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2024-09-03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通用11篇)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1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新邵县坪上镇中心小学 姚风风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全市都在实行课改的前提下,农村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首先本文分析了农村语文教师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对于农村教师适应新课改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在农村任教三年的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经历,摸索了一套适合农村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的语文教育,提高农村语文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新课改

课程改革整个湖南都在推广,而我只是一名在农村仅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课程改革对我来说只是和同僚们每天茶余饭后拿来闲聊的话题。具体该怎么实施新课改的方针,我们也摸不着南北。更何况过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都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很陌生,他们总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高皇帝远’,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改什么呢!”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波及到乡村,像我们学校这样的农村也实行新课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我们农村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我在农村任教的这三年,从我接触到农村的语文教师中我发现:我们农村教师之所以赶不上城里老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的语文教师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年龄稍长些的教师,距《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有较大差距。很多老师只有初中文化,或是函授的中专学历。而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曾经缺老师而请的代课老师,后来才代转公的。从我们老师的文化水平就可以知道我们农村教师的文化素质到底有多高了。

二、教育观念落后

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育人观上。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也不清楚该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在这种观念的统摄下,他们只管教学生的书本上知识,至于能力、技能提都不曾提过。他们忽视了对小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进行语文授课时还是按照识字、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讲课,将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教得晕头转向。

三、专业技能不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他们当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不多,可以说找不出来几个。大部分老师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备课、写教案、设计板书,以及粉笔字的书写、授课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上课从不说普通话,当时学校硬性规定上课必须得讲普通话时,我们的老师们一口坪上普通话也闹 了不少笑话。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农村很多学生有的中学毕业了还不会说普通话。试问这样的教师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吗?

四、科研能力不强

一般说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没有专职的,学校往往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为教师安排课程。特别是偏远地区,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个教师包一个班或几门课的现象是常有的事。例如我们学校下面的村小只有十来个任课教师,所以一二年级不得不一个人包班,而且还要上完所有的课程。并且也不会根据我们所学专业来安排我们应该教什么课程,学校什么课程差老师,我们就教什么。像这样一来,教师就没有时间对所擅长教学的内容做很好的研究,再加上教学设施的落后,资源的缺乏,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能力很低,科研产出几乎为零。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我们完全有必要弥补、提高、完善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不是学语文专业的,但是我也教了两年的语文,我希望自己能够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争取做一名新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这两年在山区的历练,再结合自己在教书育人的种种问题,我觉得要做一名新型语文教师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其实我们以前念书的时候就很讨厌老师满堂灌,根本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我知道当老师的是希望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这样教学孩子们真的能全部吸收吗?我不从提倡“填鸭式”教学,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少讲,放手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例如五年级有篇古文《牧童评画》,在上这课的时候,我就抛出了两个问题:

(一)、牧童评谁的画?

(二)、他是怎样评的?其余的就交给学生自己讨论,探索。先在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学习委员组织各小组长汇报组内讨论情况。最后大家结合各小组的意见再去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知识点。为了让他们真正理解这篇课文,我还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译文,让他们按照译文理解去看,我发现这样做效果真的很好,他们把课文吃的很透。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样上课就感觉孩子们只是在玩,根本没学到知识。其实不然,我调查了一下,即使我们班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也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些什么。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也会让那些不喜欢上语文课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做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去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一)、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大多数老师在学校上完课,还要赶回家忙地里的庄稼。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研读教材,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也许他们的一本教案一用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其实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课书也在不断地更改,老一套的教学手段已经过时了。要想赶上时代做一名不落伍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我们必须得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通过网络平台去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

(二)、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我们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

(三)、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汩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县市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中心的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等。我记得今年放暑假县教委组织了全县村校语文、数学教师技能培训,为期五天的培训我们村校教师真的受利益匪浅。这次培训的对象有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这样不分年龄结果的培训,真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我也参加了本次培训,我把培训期间学习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本期比以往都学得轻松,并且教学效果也很好。以后我们要多参加类似的培训,真正缩短城镇教学质量差距。

三、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农村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我们也拥有新型的农村大课堂,我们也有班班通,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更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此外,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也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2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通过教师的努力, 展现给世人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 教学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而是让学生捧出一个个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再是培养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 而是塑造一个个主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 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 紧扣单元目标, 体现阶段目标, 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程标准》精神, 用好教材, 研究学生, 写好教案, 做到脑中有纲, 腹中有书, 目中有人, 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 避免了“天马行空, 架空分析”的现象, 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有的教师讲课面面俱到, 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 学生负担重, 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开发;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向提高学生素质转变, 必须体现教为客、学为主的原则。我的教学思路是:以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 以改进学习方法为突破口, 以打好基础, 培养能力, 减轻负担, 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促教, 以教导学。当然, 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 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 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 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

三、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首先, 加强课前预习。通过预习, 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 也有了疑难点, 这样在老师讲课时, 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听, 带着问题听, 这样既加深了印象, 又增强了记忆。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 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举两得。

其次, 掌握阅读的方法。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等方法, 从教学中不断摸索, 指导学生阅读, 总结方法。这样, 学生轻松自学的同时, 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教师要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 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体, 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合作探究教学则是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参与, 一种交流, 一种激励, 一种创新, 要重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提高课堂效率。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3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1.认知适应问题 面临认知适应问题的教师有以下显性表现:一是偏执,中年教师出现这类问题者居多。他们曾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由于每次教改成效甚微,使得他们不再相信教育革新了,认为教育的成败最终还是以学生的成绩定论。按照这种定势,他们认为新课改和以前几次变革同出一辙,最终还得归结到学业成绩上,于是产生抵触心理,不能认同新的思想,语言较偏激。二是怀疑,这类心理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较高,有创新的勇气和胆量,但对于新课改,他们的长辈们大多抱排斥态度,使他们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避免失败的本能使得他们面对新课改产生看一步再说的犹豫心态。三是冷漠,这类心态在老年教师中居多。他们年近退休,对新课改不闻不问。教师的这种认识水平,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不适应的。这类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对新课改的顺利开展造成极大的阻碍,而且会增加教师的不适应感,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

2.能力适应问题 教师在能力方面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的适应上。在新课改中,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应转变:第一,由注重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新理念,为学生健康发展而教;第二,由依靠强制、强迫学生听话转向依靠生动性和有趣性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由注重口头传授转向注重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提供适当帮助;第四,由直接给予知识、结论转向帮助学生体验过程、感情;第五,由无生命的知识传授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全面教学;第六,由习惯于指责学生转向多反省自己;第七,由模仿、机械式的教学转向创新式教学;第八,由智力的单元培养转向多元智力的开发,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农村,由于教师编制较紧,课务较多,在教学上无暇研究,大多数教师还是传统教学的追随者,在教学方式上很难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自身教学能力与新课改不适应会加剧教师的危急感,如果外部条件不能满足他们提高教学能力的要求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3.师生交往适应问题 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它要求教师从权威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弯下腰来与学生说话,过去的“一言堂”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多言堂所取代,学生有权利向教师提问和责难。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做一个权威管理者,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这些教师在思想上不愿接受“师生平等”。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教师难以适应,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时地压制学生好动的天性,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久而久之会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

4.评价方式的适应问题 新的学生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阶段性作业、集体评议等;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业,更注重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和态度。在农村,教师的评价水平不高,一时间很难适应新的评价制度。

二、如何解决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认知、能力、师生交往、评价等适应性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改中适应性问题的四种表现。这些适应性问题是在新旧观念碰撞中产生的,若对适应性问题不加重视,随着失调程度的加深,对新课改的副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为了预防这类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加深,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心理潜能,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营造新课改的大气候 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都能领会新课改的主要精神,营造新课改的环境。

2.广泛学习,提高教师需要层次 教师是课改成败的直接责任人,学校要提供时间、地点、教材,鼓励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交往观,并通过教育和激励,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需要层次。

3.广泛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关注农村教师的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课堂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使教育能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4

小学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

作 者:王金山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实验小学,河南,商丘,4766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8) 分类号:G623.71 关键词: 

初中应该如何适应新环境 篇5

(一)了解中学特点,培养自主能力

从小学到初中是学生生理、心理、学习上的一次转折。

首先,中学课程难度加大,不能适应各科教师的不同教法;其次,中学改变了小学反复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能力培养,锤炼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再次,小学时间较中学充足,靠教师软磨硬泡,而到中学自己则难于梳理诸多的知识。

同学们这时从依恋老师逐步朝着独立方向发展,这时应努力培养自理能力。如在分组、发书、教室的布置和卫生打扫等方面要发挥主动作用,在各项活动中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出主意、想办法,提高自立能力,增强对新生活的信心。

(二)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

有计划的学习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课堂学习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应该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聚沙成塔。那些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零碎时间也不应放过,可以背一首古诗,或几个单词,积少成多。坚持一天易,天天难,故应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制定计划时,应指导学生考虑从学习实际出发,既要知道自己将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什么,又要知道自己可以利用的学习时间有哪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则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过低则松松散散,反而不如没有。

(三)优化学习风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差异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有人习惯于听觉学习,有人习惯于动手实验,有人习惯于被动学习。

叶圣陶说:“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习惯是把双刃剑,好习惯会终身受益。对于学习风格产生影响的要素,除生理和社会方面外,主要来自心理因素,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因此应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扬长避短,平衡发展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把握学习主动权

中学知识量不断增大,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所学知识的日益丰富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多方面制约,教师已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突破重难点。

同时,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变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式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网上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众所周知“刻舟求剑”的故事,如果船不往前走,失主就能按船上的记号把剑捞上来,但是船已经向前走了很远,这种方法就不灵了。

如何适应新课改 篇6

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已展开。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去。

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变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面对新课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简论。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传统传授者角色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授受者。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是单向传递,即教师讲,学生听。且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准确就越好。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二、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管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处于被管制被奴役折境地,基本上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要求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把许多原告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联想与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因此,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常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三、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授过程和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过程。一般情況是:教师为解知识,并积极地呈现部分和整体知识;学生通过听讲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书山”、“题海”,而且考试成了老师的唯一“法宝”,这种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订报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四、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在教学之外。作为课程主角之一的教师只是消极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教材往往被奉为教育的“圣经”,教师只能遵循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应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五、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研究被认为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教师只有偶尔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只教不研”的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及其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面不能自拔。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和解决的。因此,教师不能只等着被动地授受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机械地移植教学中来,而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解决问题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参考。如此循环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也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结合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8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影响着农村人才的培养。然而农村当前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有必要加大和发展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改变观念是先导,扩大投入是前提,提高质量是目的,师资力量是核心,创造艺术环境是先决条件。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效;课堂;

一、引言

在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在音乐教育方面还不完善,是否能达到以上的目标还是一个问题。本篇文章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内容落后以及教师专业技

能较低等问题,全面进行了分析,并摸索性的给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留的问题

(一)重视技艺轻视素养以及课程价值较迷茫的困惑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生情的熔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是高度重视音乐技能而忽略了对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这种现象和老师的课程价值较迷茫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音乐技能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和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二)重视智育轻视美育以及素质教育观念较薄弱的约束

音乐可以让人们在心灵上沟通和精神上放松,这在和谐发展学生的个’{生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国内的基础教育很长时间受到“唯智育独尊”的制约,美育被轻视,成为无关紧要的“配角”。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且不发达的地区特别常见。现如今,在“生存意识”和“唯智育独尊”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形成的比较盛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是重视“应试’,和实用技能轻视社会人文艺术

学科,最终造成文化知识教学重于一切、并成为评估老师和学生的惟一途径,这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同时对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三)重视知识轻视实践与教学质量较低的成因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艺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再加上缺少专业的教学设备等原因,重视知识轻视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进行教学时,通常的形式仍然是传授音乐知识,播放音乐歌曲,教学生唱教科书上的歌曲等,而引导学生如何欣赏音乐、根据感受及时创作以及参加吟咏表演等具有实践‘}生质的教学方式比较少,从而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大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的工作力度

第一,应该想尽办法让高素质的音乐方面的人才走进农村从事中小学的教育工作。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音乐专业,每年都会给社会提供很多的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给他们创建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信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愿意到农村工作。第二,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音乐师资匿乏的问题,就应该让学校增加对音乐学生的招生数量以及扩大师资队伍,鼓励音乐专业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教育工作中去。农村学校也可以亲自到各个院校聘请音乐专业人员到农村工作。

(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让音乐教育能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起到更好的作用,实现学生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实施改革。第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多样‘}生。例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爱好特点随机的给他们播放歌曲,把上课时要讲的内容和这些歌曲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创造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第二,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现状,合理、科学的运用当地的音乐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条件。例如:在教科书中可以把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歌曲添加到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上。

(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了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环境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应该适时组织内容多彩形式各异的音乐艺术活动。例如开展大型文艺演唱活动了参加校外的文艺演出以及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歌曲等。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增加投资,保证教学条件

拥有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一个显著问题是专业教学设备不先进、资源匿乏,例如音乐教室徒有其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一定要增加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资,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条件。例如在音乐教室内不应该只放钢琴、打击乐器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等,还应该有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录像等资料,进而更方便老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校园艺术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农村拥有很多所小学学校,如果要为每所学校都安排音乐专业老师,那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小学音乐老师并不一定非要来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多能一专的师范生,来搞定音乐师资的难题,进而使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方法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肯定会迎来新机会。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9

结合笔者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适应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倘若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师应从根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新课程改革意识和新课程开发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社会环境+教法)×英语教师的素质,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单靠“高尚的师德意识和敬业精神”已远远不够,我们英语教师应该作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提升教育教学执行力是前提

英语教师要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这是新时代赋予英语改革的内在要求,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不但是“教书匠”而要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首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例如:每节课后写教后记,经常写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教师感言、教育教学学习心得、撰写英语论文等。其次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申报研究等形式培训与同学科其他老师之间形成合作、互助探究、改革、创新的团队精神,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再次对待学生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英语教师要视学生为“春蚕”,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春蚕”吐出更多的“丝”。也就是说教师以促进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情商教育代替惟智教育者,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

(二)改革和创新意识是基础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都认为“才能”是多方面的,而创造才能是才能的本质。奈斯比特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要把自己的教学模式化,根据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开创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力争课课有新意,引导学生热情而主动的参与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是观念的转变,是彻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改要先立后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稳妥推进新课改。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

古人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训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只有乐学、渴望学,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许多伟人已给出最好的答案,例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不是教师教出名的,而是他们学会并掌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转换英语教师的角色,给自己重新定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以人为本、情感、态度等)的提出和倡导,面对新课程改革英语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我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究和再实践,认为英语教师应扮演“新角色”,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我讲你听”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过去选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和帮助,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做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我们英语教师必认识到:英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关怀学生。学会洞察学生心理反应,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创造的过程,立足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注重差异个别指导,特别注重关照学习特困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鼓励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多保持笑容、对学困生和后进生一句夸奖、给测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给犯错误者一个改过的机会等。

(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英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学生学习习惯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我今年教初二英语。英语课本选用的是冀教版教材。该教材特点1.词汇量大生词多。2.话题新而多,紧跟时代,贴近城市学生生活。3.内容多,课文、对话篇目多。这就意味着,单靠教师一言堂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现在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角色,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当好导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和独立自学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树立新型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建立平等互动的教育教学关系。根据认知规律、英语教师应从“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它不象语文一样有汉语交流的社会大环境,它不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应用多媒体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表演等方式由学生自己建构。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学习新课程和适应新课改,英语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研究者和决策者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英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课程的“切实性”,这必然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实施和开发具体的课程方案,让课程更接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情景教学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悟性。

(四)运用新课程,英语教师是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调适者

英语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长的促进者。教师要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寓教于乐,领会教材的实质和内涵,利用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运用外国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教育学生对父母要报养育之恩和社会充满感恩,进而热爱社会和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和青春。

小学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怀着新鲜感和极大的热情。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加深,有些学生感到越学越难,有些学生学习很勤奋,可往往只得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帮助困难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帮助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困境的方法,尽量恢复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发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英语教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是学习者、研究者、开发者、实践者、创新者和决策者。在实施新课改中每位英语教师要通过自发式、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探索式的学习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求得进步和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建构英语高效课堂,更好的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改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特点;素质;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特点

1.要求培养学生素质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练等方式,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师的灌输,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高。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教师把握好讲课的时间和节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烦躁,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思考,然后找出不会的题目,积极的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

(2)重视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合作主要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积极的进行互动和交流,讨论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死板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小组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实现“互补”,通过开展答辩、座谈会、小组活动、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

(3)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和思维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进入高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题目印象更加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更贴近生活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更趋生活化,有着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

(1)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乐学的环境。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2)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但是小学生的活动区域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3)创新教学方法。语文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让小朋友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传统的活动方式统统拿来。

二、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4.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探索农村小学课改新途径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 新课程 改革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31-01

农村小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师资紧缺、办学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新课程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为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改革课堂教学已成为必然,笔者认为,要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新课改的一些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落实新课程改革。

一、农村小学课改途径之一——校本研培

课改的基础性条件是教师,教师水平直接影响课改的成败,教师观念制约课改的推进。要搞好课改,首先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而农村小学条件艰苦,教师培训局限性很大,校本研培成为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以成为校本研培的主旋律,课程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怎样开展好校本研培,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是新课程理念在农村教师中还未很好的形成,通过校本研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校本研培的重要形式是开展校内教师互听互评活动,互听互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互听互评活动和教育理念互听互评活动,以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为主,教师间通过相互听课、评课,使授者与听者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大家共同商榷,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二、农村小学课改途径之二——学会读教材

一个教育专家说过:“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就看他会不会读书”,在终身学习中,学生乃至成人所获得的知识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己读书获得的,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小学教学中读教材已经非常少见,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根本不用教材,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很多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备课等要求。新课程改革虽然课堂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实质没有改变,没有触及到课改的灵魂。

读教材要从低年级开始,有的老师说学生识字量达不到怎么读教材,其实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强,很多字写不出来但是能读出来;说不出意思但是能懂得意思,教师因为顾忌学生不识字,刻意的不让学生读,教师放不开,现在一二年级学生做题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念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从一开始就指导学生读教材(包括读题、读试卷),半学期后学生根本不用教师再读题。教师在学生读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规律、学会总结,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教材不是语文课才读,任何一门学科都要读,只有每科都要求学生读了教材,学生就能养成读教材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小学课改途径之三——学会提问题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即使提出问题多数是找教材中的现成问题进行重复。传统课堂基本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倡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同学帮助解决或者让教师解决。学生一开始提出问题很难,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学生能根据教材内容提问题,即使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引导,绝不能打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

小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爱问为什么?这是提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对每一个为什么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主问题,然后分解主问题提出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图示中出现了三箱鸡蛋,给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让学生看图并根据这个主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学生问:“每箱有多少个鸡蛋?”同学们开始笑了,有的说:“这个都不知道,箱子上写有20个。”一个同学说:“我不是看箱子上写的20个鸡蛋,我看到鸡蛋排了4排,每排有5个,四五二十,就是20个鸡蛋。”两个简单的问题,学生提出来,答出来,对于老师来讲太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后面一位同学,他不但能观察到鸡蛋的排列方式,还能根据排列方式得到计算结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上课就开始讲,课前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后,让学生自己读教材,然后根据读的情况,提出需要帮助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提,把所有问题集中起来师生共同解决,有的问题学生可能没想到,教师把它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该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不要再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灵性。

四、农村小学课改的途径之四——学会找规律

学科知识均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按照经验告诉学生的规律和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效果完全不一样,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呢?一是读中悟,举例来说,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积的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读教材中的每个例题和练习题的积,发现什么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一组试题并算出积,再让学生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个积的后面都读十,观察可以发现每个积的后面都有一个0,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后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积就是两个数字相乘后面再加一个0的规律。二是在实际操作中得出规律,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出规律: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三是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是学习的又一有效途径。

上一篇:关于开展年初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总结下一篇:作文指导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