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2024-07-23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精选8篇)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1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感悟一 :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什么是语文呢?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根本所在。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一张征集路名启事,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讲一个故事,然后出示征集路名启事,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善用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在句子中做好批注,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少些无谓的清规戒律。凸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从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只要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你“情不自禁”了,不举手也可以说;你的灵感就要稍纵即逝了,插嘴就插嘴吧!你可以顺应老师和教材的意思说,也可以向老师质询、向教材发难。你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进入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常用“大家随便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谁还有其他想法或看法”、“开动脑筋,大胆相象”等语言来鼓励学生。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教学研究者、未来生活设计者、人际关系艺术家,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发展问题找出规律,悟出新知,形成新联系。所以,我们不要去盲目苛求“纪律”,不要去苛求“顺利”与“安静”。《学习的革命》中说得好:“你的教室应该很少有完全的安静,轻松、喜悦的气氛是营造更有效的学习气氛第一步。分享以及相互交流是一种轻松气氛的关键部分。新发现、新的学习内容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都需要表达。”

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从》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文章你们明白了什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老人用支持、理解、宽容、激励作者不断地去努力。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不是老人的功劳,是作者自己付出汗水才获得收获。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肯定了作者自己的付出才使自己有了收获。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分的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张扬。

四、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能上出“语文味”。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2

一、转变观念和角色, 真正实现“不教而教”

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平等关系的树立过程, 也是师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创过程。师生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 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不同环节起不同主导作用:讲教学内容时, 可扮演演讲者;进行语言操练时, 是一个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复习、巩固练习时, 又是一个好帮手。例如我在教学“What’sthematter?”这个单元时, 首先讲解了本单元的语言点和语法内容, 然后布置学生预习,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深入医院, 收集医生和患者的对话材料。课堂上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医患表演, 我也参与其中。没想到他们把医生的和蔼可亲、嘘寒问暖, 患者的痛苦无助、仔细聆听表现得那么栩栩如生, 连我都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在“患者”一再要求“医生”给予健康指导时, 我立即让他们讨论下一个话题:Howshouldwekeepthebalanceofyinandyangtostayhealthy?通过这样的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敢于开口, 不仅答问, 还主动发问,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更让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真正实现“不教而教”, 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深入挖掘教材, 体会编排思路, 科学传授教材内容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采用了循环式编排方式, 类似的内容安排在几个不同的教学阶段, 逐步加深、扩展, 大大提高了词语的复现率, 符合记忆和学习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 第一册出现了动词的一般现在时, 在以后的几册中还会不断出现, 但是, 句型难度一次比一次加大。而且这些句型是通过有实际意义的情景介绍给学生的。教师必须把握教材脉搏, 循序渐进, 适时复现, 让学生通过反复接触练习, 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且能够正确使用语言, 否则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惑。例如, 有些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 在开始阶段, 没有花时间调查了解班里学生学英语的状况, 为了节省时间, 想当然地砍掉了七年级预习单元的教材内容, 致使部分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学生在起步阶段就举步维艰, 违背了教材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以及“先慢后快, 搭建学生前进坡度”的意图, 增加了起始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该有的难度, 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起点高, 词汇量大, 课本容量大, 保持学生持久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针对新教材词汇量大、识记单词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特点, 我冷静分析,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一改以往学生每天背, 老师每天考, 师生不胜其烦的机械做法, 我设计了“词汇王”的竞赛方案, 即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生词、背生词, 学完一个单元后, 统一进行“词汇王”的单词大赛, 然后评出本期“词汇王”。其实仍然是要求学生背单词, 只不过变了一个方式而已。“词汇王”这一桂冠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为此, 他们利用课余点点滴滴的时间掀起背单词的热潮。背单词不再枯燥、无聊, 而是一种乐趣。另外, 新教材容量大, 学生对许多知识感到陌生而新鲜, 以前从未接触过, 尤其是对异国文化更是充满幻想。在讲到ChristmasDay这一课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圣诞老人的由来, 讲了有关圣诞树、火鸡、烟囱的故事, 又介绍了西方的一些节日, 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好奇, 眼神里流露出对这些节日的向往。学生的情绪得到了调动, 思维也随之活跃, 教学内容自然得到了表达。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德育;课堂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1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归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三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地表露出来。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课堂,新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良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合作、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在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只看重文化知识的思想,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灵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学到更多。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不少的收获和感悟,在本文中与同行分享。

一、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教师不但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設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作文也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

四、注重现代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语文新课标曾清晰地表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带来了新能量。学生也可以在媒体播放中理解深一层含义,因为电脑、幻灯片的运用,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身处其中进行体会。学生在学习描述景色的文章中更能领悟到其中的精妙,从而拓宽了教学的思路,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快乐。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 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J].科教新报,2011(21)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4

成都市石室白马中学

易礼华(***)

“5.12”后,本人有幸参加了2008—2010成都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学习研修活动,刚开始去的时候抱着“混 玩 完成任务”的想法去的,因为原来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啊学习之类的活动,总感觉有点“假 虚”东西在里面,不过这次真的得感谢成都市青羊区培训中心举办的这次学习活动,通过专家讲座,跟班听课,分组座谈,心得体会,上汇报课,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使学员都得到了一次全新的蜕变,归纳起来,我有以下感受:1.通过本次活动,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知识得到了提高;2通过本次活动结识的同事交流、研讨,对于彭州教育现状和成都周边县市相比有了清醒的认识,感到作为“彭州市骨干教师”肩上的重担;3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对怎样成长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有了具体的方法指导。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本次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积极探索适合的课改之路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是及时。及时于自己思想觉悟的感悟,及时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充足和提升。本人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战斗在边远山区的学校,到现在已有十九年了,所教班级成绩在同校内一直名列前茅,教学风格严谨中不失幽默诙谐,启迪思维于顺畅无形中,教人做人于身心力行中,情感交流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中,我深信这样的一句话,“不是你教得要怎样的好,而是学生要怎样学得好”,无形中跟我们现在的教学理念相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还有一句话:“只要这个学生喜欢这个老师,那就会喜欢你教的这们科目”,一直以来,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个比较优秀的老师。直到2009年我有幸调到了地震后福建援建彭州的由成都石室中学领办的成都石室白马中学,再到参加成都市青羊区培训中心组织的成都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我的教学观念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课改: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迅猛,生活条件的大力提升,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学生的个性愈加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2.怎样进行课改:从青羊实验中学的1---2----1模式,树德中学的学案教学,再到石室西区的“小步子、快节奏”,“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学案的综合教学模式,让我们学员都感受到了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激变,让我们感到课改势在必行,不论哪种模式,其根本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个人观点学案加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好,让学生在课前看书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也能从学生完成的学案中看出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以及课后的辅导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后的发言教师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好处是让学生有话语权,有幸福的感觉,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形成团队的合作精神;3.实践证明:回到学校后,我就在我教的七年级七班的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学案+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我还有八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我们同年级的班级中刚好有个我的家门易春林老师,年轻、有激情,课件也可以算是我们初中部制作得最好的了,任七年级九班的班主任,(只有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早到晚都把他的学生守着,没他的晚自习他也在,半期过后其他的班级成绩跟他班级相比最大有30分的差异,刘凤林校长在大会上也说过这件事,说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石室中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家长将孩子交给我们学校,才半期下来成绩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当然我班的成绩和他有10分的距离,到了期末考试,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我班的数学成绩就和他的班级几乎就没有差异了,可以看出的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异了,很多的老师受我的影响也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教英语的肖娟老师,还有不是

徒弟胜似徒弟的陈余武老师(现在已调到成都去了),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课改的必要和带给学生的变化,当然课改也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比如我的班级只有数学这一门学科在搞,小组合作交流需要调动学生的座位,跟学生的课间休息带来了麻烦,当然就有点影响其他的科目的课堂教学了,还有就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上没有给我们老师提供辅导学生的空间,总之,实践让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开展课改的最佳模式:学案+小组合作交流+每天的课外辅导。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培训学习,尤其是和其他的兄弟学校的同仁比较,我看到了我和他们的差距,我常对我老婆说我好像四十岁才醒悟似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第一,要具有丰富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第二,要树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数学理念。第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由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第四,要做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第五,要做学习型的教师,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鲜事物层出无穷,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永不停息,尤其应该研究90后学生的心里状态。第六,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成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是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成长的必要,争取每一学期看一本跟教学有关的书籍,教学中有了感悟和想法应该及时记录下来,每年发表一篇论文。

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的作用,让我们学校的课改真正变成现实

再次感悟新课改(网友来稿) 篇5

我有幸领略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听取了专家报告等,感受着他们的激情,一个个睿智的学者,一位位和蔼的长者。他们给予我的不单是启迪,更多的是感动。课堂总是耐人寻味的,你越嚼它就越有味儿。事隔几日后的今天似有一种品味人生的喜悦,头脑中也萌生了这样几点思考:

一、文本唯其情感才有生命,情感唯其积淀才有价值。“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憾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同样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于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为学生范读课文潸然泪下,在场的同学、老师无一不被感染。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了于永正老师引领学生以读生情的艺术,我不得不惊讶于“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课堂上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在课堂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我仿佛领悟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

二、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他扮演的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道德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道德和知识获得的向导、学生问题解决、研究的合作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学生的挚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情感体验,才有平等对话的基础,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籍应成为教师终身的伴侣,教师应该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是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这次的活动结束后,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因为,我隐约地从于永正身上找到了我一直苦苦追求的艺术,一种与教材沟通的艺术。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感悟 篇7

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观念转变是新课改得以实施的关键。在启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改前, 教师要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 理解新课改的目的、任务和宗旨, 了解物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 从而树立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探索一些新教法,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对刚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改的教师来说, 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 很多教师对新课程不熟悉, 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学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 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只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也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 不重视实验探究教学, 脱离生活实际;只强调学生学会理论、记住理论, 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些方面主要原因是

在本例中, 课堂内的座位排列和电影院的座位排列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感受的信息。由于前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一致, 因而能迅速实现耦合, 并理解数字的排序意义, 而后者虽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信息, 但是其排序规则与小学低年级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忽略了这个“距离”而使“信息耦合”环节缺失, 从而导致“知识链”的断裂, 使“信息感受”与“生活体验”成为缺乏内在联系的孤立行为。从而随后出现了学习秩序失控和学生“找不到座位”的结果。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 从而形成概念的。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

对于学生“找不到座位”的问题, 我们也许会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 把问题的症结归因于“教师不能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但是问题在于, 当一些学生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座位时, 却仍然是一脸疑惑, 弄不懂“为什么我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是很重要的。

新编小学数学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导思想, 注意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发创造冲动, 形成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独立释疑的学习方式, 促进知识、能力、创新的交融。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 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兴趣培养“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 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 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开发学生学生智力的原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例如,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例吗?根据研究, 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自己身高的比也大约是1:7……”并进一步告诉他们:如果你是一个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等, 这是利用人体有趣的生活现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课堂化, 让课堂生活化,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因素, 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例如, 通过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拿电影票, 去找自己的座位, 像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企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 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 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2.

[2]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

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 2001.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

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版) , 2006 (6) .

(乐清市大荆镇雁东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上的高技能人才,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 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既容易又轻松, 可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公共基础理论课来说,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较困难。本文针对我院实施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经验, 仅供参考。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没有对教师考核量化的科学评价体系。诸多的因素造成了新课改不能完全实施, 甚至只流于形式。

总之, 我认为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有缺陷的, 学习是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客体性、受动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的不断消退。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上的根本改变。

二、物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改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是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教材上写的、教师讲的、从媒体上得到的, 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对于新课教学, 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要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 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建构知识。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 亲自去发现问题, 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物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归纳总结, 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 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 课外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 自我理解知识与整合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过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判断信息。通过以上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既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特点。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 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只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 与生活实际、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习物理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 应用和实践似乎与物理不相关, 所涉及的习题大多是模型化的, 如“小球、轻杆、轻绳、光滑水平面”等高度理想化的模型, 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进行抽象和理想化处理,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学起来也困难。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类以自然现象, 生产、生活实际, 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命题, 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情境, 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等, 这些问题把中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弥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因此, 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要让生活走入课堂。让生活走入课

●王军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线高级技术工人, 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优秀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这给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

堂, 首先要教师多观察生活, 处处留心生活现象, 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 如刹车、蹦极跳、心脏功率等问题, 将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模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紧扣时代脉搏, 与现代科技同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等有关航空航天等问题, 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四、物理教学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造就创造人才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课讲得好不好, 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长期以来, 在物理教学中,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创新教育相对薄弱, 学生的创造欲望被压抑, 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违背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非常规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问题的解决过程必然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因为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使学生无法预先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模型, 缺乏相关的解题经验, 必须要在原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特别是问题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更是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 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 允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五、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实践中,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为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采用以下方法: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些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课改的实践者, 教师的身上担负着课改的重任,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课改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主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 向新课改的更高方向努力前进。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知, 让生活走进物理, 物理走进社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8

一、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评价很单调,就是单一的考试或测验,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不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不符合课改的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问题作了要求,这就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历史教学评价中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过程性评价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学习历史的任务定位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见,历史的内容是丰富的、外延是广泛的。旧的评价体系要通过一场考试来考查这么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考查结果偶然性大。所以,以过程性评价代替考试性评价是历史教学的必然。

2.坚持多种评价形式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往往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以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坚持过程性、多样性评价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采用以下评价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作品档案评价法。

作品档案评价法就是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个人的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近几年,在教学中我把每位学生的学习经历建立档案,档案袋内收集每个学期的小论文、考察报告、历史小制作、活动设计、平时作业和考试试卷。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及成就,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自己是否进步;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主活动评价法。

历史新课改设置了大量活动课,如何对活动课进行教学评价就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面前。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活动课的评价设计,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制定活动的具体评价方案。如讲故事,我设计的评价项目有:故事内容、语言表达、情感态度、讲话技巧、实际效果等。

3.学生自我评价法。

新课改强调,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设计一系列检查表,在学完一课、一单元或举办一次活动后,让学生填写检查表,对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不同的设计,但评价的导向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每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照表格评价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4.考试评价法。

上一篇:价格谈判的演练话术下一篇:《丑小鸭》第一课时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