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需要

2024-08-21

职业生涯需要(共12篇)

职业生涯需要 篇1

家庭教育需要公权的干预和引导

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通俗地说, 家庭教育是与孩子出生俱来的, 孩子一出生, 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不管父母有没有意识到, 婴儿的成长, 或者说婴儿的“社会化”进程, 就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 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区别只是家庭教育是自发的, 还是自觉的。任何职业, 都必须培训上岗, 只有“家长”这个“职业”, 不培训都上岗。堪称天下“职业”第一大怪现象。

家庭教育要从自发走向自觉, 一要政府指导, 二要家长学习。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制定颁布第一个 《家庭教育发展的五年计划》, 家庭教育工作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研究、指导和学习家庭教育, “造福家庭, 造福民族, 造福国家”成为家庭与国家的共识。1997年, 教育部与全国妇联颁布了第一个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它的意义是国家第一次为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行为“立规”, 明确规范家长教育行为的“国家意志”, 迈出公权干预和引导私人领域教育行为的重要一步。

这次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息, 即落实 《教育规划纲要》, 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 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天然优势和重要作用, 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 努力破解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难题, 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加快发展。

近两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家庭教育。他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长大后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 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习总书记曾经形象地阐述“价值观”, 他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 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 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运用总书记的“衣扣论”观察现代教育结构, 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既是家事, 又是国事。它关系家庭幸福, 更关系国家命运。德国福禄贝尔指出:“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所谓掌握在母亲手中, 即取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奠基性、深刻性和长远性。未来一代的素质如何, 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因此, 国家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管理领域, 主张“为国教子”。指导家庭教育, 管理家庭教育工作, 成为国家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突破观念障碍, 自觉肩负家庭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教育中, 家庭教育一度曾被边缘化。有两个观念障碍:一个是“大”与“小”的观念, 一个是“公”与“私”的观念。

“大”与“小”的观念是指我们对教育的看法, 到底是大教育观念还是小教育观念。一度家庭教育之所以没有争得应有的地位, 是因为小教育观念在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现代教育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 是否重视家庭教育, 已成为大教育观念与小教育观念的分水岭。贯彻 《教育规划纲要》,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强和指导家庭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

“公”和“私”的问题。家庭教育在国外也有被边缘化的问题, 他们有一个理念:认为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 国家作为公权是不应该干预的。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障碍。后来西方社会各界经过辩论取得共识, 认为家庭属于私人领域, 但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领域的概念。因为家庭状况的演变将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是国家要关注和干预家庭事务、指导家庭教育的根据。但是, 我国某些教育人士还抱着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 公权不应该干预的旧理念, 干扰学校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务是教子做人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这是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 是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 教师的重要, 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实际上, 这是对教育本质和价值的阐述。塑造人, 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更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中国民间智慧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三岁、七岁形成的什么东西, 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呢?科学知识吗?当然不是。应该是儿童从家庭学到的习惯和性格!家庭被人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因此, 早期教育塑造儿童坚强乐观的正面性格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西方智慧研究发现,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 而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2011年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2009 结果报告, 得出一个几乎相同的重要结论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正强烈影响其教育成功。

我们常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位的任务”是什么?是教子做人, 即做人教育、人格教育、立德树人。当前, 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中心主义。家长对“第一任务”的认识, 实质上反映出家长的“人才观”, 家长心中的人才标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在家庭教育中, 大多数家长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他们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 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 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能力的培养、对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正如哲人指出的:“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指导家庭教育, 最先要探讨的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要让学校和家长明确地知道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教孩子什么东西, 纠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错误的指导思想。

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指出, 儿童个性的形成始于家庭, 其全面发展始于家庭, 家庭教育对孩子 (身体、智力) 个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家庭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单位, 家庭教育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 可以刻骨铭心。生活中的细节 (所谓小事、体验和感悟) 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是在没有公共监督、没有他律的情况下实施的, 由此养成的良好个性、人格品格和行为习惯, 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因此要指导家长意识到并发挥家庭教育在做人教育中的优势。

中小学、幼儿园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指导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一项教育科研国家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 86.5%的家长表示, 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一家研究机构指出, 当前,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渠道共五类, 有:学校、社区、单位、传播媒介和社会专业指导机构等。其中:学校渠道, 无论是家长的接受率还是指导者的指导率都超过50%, 是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办好家长学校至少有两个要点:一是教材, 二是教师。教材, 实质上是家庭教育的观念。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教育文化。指导家庭教育要“道”大于“术”。教师, 不应是“教教材”, 而应是“用教材教”的人, 是可以点石成金的人。因此, 家长学校的教师一定要专业化, 一定要教育者先受教育, 有计划地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 尽快进修为家庭教育的专业教师。家长学校教材的质量, 特别是教师的专业质量, 决定了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的质量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质量。

职业生涯需要 篇2

据悉,这并不是华南师大的独创,就在11月,“普通高中学生发展之道”的国家课题在华东师大启动,其中的“职业发展指导”尤其亮眼。

近七成高考生不知职业兴趣

“我们开一个班会都要准备一个月,而关乎孩子一生的志愿却只花一星期,导致填报志愿时盲目、从众的现象非常严重。”

“高考完之后,很多学生还拿着志愿填报表问老师,我该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这种被华南师大附中校长吴颖民认为的“不正常”现象每年都在司空见惯地上演着。今年高考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高考生对自己的志愿填报没有想法,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好就业作为选择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

临到高中毕业,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对“职业”这个概念的认识仅限于“将来要用以生存”的工具,更谈不上对社会上一些常见职业类型的基本认识;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所在,眼光总是停留在分数和大学,认为“考了高分,上了好大学,好工作就水到渠成”,这些就造成引领孩子一生发展的志愿选择却在高考后短短的几天被仓促决定。上海天山中学是参与此次高中生发展指导国家课题的学校之一,其科研室主任谢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开一个班会都要准备一个月,而关乎孩子一生的志愿却只花一星期,导致填报志愿时盲目、从众的现象非常严重。”

华南师大附中心理老师李之宁表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缺乏也是导致一些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通过学校、家长的表扬和树立榜样,可以给孩子足够的学习动力,这些外在因素到了高中阶段就不足以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思考学习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等,他们需要自主发展的动力,而缺乏自主目标的指导,就很难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吴颖民还指出,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乏和滞后客观上导致了人才的浪费。“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学生盲目选择志愿,将来从事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喜欢的职业,是很难做出成绩和贡献的,而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特长则被埋没浪费了。”

毕业的小林经历过三次高考,第一次是因为落选名校被调剂到某农业大学而放弃入读,第二次是信心满满只填报重点大学而惨遭落选,第三次高考恰逢改革,他一方面不得不重新学很多知识,另一方面也没有复习兴趣,填报志愿时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再合理评估自己的水平,填报了一所专科学校。谈起这段经历,小林满怀感慨地说:“如果我能早点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正确评估自己,就不至于浪费三年的时间。”

“只关注几本教科书”带来尴尬

“学校教育以高考为目标,只强调考高分,在只关注几本教科书的现实下,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是什么。”

华南师大附中学生处主任廖耀良表示,高中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指导:学业发展指导、身心发展指导和职业发展指导三部分,其中职业发展教育也包括三部分内容,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发展的环境,定位自己的目标以及开始为达成目标而采取行动。而现在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学业发展,而忽视学生其他两方面发展的情况,特别是“职业发展指导”。“学校教育以高考为目标,只强调考高分,在只关注几本教科书的现实下,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是什么,学校也没有给学生相关方面的指导,更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我国的高中职业发展教育还相当滞后,国外一些学校从初中就开始有相关教育,比如法国中学分为文法中学、实验中学和综合中学,在中学阶段就能让学生选择大致适合发展的方向;在日本等一些国家,从中学就开始对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吴颖民说,“而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学阶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高中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学校还非常少。”

据悉,全国参与此次高中生发展指导国家课题的中学有40所,其中广州仅有华南师大附中和广东实验中学两所。廖耀良指出,在学校方面,一是有很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包括普通老师没有相关的知识和没有专任师资,据称,国外很多学校都配有专职老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指导,老师都有全球职业规划师的认证。

在家庭教育方面,大部分家长还缺乏职业发展教育的意识,要么对孩子要求单一,一切围绕“好好学习”,不重视发展孩子的多种素质和特长;要么虽然重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但多停留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层面,并没有长远考虑过孩子的职业发展。“家长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能力。”吴颖民坦言,“一些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却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和引导。”

李之宁强调,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其实应该从小就开始,而进入高中之后,就是迫切需要的。“职业发展教育并不是要孩子从小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并且以后都不得更改,而是要让孩子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填报志愿时能够有的放矢,并且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当然,也要有能力根据情况去改变自己的目标。”

从校本课程中发现兴趣

“我太崇拜那些创业成功的人了,我希望将来也能创立自己的公司。”

既然职业发展教育包括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就成了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整天只关注教科书,只关注校内课堂,学生无法认识自己,也无法认识社会。”吴颖民说,“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接触和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参加多种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能了解社会。”

学校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现和发展的平台,校本课程就是重要的平台之一。廖耀良介绍,华附开设了近百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每周六有固定参加校本课程的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除了校本课程,各种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等也是一大平台。“虽然我从小喜欢看书,但是高中参加文学社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就是学中文,将来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高二的晓芸说。而小齐通过选修“学生公司”这门校本课程,发现了自己在商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我太崇拜那些创业成功的人了,现在我都喜欢看财经节目,我觉得经济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将来也能创立自己的公司。”

在国外,除了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兴趣外,对中学生进行包括性格、爱好、价值观等综合方面的测评也是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现在高一学生入校后,我们也会对学生进行一个基础测试,这个免费测试主要是了解学生性格、特长等。”

天山中学谢老师表示,一个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软件测试系统----“高中生涯发展系统”的国家级课题正在研究当中,它将对学生进行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全方位的测评,并给出网络报告,“不过这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还需要一对一的面谈和咨询,这就要求学校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据介绍,目前天山中学正在培训相关师资,分别对全校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分批次和层次的培训。“现在很多高中老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对大学和专业也不了解,他们又怎么能够指导学生?”谢老师如是说。

职业教育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

“家长带孩子去旅游,可以渗透一些职业知识,比如导游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能力;园林设计师是做什么的,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

“以前是我的人生轮不到我做主,基本上是国家分配,因此职业规划意识普遍淡薄。但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可以自主选择,社会也需要有独立和自主意识的人才,因此至少中学阶段,学生应该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要做什么。”谢老师强调,家长应该转变认识,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家长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孩子,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特长,并且科学地去培养和塑造孩子。”

李之宁指出,鼓励孩子学好各门功课,广泛地参加各种活动,发展兴趣和特长主要是帮助孩子认清自我,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所处的发展环境。“这些教育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之中,比如家长带孩子去旅游,不要只顾着购物或拍照,而是可以从中渗透一些职业知识,比如导游是做怎么的,需要什么能力;园林设计师是做什么的,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

谈起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家长表示“应该让孩子做主”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都是误解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本意。“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想法非常正确,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家长在这方面就无事可做,家长有责任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而不是让孩子随波逐流地去发展。”李之宁说,“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是要孩子做好一个固定的职业发展报告书,而是要孩子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并具备去实现职业目标的动力和能力,其目标是分阶段的,是可以而且应该在现实中合理调整的。”

李之宁表示,家长在引导过程中,既不能放纵不管,也不要代替决定,重在给予指导和帮助达成,“比如高二选文理科时,家长应该起到提供信息和给予意见的作用,但最终选什么,应该由孩子自主决定。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执行计划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包括如何安排选修课、社团活动和课业学习等。”

专家说法

孙云晓:职业体验已成国际趋势

在美国,不少公司都设立有“带孩子上班日”,日本虽然没有带孩子上班的做法,但一样重视职业体验。早在,文部省就在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的支持下开展职业教育,目前全国138个

教师职业需要正能量 篇3

会上,教育局副局长讲了几件事,让笔者深受震撼。该副局长也是特级教师,而且依然在辛勤笔耕,依然在指导一线的教育教学科研。他说,有些老教师反映,现在的特级教师好像没有从前那样有“质感”了。听到这,我不禁脸红了——这是在诘问现在的特级教师,评上这项荣誉后,你在岗位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说,以前他在中学当校长时,有一回请来了一位已退休的特级教师,坐镇高三的数学。有一次,校长找来了其他地市的一些高三复习卷,递给老教师供参考。老教师接过题目,立马看了起来。不一会儿,老教师追了出来,手里拿着参考答案,说:“校长,烦请你把参考答案收走吧,这些题我要自己答,才会知道重点、难点在哪里。”那一刻,校长对这位已退休多年的特级教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校长又做了一次实验,将这份收集的数学纲要给了一位教研组长,告诉他这些题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尽量挑一挑融入高中数学的复习中。校长故意没有给参考答案。校长走后没一会儿,那位组长就从办公室里追出来,喊道:“校长,您还没有把参考答案给我呢!”副局长感叹道,这就是区别!现在的老师,不少是照着参考答案的提示解题,这样做固然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备课效率,但前提是以“牺牲”对学生解答疑难的探究为代价的。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试问,一个没有与学生一同“游泳”的老师,他能清楚学生的水性究竟是怎样练就的?他们的薄弱处究竟在哪里?如何有效地强化?还是那位老特级教师,在学校“蹲班”一年,还编写并出版了一本高中数学复习指导用书,本来教材中有十六个模块,他自己又总结增添了八个模块,形成了二十四个模块的完整复习指南。这不单是业务能力、业务水平问题,更显示了其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真热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位副局长慕名去听一位省内某历史特级教师的课,他说,那位历史特级教师就像央视讲《清宫七十二史》的那位专家那样,完全脱稿,洋洋洒洒,出口成章,俨然就是早期的《百家讲坛》,且水准一点也不亚于央视邀请的专家。这就是他心目中的特级教师,行业中人人景仰的楷模。

听到这,我再也坐不住了——今天坐在台下的与过去的特级教师比起来,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我的水平大致也这样!”也许你会说,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含蓄、委婉,谁就是有真本事,也不敢如此造次啊!

的确,我们自己是不敢这样“看重”自己的,但自古也都有“文人相轻”的说法,所以,有几个人真正在心目中服过谁?评上这,评上那,更多的是机遇与运气。话虽这么说,但如果真没有一点“底气”的话,相信你就是拥有某一荣誉,心里也是不踏实的——因为是骡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的!南郭先生也总有迈不过坎的时候!

于是,我想起了,每当肚子饿,眼前要冒金星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总会从口袋里掏出早就预备的巧克力,剥开包装纸吃上一块,顿时感觉好多了——这是在补充热量。人,在疲劳发困的时候,往往需要喝上一瓶“红牛”来“硬扛”。虽是“应急之策”,但确实管用、有效。这就是所谓“能量”的力量吧。

笔者认为,教师职业也需要这种“能量”。特级教师虽是终身荣誉,但也需要通过每年的考核来“过关”。

但考核是外力推进,是外因。特级教师要想再上一层楼,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内因的推动,那就是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这样崇高的荣誉,不仅是对我们过去教育教学工作的褒扬,更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新期待——能以荣誉为新起点,在名副其实的基础上“造福更多的一线教师”,形成辐射作用,真正在引带中再寻求突破与发展。

我们要每天不停地问自己:我今天是否准备好了?我能以全新的面貌投入新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吗?我对待一线实践中的每一件事务,是否件件都能成为他人的表率?昨天我有否偷懒?我昨天阅读了吗?我昨晚笔耕思考了吗?我昨天的备课,是否有新的设想出现?我原有的知识界面是否每天都在不停地“刷新”……这样扪心自问,这样一日三省吾身,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审视并暗示自己,每天不断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拥有了这样不竭的能量,相信特级教师每天站立在讲台,站立在教师群体中的姿态都会是优雅与洒脱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垂范的力量不可低估,特级教师若能天天以这样的姿态挺立在校园中,对其他教师会是一种无形的感召。笔者所在的学校今年招聘了13位新教师,其中11位是应届毕业生,5位是应届研究生,这些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有些自视甚高,甚至有些自负——以为以自己的学识,来教小学绰绰有余。但实践下来,行政会跟踪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有问题,行政干部就诚恳地指出,希望年轻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抓好班级常规,正确地传授知识。特别是教一年级的小朋友,拼音教学非常关键,但有几位新教师虽是北方人,但在拼音教学上还是有知识性的“硬伤”,指导教师指出来,有个别教师还不以为然。于是,学校举行了新教师恳谈会,请新教师参观校史展览室,请老教师谈学校的优良教风,请他们阅读结集出版的《来自平面媒体的报道——学校的发展轨迹》,阅读《槐台弦歌》,了解身边教师的感人事迹,请他们聆听校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推门课”,近距离地让他们感受身边的榜样,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并积极鼓励他们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三年内成为合格小学教师,五年内成为骨干教师,七年内成为优秀小学教师……学校还不断地创设平台,安排导师,提供舞台锻炼年轻教师。这就是在不断地给年轻教师输入正能量,让他们消除自负,重构自信,把握当下,奋发图强,力创佳绩。

有了正能量的特级教师,就会像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火车头一样,在他们的牵引下,年轻教师的马达启动了,而且能量十足;中年教师的干劲也被调动起来了,因为他们看到特级教师并不遥远,他们就在自己前头,向特级教师看齐,站立校园的每一天,都会是精神抖擞,朝气喷发的;老教师虽然快要退休了,但在特级教师的精神感染下,他们为了不给离开讲台后的生活留下遗憾,也会更自觉主动地“畅饮”正能量牌“红牛”,把冲天的干劲一直延续到退休之日。

可见,正能量的输送,对各个层面的教师都是一种催发。教师职业一旦浇灌了汩汩流淌的正能量,相信教育教学的明天,铺展开的将是斑斓绚丽的画卷!而这,正是每位热爱教育的教师一生所待!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3)

高中阶段需要生涯规划教育 篇4

生涯规划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段重要里程。高中学生面临着进入高等教育或进入社会的现实选择。如何在这个阶段设计好自己未来的角色与实施规划,对一生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失败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角色定位不准;不是没有理想,而是推进策略不当;不是没有毅力,而是修炼方法不妥。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修炼、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方法与技巧,克服“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态,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方法,设计、选择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生涯规划教育在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开展比较普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比较成熟。其不光有独立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如,美国语文课在介绍《富兰克林自传》时,会要求学生理解“富兰克林每天24小时安排计划表”的时间规划,并“做出一个自身提高计划”;在介绍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时,会要求学生分析“今天什么职业在浪漫和冒险方面能与19世纪成为一个河船上的领航员相比”;在介绍杰克·伦敦的《生火》时会要求学生思考“在冰天雪地的边疆生存下来,最需要什么品质”;在介绍约翰·斯坦贝克的《龟》时,会让学生“描述一件能反映你当时人生方向的经历”,讨论“龟的素质在当今有哪些优势或劣势”;在介绍哥伦布的《美洲航海日志》时会有个人领导能力测试的要求,等等。这些要求以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演讲比赛、日记写作、实践体验等方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他们的生涯训练活动也十分丰富精彩。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走访流浪中心,让他们认识贫困,服务穷人,明确“服务社会是生涯规划的起点”,“帮助别人是为自己创造机会”。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财务规划和理财能力,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虚拟账户,发给一笔虚拟货币,以股票市场实时指标为标准,指导他们以模拟方式进行股票投资。每个月盘点个人虚拟资产,评选出优秀者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经过这种长达数年又具有实战特点且极富趣味性的训练,学生的财务规划和实施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有利于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地方至今还没有开展此类教育。已经开展的地方大都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据我们对部分高中学段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对生涯规划完全不了解的占78.6%,略知的占16.7%,较深了解的仅占4.7%。

由于生涯规划教育不够普及有效,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存在不少误区。在调查对象中,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家庭资源强弱,普遍对未来发展感到困惑和焦虑。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生涯规划是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科学计划与安排。其要点是在对个人智能、性向、能力、价值观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国内外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选择学业或职业,寻找出适合本人的生涯路径和生活方式,并作相应的学习、修炼与准备。

概括说,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了解:

——我是谁?

——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环境或条件允许干什么?

——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现在或每一阶段怎么办?

生涯规划教育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教育内容十分广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设定。从宏观上讲,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从中观上讲,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从微观上讲,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距,都决定着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但无论何种内容,都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高中阶段学生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进入青春期,具有好奇、简单、冲动、独立的倾向。二是生理成熟度优于心理成熟度,二者会产生一定差距。三是价值观开始形成,富于幻想,疏于务实。四是对异性由好奇转为追求,部分人出现早恋现象。五是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且选择具有多重性。如,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就业与创业的选择;升学中专业与学校的选择;就业中职业与地域的选择;创业中行业与项目的选择等。这些选择相对其社会经验、知识体系和分析能力而言,难度很大,压力沉重。六是自主消费愿望日趋强烈。

根据以上分析,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应具备以下七个基本模块:

1.生涯导向。包括生涯指南、成功人生指标等。

2.规划方法。包括预测方法,规划阶段与侧重,动态管理、目标校正,顺应潮流、把握趋势等。

3.生活规划。包括自我认识、生涯修炼、生活管理、家庭与社会等。

4.职业规划。包括升学规划、就业规划、创业规划等。

5.财务规划。包括消费管理、储蓄管理、投资管理、债务管理、保险管理、训练与规划等。

6.发展策略。包括积淀、控制风险、高中阶段的发展策略等。

7.评估与对策。包括评估的基本参数、评估程序、评估角度、评估团队、目标矫正与实施策略等。

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原则

1.激励。成为人才,成为英雄,是每一个青少年心中潜在的梦想。生涯规划教育就是通过强化、细化、显化梦想目标,唤醒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激情,从而养成自觉、自奋、自律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激励,要成为一种常态。西点军校在教学中有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会怎么办?”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问题、总揽全局的眼光,更能激励他们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追求和理念。因此,激励不应该只停留在几个典型案例课程、几个成功人士讲座上,而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部环节。

2.差异。每个人的梦想不一样,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生涯设计、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因人施教,个别指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合作。认识自己,认知社会,预测未来,需要有全面的信息整合能力、客观的评价能力和较高的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合作学习,一起研究,共同提高。

4.动态。生涯规划贯穿人的一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和修正。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设计,也是一种实践。长期目标(10年以上)和中期目标(3至10年)的实现是靠实施短期目标(1至3年)积累而达到的,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此要在实践中修正,在修正后实践。

5.体验。青少年是最富有理想的阶段,但由于缺乏对职业目标的亲身体会,容易把目标理想化,理想神圣化。因此要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假期,到社区、企业及职业目标单位,以担任志愿者或义工的方式,进行角色体验。通过体验,反思自身的兴趣、能力是否与职业目标相吻合,从而准确定位未来的社会角色。

6.尊重。学生是最富于幻想的阶段,此时他们的生涯目标必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些目标只要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都应该尊重和支持,切不可因为标新立异而压制或歧视。另外,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对不愿公开自己理想或规划的人要给予理解和保护,尤其是对特殊型学生(内向型、单亲型、特困型、残疾型等)更要做好细致工作。

7.短距。首战告捷是鼓舞士气的最佳方法。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生涯规划教育应多引导学生做一些小目标、短距离、低难度、虚拟化的规划设计。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看到成果,增强“我行”的信心。

生涯规划教育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首先是导向问题。生涯规划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任何方法都要以高尚的价值观为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基础之上的个人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谋生、谋职、谋财的手段。人生目标的实现,要靠正义、博爱、诚信、自律、劳动来获得。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把方法作为目的,就容易出现为个人发展而不顾一切的结果。

其次是内涵问题。有些人一说生涯规划就理解为职业规划,其实生涯规划的内涵很广,职业规划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生活规划和财务规划以及实施的技巧与策略等。比如,何时恋爱,怎样交友,怎样与社会和谐相处,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家庭怎样发展等。又比如,如何理财,怎样投资,怎么避险等。还比如,人生跨越式发展阶段往往存在于某种机会之中,怎样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等。总之,一切与人生有关的事情以及要达到目标的策略都需要规划。

第三是实施问题。不要以为生涯规划是未来的事,离我们很遥远。实际恰恰相反。规划未来要依据自身情况,要认识自我,认识现实;目标确定之后要身体力行实施,要从现在做起;目标和进程之间随时会出现差异,要及时发现与调整。所以,没有现在就无所谓未来。应该看到,生涯规划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态度:前瞻、严谨、自信、有序、务实、创新。所以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未来时,更是现在进行时。

第四是定位问题。人的一生都需要规划,但每个阶段的规划内容和侧重都有所不同。如果定位不准,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现在有些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种泛成人化和泛社会化的现象,把职业规划视同于生涯规划,把成人角色视同于学生角色。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很容易误人子弟。一般来讲,学生的规划侧重于自我认知和生涯修炼;成人的规划侧重于道路选择和风险评估。前者重在积累和创造机会;后者重在发现和把握机会。定位不准,势必造成角色错位,从而导致教育失效。从经济学角度考量,让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孩子去评估职业风险,就如同让一个价值观已经基本固化的成人去改变行为习惯,是一件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事情。

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1.教师。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师只有真正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和指导者。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生活质量。现在很多地方的教师发展内容中,只有专业规划,没有生涯规划,这是一个缺憾。应该看到,专业规划是生涯规划体系的一个方面,离开了整体设计,单项规划必然会失效或失灵。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生涯规划教育列为教师培训的通识课程之内,提供必要的资金、时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学习发展。

2.课程。生涯规划教育可在高一、高二年级或高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学年18—36学时,占一定学分,有条件的省市可作为地方课程开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作为校本课程开设。

3.家长。生涯规划教育对家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教育,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可采取开放式教学、专题辅导班等形式。

4.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中普遍设专职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还不太现实,可以采取生涯规划教育咨询员模式、班主任包班模式、生涯指导中心模式等。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采取哪种模式,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者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导师;不是塑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不是填满“罐子”而是点燃“火炬”;不是代替学生决定而是帮助学生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篇5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很多人在听到“工匠”两个字的时候,一定会颇为不齿。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一种体力劳动者,仅仅靠体力和汗水获取收入。

事实上,工匠之所以为工匠,首先必须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从造纸术到打印机,从蒸汽机到航天卫星,从鲁班的锯子到现如今的各类仪器。技术,显然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一个社会拥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通常都会在掌握着重要技术的工匠身上得到体现,刻下烙印。裁缝、厨师、药师、木工、修鞋匠、吹糖人、杂耍匠……组成了一个丰满多彩的社会。因此,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当下,我们说起“工匠精神”总会首先想到瑞士,瑞士人以“工匠精神”制表,造就了誉满天下、畅销世界的瑞士手表;日本也不可小觑,日本人小野二郎倾其一生潜心研究寿司最好的味道,成为日本的“寿司之神”。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工匠”的渊源,其实,它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创造。“工匠”一词最早源于“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也就与厨师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事里的厨师告诉后人: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诚然,烹小鲜若治大国,我想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市场需要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面向工作岗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从学校时期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以便能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技术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他们唯有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锻炼技术,方能在所处领域成为专家和品牌。

律师的职业需要你“熬一熬” 篇6

“因为我的专业背景,一开始觉得选择日企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实际接触后,我发现当时的工作其实很容易让年轻人觉得缺乏挑战。”李鹏说。于是2006年,当有机会加入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时,他选择了辞职。这家被业界称为“Magic Circle Firms”之一的事务所是全球顶级律师事务所之一,李鹏在它的上海分所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律师生涯。

跟所有年轻人一样,刚刚开始一个新领域工作的时候,李鹏表现得“不太靠谱”。首先是以往习惯的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被打乱—律师事务所动辄加班到半夜,这种节奏和压力让他非常不适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To-do List永远满满当当。”另外让他措手不及的是,刚入行没多久,他所在的团队就接到了需要长期驻扎在内蒙古开展尽职调查的项目工作,“入职没几天就懵懵懂懂地跟着团队去了,当时开会分配任务的时候完全不懂应该做什么。”

这个项目是为了帮客户收购内蒙古的一家大型企业而建立的,而这家企业位于戈壁滩中,方圆数十公里都荒无人烟。环境虽然艰苦,但在这场持久战里,李鹏倒是练习了做律师的基本技能,包括公司的合法存续、资质、资产负债、对外担保、重大合同、税务、环保、劳动人事等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调查方法。

在富而德工作的六年里,李鹏觉得最让他最受益的是那里开放的氛围。“当你被要求负责某个项目中很小一部分的时候,原则上你做完自己的内容就算任务完成,但其他律师间的后续邮件还是会抄送你,你在这个过程中能学习其他律师的工作方法,包括最基础的比如给客户的邮件和报告格式等等。对新律师来说,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李鹏说。

六年的工作经验也让李鹏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甚至至今都在影响着他的工作方式,加上之后在君合律师事务所的两年经验累积,2013年9月,李鹏进入了环球律师事务所担任顾问,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律所之一。

这次他适应得很快。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日本企业及其他国内外企业相关的法律业务,也要负责为公司的日本业务开拓市场。能够升职到顾问层级,李鹏觉得很有成就感,“我现在也终于于有签署律师费账单的权利了”—此前,只是初级律师的他,通常只在账单某一栏出现自己的名字、负责的部分和工作时间,现在他可以在记载有他自己和同事工作明细的账单上签名确认了。这个细节让李鹏很有感触,也是他职业发展的证明,“我甚至至今还保留着第一张签名账单的复印件。”

职业生涯需要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激情,专业课

目前, 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社会需要培养大量的擅长实践应用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这既给职业技术学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使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从家长层面上讲。家长们普遍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面对中考成绩实在不能上高中, 家长才会让孩子读职校。有一部分家长并未指望孩子在职校能学到什么, 而是抱着“关关孩子, 等待孩子长大一点再说”的心态。这使得职业教育难以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2) 从学生层面上讲。职校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只求混个毕业。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学习这些专业课知识将来用处也不大。

(3) 从学校层面上讲。有些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沿袭90年代的教学计划, 有些专业课程设置过细、重复或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所学知识日后很少用或者根本就用不上, 有用的课程学校又未开设,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4) 从教师层面上讲。面对家长的不支持, 学生的不要学, 学校课程设置的守旧, 许多专业课老师也被同化了。教学上缺乏创新, 作为专业课老师不能为职校生日后的工作做好专业引领。一方面教师本身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讲课不能深入浅出, 生动有趣, 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不想听课。另一方面教师为专业课教学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花了大量的功夫想上好课, 但是学生还是不买账不要听。所以教师觉得讲了学生也不要听, 还不如照本宣科, 学生则更加不喜欢听这样的课, 导致恶性循环。

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作为教师应具有一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和钻研教学方法的激情。

1 激情是需要修炼的职业素养

(1) 培养专业教师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学毕业以后教师认为教职校生还是绰绰有余的, 再去学习由于工作家庭的烦扰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青年教师纵然是研究生学历, 要想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我们还是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技术。

(2) 校企合作, 理论联系实际。职业教育如果还是把学生关在象牙塔式的书本教育上, 学生肯定是觉得学习上空洞, 无聊。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学校每年暑假开展的专业课教师进工厂学习月活动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 紧跟时代步伐, 提高信息素养。21世纪是全面信息化的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结合, 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手段,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这种能力, 使之成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2 激情是需要培育的组织文化

(下转第89页) (上接第87页)

当今社会,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 要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提高学习力。在某种意义上说, 学习力就是发展力。对于以学习为根本任务的学生, 其发展更是离不开学习。但学习不能靠命令, 更不能靠强迫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课。课堂建立学习型文化, 使课堂充满学习的气息、充满学习的氛围, 使学习在文化的浸润下成为师生的共同需求, 使学习不仅得以发生而且得以有效, 文化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归属感。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考入职校, 具有优秀组织文化的教师, 必然会给学生以关注、关心和关爱, 必然会创造各种平台来帮助学生经历学习阶段的转变与学习责任的变化, 让这些来自省内各个初中、需要适应各种新情况的学生不会无所适从, 从而在职业发展的前期阶段顺利过渡。这种心理历程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2) 凝聚感。90后的职校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不论性格、情感还是人生理想、价值追求, 都呈现多元化特点, 同时还具有青年人的求新、求变等特性。而一旦优秀的组织文化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归属感之后, 就会使他们将个人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教与学的合力。

(3) 方向感。教师以高尚健全的人格、博学多才的智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引导学生。由于优秀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 学生在价值与行为取向上能与教师保持一致, 积极为自己的专业培养和发展目标而努力。为此, 学生会认真审视自己, 并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习效能和学习效果。

(4) 活力感。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源, 它创造着学生学习的活力, 使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激发, 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和更大的学习干劲。在这些积极的内心感受的驱使下, 学生将紧跟教师的教学指引, 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的效益。同时, 教师还将通过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 形成健康向上的朝气, 并通过这种朝气的影响, 使课堂组织氛围更加积极和谐。

3 激情是需要管理的宝贵财富

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 但广大家长还是深受“重高中轻职教”传统观念的影响。另外高中扩招, 初中毕业生减少, 大学生就业难, 职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到位, 致使中职学校“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职业学校中产生了一些“生存型”教师, 处于生存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样的教师与享受教学型教师和主动发展型教师相比缺乏工作的激情, 也就不会修炼自己的职业素养, 也不会懂得培育优秀的组织文化。职业学校的教师唯有燃起激情的火把, 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杨琳, 易宁.优秀组织文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化解之道.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2]王传平, 胡好.高校体育教育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湖北体育科技, 2006 (3) .

[3]侯言向.中等职业学校女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9 (8) .

职业生涯需要 篇8

关键词:大学生,需求层次理论,职业生涯规划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1943年7月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在《心理学评论》上, 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动机理论》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 他首次阐述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有低级需要何高级需要, 最终实现理想和抱负。

马斯洛的等级分层需要理解并不意味着只有低级的某种需要完全得到满足, 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现实的情况是人们的各种需要交叉在一起, 共同存在某些基本需要只要得到部分满足就会产生上一级需要, 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会考虑以下几点 (1) 良好的工作环境、优惠的福利待遇为追求目标, (2) 以职业的稳定和保障为追求目标, (3) 渴望良好的人际氛围, (4) 对地位、荣誉、权力、责任的追求, (5) 希望能发挥个体特长, 体现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规划职业经验不足, 还处于朦胧期

不少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就业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不大, 计划没有变化快,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够准确。许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干些什么, 对整个国家形势也漠不关心, 对自己的前程也考虑的不多。当然不少大学生在学校有过勤工俭学、带过家教等的社会锻炼, 这些同学要比其他同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理解要多些, 但不少只不过停留在表面, 还没有对自己的规划有深入的分析和设想。

(二) 大学生盲目追求功利, 职业价值取向偏颇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有金钱至上、地位至上、实惠至上的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对就业的单位要求较高, 有的甚至是离谱。多数大学生看重自己就业后的收入等外在因素, 而忽视了职业的发展空间, 不少大学生眼高手低, 刚入单位就希望能有个主管、高管的位置, 没有考虑到自身能力和工作经验, 最终不少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失落厌烦意向。

(三) 大学生混淆职业选择, 职业规划概念不清

大学生很容易混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而职业选择, 单纯的讲就是找一份工作, 实际上职业选择本身也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工作的一个过程。很显然职业选择是职业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但职业选择的概念范围明显要小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四)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步低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步较低, 有不少学校数年没有开设课程, 近年来有些学校对此渐渐重视, 开始安排专职老师讲授课程, 并对相关迷茫同学开办专题讲座, 但也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建立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高校从事就业辅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本校研究心理学、创造学或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等, 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师资队伍不稳定。

(五)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于片面, 教育平台过于狭窄

很多高校都是在大一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也基本上是就业流程的讲解, 课程设置单调, 而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 但是这些课程未能全面细致的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全面细致的辅导, 往往只对某些方面, 比如就业大体形势, 就业方法等等进行解说, 而没有对就业理想、价值观体系、就业前景等有个系统全面的分析, 大二、大三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此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过于传统, 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需求, 教育方法落后, 也没有与时俱进的对大学生就业有个指导。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一)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把学生实际放在第一位, 增强其自身觉悟, 提高其内在价值体系和责任意识, 增强他们综合竞争力。主体意识应该始终伴随着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大学生根据内在需要和自身实际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找工作, 做好自身总结, 这对其现阶段及以后的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引导他们要脚踏实地干事, 努力把实事办好, 把好事办实, 坚决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心理, 反对追求虚假指标和轰动效应等错误做法

(二) 倡导择业标准多元化

在选择职业时, 不仅关心自己的事业, 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 还要考虑职业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舒服、人际氛围程度, 同时也考虑家庭父母是否同意等多种因素, 在就业理想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几种需求满足的渴求。大学生重视自我的发展, 敢于强调通过个人才能的发挥, 获得事业成功, 以实现自我价值, 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摆脱了长期以来束缚个性发展的传统观念, 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觉醒, 同时也表明了他们要求实现个人抱负的强烈愿望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国家经济为大学生奠定了强大基础, 大学毕业生可以追求个人幸福, 并在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奋斗中, 创造财富, 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

(三) 提高教育机构专业性

高校要想切实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构的专业性。高校要根据社会和职业的发展现实,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应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和教育, 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降低不现实的要求, 做出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定位, 在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 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 不断积累经验,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

(四)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

因为大学生容易混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概念, 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候要注重引导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 对选择和规划都能有明确清醒的认识。在做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时候不能单纯的看到单位的薪酬和福利, 还要看到自身发展空间和自身价值自我实现的程度, 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单位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准备。要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兴趣在哪, 并为了明天更好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

(五) 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由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步较低, 有不少学校数年没有开设课程, 虽然近年来有些学校对此渐渐重视, 对相关迷茫同学开办专题讲座, 但还是没有在实质上加强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首先做好中学向大学的转变, 接着是做好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学习自己专业, 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扩展知识面, 除学习外要不断培养自身能力, 加强与人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锻炼, 最重要的是要对做人有个清醒的认识, 认识到自己要做一什么样的人, 以什么样的人身态度去面对社会。引导大学生加强修养, 提升内涵, 做一个有思想能担当的人, 努力成为有思想纯洁、品行端庄的示范者, 敢于负责的力行者, 明礼诚信, 遵纪守法的先行者, 情绪健康的引领者。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 争做党的可靠接班人。引导他们振奋精神、永葆激情, 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平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善于思考、勇增强新本领、提高新能力, 争做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优秀人才。全国“两会”期间,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应树立的正确价值观, 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 对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 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扩展教育平台

很多高校都是在大一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也基本上是就业流程的讲解, 课程设置单调, 所以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 在一线经受历练和考验, 在一线增长见识和本领, 在一线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和联系, 在一线施展才华和开拓创业, 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先进的思想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水平独当一面、勇立潮头, 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引领时代进步。引导要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修养, 要像每天洗脸一样勤加修炼, 养成习惯;自觉摆正与班级同学的关系, 不断增进对同学的真挚感情, 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地位和利益, 正确对待组织和自己,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周凌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第36期.

[2]、[美]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3]、林娜.新世纪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探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4]、吴运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激励[J].高等农业教育, 2011-1, 1:88-89.

职业生涯需要 篇9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又称“大学生村官”, 是指由政府正式发文、选拔, 到农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或其他“两委”职务的高校毕业生。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国家政权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4]。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

鉴于以上所述, 本研究以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及职业价值观为切入点, 试图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为更好地实施村官计划,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被试

主要以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在职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270份, 回收270份, 回收率为100%, 严格剔除废卷后, 共获有效问卷240份, 有效回收率为88.9%。样本中女性占52.9%, 男性占47.1%;被试年龄主要集中在24~26岁之间;来自农村、乡镇和城市的大学生村官比例大致相同;独生子女占24.2%, 非独生子女占75.8%;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类别上看, 各个专业类别都有所包含;从大学生村官任职年限上看, 各个年份都有所涉及。

(二) 研究工具

凌文辁等人 (1999) 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共22题, 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在本研究中, Cronbachα系数为0.85, 分半信度为0.83[5]。

郁晓燕编制的《职业发展需量表》共16题, 采用5点计分, 该量表总体信效度良好, 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 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介于0.75~0.87之间[6]。

(三) 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描述分析

表1显示, 大学生村官在职业选择时, 最看重的是薪酬福利等保障性因素;其次是自我发展;最后是声望地位。说明, 大学生村官重视经济报酬、职位晋升等“实利”, 而对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等“虚名”关注度较低。

表2可知, 在目前的职业发展阶段, 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是外在成就获得;其次是职业探索与规划和施展才能接受挑战;最后是技能提高与学习。说明大学生村官在不断追求经济报酬、职位晋升等外在成就的同时, 也面临着职业困惑, 他们迫切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道路, 并在职业生涯实践中发挥才干、展示自己。

(二)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

1. 相关分析

首先检验了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及其四个维度与职业价值观及其三个维度间的相关, 结果 (见表3) 。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总分与职业价值观总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者在各个维度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注:*p<0.05;**p<0.01;***p<0.001 (下同) 。

2. 回归分析

采用回归分析, 考察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的预测作用, 结果 (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β=0.471, p<0.001) 。同时职业价值观的各维度对职业发展需要的各维度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见表4) 。

注:“-”表示该变量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三、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村官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 也将“保障”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条件。凌文铨等 (1999) 和邵春之 (2011) [7]分别以大学生和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 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冯伯麟的研究发现, 20世纪80年代青年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由此可见, 进入21世纪, 人们的择业观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一改变反映了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人们观念上的变化[5]。由于社会竞争加剧, 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等一些列问题迫使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等保障性因素。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实利”而轻“虚名”。他们放弃了都市的繁华, 以“天之骄子”的身份到农村工作, 希望可以在农村开创一番事业, 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 实现职业理想。

根据Schein (1978) 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24~26岁的大学生村官正处于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阶段[8]。此时的主要任务, 一是承担责任, 发展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二是根据自身的才干和价值观, 以及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 重新评估初选职业, 决定是否留在当前组织中[6]。但此次调查却发现, “外在成就获得”成为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职业发展需要。这一结果似乎与Super (1957) 和Schein (1978) 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不相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此进行解释。首先, 薪资待遇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和自身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大量调查发现, 大学生村官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 很多人对此表达出不满情绪[9~11], 所以大学生村官迫切希望增长工资, 增加福利。其次, 通过组织提拔, 实现高校毕业生由“大学生村官”向“公务员”的身份转变, 是多数大学生村官追求的职业目标。所以, 此时他们渴望获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职业发展需要。一般而言, 在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自我发展”的大学生村官, 在目前的职业发展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对职业进行规划和探索;二是在工作中, 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技能;三是需要一个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接受挑战的机会;而在选择职业时比较关注“保障”、“声望地位”因素的大学生村官, 则更加需要获得一些外在成就, 比如职位的晋升、薪酬的增加或同事/领导的认可等。

四、研究启示

基于以上研究, 笔者建议:第一, 健全和完善选聘制度。从大学生村官选聘条件上看, 对高校毕业生的年龄、政治面貌、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都做了具体规定, 但选聘条件还略显单一, 缺少职业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规定, 致使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不好、留不住”。因此, 选拔时, 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内在的职业价值, 尽量选聘那些看重“自我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第二,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职业发展需要, 建立有的放矢的激励机制。例如, 针对大学生村官“外在成就获得”的职业需要, 可以适当提高福利待遇, 满足其对物质的需求;针对“职业探索与规划”和“技能提高与学习”的职业需要, 可以在大学生村官中, 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技能学习等培训课程, 或实施“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保证每个大学生村官都可以得到一位有经验的村/镇干部面对面的指导;针对“施展才能、接受挑战”的职业需要,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 尽可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 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三, 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教育,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村官在选择职业时, 过于看重薪资福利、工作舒适稳定等“保障”因素;同时在村官工作中, 对于职位晋升、领导认可等“外在成就”也过于渴求。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思想和行动都不安于“扎根”农村。因此, 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 思想教育决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杨静, 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书评[J].价值工程, 2004, 23 (12) :37-40.

[2]Havighurst, R.J. (1978) .Development task and education.New York:Mckey.

[3]Super, D.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NY:Harper&Row, 1957.

[4]江苏省委组织部, 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 (3) :5-15.

[5]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中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7) :342-348.

[6]郁晓燕.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7]邵春之.知识型员工职业价值观、组织支持感和职业成功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8]Schein, E.H.Career dynamics:Matching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M].Boston:Addison-Wesley, 1978.

[9]李包庚, 黄斌, 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 2007, (9) :34-40.

[10]韩新宝.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北学刊, 2009, (5) :178-181.

职业生涯需要 篇10

一、数学教育对高职学生不可或缺

1. 高职数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

从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来看,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模具、数控、汽车制造与维修、服装设计等,无论是理论上、生活实际中,还是创新发展方面,没有哪一个专业能离开数学。例如: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要作出几何图、正投影与视点图、基本体图、立体表面图、组合视体图、轴测图、零件图、装备图等,就必须先学好数学中的线段、角、圆、椭圆、弧等方面的数学基础知识。否则,就作不出或难以作出合规格的机械图。由此看来,只有数学与专业课程齐头并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数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技能。

学好数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门作用大而又有趣的学科,也是培养各种能力不可缺少的学科。例如,学生要学好计算机专业中数据库这门课,如果没有掌握数学中的逻辑分析和思维分析,那是很难精通的。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与高深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需全面掌握,也有的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所以,学好高职数学,对高职学生掌握其他非专业方面的技能也有帮助。

3. 高职数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深造和发展。

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将是未来生产、服务、管理、工程技术的实施者,是方案到措施的执行者,是图纸到实物的实现者。同时一些高职学生在工作后,还会有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要求。具体包括专转本、自考本科、专升本,甚至日后的考研等,数学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对学生作好数学的讲授,可以为他们日后深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1. 从学生角度而言,不少高职学生是从初级中学升入高职,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本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差,领悟能力也不能令人满意,只是抱着来学专业技术的想法,对数学课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领会到。不少学生认为它不是专业课,视其不重要,因此教育效果不明显。

2. 从学校角度而言,一些学校没有把数学教育提上重要日程。有的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或由于学生对学习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存在畏难情绪,便压缩或裁掉基础课程中的数学等学科,不少开设数学课的学校,也只开一学年,并且只学习微积分中的导数部分,学习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论的很少,而把精力集中在技术的培训上。这尽管有传统的原因,但学校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3.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对于职业学校,高水平的数学教师短缺及能力素质不高始终是一个问题。由于资金、名气、待遇等原因,职业学校吸引高水平的教师确实困难。近年来,这种情况似乎已经有所好转。

4. 从社会角度而言,对于高职学生的数学水平,一些人士和用人单位都没有放在心上。在挑选高职毕业生时,往往只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并没有参考学生的数学等基础技能。这从买方市场的角度否定了高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5. 高职数学教育面临“两难境地”。高职教育一直强调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在这种实用主义影响情况下,教师只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忽视了社会发展中学生所学的数学是否还够用。对于学习后续课程和应用实际技术岗位,高职数学教育是选择那些后续课程中、实际岗位中涉及的数学内容,还是系统性地为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一个两难问题。

三、加深高职数学教育的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1. 高职学校要重视数学教育,将其置于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职学校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轻视数学教育的观念,以发展的教学观,招聘优秀数学教师。其次要增强数学教育的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性,消除其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确定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

2. 高职数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数学知识的讲解,而且要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技能的培养,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育是培养数学能力和创造性的,数学教师要通过数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头脑”。

3. 信息技术与职业数学教育结合。

在职业数学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变抽象为具体,变想象为形象,变板书为直观,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4. 高职学生要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的学习方式很多,高职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选择和运用。如自主性学习方式:当学生体会到使用数学知识能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并主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5. 高职学校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有长期努力、不断改善的决心。

由于受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制约,各学校在进行职高数学教育培训时,要做好计划,切忌求快求大,要联系实际,稳定而扎实的推进,要有长期进行职业数学教育的打算。同时,由于职业数学教育的成果有时很难显现,可能在短时间内并不能让人看到它的优势与好处,一些学校容易出现在开办初期还比较重视,后来就漠不关心等现象。为此,学校要确立长期重视高职数学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金友良.谈谈高职高等数学作业批改模式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5.6.

[2]侯建军.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6.5.

服务行业需要发自内心的职业微笑 篇11

微笑是内心愉悦时面部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轻松快乐坦然自信等,那这种微笑就很勉强。

当然,也是可以装出来的,而且有时必须装,谁也不愿意面对一张满挂“黑线”的脸。从职业角度讲,有时正是这种“装”出来的微笑,才真正体现出一种职业的道德和崇高感。向战斗在一线的、有职业微笑的服务人员致敬。

从练习微笑扯开来看中国人的普遍表情,看地铁上、公交和大街上人们的面部表情,你很容易感受到,人们快乐很少,微笑很少,警惕很多。

现在人们特别喜欢用“你一定要快乐哦!”、“生活就是要快乐”、“人生就是要快乐”等名句来祝愿别人并勉励自己。美好的祝愿和自勉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一定要明白的是,开心快乐是一种结果,而不是起因,如何快乐和真正开心才是问题的根本。

有句广告词说“快乐很简单”,其实,快乐是当下最稀缺的资源,否则“粗糙廉价的娱乐”不会漫天都是。什么脱口秀、广场舞、二人转、嘻哈包子铺相声,荦素全上,一博开心。郭德纲、赵本山、冯小刚都说过,能让观众开心一乐就是最大的艺术成就。他们是快乐产品的制造者,但不能叫“卖笑”,而是艺术,东西也不贵,大伙儿都高兴,人家挣了钱,社会也显得幸福四溢,政府看到的是和谐美满,几全齐美的事儿。所以,有本事在文化产业里做喜剧,最应该能挣钱。当然,你得让人真心快乐才行。

世界杯让人真心快乐吗?好多人说那当然,是吗?细细体会一下。我们从球场内外感受到的,那是洋人的节日,人家才是发自内心真正地快乐,我们有吗?即使你喝着啤酒,夸完荷兰夸德国,那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呀?最后总是疲惫不堪、若有所失、昏睡而去。说不定内心还有隐隐的“痛”呢。我们多久没有过了内心的狂喜,哪怕是因为体育,刹那间的荣誉。

快乐的心理学分析说,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触摸不到,但却能表现在我们的脸上。你精神上愉悦吗?你心灵上满足了吗?你才挣了一千万就敢说满足?你才有了两套房子就愿意满足?挺难的。你停不下来的。

有人说,做傻子最快乐,无忧无虑最开心,每天还能让别人看见你的笑脸。可是,我们也装不出来呀。在这个充满竞争比智慧、小心眼儿的时代,处处留心还随时被卖呢:你没有的你要去争取,你拥有的还可能失去,要想成功,或者从成功走向成功,你就得时刻揪着心,不能随便开着心。装傻快乐生存,那得多大的智慧和武功。

无论我们这个时代多娱乐、多欢乐,你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并不真心快乐,表面的欢声笑语,挡不住那个谁和谁内心的寂寞。我们需要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但我们时时困惑的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从何而来呢?

有位居士朋友,念佛多年,但仍时时关注当下众生,念念不忘社会的不平等。我疑惑的是,出家人不是应当“跳出三界外吗?”但我十分尊重朋友,因他极度善良。

快乐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如何得到快乐却是各有不同。公认的是从“吃喝玩乐”里面寻找快乐。吃:都吃出病了,再说,也不安全,怕有毒;喝:也不安全不健康,再说也不提倡大吃大喝了;玩:玩什么?旅游?麻将?徒步走?玩游戏?好像也都没什么意思;乐:直接乐的KTV唱歌?还有什么快乐东西可言?

快乐是一种情绪体现。某派心理学家的观点是:理论上讲,好人永远是快乐的。但现在好人难当着呢,你懂的。又或者,我们甚至也弄不清什么是好人了,怎么可能做个好人呢?所以,心理学理论不成立。

那我们还是从最基本的概念着手吧:快乐是一种良好的情绪反应,常见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爱情和性快感。快乐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笑。

职业生涯需要 篇12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分析起点

参考一项课题的调查作为问题分析起点[1],来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其调查设计的问题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三个层面,涵盖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10个方面。通过分析,企业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岗位专业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最不满意。这些方面大大地影响到企业在考察选用高职毕业生时考虑的因素。

1.2 偏差产生原因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多数具有典型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其初期的课程体系多移植于普教。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作为课程载体的知识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20世纪,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在这种环境下,高职的课程体系经历了洋为中用、本土创生阶段。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环境,国外课程体系在我国本土化移植和改造中,显得“水土不服”,而中国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也才初露端倪。课程所设定的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符合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与技能。而且,随着职业的更新、更替频繁,这一切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职业和岗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之间的落差直观地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上的偏差,其结果反映了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上出现了偏差(见图1)。

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理念从作为技术载体的职业和岗位出发来制定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符合职业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也成为必然。

2 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的学习对象(内容)是职业岗位中所涉及的各项任务、内容,以及能够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等,这一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岗位为出发点,从现实的工作实践体系中来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分析

把结构概念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旨在探明职业教育课程中工作知识之间的组织关系。就工作本身而言,无论是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专业发展能力方面,职业或岗位对知识、能力与经验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地状态;但是,通过工作来支撑运转的企业在运行一段过程后,它对知识、能力与经验的需求会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这种需求的变化达到一定量时,职业或岗位的需求就要以新的知识、能力与经验来补充。于是,对于现在和未来,就形成两个职业取向,也相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A和课程体系B(见图2)。现就植根于现有职业取向下的课程体系A(以下通称课程体系)做分析。

研究事物的结构需要探明以下几个问题:①事物构成要素。②这些要素在事物中分别所占比重。③这些要素之间的组成关系是什么。对应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指:①如何划分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边界;②按照什么顺序排列、展开这些课程;③如何分配众多的课程及课时。这是职业教育课程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几个要素。而课程评价将动态地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2.2 课程设置

如何划分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边界,是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开发中首先需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在提供学生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同时,也按照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结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那么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就应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分为边界。

1)策略。

全面分析就业职业群、岗位群所需的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建立模块化,分析归纳相关资源,形成众多同级性模块,形成一批具有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的课程。

这样的逆向过程无疑颠覆了传统高校所遵循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顺序设计思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的逆向设计的方法完成符合工作实践过程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在现实化的环境中汲取知识。用这种设置理念来设置高职课程,即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市场需要),模拟现实工作情境,对岗位群按工作情境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关联整合,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课程。其脉络过程:在实践中根据关联的紧密度,由分析到整合(见图3)。

2)职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职业岗位本身具有社会性,单体的职业岗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意味着个体首先要融入社会过程,才能实现其本身的工作过程。专业知识在各个工作任务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职业群的层面,即存在职业间关联的松紧度,职业从一个主体职业延伸出关联职业,即职业的社会性。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有必要针对这些人才即将进入的主体职业和关联职业进行有效分析,首先剔除与主体职业几无关联的职业,由此分析出有效岗位群。在项目任务模块层面,依据项目工作过程所依赖的实践知识、能力与经验实现对关联岗位的整合,实现最终课程的设置。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置出的高职课程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课程下的项目任务中糅合了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同时,该课程始终坚持了就业这一导向,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并体现了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举一个采购岗位课程设置的实例:

首先,根据岗位需要,从一个职业的层面分析找出关联职业;再分析任务岗位(采购)所需工作任务、能力信息完成岗位关联,关联出诸如财务、信息、仓储、某岗位;根据项目任务工作过程所依赖的实践知识、能力与经验,实现岗位整合,完成项目任务模块。(见图4)

2.3 课程展开

前面谈到了课程是在实践情境中完成设置,把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有机统一在课程内部打破了原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纵向排列,取而代之的是由项目任务模块整合而成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门类划分方式,而不必拘泥于学科的系统性和纯洁性。

1)两个特性的把握。

由于课程本身是由项目任务模块整合而成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整合体,它不同于原来的课程。所以课程的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课程在这里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一个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心智能力、操作能力、非智力能力等)目标等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这有助于学生方法能力的提高,并让学生尽快融入工作世界。

形式:情境模拟性。课程展开必须与具体的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并且能反映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程序。因而应遵循以下原则,即能够呈现使学生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经历的典型情境;在情境开发中,学生能够自我开发、自我行动、自我发展;工作过程应包含完整的职业现实,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工作过程体现一种社会关系。

内容:任务目标性。项目任务或是课程本身,或是课程分析出的子课程,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它可以是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设计一个服务或产品、完成生产流程中某道工序等。这些任务目标应当尽可能是真实的,按规定程序循序渐进,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小型的项目任务,并且尽量结合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逐步引导他们进入专业的大门;其后项目任务量和难度逐步加大,引导学生进入工作实境,严格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工作习惯。

2) 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具体的教材、教案来进行的。教材或教案设定在一个模拟的情境中,是工作实境的一个映照,涉及到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需要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是主体,形象而言,教师是“演员”,学生成为“观众”。而在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由项目任务模块整合而成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中,学生转变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是通过项目任务提供一个学习情景,最多仅对技术关键点或难点加以提示或讲解,任务目标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实际操作等完全独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与“做”是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好这个学习情境,充当一个帮助者、指导者和激励者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现行情境多是建立在企业的现实情境以及校本模拟情境之上,更有甚者,有些高职院校干脆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训或校本实训当作一项课程来对待,殊不知由于受到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缺乏、企业提供岗位数量、实现轮岗难度、实践深度、学员经费开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及任务执行目标的不明确、过程执行的不完整都导致实践或实训沦落为“实看”。因此,无论企业的现实情境还是校本模拟情境其说到底还是虚拟场景,这更需要通过课程教材、教案的编写,有“导演”、“演员”的配合去落实课程的实施。

由项目任务模块整合而成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中,对于教案执行,应反复强调课程所分析出的项目目的工作任务。知识部分事先明了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讲解紧密围绕任务本身进行,不给出完成任务的具体答案,但提示出与项目任务的关系,鼓励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点,自己串接起来,解决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教材、教案的组成包括岗位任务描述,学习目的,工作计划,时间计划,工具或材料需求,专业辅导资料以及评价指标等内容。其实施步骤为:获取信息(阅读资料,回答引导问题)、制定计划(书面工作计划)、做出决定(讨论所制定的工作计划及引导问题的答案)、实施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控制(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监控)、评定(对质量监控结果和将来如何改进进行讨论)。

2.4 课时分配

1)学时分配。

从岗位职业需要出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出的职业课程,并没有也不应该抛弃传统学科、专业概念,至少在就业层面它还具有意义。同时,学生可能接受程度的部分基本知识,也是学科专业中的基本知识,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进一步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分配部分学时作为基础课程来进行是很有必要的。

同一个学科或专业所涵盖的课程之间,以及同一个学科或专业所涵盖的一门课程内部,他们在课时分配上是不一样的。课时分配的不一样主要是以工作任务的相对重要程度和掌握的难易程度为基本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的相对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应当通过系统的工作分析,以及毕业生的系统反馈信息来获得。

很明显,如果按工作项目任务的大小分,繁杂量大的工作任务自然要分配更多的学时;同样,根据难度来分,任务艰巨的项目任务自然也应该分配到更多的学时;而基础课程,它所占有的学时一般是固定的。

2)课程分配。

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经济功能目标实现的平台之上。劳动市场上就业指标就是调控教育供给方向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因此,培养基于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主体,其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弹性。学员如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何安排学习进度这在传统高职院校比较鲜见,而这正印合了学分制的特征。

学分制具有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承认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计成长模式,选择成长途径,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出的职业课程多是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出现,那么,一个高职学生他应该完成多少项目任务才能毕业呢?在现有职业取向上,以职业岗位需要为衡量标准来设定出基本的项目任务数,以此作为类似的必修学分;个体可以根据个人职业岗位的需求选修必要项目任务作为补充。

当然,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不断实践,才有可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学分制管理体制。

2.5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由于社会职业岗位是动态发展的,作为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本身也需要不断更新。如何让所设置的课程更有意义、课程展开得更有效、课程分配更合理,必须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来监督课程体系整个运行状况。

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设立常设部门来执行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其成员可涵盖学界、企业界、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人士。动态分析社会职业发展,调整课程体系。

3 小结

随着社会所创造并能提供给个人的工作岗位愈来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因此,构建职业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现在,它也是构建人才成长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经阶段,使学习者有更顺畅的发展前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研究从高职人才需求的偏差出发,提出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所构建体系的自身架构进行分析,以期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初期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岗位,项目任务,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41-44.

[2]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1-44.

[3]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4.

[4]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4-50.

[5]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31-35.

[6]郑荷芬,倪志明.核心竞争力与高职院校发展[J].职教论坛,2006(11):31-36.

[7]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81-84.

[8]王伟,叶颖.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115-117.

[9]刘育锋.部分国家职教教学内容改革新动向及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新启示[J].职教论坛,2008(1下):61-64.

[10]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上一篇:非现役文职教员下一篇:中小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