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2024-06-15

图书馆(通用12篇)

图书馆 篇1

传统图书馆是指文献载体为印刷型的传统文献, 服务方式为手工, 检索工具为书本式和卡片式。数字图书馆的典藏资料为多媒体, 同时要考虑典藏的多媒体如何发挥在因特网上传播信息及推广知识的职能。复合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一种图书馆模式。目前, 传统的图书馆书目管理均以手工处理或以机读编目 (MARCII) 处理为主, 如何组合不同媒体的管理方式, 融合不同媒体的内容, 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是图书馆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复合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定位

复合图书馆是以用户方便、有效利用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为目标, 有效屏蔽异构的、多类型的、多途径的信息资源取用上的困难为技术方法的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我们为什么将现代图书馆称为复合图书馆?从目前阶段以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们还不能将图书馆称为数字化图书馆。首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不少的图书馆将书目数据搬上了局域网或因特网, 将一定量的信息在网上组织起来, 供读者查阅和检索。这种网上图书馆不一定要有对应的服务实体, 而是对全社会服务, 还不能算是数字图书馆, 只能算数字图书馆的初级形式。其次, 电子图书馆时代, 它主要是对电子图书馆收藏特色的概括, 收藏品基本为电子出版物, 阅读手段通过电脑, 它不提供网上服务, 缺乏传输, 如光盘载体、电子辞典、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等。虽然它是电子载体, 但并不提供网上信息和上网服务, 传播手段还是人工。再次, 虚拟图书馆 (即网上图书馆的别称) 时代侧重无实体的特征, 这个阶段是广域网环境下的多馆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和馆藏资源的共置共建共享问题。最后, 走向数字化图书馆时代, 它的主要特点是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利用 (联邦检索) 。

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复合图书馆的时代, 这一时代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从文献载体来看, 传统图书馆藏书一般是指印刷型载体, 在近年只有少量的缩微平片载体和少量书后光盘超出印刷型载体范围且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型载体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要在短时期内使数字化资源赶上传统资源是不可能的, 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二者只能是同时共存。我们应把数字典藏和数字服务与传统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 传统资源极为丰富, 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献资源短时间内搬上网也是不可能的, 不单是人力、物力不允许, 在信息传输中也有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 并且高技术存储载体纳米技术还没投入使用等, 使复合图书馆的存在将会有一个很长的延续过程。

2. 复合图书馆的资源和存取方式

从资源上看, 复合图书馆有两种资源共存, 即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印刷型文献资源是传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文献三要素中, 记录方式是印刷, 载体绝大部分是纸张, 记录的主体是知识信息。但在数字化资源中, 书籍、期刊、录音录像带乃至古籍善本、稀世字画甚至X光片都消失了原本的物理形态, 只有相同的物理属性, 能被同时获取, 因此, 我们称为多媒体数字资源。图书馆从事的二次文献工作是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方式, 其形式为分类编目、目录组织、目录查询、手工借阅, 不管开架闭架, 基本上处于手工状态。复合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最初数字化处理的物质基础, 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直接提供给用户所需的最终信息, 而不是获得文献线索 (二次文献) , 但数字图书馆并不排斥二次文献等书目文摘索引, 同时它们也是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从存取方式来看, 与传统的手工存取方式不同, 数字图书馆依附于网络存在, 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载体, 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 只有利用网络至极限, 才能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强大检索功能。传统图书馆存取的是某一图书馆的文献, 而数字图书馆通过因特网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联为一体, 联接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图书馆, 实现联邦检索。

3. 复合图书馆的馆员定位

复合图书馆对馆员要求很高, 要求馆员必须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人才, 对图书馆学、文献学、检索学、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数据库知识及世界主要数据库都要有较系统的了解。具体而言, 图书馆员不但要把握传统服务精神, 熟悉传统典藏与书目管理, 而且要了解图书馆的新兴媒体, 并运用这些典藏媒体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扮演起媒体典藏员、信息检索员、新时代知识领航员的角色。首先, 新时期典藏文献已经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载体转变为机读型超文本超媒体载体, 因此, 媒体典藏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载体的刻读技能, 以便对媒体进行检查、复制。同时, 还要掌握媒体的知识信息和媒体的保管知识。其次, 复合型人才的另一个要求是对检索员的要求, 检索是一种精致的工作, 包括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虚拟图书馆检索、远距离的网上资源利用;检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系统工程涉及分类、著者、主题、关键词等一系列的知识以及被检索的专业知识。再次, 图书馆员应作为一个领航员的角色, 为用户适应各种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起一个领航的作用。

4. 复合图书馆的信息保存

笔者认为, 要重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建议在国家层面立法保障商业化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获得性, 重视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和保存。一要统一规划建立国家级数字资源中心。建立统一的长期保存技术平台、建立Open Access (开放存取) 平台、建立统一规划下的机构仓储平台、为其他开放资源提供存取平台、建立数据储存与灾备系统、建立数字资源保存中心。保存是选择性的, 需要对信息加以过滤。二要注重存储空间的建设。我国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各方面应重视和研究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各类型图书馆应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参考文献

[1].赵娟.复合型图书馆建设浅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7.2

[2].顾敏.千禧年初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及发展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2000.3

[3].王燕军.复合图书馆环境下的咨询工作谈.图书情报知识2000.3

图书馆 篇2

陈枝清

摘要:结合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关西国际中心的学习和对日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参观,文章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残疾人服务,为儿童服务,多文化服务及汽车图书馆服务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残疾人服务;儿童服务;多文化服务;汽车图书馆引言

日本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笔者应国际交流基金关西国际中心的邀请在日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图书馆员日本语研修课程的学习。研修期间,参观考察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十几家图书馆,另外还在大阪市立大学学术情报综合中心进行了实习。通过这些参观和实习,对日本图书馆的状况,尤其对服务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应该说,日本图书馆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日本图书馆服务特色

2.1积极开展全国范围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在日本,不管是在大学图书馆还是在公共图书馆,该项业务开展的相当普及,而且有法可依,在日本《图书馆法》中规定各类型图书室或图书馆应相互合作,进行图书资料的馆际互借。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是日本全国性的综合信息共享系统,开发了网络联合目录系统NACSIS-CAT、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NACSIS-ILL。NACSIS-CAT从1985年开始发展,到2006年6月有1151家成员馆,其中大学图书馆为878家,书目信息达780万件,馆藏信息达8300

[1]万件,正因有如此雄厚的书目数据库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就进行地非常出色。NACSIS-ILL从1992年发展到现在,成员馆总数近1000家,几乎覆盖了日本所有的大学图书馆,而且NACSIS-ILL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广泛吸收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甚至是外国图书馆加入日本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1994年NACSIS-ILL开始了与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的文献传送服务,2002年又实现了与OCLC馆际互借系统之间的连接,从而使该项

[2]服务从全国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2005年NACSIS-ILL服务请求量达到120万件,其中以文

献传递为主,占总量的90%,馆际借书占10%,服务请求满足率达85%。该项服务目前已成为日本各图书馆的重点业务之一,以大阪市立大学学术情报综合中心为例,该馆2005年向外馆请求的件数是5824件,接受外馆请求的件数是7733件。

另外在NACSIS-ILL系统中不能不提到的是有关费用结算的“ILL料金相抵制度”,在该制度实施之前各馆之间的费用结算还是非常复杂,主要是馆馆之间的费用结算。后来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实施使系统统一费用处理成为可能,由NII作为中转机构,2004年4月起开始了费用抵扣服务,各参加馆只需每3 月与NII进行一次单向费用结算,根据抵扣后的费用实际支付即可。比如A馆接受各馆ILL请求总的费用是5万日元,A馆向各馆提出ILL请求总的费用是8万日元,那么两种费用抵扣后的3万日元由A馆支付给NII。B馆接受各馆ILL请求总的费用是8万日元,B馆向各馆提出ILL请求总的费用是5万日元,那么两种费用抵扣后的3万日元由NII支付给B馆。这种费用相抵扣服务大大减轻了图书馆之间费用结算的负担,提高了系统的服务效率。

2.2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终身教育”开辟途径

1979年日本文部省的学术审议会在“地域社会和文化”的答复咨询报告中提出,要促 1

进学校向地方开放,并在1981年的“终生教育”答复咨询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向成人开放,即大学要开放。1985年国立大学图书馆协议会成立了“研究大学图书馆开放的调研组”,1986年9月,该调研组发表了“有关国立大学图书馆实施开放服务所面临的对策”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在社会状况急速变化发展中,大学图书馆不能像以往那样以消极的姿

[3]态对待来自一般社会的需求,大学图书馆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开放。1990年日本政

府颁布了《关于健全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要求各级机关,教育委员会为推进终身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如各地区内的大学开放图书馆等。而日本大学图书馆界也产生了一种共识:既然接受了来自国家税金的补助,那么就理应向全体国民开放。之后,日本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渐趋普及,与公共图书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根据2004年文部省的大学图书馆实态调查结果报告中关于图书馆开放的数据显示:2004年日本的87家国立大学和74家公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均达到100%,525家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达到98.8%,678家国、公、私立大学图书馆共接待社会各类读者数达121万人,读者范围涉及其他大学的学生/研究者、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普通市民等各类人员。在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各类服务中,馆内阅览服务开放率达100%, 复印服务为96%, 情报检索为79%,参考

[4]咨询为64%,馆外借出为56%。在提供服务的资料中主要以纸媒体为主,而像商用数据

库,电子期刊等涉及版权问题的电子资源一般不向社会开放,不过图书馆自己电子化的各类数据库大部分还是开放的。

另外各大学图书馆还根据本馆情况制定了社会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有关制度,如大阪市立大学学术情报综合中心规定20岁以上的市民可凭驾照、健康保险证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填表登记后当日发放读者证就可入馆阅览。手续费分两类:本校毕业生不收手续费,其他普通市民收2000日元手续费,有效期为2年,外借书籍的限额为5册,借阅期限为2周。已借给市民的资料,当本校人员需要时,可要求市民及时归还。在期末考试期间图书馆停止对外开放等等。

2.3注重多文化服务,促进图书馆国际化

多文化服务也叫多语言服务,是指图书馆以特定地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少数群体,为满足他们“学的要求、知的权利、读的自由”,提供他们常用的母语必要的情报信息服务。在日本这类少数群体主要有两种:一是阿伊努人,是北海道地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背景的少数民族,二是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

在日本国际化过程中,图书馆对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少数居民固有的需求采取的多文化服务逐渐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业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图书馆协会出版的《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和目标——图书馆服务》中提出:“对阿伊努族和在日的朝鲜人、韩国人以及其他外国人来说,由于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需要用他们常用的语言来获取日常生活上的信息资料。因此,图书馆要对这些人提供有效的服务。”1986年国际图书馆联盟IFLA在东京召开大会,在多文化服务分会中特别讨论了图书馆对在日韩国人、朝鲜人和中国人服务的欠缺问题,这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对多种语言资料的收集力度不够。此次大会通过了《多文化共同体——图书馆服务的指导方针》,并指出“居住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们应该没有差别地公平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同时对图书馆多文化服务的原则、要求等

[5]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近年来大量的外国劳工人员涌入日本,另外在日定居的外国人也急剧增加,各公共图书馆为了提供好这项服务大都在外国语资料的收集上加大力度,比如大阪市立中央图书馆在一楼大厅设置了一块很大的中国语、朝鲜语图书期刊杂志阅览专区,还比如以儿童服务为特色的东京都立多摩图书馆在外国语儿童读物的收集上尤为重视,像在我们国内也不多见的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儿童画本也有大量收藏。此外还有很多公共图书馆为满足外籍儿童阅读的需要,积极与各国图书馆建立资料交换关系,通过图书交换获取一些国外的儿童读物,来为这些外籍儿童服务。除了在收集方针上的重视外,在其它方面也是下尽功夫,比如很多图书馆的目录查询系统可以用英/中/韩文来输入检索;在标识设计中突出了多语言标识的制作;发放给读者的介绍和使用指南也有多种语言的版本;聘用懂多种外语的职员为外国人提供咨询服务;还有专门面向外国人的讲座和交流会等等。

2.4残疾人享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服务

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最早起源于1915 年东京本乡图书馆的点字文库。194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身体障害者福祉法》,对设置点字图书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1969年,日本盲人读书权保障协会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和东京都立日比谷图书馆正式提出了“图书馆要为残疾人服务”的要求。197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残疾人基本法》,此后国家在公共设施、交通设施、文化设施的整治上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的需求,另外日本国民对残疾人的保护和尊重意识也进一步提高,比如对残疾人的称呼渐渐避开了敏感的字眼,采用比较能接受的人性化称呼,原先的“障碍者”越来越多被“身体不自由者”所代替。1978年日本图书馆协会残疾人服务委员会正式成立,1981年又以“国际残疾者年”为契机,通过国际交流等形式学习引进欧美等国先进的残疾人服务方式。目前在日本公共图书馆界开展的为残疾人服务已非

[12]常普遍,首先在硬件设施上非常的完善:大量收集点字图书、录音图书、大字体书、录像带等资料;设置无障碍通道,在各通道及楼梯台阶铺设点字道路;设置残疾人专用电梯、专用卫生间;为身体残疾者提供轮椅;设置点字图书/录音图书制作室;提供视觉残疾者专用的点字计算机;提供弱视者专用的放大阅览器;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场等等。其次在提供的服务方式上也是多样化的,设立了专门的“面对面朗读室”,给视觉残疾者提供图书资料的“当面朗读”服务;对来馆不便的残疾者提供资料的邮寄外借服务,而且日本政府在《邮政法》中规定:对残疾者的邮政服务实行邮资半价的优惠政策;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还制作了《点字图书、录音图书全国综合目录》,所收录的资料可提供馆际互借服务;为视觉残疾者免费提供印刷资料的点字图书制作或录音制品制作服务;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的图书馆服务;为病人、老年人和犯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有些条件好的图书馆还对残疾人提供计算机服务,通过利用画面音声化软件、点字化软件、扩大化软件实现了OPAC检索或网上信息的查询和浏览。

除公共图书馆外,大学图书馆也在积极地开展此类服务。2005年日本全国在读的残疾人大学生达5444人,各馆对这类大学生的服务非常重视,如筑波技术短期大学图书馆,引进了点字数据库、录音图书数据库;设置面对面朗读室;提供弱视者和重度视觉残疾者专用的情

[6]报检索系统;提供印刷文字扫描/朗读系统;提供点字印刷机服务等等。

2.5注重儿童读书兴趣培养,开展丰富的儿童服务

20世纪初大阪府立图书馆、山口县立图书馆成为为儿童开展服务的先驱,193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改善儿童读物的指示纲要》,并进行了“推荐好书”活动。60年代后期,在日本国民中提出了“给孩子们好书”、“给孩子们新书”的口号,为70年代公共图书馆在开设“儿童室”、充实儿童图书等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80年代各公共图书馆的为儿童服务逐渐多样化起来,如“为乳幼儿服务”、“为残疾儿童服务”“为YA(young adult)服务”等相继开展起来。1995年日本政府举办了“为儿童着想”研讨会,认为在高科技的吸引下,日本儿童及青少年正逐渐远离铅字阅读,因此有必要重振儿童阅读的兴趣。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决议规定2000年为“儿童读书年”,并于同年,筹划多时的国际儿童图书馆正式开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提供儿童图书信息的国立机构,这对儿童读物的保存和研究以及增强儿童阅读的风气,有着实质性的意义。2001年l2月日本国会又颁布了《儿

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旨在为儿童提供读书机会,养成儿童早期阅读习惯,帮助他们喜欢读书,并最终形成主动读书、终身读书的风气。

现在,日本各公共图书馆都把为儿童服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服务来进行,几乎都设有一定规模的儿童服务区,并根据童心、童趣精心布置,如摆着各式各样的玩具,专门设计的小书架,造型像玩具的小桌椅,又精致又干净的儿童专用洗手间,甚至还设有供儿童玩耍的游乐园等等。收集的有关儿童图书资料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大阪市立中央图书馆的“保健所服务”,工作人员会定期到儿童保健站向前来体检的婴幼儿赠书,甚至给三个月大的婴儿讲故事;“为残疾儿童服务”,发明了点字漫画,就是根据漫画的内容,作成点字,帖在书上,使儿童通过触摸就可以知道书的内容;定期举办“讲故事服务”,组织志愿者为儿童讲故事,和儿童一起做游戏,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此外还举办亲子会、放映会、画展会、科普会、手工制作会、表演会等活动。

2.6扩大服务网络,为边远住民提供汽车图书馆服务

1949年,被称为“移动图书馆先驱”的千叶县图书馆为解决远离图书馆的民众看书难、[7]借书难问题开始开展汽车图书馆服务,70年代随着日本图书馆界“把图书馆办在身边,办

到生活中去----市民图书馆”口号的提出,汽车图书馆服务便在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普及开来,2005年日本全国的汽车图书馆达到了700台左右,该年共借出243557册图书。这项服务是如何开展的呢?以大阪市立中央图书馆为例,该馆专门配备2辆汽车开展服务,车名叫“まちかど号”,车内书架排列为内外架式,各可容纳3000册图书,每月在大阪的66个网点巡回服务一次,风雨无阻。每辆车由两名工作人员和一名司机组成一个服务小组。汽车到达网点后,先在居民区环绕两圈,工作人员用喇叭通告市民,服务马上要开始,请大家准时来借书,然后将桌子、书筐、电脑等东西从车上搬下,做好准备工作。图书主要侧重于幼少儿读物、料理、小说和大字体读物等。排列图书时特意将儿童读物排在车内架上,成人读物排列在车的外侧,打开汽车左边的门,成人站在车外就可以选择所需图书。为了方便残疾读者,车的后部还专门设计了可供轮椅上下的通道,真正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层和各种类型读者的服务需求。

汽车图书馆主要开展图书的借还服务,所借册数不限,借期为一个月。读者在汽车图书馆所借图书也可在大阪市内的中央图书馆和23个分馆归还。如果是第一次来借书,可以当场免费办理借书证。工作人员在办理借书手续时还将写有下次汽车图书馆服务时间的纸条夹在书里,并将中央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宣传材料一起发给读者。汽车图书馆的容量毕竟有限,因此读者可预约图书,先在图书馆网站上检索藏书,把想借的书填在预约单上,交给工作人员就行了,下次他们再来的时候就会把书带来。“まちかど号”每次服务的时间为1小时,但前来借书的读者还是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不仅借书,也会咨询其他问题,工作人员都很耐心地解答。汽车图书馆服务的开展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使公共图书馆由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转为送书上门的主动服务,提高了馆藏的流通率,是日本公共图书馆一种卓有成效的服务形式。启示

上述的日本图书馆服务特色充分体现了日本图书馆“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的服务宗旨。在我国,虽然也在开展这些服务,但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与日本差距甚远,进而导致我们的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度和信赖度处于较低水平。笔者觉得要缩小差距可从以下这三方面加大努力:

一、加快我国图书馆法及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这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根本性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国家有划拨经费的义务,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在充实

馆藏、改善基础设施及员工工资福利等方面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国家有权利要求图书馆履行职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日本《图书馆法》、《图书馆自由宣言》、《图书馆员伦理纲领》等法律的颁布实施无疑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借鉴。

二、转变图书馆的服务观念,比如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方面,目前有高校系统、中科院系统以及各地区联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但要形成像NACSIS-ILL那样全国性的跨系统服务网络就必须打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三大系统资源的全国性共享;在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这个薄弱环节,虽然我国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8],但真正开放的却极为少数,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仍抱着仅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观念,而这种狭隘观念也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为残疾人、儿童、外籍人士、边远地区住民服务方面,若经济条件许可,要调整适合这类群体读物的收集方针和改善基础设施,同时也要在单一服务方式的改变上加大力度并主动提供服务,从而真正实现读者走近图书馆到图书馆走近读者的转变。

三、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在国家和图书馆员努力为读者创造好软硬件环境时,若没有读者,那么前面的努力也是白费,所以要做好宣传,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进而把图书馆当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好场所,在日本很多图书馆都设有专门的广告企划部门,通过各钟媒介进行宣传以吸引读者前来图书馆。

总之,分析研究日本图书馆的这些服务与经验定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所启示和促进。

参考文献:

[1] NACSIS-CAT統計情報.[2006-06-26].[2] NACSIS-ILL統計情報.[2006-07-01].[3] 逸村裕,竹内比呂也.変わりゆく大学図書館.東京:勁草書房,2005:165-186

手机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手机 方便快捷 传统图书馆 影响

一、技术性强,资源传播方式多样化

手机图书馆是3G时代下的一个产物,它是利用高科技即通过图书馆内部部署移动代理服务器,将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延伸到手机客户端的一种技术产物,这些应用的出现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获得图书馆的各种知识服务。手机图书馆利用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的方式,加之手机的使用及普及,对传统图书馆的一些缺陷给予补充和完善,比如:手机图书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或者查询图书馆书籍借阅情况,这样就避免了我们在日常中为了某本书就特意跑到图书馆的麻烦,也不会因为时间上的限制,需要特意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图书馆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手机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其具有的随时性和随地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开馆时间固定、距离远等问题。也使图书资源不仅仅是通过图书馆才能传递。手机图书馆的普及也在另一方面影响了傳统图书馆的到馆借阅的人数。有些人认为图书馆是单纯的文化体验场所,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验阅读,在这些阅读体验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活动和互动活动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喜欢图书馆的读者无论借不借书都会来图书馆,图书馆提供的手机咨询功能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于那些不愿意花时间频繁去图书馆的和那些去图书馆只是为了借阅一本书的读者来说,在图书馆待的时间还没有去的路上花时间多,手机图书馆则真正给他们带来了便利,手机的咨询功能则很适合这类型的读者。并把他们从重复到馆的读者中过滤掉,这样就使到馆人数得到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图书馆的压力。

二、时效性强,提高图书资源的有效性

手机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在贴近读者的需要和提供快捷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手机图书馆用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读者有阅读的需要和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的接收手机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而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不仅仅会受到地点距离的限制,还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因为图书馆不是随时在身边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时都对读者开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及时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并且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承载体往往是实物,即纸质的书本、报纸和各类期刊,由于一本书籍从成书到印刷再到出版,期间的过程是漫长的,再加之图书馆管理的限制和资金的缺陷,不一定能够及时购进新出版的书籍,这就影响了资源的时效性,但手机图书馆的出现,改善了这一方面的缺点,因为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快,资源的来源通道广,读者通过手机图书馆就能及时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再受传统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慢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图书馆的用处,手机图书馆优势由于系统问题,无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传统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服务方式多样化,提高服务质量

手机图书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图书馆管理员承担的咨询工作,如一些图书馆的管理规则咨询,注意事项和通知等交由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处理,这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的咨询具有可靠性、快速性以及准确性极高的特点。除此之外,手机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了解图书的借还时间、查询到图书是否可以借阅和新书到馆信息。这样的方式能缓解图书馆咨询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因为咨询人数过多导致不能及时了解信息的问题,手机图书馆应用以后,提供给读者的服务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首先,网络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读者可以通过登录各个图书网站查询到新书推荐、图书借阅排行榜和了解更多自身需要的书籍,相对扩大了传统数字图书馆只针对自建数据库的查询局限。其次,读者利用短信互动就可以办理或查询图书借阅情况,还可以进行图书预约下载、在线咨询等问题。这样就节约了到馆所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所有这些服务内容都属于工具性的,这些服务是图书馆管理员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和为读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并不能够解决读者在了解基本规则后提出来的人性化的咨询要求。读者来到图书馆了解相关内容更多的是需要与管理人员进行互动咨询,而馆员的工作质量才是影响读者满意度的关键。而这些是手机图书馆无法做到的。

四、阅读模式多样化,改进传统阅读方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在特定的图书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传统的阅读方式具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手机图书馆克服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它具有随时性和随地性,可以使读者把日常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阅读,而且没有地点的限制,比如在乘坐公交,地铁时,手机图馆用户就能进行阅读或者查询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它不像传统图书馆那样要在规定的时间和限定的地点,对读者的阅读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需要查阅资料的问题,如果没有手机图书馆,教师还必须去图书馆一趟,这不仅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使用手机图书馆就能及时的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而保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手机图书馆将人们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简单易操作并能及时进行的方式。给读者在工作中查阅资料和零散时间进行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还能使读者培养实时阅读的习惯。又如,上班一族,每天都有零零散散的时间,相对于去图书馆进行阅读还是一定的难度的,而手机图书馆则能给他们在零散的时间里提供阅读材料,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图书馆的推送服务一直是受重视的宣传工作项目,随着手机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的推送服务有了更便捷、更有效的扩展渠道,推送服务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图书馆工作方面,在数字文献的摄像头服务方面,手机图书馆已然有了用武之地。手机图书馆服务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图书馆阅读模式得到提升和改善,为读者提供更宽阔的阅读平台。传统数字图书馆能否因此被取代,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结语:

新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手机图书馆的出现,解决了许多传统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但手机图书馆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取代传统图书馆,只有让两者协调发展,互相影响和合作,才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谈手机图书馆[J].无线互联科技,2014(8).

[2]李伟,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创新[J],社科纵横,2014(7).

[3]林淑晶,浅议网络情况下图书馆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7).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比较分析 篇4

1.1 传统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一个实体, 一般是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拥有丰富藏书、宏大建筑, 由图书馆员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它是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它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 利用馆内藏书, 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服务, 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情报服务等。传统图书馆的本质是收集、整理、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信息并提供给人们使用, 这也是传统图书馆生存价值之所在。历史已证明, 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与学术成果能够长期保存到今天, 主要是传统图书馆发挥的作用, 而且人们要获取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据, 也离不开传统图书馆。

1.2 虚拟图书馆

所谓虚拟图书馆, 就是指信息时代馆际之间实施协调合作的一种形式, 由若干有着共同目标的图书馆结成网络联盟, 为共同开展服务、共同开发信息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的一种虚拟运作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当世界进入网络时代,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图书馆为了共同开发馆藏资源、共同开拓信息市场、共同解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而组织建立的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共同分担费用、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利的、松散的图书馆联合体。虚拟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藏书建设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图书馆藏书建设体系结构与内容;拓展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空间和服务模式, 使多馆协作、资源共享不再是空想;使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

1.3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应用于图书馆, 导致了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再认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逐步增多,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迅速发展, 虚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理论也应运而生, 这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发行量激增的结果。由于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产生的历史年代不同, 人们对其利用的程度亦有不同, 所以认识也有所不同。对之间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虚拟图书馆的形成有三个要素:即用户、信息资源和通讯网络。其中的信息资源是要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上的。不论其是印刷型或电子型, 都需要一定的机构采集、加工和组织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也都需要有人来建设。除了一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可以由信息生产者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以外, 相当一部分文献 (特别是非电子型的文献) 还必须靠具体的图书馆去搜集、加工、整理, 然后转换成电子形式才能提供上网使用。

2 虚拟图书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

虚拟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层次变革, 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继续。现代社会, 读者的需求呈多元化、动态化态势, 而且文献信息种类繁多, 变化快, 信息量大,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虚拟图书馆包括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各图书馆尽可以方便地使用, 特别是一些只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印刷版, 只有通过虚拟图书馆才能获得, 而且其信息的更新也比传统图书馆要快得多。在此基础上, 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有特色的文献, 而其他的文献需求则依靠虚拟图书馆去解决。与此同时, 虚拟图书馆的出现, 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向网络扩展。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书, 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互联网的用户, 服务形式、服务内容都更加多样化。如:开展图文信息服务、文献传输、联机公共目录检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以及用户培训等。使图书馆变成公共信息资源中心。

3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将共存互补

虚拟图书馆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对分布于各地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联结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的出现, 并不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否定,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环境就会受到限制;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1 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

3.1.1 印刷型出版物读者拥有量非常大。读者拥有量是出版物的价值体现, 读者拥有量的大小, 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在21世纪里, 印刷型出版物的读者拥有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印刷型出版物优点突出。二是阅读电子出版物需要一定的条件, 是比较困难的。三是即使读者都具备了阅读电子出版物的条件, 在短时期内不少读者因为不习惯而不愿阅读它。

3.1.2 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已深入人心, 它不仅通过书刊的宣传、流通进行信息的交流, 而且还举行各种学术报告、讲座等。图书馆员和读者直接交流、解答咨询、提供适用文献情报等, 这些都是虚拟图书馆不可替代的。

3.1.3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 网络技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障碍, 我们在很长时间内还不可能完全依赖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另外, 虚拟图书馆的网上服务, 作废必须要有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才能接受, 而上网的费用支出也不是人人都能承担的。

3.1.4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都是固定的, 不需要投入其它资源便可直接用于服务。且传统图书馆传播信息的直观性强, 安全性高, 大部分读者对以纸质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依然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4 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

4.1 信息存贮的不安全因素。

虚拟图书馆之所以又称做数字图书馆, 是因为它将一切文字、图象和声音等都转化为便于计算机接受和处理的数字信息, 存贮于磁带、软盘、硬盘和光盘等载体上。这种转换, 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符号, 离开了计算机和相应的处理程序, 就难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甚至难以确定它是否存在。另外, 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脆弱也严重地威胁着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

4.2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可靠因素。

信息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 为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 但与此同时, 也造成了对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保护的困难。传统印刷型文献, 面对的读者在数量和范围上有限, 而数字化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和利用, 使得信息浏览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 面向无限多的用户。

4.3 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受到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的制约。

建立虚拟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经济条件的制约。虚拟图书馆设备、使用、维护的费用较高,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4.4 虚拟图书馆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现代化追求的是一种联合效益, 需要各主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 从而形成整体优势。目前, 全国图书馆的信息平台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 各地图书馆只顾自己投入, 重复开发,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 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5 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将共存互补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反之, 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一个新的信息环境, 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 在发展虚拟图书馆的同时, 并不能认为传统图书馆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传统图书馆应加快数字和网络化建设。另外, 要把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优劣互补, 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摘要:虚拟图书馆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新产物。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含义的分析, 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和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 提出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刘兹恒.试论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图书情报工作, 1997-04-18期刊.

图书馆 篇5

年幼时,母亲总在周日上午带我到图书馆,给我读各种书,讲真,那时只喜欢书中五颜六色的插图,却爱极了母亲读书时眼里似水的光芒,如微风般轻柔,如阳光般温暖,便痴痴地听着。

稍长时,更多的是各捧一本书,然后交流感悟。再长时,一起看四大名著,比谁记得人物形象多,输了的刷碗。刚开始,寥寥几语后我无奈走向厨房;后来,整本书说完也不分伯仲,相顾无言,会心一笑。如今,我和母亲仍喜欢在周末一起去图书馆,还有弟弟。沉浸在书香浸润中,自身的格局便会慢慢变大。

图书馆一如深邃的星海,举目望去都是宁静与悸动。最爱J.K罗琳的《哈利波特》,奇妙的语言把我带入一个魔法世界,哈利非同般的出生注定了他坎坷的人生,幸而在霍格沃茨结交了学神赫敏,红头发的罗恩。他们一路陪伴,一路欢笑与挑战,也一路成长。最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英子有趣的童年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朴实的语言让人不禁喜爱,而北京特有的京味也从中显露出来,每读一次,这颗怀旧的心也在不安分地跳动,似喷礴的红云。最爱《红楼梦》,“这位妹妹我曾见过。”是黛玉和宝玉扣人心弦的遇见; “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是他们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可谓是最有味道的文学作品。每一本书都是历史的馈赠,没有最喜欢和不喜欢,只有心灵共鸣后的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最爱。

现代创作让我目不暇接,闲暇之时吟诵一首小诗,又是多么惬意!苏东坡的词便是典范,字字深入人心,恰到好处,首首敲人心头,教人处世,即豁达。是随遇而安,也是不拘小节。易安的词又是另一种味道,有儿女情长的细腻。

苏芒说:“事业给了我最狂的风,读书给了我最静的海。”你的那片海呢?图书馆必有它的容身之所。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图书馆书内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母亲的引领和教诲让我发现他,喜爱他。其中的滋味,也怕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方能体会到。享受图书馆所带给我的每一次震撼和怦然心动,那一段段融汇着无限情思的文字,张扬而富有生命力,又或历经沧桑的一本本“沉淀”,都使我为之倾倒。

随风漫无目的地漂泊,书,是我停留的唯一的念想;图书馆,最后的栖息地。相约图书馆,美好的时光有你,有书,足矣!

图书馆 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编目标准  信息处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变化的传播方式和承载体,也使得社会中任何地方都融入了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也围绕在人们身边。倘若在巨大的信息网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和数据非常难。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对用户提供了一种特色的、针对性的服务,在这个信息集成地中给客户展现了完美的服务。在这种数字化、信息化的生活中,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也不再是足不出户封闭的信息加工工作,而是一个数字化的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快速的编排、整理,并进行有目的的编排的过程。

1 数字图书馆实现技术

随着快速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完善,已无需为用户接口等进行局部设计。有资料显示,对密歇根大学自主研发的一种数字图书馆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该项目受助于美国的NASA、NSF、DARPA。UMDL为其体系结构做了界定,即完成各项类属管理任务,如:根据用户需求配置资源,协调合作系统模块间的关系,以此满足用户需求和信息的交流处理,有效进行图书馆与用户的融合。能够使用UMDL的大多是为了解决较难进行规模的、系统性、协作性以及资源分配等问题。此外还制定了一般使用的标准,并对服务于图书馆的代理软件和协议使用该标准进行测试。并人为进行划分,各代理会对分配的任务进行精细处理,由此能够轻松的启动各新型服务而不干扰整体系统。限制各个代理软件的复杂性可以简化控制,提高重复使用率,并为解决协同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构架。任何一个代理或模块组织,都各自负责一项高专业化的图书馆人物,此外也具有一个高度通用。如此结合的优势主要有:专门化带来的任务分派能力可以通过与其他代理的灵活互动用于许多不同的情形。例如,在提出查询的过程中,为了提供可以找到相关文献的查询变体,可以给指定的术语生成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这样一个替代搜索的过程中,同(近)义词可能有助于评价某一个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与已提出的查询匹配。把一个通用的同(近)义词服务屏蔽在一个专业化的分类词典代理内,使用模块功能时可不必关心它在整个系统内的使用情况。

2 图书馆编目的标准化进程

首先,为了能够迎接全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能够未雨绸缪,摒弃原有的传统观念,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国家的力量,采取新的方式将编目工作标准化。编目工作可采用外包的方式承包给企业,此时只需将编目的要求告知企业即可,接下来企业会按照我们提出的指示工作。在企业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会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加之企业为我们提供的工作数据更好的改良和完善编目任务,最后形成标准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编目机制。

其次,之前的出版物多数采用MARC机读方式编制目录格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数字化图书形式。每家图书馆均会结合自身的状况添加和删除文章中的某些段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元数据格式标准,由于上述不同的编录方式的存在,给标准式编目带来了不小的工作和困难,直接导致编目的效率降低和质量下降,不利于图书馆对编目工作进行标准化。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站在全局角度对不同的文献进行排比、分层、梳理,摒弃私自的标准,建立健全、统一、标准的编录方式,最终形成互有联系、互有共同点、互有配合的整体,制定出一套属于编目行业的法则。

最后,编目工作者自身具有的专业技能也随着数字时代编目工作的变化而出现变化。因为编目数据的质量完全取决于编目工作者自身技能素质,而编目数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共享信息网络的稳定,因此工作者的素质非常重要。网络资源编目组成主要有三个:编目、整理、评判。第一是挑选的网络资源价值高、稳定性强;第二,开始编目工作;第三,将收集到的要进行编目的网络资源数据和内容进行整理和融合,让网络资源受到图书馆的管理,继而使得对编目的网络资源进行搜索导航,由此可以得出,编目工作者应拥有全面的知识、专业的技能、精通的语言知识,不仅如此,还应精通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等。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图书馆编目工作,对编目工作者实施一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对编目工作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也包含在内,因此来满足逐渐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图书馆。同时,编目工作者一旦获得高级职称后,也可进行深造或成为访问学者,以此来扩张他们的视野,丰富知识,对每年召开的图书馆有关的会议也鼓励多参与,增加信息的交流和问题的讨论,以此为图书馆的发展寻找新的路线。为此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图书馆正确的、快速的向前发展。

3 结语

采用数字化方式的目录编制是一种全新的形式,相比之前的图书馆目录制作方式存在诸多不一样的地方。可能现在的数字化编目方式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也是前进路上的必经点,给我们的新方式提出了很多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欣.21世纪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及其实现的要素[J].外交学院学报,1999(02).

[2]王萍.数字图书馆初露端倪[J].科学大众(中学版),1999(11).

[3]李春茜,万坚军.数字图书馆及其信息组织与检索浅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01).

[4]段梅,李小梅.浅谈数字图书馆[J].太原科技,2001(02).

[5]宁淑华.数字图书馆与著作权保护[J].现代情报,2001(05).

[6]刘志贤.论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J].情报杂志,2002(09).

图书馆 篇7

一、明确建设发展目标

所谓建设发展目标,是指图书馆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本图书馆在同类图书馆中的地位以及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项目、藏书体系、人才结构、设备设施和发展规模等图书馆发展方面的问题。每个图书馆都应量力而行,在认真分析需要与可能、规模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等各种关系后做出恰如其分、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选择,进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基本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的,其办馆建设发展目标应与所在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项目、藏书体系、人才结构、设备设施和发展规模等图书馆建设发展各目标都要围绕学校需要和可能展开。如我校作为立足三明,面向海西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以轻纺、经管、护理为主要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办学规模定位是在校生6000人左右;其发展目标是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居全省中上水平的高职院校,我馆的建设发展目标和中长期规划都围绕着学校上述定位和目标确定。明确建设发展目标,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础,既指明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又不超越现实,保证高职图书馆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建设特色馆藏

高职教育是培养基层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对一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着力点是专业实践课程,加上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十分有限,因此其藏书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不求各学科门类齐全,而是以专业性、新颖性、实用性为收藏原则进行文献资源收集,并依托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展开。如我校重点专业是轻纺、经管和护理,对这些专业的图书文献资料收集要做到“齐、精、深”,不仅要大量收集相关的传统文献包括书、刊、报以及专业会议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还要善于利用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关系相对密切的优势,了解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规程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各种最新的、实践性很强的灰色文献,并开辟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特色资源库如实训资源库、职业技能鉴定资源库、专业课程案例库、高职精品课程资源库、产学研合作资源库、实习资源库、就业资源库等,以形成特色馆藏。为建好特色馆藏,还须注意做好五个方面馆藏文献资源采选的校内信息收集平台:校部收集平台、系部收集平台、专业骨干人员收集平台、学生收集平台和流通统计收集平台。

三、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关系到图书馆职能的有效发挥。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首先应掌握图书馆基本知识,对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有较好的把握,并掌握有分类学、目录学、文献学、情报学等基本知识;其次还应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这并不要求每个图书馆人员对所有学科专业都有相当了解,但至少对学校开设的某一主要学科专业相当熟悉,对某一学科专业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文献资料和基本工具书等有一定的掌握,以便能有针对性地为相应学科专业的师生服务,实现与教学、科研的良好对接;其三还应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普遍存在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低、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提高其人员素质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解决方式一方面要抓紧图书馆人员的培训学习,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通过在职进修、参与相关专业研讨班学习、短期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现代化操作技能,同时可根据业务联系和往来,聘请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来馆讲学、作学术报告,聘请相关软件公司和信息库的专业人员作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及时充实图书馆相应岗位,改善图书馆人员的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使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四、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化服务水平

高职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也是薄弱环节,而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化服务水平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职图书馆资源需求增长与馆藏资源不足、馆舍面积偏小、经费预算不足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现代图书馆包括纸质文献馆藏、数字化实体馆藏和数字化虚拟馆藏三部分。数字化实体馆藏包括购入的磁带磁盘、光盘软盘、存入本馆电子存储设备中的电子图书数据库、期刊论文数据库以及视频库、试题库、精品课程数据库、应用软件等电子信息资源,虚拟馆藏则是通过图书馆网页链接的付费使用或免费试用的互联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源。高职图书馆应在引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要加大数字化信息资源购置比例,并建立网上图书馆,提供便捷的联机检索和网上浏览服务,加强图书馆对网上文献资源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把开发网上资源作为重要任务;要积极促进局域网、校园网与外界网络的连接,建立完备的电子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要建立和完善网上查询、网上荐书、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图书、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问题解答栏和意见箱等网上基本服务;要设立人性化图书馆门户网站,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如按照特定读者请求为读者提供定制化的WEB页面、信息栏目、实施查询代理等,以更好满足师生需求。

五、开展馆际合作,实施资源共享

图书馆 篇8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对比研究,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知识财富的聚集地, 它具有传递科学情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教育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它的办馆宗旨是“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办馆水平[1]。因此, 如何制定出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来评价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从而来指导图书馆的工作是当前图书馆学界尤为关注的问题。

1920年, 图书馆领域的关键人物John Cotton Dana提到“所有公共机构都应该为他们的花费做出反馈, 而且这种反馈应当是积极的、明确的、可视的和可衡量的。公共资助的机构应当为它的投资者做些事情, 而且这些事情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彻底的评估”。早在20世纪60年代, 国外图书馆界的学者就开始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探索, 并撰写了很多重要专著。80年代, 一些学者将市场营销学中的服务质量评价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 使有关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随后, 各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真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研究。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特征, 因此, 传统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加以修正, 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 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最后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设想。

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

1.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早期研究

图书馆早期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馆藏资源、馆藏大小、馆藏历史等方面, 根据统计的各种业务数据, 例如:藏书量、馆舍面积、经费、人力、借阅量等, 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质量[2]。在这一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兰开斯特出版的《图书馆服务的评量与评估》与《图书馆评估》, 在这两部著作中, 作者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 使得评价标准逐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他明确指出了图书馆的服务应从目录利用、参考服务、文献检索、藏书、文献提供能力、技术服务和自动化等方面来衡量。《图书馆效用:一种系统方法》是另一部重要的著作, 作者摩斯首次将数学模型运用到图书馆的评价中, 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从“定性化”推向“定量化”[3]。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源于营销学中服务市场的一些评价模式引起了图书馆学者们的关注, 这些评价模式随后被应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1988年, 美国服务市场营销专家Parasuraman A等人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率先提出了SERVQUAL评价模式, 他们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水平与用户期望的水平之间的差值[4,5]。SERVQUAL通过一种面向用户的问卷调查方式, 将服务质量归结为5个属性, 通过利用22个指标对这5个属性进行评价, 来确定服务质量的高低, 这5个属性分别是: (1) 可靠性, 即独立和准确完成承诺服务的能力; (2) 响应性, 即愿意帮助顾客并提供快捷服务; (3) 保证性, 即工作人员的知识、礼仪以及激起信任和信心的能力; (4) 移情性, 即关心、注意顾客, 并提供个别服务; (5) 有形性, 即物理设备、公共设施以及员工的外在形象。在调查问卷中, 用户的选项不是简单的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 而是要求用户对每一个问题给出3个值:期望值、实际感受值和最低可容忍值。通过这3个数值来进行评分, 评分按1~9级的标准测度, 1表示最低级, 9表示最高级。

随后, 加拿大学者Francoise Hebert将SERVQUAL用于评价公共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 美国学者Danuta A. Nitecki也将SERVQUAL工具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文献保存、参考咨询等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这些早期的研究发现, SERVQUAL基本上适用于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可以对传统的图书馆评估方法形成很好的补充。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若要把SERVQUAL很好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还需要经过大范围内的测试, 它的指标也需要相应地进行一系列调整。从1997年开始, 很多学者对SERVQUAL在图书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 但都表明, 最初的SERVQUAL需要经过一定的修正才能更可靠、更有效地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广泛应用期

随着对SERVQUAL可靠性及有效性研究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末, 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工作, 主要研究的重点是对原有的SERVQUAL进行修正, 目的在于形成能够被不同图书馆采用的实用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6]。在这些研究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研究型图书馆联合会 (ARL) 根据图书馆的特点, 融合SERVQUAL的质量方面和在用户调查中发现的质量方面而发起的“LibQUAL + TM”评级体系。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 LibQUAL + TM经过了5个阶段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各类图书馆400余所, 在经过综合分析大量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发现在它的第4轮实验中形成的, 由22个指标3个质量方面构成的体系对图书馆服务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3个方面分别是:服务影响、信息控制、图书馆环境[7,8], 见表1。

目前, LibQUAL + TM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应用于全球很多国家的各类图书馆。我国学者不仅将美国对LibQUAL + TM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到国内, 还开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 例如, 将多层次模糊数学模型应用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9]。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根据实际情况在对LibQUAL + TM修正后各自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10,11]。

1.4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电子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资源。然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如何评价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1998~2000年, 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的绩效评价和管理质量的绩效指标体系, EQUINOX Project”项目;2000~2001年, ARL开发的统计和测度计划中的子项目“电子图书馆评价项目, ARL E-Metrics”, 目的是研发电子信息资源及服务的统计指标和评估指标;2002年的“在线网络电子资源使用统计, COUNTER”是一项国际性的由欧美图书馆组织、出版商和中间商参与开发并互相遵守的在线电子资源统计标准;2003年,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资助研究并颁布的“国际图书馆统计数据标准, ISO2789”[12,13,14]。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研究还很少。由于实践不足, 每种评价模式都有优缺点, 尚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最终使对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和完善。

2 各个时期评价模式的对比研究

图书馆在特定时期不同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早期的研究偏向于图书馆的投入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方法可以客观的评价图书馆服务情况, 因为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值都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统计数据, 不受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主观因素影响。但是这些方法在关注图书馆到底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层次的资源时, 却忽略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 图书馆对用户的影响, 用户在体验服务后对图书馆的感受。因此, 造成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帮助图书管理者有效地判断服务的不足和今后工作中改进的方向;其次, 这个时期的研究多偏重于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概念、目的、意义等理论性的研究, 研究多为个人学术观点, 并没有形成体系。

SERVQUAL的模式出现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它与之前的测量工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可以获得用户对实际服务过程中的评价, 还可以了解到用户对服务的期望值, 从而得知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为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 由于SERVQUAL最初是针对商业领域的服务质量评价, 在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时, 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表现在SERVQUAL的5个维度和22个指标未能全面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更多的研究证实可靠性和响应性方面之间存在着交叉, 而保证性、响应性和移情性这3个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重合[15,16,17]。

随着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研究, 出现了一些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研究成果, 其中之一的LibQUAL + TM在许多国家和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ibQUAL + TM较之前的SERVQUAL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首先它延续了SERVQUAL以用户感知为基础的评价模式, 重点强调了图书馆这一特殊领域的服务特点,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能力, 力求更全科学、客观的评价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其结果还可以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做横向比较, 寻找差距, 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办馆思想。然而, LibQUAL + TM在用户能否准确打分、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测评层面与测评问题的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质疑[18], 有待进一步改善。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资源使用及服务的评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以实用性强的项目、应用程序、系统、统计指标和测量指标为主,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进一步强调服务成效和服务品质。该阶段的研究以研究项目为主, 实施研究的主体多元化, 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协会和中间商的资助。因为对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固定的体系, 难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所以, 在开展评价时可以考虑分析数字馆藏整体服务、单项服务或单项服务的某个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针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与要求, 提出了3个必要的研究方面。

3.1 评价模式的系统性研究

大量国外研究经验表明, 系统性研究是建立科学有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必要条件。在设计和制定评估指标项目时, 应以大量的统计、测算、研究和实践为基础, 兼顾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评价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图书馆的全貌。对调研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应遵循可靠、全面、有效的原则。同时, 应扩大评价模式的应用范围, 不断总结经验, 使评价模式不断趋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3.2 评价模式的可比性研究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应具有可比性, 而不是仅仅限于某个图书馆或者某几个图书馆单独的评估活动。可比性的优势体现在, 从馆与馆之间的比较, 找出存在的差距;借鉴先进的思想与经验, 增进馆际间的互相了解与学习。但是由于图书馆之间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很难在同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因此, 区分不同的层次以便在同一水平下进行比较是评价模式可比性的保障。

3.3 评价模式的导向性研究

图书馆 篇9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其本质属性和基本职能是一致的,都是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中介机构,为社会公众保存文献并对社会成员进行文化教育[3]。所以,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都要以社会公众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利弊得失的评价应以此为前提。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益处

1.1 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以及图书馆自身的建设

首先,整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为迎接教育部的评估,对图书馆的投入相对都比较大,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更是在图书藏量、设备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次,整合使读者社会面扩大。通过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整合,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从校内扩大到本行政区域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因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最后,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读者群的扩大使图书馆面向更多的读者阅读需求,这无疑成为图书馆提升内部服务的原动力之一[4]。

1.2 促进本地区图书馆的业务规范化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分别代表了一种图书馆类型,一般具有相当的实力。高校图书馆其优势包括:(1)高校图书馆逐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而且学科门类齐全,是本区域藏书量的主体;(2)高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开发研究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也有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使用,有利于保证地方文献整合工作高水平持续发展;(3)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和设备,有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而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社会读者服务等许多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以,二馆整合是一种强强联合,有利于促进本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整合的结果是使本地区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业务标准等走向规范统一,使资源共享更易实现。同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都与本行业系统有着广泛的社会、业务联系,从而使整合后的图书馆成为联系两系统图书馆的重要纽带。

1.3 改变了图书馆资金投入的单一模式,投入资金相对增长

二馆整合,图书馆建设资金由一方投入变为多方投入,接受社会捐赠增多,会使投入到图书馆建设上的经费相对增长。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社会的急功近利性,使每一笔投入都要有回报,往往资金投入有限。但是图书馆的投入效益是隐性的,对读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有的也许几十年后才会显露出来。正是通过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提高了全体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从而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1.4 极大地改善了办馆条件,增强了图书馆的软实力

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越大和设备更新越快,固然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硬实力,也给图书馆的发展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注重这些硬实力发展的基础上,也同时需要注意服务质量的提高。图书馆的硬件实力再好,如果服务质量差,馆员的素质不高,也同样不会受读者的欢迎。事实上,有统计显示最吸引读者进图书馆的不是这种硬件设施,而是需要靠馆员的良好服务态度,否则这些硬件设施就只能作为一种摆设了,读者会敬而远之。图书馆整合的结果使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馆内外业务交流频繁,馆员素质提高,服务内容多样化,图书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了的图书馆的软实力。

1.5 使高校图书馆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

在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下,高校图书馆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而公共图书馆可以具有法人地位,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从管理图书馆到经营图书馆的转变,为图书馆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获取了更多自由空间。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不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互补性强,公共图书馆可借助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提高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为扩大服务效益可携手公共图书馆。二者整合可概括为:一是有利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有利于图书馆服务项目增多,服务层次提高;三是有利于馆员之间的业务学习交流,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2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弊端

2.1 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主旨发生变化,不利于图书馆形成特色、专业藏书

由于读者群的社会化,主要是读者年龄群由单一年龄群转变为全体人群,读者职业结构由教师和学生职业转变为全部社会职业,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再单一化。一般来说,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娱乐消遣,精品时尚,时事政治、经济及农业技术为主,而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紧密结合科研需求和专业建设,研究型和专业性的藏书多。以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既要满足社会读者需求,又要进行专业建设,会使整合后的图书馆投入资金相对减少,不利于图书馆形成重点的、特色的、专业的藏书。

2.2 导致图书馆的分布在地域上不均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整合后使一些读者距图书馆的地理距离较远,不利于图书馆向全体社会成员推荐其各项服务。

2.3 会出现多头管理,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就此问题和一些同行进行探讨,大家众说纷纭,整合有整合的道理,分有分的理由。但通过以上的分析,作者认为在一定的地域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合二为一,其总体来说其益处大于弊端,并且在实践上大家也在努力探索,但要处理好数据规范一致及业务衔接问题。

新的整合模式不仅要将高校图书馆和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而且要进行人员和图书馆服务等的整合,不仅仅是资源上的共享,更是文化上的重塑,这种整合是全方位的。我们要避免形式上的合,而功能、结构、形象上的分,避免合而不整或整而不合,而要使整合后的“新图书馆”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的文化单元和知识机构[4]。

3 对整合后图书馆的工作设想

3.1 积极推进电子资源建设

读者需求的无限增长和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献数量之间的矛盾会永远存在。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上,电子资源建设一次性设备投资大,但后期电子资源补充快速,价格较纸质图书便宜,发展电子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2 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是由教育部发起的全国性文献保障体系,提供古籍影印本、建国前的各类报刊影印本、国外报刊等一系列普通图书馆很难获取的珍贵文献。图书馆可针对社会读者阅读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3.3 合理开发馆藏资源,兴办和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图书馆取得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开展电子阅览服务、馆内复印打印服务、为读者提供小商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外文资料的翻译等有偿服务项目。同时积极促成济源市企业科技技术资料的购置资金直接投入图书馆,主要以集体读者证办理,由企业以年费形式(资料购置资金转移到图书馆)统一交纳,图书馆及时为企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以上有效途径,充分开发利用了馆藏资源,促进了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拓展图书馆的资金来源。

3.4 管理上实行学科馆员制

实行学科馆员制,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了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馆员素质。对学科馆员的可参照教学部门的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实行年度聘任。学科馆员可以代表图书馆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可参与图书馆内部事务的讨论、决策,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对馆内外的用户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从其它高校图书馆的经验表明,实行学科馆员制容易出人才、出活力、出成绩。被聘为学科馆员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个人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的象征。

3.5 为职业学院的“工学结合”搭建平台,提升双师素质

针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缺乏文献资料,员工培训缺乏场地和设备的情况,图书馆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文献保障,通过校企密切合作这个重要纽带,为职业学院“工学结合”搭建平台,把教师科研工作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图书馆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相关文献资料需求,将此需求提供给相关人员,从而引导教师从企业生产、管理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问题中遴选科研课题,进行科研立项及科研攻关,最后可将成果提供给企业。教师的科研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提升双师素质[5]。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是一个新的工作尝试,它可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校内走向校外这个广阔的社会空间,读者群体的重大改变使图书馆需要重新定位,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对图书馆来说,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摘要: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互补性很强,公共图书馆可借助高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资源优势提高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为扩大服务效益可携手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整合的利弊进行客观分析,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图书馆整合是可行的,并对整合后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整合

参考文献

[1]史成玲.校市整合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以池州师专图书馆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6(3):139-141.

[2]贾军.地方院校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的合作[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2):14-15.

[3]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程卫东.城市发展与公共图书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3):46-48.

图书馆 篇10

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 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1]

区别于传统的图书馆只将其馆藏资源作为主要内容,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 方便人们的阅读查询。[2]因此智慧图书馆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是在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以人为核心内涵深度挖掘民众的生活需求, 将人作为其服务模式构建的首要因素, 实现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当前的很多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了, 尤其是图书馆的设备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日渐突出, 建立智慧型的图书馆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 图书馆的设备陈旧

虽然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存在很普遍了, 但是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 还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除了要有规模化的场馆外, 还需要具备现代化设备以及一定的经费。除此之外藏书量的多少也决定着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而当前的很多图书馆在藏书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没有做到很完善, 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技术, 工作人员的短缺也是突出的问题。

(二) 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

由于智慧型图书馆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 以及对计算机熟练的操作能力, 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在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以及具备较高的信息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图书管理制度的束缚, 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 图书馆对他们的岗位管理也比较松散, 因此很容易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硬, 无法满足智慧型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三)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落后

在当前我国的很多图书馆中, 还有着在对原有的服务方式方面进行转变的困难, 而且还不能做到及时地应对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由于传统的图书馆经常是处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运作的, 再加上传统管理方式带来的陈旧观念束缚, 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应变能力很低而且竞争力也不高。而且在图书馆的服务中, 面对的不只是亲自前来的用户, 还有很多看不到的顾客是需要背靠背式的服务。这就需要在构建智慧化图书馆的进程中重视对服务方式的创新, 要坚持实行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服务, 既要对服务的效率进行提升, 也要注重对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一) 以数字化的应用为前提

在未来图书馆发展中, 纸质的书籍收藏相对于目前来说将会逐渐减少, 而数字化的资源会逐渐增加, 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知识资源载体的主要方式之一。[3]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已有许多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模式的运行。在国外,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发展更为迅速, 比如在英国的国家图书馆中, 已经同谷歌公司就实现数字图书化达成了协议, 更加快了智慧图书馆的建立进程。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既能为阅读者获取知识提供更便捷的途径, 又能为未来智慧型图书馆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 以网络化的普及为基础

智慧型图书馆是将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平台, 通过智能化的高新技术应用, 实现对图书馆的全方位覆盖和资源共享。[4]图书馆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 逐渐实现了对远程服务功能的设立。人们可以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和习惯, 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浏览和下载。智慧型图书馆是将网络化和数字化相结合的新平台, 是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因此网络化的普及是智慧型图书馆建立的基础。但是在普及网络化技术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对图书馆宽带速度的提升, 以及要丰富图书馆的浏览页面, 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

(三) 以便民的使用为核心

智慧型图书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理念之下的, 其目标就是为每位民众都能提供相同的学习阅读机会, 切实将智慧型图书馆的便利性和方便性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智慧图书馆是在互联网和先进计算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建立的, 是实现人工智能化服务的前提, 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的关键, 更是为民众提供便捷使用的重要途径。

(四) 以高效的服务为目标

随着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负荷的工作量和人流量将会大大增加, 传统的图书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人们的阅读需求了。目前在我国的图书馆中, 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欠缺, 纸质图书馆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文化追求的进步, 图书馆将要承载的阅读压力只会变得更大, 现有的图书馆运行能力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了。智慧图书馆采用的是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能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完善的查询阅读服务。

四、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一) 应用知识网格

要构建智慧图书馆, 需要以知识网格的广泛存在为基本内容, 要对图书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数字化的调整, 实现最大程度的对资源的重复利用, 让每个图书馆都成为全球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实现同全球数字资源的有效连接。[5]要实现智慧图书馆高效便捷的服务目标, 离不开知识网格技术的应用, 是要在这种新模式下完成对用户各种需求的满足, 节省阅读者在寻找资源上的时间和精力, 只要阅读者知晓自己的查询目标, 并且在此基础上输入关键词进行相关的搜索, 就能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二) 创新服务模式

智慧图书馆其实就是虚拟的网络化平台, 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馆和时间。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基础上, 智慧图书馆既满足了用户最简单的搜索查询需求, 又促进了知识的迅速传播和交流。因此在这种全新的图书管理模式下, 势必要对原有的服务模式进行改变, 用全新的网络化服务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应用最终实现信息的检索和下载。

(三) 加强对资源的整理

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中, 还要重视对图书资源的整理和维护。要在全新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依据不同的分类和层次做出相应的处理。加强对资源的整理, 通过系统的功能自动地为用户进行相应的保存, 存入云端。[6]

另外, 对资源的储存和代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用户查询到目标后, 就可以通过云储存等技术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存贮, 为以后再次寻找信息资源创造便利条件, 这就要求智慧图书馆的技术要满足相关数据的存储需求并记录副本。

(四) 构建服务平台

从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方面来看智慧图书馆, 可以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构建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信息的收集和协同感知以及泛在聚合。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这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要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整理各种反馈信息, 力求真实地反映出民众的阅读需求, 真正做到将服务平台用于民众, 在实现利民惠民的同时, 加快对资源共享进程的建设, 为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民众投入到阅读中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越来越少, 这将会阻碍人们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也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 构建智慧图书馆是势在必行的。要实现对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就需要在数字化的应用前提和网络化的普及基础以及便民的服务核心下, 加强对知识网格模式的应用, 重视对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服务平台的构建, 以及对资源信息的整合处理。要通过智慧图书馆模式的应用, 既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和查询, 又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进程,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媛媛.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和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2]董晓霞.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1.

[3]张小松.智慧型图书馆——未来图书的发展模式微探[J].黑龙江史志, 2015.

[4]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5]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图书馆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农村图书馆;农村知识信息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图书馆的必要性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西部农村图书馆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伴随着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在建设图书馆的进程中, 高校图书馆为农村图书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农村图书馆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进步, 但发展不平衡而且缓慢,大多数农村图书馆资金很缺乏,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有责任并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村图书馆建设提供各种帮助,为农村的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校图书馆帮助农村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图书馆的措施

1.专业人士对农村图书馆提出建议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学校的重要学术机构,拥有很多工作经验丰富、学术研究高深的专业学者,他们文化水平高、思想觉悟高、业务熟练。所以可以利用这些专家学者或组织这些专家到农村图书馆,为农村图书馆提出建设意见和方案, 例如建设新型农村图书馆,对馆类图书的摆架布局、电子资源的共享利用,数据库软件的选用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2.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图书馆进行培训

因为对农村图书馆重视不够,农村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并且没有纳入事业编制。他们工作量大,工作内容乏味、重复性大,农村图书馆工作人员没有精准的专业知识,他们的工作就仅仅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图书馆为农村服务。为了提高他们的基本业务素质和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一批优秀的高校图书馆员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如对他们进行图书馆理论、图书馆分类、标引、文献检索、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图书馆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更好为农民文献信息需求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不定期举办学习科学知识为主的培训班,通过对农民和乡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农村图书馆提供服务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拥有着丰富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以我高校图书馆为例,馆里拥有纸质藏书200 万册,光盘,磁带等电子出版物图书7000余册,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 拥有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清华同方、超星数字图书馆、银符考试模拟题库等,其中超星电子图书就有20万册等。因为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准确性强。所以对帮助农村图书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学者可以引导农村图书馆并帮助村民建成自己的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室等文化活动室,在图书借阅、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虽然以当前的技术而论使农村图书馆共享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高校图书馆通过技术培训可以逐步实现农村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代表,有义务、有责任为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技术支持,在帮助农村图书馆的同时,也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一些思考。

1.在确保本校师生借阅的前提下开展地方高校图书馆帮助农村图书馆活动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每一所学校的重要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性质,而且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必须将服务于本校师生员工为基础,在满足了本校师生的借阅等需求基础上,在资金、技术、人力闲置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才能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村图书馆。

2.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图书馆需要长远目标和长远打算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图书馆需要长远目标和长远打算。一方面要对农村图书馆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可以帮助农村图书馆建起后就任其自生自灭,不再进行技术指导,这样对农村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不利,帮助农村图书馆是个系统工程, 只有把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将有限的资源,技术,人员优化到最高,才能对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帮助。

3.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图书馆需要考虑农业特色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网络化比较成熟,高校图书馆虚应该利用这些优势为农村图书馆提供农业特色服务。一方面在建立数据库服务时要多加入农业特色,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农业图书馆主页。另一方面,在网上利用网络搜寻相关农业方面的资料,帮助他们建立各种农业数据库,及时为农民答疑解惑。

总之,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人力上、技术上、资金上都可以帮助到农村图书馆,希望更多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加入到帮助农村图书馆的工作中来,为农村图书馆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也为逐步推进农村地区图书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蓉1 关于发展西安郊县、农村地区图书馆事业的观察与思考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71123~ 129.

[2]毛玉清.高校图书馆对农村图书馆的援助机制的建设[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3]唐作新1 关于图书馆职能问题研究的综述1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7( 6) : 21~ 27.

[4]周晓季 西部农村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1 人大复印资料G9, 2001( 1) : 74~ 75.

图书馆 篇12

1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第一, 拓宽图书馆服务是社会多元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元馆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语种、不同内容的文献资源能够反映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不同读者群体之间的文化沟通、学习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 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与兼容互摄。第二, 图书馆应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尊重每一位读者的文化权益、宗教信仰, 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这是社会信息公平的体现, 保障每个人的文化权益。第三, 图书馆在承认、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有助于外来人口对现居地产生情感归属,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 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而从长远来看, 优质的多元文化服务作为当地的文化软件, 有利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和外来人才。国外图书馆界的多元文化服务起步较早, 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近年来, 我国图书馆界也逐渐认识到这项服务的重要性, 不少图书馆还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有更多的图书馆能够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2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的建议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 应顺应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 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事实上,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已经受到国际图书馆界的充分重视。目前, 国际上相关的指导性方针、宣言主要有:《澳大利亚规则》、《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 (1998年版) 以及2006年8月国际图联理事会批准通过的《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我国图书馆应该以这些文件为依据, 借鉴国外成熟的实践经验, 积极拓展我国的图书馆服务。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2.1确定服务对象, 明确服务需求。开展多元文化服务之前, 图书馆先要确定服务的具体对象。从宏观上看, 我国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对象的范围较广。首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社会风俗、生活习性;其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增多, 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来华投资、居住的外国人也不断增加, 已形成了一些外国人聚居的社区。这些群体均可成为多元文化服务的对象。具体来说, 图书馆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构成情况, 特别是民族、语言和文化少数群体的构成情况, 确定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确定后, 应对其进行需求分析, 以确定合适的服务策略、方式、内容等。就外籍居民来说, 他们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语言障碍和信息不足, 因而图书馆可以开设汉语学习课程, 并提供有关当地的医疗、教育、旅游、就业等信息。此外, 他们居住在新环境中, 仍有接触祖国文化的需要, 所以图书馆应尽量为他们提供与其祖国历史、文化、艺术有关的馆藏资源。2.2建立服务制度, 有效配置资源。为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图书馆需要树立为民族、语言、文化属少数群体的读者服务的意识, 然后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定, 有效配置专属的服务资源, 保障服务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该服务制度的建立包括:a.在经费分配方面, 编列多元文化服务的专用经费;b.在图书馆建筑与内部空间的配置方面, 设立民族、语言、文化少数群体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c.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设立图书馆员在多元文化、语言方面应有的能力标准, 并按此标准聘用相关馆员;d.在馆际合作方面, 应与其他图书馆建立共享多元文化服务的资源与经验的合作关系等。2.3合理建设馆藏, 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建设合理的多元馆藏是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基础。为来自民族、语言、文化属少数群体的读者采集图书资料时应考虑该群体的规模和阅读需要, 努力使馆藏反映所服务地区的多样性特征。馆藏资料类型应包括纸本图书、报纸、期刊及其他的连续性出版物、视听资料和电子资源等。首先, 要提供以各少数群体所使用或能接受的文字书写的文献, 这些文献能够反映少数群体的文化。其次, 图书馆在服务当地的少数民族方面,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馆藏的建设, 以促进其民族文化的宣传、保护与开发。第三, 要配备汉语学习所必须的各种资料, 包括音视频资源等。上面已经提到, 语言障碍是语言少数群体的一大问题, 因此图书馆要提供汉语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源, 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开设汉语学习课程, 以帮助有需要的少数群体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2.4针对少数群体, 开展信息服务。图书馆对少数群体要热情服务。外来人口到达新环境后, 会有一种陌生感。图书馆应以欢迎的姿态, 及时为其介绍当地的情况, 积极提供就业、教育、法律、社会服务、健康常识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信息, 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向少数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时, 应注意使用他们常用的语言, 并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例如, 为方便外籍读者, 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应以他们所用的文字来呈现;而图书馆的馆内指引系统也应尽量采用多语种标识或国际通用的非语言标识;图书馆与外籍读者之间一些重要的交流信息, 像读者证的申请须知、图书的逾期通知、借阅规定、读者指南等, 都应以外籍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供。2.5组织文化活动, 促进文化交流。图书馆是社会群体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作为社会文化中心之一, 图书馆可通过举办少数群体的民俗活动、文化节、音乐会、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文化遗产展览等, 使少数群体有机会传承其文化, 同时也有助于其他社会群体了解其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公共图书馆的经验, 他们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时, 非常注重和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如"多元文化家庭故事会项目" (Multicultural family storytime project) , 就是邀请当地社区中的移民家庭帮助图书馆搜集其祖国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歌曲、游戏等, 并与社区其他居民分享, 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 繁荣了社区文化。2.6重视馆员培训, 提高多元文化素养。开展优质高效的多元文化服务, 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从人员构成上说, 提供这项服务的馆员最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能反映当地的文化多样性'。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招聘工作人员时, 要注意聘用具备多语言、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员, 也可直接招聘民族、语言、文化少数群体中的成员。此外, 图书馆在对馆员进行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 应安排多元文化课程, 使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敏感度。当然, 承担多元文化服务的馆员还必须具有热忱、主动的服务态度, 以消除少数群体读者的心理不适, 使他们乐于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2.7积极宣传推广, 吸引多元文化读者。要增强少数群体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积极的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当地开设有适应多元文化需要的新闻媒体, 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图书馆可直接向其投放多元文化馆藏与服务的相关信息, 使少数群体了解图书馆。如果尚无此类新闻媒体, 图书馆可通过向当地社区分发宣传材料等方式, 推广多元文化服务, 当然, 宣传材料应用少数群体首选的文字来书写。目前, 很多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网站, 如果能根据当地语言少数群体的情况开发多语种的网站版本, 就能为少数群体了解、利用图书馆提供极大的方便, 这也是宣传推广图书馆服务, 吸引多元文化读者的一个方法。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提高图书馆服务进行讨论。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提高,拓展

参考文献

[1]王培林.服务科学研究与分析[J].图书馆, 2008, 27 (3) :2-7.

[2]吴慰慈, 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53.

上一篇:数学课堂导入情景创设下一篇:数字显示驱动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