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通用12篇)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1
走进新课程,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 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然而, 面对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 我们应冷静地思考, 理性地对待, 绝不能一味盲从。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 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 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 还要不要“训练”?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 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感悟的效果也不同。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 尤其是诵读, 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 但除了读, 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 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 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能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 因为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即领着学生读进去, 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 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 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 形成自己的观点, 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 只进去, 不出来, 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 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 则是根本不进去, 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 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 解读不够深入, 缺少内在体验, 浮光掠影, 不作深入探究, 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这是大家已形成的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 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的教师几乎都在做课堂的主持人, 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 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有人说这样的做法, 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 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生, 如果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 是不行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 所有答案都可以, 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 发挥教师的作用, 尽教师的责任, 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 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
(隆化县郭家屯中学)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2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把课堂当成讲堂。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在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长的老教师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讲解为中心。这些老教师穿着传统的“老衣服”走过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穿新鞋走的却是老路。
2.教学空间封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新课改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此,小学阅读教学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师应熟练、灵活地驾驭课堂,善于抓住学生质疑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一定的互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有效的阅读课中,学生应充满激情,令思维迸发契机。但当前“一言堂”的传统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生硬、呆板。在语文课堂教授新课程目标前,教师纷纷认真备课,并对教案进行认真设计,但就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会出现许多教案之外的情况,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因缺少教学经验,遇见此类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对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不管不顾,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将设计好的教案一字不落地读一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不以学生为中心,不以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实际,自然受到学生排斥,因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缺乏,势必会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4.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模糊。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局限性,试图改变当前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尝试改变封闭的教学模式,但是,他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认为,给学生留足大量的语文阅读时间便万事大吉,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学习,自由阅读,但这种教学模式开始从教师“一言堂”变为“无声堂”,从“满堂灌”变为“满堂学”,没能起到相应的阅读效果,使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严谨的规律教学型变为放任自由的无规律自学型。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使得学生学习定位缺失,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1.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禁锢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个人素质问题,一方面是现行区域性考试的结果。这些原因使得教师不敢大踏步地放开教学,害怕因自己的创新教学,使得学生考不出满意分数。分数的下降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荣誉和教学效果。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准确无误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甚至还应该一字不落地背诵。此外,不少教师自身懒惰,让学生背诵记忆教科书的讲解思路,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抓住小考出题人的出题题库,不仅自己省事,还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小学生阅读的培养目标。小学生阅读并不是为了获得高分,而是一种积累知识、认知世界的渠道,这种本末倒置的阅读模式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伤害学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小学生阅读回归到健康成长中来。
2.采取自主教学的模式。小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会生成多种阅读体验,他们迫切需要与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沟通对象和沟通方式。例如,教师讲解新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在课下仔细阅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进行有感情地阅读,与此同时选择一种学生自己最喜爱的表达方式将阅读成就展示给全班同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钱学森》为例,一部分学生对钱学森的履历感兴趣,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向全班同学诵读,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一部分学生对火箭、导弹研制这部分感兴趣,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对课文的领悟。可以说,这一自主选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于是更投入学习。
3.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课外读书活动。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将墙面进行改造,粘贴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贤士的读书事迹,以此激励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历届学生的读书感言与读书收获粘贴在感言墙上,感召小学生。
4.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阅读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是个性解读的教学活动,因而语文阅读不能按照死板的教条阅读,可以说这一教学束缚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活跃思维,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成长。阅读过程中的个性见解,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教学过程,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农夫和蛇》这则寓言中,教科书中的参考是为了避免受害,不要去救那些品行恶劣的人。这一主题虽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将其定义为思考的绝对权威。教师不能为了功利的分数和荣誉杜绝遏制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在笔者看来,参考答案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学生会有多种想法和认识,教师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应鼓励他们找出更多答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遵循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积极鼓励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逯宝和,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9)。
[2]张明林。走向生本,走向生活,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科教文汇(中旬刊),,(8)。
[3]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3)。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17-02
语文是一门基础而又极其重要的学科,它是连接其他学科的纽带,在各门学科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必定离不开阅读,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积累自己的语言素养,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阅读教学,还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阅读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就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开展措施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中,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响应新课标的号召,主动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立志于打造“双赢”课堂,让教师能轻松的“教”,学生能轻松的“学”。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标解读还不够准确,不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师生角色关系,课堂上学生延伸讨论的话题过多,以至于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更没有注意到阅读教学,从而使阅读教学淡出学生的课堂,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不具针对性
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而是通过互联网或者教材参考书照搬现成教案制定教学内容,导致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解水平脱节。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环节呆板生硬,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这就严重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3.没有凸出学生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但是部分教师并不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课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加之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少,更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可想而知,阅读教学也不会有明显的成效。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适合本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阅读教学要紧扣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获。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设置,把阅读教学同各项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精心地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2.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
(1)诵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大声的朗读出来。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有声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学《穷人》时,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的形式去感知桑那和渔夫的善良,其他学生跟着体会情感,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比较方法
比较法就是运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小学语文中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描述同一件事物,可以采取不同的修辞手法,所表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例如,小学语文中经常会出现句式转换的教学环节,“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等等。把这些意思相同,结构不同的句子用来作比较,让学生分析其巧妙之处,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3)想象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太多现实的禁锢,想象能让他们思维更加开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对文本进行场景想象,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听名家朗诵,一边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去一一拜访山中的“朋友”,学生此时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他们期待看到的画面;在教学《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长大的桃花心木树,那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想象,学生就会感觉课文变得有意思起来,愿意主动地去阅读,在阅读中想象属于自己的乐园。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阅读活动,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主阅读。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单独、小组、集体)进行阅读,在读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永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2]明晶.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
[3]谢金玲.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个性化的有效阅读[J].现代交际,2015,(06).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4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 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营造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上对一些话题的铺垫和延伸过于繁多, 因而出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 从而忽视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2.阅读教学课前备课缺乏针对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前期备课缺乏针对性。前期的备课形式不够科学, 一般是以语文老师的教学用书为参考依据写出教案, 甚至是照抄现成的教学方案, 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备课, 因此教学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3.没有一套合适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受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学的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陈旧, 没办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没有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偏离。
4.没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老师固然重要, 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许多语文老师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不够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 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程度来推进课程, 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 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 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内容的结合点, 准确的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 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 让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还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规律, 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 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的难以程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也要坚持语文老师的主导地位,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多样化阅读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不断的创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对小学生进行扎实的“双基”训练;并且从文章的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中心思想方面进行“精讲”, 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悟;此外, 还要注意讲练结合, 比如进行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 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根据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特征,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大纲内容, 适当地补充语文信息, 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或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 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
3.开展自学交流合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 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展中, 教师可以把阅读提纲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很有限, 在“自学交流”这个环节, 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 告诉他们应该自学什么内容, 比如教材内容的背景、体裁以及着重要注意的问题等。教师还应该告知学生, 自学交流与预习反馈是不同的, 预习反馈是从教学目标上的泛读, 自学交流则是将课本内容的了解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 也可以有节制地和周围地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多多走动, 了解学生最不解的问题所在。通过自学交流, 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地了解, 课堂学习更轻松,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可以划定学习小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回指导, 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 进而才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积累工作经验, 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 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 以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19-20.
[2]舒倩, 黄德艳.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途径.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56-57.
[3]范晓燕.美的真体验——浅析语文阅读中的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S2) .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5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工作实际中,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就新课改下语文阅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见解。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结合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的功利性扼杀了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工具性被大大强化,而人文性被忽视。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只是把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作为教学重点,忽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瑰丽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只是注重翻译、意境教学,忽视古代诗人留下的朗朗上口的诗句;个别老师甚至认为课本没用,不用讲解,反正考试不会考原文,只要把课本里出现的字词、名言警句掌握就可以了。于是,枯燥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一些学生课外阅读面窄,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质量远不如发达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带有局限性;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3.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即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引导学生作答,这样就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当自己独立阅读时,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从何读起,不知道该读什么。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弱,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
4.学生诵读文本机械化。在对近几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把“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但是对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却缺乏关注,这就造成高中学生诵读机械化的现状。“琅琅书声”只有在小学能听到,到了高中以后只能说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和尚念经”。诚然,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仍旧以诵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读是为了背,学生往往忽略其间的情感再创;即使在感情丰富的戏剧分角色朗读时,很多学生也没有投入过多的情感,仅机械地念完全文。
二、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中语文课标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阅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与生活的感情;让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之美,提升审美境界。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任何其他形式和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破解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当前许多一线教师都已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不少探讨。针对上文提出的现状和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阅读教学的思路。
1.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好的阅读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段心灵的旅程,一场文化的盛宴。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到作者思想的光芒,进而引起共鸣,增长智慧。
2.提高教师的专业阅读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教学活动中他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应是最大的。教师的阅读量决定着他的自身素养,也决定着教学的容量和质量。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身涵养,提高个人水平,这样“肚里才有货”地教学生。
3.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社会、家庭、学校的关系都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学校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显然是最大的。我建议学校多开设阅读课,带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同时在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习惯的养成,如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4.教师示范引领阅读。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忽略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全情投入文本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感染学生,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6
摘 要: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指标、创新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阅读教学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悖于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从新课改学生发展需要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不管是学生升入高中面对高考还是走向社会,初中的衔接作用都非常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落实新课改要求,实现新课标目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指标、创新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立足于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与指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活动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手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及领悟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心理发展、学习状态及发展需要等考虑到阅读教学中,以创新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来反作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不应以考试为目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我体验,鼓励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理解和领悟课文,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并将这种阅读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为例,作为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藤野先生形象非常鲜明。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显然不能全面理解文章,鲁迅先生通过藤野先生与其他日本人的区别,把日本狂热军国主义与善良的日本人民做了一个很好的区别,从而展示出一个两极分化的日本。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把两极分化的对比作为学生阅读评价的指标,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藤野先生的伟大,从而推动学生去探究日本文化,培养审美能力。
二、全面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与沟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给出的定义。由此不难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是重视师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这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三者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才能落实新课标阅读教学的精神。在信息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多媒体应用为手段,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又相互联通的对话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掌握文章。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共同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角色表演与录像,以此形成上课的蓝本。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有了大量深层次的对话,并体现在录像中。通过后期录像的反馈与制作,更是不断修正三者之间的沟通误区,从而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并领悟课文。
三、以整体把握和理解为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要在新课改理念下以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甚至带领学生用文本细读或精读的方法,去探究课文的内在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这就需要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运用得当的策略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推动阅读教学的互动联系。(2)引导学生构建整体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探究课文的艺术魅力。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并以自身经历来体会父爱。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父亲的言行、细节让学生去细细体味朱自清先生父亲深沉的爱,并以此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审视亲情之美,从而在感动中升华父爱,形成自我的良好阅读感觉,整体上去挖掘文学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成长期,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其好奇心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创新教学评价,落实成长性评价精神;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良好学习习惯转变,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为学生未来成长成才服务。当然,阅读教学的创新远不止这些,笔者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方来.浅议语文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7
一、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写作教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教育家叶圣陶提出语文课之“最终目的为‘自能阅读,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也就是要让学生具备独立的阅读、写作能力。为此, 在阅读中渗透写作, 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获取作文语言;以写作促进阅读, 可以使学生阅读面得以拓展。读写有机结合, 同步进行, 学生不但可以深刻领会课文所用的写作手法, 又能真正懂得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 从而避免学生只会在课堂上笼统地接受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而不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这样, 可谓一举两得。
如朱自清的《春》, 描写细腻, 富于情致, 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尤其是语言非常精美, 准确生动, 朴实鲜活, 意味隽永,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朱德熙曾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 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 绝不是堆砌词藻。”是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写作教学的很好范文。但在具体做法上不能贪大求全, 也不能操之过急。讲读时选准一个训练点, 可重点研读一个精彩片断, 写作一个语言片断, 追求“一课一得”的效果。这样做, 既不喧宾夺主, 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为整篇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九年级) 《语文》中, 有很多课文,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 而且不乏一些文质优美、蕴藉深厚、清新隽永、感情真挚的美文。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这些文章,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肯定会产生许多共鸣, 并拓展视野, 丰富语感, 积累写作的方法, 从而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二者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句式说话教学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学生只要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和钻研,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才会勇于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教师用句式说话教学就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孔乙己》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孔乙己所处的“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 我设置了如下的句式:读文章_____自然段的_____句, 我体会到______。例1:读4自然段有的叫道, “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我体会到当时民众的麻木不仁, 自私冷漠。例2:读11自然段“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 你又偷了东西了!”……“取笑?要是不偷, 怎么会打断了腿?”, 我体会到众人的麻木, 掌柜的没有人性和自私卑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去领会、感悟当时社会环境的麻木、冷漠, 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所揭露的社会的病态, 所描写的孔乙己悲剧的深广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 必将崩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 我没有采取教师分析, 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为此我采用了如下句式:读_______句, 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的孔乙己 (要求学生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等作出评价) 例1:读“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我发现了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虚荣心十足的孔乙己。例2:读“他对人说话,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教人半懂不懂的。”, 我发现了以读书人自居, 卖弄“学问”的孔乙己。通过这样的句式说话训练, 学生对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性格就有了深入的理解。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 也有多种认识。为了鼓励学生多向思考,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广泛思考、思之有据的习惯。我又让学生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话:读《孔乙己》, 我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例1:读《孔乙己》, 我认识到: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例2:读《孔乙己》, 我认识到: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例3:读《孔乙己》, 我认识到:小说对冷漠、麻木的国民性的批判。
运用句式说话教学, 既能对文章进行探究性学习, 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 还使学生对作品有了独特的感悟,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略 篇8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阅读教学模式生硬呆板
小学生正处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二选择。尤其是对于阅读这种比较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而言, 课堂教学的灵活和多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但是,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责任感, 在备课的过程中敷衍了事,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没有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化基础之上, 对课堂教学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进行生硬的教学, 对临时出现的教学问题都会捉襟见肘, 手足无措, 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学生的主体地位含糊不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表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能居于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讲, 更应当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 方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效果。但是,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自主能力的理解错位, 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归结为自我学习, 自由学习, 从而使得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变成了一个自学课堂, 简称自习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 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 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
(一)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是人类灵魂的终身伴侣。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果深刻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含义, 将会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笔者认为, 首先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自己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 将阅读作为自己的一个日常习惯, 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当前, 在我国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 而是带着考试的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各种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都是以归纳中心思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为目的, 这样的阅读教学, 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注重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写作目的, 形成与作者思想和灵魂的沟通交流,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功利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而非功利的阅读教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具有美的体验和感受, 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拓展课外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讲, 课内阅读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通过拓展课外阅读的形式, 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教学, 从而形成与课内阅读的互补。从根本上讲, 课外阅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 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素材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尽可能地推荐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让学生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 形成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是相比较传统生硬、枯燥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通过改革和创新, 形成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启发性的阅读教学, 教师不再以归纳中心思想和提供标准答案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策略, 而是以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 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拓展, 最终形成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 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 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3) .
[2]逯宝和, 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9) .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思考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高效阅读,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良好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高效阅读, 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情趣阅读教学
学生是否能够出色完成一件事, 关键是看学生对这件事是否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要以情教学, 通过这个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情感化学习效果更好。初中学会的情感不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情感, 更突出表现在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选择能满足初中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要及时点评, 发挥情感的作用, 例如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赞扬, 利用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代替话语传递情感, 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其次, 选择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材料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可以作为是否能够促使学生阅读的依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趣味与丰富。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春》这篇文章时, 可以通过对有关春天的描述, 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帮助, 让学生欣赏有关春天的图片及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再次, 采用多模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受到良好阅读环境的熏陶, 促使学生进行兴趣化阅读。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合作, 在分组后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 然后再在组内讨论, 积极发言, 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其他形式的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 在进行多模教学时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度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经验证明 , 要提高阅读能力 , 必须多读、熟读。因此, 在新课改下, 要进行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 就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数量, 也就是说, 要保证学生的阅读强度。其一, 教学材料要进行适当扩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课本知识教授给学生, 还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拓展。例如,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诗歌创作背景的内容, 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能只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阅读, 更要注意对课外知识的阅读, 通过学生主动阅读、查阅资料文献, 增长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其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深度。在学生阅读时, 不仅要注意阅读的遍数, 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思想的升华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阅读形式, 使学生增加阅读的次数。例如, 在教学《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 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齐读, 进一步熟悉文章, 然后提出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 如“作者要通过对白杨的描述表达什么精神”等, 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伴随着学生对文章的逐步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 如“你阅读这篇文章的启示”。通过对整体性问题的设置, 学生主动查阅资料, 不仅透彻理解本篇文章, 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等。
四、审美阅读教学
新教育理念下, 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它不再只局限对文化知识的传递, 而且是一种学生审美过程的体验。通过阅读的审美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得以体现。首先, 阅读语言美。语言美不仅指阅读文章的语句优美,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体现出的语调、语音、情感流露的美。要注意阅读的语调, 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调及情感进行表达, 使文字赋有生命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很容易流露出来, 而且可以使课堂更生动, 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进行情感阅读创造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 审美阅读。审美阅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 景象审美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美,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也有很大帮助。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年龄特征, 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是通过外在刺激而起的。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景象审美教学的实施, 促使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进而主动阅读。例如, 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阅读时, 可以通过一些画面的帮助, 使学生更容易地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欣赏能力。第二, 精神审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强调对知识的传授, 更强调精神教学。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实现人文精神教学, 开展精神审美阅读, 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文章所言表达的精神的分析, 影响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这一目标的实现, 要依赖审美阅读;最后, 情感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不仅要求阅读者在阅读时注重情感投入, 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等能力。在情感阅读时,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触体验教学, 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语
新课改下,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所改变, 更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判断、欣赏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 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内容, 注重情感教学, 实现审美阅读,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当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10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阅读教学又是锻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中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 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形成互动对话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 我们要加强阅读教学,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情感共鸣, 感受郑振铎《海燕》爱恋故国故土的乡愁,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 茅盾《白杨礼赞》对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进行多视角、多角度的的自主阅读, 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直至批判性总结中逐步提炼出文章主题、文章论点, 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1.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初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 这同样可以看做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与切入点。由学生初感中的分歧、偏误着手, 设计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使学生与文本间形成初步的、基本的接触。扫除生字词、理清故事或任务线索、掌握文章构架及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 记叙的是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初步阅读下来, 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描写仲春、小雪后、节日夜景下周庄的文字中, 发现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 对周庄迷人的风景产生向往之情, 进而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学习中。
(2) 在默读中才能自读自悟。“有声”的诵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 “无声”的默读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言谈谈自己的体验。学生甲就提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提领全文, 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形象塑造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乙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才能锤炼自己, 成长自己, 直到最后完成自己, 升华自己。这句话才是文章所要阐释的重点, 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可见, 抛开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不谈, 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感悟理解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部分任务。当然, 对于字词句的使用、写作手法等细节的体悟, 仍需侧重于教师的指导教学, 不能一概而论。而后,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文本, 进行细点讲解。
2. 合作共读———交流感悟, 群体研学
合作共读的实施步骤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步, 是针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形成的初步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文章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 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如余光中《乡愁》一课的教授, 有的学生提出全诗以昏暗、忧郁的情感为主调, 诗人的乡愁一字未提, 却句句在写;也有学生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 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们的感受与文章主题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第二步, 教师应当就学生们对文章的感知印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引导, 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关键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紧紧贴近文本, 从文本中找出证明、找出答案。以前文提到的《乡愁》一课为例, 教师就可以设问:“诗人借助四个意象, 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 那么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呢, 描写的对象在深浅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时候,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回顾文本、交流讨论的时间, 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答案。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总结出以下答案:
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当然, 对于学生们的不脱离文本的其他理解, 只要说得合理, 教师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听说读写”用读———迁移运用, 巩固提高
语言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与运用。所谓“用读”, 就是要求阅读课的学习应当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拓展, 学习有所得。如课文讲授完以后, 可以要求学生读说结合, 联系其他文章、或人或事, 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并借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如仿写、缩写、续写课文等都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 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也不是万能的, 脸谱化、模式化都是不正确的, 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探索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
摘要:加强阅读教学, 是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及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发展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可以采用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从自读自悟、合作共读到“听说读写”用读, 逐步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一、阅读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因为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学生课外的学习都需要用到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问题的话,他们的学习就无法正常进行,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明白课本上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阅读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组织和积累素材的过程,而这两点也是写作的关键点,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既然说阅读教学很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保证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就要让我们的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书也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呢?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进行教学,在进行阅读之前先把题目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猜测阅读的内容和主旨,在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的效率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高出很多;其次,教师可以开展“我最会阅读”的比赛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开展一篇文章的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设定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比赛看看谁回答的问题最多,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也能保证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2.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中越来越要求教师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要一下子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独立学习肯定是有困难的,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处于一个正在培养的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式教学模式。具体的形式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总结,在学生总结完毕之后再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教学的形式既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讨和总结,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讨论周恩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了这句话,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我们从这篇阅读中应该学到什么。教师留下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总结,在学生总结完成之后教师再与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那么我想我们的课堂氛围肯定会更加活跃,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3.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很重要,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式,因此,要想做好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告诉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最好先把文章粗略地过一遍,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再进行阅读,这样阅读的时候就不会盲目,知道哪一句话是承接前文的,哪一句是为下文做铺垫的,因此,教师可以慢慢地培养学生这个习惯;其次,教育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不要一心二用,如果在阅读时不能静下心来,那么你读过的内容也丝毫都不会记得,又何况从中去学习到东西呢?再次,好记性不如爛笔头,在文章的精彩之处或者是点睛之处可以拿铅笔做标记或者是批注,这样当学生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会重新开始,一看批注就知道文章的内容,从而使复习的时候节省时间;最后,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写一些读后感,学生每阅读完一篇文章,就可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不需要长篇大论,一小段文字哪怕只有一句话,那也是学生真真实实收获到的东西。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够引起重视。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希望教师能够真正地从学生出发,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蔡卫华.浅谈如何进行小学阅读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2).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才智,2008(6).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 在原来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其中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是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最新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方法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也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为此, 新的教育理念就由西方国家里不断地向中国引进,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口号已经变成基础教育中一个改革的突破点。因为语文的阅读属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点, 所以探究性的阅读方式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受到注重。
一、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问题
所谓的阅读就是阅读者从书面文字上所得到信息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此过程里就应该加强学习, 并且要掌握好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多数的初中生在本阶段都是处于一个相对较朦胧的时期, 身体和心理也有着快速的变化,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也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引, 试图通过运用一些有趣、生动的故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授课程的活动中应该就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简单而有价值的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寻找出更加合适的答案。此外, 还可以为学生安排游戏比赛的方式, 因为阅读是没有规定的标准答案, 所以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纷纷抢答, 只要是合理正确的教师都应该予以一定的奖赏鼓励。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册《山的那边》一文时, 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课文, 指引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并把问题带进文章的学习中。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看注释便知道答案, 可是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就需要同学们互相探究总结。如文中“海”和“山”真的就是现实中的“海”与“山”吗?还是有着另外更深层次的含义?该问题一出便引起了学生们激烈的探讨,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互相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样在学习《第一次真好》的文章中, 教师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有了上次的经验就会联想到“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就越能提高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带着探究性的问题加上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 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教学上教师应该是要更多的启发学生, 指引学生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解答, 必须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或者是学习, 让学生懂得寻找合适自己获取阅读技能与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联系的方式进行探究性阅读
语文阅读不仅讲究的是探究性, 也相当讲究阅读的联系性。探究的意思就是指在阅读时应该带着已有的经验进入到文章的阅读, 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造性, 把学生带领到身临其境的情景中,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上也可以延伸到学习同一时期且有相同情况的其他诗词、美文等, 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还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增强阅读能力, 开拓知识面, 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和达到了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根本宗旨。
三、探究性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跟普通的阅读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1) 加强合作的关系。首先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经过谈论来寻找出最佳阅读的方式。其次就是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学生应该学会与老师进行共同的探索以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体验与对话的过程, 如果希望学生形成对阅读的美感就要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阶段理解阅读的内涵, 同时还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3)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引导者, 促使学生自主、自由地探究阅读。
四、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在一般的语文阅读课堂讲解中, 当教师出现自导自演的情形时, 学生一般都会出现毫无精神的听课状态。此时若教师急于教训学生, 必将会导致课堂气氛的僵硬, 学生也会变得紧张, 甚至希望课堂快点结束的情况, 教师就无心教学了。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应变, 在有条不紊的同时, 语气和语速也应该有所变换。
五、结语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08-24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08-24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09-23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09-29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09-12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07-20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12-28
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06-12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论文08-02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