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2024-05-15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共12篇)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是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大学、科技、技能与工业持续深入的融合而逐步得到完善和提升, 使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研究工业进步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探索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 研究了部分国家工业发展走向与高职教育情况, 以此为基础探讨新常态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1 2014年我国高职教育调研

2014年,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 招生337.98万人, 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46.9%, 比2013年增长5.8%, 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1006.6万人, 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 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为17.57:1, 与普通本科院校的17.73:1相当。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5%。虽然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仍面临专业结构不合理, 课程同质化严重, 针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急需专业开设不够,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 学生具备技能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适应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2 全球产业发展宏观研究

当前世界产业创新重心聚焦到新型制造业上,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各主要工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 再工业化实质是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新经济形态和新产业模式下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 其核心特征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机械产品创新使机械产品向“数控一代”乃至“智能一代”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生产创新使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制造发展, 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产业模式创新促进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 延伸发展基本产品的服务价值, 深刻地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新型制造业有3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第一, 智能制造正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包括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 信息物理系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载体,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网络技术基础。第二,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通过网络实现物与物、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信息交流交互, 实现智能生产, 建立智能工厂。第三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工业互联网从广义上讲, 包括生产管理系统、ERP系统、MRP系统等, 还包括将在网络协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新型云平台、网络传输层以及各类新型终端;从狭义上讲, 工业互联网就是工厂内部以及工厂与工厂之间传递信息的网络传输层。

3 工业发展的大国战略

中国2015年5月19日发布《中国制造2025》, 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其核心是顺应新常态, 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一是把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开展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创新, 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创新和产业化速度。二是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战略制高点。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培育新型生产方式。三是强化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 并做到集成上水平。2015年7月4日发布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明确11个重点行动领域和7项保障措施。互联网信息技术、方法论和商业模式深度融合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各个领域之中, 促使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 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 促进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美国2009年出台《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2010年《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AMP) 》;2012年《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将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高劳动技能, 及时更新制造业劳动力;强化先进制造业工人培训;为未来工人提供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下一代教育。建立健全伙伴关系, 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合作伙伴;加强基于集群的伙伴关系。

德国是高端制造大国,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左右, 德国于2013年公布《德国“工业4.0”战略》,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 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 改造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重组产业链分工, 推动德国乃至欧洲的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目标是保持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工业4.0有两大主题, 一是“智慧工厂”, 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 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 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法国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法国制造业就业率和增加值下滑走势, 法国于2013年9月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 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 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该战略为期十年, 主要解决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共包含34项具体计划;在公布后的一年时间里, 已推出了10项标志性成果, 包括:无人机、搭载氢燃料电池的雷诺kangoo电动汽车、外骨骼机器人、智能仿生腿等。

4 典型高职教育调研

美国社区学院是高职教育主体, 主张由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注重能力培养, 所有课程要求在校学习和工作实践互相结合,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 强调实际操作技能, 重点培养5种能力和3种素质, 5种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 作为集体一员和谐地参与工作, 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3种素质是:阅读、书写、运算技能;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品质、诚实、集体责任感等。

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特色是双元制,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重视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协同合作, 进而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其核心在于, 向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培训, 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能力。企业根据发展需求, 招收中学毕业生作为学徒, 签订合同后, 企业为学徒向本地区相关的职业学校报名入学, 成为职业学校的正式学生, 课程设置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两类, 实训课程占主导, 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及其相关职业的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 并及时融入相关的新科技或工艺成果, 以保证其先进性。

法国以高等专业学院、短期技术学院为主。高等专业学院是精英教育, 学生进入高等学院预科班学习2~3年, 最后通过高等专业学院组织的选拔考试, 成绩优异者才可录取。短期技术学院学制两年, 目标为所在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培养高级技术员和中级干部。课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学年为基础阶段, 整个教学安排偏重实践, 学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完成专业设计。第二学年则主要为实习阶段。学生结合所选专业到工厂企业实习, 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 合格者被授予短期技术学院毕业文凭。

英国以课程为核心, 实施机构主要是城市学院, “三明治式的工读交替”是其校企合作形式, 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下学习, 课程相当于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 每一门课程下包括一系列科目。高职教育实行“三阶段半工半读”的课程计划, 三阶段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学生在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 第三学年到企业工作, 另一种方式是学生第二、三学年在学校学习, 第一、四学年到企业工作, 通过交互轮换的教学方式实现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5 新常态下我国高职教育研究

从国内外产业发展历程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看, 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经济面临新常态, 产业发展孕育新变革的重要时期, 高职教育需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推动理念创新、专业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等, 形成以教育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5.1 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高职教育专业体系建设要与产业之间建立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机制。一是因地制宜,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客户群体, 是所在地的学生和服务当地产业, 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为了更的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更的地实现学生就学就业, 需要明确应用技术专业办学定位, 使专业设置与当地主导产业贴合, 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二是与时俱进,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与国家、地方的产业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变革。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合作模式,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保障专业应用性强, 一方面深入了解地方企业的需求和痛点, 以优势专业巩固办学基础, 一方面拓宽专业方向, 面向新兴产业, 设置新的专业, 以产业特点构建办学特点, 实现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同进, 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建设同进。

5.2 以产业所需技能为核心提升高职课程专业内涵

在高职课程设置上, 从学生需求、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在学生需求方面, 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的选择和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择课教师指导制, 入学伊始, 全面了解学生的教育背景、学习成绩、兴趣和特长, 给予学生选课辅助, 鼓励学生试听试学, 确定所学课程。学习过程, 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渠道, 改进课程教学。学习后期, 提供职业规划辅导, 为学生择业和迅速融入社会提供咨询和帮助。在职业标准方面, 根据职业标准开设相关课程, 定向培养学生技能, 积累学生求职资本, 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在行业需求方面, 以产业需求为中心, 加强与企业深入广泛互动合作。探索在学校和企业中互设培训中心, 在学校设立学徒培训中心或是开设定向班级、订单式班级, 根据企业建议设置课程, 为生产一线培训技术技能人才, 在企业设立学生培训中心, 与企业共同培训学生, 定期开展交流。

5.3 以产业实践经验为指导提高高职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产业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专业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各岗位的专业技能应用情况, 能够更贴近实的地培养出符合企业产线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师需要与企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参与产线生产、技术改进、新品研发, 参与企业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工艺, 把相应岗位的工作技能归纳、分析、总结, 使专业技术课程生动、实际、前沿,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中, 建立学校和企业的轮训和挂职, 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中期或短期的培训或挂职, 通过生产现场和具体项目的工作, 处理实际生产任务, 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不断更新和充实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一方面选派企业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教师, 将其企业的职业理念、处事原则、专业方面研发、改进、维修维护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5.4 以产业生产应用为重点增强高职学生专业能力

中国工业逐步向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性的中高端转型, 高职教育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 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 在培养目标上从单一技术技能培养逐步向综合能力培养发展, 从技能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以知识面宽和职业能力强来适应市场变化以及技术更新的需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其培养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创新设计、自主动手加工, 自主组织装配, 为产业提供既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又有实际动手技能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渠道, 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本科大学衔接教育, 为高职学生提供深造学习的教育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机会, 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关键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能力, 保证学生符合产业职业标准要求, 具备快速进入职业状态的素质。

6 结束语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崛起, 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加大, 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的创新需持续深化, 高职教育的发展大有希望, 高职教育必将成为中国产业复兴的重要力量。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工业发展与高职教育息息相关, 在工业变革转型的特定时期, 高职教育的创新需要与工业进程协同发展, 总结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工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 并根据工业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提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工业,变革,新时期,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R].2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2010.

[3]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8) :34-35.

[4]滕勇.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特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16-17.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2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差、缺乏责任意识,或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等,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为此,高职语文教学时,应该反思教学理念、方法与目标,通过树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做好高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职业道德,融入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道德是一个人从业必须具备的素质,职业理想又是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能不喑沙ず徒步的关键因素。高职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教育。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让学生认识到一切职业岗位都是平等而光荣的,都是建设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自由激情塑微软》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微软的企业文化、人才选用启示等方面出发,分析微软带给员工的福利――轻松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著名企业微软的文化,让学生树立自身的职业理想,什么样的企业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企业?如何为进入并在这样的企业获得人生发展而努力?又如《训俭示康》学习时,应重视对学生崇尚节俭、不讲究排场行为习惯的培养。或从《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材中,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帮助树立职业理想,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关注语文素养,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为了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不能舍本逐末,需要从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入手,对学生加强职业能力训练,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企业要求员工需要有较好的写作能力、策划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强化对学生应用型素质的培养,基于市场实际需求,做好“订单”导向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

如可以模拟现场招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招聘问答,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可以组织口语交际训练“即席发言”,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基于一定主题与内容,展开即兴发言与互动交流。或基于教材中关于语言应用训练中应用文写作主题,展开“求职信和简历”写作的学习和训练,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让学生准备一份求职用的真正的简历。或组织“评说喜欢的文学人物”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结合自身的喜好,将思想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强化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创新思维

新时期应有新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来说,新时期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创新思维、合作实践的学习模式下,挖掘自身潜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由此,需要改革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式,应该契合时代需求,凸显高职教学的应用性。

如可以组织辩论赛活动,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辩论活动一般由小组合作展开,分为正方和反方。每一方的成员需要相互配合,交换思想和意见,并分工协作,每个人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辩论活动是很好地将个体创新思维集合起来,形成集体力量的学习活动。可以选择这样的主题“能力与机遇哪个更重要”“专才与全才哪个的社会竞争力更强”“高职学生打工的利与弊”等。通过辩论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还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实验分析、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提升学生探索意识,在动手与动脑结合中,提升职业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语文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展开语文的深化学习与应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基于语文教学素材、学生校内生活及校外社会生活,展开契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如以环保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低碳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获取信息,强化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并结合生活实际,探索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方法与实施策略,鼓励学生从自己出发,从身边的简单行为出发,做好低碳生活与环保措施。低碳策略制定后,鼓励学生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关爱环境低碳生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素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参观游览,完成后写导游词,或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写产品说明书、生产流程说明文等,以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

五、结语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3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的实践比较长,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得更务实、更开放、更独立。据调查,90%的学生认为高职德育内容设计理论化,与学生生活相差太远,只注重对集体利益的强调,忽视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需求的把握;有66%的学生认为德育就是政策学习、纪律学习,是呆板的说教,毫无兴趣可言;7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未体现人文关怀;63%的学生反映德育未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

(二)德育价值观的多元,缺乏认同性。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发了新时期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给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使学生对德育产生疏离,对现实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听、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对德育内涵的理解缺乏认同感。

(三) 德育评价体系的滞后,缺乏实效性。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大多采取量化的检验标准,这些看似有效的做法,实际上却无法检验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德育内容在学生身上产生的真正效果,有的学生德育量化分很高, 但实际生活中的品行很差,这种反差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抵触感,德育工作的功效随之减弱。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务实创新的途径

高职院校在加强现代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从德育的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确保学生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探索,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要从重过程向重实效转变。高职德育不能光靠教育者的权威,要着眼于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讲“道理”又讲“情理”,深入到学生中去,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高职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努力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二是从重显性向重隐性转变。高职德育要从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改变硬性输入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努力做到“教与管”的结合,把“教”融到“管”中去,以教管人,以管教人。三是从务虚向务实转变。针对高职教育职业性特点,高职德育要以职业、就业教育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人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合作创新精神。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调整就业心态,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架设金桥,彻底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德育内容

1.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敬业思想。实践中,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工作中应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在专业课、实训课和社会实践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融进职业道德的内容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让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大学时代是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期。针对高职生的具体情况,要着重帮助高职生消除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课、讲座、个别咨询、他助与自助等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还可以采取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来校做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方式,帮助学生转变消极心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坚定成才的信心。

(三)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创新德育形式

高职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本人联合行动,形成高职德育工作的“联动效应”。

1. 大力提倡德育的“示范动作”。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给学生做德育“示范动作”的责任。这种“示范动作”小到服饰的得体大方,语言的中肯诚实,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2.重视发挥企业在德育中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学校要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重视和发挥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优势,特别是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学校可以积极地利用这些单位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严格规范的管理,增强学生养成优良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学校还可以主动与企业协商,在“订单”培养协议书中增加合作开展学生德育的内容,并将这些企业纳入到学生德育基地的范围,使校企联合育人的模式经常化、制度化。

3.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在高职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导向功能”上。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保持较高水平的自律性和对选择健康学习、生活方式的认同,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风貌。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学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同时做好组织实施、考核检查、总结表彰工作。其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情况的差异,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社会实践体系。此外,学校还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力求做到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适应高职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

新时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 学生素质的下滑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近几十年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自1999年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大幅度扩招, 到2006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 2012年已达到30%。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总体有所下滑, 高职院校属于高校中的弱势群体, 生源情况显得更加严峻。

2. 学生的个性化给学生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代后出生, 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的依赖性大, 自理能力弱, 身体、心理素质较差, 比较脆弱, 缺乏自控能力, 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缺乏自觉性,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大学里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 自主意识强, 责任意识弱, 奉献精神不足, 没有追求的目标, 把一切东西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

3. 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状况制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的问题, 很难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最有助于学生成才的工作方面上去。学生工作制度不完整、不健全, 以至于有时无章可循,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学生管理者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 没有时间及时充实知识, 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使得教育管理方法不适应新形式、新情况, 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 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搞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本质, 就是把学生置于教育管理的中心位置,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实现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大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学生工作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 使得学生敬而远之, 不容易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改变以往“管理学生”的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 服务学生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在制定政策, 做各项工作时, 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

2. 依法治校, 严肃校风校纪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不断下滑, 以及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 要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 必须严肃校风校纪。在学校里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 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 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 逐步规范日常学生管理;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 学校针对学生所做的决定, 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 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动态体系, 共同作用与学生。实施校园文化管理, 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活动等,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作用, 实现其精神、心灵和品格的塑造, 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载体, 为学生展现形象、拓展素质提供舞台。学生社团是在学校指导下由学生按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 根据高职院校及其社团组织的特点, 学生管理部门要注意在社团建设方面加强重点引导, 同时在制度、组织、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宽松的环境, 释放学生的个性, 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 在新形势下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 如果不从思路、内容、体制、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我们要注重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要认真学习和积极吸取现代科技成果, 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更新工作设备和手段, 提高工作水平;要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 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需求, 增加工作实效;更需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直面教育因素的各种变化, 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 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方法。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扩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社会环境、校园环境, 以及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困难, 提出了搞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生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姚祖军.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69-72

[2]刘恒儒.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62-64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到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①价值导向遇到的挑战。对于我国来说,其传统文化大都以集体主义为本,从教育上反映出来就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于西方来说,其传统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本,它注重国家对人民个体的服务。因此,现代的高职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就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取向问题。②教育手段上遇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速度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其中,有健康有益的信息,也存在着很多有害消极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给学生灌输思想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从而也就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并与之互动的环节。③人生观确立遇到的挑战。当今社会利益多种多样,人们的进取意识与创造热情得以激发,进而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高职学生的私欲在膨胀,他们在甚或中表现出的是个人价值观念。

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很难找到个人利益同国家及集体利益的结合点,从而使高职学生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上,其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6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作者简介:陈燕(1982-),女,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江苏?苏州?215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SJB880102)、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Q201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3-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小,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整体素质又相对偏弱。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出新的符合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是个重要的课题。[1]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

1.年龄结构复杂,教育层次不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复杂,分为五年制和三年制两部分,小到十五六岁,大到二十三四岁,并且大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成绩不太理想或者考试失利的学生。年龄较小的五年制学生心智、生理都还不太成熟,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不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甚至会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敌对情绪;年龄较大的三年制学生本身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乐意接受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年龄结构的复杂性决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追求新鲜感,乐于接受新事物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90后”,他们大多喜欢寻求刺激、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鲜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接触到巨大的信息量,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于辨别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危害性,会影响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对高职院校来说,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冲击。

3.社会责任感不是很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一些重大灾难面前以及关键时刻能展示出很强的责任意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比较重视物质方面的需求。有一部分人做学生干部是为了今后找一份好工作,入党也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比别人多一个资本。有的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比较自私,只考虑个人的喜好,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政治,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网络信息泛滥等现象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学生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一切从金钱、利益出发,还有的学生崇洋媚外,爱国主义情感缺失。高职院校必须要及时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党、爱国题材的优秀影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次,通过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懂得“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2]

2.树立学生高尚的道德观

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范畴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内容。[3]学校要通过班会、讲座、辩论等形式教育学生,告诉他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能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此外,还要教给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让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讲文明、讲道德、不违纪、不犯法,让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3.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现在有的家长对学生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要求,对学生的物质需求几乎是有求必应,有很多家长几乎是包办了学生的人生,还在念书的学生家长已经给他们的工作铺好了路。这些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耐挫能力很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也不够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宿舍舍友之间的关系,导致自己变得很孤立,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很不利于学生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1.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热情、张扬,希望在各种场合体现自己个人的魅力和价值。高职院校可以以学雷锋月、植树节、世界红十字日这些标志性的重大节日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由来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这些日子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可以组织学生去师资匮乏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兼课,到农村看望因父母打工而留下的留守儿童,或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下到社区帮助居民维修电脑、宣传法律知识等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帮助别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让他们明白只有每个人都富社会责任感,社会才会发展得更好,从而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

2.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将成为各个产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是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很重要的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更重要的是结合高职生自身“职业性”的特点,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培养。各个专业的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以及讲解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学校可以在校内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让企业的人员给学生讲解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努力培养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3.紧抓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随着网络的盛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交友、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密不可分。从网络上,学生获得了大量信息,也正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守住网络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时俱进,结合网络进行教育。很多学生也喜欢在空间日志、博客、微博上写下自己的心声或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以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设专题的网站,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版块,例如心理话题、情感话题、时政话题、社会现象等,让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的同时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并且使学生的思想变化能被及时把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2]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分别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EB/OL].[2006-03-05].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5/content_

4258118.htm.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6.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7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关于感恩的古训和典故。西方很多国家有“感恩节”,流传着诸多的感恩美谈。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精神美德。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贫困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国家对高职院校用于助学的财政拨款逐年增加,社会上也有不少爱心人士、民间机构和企业对在校学生或进行慈善捐赠,或设立各项奖助学金,学校更是加大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奖、勤、助、贷、补、减、免”等针对贫困生的一系列帮扶政策。很多贫困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能怀抱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积极地回报国家、社会和家庭。但一部分贫困生却表现出自私、冷漠和无情,如:看不起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的父母,抱怨他们没有能力给自己创造优越的条件,不懂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不珍惜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无私帮助,把这些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不拿白不拿,拿了也是白拿,更有甚者编造种种名目来骗取更多的资助以供自己挥霍等,这部分学生不知恩、不识恩、不懂得感恩、不知如何报恩,这就是“感恩的缺失”。

2. 高职学生感恩缺失原因

2.1 家庭教育的缺憾。

天底下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的,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他们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艰辛和家庭的压力,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使他们习惯索取,不懂回报。一些父母为了生计日夜操劳,有的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读书,一心赚钱为孩子,认为只要小孩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另外,一些贫困家庭父母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素质不高,在某些方面没能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2.2 学校教育的欠缺。

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生的比例不断加大,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贫困生的认定及其帮困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上,而无暇顾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资助与感恩教育不同步,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因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部分根源于学校德育的疲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高校教育教学范围,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2.3 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的大潮下,随着媒体力量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蚀着学生的思想,虚拟世界的沉迷造成对现实人情的冷漠,这样导致一些贫困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等。

2.4 贫困生心理的缺陷。

大部分贫困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成为经济、精神上的“双困生”。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膨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上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公现象,使一些贫困生把各类资助认为是他们应得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补偿“。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体制还不够健全,一些贫困生在获得帮助的同时,自己的隐私被公开,甚者一些人被用“书面契约”形式来表达感恩,这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愿感恩。还有一些贫困生怀有一种自卑的逆反心理,不愿感恩。

3.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及措施

“感恩”与“感恩教育”有所不同,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1) 我认为,对高职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通过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能知恩、识恩、懂得感恩及如何去报恩。其具体措施有:

3.1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等古训佳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保存、延续,对我们今天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形成和内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要素,它对社会关系的调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江泽民同志曾说过,高等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因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兼顾世界上先进的、进步的文化成分,梳理出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髓,促进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理性回归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切实之举。

3.2 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由于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在同一所校园读书的学生生活状况有时差异很大,贫困学生长期物质生活匮乏,容易产生自卑、敏感、麻木、冷漠、封闭等种种不良心理。对于种种帮助他们可能会觉得是迫于无奈,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冷漠式的接受”。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完善专业的高校心理健康维护机制,加强贫困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个别情况要对其进行心理引导以及做好心理咨询。其次,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学间不互相攀比,提倡勤俭节约,同学间要相互关心,老师要学会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资助者,学会感恩,用精神上的富足、心理上的健康弥补物质上的缺失,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3.3 加强大学生德育体系建设及创新,教会学生识恩、知恩。

感恩意识是一个人素质、思想品质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置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让感恩教育与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以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正当的施助心态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恩观,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良好的感恩心态的行成,不断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所以,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应该唤醒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体会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父母的艰辛无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知恩图报。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知恩图报,但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扭曲感恩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不能帮助自己的人,体谅他人的难处,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3.4 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内化。

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社会大环境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努力才能实现,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师生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辅导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辅导员、专业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备感关爱与温暖,从而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主动关爱他人。其次,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喧宾夺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悟—感恩,努力探索从学习到辨识、感悟、践行、建构的感恩培养模式,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感恩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后,高校感恩教育应该坚持长期化,感恩教育目标是个体终身品质的养成,不能只重短期效果,而需要长期引导、感化,促进教育对象的内省和自律。

开展大型团体感恩宣讲与设计新颖、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近年来,邹越教授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为主题的演讲,感染了大江南北成千上万名大、中、小学学子,使他们记住了做人要爱自己的国家,感恩老师,孝顺父母,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校应该寻找机会开展这样的演讲活动,加强师生及家长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学校教育者还要善于利用国家、社会、个人等关爱与帮助贫困学生的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周密部署,有创意地对贫困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感恩教育活动,其形式可以有: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图片征集展览、系列影像作品展、感恩征文,以及对身边有困难的人开展帮助活动、救灾捐募活动,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班会,组织毕业时为母校留下什么的讨论,等等,这样更能触动众多贫困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恩,学会感恩。但感恩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绝不能走向理论说教或形式作秀,更不能追求所谓的“书面考试”过关,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我们要做到感恩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让感恩教育过程中的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诸环节成为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感恩教育的成效才能是恒久而深刻的。

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学生养成相应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到孤儿院和养老院献爱心、参与暑假社会实践及专业实习服务城乡等活动,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只有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最后要说明的是,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家庭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要把感恩作为全社会所推崇的美德与善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营造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罗丹.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途径[J].青年科学, 2009, (11) .

[2]兰军瑞.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州学刊, 2006.5, (3) .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办学特色日趋明显, 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了积极发展的方针, 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 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水平低,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及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其发展环境还是学校自身内涵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当然, 高职教育发展还有诸多问题:有自身原因, 也有外在原因。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找出突破对策, 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加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 开放办学,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外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应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 主动研究市场、走进市场。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密切关注产业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涌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情况,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 以社会资源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用社会供求的杠杆来调整学生就业, 以岗位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和开放意识。拓宽办学渠道, 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面向市场, 开放办学需要高职院校有开阔的胸襟和视野。要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和消除贫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得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产业发展的进程, 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讲座和指导学生实践, 以真正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 还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完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为人民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 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 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 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引入有关企业文化、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 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 苦练内功求发展。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同时,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上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要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要求,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勤工助学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企业和社会环境, 接触到实际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等问题。还能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 为培养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让学生在企业中亲自操作, 在真实情景中锻炼学习, 做到“在工作中学, 在学中工作”。将实践与理论有机高效地结合, 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适应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健全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的积极参与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学徒制”和“三元制”办学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行产学结合的关键环节,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实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的高职职业教育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不少学校在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 也有一些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和设计研发基地。但是,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 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 而企业的积极性大多不高。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帮助也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学员培训的合作等方面。这种合作, 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 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因此,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 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 应由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整、规范和推动。因此, 这一办学模式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由其出台相应的政策、立法和经济措施鼓励企业学校合作办学。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 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 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 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当转变办学思路、面向市场、开放办学,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健全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里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现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 正在日益壮大。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特点, 但因为未来发展目标和社会待遇等差异而又具有个别性。就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来说, 我们更应该特殊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013年初, 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其中大一学生占43%, 大二学生占39%, 大三学生占18%。调查统计分析显示, 大约30%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 因为就业竞争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的学生占46.5%;因为家庭经济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学生占20.5%;因为人际交往所带来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占17%;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学习压力的学生占10.5%;另外, 还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 需要通过寻求他人帮助解决, 然而, 这些存在心理障碍的高职生们, 当自己一人无法从困境走出来的时候, 绝大部分选择了向父母、亲人和朋友求助, 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专业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医生。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就业形势严峻是当前困扰高职生的主要心理压力, 调查中虽然只有大三的学生面临毕业实习, 但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

总之, 目前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就此而言,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忽视。另外, 还有部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 例如:抑郁症、精神间歇性失常、行动怪异、孤僻症等, 虽然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高, 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是相当大的, 因此, 应该引起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人生重要课题。从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来看, 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症状:孤僻、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冲动等, 造成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因素。

1、个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

当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职院校后, 远离亲人和朋友, 陌生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这就使很多学生面对实际困难时不知所措, 难免会产生思家念旧的情绪, 进而难以适应现实的学习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看问题常常有失偏颇, 这就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学习生活中, 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够成熟, 理想与现实出现脱节, 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由于期望值过高, 不能清醒的面对现实, 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就会失意灰心, 进而对生活产生无望的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 虽然能找到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但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心理, 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们的偏执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理, 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校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懈, 这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 有心理问题的高职生所占的比例较高, 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往往会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培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 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不够重视, 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更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 真正做到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为每一个家庭着想。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必要的物资设备。有些院校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跟专业技能的掌握,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影响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但一个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应该放在首位。家庭的变化, 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等等,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社会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 但是人们对这种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另类”教育, 觉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打工也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还有一部分的高职生, 仍然认为是因为当初分数不够理想, 无可奈何才作出的选择。另外, 随着现代前卫生活方式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思想教育的冲击, 很多大学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 产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态失调, 形成诸多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不良事件, 比如频频出现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盗行为案件等。

对于当前高职生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 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倡导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 使他们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赵慧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09) .

[2]董文军.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J].教育探索, 2007. (11) .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10

由于高职院校受当前社会环境影响,教育产业化理念淡化了职业道德教育责任,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导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大,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考评方式简单化,职业道德教育环境缺乏,高职院校部分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者行为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企业联系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 业道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 思考解决对策,完善工作机制,以解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问题。

1.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 德教育理论研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素质,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 整合其他科目,突出职业道德教 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目并不多,教材内容理论化强。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教育应走入各类专业课和公共课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提炼职业道德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树立人人都是职业道德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心理辅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进行系统整合,使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多元化、常态化。

3. 共建全员育人格局,发挥学校与 企业、社会、家庭 “四力合一”的作用

“职业道德认知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格的养成”,对于道德的观念,如诚信等不是自动就能变成学生的品质或行为的,而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四力合一”,共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去实践应用,加上社会良好大环境的正能量传递,家长的监督及参与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4. 突破传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 式,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 教师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实效。因此,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本人“五方共同评价”的体系。教师 侧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评价; 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侧重考核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评价; 辅导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本人则进行自评。

5. 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最佳平台,将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各院校已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高职院校应抓住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生学习企业中的榜样,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邀请企业专家进 校园,开展“校企 合作论坛”,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演练”, 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11

高职体育教育,主要是将更好的培养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目标的师范教育。如今,随着中小学课本的不断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面,人们将越来越关注青少年能否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所以,要把在让孩子在体育游戏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变成首要任务。

【关键词】

体育游戏;体育教育;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育中,游戏教学法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竞争的快乐和游戏的趣味性。但是,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智力发展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体育教学也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调整,如何对体育游戏调整也影响到高职体育教育的好坏。

1 准备体育游戏教学

1.1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游戏

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而正因为有这样的优点,假如说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那么在游戏内容上要选择与教学有关的,不能只注重游戏的娱乐性,而忽略教学的目标。体育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教职人员要尽可能发挥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开始前就能够很快的进入游戏状态。因此游戏趣味性极高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也要注意体育游戏和教学内容的时间合理分配。

1.2体育器材的使用和游戏场地的分配

合理的选择体育器材用具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游戏场地的选择是体育游戏更好的开展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游戏场地才能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在选择室外游戏场地时,尽量选择整洁、平坦的场地,选择室内游戏场地时,要将采光性、通风视为首要条件,场地外围要减少影响学生自由活动的障碍物,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在游戏场地上要根据游戏内容划分固定的界限,例如投掷区、跑步区,要在规定的游戏位置设立醒目的游戏标志物,在器械的规格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购,选择相适应的体育用具。

2 体育游戏的教学策略

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人们的游戏预期效果,就要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做好和游戏教学内容相关的充分准备,这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做好合理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2.1示范和讲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具体示范和讲解游戏内容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游戏教学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游戏活动,教师要运用语言技巧对与游戏内容和规则进行充分讲解,让学生对游戏内容充满兴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方法以及游戏的规则技巧等。在讲解地点的选择上,最好是在游戏场地上对学生进行游戏的讲解,使学生听到游戏的规则和技巧,看到教师所示范的内容。如有游戏需要分组活动,则应该细致的划分各个小组,争取让各个小组成员实力相当,这样才能体现游戏的竞争性。教师在小组成员进到指定位置时要再次讲解游戏规则并进行示范,节省学生摸索游戏规则的时间,提升活动效率。在讲解示范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掌握游戏方法和规则,并做到讲解游戏规则的准确性。在讲解时候,语言要准确、流畅、简洁,示范动作也要到位,姿态优美、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在示范中了解并掌握游戏规则,学到所需要的东西,当学生真正理解游戏内容时,再开始游戏活动。

2.2引导和组织

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如果在游戏中学生出现错误情况,老师应该给以指导和纠正,并教其正确的动作,如果出现了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性,老师要及时的阻止违反规则的行为。在实际游戏活动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并实时观察游戏场地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要做到在游戏出现安全问题或其他难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调整游戏,或者喊停,让游戏效果达到最佳化,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从而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

3 体育游戏教学总结

在教学控制论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反馈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就要对游戏中的效果及时做出相对应的反应,收集不同的反馈信息,让教学结果和预期结果更加接近甚至一致,培养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动作达成情况及课堂纪律变化的观察力,对收集到的信息认真分析判断,必要时候调整游戏组织方式。

3.1分数制或优劣评价制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采用分数制或优劣评价制对游戏作出合理的评价,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个人表现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对于分组活动,教师应对各个小组的变现情况及整体成绩做出相应的评价,及时指出小组在活动中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对于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要对游戏中失败的小组要给予鼓励,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指导。

3.2教学总结的意义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发现游戏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时,要及时加以完善,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在评价游戏的情况中,出现失误和差错,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成为学生的榜样,确保下次活动的评判公平性,对于评价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正面鼓励,在改进中为下次活动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总之,及时评价活动,对活动进行总结是极其重要的,在评价中不仅能充分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够反映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情况,在评价后,学生也能体会到游戏活动的价值性,并学会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素质。

4 结束语

学生在不同的游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部分的游戏也是集体性的。在游戏中,学生分工合作各尽其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张扬个性,体验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有极其必要的作用,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五平.体育游戏课程“大游戏”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79-82.

[2]陈向航,游信喜,姜星华.浅析中学体育游戏教学[J].内江科技,2011(9):180,192.

[3]林晓滔.对体育游戏教学改革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4-105.

【作者简介】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 篇12

1.1 通过调查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现, 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善于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视野比较开阔, 善于接受新的事物。从更广阔视野上看问题, 有很强判断问题的能力, 不再被某些思潮所左右。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 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能及时的分析客观现实、冷静思考的特点, 政治态度日趋理智人生目标追求积极向上, 择业观念更贴近市场化。当代大学生受时代环境、新的就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在自我选择、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 在竞争意识方面表现较强。这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但很少有针对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 尤其忽视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一类特殊群体, 高职层次大学生党员确实存在而且为数不少, 对其思想状况层面的分析十分必要。高职院校这一专科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 如何把握这个层次学生党员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直到成为正式党员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过程及规律。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反差较大。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中存在相互矛盾。高职院校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还在一个逐步的检验过程中,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有较大影响。许多学生对前途充满忧虑, 感到未来渺茫, 甚至对学习积极性不足。

1.2 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商因素有待提高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 在家都是娇生惯养, 对人和事都缺乏责任感。许多学生并非智力因素才造成高考成绩的不理想, 而是没有吃苦精神, 没有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情商相对不高。抗挫折能力、毅力意志品质薄弱造成的。

1.3 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践, 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对党章及党的历史虽已熟悉, 但是对党的理论的学习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党员们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对党的基本理论去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绝大多数的学生则是通过业余党校或思政理论课的课堂学习对其略知一二。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入、不系统、流于肤浅。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是:几乎没有读过马列的书,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 只是在中学学过一些。当代高职学生基本与政治绝缘, 而且, 希望毕业后去合资和独资性质的企业去工作, 其前途只与目前的专业课、专业实践相关, 所以没必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而那些将来要走上仕途或到国企工作的同学才会关注马列、关注入党。这无疑又成为当前学生对是否入党所持的功利原则判断的一项佐证。

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不足。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趋显著, 对传统的“英才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但由于长时间“英才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明显不足, 对未来觉得难以把握。

1.4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文明观和道德观教育相对缺乏, 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由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本科院校同类工作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但是由于二者属于不同高等教育类型,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

2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学制偏短的制约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 比本科院校少一年。所以造成培养考察时间过短, 从而使新党员的质量难以保证。按照党员发展要求和程序,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至少一年, 学生入校后, 经过一定适应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 党组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经过一年考察期, 条件成熟后予以发展。这样, 学生最顺利地发展为党员差不多到了大二第二学期。一般而言, 学生党员发展大部分是在大二第二期到大三第一期, 而此时他们又即将走上实习岗位, 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一般的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 而忽略了已经发展为党员的学生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党员质量不高, 个别党员没有体现出模范性和先进性。从而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给党组织的先进性大打折扣。另外, 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的缺失。

受实习单位的局限, 有些毕业班级学生党员的实习单位是小型公司企业或者工作室, 没有党组织。学生党员无法就近过组织生活, 也没有相应的党员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学生党支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2.2 党的理论素养不够, 对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甚少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热情, 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最重要的, 党的知识可学可不学, 因此, 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缺乏科学的方法。理论的匮乏导致学生党员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更谈不上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去影响指导身边的同学, 说话办事缺乏自信心和感染力。学生党员思想意识淡薄, 党性修养不足, 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2.3 党员质量保障机制不到位

按着党章要求, 一个学生是否已符合党员条件的首要标准, 就是看他的政治素养。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学生党员的同时, 由于党员质量保障机制不到位, 只注重发展, 忽略了对党员的教育,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意识淡薄, 是非观念不强, 入党后思想上放松要求, 表现平庸, 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3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管理和教育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管理和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3.1 要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理念, 强化党员使命感, 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加强和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体制。可以通过制定详尽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学生党员发展制度、在校生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在校生学生党员学习考核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来实现对学生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和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还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党员的使命感, 使之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它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运动场上、餐厅里、报告厅里等等方方面面。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 为学生党员搭建塑造优秀典型的平台, 设立学生党员监督岗, 党员之家等, 使其对学生党员严要求、严管理。让每一位学生党员时刻都能牢记自己的使命敢、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样无形的监督可以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教育管理, 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2 要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不局限于政治理论, 因为理论是枯燥的, 应该把政治理论融入到不同时间节点不同的事件中, 用先进的事例去激励引导学生, 这样才能生动活泼。

3.3 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 大学生网民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必须善于利用网络阵地开展党建工作。可以通过网上党员信箱、党支部信箱、党总支信箱、网上党建知识竞赛、网上党校学习、短信网络平台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因此要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 分别建立积极分子、党员QQ群进行交流、讨论、辅导。把校园网络变成沟通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 通过校园网络传播信息和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使它成为发展、教育学生党员的舆论阵地。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利用讲座、培训、团课、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爱心活动等, 切实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体现时代精神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锻炼党性, 用实际行动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5 创新管理模式

对入党积极分子, 预备党员、正式党员, 在校期间和实习期间,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学院党委、系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为主体的三级教育管理体制, 督促党员坚持不懈的进行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全程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是统筹安排学生入党前、预备期和转正后三个阶段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系党总支与学生实习单位密切合作对学生党员进行应有的教育与管理, 共同负责组织与管理实习中的学生党员参与实习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和相关活动, 同时接受学院系党总支的教育监督与指导。

3.6 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党员后续教育管理机制

学生党支部要具体的对党员分任务、压担子、提要求, 让每个学生党员在具体的任务和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通过党员示范岗、每个学生党员可联系5名学生, 每个学生党支部联系一个班级、一个小学、一个社区、一个孤儿院、一个养老院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提高党性。

参考文献

[1]马福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1.

上一篇:氯氮平口腔崩解片下一篇:指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