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辅导小组

2024-08-25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精选9篇)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 篇1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 尤其是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但大部分都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对学生就业方面的实践指导有限。职业生涯辅导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应用。职业生涯辅导小组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彼此分享、支持、治疗等小组动力,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 促进自我成长, 最终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1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介入

1.1 小组形成过程。

首先利用海报在全校大三学生中以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招募对象, 并要求学生在报名时注明姓名、性别、年级、专业和常用联系方式, 并告知学生小组活动开始前有一次面谈, 目的是选择组员。招募人数为8~12人, 小组活动次数为10次, 每周两次, 每次2个小时。

1.2 小组总目标。

使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增加自信, 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3 小组的实施过程。

根据目前就业形势以及职业生涯辅导的步骤, 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 制定活动方案 (见下表) 。

2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介入效果分析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是针对大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的辅导小组, 工作者按照时间安排对职业生涯辅导小组进行了组前、进行中、组后的评估工作。主要的评估活动有:在组前以面谈的方式了解组员参加小组的目的, 并且根据面谈结果选择组员;在小组进行中观察组员的行为, 并根据组员的感受适时调整小组设计;在小组结束时让组员填写心得表和自我评估表, 并进行个别面谈, 了解每个组员目标及小组的目标是否实现。从评估的效果看,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是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

2.1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并且形成彼此情感、心理上的支持。

就如同组员A同学说:“通过小组活动, 我结交了这么多亲密的朋友, 互相信任、坦诚, 让我在求职的路上感觉不再那么孤单。”组员C认为:通过小组的活动, 我认识到了他人优点、缺点的同时, 也会有自身的反省。由此可见,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提供了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同辈间的平等关系, 使大学生学会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也提供了与其他组员比较的机会,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思考和交往能力, 并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归属感需要。

2.2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促进大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

组员B同学说:“小组活动使我从模糊的认识中走了出来, 基本上明确了以后职业的方向。”组员D同学说:“这次的小组活动, 使我收获最大的是, 自我认识有了更深的提高, 特别是关于职业这一方面的, 自己以后奋斗的目标更明确了。”职业生涯辅导小组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优点与限制, 更明确了以后的职业方向。

2.3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

组员E认为:“面试后老师给的建议中肯, 值得以后在学习中加以改进。”组员H也认为:“通过一些量表的测验及与小组成员的互动过程, 确立了自信, 为自己以后要走的路做了较好的规划。”组员F也表示:“通过对小组活动自己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以及职业目标所需用的我所进行的综合分析, 我有信心应对未来的职业。”职业生涯辅导小组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和规划。

3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进一步应用的建议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使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努力的方向, 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找工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根据笔者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小组的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特提出两点建议:

3.1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可以面向大学所有学生开展。

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就业教育, 他们的就业教育不仅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甚至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而在我国, 这方面的教育还是非常有限, 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 我们的就业教育应该涵盖大学一至四年, 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 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生涯辅导规划体系。

3.2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活动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笔者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小组的经验, 组员八到十人最好, 并且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应该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来挑选小组组员和设计活动。

总之,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辅导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效果追踪、巩固等问题, 在以后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时候要注意跟进,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 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辅导小组中获益。

参考文献

[1]周宏岩, 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韩辉.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青少年生涯辅导[J].青年探索, 2008, 4.

[3]何佳赢.论“小组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

[4]郭利伟, 等.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0, 6.

[5]沈蓓绯.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5.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 篇2

城关镇申家坝小学作文兴趣小组辅导计划

辅导老师刘琳

作文是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重中之重。一个人的语言素养怎么样,除了听他的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看他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一篇好的文章可以集中地体现一个人的语言规范化程度,从谴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从材料组织到情感抒发,都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对语言的准确把握情况。再说,作文的分数在各种考试比赛中的比重很大,但从近几年我校的学生作文情况分析,我校学生作文在审题、构思、材料积累方面比较薄弱,学生作文的兴趣不够高,如何找到一种能比较快地提高我校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当前我校语文学习重要的任务。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作文兴趣小组打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

1、进一步激发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更何况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是因为同一个兴趣而来的。我要有效的利用这个有效的资源让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

2、明确求真、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胡编乱造,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3、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4、作文不是天生就能写好的,它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学生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

二、博览群书,以读带写。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人提示出来一条写作的经验就是多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说:“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

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所以我在教学中决定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

三、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可以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给学生创造写作的素材。

四、做好专题指导,推荐优秀作品。

现在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教给记叙文的写法才能真正的写出让自己和别人满意的文章来,不然再多的生活领悟也是无济于事。

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确实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但是,这些孩子写起想象作文来又往往感到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故事。我们打算在教学记叙文的同时着重教给他们怎样才能写好想象作文,怎样才能有话可说。

五、学生作文教学目标: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内容具体的记实和想象作文,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感情真实。

4、乐于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能联系实际看图写话,展开想象和联想。

6、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7、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8、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表达健康情感;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

9、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六、语文兴趣小组责任分工:

组长:朱悦

成员:闫春艳 高月 曾祥庠 黄开阳艾祖荣 刘云霞 张珊

蒋鑫 李文女 何超

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三节

附录:作文兴趣小组活动一览表

第三周 回顾暑假生活

第四周 演讲稿

第五周 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

第六周 看图写话

第七周 续写

第八周说明文

第九周 看图说话

第十周 融入生活展开联想

十一周 读后感

十二周 一件难忘的事

十三周 课外阅读展示

十四周 口语交际:劝说别人

十五周 二十年后的我十六周写一件物体

十七周 总结本期学习情况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 篇3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招生,录取数比08年增加51万人达到159万人,随之而来的十几年,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未就业的人数也只增不减。在“自主择业”的环境中,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如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0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参军入伍计划都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就业难问题。无论原因是社会需求不足还是结构性失业,最终就业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毕业生自身来解决,通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最佳方案来解决。基于我国实际,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辅导学生们建立长远规划,从容面对求职、晋升,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且开始时仅限于就业指导讲座,在毕业前夕集中讲解应聘的方法和技巧,停留在表面层次的短暂的应聘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1],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且不少于38学时的选修或必修课,2012年之前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课》中重要课程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收集自我和意向职业的有效信息,客观辩证分析总结个体和职业的优缺点后,确定此生事业奋斗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各阶段所要达到的标准,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的长期过程。[2]

2.1 重新认识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

首先,个体得到的遗传基因不一样,所拥有的外貌,身材,体质,气质、智力以及家庭背景等也各异,对于这些由遗传已经决定的,职业规划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正确理性认识自身,通过学习有类似特点的成功人物找到自己的动力。其次,虽然上述天生就决定了的因素又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学习基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但根据期望效应,这些因素又是可以通过后天自己的毅力或他人的期望而改变的。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中心由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转向全面学习,全面发展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就是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健康合理的兴趣爱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第三,学生在通过自己阅读或老师讲解认识自己的体质、气质类型,通过各种权威的测试如:国际标准智力测试、MBTI性格测试及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等对自身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发现个体的优缺点、自己的现阶段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合的工作,最后找出自己的理想工作。

2.2 逐步了解融入社会,成为快乐的社会人

在全面再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理想工作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目标工作的具体情况。其一,他们通过家庭成员或同学、朋友、校友、老师等人的观点了解自己这一理想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其二,他们通过网络找到近几年的该单位发展情况,人员招聘信息如人数、学历要求、证书要求以及其他要求,也可以看出该单位招聘的频率和待遇,和网络上各单位和个人对它的评价等;其三,利用节假日到该单位或附近单位做兼职或实习生,了解该单位的具体规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自己意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日情况以及此岗位人员今后的发展状况。在此期间,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岗位对个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充分了解了用人单位,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则早放弃,符合则早做准备冲向目标。

2.3 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以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自己和意向岗位现阶段的状况,找到了人职的匹配现状,发现了对于这一岗位自身的优缺点,那么职业规划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朝着目标前进,强化自身的优点,克服弱点和不足或化不足为优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及备选方案,将书面计划转化为行动,在现实行动中与时俱进,合理调整自己的方案,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物质、精神和政策支持,健康快乐成长。

3 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些年的就业率中我们看到了高校就业指导系统的努力和无奈,它更多的关注“就业率”而非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与职业的发展,职业指导教师课程内容理论化、指导方式“一对多”、指导过程非连贯、注重就业技巧等缺点。教社政2005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鉴于辅导员是学生保护人及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教师等就业指导系统的不足。

3.1 在情感上,更加关注学生职业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保护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照顾和保护,无论是学生的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甚至是情感上,都属于辅导员的关心范围,学生也因此对辅导员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在不断的交往中,辅导员充当了学生的家长角色,不仅关注学习在校的学习和表现,也同家长一样关注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辅导员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同于就业指导中心本校就业率目标,就业指导老师授课主要任务。

3.2 接触时间多,为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意见

就业指导教师上完本班的课就离开,且不实行坐班制度以等待学生的咨询和求助,学生要想和老师都沟通大多通过电话和网络,而老师基本上都不知道跟谁在说话,因此也无法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辅导员与之相反,上课时间段坐班,学生很容易找到辅导员,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也是经常沟通,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相当于本班同学对同学的了解,有时甚至更深入。所以,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规划找准最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工作,以便减少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盲目追求各种考试和培训实践。

3.3 拥有毕业生信息多

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但他们长期在本岗位工作,辅导过的多届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去向和现状知道更多。他们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大体工作情况,能提供给迷茫的在校生一盏明灯,使他们在毕业生们的经历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也可以在毕业前,通过已毕业学生传递社会需求信息,指导学弟学妹们择业和就业。

4 辅导员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补充,辅导员们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做好系统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和实施活动。从横向方面看,他们辅导学生更好的走过从认识自我到实现自我的里程;从纵向方面看,他们监督帮助学生从新生开始做好职业能力准备到毕业前夕的择业就业方法技巧的准备。

4.1 记录学生职业生涯成长过程

辅导员根据就业指导课上的测试题,在学生入学不久,安排他们进行性格测试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做好记录,并在班上做好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使学生真诚相待,相互帮助共同改进。

4.2 讲座

辅导员利用管理者的身份,联系优秀的教师、专家、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学长们多给学生当面讲解成功的经历,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这些讲座在大学阶段不定期的开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全面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我的期望和计划。

4.3 辩证的看自己的优缺点及工作

辅导员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们参观学习校外企业和团体,联系校内外实践活动和见习机会,做到学生自愿参与和个体适宜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关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真实想法,及时沟通,让学生看清工作的真实状况。对于坚持者,辅导员给予支持,使他们坚定自己最初的职业目标;对于退缩者,辅导员给予及时的心理帮助,分析问题所在,可能更改目标职业,这样可以减少毕业生的报到后毁约和跳槽现象,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进行。

4.4 发展基本能力,不盲目的考证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们的期望和评价发现,用人单位大多在乎学生是否具备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积极细心、诚实勤奋。用人单位认为能力比学历、证书重要,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能力有态度的人才是最佳候选人。但事实是大学生们极其欠缺这些,以至于用人单位抱怨应聘者的基本素质不过关,学生抱怨课堂上没交或用人单位要求太苛刻。因此,辅导员就可以提前提供机会培养与煅练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4.5 监督方案执行情况,做好实施的工作记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于现在大学生们普遍缺乏自觉自制力的情况下,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从最开始的外部控制,督促和检查他们对于自己生活和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施情况,到最后学生们自主实施。通过学生的主动言语或书面汇报自己的行动情况,辅导员作好每个学生的发展记录,让学生和老师们看到他们的进展,学生在老师们的期望中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要看到目前就业指导中心缺乏互动性,信息的单一性;就业指导课程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欠缺和职业规划方案实施的自觉性;辅导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非专业性和工作任务加重等实际问题,构建社会、学校、教师(包括辅导员)和学生为一体的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早日解决我国就业难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

[2]高燕,黄春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4]王雪飞,崔延强.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及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剖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辅导总结 篇4

时光流逝,转眼又半个学期过去了。本学期,根据我校“绿色梦想”方案的安排,本人承担三至六年级电脑兴趣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工作。

一、本兴趣班活动情况

根据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选拔相结合的原则,到目前为止,本兴趣班正常人数36人共开展了14次教学活动。

二、本兴趣班的组织与教学进展情况

电脑应用分支广泛,而本兴趣小组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网络知识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了解到以下几点:

1、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内在驱动力。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本兴趣班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因特网的强大威力,我们使用的教程、学习的案例以及问题解答全部来源于因特网,学生们也掌握了通过因特网查找所需信息的技巧并已习惯于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但是,因特网上的信息纷杂无序,加上初中学生好玩并且自我控制力较差,这也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的兴趣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并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实践,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任务或发现某项事实时,必然能够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并增添一份喜悦之情,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3、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在兴趣班的活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学生的自制力问题,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总有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借机会上网聊天甚至玩游戏,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其二,学生视野不开阔,这主要表现在不善于选题,选题之后不善于从大量素材中选择合用的素材,制作手法不够大气,配色所需的美术功底也欠缺。

因此,对于今后的兴趣班活动,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兴趣班活动质量:

1、加强管理。通过从技术上和管理制度上约束学生的玩游戏行为,对于喜欢玩游戏的加以诱导和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 篇5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呈现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不均衡导致人才相对过剩和“冷”“热”专业就业情况差异过大等情况。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1%,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487元。该报告更是将生物工程、美术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和音乐表演列为本科红牌专业;将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和汉语言文学列为本科黄牌专业。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专业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就业收入和发展前景也大为不同。红牌专业因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而成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较好就业的工科专业在《2015年大学生薪资排行榜》职业发展前景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专业的不同而导致的就业情况差异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其家长的重视,“轻学校、重专业”的思想在大学生家庭中“流行”起来。

二、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的梳理,实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岗位的无缝结合,以此来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完善。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指导、政策的宣传和指导、择业技巧指导、思想教育、择业心理指导以及就业权益指导等方面。为了检测辅导后学生的择业技巧和心理状况,有些高校会开设“模拟考场”进行实战训练,由高校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教师或本专业辅导员充当面试官从而模拟招聘面试过程,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起到更为直接、细致、富有成效的“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二)存在问题

通过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在“高就业率”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各专业在“高就业率”中的贡献相差万别。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教育指导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在指导中所获得的成效。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导致的“不认同”感。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第一大考”———高考,对一个人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甚至人生规划、社会地位基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莘莘学子在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在高考中就基本已经做了定论。然而在如此重要的考试面前,抱有“高分=好学校=优秀未来”的思想且长期淹没在题海战术的“未来的大学生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是否对或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专业有所了解、对此专业将所学的课程设置是否了解、对此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是否了解?答案是否定的。

在对大一新生的访谈中,有一半同学认为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其中近四成同学想要通过转专业来弥补。有63.8%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过将来从事的职业。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对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兴趣的仅占13.9%,有兴趣学习的占48.4%,不完全有兴趣的占30%,根本不感兴趣的占6.6%。这些种种现象说明,高考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不了解,更谈不上对自己所选专业及将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了解。

三、高校辅导员深入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的来由及思考

关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德国在1902年就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指导活动,欧美地区的各发达国家也相继提高重视并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念和措施。最著名的是1971年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的“生计教育”,他倡导从幼儿时期到成年时期都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本和瑞典也都在普通高中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日益重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但碍于时间等客观情况,大多是流于形式,且成效甚微。西部甚至是偏远地区为了“提高升学率”“考名校”,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多直接忽略了对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普高中,大多采取的是课堂授课为主要的形式。且大多普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本为数不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时只能为主要课程(语数外)让道。大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大多呈现出与升学指导相混淆的现象,教师往往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学生仅仅提供填报志愿时技巧、方法上的帮助,以求“最大把握性”。面对如此众多、不尽相同的学科专业,教师们往往一知半解,对各专业的背景、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大多只能从个人粗浅的经验和字面意思上进行指导,更就谈不上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学生们也无法从指导者那里了解到各专业的相关知识背景、学科构成、就业前景等重要且必备的知识。这也就间接出现了高考毕业生随意选择专业、大一新生对学所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不认同”感,甚至影响未来就业的局面。

如何补缺高中就业指导者对各专业知识不了解,提高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在高校工作中对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积累,深入本地高中,为学生提供各专业的背景、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专业讲解,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以此提高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降低进入大学后可能因为“专业不认同”感而对职业发展不认同的情况。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深入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对学生最了解的人群。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能够较为真实、快捷、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和学业情况,对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难易掌握、接受程度、学科知识反馈拥有第一手资料。同时,作为各专业辅导员,大多本身就拥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此专业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是既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为普通高中生带去最为真实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等情况且对专业知识有最真实了解、感受的最适合的人群。当然,这需要高校校方与普通高中校方的长期、深入合作,为高校辅导员深入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和后盾支持。

1. 专业基本介绍

高校辅导员能够为高中生带去本专业的专业简介、专业发展历史、专业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就业范围等,让高中生能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就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及专业未来发展较为了解。同时,辅导员可为高中毕业生分发本高校各专业介绍册,让高中毕业生能够系统的对高校历史、各专业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和对比,从而避免进入高校后因对专业的“不认同感”而转专业甚至退学,浪费光阴阻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发展。

2. 课程设置介绍

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至少需要学习者花费四年甚至于五年的大学时光,通过十几门甚至于几十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来完成,而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高校辅导员运用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高校如何设置和开展课程、在校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实战经验为高中毕业生带去最为真实的感受。这也让高中毕业生对之后可能会面对的大学课程有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准备和认识。

3. 就业方向和前景了解

就业是大学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检测。在“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就业难情况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校方、家庭和个人追求的目标。在高考前,高校辅导员介绍各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和发展前景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家长和考生能够通过辅导员的讲解后再次对高考志愿的报考有一个全新的思考,也更有利于提早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4. 已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

本专业好找工作吗?工作半年后对本专业的重新认识如何?这些对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都是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必要了解的内容。高校辅导员在为高中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邀请已毕业的大学生为高中生做现场演讲,讲解他们在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对工作、对此专业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学业知识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引入高中生再次思考专业发展前景是否是自身所喜、所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决定学生步入高校后将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以什么样的专业谋生,对大学生之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高中进行就业教育指导让高中生提早对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其专业的选择更是对其之后长期的人生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因存在“专业不认同”感而导致出现挂科留级、休学甚至退学等现象。如何从大学生专业确定的开始——“高考”入手,让“未来的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对大学开设的各专业情况进行选择,简要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高自身的“专业认同”感,构建自身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探讨的问题。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实效性不高”“大学生就业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选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全文).

[2]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2014,10.

[3]曾妍.从高中毕业生专业选择看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D].湖南大学,2013.

[4]余艳梅.美国公立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以加州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沈东华.中美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08).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篇6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培训师、心理疏导员等重要角色,还承担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教导员、学生纠纷调解员、生校协调员等角色,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德育质量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同时保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走职业化道路

当下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求越来越高。陈德胜等指出学分制使对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管理转向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参与社团活动的无形软性管理,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为主转变为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除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还包含学习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三个方面的内容。段彦波等分析了新形势下辅导员传统角色的转变,其职责从最初的政治工作者演变为思想教育者、学生管理者、团学联活动组织者,指出辅导员角色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调整,在思想、心理、学业、生活、职业等方面,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但是,到目前为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和管理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一是从辅导员的来源看,专业背景很杂;二是从实际工作和承担的角色看,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的是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三是从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看,辅导员普遍“从业”时间短,流动性大,难以进行长期、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四是从其管理来看,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

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呼声很高。如研究指出“专业化+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的出路所在,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成职业化、专家型的学生工作队伍意义重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终身化是其必由之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博士王洪才教授认为辅导员职业终身化是可以实现的。高学历化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契机,是促进专业化的步骤, 它可以首先使该队伍走向知识化,从而彻底改变辅导员队伍低知识的“保姆”形象,树立一个高知识层的形象。这样,辅导员职业的终身化就可以实现。

二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需要高校的重视和引导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角度来实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培训和发展、给员工提供工作流动的机会、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给员工较大的职业流动的选择度、公平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从个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发展中的要达到目标等所作的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过程。它一般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挖掘、自我提升中谋求工作技能的提高、工作职位的晋升、聪明才干的发挥来实现。

组织对员工实施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不仅有利于提升员工的个人就业能力和成绩,更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对组织的忠诚及工作满意度。所以,各高校要重视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明确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有意识的将与之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辅导员提供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最大限度的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组织成员的职业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对在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更要重视开发辅导员的能动性。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不仅需要高校的支持和激励,更需要辅导员自身立足于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为自己设计一个终身发展规划,并以此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高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测评工具及相关咨询辅导,帮助辅导员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不足,主动把握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并通过切实的阶段性步骤进行自我职业教育和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就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高校及辅导员自身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政策是实施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促进因素[12]。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既需要高校的组织和实施,又需要辅导员自身积极规划和参与,双向应尽最大努力进行协调合作,以减少或避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之间的距离或裂缝。

三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需要结合其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

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辅导员,其需求和工作行为会有较大差别。依据辅导员职业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管理, 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处于职业生涯早期(上岗-30岁)的辅导员,往往希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在某一领域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在工作中有创造性和革新,他们愿意面对各种竞争,敢于面对失败,即希望相互支持,又希望独立自主。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可以向职业生涯早期的辅导员群体提供自我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培训或咨询辅导来帮助他们认识个人潜力、协助他们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帮助他们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岗位技能培训等。

对职业生涯中期(30-50岁)的辅导员群体相对来说更加复杂,辅导员之间差距逐渐增大,其职业、家庭和生物周期相互作用比较强,职务提升、职业倦怠等重大变化往往也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辅导员,竞争性逐渐减弱,往往希望更新技能、希望培训和辅导青年等。对于职业生涯中期的辅导员,高校可以提供充电培训、改善待遇、公平晋升或安排其一些咨询指导的机会提升其在单位的知名度或价值感等。介于家庭对职业生涯中期辅导员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向辅导员提供家庭问题和压力排解的咨询服务,创造参观或联谊等机会,促进家庭和工作的相互理解和认识,将部分福利扩展到员工家庭范围,以分担员工家庭压力。

对于职业生涯晚期(50-60岁)的辅导员群体,职业发展需求相对降低,体力精力开始衰退。但其对学校, 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情感,面临退休会有一种失落感。做好职业生涯晚期的辅导员管理工作,会对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可以将他们从一线岗位上转移,降低工作强度和时间投入,设置专门的咨询和指导性工作,使其丰富的经验得到共享传递,也表达了对其一生投身辅导员工作价值的认可。这直接影响着职业生涯中早期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设计管理。

四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可实施辅导员“积分升级”的职业发展通道

有研究指出,为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对辅导员实行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管理, 给予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级晋升“双线晋升”政策[13]。即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推行双轨制通道:一是职务发展通道, 通过走行政级别来实现职位晋升;二是专业发展通道, 即走专业技术线, 辅导员利用岗位的专业技术经验和能力提高专业技术职称, 走专家道路。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发展提升,要么像专业教师那样走专业发展通道,要么像行政人员那样走职位晋升。但由于辅导员工作有自己工作的独特性、有自己的独立知识经验系统,尽管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授课和做科研不是其主要任务,这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弱,职称能够上层次的比例不高。而能够走职位晋升的也只有少数人,因此辅导员职业发展出路过于狭隘,这是很多辅导员提及的想转岗的主要原因。所以,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独特性,设立专门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拓宽辅导员发展通道非常重要。

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终身化的需要,可以设定一个“积分升级”的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即当辅导员考核积分达到一定的要求,则升级为星级辅导员或三星级辅导员或五星级辅导员荣誉称号,并设定不同星级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而积分的标准则可以把辅导员工作年限、工作绩效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因此,积分升级的前提,必须采用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积分评级的方法。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上大多采用人为选定的方法,在最终确定指标以及各指标的权重等方面,主观性过于明显,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反应,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而专门针对辅导员岗位进行考核积分,使得每一个在工作上辛勤工作取得成绩的辅导员,更加公平地获得相应的星级提升和职业的发展。

和评职称、升职级相比,积分升级模式更加客观地反映了辅导员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成就,明确了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增加了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更符合辅导员岗位职业化终身化的发展需要。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目前学术界已经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管理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呼吁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终身化道路的也比较多。但实践层面,高校辅导员岗位存在着职业发展出路过窄、工作负荷过重、工作付出得不到理解认同、工作职责不清、学历职称提升困难、工作缺乏支持等诸多问题。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完善,还需要从辅导员的准入机制、培养机制、发展机制、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筹划实施。只有如此,辅导员岗位终身化的意识才能深入人心,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准的辅导员队伍才能够专业、高效、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存, 于葳.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85-88.

[2]陈亨泰.建设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论略[J].教育评论, 1998 (4) :49-50.

职业生涯辅导小组 篇7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和误区

1. 理念没有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 它指的是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当前, 关于大学生职业化。这就要求在辅导员的引进、培养、评价和地位待遇上进行严格把关和全力改善。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分类的辅导员设置, 应选聘专业对口、相关或经验丰富同时能力强、素质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人员承担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 从实际出发, 制定培养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与工作相关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 努力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不断加深对本岗工作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以激发他们各种有益职业发展的能力、意识和素质。而在工作业绩的评价上可以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加以监督和考核。最后对于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 应积极更新观念, 重视辅导员的实际需求, 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 学生事务管理也是一门学科的观念, 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晋升激励机制, 使得辅导员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荣誉感, 真正将辅导员职业作为毕生追求, 不断成长、不断完善。[9]

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这既是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但离真正普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比如说, 一些学生误以为这是步入社会以后才应该去做的事情, 另外, 个别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推广普及。

2. 大学生自我目标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观念, 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的目标就是上大学, 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老师的表扬。上了大学之后, 这些学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但同时却迷失了方向。对于自己将来能做什么, 要做什么, 适合干什么工作, 等等, 这些应该考虑的问题, 学生们根本就不够了解, 至于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追求更是模糊。自我目标的缺失导致很多大学生没能建立起切实的生活目标, 这也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和懒散的行为, 试问这样的大学生如何能够与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高标准接轨呢?

3. 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往往片面地追求大城市、名企业、好部门, 目标定位是收入高、地位高和福利高, 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区锻炼, 不愿到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很多学生在求职时过于注重薪金和福利待遇这两个问题, 没能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位置。以这样的心态去择业就相当于在本来就非常艰难的就业时代里, 自己给自己又设立了多个障碍, 就业成功率自然就降低了很多。

种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但任务又很艰巨, 任重而道远,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只有继续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建设和内涵建设, 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扎实改进, 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2][3][7][8][9]赵厚钧, 刘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 (综合版) ,

[4]董玉玲.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 (5) :102-105.

[5]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6.

[6]马健生, 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7, (10) :63-69.

二、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中的优势

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主心骨, 同时也是学生们大学时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然, 辅导员更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 他们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这些优势归纳起来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1. 天时———资源上的优势

辅导员是对学生最了解的人, 在帮助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辅导员可以借鉴往届生的就业情况, 拿现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与之作比较, 以此帮助他们做出有利于个人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天天与学生在一起, 沟通比较多, 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长处, 并能够做到鼓励学生通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先天素质与潜能, 在未来事业活动中有计划地将素质教育、成才修养与职业定向三者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明确努力方向, 加强素质培养。

2. 地利———时间空间上的优势

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呆在一起, 可以通过课堂之外的模式给学生做职业咨询, 让他们在班会上甚至是日常聊天中得到一些合理的建议, 这就让辅导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当中, 也无形中加大了辅导的力度和时间的长度, 让学生有了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能够做出操作性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 人和———情感上的优势

职业咨询其实和心理咨询有相通的地方, 那就是指导者必须得到咨询者的信任, 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全面地了解咨询者更多的信息。辅导员这个角色由于和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 又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 所以很多学生还是很愿意跟辅导员讲心里话的。如果学生能够在辅导员面前克服自己的防范心理, 真诚地讲述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或理想化、或自卑的部分, 辅导员在掌握大量的真实材料后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参与者之一, 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他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 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帮助他们寻找个人核心价值观, 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和兴趣才能;帮助学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并与实际相结合, 尽量让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此外, 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步骤和行动计划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努力。

2. 营造激励的环境氛围

在职业生涯辅导中建立激励机制, 营造激励的校园环境氛围, 对辅导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从环境、校园氛围、校园活动、校园文化、辅导机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营造氛围, 比如说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刻苦学习、精益求精的良好学风;开展职业生涯相应辅导活动或讲座, 完善辅导机构, 等等, 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 防止不满情绪的滋长。

3. 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

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职业生涯只有在对自我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个体特点、个性性格、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策略。学生如果关心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就会主动进行生涯规划, 才能积极规划自我, 才能在规划的指导下逐步走向成功。因此, 帮助学生深化“自我”理念的认识和加强学生经营自我理念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设计生涯规划的时候非常有必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平台, 比如,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角色扮演、学生艺术节、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科技节、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 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客观分析环境, 树立科学目标,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自我素质, 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5.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辅导员不但要鼓励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 而且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 为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

科学而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要有政治上的敏锐性、思想上的前沿性, 又要能把握新动向、了解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客观分析现实情况, 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才能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社会的需要, 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与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赵颂平, 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2]王国顺, 熊英.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3.

[3]赵永吉, 田爱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 2004.

试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篇8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我国很多高校中, 高校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辅导员个人, 还会对整体的高校师资队伍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 这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 一) 高校辅导员存在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

在很多高校中, 对于辅导员的激励与考核直接关系着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回报, 考核中应该具备激励机制和问题处理标准。对于表现优秀的辅导员有所嘉奖, 而对于工作中业绩不突出, 存在工作问题的辅导员应该适当进行考核方面的制约。但是, 就目前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发展情况来看, 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 高校中, 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大锅饭”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这种现象凸显了在一些高校中, 辅导员队伍考核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依然存在。这种看似平等的考核机制不仅没有体现出考核工作本身应该具备的公平性特点, 同时更重要的是, 这种考核现状直接影响了考核工作的专业性, 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发展和高校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 二) 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

教师行业本是一种高压力的行业, 作为教师, 在工作中所需要承担的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 因此, 如何能够让教师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激情, 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点。当前, 在高校中, 很多辅导员自身面临着多重工作压力, 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需要辅导员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激情。但是, 如今在高校中, 很多教师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 无论是从人际关系方面还是组织能力等方面, 辅导员都面临着多种挑战。因此, 种种因素导致了很多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工作中, 辅导员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学生, 对于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学习情况缺乏关心, 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从个人的能力方面, 一些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难免出现了个人教学评价低下, 过度的自卑感和价值评价低下等情况, 甚至一些辅导员出现极端的离职情况, 这直接导致了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的中断。

二、未来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共走发展的方向分析

( 一) 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考评机制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发展中, 对于辅导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存在的目的, 一方面是更加公平的体现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评价, 让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考核的公平性, 对于辅导员个人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信心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从考核工作的目标角度来讲, 对辅导员开展全面的考核, 也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补充和全面规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未来, 在高校中, 应该对当前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为了更加全面的对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激发, 在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 高校要针对当前的辅导员工作现状和现行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正。在考核制度评价标准的调整方面, 作为高校方面, 应该充分兼顾教师工作的长远规划, 考核制度的建设要更加具有激励意义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长远发展。

( 二) 全面改革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体制标准

如今, 在一些高校中, 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辅导员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了更好地化解这种“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 在高校中要全面改革对辅导员的管理体制, 特别是在培训工作方面强化体制的改革。

高校要对当前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和院校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的联系分析, 对于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工作上的调整, 在工作压力方面的划分方面应该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对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 应该建立不同的管理标准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这样, 对于辅导员教师而言, 这种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会更加有弹性, 更加有利于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此外, 为了消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 高校还应该在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 增加更多的职业生涯培训工作, 通过这种职业生涯的培训活动, 不仅让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树立更加长远的认识。例如在培训方面, 就可以针对性的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这种课程中, 加入辅导员对自身的认识的课程教学, 让辅导员更加对自己有自信。也可以增加补充沟通方面的课程, 提高辅导员的沟通能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化解工作中的压力。

三、结束语

当前, 在高校的发展中,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多种工作任务, 辅导员作为高校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师资力量, 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管理和职业能力规划, 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整体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全面建设和未来发展。未来, 高校要更加重视从多方面做好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艳, 朱宁, 王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05:11-14+29.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然而, 长期以来, “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支队伍的建设, 而辅导员在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 希望能够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目前, 高校非常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作为辅导员, 其个体发展也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来实现。开展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可以把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 既保证了个人得到职业发展, 又可以加强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从而促进辅导员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应如何开展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应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管理

(一) 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 (career) , 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活动, 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美国的一位职业指导专家萨帕 (Donald E.Super) 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及衰退期。而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就是对这一发展过程中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计划的实现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人达成其每一阶段生涯发展任务, 并为下一个阶段发展作好预先的规划和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组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来说, 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发展目标, 并通过有效手段逐步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对于组织来说, 就是帮助员工找到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机会的结合点,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机会, 并通过一定途径给予适当的帮助。具体到高校中, 就是高校和辅导员。即将高校目标和辅导员目标有效地综合起来, 高校为辅导员提供帮助, 以实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学校将从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改善中获益, 而辅导员个人则从工作内容的丰富、更具有挑战性中获得满足。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发展与系统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选择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往往受学识、爱好、机遇、工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 调整心态, 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 在实践中产生对事业的热爱, 才能集中经历全身心投入工作, 实现个人价值, 做出成就。

(二) 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发展的新学科, 是指组织帮助员工制定其生涯计划和帮助其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 是组织为实现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的有效管理方式, 它能有效抑制组织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 并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对于高校来说,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学校实施的、旨在开发辅导员潜力、使辅导员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它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校对辅导员价值实现的要求路径相一致, 并且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学校不断为辅导员个人成长提供帮助, 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

二、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日益复杂化, 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要逐步趋向职业化、专业化。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按照中央16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逐步增加辅导员的数量, 改善其队伍结构, 加强他们的思想理论和业务培训等。但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与潜能开发, 缺乏对在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帮助。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辅导员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进一步分析与评估内外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自己且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这样一来, 也更有利于辅导员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可以使辅导员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辅导员更加自觉地努力提升自己, 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 高校如果能够帮助辅导员做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职业生涯现状, 激活辅导员职业潜力, 使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使辅导员队逐步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目标。

高校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有利于高校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战略目标

学校通过详细了解辅导员的实际需求, 逐步完善管理和培养机制, 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使辅导员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 使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 帮助其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选择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从而促进学生工作的良好发展;学生工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人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高校最终达到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战略目标。

(二) 有利于辅导员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辅导员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个人的发展方向, 提高辅导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引导辅导员成为职业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 这样他们必然会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而不是一个临时职业、不是个人晋升的“跳板”。他们势必会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 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 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从而实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目标。可见在高校开展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 高校要全方位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1. 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促进队伍建设。

高校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全局性长远规划, 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包括性别、年龄、学科专业、学历、专兼职等, 这样可以拓宽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平台, 从而进一步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辅导员团队。

2.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

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如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尽量为专职辅导员设置相应的教学岗位, 为他们安排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设置辅导员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的优惠政策;积极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进修提高等创造必要条件;为辅导员的职务晋升和工资福利、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和提供必要保障等等, 为他们进行职业再定位做好相关的前期工作。

3. 加强宣传, 分类指导, 为辅导员职业规划设置通道。

在做好优化队伍结构, 完善体制机制的工作基础上, 高校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 引导辅导员认识自己, 了解职业现状, 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 要根据他们自身胜任特征特点及目标岗位胜任特征的要求, 针对不同人的具体情况, 分类指导, 了解辅导员的个性特点、职业意愿和要求, 为辅导员设置和疏通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的职业通道, 指明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 帮助辅导员制定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

4. 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与考核, 帮助辅导员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可通过辅导员绩效评估与考核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及兴趣设计出更符合个人特征与学校需要相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以便更充分挖掘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在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其职业成长。

实施这样的一个系统规划, 可以促使辅导员努力开发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绩效的关键技能和行为来提升和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 使学校和辅导员的胜任特征持续得到提升, 实现辅导员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和谐一致。

(二) 高校辅导员要分步骤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辅导员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 而是辅导员自身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 结合辅导员职业的要求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所以, 从辅导员个人的角度来讨论职业生涯规划,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 (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明确职业发展路线) ;自我管理 (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 ;自我实现 (反馈评估, 修正完善) 。

1. 自我认识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的问题:“我真正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去做?我现在正在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这一连串问题也正是刚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新辅导员应该深思的课题。唯有充分认识个人的人格特质、能力、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应性等, 才能理清生涯发展的思路, 展开工作生涯发展的第一项。自我认识应主要围绕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 通过对自己进行的全面分析,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以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 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可见, 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是制定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

2. 自我规划

生涯目标与路线规划指辅导员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发展目标。目标的抉择需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生涯路线是指辅导员准备从什么方向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比如: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等。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 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进行自我规划, 辅导员首先应该进行职业目标和路线规划。而在确定职业目标和路线前, 要对辅导员角色有充分的认识, 还需要明确对于辅导员而言有哪些可供需选择的发展方向, 以便进行准确定位。一般来说, 高校辅导员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二是转任学校党政机关或二级单位党政干部, 三是转向从事教学科研 (包括“两课”教学科研) 工作。在做出选择之前, 需要通过对自我性格、兴趣、特长等进行评估, 对学校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加以分析, 从而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对辅导员而言, 在选定从事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后, 为实现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还须考虑向哪一路线发展。虽然同为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 但也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发展方向。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还是走专业技术路线向业务方面发展或走行政管理路线向行政方面发展?辅导员可以针对下面三个问题询问自己:

(1) 希望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个人的价值观、理想、成就动机和兴趣等主观因素, 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便确定自己的目标取向。

(2) 适合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己的智能、技能、情商、性格、特长等客观因素, 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优劣势, 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

(3) 可以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等, 分析挑战与机会, 确定自己的机会取向。

三个取向确定后, 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3.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等。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 要使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 辅导员必须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制定自我学习 (包括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提升准备和落实目标的行动方案。辅导员应采取什么措施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辅导员业务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等, 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 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 以便于定时检查和落实。如:辅导员在制定自我学习行动方案时, 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实践的需要, 根据大学生思想工作特点, 确定自我培训和提高的内容, 制定长期的自我提高的行动计划。一方面要抓好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 做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要抓好实际工作的总结反思, 通过不断总结反思, 达到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促进工作实践的目的。辅导员在做提升准备前首先要确认自己当前已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 其次要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要求, 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最后制定消除差距的计划。在这过程中, 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适时“充电”尤为重要。

4. 自我实现

辅导员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就要对自身的生涯规划进行反馈评估, 进一步修正完善生涯规划设计。影响生涯设计的因素很多, 有的可以预测, 有的难以预测。因此, 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行之有效, 还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正完善, 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修正完善的内容包括:生涯路线的选择、目标的修正、生涯策略、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并且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辅导员个人的进步和提高, 实现其职业生涯的目标, 同时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 反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因此, 高等学校和辅导员要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辅导员的长期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高等学校与辅导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06年9月.

[2]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苏文明, 吴薇莉.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辅导员[J].人力资源管理, 第22卷第2期, 2006年6月.

[4]王芳.职业生涯规划——职校教师管理的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6年6月综合版.

[5]黄炳辉.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第12期总第152期.

上一篇:国资监管体制论文下一篇:独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