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2024-07-16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精选11篇)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初中历史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实施之前为了最大程度的适应考试的要求, 历史课上主要是老师讲解, 学生则是一个个的听众, 而新课改则要求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现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因此新的形势下, 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最大程度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才是重中之重。

1. 抓住契机, 合理调动。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 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 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 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 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 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 力量薄弱, 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引入历史故事, 引发兴趣。

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 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 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因此,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 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 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 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 其“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 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 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刻, 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 再现历史场景, 置身其中。

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简单的表面的认识, 只能在大脑中停留比较短的时间, 作为历史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机会。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些历史事件的编演,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角色, 可以添加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理解, 把曾经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再次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审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掘,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 实物再现, 感受历史。

博物馆是国家和历史的缩影,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历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博物馆, 让学生们在那里感受历史的步伐。博物馆的展品是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 不论是图片还是与进步, 一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 大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如中国近代军事博物馆运用仿真模拟及光、电、声的结合, 实现了让参观者亲眼目睹海战的场景。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各式各样的展品进行观察, 借助于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时代的进步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再现。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展品中, 通过视觉与思维的碰撞, 一方面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能引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提高。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面临学生历史学习所出现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自发学习, 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如何做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是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解决方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 2011, (9) .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 2011, (7) .

[3]饶晓清.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史教育研究, 2011, (52) .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18-01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2、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五、改进教学方式、变满堂灌为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由过去的重教师"教"向现在的重学生"学"转变,即一堂课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以导读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设计好导读提纲,课堂将学生逐步引人问题情境。二是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教师走近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提高。教师对学生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在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去斥责,而是鼓励,重点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多走近他们,一旦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注意学生的每个生活细节,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信心,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逐步地增加难度,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规范,教会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学好历史科学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心得 篇3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观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 因而我努力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新课改教学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本人在思想上已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且可以教育引导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 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 我让学生观看教材第八十九页的四个兵勇,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用黄泥制作出来, 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 同时使他们学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

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 但是学生还是心不在焉、神情漠然。学生抱怨历史课枯燥难学;教师抱怨学生顽劣难教。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会陷入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 原因在于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 而是根据已有经验, 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跳出这一怪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很多, 如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编历史小论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借助地图、图片、电视、多媒体等。如我在教学“远古的人类———北京人”时, 让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北京人的一天”;在教学“司母戊鼎”时, 我让学生用手比画它的长、宽、高, 借助课桌, 想象它的重量;遇到探究课, 我就让学生展开活动, 如“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主体意识被唤醒。又如, 教学《中国远古人类》一课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再如, 教学《秦的统一》一课时, 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样,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 课堂教学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三、历史教师的素质更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 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 充分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和生机。如我在教学“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时, 没有让学生充当课程的聆听者, 而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探究, 主动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我先让学生欣赏电影《萨拉热窝事件》片断, 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同意普林西普的做法吗?怎样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你认为普林西普刺杀行为 (萨拉热窝事件)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联系吗?在我创设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普林西普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与“9.11事件”是性质相似的恐怖主义行为。看到学生思维这样活跃, 我马上组织了小组辩论, 通过辩论,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 通过探究、辩论, 得出了“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结论, 完成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经过近一年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 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 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和眉飞色舞的表演, 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 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 划分活动小组, 建构合作式课堂。

如我在教学《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一课时, 在课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学习的主题:“流金岁月, 寻找英雄”。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分成五个学习小组, 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 然后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在课堂上用各种形式加以汇报, 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再现了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又通过成果共享获得了“他人的帮助”。同时, 全体同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彰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 合作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 选择什么时机合作, 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 要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促进学生对意义的建构, 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事倍而功半。

2. 营造和谐氛围, 建构情感化课堂。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呆板、抽象, 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是由活生生的画面构成的, 历史人物也是鲜活的, 具有一定情感的。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深刻认识到历史有着重要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合理运用, 可以为教学活动注入催化剂, 有了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如我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 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 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战争细节了解、感受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气概。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英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意义建构顺其自然地完成了,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产生的。

3. 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 结果是“背完就忘”。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 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 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 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作为历史教师, 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而撰写小论文恰恰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如在学《秦的统一》时, 我让学生编写秦始皇的小论文, 然后在班里进行评论。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形成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 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五、把学生当作朋友,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1. 要想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 使教

师自己转变为“伴奏者”“研究者”及“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平等对待, 教学中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 即使是错误的看法, 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教师要艺术性地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与学生交换看法, 纠正其错误观点,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而不是传统被动式的师讲生听、师主生从的关系。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渐渐固立, 学生也敢于发问, 敢于主动向教师质疑。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教育教学能够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个性得以张扬, 创造力得以开发, 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梦寐以求的。

2. 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 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 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 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 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欣赏他人。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4

一、个人基本情况: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个长远的规划,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上能有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我来说,尤为重要。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用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自己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包括“师德修养”、“教育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课改与科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六个方面。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规划的过程中,我将继续发扬“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格厚待学生,教书育人。

《礼记〃中庸》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学”,究其意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学问。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是老师实践的最好舞台,必须治学严谨,踏 1

实认真,认认真真地备好并上好每一节课。教育理论学习方面,加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以严肃、朴实的治学精神认真学习,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信念,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形成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教育智慧;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个性化的教学故事和案例。课改与科研方面,从密考证,不作臆测之词,不作武断结论,治学不事浮夸。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敏行”即勇于实践,行动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大环境使青年教师不再拥有较长的业务、素养的自然成长期,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青年教师不得不尽快地进入状态并得以迅速成长。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抓住机会,努力汲取营养。针对新课改我的规划如下:

1、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主动向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学习,多听同行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备好每节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写好教学反思。

3、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课改的精神。结合教学案教学,使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去体会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特别强

调的一点是,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以及收集到的新的知识信息,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把学生的想法、问题进行交流,达成新的知识资源,不断综合、完善新的知识体系。多向互动,通过师生之间、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目前正处在专业发展成长的第一阶段——探索发展期(工作1-3年),我将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规划,并努力实现:

(一)、师德修养方面:

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进步”的德育互动的模式。

(二)、教育教学方面: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提升素质

1、提高理论学习水平

(1)多看多学相关的书籍刊物,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深入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落实新课改理念,注意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反思习惯,追求扎实、高效、人文特色浓厚的课堂教学。

(2)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尝试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发展。

(3)提高学历层次,促使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明显

提高。

2、加强基本功训练

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注重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学习评价各环节。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勤于动笔,善于反思,坚持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向名师学习,感悟成功的轨迹,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拜名师学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第二阶段: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研能力

1、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交流和反思,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尽可能承担市级以上的公开课。努力使自己对教材的运用能游刃有余,对新课程标准能掌握通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学会思考,加强教育科研能力,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在教研与科研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趋向成熟,能完成相关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3、争取通过职称的评选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8-01

现下,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理念不断发生碰撞冲突,出现了一系列的疑难、困惑和思虑,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师革新教学方略的进程,促进课堂教学向前迈进。基于此种情况,高中历史老师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致力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新课标,合理精简教学内容

处于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老师务必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整合优化历史教学资源,合理精简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精简”,绝非随意“删繁就简”,而是紧扣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把握核心知识点,明晰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重点。比如,老师在串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知识点时,事先应仔细研读新课标要求,重点讲解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时期的具体表现和局限性产生的缘由,以及集权制度对一个朝代时期所产生的影响,达到理清线索、突出重点的目的。

2.重视课前导,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一历史时期不乏亮点。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果,历史老师一定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历史课前导入,让学生厌学、倦学转化为乐学、好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老师重视课前导入,只有课前导入的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引发,整节课才会迈向成功。高中历史老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时,需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确定导入形式,可用一段历史趣味故事导入,或一曲欢快的音乐,或一段动人心魄、振奋人心的视频,旨在为学生营造优质历史学习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3.善用历史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记录,都离不开两个重要维度即为时间、空间,对于我国古代史来说,我们无法追溯回过去生活的原原本本,但可以历史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中“再现历史”,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出发,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比如,讲授“新航路的开辟”一文时,首先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一张完整的新航路开路线图,让学生对航路的大致分布走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结合地理知识和时代背景向学生解释航路开辟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细化每一条路线经过的地方,阐释开辟新航路的初衷意图及价值;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探寻新航路开辟的作用和意义,详尽研究这一举措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功用。利用历史图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空间观。

4.妙用多媒體,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需时刻跟进时代发展脚步,在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借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内容的展现,提升历史课堂的魅力。现今应用于高中教学的多媒体设备能够集声音、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无形中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有效性,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PPT历史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嵌入孔子、老子、董仲舒等人的图片以及理论主张,同时也可以将几人的意见主张制作成简短的动画视频,使得历史人物形象及思想主张活灵活现的跳跃在教室大的屏幕上,给学生创设出直观、生动的历史知识环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果。

5.借“神入”历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神入”历史,主要是依凭想象力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生活中去了解、观察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发展,从而精准感悟历史文化内涵。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神入”历史需要想象力的介入,一是通过学生想象丰富历史内容,二是借用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而高中历史老师应努力掌握“神入”历史教学的基础步骤,以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想象”、“重构”、“启迪”、“思量”等手段引发高中生的想象力,从而最大程度的延展历史知识范畴,使得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所蕴藏的深层史实。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便须紧紧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简教学内容、重视课前导入、善用历史图片、巧借媒体手段以及“神入”历史形式,以此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6

一、现状

1. 历史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

当前一些学校中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特别是历史、地理等学科, 没有得到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应有的重视, 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历史课是副课, 学亦可, 不学亦可,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 且绝大部分省市在中考中未把历史学科列入考试范围, 虽然一些省市业已出台中考改革方案, 拟把历史学科纳入中考范围, 但多数还摆在纸面、流于形式。可喜的是,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高考中历史试题的难度, 利用高考这一指挥棒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若中考改革也能高度重视历史学科, 则有利于改变当前历史教学的尴尬局面。

2. 部分历史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由原来单纯的知识的呈现者、问题的提出者、学习的辅导者、课堂的管理者、学业的评价者, 向信息的重组者、疑问的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课堂的合作者、成长的记录者转变。但部分教师未能完全弄明白教师角色转变的目的, 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都不管”, 课堂上不予讲授, 只是让学生阅读教材,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不论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 一味称赞这个学生“你真棒”, 表扬那个学生“你非常了不起”, 一堂历史课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便草草结束了。对此, 笔者十分忧虑:教师放弃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既不重视教学过程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又忽略了教学结论, 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呢?

二、解决对策

1. 领会新课改精神。

为了解决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认真地对待每一堂历史课, 绝不能放弃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和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 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意义。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历史学习的意义。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谈到:“以人为鉴, 可知得失;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懂历史, 就难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懂历史, 就难以揭示社会规律, 预测未来的发展。

3. 教师要认真扎实地备课, 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也就是说, 要想做好一件事, 事先要有准备, 有了充分准备, 事情则极可能办成, 没有准备, 则极有可能会失败。为此, 在教学前, 教师要挖掘教材、钻研教材, 既要依靠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应灵活处理教材中与当代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 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 积累鲜活的素材, 把其整理之后运用到教学中去, 还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要坚持上不封顶、下必保底的原则, 既要让优生“吃饱”, 又要让差生“吃好”。此外, 教师课后一定要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积累经验的方式,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提高备课实效性的法宝。

4.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掌握并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行之有效中的“效”即效率。到底怎样才叫有效率呢?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5.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篇7

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和任务时, 要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充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必须以新教材为基本依托。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自学是锻炼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质量的高低也会对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开展自学, 在自主阅读和自主质疑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教材, 更要随时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大力推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辩论

合作学习指的是针对一起学习的内容和相关材料, 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在教师与学生间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科学有效的学习必须采用相互对话和彼此沟通的方式, 让所有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从而刺激个人产生思考和反省, 通过相互质疑辩论, 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消除各种疑虑, 使知识的建构得以逐步完成。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辩论,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锻炼灵活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拿破仑远征俄国》这节内容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再开始提问。问题大都集中在拿破仑远征失利的原因处。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拿破仑长期以来穷兵黩武造成的必然结果, 有的则认为俄国极端恶劣的天气是最主要原因, 还有的认为错误的战略决策是主因, 不断扩大战争造成军备供应不足, 失败自然不可避免。如此在辩论中, 答案就会得到不断完善。辩论式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背景下开展的, 课堂成为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贴近教师的过程, 教学也转化为交流探索、质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对疑问展开争论, 通过思考获得新知, 通过探究实现提高。少了权威的束缚, 学生的求知更加积极主动, 个性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需要用问题去加以引导, 教师不仅要解答疑惑, 还要发挥自己导师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 “思维是在疑问和惊奇中诞生和发展的”。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 为学生创设切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联系生活场景, 渲染出仿佛置身历史中的氛围。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生活活动中靠拢, 问学生假如我们生活在春秋时代我们会用什么农具进行生产活动? 再如可以问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在大宋, 你可以参加什么体育活动或民间活动啊? 这样利用场景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仔细研读教材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融入历史教学中,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不会再排斥, 当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解答了疑问了解了历史真相后, 就会开始爱上历史学习, 在学习中既锻炼了思维, 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自2001 年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 初中历史教学也兴起了一股改革热潮, 相关理论、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改本意在于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人性化培养, 然而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却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 一味追求教学的外在形式, 却忽视了对影响教学成败最为根本的因素, 即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许多学生纷纷反映初中历史课堂难以学到有用知识, 学习效率低下。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课堂收获的有限, 初中生必须投入更多的课下精力学习历史知识, 这无疑增添了初中生本的学习压力, 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更与素质教育的潮流相悖。

正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加以全面深入研究, 以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使初中生在享受历史教学的同时收获更多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 教师的科学化、精细化、艺术化课前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课前备课, 更多的是从自身教学主体出发, 进行知识准备, 重难点分析。然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 更是对学生进行的精神滋养, 因此科学化的课前备课, 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艺术化。具体来讲, 科学化的课前设计首先应突出鲜明的课堂主题, 例如专题化学习、历史人物评说、通史学习等等;其次教学设计不应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 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 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的灌输模式, 增加学生间知识交流讨论环节, 师生间交流互动环节, 避免课堂的枯燥化;最后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制定应考虑学生的合理化诉求和建议。

例如在讲解宋元社会风俗内容时, 组织学生以清明上河图为课堂背景, 进行历史场景再现, 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又让学生对历史有了直观性把握。再比如讲解新航路开辟时, 老师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观看新航路开辟的影片, 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讨论后在全班汇报,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准备

初中历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以往初中历史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往往是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参考书籍所给出的教学重点, 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学生的诉求, 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 上课时间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 难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因此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充足的课前准备, 唯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 课堂上才能有与老师互动的可能, 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发现自己掌握的不足, 这也正是初中历史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初中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课下时间的有限, 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下准备给予必要指导。具体来讲, 首先, 老师应为学生精选适合的课前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更应有老师优选的辅助材料, 老师对辅助材料选择必须贴合教学内容, 贴合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思考问题, 让学生课下先对重点进行思考, 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课堂才能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 知识领会才会更加深刻, 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三) 把课堂还给学生及历史教学材料地合理整合与运用

师生间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学生理解老师讲解的关键, 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成败。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课堂老师单向度传授的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丰富多彩且贴合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师生间的知识互动。

其次, 新课改背景下, 历史学习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 在教科书之外, 还有配套的辅助教材, 更有课外的史料事实, 实物图像资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对丰富的历史教学素材的合理整合运用, 例如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册等辅助读物综合解读知识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课外筛选高质量的史实史料, 利用优秀纪录片, 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以及中外历史经典原著读物开拓学生历史视野。

(四) 课后任务应更注重体验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课下的良好巩固。但传统上, 初中历史老师大都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来让学生巩固知识, 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效果并不明显。科学研究发现, 体验式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高度丰富的当今社会, 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 例如某校即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 能够吸引学生兴趣, 更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应更加注重课堂难以实现的体验学习。另外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当今社会,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初中历史教学, 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方法地培养, 例如学生运用多种史观的能力, 这样才能从长远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三、结论

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历史老师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教学思想, 提高辨识能力, 深化对初中历史教学目的的认识, 注重对学生历史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教学方法上, 从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课下指导等教学环节全面入手, 采取更加合理、民主、高效的人性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提升对历史兴趣的同时, 更加牢固的掌握历史知识, 获得历史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福章.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季新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备课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 2008.10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9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传统的教学讲究师道尊严, 老师是权威, 高高在上。而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 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创建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和心灵对话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关心和信任, 反过来,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学生会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应, 由爱教师到爱他所教的课。正如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情境往往通过情感的交流, 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如果此时教师还只是照本宣科, 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知识, 就会使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参与的欲望受到压抑,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使学生的智力和心理产生疲劳, 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为此,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把自己的课设计得波澜起伏, 当学生可能产生疲劳时, 借用一定的手段重新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语言, 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水平, 就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隋唐时期的文化》中“唐诗的黄金时代”这一问题时, 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在语文课上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 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形成“黄金时代”的原因, 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形成的背景等, 这样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课堂气氛,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所以,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有效的教学情景的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要有“针对性”, 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之时, 注意力就会稳定、集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问题性, 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情感性。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进入课堂, 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越来越广, 为调动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重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 如歌曲、漫画、录像、影视、记录等片段。巧妙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有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气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 有效的教学情景和课堂气氛, 主要是教师自身创造的。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打造精彩课堂, 必须不断学习, 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结构, 保持良好的情绪,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采用多种方式, 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激发和感化学生。教师鼓励的语言、真心的微笑、深情的目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师情绪。从而形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氛围, 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进行评估。不可否认, 学生的学习是有层次性的, 因此在情境设置过程中要分别对待。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学实际, 创设如自主学习、问题教学、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 倡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 创设课堂情境是很多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 许多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但有的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忽略了创设情景的目的性, 出现了既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的为了出奇制胜, 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 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有的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 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 情境创设后学生久久不能平静, 影响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所以, 情境的创设必然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讲究“适度”和“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效率

历史是一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课程,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通过梳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学生们了解人类的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俗话说读史能够明智,学习历史能够让人们的意识更加清晰,让人们能够从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历史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紧紧围绕着新课改的旗帜,顺应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是总结自古以来中外历史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的重要方式,它包含了人们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政治改革的认识,为人们看待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新课改指出,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汲取历史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首先需要努力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第一,要求历史教师注重课堂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较大的调动起来,这有助于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为集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提高。高中历史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历史内容比较广泛,同一时间各地各国的事件还可能相互交错,彼此关联,如果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能够以充满吸引力的方式导入课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更高。例如,历史教师在导入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时,就可以用漫画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精美的古代绘画,让学生们进行欣赏,然后再恰到好处的引入课堂,告诉学生“我国古代拥有许多璀璨的文化成就,这堂课我们就选取一些比较经典的成果来进行学习。”无论是文化、绘画还是书法,历史教师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导入课堂。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历史教师通过各种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导入去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得到培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历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如果用静止的思维去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将本该成为整体的关系割裂开来,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教师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如果能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利用学生的亲切感更好地带动学生进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动力。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无论在学生心中是权威型的形象,还是友善型的关系,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比较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对历史课堂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学习进取心。要想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历史课堂应当尽量容纳不同的意见,学生们对同一个历史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时候历史教师不能够过分扼杀学生们思想上的火花,而是应当鼓励学生们多多进行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进行思想之间的碰撞,使学生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见解,还能够让自己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学生和自己的关系拉近,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

第三,提高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加强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历史这门课程并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历史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历史中的问题学术界还在不断地进行着研究。高中历史教师作为辅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重要引导者,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历史学术前沿的动态,明白历史研究的热点状况,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要想达到这一点,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教师在进行历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需要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通过各种可靠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给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历史教师的与时俱进既包括学识上的自我完善,也包括教学方法的完善。学识上的完善也就是专业知识的自我加强,高中历史所涉及的知识比较繁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课堂中展示这些知识,历史教师就需要融会贯通这些知识,以清晰地方式将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串连起来,不断地汲取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去丰富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对历史课堂充满兴趣。如此一来,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得到培养。

二、注重知识渗透

高中历史课堂遵循着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除了需要培养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之外,还需要让课堂上的历史知识和其他科目之间融会贯通,让学生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也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强调知识渗透的重要性。历史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高中历史所包含的知识也会与经济人文等学科相互滲透,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进行知识渗透,让学生们学会不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而不是忽视历史的因果关系,忽略历史事件周围的千丝万缕的因素去孤立地看问题。学生养成辩证的思维之后,就能够多角度的分析同一个问题,这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 篇11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究竟变了什么?

此次新课改涉及内容十分广泛, 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同样面临诸多改变, 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

(一) 课程方案: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旧的高中课程体系中, 指导教材编写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就是《历史教学大纲》, 而大纲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教学的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要求, 二是对教学的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 (1) 在这种严格的课程规划限制下, 教材的编写不仅千篇一律按大纲来, 而且严重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教师变成了照本宣科、按大纲亦步亦趋的“木偶”。而新课改实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则极大地放宽了对教材版本的限制, 真正实现了“一标多本”, 现行的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都可以根据新课标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和各取所需的具体安排, 这就给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 教材:从编年体通史到专题形式的教材编排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编年体通史的形式编排, 这种编排方式有利的一面是时间线索清晰、便于记忆, 但弊端也显而易见, 容易导致师生的唯“背”是从, 再加上详尽的大纲知识点要求, 教师只能是每课讲明知识点、点到为止。现行的教材则打破了这一传统, 大胆借鉴国外的专题形式的教材编排方式, 其中高中基础年级教学涉及两大专题即必修一政治制度史和必修二经济制度史, 而每个专题中又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纵向线索中涵盖了中国古代早四个有显著特征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从横向上第二单元紧接着就以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做到了类比, 截取具有代表性的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罗马法。

(三) 教育理念: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而现行的新课改突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讲授者、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同时学生由原来的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寻者、积极学习的状态。

(四) 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授—接受”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限制下, 教师多采用的是“讲授—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新课改强调转化教育理念, 更新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行的诸多教学模式中,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较多地被应用于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中, 这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是教育改革时代性的体现之一。

(五) 评价机制:由单纯的成绩评价到多元化评价机制。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学生的法宝”这一句俗语相信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经历过的学生应该都很熟悉, 这恰恰反映了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一个悲哀所在———成绩成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 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何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 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二、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教学面临如上所述的诸多变化, 下一步将如何应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一) 认真分析学情, 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高中基础年级的学生, 在入学时及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取一定的形式 (如学情调查表)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情了解。如开学时可以针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情况、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期待等多方面进行调查, 从而在今后的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而在高一学生入学后半个月中,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接受度及意见建议进行调查, 以便及时了解高一新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适应情况, 更有利于自身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有利于师生的双边良性进步。

(二) 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及时转换观念,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需要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通过阅读杂志、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动态, 广泛涉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认真研读新课标精神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珍惜每一次教研、参加教学比赛、听课、讨论的机会, 可采用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等多种形式积累教学经验;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做到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轻松驾驭课堂。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特殊转型期特点, 教师可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以有利于高一学生的学习。

(三) 明确师生角色定位, 还课堂于学生。

新课改强调一个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观念, 改变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 但也需要注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实现有效教学, 如我们在采用问题探究模式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因为“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四)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 充分调动教学资源。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渗透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讲授中, 我采用的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讲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目时, 在教学资源上我采用了文字史料、历史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即:“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什么形势?”然后让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 由此引出基本史实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目的。而在接下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上, 我采用的是学案教学, 由于课前发了预习学案, 针对内容一块我在课堂上检查学习情况及重点解释重点概念即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需要灵活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五) 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我认为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引导教育改革的方向的,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之所以师生如此重视分数, 这和传统的评价机制密不可分。传统的教育体制下, 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定性评价的唯一标准, 这当然会引导学校教育的方向会偏向对学生考试成绩。而现行的新课改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了突出地位, 在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评价中, 教师不仅仅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历史制作等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参考中, 这不仅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行,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面对新课改, 每位教师都在积极地努力, 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正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们学习得更加主动了, 教学也不再那么单调, 但与此同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新课改存在被“形式化”的现象。

自2004年新课改推进以来, 各地区学校也在不同程度地倡导新课改精神, 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如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学校间重视程度不同等) 造成新课改在一些学校演变成一种形式化教学, 存在“课堂教学‘穿新鞋, 走老路’……广大教师在观念与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之间有落差, 教师只模仿新学习方式的形式, 而忽视其内涵” (4) 的现象。

(二) 基础年级教学面临一定课程安排上的限制。

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对高一的历史教学任务要求是完成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的学习, 实际上这个教学任务是比较重的, 因为高一学生原有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是很好, 在这种情况下完成较为抽象、知识点较为多的必修一、二实际上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左右为难”, 一方面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留点时间给学生, 另一方面面临着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一些教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的老路上去。

(三) 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非常陌生, 一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高一历史学习阶段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甚至重点抓住一课的几个知识点讲解而已, 而与此同时一些老师也认为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一课内容又拓展了很多, 造成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我认为对高一的学生而言, 在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上不宜要求过高, 应该在以基础知识为重的同时, 渗透一些学法指导, 如如何分析史料, 如何解答历史材料题、选择题, 等等。

总之, 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认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基础年级教学的变化, 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新课改,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好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 是新课改时代性的要求。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 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划时代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试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高凌飚, 陈冀平, 黄牧航.历史教学与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编.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袁兆桐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历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凌菊珍.浅议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9, 2、3.

[6]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课程.教材.教法, (29) .7.

[7]王万斌.浅谈新课程中师生角色转变.才智, 2009, 9.

[8]范从华.高中历史“问题一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0, 1、2.

上一篇:报表改革下一篇:固体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