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生涯

2024-06-11

图书馆生涯(精选8篇)

图书馆生涯 篇1

郁达夫 (1896—1945) , 祖籍浙江富阳,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从1911年开始旧体诗的创作直到1945年被日军杀害, 郁达夫在34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 为世人留下了《沉沦》、《过去》、《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一部部佳作。上世纪3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期刊《密勒士评论》将郁达夫列为当时在中国文坛最具有知名度的5位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与书形影不离, 除了晚年被战争逼到南洋颠沛流离过一段时日之外, 他几乎每天在读书、买书、藏书和写书中度过[1]12。期间, 图书馆对郁达夫而言意义非凡, 他所居住过的所有地方都有他在图书馆留下的脚印, 也见证了他图书馆生涯的点点滴滴。

一、郁达夫在日本的图书馆

1914年, 年仅18岁的郁达夫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在日本, 他最喜欢也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学校内外的各种图书馆。在那里, 郁达夫如饥似渴地寻找和品读各类西方文学著作, 同时也不忘找寻国内很难找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有一天, 在位于东京的上野图书馆, 郁达夫无意中发现了清代康熙年间诗人史震林所写的《西青散记》, 他大喜过望, 情不自禁地在扉页处写下了一首“逸老梧冈大有情, ……独替双卿抱不平”的旧体诗。此时有一白发老人端坐在郁达夫身旁, 他是当时日本著名的《太阳》杂志主编高野。高野看到郁达夫的诗句, 对他赞赏有加, 遂将该诗刊登于《太阳》杂志, 还力邀郁达夫成为该杂志的专栏作者。正是在图书馆的这次偶然际遇, 让郁达夫有机会开拓一片新的文学园地。

1916年, 郁达夫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学习。由于当时学校课本多用德语原版教材, 老师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德国文学著作。在老师的引导下, 郁达夫迷上了德国文学。他几乎每天穿梭于学校和名古屋当地的图书馆, 废寝忘食地翻阅这些图书馆里所收藏的海涅、希勒等人的名著。他给自己订立了一条强制性计划, 即每天至少要读完一本原版的欧美文学著作。他严格执行着这一计划, 很快就将名古屋所有图书馆里的欧美文学原著通读了一遍。在学校的400多位外国留学生当中, 郁达夫的刻苦、用功程度实属罕见、令人敬佩, 就连学校图书馆管理员也对他格外关照, 允许他在闭馆后将没有看完的书籍带回宿舍, 第二日再归还。

1920年, 郁达夫被东京帝国大学录取。由于该校只要求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让郁达夫有更多精力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从此, 郁达夫在学校图书馆借书不再是一本一本地借, 而是按照图书类别一排一排地借、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借。这种借阅书籍的方式在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可谓史无前例、令人叹为观止, 以至于图书馆管理员在40多年后的回忆录中还记载了不少这位瘦长中国留学生郁达夫的轶事。

二、郁达夫在北京的图书馆

学成归国后的郁达夫先是在北京从事文学出版和大学教育工作, 工作之余, 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逛旧书市和图书馆上。他在北京多家图书馆被奉为座上客, 其中最吸引郁达夫的是位于西四胡同里的松坡图书馆。这家图书馆是梁启超为了纪念蔡锷而集资创立的。郁达夫工作的出版社和学校经常发不出工资, 养家尚且不易, 到书市买书更是困难。于是他经常来离他住处不远的松坡图书馆读书。松坡图书馆的藏书既冷门又高雅, 十分符合郁达夫的读书求知欲, 而且经常有文人墨客在此处聚会。有一天, 郁达夫在松坡图书馆内遇到了他中学时期的同学徐志摩, 两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当徐志摩得知郁达夫长期坚持醉心图书馆之后大加钦佩、赞赏之辞。从此, 作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新月社骨干成员, 已经在北京文坛享有盛誉的徐志摩经常带郁达夫参加文人聚会, 郁达夫不久也成了京城文化名人。

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期间, 郁达夫从来都不放过去各类图书馆寻找善本、珍本借阅研读的机会。有一次, 他在京师图书馆找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原版的《永乐大典》, 对其爱不释手, 还未翻阅几页, 便就《永乐大典》的编制自言自语地惊叹道:它的编制方法甚为奇特, 例如书中第一次出现“天”字, 就会将所有与“天”相关的文学典籍全部写进去;在“天章阁”之下, 它的全部藏书目录悉数被抄录;这种为一字、一词而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编制相关文字典籍的方式真是古今中外绝无二例的创举[2]2。

三、郁达夫在浙江的图书馆

1932年10月, 郁达夫因肺病前往杭州西湖医院疗养, 在为期仅1个月的疗养期间, 他至少4次抱病来到附近的杭州图书馆翻查有关图书文献资料。1933年4月, 郁达夫举家移居至杭州东城的大学路63号, 与位于大学路45号的浙江图书馆近在咫尺。当浙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听闻郁达夫移居至附近时欣喜若狂, 多次邀请他前往图书馆内作专题演讲。郁达夫也从不推辞, 而且经常在闲暇时于图书馆大院内沉思漫步。

1935年夏天, 郁达夫在大学路上的般若堂购置了一块土地, 准备在杭州定居、读书、写作, 并计划在新购置的土地上兴建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取名为“风雨茅庐”。在将近一年的建设时间里, 他数十次专程赴上海购书。到1936年4月“风雨茅庐”建设落成, 其藏书达到了3万余册, 其中:线装书近9000卷;清初文字狱被列的禁书300余部;清初百家的诗抄词抄集600余本;未清点具体数目的宋元明清时期的名人年谱和地方志;德、英、日文原版书籍2万余册。即便坐拥自己的书城, 郁达夫也仍不满足, 经常抽空去不远处的浙江图书馆借阅书籍。在那里, 他研读了《仙都志》、《温州府志》、《雁荡山志》、《天台山志》等多部地方志, 为他晚年写散文游记积累了大量丰富素材。

四、郁达夫在福建的图书馆

1936年, 郁达夫受福建省国民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到福建一带游历, 并被聘任为福建省政府参议。在福州短暂停驻期间, 他成了福建图书馆的一位热心读者。据郁达夫自己的《浓春日记》记载:今天早上6点起床, 去福建省立图书馆看了大半天的乾隆时期的《福州府志》;这部地方志有26册, 今天仅看完了两册, 还需要花两天时间才能将其全部看完;此外还有《闽都记》、《福建通志》等此前从未见过之书籍, 在图书馆的藏书目录里也有, 应抽空前去借阅一番。凡此种种的日记记载详细记录了郁达夫在福建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况和他流连该馆的心情。1937年, 福建省国民政府任命郁达夫为福建图书馆馆长, 尽管两个月后郁达夫便因故去职, 但这一任职经历使他对图书馆的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同时更加重了他藏书、读书的嗜好。1938年10月, 郁达夫出席在福建图书馆举办的福州文艺青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周年集会活动, 并在会上发言缅怀他的诤友鲁迅。可见此时的郁达夫已不仅仅将图书馆局限于藏书、读书之所, 而是视其为文化宝地和文化战场的高地。

五、郁达夫在新加坡的图书馆

1938年, 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 郁达夫应总部设在新加坡的《新洲日报》邀请赴新任该报副刊的主任。1939年5月, 郁达夫在《星中日报》上发表题为《图书的惨劫》的文章, 控诉日本的侵略暴行:倭寇除了奸淫掳掠, 还劫去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我曾无数次前往的图书馆, 如吴兴的嘉业堂、常熟的铁琴铜剑楼、聊城的海源阁等皆被日本人付之一炬;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数以万计的旧籍不是被焚毁, 就是被洗劫;江苏、浙江两省的小图书馆林立, 此番日军来袭, 藏书大多来不及被搬走, 光是这一笔文化损失恐怕百年后也难以清算[3]83。此文足见郁达夫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内图书馆及藏书的倚重与深情。除了发表控诉日本洗劫中国图书馆的文章, 郁达夫在新加坡也为挽救中国藏书做着实事。他号召多位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人捐助建立起一个华人图书馆, 专门收藏从抗日战场上流落而来的中国古籍, 为保护奄奄一息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竭尽所能。

总之, 郁达夫一生都是海内外各地图书馆的常客或者高邻, 更是图书馆藏书的一大“知己”。他的图书馆生涯让世人看到了一位文学名家在成长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锤炼, 也体现了郁达夫本人浓郁厚重的文化气质。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

[2]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集[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3]赵达雄.郁达夫先生的图书馆情结[J].图书馆建设, 2000 (6) .

图书馆生涯 篇2

通过探讨医学图书馆员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阐述医学图书馆员应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使未来职业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发展。

进入21世纪,多元化的社会方式和越来越动荡激烈的职场形势使图书馆界也包括医学图书馆界从业人员不得不密切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传统图书馆面临着工作、形态,地位的巨大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形成了以电子资源为主,纸本书刊等媒介为辅的格局,图书馆学界的诸多变革,社会行业的融合竞争,使作为专业图书馆的医院图书馆有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医学图书馆员面临的职责感与危机感也越来越严峻。为了胜任未来医学信息导航员乃至信息专家的角色,拓展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医学图书馆馆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能力是一种交织着的,为有效从事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理解力、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图书馆的独特能力包括深刻地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印刷与电子信息资源,并设计与管理各种信息服务以满足个人与团体用户的战略信息需求,提供具有增值的适合用户需求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信息服务所需的灵活的知识与技能[1],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都在设法增强自己的实力,对于专业图书馆馆员来说,关键的是要了解判定自己与众不同的素质与技能并继续扩大职业的影响力与个人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1.必备的职业能力界定

1.1 精通信息资源的内容,包括评价、过滤信息资源的能力。医学图书馆员应充分了解自己该馆馆藏或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类信息,把握熟悉对自己领域的信息资源的知晓分析与判断洞察。

1.2 具有为机构或用户服务的业务相适宜的专业学科知识。医学图书馆馆员应不断提高和通过相关学位的获取或进修相关课程来加深对专业理论的深度,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核心刊物和其他的核心资源保持对本专业学科的不断了解,这些不仅是必备的知识背景,也是提高业务水准层次的一种重要途径。

1.3

向用户提供良好的辅导和支持,搜集、组织、设计和传播

医学信息服务,是医学图书馆馆员的重要职责。通过各种沟通信息渠道和现代通讯方式传递医学信息,帮助用户需要者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或进行指点。

1.4 通过合适的机会与途径与医院高级管理层沟通,宣传医学信息服务的重要性,以现代气息设计营销和宣传医学图书馆的重要功能。1.5 积极开展医学情报信息管理课题研究,拓展医学信息服务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开展医学图书馆事业研究,提升医学情报专业理论的研究水准,增强作为专业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含量。

2、必备的职业素养界定

如果个人能力属于个人的“智商”,那么个人素质则相当于个人的“情商”。而未来专门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力求开展最佳服务

专业医学图书馆员应能寻求服务反馈以不断改进服务;开展经常性的用户调查与沟通,询问和协助图书馆用户是否找到所需的东西,为自己和别人的成功而欣喜和分享,努力促进服务质量的改善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2.2 勇于面对挑战,寻求图书馆内部与外部的新机会

专业医学图书馆员面临的现代图书馆变革,信息共享空间IC的设计,web3.0等的出现等都开辟了新型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领域,因此医学图书馆馆员应积极学习和尝试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利用图书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一站式的物理空间[2]里为用户解决多种信息问题,不断发现和寻找新机遇和新理念,进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3 目光高远

作为医学专业图书馆馆员应能认识到寻找和使用信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开阔和拓展与其专业内容的众多相关领域视野度,如医学、情报学、人文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增强对医学信息的观察预见力和分析判断力,时刻跟踪和关注国内外业界的发展趋势和动态,随时主动调整专业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向和指南。2.4 寻求并认识到与各方合作的价值

专门的医学图书馆馆员应能寻求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等的交流以扩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与他人的医学信息素养[3];与其他机构组织的图书馆和信息组织,数据商等开展合作以共享共建信息资源;与图书情报研究界的学者和同行进行愉快地互动探讨,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专门图书馆学会和相关专业协会的活动与论坛,在专业会议和专业文献上与别人分享、探讨、学习最新的知识。2.5 具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医学图书馆馆员应能尊重用户,创造一种相互尊重与信赖、和谐互动的良好环境。图书馆馆员应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清晰而富有激情地表达展示思想;有简洁流畅的书写文稿和口头表达能力;乐于接受人际交往中的反馈信息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不断自我修正与完善自我。在团体工作中善于与他人共处,乐于帮助别人;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机会改进业绩。

2.6 活到老,学到老,展示自己的增殖性贡献

专业医学图书馆员应能认识到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读书与学习环境,持续性地学习新观点与新技能,勇于创新,展示自己不断迸发的新灵感、新思维和增殖性的贡献。

2.7 在不断变革的时代,保持灵活变通、积极进取的心态

有一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过硬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职能、乐于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富于团队合作精神的专门图书馆馆员队伍,这是专门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保证。

作为专业医学图书馆馆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未来职业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拓展,而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两项即构成了作为医学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两者不断相互融合与渗透,医学图书馆员才能富有创造力、富有激情地将本职工作做好,并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主动地孜孜以求地追求职业的出色表现,认可职业价值和准则及职业道德,以自身的实力与努力,以周到的服务质量和适度超前的学科理念[4],把专业的医学图书馆工作当作一门非常热爱的事业来做。

参考文献:

陈寅恪的图书馆生涯 篇3

一、家藏图书楼的学习生涯

中国老一代的学者就是从私家的藏书中来获取知识的, 因此, 藏书楼也就是近代学者们最早接触到的图书馆了。陈寅恪的长辈也是当时的大学者, 同时经营了私家藏书楼。青年时期的陈寅恪就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特别是在其归国的多年里, 天天在私家藏书楼里苦读史学与经义, 掌握了大量的图书资料。陈寅恪在读书过程中曾下过一番苦功, 其不但能背诵很多的经典名著, 而且还力求领悟其思想与内涵。陈寅恪在其私家图书馆获得了许多的知识, 在他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管你的兴趣与爱好是什么, 《诗经》与《尚书》是中国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儿女都要好好研读的经典。《周礼》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最为全面的典籍, 对法律有兴趣的人不能不研读;《仪礼》认为礼与法是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 并随着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礼记》是儒家思想中最为经典的著作。其他经典, 如《大学》、《礼记》、《中庸》等等, 都是通论方面的著作。由此可见, 陈寅恪在其私家藏书楼里真正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1]147—149在其1917年第一次留学欧洲并回到南京休息时, 当时的京师图书馆就已经向他发出了聘任为图书馆主任的邀请, 但由于再次留学欧美, 只好拒绝。在其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时, 由于陈寅恪熟悉图书及知识渊博, 研究院所购的图书都要经其审阅, 特别是在选购外文书籍及佛学经典著作方面, 必须经过他的最后审定。在研究院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陈寅恪就以图书馆影响学术上的研究为由, 对学校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中国现实情况及社会背景, 很难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做支撑来进行专业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当时中国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仅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短缺, 而且在管理上也深受藏书楼的影响。

二、图书馆中的欧美留学生涯

1909年, 陈寅恪作为年仅19岁的学生考入德国柏林大学, 受到当时清政府的公费资助。在度过了五年留学生涯后归国, 并于1919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少数语种, 三年后离开美国再次奔赴德国深造, 潜心研究梵文及中国古代文字学。在这短短的岁月里, 陈寅恪读了多所大学, 且在每一所学校里, 陈寅恪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呆在图书馆里, 无论是导师的辅导, 还是自己学习, 一般很少离开过图书馆, 最终使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所学的课程, 其在欧洲的留学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在柏林大学时, 因为当时政府没有更多的经费支撑, 也为了节省开支, 陈寅恪开始每天早上买一个便宜的面包, 就能呆在图书馆一整天, 有时候竟连午餐也买不起, 也不会耽误一点自己的阅读时间去外面挣钱[2]137—140。由于陈寅恪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读了多所大学, 这是别人学习时间的一半, 因此, 他一生中没有一所大学的毕业文凭, 不管是从学士, 还是硕士, 乃至最后的博士学位。1925年归国后, 在梁启超推荐其到清华大学任教时, 竟因为没有一张文凭被单位拒绝在门外。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读到了很多图书, 其中有两种是其最为喜爱的, 一个是语言文字类的, 另一个是关于宗教学的书籍。在柏林大学研究院时期, 陈寅恪在读卡鲁斯写的《古英语文法》书籍, 其同窗毛子水就非常不解, 问他道:为什么将自己大量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一些老书上面?陈寅恪却回答说:正因为它的年代久远, 才说明其有读的价值, 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同时, 老书找来也不容易, 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3]122—124。在宗教书籍上, 陈寅恪更偏向于佛学, 因为熟悉梵文、藏文及蒙文等的缘故, 这样他就能在图书馆找到多种语言的佛家经典来考证与校对, 从而发现了很多中文翻译佛经时存在的问题。如在校对《金刚经》时, 发现其中注释始于晋唐, 止于清朝末年, 期间就有数百家不同的译本, 肯定存在着大量的误解与问题。由于陈寅恪经常奔波于图书馆中查书和读书, 因此, 其习惯了不断编制的新篇目, 并能准确查找, 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我们可以从陈寅恪在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留学期间所编撰的64本札记中, 发现其在图书馆生活及学习的场景及其对书目学的关心。陈寅恪在欧洲留学时的图书馆生涯, 对其史学成就有着巨大的帮助。

三、图书馆中结缘敦煌学

20世纪初期以来, 陈寅恪就利用图书馆开始对敦煌文化进行研究, 并第一个提出了要建立敦煌学的思想, 这也使其站在了学术上的最高峰。在其回国后, 陈寅恪对敦煌卷子有着极大的兴趣, 并多次到北平图书馆参阅馆藏的残余的敦煌卷子。当时在陈垣将收藏在北平图书馆里的8000卷宗的敦煌文书的目录编为《敦煌劫余录》后, 陈寅恪就开始在图书馆仔细阅读, 并将自己的体会写了一篇序文, 从多个视角提到了这些书卷的文化价值, 对研究敦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序文中, 作者提到一个时代的学术, 一定要有新的材料与问题, 并通过吸取这些材料以解决新的问题, 这才是当代学术的潮流、治学的境界。敦煌学就是这个世界的新潮流, 自从发现20多年间, 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很少对其进行治学方面的研究[4]113—115。

陈寅恪在20世纪初期在法国留学期间就曾拜访了法国的敦煌学学者伯希和, 也是第一个看到国外敦煌资料的中国学者, 这是当时国内学者所不能做到的。在20年代后期, 陈寅恪开始撰文对敦煌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陈寅恪当时所著的《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就是根据欧美国家所馆藏的《金光明经》中考证得出的, 这也说明其流传的广泛。同时其所著的《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也是根据馆藏的敦煌书卷中得出的, 这就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及后来的改造和消化吸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样本。陈寅恪对敦煌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敦煌学资料的抢救与整理方面的贡献。陈寅恪非常重视敦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1928年, 陈寅恪曾致电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傅斯年强调对敦煌卷子的保护工作, 并希望能将其展示给世人, 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发展;二是陈寅恪对敦煌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首次提出了敦煌学, 并详细阐释了敦煌学的特点, 即世界学术的新潮。这种论断的提出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得到了当时世界的共识, 最后成为20世纪世界上的显学。陈寅恪敦煌学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无不与其图书馆中的工作与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陈寅恪在童年时代的藏书楼生涯就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青年时期饱读经书, 学贯中西, 并有着其图书馆学上的独特视野。抗日战争时期, 他在香港的讲演题目《武曌与佛教》的材料就是从当地的一家没有名气的图书馆中找来的。1943年, 陈寅恪在桂林期间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两本巨著, 也是他在广西大学图书馆中阅读到日本《东方学报》中关于唐朝租用调制的论述, 并参考了新旧《唐书》及白居易的《长庆集》等图书馆的藏书而完成的。在晚年时期, 陈寅恪就着手研究柳如是相关的课题, 并多次到合众图书馆参阅多种书目, 在其双目失明后, 还多次提示助理帮他查询书目, 最终写成了《柳如是别传》, 并据不完全统计, 在这部八十万字的著作里, 其引用的各种典籍就达六百多种。这也是陈寅恪有效利用图书馆及自身目录学特长所取得的成就。陈寅恪作为著名的史学家, 有着非凡的成就, 这一切也得益于图书馆的影响与作用。在其逝世后, 他的家人将其广州的图书全部赠送给了中山大学图书馆, 同时中山大学图书馆也开设了陈寅恪纪念室。

参考文献

[1]盛巽昌.陈寅恪与图书馆[J].津图学刊, 1998 (4) .

[2]林伟.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习印度语文学的缘起[J].世界哲学, 2012 (1) .

[3]朱利民.陈寅恪学术行迹编年考订[J].唐都学刊, 2005 (1) .

图书馆生涯 篇4

一、倾心教育敢作敢为, 锐意改革愤而离职

1893年5月22日, 舒新城出生在溆浦一个家境贫寒的农家。虽然家庭贫穷, 但其父母还是颇有远见, 想方设法凑钱供他念书[1]7。1917年, 舒新城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 进入由教会创办的福湘女校执教并任教务处主任。期间, 他编撰了专著《心理学原理实用教育学》。他因为对校长过分严苛管理学生不满, 撰写了一篇名为《我对教会学校的意见与希望》的文章, 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 引起教会的强烈不满而被辞退。舒新城丢了工作, 在长沙闲居, 平日里以卖文为生, 生活比较清苦。在偶然的机会下, 舒新城结识了方扩军、杨国础、宋焕达等思想比较开明、激进的同道中人, 他们联合创办了月刊杂志《湖南教育》, 引得毛泽东、杨树达、吴启明等青年知识分子踊跃投稿。正当《湖南教育》办得风生水起之时, 由于第5期的一篇文章指出湖南督军张敬尧将教育经费挪作军费、将校舍强占变为营房, 引起张敬尧的强烈不满, 于是派军警查封了《湖南教育》。作为主编之一的舒新城为了避免遭到进一步迫害, 前往上海谋生, 并在上海结识了张闻天、恽代英等少年中国学会成员, 在上海进步思想和进步文化界站稳了脚跟。1921年, 张东荪盛邀舒新城担任吴淞公学中学部校务主管。上任后, 舒新城锐意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 例如推行男女同校、施行选科制、提高实验课的比例等, 在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从此, 舒新城的名字在中国文化界、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他的改革措施也遭到了文化教育界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由于吴淞中学对舒新城的改革也是褒贬不一、分歧严重, 舒新城愤而辞职, 离开上海迁往南京定居。

从1924年开始, 舒新城为考察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新出路, 先后到徐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安庆、芜湖等多地深入调查研究文化教育现状。期间撰写或编译了《人生哲学》、《心理学初步》、《个性轮》、《道尔顿制概论》、《现代心理学之趋势》、《中国教育辞典》、《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现代教育方法》、《教育通论》、《中国新教育概况》、《近代中国留学史》等著述。他白天实地走访调查研究, 晚上在驻地挑灯撰写各种与文化、教育有关的专著[2]16。在此过程中, 舒新城越来越明显感觉到国内相关的工具书籍太少。当他撰写专著时想了解所用词语的词义, 竟找不到相关的辞书。舒新城意识到, 中国太缺乏百科全书似的工具书了。于是, 他呕心沥血主编了一本《中华百科辞典》, 篇幅超过200万字, 收录了常用名词数万个, 还有学校教育、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常识以及平常并不多见的一些事项。《中华百科辞典》是一部兼具教科书价值的文化百科辞典。也正是从这部辞典的主编工作开始, 舒新城将辞书学、出版学和图书馆学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开启了一段长久而专业性极强的图书馆生涯。

二、书室求学剑指新知, 不眠不休良言醒世

事实上, 在舒新城以知名教育家身份涉足图书馆事业之前, 早在他求学期间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1908年, 舒新城还在家乡溆浦读小学, 当年小学学堂创设了一间图书室, 供学生们自由进出阅览。这个图书室常备有实时更新的《猛回头》、《安徽俗话报》、《时报》等报刊。舒新城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几乎都交给了这个图书室, 常常在图书室阅览报刊, 并很早就养成了根据所阅览的书刊作札记的好习惯。期间, 他还阅读了《时务通考》、《西学丛书》等众多思想先进、知识新颖的进步书籍, 为他后来在教育领域锐意改革进取、反对封建落后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1908年的小学图书室到十余年后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的图书馆, 舒新城几乎每天都要到图书馆“报到”。正是在图书馆孜孜不倦地看书读报, 让他了解到很多课堂之外的新知识、新事物。他回忆自己求学阶段的图书馆生涯, 提到了三部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书, 即由谢庐隐所写《致今世少年书》、由李廷翰所写《平民教育谈》、由曾国藩所辑《曾文正公全集》[3]231。这三部书, 他都仔细品读了多遍。

1913年, 舒新城形式上“冒名顶替”、实际上完全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求学。湖南师范坐落于景色秀丽的岳麓山中, 其图书馆馆藏颇丰, 让舒新城在此流连忘返、受益匪浅。舒新城入校后的第一个寒假, 他没有像其他大多数同学那样回家过年, 而是留在学校, 泡在图书馆用功读书。除夕前后, 他一连五天呆在图书馆里没有出来。第六天上午他从图书馆出来时正好撞见英语部的授课老师, 这位老师了解到他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 于是对他说道:“你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固然是好事, 但图书馆里的书都太小。我建议你读一本连图书馆都装不下的书。古有孔孟, 外有达尔文、牛顿, 均是靠读这本世界上最大的书而走向成功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大自然’。”刚刚从图书馆走出来、连续奋战五天五夜的舒新城原本还有些睡眼惺忪, 一听这位老师的话便猛然苏醒、幡然醒悟、感触颇深。毕业之后, 他始终不忘这位老师的金玉良言, 只要一有时间便出门见识外面的世界, 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他已经深深知道, 大自然是一个永远也读不完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三、屡获优待视书为宝, 自立新馆编辑宏著

舒新城在上海执教期间, 为了教学研究曾找寻过多座图书馆以阅览文献, 但都不能令他满意。他说:“上海似乎只有一座东方图书馆, 其馆藏可以满足一般人的需要, 其他便再没有什么像样的专业图书馆了。”后来到了南京, 他对著名的东南大学图书馆和江苏省立图书馆的馆藏都有些怨言, 唯独金陵大学图书馆由于收藏了很多期刊而让他有些喜出望外。当金陵图书馆得知文化教育界名人舒新城经常来馆借阅书籍, 便十分热情地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书库, 查阅所有杂志书报, 甚至可以在馆内抄录文献资料。舒新城在如此“优待”之下于金陵大学图书馆阅览书籍长达半年时间, 期间查阅索骥了全馆几乎所有书目。

有一次,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摊上, 舒新城偶然发现了几本清末的官方文书, 有《学部奏资辑要》、《钦定学堂章程》等, 他如获至宝, 立即将这些文书全都买下。他得知, 这个书摊的老板平日里四处搜集他人不要的破烂图书, 按斤数重量进货, 除了书摊上随意堆放的用于出售之外, 还有很多堆积在自家破旧的地下室里, 一般不允许顾客进去挑选购买。他自从从这个老板的书摊上买到几本珍贵的史籍典藏, 便心心念念想去他的地下室“寻宝”。在多次接触之后, 他获知书摊老板好喝酒, 便多次买酒主动上门与老板把酒言欢, 很快获得了老板的好感和信任, 被允许进入地下室随意挑选书籍。果不其然, 他在地下室中找到了很多历史文化价值不菲的书, 例如当时全国所有图书馆都没有收藏的清末民初各学堂、学校教科书等[4]255。

至20世纪30年代, 舒新城积累了各种刊物书籍近万册, 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教育有关。于是, 他凭借这些书籍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虽然这座图书馆规模不大, 但毕竟是舒新城自己亲手打造的, 更重要的是, 这座图书馆的专业性在当时全国范围内都可算得上数一数二, 因为它的教育专业的针对性特别强。舒新城在自己的这座图书馆中, 饱读其中各种文献, 依此编辑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等著作。

四、创新管理深得人心, 语重心长保全馆藏

1930年, 舒新城受聘担任中华书局的图书馆馆长和编辑所所长。此时, 在他手中掌管的藏书超过5万册, 馆员和编辑人员逾百人。除了四处奔波为扩大馆藏搜集书籍之外, 他还亲自负责筹谋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为了发挥图书馆的馆藏功能, 他取消传统的簿式目录分类法, 改成卡片式目录分类法, 并新增了诸如丛书子目卡、著译者笔画卡、书名笔画卡等多种卡片, 方便阅览者查找索要书籍。他的这些索引方式在当时中国图书馆界可谓是最先进、最便捷的。

在舒新城的率领下, 中华书局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 至1949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60万藏书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了。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书局在百废待兴之中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不少人建议撤销书局图书馆, 出售馆藏以缓解经济困局。当中央有关部门听闻中华书局要出售馆藏的消息后, 立即派人前来洽谈收购、捐献事宜。作为一馆之长的舒新城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以多年的图书馆经验语重心长地对中央派来的人说:“建造一座图书馆的建筑并不难, 但打造一个完整的图书馆藏书体系却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期间辛苦和不易只有参与的人才深有体会。”[5]119舒新城关于完整保留中华书局图书馆的建议最后得到了各方认可。如今这座饱含舒新城心血的图书馆已经改头换面, 但它的图书馆精髓仍然在散发光热。

摘要:如今家喻户晓的工具书《辞海》的编委之一舒新城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他不仅千方百计搜集藏书, 而且在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一职上尽心尽责, 以实际行动精心维护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局。

关键词:舒新城,图书馆,藏书

参考文献

[1]舒新城.我和教育[M].中华书局, 1945.

[2]舒新城.舒新城自述[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3.

[3]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图书馆生涯 篇5

1 高校图书馆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有关个人事业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追求人与职业的最佳配置。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是针对职业女性而言的。所谓职业女性,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女性是指在社会中从事某种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女性, 它既包括女工、女干部、女知识分子, 也包括农村妇女。狭义的职业女性是相对于农村成人妇女而言, 指在城镇里专门靠从事某种工作以取得生活来源的女性。本文所指的女性职业生涯是指狭义的职业女性的职业经历, 指职业女性从最初工作之前的专门的职业学习和训练, 到退出职业的工作经历或历程。

目前, 我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并不理想, 表现为女性就业边缘化、“妇女回家“的呼声再次响起等。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职业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 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据统计, 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比例中, 知识女性所占的比例为65%以上, 据北京大学女教师张树华、董小英对国内61所图书馆调查, 女性占到了57.9%, 个别图书馆女性竟达到100%, 我馆女性占到了61.7%。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图书馆知识女性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其工作状态和职业发展的障碍, 探索其发展的有效办法, 对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 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 高校图书馆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双重要求与标准带给女性的困惑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男女两性化的重叠要求, 既希望女性都有很强的事业心, 如吃苦耐劳、好强、刚毅、独立等等, 又希望她们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定的女性特质, 如依赖、柔顺、随和等。另外, 在传统观念中, 对男性和女性“成功”的评价标准不一。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中, 男性只要事业成功, 例如职务升迁、工作获奖、发明创造、专业升级、发财致富等等, 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性的成功要受双重标准的检验, 必须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同样成功。这种不公正、不合理、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 就使得高校图书馆职业女性长期处于两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承受着世俗舆论和自己心理的压力, 而不如男性勇往直前。

2.2 事业家庭冲突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扰

家庭角色是女性的传统角色, 为家庭无私奉献被认为是女性”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儿育女, 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天职。千百年来, 女子足不出户, 恪守女道, 圄于家庭, 已逐渐演变成为女性自愿的义务。“女为悦己者容”,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扼杀了众多秀外慧中的女性, 令许多女性在家庭与事业双向选择面前忍痛割爱, 望而止步。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男性, 认为男性是干事业的, 女性必须以家庭为重。因而时时会指责工作积极的妻子不顾家庭、缺乏母性、没有女性味等。因而她们疑惑自己的强大, 已婚的职业女性困扰就更多, 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2.3 市场经济变革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惑

在改革开放中, 我国女性一方面遇到发展的契机, 取得真正意义的男女平等, 涌现出许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另一方面, 受“单位所有人”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女性, 在竞争原则、效益原则新的衡量尺度下, 面临被精简、被调整、下岗回家、等待再就业等问题。广大的职业女性内心很不平静, 她们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时受到威胁, 产生角色困惑。

2.4 女性由于其性别被认为适宜家庭劳动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使女性接受教育程度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弱化, 部分女性“先入为主”地认为经营好家庭就是成功, 事业方面不必苛求, 因而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这种认识误区也来源于社会舆论和评价导向。无疑阻碍了女性开发职业生涯。

2.5 承受精神压力的能力差

一般女性馆员感情脆弱, 承受精神压力的能力较低,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 人际关系中发生摩擦后耿耿于怀、情绪常常沉浸在痛苦愤怒与焦虑之中, 从而造成身心不健康, 工作效率低。

3 高校图书馆对女性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3.1 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在于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 这是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来的正确认识, 是唯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一个女性馆员必须认真审视自我, 认识自我,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 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彻底改变价值观。要克服世俗偏见和认识误区, 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既不盲目乐观, 也不妄自菲薄。正确处理爱情、婚姻、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把事业成功视为最高价值, 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技术、信息咨询、专题服务、多媒体操作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流。女性馆员要有危机感、紧迫感, 要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 密切关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 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图书馆专业理论和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 并且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地补充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摈弃因性别带来的惰性心理, 充分地认识到不思进取是开拓事业之大忌, 不进则退, 要想不被迅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就应克服畏难情绪, 甘于寂寞, 敏于思索, 勇于创新, 以过硬的职业素质立足于本专业领域。积极迎接挑战, 不断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理念, 从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方面入手, 充实自己, 提高素质,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2 坚定信念, 积极发挥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的潜力

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要想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取得与男性馆员在工作及待遇上平等的地位, 首先要求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要坚定信念, 要培养与加强自身的肯定意识,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工作价值所在。其次, 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 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通过自身的努力, 去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权力和尊严。再者, 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迅速,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馆员的要求只有与日俱增, 只是做个图书的看护者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图书馆主力军的女性馆员, 更应该清醒认识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弥补这些差距, 充分发挥女性馆员的巨大潜能, 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从而完善女性馆员的专业形象, 提高女性馆员的社会地位, 应是高校女性馆员的当前目标。知识女性作为图书馆中的一个群体, 无疑是传播知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顽强拼搏, 奋发进取, 在高校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 尽快成才。

3.3 更新观念, 尽快成为复合型人才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理想, 尽快更新观念, 不仅要出色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且要在专业工作与学术上不断拓宽知识的空间, 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当前,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加强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务之急。首先, 女性馆员要利用一切机会, 自觉学习业务知识, 努力拓宽知识面。随着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将迫使图书馆参与社会竞争, 馆员除了努力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外, 还必须认真学习其它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其次, 当前各图书馆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设备, 加快信息的数字化进程。面对新的技术环境, 女性馆员必须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的配置, 了解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进程, 熟悉网络协议和标准格式,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系统维护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同时, 还应当强化英语知识的学习, 提高远程登录技能, 提高网络信息的分析、精选能力和查询、传递能力, 逐步使知识女性建立多能的知识体系, 真正成为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

3.4 规范管理, 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

高校图书馆每个女性馆员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科学培训还应根据每个受训者的专业、学历、年龄、兴趣、技能、发展方向等, 为每个女性馆员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对系统学习过图书馆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参加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进行学习, 或回到大学攻读在职研究生。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或其他部门单位转来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 使他们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对于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女性馆员应从实际出发, 按其能力安排工作岗位, 并尽量向他们灌输新知识, 加强他们对未来新的工作方式的适应能力。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通过合理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 能够很好地帮助女性馆员职业目标的实现。鼓励进修培训、进行业务考核、打造知识型女性馆员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她们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她们以纤柔的肩膀挑起人民的重托, 毫不逊色地擎起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半边天”。因此,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应该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克服并弥补自身的缺陷, 向读者展现不同往昔的丰富内涵与新时代女性的风采与面貌, 成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事业中最具时代气息的女性主力军。

摘要: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 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信念, 积极发挥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的潜力;更新观念, 尽快成为复合型人才;规范管理, 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方能获得职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倦怠探析[J].黑龙江史志, 2013 (13) :188-189.

[2]刘玉琴.论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身心健康与调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4) :160-161.

[3]张静.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外在形象之我见[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24-126.

[4]严一梅.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发展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2) :99-101.

图书馆生涯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解析

1.职业生涯管理含义

职业生涯管理, 是指组织开展和提供的, 用于帮助和促进组织成员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 它包括组织和员工本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的综合管理过程, 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的是使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使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吻合[1]。职业生涯管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个人角度, 员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努力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从组织角度, 以组织的发展目标为准则, 结合员工的实际状况, 与员工共同设计出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 并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反映组织目标的工作岗位。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能使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可以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双赢关系, 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 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 组织在需要时也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 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本文主要从组织的视角讨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2.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部门的职业特点, 把馆员个人发展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相结合, 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 将馆员看做可开发增值的人力资本, 向馆员提供图书馆岗位的工作分析、工作描述等资料, 结合馆员的心理、生理、学历等个人因素, 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 并对每一步骤、方向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提供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提高职业素质的机会和人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2]。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图书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增强组织竞争力, 实现图书馆目标的有效手段。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 职业生涯管理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其研究主要着眼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仍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研究在高校图书馆领域还十分薄弱, 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发展[3]。

3.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对高校图书馆员来说, 每项业务工作都具有科学研究、教育和服务的特点, 这些决定了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性, 即在图书馆职业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层次的多元化结构以及职业成就的不明显性。此外, 还包括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服务手段和内容的快速更新所造成的馆员职业压力增大等特点。

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问卷及走访调查[3][5]发现, 当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存在以下问题:近几年来, 由于各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研究生、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在职读研究生以及其他提高学历的教育方式, 使当前高校图书馆员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数迅速增加。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渐向高学历、高层次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馆员开始萌发职业生涯意识, 并积极争取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环境。但在实践中, 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未把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列入议事日程, 馆员的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虽然有些高校图书馆为馆员制订了一些发展计划, 但从总体上看, 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仍始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之中。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中目前仍旧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地位低下, 领导不重视、图书馆领导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员工职业生涯系统管理;馆员职业道路发展模式单一、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职称评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同图书馆部门劳动强度差别很大, 造成馆员心理不平衡;馆员缺乏明确的工作认同, 在图书馆工作心理压力大;馆员普遍感到现有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 进修机会少、效果不明显, 影响职业发展;馆员在组织中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才造成了现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职业高原”、“职业围城”等问题的出现。因此, 积极开展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 帮助馆员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既有利于图书馆组织进行人才盘存, 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 又有利于馆员自身的职业发展, 避免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盲目性;既能够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员工的能力, 又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解决高校图书馆人才外流问题, 实现高校图书馆及馆员的“双赢”。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途径探析

1.增强领导重视程度

职业生涯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更是一种组织行为, 而这种组织行为的主要策划和实施者就是高校图书馆的领导。高校图书馆领导应有目的地学习和了解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不断强化职业生涯管理意识, 充分认识职业生涯管理对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6], 并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整合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使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配合, 还要在图书馆管理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为馆员创造发展的机会, 使馆员的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以达到馆员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双赢的目的。

2.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高校图书馆实施职业生涯管理, 应该建立完善、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馆员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组织需求相匹配的动态过程, 因此, 高校图书馆实施职业生涯管理, 要始终保持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图书馆组织发展的步调相一致, 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 防止图书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中的不公平现象[7]。为了使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科学有效, 图书馆可以聘请馆内的管理人员、专家或外部的专业咨询公司、专家, 协助建立馆员职业咨询管理体系, 指导馆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选定其职业发展道路, 设定长、短期目标。图书馆各部门要结合馆员的聘期考核、评估工作, 不断对每个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并提供修改方案。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并直接与馆员个人利益、职业生涯发展等密切结合, 不但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帮助馆员及时修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使其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更加合理。

3.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给图书馆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既有利于图书馆员个人的发展, 也有利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以前的职务晋升途径和职称晋升的途径上, 增加技术职业生涯途径, 使得技术馆员可以在信息、采访等部门平行流动, 使其专业技术知识全面化;图书馆可以采取横向调动或轮岗的方式使工作方式具有多样性, 使员工摆脱单一的工作环境和内容, 焕发新的活力, 迎接新的挑战;可以将图书馆工作流程和部门进行重组, 对工作内容进行重新设计, 扩展他们的工作范围, 提高其业务能力, 有利于图书馆各部门的沟通[8];可以成立专题科研小组或其他项目小组的方式, 将不同部门的人员调在一起, 使其承担双重工作和职务。这样既能帮助那些希望走职称晋升途径的馆员取得科研成果, 也能使得图书馆内部各部门的人员相互沟通, 对图书馆整体有个了解, 而不局限于自己的业务领域。

4.建立和谐的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9], 它产生的对馆员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和谐的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并使之充分发挥的基础上,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进行。图书馆应该提倡共同的理想、道德、信念,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 创造平等、和谐、进取的组织氛围, 馆员对组织目标、制度、观念高度认同, 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量。个人则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使个人发展融入到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5.协助图书馆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随着职业生涯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管理主体也将由图书馆为主导转变为图书馆员主动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为馆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让员工充分了解组织的发展现状、前景目标、发展规划、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空缺情况等, 设置业务培训课程供员工选择和参加;通过单独谈话和工作研讨会等形式, 帮助馆员了解自己实际工作经验和状况、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 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 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 分别列出计划。从而使图书馆员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 在图书馆中更加持久而高效地工作。也可通过协助图书馆员确定职业锚[10], 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管理。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每一个馆员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 每个馆员只有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锚上, 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业绩。从组织的角度来讲, 图书馆管理层应该考虑弹性的职业发展道路, 正视馆员之间的个体差异, 通过激励和奖赏制度以及多样化的培训计划来满足不同锚型的馆员的心理需要, 这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总之, 只有将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和图书馆员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既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 又从图书馆的全局出发, 才能真正实现员工个人和图书馆双赢的目标。

6.完善馆员培训工作

只有在高校图书馆组织领导下, 根据馆内总体发展规划对馆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即对馆员的培训和发展进行策略性规划, 建立正规的图书馆培训制度, 才能解决馆员的自我发展与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之间的矛盾[11]。组织员工参加馆内外培训, 包括学历教育、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培训、短期培训、定期培训、学习考察、离职深造、学术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 即使是高级人员也定期给予各种进修、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的机会, 使各级各类人员都有机会得到业务提高。通过培训, 激发馆员内在的发展潜力, 给馆员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 建立起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 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亚君.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1, (1) :98-101, 104.

[2]张玲.大学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探析[J].工会论坛, 2008, (4) :126-127.

[3][4]邵敏.复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之探讨[J].科教导刊, 2010, (8) 上:197-198.

[5]徐建华.职业生涯层面的图书馆职业问题[J].图书与情报, 2006, (2) :41-45.

[6]顾金睿, 刘秀荣.职业生涯管理与高校图书馆[J].图书与情报, 2006, (2) :53-56.

[7]陈永光.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45.

[8]徐建华.现代图书馆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9]徐玉红.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瓶颈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 :115-118.

[10]李静.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8) :23-24.

图书馆生涯 篇7

关键词:SWOT分析,青年馆员,职业生涯策划,高校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参与, 而在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高能力、高学历、业务技能强的青年馆员却大量流失, 这是当前不少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境况。对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馆员个人素质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可以让更多的高校馆的青年馆员留得住、干得好, 成为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力量。

1 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首先,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青年馆员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是青年馆员处于职业的刚起步阶段, 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二是青年馆员还有较长的人生发展道路, 为了保持自己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 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 这样其个人发展才不会停滞。所以, 他们的职业规划的可行性要高于中老年馆员。

其次, 高校图书馆中从业人数比较多, 尽管实行聘用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图书馆的队伍结构, 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整体水平仍然不高。需要更多的能够胜任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人才、学科馆员, 这也给青年馆员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求。

2 青年馆员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

2.1 优势分析

首先, 从高校青年馆员自身特点来看, 她们处于生命发育的高峰, 青春、思维活跃、能快速掌握新资讯。他们对新工作充满热忱, 肯钻研, 能和高校学生读者顺利地交流。信息化时代, 由于高校学科的细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跨学科馆员、专家型馆员越来越受重视。而青年馆员本身都有不同的专业学科背景, 这使得他们在专业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参考咨询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自动化设备管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读者咨询解答等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优势。

其次, 从青年馆员所处的平台来看, 硬件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与他们的前辈相比, 有很大的更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 软件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和服务水平等) 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现阶段许多高校馆相继采用岗位聘任制度, 出勤率、岗位业绩、读者评价、科研成果都与绩效工资等相结合, 激发了图书馆员的内部动力,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许多年轻人被聘用到了重要的岗位工作, 特别是在新岗位上, 有专长的年轻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

2.2 劣势分析

首先, 高校馆的年轻馆员由于刚接手新工作, 工作与理论还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应变能力、实践经验不足。有时候容易感情用事, 面对挫折不够坚强, 工作中缺乏与读者交流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青年馆员中还存在着理想信念与岗位职责分离、日常工作与科研脱离等问题。

其次, 许多年轻人刚踏上岗位时从事的工作多是流通借还、书库日常管理等。这些工作单调乏味、任务繁重, 与馆际互借、查新服务、科技检索等工作项目相比较, 在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每天无数遍地做着借、还、上书、排架、调库等体力劳动, 对馆员的身体和心理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另外, 由于历史原因, 个别年纪大的馆员身上的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注重业务技能提高的“混日子”行为, 无形中对青年馆员的成长起到了些许误导作用。还有个别馆的少数领导, 不精通业务, 思想行为独断专行, 很难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提高年轻人的积极性。

2.3 威胁分析

首先, 图书馆员这个职业本身缺乏吸引力, 导致年轻馆员流失严重。在现代社会, 图书馆在人们心中似乎就是“看门、守库”的形象。尤其在一些高校, 它属于教辅部门, 一切为教学工作服务。教学系和教辅部门处在不同的地位, 优惠政策都向教学系倾斜, 经费划拨、绩效工资发放都明显低于教学系。所以, 高校图书馆馆员普遍缺乏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在这种状况下, 高学历、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自然不愿到图书馆工作。甚至有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引进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即使来了, 也只是“曲线救国”, 一有机会就调到教学系和机关。

其次, 还有来自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社会化的威胁。一方面, 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元化的, 只需简单地搜索就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获取各类信息。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网上书店也对传统图书馆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人们可以便捷地上网购买所需的书籍。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依赖。另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职能拓展后, 社会读者会骤然增多, 社会读者需求的多样化也给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一些实际问题, 如人员配置、馆藏资源建设、参考咨询都要随之调整。

再者, 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力发展基建, 对图书馆的经费划拨自然减少。对于一些中小型高校馆, 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以笔者所在馆为例, 虽然处于地区级城市, 但由于人口多、位于山区, 城乡差距大, 馆内的各项经费与省内其他高校馆相比相对要少, 且历经了校舍、馆舍搬迁等, 这些都制约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2.4 机会分析

首先, 今后的发展中, 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服务的便捷性、服务的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等。读者服务的核心理念将定位在知识服务, 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排的能力为基点, 根据读者的需求, 寻求实体馆藏与数字馆藏服务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服务环境, 把服务做强、做精, 形成品牌化特色化的图书馆。

其次, 教育部大力提倡支持高校图书馆开展产业化服务, 这不仅可以使馆藏资源发挥社会效能, 还能提高经济效益, 并能提升高校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 高校图书馆的藏书量目前占社会总藏书量逾四成, 高校的学科专业化服务水平普遍高于公共馆, 目前, 技术设备方面以计算机为主的管理方式取代了原始的手工管理, 多数高校馆已建立了检索终端, 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缩微技术和视听技术等已在参考咨询中广泛应用。这些都给青年馆员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进行生涯规划的策略

首先, 要明确自我发展目标, 坚定信仰, 完全实现角色转变。青年馆员不仅要熟悉馆藏, 掌握信息检索技巧等专业知识, 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馆员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在职进修, 参观访问, 撰写科研论文, 参加专题讲座、学术会议, 轮岗等方式实现。馆员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的形成要靠日常的学习。

其次, 要树立理论实践相结合、发展创新相结合的观念。要善于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使自己的职业紧跟时代脚步。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认真阅读图书情报方面的书籍, 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质。善于采集参考资源, 能充分利用各种类型参考资料, 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时记录下来, 发到图书馆网站或个人博客上, 也可作为以后研究与写作的材料。努力积累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技能, 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理论的提升, 在科研研究中拓展内涵, 增强专业能力, 提高专业水平。

再次, 要团队协作, 交流沟通。青年馆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馆员学习, 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要把自己融入到图书馆整体这个团队中, 激发自身潜能, 协助解决各种咨询问题, 增强凝聚力, 提高团队绩效。另一方面, 图书馆工作大部分需要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技巧颇为重要。沟通首先要学会观察和倾听, 并且对于读者所表达的信息要及时地予以回应, 这不仅仅体现在礼貌的语言上, 同样也体现在馆员友善的微笑、恰当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肢体语言中。

4 结语

青年馆员代表着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形象。通过SWOT分析, 青年馆员能够确认个人职业生涯应该开发的区域, 从而选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避开劣势、利用好外部环境机会的个人职业生涯战略。用SWOT理论来分析研究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 将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与职业回报 篇8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职业回报

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引进与实施在国内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最早提出职业生涯成功标准问题的Thorndike在他的《预测职业成功》一书中, 把职业生涯的成功分为主观成功和客观成功, 并认为衡量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工作满意度, 衡量客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收入和工作地位。从另一个的角度来看, 职业回报是衡量职业生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职业生涯与职业回报的内涵

职业生涯又称职业发展, 它是指某个成员一生在各种劳动岗位上所发生的一切与职业相关的心理体验或心路历程, 即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开始, 通过职业学习, 从事各种职业活动, 直至获取职业报酬, 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 就是指一个人从确定从事图书馆员职业开始, 在图书馆不同岗位, 通过职业学习、服务、科研等方式, 实现自身价值, 直至自己在图书馆工作时段结束的整个历程。所谓职业回报, 就是指个体在特定的职业生涯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所获得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与职业回报的关系

1. 理论上讲, 图书馆员的职业回报最主要取决于职业生涯前及职业生涯中所受的教育过程。

社会愿意为一个职业的任职者所提供的综合回报, 决定着该职业的共性价值。其回报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业的稳定性、职业风险等。当今社会共性价值比较高的职业包括:政府官员、医生、大学教授、企业中高级管理者等, 这也是最近几年北京、上海等社会统计局公布的市民综合评价较高的职业。而其背后的决定因素, 理论上讲, 最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的过程。其实, 图书馆员的职业也是这样。单纯从时间成本来看, 可以说, 社会为了培养一个图书馆员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它所给予这个职业的回报也越多。

2. 在职业生涯中, 职业回报随着社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供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理论与现实有时也会存在差异, 就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同样是图书馆员这一职业, 随着社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供需情况的变化, 其职业回报也会出现波动。但是今天,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图书馆员作为一种技术型职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 社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供需情况是影响职业回报的重要因素。

3. 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强烈的兴趣, 也能获得丰厚的职业回报。

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它可以帮助你取得不错的成绩, 使你成为同龄人、同专业人中的佼佼者, 会使你获得更多的机会。换言之, 会使你获得不错的职业起点, 即便该职业有些波动, 你的风险也会比较小。只有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有兴趣的点, 你的专业和职业才会陪伴你更长的时间, 而这些时间都是能产生价值的。在将来职场竞争中, 这个价值会最终成为你真正的优势, 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三、如何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并获得双赢。

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的成功需要图书馆和馆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图书馆在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中应该注重根据每个馆员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等来设计其职业发展道路, 应尽可能地帮助馆员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 满足馆员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从而发挥每个馆员的潜能, 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1. 内外兼修, 提高该职业的价值和地位。

长期以来, 图书馆员职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公众由于不了解或者对图书馆员存有偏见, 将图书馆员职业定位为单一的、低层次的半服务性行业。职业价值的模糊、社会地位的低下, 与宣传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图书馆界应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向公众宣传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 大力宣传本行业的先进典型, 使公众认识到图书馆员的真正价值所在。宣传是外力, 真正的内力是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是个体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人的行为产生于动机, 动机源于需要, 需要有高层次需要和低层次需要之分。对于高层次的需要, 要注重内在需求激励, 如个人专长的发挥、进修和深造、荣誉的获得、职务职称晋升等。对于低层次需要, 侧重在报酬激励, 即通过增加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实现。管理工作如果能不断地满足馆员各方面的合理需要, 并不断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新的更高层次的合理需要, 就能真正地、持久地调动和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 尽可能地满足馆员的基本需要, 创造发展的条件, 提供发展的机会, 是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一环。

2. 职业发展模式多样化。

图书馆传统的纵向晋升阶梯为图书馆员提供的职业生涯道路过于狭窄, 既不符合广大馆员的不同需求, 也无法保证让所有的馆员都能得到发展机会。必须依据每个馆员的特点设立新的、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道路。

(1) 岗位轮换。岗位轮换的目的在于避免馆员长期处于同一岗位所带来的厌倦感和发展停滞,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馆员的积极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新馆员熟悉工作, 让其对整个图书馆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 同时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此外, 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培养通才, 在面对人员流失或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可以有合适的工作人员胜任工作。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那些仅具有某一业务特长的馆员。

(2) 工作丰富化与扩大化设计。工作的丰富化可以赋予馆员更多的自主权、控制权和责任, 以满足馆员的心理需求, 减少工作中的枯燥感。扩大化可以帮助馆员突破个人工作的局限, 在更多领域了解其工作的重要性, 发挥其潜力。馆员在接触不同工作的过程中能学习到更多东西, 促进自身发展,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同时馆员也获得了心理成就感, 即图书馆对他价值的认可。在图书馆内, 从事采访、情报、咨询服务等部门的工作可以考虑此设计, 即在这些工作中可适当增加工作的内容、领域或难度等。

(3) 多重职业发展道路。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途径不应仅局限于管理职务或者专业技术职称等垂直式晋升途径, 而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一些馆员可以在图书馆同时担任两个或多个职务, 图书馆根据工作的需要, 单独组建项目组、课题组, 由不同业务部门派人参加。这种多重职业是团队式的工作方式, 它赋予工作人员更多的工作任务和更大的工作责任, 馆员通过相互交流,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学习的愿望, 同时也产生创新的动力, 获得成就感。

3. 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馆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高质量的培训是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途径。应大力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 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技术, 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增强馆员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使馆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而要注意的是, 馆员培训必须与馆员个人发展计划相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培训的效用, 并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培训要根据馆员自身的素质特征, 结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 并考虑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培训计划。

4.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馆员个人发展与图书馆需求相匹配的过程。馆员应明确工作意愿、能力倾向, 图书馆应了解馆员业绩水平、发展潜力, 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沟通, 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为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机会。职业生涯管理的规划实施需要馆员、图书馆共同参与,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责任共享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图书馆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其功能是引导馆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符合图书馆规定或倡导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增强图书馆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效地实现图书馆目标。

总之, 应先有图书馆组织的远景规划, 后有图书馆员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生涯规划与组织生涯规划的结合。制定图书馆员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要依据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战略, 把个人发展需要与组织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确定出符合实际的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目标,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郭志文.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J]心理科学, 2006 (29) .

[2]徐建华.人文视野中图书馆员职业开发与管理[J].图书馆, 2006 (1) .

上一篇:高等学校园下一篇:新闻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