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024-05-25

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共8篇)

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2

5320教学模式是指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自学, 小组内合作学习, 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这种模式下讲课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5320教学模式在本校实行了近一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及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及撰写好教学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更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方法。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后要反思什么, 如何反思,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是对教师课堂语言的反思。《中国古代科技》是一节枯燥的内容, 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导语课我提到莫言, 提到诺贝尔文学奖, 学生兴趣便来了, 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教学的引导者, 5320教学模式下, 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过长,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精练, 富有感染力, 才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二是对学生参与课堂态度的反思。有次在办公室听到一位教师感叹“又给自己上了一堂课”, “今天还是唱独角戏”……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有必要反思其原因是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经过反思发现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些老教师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 不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上课仍是一言堂, 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结果。想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就要从教学方法及教学语言方面来寻找突破。时刻记住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主角, 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个课堂是全班学生的课堂, 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课堂。

三是对导学案设计的反思。导学案是5320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符合学情的导学案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提升能力, 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文艺复兴》这一课时, 笔者设计的导学案简单易懂: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复古运动吗?为什么会兴起于意大利?它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这一导学案在5320模式下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助学作用。

四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反思。5320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模式下, 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需要进一步反思总结。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笔者采用的是横向时间轴, 在做了简单的示范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 把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情况用时间轴表示出来, 并把其发展特征标出来。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从同盟会的建立到辛亥革命的失败, 其时间很多, 学生对记住这些时间感到头疼, 于是笔者教学生用纵向时间表法, 把一些事件和时间联系起来。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时间表, 事件、时间一看就能了然于胸。教师及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处理, 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五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的青少年, 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异的学生, 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基础, 教学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效果也有所不同。如笔者在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 重点班的学生对笔者设计的导学案能够按时有效完成;但在普通班, 学生觉得时间不够, 而且效果不明显。这就说明, 同一课的内容, 相同的要求, 不同的学情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做好教学效果的反思, 这样就可为下一次不同类型的班级设计导学案提供了参考, 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六是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测试情况进行反思。课堂上哪些内容学生掌握了, 哪些还没有掌握, 完成专题学习后, 教师有必要布置作业或进行测试, 通过对作业或测试效果的检测、总结、分析来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弱项知识, 可以在复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

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历史 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8-02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不在是用影片观赏“珍珠港”为教学的主线,而是利用影片去穿插性教学,反思认知到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进行二战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珍珠港”爆发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二战战争爆发时的日本侵略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将“反思性教学”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理念反思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出新课改中权限的教学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庆敖;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4

彭泽县第一中学:张文越

【摘 要】:2008年秋季,我省高一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改革,经过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但更多的是问题与困惑。因此,如何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便成为高中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顺利推行高中新课改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和困惑、总结和反思

一、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南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二、新课程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给学生补课。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 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跳跃性强,难度大。而且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高中的专题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教师了解初中教材、学生学好初中教材,才能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的学习更顺利,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古代中国朝代更替这个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补补课。

2、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就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充电,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们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们,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讨论,成为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当然,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不应局限在校内,更应是校际间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还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新课程高考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集 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对比新老教材、各种不同版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究、不断创新,定能笑傲江湖。

参考书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高中历史新课程解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新课程实验60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袁兆桐 郑志伟《史学观念的更新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5、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P.45

6、钟启全等:《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6

7、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P.35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5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6

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5.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生物

第三,课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选课件内容。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6.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1.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教材,而其中主要是 2 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1.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1.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1.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1.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熟悉,认真研究,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在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之下,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1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即是认真研究新教材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增加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植物生长调节剂”、“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2.2认识新教材的外延即是不能局限于课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资料等,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用学生已有 3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学中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注重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课程内容的变化,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

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来。目前,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怎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来呢?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我则觉得教学环节尤其重要。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本人有以下几个建议:

3.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①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③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新课时,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3.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3.5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在导入时,教 4 师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授课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难点;抓住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新课改不仅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举措。每一个教师,都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努力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支持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探索、勇于探索”的新课堂。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改”之花能越开越灿烂

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正文:

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教育教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需更贴近生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与人类社会一些重大问题,诸如人口、环境、粮食、资源与健康密不可分。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

1、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观念,从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到新教材和教学内容,都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头脑。1.

1、教学目标的改变

教育包括两方面:“育人”和“教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完善人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1.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生物学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上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育观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1]。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尽可能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搜集、制作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2、合理运用教材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江苏主要有两套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南京地区自2005年起采用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苏教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以章节为单位,明确小节目标,并辅以相应教学资料,以活动为主线,倡导探究式教学与教材共建,是一部半开放性教材。教材共设计了66项不同的活动。其中完整的探究活动6项,侧重于培养某方面探究能力的活动60项。另外,还有课外探究32项。对图片的使用比较大胆,设计有章标题图、节标题图、正文插图、阅读材料插图等多种形式,图片以照片为主,辅以卡通、线条图等。

鉴于上述生物学科及其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多方面资料。比如,苏教版必修3免疫引起的疾病这部分内容中对超敏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叙述容易产生误解,综合人教版及多本教学参考后,在教学中将过敏反应定为外源性超敏反应,同时超敏反应还包括自身免疫疾病。作此调整后,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客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良好互动,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不同,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作为一门探究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生物学科本身就具备探究性。能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生物科学价值的关键。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几个误区需予以注意。第一,探究性学习并非万能膏药,所有的教学都采用探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教学包括“教”与“学”,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加涅于1963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提出,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要有辨别好假设与坏假设的背景知识,才能开展探究。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不可分割,教师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第二,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权力。探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其曼(J.R.Suchman)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学生享有探索的自由,还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动。生物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学习,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不能仅限于少数尖子生。

4、教学手段有待丰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育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知识面广,图表较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且将枯燥的言语转化为丰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目前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powerpoint、flash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能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是少数,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材版本较多,而无配套的较好的多媒体课件,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费时较多,教师没有时间设计声情并茂的好课件;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是丰富了,但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一堂课下来,个别学生只是感叹图片多姿多彩,不知何处是重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较弱。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就不可用了呢?针对生物学教学,多媒体课件要用,问题是该如何用。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抽象而难以掌握,有效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面,教师需加强培训,必要时需求助于专业人士。

5、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是制约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瓶颈[2]。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在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但均未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影响这次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主要理论依据有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教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教育评价,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创造出精 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化评价,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4]。在此理论基础上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小组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学期综合评价表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教育评价。

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2.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 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3.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3.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3.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 8 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三、1、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①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③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2、课后反思

①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②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 9 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③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④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记再教设计: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想到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学习效率。由于生物学科的学科特征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难事。因为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在一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加强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他们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达到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做到深入浅出。在一些知识难点的突破上特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这个难点不是教学重点的话可以进行适当处理简化。

一学期来,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反思。

一、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效果更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等。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10 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一学期来,我虚心向同事请教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在课堂教学中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为此,我多次听课,多次请同学科的老师评我的课,让他们挑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刺”、择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瘪谷”,因为我知道,只有在同学科的教师眼中,你的不足你的缺憾才能暴露无遗,也正是由于同事的不遗余力地帮助,才使得我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学期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原来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从我大脑中得以彻底地清除。教学思路明了、教学模式先进了,学生更加喜欢上我的生物课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以促进我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经常阅读《生物学教学》、《生物通讯》等有关杂志,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我还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

一、将德育融入课堂

历史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 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下, 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 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论从史出, 循序渐进, 制定多元目标, 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时势, 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 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 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选取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相关措施中包含较多的经济学概念, 且大多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一开始, 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搞一个模拟智囊团献计献策的环节, 把它打造成此课亮点。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应能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足够的参与度。但这样的话, 一堂好好的课就变成了一场表演, 师生表演过后, 该解决的问题未必能很好地解决。当然, 深层次的未解决的问题并不影响课堂的表象效果。但如要真正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更为有效。当然, 教师讲多了, 学生表现的机会肯定少了, 整个课堂气氛可能会很沉闷。举棋不定之中, 我认真研读了一些全国名家的教学设计方案、观摩了人教社录制的一些教学光碟。

在不断研究、琢磨中, 我发现, 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并不花哨, 甚至有的显得过于平实, 但却又是令人回味的。我认识到:一堂课遵循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由流行的观念决定, 而应由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因为, 教育教学是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而不是为某种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最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介服务的。为兼顾教学实质内容的突破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最后我决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当时美国经济困境献计献策, 在各组讨论、发表意见后, 学生可就不甚明白的问题向同学、老师提问。如学生讨论、提问不够充分、深入,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

三、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随便讨论自己的想法, 气氛活跃了和谐了, 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同时收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 也是发展创造思维的捷径。教师应该教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大胆质疑, 勇于创新。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 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而要抓住这个契机,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 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的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 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让学生自由讨论, 而不要急于下结论,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 再耐心帮其解释, 学生的错误思维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到纠正, 学生掌握了知识, 也在思考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历史地图册的运用!!

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觉得要把每节课的知识都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讲清楚, 所以备课非常扎实。除了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外, 还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理解来达到记忆的效果。记得在上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时,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忘记了带历史地图册。在上课的时候, 感觉好像缺了什么, 但一时没反应过来, 上完课了, 觉得自己这节课知识讲的还比较清楚。学生们应该能理解我所讲的内容。下课后有一个平时比较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走在我跟前说:“老师, 你如果这节课把所讲的很多国家在地图上给我们指出来, 我觉得我能够会更好的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我这才恍然大悟, 平时我都是带地图册的, 可就因为这次的失误导致了我自认为成功的一节课的失败。从那以后我每一节课首先要准备的就是历史地图册, 因为它不仅对我重要, 对孩子们更重要。

五、巧用小故事!

在历史课教学中, “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识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述的作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其中, 用“小故事”就是使历史课充满浓厚兴趣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历史课利用“小故事”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插入一段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课外的历史小故事;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小故事。利用“小故事”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让历史源远流长。

历史课程的改革, 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 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 教师观念得到更新, 理论得到充实, 实践得到提升, 我们将满怀信心, 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参考文献

[1]李彪朔城区第七中学;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谈[N];朔州日报;2009年

[2]临颍县南街学校段君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N];学知报;2010年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9-01

一、教学工作要以“知识”目标为导向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课改的客观要求下,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采取多样化且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诸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组织辩论、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然而上述形式得是内容而定,不能一刀切。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教科书中或教辅资料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都在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教师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比如,有些老师习惯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时空交错性及多样性等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新课标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加以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并最终培养出更多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碧勇.浅论历史教学中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创新——兼谈高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有关问题[J].历史教学,2002,12:50-53

[2]杨钧.高中历史问题教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银行演讲稿下一篇:力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