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音乐教育

2024-11-24

新时期音乐教育(共12篇)

新时期音乐教育 篇1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民族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已成为社会美育及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而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音乐审美教育。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形态和结构 (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 的鉴赏、识辩能力, 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包括感觉、知觉、情感、联想、理解等, 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 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 。美育不应仅仅着眼于美的领域, 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们音乐审美教育的问题

在我国对音乐教学领域中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 由于把音乐教育等同于类似体育的技能教育, 而相当程度地忽略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也就是受教育者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我们的音乐课, 上课前老师把一首歌抄在黑板上。上课了, 让同学们一句一句跟着自己学唱, 一遍遍的, 直至下课。整节课几十分钟, 学生始终是在被灌输音乐, 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毫无趣味的, 若是选的歌曲不受同学们喜欢, 还被逼着学唱, 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又怎么会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呢?另一方面, 由于混淆了以审美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国民音乐教育与以训练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音乐教育的界线, 从一开始就对普通学生进行枯燥艰辛的技能训练, 过分强调某些技巧的正确与严谨, 如歌唱教学中声音位置不对, 练琴时手型塌下去了, 手指没有独立地站稳在琴键上等等。固然, 技能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这对于感受或再创造具体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但是在学生还尚未学会以自身的感受来接触音乐, 并产生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足够的学习热情之前, 就狠抓技能技巧, 甚至把音乐技能作为衡量音乐水平的唯一标准, 进而在技能至上的思想指导下忽视学生的审美需求, 压抑学生达到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那么, 实际上也就扼杀了我们的音乐教学。而且, 就我们的教师本身来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在音乐欣赏中把具有随意性的想象当成逻辑的硬性规定, 让学生刻板的接受;把非语义性的音乐语言化, 告诉学生“这段音乐就是什么, 表现了什么。”还要学生背下来, 这些做法都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原则。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创造良好的审美环境

良好的审美环境包括听觉、视觉、关系氛围三个方面, 缺一不可。

音乐就是声音的艺术, 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直接刺激听觉神经, 并以色彩绚丽的旋律、张弛变化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力度、扣人心弦的速度引起心灵的共鸣, 震撼灵魂。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音乐审美教学的有效保证。视觉的满足会引发心灵的享受, 在这样的基础上, 学生才会以愉悦的状态来接受审美教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进行心灵的交流, 这时, 老师能以朋友或长辈的身份来倾听、参谋、交流, 并且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从而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2、激发审美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 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因此,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 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都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审美角度看, 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 才会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正所谓“乐中有教, 教中有益”。

3、提高音乐教师自我审美素质

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需要进行自我充电,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审美素质。因为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专业水平都对学生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思想道德状况是界定审美素质高低的标尺。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音乐教师来说, 不仅自身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更需要有对真伪、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 在选择音乐作品和教学手法时取之精华而弃之糟粕, 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教育。

总之, 没有音乐的人生不是完善的人生, 没有音乐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不仅是为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而且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大举措。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人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必需的,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音乐审美教育是培养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开拓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新时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已成为社会美育及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有关内容, 我们音乐审美教育的问题, 以及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浅议,新时期,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毛莉杰.音乐审美与素质教育[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1, (l)

[3]廖家骅著.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新时期音乐教育 篇2

斜桥镇中心幼儿园 周毅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我对幼儿园教育基本理念的理解:

(一)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如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健康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角色、表演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幼儿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这些责任意识正是推动教师自觉行动的动力所在。

(二)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责任性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教师要热爱孩子,“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中我深深的懂得:只有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深入到孩子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很好的为幼儿服务,这样就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我们教师辛勤的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爱孩子就意味着尊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个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得角落——人得自尊心。我觉得热爱幼儿要面向全体,尤其是个别性格特殊的幼儿,能容纳他们的天真,能容纳他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多表扬,多给他们戴一些高帽子,少批评,即使批评也尽量不在全班幼儿面前批评。让爱的暖流也能流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也有阳光。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想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更新幼儿教育观念,主动、积极地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幼儿人格,真诚关爱每一个幼儿,做孩子们的朋友、妈妈。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及在与幼儿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幼儿的热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因“亲其师而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过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的意志和能力。

新时期新教育观之我见 篇3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使我们的教育管理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乃至班主任,都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才会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首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传统教育思想只把那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视为人才,因而把培养这样的人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得人才层次单一,适应社会需求面窄。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学校教育的应有功能。而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凡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人才不但分类别,而且是多规格、多层次的。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传统教育思想把“分数”作为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样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向了“分数”。如果长此下去,势必会出现学校教育的片面性,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因而,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培养“四有”人才和“五育”并重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个性特长。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不少教育者的教学思想表现为: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讲授,轻创造;重划一,轻多样;重课内,轻课外。这些重此轻彼的教学思想,也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学要求严重脱节。要改变这种现象,也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使得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统一;课内和课外相统一。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职能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升学,只要学生完成学业,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职能思想,严重制约着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观念,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根本任务,由单纯的升学观念转变为长远的历史责任。

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应该说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学校培养的人,离开学校就进入社会,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在新的竞争条件下,仅靠书本知识,不要说为社会作贡献,就连能否在社会上站住脚恐怕都有困难。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通过加强基本素质教育,我们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不断实践、不断进取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能力。

第六、要树立新的教育工作者评价观

新评价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快捷、高效、和谐发展的思维活动。评价理念是“人人是完人”、“一个学生一条路”。新评价是学生通往成功和幸福的桥梁。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其功能就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发展能力、有效促进知识增长。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评价政策、学校层面的教师评价和个体层面的自我评价。校本层面的教师评价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落实国家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全面促进学生的精神、知识、身体、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和谐发展,提倡综合评价;二是对于学生个体,通过评价来培养和养成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个体层面的学生评价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实现自我教育。新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评价方法方面,提倡多样化、灵活化、适宜性,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评价所有学生,也不能一个方法去评价所有学生。社会服务性学生评价机构将产生,如“评价事务所”、“评价服务中心”等向学生开放。校本层面的纸笔考试仍将存在,但本质上发生上了变化,一是可供学生参加考试的机会增多了,二是学生申请考试,不是学校强迫实施的考试。考试成绩评价,评价将提供学生向“极限”挑战的频繁机会,围绕智力多元开发、能力全面提高、知识迅速增殖、个性和谐发展积极开展有益的竞赛评价活动,让学生“各显身手”,体会到人人都是最优秀者,意识到自己将来肯定是个幸福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完善的人。

第七、要树立起新教材观

新时期爱国教育的新方式 篇4

爱国教育如此重要,但是,面对新时期存在的新情况,中小学生课堂中的爱国教育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着种种问题,最终导致了爱国教育开展效果不佳的结果。

(一)重感性情感教育、轻理性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过多地呈现出感性情感的教育,而缺乏理性情感的教育,二者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天平上严重失衡。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们大多倾向于向学生播放抗日等战争题材的视频、图片,通过这些刺激性的素材营造国殇的凄惨的课堂氛围,以此刺激学生产生高涨的爱国热情。在感性熏陶之下所刺激出来的爱国情感虽然强烈,但是却存在爱国热情无法持久的问题。事实表明,在这种重感性情感教育的培育模式下,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得到短暂的刺激时十分高涨,但随着外在刺激的结束,这种热情也迅速消退。究其根源,则在于理性的缺失。

(二)教育内容固化、脱离学生日常实际

目前,爱国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千篇一律,缺少创新与深化,自然,这样的爱国教育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爱国主义的学习效果不佳。一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教育的内容应当有所改变。但当前爱国教育的内容,古代及战争时代的案例多于当代的事例,教育内容几近固化,容易导致学生将爱国主义定式化;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日常实际,不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当前中小学的爱国教育出现流于形式、在爱国教育的工作中只浅于口号,而忽视了学生的爱国教育的实践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多数的爱国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理论灌输,爱国教育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未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导致爱国教育被“束之高阁”。

二.中国爱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横向角度—借鉴外国优秀爱国教育,实现“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1. 爱国教育应增强仪式感

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说教性意味过于浓烈,关于爱国教育的仪式较少,导致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产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契机。因而,在进行爱国教育时,可适当增加相关的仪式,借仪式增强学生的仪式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阿根廷的爱国教育为例。

(1)阿根廷的爱国教育

阿根廷公民从上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从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到校园举行的各种爱国仪式,无不在强化着个体对国家的民族认同。一些学校甚至在上课前和放学后两次举行神圣的升旗和唱国歌仪式,以强化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 爱国教育应密切学生的日常生活

爱国教育一旦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则犹如空中楼阁,与学生日常生活想脱离,自然,学生在对爱国教育的日常行为贯彻中易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因而,爱国教育的指导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走出三尺讲台,以具体的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下以俄罗斯爱国教育为例。

(1)俄罗斯爱国教育

俄罗斯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国教育并不会主动说教,更多的是带领孩子前往胜利园、二战纪念馆等地方,通过这样亲身的经历让孩子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民众们以此种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这样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密切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与爱国素材的零距离接触,更易产生爱国情感,提升爱国觉悟,产生积极的爱国行为。

(二)纵向角度—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与史共鸣

1. 爱国教育应做到与史共鸣

史之重要,百科之首,百书之要。爱史即是爱国。若一个国家的爱国教育没有融入对本国历史的学习,那爱国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待国家、民族发展的兴衰,感悟国家历史上的荣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易对国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南京大屠杀为例,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对这段历史的处理过程中,爱国教育的效果彰显,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熟知、不断温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历史厚重感,不断产生爱国情感的过程。

2. 爱国教育应与发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

在举国上下共同庆祝同一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以节日为依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感,油然而生出对传统文化的共鸣,进而产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习俗。在对优秀传统习俗的体验过程中,寓教于乐,使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产生爱国情感。

新时期如何开展好党史教育 篇5

一、加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是中央对党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的新举措。习近平同志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经历革命、建设、改革长期考验,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团结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说明现在,启示未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用党史教育全党同志,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广大青年要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一步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中央对党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史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提高治国理政本领,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够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对于此次纪念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宣传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是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自身建设关系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党员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是党的建设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这是由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承担的艰巨任务,以及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现状决定的。一方面,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部分党员干部中被淡忘。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职业构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以及干部队伍状况等发生了变化,一大批年轻党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资料统计显示,我们党员总数近8千万,在入党时间方面,1976至2002年入党人数占50.1%,2002年后入党人数占22.2%,党员的年龄,35岁以下的党员占了23.5%,另外从党的16大到17大的五年间,学生党员增加了254.6%,新党员已是“80后”成为主流。青年固然思维敏捷,善于开拓进取,但对于党的历史知之不多,有的还没有认识到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因此面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加强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所以学习党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不断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四)加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大多数在职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许多人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也没有直接参与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没有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曲折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史还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党的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科学系统,对党史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这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党员是党的历史任务的具体实践者,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历史任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于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而言,只有铭记党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因此,很需要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

(三)深入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史工作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育人,就是要通过富有成效的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在引导舆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上发挥作用。各级党委要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重点,把党史学习和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他们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带头学习党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和教育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机关集中学习日等载体,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努力形成学习党史、宣传党史和运用党史的良好氛围。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党史作为重要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党史教研部门和党史教研基地,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党史师资队伍。要坚持抓好广大青少年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确立对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基本认知,培养和增进青少年对党的感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党史作为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要采取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着力扩大党史学习宣传普及力度。加大党史正面宣传,有利于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在增强认同、形成共识中更好地凝聚人心。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会同党史部门统筹组织多种形式的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把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列入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规划,强化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要坚持实事求是宣传党的历史,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特别是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党史正面学习宣传教育,以富有说服力的成果武装人们头脑,牢牢掌握党史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要在抓住建党90周年和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有利时机进行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筹备有关庆祝活动和重大主题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编写和运用高质量的党史普及视听教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以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我们党90年来走过的伟大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党在干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巩固壮大党史学习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纪念场馆、文艺团体等在党史学习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加强党史重要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和革命纪念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和保护水平,打造一批立体、直观、生动的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基地,扩大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掘好地方党史资源,加强对青州党史的宣传,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编写制作党史普及教材,推进党史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促进党史知识的普及,不断拓展党史宣传教育的新领域。

(五)把握和利用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好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影响。经验证明,开展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活动,推动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深入进行,是搞好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良好契机。事实上,这也是做好整个党史工作,包括党史研究的良好契机。

(六)提高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水平,促使党史学习宣传教育上台阶。第一,坚持以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为依托,提高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水平,推动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深入进行。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本质上是促进党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化。所以,深入进行党史研究,不断创造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党史研究,这是开创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基础和保证。实践证明,党史研究越深入、推出的研究成果越丰厚,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成效越显著,产生的社会影响就越广泛;同时,党史的学习宣传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好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提高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水平,搞好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二,深度挖掘和利用好地方党史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创造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品牌,建立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基地。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应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和发挥青州地方党史资源的优势,与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政治稳定服务,当好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和顾问。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细致工作,在各地形成一种重视党史、学习党史的良好氛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基地和品牌。同时,应该强调,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在挖掘和利用地方党史资源的时候,应当坚持以全党的历史为主,特别是在知识竞赛、党课教材、干部教育培训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方面,无论是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还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重要历史经验等宣传教育,都应当坚持以全党的历史为主。这是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七)拓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渠道,使用新的载体和手段,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促进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社会化。第一,对传统的方法、形式进行整合和完善。普及读物、电视专题片、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扩大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宣讲报告、征文、书法、绘画、摄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传统方式,都是进行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以高科技为载体,运用互联网、手机和动漫等手段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要建设党史老秘网,尤其是更要注重和解决制约老秘网发展的突出问题,整合力量,提高点击率,发挥党史老秘网在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发挥手机在党史学习宣传中的作用,用手机传送红色经典和红色短信,尝试用动漫的艺术形式开发党史题材。同时,把党史学习宣传教育与党员和青少年学生教育、干部培训、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扩大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效果。

(八)高度重视党史纪念设施维护建设,开展红色旅游和革命老区建设。从2009年开始,按中央的要求,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带来重大机遇。为此,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各街镇要本着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好本区域重大党史事件和人物纪念设施的维护建设工作,对重要革命遗址特别是濒危遗址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征集党史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现代手段妥善留存、整理和开发、利用、传播;二要以红色旅游为载体开展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把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开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红色旅游质量和水平,运用党史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促进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三要关心革命老区建设。青州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搞好规划,认真组织,围绕党的诞辰、抗战爆发和胜利、国庆、改革开放以及益都暴动等纪念日,举行党史知识竞赛、理论研讨会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纪念活动。重点做好建党90周年和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等有关工作,开展“红色记忆”电视专题资料片制作、论文研讨工作,用党的光荣历史、丰功伟绩和优良传统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并运用党史资源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幼儿教育探讨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一、幼儿教育之现状

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欧美的色彩并影响至今,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袭欧美,这些幼儿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对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训,但这个特点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要拥有智力之外,还要有很多非智力的东西(比如情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人格的分裂或人的异化。这些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领域运行至今,已经逐渐显现出危机:(1)关于智慧和知识的关系处理。幼儿教育应包含知识和发展智慧两个方面,君子不器,这是孔子说的,所以,幼儿教育应主要侧重于智慧的养成而不应过早地涉及知识或素质的培养。但在各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知识代替智力的现象,各类名目繁多的幼儿教育培训多如牛毛而我们的家长们也对此兴致极大,这个现状便是时下我国幼教的明证;(2)德育工作過于概念化和形式化。我国关于人才的定义是”又红又专”,而实践中,我们对品德教育的效果关心不够,以致不少幼儿缺乏做人的基本要素--爱心。同时,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是先从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开始,而是授予一些空洞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概念,幼儿品德教育,无疑成了空中楼阁;(3)父母既过分宠爱又过多管制。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其结果便可能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同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其结果便可能是: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比如,观察大公鸡时,可先引导幼儿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答。

三、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爱迪生的妈妈对孵蛋的小爱迪生给予批评,对他的许多好奇心给予否定,爱迪生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更不会成为发明大王。幼儿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作为教育者,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传说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进行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正确引导。面对幼儿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要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

五、教学环境要多样化

孩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不断形成孩子的认知结构和一些新的概念。因此,让孩子参与环境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可以让孩子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参与愿望,更能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并逐步培养孩子懂礼貌,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在这些活动中,要设立一些荣誉,培养出孩子的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

六、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

七、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幼教老师是幼儿教育的灵魂,是执行者,好的幼教老师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幼教老师的准入门槛。幼教老师的知识面要适当拓宽,最好是心理学能力与专业水平并重,适当的懂一些医学知识,能够对孩子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帮助,使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加专业化。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认真分析孩子间的差异,耐心的引导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保有充分的尊重,运用纵向比较法,使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保留其独有的个性。

新媒体时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篇7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细节问题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查, 完成了如下的调查报告, 基于此, 作出了一系列的分析与思考。

问题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您如何制定并使用教学大纲?

教师:关于教学大纲, 最重要的是他所包含的内容。唱歌, 这在教学中相当重要, 尤其在一、二年级。然后是接触乐器。

问题二:在小学里是否有所谓的官方的音乐课教学计划?

教师:有一个相当过时的计划。我觉得, 它没能提供教学方面的帮助。

问题三:在小学四年里, 音乐课是否有一定的系统性?

教师:其他课与教学计划联系的更紧, 因为上这样的课, 必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于音乐课, 尽管也可按教学计划来要求, 但不能这样死板。上音乐课, 我们有比上其他科目更多一点的自由度, 这样才能有质量。

从和教师的问答中,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平衡调整功能与教学计划成了一对矛盾。

下面是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问题一:学校里也有你们在家听的音乐吗 (如爵士, 电影音乐, 流行歌曲等等) ?

全体学生回答:没有, 根本没有!

因为, 在课堂教学中只涉及钢琴, 和一些奥尔夫乐器。

在挑选曲目时, 教师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就目的性而言, 音乐课的核心是通过身体运动和舞蹈来抵消学生在学校上课必须长时间坐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是教师的首要教学意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 使课程简化。从中只选一些不可少的东西。当然还要补充许多的新内容。

问题二:音乐课上还应该学些什么?

回答之一:识谱。我们已经学过了。

问:你们每个人都识谱吗?

男学生:不会。

问:学乐谱有什么用?

无人回答

男学生:我们在5年级时学过识谱。

另一个男学生:我们已经忘记了。

问:还应学什么?

学生甲:流行音乐。

学生乙:不要只听标题音乐, 听标题音乐会让人睡着。

问:你希望用什么音乐代替标题音乐?

学生丙:现代音乐。

问:音乐老师可以按他的想法来上课吗?或者他必须根据教学计划上课?

男学生:他可以试着来。

另一个男学生:不能完全照他的想法做。

在一节允许我们旁听的音乐课上, 流行歌曲《我相信》被配上了另外的歌词, 并被制成作为MIDI文件, 可从因特网上下载并不断的重放。它还被制作成了录像带。有了一个按学生的愿望起的标题:“终于自由了, 今天, 终于与学校再见啦!”

在我们的调查中, 一位女教师说:学生们也知道教学计划。在每学期开始时, 也向学生说明, 他们将学些什么。有时, 学生们也可能提问, 说目前的学习范围是什么, 今天或者最后一周做什么?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提出的内容, 或者完全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在这方面, 学生们也一起考虑。

另一位高年级的男学生这样说:我觉得, 如果音乐教师中有一人只教古典音乐, 有一人只教巴赫音乐, 那样很好。另外, 可以一年学古典音乐, 另一年只学流行音乐和爵士音乐, 如果能这样组合, 我觉得非常好。我很喜欢爵士音乐课。

问:音乐课上需要有与你们个人有关系的音乐吗?

女学生:我觉得不一定。要有一点。如果学习古典音乐, 那也可学点流行音乐。我不明白, 为什么音乐课必须局限在古典音乐范畴。当然重点应该放在古典音乐。但是, 每种音乐都要有点儿。

男学生:应该有一个好的搭配。古典音乐应是音乐课的重点。我们至少都要有所了解, 这才是最全面的。我觉得, 和声学很有意思。还应该吸收一些现实的内容, 如爵士音乐, 我觉得这也很有意思。我对排行榜就没那么有兴趣。也可以试着去搞清, 排行榜是怎样形成的。音乐史也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知道, 音乐在各个时期是怎样发展的, 是怎样变化的。

男学生:不仅要以古典音乐为重点。此外, 老师们也应看到, 要把其他流派的音乐包括进来。我们可以做许多事情。学生中出现了什么, 教师就可介绍什么, 也许可用专题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我们学生更了解比较现代的音乐流派。这时, 老师们就能向学生学习。

问:关于教学大纲的问题:官方的方针能否保障教学大纲?或者你有自己的方针?你所实施的教学大纲很有个性的吗?或者是按官方的方针规定的?

女教师回答:各个方面都包括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有关方针之内, 只是顺序不同。出于教学原因, 年代的顺会被打乱。不过, 我觉得, 历史的过程不必一定如此。但是, 我认为, 这很有意义。

女学生:如果教学计划能对教师放开些, 我觉得不错。如果教师有可能说, 以后3个月我们学现代音乐, 那就好了。按教学计划, 这是不行的。

显然, 在音乐课上要很好地理解文化的差异性。相关的方针要为此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

男教师:这种新的“框架方针”非常开放, 所以, 完全没有任何涉及具体内容的义务。相反, 有的是自由。其中只规定了3年内应涉及哪些范围。至于具体怎样完成, 则没有任何规定。

有一项涉及贝多芬音乐的课堂作业, 最后的成果是一盘CD, 这次作业展示了学生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兴趣爱好。

新时期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新探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教育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是一项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实践教育活动, 融思维和实践于一体, 旨在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大数据时代, 网络化社会快速发展, 特别是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时期、新形势不仅给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而且在内在思维、外在实践等方面对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影响深远。基于此, 本文主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 转换思维模式, 创新实践形式, 促使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一、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思维新模式

大学生情商教育作为一项认识自身情绪, 辨识他人情绪, 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主体行为, 需要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新形势下, 情商教育要转换思维观念, 形成既重视现实思维又掌握虚拟思维, 既借助事务思维又结合数据思维, 既强调客体思维又强化主体思维的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思维新模式。

( 一) 既重视现实思维又掌握虚拟思维。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并存,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实思维与虚拟思维共同存在于人体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有较强的活力与创新力, 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多元, 因此,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就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维步调来开展, 既要重视现实思维变化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又要重视虚拟思维变化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形成大学生情商网下与网上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

( 二) 既借助事务思维又结合数据思维。大学生情商教育千头万绪, 千丝万缕, 仅运用事务思维难以有效解决在情商教育所遇到的新问题。在大数据时代, 通过分析数据的类型、特征以及内容, 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与行为特征。在情商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 充分运用数据思维, 找出各类数据分析各类问题的内在规律及联系, 将其与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相联系, 从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与行为规律, 并结合应用事务分析、事务梳理、事务应对的事务思维, 提升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逐步提高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三) 既强调客体思维又强化主体思维。在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时, 主体思维是将大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 客体思维是将大学生作为客体对象。换而言之, 大学生既是客体的被教育对象, 又是主体学习者。因此, 在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活动时, 要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思维,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从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实践新形式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是一项主体实践教育活动。从常态来看,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实践形式主要涵盖教育体系、活动开展以及平台搭建等, 而实践内容的有机统一与实践形式的行之有效是情商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基于此,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应着力于思维新模式, 创建实践新形式。

( 一) 推行纵横交错全程连贯式的体系化教育。当前, 情商教育体系需要整合优质资源, 强化教育合力[1], 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横向教育作用, 也要强化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纵向教育作用, 从而形成纵横交错全程连贯式的体系化教育, 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系统化提供保障。

( 二) 开展传统现代融合式的多样化教育活动。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延伸, 是大学生提升情绪管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设计大学生情商教育活动时, 要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将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根植于现代文明之中, 推出形式新颖多样、教育意义深远的实践教育活动。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要将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相融合, 既要依托传统载体 ( 如校园、社区、课堂) , 又要借助于现代载体 ( 网络、手机、电视) , 务求增强情商教育实效。

( 三) 架构网上网下互动联动式的系统化教育平台。平台教育是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有益阵地, 主要由网上教育平台和网下教育平台组成。[2]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要利用网上平台教育和网下平台教育的特性, 互相取长补短, 发挥网上网下教育平台的优势, 建立网上网下平台联动机制, 形成网上与网下平台互动模式, 进而整合和利用网上网下的优秀资源, 架构情商教育系统化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晓艳.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的转变与重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642-646.

新时期团校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团校,共青团事业,创新模式

为适应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形势需要,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全国相继建立了团校。团校是专门培养团干部的学校, 是服务团的事业和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干部学校,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几十年来, 团校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十年文革及改革开放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间虽经废立重建, 几十年沧桑, 但依然克服种种困难, 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团校在高校的建立, 成为团组织在高校培养团干部的阵地, 通过培训学生团干部, 树立团干部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提高了共青团的工作水平。团校也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 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队伍, 成为共青团事业的一大阵地。团校是团校人赖以生存的物质精神家园, 所有关心团校发展的人对团校的现状都有所审视, 团校所面对的大环境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思考现实的矛盾, 思考团校的明天, 思考团校的创新模式。一、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团校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团的十五大明确提出, “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 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建设”。高校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 也是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熔炉。长期以来, 高校共青团以高校内的团校为培训阵地, 开展团的基本知识与共青团工作基本技能培训, 在团干部和青年人才培养、青年工作和青年团工作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学校共青团培养造就了大批工作骨干。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 当前高校的团校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比如, 有的团校团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教育培训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有的团校办学思想落后, 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 利用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契机, 将高校团校创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 使广大团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熟练掌握团的基本工作方法, 及时了解、分析、研究团情, 拓展知识面,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使高校团校发挥应有的贡献。二、学习型团校要走创新特色之路所谓学习型团校, 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团校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新时期, 在坚持团干部培训为主的前提下, 团校必须改革, 必须拓展,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不拓展就不能发展。曾经有学生家长问:“团校是干什么的?团校就是团干部培训学校, 大学生毕业后进机关都难, 团校的学生能进团委吗?”的确, 高校举办团校, 不单单只是对团干部的政治培养, 建立学生喜欢、干部欢迎, 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团校是我们团校建设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当前, 建设学习型团校, 促进团校的和谐发展, 创新团干培训,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高校团校才能更好地履行培养团干部和青年人才的双重使命, 增强为青年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型团校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它具有以下特征:1.更加强调全程学习。学习型团校中学员不再只是在培训班开展期间参加培训, 进行学习, 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自学机制, 使学员注重平时的学习, 把工作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 把工作中的反思当成最好的学习, 做到工作之中有学习, 学习之中有工作, 使二者紧密交融, 树立全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主要靠学习促进工作, 靠工作推动学习, 使二者实现互动, 改变以往工作影响学习、学习影响工作的观念。这样可以避免和克服过去那种重工作轻学习的不良倾向, 真正把学习引入工作, 把工作引入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2.更加强调团队的学习。学习型团校强调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组织学习。学校共青团有着共同的目标, 就是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虽然团校的学员来自不同的院系, 但他们的共同远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单位的团员青年, 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彼此之间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互相交流, 更能建立一种团结、协调及和谐的相互学习的氛围, 共享学习成果, 相互取长补短, 整体推进学校的共青团事业。3.更加强调学习后的创新。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只有将在学习中获得的信息、知识、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 实现工作创新, 产生工作绩效, 学习才有意义。学习型团校注重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成果, 把工作的成果转化为学习的成果, 使二者相互转化, 通过学习最终提高团组织服务团员青年的能力。4.更加注重系统思考。共青团工作一向注重全局观念, 学习型团校牢固树立全校共青团工作一盘棋的思想, 敏锐捕捉学校共青团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开展调查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使团的工作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三、学习型团校的教育创新途径1.开展学习型团校和学习型团干部联创活动。各级学生团干部、学生干部是高校团校的主要学员, 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团员青年中的优秀分子, 是组织引导青年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的骨干力量, 肩负着重要职责, 因此团干部的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型团校的创建离不开学习型团干部的热情参与。团干部要率先垂范, 带头学习, 通过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 影响和带动周围的青年学习。团干部要转变过去的学习理念, 接受学习型组织的学习理念。一是树立竞争就是学习力竞争的理念;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四是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通过学习型团校和学习型团干部联创, 使团干部成为学习型团校的推动者和示范者, 营造学习型团校的学习氛围。2.完善管理制度, 保障团校育人效果。只有建立起完备的规章制度, 才能使团校的各项培训工作正常化、规范化。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淘汰制度、约束和监督制度等, 激发培训学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建立健全团校的领导机构, 设置办公室、教学部、实践部、宣传部等部门, 规定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学员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至少写一篇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在团校内部管理上建立团校干部例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办公室使用和管理制度、宣传和编辑制度等;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招生制度、学员考勤登记制度、学员学习和作业制度、学员学业考核评定制度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 使团干部真正学有压力, 学有动力, 学有能力, 学有效力。3.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团校学员参与主动性。在设置培训课程时要充分考虑高校的特点, 注重培养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 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政治理论修养培训, 培养学员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本质和精髓, 并在实际工作灵活运用;工作能力的培训, 培养学员在思维、决策、协调、宣传、实际操作等方面工作方法, 提高学员的工作水平;学生管理政策的培训, 培养学员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基层团组织建设, 学生奖、贷、助、补等方面的政策, 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人格修养的培训内容, 培养学员有开阔的胸襟、高尚的人品、坚强的意志、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良好作风的养成, 强调动手动脑做事, 强化学员自律意识;心理素质的培训内容, 培养学员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对突发事件、挫折困难的克服能力, 完善心理人格, 提高团干部对其他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能力。培训内容可以涵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 以及团务、组织行为学、公关礼仪、公文写作等课程。4.拓展多渠道、板块授课模式, 丰富团校教育手段。团校教学的形式要丰富, 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将团校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聘任校内外专家、资深团干部为学生授课, 在保持课堂授课的同时提高授课质量;邀请各类专业人才、企业家、优秀经理人定期举办各类讲座, 为学员开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新渠道;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广泛开展, 组织学员参加, 野外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引入提高了团校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项可以作为选修板块供学员选择;将社会实践模块引入团校培训形式, 团校学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撰写调查报告,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 将学知识、长才干与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多种类型的培训, 如学生会干部专题培训、新生团干部培训、社团干部培训等, 同时, 要综合运用研讨班、学习小组、专题讲座等各种学习方式和载体, 不断增强学员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力,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加强网上团校的建设, 搭建网络平台, 通过建立自学与共学相结合的形式, 构筑纵横交错、网上网下结合的互动学习组织网络。5.组建团校基础教学专家型师资队伍, 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广大专职团干部具有年轻、活跃、接近学生的特点, 在团校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尤为关键。团组织工作要注重研究青年、贴近青年、体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和服务青年的特性。因此, 团校工作必须注重研究实际,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从而不断拓展团建工作的新内涵, 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团校每年可划拨一定的经费, 用于学校专职团干部的科研项目, 并针对当前的团工作开展专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团干部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上升是专职团干部做好团校基础教学的关键, 也是团校培训水平和创新教育能力提高的源泉。6.延伸团校工作手臂, 拓宽团校育人覆盖范围。在非培训期间, 要结合学校党政中心工作, 结合当前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 广泛开展贴近学生特点、贴近学生专业、贴近社会需求的各类竞赛, 激发广大团干部的学习和创造热情, 争创学习型团校, 争当学习型团干部。可以将团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 让团干部走出校园, 了解社会、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提高团校的培训效果。可以将团校培训与团体训练相结合, 熔炼团干部的团队意识, 提高团体学习的能力。建设学习型团校, 是团校在新时期在共青团的指导下和谐发展, 是一个富有时代精神和符合现实需要的重要实践, 对促进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的全面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面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特点, 紧密结合团校的工作实际, 以扎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努力把团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不断提高团校的学习能力和培训能力, 这是保持和增强团组织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也是共青团组织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顾胜贤.高校学生团干队伍建设思考[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02) .

[2]刘明耀.浅谈新形势下企业兼职团干部的作用[J].涟钢科技与管理, 2007, (01) .

[3]吴新林.新形势下高校团校培训工作特性及创新途径探析[J].内江科技, 2009, (01) .

[4]李颖萍, 王莹, 王勇.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以九江学院商学院为例[J].科技风, 2010, (01) .

新时期党员廉政教育探析 篇10

一、筑牢党员思想防线, 强化约束体制

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筑牢党员思想防线是进行党员廉政教育的根本保证。“物必自腐, 而后虫生”就是这个道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从主观上说, 放松世界观的改造, 背弃理想信念, 思想蜕化变质, 是一些人堕落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越是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激励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进行党员廉政教育的思想保证, 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党员的思想, 使党员真正意义上理解科学理论的内涵,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及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态度决定一切”, 通过上党课, 听报告, 进行制度宣传, 有纪律的组织党员学习习《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领导十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 加强党员的纪律意识和廉政观念。在进行制度宣传时应将“宣传了什么”、“为什么宣传”、“怎样宣传”, 进行三位一体化定位, 使法制和教育相得益彰, 切实强化约束体制。在进行党员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优越性和表率性, 引导党员干部的平等性, 自觉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 认真学习党的思想并夯实领导责任。

二、规范个人日常行为, 促进廉洁从政

2010年1月, 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以下简称《廉政准则》) , 这是对党内各部门、各人员进行廉洁从政采取的重要措施, 各党员必须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行为的重要规范, 是促进党员廉洁从政的重要途径。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党员, 不能轻视个人错误。因此, 从个人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严格自律, 提高个人行为规范素养, 修身养性, 努力将日常行为准则延伸至执政为民的规范, 提高个人夯实《廉洁准则》的高度。

为更好地执行《廉洁准则》的规定和要求, 党员应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小事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目前, 由于部分党员的行为规范素养的缺失, 导致一些空谈、吃喝、粗暴的恶习盛行。如“河北第一秘”犯罪的直接来源就是一包香烟, 有时候, 导向犯罪道路的源头可能就是一包烟, 一箱酒, 一点小礼物, 仅此而已。所以, 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小事做起, 是防止走向贪污犯罪深渊的关键。切勿将党员的权利进行私有化, 利益化。“不仁之情不为, 不义之财不取, 不正之风不染, 不明之事不干。”每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努力以平常心态面对权利和诱惑, 廉洁从政。同时, 在工作中, 应尽职尽责, 认真应对, 坚持到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是毛泽东人生观的核心思想。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说, 可贵的是他一辈子总是做好事, 不做坏事, 做有益于人类的事。如果开头做点好事, 后来又做坏事, 这就叫做没有坚持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 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 一贯的有益于青年, 一贯的有益于革命, 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 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党员的工作是一种具体的事物, 作为一名党员, 应在行动上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 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 诚心待人, 公道办事, 成为人民群众中的好党员。

三、开展反腐警示教育, 深化廉政教育

开展党员反腐警示教育是深化廉政教育的重要举措。所谓反腐警示教育, 即“利用电化教育的形式, 通过反面案例和负面教训, 生动、形象、直观的对党员进行腐败的深度剖析教育, 增强党员廉政意识, 使党员进行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

为更好的开展和进行反腐警示教育, 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 应充分认识腐败的思想根源。个人思想的堕落是走向腐败的根本原因, 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是影响党员行动力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堕落腐败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一种表现, 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在外界的是非面前, 淡泊名利, 抵制不良诱惑;其次, 应充分认识腐败的危险性。中共中央领导人习近平曾说:“敬畏之心, 戒惧之意。”常怀敬畏, 戒惧之心, 防止“机遇”和“价值”被诱惑所腐蚀, 对权力保持清醒的把握, 是防止私欲膨胀的重要手段, 不仅是为了党, 为了国家, 为了人民, 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否则, 不仅葬送了自己, 也伤害了他人。最后, 充分认识我国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 绝不姑息。”习近平总书记17日再次谈到反腐败, 说到“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 如果发展下去“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的重话, 新时期下的反腐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和紧迫性, 但也应不失决心、毅力和落实。

四、建立廉政教育网络, 推进反腐倡廉

建立廉政教育网络, 是推进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促进网络廉政教育的科学化, 制度化和经常化, 是有效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齐先朴在《简论西方的政党“网络化”与“网络化政党”》中指出:“西方政党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 通过建立本党网站, 推动交流沟通, 扩大党内民主, 展现政党形象便利政治参与等方式推进政党‘网络化’, 优化政党形象, 扩大群众基础, 增强了政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新时期下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的使用度不断扩大, 中国共产党应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的执政能力和适应性。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 为各国党的执政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舆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曾在考察工作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器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应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 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 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其先进性和持久性, 就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互联网优势, 对于其他国家的政党建设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提升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 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同时,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平台,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自由发表言论的需求, 能够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个人意愿, 使人民群众自由、及时的进行交流和沟通。

党员廉政教育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指出“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 严肃组织人事纪律, 促进用人风气好转——严肃纪律带来正气清风。”这是新时期下做好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教育,警示,预防,新时期,廉政教育

参考文献

[1]司晓娟.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7) .

对新时期教育创新的思考 篇11

一、继续教育观念创新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对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它又成为教育行为的指南,教育创新的先导、前提。观念创新可以说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继续教育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观念,不断开拓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应是对继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的创新。目前社会上许多人,甚至是有些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人刘继续教育的范畴在认识上还存在种种局限。女将继续教育限定于大学后、非学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等等,将众多本应包含在继续教育框架内的教育活动人为地排除在外。观念上众多的限定词严重束缚了继续教育在纵向牙瞒向上的拓展。21世纪的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部分,它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际志,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处于新时期的终身教育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应是一个“无限制的领域,所有的社会人员,都是继续教育服务的对象。继续教育应被视为正规教育系统之外,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途径,其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继续教育意义下的学习者,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还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的转变。传统的继续教育培UII机构要突破以往的事业单位式的办学思路,要从思想上依靠政府、依靠行政指令和计划转换到依靠市场、服务市场需求上来,转到主动出击、开门办学、开放式办学上来,转到提高质量、适时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上来。

二、体制和机制创新

体制和机制创新要求我们对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道路、政策进行不断创新,并做出系统的决择和总体构思,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继续教育发展体制和协调一致的教育发展机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刘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强制性的制约作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办学体制—元化、经费投入单—化、结构失衡、资源浪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等。继续教育体制创新,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即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规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新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对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强化继续教育管理、积极引导、规范市场、搞好服务上,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制定出台和认真贯彻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性文件。要精心设计好继续教育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各级继续教育机构和培训活动的支持、导和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制度、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证书登记制度和考评制度。

原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主要是行政化、计划性运作,小型化、低效化运作。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供需双方方能够有效沟通,各种培训信息能有效传递,企业、高校、科研院

所、社会力量等各种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要适时开发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项目,提高继续教育的市场应变能力,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贴近市场,服务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规模意识、品牌意识,搭建供需双方沟通交流平台。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建立资源网络,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各方资源,使继续教育逐步建立起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的运人机制。

三、内容和方法创新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继续教育创新的核心。由于继续教育具有目标的多层次睦、内容的广泛陛、对象的多元性、条件的复杂睦等特点,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通过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和运作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增强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创新素质。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上,培训需求方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培训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继续教育提供方应本着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方便学员学习的原则,坚持各种教育形式结合互补,并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上,全面改革教学内容,着眼长远,兼顾眼前,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并有一定前瞻陛的教学内容,使学员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学员发展创新思维,成为创新人才,提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奠定基础。

培训方法的好坏直接牵涉到继续教育的效果。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探索引进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拓剧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方式方法,尽量利用现代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吸收国际上流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长处,通过多种手段对现行的考核及评估方法进行变革。在培训方法上,要逐步改变讲授式的单—教学形式,坚持研讨式、现场式、电子化等教学形式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能力培养,把功夫下在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四、继续教育创新中的人

继续教育创新中的人才队伍主要就是指继续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和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

继续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其—是创新精神和意识,即要追求创新、推崇创新和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其二是创新思维和潜能,即应具有创造陛想积极的求异思维,以及具有直觉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其三是创新能力和技能,即应具有获取、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以及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个陛特点和差异睦,打破千篇—律的格局,鼓励多样化。要结合学员的专长、气质、爱好等不同特点,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适应不同工作需要的不同的人才,开发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

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队伍,才可能保证继续教育创新达到较高水平。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管理者应是—支高效、精干、能适应继续教育发展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队伍,所以也必须把管理者自身的继续教育搞好。通过进行理论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及实践演练等方式,促进继续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实现从传统管理到规范、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继续教育仓惭的重要—环。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型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继续教育的教师也必须及时转换角色,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必须开辟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实和凡固继续教肓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能力、人格,能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吸取最新的教育和行业科学成果,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并能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把握和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的人。

—个系统能够持续发展,根本在于系统内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地实行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要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研究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新观念、新模式、新手段,立足本国、本行业发展现实,把握继续教育内在特性,设计与推行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认识研究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和新途径,在各方面进行持续创新。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吉林省镇赉县教师进修学校

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探究 篇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工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简单的技术操作向更加多元的素质转变,工程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一种需求。在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工程教育背景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而关于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目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由宏观到微观全方面地关注工程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1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程教育体系混乱,目标定为模糊

在中国的教育中,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混为一谈,教育内容中实践性、技术性的知识不断被削减,理论性、学术性的知识不断被增加,知识体系的偏向,使得工程教育与实践不断偏离。同时,工程教育存在于不同的教育层次中,国内大专层次、二本院校、一本以及重点院校培养模式大体相同,工程教育在理论研读和实践知识实现综合,内容杂多,但专业性不强。工程教育模式既不能满足高端研究性人才的理论素养要求,又不能满足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知识需求,使得工程教育领域的各种人才都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缺乏完善的培养结构和调控机制,无论是科研还是应用型知识都没有充分地与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虽然阅读了丰富的理论书籍,发表了数量客观的文章,但是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却很低。

1.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新时代下我国工程教育的背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一,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调整,其二,我国教育正在朝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而我国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存在滞后性的倾向,课程体系内容长期固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出专业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的内容和理论课存在矛盾,很多学生在实践中的内容并没有与理论内容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不知道在理论中和实践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同时,工程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不仅需要严格的专业内容的知识,而且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少。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难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而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跨学科知识的高技术、综合性人才。

1.3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单一

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缺乏工程教育实践经验和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上不敢有太强的灵活性,只能依靠教材内容和自己在学校期间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解读,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变化。虽然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不断引导着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并投入到教育模式的研究中,但是在教学中很少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然后通过详细系统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加关注的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足够丰富,讲解是否清晰,能不能够让学生理解,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关注课堂互动的多元性和课堂内容对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引导性。

2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因素

2.1新教育理念实践性不够

新课程理念在教育中的推广已经有10多个年头,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整体思想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教学中也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实践中看到,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仍存在一些偏区。一是,新课程改革存在形式化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内,教师给于讨论的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指导,在时间结束后,没有分享和讨论,而是由教师对内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有话语权,但是在思维上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仍然是对内容的机械接收。二是,新课程模式在教学中非常规化状态。新课程改革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只是在学校进行公开教学或者比赛时,才会进行新课程模式展示,在常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

2.2师资力量亟待优化

工程教育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但是目前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能够满足高实践性和强综合性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拥有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由于高校对教学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而论文发表数量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甚至一些教师还同时担任着一些行政职务,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自己,来研究新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学校建立新课程改革小组,督促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新的教学方式,促进新理念的渗透。

3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

3.1优化教育目标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各层次院校的市场定位是存在差异的,教育目标也需要根据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有效的指导。高等专科院校的人才是要服务基层的工程建设,学生除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工程知识外,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根据理论化的设计进行实地的操作,加强工程进度。普通二本院校的市场定位是一些基层管理人员,能够组织工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这就需要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这也需要在目标中有所体现。重点院校的市场定位是工程教育的研究性人才,这些人员需要不断研读本国以及外国的一些前沿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理论。

3.2加强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各院校教育目标的调整,各级相似的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调整,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明确的课程体系,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维度进行完善。公共课程主要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文化、语言等社会学科的知识,但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本专业密切联系,树立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需要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增加课程的时代性和课程性,实践课程需要增加课时数,增加与企业的结合,形成广泛而专业的实践课程,从而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3.3改革教育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逐渐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参与和自主搜集资料的学习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理念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开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教师由直接讲解转化为间接指导,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再次,改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借助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借助同伴共同的知识基础促进个体的成长。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目标模糊,课程体系雷同而滞后,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主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使工程教育改革出现瓶颈。人才的多元素质要求,急需深化课程改革,关注教育过程。在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层次院校的市场定位,设计明确的教育目标;加强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系统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70.

[2]邱学青,李正,吴应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5-14,45.

[3]陈以一,李晔,陈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1-5,19.

上一篇:《普通话语音》课程下一篇:媒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