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2024-10-1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通用9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小学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并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文化修养。一直以来,实现教学目标都是每个学科教学的重点,美术作为我国教育极力支持的重要学科,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对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以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实现美术教学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

一、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探究性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以提升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的领悟,以及感知力,最终实现审美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对探究性教学在美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明确列出探究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将其应用于美术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欣赏,以便从中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此外,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在观察中展开探究

探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就美术教学本身而言,探究性教学方式对于观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探究意识,从而实现其探究能力的增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趣味性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述《卡通大亮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并说明喜欢的原因,以及该卡通人物所具有的本领,以及突出的外形特征。通过这一讲说过程,可以显著加深学生对卡通人物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意识。待学生描述结束之后,教师可将“卡通人物”设计大赛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小学生,所参赛的卡通人物包括:海绵宝宝、唐僧、喜洋洋等。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你认为这几张卡通人物哪一个会成为形象大使,为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专注地去观察画作,进而充分了解画作技巧。因此,教师要积极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捕捉到画作的核心。

(二)在欣赏中深化探究

欣赏能力是学生学习画作的基础,拥有强大的欣赏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只有具备了欣赏能力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画家,在对美学作品欣赏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探究能力的锻炼,从而得以深化。

当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画作欣赏时,一定要提前指导学生如何对画作欣赏,给予其欣赏的启发,以及技巧。从而使学生有方向地进行欣赏,避免盲目。这样学生在对画作的欣赏中,才会发现更多,收获更多,通过与探究性教学的结合,能够显著增强学生艺术的掌握,从中获得更深的艺术感知。

例如,在安排学生对《美丽的昆虫》这一画作欣赏时,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网上查阅一些与昆虫相关的资料,并将其进行妥善整理,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对昆虫的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由头、胸、腹组成,而不同的是它们单眼的数量,以及足的数量。引发学生对其他昆虫的思考,由此以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也可提高观察能力。从欣赏的角度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每种昆虫都有各自的形态美,色彩,以及花纹。由于昆虫是一种生物,因此其具有其他没有生命事物的“动态美”。在不断地探究中,要对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进行细致的欣赏,以全面掌握昆虫的美丽。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借助欣赏的平台,来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从而为小学美术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提供强大的助力。

(三)在操作中实践探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大量动手操作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制作许多有趣、生动的美术作品。这种动手实践操作的课程一直以来都深受学生喜爱,无论在美术作品的设计环节还是在制作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探究,最终得到时间的论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动手实践而提升,在这一操作课程中,不仅可以深化美术知识,同时也可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开放性的教学任务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从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究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述《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自己折一个热带鱼,热带鱼折叠的方法有很多种,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研究讨论热带鱼的折法,并将其总结出,随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在整个观察,研究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其实践操作以及学习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教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中,要突出动手操作的兴趣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从中体会到美术课的乐趣,要不断加深操作的难度,从而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美术深层的奥秘,加强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力。

三、总结

在美术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从最初培养?W生观察力,到实践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获得成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将探究性教学方式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弓晓晶.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6):64-69.[2] 张哲.学生自由创造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20):54-56.作者简介:

肖明珠,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丰泽区海滨实验小学。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2

一、从生活入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要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要注重实践的践行,以往那种拿着课本上美术课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十分的感兴趣。其实,对于美术教育来说,首先要使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内容上要尽量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课本出发融合生活再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力,从生活中选择教学课题,不断运用自己神奇的大脑对生活进行魔术变换,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与创作。这种带着神奇色彩的美术教学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作机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教学情景创设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本身的自觉性就不强,但是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大环境的营造。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

第一,美术教师语言要亲切,这样能够从整体上让学生感受到大环境的轻松,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更容易融进学习之中。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的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需求。

第二,通过对课堂物质环境或者课堂导入等手段,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在这方面,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品展示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渲染,让学生能够沐浴在轻松愉悦的美术学习环境之中。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动学习

美术学科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那么简单,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角度。可以说美术学科的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我感知和顿悟的学科,所以说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学生

评价环节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回馈,对美术教学的开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以往的教学不注重评价环境,在美术教学上普遍认为告诉学生如何欣赏,用什么角度欣赏,如何去创作就好了,并不注重对学生施加评价。即使有些美术教师给予评价反馈,往往也不注重多元化评价,有时过于直接和否定的语气会直接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适时的先肯定,多用积极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租用。积极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评价时应该多运用。而且作为美术教师不应该过度的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创作,而应该及时的换位思考,多角度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亮点,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践行新课改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沟通交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关系之一。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地位才能够促使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同时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小学生本身思维比较活跃,但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在师生关系和谐的条件下能更好的运用到创作和灵感的激发上。

通常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处于师尊道严的不平等的关系之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自由的和老师进行沟通,即使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向老师咨询和请教,这往往成为学生美术创作上的制约点。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及时的沟通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十分的重要。

六、总结

美术教学作为新课改的践行,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发育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何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教学 情景创设

同以往的应试教育相比,新课改显得更具人性化,更为关注学生主体感受,而不是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机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理念的践行学科,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小学阶段的美术学科逐渐受宠,如何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从生活入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要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要注重实践的践行,以往那种拿着课本上美术课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十分的感兴趣。其实,对于美术教育来说,首先要使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内容上要尽量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课本出发融合生活再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力,从生活中选择教学课题,不断运用自己神奇的大脑对生活进行魔术变换,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与创作。这种带着神奇色彩的美术教学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作机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教学情景创设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本身的自觉性就不强,但是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大环境的营造。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

第一,美术教师语言要亲切,这样能够从整体上让学生感受到大环境的轻松,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更容易融进学习之中。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的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需求。

第二,通过对课堂物质环境或者课堂导入等手段,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在这方面,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品展示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渲染,让学生能够沐浴在轻松愉悦的美术学习环境之中。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动学习

美术学科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那么简单,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角度。可以说美术学科的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我感知和顿悟的学科,所以说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学生

评价环节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回馈,对美术教学的开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以往的教学不注重评价环境,在美术教学上普遍认为告诉学生如何欣赏,用什么角度欣赏,如何去创作就好了,并不注重对学生施加评价。即使有些美术教师给予评价反馈,往往也不注重多元化评价,有时过于直接和否定的语气会直接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适时的先肯定,多用积极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租用。积极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评价时应该多运用。而且作为美术教师不应该过度的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创作,而应该及时的换位思考,多角度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亮点,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践行新课改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沟通交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关系之一。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地位才能够促使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同时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小学生本身思维比较活跃,但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在师生关系和谐的条件下能更好的运用到创作和灵感的激发上。

通常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处于师尊道严的不平等的关系之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自由的和老师进行沟通,即使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向老师咨询和请教,这往往成为学生美术创作上的制约点。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及时的沟通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十分的重要。

六、总结

美术教学作为新课改的践行,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发育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何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越来越健全和先进,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一些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课件做得很华美,教学过程设计得很有趣。学生看得是眼花缭乱,乐此不疲,课堂气氛活跃。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如何呢?教师过多地分析课文内容,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教学的本源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着眼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呢?语文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语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整个教学程序及教学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经过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经验,设计出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感知课文——感悟课文——内化课文——赏析课文——超越课文。

一、激趣导入

课文的导入很重要,所以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携带一块磁铁,一进教室就吸住学生的眼球。用虎头、凤首来带动整个语文课拒绝平庸。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优美的乐曲,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句抑扬顿错慷慨激昂的话语„„总之,只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就是好方法。

1、流行歌曲

同学们,你们经常听流行歌曲吗?有知道解晓东这个歌手的吗?(有)有人听过他唱的《中国娃》吗?(听过)谁来给大家哼唱一段?(有男生站起来唱: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这首歌词为课文内容的课文《中国娃》

2、谜语、歇后语

在学习老舍的《养花》时,如果呆板的介绍老舍的生平,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谜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成员。猜谜、说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很应该也很必要。比如我在介绍著名作家老舍时,并不是一上来就讲他生于何时何地,哪一年写了哪些作品,做做了哪些事„„这样势必让学生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开场的—— 我出两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先能猜出来:第一,“挑嫩的”; 第二,“晚年离婚”。(生笑)两则谜语谜底相同,打一作家名。有学生反应很快,答道:“老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我接着说:猜得很对!大家很聪明嘛!好,现在我们就来走近老舍„„

二、感知课文

感知课文首先要读通课文,指的是在对课文的初读阶段反复诵读,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的读完课文,它为阅读教学全过程

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感悟、内化、赏析以及语感的养成创造基本条件。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体现。另外,读通课文的“情感功能”也不可忽视。如果人人能获得“读通课文”的那一份喜悦,就必然会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对学生读通课文的指导,通读课文时间的安排,他们总是忙着进入逐段分析提问,过早的让优等生对有些段落的感情朗读。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据我所做的一个调查,一篇课文用两课时学完了,学生能流畅地读完课文的只占31%,能基本读正确的占35%,竟有34%的学生还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如果课文学完了,结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那课堂实效性又何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来整体感知课文。

三、感悟课文

(一)进入语言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朗读非常重要。“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眼睛和心灵一起去朗读,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运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如教学《荷花》一课,出示美丽的荷花图片,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开放时的形态,理解荷花的形象美。然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启发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读成诵,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此外,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比较,挖掘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同样以《荷花》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插图上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几种形态的荷

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再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例如,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可让学生体会到“冒”字 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让人感受到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二)揣摩课文的写作思路,领悟读写的方法。

对课文的感悟,包括对课文语言文字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应以读为本,合理运用多种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

(三)划出重点词句

让学生读书时划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边讨论边交流。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相信学生,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去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有坚定的信心和坚持的决心去开学生也要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力不会自己自动地得到开发,他需要运用教育去开发,去发展。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智能依赖教育;一是教育的信度,也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四、内化课文

通过朗读把学生内心的感悟读出来,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读书、学做事、学做人,是对教材的“活化”。教师没有“到人所不到”的“内化”,也就没有“创人所不创”的“外化”,更谈不上“教

人所不教”、“导人所不导”、“练人所不练”的“活化”。“化”者通也,唯有“四心相通”了,乐学中育人方能落在实处。在教《麻雀》一课时,我抓住四种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相互交叉,从它们的交接点设问、引读。让学生在思考、说解中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3、4自然段)找出两个自然段中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是写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接着让学生齐读出来,从学生读开始句和结束句的杂乱中,让学生发现选择是否合理,在检查思维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力。然后按老麻雀先、再、最后怎么保护小麻雀的将课文分为“飞下”、“掩护”、“呆立”三层,并找出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动作词语。最后让学生在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中,在“自说”与“听说”的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中,在了解“是什么”“怎么样”的基础上能弄清楚“为什么”的过程中,理解了老麻雀是在极其勇敢、竭尽全力、拼着性命保护自己的幼儿。这样就锤炼了学生既知言中之意、言外之意、言内之序、言中之情的能力,又知相互联系的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思维深刻力和独创力。同时,教学的全程又对“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锤炼学生思维归宿”的这一理论,做出了比较好的诠释。

五、赏析课文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体会课文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指阅读中不仅能明白语句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这是阅渎过程中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而且可以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课

文。因此,当同学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分析能力之后,应及时锻炼自己的欣赏能力。

(一)从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入手欣赏

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精妙,是因为表达深刻、精辟,给人以启迪和警策。例如,《白杨》有这样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精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象白杨树那样,正直高尚。这样的句子总是常读常新,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二)、从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入手欣赏

许多句子之所以能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凡响,或独特、或新颖、或巧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绝妙境界。

(三)、从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入手欣赏

许多句子过目难忘是与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紧密相联的。精当包括生动、准确、严密等多层含义,优美、精辟的语句或是兼而有之,或是突出了某一方面,必有其独到之处。

六、超越课文

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

深入感悟文本的语言与思想也是播种的前奏。本文比较浅显,层次也很清晰,因此,教者教的思路也极为简洁,明晰,就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感知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目的、方式、结果和结论,以及他的思维活动和实验的调整情况,通过感

情朗读体验斯帕拉捷在实验中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斯帕拉捷那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的可贵品质。

播种的过程,就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从文本中探知的一切升华和延展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播种的过程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超越文本并走向何方的问题。本文教者通过两种手段,引领着学生一路前行。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5

[ 录入者:枝头梅子酸 | 时间:2009-04-07 09:23:06 | 浏览:3678次 | 来源:

| 作者: ] 热身思考(一)新课程与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二、按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树立哪些新理念?应探索哪些新方法和新策略?

三、当前课堂教学上存在大量高耗低效的教学浪费现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优化教学设计角度去思考,应该怎样加以克服和解决?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上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学设计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教学水平高,课上得比较好总是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差,水平低,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他们不会做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可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它反映的是教师的创新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表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教案)是不相同的。

首先从着眼点上看,以往备课教师关注的是“课”,忽略的是“人”。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不同,它关注的是“学”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学定教”问题,这是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

其次,从发挥教师作用看,以往备课教师是在执行贯彻教学大纲,教师研究如何去原封不动地传授好教材的知识。我们的教师无异成了二传手。因此教师的个人的教学创造性,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教师具有优化组合教材的能力,要求教师高了。

俗话说得好,凡是预测立,不预则废。

什么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完成教学目标,预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并筹划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总体构想。

那么教学设计与课改有何关系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预示着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评价的深刻的变革。这是一次带有文化转变意义并改变教师角色整体系统的深刻的改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整体设计上加以突破。没有整体教学设计上的转变和突破,就不可能贯彻精神,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例如:传统教学模式六步法-师生问好-发生训练-复习歌曲-新授课-歌曲处理-综合表现。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与新课改相违背。按新课程理念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师生探索-拓展延伸。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更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发展。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已用新教学设计替代传统的“教案”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分为“设计理念”“设计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意图”后附“课后反思”。

有的教师教师教学设计含有“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后附有“教学手记”。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和写法。可以看出课改后教学设计从浅层次的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的教学设计。

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严重存在高耗低效的教学浪费现象.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

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弄不清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难点,课堂随意性大,东扯葫芦西扯瓢,教学完全处于盲目状态.2.教材处理不当

由于教师不做总体设计。教材没能很好处理。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由于不善于教学设计,内容不连接,缺乏整体感,没有教学主线,缺乏条理性。

3.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教师讲的多,不给学生思考、交流时间。更没有活动自由的空间。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欲望。

4.追求形式,不重实效

不重实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自由放任,轻轻点水,缺乏内涵。导致教学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靠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师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应转变六种意识。

—.树立课程意识。

传统教学教师有的是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缺少的是课程意识。按照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我们要树立大的课程观。

那么树立课程意识,意味着什么?

首先,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教学过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五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只有孤立的每个因素都集中整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课程功能。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组织形式、环境五个因素的整合。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课程不再只是载体,而是教师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其次,教学组织形式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

传统式课程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新课程课堂上教师变“讲师”为“导师”师生信息反馈,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向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

第三、教师要由被动地执行和施授课程,变为主动开发创新课程。

以往的教学理念中,课程是国家的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都是专家编织出来的,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者而是课程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维持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树立过程意识

传统教学的教师缺少过程意识,重结果、轻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增加过程意识,不仅要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本身价值。案例

增强过程意识,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过去是清一色答案。没有问题。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问题而存在。可见我们的过去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清一色的标准答案,相同的回答,相同的动作,整齐划一,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达到课虽尽,余味却无穷。

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教师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学生带着无数问题走出课堂。

三、树立导学意识

所谓导学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方法、交往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估的关注、组织和指导。

树立导学意识首先教师要有“以学定教”的思想。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关注和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与快乐。

其次,树立导学意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有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把学生当成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他注意的重心从书上移到学生身上了,不象从前拿学生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第三种先生是好的先生,他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生学。把教与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

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有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但作用不同。

动力系统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学习意志 学习积极性

学习信心

学习习惯等 学习成效

学习活动

原有知识

操作系统 智力水平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

动力系统对学生活动起着定向、强化、促进、保证作用,是解决想学、爱学问题。操作系统是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途径、解决会学、学会的问题。二者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没有动力不能学,没有方法不会学。

四、树立开放意识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把学生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里。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如何去突破三个中心?首先,突破课本为中心,改变过去讲“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即在学好用好教材基础上,还要超越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例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不在是由教师垄断的一统天下。教师角色和责任,在于引领和点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用大量静态化转变为大量的动态分解分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各种情景。)

再次,突破课堂为中心,可以在教室内还可以到室外。(看剧、听音乐会、专业教师训练、网络)

五、把握整合意识

传统强调学科独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课改整合基础教育把各种知识分成若干的学科来进行教学。许多分解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联系十分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必须具有整合意识,以本教学知识为主。尽可能去吸收各学科知识的素材和营养。(城四 整合教研组)

六、树立创新意识

课改突出特点是为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开发处理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评价学习有一定的空间。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都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宝。”希望每位教师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不断的挖掘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优化教学设计,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级一级的登上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热身思考

(二)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它与《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是一种什么关系? 教学目标是怎样分类的?

二、为什么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在确定教学目标上还 存在哪些问题?

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你是怎样理解的?

目标是人类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越低。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所不同。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期望。教学目标是将教学任务进行量化的规定,可观察、测量。教学任务仅限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是师生共用的。

教学目标的分类:党的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编制建议 教学编制目标存在的问题(1)盲目性

许多教师平时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忽略对《课标》的学习,它是教育工作的“小宪法”,它具有法律效力。而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标》的学习和掌握,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导致教学偏离方向,如;不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而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随心所欲,自己知道的地方就夸夸其谈,自己知道少的地方就讲或不讲,(2)缺少独立思考机械照搬

有些老师图省事,不是通过自己劳动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教科书、教案上的设计目标照抄下来,比较笼统空乏。(3)不确切

有的教师由于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教材,制定目标存在要求偏低或过高情况,偏低--对学生已掌握了的东西,还要反复讲解,偏高--随意拔高要求追求难度学生难以接受,没有抓住重点。(4)不全面

三维目标不能完整全面体现 2 如何做好编制教学目标工作 需要做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1)领会《课标》(指导方针)(2)弄懂吃透教材(加工材料)(3)了解分析学生(编制依据)(4)掌握编制方法(操作技术)学习领悟《课标》的方法和策略

(1)精读:通过通读、精读原文,作必要的圈点,重点地方应背记。(2)结合:以《课标》为出发点,到教材中找落脚点,融为一体。

(3)提醒:一是在自己床头常放一本《课标》,自然无意的翻着,一是在教案空页上抄写《课标》,(4)对比:与过去《大纲》进行对照,思考为什么这样变化。

(5)取经:向别人请教,向有经验教师请教,在报纸杂志听讲座看观摩来学习,3、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掌握的要点:

教学目标包括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单元教学目标基础上编制出来的。

(1)全面-----体现多元化------案例 在教学目标编制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三维目标是整体不能分开,虽然从编制上可以分开列举,但实际在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它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体现渗透。

第二,陈述的语言要体现“学”的结果,而不是教的任务,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表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的知识技能,情感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行为。如:“培养大自然保护动物的好习惯。”改为:“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细致的科学态度”改为“做事要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的,做什么事都要认真。”

(2)具体------体现操作性

所谓具体就是教学目标编制不笼统抽象,不含糊不清,要清楚明白,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如:“培养学生音乐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语言表述就笼统空乏,缺少指向性,操作性不强,很难在教学中落实。如:“热爱大自然。”目标分解为“吸一吸新鲜空气。”为了便于操作和考察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是可测的行为化动词。如:感受-----体会------学会------表现(3)恰当-----体现适度性

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准确恰当的确定。定高达不到,定低不解渴,难易程度体现在适度上,要符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要求。

(4)差异-----体现层次性

基本方式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教学目标的底线只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最基本的目标。

热身思考

(三)新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

一、众所周知,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完全按教材内容来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不仅不爱学,而且也学不好。那么怎样才能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呢?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来一番创造性的加工处理。根据你的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教师加工处理教材都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二、什么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和关键?在加工教材时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开发大量课程资源。什么是课程资源?怎样去开发利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我认为,判断一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看两条,一看教学思想是否明确,一贯地追求;二看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颇具道理。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例子。既然教材只是资料性的东西,是非成品,这就需要加工,需要处理。尤其《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开发课程资源,这就给教师以更大的,独立的、创造性地处理、运用教材的空间。这样教师处理教材,优化教材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什么是教学内容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科学地艺术地处理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要明确“教什么”的问题。

所谓“处理教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某种开发、曾减、调整、选择的艺术处理过程。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全过程。见图示

驾驭教材

吃透教材 艺 术 加 工 开发教材-------教材处理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增删 调整选择 读懂 理解 内化

教学思路

从图上可以看到,教师驾驭教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吃透教材,开发教材。要求教师要读懂教材,透彻理解教材,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读懂、理解、内化的程度。第二阶段是在上基础上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艺术加工。就是说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融化在一起,根据需求合理的增删、调整、选择处理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是一个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突破三种处理教材的旧观念: 第一、突破教材不能改动的旧观念,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将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增删、重组。

第二、突破非经典内容不能引进教材的旧观念,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内容。

第三、要突破教学内容必须以课堂为中心的旧的观念。要以课堂为点,课外为线,要能使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去。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建议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加工和处理教材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四方面:

1、从开发上创新教材

旧教材繁难偏旧重复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和科学新成果,现进行了调整。但新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时,还必须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音乐学科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文本资源-教科书、歌片挂图、节奏卡片。音像资源-音视频、多媒体vcd、磁带、电视、录象素材节奏卡片。实物资源-道具、自制打击乐器、服装、专业教室、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等。开发课程资源不仅对丰富教学内容和推陈出新,反映最新科技动态是重要的,而且对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教师上课总是“炒剩饭”、“老调重弹”,也会使学生感烦升厌。而教师注意吸收新信息、掌握科技动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教师就会常上常新。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① 《课标》中学科教学目标、任务、方法及建议

从整体把握教材 ②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整体结构,主线及纵

横关系

③ 挖掘教材中育人因素(三维目标)

④ 分析不同学生层次要求,考核教材深度、广度,设想差异

性教学

3、从结构上分析教材

从教学结构上来分析,通常教材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特点、关键和疑点。什么是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他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教学重点的确定,主要依据教材来定。以往教师确定重点往往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按现课标要求不够全面了。教学目标地多样性势必使教学重点也呈现多样性。

什么是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知识。另外,距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两者之间关系;

两者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重点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教学难点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在教学重点之外,它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容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对重点与难点混淆不清,教学难点有局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

怎样看待教学难点呢?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也是思维训练过程。他易的知识学起来容易,不利于发展智能。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思维,没有困难也不会有积极探索。而难点恰是教学魅力之所在,在难点上处理好不仅学生能领悟知识,甚至终生难忘。

怎样确定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而定,含义深,难以理解的词句,已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地方也可以确定为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的“明碉暗堡”如果不集中精力攻下来,就不能顺利进行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应重点抓住三个关键:首先要明确什么地方难;其次要搞清楚为什么难;再次要善于抓住难的焦点。

在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如;启发点拨,动手操作、节奏模仿、动作示范、听赏分辨等。

4、从艺术上加工教材

教师加工教材应做好以下几件事: ① 以简驭繁,化难为易 ② 变抽象枯燥为生动活泼 ③ 课己尽意无穷,延伸教材

④ 找出教材内在联系,理清教材思路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6

1新课改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3]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应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第三,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现代数学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第四,教师应具备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自己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者;第五,教师要具有终 身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内涵

所谓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参考文献[4],结合新课改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高师数学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要求,本文认为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应由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教学技能、专业情意技能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知识技能包括通用知识技能、数学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和研究知识技能等;专业教学技能包括数学教学设计技能、数学教学实施技能、数学教学评价技能和数学说课技能等;专业情意技能主要包括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和情意品质等。

3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原则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深化、渐进的过程[4],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遵循一贯性、综合性、渐进性和个性化原则,在课程结构上坚持课堂教学、课外实训、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学实践相结合,在课堂结构上坚持“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教学见习与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为重要环节、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必要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上坚持“实践基地(指微格教学实验室和教育实习基地)实践锻炼、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训练形式上坚持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做到专业技能训练“长计划、早安排、长流水、不断线”。

4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措施

4。1编制《高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手册》,科学规范管理专业技能

培养工作为使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规范化、常久化和制度化,应结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编制《高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手册》,其包括专业技能训练进度与内容、目的与要求、方法与手段,考核时间、内容、标准和办法,竞赛项目与评分标准,训练记录表、训练质量评价表、考核评定表及运行机制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开发专业技能培养信息系统,建立“高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档案”。

4。2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为专业技能训练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要培养出训练有素、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就必须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第一,根据文献[5]的阐述,高师可调整教育类课程,加强开设与专业技能、数学新课程密切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保证教育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如,一年级开设《普通话及教师口语》和《书法》必修课;二至三年级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学教程》、《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等必修课及其相关的实验课程;四年级开设《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必修课;《大学英语》贯穿于一至二年级;开设《中高考命题、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等选修课。第二,更新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把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讲授、利用声像媒体和实践基地实践锻炼、观摩学习、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熟悉和研究基础教育,充分感知和了解新课改。第三,高校教师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等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校风学风、校园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潜在课程对专业技能培养,特别是专业情意技能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发挥教师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示范引导作用,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设培养学生从教品德、锻炼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

4。3实施“三全”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水平

“三全(全程、全体、全面)”专业技能训练工程是指整个在校期间有计划、不间断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一种培养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借用语音室、声像媒体等设施,采取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课外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强化训练通用知识技能。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上学期期间,采取课上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借用实践基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观摩、模拟教学、教育试实习等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数学专业知识技能、数学专业教学技能等训练内容。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加强组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积极开展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它们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从业能力。

4。4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保证专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首先,成立“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组建校院两级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确保这项工作在学校有人管、在院系有人抓,使工作层层落到实处。第二,汇编专业技能题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笔试与口试、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使专业技能考核有据可依。第三,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练之目的。如,在“专业教学技能”方面可设置优秀教学课件比赛、说课比赛、模拟课堂教学大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等项目。第四,实行“六证换三证”制度,对专业技能培养实行目标控制和规范化管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所谓“六证换三证”是指凡在校学生只有取得外语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三笔”字书写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合格证和教育实习合格证方可换取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外语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三笔字”书写合格证和计算机合格证分别按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三笔字”书写等级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并结合本校实际要求决定是否获得该项合格证。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合格证须经过数学专业知识技能、数学教学设计技能、数学教学实施技能和数学说课技能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获得。教育实习合格证须有普通话合格证、“三笔字”书写合格证和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及格以上者才能获得。“六证”未受年级和教学课程限制,随时可申报考证。凡未取得相关合格证者都可参加补考,直至通过为止。当然,实行“六证换三证”制度须在符合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各自其它规定的前提下进行。

总之,高师院校必须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重要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这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明廷桥。浅谈新课标对数学教师的要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8(3):98—100。

[2]数学师范生教育实习课堂 。

[3]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师范生毕业论文怎样写 。

[5]杨义峰。构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安康师专学报。,13(2):61—63。

[6]生物教学论中师范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7

所谓探究式语文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的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体验式探究。

体验式探究的语文教学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说、画、演等手段, 有效地实现语文思维的开拓, 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如可以引导学生们给文章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 设想文章中两个人物的一次巧遇;设计一个舞蹈来表达故事的主题等, 均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方式。如学习《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文章时, 都可以引导学生排练小品, 未必非得在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露沙皇军警的黑暗上面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自由延伸, 拓展演示, 活跃他们的思维。演出时, 学生因地制宜, 讲台、课桌、黑板、椅子、粉笔, 一切可利用的都是就地取材。

2. 讨论式探究。

讨论探究式语文教学强调教师不是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 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 将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如我在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 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呢?”让同学们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 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甲说孔乙己是饿死的, 学生乙说是冻死的, 学生丙最出乎意料, 他说孔乙己是笑死的。他们的答案闪现着探究式地创造的火花。对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 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 教师可根据情况纠正总结。这样, 学生既动脑又动嘴, 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又培养了他们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3.网络探究。

学生的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虽经教师点拨, 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也时有存在。这时,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最后将课题的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写出来, 既研究问题, 又锻炼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的壁垒, 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 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 基于这样的指导, 我们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使探究教学更加完善。此时,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技术的信息平台, 拓宽探究面, 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背影》, 带学生走进朱自清;教《济南的冬天》, 带学生走进老舍等等。这样延伸, 打开了学生视野, 提高文本的感悟能力, 构建学生扎实的文化底蕴。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彻底转变观念。

在探究式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改变过去强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要善于创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探究时, 教师也许会遇到学生的挑战, 这时一定要冷静, 如果教师为维护“权威”给学生当头一棒, 就会摧残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保护学生“不畏权威”的思想, 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应该支持这种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中要顾及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 我会让学生自愿组合, 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气氛更轻松, 更热烈。但由于性格上和学习层次的原因, 有的同学在一组, 会不利于顺利展开讨论, 也不利于互相学习和互补提高。这时, 我会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 不同爱好、不同能力进行适当调配。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3. 注重探究过程。

探究式语文教学不管采取哪种模式, 都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而非结果。因为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真正培养了探究的能力, 体验了探究的乐趣。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通过探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恰恰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原雅丽《.“新课标”下语文探究式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

[2]万庆新《.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 2006年第2期.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

1.前言

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丰富知识为目的,通过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美学理念进行开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学的熏染,进而使学生的情感道德得到升华。同时,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够对诗歌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还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获取知识,又能够有一个美的享受,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重点,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合理引导,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审美。教师在教学展开之前,要特别注意引语的设计,一段高质量的引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审美情绪的渲染,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审美的情绪,加之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的审美欲得到全面激发。例如,在进行《望海潮》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引语来导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去过海边的同学都看到过潮起潮落,海水上涨时的波涛汹涌以及潮汐现象都非常壮观。在钱塘江畔也有类似的景象,并且还有很多美丽的诗词,哪位同学知道有关钱塘江的诗词以及传说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望海潮》,体验柳永笔下写出来的杭州。此外,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明确价值导向,通过在诗歌教学中展开审美教学,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都逐渐成熟,进而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也到了有效塑造。在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还要利用好美学的激励功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风气。

3.感受高中语文诗歌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抒发情感,更加准确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很多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把朗诵作为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在新课改下的诗歌课堂中,学生在朗诵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传授一些有关诗歌朗诵的基本经验,例如语句的停顿、语速的调整等工作,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该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带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朗诵。在学生掌握了诗歌整体情感之后,仔细调整诗歌朗诵的详细步骤,注意抑扬顿挫语调的应用,真正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情感。

4.品位高中语文诗歌的遣词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句简洁而具有表现力,通常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以及深刻的道理。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琢磨诗歌语言,真正品味到诗歌的遣词美。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旅夜抒怀》这篇诗歌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对“涌”、“垂”两个字进行反复揣摩,让学生感受到“涌”表现出的月光下江水涌动的景象,“垂”字则表现出深夜天空中的星星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两个字进行重视,让学生正确体会诗歌含义的同时,感受诗人的遣词艺术。

5.领略高中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意与境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诗人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展现整体景象的魅力。意境美是指在客观景象的描述中加入诗人的情感、思想等因素,使其相互影响,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抓住诗眼,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诗歌。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时,对诗歌上阕要抓住“望”,下阕要抓住“惜”,这两个词可以说是这篇诗歌的诗眼,抓住这两个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的分析诗歌主旨。

6.拓展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视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除了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事项,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发现美的能力,学会体验诗歌所表达的审美性情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让学生对诗歌意境有深刻感悟。例如,在进行《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直”、“圆”两个字进行分析,体会其中寓动于静的优美意境,并以此进行拓展,感受诗歌语言的力量。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具有审美性的,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与拓展的,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审美对象的分析,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改善诗歌教学质量。

7.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审美性教学的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得到加强,陶冶了情操,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发现能力等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王伟.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高中古诗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慧慧.高中现当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 篇9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一场巨大的变革,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理念,所采用的新教材,所进行的新评价,这些会给广大教育者带来更高水准的技术要求。因此,小学教师要及时更新体育课程观念,迅速融入到新课改体育课程教学中。新课改有效实施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发挥其自身体育教学的优势,努力搞好教学活动,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课程改革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改革;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是国家体育运动有效进行的夯实基础,它十分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志在必行。小学体育教学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理念,全面地改革体育教学的模式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还要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更有效地开发以及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其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1.小学生的特点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学宜乎提体育。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有关教学方法模式的深刻变革应该从体育思想目标的确立基础下开始有效进行实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从而最终达到小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在六年的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对待客观事物的所表现出一般特性是不能够自觉服从教师安排、主次不大分的清、空间感掌握不准确、喜好群体活动等等,小学生对知识的采纳一般是以视觉、听觉为主的,当小学生升到较高年级时,心理状态已经逐步发展到半幼稚、半成熟以及半独立、半依存的发展时期。小学生大都是活泼好动的,其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使得注意力不集中,其目标意识不强烈,优势概念不明确。所以,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学生大脑皮层的相关机能活动特征就是小学生的事物模仿力强、可塑性高,这就使得小学生可以实现巩固的相应的动力定型。2.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小学开始开展体育教学课程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就是深深受到了素质教育以及传统教学观的思想渗入,使得小学体育教学总是强调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刻板技能的培养,这些教学活动额开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就使得小学体育教学开展地十分片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而且还约束了学生的活动独立性,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模式应用虽然短期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会对我过可用之才培养铺设重重障碍。2.2陈旧的教学方法仍广泛存在

在新课改环境下,有些小学课程的开展已经开始普及使用多媒体、电化等先进教学手段,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中仍然停留在陈旧的“粉笔与黑板”教学方法模式上,同时,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课的教法还保留在传统的重复练习、比赛法、教师示范讲解等等老套模式上,很多小学体育教师还不能够吸取采纳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情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所以,就更不要提教师能够灵活掌握新型体育教学方法了。2.3过于竞技化的体育考核方法仍在使用

目前,许多小学采用的体育课程评价考核的基本方法是与竞技方式相类似的,其体育教学中中具体的体育成绩评价标准也仅仅是局限在学生跑步快慢、投掷远近以及跳远的远近这几个限的方面,通俗来说就是只要学生跑的快、挑的远、投得使劲,其体育成绩就会很高,相应的标准达标也就更标准,教师都是学生大达标为标准来评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优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标准评估准则已经脱离了新课改环境下所要求的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目的,过于竞技化的体育考核方法使得学校不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3.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有效手段 3.1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应该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在培养目标上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所以,小学体育教育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改革的思想指导。3.2以合理新型的教案辅助实践活动开展

1997年在湘潭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会。当时就国内中小学体育课教案,专家做了专题讲座,特别强调要求写简案,结合实际。小学体育课教案要求写得多、写得详细,重复写,反复画,耗费了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没关系,关键是形同虚设了,写的和教的不一样。所以,小学教师要合理书写教案辅助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3.3以和乐体育新型模式为体育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改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和乐体育”。这是安徽大学的吴旭老师在挖掘借鉴孔夫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体育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论及“终身体育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该学说倡导创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热衷的体育活动中去,通过满足学生的欲求功能来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谐课堂上下,使课堂内外达到和谐统一。【参考文献】

上一篇:题金陵渡诗词下一篇:我的名字叫六班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