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探索

2024-10-13

生涯探索(精选12篇)

生涯探索 篇1

上海市风华中学在开展学生生涯辅导时坚持“自主+选择”的核心价值,开发并实施了学生生涯辅导校本课程,研发运作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形成了“课程+平台”的学生生涯辅导操作模式。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人生抉择的重要阶段,是身心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高中生在进行生涯发展的探索和选择方面会面临诸多的困惑与问题,特别需要相应的生涯辅导。我校坚持“自主+选择”的学生生涯辅导核心价值,这既是源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又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追求,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学生生涯辅导的内涵

生涯规划是个人对生涯发展的自我设计,并努力促进目标的实现。生涯辅导指对进行生涯规划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生涯辅导与生涯教育的内涵基本相同,有关生涯教育定义的普遍说法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观念、学习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能,在认识自我、大学、专业、职业等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生涯发展目标,进行决策与选择,自主规划生涯发展。

经过前期大量调查,并结合教育实践的经验,我校梳理出了高中生生涯规划主要存在的薄弱之处与具体问题:大多数高中生发展目标不明确,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下,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能力并没有充满信心,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成就感低,常常会产生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烦躁、焦虑、恐惧等情绪,学习动机消退,行为被动。他们不了解生涯规划,对自身个性特点、能力发展、职业兴趣、价值观等的了解也不清晰,欠缺对大学、专业、职业的认识,在选择专业时表现迷茫,父母一般也都以自己的经验作为职业选择的标准来指导和要求孩子,对学生将来的物质待遇和社会的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考虑较多,对社会发展与孩子个人的兴趣、能力、人格、价值的协调发展指导较少,这样的指导不仅功利性太强,而且盲目、不理性。高中生欠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规划的主体意识、方法和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规划生涯发展。这些情况必然影响学生生涯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获得终身职业成就造成种种困惑和挫折。

基于此,围绕我校育人理念,结合适应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我校开展学生生涯辅导不只是为学生选择学科、选择专业、规划职业、填报高考志愿提供指导帮助,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与人生发展规划,其主要内涵如下。

1. 唤醒学生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

我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想进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人生目标等,从而让他们有机会思考想象“未来的我”,引导高中生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谋划自己的成长并激励自我,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

2. 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

我校积极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我校致力于提升学生人际沟通、情绪调控、自我管理、决策选择、社会适应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应对环境的变化要求及发展的不确定性。

3. 增进学生自我探索与生涯体验

我校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人格、价值观、需求、学习兴趣、学科潜质等决定学科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我校组织学生多角度进行生涯探索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大学、专业、职业,增进学生生涯体验;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职业的过程中,确立发展目标,思考在高中三年如何发挥潜能、实现目标并规划行动。

4. 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生涯选择的科学性

我校重视让学生在生涯发展目标引领下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调整;指导学生依据自身个性、兴趣、价值观、需求、能力特长、学科潜质、学业成绩等,理性选择学科、专业、大学、职业,确立生涯发展目标,自主规划生涯发展。

二、学生生涯辅导的实践

2004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开始对学生生涯辅导进行探索与实践,积累有关专题内容与操作经验。2010年,在区级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生生涯辅导”的引领和推进的基础上,我校从整体层面上对学生生涯辅导进行思考、构架,把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别承担的学生生涯辅导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实施了学生生涯辅导校本课程。2013年,我校的市级项目“以生涯课程与发展卡优化学生生涯辅导的实践研究”又进一步推进了这项工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我校研发运作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我校形成了“课程+平台”的学生生涯辅导操作模式。

1. 校本课程

我校明确了学生生涯辅导的阶段性目标:高一年级侧重生涯认知、自我发现;高二年级侧重生涯探索、自我选择;高三年级侧重生涯规划、自我定位。我校课程结构对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做充分考量,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引导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需求合理选择课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自身的生涯发展。

学生生涯辅导课程内容包括学科教学、德育工作、专题辅导等。学科教学类学生生涯辅导课程有学科实践类、人文底蕴类、科学技术类、艺术修养类、身心健康类等五大类课程。德育工作的学生生涯辅导课程有学科节、生涯辅导主题班会课、生涯辅导专题交流、生涯辅导社团探究活动、职业访谈体验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等角色体验活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致力于学生生涯辅导专题课程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操作经验。

目前,学生生涯辅导校本课程分为生涯认知课程、生涯探索课程、生涯规划课程三类(见图1),内容包括认识自我、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学科选择、认识专业、认识学校、认识职业、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志愿填报等层面。

(1)生涯认知课程

为促进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以及对大学、专业、职业的了解;为引导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规划与行动,我们主要依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发此类课程,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系统的课程内容。

(2)生涯探索课程

我校注重开展生涯辅导实践体验活动,包括职业采访实践体验活动、专业考察探究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生涯体验活动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探索自我,增进学生对专业、社会职业的了解和体验,同时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以“职业采访实践体验活动”为例,我校事先制订好职业采访纲要供学生参考,在寒假里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职业采访”。随后,我校组织开展了“职业采访报告会”。也许一个学生眼中再熟悉不过的职业,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是新鲜又陌生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职业世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使学生对生涯规划有更加具象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做出进一步的生涯选择与规划。

(3)生涯规划课程

我校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从而加强学生学科选择指导。通过学生社团,学生走出学校,走进高校,开展大学与专业的考察活动,加深学生对大学、专业的认识。同时,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生涯辅导课程,形式有生涯辅导必修课、生涯辅导选修课、生涯辅导主题班会课、生涯辅导专题交流、生涯辅导体验活动等。此外,我校还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团体辅导与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生涯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2. 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建设

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是我校自主设计研发的、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提供服务的电子信息平台。由生涯能力发展平台、生涯方向测量平台、生涯学习选择平台三个子平台组成(见图2)。通过三个子平台,我校将学生的职业兴趣、能力特长、学业成绩与大学、专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了整合。

(1)生涯能力发展平台——学生进行能力自评

学生通过生涯能力发展平台,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能力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我校每学期都会让学生上机操作进行自我评价。平台系统会及时进行过程性的反馈,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群体均值(年级或班级),学生在下一次操作时,能够看到每个项目的上一次学生自我评价的年级或班级群体平均值;二是颜色反馈,用不同颜色来呈现学生两次自评之间的变化,同时进行注释。通过生涯能力发展平台,学生既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自己各项能力的自评情况,还可以看到每个项目的学生年级(或班级)群体平均值。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促进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自评与群体中的位置。

(2)生涯方向测量平台——职业兴趣与专业群匹配

生涯方向测量平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倾向测验,包括意愿判断、兴趣爱好、能力、职业价值回报等内容。学生通过三年六次的职业倾向测验,累积生涯发展的过程性信息,由此促使学生将日常的行为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推动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自主发展。二是把职业兴趣和专业群进行了匹配。考虑到高中生离就业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专业。依托大量的专业和职业的信息数据库,我们把全国大学的专业群与各类职业群进行了匹配。学生通过完成多次“职业倾向测试”,形成吻合自己职业兴趣的专业群,从而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

(3)生涯学习选择平台——学业成绩与大学及专业的录取分数匹配

依据学校数据统计平台30年的经验积累和区域数据库,我校把学业成绩进行加权统计分档,与各类大学、专业的录取分数进行匹配。系统结合学生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给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业水平、稍高于其实际学业水平、稍低于其实际学业水平的大学与专业群,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测试结果和实际学业水平自行选择高校与专业,系统则依据学生的选择自动生成“模拟志愿建议表”,在大学与专业方向选择上给出适切的、具体的参考建议。

生涯探索 篇2

石油企业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以胜利油田为例 林近芬(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 思想政治工作部,山 东 东 营 257000)[摘 要] 以胜利油田为样本对石油企业如何有效开展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 系 统 研 究,认 为 现 阶 段加强石油企业青年人才职业生涯 规 划,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 :建立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明确青年人才成长的路 径;加强职业生涯发展引导,奠定青年人才成长的 思 想 基 础;强化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 质;搭建职业生涯发展晋升平台,大力选拔使用青年人才;优化职业生涯发展环境,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关 键 词] 石 油 企 业;青 年 人 才;职 业 生 涯 规 划 [中 图 分 类 号 ]F272.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5935(2012)04-0084-04 青 年 人 才 是 石 油 企 业 发 展 的 未 来 和 希 望,是 人 才 队 伍 中 最 富 活 力 的 群 体。职 业 生涯规划工作是人 才 工 作 的 重 要 基 础 工 作,对 于 明 确 人 才 职 业 发 展 目 标、路 径、措 施,提 升 人 才 培 养 质 量,加快青年人才成 长,增 强 人 才 队 伍 活 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 进 企 业 持 续 有 效 和 谐 发 展 具 有 深 远 意 义。笔 者 凭 借 在 胜 利 油 田(下 文 简 称 油 田)党群 工 作部门多年工作中 的 实 践 与 探 索,以 油 田为样本采取问卷调 查 与座谈 的方式 对石 油企业如何 有效开 展 青年人才职业生涯 规 划 工 作 进 行 系 统 研 究,认 为 现 阶 段 加 强 石 油 企 业 青 年 人 才 职 业 生 涯 规 划,应 该 从 以 下 五 个 方 面 着 手。技 术 序 列,设 置 高 级 专 家、首席专家等领军专 家 职位 序 列;完 善 技 能 操 作 序 列,设 置 技 能 大 师、首 席 技 师、主 任 技 师 等 拔 尖 技 能 职 位,为 高 层 次 技 术、技 能 人 才 提 供 广 阔 的平台。要建立完善岗位管理配套制 度,逐 层 明 确 职 责 权 力、任 务 目 标 待 遇 和 岗 位 对 应 关 系,建 立 任 期 目 标 责 任 制,实 现 职 责 与 权 利 相 统 一。要 通 过“三 支 队 伍 ”岗 位 体 系 建 设,实 现岗位层 级相互 对 应,纵 向 畅 通、横 向 贯 通,使各类 人才纵向 上既可 以 在 本 序 列 向 更 高 层 次 发 展,横向 上又可以 在不同 序 列 间 竞 争 流 动,为 广 大 青 年 人 员 施 展 才 华、职 业 发 展 搭 建 更 为 广 阔 的 舞 台,实 现 组 织 需 求 和 个 人 发 展 的 有 机 结 合。(二)完 善 职 业 发 展 梯 次 网 络,拓宽青年人才发 展 路 径 强 化 人 才 梯 队 建 设,坚 持 “岗 位、专 业、资 格、称 号”协 调 配 套、统 筹 推 进,保 证 高 校 毕 业 生 等 新 入 职 人 员一到企业参 加 工 作,就 可 以 沿 着 以 上 4 个 梯 队 发 展,在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都 可 以 找 准 位 置、受 到 激 励。按 照“岗 位”梯 队,依据青年人才的性格、能 力、潜 质 特 征,分 别 引 导 青 年 人 才 沿 三 条 线 发 展;按 照 “专 业”梯 队,可 以依次被选拔为 二 级 单 位、油 田、中 一、建 立 职 业 生 涯 发 展 阶 梯,明确青年人才成长 的 路 径(一)完 善 三 支 队 伍 岗 位 序 列,拓 展 青 年 人 才 成 长 空 间 坚 持 经 营 管 理、专 业 技 术、技 能操作三支队伍建 设 一 起 抓,大 力 实 施“人 才 成 长 通 道 建 设 ”,构 建 纵 向 畅 通、横 向 贯 通,层 级 清 晰、规 范 统 一 的 职 位 序 列,促 进 青 年 人 才 职 业 发 展。规范经营管理岗位 序 列,进 一 步 明 晰 各 层 级 经 营 管 理 岗 位 职 责;健 全 完 善 专 业 [收 稿 日 期 ]2012-10-02 [作 者 简 介 ]林近芬(1978-),女,四 川 南 江 人,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思想政 治工作部政工师,主 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青年人才开发研究。84 林近芬 :石油企业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以胜利油田为例 石 化 三 个 层 面 各 个 级 别 的 学 术 技 术 带 头 人;按 照 专 业 技 术 任 职(职 业)资 格 梯 队,可 依 次 聘 任 为 技 术 员、工 程 师、高 级 工 程 师、教 授 级 高 级 工 程 师;按 照 “称 号”梯 队,青 年人才参加 工作随 着 能力水平的 提升可 以 依 次 被 评 为 “优 秀 见习生 ”、“胜 利 希 望 奖 ”、“优 秀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集 团 公 司 闵 恩 泽 青 年 科 技 奖 等。通 过 梯 队 培 养,形 成 网 格 化、立 体 式、梯 次 渐 进 的 发 展 通 道。(三)加 强 职 业 规 划 设 计,为 青 年 人 才 成 长 科 学 定 位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教 育 心 理 学、人 才 学 的 理 论,是 对 青 年 人 才 职 业生涯和职业发展教 指 导的有 效 手 段 [ 1 ]。油 田 及 各 二 级 单 位 一 直 根 据 生 产 管 理 实 际,采 取 多 种 方 式 帮 助新入职年轻人进行 科 学的职 业 生 涯 规 划。2009年 以 来,油 田 为 新 入 职 高 校 毕 业 生 引 进 了 “中 国 人 才 在 线 测 评 系 统 ”,为 每 位 新 入 职 的 高 校 毕 业 生 建 立 职 业 性 格 档 案,作 为 人 才 配 置 的 重 要 依 据。海洋 采油厂 每年聘 请 中国海洋大学心理 咨询室 的老 师为新入职 的高校 毕 业生进行职业生涯 设 计 辅 导,引 导 每 位 青年人才根据个人兴 趣 爱好设 计 个 人 发 展 路 线。测 井 公 司 成 立 了 “青 年 人 才 职 业 生 涯 指 导 中 心 ”,开 展 “青 年 人 才 职 业 生 涯 导 航 ”活 动,帮 助 青 年 人 才 制 定 职 业 发 展 规 划 和 行 动 计 划,在 青 年 人才 培养中取得了 良 好 的效果。调 查 显 示,80.2%的青 年人 才认为 组织上 在 个人职业发展方面 提 供 了 很 大 的 帮 助 和 指 导,92% 的 青 年 人 才 认 为 组 织的帮 助和 指导对个人 当前和 未 来成长发展具有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分 认 识 石 油 行 业 特 点,传 承“三 老 四 严 ”、“四 个 一 样 ” 等 优 良 传 统 和 作 风,弘 扬 新 时 期 胜 利 精 神,扎 根 基 层,实 践 锻 炼,筑 牢 青 年成长发展的思想根基。(二)抓 实 见习锻 炼,让 青 年 人 才 “根 植 胜 利 ” 油 田 专 门 制 定 并 落 实 了 《高校 毕业生轮岗见习管 理 办 法 》、《新 员 工 教 育 管 理 办 法 》等 制 度,规 定 所 有新引进的高 校 毕 业 生全部到油田勘探开发 一 线进 行 为 期 1年 的 轮 岗 见习,让 他 们 了 解 油 田 主 体 专 业 业 务 知 识,掌 握 主要油气生产流程,拓 宽 知 识 领 域,丰 富 工 作 经 历,体 验 一 线 艰 苦 和 基 层 职 工 拼 搏 奉 献 精 神,领 会 油 田 企 业 文 化 内 涵,锤 炼 思 想 作 风,增 强 综 合 素 质 能 力。在 见习阶 段,为青 年人才指定职业 导 师,进 行“一 对 一”或“多 对 一 ”指 导,让 其 在 不 同 岗 位、不 同 业 务、不 同 环 境 锻 炼,尽 快 适 应 企 业 环 境,加 快 由 学 生 向 职 工 的 转 化 进 程。(三)抓 深 思 想 教 育,让 青 年 人 才 “奉 献 胜 利 ” 针 对新形 势下青年人才 思 想的多元 化,油 田 将 思想教育与青 年 人 才 队伍建设结合推进。统 合 油 田 实 际 搭 设 教 育 载 体,开 展 了 “讲 理 想、比 贡 献 ”,“讲 ‘工 人 伟 大、劳 动 光 荣’、讲‘优 良 传 统、胜 利 精 神 ’” 等 主 题 教 育 活 动,特 别 是 在 油 田 “发 现 50 年、产 油 1 0 亿 吨”的 历 史 节 点,通 过举行艰苦创业创新奉 献 先进 典 型 事 迹 报 告 会、征 文 比 赛、演 讲 活 动 等,让 青 年 人 才 体 味 石 油 传 统、感 受 胜 利 精 神,提 高 对 油 田 的 认 同 感,激 励 青 年 人 才 扎 根 一 线 干 事 创 业、立 足 岗 位 建 功 立 业。三、强 化 职 业 生 涯 发 展 能 力 培 养,提 升 青 年 人 才 的 综 合 素 质 二、加 强 职 业 生 涯 发 展 引 导,奠定青年人才成长 的 思 想 基 础(一)加强实践锻炼,促进青年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实 践 锻 炼 是 人 才 成 长 的 必 由 之 路 [ 2 ]。坚 持 把 基 层 生 产 科 研 一 线 作 为 培 养 青 年 人 才 的 主 阵 地,有 针 对 性 地 选 派 青 年 人 才 到 复 杂 环 境、重 大 项 目、海 外 市 场 去 经 受 考 验,接 受 锻 炼。一是强化岗位锻炼。把 岗 位 培 养 作 为 人 才 培 养 的 重 要 载 体,细 化 工 作 标 准 和 工 作 目 标,在 工作中有意识地 交 任 务、压 担 子,承 担 重 要 生 产 和 技 术 任 务,在 岗 位 实 践 中 快 速 提 升 能 力 素 质,立 足 岗 位 成 才。二是深化挂职锻炼。在 每 年 挂 职 计 划 中,重 点 选 派 潜 力 大、有 发 展 前 途 的 青 年 管 理 和 技 术 人 才 在 机 关 与 基 层、生 产 与 科 研 单 位、油 田 内 部 与 海 外 市 场 之 间 进 行 挂 职 锻 炼,让 青 年 人 才 在 实 践 中 开 阔 视 野、更 新 观 念、增 强 才 干、锤 炼 作 风,提 升 管 理 和 技 术 综 合 素 质。三是开展交流锻 炼。采 85(一)抓 好 入 职 教 育,让 青 年 人 才 “认 同 胜 利 ” 多 年 来,油 田 将 新 毕 业 大 学 生 入 职 教 育 “第 一 堂 课”作 为 青 年 人 才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起 点,采 取 油 田 集 中 培 训,二 级 单 位 根 据业务特点分散培训 的 形式进 行,时 间 一 般 不 少 于 1 个 月。集 中 培 训 主 要 包 括 历 史 文 化(油 田 发 展 史、油 田 企 业 文 化 和 光 荣 传 统)、发 展 现 状(油 田 生 产 经 营 形 势)、企 业 制 度(安 全 生 产 管 理 规 定、员 工 管 理 规 定)、职 业 生 涯 设 计(职 场 礼 仪、职 场 思 维、职 业 规 划、成 功 励 志)等 内 容。方 式 上 既 有 课 堂 传 授、专 题 讲 座,又 有 现 场 观 摩、老 石 油 座 谈、总 结 交 流;既 有 专 家 教 授 的 理 论 教 育,又 有 专 业 人 士 的 现 身 说 法,积 极 引 导高校毕业生等新入 职 人员充 第 26 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2 年 第 4 期 取 轮 岗、交 流 等 措 施,有 计 划 做 好 青 年 人 才 交 流 工 作,选 派 青 年 人 才 在 生 产 与 科 研 单 位 间 进 行 3-6 个 月 的 交 流 锻 炼,促 进 生 产 与 科 研 工 作 紧 密 结 合,提 升 技 术 人 才 科 研 和 技 术 应 用 水平,有 效 解 决 生 产 科 研 中 的 技 术 难 题。四 是 开 展 技 术 交 流。组 织 开 展 “博 士 后 技 术 服 务 行 ”、“科技人才手拉手 ”等 活 动,组 织 优 秀 青 年 人 才 为 基 层 进 行 技 术 支 持 和 服 务,在 解 决 现 场 技 术 难 题 中 增 强 才 干。(二)加强系统培训,促进青年人才知识技能升级 按 照“缺 什 么、补 什 么”的 原 则,根据青年人才的 特 点 创 新 培 训 模 式、实 施 分 类 培 养。青 年 管 理 人 才,每 年 采 取 举 办 青 年 干 部 培 训 班、三 级 单 位 正 职 干 部 轮 训 班、科 级 干 部 任 职 能 力 提 升 班、基层干部示 范班 等 多 种 班 次,大 力 提 升 青 年 干 部 履 职 尽 责、处 理 复 杂 情 况 和 引 领 基 层 发 展 的 能 力。青 年 技 术 人 才,以 提 高 专 业 素 质 和 增 强 创 新 能 力 为 重 点,采 取 短 期 培 训、专 题 研 修、技 术 研 讨、技 术 比 赛 等 方 式,不 断 进 行 知 识 补 充、更 新 和 拓 展,促 进 青年技术人员岗位 学习、岗 位 成 才。创 新“赛 培 结 合、以 赛 促 培 ”的 技 术 竞 赛 模 式,建 立 了 赛 前 培 训、赛后提升的工作机 制,先 后 组 织 多 名 “金 钥 匙 ”技 术 竞 赛 获 奖 者 到 国 外 培 训 进 修。对 优 秀 青 年 人 才,通 过 举 办 高 级 研 修 班、国 内 外 学 术 研 讨、国 外 访 问 学 者 等 方 式,培养高 层次专家和 学 术 技 术 带 头 人。青 年 技 能 人 才,以 提 高 岗 位 操 作 技 能 和 创 新 能 力 为 重 点,大 力 开 展 “四 新 技 术 ”、标 准 化 操 作、一 专 多 能、技 能 等 级 等 提 升 培 训,选 派 青 年 骨 干 参 加 集 团 公 司 组 织 的 高 级 技 师、拔 尖 技 能 人 才 培 训,增 强 了 青 年 技能人员履行 岗位职 责 能力和 服 务 油 田 生 产 的 本 领。(三)开 展 导 师 带 徒 和 团 队 培 养,带 动 青 年 人 才 能 力 素 质 提 升 师 从 名 师,导 师 的 指 导 和 培 养 对 人 才 的 成 长 至 关 重 要 [ 3 ]。油 田 充 分 发 挥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引 领 和 示 范 作 用,大 力 开 展“导 师 带 徒 ”、“名 师 带 高 徒 ”活 动。建 立 由 油 田 高 级 专 家、集团公司技术带头人 为 主体的 导 师 群 体,选 拔 优 秀 青 年 人 才 作 为 培 养 对 象,进 行 2 年 的 针 对 性 培 养,让青年人才在名师的指 导 下提高 技 术 水平和 综 合 素 质。目前已 经 选聘包括中国工程 院 院 士 顾 心 怿、省 部 级 突 贡 专 家 等 在 内 的 六 批 “胜 利 名 师”共 43人,培 养 “高 徒 ”近200 人。加 强 人 才 团 队 建 设,吸 纳 青 年 人 才 加 入 高 水平技 术 团 队,在 学 术 才 工 作 室、项 目 组、技 术 协 会 等 柔 性 团 队,解 决 重 要 科 研 项 目、现 场 实 际 技 术 难 题。例 如,中 国 青 年 五 四 奖 章、全 国 杰 出 青 年 岗 位 能 手 李 科 牵 头 成 立 了 “李 科 工 作 室 ”,先后 完 成 技 术攻关课题立项 64个,实 用 型 创 新 成 果 50 项,同 时 凝 聚 和 培 养 了 一 批 基 层 青 年 人 才。四、搭 建 职 业 生 涯 发 展 晋 升平台,大 力 选 拔 使 用 青 年 人 才(一)加 强 起 点 遴 选,在 见习培 养 中 选 才 油 田从毕 业生引进工作 抓 起,通 过 设 置 量 化 测 评、专 业 知 识 考 试、面 试 等 环 节,全 面考察毕业生的 专 业 水平、能 力 素 质、工 作 责 任 心 等 方 面,提 升 毕 业 生 引 进 质 量。自 1995 年 以 来,油 田 连 续 27 年 在 见习期 满 大 学 生 中 开 展 “优 秀 见习毕 业 生 ”评 选 和 “优 秀 见习论 文 ”竞 赛,鼓 励 见习期 间 年 轻 人 才 主 动 学习,脱 颖 而 出。对 表 现 优 秀 的 青 年 人 才 纳 入 后 备 人 才 库,有 针 对 性 地 进 行 重 点 扶 持、跟 踪 培 养。(二)完 善 竞 聘 机 制,在 竞 争 竞 聘 中 选 才 一 是 人 才 选 拔 引 入 竞 争 机 制。按 照 “公 正、平等、竞 争、择 优”的 原 则,坚 持 能 力 和 业 绩 导 向,打 破 论 资 排 辈 和 身 份 界 限,全 面 推 行 竞 聘 上 岗、择 优 聘 任,形 成 了 “上 岗 靠 竞 争、竞 争 凭 能 力 ”的 选 人 用 人 导 向,一 大 批 青 年人才脱颖而出。二 是加大青年人才 选 拔 力 度。油 田 出 台 的 制 度、办 法 规 定,各 单 位 在 科 级 干 部 竞 聘 时,要 拿 出 一 定 比 例 专 门 用 于 提 拔 年 轻 干 部;竞 聘 时,同 等 条 件 下,优 先 选 拔 使 用 年 轻 干 部;推 广 见习副 科 级 制 度,对 于 科 级 干 部 队 伍 年 龄 老 化、结 构 不 合 理 的 单 位,增 设 见习副 科 级 职 数,专 门 用 于 提 拔 30岁 左 右、第 一 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优秀 青 年人 才。调 查 显 示,98% 的 青年人才对自 己 目前的工 作 岗 位 表 示 满 意;85%的 人 认 为,油田非常重视 青 年人 才 培 养 和 选 拔 工 作,极 大 调 动 了 青 年 人 才 成 长 成 才 的 积 极 性。(三)丰 富 选 才 载 体,在 竞 赛 评 比 中 选 才 根 据 不 同 类 别、不 同 层 次、不同岗位工作 要 求的 差 异 性,丰 富 业 务 竞 赛 范 围、荣 誉 称 号 体 系,建 立 起 多 渠 道、全 覆 盖的青年人才选才载体。面 向 生 产 一 线 青 年 技 术 人 才,组 织 开 展 了 “金 钥 匙 ”技 术 竞 赛,个 人 赛 和 团 队 赛 交 叉 进 行,一 大 批 基 层 实 践 能 力 强、团 队 协 作 意 识 强 的 青 年 人 才 脱 颖 而 出。在 全 油 田 范 围 内 开 展 了 外 语 专 业 拉 力 赛,通过系 统化比赛选拔外 86 林近芬 :石油企业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以胜利油田为例 科 技 周 ”、“青 工 技 能 月 ”系 列 活 动,在 比 业 务、比 素 质、比 能 力 中 发 现 可 造 之 材。开 展 “优 秀 见习毕 业 生”、“胜 利 希 望 奖 ”、“优 秀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十 大 杰 出 青 年 ”、“五 四 青 年 劳 动 奖 章 ”、“十 佳 技 术 能 手 ”等 多 项 评 选 表 彰 活 动,覆盖到了青年人才成 长 发展的 不 同 阶 段,实 现了 人才队伍的梯次 储 备。74.8% 的 人 认 为,所 在 单 位 积 极 搭 建平台,经常创造各种有利 条 件,鼓 励 和 引 导 年 轻 人 展 示 自 己 的 能 力 和 才 华。油 主 干 专 业 研 究 生 还 享 受 安 家 补 助 费 政 策;在 职 称 评 审、发 展 党 员、评先树优工作中,注重向生产和科 研 一 线 人 员 倾 斜,向 有 发 展 潜 力 和 培 养 前 途 的 青 年 人 才 倾 斜,向 掌 握 关 键 技 术、核心技术的一线 高 学历 专 业 技 术 人 才和技能人才倾斜。各类评选表彰中,加 大 对 青 年 人 才 的 倾 斜 力 度,激发 青年骨干人才自 觉 成 长 成 才 的 积 极 性。(三)关 怀 工 作 生 活,稳 定 青 年 人 才 油 田 大 力 实 施 “拴 心 留 人 ”工 程,着 力 营 造 和 谐 温 暖 的 工 作 生 活 环 境。建立各级领导联系青 年 人才 制 度,定 期 与 青 年 人 才 代 表 就 工 作 和 生 活 情 况 进 行 面 对 面、心 贴 心 的 交 流,及 时 掌 握 其 思 想 动 态,帮 助 解 决 实 际 问 题;高 度 关 注 青 年 人 才 特 别 是 毕 业 生 的 婚 姻 家 庭 问 题,每 年 在 局 处 两 级 层 面 组 织 青 年 联 谊、青 春 有 约 等 活 动,为 单 身 同 志 牵 线 建 桥;针 对 部 分 青 年 人 才 处 于 一 线,工 作 环 境 苦、工作内容相对 单 调的 实 际 情 况,通 过 建 设 卫 生 的 就 餐 环 境、整 洁 的 住 宿 环 境、完 善 的 培 训 学习和 文 体 活 动 场 所 等 具 体 措 施,有 效 激 发 了 各 类 人 才 扎 根 一 线 干 事 创 业、立 足 岗 位 建 功 立 业 的 热 情 和 动 力。对 企 业 工 作 环 境 和 人 文 环 境,96% 的 青 年 人 才 表 示 “满 意 ”或 “比 较 满 意 ”;95.6% 的 青 年 人 才 认 为,单 位 关 心 他 们 在 工 作 和 生 活 方 面 的 现 实 诉 求,并 积 极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加 以 解 决。[参 考 文 献 ] [1] 章 达 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M].厦 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86.[2] 王 通 讯.人 才 学 通 论 [M].天 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8.[3] 李 晓 轩,牛 珩.科研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启示 [J].科 学 研 究,2004,22(3):274.五、优 化 职 业 生 涯 发 展 环 境,营造青年人才成长 的 良 好 氛 围(一)坚 持 导 向 引 领,凝 聚 青 年 人 才 发 挥 文 化 引 领 作 用,丰 富 凝 聚 人 才、激 励 人 才 的 胜 利 特 色 人 才 文 化,倡 导 “共 创 百 年 胜 利,共 建 和 谐 油 田,共 享 美 好 生 活 ”的 共 建 共 享 理 念,坚 持“油 田 与 心 田 共 建、文 化 与 文 明 共 创 ”,把 “胜 利 心 田 ”工 程 的 内 容 贯 穿 到 人 才 培 养 中,以 文 化 凝 心、以 文 化 聚 力。发 挥 典 型 带 动 作 用,先 后 选 树 了 “全 国 五 一 劳 动 奖 章”、“中 国 青 年 五 四 奖 章 ”获 得 者 国 梁,全 国 青 年 岗 位 能 手 李 科,全 国 大 学生毕业建功立业标 兵 高 波等 一 大 批 新 时 期 优 秀 专 业 技 术 人 才 典 型,并 通 过 报 纸、电 视、网 络 等 媒 体 大 力 宣 传 他 们 的 先 进 事 迹,使 广 大 青 年 人 才 比 学 有 榜 样、赶 超 有 目 标。(二)实 施 政 策 倾 斜,激 励 青 年 人 才 油 田 高 度 重 视 青 年 人 才 队 伍 建 设,逐 步 完 善 了 党 委 统 一 领 导,组 织 人 事 部 门 牵 头 抓 总,团 委、工 会 及 相 关 业 务 部 门 齐 抓 共 管 的 工 作 格 局。将 青 年 人 才 作 为 油 田 人 才 工 作 的 重 要 内 容,在 政 策 上 给 予 倾 斜。对 引 进 的 毕 业 生 从 参 加 工 作 开 始,即 实 行 转 正 定 级 工 资,半 年 后 享 受 奖 金,对到生 产 一线岗位就业 的石 [责 任 编 辑 ] 巴 永 青 87

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探索 篇3

关键词:目标细化 内容细化 生涯规划 课程细化

一、我国高中学段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开展的现状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作为课程,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生涯规划课程较早,并且作为课程开设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大陆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在大学和职业中学里展开。随着新课程的设施,普通高中也逐步引入生涯规划课程。目前,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在理论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是把学生看作物,而是看作人,是发展的人;不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知识的探求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是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之上,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上,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发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教师的角色就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教育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个体的特殊性,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塑造所有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探索的精神、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想、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要求,以连续的、整体的眼光来对待和规划儿童、青少年时期素质教育的学生发展观,使这一时期的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基础。

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在实践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学校为整体开展课题研究,另一类是开设课程指导。由于社会大环境和高考改革的变化正在进行中,作为课程开设在普通高中较少,较多的是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课题研究。实践成果更多表现为把生涯规划的指导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以评代指导,如各地的《学生发展报告册》《学生成长纪录手册》等,都没有体现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主动发展,而这一点是生涯规划的核心。

二、高中学段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开展的探究

(一)目标细化

生涯規划与发展辅导是围绕着自我能力的培养,对周遭世界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及人格的培养。生涯规划发展辅导是在基本知识之外,更强调实用,能实际运用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历程中,因此想透过生动活泼且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涯的关切,产生探索和规划生涯的意愿,进而有效学习相关的能力、培养合格的生涯态度。具体目标细化为:提升高中学生在人文、艺术、科技与民主法治等方面的生活素养,以为个人发展的基础。培养高中生从生命层次思考社会关怀,对他人的责任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高中生具有热情且富有责任感。培养高中生具有充满理想并具实践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具有传承文化和历史的使命,且能创新的价值观。

(二)实施内容细化

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对他们而言,高中教育是即将就业学生的“终极教育”,但也是想继续升学学生的“预备教育”。高中学段生涯规划框架构想是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开发他们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帮助他们获得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职业的竞争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日益凸显。选择好与自我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必须考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及选择合适的高考志愿,(考一类、二类、三类和专科艺术类的选择)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进而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三)生涯规划主要项目

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活动,主要有:

1.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去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发展。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总结。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培养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2.学会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善于合作、敢于探究,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学会研究和实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疼惜别人、珍惜万物。

3.交往教育。培养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理解平等与宽容教育的重要理念、正确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

4.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职业趋势、参观工厂及职场、各行各业从业经验谈、参观信息展、博览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四)实施课程细化

高中教育开展“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对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比较容易,能够安排好课时和教师,也更容易研制校本教材。在课程实施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和校本教材。

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学生规划发展的重组与创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就是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的个人导师。在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心理和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和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存在问题,接纳学生自己选择的将要学习与探究的课程内容与话题,以及学生改变的要求。在学生把自己的兴趣、问题、困惑和目标逐一列出来以后,教师加以组织化,并在之后的课程活动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对这些内容、话题展开探究,以此扩大经验范围。同时,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性需要的预测,把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各种技能、观念和知识巧妙地放进课程中,设计出体验性计划,从而把学生引向他们本来不会去选择、然而最终把他们又会喜爱和积极投入进去的领域。教学过程中要以主题形式去开展,选择适当的主题、深刻的主题,把学生带入一个观点对立或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鉴别其中的重要观点并且在生活中加以运用。鼓励班级发挥学习型群体的功能,善于营造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关键点在于真实和有效。

作为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的校本教材,它必须是案例式或主题式。它的研制要与《学生成长纪录手册》相区别,它更多的是提供主题式或案例式材料供学生分析和运用,同时也记录学生的规划内容和进步总结,突出点是不是一个学生的评价教材,是学生进步的教材,是规划发展与调整的手册。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对高中学段来说普遍开展是大势所趋,如何开展是大家都面对的问题,各地学校都有探索,可以相互借鉴,推动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2]吕美枝.高中生涯规划规划学科进阶研习[J].台南大学.

学校生涯教育实践探索及其成效 篇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出台,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高新一中”)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信息:“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1]也是在这一年,高新一中开始探索学生的生涯教育,尝试解决学生的未来发展问题,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筑基。

一、设立机构,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铺路

为了尽快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学校从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校确立了“课题引领、任务驱动、行动研究、校本模式”的工作思路。

首先,设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校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支撑体系,设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制定了《学生发展指导课题行动方案》《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实施意见》。从2010年至今,学校基本形成了“学业指导领跑、生活指导强化、生涯规划突破”的富有特色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

其次,问卷测评,寻找突破口。2010年,学校参与了由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讨会,并正式加入该课题实验校的行列,力图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为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生涯发展指导的态度,在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学校对2013届学生开展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业发展、生活技能发展和生涯发展三个维度,分别从学生指导现状、学生指导需求、教师指导能力和教师指导意愿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的满意度均较高,而对生涯发展指导的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生涯发展方面获得的帮助较少;而教师则有强烈的愿望对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且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次调查成为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突破口。

再次,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学校建立了一支以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员为主的生涯教育师资团队,他们利用心理课让学生系统学习生涯规划知识,利用班会课开展生涯教育主题班会,利用黑板报和宣传橱窗加大生涯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生涯教育氛围。每学期,学生书写的“我的生涯规划书”,从剖析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入手到对未来职业的分析,最后制订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行动策略。许多家长表示:“以往孩子对未来的目标是模糊的,甚至对大学和专业知识都知之甚少,但学校开展了生涯教育课程后,孩子对未来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晰,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比任何时候都强。”

最后,实施导师制,推进全员育人。为解决班级人数多、班主任工作量大、生涯指导方法单一的问题,满足学生生涯教育的多元需求,学校在原有班主任制基础上尝试推行体现全员育人理念的“导师制”。学校成立导师组,下设导师(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行政人员承担,学生可自主选择喜欢的教师作为“导师”)。导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观察,对其兴趣、特长、倾向和人格特征等作出评估,解释评估结果,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高校、认识专业等。此外,导师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通过个别谈话和团体辅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并在专业领域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涯指导。为使普通的学科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学校通过“请进来”(专家讲座)、“走出去”(到香港、台湾等地考察)、交流分享等方式,从主观意识、专业知识、指导方法上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名教师都能担当起“导师”的职责。

二、生涯教育的具体做法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涯教育呢?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使学校认识到,生涯教育首先应该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开始,要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学业兴趣、潜能和能力,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相关的职场信息,使他们形成理性的学习计划和生涯目标;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升学信息,包括升学机会和生涯发展途径;帮助学生建立、检视、重整个人的学习计划和选择生涯发展路径,形成伴随一生的个人生涯档案。

(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生涯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进而选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高新一中将生涯辅导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依托心理课(必修课)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该课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学校在2011年编写了《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单》,并于2015年及2016年分别进行了修订。《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单》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为主线,内容分为开启生涯规划之门、探索与认识自我、价值观澄清、发掘自身兴趣、学会生涯管理、培养生涯能力、探索工作世界七个单元。同时,学校利用专业测试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我是谁”。例如,学校对高一新生进行小五人格学生问卷、SCL—90心理自评量表、学习适应性测验等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和学习状况,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学期中则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帮助高一新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根据测试结果,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十八学群体系,将不同学群体系、学习内容、所需能力、兴趣组型与职业相结合,使学生对大学校系一目了然,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组型及生涯发展的方向。

(二)帮助学生了解外部工作世界

生涯教育的第二项内容就是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包括学校信息、就业渠道、行业特性、所需能力、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人力供需情况等。高中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家长、校友资源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认识职业环境的。高新一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帮助学生了解外部的工作世界。

一是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都会完成一份“社会实践表”,他们要亲身实践一种喜欢的社会工作,并对其内容、性质及要求进行记录。“社会实践表”主要包括工作地点(环境)、工作内容、实践计划、从事本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对此工作的收获与评价、他人(同事或家人)对该工作的评价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全面了解国际或国内大学专业类别,寻找与所实践工作对口的专业,并详细记录该专业的具体情况。同时,学生要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学校开展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对职业选择的认真思考,并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和访谈对不同职业的了解更加全面、立体。

二是借助校友资源。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各行各业优秀的校友前来作报告,一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也会指导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和专业的选择。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定期邀请各行业优秀校友开展“校友论坛”,为在校教师和学生作人生理想、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讲座,使他们对生涯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三是构建家校合作机制。高新一中家长委员会是家校沟通合作的重要平台。家长委员会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合作,参与学校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他们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经验、职业体验;聘请家长担任职业生涯讲师,其职业面广泛,生涯内容丰富,涵盖了金融、教育、军事、文秘、航空航天、传媒、医药、生物工程、文化产业、高科技等多个领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三)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生涯教育说到底就是教给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符合现实、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自己有浓厚兴趣并且与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目标。只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只有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极大的热爱,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才会有发展的保障。综合这些因素,学生才能选出适合自己并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为了帮助学生有选择地拓展自己的兴趣,学校开设了50余种学生社团。种类丰富的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成长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良好习惯。新生入学后,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或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争取在自己爱好的领域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渊博的学识积累和突出的思维创新。学校的学生社团大致分为学科拓展类、体育健身类、艺术特长类、活动实践类等,以模拟联合国、青年领袖峰会、中学生领导力、机器人、航模、心理剧社、诗社、演讲社、合唱团、管乐团、舞蹈队、篮球队、田径队、啦啦操队等为代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也带动校园艺体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各类选科、选课及升学指导,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形成贴近学生需求、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具有不同性格特质的学生学会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高一年级迎新、学法指导及寒暑假社会实践,高二年级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等实践体验,高三年级开展素质拓展项目和升学指导,形成了新的三大主题组群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他们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职场人物的访谈等,了解不同工作角色的特性,获得参与工作状态的体验。

三、实施生涯教育的成效

为了解开展生涯教育的成效,学校对2013届和2015届学生及教师开展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分别对师生在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表1是对师生在生涯教育层面的调查结果。

2013届学生前后测对比显示,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学生生涯教育的现状有所改善,由2010年的2.8上升到2013年的3.27,表明学生对生涯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提高;而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需求度由2010年的4.2下降到2013年的4.12,表明学生的需求度有明显降低。2015届学生在接受生涯教育方面同样经历了现状分值由低到高、需求分值由高到低的过程。反映在学生身上,笔者感觉到,自从开展生涯教育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效能感普遍有所增强,社会关注度和职业参与度明显增强,对大学和专业的目标定位格外清晰。学生伍晗宇说:“如果说以前对自己的未来是模糊的,也未曾对自己的未来深思过、规划过,那么通过生涯教育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适合做什么。既然如此,我还犹豫什么呢?我知道自己应该加入什么样的社团组织,明白我适合学文科还是适合学理科,三年后的志愿选择也都不是问题了。”

相应的,对教师的追踪调查显示,教师从高一开展生涯教育时的意愿较低到高三时意愿提升,表明他们从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指导效能的增加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涯教育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这正是六年来学校推行学生发展指导、重点开展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对学生和教师发展影响的体现。

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尝试,目前学校班主任及核心团队成员的生涯教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中。而学生则从高一入学时对生涯教育满满的期盼到高三时按照自我规划的人生路径一步步接近理想,完成了人生最重要阶段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生涯规划。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并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进一步方便学生获取大学及专业信息、生涯知识和职场体验,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筑基。

参考文献

生涯探索 篇5

第一部分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的理论探索

一、课题

1.邹放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教思政司函〔2006〕39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

——关于下达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的通知(网络)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申请书)

2.池忠军,《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L3—03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立项通知书)(找原件替换)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申请书)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报告)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证书)

3.王增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拓展——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01SJD88000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拓展——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课题结项报告书)——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拓展——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课题结项报告)

4.赵红灿,《大学生生涯规划体系研究》(SBXLZXY07004),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心项目。

——大学生生涯规划体系研究(课题申请书)

——大学生生涯规划体系研究(课题立项书)

二、教材

1.《大学生涯导论》2003版,主编:邹放鸣、赵跃民;副主编:池忠军、章毛平、蔡世华、曹巍、王崇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大学生涯导论》2008版,主编:邹放鸣、宋学锋;副主编:王增国、章毛平、蔡世华。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版

三、围绕“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形成的文章

1.邹放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开展“大学生涯设计”教育活动》,《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5/16期,26页

2.邹放鸣,《大学的由来——关于大学的理念、使命及功能的简要历史回顾》,《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 03期

3.邹放鸣,《论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03期

4.邹放鸣,《素质教育若干问题再认识》,《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 04期、5.池忠军,《生涯辅导的理论渊源与方法辨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6.池忠军,《论生涯辅导历史演进的教育哲学基础——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拓展》,《山西

1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9期

7.赵红灿,《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构建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5 期

8.张文斌,《大学生涯设计的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2期

9.王增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0.池忠军,《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江苏高教》,2001年第1期

11.赵红灿,《高校应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2.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第2期。

13.池忠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2期。

14.池忠军,《简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5期。

15.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期。

16.池忠军,《台湾、香港生涯辅导的本土化路径与审视》,《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1期。

17.章毛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四、相关研究论文

1.邹放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王增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现代性透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王增国,《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结构初探》,《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期。

4.章毛平,《关于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理性思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章毛平,《坚持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性》,《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章毛平,《试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5期。

7.龚成,《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层级落差”现象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

8.龚成,《对当代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教育探索》,2009年第3期。

9.龚成,《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整合模式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8期。

10.龚成,《大学生十年思想政治状况及教育启示—基于中国矿业大学1997-200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11.赵红灿.王增国,《辅导员考评和激励体系构建要注意八个结合》,《江苏高教》,2008年第3期。

12.张文斌,《论大学的世界性品格》,《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6期。

13.张文斌,《大学的世界品格与大学生人格塑造》,《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14.施永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结构分析与援助体系研究》,《江苏高教》,2002年第2期。

15.施永红,《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3期。

16.施永红,《职业化——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5期。

17.魏世英,《教育产业化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自我疏导方法的研究与探索》,《职业时空》,2008年6月上,总第78期。

18.魏世英,《人格自我实现--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自救》,《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第2期。

19.施永红,《浅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五、辅导员调研调查报告

1.陈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及对策初探

2.林妍——做好优秀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

3.刘宁——浅谈如何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4.王猛——设计生涯,成就青春

5.吴健波——生涯设计,大学生活的开始

6.谢刚——从一名大学生的成功看大学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7.易真龙——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涯设计指导中的运用和实践状况调查研究

8.张晓波——我校大学生涯设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9.朱丽——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涯设计初探

第二部分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的实践创新

一、《大学生涯设计登记表》(未填和四年完成)

——《大学生涯设计登记表》(空白);

(在提供空白表的同时,提供若干手写样表)(替换)

二、大学生涯设计流程图

——流程图;(替换)

——如何做好新生大学生涯规划(展板

1、展板2)

三、我校开展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活动的文件通知

——“深化和完善大学生涯设计活动”写入《中国矿业大学改革与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关于开展2000级新生生涯设计指导的通知

——关于开展2001级新生大学生涯设计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2002级新生大学生涯设计活动及深化2000、2001级学生大学生涯设计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2003级新生大学生涯设计和深化全校大学生涯设计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2004级新生大学生涯设计活动的通知

——关于加强2005级新生教育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2006级新生教育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2007级新生教育工作的通知

——“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写入《中国矿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更换名称)

——关于进一步做好2008级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四、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工作手册

——大学生涯设计活动工作手册

五、《大学生涯导论》课程表、大纲、课件PPT

——《大学生涯导论》学生个人课表

——中国矿业大学稳定性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览表

——《大学生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替换)

——《大学生涯导论》课程PPT

六、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专题讲座

——周世宁院士为新生做生涯讲座

—--国家首届教学名师曾勇教授做客《大学生涯论坛》第四期

——国家首届教学名师于洪珍教授为同学们做大学生适应性讲座

——宋学锋副校长讲授《大学生涯导论》

——庄寿强教授“大学生创造与创新”讲座

七、“校园之星”和“明星集体”校园巡回报告会

——关于开展“明星集体”和“校园之星”巡回报告活动的通知

——05-06学明星集体和校园之星巡回报告会展板

——06-07校园之星和明星集体风采展示(七张彩图)

——07-08学明星集体和校园之星巡回报告会展板(五张彩图)

——2008年感动矿大十佳大学生表彰会图片

八、大学生涯报告主题班会

——化工学院06级新生生涯讲座

——外文学院07级大学生涯规划主题班会

——文法学院07级学生生涯演讲

——08级新生大学生涯演讲比赛

——安全08-4班生涯设计主题班会

——安全学院08级生涯设计,模拟小课堂——明星报告团

——采矿08-8班班主任赵一鸣老师召开大学生涯设计主题班会照片

——化工学院08级学生生涯演讲

九、《生涯辅导》专题网站

——中国大学生在线“生涯辅导”栏目(截屏)(重抓)

——“中国大学生在线”“生涯辅导频道”匾额

——中国大学生在线“频道共建杰出创意奖”牌匾(2004)

——中国大学生在线“内容共建突出贡献奖”牌匾(2004)

——中国大学生在线“杰出贡献奖”牌匾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大学生涯设计栏目(截屏)

十、学生工作通讯社针对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工作的专题调研报告

1.我的大学生活——对我校学生大学生活的调查报告

2.生涯设计,设计美好大学生涯-关于我校大学生生涯设计情况的调研

3.大学生与大学之道——关于我校大学生对大学的感悟调研

4.规划大学生活 书写人生旅程——关于我校2006级大学生涯设计活动的调研

5.且行且思 扬帆起航——关于我校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的调研

6.设计人生 规划未来——关于我校07级同学大学生涯设计的反馈调研

7.回眸“最初的梦想”——关于我校大学生涯设计情况的反馈调研

十一、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活动考核评估

——关于开展2006年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单项评估的通知

——中国矿业大学学院大学生涯设计活动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2006)

——关于表彰2006学生工作单项评估先进单位的决定

第三部分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的特色与成效

一、近四年来毕业生离校前对“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专题调查统计分析(重新调整)——2005届毕业生《大学生涯设计回顾总结表》及统计分析

——2006届毕业生《大学生涯设计回顾总结表》及统计分析

——2007届毕业生《大学生涯设计回顾总结表》及统计分析

——2008届毕业生《大学生涯设计回顾总结表》及统计分析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2005年-2008年)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2007年)

三、学生大学生涯征文汇编

——2000级大学生涯设计访谈录

——2000级生涯设计征文汇编

——2001新生大学生涯设计征文汇编

——2003级新生《大学生涯导论》读后感汇编

——2003年大学生涯设计征文汇编

——2004级大学生涯设计征文汇编

——2005级百篇大学生涯设计优秀征文

——2006级大学生涯设计征文汇编

——2007级大学生涯设计征文汇编

——2000年以来有关“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的校报报道扫描照片16张

四、活动成效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我校连续三次捧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

——2005-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览表(没链接)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4——2008)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08)

——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4、2007)

第四部分项目的应用推广及社会影响

一、媒体报告

——《大学生涯能否自我设计》,《中国教育报》2001.2.3(网络截屏)

——书评《简评大学生涯导论》,《中国教育》,2005.2-3期(重抓)

二、活动获奖

——《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的理论与实践》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大学生涯导论》获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

——《大学生涯导论》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华东区)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 ——我校大学生生涯设计与辅导工作获得江苏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一等奖;

——《以生涯辅导为载体 形成促动机制 创建优良学风》获2008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生涯辅导”获“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频道共建“杰出贡献奖”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拓展——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获2007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研究报告一等奖

三、应用推广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开展“大学生涯设计”教育活动》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为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收录

——工作案例《设计好你的大学生涯》被江苏省教育厅编印的《实践与探索—新时期江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百例》一书收录

——《大学生涯设计活动的工作实践与思考》被《首届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论坛论文集》收录 ——2007年8月4日,邹放鸣副书记在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会议上就《我校开展大学生涯设计与辅导活动的做法》进行交流发言(发言稿和照片)

——2008年8月,池忠军院长在全省辅导员岗前培训会上讲授《大学生生涯规划及指导》(讲义和照片)

——学生处副处长曾兵到徐州工业职业建筑学校进行生涯培训(2006)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具《大学生涯导论》征订情况的证明(2006.4.30)

——四川大学致谢信(2006)

——南京农业大学到中国矿业大学学习考察“大学生涯设计”的函(2006)

——成都理工大学的感谢信(2006)

——扬州大学的感谢信(2006)

——南京理工大学致谢(2007)

——南京艺术学院关于到中国矿业大学考察学生工作的函(2007)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续订《大学生涯导论》的函(2008)

——西安科技大学“关于到贵校考察”的函(200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探索 篇6

关键词:以生为本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主动规划意识欠缺,专业职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不协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悬殊。且网络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专业化的教育和个性化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传统的说教灌输教育方式必须予以改进,传统的大课式教学课堂也将被专业化教学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所替代。鉴于此,建立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一、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很多高校目前仅限开设选修课,或将职业生涯规划归于就业指导,往往造成整个群体缺失系统化、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教育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体现。根据当前的高校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成为高校尤其是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从2006年开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列为大一学生必修课,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紧紧围绕大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等需要开展教学。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课程改革前趋于传统,而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仅限于讲授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教育大学生对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进行探索分析,往往会忽视结合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忽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忽视教师队伍的培养等。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该课程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不到东西,最终毕业时职业目标不明确而不会主动进行职业规划设计。

经过改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上进行了全面更新,课程设计围绕以生为本的核心内容展开,有以下四个方面要求:(1)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充分结合各专业所涉及的职业要求;(2)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生涯测评工具和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开展体验、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学互动性;(3)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入手,强调教学的时效性;(4)教学考核突破传统卷面考试形式,注重全程性,强调课堂学习、课后规划训练与个体(团体)咨询相结合。

二、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组织形式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如大班或合班教学,主要以专业班级教学为主,充分结合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组织过程中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小班化教学贯穿始终。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基础课程从2009年开始,基本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其优势在于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自教师和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可进行的交流。同时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积极通过其他辅助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个体示范、小组讨论、谈话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意个人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班内分组教学有效开展。我校主张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要求,进行班级分组教学。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第一堂课,用分组游戏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采取积分制,小组形式参与整个教学互动,且每个环节以小组形式发放正能量积分卡,列入平时成绩考核。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交流和团队式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得到提高。

3.课后个别辅助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自主规划的需求,我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涯规划咨询室,定期接受学生的个体和团体咨询和辅导,课后个别辅导很好地促进了班内分组的教学效果。第一,它让学生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提高的动力,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习信心,让每个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受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第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探究能力。

三、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程评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因为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积极导向、展示激励、反馈调节、检查诊断、反思总结和教师成长记录等功能和作用。我校依据课程评价需要,设计制作了课堂意见反馈表和课程意见反馈表,多方收集学生对个人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涉及到课堂行为、课堂组织管理、课堂模式、课程设计、师生角色、信息交流和教学目标等等,以促进对个人教学效果的检验,加强教学反思,记录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发展历程,促进个人和团队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促进个人教师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

四、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我们教师,因此所谓的教学反思即“教师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反思要求我们教师在该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往届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的反思,提前了解授课班级专业的基本特点,通过调研及生涯测评工具的数据了解学生整体的兴趣等,了解学校教学中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提前备好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学生意见反馈表。综合这几年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收集的学生反馈意见表和教学督导给出的建议,反思如下:

1.从课堂效果上分析。课堂教学互动性较好,教学内容安排合适,但学生的胆量、个性不同,社会交际能力有限。这样一来,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该课程教学必须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化培养。

2.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上分析。生涯规划课程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视,但由于我校学生多为高职生,很多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如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与二年级的创业教育、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充分结合起来。在内容讲解上要重视案例的分析,适当邀请优秀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进入课堂开展互动。

3.从新媒体工具的运用上分析。应关注那些被动学习、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重点对他们进行帮扶,对学习参与互动较多的同学加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积极地帮助其他组员。

五、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每年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尤其是高职院校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深入探讨就业创业工作刻不容缓,深入探讨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工作,关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关乎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和稳定率。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2014年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基于’三创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GXDGKT.QN—201483)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14年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生涯探索 篇7

一、生涯教育的价值取向

北爱尔兰的学生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和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和态度,从而为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北爱尔兰的生涯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将许多交叉和边缘的目标与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如职业的内容、与工作相关的学习、有效的职业管理、如何创业等。简而言之,职业教育课程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以积极的状态进入职场,有准备地迎接挑战。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不是边缘的或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学校课程的中心。

二、生涯教育的途径

在北爱尔兰,所有受资助的公立学校全都开设了“LLW”课程,其中从八年级到十二年级都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每年至少十二个课时(一课时为2个30分钟),落实教学大纲要求,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

1. 独立的教学时间。

在关键阶段(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校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职业生涯课。临近毕业的最后阶段,学生将面临大学或高职院校的选择,因此提供个人指导的时间会相应地增加。

2. 跨学科学习时间。

在北爱尔兰,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师的职责,也是所有学科教师的责任,要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职业教育研究者挖掘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科元素,为学科教师阐明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切入点,为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北爱尔兰的课程、考试与评估委员会为十一年级的教师提供了“工作教学单元”教学资源。“工作教学单元”提供了基于学科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资源和教学策略,有效地落实了从跨学科和课程视阈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技能的目标。

3. 生涯教育体验日。

许多学校会基于教学的需要,组织职业生涯教育体验日或者专题活动,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会调整职业生涯体验的安排,部分有意向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会增加职业体验的时间,常常会一周安排学生半天去工厂或企业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不同的工厂和企业,了解所选专业的特点,体验工作的流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明智的决定。

另外,在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北爱尔兰的所有学生需参加职业生涯信息咨询和指导项目(CEIAG)。此项目既是学习项目,提供多种职业种类,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也是测评和评估项目,调查和了解学生的职业意向,提供职业和专业选择建议,评定学生职业素养并提供咨询服务。职业生涯信息咨询和指导项目通常由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师组织和负责。同时,北爱尔兰的生涯服务机构会和社会生涯教育网站协同完成该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公正、更丰富的职业信息和建议。

三、生涯教育的管理和教师团队

在教育领域中,北爱尔兰的课程、考试和评价委员会(C C E A)负责中学生涯教育的实施,制订实施方案和规划,确定教学板块,组织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指导、评估。北爱尔兰的教育和图书委员会还设有生涯服务机构协助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生涯服务机构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职业和升学指导,协调学校与企业、工厂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的机会,感知职业的特点;为学生分析职业变化趋势和经济发展态势,帮助学生确定自己适合的学习和工作方向,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生涯教育日益变得重要的情况下,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力成为了落实课程重要的因素。在北爱尔兰,职业生涯教育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教师团队的责任,也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影响和渗透。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北爱尔兰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校还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学生的生涯教育和指导,他们被称为“生涯协调员”。他们负责与学校管理者共同制订生涯教育计划,还负责学生个人职业、升学选课指导和GCSE考试辅导,与社会和企业联系组织学生职业体验,负责学生职业生涯档案袋管理,与地方生涯管理机构保持联系等。

北爱尔兰的生涯教育是以法律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的,政府和社会力量在生涯教育和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爱尔兰成立了职业生涯服务处(Northern Ireland Careers Service),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和社会群体,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多元的服务。职业生涯服务处的网站开设了家长区域、人生规划、工作找寻、教育与培训、职业新闻与事件以及多种职业介绍等栏目,为学生和社会群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能开展个别化的教学和咨询服务。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得到生活和职业中的材料和信息,极大地拓展了生涯教育的空间和深度,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陷。不仅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生涯教育和指导服务,如联结组织(Connexions)、学习引领中心(Learndirect)、下一步组织(Nextstep)等,为不同群体提供在线的服务、信息和测评;许多行业协会下设职业生涯指导和开发部门,宣传和介绍行业的特点,提供信息和咨询,旨在吸引高素质的从业者选择他们的行业。

四、生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

北爱尔兰的生涯教育是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新课程中的生涯教育》为指导,与英国其他地区相比,其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标准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爱尔兰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当地和世界工作、生涯管理、企业与创业。了解当地和世界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不同职业的类型和特点;了解世界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对职业的影响;了解未来职业变化的趋势,知道北爱尔兰地方产业的变化和特点。生涯管理具体包括自我认识和生涯认知。生涯管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其中,自我认识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兴趣、需求、价值观和态度,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生涯认知帮助学生参与职业决策评估,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与创业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基本要素、运作流程、主要特点以及对从业者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基于个人和经济发展需要来创业,鼓励学生积极创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生涯教育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知识、正确的自我发展和职业初步选择。职业生涯教育在各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阶段目标。例如,第四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标准包括学生能探索自我就业,知道如何去获得与职业、就业相关的信息;审视经济全球化对职业的影响;了解和调查基于雇佣者与从业者双方权利和责任的企业招聘和留用程序;知道雇佣者与从业者如何去维持有效的工作环境;调查有责任的企业如何在社区发挥作用;能基于当地经济和专业指导制订个人生涯规划。

与第三阶段相比,第四阶段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呈梯度上升,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如在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上,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能评估个人技能,确定个人的兴趣领域并设立自我改进的目标;能树立职业是动态和变化的概念;能参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知道职业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并深受家庭和社区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各种熟悉和不熟悉的职业等。而第四阶段则要求学生在职业生涯信息咨询和指导项目的参与中明确知道职业选择的范围,能基于当地经济和专业指导来制订个人生涯规划,并能反思职业规划制订的步骤,提炼影响自我职业成功的挑战因素等。从不同阶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各有不同,第三阶段的学习更侧重于认识阶段,了解自我和世界,而第四阶段更侧重于规划阶段,制订负责任的、适合于自己和当地经济的职业规划。

五、生涯教育的教材和活动设计

教材和教学内容是落实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媒介,在北爱尔兰,职业生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有权选择教材或教学资料确定教学内容。教材选择的“随意”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随意”。国家课程考试和评估委员会出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统一大纲或课程法定标准。法定标准是教学计划制订的参照,学科课程标准是英国教师在入职前要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课程标准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和擎肘作用,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和阶段目标,系统地制订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匹配,设计教学活动来落实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从课程的角度来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国家课程考试和评估委员会不仅仅制定了课程标准,还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学生实习手册、成长档案袋、职业调查包、职业测评系统、分主题教学活动包、综合活动包、案例学习包等。与此同时,出版社和生涯教育机构会根据课程标准开发教材或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资讯和信息,供教师选用。北爱尔兰的学校和教师具有灵活的教材自主开发权和选择权,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会从各种教材和网站上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材料,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进行教学,进而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清晰,对职业的选择更明智。

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认识自我,探究社会和发展自我的过程。职业生涯教育应体现出“基于活动和探究”的理念。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查、头脑风暴、讨论、辩论、制作贴纸、画图、自我评估、竞赛、排序、表演等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讨论问答、展示评价中进行学习。其组织形式既有班级的、小组的、两人的活动,也有个体独立完成的活动。当然,社区、企业和工厂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课堂,学生常常以职业体验、志愿者服务、职业调查等形式去完成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六、启示

我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最近,我国教育部又公布了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改革方案。由此可见,北爱尔兰生涯教育的实践对于我国高考改革和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组织形式体现灵活性

从北爱尔兰的生涯教育经验来看,课程是强制的,实施是灵活的。基于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项目成为了当前生涯教育的发展趋势。其项目包括独立的生涯教育课程、综合型的学科生涯教育、个人生涯档案、自我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指导、一对一的升学和职业指导、心理测试、工作体验或实习建议、职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及处理等,还有诸如职业体验日、模拟面试、个人履历制作以及其他与职业有关的活动,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学生职业认知和体验的目的。

2. 能力培养体现综合性

当今生涯教育已进入了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生涯能力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核心素养强调统筹计划、职业规划、团队协作、人际关系、风险管理和决策制订等综合能力。

2014年3月,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影响人生涯发展的“成人工作技能”调查,其中就包括技术充足环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推进生涯教育时,要将培养目标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相结合,与跨学科能力相结合,与经合组织的“成人工作技能”相结合。生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传授升学、求职的技巧与策略上,单纯地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工具,而是要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和道德,提高其终身学习和生涯管理能力。因此,职业生涯的课程必须体现情境性、融合性和人文性。

3. 教学评价体现多元化

北爱尔兰生涯教育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学期测试和GCSE等国家统一考试,而过程性评价才是最主要的,其理念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评价过程。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progress files),记录学生学习或活动中的定性分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成长档案袋中包括了学习计划、职业规划、职业调查数据和总结、职业体验记录、模拟面试、面试申请表等,还可以为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鼓励学生建构自我和获得支持,规划和建构自己的学习生涯。

生涯探索 篇8

职业生涯规划, 也称为职业生涯设计, 它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为自己确立不同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常主要包括专业思想与学习目的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观教育、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准备和择业技能训练。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成功的人生是科学规划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如何使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尤为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创业观教育的过程。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根据自身的条件, 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让学生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才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动力, 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了解自己并理性择业, 可以树立积极的心态, 顺利踏入社会, 走上职业岗位, 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3.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结合新生入学教育,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入学教育的目的是让新生了解学校, 了解专业, 转变观念, 转变学习方法, 确立今后自身的发展目标。对新生来说, 专业思想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 要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目标以及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等, 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 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可以通过入学教育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再结合主题班会, 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就读学校的概况, 所学专业的课程、学习要求、就业方向以及专业发展的前景, 让新生一入学就有了职业生涯的目标。同时, 再以专业就业的前景为教育的切入口,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明确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 教育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2) 结合中职学生特点,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由于部分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 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目标不明确, 掌握专业技能不强。同时,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择业时比较盲目, 挑三拣四, 定位过高, 使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 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定位, 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 才能够准确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 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3) 结合当前就业形势,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重视, 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中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 中职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加大。同时, 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 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吃苦耐劳的农民工都在与中职毕业生抢饭碗, 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如何保证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顺利就业和创业, 学校必须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教学, 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宣传橱窗、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教育, 使学生能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学好专业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的竞争力。

(4)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因此, 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教学中, 采取了讲授与案例分析以及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 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课, 使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确定发展目标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其次, 通过与学生分析教材的案例, 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 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知道, 发展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每个人都有许多人生目标。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的人生目标合理吗?”“如何确定合理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了解个人的特点、了解社会的需要, 立足本人实际, 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5) 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教育, 涉及面广、时间长, 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固然必要, 但是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紧密结合。学校可以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实习, 请毕业生和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给学生作讲座, 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同时, 学校可以请家长到学校, 一起参加学校举行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形势分析、行业发展报告等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社会, 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生涯探索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几年来, 艺术专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定位不明、就业缺乏竞争力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 丰富和完善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内容, 针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生涯规划为基础而根据个人对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 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一、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

1.“艺考热”的升温

当代艺术教育看上去很繁荣, 各种名目的艺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 全国有7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冠中曾经批评, 艺术院校盲目招生是为了院校的一己之利。他说, 一个社会根本不需要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多艺术家, 希望一些高校不要再这样粗制滥造艺术人才, 这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不利。专家们希望艺术类专业招生不要盲目地跟着利益跑, 高校要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着想。众所周知, 培养一个学艺术的大学生需要的费用是昂贵的, 一般院校每年的学费都在10000元, 而有的美院则在15000—20000元, 四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等加起来需要近10万元, 这让一般家庭难以承担, 然而高昂的学费并没有阻止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这便在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不正确观念, 应该说, 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持乐观态度和对工资持理想化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校的原因

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 我国起步比较晚, 因此, 许多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自己的生涯规划, 更有甚者, 大学毕业了也从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 更没有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在我国高校中, 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据了解, 目前, 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仅能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 或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 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等, 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

3. 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 大学过得非常空虚和无聊。二是现在的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聚集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 很少走出去参观招聘会, 或去一些单位实习, 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三是对于网络的诱惑缺少自制力, 不能充分利用网络, 结果, 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上网要么聊天、看娱乐新闻, 要么打游戏, 一部分学生甚至沉溺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四是大部分文化课分数低而选择艺术专业的考生, 在日后深造中, 可能受限于文化基础, 艺术需要多方面文化的滋养, 艺术造诣的高低与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不是出于热爱而报考的学生,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 即使被录取, 也难有造诣, 充其量只会成为没有创造力的“匠人”。五是不少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进入了大学就进入了“伊甸园”, 各科考试只要及格就“万岁”, 生活自由散漫、缺少目标、没有计划、缺少行动, 害怕受苦受累。很多人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 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 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 自己不去努力实现理想。一些运气不好的、找不到所谓好工作的大学生就在社会上“飘着”, 或是隔三差五地换个工作, 以至于不少人到了30多岁的年龄还在频繁更换工作, 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法

1. 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 树立忧患意识, 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多与往届毕业生联系, 请教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多听一些讲座, 学习一些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其次,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 不可盲目地“撞大运”。教师应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引导他们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以便他们在大学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最后, 高效行动终身学习。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 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 没有达到目标的行动, 目标就难以实现, 更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艺术专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规划, 建立切合实际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计划, 提高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在此基础上, 根据自己所选定的职业要求来确定自己应该达到的其他一些具体的业务能力, 以便在求职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2. 加强职业训练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构建学生发展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同时, 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 帮助学生多参加职业训练, 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应结合课程的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艺术竞赛, 如公益广告、DV、Flash、动漫、摄影等内容的设计竞赛或展示,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做到学以致用, 为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接触艺术的机会。利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优势组织竞赛活动等职业训练, 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 开展各种专业型的艺术讲座, 打造高品位和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可以邀请成功毕业生、校外知名人士来校与大学生交流。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活动和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 调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 建立稳定的艺术教学、实践基地, 组建师生艺术实践演出团体,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合作机制。

3. 改革教育教学

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不断增强艺术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专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专业适应主要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 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 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上变教授知识为主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 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讲, 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广泛开展项目性合作, 即通过与社会各行业的项目性合作, 拓宽在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 增强供需双方的深层次了解, 为学生创造就业求职机遇。艺术类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性合作中去,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接触实际, 也使合作方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全面评判的机会。

4. 针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西方国家首先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 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未来的人应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受到世界上高技术领域的创业热潮影响, 正在逐步得到重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大学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 截至当年9月1日,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 实现就业人数245万。我国目前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 据有关部门统计, 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 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 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 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 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 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机制, 努力开辟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和大渠道;找到一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周济特别提出要“鼓励、支持、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大力提倡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此形势下我国的创业教育也渐渐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艺术专业学科专业性较强, 与市场联系密切, 学生大多崇尚自由, 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 种种因素决定了艺术专业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 依据这种优势学校可以设立创业教育课程, 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能够从微观角度了解创业方面的具体知识, 如企业常识、商场游戏规则、创业者能力等。其次, 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有能力的院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再次, 利用专业优势设立校内、校外创业基地, 增加学生创业的实战经验, 为以后走向社会创业积累经验和知识。

三、艺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近期效果

在艺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过程中, 根据我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 与往届美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相比, 近一两年我校美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高于往年, 在校就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并逐渐注重平时的就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此外, 我们发现, 美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好于女生。一般来说, 男性对自身事业发展更为关注, 这也反映在他们对职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女大学生应当更为积极、自主地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探索。此外, 学生干部在“人际关系”、“自我提升”等方面好于普通学生。城市生源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维度上优于乡镇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这些结果能够为美术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

生涯探索 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选课制,学分制

1 学分制条件下选课制度的发展脉络

1.1 学分制和选课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及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已逐步被普遍采用,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我国近一轮学分制改革自90年代末启动,历经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等几个发展阶段,逐步成熟。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习以指导性引导代替指令性命令,它以“学习自由”和“个性化培养”为指导思想,倡导自由的个性教育和人的个性自我形成的教育理念,具有选择性、灵活性、有效性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符合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有利于培养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制度,是选修课制度的简称,又称选科制(elective system),它亦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修得足够的学分是一种外在形式,而所选择的课程才是核心价值。如在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只采用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而没有完善的选课制度去体现学生自由的权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选课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进行自主选课,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一所大学、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选择,本身就折射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经常被人们看作是高等教育的“黑匣子”。(1)这个“黑匣子”是各种高等教育思想、模式与实践的荟萃之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2)

1.2 学分制条件下选课制度的发展

正是因为选课制度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国外大学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围绕课程改革展开的,视课程改革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问题成为每次大学教育改革辩论的重点,并且,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都需要通过特定的选课制度具体呈现。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期,也需要及时沉浸下来,审视形势,总结收获,反思不足,进一步探索未来的改革方向。

1.2.1 国外选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是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其选课制度也最具代表性,历史上历次重要的课程改革事件都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土壤。1828年,著名的“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提出共同必修课程(common subjects),为了维护古典学科在课程中的稳固地位,当时制定的选课制度目标是提供人们心灵的训练,培养有良好教养的人而不是专家。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Eliot)提出自由选修课程(free electives),通过不断压缩必修课程,使哈佛形成了自由的传统和对学生的尊重的校风。于是,1870-1910年,这40年期间,美国大学盛行自由选修。自由选修制在拓宽知识范围、增加学术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混乱,例如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浅学现象”,以及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丧失等问题。(3)1909年,洛威尔(Lowell)出任哈佛校长后,针对自由学分制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取消了在哈佛推行了40年之久的自由选修制,创设了主修课程(concentration),建立了主修、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和自由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他认为,“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什么都懂一点儿,而对有的学科要懂得彻底”。(4)和这种选课制度相配合,美国大学陆续创立优等生学习计划(honors program)和独立学习计划(independent study),设立概论性科目(the survey course),并建立住宿学院制和学生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思想的指导下,选课制度不断发展和更新,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在此后的改革轨迹中,哥伦比亚大学于1917年推出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的概念;赫钦斯(Hutchins)校长1929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建立以经典名著(Great Books)为特色的共同核心课程;1945年,柯南特(Conant)校长领导委员会推出了鼎鼎大名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使通识教育发展为全国性的运动,成为美国数百所大学新的课程改革浪潮的主要推动力;此后,博克(Bok)校长和罗索夫斯基(Rosovsky)于1978年提出《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书》(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以核心课程取代了原来的通识教育;2002年,哈佛学院院长科比(Kirby)又启动了自1978年以来哈佛最全面的以“学生将成为怎样的人,他们离开学院后要过怎样的生活”为主题的通识教育改革;2007年,哈佛大学《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以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原有的核心课程,重新建立了八大范畴的课程体系,更加面对现实、面向世界、强调时代变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点。

纵观美国选课制度的发展历程,美国历次课程改革的思想都反映出美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更是西方人主流价值观相互博弈、取长补短的结果。当前,美国高校主流的选课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明确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an educated person)。与普通通识课程只注重人类共同遗产相比,核心课程强调的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在知识广度的基础上,更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及课程的整合。(5)第二,“分布必修”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思路。它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做出规定。这种设计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经验相结合,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变化。第三,“自由选修”部分选课形式多样,选课自由度大。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择任意感兴趣的课程,学校提供的选课菜单也非常丰富。在自由选修计划中,学校只作一个总体学分量的规定,而不对学生选课作任何限定,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但同时校方对学生选课会做有效的引导。第四,无论何种选课设计,都更加强调大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综合性。其核心是要将现实中独立存在的学科知识要素联结成一个结构性知识系统(或结构性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平衡。通过多方式、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使各种独立学科知识要素被整合成一个立体型的知识网络系统,使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适应现实要求的素质,更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

1.2.2 我国选课制度的发展现状和瓶颈

我国的选课制度是和学分制相伴相随,共同发展的。我国是较早实行学分制的国家之一,但是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取消停顿阶段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和选课制度。到了90年代末,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号角的吹响,短短几年间我国即快速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校学生人数的激增,带来诸多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始认真反思并寻求新一轮学分制改革路径,并形成了同一性和差异性相互交融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学分制模式。综合来说,我国高校现行的学分制主要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模式,但其采用的选课制度基本均属于“必修+选修”的组合。我国当前主流的选课制度具体表现在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大类,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选修”、“学科基础(共同)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选修”、“实践教育”等几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宽通识、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我国的学分制改革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由于受到学年制、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我国高校的选课制还很不完善,在具体操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我国选课制度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受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资深课程论学者克利巴特(H.M.Kliebard,1931)曾指出:“人类的欲望无穷,而世界上的财富却有限,为解决这个矛盾,经济学横空出世;知识日新月异、越积越厚,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终究有限,为解决这个矛盾,课程论应运而生”。(6)由此可见,高校提供的课程必须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的,最佳的选课制度必须将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纵观我国各高校的课程设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两课”系列必修课程均要占到14~20学分左右,占到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半壁江山,这样的“通识”教育“通”的有限。其次,课程没有梯度,缺乏课程意识,综合性课程不足。纵观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部分专业的专业课程几乎是一系列专业相关课程的大拼盘,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和梯度体现不足。以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计划(7)为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共34学分,课程设置没有五花八门的名称,但是涵盖了从基础微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顶峰课到方法论课和写作课等等一系列综合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的学生怎么可能缺乏厚重的经济学基础呢?最后,我国的选课制度设计适切性不够。美国课程论之父泰勒(R.W.Tyler,1949),在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上,提出适切的课程内容选择应当有三个来源:学生、社会和学科。(8)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美国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很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大约在20%左右。美国高校普遍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尤为重要。(9)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选课制度在人才培养的“宽通识、厚基础、重实践”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亟需将人才培养理念和社会需要充分结合,制定一种不一定最完美、但一定要具有普适性的选课制度。为此,本文提出在当前的选课制度设计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理念

2.1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于1957年提出,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普遍认可、重视,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从提出“STC理念”的美国,到德国的“动态性职业生涯辅导”,再到加拿大的“职业顾问指导”,以及20世纪中后期日本将职业生涯指导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意味着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群或者继续深造的人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我国本科毕业生数已达到每年260万人,其中有大约不到50万人继续攻读研究生学历,再扣除出国留学的人数,我国每年有超过180万的本科毕业生将进入社会就业,这与我国众多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吻合的。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本科生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就必须紧紧扣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我们的选课制度中去。

2.2 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设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其目标的设定不仅需要符合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理念,更需要置于整个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内加以考虑。在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我们引入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的概念,即:使个人能更好地生活、就业,并能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一组能力、理解力和个人特质。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可雇佣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构成:本质属性(如善良、信赖等);个人特质(勤奋、自信等);基本可迁移技能(包括阅读和计算能力);关键可迁移技能(沟通能力、适应性、团队协作能力等);高水平可迁移技能(包括自我管理、商业意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知识背景。由此可见,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必须使经过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对象最终具备符合可雇佣性各项要素条件的能力或素质,它所包含的内容已远远超过掌握基本的专业文化知识。此外,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设定必须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相关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萌生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它注重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最高任务,它可以分解为若干具体的任务和环节,要实现人才培养这一最高任务,高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仅仅为了就业而设定的短期培养工作,而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考量,任何职业发展教育都离不开正规的专业发展教育。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并以此为载体,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协调统一,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进行。

2.3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至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目标理解狭隘。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工作主要隶属于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管理,它被普遍理解为一种大学生就业前的求职辅导工作,因此该项工作往往由就业指导部门或学工部门单打独斗,导致缺乏理论研究,缺少具体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同时,指导教师更换频繁,与校内其他部门配合不足等也将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能充分得以实现。其次,我国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和研究,没有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高校仍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看作学生毕业生前的一个标准化教育环节,忽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主体针对性。最重要的,我国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和完整的教学活动体系相结合。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被排斥于正常的课程体系以外,往往被认为是思政教育或者就业教育领域,这样则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多重性,高校下大力气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往往也流于形式。由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是割裂的,缺乏学科间的渗透,导致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养成过程被人为地分割开来。

由上文所述,我国当前的课程体系和选课制度迫切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而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又亟需被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融入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高校选课制度。

3 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选课制度构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并不是意味着在现行的选课制度中,增加一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或者增加某个包涵职业生涯发展内容的课程模块。这样的做法,仅仅意味着对学生管理工作条块下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增加课时比例而已。我们需要的是在课程改革以及相关选课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仅掌握厚重的学科专业知识,拥有宽广的跨学科视野,还具备强大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新的选课制度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加强远景规划,提升宏观视野。近几十年来的通识教育改革告诉我们,学校的教育应着眼于长远,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最缺乏的人才不是专才,而是通才。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而检验这种素质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则是社会。我们一整套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能够在当今社会生存和有效就业,更需要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进步、国家振兴的需要。因此,学校从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设定,应当融入职业导向性和现实意义,重视对学生可雇佣性相关组成要素的培养。

(2)突出“三全育人”的理念。“三全育人”,即指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思路。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首先具备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种个性品格的培养不是一堂课、一个讲座、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的。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教育的内容也是系统的,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要充分整合所有校内资源,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自发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充分优化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实现专才与通才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升课程的综合性的重点是要将课程门类的综合转向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狩猎。提高课程的前沿性意味着教师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经常让学生接触到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则是要体现教学的“授人以渔”理念,即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教学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的能力。

(4)加强课程间的融合。首先,要加强专业课和职业规划课之间的融合。要挖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体系中应有的实践性、职业性的教育内容,融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其次,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随着科学从分化逐渐走向综合,知识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跨学科、跨专业的趋势,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和选课制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促使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综合,使学生具有职业迁移的能力。最后,还应当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美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出台一系列国家报告强调专业技能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例如《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就明确指出,“在我们进行课程重构和学校改革的努力时,高学术能力标准和高职业能力标准应该手牵手走到一起来。”

生涯探索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7号文),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我院从2009年起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团队不完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人的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学科,缺乏专业的教学团队,对高职院校对职业规划课的特殊性和前瞻性认识不足,对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和观念认识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导致教学与现实脱离突出。

(二)重视就业临时包装、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学院上下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各系推出了模拟面试技巧和校园多场招聘会,帮助学生迅速应对求职面试。但忽略了对人才需求趋势、职业发展前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自我完善,而决定一个毕业生是否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依靠學生“内功”。

(三)重视规划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从现实情况看,学院较早开始把职业生涯课程由选修课迅速转变为必修课并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单一化的教育模式,要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及其个性特长,了解自我、认识自眼于全体而忽视个体现象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我,帮助学生找到一条促进其潜能充分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二、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迅速构建科学课程评价考评体系。课程评价与考核从一定程度上为该课程教学安排指定了方向。因此,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学生职业规划应用能力是一项综合的实践能力,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如: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评价知识、能力与运用技能,又要全过程评价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通过学生课内外自评、互评,以达到充分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二)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人生方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既要学生立足一生,做好顶层设计,又要采取实际行动分布实施。要帮助学生充分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通过一系列任务完成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会选择什么等问题,还要为学生在职业目标与学生本人潜能之间谋求最佳匹配,以学生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寻求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及缺陷,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方法探讨

职业生涯规划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也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通过引导张帖板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导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就是利用经过教师精心组织(不是传统的教材)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地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和使用什么技能,以及怎样去完成。

(二)张帖板法。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教学方法。学生把自己的意见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提出问题,将讨论结果和想法用关键词写或画在卡片上,并由教师、学生自己或某个学生代表别在张贴板上。师生共同通过添加、移动、取消、分组和归类等方法,将卡片进行整理合并、系统化处理,得出必要的结论。

(三)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能互补智慧、集思广益的学法。它像一把课堂活力的钥匙,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帮助学生猎取丰富的知识。由各小组选派代表访问老师或专业带头人,形成访谈报告提交小组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发现疑问;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

(四)案例法。案例法是研究者如实地报告某一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以此作为资料积累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是对一个单独事件进行的记载,也可以是对一系列相关事件进行的连续性、追踪式记载。案例研究的主体是对事件的准确记录、记载,而对此进行的分析和干预、矫正、治疗等措施则是深化的研究。

(五)自学指导法。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辅导为副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内容的五个任务编写中都编写了知识拓展内容,他们涉及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国内外职业教育简介、漫谈创业、职业锚理论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和视屏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应针对自身实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实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职业生涯中的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索 篇12

一、领会领导意图

工作中既要准确理解公司需要你做什么, 也要领悟你的顶头上司对你的期待。一线主管有责任清楚地说明对员工的期待, 员工也有责任确定主管对自己的期待。如果主管不跟你讲, 你又不会“通灵术”, 那么你就直接询问主管, 开辟交流渠道。交流渠道畅通, 交际双方在讨论你的具体工作职责、报酬等就会开诚布公。有时你可能发现主管对你的期待不是很清楚, 这种情况说明主管没把你当成高价值员工, 还需要有一杆秤来衡量你对公司的价值。如果发问还有不可预测性, 那么不要患得患失要不惜一切代价问。高效能人士的第三习惯是试图先理解他人的想法, 然后再指望别人理解你。无论何时它都比搞好你和主管关系更重要。有时候出现问题一是因为缺少沟通, 二是理解错误。如果主管有一套跟你不同的价值体系, 就会经常有误解。很可能是你和主管有很大的年龄差。了解你和领导分别属于哪一代人, 理解每代人的价值观差异, 对你和主管的相处大有裨益。

二、回答领导没想到的问题

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没有几个, 大多人都得过且过, 从来不考虑将来。甚至有些人讲“无论明天发生什么, 我都有准备。”这类的话, 而实际上这是他们在外力作用下的本能反应, 而不是掌握自己的命运。低价值的员工就犯类似的错误, 他们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毫无目标。他们只想随波逐流, 公司已经为他们精心设计了职场之路。问题是, 大多数公司并没有为其员工计划职场之路。

今天成为高价值员工是改变职业前程的最佳方式。要实现此目的, 工作态度上要积极主动, 回答老板没有提出的问题。如果问老板这样一个问题: “能为您效劳吗?”任何员工都有能力步入成为高价值员工的快车道。抢在老板咨询你之前主动提出帮忙的话你会成为受益者, 即便当时工作已完成。向老板询问是否可以帮忙, 至少表明三件事情: 一是出色完成工作。二是接受任务, 分担老板的负担。三是跟老板交流, 你是高价值员工。

成为高价值员工不仅仅要求干好工作或者需要时主动请缨。更要做到需要帮忙前, 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三个不可思议的词能制造浪漫, “我爱你”; 两个词能挽救走向颓势的关系, “抱歉”; 七个词能明显确定高价值员工“我能为你做什么?”恰到好处地用这七个不可思议和老板打成一片, 看看这七个词如何把我们送入高价值优秀员工的快车道。

三、保持低调

一位公司的老板曾说过“我宁愿要30 名普通员工, 他们会一整天相安无事地工作, 而不愿要一天到晚勾心斗角的30名最优秀员工, 最有创造力的员工往往最爱挑起事端。”你无法改变别人的矫揉造作, 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我们大多数人意识到个人怪癖, 很难发现工作怪癖, 工作怪癖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 一) 灵活适应改变。历史上由于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 职业突然产生或者消亡的例子不胜枚举。20 世纪80 年代, 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 康柏公司成功兼容IBM公司个人电脑, 一马当先, 迅速以行业领军身份出现。康柏占领了西尔斯和巡回城市百货公司等零售店的货架。他们所向披靡, 建成了大多数公司可望而不可及的零售网络。与此同时, 1984年德克萨斯大学的一名学生开始在宿舍里组装电脑, 由于省去零售环节而强势上市。省去中间商的利润, 直接进行电话销售, 因此他的电脑卖价更低。有人订购的话, 他不计发明成本, 仅收组装费用。后来他的公司借着因特网浪潮乘风破浪, 戴尔公司顷刻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公司, 由于敏锐的市场感觉以及技术上领先对手的优越性能, 迈克尔·戴尔一跃成为实际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 二) 运用逻辑推论来思考。管理者看到思维惰性的人会极其恼火。假如你在律师事务所上班, 合伙人是王强。复印机即将瘫痪, 就这一问题安排你和王强调查新复印机, 然后推荐另一位同伙。三个经销商第一次报价都是10, 000 元左右。王强接着找经销商洽谈, 最后他发现有一台配置相当的复印机, 仅售6, 000 元。该复印机的制造商可信度记录良好, 但其它律师事务所称该复印机报价接近维护费用。当询问王强运作成本时, 他即刻递上方案给同伙, 同时明确告之, 其它律师事务所称该复印机实际上没有维护成本。王强过于热衷节省, 本身没有深思熟虑。你只有向他解释, 维护成本只包括维修和日常使用, 而运作成本则包含维护成本加供应成本。审核文案发现价值6, 000 元的这台复印机复印一份, 印墨成本两元, 其它复印机每复印一份, 印墨成本才一元。年复印成本相差10, 000 多元。10 年以后就多掏100, 000 多元。希望王强从这件困扰中幡然醒悟。由于不会运用逻辑深思熟虑地推理, 也会浪费合伙人和管理者的资源。

( 三) 不要挑选愉快的任务。管理者有挫折感的另一工作托词是员工拈轻怕重, 只做乐在其中的工作, 把兴趣寡然的工作留给别人。这类员工就像一名家庭成员拿走了袋子里所有的薯条, 留给别人的只是些碎土豆屑。一位工头倾诉由于其他工程队的员工没有从头到尾尽职尽责, 他的员工遭到经济损失。他监督白班员工, 员工每天上午不得不用掉15分钟清理上夜班的其它工程队员工留下的凌乱杂物。每天下午也要用掉15 分钟清理他们自己的杂物。每天员工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不能进行生产。晚班的员工则可以在岗位上创造更多产品。红利将给最有创造力的团队, 自然而然赏给了晚班员工。他的员工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却挨罚。一次新来一名工厂管理者, 他接手夜班工作, 员工认真负责清理杂物, 白班员工的产量超过了夜班, 得到了红利。不做完整的工作就不会成为高价值的员工, 完整的工作包括不令人愉快的部分, 例如文件归档、填写文书或者清理办公场所。有些任务看起来并不重要, 但是它是你完整工作的一部分。

四、高效之人也是难缠之人

如果员工占有公司的资源太多, 那么高效员工产生的价值就会相应减少。一名管理培训生, 按照要求做每件工作, 也主动投入很长时间去做没有要求却想做的业务。每次他走进总经理的办公室, 他便时刻给经理提供公司的最新进展。一天经理很婉转地要求他把想要汇报的内容列出一张表, 以便经理最后腾出时间来看。他每小时都跑进经理的办公室表功, “看看我! 是不是是很能干?”可能当时那位管理培训生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他没有处在经理的位置。他的热情耗掉了老板太多时间, 他成为高消耗员工。他没有看透这点有四种原因。第一, 他只想到了眼前。对他而言10分钟就是10 分钟。从没花时间想过, 如果他一天挤占老板10 分钟, 每天6 次的话, 他就耽误老板一小时时间。第二, 他从没考虑过, 他是众多想要花时间见他的员工之一。老板不能给每位员工都腾出10 分钟来, 当然更不可能有一个小时。第三, 他没有领悟到他们人生阶段的差异。他很年轻, 老板是有老婆有孩子之人, 老婆孩子在家等他, 他不想多出一小时来听员工摆龙门阵。第四, 他没有考虑到老板的薪水大概是他的二倍。他十分钟的价值等于他20 分钟的价值。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 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 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 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换句话说,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 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 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职业定位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当前, 我国企业普遍受到青年员工频繁跳槽的困扰, 员工队伍的动荡、优秀人才的流失让企业管理者们很是头痛。对于青年员工离职的众多调查显示, 员工之所以选择跳槽, 个人职业需要未能满足是主因。他们觉得自身职业发展受限, 因此决定寻找新的突破口。通常青年员工有着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自己和企业没有客观的认识, 虽然年轻敢闯, 但好高骛远、职业稳定性差, 他们的频繁流动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对青年员工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已成为管理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个体如何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获得不断进步, 进而实现人生职业价值目标。

上一篇:人工干预下一篇: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