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理念(共12篇)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1
一、我国日语专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 至2011年, 我国目前共有1108所本科大学, 其中设立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共466所, 在所有高校专业排名中, 日语专业排名第十二位, 而在外语类专业排名中仅次于英语专业, 位居第二。另外, 由于近年高校扩大招生, 日语专业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在2012年7月的一次关于日语教学学术会议上明确表示:日语已经不再是外语领域的小语种, 已经跻身大语种行列。在日语专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 生源过剩、就业困难、人才质量需求标准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切实地体现出来。那么,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日语专业应该如何面对, 如何稳步前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新趋势
1、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我国日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高潮期——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日语教学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进步着, 但是一直以来都未曾走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或标准的束缚中, 即“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核心、基于语言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理念范畴”。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的自主性差、缺乏适应和交流能力。学生的外语学习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 似乎仅仅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 拿到种种证书。新形势下, 学术界对于日语教育产生了例如多元语言主义等诸多教学理念, 即不要求学习外语达到母语者的熟练程度而是要求在不同的场合下, 面对特定的对象, 运用不同的能力, 达到有效的交流。这一理念强调了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外语知识本身是为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养成服务的以及将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当然笔者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外语的基础教学也很重要, 但笔者认为对非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这其中就包括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意在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能够顺畅地沟通。只有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齐头并进, 才能使外语教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
2、跨学科知识的需求
有某外语专业毕业生需求问卷调查中显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等希望外语专业毕业生具有宽泛知识能力与人文素质。在国家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市场对单纯的语言类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减小, 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为专业日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让学生去“学习日语”?还是“用日语去学习”?这是个很关键也很深刻的问题。如果是前者, 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便会成为日语本身的工具, 如果是后者, 我们的学生将有可能利用日语这一语言工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而目前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显然对后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必须改变主要用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来衡量语言能力的评价模式, 摒弃单一“学习日语”本身的陈旧观念, 将“用日语去学习”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中, 我们的日语教育才能摆脱固有模式, 走上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
1、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1)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即进行主导干预下的主体学习方式。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发表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列提纲、讨论等一系列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使学生感到日语学习的趣味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内省发现问题, 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另外, 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发表做准备, 彼此间的配合和适应很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 尽早导入文化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大学一、二年级) 就导入日本文化等知识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因为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是关系到教育目的是否能够达成的关键时期。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起点, 所谓万事开头难, 如果一开始就单纯地进行语言学习, 每天除了单词就是语法的轰炸模式, 势必将学生的兴趣消除殆尽。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导入日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艺术等基础知识, 便会将索然无味的语言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形式, 可以采用图片、影像资料等较直观易懂的方式进行, 并且可以运用比较法, 将中日两国文化相比较进行教学。
(3) 创造跨文化交流机会。在课内, 充分利用会话课的资源, 导入跨文化的交际场景练习等。在课外,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表演比赛等日语活动;平时多与外教和留学生进行接触、交流;养成读报纸、看新闻的好习惯, 关心国际形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跟日本的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与日本的大学合作, 就某一课题进行教师或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2、创建特色日语专业
近年, 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 曾经备受青睐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就业难的问题。在此笔者以大学教师的身份, 从教育的角度就这一问题浅谈下自己的想法。
面对如今的社会需求,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具有单一的语言知识, 还必须具有其它广泛的知识储备。现在很多外语院校已经采用1+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外语+专业技能模式, 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如果两个部分平分秋色很容易削弱外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外语为核心, 其他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只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加强。即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外壳, 包容进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 同时又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作为语言的内核。就日语专业而言, 可以开设商务日语、科技日语、计算机日语等课程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在外语教育中, 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与人之间打开心扉, 仅仅依靠语言文字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同时, 对语言的学习仅仅停留于语言本身, 而不能很好地利用语言去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那么可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有缺陷的, 是不可取的。在日语教育中,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两点才能使学生学好日语, 从而用日语更好地去学习。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国际化进程加快, 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外语教育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变迁对我国外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日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一环, 也必然肩负起这一重任。据了解目前大学日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套相对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日语教学在变迁中应该何去何从, 也成为近年日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专业日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变迁, 以期对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语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修刚, 李运博.日语教育概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赵华敏, 林洪.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4) .
[3]高志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 2007 (5) .
[4]修刚.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2
理念
工作单位:XXXXX姓名:XXXXX
通讯地址: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摘要:传统的中学教育观念是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现在的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育人教书”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才适应现代中学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教师育人德育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中学生刚好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身体外形剧烈变化,内机能也迅速健全,同时心理问题也容易引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危险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长了青少年犯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奠定其个性发展基础并初步形成个性的时期,所以中学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
《管子》说:“德者,道之舍。”。德是道的先觉条件,故而要育人必先讲德。学生学会做人,在他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他自觉地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传统的中学教育观念是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现在的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育人教书”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才适应现代中学教育。
我认为,要培养及落实“育人教书”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思想方面。首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教书育人”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育人教书”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教育指导方针。怎样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怎样的教育重心,也决定了教师能教出怎样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那种八股文,所以中国古代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那种酸溜溜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只会“之乎者也”的“文人墨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采用的教育理念是武士道精神,所以当时日本培养出来的青年都是那种极端狂热的好战分子。
教师只有心存“育人教书”教育理念,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细节问题,从而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我刚接任7年级英语教师的时候,心想自己不是班主任, 只是个科任教师,所以我当时的教育理念就是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当时,有一个学生,英语成绩很好。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得意门生,并以他为骄傲。可是后来,他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把一个学生扎成了重伤。具体的原因是他一直都受到一帮学生的欺负,那天实在忍无可忍了。当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真是既心痛,又惋惜。在班里,他最常接触的人是我,最信任的人也是我。当时我就觉得他性格有点软弱,有点自卑,可是我就怎么没想到他那时一直受到别人的欺负呢?如果我心存“育人教书”这种教育理念,我肯定会更深入地去了解他,肯定会发现这一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二、自身方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课堂上的答疑解惑仅仅是教育学生知识和技能,其平时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品德等才是最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准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用自己的高贵品德,去教育别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篇英语日记。日记内容哪怕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都可以。因为学生觉得每天用有限的单词描述简单事情的日记太枯燥了,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于是,我自己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日记内容也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段时间后,我把我的日记给他们看。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我的日记写的太好了,太有保存价值了。那时我就跟他们说:“同样是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简简单单的几个初中英语单词,为什么我的日记就写的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因为我坚持写,所以每天发生的事都被我记录下来了。日记就会变的很有故事性,很有保存价值。从那以后,我班的好多学生都养成了坚持写英语日记的好习惯。
三、方法方面。灵活教学,育人为先。
(一)付出你的爱心和责任心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当他真正意识到你的良苦用心的时候,他就会真正地接纳你,信任你,并努力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在我刚教书的那一年,我班有一位性格非常叛逆的学生。因为他上课经常讲话,开小差,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对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一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他心不在焉地与人讲话。我没有直接点名,只是看着他,提醒他。“干嘛?”他大声地说。“请认真听课!”我心平气和地说。“关你什么事?”他顶撞我后,还把书本一扔,站起来就往外走。刚好这时,校领导经过我们班,看到他往外走,就把他拦住,并向我询问情况。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但我深深地明白他是我的学生。如果我如实说出情况,这学生肯定是要受处分的,所以我就说:“他说要上趟厕所”。在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他抬头看了我一眼。
以后每次上我的课,他都没捣过蛋。我也没有因为上次的事就对他有偏见,反而适时地给他一些表扬和鼓励。他不论是在学业成绩还是在道德素质方面都有了很大地提高。现在,他已经升学了。每次我们在路上碰见,他都会很礼貌地向我打招呼。
(二)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就像治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些优等生自以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开始目中无人。他们不知
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高中或大学时期,由于人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下来的精英,所以原来中学时期属于绝对优等生的学生将会变得不再受人瞩目,不再是同学眼中的明星。有些学生一时承受不了从高高在上一下变得平庸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一些差等生呢?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是笨的原因,就是比别人差。任劳任怨,听天由命。中学读书经历的失败令他们在后半生都消极、自卑,以至于整个人生都失败。对于优等生,我们应该多教导他们不能骄傲自满,而对于差等生,我们应该多教导他们不应妄自菲薄。
(三)求助他人
当我们真地很用心去教育学生,还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时候,是否应该求助一下他人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不是这把锁对应的钥匙,就不应该强求。与其“强扭的瓜不甜”,不如找到这把锁的钥匙,让其为我们开启这把“心锁”。
2011年,在我执教八年级英语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学生。他父母开麻将馆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也是爱理不理的。他整天吊儿郎当,喜欢打架斗殴,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我怎么说教都不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了解到他之所以这样,原来问题的重心是他的家庭。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家访。经过我的耐心说教,他的父母转变了思想,更多地关心起自己的孩子。该学生在他父母的教育下,确实改变了很多。这即是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教师,我们不应该只看重学生眼前的成绩,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真正为一个孩子的未来着想。如果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具有一些专业知识,而在大是大非方面迷失了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奥斯特洛夫斯基。教师生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真正为人类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何绍纯 王旭飞.《中学生心理辅导指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魏书生 刘继才 孟庆欣.《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刘冬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5]李宝海.《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涵义及评价维度》.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高中数学 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79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标,教师在教育理念的宏观指导下,精心拣选每一节课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育理念所导向的教学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上是应该秉持严肃负责的态度的。新的时期,教育部对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指导主要归向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方面,要求数学教师在坚持数学科学精神的前提下,更加全面地衡量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本篇文章,即列举几项新时期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简单阐述一下本人的诠释和践行方式。
一、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将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发挥到极致,但是并不关心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做的就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记录公式或者是作答题目。这样学生就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消磨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也难以得到基本的增长和提升。其实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是不矛盾的,二者是完全可以兼顾并存、相互包容的。1.教师在数学知识方面比学生更加充足,在学习方法上比学生更有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统筹权力,这样有益于集中实现课堂的高效。但是,学生作为课堂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授课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其中,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学生对自己哪个数学公式没有学好、还需要教师再次讲解也是最为清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通过一定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切身需要。2.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益于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因为学生能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思路,比较全面地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3.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对学生学习潜力和能力的一种肯定,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也会进一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给教师提出一些教學建议的同时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时候非但没有丧失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力,而是还树立了自己的教学威信。
二、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的教育教学理念
评估作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常常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后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不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还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估,都是基于前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因而具有对于总结经验教训和全面认识自我重要的价值作用。但是,之前的评估模式过于形式化,在真正评估的内容和方式上不够客观和系统,导致未能取得客观准确的评估结论。1.完善现有的学生评估模式。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师在评估一名学生的时候,常常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估内容,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一种误区。学生其他方面诸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等不但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名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方面。新时期的教学精神指导高中数学教师在评估学生的时候要具备综合的眼光和全面的价值取向。2.建立客观的教师评估体系。学生评估教师模式的客观转变要求主要是基于评估的具体内容提出来的。大多数的评估答卷中,主要考察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态和教师的作业布置形式,但是对于教师是否关心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师生互动等并不关注,这样就意味着教师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足够了。但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时刻将育人当作己任,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的和谐成长。新时期的教师评估体系必须具备全面、客观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得失有正确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切实关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倾向于帮助学生提升成绩,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这样就相对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实成绩只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更加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的。因此,新课改专门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明确要求。在客观教学实践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着学生通过动手的形式亲身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而且还可以保证学生在成绩和能力方面并驾齐驱、和谐发展,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总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高中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多样化的途径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四、努力发现学生优势,激发学生潜力的教育教学理念
古语有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擅长速算,有的学生做题细心,有的学生擅长举一反三,还有的学生在答题方面另辟蹊径、思路独到。不论学生的优势是什么,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其次,对于学生还没有表现出的优势或者潜力,教师要通过自己教学中耐心地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实现潜力的发展和凸显。高中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弱点是有一定的判断力的,因此在具体的践行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的时候,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优势是哪些,进一步准确把握学生们的情况。总之,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力,成为他们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导航者。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含义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具有时代性特质,具有引导时代发展的价值存在。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对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的理性认识及人们在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观念[1]。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特征。【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的理性认识及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指向性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须实现两大转变
1. 从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向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成为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忽视塑造完善人格,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不再相适应,因此,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成为实现新时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自由观念进一步增强,人们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只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人成为全面关系的占有者【3】,才能与新时期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相适应。
2. 从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教育模式多元化和实施途径多样化的转变
“灌输”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知识和事物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过于注重单向性的“灌输”教育,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造成潜在的逆反心理【4】。其次,“灌输”教育中施教者所运用的说教方式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主体性受到压制,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再次,“灌输”教育是一种单向的传递活动,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5],才能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和参与和谐社会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技能等政治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系统工程的理念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其变化的因素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视做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教育中,要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变应变,用实践来作为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变化。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它和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是息息相关的[6]。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差别、教育差别、地域差别进一步扩大,每个大学生的出身、地域、家庭环境、信仰、爱好、特长差距也随之拉大,其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千差万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动态的。“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中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易变的绝对运动之中。”(7)
只有善于分析、全面把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因素,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一个互动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与环境间不断地进行互动与交流。要注重教育客体的个性化,通过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对话与交流,因材施教,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地位,激发教育客体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并借助多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传播思想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应改变灌输、说教的传统模式,转向灌输与对话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四、运用创新思维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创新思维就是革故鼎新中的扬弃与发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运用创新思维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有敏感的反应,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回答问题。
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要在于能否主动运用创新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创新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只有不惟书、不惟上、不拘泥于传统,才能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其次是勇于批判,勤于实践。批判旧理论是创造新理论的前提,批判旧理念也是确立新理念的前提。再次是提高想象力,锤炼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以想象力和创造性为先进理念注入生命力元素。
2、用多种手段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型社会形态向现代型社会形态转型之中,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运用创新思维探索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用“观念教育”代替“概念教育”,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具科学性
体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缺少生动鲜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等单一化的方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广研究式的教育方法,变单一灌输为相互交流,使学生融入教育者的教育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参与和接受思想教育,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8)。
第二、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尝试
信息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状况更为复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当由传统经验教育转向现代科学教育。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信息论、现代管理科学、教育艺术、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机运用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第三、多种教育方法结合,有助于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如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如充分利用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教育手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更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新时期,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不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做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一个互动的系统。怎样构建这样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2]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2000年
[3]杨启富《关于教育理念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第11期
[4]谭德明崔泽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江雪茹《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8月
[6]廖志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6.
新时期医院经营理念 篇5
引言
随着我国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及加入 WTO 组织,医疗服务将进一步市场化。新时期的医院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不断私营化将是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现就新时期医院经营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观念要更新
新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本市场、服务市场、人力市场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而要经营好医院,首先要更新观念。
1.1树立医疗市场竞争意识通过采取不同竞争方式和方法,寻找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1.2增强市场竞争观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医院经营的策略。按照医疗市场需求和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组织工作,建立适应新时期医疗的运行机制。
1.3增强经营理念改变过去医院依靠政府援助的传统观念,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搞好医院经营,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要到位
2.1以设备优势抢占医疗市场虽然医院经营的立足点是医疗技术的提高,但也离不开现代化的辅助检查设备,医院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设备规模和档次的竞争。对重点科室及优先发展科室专用设备应及时进行更新和添置,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型高精尖设备,以设备规模(如贷款、合作、融资)领先优势抢占医疗市场。
2.2以服务优势吸引广大患者医疗、优质、高效服务是医院经营理念发展的永恒主题;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是医院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效益加满意是医院的奋斗目标。要用真心、诚意、细心、爱心去面对社会,面对患者,并以软硬件环境上造就医患之间对服务质量的追求,全方位塑造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意识。为新时期医院经营理念不断提供动力,形成大家为我服务,我为患者服务的服务文化氛围。
三、树立品牌意识
医院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即品牌。经营理念、管理文化及服务水平是蕴含在品牌中的灵魂。
3.1要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的习惯、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关系和学习创新的氛围这样一种文化理念。
3.2塑造医院品牌,就要有自己的院徽、院旗及院规,有自己的名医名科及独特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重大纪念和节庆时机,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医院专题或系列性重要活动,把健康带给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使医院和社会之间形成一种高效互动的服务关系,为医院的经营发展不断提供压力和动力,使医院经营永远处于良性循环当中。
四、吸引人才并引入高新技术
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新时期医院经营就得坚持把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引进新技术项目和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坚持走科技兴院、强院之路。
4.1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医院在人才培养上,应遵循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对科主任的培养,重点放在短期培训、外出考
察、参加学术会议上,使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带领科室业务发展,对优秀中青年骨干,采取在职研究生培养和派出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聘用省内外知名度高、医术精、医德好的老专家在原岗位留用,提高传、帮、带水平,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
4.2特色品牌名副其实医院始终坚持以突出重点专科、扶持特色专科、带动一般专科的方式,积极培育自己的服务品牌和特色,以人带科、做名医、创名科、建名院为经营好医院奠定坚实基础及雄厚的技术力量。
五、管理是关键
新时期医院管理的模式应该是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对人财物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具体管理,即由原来的服务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
5.1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经营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量化考核,动态管理,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5.2医院实行完全成本,收入分成,节余的科室自己二级承包核算制,积极鼓励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投资回归理念。
5.3 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设备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及投资回报率。
5.4彻底打破盲目争设备和经费人才的不良经营理念,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从体制、机制的建立和优化组合上保证 “ 德、能、绩、勤 ” 资源的最大实现效用。
六、医疗市场营销
加入 WTO 使医疗服务营销得以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展开,利用服务营销学观点,对医疗市场营销系统和服务流程进行改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利用营销服务的优势,增强医疗竞争力。
七、讨论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6
[关键词] 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3-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社会利益群体呈多元格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迭起,相互激荡。境外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日益尖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据此可见,“以生为本”将是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高尚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200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上升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认识上克服把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的倾向,在实践上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高校的整个管理之中。在此,我们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义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协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资源,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坚持“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主导的活动,人在是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在管理活動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在管理中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具备管理的一般特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推向前进。
(二)“以生为本”是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高等教育条件下形成的,高校根据国家的需要来确立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作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更加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和增强人的主体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理念
(一)维护学生正当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意味着要把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活动、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标准。人的思想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坚持“以生为本”,时刻贴近学生实际、关心学生生活,改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和需要,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民主平等,发挥学生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思想管理的三者合一,管理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使民主原则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每一个管理环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绝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其目的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把学生“激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平等和民主观念,使学生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2]莫云韵.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7
一、高等钢琴教育理念的研究
进入到21世纪以后,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和频繁,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下,高等艺术院校在钢琴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相符合,才能让钢琴艺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高等钢琴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走上舞台进行深情演奏的高水平钢琴演奏人员以及教育人员。高水平的教育成就高水平的人才。高校在承担育人教育责任的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真正的提升我国的钢琴教育水平就需要仅仅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树立起时代意识和创新的教育理念,从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开始,让钢琴教育过程中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钢琴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灵感和情感,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单纯的技术模仿是不光彩的,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和技巧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演奏个性,让学生的钢琴演奏风格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加信服,才能让钢琴演奏的效果更好。学生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有一定的身体语言去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风格和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掌握好触键和音色之间的关系,缓解紧张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对钢琴演奏美感的认知能力
在当前的很多钢琴演奏过程中,教学理念受到了国外一些学派在唯美性的教学影响,这种审美性的标准和审美理念对于钢琴演奏的动作和规范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对学生在钢琴中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分析,掌握钢琴音符之间的音色质量,让每一曲钢琴都有自己的色彩,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单单用触键和音色去诠释钢琴的美感是不足的,还需要在曲目中展现出钢琴作品的情感,这样也才更加正确和合理
二、钢琴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钢琴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钢琴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能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并且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这样以往钢琴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就和当前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因此学生不管是在以后从事教育行业还是从事表演都需要有更好的钢琴演奏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针对这样的现象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在小组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学生对每一个部分的学习,每一个曲目都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分析,以此更加细致的进行理解和掌握,并且在这个教学了解基础上逐渐的增加曲目量。除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还需要在情感上和学生做好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对钢琴有更加全面和更多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钢琴演奏技术,以此实现学生钢琴水平的提升
(二)课外交流的教学模式
钢琴教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导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音乐会或者是专业钢琴演奏会,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演奏和别人的演奏对比分析,找出自己与专业演奏人员之间的差别,并且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完善和更改。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钢琴演奏学生组织起课外的演奏活动,分小组进行,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要进行比赛。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提出表扬,学生在这样的课外教学中能够体验到作为真正的演奏者或者教育者的感受,并且课外教学的形式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的课堂学习氛围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革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学生对钢琴演奏美感的认知能力两个方面对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钢琴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其中包含钢琴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课外交流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钢琴教育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也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希望本文的分析对以后高等钢琴的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建议和启示,实现更加全面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元峰.钢琴即兴伴奏课上的自主学习[J].北方音乐,2014,14(12):122.
[2]王秋弘.论新时期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革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209-212.
[3]洪涛.任务教学法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5,11(1):19.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高校体育
1 研究目的
在高校体育进入新世纪时,回顾高校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巴甫洛夫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以凯洛夫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体育的统一性———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国家管理和领导机关,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却忽视了个人的创造力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新时期,社会的法制和供给经营制度的改革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关键性问题,此前还提出过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近年来不少学者往往只从某一侧面来研究体育教学,而不是把健康教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三种理念结合运用于体育教学,特别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没有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体育教学。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三种理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找准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获取相关的信息。
2.2 逻辑分析法:对
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有益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1.1 健康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健康体育是人类在社会物质基础不断提高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步认识的新概念。既不是简单的在健康中加入体育或在体育中加入健康,也不是简单的健康体育化或体育健康化。健康体育相对体育而言,指那些能够促进健康发展的体育;相对健康而言,指那些提高体育能够增强的健康。健康体育是以促进健康为目的,以身体练习方法、计划和手段等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的体育形式。
关于“健康第一”的提法,早在1950年毛泽东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时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系列的举措和指示奠定了新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基调。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始实施,条例总则第一次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并列提出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在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原国家教委也有《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要求(试行)》,都对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出要求。2001年1月,全国大学校长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并向全国高校发出“深刻领会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倡议。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校体育新大纲中又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发展。”“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相对于过去的体育教育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加适合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应了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
3.1.2 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都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身心愉悦,终身受益。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的一种连续性的教育过程。它是以发展、完善终生体质为目的,追求终身增强体质长期效益,强调培养有体育主体意识、主动参与体育的人。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20世纪60年代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及理论;“终身体育”是前苏联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是以巨人天发展变化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北京体育学院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终身体育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还是在社会体育领域,“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已经对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1.3 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素质”,辞海释义为“素养”;“教育”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过分强调应试,以升学为指挥棒的诸多弊端,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理论已日趋成熟,目前已把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定性为“寓促进身心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提出来的,是针对当前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方式,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3.2 三种理念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和说明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三种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三者在高校体育中是如何结合,三者的内在关系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现实作用角度来看,高校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成长发育,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若失去了基础,素质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长远作用来看,高校体育不仅要完成现实作用,而且要为将来着想,树立培育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来长远作用的目标。三种理念结合构成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了21世纪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是:知识面宽, 适应面广, 基础理论扎实, 身体健康, 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就高校体育而言, 必须树立“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把三维的健康理念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即实现三大观念上的转变。首先,从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授技与育人相结合转变。即传授体育健身的手段,锻炼方法,养护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等。第二,从单一的强身向强身与需求相结合转变。即当今高校体育改革要跳出学校的“小圈子”,走进社会“大视野”,要让社会需求走进学校。第三,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向全面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转变。即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突出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体育教育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健康体育是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在对健康认识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意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新的内容体系。
在终身体育的长河中,高校体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能掌握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使其能终身受益。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实施了素质教育,它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在素质教育思想下,高校体育思想应从奠定学生健康体育基础为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些思想将伴随着学校体育实际条件的改善机芯的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我国高校体育在思想和实践上实现与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17.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8.
[3]蔡本初.健康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比较[J].辽宁体育科技, 2002 (2) :62-63.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0 (3) :1-6.
[5]赵东平.新中国50年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6-28.
[6]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 .
[7]邵伟德.试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 2001 (5) .
浅析新时期高校网球教学理念 篇9
1 我国高校网球课堂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 高校课程改革也使体育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网球教学逐渐出现在各大高校的体育课堂上, 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课余时间打网球的人数无法与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相比。
首先, 目前高校网球课堂的教学理念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 即在发挥网球运动各项优势的前提下, 以运动为主, 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运动要领,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术, 如正反手握拍、击球等, 这种传统的重视技术、忽视相关理论的教学理念难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网球的积极性。
其次, 网球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需要多人合作参与完成的运动, 所以, 目前在高校的网球课堂, 常见的教学方法是, 教师统一讲解和示范动作要领, 然后学生对老师示范的动作进行模仿, 在模仿的过程中, 老师纠正错误动作, 之后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 学生的网球技能到了一定水平, 教师再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培养等问题, 只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网球运动技能, 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
再次, 在高校中, 网球运动虽然备受追捧, 学习网球的学生也有很多, 但是课外活动时间打网球的人却很少, 而真正熟练掌握网球运动技能并达到比赛程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 网球运动自身存在场地大、起点高、技术难度高、球速快等问题, 受课堂时间的的限制, 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高深的网球运动技术, 另外, 在网球课堂上, 教师一味讲解网球的动作要领和技能, 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 对基本技术掌握不牢, 网球运动能力严重不足, 这也让他们对网球运动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大多数时候, 高校网球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教学生打好网球, 而忽略了学生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这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网球的兴趣, 从而导致网球人口资源流失。身为网球人口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 高校一定要重视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影响教学方法,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新时期, 高校网球运动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改变教学理念, 要根据网球自身的特点, 紧跟时代的发展,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 还要根据学生对网球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进行分批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和技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对打能力和比赛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网球的积极性, 促进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2 新时期我国高校网球教学的新理念
2.1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运行制度和评估考核方式, 为达成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实际教育过程的方向, 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教学目标的调整要以素质教育及新课标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 同时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并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转变学习观。我们处在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社会, 学会学习是创新教育所提倡的学习理念, 更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理念。因此, 高校网球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学习观, 在网球教学中做到既授之“鱼”, 又授之“渔”, 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网球知识和技术, 还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网球运动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 只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能够理解一定的网球运动原理, 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配合教师的指导纠正, 学生才能在勤学苦练之后不断进步、提高。如果只是“苦学”, 而不是“会学”, 结果只能是事半功倍, 甚至有可能养成错误的动作。
第二, 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改革就是趋向于学科综合化的改革。网球教学的综合主要包括两方面: (1) 网球教学不同领域间的综合。 (2) 网球与其他体育学科教堂教学形式的综合, 如兵乓球、羽毛球、田径等。这就要求网球教师向学生传授网球知识和技能时要注意综合教学, 实现科目之间的关联式学习。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要以网球教学为主线, 通过具体的网球教学内容搭建起网球教学和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体育门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在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从而使学生了解不同体育学科之间运动技能的相互迁移, 并学会利用技能迁移来提高自身的网球技能。
第三, 强调实践, 注重创新。网球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 高校网球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网球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规格的网球比赛, 让学生的网球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不断提高。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网球具有个体性和小群体性, 对场地要求较高, 因此, 教师在网球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创新教学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及时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树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
在网球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而且是惟一主体的教学理念严重阻碍了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在新时期高校网球教学中, 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关系, 这是高校网球教学成功的必要因素。
第一, 民主平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接受者, 二者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因此,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起学生都是可塑之才的理念, 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不偏不倚,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适当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学习,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 尊重合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当代大学生大都拥有较强的自尊心, 且个性差异大, 尤其需要被人认可和尊重。因此,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认真地投入到网球实践中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合作在网球运动中可谓无处不在, 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合作, 有助于关系的和谐, 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3“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
2 0 0 7年, 国际网球联合会 (I T F) 推出的一种最新的网球教学研究成果, 即“快易”网球理念, 其指导思想是“快易网球、乐享运动、快易运动、乐享生活”、“快易”网球理念是ITF对近20年的网球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所得, 旨在解决网球爱好者流失的问题, 增加网球人口的数量。
“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是“快易和乐享”。“快易和乐享”是网球爱好者最重要的两种需求。“快易”即网球初学者能够以快速的、容易被人接受的、有效的方法掌握网球运动技能。“乐享”则是网球学习者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 适当参加比赛活动, 体验比赛活动带来的乐趣, 并在比赛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球技术水平。
“快易”网球教学采用红、橙、绿三色网球教学, 不同水平的学员所用的球颜色不同。“快易网球”教学认为教练员应该改变场地的尺寸, 先让初学者在较小的场地使用慢球, 然后慢慢往较大场地转换, 最终过渡到使用标准场地和正规比赛用球, 让学生体会打球环境的转换。在网球击球技术训练上, “快易”网球教学采用1 0步训练法, 即通过1 0个简易的步骤, 让初学者迅速掌握击球技巧。“快易”网球教学让初学者进行不同方式的颠球练习, 先近距离颠球, 当学生能够在小场地内用慢速球进行网球基本技术练习之后, 教师就要适当增加场地面积, 用速度较快的球代替慢速球, 而学生在击球时也要加大击球力度、高度和移动幅度。
“快易网球”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枯燥、消极、单一、被动的缺陷, 注重了网球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网球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简单、快捷、易学的学习方法, 让网球初学者能够很容易地掌握网球技术, 从而喜欢上网球这项运动。
可见, 良好的网球教学理念, 既能提高网球教学效率, 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网球运动人才。
摘要:目前, 我国网球运动发展迅速, 国人对网球运动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也在不断飙升, 更有许多人参与其中, 越来越多的高校院系开设了网球课程。但是, 网球在我国还算是新生儿, 发展时间较短, 可以遵循的有用经验还很少, 因此效果不佳。新时期高校网球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要遵循何种教学理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网球,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朝辉.高校网球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实证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2 (3) .
[2]王明, 杨桐.浅谈快易网球教学理念[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 (1) .
[3]文礼波.谈“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课上的运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7) .
[4]郭鹏飞.新时期高师网球教学理念之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11 (1) :177.
探究新时期勤工俭学的新理念 篇10
一、坚持俭学与教育并重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助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对各类人才需要发生了变化, 各学校在安排勤工俭学活动以前, 要搞好市场调研, 围绕市场开展工作, 坚持把勤工俭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促进勤工俭学活动发展的过程中, 组织者和学生都要树立勤工俭学新理念。勤工俭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 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发展接轨, 教育学生讲诚信, 重诺言。学校要把勤工俭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结合勤工俭学工作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能有效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理论说教、脱离学生实际、工作手段单一等问题, 有助于增强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化勤工俭学的内涵, 可以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和渗透到勤工俭学各个领域, 在更新观念、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 提高勤工俭学的附加值。学校要坚持做好勤工俭学的主题教育工作, 要让学生明白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现实意义, 使他们认识到,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使其养成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 学校要发现学生对勤工俭学认识不足的问题, 及时处理一些不太好的心理和思想, 使学生树立勤工俭学的新理念。勤工俭学要适应市场需求、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 培养大批急需的管理人才、经济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坚持助学与扶志并举的方针
学校要大力开展自强自立的宣传教育和树典型的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勤工俭学是自我成长、自我历练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自食其力、省吃俭用是一种美德, 克服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明确自己应该坚定的信念, 要让他们感到社会的关爱、国家的厚望。勤工俭学是一种荣耀, 是一种资本, 是一种成就, 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 我们要持之以恒, 认真去做, 用心去做, 为自己的青春写下辉煌的一笔。
勤工俭学要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 创新中求突破, 要求广大同学认真对待工作, 在工作中磨练自己、提升能力,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并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学校要本着“经济上扶贫, 精神上扶志”的宗旨, 坚持助学与扶志并举的方针, 使同学们一致认同勤工俭学工作并非是一件有损颜面的事情, 靠自己的劳动来赚取生活费用和减轻家庭负担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勤工俭学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也使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加强勤工俭学的制度化建设
勤工俭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各学校应建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对学生的勤工状况进行数据化管理, 将每一名勤工俭学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 根据其专业、特长、爱好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管理, 再根据市场的需求, 确定用人信息筛选, 建立勤工俭学岗位信息库,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班主任每学期应将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学习情况报送中心, 对在工作中诚实劳动、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作好记录, 报学校予以奖励。学校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及时总结、调整, 将表扬奖励和批评教育相结合, 有效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逐步建立和健全勤工俭学活动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
学生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必须坚持学有余力, 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的原则, 不得影响正常学习;学生每周参加勤工俭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小时。学校要积极收集勤工俭学信息, 开拓勤工俭学岗位, 特别注重开拓适合学生参加的科技和文化教育服务等岗位。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 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自觉接受用人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 认真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 同时也应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在参加完勤工俭学活动后, 要认真填写《勤工俭学考勤表》, 由用人单位签署意见, 经学校审核后, 统一造表发放酬金。
四、加强勤工俭学的监督和考核
学生组织或个人开展的勤工俭学活动, 必须经学校勤工俭学管理部门同意, 并接受学校的管理、监督。在勤工俭学过程中, 按照用人单位的用工需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行定时定岗的工作制度, 派专人按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量、劳动表现等情况进行考核、记录。对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既要关心爱护, 又要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工作作风。对不负责任的学生要予以批评教育, 对表现好的要予以表扬, 并建立专门的见习档案, 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挂起钩来, 记录一定的学分。
学生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应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严格按照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规范操作, 坚决不做有安全隐患的勤工俭学活动, 自己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学校要加强勤工俭学学生安全教育, 注意强调工作纪律及工作安全, 特别要做好防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雷击、防受骗等教育, 确保学生安全。学校还要建立勤工俭学活动小组, 组建一个勤工团队, 要在团队中培养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亲和力, 形成高昂的团队士气, 让团队成员自觉树立起团队意识, 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一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新时期的课程理念与教师的角色 篇11
一、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也已经动摇。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不应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组织和协调,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从只注重学科教学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是处于辅助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就导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一定适应教学实际,而教师的教学缺乏理论指导,不能实现提高和深化,很容易固守经验,照搬老方法,这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都是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本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把教学与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研结合是教师由“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材的执行者到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员部分编写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分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种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教学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到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学校不再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之一。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12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新理念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十二五”期间, 区域发展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调整开发内容, 创新开发方式, 规范开发秩序, 提高开发效率, 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促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促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亦是新时期在区域发展领域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举措。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 仅有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 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 人们逐步从以往关注区域总量差距开始向关注区域人均指标差距转变, 开始从关注区域经济领域差距向关注区域社会领域差距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就是要在生产领域推进不同区域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使好的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力量配置到投入产出率高的区域, 以共同做大国民财富这块“蛋糕”, 同时, 还要在分配领域实现相对的公平化, 即不同的区域在分享国民财富这块“蛋糕”时能够有相对公平的机会。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是国民财富再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更要强调公平性, 要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区域在享受相对均质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均等的机会, 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将是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需要树立的新理念和努力的重要方向。
树立按照区域类型调控区域发展的理念, 提高区域调控的有效性
对于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两大战略, 2010年底, 国务院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十二五”时期将是实施主体功能区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以跨省域的区域板块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发展战略, 而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以类型区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历史上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延续, 具有高度的战略性, 但是也应该看到, 这种跨省域的大空间区域板块由于内部异质性太强, 往往导致区域调控效果不理想, 而且还往往会造成位于不同板块的同类型地区之间的相互攀比, 出现相同类型的区域却享受不同政策的尴尬局面, 比如同样的老工业基地, 可能会因为老工业基地位于东北、西部、中部或东部等不同板块而享受不同的政策。而主体功能区是按照不同的类型调控区域发展的, 在实施过程中将会更有针对性, 调控效果更为明显。因此, 从长远来看, 按照不同区域类型调控区域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树立按照类型区制定区域政策的理念, 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
如何实现“区域政策产业化”和“产业政策区域化”之间的有效衔接, 是困扰我国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长期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国家更加注重按照产业类型制定政策调控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制定区域政策以及如何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就显得格外重要。长期以来, 我国是按照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不同的板块类型调控区域发展和制定区域政策的, 但是由于板块空间过大、内部异质性太强而往往导致区域政策面面俱到, 针对性不强。主体功能区是按照不同区域类型来调控区域发展和制定区域政策, 这样就可以“对症下药”, 大大提高了区域政策的针对性。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针对主体功能区中提出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种类型, 国家分别从财政、投资、土地、人口、产业、环境、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等不同领域提出了差别化的政策。这种按照不同类型从不同领域制定的差别化政策, 与我国以往按照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等大的区域板块制定的区域政策, 可以说是针对性得到大大提升。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 需进一步厘清其与既有相关区域政策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财政、投资、土地、人口、产业、环境、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以及传统的“老少边穷”、资源枯竭型城市、库区等问题地区, 使主体功能区政策与区域政策有效衔接。
树立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理念, 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全面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在区域发展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尊重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中, 首次对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GDP说不, 而是更加强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力图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新家园。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 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保持我国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很多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 长期以来由于过于过分强调GDP增长, 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此类地区列入了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 突出强调此类地区的生态功能, 在配套政策和绩效考核上, 也是突出此类地区的生态功能, 提出了“保护好生态也是发展”和“生态也是财富”的理念, 为此类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树立了科学的理念。生态保护地区将能通过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渠道获得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 从而实现当地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仍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域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 特别是随着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积极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释放, 而且随着国家重要交通通道的建设, 内陆地区的区位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并由此影响到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格局。整体来看, “十二五”期间,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如下几个新特点。
区域发展呈现“西进北移”的新特点
长期以来,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总体看来, 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南快北慢”、“东强西弱”的特点。但是, 随着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位置, 使得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 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上来看,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区域发展呈现比较明显的“西进北移”态势。“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将会迈出较大步伐, 中部地区崛起将会实现较大突破, 这些都会进一步发挥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后发优势, 增强其发展活力, 在发展上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
区域发展呈现多极带动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