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共8篇)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1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理想化的阳光课堂让师生关系更和谐,关爱生命的有效教学与高效学习,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的和谐达到理想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高效,课程有效,教学实效。
新课改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构建师生“理想”“和谐”的关系,是广大教育者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新兴”的热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的有效“教”与“学”,这是维系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最关键的环节。这种关系是在师生交往上着力,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使其愿学、乐学、巧学,重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有效“教”与“学”,以此培养人格健全、善于交往、积极进取的少年儿童,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理想化的阳光课堂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我们学校2012年提出“阳光教育”理念。“阳光,让每一个生命有爱!”是这个理念的主题内核。我们所构建的“阳光教育”,是以建设“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为出发点,通过学校这个强大的教育场,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温馨关爱、正大永恒的精神,用(教师)生命培育(学生)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领下,使每个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赢,充满成功与快乐、鲜花与笑脸的阳光校园,使教育事业成为真正让人民满意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理想、和谐的阳光教育涵盖了以下这些内容:
1.公正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保证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孩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无论本地还是外地,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无论你是谁家的孩子,无论你来自何方,阳光教育致力于把阳光播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给予每个孩子享受充足阳光的权利。
2.个性教育。我的阳光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阳光有七色,我提倡对学生多理解、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开设七彩课程,为孩子打造七彩人生。
3.快乐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享受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我的阳光教育将致力于创造开放式的课堂,田野、村庄、社区、大自然处处都是孩子们充分汲取营养的快乐课堂,使他们成为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活得快乐的一代新人。
4.爱心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以爱育爱,以情唤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懂得用阳光般的爱去温暖学生,知道正确的示爱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让孩子们在善待与被善待,爱与被爱中学会合群、合作、合享。
5.健康教育。我们的阳光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态。我的阳光教育将致力于构建大气、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气息,为学生设置全面发展的健康拓展课程,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构建温馨美好的文化学园。
阳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阳光孩子。要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就必须通过阳光教育实践来完成,我们的阳光教育实践包括五大板块,即:阳光德育、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管理和阳光文化,其实施主体就是阳光课堂。我们现在一直在致力于阳光激情课堂的建设,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化的阳光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那么,理想化的课堂上所建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是理想的师生关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在理想的课堂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以师与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生业务关系。这种业务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的分工合作,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即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流展示。
第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上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流。本着这样的思想所建设的阳光激情课堂,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和学生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师生之间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的性情和灵魂得以共同提升。
二、关爱生命的有效教学,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基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有效“教”与“学”,是指把建构师生和谐关系作为一种目标、一种策略,通过高效课堂,建立强大的教育场,提高师生学习和交往技能,重构师生关系,实现“主体参与”前提下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让教育理想化,让学习和谐化,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谐教育的核心是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是学校教育健康运行的关键。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有一种和谐的教育无疑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欢欣、和乐、幸福的感觉,从而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主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和谐的教学法,就是按照教育教学目的,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法。和谐教学法和和谐师生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高效,教学实效
我们所建立的高效课堂,是在基于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张扬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围桌而坐,导学案、学习小组、课堂评价成为课堂的三大要素,“2253”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是学习的法宝。所谓的“2253”是课堂“两抓”,即:一手抓课本,一手抓导学案;是课堂的两大特点:自主高效、生命阳光,是教师的有效点拨和高效训练;是课堂学习“阳光五步流程”,即:独学、对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学案整理和达标检测。是教师的三查学情。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解放,“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这个课堂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展示中充分享受被信任、被尊重的愉悦,个个登台,人人展示。课堂激情飞扬,思想绽放,情绪激昂。这样的阳光课堂,就是学生心中理想化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苦苦追寻的和谐课堂。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晶;是师生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人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的、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我们所建设的阳光激情课堂,注重展现学习过程的魅力,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由此看来,这样的课堂不正是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和谐课堂吗?学生爱她没商量。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2
关键词:和谐,体育课堂,师生,兴趣小组,选修与必修,教学模式
一、体育新课改理念的内涵与核心
体育新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课改后, 要促使体育课堂的和谐, 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何营造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选择好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具体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把握好体育课堂上的度, 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课堂不能松到“放羊式”模式, 也不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这样, 我们的体育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和谐。那么, 如何具体地操作呢?
二、如何“和谐”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
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 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 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笔者对和谐体育课堂构建进行了如下探析:
1. 根据地方特点选择有实际用处和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构建和谐体育课堂, 必须要保证体育课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内容是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载体。如果选择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 又是学生不情愿学习的内容, 那么, 体育课堂的和谐将无从谈起, 并且由于各地方的办学条件不同, 致使各地方学校对体育设施的兴建也不尽相同, 所以不同地方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应该各有特色, 如农村中学, 体育教材内容大概可以设置田径类、球类、武术以及一些校本课程, 像游泳、舞蹈等一些内容就很难在农村中学开展。在体育教材的内容选择上, 要选择一些学生学习后有实际用处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何为有实际用处?如田径是一切运动项目之母, 它包括跑、跳、投等, 所有运动项目要求的身体素质条件都要通过田径类的训练而获得提高。所以, 经常参与一些跑、跳、投的运动, 如短跑、蛙跳和投掷类项目, 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力量、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
除了有实际用处的要求外, 学生的喜爱与兴趣直接决定了体育课堂的和谐性, 它是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动力所在。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兴趣是学习的兴奋剂, 也是学习成功的向导和推动力量, 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如球类项目中的篮球、排球等, 学生在掌握该运动后, 可以充分享受运动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进而将某项体育运动发展成为自己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让学生自愿地、从内心真正地去接受体育运动。学生一旦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把学习看成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 不知疲倦, 越学越爱学, 师生关系融洽。相反, 如果没有兴趣, 学生就会感到体育学习是一种负担,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动力的风帆, 光靠人的推力去航行是不实际的。
2. 体育课程设置必修与选修
体育课程中, 设置必修与选修项目, 如果说和谐体育课堂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设置就是这道佳肴的调味剂, 它能调节好学生厌烦的又必须要学的内容与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必修主要是指有着一切运动之母称号的田径, 选修项目主要是指学生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 如篮球、排球等。田径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 它是很枯燥乏味的, 而且很苦很累, 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时, 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但它又是其他的运动项目的基础所在, 并且在一些地方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 田径类的项目占了近一半的比例,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调节好枯燥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势必在进行枯燥内容教学的时候容易与学生发生种种矛盾。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一些枯燥类的学习内容中保证其积极性呢?
必修的田径确实是乏味的, 但选修的项目却是学生都喜爱的运动项目, 我们可以将必修的田径项目间隔到选修的项目中进行学习。如初中三年的体育课程可以根据距离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时间而设置教学, 每周三节体育课, 初一、二年级时, 可以一周两次选修课, 一次必修课;初三年级一周的课程则是由一次选修课和两次必修课组成, 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枯燥的田径类的教学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 调节了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要求与学习的矛盾, 师生关系就不会因为必修内容的枯燥无味而紧张, 让学生在学习田径等项目时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所期望, 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低。
3. 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和谐的体育课堂上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单一运动项目, 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学生都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教师应该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 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 篮球专项的教师不该强制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篮球, 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 选择合理教学模式对和谐体育课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 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运动需求。
目前, 按兴趣小组进行体育教学的模式比较合理, 但大多数都是按照年级设置甚至全校学生的运动兴趣来进行兴趣分组, 这对于条件优越的学校来说能实施下去, 但对于一些农村学校来说, 实施就比较困难, 因为农村中学在师资力量和器材、场地等方面的配置都是有限的, 那么就会出现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内容, 结果出现无专业体育老师指导学习或是无器材进行学习的现象。这样一来, 和谐体育课堂也将是空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说按兴趣小组进行教学的模式是合理的, 关键在于小组的划分工作上, 要考虑到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及师资等因素。如果我们能将兴趣小组的人数进行适当调整, 我们就能解决师资、场地和器材等问题。
4. 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在和谐的体育课堂里, 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后, 应该有成就感和喜悦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运动能力是不一样的,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是有区别的, 如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这样一来,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对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斟酌,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 有所成就,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实践, 笔者发现可以通过改变一些运动项目的场地规格, 更换一些运动器械等等, 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内容, 并且在获得技能的同时, 还能收获好的心情。以实例来说, 初一年级中有软式排球的下手发球技术教学内容, 在这一技术的教学中, 可以设想将场地底端的发球线适当地向网前调整, 画远、中、近三条发球线, 调整发球线与网的距离, 这样一来, 对于那些身高较矮、手臂力量较小和身体协调性稍差一点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以站在离网最近的发球线进行发球练习, 这样他们就能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将球顺利地发过网去。随着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 就向后退一条线发球,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完成特定的体育教学任务, 不断地挑战自己, 获得运动技能, 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收获快乐的心情, 人人有所学, 有所得, 有所乐, 使我们的课堂到处都充满和谐气氛。
5.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把握体育课堂收放的度
如何控制好体育课堂上收放的度, 是能否构建体育课堂的另一关键因素。过于和谐的体育课堂, 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会使我们的体育课回归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中去, 学生无所学, 教师无所用。而课堂过于收紧, 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体现, 进而压抑学生的运动激情, 使得体育课堂死气沉沉, 达不到愉悦学生心理的效果, 和谐之声也就消失殆尽。
何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要把握的。体育课堂上我们需要放, 但放不代表“放羊”, 学生必须要在一定的、最低限度的约束范围内进行放。如练习的要求、比赛的规则等等。我们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胡乱玩一通, 那么他们只会有三分钟的热度, 最后因对技战术的不了解等等因素而不欢而散, 师生关系也会渐渐地疏远, 体育课堂会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一般来说, 在热身活动、讲解后的练习以及一些项目的教学比赛中, 我们可以进行放,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表现自己的能力, 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6.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来更好地驾驭体育课堂
教师自身素质与和谐体育课堂有什么联系呢?体育课堂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我们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重要前提。设想一下, 一位体育教师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存在问题, 说到田径不太懂, 说到球类不太会, 在技术讲解的过程中也表述不清楚, 这样的教师是无法驾驭体育课堂的, 学生也将是收获甚少的。久而久之,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受损, 学生会认为教师懂的都没有他自己多,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渐渐疏远, 那么, 教师的课堂将无法收放自如, 教师的信心将受创, 很快, 体育课堂就会回归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中去, 那么体育课堂的和谐也将无从谈起。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为更好地驾驭体育课堂和构建和谐体育课堂做好前提工作。
综上所述, 要想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围绕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需要从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去思考, 选择最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喜爱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调节好枯燥教学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教学组织模式;运用好体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好体育课堂上的收放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驾驭体育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3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理想化的阳光课堂的出发点
“阳光,让每一个生命有爱”是我们“阳光教育”理念的主题核心,通过这个理念,我们倡导建设“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真正教给学生什么是公平公正、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正大永恒、什么是温馨关爱。以爱心呼唤爱心、以生命引导生命、以智慧启发智慧、以尊重赢得尊重。在学校这个资源丰富而又强大的教育场上,我们通过建设“阳光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而又不失活泼地成长,努力成长为个性鲜明、学有所长、身心健康而且品德优良的优秀少年;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快乐、充满笑脸的场所;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事业”!
阳光教育的内涵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快乐教育。孩子的童年理应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因此,阳光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让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的学生享受美好的童年时光。阳光教育创新地将课堂设立在了村庄、田野、社区以及大自然当中,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汲取每一处的营养,在玩中学,成为快乐活泼的新学生。
2.公正教育。阳光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公平公正地受到阳光的照耀,将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我们的教育不分地域、不论贫富、不讲出身,无论来自哪里,阳光教育都将保障每个学生拥有阳光的权利,将阳光的种子种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3爱心教育。阳光教育的方式就是通过爱的传递、爱的播种,得到爱的收获。每一位教师通过阳光般的爱照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学习如何表达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阳光下学会如何将阳光洒向别人,在被爱中学习如何爱别人,从而使学生拥有一颗温暖的爱心
4.个性教育。阳光有七色,每一种颜色都不能独立构成一道彩虹,阳光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专长,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展,形成主打色和陪衬色相辉映的发展道路,使学生拥有一个美丽的七彩人生。
阳光课堂的主旨就是要创办充满阳光的课堂,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充满阳光的优秀少年。学校通过阳光课程、阳光管理、阳光德育、阳光课堂以及阳光文化五个教育实践板块,完成培养阳光学生的神圣使命。
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保障,在和谐的氛围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因此,将构建和谐课堂作为教学策略,通过构建和谐课堂,将学校变成一个强大的教育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和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师生之间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教学关系,都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阳光教育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和谐教育的最终方法就是要促进教育主体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充满自信,主动找到适合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方法,从而达到个性突出、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所创立的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打破传统排座方式,学生围桌而坐,紧紧围绕课堂三大要素:学习小组、导学案以及课堂评价开展教学活动,创立自己独特的“2253”阳光课堂教学法。所谓的“2253”阳光教学法是指两抓、两特点、五步教学和三查。其中,两抓是指抓课本和抓导学案;两特点是自主高效和生命阳光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是针对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重点要求;教学五步法是指阳光教学独创的独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和最后的学案整理以及课堂验收;最后的三查是指教师在不同时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我们的阳光课堂主打的就是要创建一个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为主题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的身心被极大地解放,学生徜徉在自由的知识海洋中,随心所欲。同时,在教学五步法的展示环节中,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上台展示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信任和尊重的愉悦,从而使得阳光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思想绽放、激情飞扬的课堂。试想一下,这种课堂不正是我们日夜期盼、朝思暮想苦苦追寻的理想课堂吗?在这个课堂上,你能看到知识摩擦出的火花,你能体会到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这里不但是知识的海洋,也是心灵的港湾,是充满和谐温馨的爱的天堂,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这种充满和谐和爱的课堂正是我们寻求的课堂,这种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正是我们需要的方法。所以,阳光课堂,爱你没商量!
参考文献:
李成思.提升中学美术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2).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4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克山县西城中学课题组 姜文广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8月,本课题组承担了市级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也有了极大提高。现将课题组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教学效益,更要关注评价”的观念,对教学有效性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①有效果;②有效率;③有效益。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我们的教育低效现象严重,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一进是人们探索的问题,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新课改关注了教学方式的优化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着这一理念,但仍然不见成效。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分析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校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借鉴外来先进经验,根据本校实际,探求一种既能实施有效教学又能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既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又能全面提升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内容:
1、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性策略。
2、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
3、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4、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三、研究过程及实施途径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06年3月申报,于2010年5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组织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准备资料,培训教师,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形成分析报告,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1)有效备课。
首先,我们作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推行了校级领导推门听课制度。二是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改变备课的格式,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两块。其次,改变以往的独立备课,实施合作备课,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有效备课。
(2)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备课时要设计好怎样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要具有启发性。
(3)有效提问。
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它与“满堂灌”相比,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4)有效倾听和有效评价。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教师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教师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回答的问题。
(二)实施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聆听专家报告,提高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
课题组成员每周都要观看专家讲座光碟,学习“教学的有效性”理论,另外还坚持自学、集体学习、小组讨论等不同形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
2、立足学校现实,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再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是:“引导自学、点拨导学、内化所学、质疑求学”。特点是突出一个“学”字,教师教的过程要符合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自学、合作、探究的过程。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领教师教学方式,具体过程是: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导语,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上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这也是实现有效讲授的基础。
第二步: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教师精讲几句,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
2、可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教师的话不宜多,避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
3、各小组通过自学,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
第三步: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通过上一步的反馈,呈现本步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作出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合作探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和商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本步活动中,要使所有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制造发言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达到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步: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1、训练的目的是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快节奏完成。第五步:反思总结,质疑求索。
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反思总结,谈自己的收获,哪里有疑问,进一步巩固所学。
第六步:分层作业,达标。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C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是以基础为主,同时配有少量有提高的题目(一般指课后习题),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课目(课后复习题),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保证在30分钟内完成。同时采用分层评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调节。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度符合学生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大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长足进步,进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2、“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围绕课题的研究,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校级综合教研课”“课堂教学研究讨周”“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还能去探究一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通过模仿、反思,提升了教学能力。很多教师逐步进入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状态,在学习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四年来,课题组成员姜文广、邢怀勇和赵强三人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省市级获奖文章达35篇,参与各级优质课评比,获市县级奖励8人次。在本课题的带动下,徐慧君的课题《教师要全面、客观动态地关注学生成长》、邢怀勇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王丽萍的《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也被列为县级重点课题,已于2009年结题。
3、“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6名,县级骨干教师10名。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4、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需要教师有责任心,有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使得部分教师知难而退。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今后设想。
为保证课题研究成员的实施,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校本培训,继续探讨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5
究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信息化下的中职会计教学实施,到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等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有效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会计;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浙江省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质量发生了变化,而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还停留在传统课程框架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启动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改精神,配套出版了会计专业课改成果教材,该套教材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表格,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掌握和操作。而要把这一特点真正贯彻落实,就必须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做到无缝对接。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会计教学,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让学生感受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中职会计教学具有灵动性、趣味性和生活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选择。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课程为例,谈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无缝对接实践和遇到的问题,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有效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信息技术与中职??计课程无缝对接的教学实施
现时期中职学生大都是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缺乏动力,没有自信,最讨厌“死记硬背”,用一位学生的话说“小时候,被老师和家长压着背怕了!”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手机、电脑、视频等信息科技事物有着比较高的接受度。
因此,笔者在《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这一课程教学上,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微视频等信息技术,实施两者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学实效。
1.利用多媒体,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用板书,文字的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距离。而多媒体教学能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于一体,能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大大提高仿真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感觉效应,增强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任务2.1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笔者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物拍照,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书本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并且标注重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认识中掌握了增值税专用凭证的填写内容这一教学重点。
2.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微课资源,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开拓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运用新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优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因此,在讲解“识读并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业务流程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笔者利用“优芽”网络平台,通过内置人物场景,搭配智能语音,图像、文本、表格单据、动画等素材,制作了微电影让学生观看。学生通过生动、趣味、互动化的微电影,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之一过程。同时,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制作和上传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课件,笔者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精心挑选了好的课件,放在学生QQ群,微信群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或教室电脑,多次反复观看视频件,在一次次轻松浏览中掌握和巩固了相应知识。微视频等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个别化辅导不足和教师辅导时间、精力有限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利用财经类专业的软件集合-爱丁数码财经宝典v2.0,提升教学实效性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中职会计应对接企业需求,增强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减少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因此,在这个原则下,笔者利用我校高一会计学生人手一台的财经类专业的软件集合-爱丁数码财经宝典v2.0设备,提高教学实效性。
(1)提高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PPT告诉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原始凭证而没有告诉学生是在什么的业务场景中使用的,同时还有相关的原始凭证有哪些,让使学生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层面,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务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缩短学生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笔者利用财经类专业的软件集合设备,让学生根据描述的业务场景选出合适的原始凭证。通过对不同业务场景原始凭证的选择,帮助学生在刚接触基础会计时迅速认识凭证,为将来工作打好结实基础。
(2)加强原始凭证的填制。凭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务能力的高低。为了切实加强学生原始凭证的填制水平,笔者利用系统提供的十五种凭证,让学生根据业务描述填写完全仿真的票据、盖仿真章。通过上百道习题的填制,强化了学生的原始凭证填制能力。
(3)落实原始凭证的审核技能。通过该系统,学生审核已经填好的仿真凭证,挑出错误,锻炼学生在学会填制之后的审核技能。
(4)通过综合测试,及时评价。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该设备的综合测试功能,笔者任意选择不同的出题范围及数量,进行综合测试。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轻松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这款财会教学软件,可以不拘泥于教学进度的统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突出个别化教学的优势,提升了教学实效性。同时,通过反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课程无缝对接中面临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课程的无缝对接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各界的普遍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多媒体软件播放效果欠佳的问题。一般而言,教室的电脑、投影仪已使用相当长的时间,往往有时候因设备老化而造成画面质量不清晰,影响观看的效果。同时,投影屏幕在教室的左边,对右边靠门的前排学生而言,观看角度太吃力,造成学生看不清。最后,因播放多媒体软件,需关闭电灯、拉下窗帘,昏暗的光线下很容易造成学生睡觉现象,直接导致学习零效果。
2.学生自身问题
我们说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网络在线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平台与资源也是枉然。当前,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主动性,中考成绩不理想,进不了普高,没有办法下才进入我们中职学习。这样的背景下,中职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在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中,往往存在偏离学习目标,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3.教师层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的整合,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而且还是教学的组织者,技术支撑者,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者。教师不仅要对所授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感到,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教师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把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而有的老师连最基本的PPT处理和一般的电脑操作都存在问题。因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两者教师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相差比较大。
三、提高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无缝对接效果的建议
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进行经济活动的核算――会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极大地影响了会计工作。而作为培养基础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中职教育,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提高教?W信息化,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才,有着十分的现实意义。
1.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逐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淘汰过时的设备,跟进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同时,加大实验室机房等的投入,建立一批现代化的电脑教室,不仅让学生在技能学习的时候可以用到电脑等设备,还让学生在理论课是也在机房上课。这样不仅能够很好解决多媒体播放的各种问题,也能让中职会计的理论课更加理实一体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做中学”
学生参与度的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也会随着增加。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做中学”。例如,在上“现金支票的填写和审核”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可以利用财经宝典v2.0设备,让学生自己填写、审核、测试。同时,为了让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技能,也能会日常办公需要的技能,让学生自己制作PPT课件,汇报自己下企业的调研情况,并写相应的word书面报告。最后,利用 Excel软件,为自己制作一份费用清单。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中学”。
3.加强培训课程,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
虽然在教师学分培训中有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如50学时网络技能培训。但此类培训,针对的一般是某年级段的全市教师,没有区分年龄、专业和计算机能力水平。这样“一刀切”的培训模式,一方面沦为中职会计教师拿学分的“道具”,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具有实效。而一个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整合效果。
因此,为了切实提高中职会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一定要杜绝“大而虚”的培训模式。首先,利用学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开设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每一次就某一个功能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可以根据老师自己的需求选择时间,学完初级课程,考试通过后发给相应的证书,给予相应的学分,同时可以去选中级课程,以此类推。其次,创建教师课件交流平台,每学年进行一次课件制作大赛,获奖的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上资源共享,同时给予该教师相应的津贴。最后,敦促没有取得相应培训学时的教师,采取扣校本培训学时等措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是整个教育界的共识。我们中职会计教师要积极加入,努力探索信息化技术,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素质,为中职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浩容.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3.9:142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6
鹿寨中学语文组 欧有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阶段的首要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检测的重要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些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高考的阅读检测干扰了正常的阅读教学。他们认为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渐渐淡化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会学习,自会阅读,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体现,我们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一
学生阅读分为“自主性消遣阅读”“课堂教学式阅读”和“考试应试式阅读”三大板块,毫无疑问,对各类阅读应分类指导训练,但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式阅读”板块,尤其是课文阅读,这是因为课文阅读为其他阅读提供兴趣的支持、方法的导引和领域的扩展。学生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关键就在于抓好教学阅读,教学阅读的关键在于课文.....................................阅读。...首先,课文教学阅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获得基础的阅读能力。纳入编者及师生视野的教学阅读材料尤其是课文有广泛的多层面的价值,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朗读听说等技能的获得,情感领悟等人文涵养素养的培育,考试等检测能力的提高都应落实于课文教学阅读之中。
其次,课文阅读的扩展,课文阅读的影响有利于自主消遣性阅读的健康发展。高中许多课文都是中外现当代优秀作家的的文章,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余秋雨的《道士塔》、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我们就可以在进行这类课文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学生阅读《我与地坛》《边城》《文化苦旅》《人间喜剧》等书目,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课文阅读材料还都是写作能力训练绝好的载体、写作的优秀例文,如《我的空中楼阁》、《背影》、《我为什么而活着》等。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它们的独到的修辞、感人的细节描写,明晰的结构等。
二 该如何抓教学阅读特别是课文阅读这一关键呢?
(一)注重初始化基础的夯实,避免干扰学生的原始体验、理解。
课堂阅读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时,不要设计教学活动,不要一开始就以老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感悟,如教师范读、直指课文主旨的练习预习题的布置等。这样的做法就像老师把雪梨咀嚼后再喂给学生吃,学生能得到多少可想而之。我们应该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
在学生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之后,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原始体验、矫正原始体验、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情的,才真正能够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故都的秋》我在学生自读后让大家畅谈感受,有学生认为倒数第三段的议论是横插一杠子,也有学生认为写景太平淡了,并不觉得这篇文章好。这都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对学生促进最大,而且还能发现我们教学的盲点。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为,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得不到矫正,或把初始化阅读当成课堂阅读,教师不自觉中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在《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学生看《信念》──巴尔扎克的简介后,再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给巴尔扎克的所有称谓并挑选一个最合适的给巴尔扎克并说说理由,最后以“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巴尔扎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一活动设计,立足文本,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从文本外走来,走进文本中,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参与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这方面无须举例。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笔者在上《说木叶》一课时,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重在考查学生对“叶”“树叶”“木叶”“落叶”的形象的把握,笔者就大胆地设计了从校园找出和以上概念相符的叶子。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但在具体把握上还是出现了偏差,在最重要的概念“木叶”上没有吃透,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弄懂了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这类社科文的方法——分清观点和例证、筛选信息、品味语言。
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当讲授能快速促进学生科学高效地发展且学习内容也适合讲授时,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种形式呢?
善留空白,延伸扩展深化课堂。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
请看下面点拨学生品味语言的例子:本人上《项脊轩志》时,对以下文字进行点拨“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教师不提,可能学生不问。但当老师把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是写小妹们的天真”“是吾妻的炫耀,因为有钱人才有阁子这类建筑”“是归有光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否则他不会记得这些琐碎小事”“是妻子对家有知识渊博的丈夫的钦佩和爱慕”“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真实地记录”。在学生积极热烈的发言中,你会发现学生内心就是有个小宇宙,教师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对文章的解读之中,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文本形成碰撞,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告诉学生解读文本要主要的选材问题和结合主旨理解课文的方法,并请学生把品味语言的习惯延续到课外。去认真发掘美文中的美。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7
一、编活教案
我们现行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 贯穿着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三维”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站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下挖掘教材, 成为新课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 明显难度降低了, 但是知识面宽了, 这样就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 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分层教学, “让优等生吃好, 让后进生吃饱”。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 拥有源头活水, 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入教案中。通过精心设计教案, 使我们的学生一个也不落下, 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激活课堂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县城“卫星”地带, 所以一些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孔雀东南飞”到了条件好的小学去接受“优质教育”, 留下了很多的后进生, 要想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 为人师者, 任重而道远!但是笔者相信, 只有不称职的教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我们用心去教, 用爱去感化他们, 尊重每一位学生, 坚信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笔者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认识, 立足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我们语文教学课堂中来,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其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我们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 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 将语文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让学生有耳濡目染的感觉,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 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有效提问, 拓宽学生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源于“质疑”和“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科学地进行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一定的技巧性, 如果教师善于有效提问, 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敢于探索创新, 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索知识, 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或已有的知识水平, 提出对应难度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激情四射。
四、多元评价, 搭建师生互动和谐的平台
赞美是学生心灵的雨露。赞美会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小朋友的心田。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 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不要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正面评价, 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 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评价, 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满足,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价值, 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教师一个和蔼的笑容或者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动学生进一步刻苦努力学习, 我们绝对相信, 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 他们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朱良华.刍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科学 课堂创新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39-02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同理在科学课堂中,为了使教学行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在课堂中不断创新,科学课堂更应该如此。那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粤教版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这一节内容进行讨论,认为课堂创新与实践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因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引到课堂中来就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思考问题再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有趣的磁现象》一节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戒指穿越杯底”这个小魔术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教学中的问题就随之而来,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激发了出来,他们会去思考,这个神奇的魔术奥妙到底在哪里?为了揭开其中的面纱,学生不会轻易“放过课堂”,从而直接引领其进入知识的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当然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活跃、比较躁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因为他们相比于那些“墨守成规”的学生受到课堂的真正约束是比较少的,这样及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有趣的磁现象》一节教学中,在探究磁铁的哪些部分磁性最强的实验过程当中,教师给出的磁铁是完整的条形磁铁,有些小组的学生可能会不小心将条形磁铁折断了,原来标有N极和S极的完整磁铁被分成了两段;学生的创新问题随之产生,磁铁是有两个磁极的,但现在的磁铁分成了两段,那磁铁的南北极不就是分了开来?这样,被分开的磁铁不是一个只有N极,另一个只有S极吗?在很多时候,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出现,有些教师还会持批评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认为其故意破坏实验器材,而没有意识到这是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这不利于课堂的开展。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解释虽然标有N极和S极的磁铁中间断开了,但其实分开的两段磁铁还是存在两个磁极的,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民生环境,课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创新思维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形成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探究中,教学内容都可能出现各种变化,这样一来,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有趣的磁现象》一节教学中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概可以分为:磁性知识的讲解、隔物吸铁、磁极的讲解、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生活应用等几个知识点。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这几个知识点进行,但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顺应学生的知识思维。在进行探究“隔物吸铁”的实验中,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不同的物体隔在磁铁与回形针之间,最后发现,它们仍然能够相互吸引,但有些学生,不仅发现如此,他们还发现如果将两条磁铁放在一起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会相互排斥。那么,教师在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时,学生将这样的实验现象提前总结了出来,教师要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也要给以学生一定的激励,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精心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3. 科学秉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科学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及其丰富、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社会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在《有趣的磁现象》一节教学中,在新课导入中,笔者应用了小魔术;在讲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我列举了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事例。如秦始皇在建造皇宫时,命令部下在大门上安装几吨磁铁,一旦有刺客身怀兵器进入皇宫时,兵器就会被磁铁吸引,从而保护了皇宫的安全;当我们发现高空的玻璃窗外有污垢时,可利用磁体相互吸引的原理,擦洗玻璃窗;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造成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磁悬浮列车等,这样的生活实例在学生心中会产生震撼感,同时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4. 理念引领,精讲多练,小组合作
教学理念引领各种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教师要懂得自己的角色转换,将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讲课中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当今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够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效果。在《有趣的磁现象》一节教学中笔者始终贯穿这一教学理念。如首先教师介绍完磁铁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同时教师给出一些物体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完之后可以知道磁铁能够吸起铁片等物体,从而引出磁性的概念;其次让学生将不同的物体隔在磁铁与回形针之间,最后发现,它们仍然能够相互吸引;教师给出条形磁铁,引导学生用条形磁铁的各部分与回形针接触,学生通过实验后发现磁体的两端吸引了最多的回形针,趁热打铁引出磁极的概念。这些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5. 让学生体验乐趣,实现探究
小学科学课是学生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应该巧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乐趣从而实现探究的欲望。
由于本节课有较多的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避免走进照本宣科的教学误区。通过许多有趣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纵观新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其提出必须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核心实质就是教师观念要创新、学生学习方式要创新,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创新;教师在观念上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核心思想。
本文结合多种教学环境,以《有趣的磁现象》一节教学为例全面渗透了新课改理念,在科学课堂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希望对从事科学教育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陈峰.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4(02).
[2]李亚炯.小学科学课堂推行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06).
[3]王建官.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4]张宗振.浅谈小组合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于宝峰.实践新课程,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05-19
新课改背景下08-14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07-16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10-04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08-31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06-05
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07-18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析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