班级体育教育的效果。就拿赣州市幼儿园的相关数据调查为例:赣州市幼儿园拥有专业体育教师的民办幼儿园仅有一所,占总数的4%,其余96%的幼儿园均无专业体育教师。其他教师掌握的都是一些体育综合性的技术与能力,都不具备体育专业性,一部分老师通过体育教育的进修培训,专业素养水平仍不及专业体育教师。像一些非专业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生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这些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一样,我们的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根本不能具体的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和体育运动的规律来合理调节安排好体育活动的课程,完全不能更好的考虑活动的密度与强度,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多项功能,进而导致幼儿体育活动因活动量偏小,在幼儿体育训练中达不到有效的锻炼,偏离体育活动的目标和最基本的强身健体之能效。

三、改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改善建议。

1.加强宣传,让教师、家长更重视体育教学的意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兴趣的培养以及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但目前这些认识,还不能完全被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幼儿们的家长所接受。因此,幼儿体育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应是着力普及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不是一蹶而就的小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提高,通过进修或各方面的`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认识;对于幼儿的家长,社会委员会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形式,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2.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让家长放心。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多种多样,但安全防范始终放在第一位。幼儿们正处旺盛的生长发育期,骨骼的生长,肌肉以及神经系统等都未发育完善,大脑皮层对兴奋和抑制还不均衡,兴奋神经还占优势,他们的稳定性以及注意力还很差,这就使他们的优势不能很好得发挥。如果活动的项目或动作不合理,他们会更容易感觉疲劳,注意力会更加分散。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一定要将安全落实到位。如: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训练他们跳过小河、走过小桥、钻过山洞等,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钻、跳、爬等协调能力,而且让他们置身于游戏当中,不至于感觉疲劳。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面色、情绪、呼吸等变化,以便及时判断他们的耐力,随时调节运动带来的负荷。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时刻观察幼儿运动的姿势以及行为习惯,以便在出现不当的姿势时,给予其及时的纠正。除此之外,班里一起活动的孩子较多时,教师往往为了照顾每个孩子就会精神高度紧张,越是紧张,就越难细致观察幼儿的活。因此教师在活动组织之前,一定要明确此次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并确定活动观察的主要对象,保证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3.必须加强幼儿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幼儿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受教育的“主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学校有必要提高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我们幼儿园的体育教师,要真正上好幼儿的体育课程,有必要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增长幼儿体育教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的幼儿体育教师才能在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控制幼儿体育活动量,才能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内容。目前,国内幼儿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进修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幼儿园要鼓励教师进行自学提高,给他们提供一些如考试、竞赛等形式的可以自我提高的机会,进而提高幼儿体育的教学质量。

4.怎样引导幼儿发现有价值的探索。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自主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双重关系,从而引导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如果过度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忽视教师引导的作用,集体教学活动就会像自由活动一样了。幼儿失去教师的引导,其自主探索和发现将是盲目的,就会停留在自己低水平,幼儿体育教学就将会失去教育价值。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有价值的探索和思路。幼儿有价值的探索和思路,有助于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增强体能的活动探索。如幼儿在探索椅子的多种玩法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组玩法:(1)孩子们将椅子建构成池塘,并在池塘里玩跳水、游泳的游戏;(2)摆成弯曲的铁路,在上面开火车;(3)孩子们将椅子堆高,搭成复杂的建筑观赏;(4)用绳子拖着走。显而易见,前两种从健康的角度更为有意义,在发展孩子创造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动作协调发展,锻炼体能。将这种个别的发现转换为集体的行动,就能将这种积极的探索变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会使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进步。

四、结论

新时期幼儿教育探讨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一、幼儿教育之现状

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欧美的色彩并影响至今,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袭欧美,这些幼儿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对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训,但这个特点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要拥有智力之外,还要有很多非智力的东西(比如情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人格的分裂或人的异化。这些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领域运行至今,已经逐渐显现出危机:(1)关于智慧和知识的关系处理。幼儿教育应包含知识和发展智慧两个方面,君子不器,这是孔子说的,所以,幼儿教育应主要侧重于智慧的养成而不应过早地涉及知识或素质的培养。但在各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知识代替智力的现象,各类名目繁多的幼儿教育培训多如牛毛而我们的家长们也对此兴致极大,这个现状便是时下我国幼教的明证;(2)德育工作過于概念化和形式化。我国关于人才的定义是”又红又专”,而实践中,我们对品德教育的效果关心不够,以致不少幼儿缺乏做人的基本要素--爱心。同时,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是先从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开始,而是授予一些空洞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概念,幼儿品德教育,无疑成了空中楼阁;(3)父母既过分宠爱又过多管制。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其结果便可能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同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其结果便可能是: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比如,观察大公鸡时,可先引导幼儿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答。

三、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爱迪生的妈妈对孵蛋的小爱迪生给予批评,对他的许多好奇心给予否定,爱迪生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更不会成为发明大王。幼儿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作为教育者,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传说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进行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正确引导。面对幼儿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要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

五、教学环境要多样化

孩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不断形成孩子的认知结构和一些新的概念。因此,让孩子参与环境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可以让孩子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参与愿望,更能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并逐步培养孩子懂礼貌,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在这些活动中,要设立一些荣誉,培养出孩子的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

六、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

七、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幼教老师是幼儿教育的灵魂,是执行者,好的幼教老师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幼教老师的准入门槛。幼教老师的知识面要适当拓宽,最好是心理学能力与专业水平并重,适当的懂一些医学知识,能够对孩子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帮助,使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加专业化。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认真分析孩子间的差异,耐心的引导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保有充分的尊重,运用纵向比较法,使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保留其独有的个性。

新时期和谐教育的基本特征 篇7

一、和谐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两个报告,均认为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更深层次上来说,教育公平也体现在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等,即每个学生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教育公平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相对性,其表现在依赖一定的社会而存在,并且在一定历史阶段有一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平等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直至今天我们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才有了法律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不少不公平的现象,并且有些方面的不公平现象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现实性的不公平体现在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不均衡上,如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等。教育的现实性的不公平,更多的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设计、历史和人口众多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制度性的不公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化倾向。拿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来说,他们在北京地区的招生人数要远远高出其他地方。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在教育经费中,国家拨付的义务教育费用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得非常薄弱。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79%,河南仅为2.21%。在地区上,国家对东部、中部、西部的教育投资也存在很大的差距。3.教育收费制度带来的不公平。国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收费制度,尽管标准不高,但由于不少家庭尚未脱贫,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入学或者辍学。教育收费上的不正之风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有些学校在招生时权钱交易,有钱的即可上优质学校,没钱的只能上一般学校甚至望学兴叹。4.重点学校制度带来的不公平。“文化大革命”后,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各地均建立了一批重点中小学,切实为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学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从条件到生源,从师资到管理等,再加上法制和秩序的缺失,使接受重点学校教育的机制和机会均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借鉴别国的经验,选择妥善的办法。教育公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阶段,我们只能通过调整制度和政策来尽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使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健全和完善教育收费制度和机制,充分体现教育的公益性,避免使教育过度功利性和市场化。政府应考虑地区情况,依本地经济水平来决定收费标准;扶植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贫困地区的教育、女童的教育、特殊儿童的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阻碍了和谐教育的构建,政府应调整政策,保护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在中西部和人口大省布局一些重点高等院校;改革完善高校招生计划分配办法,适当考虑人口及中等教育发展水平等。同时,政府要合理调配师资,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和待遇,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

二、和谐教育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和谐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终归宿。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1.从外部来看,协调好经济、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目前,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从横向来看,要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较发达、中部地区相对滞后、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正是从各方面着眼于协调东西部关系的。在教育方面,国家实施的“大学生支教西部计划”等政策都对中西部实行了倾斜,这些都是协调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3.从教育的内部来看,首先,要协调好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关系,如处理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受此拉动,高中阶段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了保持协调发展,国家应该更加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其次,要协调好不同类型的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要注意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阶段要注意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为“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的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心中拥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实施和谐教育,学校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三、和谐教育的创新性

创新与活力是和谐教育的内在精髓。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谐教育的创新性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这与创新教育是一致的。从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品质,远比培养某种能力更为重要。从和谐教育建设的个体取向看,教育从来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的工具。社会关系决定教育,教育是社会关系借以影响人的最根本手段。我们办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和谐发展的人,同时也要满足每个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每个人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需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教育的任务,是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实践真正坚持教育方针的指导,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真正造就出和谐发展的人。

四、和谐教育的法制性与秩序性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制,必须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强化管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依法办学。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把主要职能从具体事务管理转移到依法管理和监督上来,变直接、具体的管理为宏观管理,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端正教育行风,治理以权谋私、以教谋私现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要建章立制,逐步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实行有效的法制管理和制度管理,全面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要用法律的力量维护权利,依法执行国家的各项基本教育制度;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五、和谐教育的诚信性

和谐教育的思想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就不可能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育自身的形象,为社会做出表率。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招生、乱办班、乱收费等热点问题,严格学校的收费行为,实施好“一费制”。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加强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实施的培训,以过硬的本领塑造教师的形象。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认同。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当然,政府和学校、学校和学生等之间也要建立诚信机制,以诚信维系相互间的良好秩序和关系。

六、和谐教育的人文性与科学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21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和谐教育的内在要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同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在新世纪,“和平发展教育”的功能观、“终身素质教育”的目的观,必然导致“科学人文教育”的价值观。和谐教育恰恰反映了这一要求。因此,和谐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政府的教育政策设计和价值取向,要体现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服务学校为重点,学校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渗透于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根据学校特点、区域特点和时代特点,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上一篇:成本消耗下一篇:有机储能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