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

2024-08-28

新时期背景下(共12篇)

新时期背景下 篇1

“教育是事业, 其含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 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其生命在于创新”。这句话道出了做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真谛, 也给学校的领导者提出了要求。

一、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家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一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懂得身正为范, 更要懂得怎样去设计。

设计型校长要先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了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拓宽学生的视野眼界, 培养跨世纪人才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古人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环境造就人才, 学校的校容校貌, 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设计型校长还要设计学校教师的教学观, 校长的理念决定教师的成长的方向。现代校长应当确立科学的“教师观”, 坚持依据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去运行自己的工作思路。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 我要……”, 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 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 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 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至于普通教师, 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其实, 在新课改背景下, 校长应该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 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臆, 直达心灵, 思想与思想交流, 情感与情感交汇, 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 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样校长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校长不应该让学校的制度、规则等成为教师的“枷锁”, 而要成为激发教师幸福感的动力, 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本的光芒。校长要把学校精心营造成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息地, 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归宿感。

二、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

思想是先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思想就像人的钙, 无钙的人站不起来, 缺钙的人最终要倒下去。一所学校, 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 不管是规模大与小, 也不管设施的先进与落后, 要想发展,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 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因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 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当然不管是理念也好, 思想也罢, 一定要因校而宜, 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 同时注重在管理中加以强化, 得到教师的认可, 把自己的思想在最短时间内转变成教师的行为, 让教师成为校长思想的践行者。在碰撞、融合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纵观许多优秀的校长, 他们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想, 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才能帮助教师确立教的方向, 学生学的目标。教育家吕型伟曾讲过一个光头校长的故事, 深深地打动着我, 虽然这个学校三年都没有出一个大学生, 但他却给了许多孩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才之路。

在当前知识和经济爆发的时代, 我们是一门心思教死书, 学生死读书, 还是为学生成长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是每个教育人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校长需具有系统的思考。思考是最好的老师, 思考是成就的过程。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本校是个什么学校?也就是说对学校的现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校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就是要研究学校各种内外因素, 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途径;本校将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指制定被大家认同并能为之共同奋斗的办学目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往往都是在思考中获得了解决, 思考会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顿然耳目一新。校长要多思考, 每有新设计新举措三思而后行;每有疑虑当下思考逐一排除顾虑;每有难题必静心思索深思而得熟虑。在思考之中, 就会有新发现;在思考之中, 尚未成熟方案就会得到补充完善;在思考之中, 就会得到最佳最优最有效的方案和方法。系统思考是校长成功的法宝。

校长需常对工作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以前的事物回过头来, 重新进行回顾、思考, 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升华, 以获取新的知识、理念和方法。反思是一个过程。反思是一种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也是一种很实用的行动研究方法。一个人, 只有善于反思、经常反思, 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反思习惯的人, 一定会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 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路和措施, 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优化、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校长要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 思想家校长一定是多思、勤思、善思的, 在反思中确立办学的方向, 在反思中确立教育的目标, 让学校在自己思想的引领下树立人文的精神。精神的缺失比没有知识更可怕, 作为校长要努力成为学校精神的引路人。

三、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智慧的实干家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说的,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 校长既是谋划者, 又是实施者;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如何导, 如何演, 片子最终能否“获奖”, 校长是关键。

实干型校长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掌握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和领导管理学科的系统知识, 掌握教育发展的学术、实验动态, 明了自身和学校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因素。了解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实务, 知晓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善于以此对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还可以用先辈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丰富的学识底蕴, 是校长智慧的基本源泉, 是校长能够成功的基础。

实干型校长更需在实践行动中成长。校长不能是坐而论道者, 其成功的关键是要积极地行动起来, 进行大张旗鼓的办学实践活动。只要行动起来, 在实践之中我们的智慧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断得以显现。同时, 在行动中, 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还会使校长的智慧更加完善和丰富。

实干是榜样。所谓“实干”就是俯下身子, 埋头苦干。作为校长“实干”尤其重要, 校长的行为教师们看得最清楚, 因此校长不但要当指挥员, 更要当战士, 点滴小事都要跑在教师的前边, 真正地由“给我冲”变为“跟我冲”。到学生中去, 到课堂中去, 到教师中去。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办实事, 办好事,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过好每一天。

四、一名优秀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家

校长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勇于突破自我, 就是敢为人先。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 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 所有的学校都在进步都在发展, 学校之间的互相交流也频繁了, 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和方法的传播飞速, 所以, 只有不断地坚持创新的学校, 才能使自己永立前锋。当然, 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 也不是任意的改动。校长的办学创新必须以教科研为基础, 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找新契机。创新需要科学的策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 优质教育的发展正在异军突起。通过教育策划, 校长可以对学校的总体或者某一项工作的具体定位、发展战略、运作策略和模式等, 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和创造性谋划。完成一项教育策划方案, 进一步实施完成这项工作, 校长在充分运用自己的办学智慧的同时, 也就会使知己变得更加明智和完善。

创新会使校长更加智慧。创新型校长还必须学会充分进行合作。实施集体领导, 倡导团队合作, 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合作、宽松、上进的浓厚氛围, 是现代校长领导成功的一大特征。合作精神是一个组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学校中校长首先要有与每一个教职工合作的强烈意愿, 并且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和秩序, 进而培养形成团队精神, 才会更有利于打造一所优质的学校, 才会成为学生们真正的乐园。

总之, 作为校长, 从事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思考、必须要实干、必须要创新。学会挤出时间学习, 在学习中充实自己, 学习中反思自己, 以增强当校长的底气, 管理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成为一个学习型、智慧型、实干型、创新型校长, 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是人民对我们的期盼, 更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结合本校实际, 找准切入点, 把学到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认真经营校长这一事业, 我们的学校就一定能够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快速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 篇2

名:

号:

业:

指导老师:

所 在 电 大:

目录

摘要„„„„„„„„„„„„„(1)关键词„„„„„„„„„„„„„„(1)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2)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2)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4)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5)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6)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6)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8)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10)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与对策、财政资助、师资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

经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型的两头跑的状态。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有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 3

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特别是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由于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居住分散、办学效益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本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未将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农村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4

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了,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组成了“386180留守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少年儿童和80指老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农村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是用钱买不回来的。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扣留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如班主任津贴城市中学班主任每月是300-600元,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是5-15元。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劳动收益率要 6

比教育系统外的员工低,还有20%的教师认为差不多,但是也有10%的认为高一点。虽然从2001年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从乡镇收回,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和交通等差距,教师收入仍有差距,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随便被扣留,捐款任务繁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如今这个期望落空了,于是,农民们更加觉得“读书无用”了。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a.经费投入要扶持薄弱校。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7

也是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造成办学成效的差别,造成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差距的措施有:一是在对学校拨款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在拨款数额上予以倾斜。使城乡办学条件大致平衡,使城乡学生人人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b.从教学硬件设置方面向农村倾斜。目前,我省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差距较大。为缩小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对教育器材、图书、电脑等的配备必须首先考虑农村中小学,使它们尽快达到省二类校配备标准。尤其是对农村校通过信息现代化技术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所需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统筹解决。加快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及时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改善寄宿生宿舍,改善生活配套设施的工作必须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由于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建设原因,现今农村学生数减少,应尽快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校舍建设应向镇中心校倾斜较为妥当。

c.关注特殊群体教育。一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资助贫 8

困学生政策。建立有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二要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的扶持,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条件。三要继续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工作,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加工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善县级政府统筹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

城市办学条件好,教育资源好,家庭经济收入好,父母素质高,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读书非常重视。但农村却不同,子女多,经济困难,农村父母非常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期效应。据了解,目前农村初中校有的辍学率达到10%。在我们家访中,确实了解到,上高中、上大学的子女父母住房基本上是又破又烂的一层平房,而初中中途辍学,让子女到外地打工,上羊毛厂等的家庭却盖起三层小洋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有的农民认为培养子女就是一场赌博,能 9

找到工作,就算赌赢,找不到工作就是彻底赌输,大大降低了农民培养子女的积极性,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当地政府一定要意识到全面提高“双高普九”质量,核心是“控辍”,增强依法“控辍”的责任意识,树立“今天失学的儿童就是明天的青壮年文盲”和“一个辍学生就可能产生一个贫困户”的社会责任感,加大“控辍”政府行为和工作力度,强化各种有效措施。镇长、村长、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与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挂钩。做好“拉网式”组织入学和依法“控辍”工作,要把初中“控辍”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乡、村和学校,做到责任到人,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辍学生。解决初中“控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上依靠制度的建设和创新。要建立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制度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入学资助制度,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捐赠的优惠制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建立政府参与初中“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投诉、受理和处罚制度。要强化教育执法主体的工作责任,加大对乡镇政府落实“控辍”责任情况的督促检查。政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重新制定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要“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动员辍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终究不是一级政府,学校就是对学生不收一分钱,且走破脚皮,磨破嘴皮,有的学生就是坚决不到校入学,学校也奈何不了他们,所以一定要靠政府行为才能确保“控辍”,实实在在追究监护人的责任,真真正正做到“依法入学”。10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a.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b.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c.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 11

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新时期背景下 篇3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师生的档案关系,更是记载着学校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凭证。因此,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何改善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缺乏。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也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导,使档案管理工作仍然以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不但无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也无法带动档案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2.档案材料收集不全面,诚信度不高。高校的档案管理通常要经过多个环节,存在流程复杂、难免失真等问题。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不会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跟踪调查,在档案收集的过程中,多存在档案材料缺失,档案内容按照个人意愿随意修改的现象,降低了档案的可信度,使档案的建立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3.缺乏档案保护意识。档案的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在日后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但是现阶段很多档案管理的工作都是在被动地进行,工作人员多是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缺少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思考及对档案的保护意识,对于问题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4.学生档案不受重视。高校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的档案材料较多,且随着每年学生的不断流动,导致高校对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提高认识,很多学校缺少相关的管理专员,也没有对学生的档案进行定期的监督与指导。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对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档案在收集、整理的工作中缺少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和档案的借阅、查阅等服务环节,阻碍了档案管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带给档案管理工作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增加了很多挑战。因此,今后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更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方式。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实现:首先,高校需要提升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因为高校是科技研究与创新的集中地,而高校档案的管理内容包括对科研知识的存储。因此,重新审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有利于推动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需要开拓进取的发展观。在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做出改进与创新,以符合时代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强化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造血能力。最后,需要树立竞争意识。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通常较为单一,很多工作人员在千遍一律的工作中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也就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动力。以此,需要通过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树立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推动现代信息化管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每个行业的不断进步,对于档案管理行业来说,想要做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应该提高计算机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的过程中,通过将计算机现代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如将所有档案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可以更好地为师生对档案资料的查询和借阅提供方便,并且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将传统的手工管理,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将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借阅的记录等做好系统化管理,以便更加快捷、高效地完成好档案管理的工作。第二,需要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建设既是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开展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先决条件。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改革。如在对高校档案进行处理过程中,档案信息的格式、转换标准等方面都没有统一标准。并且不同的学校之间由于管理标准的不统一,很难实现高校间档案资料的资源共享。因此,随着各行业标准化的不断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也应该逐步实现。对于现有的相关国家规定与标准要严格遵守与贯彻,以便促进高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3.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想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档案的管理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健全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对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现代信息化技术,还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利用专业知识,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简化档案的管理流程、明确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确保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性。第二,需要加强业务培训。要想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需要对管理人员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在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形成了专业化的工作氛围。同时,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方法的技术培训,让管理人员逐渐熟悉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现代化管理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调动起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与能动性。第三,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还要包括管理人员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情况,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不断促进管理人员的自我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结语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创新、推动现代信息化管理及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等方式,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張岩.浅谈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提高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79-180.

[2]宋倩.试论地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J].华章,2014,(13):334-334.

新时期背景下 篇4

一、我国电视媒体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媒体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完全是依托于政府的意识, 从而在各省相继建立了电视台, 这一时期电视媒体是国家以及政府的工具, 是其意识的传话筒。第二阶段:文革结束后到八十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我国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阶段, 受文化大革命的压制,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全面复苏, 人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四级办电视”口号的带动下, 从中央到地方排除万难办电视, 从而使电视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 面对我国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第三阶段, 90年代初期。此阶段中国电视媒体处于无序竞争阶段, 在有线网络与卫星技术的带动下, 中国各地的电视台以种种形式出现, 甚至出现村镇办电视台的局面。可想而知, 在此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下, 电视台的竞争必将出现无序化, 此阶段的电视台可谓是脏、乱、差。第四阶段, 中国加入WTO前夕开始至今。此阶段我国电视台进入了全面整合时期, 开始进入改革阶段, 以在整顿电视媒体市场秩序的同时, 以媒体集团化形式提高国内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二、新时期背景下电视媒体产业改革所需遵循的原则

(一) 立足于专业化制作、集团化管理

只有立足于专业化制作、集团化管理才能为搞活、搞强电视媒体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不断的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 在立足于专业化的同时, 以本省为出发点, 以集团化为目标, 使电视媒体走向全国。当前, 在我国政治体制以及电视媒体特性双重因素的作用下, 实现电视媒体集团化只能从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进行。在实现集团化的过程中, 要避免事业单位的简单拉拢式合并的集团化改革, 也要避免企业表面的集团化改革, 这二者改革的实质并未突破原有产业管理模式的束缚。

(二)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电视媒体的集团化改革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下进行的, 因此, 我国电视媒体本就具有的“喉舌”功能决定了当前电视媒体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媒体不动摇[1]。与此同时, 电视媒体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国际电视媒体的接轨, 因此, 这就需要将改革定位于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

(三) 坚持政事、政企相分离

电视媒体在改革的过程中, 应充分的意识到其改革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要尽量将繁琐的改革之路简化, 探索出一条适应电视媒体改革发展之路, 因此, 这就要求要坚持政事、政企相分离的原则。与此同时, 电视媒体还需认清当前我国媒体发展的趋势, 即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 国内媒体进行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 电视媒体越早进入改革、越早深化改革, 将会最大程度的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

三、新时期背景下电视媒体产业改革的途径

(一) 创新电视媒体体制理念, 以内容为主并以管理为本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理念的创新是深化电视媒体产业改革的根本。因此, 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在改革的过程中, 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电视媒体的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 明确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将电视媒体从事业观转向产业观, 从而推进电视媒体产业的改革。与此同时, 要积极的创新营销理念与服务理念, 要以受众本位的思想来指导自身产业化经营与服务, 从而创建电视媒体企业的企业文化。电视媒体产业的核心内容为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 因此电视节目的内容是电视产业改革的核心。这就要求电视媒体要以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制作为主, 打造属于自身的专业频道[2]。打造专业频道是当前电视媒体产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以受众为本, 根据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制作专业的频道, 以建立自身的品牌效应, 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除以之外, 电视媒体在改革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效力, 实现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实现电视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 突破市场区域化的束缚, 以实现跨地域经营

在四级办台的体制下, 我国的电视媒体市场长期被人为的划分为若干小市场, 致使电视媒体被市场的地域性分开, 从而因行政式的划分弱化了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 这种封闭式的市场经营体系, 致使电视媒体无法跨出本区域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比如吉林卫视:从市场整体上看, 其很难在纵向上实现对市场的深度挖掘, 致使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 进而就成全了省内一些小电视台的发展, 从而一些省级电视台没有实力进行吞并, 而一些实力较强的电视媒体却“吃不饱”。因此, 只有突破当前市场地域化的束缚, 实现跨地域经营, 才能为当前电视媒体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才能在逐渐实现集团化的过程中,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使自身具备与国际电视媒体相抗衡的力量[3]。要想建立跨区域的电视媒体集团, 就要求要摆脱对行政的依附, 并打破当前区域发展模式的束缚, 从而为集团化电视媒体的发展创造空间, 并鼓励具备实力的电视媒体“吃掉”小型媒体, 从而实现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横向媒体集团。

(三) 突破产业单一化的束缚, 实现电视媒体的跨行业发展

当前, 以电视、电台、报纸相分离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对电视媒体管理的形式, 其中新闻媒体都是由宣传部负责管理的, 但是, 这些媒体在业务上是独立的。因此, 面对当前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的单一性特点, 其很难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进而也就很难立足于当前的媒体市场, 所以, 实现电视媒体跨行业发展是其发展的必要趋势与要求。电视媒体产业本身就属于多功能产业部门, 其在实现跨行业发展上具备着良好的人力基础以及技术基础, 因此, 当前实现电视媒体的跨行业发展需要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业务的整合[4]。在改革的过程中, 要本着集团一体化的改革目标, 从横向与纵向分别对电视媒体的产业进行拓展, 在横向上积极发展电视媒体部门, 发展与电视产业相关的网络电视, 从而实现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的融合, 在顺应三网融合趋势的基础上, 完善电视媒体产业的部门;在纵向上, 延伸电视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影音制作出版等产业。

参考文献

[1]何晓燕.汽车服务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11 (36) :133-134

[2]裴存强.汽车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 2014, 11 (2) :144-145

新时期下提高师德方法小议 篇5

汉台中学邓丽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关键是思想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师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式,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中国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师德论坛九日上午在此间人民大会堂开幕。论坛的主要议题是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制度创新、师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但是如何提高师德水平,规范师德的要求,建设长效机制并长久地把它落到实处就是一个难题了。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评很好办,分数就在那儿,很具体,对于教师的晋级、提升都有直接关系。师德第一是不好量化;第二,对教师有许多笼统、抽象的道德要求,但缺乏具体清晰、可以操作的行为准则和细则。由于没有严格细密的便于操作的规则,对师德失范现象的定性、追究、惩处也往往因无足够的依据而不了了之。无法建设师德评价的长效机制,就无法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要求的。

那怎么样评价一个教师师德的好坏?把对师德的评价工作落落到实处?如何?建设师德评价的长效机制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定义规范新时期师德的具体内容。

汶川地震时期范跑跑的言行引发了全国人民对师德的关注,勉县关于高考 1

时若地震教师不得先于学生跑出教室的规定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教师在工作期间是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群?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普通社会道德有什么关系?经过社会的广泛讨论,人们得出趋于一致的观点:教师既是普通人群,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要求与渴望,但教师更是特殊群体,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

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高于普通道德。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遵守法律及社会公共道德的人。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其次师德要求应该遵循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未成年人心心健康要求,自觉落实落实“教师忌语”、“教师忌事”及《严禁体罚学生的十项规定》等规定。

第三,教师必须有发自内心的职业的崇高感责任感。他绝不应该仅仅被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要求着去应付工作,而是应该意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殊要求、教育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去做学生的教育工作。唯有如此,教育因教师的主动状态才能绽放出更多的光彩,教育工作因充满教师的爱才能深入学生内心,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要从制度上面、政策上面加以调节,使教师更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当对师德从法律、职业道德、使命等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教师和社会对师德的具体要求就更为明了。建设师德的长效机制也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了。

二、严把教师资格证办理关和定期审查关。

目前教师资格证的办理主要侧重于对知识和教育能力的考察。而对于师德

这一点却因不易考察而被忽略。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资格审查最重要的一关。审查方式一旦出现漏洞,就可能使得个别完全无从事教育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人甚至道德品德低劣有犯罪前科的人混迹于教育行业成为可能,其对学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可以通过做好以下三点来严把教师资格证审批关:第一过滤掉在法律道德上有过不良记录的人;第二可以确定专人对每一个初次申请教师资格的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品德调查,并建立审批责任追踪制度,即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这样就会使得品德调查尽可能的深入客观;第三、建立教师资格证定期复检制度。既复检能力更重在复检师德,有学生家长社会的不良评价记录者就要谨慎对待。

三、在学校管理中加强师德管理,把师德行风建设作为兴校之本,把“爱教育、爱学生、学学校”“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师德教育的主旨。

可以具体施行为:首先建立个人师德档案,将教师从业时可能涉及到的细节量化,制定师德评价表,请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综合评议,记入每一学年的师德档案,作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

其次每年年终或教师节时,可以专门奖励那些在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以形成积极的舆论环境,鼓励更多的教师不仅追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上的名师,更追求师德上的名师。

第三在奖优的同时,也要令在师德方面有劣迹的人限期改正,不得再有败坏教师形象、不切合师德要求的事情发生,否则可以使其离开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同时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四围绕师德行风建设开展主题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专题大讨论和师德反思活动,聘请行风监督员,召开征求意见恳谈会,评选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教师和学生悄悄谈话等活动促进师德建设。

四、在师德方面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帮助解决教师的个人困难,从心灵深处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增进职业的自豪感和自律性。

一味的严格管理只能要求教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这仅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底线。不能完全激发教师内心对学生对职业的热爱,要真正要激发起教师从来的热情,必须从人文关怀着手。

而教师在工作中受到的约束多,学生家长社会期望值高,工作压力大,长久的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做好学生的工作往往需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和长久的细致耐心,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多关心教师,关心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如子女上学等个人问题,平等尊重和谐地相处,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地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舒心地工作,尽全力主动地工作。

五、提高教师待遇,提供学习机会,注意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的工作的重要性认可赞赏,使教师成为一个人人尊敬、人人向往的职业,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形成竞争环境,选择最优秀的人才,也增强教师个人珍惜职位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品德。

新时期背景下 篇6

关键词:医院;党群;创新;机制

1.引言

新时期、新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要求全社会各行各业坚持党的领导,开拓创新,加强自身的建设,探索工作新方法、新路径,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医疗服务机构,其党群工作必须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政治优势,正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医院党群工作要以患者的利益为根本,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牢固树立“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题、创建和谐”的宗旨,深入基层,贴近临床,服务患者,掌握医患诉求,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党群工作机制的创新,增强党群工作凝心聚力,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2014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等有关加强党群建设的工作内容,可见国家对于党群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医院党群工作者积极践行党的方针政策,创新党群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及时改正。加强党群干部自身的建设是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

2.新时期创新党群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背景下党群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医院的党群工作,关系着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群工作机制,关系着医护人员切身利益的维护,决定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医院党群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体现了医院党群工作者对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和创新,以及对党的政策和路线的切实贯彻和执行;其次,创新医院党群工作机制对于保持医院思想政治上的集中统一,挖掘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因素,在工作中传递正能量,营造医院良好的思想政治风气,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意义深远;最后,创新党群工作机制使医院党群工作的开展能够紧紧围绕患者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贴近临床,服务患者,掌握医患诉求,切实的满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需求,提高医院党群工作的有效性。

3.当下医院党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随着医疗事业的推进和发展,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也不断加快,然而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只是按照上级要求的内容走形式完成,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二是对基层的调查研究重于形式,触动实际、切实解决问题的少;三是规章制度制定的多,传达精神、转发文件多,深入检查、狠抓落实的少;制定工作标准套用上级模式多,未能深入临床、深入患者,考核缺乏针对性,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四是作风不扎实,党群干部多隶属于机关职能部门,多数忙于各自分管业务,互相沟通较少,主观能动作用和整体效能发挥不够;与临床医护人员说教多、真正谈心交流的少;五是党群干部在践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定方面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上欠佳。六是开拓精神不强,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满足已有的成就,业务拓展打拼精神不足,总认为守住当下业务和荣誉,干好本职工作,不出错便是尽职,小富即安、小满即成的思想比较严重。

4.新时期医院党群工作机制创新路径

医院党群工作机制的创新对于医院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利益以及党群工作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探索医院党群工作新机制、新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完善思想教育机制

完善和创新医院党群的工作机制首先是要加强对党群干部的思想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党群干部担当的责任。在医院党群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学习十八大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牢固的群众路线观念,深入基层,走进临床,深入了解医护人员和患者群众的需要和生活,切实解决医护人员和患者群众的困难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党群干部要正确的认识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重要性,真正从思想认识上创新转变。

4.2坚持群众联系制度

创新党群工作机制最重要的是完善党群干部和医护、患者群众的联系制度,增强党群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亲和力。走进临床、深入科室不仅掌握实际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发现新问题、了解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诉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医护人员和患者需求,建立党群干部和基层群众交流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群众。

4.3创新群众联系方式

党群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务群众,因此做好群众工作是创新工作机制的最终目的。党群干部要在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首先要根据原有的党群工作制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制定定期走访制度,严格执行和完成各项党群工作要求,加强医院德风建设力度;其次要加强对党群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从根本上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原理和知识,明确党的路线和政策,并实际践行到工作中;其三,要督促党群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以反映民众疾苦,传播思想教育,传达党的思想政治精神,增强与群众间的亲和力,切实的解决群众利益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群工作的有效性。

5.总结

医院党群工作机制的创新有助于党群干部正确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有助于党群干部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有助于实现患者及医护工作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医院利益、群众利益的和谐发展,促进医院党群工作机制有效落实,推动医院的科学发展。总而言之,对党群工作机制的创新应成为医院的新目标,挖掘党群工作中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

参考文献:

[1]倪伟.建立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探讨.《医药前沿》.2012年18期

新时期背景下 篇7

一、淮河琴书的发展状态

琴书作为曲艺的品种之一, 目前流传较为出名的是徐州琴书、山东琴书。淮河琴书相对来说发展区域有限, 主要在安徽省流传。淮河琴书流传到安徽省, 最初有三股势力:河南、山东、淮河琴书, 应安徽省群众的需求, 融合了淮词、大鼓、坠子、民间小调, 逐渐形成淮河风情的淮河琴书。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代表淮河琴书的是:吴舜英。可以说, 淮河琴书的传人方面在不断的减少, 加之, 信息时代的到来, 其他艺术形态的介入和丰富性, 使得淮河琴书的受众范围也在逐渐的缩短, 对此笔者做了一个调查, 发现在淮河琴书表现现场, 观众有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而且这些人群都是生活水平较高的文化人、曲艺爱好者等等。

可以说, 新时期背景下的淮河琴书不是为所有大众服务的, 而是以消费的形式出现的, 即:真实的欣赏淮河琴书需要购买门票, 这样以来, 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大众对其的观看。从风格层面来说, 淮河琴书的曲目以及表演形式相对于其他音乐、戏曲来说相对单一, 加上宣传的匮乏等等, 使得淮河琴书发展面临着局限性, 陷入较为尴尬的局面。

二、新时期下淮河琴书的定位

任何事物的发展以及想要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做的是对自我进行定位, 进而采取发展措施。可以说, 科学、合理的定位是事物发展的基础。淮河琴书作为曲艺品种之一, 曾经被定位是“文化事业”, 即:解放时期, 安徽省将淮河琴书作为文艺范畴列为为群众服务、宣传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 淮河琴书被定位为“文化产业”, 即:开始走向经济领域, 实施市场化经营手段。这一指向的变化, 使得淮河琴书在发展上不能够很快的转化过程。之后, 虽然, 淮河琴书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但是, 从其发展上来说, 仍改变不了市场化经营的现象。这样以来, 也就决定了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指向是文化产业, 是直接面对市场的, 需要其考虑一定的市场需求、大众需求等等, 其中涉及到的演出、剧本内容等都不再是对传统琴书的继承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创新, 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断的拓宽其自身的范畴。

三、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的发展方式

1.指向的市场化转变

淮河琴书作为文化产业范畴就决定了其指向的市场化转变发展方式。即:淮河琴书从演出到创作需要符合市场化的秩序, 需要有着完善的市场运作程序, 其涉及的不仅仅是节目的质量问题, 更重要的是演出带来的经济效益。新时期下市场经济竞争激励, 文化形式广泛, 淮河琴书也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指向的市场化变化, 才能够在社会上站住脚跟, 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淮河琴书的市场化转变, 笔者通过调查发展, 他们借鉴“音乐会”的形式:首先, 对市场做出调查, 即:以利益为出发点, 对现如今各个年龄阶段大众的审美趋向、文化品位等方面进行社会调查, 进而初步掌握不同层次的大众的消费水平、审美倾向等信息, 进而较为有针对性的表演淮河琴书, 以达到吸引大众、保留大众、发展新大众的目的;其次, 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淮河演出的宣传力度和深度, 即:将淮河琴书的演出当作是产品进行推广, 以视觉性的冲击力宣传设计来吸引大众等等。运用现代市场化的手段打开淮河琴书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2.创新淮河琴书的内容

淮河琴书最初的受众是农村群众, 主要是供基层群众娱乐和消遣的。其创作内容上很少有变化, 人们演唱也只是对传统淮河琴书曲目的照搬, 诸如:模仿、学习等等, 内容总是千篇一律。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审美理念以及艺术品位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淮河琴书内容已经显得枯燥, 进而淮河琴书开始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生活特点来创造新的内容, 不断的融入现代语汇等, 来反应新时期下社会的激烈竞争、快节奏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现象等等。如:孟颖2004年其创作的《一块碎玻璃》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 还有2014年吴莉表演的《都爱这个家》获得“安徽省曲艺类表演一等奖”。这些作品都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3.拓宽淮河琴书的影响范畴

淮河琴书作为曲艺品种其欣赏群体大都是年龄较长的人群, 年龄观众作为社会人群的中坚力量, 对于淮河琴书的欣赏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 大众对于淮河琴书了解甚少, 其艺术表现形式、视觉冲击力相对于新时期背景下的音乐、电影等是处于劣势的, 而且淮河琴书在演唱方面都是有着固定的时间, 相对于欣赏者来说有着太多的局限性, 从市场化角度来说, 其这种发展方式是滞后的。新时期下, 淮河琴书为了更好的发展, 开始不断的拓宽淮河琴书的影响范畴, 着重吸收年轻观众, 依据时代背景下年轻大众的需求, 打破时空欣赏的局限性, 表现方式上丰富淮河琴书唱法等等, 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系统吸引年龄观众。如:淮河琴书打造特色的民间艺术网站, 上传淮河琴书相关的信息、表演等等;曲艺家在传承琴书“九腔十八调”的基础之上, 融合戏曲、民间小调等艺术来丰富淮河琴书本身的演唱和表现方式, 多管齐下, 尽可能的拓宽淮河琴书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 淮河琴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作为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对此, 笔者认为, 最为关键的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不断探究适合其发展的方式, 从根本来推动淮河琴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淮河琴书是流传在安徽省的曲艺品种, 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在安徽省的农村较为流行, 现如今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河琴书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一,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 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受时代发展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 新时期下淮河琴书也在不断的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新时期背景下 篇8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事业,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式也被赋予不同的特色。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 科技飞速发展, 信息量浩如烟海, 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传统教学系统受到了挑战, 学生能够通过从多种途径获取教材以外的大量信息, 而这些信息中虽然包含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但它的价值往往会在时间效用失效后开始衰减, 只有通过人们的参与对信息进行归纳, 演绎, 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 使其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 并于已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结合, 这部分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转变成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也被赋予新的特点,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难以实现将信息有效转化成知识的任务。在这种诉求之下, 对知识的传授者--数学教师, 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数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足也就凸现出来了。

二、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一、多数中学数学教师团队没有形成共同的的价值观和目标。观念落后, 方法陈旧,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一些数学教师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诸种观念, 包括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都带有滞后性。谈及教育, 只注重固有文化知识传播, 欠缺灵活性。于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只重智育, 轻视其他。谈及质量, 把升学率当做重中之重。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角色倒置。忽略学生的主动性,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制度建设不健全。这里讲的制度是指两个层面, 一个是指部分地区或学校不能很好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度;另一个是指学校自身管理方面的欠缺。管理思想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 形式主义严重。

第三、部分地区硬件设施差, 条件落后。不能为数学教师的学习提高、接受再教育提供平台。针对这些不足之处,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团队建设也应该从新的角度着眼。

三、针对问题, 进行目标的完成与教师团队的建设思考

更新观念, 明确发展目标是每个数学教师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是单个数学教师的努力能够解决的, 只有作为一个团队共同改进才能对教育产生大的影响力。NCTAF (美国教育与未来委员会) 主席汤姆卡罗尔说:“我们曾依靠一个数学教师的改变来改进我们的学校, 现在该认识到, 在封闭的教室里依靠单个数学教师是无法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的。我们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它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高成就组织成功的关键。”“在每一所成绩优异的学校, 我们都能发下现一个内在特征, 就是他们拥有一个有高效数学教师组成的团队, 他们协力培养学生, 其成就是哪怕最好的数学教师独自一人也不能达到的。”

任何一个团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目标都是必须的, 对于数学教师这个团队来说在信息时代需求的背景下, 目标的界定更为重要。2010年7月13日,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胡锦涛主席的讲话, 指明了中学教师团队建设的前进方向, 讲话内涵深刻, 意义重大, 是新时期教育工作及中学教师团队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要。也为信息有效转化为知识需求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团队建设指出了明确的目标。

精湛的业务与高尚的师德同样重要。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先进、正确的教育观念;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技能。而在信息知识需求背景下, 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对新知识的敏锐和接受能力, 应在善于继承传统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新的科技成果, 掌握新技术, 保持与时俱进。教学中要既体现教育对传统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又体现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前瞻性。另外数学教师所拥有和传授的知识不应该局限在单独的学科内, 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应该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 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信息知识需求背景下, 既有专业知识, 又懂教育规律的数学教师才可能成为业务精湛的好数学教师。

一个完善的中学数学教师团队具备合理的结构也不可或缺。中学数学教师团队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党员和非党员结构、管理人员与数学教师的比例等。从年龄结构方面来看, 老中青的比例应比较平衡。老中青数学教师各有优势劣势, 结构合理才能互补优略, 互相促进。从学历要求上看, 高中数学教师要求本科学历, 可以引进研究生学历的数学教师, 初中数学教师尽快达到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中, 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大致应占数学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这是标志一个学校数学教师水平的重要因素。性别结构主要是要考虑到女数学教师的特殊困难时期:妊娠期、生产期、哺乳期, 尽量避免年青的女数学教师年龄相对集中, 以便能相互错开困难时期。党员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应该发挥他们在学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把对党有坚定信念的优秀的中青年数学教师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 为一线数学教师服务, 应该在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前提下, 精减人员。一般来说, 管理人员与数学教师之比应在1:4到1:6。管理人员应该做到业务熟, 能力强, 效率高, 服务好。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新时期背景下 篇9

一、新时期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

1. 有利于优化企业的金融结构

所谓企业金融结构是指企业自有资本和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从市场价值的角度分析, 企业的自有资本与企业成立之初各股东所投入的资金、盈余以及企业运行后的收益, 这一部分资产是企业进行投资最基本的资源, 而加强对企业金融投资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行, 还能帮助企业实现扩大生产;与此同时, 企业利用完善的金融投资管理, 可以提高其市场信誉, 这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投资生产获得短期的借款, 还可以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项目筹措资金, 进而使企业的金融结构在投资与负债之间实现平衡。

2. 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 企业内部在制度的规范下, 可以实现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 从而使企业在内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制定一个符合目前发展实际和长期发展的战略的目标, 并为之努力。在现代市场条件下, 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管理层会将金融投资管理作为重点, 并通过严格的核算、监督制定确定企业的金融资产, 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提供必要的信息, 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的科学性。

3. 有利于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在新时期, 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 获得相应的投资项目, 通常都会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投资管理素质, 而这些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管理水平, 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推动企业在金融投资中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 企业为提高金融投资管理的水平, 通常都会对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变革, 如不断完善财会管理, 落实企业内部监控机制, 而这些管理措施同样可以在规范企业金融投资的基础上,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整体性规划

金融投资管理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合理的投资决策也是企业收回投资成本, 获取经济效益的保障, 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盲目、随机等行为, 例如由于地域发展限制, 一些地区的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企业为了适应金融投资环境, 不断调整投资决策和管理措施, 从而导致了其金融投资的临时性和随机性;还有一些企业片面追求高额利润, 而缺少从整体上的风险评估, 盲目地对一些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进行投资, 而这些缺乏整体规划的投资管理行为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

在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 都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项目前期的风险评估和投资过程的运行上, 从而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审计是企业落实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依然薄弱, 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存在审计部门, 而这种监督上的空白不仅会使整个投资管理过程陷入无序, 使管理责任无法得到落实, 还会增加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 甚至使投资项目陷入亏损的困境。

3.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决策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金融投资管理决策是企业众多管理决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它不仅要求决策人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 还应该具有对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做出合理预测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结构来看, 许多企业在管理中缺乏民主决策的习惯, 使得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主导着投资决策, 而这些决策非常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有些管理者依据之前的成功经验对不同情况下的投资项目做出同样的预测, 从而导致了决策的失误, 而将这种有着主观因素在内的投资决策应用于管理中, 必然会导致管理的失效。

4.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新时期, 人才既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企业落实科学管理措施的关键环节。随着国内外金融投资市场的日益复杂, 投资管理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过去企业看好的往往是人才的学历, 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 企业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考核除了学历之外, 还需要投资经验、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投资管理中缺乏专业的队伍, 如一些投资人员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金融市场的变化缺乏敏感度等, 而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

1. 制定完善的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企业有效运行的保障, 企业在规范金融投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将企业的金融投资项目纳入到一定的管理制度内, 并利用制度的约束来实现项目的运行;其次, 完善金融投资管理计划, 即企业应该在综合分析自身经济实力和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基础上, 量力而行, 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再次, 根据制度规范严格控制项目运行中的问题, 以保证投资计划落实到位;最后, 建立效益评价机制, 保证企业投资与收益的平衡。

2. 注重对金融投资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应该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利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来强化其金融投资管理的力度。要想实现金融投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优化企业内部人才结构, 根据金融投资管理的需要, 从企业内部选拔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员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以提高其金融投资的专业水平,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定期开展金融投资项目培训活动, 大力培养复合式人才, 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综合素质; (3) 运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员工的行为给予奖励或惩罚, 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 重视企业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科学的预算是企业内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它能够在项目运行之前, 对企业管理的权力、责任、利益进行明确的划分, 以保证内部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各获其利, 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共同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预算要想在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首先要保证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对预算的权威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并配合管理部门将预算贯穿在投资管理的始终;其次, 在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的原则下, 对预算进行科学编制, 以保证预算能够反应投资管理的真实情况;最后, 完善预算管理责任制, 将预算的执行、监督落实到人, 以充分体现预算的执行效力。

4. 加强对金融投资行为的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规范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有力手段, 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才能够保证企业金融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行。企业在利用审计实现金融投资行为监督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重视审计的独立性和公平性, 避免企业的管理层对审计活动的影响, 以全面实现审计对投资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增强审计内容的针对性, 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内容进行重点监督, 以合理控制金融投资风险。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在新时期背景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 所面临的未知风险越来越多, 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而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既应该在观念上注重强化金融管理项目, 也应该在行为上做好降低金融风险的准备, 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加强金融防范意识、确定科学有效的投资方向, 进而推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莉.新时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4:275.

[2]董丽莉.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 2016, 29:137-138.

新时期背景下 篇10

(一)英语重视度不够。众所周知,当前的英语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是主科,这是通往大学重要科目。在大学中英语作为必修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全国等级考试,如果学生无法通过考试将很难顺利毕业。在初中阶段或者大学,英语课程都占据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专课程,英语没有太多硬性的要求,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

(二)学生素质方面。中专教育面临危机,中专学校出现生源缺乏现象,这使得中专学校在进行招生时, 面临巨大竞争力,他们对中招学生要求也降低了。中专学生普遍出现素质低下问题,尤其是英语基础非常差。 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同国际间交流不断提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对交流沟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师资方面。随着我国强调英语教学重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的师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师业务能力都强,不是所有教师都符合当前新形势教学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低问题。很多教师在业务水平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需要进行口语和听力的练习。

二、中专英语教学应对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主导着整节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属于被动的接受模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缓慢。教学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将使得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逐渐降低。教师应该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学生逐渐将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回来,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进行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程度相应的得到提升。课堂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还可以自行编制一些小本的教材,让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教师进行教学时,要认识到创新教学重要性,给学生足够的展现空间, 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让班级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带领, 选择这样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会逐渐提升。

(二)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师队伍校本培养计划,使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教师得到发展。学校应该做好教师录用工作,录用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对新入职的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优秀的班主任带领年轻班主任,优秀教师影响年轻教师。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教学概念改变,从而给中专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学工作行程一种务实的教学氛围。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英语教学应基于多媒体平台上开展,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录音机、录像机、投影器等,充分发挥这些介质的优势,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基于电视媒体的使用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制作教案,使用活泼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主题,突出教学重点, 这样能够有效的做到高效率教学。针对当前实际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投影仪。例如,中专《英语》上册第2单元的Reading,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因此进入教学时,应该做好情景设置工作,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度进行故事交代,这样的做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还需明确的是,教师只是引路人,学习还是需要靠自己。在学习中自己要学会激发自信心,认识到当前背景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学生要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加大力度提升英语学习质量。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英语学习重要性,认识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英语, 这样他们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才会发生改变。学习英语不能只是一个应付性过程,而是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兴趣, 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快乐。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 应该科学选择,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基于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中开展教学, 不断的鼓励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活跃的元素,逐渐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教师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进行教学概念革新,在教学中才会不断的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开启学生学习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才可以逐渐激发创造性思维,才可以逐渐喜爱上英语,为实现素质教学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专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当前教学出现的问题尤为重要。常见的有师资条件问题、学生素质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中专英语教学应该做好定位思考问题,如何在新时期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下,中专英语教学工作如何开展。

新时期背景下 篇11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职体育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可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对于改革之路有着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以便可以更加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成绩,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新时期 高职 体育教学 改革

高职教育在改革的过程里融入的都是崭新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是较新的事物,但是很多人对于这样的状况并没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而有些专家、学者又会对一些新思想、新思路引发各自的观点,进而使得很多老师对此产生困惑。这样的冲击也威胁到了高职体育的教学,而且使得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多强制型的现象。假如这些问题没有获得解决,一定会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引发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哪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1.理论层面。应试教育的思想造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过于僵硬,并没有充分的了解素质教育理论的内涵,从而造成了理论的建立,无法起到领航的作用。

2.操作层面。由于缺乏理论层面,因此产生了操作行为的盲目性,使得创建理论失去了实效性。

3.学科层面。由于高职院校更偏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难免会对体育教学过于忽视,使得体育教学在建立教学理念时过于敷衍,造成了教学理念的实用价值过低的现象。

(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这是由于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上并没有注重课程的纵向联系,而且对于课程的横向联系也不够重视,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早已过时,无法与现代进行接轨,对于教学的课时分配也不够合理,因为教学方式的落后,使得学生自身的体育技能都不够强大,因此导致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严重缺失。

(三)教学方法需要更新

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方式非常单调,并没有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工具也较为简单,并没有通过生活中随时可见的物品当作锻炼的器材。在教学的过程里,也没有将学生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以当前的教学评价来讲,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运动技能的指标以及結果,而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则过于疏忽,并且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态度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培养体育人才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以从业方面来讲,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发展缺乏严重的不足,很多评论都不具备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可信性。

(五)体育项目过少,教学具有局限性

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健身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可是由于许多健身俱乐部的科目数量要比过去的体育教学的科目数量少,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健身俱乐部中寻找到自身喜好的科目,因此拒绝参加俱乐部,并且也丢失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参与人数大大缩减,从而影响了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推广及宣传。

二、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路的对策

(一)改变高职体育教学的观念,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一定要真正意识到体育的功能及作用,建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真正将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掌握体育健身的技巧与方式,调动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激情,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为达成技能型人才以及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努力奋斗。

(二)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本着实效性和教育性、娱乐性和健康型、适应性和科学性、地方性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并且,高职体育教学应当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需求放在第一位置,充分展现出职业的特点,通过学生学习的专业具备的职业特色,建立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提升学生对体育健身意识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让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三)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学手段

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特点、优势来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为未来的就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上采用不同方式的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快乐教学等不同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学生对抽象事物以及过程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带领课堂教学迈向全新的世界。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核心,本着健康为主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锻炼,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打好牢固的技能基础。

(四)增加体育课教学的时数,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

高职院校应当将课外体育活动当成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调动学生给你对运动和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锻炼的同时,更加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五)强化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教学,为改革之路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应当将体育老师的团队从技能型转变为智能型,从专业型转变为全能型,并且高职院校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筹资,扩大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全的活动场地。

三、结束语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从院校自身出发、从体育教师出发、从教学出发、从学生出发,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努力,不断开展体育活动,开展学校竞技运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才能将人心得以凝聚,将人们的奋斗动力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 李义志,骆慧菊,骆军保.新课程中高校体育教师的转型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4).

[2] 陈钿壬.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新时期背景下 篇12

1 播音主持人的政治素养

播音主持人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纪律性,应当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播音主持人不只是“念稿人”,而是需要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去看待节目稿件,坚决制止危害党和人民的稿件的传播,做好节目稿件最后的把关人。播音主持人应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坚定的立场。

2 较高的职业素养

任何行业都需具有职业素养,它是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当今,鱼龙混杂的社会中,主持人应时刻保持自己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播音主持人在具体的采编工作中做到客观真实,不容因某些原因歪曲事件的报道。对于新闻来说,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能吸引观众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动态。新闻不应该掺杂任何感情因素或因触碰到社会的黑暗面就有意回避或篡改,播音主持人应该具有真实的品质,即积极地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对采编到的新闻做如实的报道。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个播音主持人合格的标志。

3 敏锐的观察能力

电视节目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准确、高效、及时地为观众传达事件的发生、发展。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观众感兴趣的地方切入。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及时发现、迅速捕捉、深入挖掘节目信息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对政策的把握,优秀的播音主持人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历练,更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力,从普通事件中发现常人发现不到的节目价值是播音主持人必不可少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能力,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在生活中积极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让一草一木都能为自己新闻作品添上一抹鲜绿。

4 标准适宜的口语

广大受众具有千差万别的爱好,存在个体差异的普遍性,电视节目设置的栏目内容各式各样,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运用各种语言样式进行传播。电视节目类型的差异要求播音主持人所采用的风格也要有差异,同时还要有不同的特色,要求不同的表达形式。播音主持标准适宜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为他们的播音主持增添色彩,同时,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采用独特的语言,这样才能避免节目出现整体单一、枯燥乏味的现象。因此,播音主持人要依据大众的喜好和意愿,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特色来包装自己,得到受众的认可,从而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5 过硬的业务素养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过硬的业务素养及博学多识的才华。对于播音主持人而言,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语言基本功作为播音主持人的基本技能,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发声读字。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能够在播音室内做到换气自如,有意识地锻炼喉部的控制能力。此外,清楚地认识语言创作过程,播音主持人应当将播音主持稿件理解清楚,才能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并不是看字发声,主要是依靠语言表达节目内容的,因此需要讲究语言的表达技巧,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引发感情,达到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6 深厚的文化素养

播音主持人提高自我素养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素养,电视节目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变得多元化,就新闻而言,人们已经不满足昨天的新闻,希望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信息,因此,新闻播音主持人逐步转向“采编、写作、播音”等现场报道的主持人过渡,而且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独立完成新闻采编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这对提高新闻主持人主持水平意义重大。

新时期、新环境下,媒体面临较大的变化,因此,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在新时期下发挥自身优势,进而提高自身的播音主持水平,提高传媒业的发展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的主持风格及主持理论都到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中,播音主持人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及文化素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人。

关键词:新时期,播音主持,思考

参考文献

[1]胡占凡.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队伍素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9).

[2]郭淑珍.播音主持高素质人才培养探析[J].才智,2012(4).

上一篇:德国职业教育考核下一篇: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