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精选9篇)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的教育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教师的工作量大。所有的这些都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一定困难。就我们县来说,自实行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改革教学方式。但是从整体看发展还很不平衡,教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校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教学水平不高,没有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编排体系,不能较好地驾驭教材、运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定位不准,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也有部分学校和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根据上述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中学在新课改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和进一步加强。
一、要更新观念,充分理解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教改要求。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和结构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背离了新课改精神。“死记硬背”培养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对新课改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偏离教育革新发展的新要求,达不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一直以来,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己任,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变师长为学生的朋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编排体系,较好地驾驭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
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绝对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自然界有很多事物是相生相克、互相依赖的实例,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发生的有趣事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根本没有见过鹿和狼,不了解鹿与狼的习性,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地来讲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就不会全面理解。如果这时教师从我们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讲以前人们为了防治鼠害,在田间、家庭大量使用剧毒性农药和毒鼠强,在毒杀了老鼠的同时也消灭了老鼠的天敌,后来造成老鼠泛滥、农田受害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在自然界有很多事物是相生相克、互相依赖的事实,引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可为人类造福,破坏自然规律必将受到大自然严厉惩罚的道理。
四、注意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直接给出所要学习的结论,然后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跟着老师用所学结论解题,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转,他们的创造思维和个性根本得不到发展。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形成、认识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如新教材在一年级教学8和9的认识是在让学生复习6和7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数一数图中的人、树、花,再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涂色感受8和9的组成,理解8与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学习中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各种观点的碰撞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书本结论知识,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教师要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转,对老师塞给的内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成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大障碍,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六、更新教学手段,注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开展的,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到教学中,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今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和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电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调互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偏颇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正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吸纳新的教育理念,勤于探索学习,敢于创新实践,积极探索符合课改精神高效易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学校,新课改,问题
农村中学新课改实施效果分析 篇2
农村中学 新课改 实施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迎面而来,2002年秋季山西省11个市的几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正式启动,而全省的推广工作也于2005年秋全面展开,这么多年的新课改推广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山西省晋城市的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涵盖新课改实施的六大方面: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发情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1][2]。
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晋城市某农村中学的所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该校有26名教师,9个教学班,425名学生,它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于2005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在该校发放教师问卷26份,学生问卷10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教师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90份有效,有效率91.8%。经过统计发现,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教师男女比例为3:2;学历水平方面大专层次的为16人,本科层次为10人;年龄层次方面20~35岁的有7人,36~45岁的有15人,46岁以上的4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
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进展程度,对某镇级中学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的调查如下: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持赞成态度,认为实施新课改有必要,且教师总体上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表示赞同。
2.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有效推进。对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
(1)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调查发现,70%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适应,其中11%的教师表示“非常适应”,59%的表示“比较适应”,仅有30%的教师表示“一般”或“不适应”。在问到“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时,56.2%的教师表示会“依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30.8%的表示“以教材为主”,另有13%的教师称“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补充”。综上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比较适应的,在课堂上也会依照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
(2)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调查显示,73.1%的教师表示对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很少教师反映“一般”或“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讲课也会征求学生意见,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对新的教学方式总体也比较适应。
3.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新课改,首要条件是必须经过课改培训。该中学教师课改培训情况如下。
(1)培训的级别与次数情况
分析表1可知,在培训级别上,没有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等的培训;而在培训的次数上,课改自2005年实行以来,大部分教师参加过2次左右培训,极少部分教师参加过4次及以上的课改培训。可见,虽然该中学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课改培训,但在培训的次数上明显不足。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情况
在培训的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主要是一些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标准、一般教学策略等一些通识性的培训,而缺乏一些与具体学科、课题教学实例相结合的一些实用性培训,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内容是教师普遍反映最希望的。
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听专家讲座、报告”“收看录像或VCD”等被动接受的方式,培训的形式过于乏味和单调。教师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组探讨、教学观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讨等一些探究性的培训方式。
(3)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情况
96.2%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有作用,但57.7%的教师认为培训“有些作用但不是很大”,认为“有很大作用”“作用较大”的教师则相对较少。
4.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学生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情况。对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所示。
(1)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2)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如表2显示,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仍有11.5%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如表3,在教材的内容上,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如图1,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满意情况上,7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新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度以及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满意和适应的。
(3)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
通过调查访问个别学生后得知,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他们更加乐学好学了。他们表示会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搜集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5.新的教学评价实施情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过去注重以成绩情况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片面方式,发挥采用综合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该中学的教学评价情况如下所示。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调查显示,73%的该中学教师对用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看法表示认同,很少教师表示不赞成。学校也有明确的对教师和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细则,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初一、初二实行月考制度,初三则实行周考制度,并且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贴榜公布,这种情况与实施新课改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成绩为主,分数成绩高低与教师职称晋升、奖金待遇、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等挂钩,大部分教师都为此抱怨学校的不公平。教师反映学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其实是形同虚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该中学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他们反映教师比较偏爱成绩较好、听话的学生,而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则冷眼相看,经常训斥他们,使他们感到很不公平和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新的评价方式,对此感到很是气愤。
6.课程开发情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从崇尚教材权威观念的思维局限中跳出来,尝试主动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看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对课程开发的认识上,多数教师表示那只是课程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应该尝试着开发本土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校本教材。
(2)教师课程开发情况
通过调查访谈可知,在“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很多教师表示仅是教材、参考资料、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而很少人表示可以利用当地及附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该中学大多数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本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参与编写以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该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由上可知,该中学教师总体利用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结论
由以上对该中学的调查可知,实施新课改七年以来(截至2012年),该中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基本持赞成态度;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教材也比较适应,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对新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课改培训,基本上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培训对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作用;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基本持赞成态度等。
虽然该中学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师原始学历过低和教师素质偏低,师资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引进不利于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次数过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推行综合评价有名而无实;教师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不适应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2.建议
(1)求真务实地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目前的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导致培训对教师的作用不大,因此,必须加强和求真务实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该中学所属的市和镇政府应适当拨款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供给,保证教师可以获得足够的受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适当参与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在培训内容上,课程培训机构应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水平、教龄、个人兴趣等个人条件与需求,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不能采取专家教授对教师一味地“填鸭”的方式,应以教师为主体,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辅以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考察、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增加中学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善于利用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及研训结合等的方式。还应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对中学教师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进而了解教师的培训情况,为改进培训效果提供指导。
(2)尽快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价值取向。该中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评价细则,即对学生采取等级加分数,并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校领导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却是考试和分数被无限放大,推行综合评价有名无实,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务实地利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法”,切实做到以等级加分数的评价方式,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其成长过程和结果,而非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取得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而已。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让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考试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考察,考试内容应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收集考试信息,利用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
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以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判的方式,还应包括对待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应切实做到以校领导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3)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由调查和访谈可知该中学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要想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实施新课改的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参考书等,一方面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镇级中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包括:民间的各种剪纸、山水画、笔墨等艺术,各种旅游人文景观,市里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还有学生经验与教师经验等隐性资源,以及学校附近的兄弟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切实转变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而应尝试编写、使用校本教材、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的。
(4)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体系
农村师资短缺、力量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顺利、持续实施,可以建立市级优质中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扶农村中学推进课改的机制,让农村中学教师在浓厚先进的课改氛围中受到启发,让市区优秀教师带动其课改的发展步伐。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城市援助农村的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学师资短缺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康宏霞.鹿泉市初中新课改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尹小艳.桂北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付丽萍(1982-),女,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 篇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占全国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65.66% (2005年数据) , 这说明有近三分之二的高中学生在农村高中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 农村高中大多是薄弱学校, 无论是师资、设备, 还是生源质量, 和城市 (镇) 高中相比, 都有较大的差距, 这些差距对新课改革的实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为了弄清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情况, 并了解农村高中教师的要求, 笔者专门到所在县的几所农村高中进行认真调查, 有一些体会。
一、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 是一个山区县, 由于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居湖南省中上水平。石门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传统, 中科院院士、光纤之父黄宏嘉, 优盘发明者、世界闪存盘之父邓国顺, 红军创始人之一王尔琢, 抗日名将郑洞国等都是石门的杰出代表。教育是石门的品牌,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在2005年就提出了打造湖南澧水流域教育中心的“教育强县”战略, 基础教育抓得落实, 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近千人, 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每年5~10人, 均居全省前列。全县现有五所普通高中, 其中一中、二中位于县城, 另外三所学校位于农村, 石门一中是全省闻名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三所农村高中均为常德市示范性高中。笔者曾在石门一中和几所农村高中任教, 在两所中学担任过近十年副校长, 对石门高中教育的情况十分熟悉。通过走访调查, 各农村高中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相似的困难, 现以W中学为代表列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W中学地处农村, 学校环境优美, 办学条件较好, 教学质量较高, 每年考入本科院校人数150人左右。学校现有学生2054人, 32个教学班, 教职工147人。前些年基建投入较大, 学校现欠账700万元。为了及早还清债务, 同时也为了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挖掘潜力, 尽可能多招生。由于学校教学质量比较高, 再加上近几年生源比较充足, 学校每年都超额完成招生计划。除24个标准教室占满外, 还占用了大量其他场地, 如:理化生实验室和阅览室只保留一间, 电脑室保留两间, 挪出的8间全部改作教室, 每班平均64人, 各种场地设施均达到了超饱和状态。
1. 新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矛盾
新课改提出了“寓教于乐、探究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学习兴趣的不同, 依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 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学习水平, 设定了多种课程的内容标准。因此各个学校除了设置必修模块外, 还需设置大量的选修模块, 供学生进行选择。从理论上来讲,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是非常科学的, 符合不同人才成长的需求, 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 一下子难以实施。由于实行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 上级领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就是教学质量, 核心就是高考升学率, 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 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如果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 高中新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 就会出现谁改谁吃亏, 甚至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或者流产。基于以上担心, W中学的领导和老师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等高考出台新政策, 因此他们现在还不敢完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基本上是高考考什么, 就教什么, 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 只要高考能出好成绩, 学校声誉就好, 就能多招生, 就能生存和发展, 否则学校就会面临危机, 因此他们不敢拿学校的生存去赌博。
2. 新的教学要求与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矛盾
高中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对传统上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教师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问题学习的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终身发展的学习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者。达到这样高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位省会一流学校的特级教师曾戏说:“教了几十年的高中, 现在的新课改使我一下子变得不会上课了。”名教师都这么说, 可见要真正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教师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而农村高中教师相对于城市 (镇) 的教师来说, 观念落后, 教法陈旧。特别是前几年, 随着高中生源的激增, 各学校急剧扩招, 稍微好一点的教师都调到城市 (镇) 高中去了, 农村高中成了城市 (镇) 高中教师培养基地。农村高中所缺教师只好从初中拔上来, 只有极少部分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在W中学, 近五年有30多位骨干教师调入城区, 又从初中调入43人,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3人, 高中新教师占50%, 有的学科 (如英语) 几乎到了没有把关教师的地步, 刚进的新教师就要上高三, 这样的师资状况, 实施新课改确实让人担忧。再加学校教师的编制非常紧张, 教师工作负担重, 这几年没有专门安排一名教师外出进修, 只是在实施新课改之前, 由市教育局组织全体高一教师集中进行了3天的新课改通识培训, 听专家讲了几堂课, 了解了一些新课改的基本做法。但实际操作的经验十分匮乏。别无良策, 只好沿用老套式。
3. 新的教学方式与学校场地设施的矛盾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根据新课改的这些要求, 学校要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 还要有供各个模块开设所需要的大量场地和设施。以通用技术为例, 它所含的7个选修模块是: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建筑及其设计、服务及其设计等, 上述7个中的无论哪一个模块, 哪怕一所学校只选其中的一个模块, 其场地建设和设施的配备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W中学现在只有理化生实验室、电脑房、图书阅览室, 除此以外, 再也没有场地用作通用技术、艺术类等各种类型的实验实训室, 也没经费去新建实验室。这几年学校的经费开支主要用在还欠账和保老师的基本待遇上, 再也不敢增加新的债务。前几年, 为了增加学校收入, 尽可能多招生, 班均学生数60人以上, 有的年级还出现80人以上的超大班。由于设有空余教室, 选修课只好全班统一“选修”, 在课堂上讲实验、讲实训要求。
二、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思考与建议
1. 改革农村高中的办学格局
长期以来, 农村高中为农民子女求学提供了方便、廉价的学习场所, 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使得农村高中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欠账过多, 再加上教师实际收入与城市 (镇) 学校相比, 差距较大, 导致农村高中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 师资水平普遍不高。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 农民对子女读书的期望值大大提高, 很多家长宁愿花钱让子女去城市 (镇) 条件好的学校就读, 也不愿让孩子就读附近的农村高中, 高中生源高峰期即将过去, 这将致使农村高中生源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因此不少农村高中越来越面临着生源不足的情况。早在10年前, 很多地方都相继出台政策, 要求高中向城市、县城转移, 但没有实现, 现在生源开始回落, 调整农村高中布局成为可能。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迅速拿出农村高中的调整方案, 对于一些办学条件好, 教学质量高, 有办学前途并且又确有必要的学校予以保留, 并加大投入, 按新课改要求完善设施, 配齐师资。对于一些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高中, 有的可以改为初中, 有的可以改为职业高中, 为当地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
2.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个改革方案是否有生命力, 能否成功, 其关键在于这个方案能否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是否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从我国目前对高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来看, 唯一的标准就是——高考升学率。如果某所学校高考升学率高, 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多, 大家就认为这所学校办得好, 就愿意将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学习, 并不管这所学校是如何取得成绩的, 也不管这所学校其他方面怎么样。反过来某所学校高考质量差, 全校从领导到老师都没面子, 就会受到各种指责和嘲笑, 就会出现招生难, 办学难的窘况, 这是我国的实情。高中新课改是件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科学的大事, 但要真正搞好高中新课改,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好高考改革, 可以说, 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 最终取决于高考如何改革。从2007年广东等省 (区) 高考方案来看, 并无太大的变化, 甚至还有加重学生负担之嫌, 大学仍然按高考分数录取, 素质教育记录只是作为参考。从高考后反馈的信息来看, 新课改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为了高考, 不少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高考指挥棒作用, 我们既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让它在新课改中发挥作用呢?如果将高考与平时成绩、与素质教育学分结合起来, 加大保送生力度, 使学生平时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科目、每一个模块中的学习都会发挥作用, 这样将会提高农村高中的升学率, 新课改在农村高中实施会变得更受欢迎。
3. 改革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的教师管理体制几十年没有重大变化, 某个教师到哪所学校后, 只要不是干得太差, 只要自己愿意继续干下去, 则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现在的状况是一些好的学校教师多, 名师集中, 而一些薄弱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且质量差, 这样就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续弱的局面。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造成了我国教育的各种矛盾, 也滋生了教育腐败。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师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教师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 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 各学校根据需要来聘用;二是在职称评定, 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采取一些硬性规定, 如要评定高一级职称, 必须要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 在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专设农村学校教师的特殊津贴, 让农村学校教师在待遇上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 使他们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对于第一条, 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实施了, 效果不错。第二条已在全国普遍实行, 但执行并不十分严格。第三条就像国家给农民种粮的额外补贴一样, 是一种政策扶持。如果做到了三管齐下, 则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 会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创造最重要的条件。
4.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农村学校教师相对于城市 (镇) 学校而言, 见识要少一些, 观念要落后一些, 接受新课改更困难一些。要想让高中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顺利进行, 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议分四个层次来进行培训。一是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象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这个层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 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程序和实施办法, 以保证新课改能在农村各高中学校顺利进行。这个培训应放在新课改正式实施之前进行, 最好能到已进行新课改实验的地方挂职跟班学习一段时间。二是骨干教师的培训。在新课改实施之前, 将各学科的教研组长 (最好是全体教师) 集中到市或县统一培训, 由课改专家、已参加过新课改实验的老师对各个学科、各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及教学进度进行详细讲解, 使老师们准确把握各科教材的编写意图, 防止上课时随意将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 以免回到老教材上去, 各科教研组长要真正成为实施新课改的把关人。三是全员培训。这种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既可以请外校专家、本校骨干教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 上示范课, 也可以经常组织教师到城市 (镇) 学校参观学习, 听示范课, 当面请教问题,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是远程培训。像石门县的几所一般高中分别加入了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等名校的远程教育合作学校, 采用天网和地网结合, 电脑和大屏幕播放的方式同步收听收看名校的课堂教学, 还经常在网上参与问题讨论、专家答疑, 对师生都有很大帮助, 值得推广。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广西农村小学;新课改;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一、科学发展观与新课改
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体系。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颁布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两个文件,对新课改发展作出重要指导,比如,在课程实施上,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新课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发展的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才特点。因而,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的状况
广西启动新课改实验工作,玉州区率先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习方式上,调查发现,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已经介入,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已经由被动变主动,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探究的情景时有出现,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占主导。
教学模式上,经调查,18%的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45%通过创设问题情景,22%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8%的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仅有4%教师会根据实际设课题让学生课外调查研究。
教育观念上,很多教师一时难以完全接受新课改的理念。调查中,20%学生认为自己教师对改革的态度不太积极,37%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考试内容,只关注了教材知识点落实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评价体系上,经调查,有58%的学校构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的整套评价体系,12%的学校只构建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7%的学校只构建了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11%的学校只构建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评价体系,9%的学校只构建了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调查中,37%的教师利用上网收集有关学科课程资源,14%的教师对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发、积累,在资源利用中,56%的教师在上课时利用了教参、课表、教科书,20%使用网络资源,4%利用报刊、杂志,20%利用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从以上的现状可以看出,广西农村小学新课改课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离新课改的目标还远,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调研和经历,谈谈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西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的建议
(一)教师成长是关键
第一、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是适应课改的前提,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比如,新课改后,教师要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第二、提高理论水平。教师若学富五车、素质过人,对吸引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魅力。因此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来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不但读教育方面的论著,也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观看优秀的课例录像等方式,内化自己的经验,提高技能。
第三、创新教学。广西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应只局限于那狭小的教室,而是拥有广大的农村课堂。因此教师需切合实际,勇于创新,将一些农村特色的乡土素材点滴地融入课堂中去。
第四、校本培训。结合广西农村交通落后导致信息不畅的客观事实,按照“先培训后实践,边实践边提高”的原则,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个人反思、“师徒”结对子、观摩优质课例等培训,采用城乡团队面授与集中培训的方式,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是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以学生为本”“发展的精神”就是教学的目标。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和谐发展地成长。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在新课改课堂中,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开辟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辩驳论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然后积极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互相支持,通力合作的氛围。
(三)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评价体系的改革关系到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拟定一个科学评价教师的方案,改变以分数论质量的做法,立体地实施评价,评价目的由排名功能换成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比如:学科成绩的评定,不能只看考试排名,更多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是否设置合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否体现。
(四)社会支持是动力
父母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农村小学应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冬闲夏忙等打工人员返乡之际,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和学习开放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课改、了解学生,大力支持课改。同时,可通过村广播、电影、报纸等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群众对课改的认识。最后,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五)挖掘课程资源是重要举措
积极挖掘和使用农村课程资源可以有力保障广西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自己看成资源的主要开发者,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资源的观念。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超越课堂,挖掘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参与实践劳动,观察农村生活和周边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例如就地取材制作教具;学习农民的技术,如耕作技术、养殖技术、嫁接技术等;了解当地民俗民风。
农村新课改实施之我见 篇5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我国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生长在农村, 农村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农村新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深度和广度, 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说农村新课改是一个重点体现在学生数量之多上;说农村新课改是一个难点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可以说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实践,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效, 转变观念至关重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 由于城乡的悬殊差别, 农村学生从小在家长的教导下, 学习目的大都是为了“跳出农门, 端上铁饭碗”, 我国的农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为升学服务的倾向。在各科教学中, 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 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2. 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 有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高中学校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12.5%, 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32.3%, 农村初中学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34%, 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52.6%, 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 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专学历。低学历导致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 受限的农村教师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以说, 新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影响。然而, 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普遍偏低, 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 新课改中的新教法实施很困难。实际上, 农村教师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一是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层次低。二是获得表彰奖励的机会太少。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学生基础薄弱、办学方向单一, 使学校难以办出特色, 教师难以取得突出的教学成绩, 从而难以获得影响工资待遇的高级别的表彰奖励。由于发展机会少、难度大, 使得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随教龄增长而消减, 专业能力随教龄增长而萎缩。
4. 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 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农村教育的发展还能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 基本可以调动起本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低, 奖励少甚至根本没有奖励, 广大教师仅靠工资维持生计很困难,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当然农村新课程实施以来,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 甚至学生, 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大的变化:首先, 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引导者。教师传统的“课程忠实执行者”角色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其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 提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实施三年来, 教师作为研究者, 不仅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而且在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同时, 由于知识结构单一, 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的教师感到原有的知识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适应课改的要求, 具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在学生方面,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的课堂教学, 更多的开始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再次, 学校方面也在新课改脚步的催促下, 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教具, 并逐年补充年轻教师到学校教学, 进行各种课改评价, 给老师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平台, 从而也更加坚定了教师进行新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童, 杨改学.新课改在农村实施的阻力与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38 (3) :103-107.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 篇6
一、新课改下农村中学生员层次的问题
我们因为实行初中联招考试, 也出现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学生的分层次录取, 更还出现重点中学中的重庆市窗口学校对优生的拔尖, 这样就必然导致了各个学校生员层次不一样。有的学校聚集了各区县的前一、二、三名的优生, 有的学校聚集的是各区县的前几百名, 有的学校聚集的是各区县一千名以后的学生, 更有的农村中学是本区县两千多名后的学生。很多重点中学的择校生的成绩让好多农村中学羡慕不已。这样真的是各学校的生员显得特别有层次, 表面上看有利于教学, 实际上弊端很大, 这给我们怎样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新课改下, 高中课程内容及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以语文科为例, 1-----5册必修教材要在2、5学期时间完成。内容增多, 知识面广, 我们老师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 要保证质量, 这要我们教师对课文取舍的智慧与科学的安排。当然主城区各重点中学生员质量好, 教师有经验, 学校硬件条件优越, 要保证质量地完成这样的课程是很轻松的, 然而, 在农村中学校就显得极其困难了。因为生员的质量问题, 因为师资水平问题, 农村中学的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教学内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农村中学的生员学习基础很差,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是教高一的, 我曾经在课堂上叫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汉字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零”, 一个写正确了四个, 一个几乎全错, 读了近十年书, 还写不出这样的汉字, 这属于什么原因?我还曾经叫一个学生把他父亲最喜欢吃的一样菜写在黑板上, 他居然没有写出来, 这显然是不留意自己父亲, 缺乏观察, 是情商不好的表现。我的学校属于农村中学, 从这几个学生的表现来看, 无论智商还是情商, 我觉得与重点中学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 我们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这应该值得我们严重关切。
二、如何解决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这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事,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对于农村以及落后地区高中课改出现的问题, 我们绝对应该引起极其高度的重视, 否则, 它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 影响到国家提倡的公平教育。要让农村中学稳步有效地实施高中课程改革, 我们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高中的师资的培养力度, 为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教师素养是指学科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敬业精神等的综合体现。首先要培养老师们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培养老师们积累整合、思考领悟、运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 我们的老师才会对新教材各个模块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取舍, 才会有效地驾驭课堂, 才会正确地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才会获得课堂的有效性。
其次, 还要要求老师们广泛阅读。学校应该加大对图书、网络建设的投入, 让老师们有条件获得各种教育信息, 获取更加广泛的知识, 给老师们备课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 为每一个教学模块的整合、为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有充分的保障。
再其次就是敬业精神的培养, 绩效工资后, 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些滑坡。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不思进取, 工作过得去就足了。实施新课改的担子落在了我们教师的肩上, 因而,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用我们的智慧与全副经历完成这次新课程改革。
2、要让我们农村中学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 保证高中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新课改也不能违背传统的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 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改革, 我们都要重视与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农村中学的生员条件不够好, 实施新课改一定要视自己的教学对象而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备课;不能盲目照搬一些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 要有一套针对自己学校以及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扎实、稳步、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市区县教育部门也应该经常派教育专家以及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学指导、交流, 听取他们教学中的困惑, 了解他们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他们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症下药, 帮助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让农村中学的师生获得足够的信心, 让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稳步、有效地推进。
3、实施城乡优秀教师流动政策, 保证农村中学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优秀教师的流动既是公平教育的关键, 也是保证农村中学事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农村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 需要城区重点中学优秀教师的引领, 我们国家很多省市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有的取得了很宝贵的经验。
安徽铜陵市对实施公平教育有一个关键的举措, 我们可以借鉴, 那就是优秀师资的流动。就是让重点中学的优秀师资每年想薄弱学校流动, 去薄弱学校担任教师, 工资、户籍、待遇保留在原学校。我们重庆虽然每年在派优秀教师支教, 但实际上很多都流于形式, 没有实际作为。派的师资水平平平, 去的时间又很短, 一年甚至半年, 无什么效果, 更没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安徽铜陵市, 他们流动的师资一方面教委要考察, 一方面周期至少三年, 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 在师资的质量与流动时间的保证下, 这样的师资流动才有真正的意义, 才会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一些变化。
4、加大对农村中学硬件建设的投入, 弥补欠缺的课程资源, 为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农村中学与城区中学相比, 不仅软件滞后, 而且硬件滞后现象尤其严重。高中新课改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要提供学生足够的选修课模块,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这就需要足够的硬件设施保障, 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学术报告厅、各种学生活动室等等。这些硬件条件在主城区中学是足够用来满足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的, 但相对于农村中学, 这样的条件就显得很薄弱了, 因而, 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各区县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的投入, 加大建设力度, 确保农村中学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具有很深远的时代意义, 它关系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落实高中课程改革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对于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们都要仔细分析, 并集中全力解决, 将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确保我们的课程改革活动稳步、扎实、有效的推进。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 篇7
因此,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 在农村初中有效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 就要成功实施数学活动教学。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 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 教师也要有相应的角色转换意识。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数学活动教学是本次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 更有效地实施数学活动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通过单纯地记忆和机械地模仿进行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几何知识的学习主要以形象思维、直观活动思维为主, 所以要多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七巧板、图案设计、图形平移等内容, 可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 调动数学思维, 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中学习, 获得发展。同时, 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数学内容,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使数学活动更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
三、一定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因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这次新课程改革也充分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而且还充分注意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处理现实问题, 更加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炼数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 在数学活动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 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 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应用。总之, 数学活动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数学活动教学的基础。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 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 可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数学问题的学习, 都将数学基础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 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 为了实施好数学活动教学, 更快适应新课程, 要求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也要有相应的提高。1.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增强职业意识;2.数学教师要坚持参加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 3.数学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4.数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数学观与系统、开放的数学认知结构;5.数学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者, 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信念;6.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研究意识和良好的研究能力。
课改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新忧 篇8
多年来,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 管理者意识落后, 师资队伍缺乏, 理论水平较低, 教学设备简陋, 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
1. 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 据调查, 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 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 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 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 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 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 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理论水平低, 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 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 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 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 重视程度不够, 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认为可上可不上。
4. 教学设备简陋, 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 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 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 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 专门音乐教室20间, 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 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 决不能可有可无, 等闲视之。”近年来,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
2. 增加投人, 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 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 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 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 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3. 加强师训工作, 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 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师训工作,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4. 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其课堂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开阔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才能, 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 改善办学条件, 以努力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在音乐教学中, 应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 2000, 3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 篇9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对湖南省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
1 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1.1 学校体育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是趣味性和娱乐性
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 虽然强调了语数外等主导学生的教育价值, 但也没有否定其他课程知识的教学意义。[1]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有他独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众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中, 体育只是简单的身体活动, 体育课只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分数主义”的现代社会, 家长老师以分数论, 分数觉得一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2]。随着课改的实行, 体育课程的地位在学校中已建立, 小学必须每周三个课时, 中学两个课时。新课改的实行, 使课堂更加的丰富, 学生在锻炼的同时, 感受体育活动的趣味和魅力。
1.2 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学生中形成正能量
体育课程不仅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 同时也还能拓宽知识面, 更好的联系生活。从我们接受学校教育开始, 体育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学习中。不管受何种条件的约束, 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 运动员奋力拼搏, 同学间相互鼓励, 形成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根据体育法的相关规定, 学校必须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3]。
1.3 通过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农村中学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基本开展。自“阳光运动”开展后, 大课间活动已基本普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增加, 我国农村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所以对于小孩的照顾和教育, 主要是依靠学校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寄住亲戚家, 所以产生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中学时期是一生中特殊时期, 再加上隔代教育的缺陷和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爱护, “网络病”在农村中学中也流行起来。而体育活动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以此得到自信。
1.4 通过活动树立榜样形象, 让主流对象, 主流事件成为跟风对象
随国家一系列的富农和护农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到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各种信息的相互传播, 使潮流成为学生追捧的时尚。由此, 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 体育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首先农村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娇气, 对于大自然和生活有更贴切的认识。因此, 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提升自身的魅力, 使学校体育文化成为跟风的对象。
2 新课改视角下体育课程地位变化的原因 (背景)
2.1 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变化的原因
体育课程研究改革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呼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使我国过渡到“体育强国”的行列。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的变化是历史必然的。
首先, 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地位的变化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影响。改革是时代变化、前进的需要。课程改革自2009年开始一直进行, 吸收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是时代潮流背景下切实可行的改革。而体育作为必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改革中也有些许多的变化。其次, 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地位的变化是教师、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所需要和要求的。体育作为唯一一门学生时代接触最多的学科, 是学生、老师最为熟悉的, 是学校不可忽略的课程。
我国致权利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学科, 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2 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变化的内容
2.2.1 体育课程目标的变化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课程目标方面, 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体育课程方面具体的要求为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具体目标, 而不是单一的强调技能学习和进步的单一学习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的充分准备。
2.2.2 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不像其他课程只承担某一学科的任务, 而是承担着整个教育 (包括德智体美劳) 的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是一种教育性课程。更加的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强化。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是简单的学生实践为主, 或者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应以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结合实际活动,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与生活想连接, 强调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2.2.3 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
体育课程比仅仅是身体活动, 更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培养“健康第一”的思想素质的黄金时期。体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 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的综合学科, 让学生过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教学内容应简单易接受, 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如今的体育课不再是“一只哨子, 一个球”的放羊式教学, 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2.2.4 体育课程评价的变化
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是重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忽略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 这样单一的评价体系是不公平和客观的。相对的, 学生, 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评价不重视, 一般学校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状态, 体育评价也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而新课程改革下, 许多研究学者对于体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层出不穷, 另外, 在应试教育的当前社会下, 体育教学评价也纳入了升学的标准之中。因此, 各省市对于体育课程评价有不同的标准。
2.2.5 体育课程管理
现如今, 体育课程统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材, 将学生分成了六个水平。小学有三个水平, 中学三个水平。但是所使用的教材就是两本, 小学一本和初中一本。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 囊括的知识比较宽泛。
体育在学校、社会的地位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根据教学时空的特殊性, 不仅各级学校都有体育课程, 且是各年级连续开设的唯一教学科目;体育课程不仅限于校内, 还延伸到校外。在社会范围中, 休闲体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终身体育的思想被广泛的接受。校园体育课程的延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被政府重视, 比如大课间操的实行, 丰富课余体育活动, 重视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发展, 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自我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再度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
3 改变后我们应对的措施和状态
3.1 体育课程地位改变后我们应对的态度
3.1.1 体育课程科研方面
在新课改的大潮流的背景下, 对于体育课程研究特别多, 特别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不仅是科学研究者, 还是教师, 都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不仅是体育课程的宏观方面, 在课程的微观方面都有细致的介绍和研究。
3.1.2 教师方面
课程即是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 新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对教师的改革。首先, 要求教师本身的改变。对于接收一个新的观念, 我们不是要摒弃过去的, 而是我们要保持我们优秀的, 接受新的思想, 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体育课在许多学校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比如在什么考试时期, 其他主科的教师可以随意占用课时, 或者是在专业体育教师缺乏的情况下, 其他任课教师代替上体育课程。但现在有具有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了体育课程的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3.1.3 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阶段, 更是心理由幼稚向成熟的转变时期, 而因农村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 农村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成长会更为敏感。由此, 体育课程的作业不言而喻。并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 体育活动将会渗透到农村, 并被普及实行。因此学生是主要对象。
3.1.4 政府领导重视程度方面
政府和领导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坚强后盾和物质来源。体育课程需要场地器材的要求, 设备更完善, 体育课程的实施也就更有保障。国家《义务教育法》《全民健身运动》《阳光体育》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实施都是政府由下及下, 统一社会、学校的重要环节。
3.2 提高学校体育课程地位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体育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准, 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应在重视应试教育的升学中, 要重视学生本身的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 教师是主要执行者, 要在熟悉新课改的前提下, 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个人素养。将新课改的的要求和标准联系到实际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课程教学, 杜绝“放羊式”和无所谓的可有可无的态度。另外, 学校应配合政府部门, 为学校体育提供条件。
中小学体育课程问题是专家学者们一直热议的话题, 虽然现如今, 体育课程的地位有所提高, 但是还有许多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历史的根源和观念是一下很难转变的, 所以, 体育工作者还有许多要努力, 使体育课程成为让人无法忽视的学科, 真正认识体育, 甩掉“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仅仅就是跑跳的身体运动”的陈旧观念, 使体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要, 融其入实际生活中。
摘要:我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教育目标, 在时代潮流的演变下, 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体育课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现如今, 全民健身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随着这潮流的趋势, 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学校作为学生接触体育最为频繁的场所, 是为我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工地”。因此, 时代的潮流要求学校体育地位的变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时代的演变进程中, 农村人口仍占一半的比重。农村教学是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对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有利于改变我国人才结构, 促进教学改革。中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 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课程知识学习环境, 让学生经过中学时期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早期教育理念里, 大多数教师仅注重于学生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教育, 并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造成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被埋没。新课标准则下, 体育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被师生所认可。我国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统治阶级, 就编制出不同的体育课程。新中国的体育课程经历了三代五个时期的演变发展。第一代体育课程在新中国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代体育课程以1992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为主要标志, 走向成熟, 但, 第二代体育课程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世纪之交, 素质教育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第三代体育课程开始进入起步阶段。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体育,课程,地位
参考文献
[1]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王华倬,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Z].1995.
[3]刘成涛, 章蓓.浅析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J].内江科技, 201: (4) :201-202.
[4]张旭.新课标准则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J].中小学教参, 2011.29 (14) :32-33.
[5]赵晓红, 李会增, 张献辉, 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20-25.
[6]丁海勇, 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83-86.
[7]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杠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运学报, 2008, 25 (1) :103-105.
【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推荐阅读: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10-28
学校课改实施评估的总结06-04
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07-07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06-05
瓦坊中心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05-27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11-19
周至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暂行办法-正文11-20
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06-21
农村学校的教案管理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