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图书馆(精选11篇)
基础图书馆 篇1
本世纪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存的时代。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转型, 而两种图书馆的共存, 构成了现阶段图书馆的基本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 图书馆的业务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真正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图书馆也将成为社会信息网的重要枢纽。图书馆要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住脚, 并发展图书馆事业, 关键是人才。
图书馆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行业,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抓住人才。因此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更好的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是图书馆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正视的问题。在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今天, 知识在经济领域所产生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作为知识的载体, 高素质的人才将主导未来, 领导图书馆事业。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将人才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 大多数图书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阶段, 包揽过多、管理过死, 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使图书馆效率低下, 缺乏竞争力和活力。因此, 要做到以人为中心, 就要强化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诸要素当中, 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很重要,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决定图书馆发展的关键。要动员职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把一些重大问题交给职工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 把部分责任分解下去, 以挖掘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职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同时也可以使一些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人是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要做好图书馆人才资源的开发, 就要激活人性中积极的一面, 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创造更大的效益。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人”的需要上, 协调好职工之间的关系, 培养职工对本单位的归属感和集体观念, 注意倾听职工的意见, 了解他们的需求。图书馆是个以人为本的动态的知识集合体, 不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贮存、收集信息, 并提供服务。而且要根据这种需求, 不断调整藏书结构和服务内容, 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知识导航员和信息咨询专家, 就要想方设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这不仅是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要靠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发挥效益, 还因为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性的, 因此要把人看成是管理的中心, 把管理看做是调节心理, 激发工作热情的手段, 才能真正地把人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同时又是图书馆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图书馆的领导有责任、有义务为职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让职工在工作实践中取得成就, 增长才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配置是一种优化配置和效益配置, 图书馆要追求人才价值实现的最大化, 就要做到人尽其才, 适得其所, 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从而保持工作上的热情与干劲。在录用人员时要采取控制手段严把“进入关”, 才能保证人才质量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在馆内的人员配置时要做到适得其所, 选一个合适的人比选一个优秀的人还重要, 让职工在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适应能力, 提高对工作的兴趣, 使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地得到发展。
图书馆是知识分子相对比较集中的单位。知识分子的特点是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能为社会作贡献,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独立的见解。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根据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来开展工作,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放手让他们工作, 对敢于坚持原则, 发表不同意见的人, 要多些尊重和理解, 要把工作成果和贡献作为考核和奖励的依据, 大胆奖励有所作为的人才, 充分肯定和表彰他们的成果和价值,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图书馆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人才流失对图书馆发展不利。图书馆要发展, 就要留住人才, 并努力创造条件满足职工发展的要求。并选拔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比较好的职工, 进行培养和锻炼。拥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管理机制是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基本点, 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既需要人性管理, 更需要一种理性管理。激励是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和制衡机制, 通过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人的潜能很大, 挖掘和发挥职工的潜能, 有赖于良好的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促使职工更好地掌握图书馆情报方面的知识, 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动力机制包括了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 图书馆应该建立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制度。目前的制度缺乏激励功能, 职工的工资完全执行国家标准, 工资管理过分集中, 能力和业绩无法与工资对应。今后应逐步将工资收入与单位的效益以及个人劳动贡献、工作业绩联系起来, 增强工资制度的激励功能。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目前, 多数公共图书馆的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质量还不够高的问题相当突出, 部分管理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迫切需要在用人机制上寻找新的有效的突破口。从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来看, 引入竞争机制, 推行竞争上岗,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推行竞争上岗, 提高了职工民主监督的程度, 让不能胜任的人下来, 有能力的人上去, 依靠能力竞争上任, 择优任用。为发现人才和提拔优秀人才, 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让图书馆的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许珍儿.论图书馆知识管理[J].情报杂志, 2007 (8) .
[2]赵辉.再论图书馆人才的需求[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 (5) .
[3]金怡.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与培养[J].温州大学学报, 2001 (1) .
基础图书馆 篇2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注入了更加神秘、丰富和诱人的色彩,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业,尤其是图书馆业。图书馆目前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生事物、新型技术信息如同洪流那样铺天盖地势不可挡,使人应接不暇。图书馆面对这些纷纭复杂的势态应该如何来考虑和适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加以讨论。
一、内部事务的管理
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早已有比较坚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一些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方面对图书馆进行了投资和改造,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技术在论文和专著中层出不穷,因而对新技术的理解与接受比较快,有投入和改造的迫切愿望,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优势的存在而淡化了内部事务的管理。
首先,是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是应用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与图书馆学科的结合就将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面临全面的改革。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图书馆将没有卡片目录,甚至可能没有书。
其次,鉴于计算机的技术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和计算机检索的衔接问题,无论是题录还是索引,各馆都留有许多前人辛苦制作的供读者检索使用的各种卡片。有些在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完全进入的阅览室,卡片仍然给读者带来许多方便。即使在部分已经使用计算机的卡片依然对计算机检索操作的不足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开架借阅的馆室对卡片目录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就造就对现行卡片的困惑。
再则,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和制度方面,如馆藏结构、采购策略,排架方法、剔旧和补救措施等方面,都与今后实现全计算机化的图书馆有所不同,计算机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设备、软件、网络系统甚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得馆藏资源流失。细问各馆究竟现存馆藏量确切有多少,恐怕很难有谁能脱口而出,至于那些读者到馆率、借阅率、拒借率的统计分析,以及那些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已完全成了个人行为。
二、服务是基础工作的根本
对图书馆来说,服务是第一位的,为读者服务被视为图书馆工作的宗旨。按时开馆闭馆、热情服务、细致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常识和纪律规范,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加强基础工作,也就没有服务至上的思想。图书馆幽雅的读书环境和恬静的读书场所,以及越来越优良舒适的阅览室,应该使读者能更好地读书,使馆内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但是正如人们所共识的那样:艰苦的环境能造就拼搏的意志,舒适的环境只能养成懒惰的本性。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步入图书馆,与设备配备的空调也一起装进图书馆,而这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没有激发工作人员更加勤奋工作,周到服务的热情,反而成了休息、聊天、偷闲的避风港。图书馆的工作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服务性工作,馆员本身首先应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敬业精神。摆正为读者服务的位置,增强图书馆岗位的危机意识,把个人利益与服务业绩联系起来,而纪律就是严格地、不折不扣地执行规章制度。
在不久的图书馆中读者与计算机对话多了,与图书馆员的接触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感情融合更少了,也许技术上的提高在一定时间内事主要的,在进行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集成,或者对某一组信息进行再创造等等都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最终构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反映是潜在的、无形的,最终将主导技术。社会主义倡导的是以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补、献身、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就是应该在图书馆中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行为,它将与逐步提高图书馆员素质,与繁荣文化市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三、继续做好现有的基础工作
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涉及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日常的细致的和艰苦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读者服务、自身发展、信息资源利用等诸多工作。只能加强而丝毫不能放松,特别是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现行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与广义的信息范畴如信息科学、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相衔接。
今后图书馆如何发展?以哪种模式存在?都是讨论焦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分属各个部门,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建设模型。图书馆不可能取代情报、出版、编辑部门提供的`任何文献。图书馆业不可能取代计算机、通信那样的信息传输技术,它只能是提供一个公共检索环境,提供本馆的馆藏文献和活信息。
开架阅览是服务体制对方便读者的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来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馆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遵守某项已默认协议为基础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开架阅览后给书刊的乱架和丢失,破损造成比以往更为严重得场景。这些在日常书刊管理中要进行及时整架和上架以提高书刊利用率,更要对出现的缺书少刊的现象进行对因素分析,除了对排架法,进出阅览室的方法和制度作些变动,对防范丢失措施和违规处罚办法进行强化外,更重要的是馆员对自己担负的那份工作尽心尽责,在发现缺少丢失书刊后应采取应急的补救措施,使无论在登到还是在流通环节上尽量减少损失。
现有的在规定范围以内的基础工作是否都在逐项进行,是否都在认真去做?特别是一些比较软的一时对读者服务影响不大,明显暴露不出问题的工作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近年来从书库划分,馆藏清点、馆藏体系与结构、文献排架、藏书剔除、参考咨询、情报研究、捐赠与征集等,虽然在论文的研究与总结中都时常出现,但是再好的理论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正是由于许多不起眼的工作没有人做,或者做得很少,或者不能长期坚持下去所以才提出来,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在图书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文献的管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其自身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管理上的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忽视,都将造成劳动生产力和精神财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任何理论论断的正确性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界域而言的,即使对上述所提出的新概念也不例外,只有把它们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才不至于对这些论断产生误解。
浅谈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工作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基础服务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注入了更加神秘、丰富和诱人的色彩,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业,尤其是图书馆业。图书馆目前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生事物、新型技术信息如同洪流那样铺天盖地势不可挡,使人应接不暇。图书馆面对这些纷纭复杂的势态应该如何来考虑和适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加以讨论。
一、图书馆应加强内部事务的管理
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早已有比较坚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一些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方面对图书馆进行了投资和改造,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技术在论文和专著中层出不穷,因而对新技术的理解与接受比较快,有投入和改造的迫切愿望,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优势的存在而淡化了内部事务的管理。首先,是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是应用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与图书馆学科的结合就将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面临全面的改革。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图书馆将没有卡片目录,甚至可能没有书。其次,鉴于计算机的技术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和计算机检索的衔接问题,无论是题录还是索引,各馆都留有许多前人辛苦制作的供读者检索使用的各种卡片。有些在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完全进入的阅览室,卡片仍然给读者带来许多方便。即使在部分已经使用计算机的卡片依然对计算机检索操作的不足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开架借阅的馆室对卡片目录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就造就对现行卡片的困惑。 再则,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和制度方面,如馆藏结构、采购策略,排架方法、剔旧和补救措施等方面,都与今后实现全计算机化的图书馆有所不同,计算机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设备、软件、网络系统甚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得馆藏资源流失。最后,是人员素质和责任心问题。任何单位都是由不同的文化人、不同兴趣嗜好、不同性格脾气的人组成。任何好的理论和方法都要由人来做的,图书馆也不例外。但是人员素质和责任心的不同其结果却是截然相反。责任心与对工作的兴趣有密切关系。但是往往在许多情况下世压制兴趣来提高责任心的,这里就跟职业的选择和用人制度有关,而不得不进行强制性的措施。 图书馆内部只有培养和锻炼成高素质的人员才能产生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能有对读者满腔热忱的服务。
二、图书馆的服务是基础工作的根本
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的读者服务活动主要围绕“本馆”这个特定的场所内,而且满足于进行借借还还、看门守摊、取书归架等事务性服务,满足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被动的读者咨询服务,也使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严重影响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这种文献收藏与服务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在这种形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点必须向提供现代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转移,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摆脱以往那种被动接受读者咨询的模式,要积极主动开展现代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的变化中,除了硬件上要有所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方式要有所发展和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机构挑战的需要。图书馆只有创新服务机制,并在激励和竞争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为读者提供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实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对图书馆来说,服务是第一位的,为读者服务被视为图书馆工作的宗旨。按时开馆闭馆、热情服务、细致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常识和纪律规范,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加强基础工作,也就没有服务至上的思想。图书馆幽雅的读书环境和恬静的读书场所,以及越来越优良舒适的阅览室,应该使读者能更好地读书,使馆内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图书馆员应该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任何形式上的业务学习,知识的积累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目前由于图书馆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使工作人员急需要更新知识,特别是那些工具性技术如计算机和英语都需要达到较高的要求,但是即使这样的学习也应该放在业余时间,尤其是直接面对读者的岗位,这就是图书馆人应面对的现实。
三、在地方图书馆应继续做好现有的基础工作
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涉及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日常的細致的和艰苦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读者服务、自身发展、信息资源利用等诸多工作。只能加强而丝毫不能放松,特别是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现行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与广义的信息范畴如信息科学、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相衔接。今后图书馆如何发展?以哪种模式存在?都是讨论焦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分属各个部门,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建设模型。图书馆不可能取代情报、出版、编辑部门提供的任何文献。图书馆业不可能取代计算机、通信那样的信息传输技术,它只能是提供一个公共检索环境,提供本馆的馆藏文献和活信息。根据当前读者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选定专业文献,调整书刊采购种类的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计算机盛行与此相关的各种书刊种类繁杂,也是目前文化市场最繁荣的一个领域,其内容繁多,版本翻新升级很快,但是就其质量来看图书内容重复,期刊文献雷同则较为严重;新科学、新技术发展层出不穷如电子类、通信类的图书文献也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日新月异,也同样出现上述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期刊新增数量逐年推出,有些新刊属公司推销产品而编辑;有些文摘式荟集众家之精粹的短文使读者意犹未尽;有些商用刊完全为吸引广告而刊载浮浅文章,空空如也不知要讲些什么或者言出国外云云。综合娱乐性刊物更有低品位内容,所有这些都要严把采购质量关,否则将误导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读者,酿成大错。开架阅览是服务体制对方便读者的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来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馆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遵守某项已默认协议为基础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开架阅览后给书刊的乱架和丢失,破损造成比以往更为严重得场景。这些在日常书刊管理中要进行及时整架和上架以提高书刊利用率,更要对出现的缺书少刊的现象进行对因素分析,除了对排架法,进出阅览室的方法和制度作些变动,对防范丢失措施和违规处罚办法进行强化外,更重要的是馆员对自己担负的那份工作尽心尽责,在发现缺少丢失书刊后应采取应急的补救措施,使无论在登到还是在流通环节上尽量减少损失。近年来从书库划分,馆藏清点、馆藏体系与结构、文献排架、藏书剔除、参考咨询、情报研究、捐赠与征集等,虽然在论文的研究与总结中都时常出现,但是再好的理论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
让图书馆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篇4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阅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第二课堂;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因此,关注图书馆建设和使用情况促进学校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为了让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我省继续加大对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投人,狠抓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努力推进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各地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记者从甘肃省教育装备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共有10384所;共有阅览室6102个,其中电子阅览室718个;藏书室11071个;资料室2704个;使用总面积达802,930平方米。全省中小学图书馆藏书总计7千余万册,其中中学3800余万册,生均达到19.34册,小学3300万余册,生均达到15.73册。
据甘肃省教育装备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图书馆软硬件建设,促进我省中小学图书馆发展,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甘肃省结合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甘肃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图书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核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应该加强对图书馆(室)的领导和管理,要有一名校长分管图书馆工作,建有图书馆的学校,要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
记者从甘肃省教育装备办公室实验图书管理科2012年4月份的综合统计报告中看到,上年度全省中小学图书购置经费总计1.6亿元,其中财政拨款达1.1亿元。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政策引导是关键,财政投入是基础。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工作,统筹规划落实经费。装备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各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努力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图书配备工作,在每年的教育经费中按照一定比例设立图书专项经费,同时,多渠道筹措图书经费,大力提倡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献书,以保证各学校图书馆每年更新和增添图书的需要。”
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教育形势,在抓好以藏书工作为中心的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以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为中心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和业务素质好,热爱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工作人员队伍,因此,全省各地中小学把图书馆人员配备和业务培训工作也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一项,在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中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提高他们的待遇等。截止2012年年初,全省共有在职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13675人,其中专职1396人,兼职12309人。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让图书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馆藏图书的借阅率、使用率,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真正效益,改变以往“重藏轻用”的现象,各地中小学本着图书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利用讲座、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以及各种竞赛、书评等活动,明确主题,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用书。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各地中小学图书馆也着力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把图书馆建设的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使中小学图书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方向迈进。
基础图书馆 篇5
1. 1文献基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传世,如地方志、舆图、地理、民俗等文献资料及近现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报刊、档案类文献资料等等。在没有图书馆之前,地方文献多分散于当地私人藏书家手中。自各地有了公共图书馆以后,它取代私人藏书成为集中入藏地方文献的机构。1988年开始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结果表明, 51个参加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地区研究文献居各地图书馆之首。”而且,经过多年的收集与积累,地区研究文献“至今已构成我国地区研究文献保障系统,”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一书的统计:在公共馆申报的148个研究级学科文献中,有26个是有关本地区研究和地方史志方面的。这说明申报馆对这方面文献的入藏具有系统性、广泛性。据同书表41“自报研究级学科分布单位一览表”整理统计:自报研究级学科中与地区研究有关的学科为42项;其分布单位有30个公共图书馆、8个院校图书馆、9个社科院图书馆、2个资料室。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文献基础十分雄厚。
1.2实践经验的积累
自图书馆出现于中国近代,它很快就承担起收集、入藏地方文献的任务。19教育部通饬各省县图书馆注意搜寻乡土艺文;1941年广东图书馆即建起“广东文献特藏”。馆长杜定友的建馆宗旨为“广东省立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并制定广东文献分类表,编出与广东文献有关的《广东方志目录》、《广东族谱目录》、《东西南沙群岛目录》等地方文献目录。
解放后,许多图书馆前辈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如杜定友、刘国均等。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图书馆利用人力、物力优势,征集大量地方文献加工整理后入藏。并整理出许多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以便供读者更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料。1957年1月,上海人民图书馆成立图书选购委员会后,将地方文献征集列入图书选购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亲自做“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的专题讲座来推行这项工作;60年代首都图书馆即已设立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还曾于1963年6月24日举办“北京地方文献展览”进行宣传。这期间,广东馆编制了《广东杂志目录》、《广东舆图目录》等20种地方文献目录;首都图书馆编制了《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云南省图书馆编制了《云南省地方志目录》、《馆藏云南地方文献目录》、广西第二图书馆编制了《广西农业资料索引》、《广西文史资料索引》、《广西地方资料索引》、《馆藏太平天国革命报刊资料索引》;浙江省图书馆编制了《论浙江农业耕作制度》文稿、索引10余种;甘肃省图书馆与兰州大学等校联合编制了《兰州各图书馆馆藏西北文献联合目录》等等。可以说在“文革”前,广东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已为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探索出一些可行经验,但由于“文革”,这项工作一度停滞不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工作焕发生机,地方文献工作再度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为配合当地编史修志工作的开展,一些图书馆设置地方文献部门集中开展服务工作。以东北为例:辽宁省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组、哈尔滨市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专室、大庆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部、佳木斯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专题阅览室、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专库等等。许多图书馆还编辑印制一批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二三次文献,如:《广西气候史料》、《广西民间气候农谚》、《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哈尔滨史志资料索引》、《黑龙江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等等。这些二三次文献将各馆入藏的地方文献较好地揭示给读者,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走在前面的图书馆,更将已完成的二三次文献加工输入到计算机中,建成地方文献数据库。如首都图书馆除将以往完成的报刊索引回溯录入外,还定量录入新信息。这一切表明,许多公共图书馆已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成型经验。
基础图书馆 篇6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一个图书馆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很多图书馆正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传统的服务手段和方式。这是图书馆适应新世纪、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重要措施。然而,一部分图书馆在注重科技引进的同时急于丢弃“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理念,对内部管理的改进重视不够,对贯彻人本管理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图书馆在新旧交替过程中脱节。本文就新时期下如何将信息管理和基础服务有机融合,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作简要探讨。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分析
(一)在管理上科技信息与基础服务容易顾此失彼
近年来,信息的高速发展对图书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建立发展校园网方面的同时对图书馆进行了投资和刷新,使图书事业的成长跃上新的台阶。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技能在论文和专著中层出不穷,因而对新技能的理解与接受要求更新快,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优势的存在,很多图书馆淡化了对内部事务的打点,忽略了基础服务。
(二)出现计算机检索的遗留问题
计算机与图书管理联系在一起,是使传统的图书管理面临周全的开始。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藏书楼将没有卡片目录,甚至可能没有书。但凡事都有一个过渡的时期。目前,无论是目录还是索引,各馆都留有许多前人辛劳建造的供读者检索使用的各类卡片。在计算机没有进入阅览室之前,这些卡片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即使在已经使用计算机的馆室,卡片依然对计算机检索操作的不足起到了填补作用,而很多图书馆在日常打理中对卡片已经不予更新甚至丢弃。
(三)图书管理人员过分依赖现代科技产品进行管理
传统的图书管理业务在进行日常管理方面,如馆藏结构、采购策略、排架体例等方面,都与此后实现全计算机化的图书馆有所区别、计算机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设备、软件、收集系统甚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馆藏资本流失。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对计算机产生了依赖心理,没有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存档,细问各馆事实现存馆藏量有多少、文献资料的摆放情况等,已经很难有人能脱口而出,至于那些读者到馆率、借阅率的统计算剖析,以及那些对文献进行深条理的研究几乎已成了一纸空谈。
(四)架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渐渐倒塌
任何单位都是由不同的文化人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脾性,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任何好的理论和体例都要由人来做的,图书管理也不例外。同时,人员素质的高与低和责任心的强与否也会使其工作效果截然不同。对图书馆来说,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第一位的,而有些馆员却做不到热情地为读者服务。在计算机逐渐替代馆员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馆员不注重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忘记了自身是架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交流的桥梁。
二、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科技管理与基础服务融合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信息迅猛增长,而且知识老化周期缩短,文献信息的载体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除传统的纸质文献外,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和融文字、声音、图像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等电子型文献已逐渐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载体。馆员要对这些电子型文献了如指掌,就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迅速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此外,图书馆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传统手工操作的采编、流通等逐渐实现自动化作业和管理,而且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全球连网,信息共享。这就需要馆员不仅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这些都需要馆员努力创造条件,深化服务层次,加大服务广度。因此,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实现它,两者融合才能堪称完美。
(二)信息服务的需要
当代社会表现为知识化、信息化,其发展特点为:以经济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手段,以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方面,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形成,更需要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融合。如果仅仅把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仅仅寄托于数字化,网络化,这种想法是偏狭的。所以,现代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另一方面仍然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三)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教学和科研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应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和专业门类的增加,加之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求的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这要求图书馆应积极主动与教务、科研和各系部取得联系,随时了解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人在这些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是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取代的,需要将两者进行融合。
三、实现科技管理和加强基础服务融合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拥有先进的服务理念,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础。馆员是知识的载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图书馆来说,优秀的服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要转变服务理念,必须要由对读者接受服务过程控制导向向读者接受服务过程服务导向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形象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在读者管理过程中,坚持以读者为本位,以质量为导向,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必须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意识,将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优质、高效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上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改变以往以“管理”为主的方式,提倡用新的手段去处理馆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行服务管理,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服务促使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改进工作手段,促进技术人性化
在未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观念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理念,倡导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的人性化,使信息更好地为人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引进和使用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信息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等,改进后加强信息资源的宏观协调管理,促进新旧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更加畅通,让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合理、更人性化,以保证各个层次咨询服务的需求。要实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人才资源作为图书馆“活”的资源。
(三)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
要牢固树立“大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观念,将管理范围拓展至网上的虚拟资源,积极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要通过网络搭建一个信息丰富、查询便捷、资源共享、便于交流的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深化信息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采用强大的网络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務方式;全面拓宽服务领域,充实各种类型和介质的馆藏文献资料,主动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四)积极主动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只有提高所有馆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在现代图书馆里,看似读者与计算机对话多了,与馆员的接触少了,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并没有少了,这种交流就体现在馆员的技能上面。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使工作人员急需更新常识,各方都需要达到较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应该把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注重专业进修和常识的积累。
现代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手段从简单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的技术型转变,服务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借还向主动提供信息转换。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适时服务和发展的关键,图书馆馆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服务水平、业务技能、言谈举止及沟通技巧等直接影响到为读者服务质量的基本素质,应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加强对馆员的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培训,鼓励和奖励自学成才,造就学术带头人和专业人才,造就一批能为读者提供高层次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
(五)注重与读者交流,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和谐图书馆要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物理环境和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要提升图书馆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建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充满人文氛围的信息资源宝库,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图书馆馆员要努力争取做到这一点。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下,图书馆馆员要抛开一切界限,平等地与读者沟通交流,从中可以了解他们的阅读需要与倾向,并向他们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功能,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拉近馆员和读者的距离,读者服务工作也会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汤凤娟.从样本书库到图书阅览室[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0,(4).
[2]莫玉萍.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J].贵图学刊,2006,(3).
[3]门亚杰,陈谏,于歆.高校图书馆呼唤人文理念的回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张念宏.教师必读.北京能源出版社,1987,(4).□
基础图书馆 篇7
1 后现代文化概述
后现代文化, 又常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信息社会文化、后工业社会文化、跨国资本时期文化以及后资本主义文化等, 它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迅即又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向世界各国、各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化的产生与构成条件是非常复杂的, 至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此争论不休、没有统一的意见。
对于我国图书馆而言, 其建设和发展主要是源于现代化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 后现代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一些人看来, 中国社会需要的是对科学、理性以及现代化的一种追求与努力, 而不是后现代文化所包含的那种对启蒙精神与知识的解构和所谓的相对主义。从实践来看, 这的确无可厚非,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确实需要一种理性的精神作为基础思想, 并为科学的进步与民主政治的进步而服务。但我们也应看到, 后现代文化的思潮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少数几个思想家的倡导, 而是对西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映, 并已经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道德、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之中。就当前我国的图书馆建设而言,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态度、阅读兴趣以及对经典态度的变化等都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影响着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服务方向, 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负面的成分。
就我国的图书馆建设事业而言, 它同西方国家一样, 都是源于现代化的需要, 即在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隐含着一种对真理、知识以及文献的态度。图书资料是知识的载体, 它包含着一种普遍的真理, 并承担着一种对普通民众进行教育的职能。无庸置疑, 图书馆作为传播现代科学与教育的重要工具, 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它也确实如后现代主义所言, 其中也隐含着一些倾向, 即过于强调知识、普遍以及永恒的诸多方面, 将知识看成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 从而忽视了知识的变化性与特殊性。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知识观, 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但不可否认它在西方国家第一次被提出时就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而且它也通过实践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后现代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多元主义的价值观, 它对我国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思想不仅是一种冲击, 而且是一种带有创新意味的挑战。
2 后现代文化对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的影响
对于我国的图书馆建设事业而言, 虽然在理论上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已经受其影响很深。目前来看, 中国的经济建设业已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断缩小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 中国社会尽管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时刻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突和挑战, 但建立一个开放和谐的社会也并非易事。在这种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人们对图书馆的评价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结之, 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 人们对知识、真理的态度确实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大多人的心目中, 知识不再是那种普遍的真理, 而是日益与人的现实生活和政治密切相关。人们对传统经典的敬畏在不断的淡化, 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一种特殊性和多元化的状态, 权威与专家在不断地被质疑, 经典作品也在不断地被戏说, 传统人文学科 (如哲学、历史等) 及其经典也在受到冷落, 人们的阅读兴趣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普通社会的生产生活中, 而且在学校这种创造智慧与追求真理的地方也表现的比较突出。
第二, 从图书馆的建设基础思想方面来说, 后现代文化在许多地方和方面也是适应世界变化的一个过程。在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上, 对那些象征着永恒普遍的经典的敬畏已然淡化了。目前来看, 令公共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并不是它拥有多少旧版本书籍和手稿, 而是如何使图书在流通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据调查显示, 在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中, 经典藏书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 高雅的文化也在下降, 反而是那些大众读物与其他媒介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 这是图书馆为适应社会变化和读者需求而做出的调整, 同时也是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必然选择。
第三, 从图书馆的服务上来看, 现代图书馆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教育者的职能, 不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训导式态度来对待读者, 而是以读者为中心, 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 这就是现代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的行为表现。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口号, 如有机主义、多元主义也常常被用于对服务工作的指导, 从而使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传统的那样机械和呆板, 而是变得更加和谐和统一。同时, 在消除人群的歧视上, 图书馆也日益认识到信息公平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强烈呼吁对弱视群体的关注, 以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些地方图书馆为此还降低了门槛。
由此可见, 当代中国的图书馆建设在思想观念与服务上确实在客观上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它对于我们纠正那些片面的对现代化的崇尚, 简单强调教育的训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 在另一方面, 正如后现代主义文化始终不能避免其批评一样, 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以及图书馆建设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成分, 并同样对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 结语
总而言之, 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思想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态度以及阅读兴趣的变化, 同样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后现代文化对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的影响那样, 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往往同时存在, 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探寻时代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的创新。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对于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的正确认识, 将成为图书馆日后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近年来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很深, 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思想如何在这种思潮下把我一个度或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对后现代文化以及其对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思想影响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的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创新,图书馆建设,基础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1]殷汉植.创新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思想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8) .[1]殷汉植.创新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思想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8) .
[2]廖承芳.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师道.教研, 2010 (06) .[2]廖承芳.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师道.教研, 2010 (06) .
[3]丁建琴.我国民营图书馆建设问题和对策探讨[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1 (02) .[3]丁建琴.我国民营图书馆建设问题和对策探讨[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1 (02) .
[4]文杰, 康立军, 王琦.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06) .[4]文杰, 康立军, 王琦.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06) .
基础图书馆 篇8
一、目前流通服务的状况
1.网络环境改变了服务内容和方式。“藏、借、阅一体化”以及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深入, 图书馆流通服务的方式和服务内容有了质的变化, 从过去传统的闭架、手工借阅模式转换成了现在的全开架、运用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借阅图书的全新管理模式。图书管理员不用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找书、取书, 较大程度地减轻了工作强度, 由读者自由选取;原先复杂的查找借书卡、查找图书的过程, 现在点击计算机就可以做到了, 再不需要管理员们跑上跑下地查找, 既节省了时间, 也大大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
2.图书管理观念滞后。随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管理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管理员从繁重的纸质文献资源的系列工作中脱离出来, 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 如我馆一样, 许多图书馆在思想上就将流通服务摆在了次要地位, 认为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参考咨询”等“高层服务”, 流通服务只是最一般性的工作了, 做好借还就行了。因工作性质的原因, 加之个人技术能力偏低, 辅以为读者服务的部门, 对整个图书馆工作影响变小, 在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发言权都显得较小, 相对地位降低。长此以往, 流通管理员不仅把工作放在从属地位, 也同时在服务意识上松懈。传统的人工管理不需要了, 网络需提供的服务又未跟上。而殊不知, 目前图书馆出现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服务没做好。
3.流通服务部制度具体化不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 结合新校区的建设, 我馆不断修订完善了各部门的岗位制度, 流通部的岗位职责以及书库管理等规定也修订上墙。但是笔者认为, 制度落实有不足之处, 一是有些太宏观不具体, 二是可以量化的没有量化, 操作性不强。比如在前台借阅处, 没有一些统一的言行规范, 完全凭个人的服务素质和水平。
二、基础服务是做好高层服务的前提
1.基础服务的主体是广大的读者群。以我馆为例, 年接待读者最高的2011年, 为192092人次, 而接待咨询服务921人次, 占0.48%;年接待读者较少的2012年, 为104876人次, 而接待咨询服务330人次, 占0.32%。虽然图书流通量从2011年到2015年逐渐减少, 但按接待读者的比例看仍占绝对地位, 由此可见, 图书馆的基础业务不能忽视, 否则就是忽略了大多数的读者。
2.馆藏利用率体现在基础服务中。目前在我馆的藏书中, 总有一部分处于低度利用状态。比如外文文献、工具书、包括采购数量有限的经济类、社科类等书籍。出现馆藏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馆藏尚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由于我校图书经费有限, 采购重点倾向于医学类及重点学科, 外文文献藏量不足, 一是不能满足具有较强文献吸收能力的专业人员, 二是在低年级阶段的广大的学生读者未具备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2读者对馆藏资源不知晓。近几年, 随着学校每年对图书采购力度的加大, 在采购中, 新版的医学类以及与之相关的图书都购买, 其他类的图书也相应扩大了采集范围。尽管我馆采编部每年都通过校园网向学科带头人、教授等推荐书目, 如2011年推荐了30039种, 2012年推荐了39056种, 2013年推荐了32947种, 结果得到的反馈信息却少之又少。相反, 还是经常听到教师读者说“找不到需要的书”, 认为馆里书太少。有的师生是来到图书馆后又会听到他们说“原来图书馆还有那么好的资源!”这都说明了许多读者是不知晓现在我们图书馆的状况。3馆藏基数大, 难以提高文献利用率。我校图书剔旧工作力度太小, 大量利用率不高的旧书和新书混合在一起, 给读者查找文献造成困难, 难以提高文献利用率。基础业务是衡量馆藏利用率和资源建设的指标。由于流通馆员的工作的不到位, 没有较好的发挥其岗位的作用, 造成了馆藏利用率不尽人意, 笔者认为还是没做好基础工作的原因。要了解读者需求, 要清楚馆藏资源, 才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也才能尽可能地提高馆藏利用率, 一线员工直接和读者接触, 他们日积月累的对读者的馆内资源的需求情况具有一手资料, 对读者的借阅重点、借阅趋向最有发言权, 可以为资源建设和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三、网络环境下的流通服务工作
1.解决认识, 更新观念。观念的变革是最大的阻力。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 目光应从文献资源转向用户, 服务的效果和效率是我们更多的关注目标。每个图书馆人都要有改变传统图书馆现状和迎接新变革挑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自身岗位的重要价值, 首先一线员工的服务形象代表着影响学校广大师生, 现代化管理需要研究和分析读者的心理和阅读需要, 虚心听取读者意见, 不断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水平,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员的核心素质;二是强化“以藏为用, 为用而藏”、“读者第一, 主动服务”的理念, 要把读者放在图书馆整个工作的中心位置, 图书馆如因服务失去读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做好读者导读工作。读者导读是指导读者阅读, 导读工作是流通阅览部工作的重要环节, 流通阅览部工作是联系读者与馆藏的桥梁。况且读者要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料, 并不是单纯靠借书来实现。围绕读者对阅读文献的不同要求, 在具体运用和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果能有效的做一些真正有助于读者的导读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摸索规律, 流通部门的服务育人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提升。在导读工作上, 我馆几年来一直坚持进行新生入馆教育, 通过校园网推荐新书, 在读书节活动中开展书评等活动。一系列的固定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 对读者文献阅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 在流通借阅中引导读者读书、借阅方面做得不够, 只完成了了借阅的程序, 虽然从读者的借阅中我们馆员也了解到一些借阅倾向, 却没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分析, 进而为读者利用好书、较快了解到其领域内的新书以及为我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进而对图书的副本量适时做些调整, 使馆藏文献更趋于合理, 使采购馆藏更具有针对性, 进一步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读者的满意程度。
3.沟通仍是流通馆员的重要手段。图书流通实现网络管理后, 工作人员由原来的与读者直接接触变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借阅、查询等由机器代替了, 机器更科学、高效的管理逐渐弱化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沟通, 大家也认为没必要做更多的交流了, 对读者也淡漠了。虽然我馆通过举办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利用好图书资源, 但还是时常有与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出现不能灵活运用和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的现象。工作中只注重计算机操作和管理, 冷落了基础的读者工作, 势必降低了图书利用率, 进而影响了现代化管理效果。可见, 沟通仍是图书馆流通部工作人员的重要手段, 也是应具有的一种能力。要不断满足读者需求, 就要与读者交流, 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向, 主动向读者介绍和宣传馆藏情况、新书上架情况、图书查询方法等, 努力做好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
4.规范管理, 细化工作。随着新校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要求, 我馆修订完善了各项制度, 流通阅览部的岗位职责等也作了修改。总的来看, 笔者认为制度细化还不够, 具体工作上应明确规范。1信息处理的规范。目前对读者管理系统的操作均使用金盘集成管理系统, 借还书、图书超期等均通过此系统操作完成。但是对遇到系统上出现的问题, 不管什么问题的处理, 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一并请技术部人员解决, 没有区分可处理的不可处理的。因此有必要整理出一些信息处理中常见的问题, 明确规范的处理办法。并且与采编部、技术部及时联系、沟通, 将新书到馆 (库) 情况、书目推荐情况等传递给相关读者。2沟通的规范。沟通中有必要列出规范的语言和内容, 做到规定动作和自由动作相结合。现在主要以自由动作为主, 随意性太强, 该讲的没讲, 该宣传的没宣传,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进行服务, 以个人的责任心决定服务态度和质量。应详细列出条条框框来规范必须进行的沟通的内容。3工作内容的规范。实行月数据统计工作。目前流通部基本上定期每周都在图书馆网页和校园网向图书超期的读者给予温馨提示, 为了不影响其他读者再次借书。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每位工作人员每月将图书借阅频次、文献利用情况、读者需求反映情况等汇总到部门负责人, 以学期或学年将汇总数据提供给采编部和馆领导, 馆里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研究, 分析读者群变化及其原因, 获取读者阅读倾向、阅读需求现有资源利用情况, 进而合理调整图书资源采购、合理配置经费, 实现优化和调整馆藏资源建设的目的。
5.制定量化指标, 实行政策鼓励是激发馆员积极性。应从考察图书流通量、书库任务责任落实、统计任务按时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分定期和不定期, 日常抽查与月末考核相结合。根据考核实行明确奖惩, 给予外出培训机会, 激发馆员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方东权, 王琼.现代图书馆及数字资源利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66-67.
基础图书馆 篇9
关键词:图书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绩效,服务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中心, 其任务在于推动知识的传播、更新, 只有做到有效转移才能实现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知识转移实现图书文献资源价值的转移和延伸, 在信息化时代, 图书馆应该主动的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资源服务, 知识转移更加强调知识受体的知识存量与真实需求, 强调知识转移的效果。对图书馆知识绩效的追求就是将图书馆隐性或显性知识向读者转移, 对其转移水平的一种考量。
一、基于知识转移的图书馆咨询服务概述
知识管理是整个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是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核心, 是一项典型的知识转移活动, 咨询服务过程就是知识转移过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是其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依靠图书馆的各项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得馆内的知识资源向读者传递的复杂过程。其知识传递的内容包括隐性和显性知识, 包含主动传递知识和创新知识。咨询服务的对象是馆内外知识资源,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 如果没有知识转移也就没有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图书馆咨询服务也就无法开展。它的发生对象非常的广泛, 可以是馆际之间的知识转移和传递, 更多的是管理者与馆员、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知识转移活动。知识转移是图书馆咨询服务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图书馆咨询服务的本质是馆员通过对馆藏知识资源进行组织、挖掘, 将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传递给读者, 因此衡量图书馆咨询服务的质量可以通过知识转移绩效来评价。知识绩效转移用于评价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 通过对咨询馆员在图书馆内外知识资源的组织、挖掘工作中, 显性与隐性知识传递的水平高低来反映咨询服务整体的质量水平[1]。
二、基于知识转移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的趋势
基于知识转移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 从传统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到数字咨询服务再到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延伸咨询服务, 极大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资源服务知识转移的局限性, 促使知识转移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服务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要受到转移主题、意境、内容、载体和活动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影响, 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更好、更快地满足自身知识需求。
基于知识转移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 不仅需要提高图书馆自身的创新能力, 而且还不断提高了咨询服务的创新性。知识转移绩效最主要的指标在于转移的速度效应和绩效效应, 由于图书馆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知识转移的速度效应和绩效效应, 以延伸咨询服务为转移路径, 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源, 并且咨询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 知识转移的时间大大地缩短, 并且个性化咨询服务的开展, 知识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 都可以不断地提升知识转移绩效。知识转移绩效改变了传统咨询服务模式, 使图书馆咨询服务对知识的成功转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读者获取信息变得便捷和快速, 读者的知识需求和疑问相应地增多, 因此馆员要从读者知识获取的习惯思维转向知识发现, 选择典型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解答, 并且进行加工编辑后, 形成常见问题解答参考资源, 发展成为咨询知识库, 更加方便读者的检索与浏览, 其中咨询知识库要包括各类检索服务, 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知识查找的速率, 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促进了图书馆知识转移绩效效果的显现。
三、基于知识转移绩效下的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发展
1. 传统图书馆基于知识转移的咨询服务的特征及策略。
传统的图书馆咨询服务是以馆藏资源为核心, 建立各种馆藏目录和检索工具书来引导读者查询馆藏资源, 其服务形式为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书目参考工作和咨询解答工作两方面, 对象较为狭窄, 一般局限于本馆读者。传统图书馆服务绩效水平与图书馆员的个人素质、情绪和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传统图书馆咨询服务是一种交流行为, 其知识转移过程中读者所起的作用较大, 读者对于知识的转化以及其认知的特性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传统图书馆咨询服务,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培训, 这是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移的方式,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新生入馆教育, 使读者具有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同化, 将图书馆内外资源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并且加以加工储存的变化过程。将图书馆提供的咨询规则、岗位职责等显性知识呈现给读者或馆员, 使得他们能够将这些指南、技能同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最后是互动, 传统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形式通常体现为读者发问, 馆员解答的互动交流形式, 读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模仿等行为来实现知识转移。
2. 数字图书馆背景下基于知识转移的咨询服务的特征及策略。
数字资源咨询服务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识转移模式, 利用馆内外丰富的知识资源, 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 将知识资源在网络上进行传输, 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 建立非实时咨询和实时咨询来转移知识资源。数字咨询服务在知识发布之前, 馆员也需要获取相关知识, 在彻底领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隐性知识, 通过数字咨询服务方式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果转移的知识符合读者的需求, 那么读者就会将转移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并且通过一定的知识转移媒介发布供咨询馆员共享。数字咨询服务是一个从馆员主动获取所需知识为开头, 到读者满足知识需求, 最后由读者发布知识, 形成一个知识转移的回路。Web2.0的应用越来越深入, 数字服务理念也不断的更新, 更加开放、自由、平等, 强调合作与共享, 馆员与读者利用公共论坛、博客、播客等技术开展互动服务, 促使信息服务的知识转移绩效不断提高[2]。数字咨询服务是一种较为依赖于馆员的服务模式, 知识转移起源于知识缺口, 以读者的知识资源需求为推动力, 读者有一定的知识需求, 在获得满足后读者能吸收与整合转移知识。数字资源的来源一般取之于参考源, 包括馆藏资源、电子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读者的知识资源需求能否进行知识转移主要取决于知识转移的难度以及转移后的收益等因素。数字信息咨询服务的绩效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知识转移认可程度, 读者开始进行知识转移, 并且对知识转移的相关事宜进行商榷, 与有效的知识源进行联系并建立转移机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转移途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知识转移的双方必然会产生互动。知识转移需要馆员与读者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媒介移转程序, 例如显性知识的转移, 由于其分享性较高, 因此容易在馆员与读者之间进行传递, 通过自然语言或其他简单方式就可以让读者与知识源之间建立联系, 并且依据读者的知识需求向咨询服务提供者发出知识转移请求, 馆员在接到知识转移请求后选择相关的资源信息以网络或其他形式进行转移。
3. 知识发现与转移为背景的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延伸。
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发展沿革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现在的知识发现和转移为核心的知识服务, 这一趋势体现了图书馆咨询服务不再是一般性知识的解答过程, 而是更加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通过延伸咨询服务来实现, 可以达到知识选择、优化整合的效果, 在解决读者疑问的基础上, 通过内化加工、知识增值呈现给读者知识服务。读者可以选择的咨询方式更加多样化, 包括短信、邮件、在线解答等方式, 或者采用预约咨询、信息传递等方式提供更深度的知识服务。读者可以自主选择馆内或馆际的咨询服务, 通过延伸咨询汇集更多层次的、全方位知识资源导航。
在知识发现和转移的过程中, 图书馆咨询服务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主动性、智慧型。其中个性化知识服务是建立在读者自身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读者的喜好与兴趣, 通过图书馆咨询服务栏目中的一种服务方式, 设定读者所需的特定知识。根据个体的需求设置媒体知识跟踪报道、专题简报等。个性化咨询服务产品一般都是经过重新组织后的个性化产品, 以主动推送等形式, 及时获取读者的反馈信息, 对读者的知识需求展开调查。以保护读者隐私为基础原则, 尽量为读者打造个性化知识服务[3]。智慧型信息咨询服务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知识发现基础上的咨询服务, 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不仅能让其成为真正的开放式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而且能让共享服务与资源的目的得以实现, 以图书馆主页的服务功能为例, 图书馆主页可以借助各种通告软件系统、数据库以及文献检索系统, 利用论坛的交互性创新适合读者使用习惯的手段, 开展智能化服务模式。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制作资源导航, 通过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不断添加链接, 用可检索、有序的方式向读者提供更多实用的网络资源。
从咨询服务的发展沿革来看, 主要包括以上三种咨询知识转移模式, 图书馆咨询服务与图书馆知识转移有着紧密的联系, 读者有一定的知识需求, 通过三种知识转移模式的组合, 把选择适宜的途径、咨询图书馆员、馆员选择一定的咨询途径解答读者的问题等环节结合起来, 形成知识转移的回路, 通过加强咨询工作的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提高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的中介力量, 提升知识转移绩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春侠.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知识转移[J].情报资料工作, 2008 (2) .
[2]陈梅.近五年来我国图书馆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评述[J].情报科学, 2011 (4) .
基础图书馆 篇10
(一)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建设较发达国家相对落后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是引领和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 以OECD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已达70%以上, 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未减缓过。近年来, 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支柱产业, 开始主导国际市场, 并影响到国际间服务贸易条款的修订。我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仅有30%多, 文化产业的贡献就更小了, 甚至低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 (如演出市场和版权贸易) 始终未能扭转逆差的局面。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速1999年为7.2%, 2000年再降到5.3%。
(二) 基础设施和产业薄弱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薄弱, 导致国内文化市场总供给不足。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 是长期的体制原因造成的。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处于垄断或支配地位, 由于资本布局过宽, 结构不合理, 使得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等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而导致营运困难, 这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现代图书馆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基础作用
长期以来, 图书馆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运用。现代的图书馆业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需求的文化事业, 而是一项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 也是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 在文化产业的整个布局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 图书馆文化内容丰富, 能够反映和带动文化产业内容建设
图书馆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广阔的文化复合体, 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三部分组成。其中, 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载体, 制度文化则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保障。
1. 阅读文化建设。
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方向就是为大众提供阅读的场所和丰富的阅读材料。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 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
2. 展览文化建设。
我国图书馆展览文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可以遵循和效仿的固定模式, 只要有益于陶冶读者情操, 能使读者在观赏中感受其中的美感都可以作为文化建设展示内容。
3. 学术文化建设。
在图书馆内经常举办学术活动, 请图书馆界有名的专家、学者来给图书馆员和有兴趣的读者进行学术辅导讲座, 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4. 服务文化建设。
如提供休闲服务, 通过开展歌舞表演、阅读、学术报告等知识休闲及文体活动等, 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各种休闲功能, 提供适当的生活服务, 突破图书馆仅仅是“图书”的“馆”或者是“信息”的“馆”的思维。使图书馆在为读者传递信息、知识的同时, 还应考虑到读者相应的其他需求, 譬如读者阅读中的茶水需求、饮食需求等, 让读者在人性化的环境中感受知识的熏陶。
(二) 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有助于规范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图书馆是社会制度层面信息公平的保证, 而市场机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在于效率基础上的利润。因此, 坚持图书馆平等无偿服务的原则和体制, 一方面是从制度层面促进公众文化传播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对于克服抵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 规范文化产业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使其构成制度层面的竞争机制, 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 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依托
图书馆作为信息枢纽,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 图书馆技术的发展, 将大大增强图书馆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能力, 大大提高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因而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信息社会, 文化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已经或正在被突破, 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内容的创造和消费, 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含量越来越重要, 产业化只是手段, 文化内容才是灵魂。而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 现代图书馆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
(四) 现代图书馆建设带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现代图书馆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 包括网络技术、存贮技术、识别技术、影像技术等, 信息技术一方面促使图书馆从最初微机管理发展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最终向数字图书馆发展, 从而推动图书馆技术进步, 提高了图书馆技术含量。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多元化, 从早期印刷载体为主向目前数字载体包括光盘、磁带、软件、数据库、多媒体、超媒体等多载体形态发展。技术进步和资源品种的丰富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进和服务项目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服务方式跨越时空限制, 从基本的被动的本地借阅服务发展到主动的远程、个性网络服务、参考咨询、教育、休闲、娱乐等项目, 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 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进而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现代图书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基础作用的思考
(一) 各地区应高度重视现代图书馆建设工作
目前, 我国各地区建设现代图书馆的规划,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没有引起地方部门的重视以致资金缺乏, 另外投资体制、技术标准等很多方面都有需改进之处。所以,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 要使广大地方政府认识到建设现代图书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地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同时, 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原始数据的建设, 让出版商在缴交样本的同时, 缴交数字版本。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另外, 相关的立法也应尽快出台, 以保障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
(二) 加强现代图书馆的公益服务建设
在广阔的网络环境下, 现代图书馆应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利用网络的便捷、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拓宽服务的领域。坚持公益性原则, 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保障读者公平、自由获取文献信息的权利, 倡议公民行使自己的权益, 走进图书馆, 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 吸取人类知识文明, 共建和谐社会。通过强化图书流动点建设, 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图书流动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把借阅服务从馆内延伸至馆外, 把精神食粮送到远离图书馆或不便到馆的读者手中, 既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 全面加强现代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现代图书馆应该坚持各种文化兼容并蓄, 百花齐放的方针, 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项。现代的图书馆文化建设, 要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倡导全民阅读, 陶冶读者情操。此外, 还要引进一些精品网络文献和名人明星经典传记等一些富有现代气息的书籍, 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可以将经典影视作品纳入自己的展览范围, 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 丰富和扩大文化建设的内涵。还可经常举办时事热点论坛、公益讲座、文化成果展览、名人名曲欣赏音乐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要注重礼仪的塑造,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注重员工的形象。只有图书馆将馆员的礼仪水平提上去, 才能让大众更加体会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转红.试论文化产业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5) .
[2]海江, 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J].学术探索, 2005 (2) .
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意义
20世纪,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 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 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 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 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 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 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 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 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 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 就会越脱离实际, 变得虚无缥缈。其实, 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 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
图书馆学作为科学百花园中的一员自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诚然,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客观上要求针对各个不同时期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力加强应用与技术研究, 以便指导、规范图书馆实践活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可有可无。实际上,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虽然看起来比较抽象, 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它对整个图书馆学大厦的影响却是奠基性的。由于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探讨的都是具体的、直接的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与手段问题, 对图书馆的定义属性、价值、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则不涉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图书馆学就不能摆脱纯技术研究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社会对图书馆学的偏见也就不能被消除。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 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 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 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 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 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 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 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 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 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 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 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 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 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
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 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 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 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 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 不仅是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 我们提倡创新, 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 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 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没有继承, 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 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 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 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 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合理性也是历史的、相对的, 而人们又总是倾向于不断地去追求理想的价值标准和终极意义上的合理性, 这也就要求必须对现实中相对合理的图书馆存在和图书馆主张不断地进行超越。总之, 图书馆现实总是需要不断超越的, 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超越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而对现实的超越前提之一, 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审视和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科建设基本上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 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史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 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高扬理性旗帜的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为图书馆学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 对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杰等.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6) :14-17.
[2]郑全太等.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1998 (4) :7-9, 33.
【基础图书馆】推荐阅读: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10-20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基础07-04
公共图书馆延伸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09-28
图书馆也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10-10
图书馆06-15
学校图书馆配图书现状05-31
杭州图书馆07-14
图书馆藏书07-14
图书馆德育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