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理论

2024-06-26

图书馆理论(通用12篇)

图书馆理论 篇1

作为一种非盈利组织, 图书馆的营销行为, 主要是通过公关宣传手段, 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使用其服务, 同时, 也为自身的发展吸募资金、获得资源。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讲, 市场营销的目的是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 并在可获利的情况下向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早在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就将营销概念引入了非盈利部门。与商业组织不同, 非盈利组织营销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是注重向社会公众宣传自己的宗旨和理念, 力图实现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图书馆营销是典型的非盈利组织营销行为。不管得到多大程度的认可, 图书馆营销的意识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对图书馆而言, 其营销的目标, 是使它所做的每一件事, 特别是它重要的宗旨, 都受到其他人 (即营销目标市场) 行为的影响, 以期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政府支持, 以及志愿者的奉献。

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图书馆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职能, 往往被淹没在日常借借还还的工作之中。向社会公众宣传图书馆的宗旨, 倡导使用图书馆的理念, 是图书馆营销最重要的作用, 此外, 吸引社会资源、推动资源分配, 把市场化竞争的手段引入图书馆管理工作, 克服传统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官僚思想严重、与公众关系差、缺乏服务意识等等固有印象, 也是图书馆营销的重要目的。

1 图书馆营销的特点

1.1 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社会化营销

在图书馆内部, 要树立全员营销的理念, 善于倾听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主动探索其愿望与需求, 图书馆内部的每个人都要想用户所想。另一方面, 要考虑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与互动, 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关系网络。充分考虑营销目标的多元化, 尝试引入多种利益主体参与图书馆公共事务, 吸引募捐者、志愿者, 甚至投资者的注意, 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在更大社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

1.2 注重形象与公关

图书馆营销中, 应通过公关活动、客户沟通、媒体宣传, 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确定公关目标后, 选择公关活动的形式及要传递的信息, 制定公关实施计划, 逐步得到公关对象的认同, 获得社会相应群体的支持。图书馆公共关系按主体划分, 可以是图书馆行业管理者主导的, 针对社会、政府、媒体的公关行为;可以是由单一图书馆主导的, 具有明确目的的宣传推广、危机应对、协调沟通等行为;也可以表现为图书馆员为推广本部门服务、改善自身形象而与读者进行的互动。

1.3 以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为最终目标

图书馆营销的本质是信息的营销。图书馆对其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组织、促销, 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 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目标。图书馆学专家认为: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集散地, 它所“集”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不是以自己最终占有为目的, 而是以最后的“散”为归宿。通过营销行为, 图书馆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层次、丰富服务内涵、提高工作效率, 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固有的服务理念, 使社会信息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

2 图书馆营销的客户定位

2.1 确定客户基本特征, 进行市场细分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要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 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人群, 使各种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要在自身资源特色和服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 达到客户定位的目的。客户定位是图书馆营销的前提, 用户的生活方式、个人性格和心理倾向, 都可作为市场细分的心理标准, 根据心理标准进行市场细分后, 就可根据目标市场用户的心理特征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 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2.2 用户的特色化定位及其重要程度排序

图书馆及其服务的特色化, 与对于用户的特色化定位是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大型的综合性图书馆, 还是小型的社区图书馆;不论是重点大学图书馆, 还是专科学院图书馆, 都离不开对它所服务的对象的特色化定位。而对用户进行重要程度排序, 是因用户的信息需求本身就有轻重缓急的重要性差异, 这种需求, 到底是学习娱乐的一般化需求, 还是重大政务决策、科研项目的需求, 图书馆都应充分掌握、合理控制。

2.3 目标市场选择的模式

图书馆营销的目标市场, 集中体现为如下模式:其一是市场的集中与涵盖。对任何类型的图书馆来说, 它的目标市场总是集中于特定人群, 并涵盖其主要的文献需求。图书馆应在充分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确保自身在该目标市场中的稳固地位。其二是市场的专业化和产品的专业化。图书馆的营销活动, 应该是服务于专业对象的专业化服务。其三是类型化与差异化。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各不相同的, 将其归入特定类型, 是提供针对性服务所必需的。

3 图书馆营销的实现途径

3.1 产品推介

图书馆的“产品”, 包括它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 也包括图书馆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方式。使用户熟悉、认可、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 尤其使新增的特色文献或数据库、新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或应用软件尽快地深入人心, 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推介活动。2009年2月, 上海图书馆在读者中推出一种新的阅读服务形式——手持式电子图书外借试运行服务, 该馆向外界宣布招募试用读者, 招募的条件是:连续2年为上海图书馆参考外借注册读者, 无不良诚信记录, 具备一定计算机及相关数码产品的使用和下载信息等技能, 试用期为28天。通过这种招募, 图书馆推介了新“产品”, 推广了新技术, 达到了营销广告的目的。

3.2 主题宣传

推出公益性学术讲座, 举办学术研讨会, 为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利用相关的主题日、节日, 或与本馆存在渊源的名人纪念日推出主题活动, 都是图书馆营销的常见方式。2009年“世界读书日”期间, 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总馆南区文津广场举行公益活动, 活动主题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 国家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涉及“阅读中国”的启动仪式, 中华经典吟诵会等内容,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五个读者活动区, 使读者亲身体验到3G时代的读书魅力。国图开设的 “文津讲坛”、“世界图书馆馆长论坛”、“中国典籍与文化”、“艺术家论坛”、“教育家论坛”、“科学家论坛”、“企业家论坛”、“文津读书沙龙”等系列讲座, 为特定的主题和相应的受众之间搭建了沟通了解的桥梁。

3.3 募集捐赠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服务机构, 图书馆的活动, 必须得到政府、民众、媒体的支持, 需要来自企业或慈善机构的资助。通过分析潜在捐赠者的需求和制定募捐计划, 将目标集中在最有可能的捐赠者身上, 来提高图书馆的捐赠绩效,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图书馆而言, 各类出版社、各种基金会、重要文献的持有者, 都有可能成为“最有可能的捐赠者”。

发达国家完善的捐赠制度, 使图书馆受益匪浅。以美国为例, 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就与卡内基基金的大规模捐赠密不可分。对国内图书馆来说, 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方法募集捐赠, 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青海省图书馆为例, 该馆于2009年3月向全国各地出版社发出“青海省图书馆样书募集函”, 公开向社会募集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图书。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青海省图书馆就收到了各出版社馈赠的样书2297册, 内容涉及到法律、文学、文艺、经济管理和少儿图书等方面, 总价值达44800余元。2008年, 给青海省图书馆捐赠图书的出版社就有60家, 20286册新书入库图书馆, 总价值47万元。这个数字基本上相当于青海省图书馆4年的图书订购经费。

3.4 图书馆合作

图书馆营销中的馆际合作, 一方面是技术领域的合作, 常见方式是在明确各自的文献收藏范围和采集重点的基础上, 按区域和专业主题分工, 各自协调采购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有效地使用经费, 提高工作效率。专业馆之间联合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建立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 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联机服务等等方式。

另一方面, 则是公共关系领域的合作协调。例如日前在厦门市图书馆展出的, 由厦门市图书馆联合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西部畅想曲——青海摄影艺术展”, 合作方式采用由一方提供展览作品, 另一方提供展览场地, 双方共同负责展览的筹备工作, 确定展出时间和展览场馆以及其他活动等事宜。这是公共图书馆界展览业务交流互动、资源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一种有益尝试。同一地区、同一系统、同一类型的图书馆, 都很容易在工作实践中找到共同点, 也可以找到互补的切入点。利用好自身优势, 以技术、资源、人才的共享为基础, 图书馆界的合作可以开拓出更加广阔的领域。

3.5 图书馆的内部营销

利用员工会议、员工集体活动、内部刊物、座谈会等方式, 在图书馆内部宣传其宗旨和理念, 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是实现图书馆营销目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内部营销的一个重点, 是贯彻人本原则, 使“一切为了读者”的思想深入人心。内部营销可以使图书馆的营销行为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整体。

除了以上途径, 图书馆还可以在品牌资产管理、事业战略联盟、媒体推广等方面, 探索营销的新策略、新手段。图书馆营销是克服传统思维限制, 让图书馆工作鲜活、生动地走入人们生活的一种虽非全新, 但却亟待探究的领域。在现代社会, 任何行业的顾客都是等不来的, 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也不是靠日常僵化的服务模式就可以吸引、维持、发展的。引入市场营销的理念, 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哪怕这益处仅仅体现在图书馆员的意识深处。

参考文献

[1]吴冠之.非盈利组织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万后芬, 汤定娜, 杨智.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刘昆雄.基于信息营销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5) :35-38.

[4]阎安.文献资源共享之市场营销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 2003 (4) :84-87.

[5]范并思.图书馆公共关系的行业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5) :20-24.

图书馆理论 篇2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由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S.Sutton)在发表的《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一文中提出,在该文中,他阐述了复合图书馆在印刷型与数字化信息之间的平衡越来越倚重于数字型。它将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用户可在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混合并存的环境下查询所需信息。自苏顿(S.Sutton)提出“复合图书馆”一词至今,有许多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学者对“复合图书馆”的理论进行研究。如:英国电子图书馆的路斯布里奇(Chris  Rusbridge)提出“复合图书馆应将不同渠道的各种技术融合到图书馆工作环境中来,并探索在电子和印刷的双重环境下将系统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复合图书馆不是单一的技术和服务,它是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优势,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混合并存的环境下,拓展和延伸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网络服务和远程服务,为用户开拓更广、更深层次的服务手段。还有一些国外的图书馆理论学者认为复合图书馆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电子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复合图书馆是一个能够为印刷和电子资源提供一体化存取的图书馆,其信息系统应为终端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使用户既能够获取本地的纸质图书和杂志,也能够发现相关的联机资源、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化资料”。国内的一些图书馆理论学者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共存,并对它们进行有机整合管理与利用的图书馆形态,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两种不同形态图书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就目前来看,“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与专业检索服务如何与网站远距离服务结合,也是复合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就国内外图书馆界一些学者对复合图书馆的分析理论来看,复合图书馆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优势互补的有机结合体,发展自己的空间,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它既是一个实体的物理场所,又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应用传统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印刷型、电子型及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取、加工、转换、储存、检索、传递、利用等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从而达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这就是复合图书馆存在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根据。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思考 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免费开放 理论

当前,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促进社会社会学习环境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及以及民族的进步。

一、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理论依据

(一)概念问题

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首先需要从其其概念开始,明确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的内涵。主要可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理解。

首先是免费开放的基本含义,免费及进入图书馆内部进行与图书相关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其次是开放,范围涉及到社会民众,读者可自由进出公共图书馆,并自由使用图书馆内部各项基础设施。

免费开放其实就是一种图书馆管理实质,包括多样化内容,其本质是为读者提供一种免费形式,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过程中不支付任何费用,公民在免费情况下享有使用图书馆内部资料及设备设施的权利。

免费开放对象根据区域范围不同可只对本地区域民众开放、只对具有本国籍的民众开放、只对境内所有本国居民或外籍民众开放、对所有人员开放。

免费开放服务内容有基本服务内容以及所有服务两种,这两种服务范围存在先后顺序,对我国而言首先需实现基本服务免费开放,在此基础上在实现所有服务内容开放。对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基础不同需考虑实际情况,若经济较为发达可直接跳过基础免费,直接实现全部服务内容免费。

免费开放的标志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开放时间及不收费,总结来看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主要为无障碍进入、可检索性、可获得性、可读性、可使用性,即民众在进入图使馆过程中不受到任何阻碍,即使是残疾人员都可顺畅进入图书馆内部,位置设置相应服务设施。图书馆内部需设置检索功能,民众可通过检索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检索工具多样性,群众使用起来方便实用,有先进的引导系统。书刊可借阅、电子资源可下载、咨询获得答复。

(二)主要理论依据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需要一定理论支持,共有一下几个理论依据。

一是公共图书馆内部公共物品理论,即图书馆内部所有物品均为公共产品,不具备竞争性,人人有权使用,人人均可从中受益,图书馆内部所有物品均为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人认可免费使用。

二是图书馆学五定律,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尤其是其中第二定律提出要求图书馆需向所有民众展开,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图书馆内部物品,主张国家应为图书馆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并构建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图书馆服务质量。

三是公共图书馆理论,自19世纪中叶以来,免费服务就是公共图书馆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对所有民众开放由此奠定基础。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公共部门生产提供,以此保障我国公民对文化需求权利,以此提升我国民众的文化素养,优化社会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

五是图书馆服务理论,图书馆理论包含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服务原则、服务理念、服务体系等,通过图书馆服务理论能够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社会意义

通过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培养社会民众具备创新、持续的学习能力,并能够不断创新出未来的社会组织。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保证学习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不仅包含了人们在的终身学习,还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全面性及全员性,即学习不再是一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两个方面的事,而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学习。通过全员的学习促进社会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取得自身突破,并通过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促进个人及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创新突破。在进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过程中需要培养全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源自于当前社会,该目标高于高于社会个体的愿望,因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将社会上各个分散的个体有效凝聚在一起,使得社会上所有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图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可对图书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增加不同种类的图书资源,突破学术性信息资源开发的限制。最后通过网络加强对信息资源以及脑力资源的开发,向读者传递当前最新知识动向,为读者提供更为先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总之,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素质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已经具备足够基础,在国际竞争不断激烈的状况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任重而道远。

“零增长”理论与图书馆 篇4

“零增长”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 它的出现是源于上世纪中叶出现的“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1]。为了解决这一困境, 许多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积极投身到这项课题的研究中。1972年3月, 以丹尼斯·米都斯教授为领导的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有决定意义的参数, 即“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1], “并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不合理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2]。《增长的极限》是“人类对今天不合理经济发展模式的首次反思, 它的论证为后来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2]。该报告最后结论, 即“零增长”理论:“地球是有限的, 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 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1]报告发表后, 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从那时起图书馆界也开始关注“零增长”理论。1974年, 美国G·丹尼尔提出了“图书馆藏书不增长的观点”[3], 1975年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公布了阿金森报告, 该报告对图书馆“零增长”理论 (又称“稳定状态”理论) 作了权威解释:“零增长理论就是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 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 (馆藏量、功能等指标) 之后, 剔除馆藏文献的速度应当等同于购进文献的速度, 即图书馆新购进的文献资料只是对准备剔除的文献资料的相应补偿, 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 从而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总量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3]

二、“零增长”理论为什么会引起图书馆界的共鸣

20世纪以来, 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迫使文献数量急剧增长。“一般认为, 非科技文献每30—50年增加1倍, 科技文献每10年左右增加1倍。”[4]文献数量的急增使图书馆的馆藏量也急剧上升。馆藏量的大量增长造成了很多图书馆书库紧张, 为缓解这种局面, 图书馆不得不花重金新建馆舍。如美国国会图书馆, 1875年馆藏量仅为30万册件, 到目前藏品总数达1.3亿册件, 书架的总长超过800公里, 如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也由1897年落成的杰斐逊大厦和1939年落成的亚当斯大厦以及1983年建成的麦迪逊大厦, 总面积为34.2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组成[5]。我国国家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 时称京师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前身) , 当时的馆藏仅为“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 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6], 到“2003年底, 馆藏文献已达2411万册 (件) , 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 并以每年60万—70万册 (件) 的速度增长”[6], 同时馆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 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 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 1987年落成,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馆名”[6], “2003年, 经国家批准, 立项扩建, 二期新馆舍于2008年9月启用, 扩建完成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7]。不仅是国家级图书馆的馆藏量在暴增和馆舍在不断扩建, 就是一些著名高校也如此。上世纪40年代专门研究图书馆容量增长的学者费莱蒙得·雷德认为:“以耶鲁大学为例, 18世纪早期, 其藏书为1000卷, 1938年增加到2748000卷, 到2040年将达到2亿卷……如果1938年耶鲁需要80英里书架, 10000屉卡片目录, 200多名工作人员 (一半人从事编目工作) ;到2040年, 耶鲁大学将不得不拥有6000英里书架, 750000个目录抽屉, 占地面积8英亩的目录柜和6000名编目人员。”[8]根据上面的数据, 耶鲁大学图书馆100年的发展书架将扩张75倍, 藏书增长近73倍, 编目人员增长60倍, 虽然这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推算, 但还是有据可依的;雷得“通过计算……大约三个世纪以来, 美国研究图书馆的规模平均每16年扩大一倍”[8]。馆藏量的大增与书库规模日益庞大让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管理者们开始认识到馆藏量的无限制增长对图书馆来说也许并不是好事, 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会逐渐变成“无法利用的图书馆”[8]。无休止的增长已成了图书馆管理者们感到头痛的事了, 如何有效地限制增长已成为他们最为思考的问题。

三、图书馆“零增长”理论的针对对象

1.图书馆“零增长”理论针对对象是文献载体而非文献本身。“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 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把文献看做是“重要的文字资料与贤能之士”[9]。元代马端临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 信而有征者, 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 一语一言, 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证史传之是非者, 谓之献。”[10]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文献”是这样解释的, “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11]。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文献”的:“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 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12]从“文献”的解释来看, “文献”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既有图书资料也指贤能的人, 即前三种所述, 而狭义的“文献”仅指图书资料, 即后两种。馆藏文献里的“文献”只能属狭义的“文献”。从百度百科来看“文献”包括两部分:一是文献本身即知识, 二是固化知识的物质载体。图书馆收藏“文献”的目的是文献本身, 而非物质载体, 但文献又依附在载体上, 离开载体文献本身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口碑文献”也需要人这一活体做依附。所以馆藏文献的增长就是指固化知识的物质载体的增长, 控制馆藏文献增长就是控制固化知识的物质载体的增长。

2.图书馆“零增长”理论针对的主要是现代出版的纸质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固化知识的载体也在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经历了数千年, “文献”载体多种多样, 有“岩画”、“岩雕”、“甲骨”、“金石”、“简牍帛”、“原生载体”、“纸”[9]和其他高密介质。对于“岩画”、“岩雕”图书馆无法收藏, “甲骨”、“金石”、“简牍帛”、“原生载体”是稀有文献, 数量有限, 属于珍贵文物, 馆藏量很少, 而纸从105年为蔡伦所造“取代木牍、竹简、缣帛等书写、记录文字的材料”[13]就成了文献的主要载体, 直到现在。纸在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居功至伟。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纸质文献数量急剧增长, 它几乎占据了图书馆所有空间。为了存放更多的文献, 很多图书馆不得不修建更大的新馆, 如上文所述, 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就修建了三幢大厦。文献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馆舍的修建速度。城市用地是有限的, 馆舍也不可能无休止地增建, 有效限制馆藏量的增长已然成了管理者们思考的问题。而现代出版的纸质载体文献就成了针对的主要对象, 这是因为:第一, 纸是现代社会知识的主要载体, 它的数量大得惊人,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13亿卷藏书, 英国也达到了2.5亿卷[8]。第二, 纸是一种低密介质类知识载体, 占据物理空间大。虽然上面提到的“岩画”等前五类文献都属于低密介质型, 但这些都是文物类文献, 本身数量少, 流传下来的更少, 图书馆收藏不多。第三, 20世纪70年代后纸质文献出版物急剧增长, 纸张价格也成倍上涨, 图书馆的财政状况已经不可能购买所有有价值的图书。第四, 政府也不可能把每一所图书馆都建设成“一座无所不包的亚历山大图书馆”[8]。第五, 光盘等高密介质的出现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 使纸质文献进一步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革命”对象。威廉姆·库比斯曾说:“假设平均一本书含有500页, 则每个盘 (按现在的使用情况) 能容纳1000本书。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藏有5622938‘卷’。再假设平均每卷有500页, 就需要5625张光盘。而容量为1011比特的光盘则只要563张, 因为每张都能容纳10000本书。这意味着只要两平方米地板面积就可以存贮整个图书馆的藏书。”[8]光盘等高密介质对文献信息存贮潜力如此巨大, 已深深地吸引了图书馆界。第六, 现代出版物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是人都可以出书, 相当多的出版垃圾混入了知识的殿堂。

图书馆理论 篇5

研究

杨晓秋/过仕明

2012-12-25 11:19:51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4期

【英文标题】On the Strategy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杨晚秋,女,1973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哈尔滨150080

过仕明,男,1959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内容提要】 文章针对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探讨各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信息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

Based on analysis of library paper documents loan services, inter-library loan and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henomenon of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ses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resolve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problem.【关 键 词】信息不对称/图书馆/信息服务/数据挖掘asymmetric information/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s/data mining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源自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1970年提出的信息非对称论。1970年8月,乔治·阿克洛夫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通过对美国一个二手车市场交易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者利益受损并最终导致二手车市场交易的萎靡。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可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也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三位经济学家运用信息理论,经过30多年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研究,共同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因此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处于不对称状态,从而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交易双方所处地位的不同及条件的差异,使双方掌握的信息量总有一些差距,这就使“信息不对称”成为一种长期的、普遍的经济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扩大到诸如传统农产品市场、现代金融市场等领域,并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范围非常广泛,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也不例外。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但会降低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质量,浪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和情绪,招来读者的怨气和偏见,从而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就会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图书馆的工作本质与特点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图书馆是现代社会信息流动整体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信息在其间储存、交换、流动。图书馆是信息进出的物质性媒介,信息分布、交流的不对称性特点在它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图书馆处于高位信息与低位信息对峙的界面上,它既是一个信息流动的闸口,这个闸口放入、放出相关的信息,还屏蔽了某些信息,同时它又是一个信息的过滤器,其主动性、能动性的地位与作用在信息整合的工作中则显得非常突出。因此,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图书馆界并加以研究分析,在剖析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探索其防范措施,在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综观图书馆活动,作为收集、整理、储存、传播信息的场所,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图书馆总是比读者掌握更多的馆藏信息,读者总是比图书馆掌握更多的需求信息。馆员对馆藏信息和用户信息的占有量形成了一个信息集合。同样,用户对馆藏信息和馆员信息的占有量也形成了一个信息集合,理想的状态是在服务过程中这两个集合能够完全重叠,从而达到完美的服务结果。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信息集合有交叉,不会完全重叠,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当然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同于经济领域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的危害不是在金钱利益驱动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是形成一定的信息鸿沟,造成信息过载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图书馆失去信心和兴趣,最终阻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持续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馆藏纸本文献的借阅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本文将针对这三大核心服务内容,探讨各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相关问题的新思路。

2.1 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属于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服务,即使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仍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图书馆借阅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包括:(1)由于读者不熟悉OPAC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不能根据对文献的需求构造合理的检索表达式,从而导致不能在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纸质文献的机读目录中,准确、全面地检索出所需文献;(2)读者不了解图书馆各类文献的分类知识和排架规则,导致在检索机或OPAC上检索到文献,但却不能在图书馆书库中快速获得;(3)由于读者不熟悉图书馆借阅规则导致借阅行动失效;(4)在借阅服务过程中,由于馆员不了解读者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如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情况、吸收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读者检索习惯等,导致馆员不能够针对每一位读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按需服务。

在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图书馆拥有馆藏及服务方面的完全信息,处于“卖方”的地位,读者处于“买方”的地位,两者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读者借阅需求能否得到充分满足,取决于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程度。在多数情况下,馆员占有主导和导向作用,馆员的服务行为常常影响读者的借阅行为,这里就存在着道德意识问题。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馆员的主要不良表现为:服务态度冷漠、服务水平低下、解答读者检索提问敷衍了事、当一种检索途径无效时,拒绝提供更多检索途径等。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中的逆向选择行为,严重制约了读者的借阅需求,同时也影响图书馆发挥其应有的信息服务功能。发生在借阅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读者的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图书馆失去阅读信心和阅读兴趣,馆员的服务行为得不到认可,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逐步削弱,从而使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受到置疑。因此,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阻碍作用,应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

2.2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包括:(1)读者由于检索知识的缺乏,不能有效利用文献传递服务网络中的联合目录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到自己所需文献的基本信息,从而影响其利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方式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2)由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与其他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特性,读者由于受到学科差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使得读者很难对该项服务具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因此,在收取服务费用时,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和不信任的想法,错误地认为此项服务是图书馆为了变项收费而故弄玄虚,从而影响读者对该项服务的有效利用;(3)对于参加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图书馆来说,在服务现状、服务发展动态和服务费用等方面与中心馆及其他用户馆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影响其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质量;(4)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普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没有对读者群各个层面进行科学、系统、长期的调查与分析,缺乏对读者阅读心理、需求方向、专业特长、检索利用文献信息的水平和阅读习惯等信息了解,从而加剧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之成为制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2.3 信息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1)多数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还处在传统认识上,总是认为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的地方,对于图书馆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知识导航为主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如网络信息咨询等服务方式不甚了解,因而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利用;(2)由于读者不能高度重视各种检索知识与检索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针对图书馆开展的相关培训讲座,多数读者持有一种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得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信息咨询等深层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不能更好地被读者认知和利用,从而造成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读者与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服务的开展效果;(3)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读者类别和层次多种多样,而形形色色的读者群又分别存在不同的文献需求特点,因此,对于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来说,对读者需求差异性的了解也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种不对称现象,以提高服务的质量;(4)在信息咨询服务过程中,咨询员不仅要解决读者咨询的相对简单的问题,而且遇到专家学者时,还要具备引导资深专业人员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对信息咨询员来说,由于其专业知识有限,在面对各种可能的复杂咨询问题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是很难完全避免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信息不对称现象

图书馆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它将长期伴随图书馆。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严重影响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抑制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目前文献研究现状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解决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和完善馆员激励与约束机制[2];三是加强读者群信息素质教育,建立与读者沟通、互动的有效机制[3];四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抑制信息不对称[4]。由此可见,目前,规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素质培养等层次的相关研究中,未能引入有效的技术手段,主动研究读者行为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缩小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1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馆藏纸本文献借阅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众所周知,在图书馆巨大的馆藏中,每位读者感兴趣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动化集成系统,针对读者纸本文献的借阅信息等各类数据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找出读者与借阅图书的关联,分析不同类型的读者喜欢哪类书籍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而建立提供图书推荐服务的模型。然后根据读者需求,主动推送其所需的各类纸本文献信息,从而在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为读者节省宝贵的时间,并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好感与依赖,从根本上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发挥现代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和职责。例如,图书馆通过对读者借阅记录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出不同类型读者所借书目的集合。当读者再次入馆借阅文献的时候,系统就可以自动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从而指导读者借阅服务,有效地抵制信息不对称现象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3.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只依靠读者被动地提出对外馆文献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应根据读者对馆外文献的各种需求,进行随时跟踪和统计分析,以掌握读者文献需求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为读者免费推送外馆文献需求目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索取馆外文献,规避读者在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影响读者对文献的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获取。

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根据读者以前文献传递请求资料,以及经常访问的网页进行分析、挖掘,从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确定个性化服务的内容,主动为读者搜寻符合其需求的文献传递目录,并将相关资料目录主动推送到读者手中。例如:图书馆文献传递员能够应用关联挖掘技术,定期统计与分析文献传递用户数据库中的读者数据,全面挖掘本馆读者对外馆文献的需求规律与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为本馆从事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课题的读者,定期检索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或外馆网站,以获取读者所需相关目录信息,为读者通过文献传递方式获取外馆文献提供引导。由此可见,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将使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有效地克服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因读者与图书馆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规避信息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咨询服务水平,促使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手段及服务对象上的改变,具体表现在:(1)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可有效处理用户提出的各种复杂咨询问题,可实现在多媒体、电子文件等多种形式的、大量无序信息资源中检索、分析、优化出用户满意的决策支持结果;(2)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其分析查询的高效率和交互式图形接口能够高质量、迅速地满足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

由此可见,数据挖掘为分析和挖掘信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据环境,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一方面可使信息咨询员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信息,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深层次信息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咨询记录,分析出用户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所在,实现主动的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地抑制信息咨询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图书馆理论 篇6

关键词 图书馆 环境 用户 三螺旋 协同创新中心 专利信息

分类号 G255.53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proposes and parses the new concept of Library-Circumstance-User screw, to guide and motivate librarians create an era of infinite possibility of library service through constant innov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ervice Object Mining” to “Service Demand Analysis” to “Service Push”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It describes in detail how to carry out "service object mining "based on three spiral. Tak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of the potential service object of university library, it analyzes the service requirement of patent information demand by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terview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Service Pus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Keywords Library. Circumstance. User. Triple helix.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Patent information.

图书馆消亡论由来已久,究其起因是由于受到技术决定论的影响[1]。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F.W.Lancaster)在1978年大胆提出“在下一个二十年(1980-200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2]。事实证明这是言过其实的言论。美国Alfred大学的用户培训馆员Brian T.Sullivan于2011年发表了《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3],该报告更是在国内外的图书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以互联网产生为标志的技术颠覆不只对图书馆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很多行业同样如此。Brian T.Sullivan终将步兰开斯特的后尘预言失败。图书馆消亡论的主要依据——技术至上在图书馆变革中只是一个重要的点,而不是全部,相反,正是技术颠覆加速了图书馆的变革和激发了馆员的力量,最终使得图书馆得到持续发展。

1 三螺旋理论

图书馆变革在于不断挖掘、分析和满足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亦即“服务对象挖掘→服务需求分析→服务推送”三步曲。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地创新求变做好这三步曲才能变革成功,而成功的图书馆变革意味着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无限可能的服务时代。完成这三步曲其实并不难,可以基于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进行(如图1)。关于三螺旋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里查德·列万廷最先使用三螺旋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4];90年代中期,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在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螺旋理论[5];笔者受二人的启发试提出“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概念,并指出无限的图书馆服务“服务对象挖掘→服务需求分析→服务推送”三步曲可以基于三螺旋理论下进行新的设想。

1.1 “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理论概述

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者如何互为因果、互相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表述。(1)图书馆—用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用户(当时的用户称为读者更为合适)主动请求图书馆的借阅服务,读者因为图书馆的存在得到了知识的增长。互联网产生以后,用户的选择变得多元,反过来图书馆如果不能抓住用户,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2)用户—环境,用户因为有了网络、手机和阅读器等科技环境,选择变得多元,但又因为网络信息的不确切性产生困惑和迷茫;科技环境因为用户的需求产生了更多新科技。(3)环境—图书馆,因为网络的产生,科技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一部分的功能(数字阅读等),反过来因为网络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图书馆又促使科技环境进一步扩大。

1.2 三螺旋下图书馆服务三步曲

“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的主要论点:(1)在当今的大规模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图书馆变革的方向;(2)图书馆、环境、用户都是图书馆变革的重要成员,以技术颠覆为主的技术环境催化了图书馆的变革同时激发了馆员的力量,用户因技术环境选择变得多元的同时也对技术环境和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进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3)图书馆变革的所有项目都将体现在“服务对象挖掘→服务需求分析→服务推送”三步曲上。换言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不再只体现在实体图书馆,图书馆基于三螺旋概念将不断挖掘、分析和满足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理论最终帮助馆员做好图书馆服务三步曲(见图1),激励馆员迎难而上创造无限可能的图书馆服务时代。

nlc202309051344

2 三螺旋下的“服务对象挖掘”

在三螺旋概念下,图书馆做好第一步“服务对象挖掘”应从多个方面进行。(1)发展图书馆联盟与共享。由于我们具备了图书馆联盟的网络技术,又由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困难,导致图书馆经费的削减[6],只有通过数字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共享才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开展老年人的终身服务。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将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求。(3)挖掘信息服务潜在用户。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国家工程,因此以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因其对专利信息服务的需求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潜在用户。

以上试举三例,其实可能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有许多,如针对老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会产生嵌入式图书馆员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向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元数据、写作支持和出版指导等;为了满足老师和学生精准、快速获取资源的需求,可开展知识发现服务等等。简而言之,图书馆员会因为用户需求,不断担当诸如教学合作伙伴、信息管理员等新的角色,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也不再主要是老师和学生,老年人、儿童、科研工作者和残疾人等群体比重也会加大。由于用户的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会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3 三螺旋下的“服务需求分析”

对潜在服务对象进行挖掘后,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服务需求分析”和“服务推送”。由于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的首批认定名单(以下简称本校的协同创新中心),考虑到对用户需求分析和服务推送反馈上的便利性,因此本文对信息服务潜在用户进行“服务需求分析”和“服务推送”方法介绍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3.1 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利信息服务需求

协同创新建设,集结了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除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配套外,必须要有相应的信息服务保障。作为高校图书馆,我们有义务给创新中心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专利是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专利分析能够直观各个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能力和成果。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其成果必然也必需反映在专利的申请和技术转移上。首批14所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才成立,时间尚短,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数据没法统计。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国,协同创新中心更是由国内各领域的精英高校和企业构成,因此其专利申请量应不存在问题。至于技术转移的情况,笔者分别对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成员——高校和企业的专利技术转移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按照三螺旋框架的程序进行。

3.2 文献调研

以“专利技术转移”“专利实施”“专利产业化”“专利转化”和“专利利用”为题名在知网进行了检索,剔除了报纸和年鉴,共检索到339篇高度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年3月19日)。为了了解最新的高校和企业专利技术转移情况,主要针对比较新的文献尤其是实证文献进行了细读。

高校方面。程文婷从机制体制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是专利转化、受到科研基金申报、考核评价、专利奖励等政策的“专利申请动机多元化”驱使,在立项、执行、验收阶段不专业、不严格的机制下,导致出现大量符合前瞻性和创造性但没有商业或产业前景的专利,而有商业或产业前景的发明专利又由于高校缺乏专门的科技转化办公室、或产学研结合渠道的不健全而没有得到实施[7]。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OTT,而是在科技处、科研院等科技部门下设置相关技术转移办公室。以饶凯为首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团体对中国和欧洲(英国、丹麦、西班牙和意大利四国)进行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情况的实证调研,总结了中国高校应该在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建立、技术转移人力资源的管理、基于商业化价值的科研成果筛选等方面吸取欧洲的经验[8]。

企业方面。以对沿海发达的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为例,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和中国计量学院在对浙江省863家企业1889项专利的调查中发现,企业的专利主要是自行研发,缺乏产学研合作,大部分是集成创新而非原始创新[9]。印巧云对包括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进行的研究发现,专利政策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不足、促进专利技术转移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平台尚未有效建立等是制约我国企业专利技术转移的重要原因[10]。

3.3 访谈调研

除了首批入选的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内建立但还没有获得国家认定的还有 “CYBER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视觉中国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质量检测技术及仪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计量学院)、“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商大学)等多家。全面及时的信息保障能够帮助已经入选的创新中心创造丰硕成果,也能帮助尚未入选的创新中心通过下一批的评审。

笔者对包括本校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在内的3所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需要哪些专利信息服务”的访谈调研,发现协同创新中心里的高校和研究所需求相似,企业的需求则有所不同。主要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1)高校和研究所希望图书馆能够利用德温特和TDA等专利数据库和软件,针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一些专利前沿的通讯报道、了解最新技术研究进展,以便能够启发思路、提高科研起点获得科研支持资金;(2)企业希望能对生产现场的员工也进行专利创新的宣传和气氛营造,使得员工和研究人员能碰撞出技术创新的火花;(3)希望洞悉竞争对手的研究进展、在产品和市场上的战略意图、甚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等一些重要的专利竞争情报。

4 三螺旋下的“服务推送”

“服务推送”是基于“服务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的,换言之,服务对象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随着本校的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首批认定(2013年4月教育部公布),本校图书馆已经在2013年下半年对中心开展了专利信息服务。本校图书馆对中心的“服务推送”是否达到“服务需求分析”的要求,可以参考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和改善。本文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服务需求分析”结果主要有两点:(1)缺乏专利技术转移办公室(高校)或平台(企业)导致专利技术转移不畅;(2)尽管高校和企业需求的专利信息服务有所不同,但高校图书馆可以分别满足高校和企业对专利信息服务需求。

nlc202309051344

由于本校的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单位,必将导致我校专利申请的急增,本校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对馆员进行了专利查新、TDA和德温特等学习培训并于2013年下半年推出了创新型学科服务——专利信息服务。一方面,和科技处充分合作(我校没有专门的OTT,专利相关事宜归科技处专人负责)做好专利辅导,深入到与本校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相关的企业、院校,为科研人员进行专利检索、申请和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TDA和德温特等专利分析工具,定期出版药学、生物燃料等主题的专利前沿通讯报道,为他们提供具有商业价值的专利信息。

对本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利信息服务推送,虽然开展的时间尚短,但已经在本校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中心的老师们对各个研究主题的专利前沿通讯非常感兴趣,不断提出新主题委托图书馆做。但图书馆由于不熟悉国际专利分类号等专业的专利技术情报分析知识,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比较单一,无法进行深度的专利地图解读、核心技术分析,不能满足中心里高校和企业的全部需求。

5 结论

本文首次提出和解析了“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的新概念,并以三螺旋下高校图书馆的潜在服务对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对其他高校图书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较遗憾的是:(1)笔者只对3所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访谈调研,得出的调研结果是否有普遍性有待验证;(2)由于不熟悉国际专利分类号等专业的专利技术情报分析知识,对本校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比较单一,无法进行深度的专利地图解读、核心技术分析。

随着国家对协同创新的重视以及各高校已积极响应“2011计划”纷纷成立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对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利信息服务必将成长为高需求的、长期的、创新型的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5-11.

[ 2 ] Lancaster F W. 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M].Arlington:Information Resource Press,1982.

[ 3 ] Sullivan B T. Academic library autopsy report,2050[R/OL].[2014-04-11].https://chronicle.com/article/Academic-Library-Autopsy/125767/,[2011-01-02].

[ 4 ] Richard Lewontin. TheTripleHelix: Gene, Organism,and Environ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5 ] 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ASST Review,1995,14(1):14-19.

[ 6 ] ALA. 2011 State of America’s libraries report[R/OL].[2014-04-11].http://www.ala.org/news/mediapresscen

ter/americaslibraries.

[ 7 ] 程文婷.国家资助科研项目专利产业化现状与建议(下)[J].中国高校科技,2013(1):28-30.

[ 8 ] 饶凯,等.中欧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1(10):22-26.

[ 9 ] 张勇,周诚.授权专利实施状况分析与评价:基于浙江省的抽样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75-80.

[10] 印巧云,童霞.长三角地区专利技术转移的瓶颈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21.

梁春慧 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浙江杭州,310023。

(收稿日期:2014-08-22 编校:刘 明)

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篇7

一、图书馆服务的理论

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有着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服务理念, 顾客至上是每个服务人员的宗旨, 图书馆服务也如此, “读者至上”是每个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准则。所以, 做好图书馆服务这项工作是我们每个图书馆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然而, 现代化的图书馆已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 传统意义的图书馆仅仅是藏书楼, 服务也只限于对少数人服务, 服务范围小, 对外几乎是不开放的, 但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对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重视, 使得今天的图书馆不仅仅以一座藏书楼出现在人们视眼中, 现代的图书馆更是集藏书与人们开发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 这也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使得图书馆服务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双向的, 他们不仅要对前来借阅图书的读者进行服务, 也要对所在的单位进行服务, 比如说:国家图书馆的服务人员既要对前来借书的读者进行服务, 也要对国家进行服务, 因为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藏书最多的地方, 里面珍藏着无数文化宝藏, 所以, 工作人员要对这些宝藏进行最好的保护, 使得这些书能够一直为人们所用。至于图书馆服务工作人员具体的工作, 大致可分为:第一, 收集各种图书资料,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 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第二, 对图书进行分类保存, 以便读者进行阅读。第三, 采纳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图书进行整合。从图书馆服务的工作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 这是一项任务特别繁重的工作, 这也就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明确所在图书馆的性质、作用和地位, 努力搞好藏书建设工作, 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

二、图书馆服务的实践做法

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整体质量, 努力为读者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 不仅要根据一些理论去做, 而且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这样才会使图书馆服务更合理, 更科学, 对于如何打造科学的服务理念, 最优的服务品质, 吸引读者的现代化图书馆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 良好的服务态度

一个人只有端正自己的思想认知, 他的行动才会是合理的、正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态度决定一切”的工作理念, 即便是这样, 可还是有一部分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值得改正, 我们也会经常目睹一些轻视读者、对读者态度极其不友好的行为, 这也使得一些读者宁愿去网上浏览, 而不愿受到这种待遇, 因此, 也造成了图书馆的慢慢冷清, 图书馆职能的慢慢退化。造成这种后果, 最主要的是一些服务人员没能正视服务理念, 认为服务就是低声下气的“卑微”行为, 所以, 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 通过宣传, 让每一个图书馆服务人员真正认识到服务的魅力, 从而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 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二) 建立奖罚制度

合理的奖罚制度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因此, 建立科学的奖罚制度对于图书馆服务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服务的奖罚制度不仅仅只针对服务的工作人员, 而且也要针对前来借阅图书的广大读者, 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服务品质, 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读者。那么, 怎样的奖罚制度才算是即对读者合理又对服务工作人员的合理呢?这就要根据不同的图书馆进行不同的方案, 具体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三) 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创造生活。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技, 因此, 各行各业都把科技最大化的利用到本行业, 以便更好的为自己服务。所以, 图书馆服务当然也不能落后, 现代化的图书馆就应该是一个科技含量高, 信息技术发达的书屋, 这样可以是人们在博览群书的时候, 享受到科技的魅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仅能更方便的帮助读者, 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 也能减轻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开销, 这样即省时, 又省力。

(四) 建立读者诚信档案

一个好的读者, 诚信是必不可少的。可是, 我们无法一开始就判定谁有诚信, 谁没有诚信, 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前来借书的读者信息建立一个读者诚信档案, 这样既能确保图书收藏工作的顺利进行, 又能规范读者的行为。诚信档案可根据读者对归还图书是否有损坏以及损坏程度和是否按期归还图书来规定, 对于那些损坏图书、按期不归还图书的人进行存入诚信黑名单, 如果有两次以上的黑名单, 则将禁止其借阅任何图书。这种建立诚信档案制度, 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有实行, 不仅仅只是在图书馆, 像一些银行都有实行, 所以, 它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五) 实现各图书馆资源共享

图书馆不应以一个单独的个体出现, 而是要以一个整体出现, 每个地区都有不止一家的图书馆, 所以, 要让这些图书馆资源的到最大化的利用就需要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网络, 实现个图书馆联合目录, 以一个图书馆为中心, 开展馆与馆之间互相借书的方法, 即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又可以对那些藏而不用的图书馆进行调动, 恢复那些图书馆真正的职能, 这样, 即方便了读者, 又服务了社会。

(六) 创造优雅而舒适的阅读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尤其在阅读时候, 一个良好的氛围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 这也就要求了图书馆服务人员要为读者创造一个优雅而舒适的阅读环境, 以便读者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去。比如说, 为读者提供舒适的座椅、增加科技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免费咨询等, 优雅而舒适的环境即可以使在图书馆内的读者享受到温馨, 同时, 又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前来光顾, 使读者们真正的爱上图书馆。

三、总结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思考 篇8

当前,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免费开放的浪潮, 开始走上了免费的道路。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对文化投入方面的作用, 更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结果。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 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当前并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 单单依靠实践与经验往往会导致“形式化”问题的出现, 最终对图书馆免费开发的发展造成影响。

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

1.1 免费开放的概念

免费开放的含义分为“免费”与“开放”两个方面“免费”指的是进入或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不收取费用, “开放”指的是在特定的范围之内, 读者能够自由的进入图书馆, 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免费开放的本质为国家文化所赋予民众的能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免费开放的对象的范围是可以选择的,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仅针对本地居民、仅针对本国居民、针对境内的所有居民、针对全球人。免费开放主要可以体现为无障碍性、可检索性、可获得性、可读性与可使用性五个方面。

1.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

1.2.1 图书馆学五定律

“图书馆学五定律”由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 成为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方面的依据。其中, 第二定律中指出图书馆应该向每个人都敞开大门, 强调在图书馆的使用权利方面人人平等, 而且还指出国家要从经费、立法与协调等方面为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提供保障。

1.2.2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制度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使用并受益的物品, 具有非排他与非竞争的特性。而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因此需要让公众进行免费的使用。

1.2.3 图书馆服务理论

在图书馆的服务理论中包括服务的原则、体系与理念等方面。其中平等服务的理论是我国在1949年之后所坚持的区分服务的原则被打破了;公益服务理论对图书馆出现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纠正;服务本质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的属性, 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的理论基础。

1.2.4 公共图书馆理论

免费服务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提供免费服务”, 虽经过多次修订但这点原则并未改变;英国在《图书馆宣言》中说明:“图书馆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费开放”。这些以规定形式体现的原则成为了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要理论依据。

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图书馆模式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向乡村辐射、以社区为中心三种, 依据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 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从理论方面来讲, 为所有人服务是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的, 公共图书馆主要从社会基本服务的性质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进行根本上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 并不能够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而否认公共图书馆为“所有人”服务的性质。我国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反思之后逐渐实现了理性化, 将免费服务作为了其根本原则。

2.2 公共图书馆的哲学

在针对公共图书馆的起源问题的争论中, J.H.Shera和Gwladys Spencer从社会需要与影像角度进行分析;Sidney Ditzion和Robert Lee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不管上述关于公共图书馆是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 都忽略了社会公平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中的必须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应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对待, 属于文化哲学的一个侧面。

2.3 图书馆的服务分类

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就出现了图书馆服务分类的问题, 主要包括基础服务与高级服务。基础服务中包括信息与大众方面的服务, 而高级服务包括知识与专业方面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应该负责基础服务, 高级服务则主要由专业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不能够仅仅将服务局限在借阅等方面, 还应该将信息服务纳入其服务体系中, 对公民的学习进修知道, 满足学习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3 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立体化模式

3.1 政府方面

政府在公共图书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要明确政府的责任, 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要积极办馆, 为图书馆负责;第二, 明确政府的服务, 服务性政府的建立使政府的工作转移到了公共服务方面, 政府要为图书馆提供服务, 通过图书馆这个公共服务部门为群众服务;第三, 明确做到经费保障, 政府应该确保图书馆的经费充足, 提供运行与文献资源等方面的经费。

3.2 公共图书馆方面

在立体化模式中, 公共图书馆发挥着关键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 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免费服务这个发展的契机, 在组织免费开放的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要树立战略发展观念,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化的服务, 对图书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深入的思考。第二, 加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建筑, 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案, 按照相关的规定组织实施, 明确信息资源免费的范围, 明确“检索与咨询”的免费情况, 明确收费的范围与标准。第三, 要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与推广, 还要注重公共素质的提高, 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有效利用。

3.3 公众方面

公众作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监督者, 要对图书馆开放过程中的政策职责、免费情况等进行监督。公众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的认识, 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要积极地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活动, 爱护图书馆的公共设施。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为政策提供建议与意见, 为公共文化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对公民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满意程度的调查, 促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

4 总结

公共图书馆的理论要与其服务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对免费开放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发挥现实应用。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应该针对图书馆的免费开放的模式等进行共同的探讨与摸索, 找到适合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开放模式。

参考文献

[1]魏建琳.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问题的再剖析——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困惑与思考之二[J].图书馆建设, 2014, 01 (34) :15-20+14.

[2]储鑫.基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和田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 2013, 12 (45) :64-66.

[3]张欣毅.朝向公共信息文化共同体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观重构——基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超文本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03 (63) :18-24.

[4]钱莉.基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实践与思考——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 2012, 04 (63) :62-64.

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篇9

1 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图书馆网站属于一种数字化服务门户,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为用户和图书馆之间搭建了一座交流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针对图书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对于图书馆而言, 通过图书馆网站能够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 适当地听取用户意见, 促进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 便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网站建设拉近了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加强了这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1.2 为图书馆信息的高效传递提供了保障

图书馆中积聚了大量的文献信息, 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为争取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用户手中, 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需要依赖现代科学先进技术设备和信息技术等才能实现。图书馆网站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用户在家就能尽情享受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查阅自己需要的信息。

2 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的理论与方法

2.1 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是一种调整信息环境、空间或者结构, 以此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科学与艺术。我国图书馆学相关学者也以信息构建理论为基础对图书馆结构设计进行研究, 该理论注重用户、技术和内容这三者之间的融合, 便于网站信息资源的查阅、理解和使用, 满足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这要求应在明确用户信息需求的前提下, 科学规划和设计网站内容。参照信息构建理论与方法可知, 图书馆网站建设具体流程如下:明确概念、整理内容、形成结构、设计页面、设计导航、发布信息。其中任何一个程序均应紧密结合用户信息需求。

2.2 用户界面

现代设计理论中以视觉为切入点, 图书馆网页设计简单来说属于一种视觉艺术, 具体是指通过特定的物质材料, 塑造直观清晰的艺术形象, 现阶段, 用户界面设计理论最为常用。用户界面设计能够设计出外观优美、便于操作使用的用户界面。用户界面理论强调界面是网站的形象代表, 只有做好界面, 才能增加用户使用产品的喜悦感, 快速掌握产品的使用方法。用户界面理论要求网站建设人员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 合理运用空间分布和色彩设置等理论, 有效开展艺术设计, 最终建设出满足用户审美标准、适应用户视觉的图书馆网站。

2.3 数字化图书馆理论

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其本质是数字图书馆门户的建设, 因此, 建设图书馆网站的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据相关研究, 图书馆网站应具备资源集成、咨询指导、专项定制服务、知识交流共享服务等。

2.3.1 资源集成

资源集成功能实现的难度系数较大, 主要包含资源的集成和检索。首先, 将各种信息资源充分集成, 再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和描述, 最后形成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知识组织体系, 这简化了获取各项服务的步骤, 缩短了获取各项服务的时间, 显著提高了信息查阅速率和利用效率。

2.3.2 咨询指导

资源指导为用户提供和图书馆咨询员交流沟通的平台, 实现了用户和咨询员的互动。

2.3.3 专项定制

专项定制是个性化服务功能的代表, 依据用户的具体需要面向用户传输信息资源, 例如:新书自动推荐。

2.3.4 知识交流共享

伴随着图书馆网站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用户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 也是信息资源制造者, 他们能够在社会交流网络空间中, 创建并编写内容。而Web2.0技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为用户提供一个和社会交流网站相似的信息空间, 最大限度地调动图书管理员以及用户的潜在知识资源, 进而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 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博客、微博和微信等。

信息构建、用户界面和数字化图书馆理论是图书馆网站建设中主要涉及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信息构建与网站结构紧密相连, 用户界面与网站版面设计和色彩选择紧密相关, 数字化图书馆理论与网站功能紧密相关。结构设计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基础, 主要包含组织、标识、搜索和导航系统, 它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着网站功能能否实现, 因此, 信息构建是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理论基础;版面设计和色彩选择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网站功能,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要求应用用户界面理论;网站功能和网站结构、网页相比, 较为抽象, 它是网站建设的核心内容, 且结构和网页的设计也是为更好地实现网站功能。

3 结语

科学的规划设计和高水平图书馆网站的形成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开始, 如何保证网站的稳步运行, 有效发挥网站功能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最终目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是不确定的,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网站的发展方向也是未知的, 这需要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理论的研究才能明确。因此, 建设图书馆网站时, 应以馆中的专业人员为主, 综合考虑网站结构、网页设计和功能实现, 加强维护, 深入学习图书馆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摘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单位纷纷建设自己的图书馆网站, 图书馆网站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 还是在网络中展示自我形象的主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 则应着重进行图书馆网站建设。该文先简单介绍了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然后着重探讨了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图书馆,网站建设,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丽荣, 张炜, 李平, 等.国内外图书馆网站建设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1) :27-29.

[2]王滢.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建设[J].现代情报, 2012, 32 (11) :138-140.

[3]胡斌.图书馆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建议探析[J].中国信息化, 2013, (8) :383-383.

数字图书馆与市场营销理论分析 篇10

1. 数字图书馆在市场营销环境中的特征

1.1 多公众性

图书馆至少有两大公众需引起重视:一是读者;二是资金提供者。前者涉及资源配置问题;后者涉及资金吸引问题。除此之外, 图书馆还需借助市场营销原理来妥善处理与其他各种公众的关系。例如:一个数字图书馆可以以当地学校、当地企业、当地政府等公众为目标来开展营销活动。

1.2 多目标性

图书馆作为非营利组织, 倾向于追求多种目标, 而不是将利润作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目标。因此图书馆管理者必须善于从中选择较为重要的目标, 以便有效配置资源。例如: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目标就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图书, 使学生能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1.3 服务专门化

图书馆从事的是服务 (而非有形产品) 的提供, 而服务具有无形性、易变性、时间性等特征。如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 信息本身就是无形的, 它与其提供者即图书管理员密切相连, 不同的图书馆员提供的信息服务产品的效率与质量又不尽相同。

1.4 监督公开化

图书馆的经营活动必须服从或服务于公众利益, , 同时, 图书馆必须承担必要的公共服务, 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公益性, 例如:高校图书馆为本校师生提供的阅览服务。从这一意义上讲, 图书馆所承受的其他压力远大于市场压力。

2. 细分数字图书馆市场, 确定优先顺序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根据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性, 运用系统的方法, 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的过程。

2.1 数字图书馆读者市场细分

建议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分析, 问卷共发出对个体消费者的细分如下: (1) 依照年龄段划分, 可以将目标市场分为15-20岁, 20-30岁, 30-40岁, 40-50岁, 以及50岁以上。 (2) 依照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消费习惯、需求划分, 这是由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所决定的, 从而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 收入也是细分数字图书馆个人用户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 收入层次在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数字图书馆的消费中也是如此。

2.2 组织消费者市场细分

对组织消费者的细分可以按照主管部门或文化系统的不同, 划分为以下类型: (1) 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及文化馆图书室;儿童图书馆;街道图书室等等。 (2) 教育系统的学校图书馆。这其中包括高等本科学校、专科学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 (3) 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图书馆。包括科学院及其分院图书馆、政府部门、各部所属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 机关团体图书室等。 (4) 工会系统的图书馆。包括厂矿、企业等所属工会图书室等等。

3. 数字图书馆的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3.1 产品策略

3.1.1 建立标准化、网络化数据加工体系

可以每年组织期刊编辑部召开学术期刊标准化工作, 确保数据质量与加工的规范化、流程化。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传播功能和知识信息组织管理功能, 设立动态信息资源生成和利用系统, 形成一个可以在网上进行知识信息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相互讨论的信息网络系统。凭借卓越的数据挖掘手段不断集成、整合新的资源, 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的速度不断加快,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各种全文学术信息于一体的网站。

3.1.2 国际化的版权保护策略

第一, 充分尊重期刊编辑部的权益, 高度重视与杂志社的合作;在版权司的指导下,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坚持与编辑部签订合作协议, 解决了著作权的问题。

高度重视, 认真处理作者著作权使用问题:在国家版权局的指导下, 采用通过期刊编辑部去的作者授权并支付报酬的方式解决数据库收录作品的版权, 妥善解决了作者著作权的问题。

依法使用数字化产品, 全民共同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规范期刊出版者, 文章作者、数据库开发三方面权益关系的合法规则, 保证了数据库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 价格策略

数字图书馆和其他产品一样, 具有实用价值, 同时也具有一定价格。信息服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行业发展现状对定价的制约:影响信息服务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们是造成信息服务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 还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 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制约。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信息资源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 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量比较大, 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比较高, 必然可以推动信息服务的发展, 使信息业达到规模经营, 从而降低单位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因此有利于信息服务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 数字图书馆信息带来的效益。一般来说, 数字图书信息的新颖性、适用性、创造性的程度越高, 产生的效用就越大, 价格就会很高, 反之则低。

确立信息服务产品价值的定价导向:由于信息行业产品的特殊性, 在定价时, 建议采用按服务铲平与服务价值定价。在定价时, 可以在信息生产与服务成本价格的基础上, 结合信息服务商品的价值转换效果进行定价。

差别化定价策略的确立:根据用户群规模和属性, 将用户划分为规模较大的机构用户, 中等规模的用户和小机构以及个人用户。针对不同的用户群, 提供镜像站点、全文光盘、流量计费三种服务方式进行差别定价。

3.3 促销策略

数字图书馆很少通过电视广告媒体宣传产品, 而是根据其市场客户群的分布特点, 形成一套独特的市场宣传模式:即瞄准重点客户, 长期联络式宣传, 并通过重点客户发展一般客户, 通过重点行业渗透到其他行业。通过这种目标定位的宣传联系方式, 形成客户发展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位核心客户: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 定义图书情报机构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客户, 其中主要针对大中专院校图书馆; (2) 等位核心客户两级主管:机构主管, 通常为图书馆馆长, 部门主管, 通常为信息技术部门的负责人。 (3) 举办研讨会及培训:不定期召开研讨会, 研讨会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促销策略。企业每年在全国各地召开数字图书馆方面的大规模会议和培训, 核心客户的两级主管人均会收到信函方式或者传真及电话的邀请, (4) 利用核心客户发展新客户;核心客户所做的工作包括发展新客户、产品宣传、培训以及安装维护, 公司频繁地对核心客户进行营销策略以及技术维护方面的培训。通过用户、对手和盟友参加的研讨会, 培养商业生态环境中的亲情感, 这种互动的交流也增强了目标对象的信心, 能够更好地发挥顾客锁定的功效。

综上所述, 图书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 必须足够重视营销信息化的关键作用, 充分发挥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发挥信息的资源集聚作用以保证图书馆营销策略的优化组合。图书馆可以借助各种营销工具, 结合自身的特点, 制定合适的服务产品和信息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 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把市场营销的观念引入图书馆的经营与管理中, 是图书馆与其读者、竞争者乃至其社会环境保持联系的重要方法。图书馆要想保持长盛不衰, 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服务读者以及了解读者群的需要和愿望上。

参考文献

[1]陈耀廷.试论高校馆的创新服务.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0 (2)

[2]邵正英, 张帆.图书馆创新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1 (1)

[3]刘宏源.关于数字图书馆若干问题的探讨.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1)

图书馆理论 篇11

如今,图书馆处在一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瞬间万变的时代。互联网的信息存储量之大,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获取方式之便捷,已经严重地挤占了传统图书馆的生存空间。目前,图书馆在引进先进检索系统,提供入馆培训,更新修改编目规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大力提升图书购置、检索、目录编制、数据库共享和读者服务水平,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数据库和电子产品,不断改进图书馆主页的设计水平。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做法都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无统一的战略规划,因而无法改变读者人数逐年下滑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探讨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中,若仅着眼于如上所述的微观层次,而忽视战略层面的思维,根本无法将图书馆带出目前的困境。

我们知道,互联网能发展成如此规模,主要依赖出售信息产品和收取服务费用。用户在进行检索和付费的过程中,都会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如会员身份、个人喜好、健康状况、政治倾向、活动记录等,几乎可以构成一份非常详细的个人档案。这些信息对于互联网市场开拓而言弥足珍贵,但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或潜在的信息滥用。此外,读者还可以从商业网站随意下载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极易造成对著作权的侵犯行为。但是,图书馆却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图书馆是一个安全的、封闭的网络体系,面向公众开放的是文献信息,而非用户信息,并会致力于保护这些信息,对读者权利、版权、隐私和公平使用等原则都不构成任何威胁,这正是图书馆的公益性所决定的。如此,图书馆就找到了一个独特的优势力量。

众所周知,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运营功能和服务,其中服务的内容至关重要。如果服务本身没有意义,任何其他手段都将毫无意义,图书馆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对于界定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尤其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坚定奉行自己独特的服务战略,而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念的引入,正是针对目前信息资源剧增,读者无所适从的现实而适时提出的图书馆战略思维。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与内涵

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特点

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建立在现代人文精神和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网络的开放性大大缩短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决定了其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点。图书馆通过网络可及时将用户所需的个性化信息提供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张扬。

其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网络服务是一个交叉立体的服务体系,这个体系通过国家、地域的网络系统构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庞大网络疏导信息枢纽,从而坚实地保障了知识输入、输出、加工处理并不断更新的一系列过程,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供求,因而,这种服务还具有明显的立体型特征。

再次,图书馆文献资料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所以,共享性也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鲜明特点之一。图书馆是当今信息社会中衡量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有效衡量标准,使广大读者不分贫富、等级、强弱均能获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第四,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竞争性特点。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不断普及和高智能化,信息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有利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优胜劣汰。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部门,其个性化信息服务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其实更居于有利地位。

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本内容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图书馆在技术方法和服务手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也在注重读者个性、关注人文关怀诸方面得以强化,并使之逐渐渗透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全过程。

3.时空服务的个性化

特定读者无论在需要个性化服务的任何时间和地点,均能成为图书馆优质便捷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的服务对象,享受图书馆的优质信息服务。由于社会阶层、地域、群体等多元化形态,导致各类信息源的群体分化和有效使用整合的不同差异,其获取有效个性化信息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但以互联网作为技术基础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能为各种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提供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从而大大缩短了服务的时空界限。

4.服务方式的个性化

依据特定读者的性格特点或兴趣爱好等要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家庭、环境、学识、职业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其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也千差万别。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就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理念,变过去的普遍服务为现在的个体服务,为读者提供量体裁衣的定制服务,这也是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个性化的根本宗旨。

5.服务内容的个性化

这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应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需求阶段,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文种、不同题材等具有浓郁个性化色彩的信息资源的需求。做好这些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归纳、储存、提供等各项工作,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内涵。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般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可以依据自身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不同的信息资源,还可依据自身的不同习惯来选择信息的获取方式。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不同个性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也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这样的优质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1.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这是从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拉入方式入手,以推送技术来实现针对特定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前瞻性的消息平台,定期将有效信息“推送”给特定读者,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信息与人的主动服务,使数目庞杂的信息源能够简化为针对读者的各类个性化信息,智能化地向读者提供最新最全的有效信息,既节约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又提高了其获得信息的效率和检全率,也使图书馆实现了具有突破意义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信息导航服务模式

现代世界信息量剧增,读者想要在大量繁复庞杂的信息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需要耗费惊人的时间与精力,于是图书馆信息导航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图书馆可以依靠自己的信息资源与技术实力,在庞大的信息源中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互联网的交互技术,使计算机的服务器自动完成信息检索工作,为读者和信息源之间架构一座便捷式信息桥梁,从而有效地向读者提供可借鉴、有价值、成系统的个性化信息资源。

3.信息挖掘服务模式

在当前的数字出版和网络环境下,知识源的不断扩张和信息系统的多样化选择,为读者阅览和挑选符合个性化因素的有效信息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彻底改变了图书馆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多技能、多信息源的综合优势,挖掘有效信息,并在挖掘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信息点,直接为读者提供各类有效信息分析,并完成信息的重组、接替、传递、优化等多样化服务,使读者得到个性化信息数据的总体概貌,同时对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发展趋势做出直观预测。这是一种以广泛的知识资源建设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信息网页服务模式

现代社会,读者群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需求的差异愈加明显,不同读者群体所需信息也从单一信息逐渐转变为知识、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交叉信息,由于这些信息资源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读者已不可能依靠传统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图书馆结合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对符合知识特征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分类、存储,最终实现个性化信息的综合服务,便成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更高层次信息服务模式。图书馆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献转化为虚拟信息,再以多媒体、高技术、多知识单元的立体信息网页,向读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和个性化服务,便能逐步与各个层次的读者产生信息知识和收益的往来,从而为图书馆的多媒体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振国. 浅谈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9,(7)

2.查炜. 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创新与发展[J]. 现代情报, 2006,(6)

长尾理论对数字图书馆的启示 篇12

一、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

1.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称帕累托原则, 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列度·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的观察而得出的, 后来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 (Joseph.M.Juran) 把它概括为“二八定律”并将其拓展到经济社会生活中。“二八定律”作为一种经济学上的统计规律,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20%的客户占据了80%的市场。二是20%的品牌或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二八定律”它强调了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 此定律告诉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最见成效的地方。

2. 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 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 其基本原理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 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冷门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该作者安德森认为, 随着网络传播和零售的兴起, 我们正进入一个丰饶的世界, 我们社会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 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 (主流产品和市场) 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小众产品。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并将繁荣长尾市场的秘诀概括为:一是提供所有产品。二是帮我找到它。

3. 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共生。

有人认为“长尾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二八定律”, 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实质上, “长尾理论”是建立在丰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长尾理论只是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扩展了赢利途径,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二八定律”的补充。简单地说, “二八定律”强调“以小博大”抓“核心”, “长尾理论”则重视挖掘细小需求聚沙成塔的价值贡献, 他们各自都可以导出清晰的市场策略, 各有各的应用价值。

二、长尾理论对图书馆的启示

图书馆中的“二八定律”最早由美国人特鲁斯威尔 (R.W.True s we l1) 提出, 他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后发现, 图书馆全部馆藏中大约有20%是常用书, 能满足读者80%的需求, 其余不常用的馆藏只能满足读者20%的需求[1]95。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遵循图书馆的“二八定律”, 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满足80%读者需求上。长尾理论的到来为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思路, 使图书馆在关注大多数读者需求的同时, 也要关注无数个小众读者的需求, 做到“头尾兼顾”, 为图书馆提供了进一步拓展服务的空间。为图书馆今后在馆藏资源的配置上、在信息的导航及个性服务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启示, 正如Michael等人所说:“如果图书馆能够了解长尾理论, 将能服务更多的读者”[2]11将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1. 加快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建设, 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无限的选择”。

图书馆要想为读者提供“无限的选择”, 就应树立大系统理念, 提高文献资源共享的认识, 积极加入本系统、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图书馆联盟。通过联盟馆的总体资源优势, 为读者提供“无限的选择”。目前全国性的联盟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区域性联盟如上海图书馆联盟 (SLC)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工程 (BAL IS) 等。

在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中应将图书馆作为整个联盟中的一个节点, 在资源配置上避免那种“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建立大系统观念, 联盟中的各成员馆应统筹规划本联盟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范围和重点, 根据需要可联合采购数据库, 既能节约经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又能使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布局。在特色库建设上, 通过整体规划使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对本馆特色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库, 即各成员馆必须执行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著录规则、以保证数据录入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统一检索提供了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目前互联网上开放存取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多, 联盟馆应及时搜索、挖掘网络上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 建立开放存取资源地址导航来丰富馆藏。总之, 通过多种方式最终使联盟馆统一购买的资源、各成员馆所建设的不同类型的特色资源以及整合的网络资源聚集起来形成整个联盟更为强大的数字资源, 为用户提供“无限的选择”。

2. 建立统一的资源导航系统, 优化检索功能, 与Google等合作, 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仅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聚合是不够的, 还应建立统一的检索系统, 将联盟内各个成员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及整合的网络资源集成一体, 实现各种异构数字资源的跨库检索, 使用户以最少的检索步骤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目前图书馆的检索系统缺乏易用性, 较为繁琐。人的本性喜欢简单, 因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Google来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图书馆可借鉴Google搜索引擎的技术与理念, 在支持多种语言检索、错别字纠正、汉字智能繁简自动转换、自动使用“And”进行查询等方面来改进我们的检索功能。使图书馆的检索界面变得更加简洁、检索功能更加易用。使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检索即使用运算符号构建一些检索表达式来达到更精准的检索, 找到所需的资料。即使没用过图书馆检索系统、不具有检索技能的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也能找到所需的信息。

目前, Google、百度以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 已成为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首选。2006年5月23日, 百度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签订了独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 北大图书馆将图书编目数据授权给百度, 使用户可以通过百度检索北大图书馆的馆藏书目[3]49。2006年5月,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启动将本馆数字馆藏链接到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 的项目。用户可在Wikipe dia页面输入关键词或短语进行检索, 当检索到该馆电子馆藏的匹配信息时, Wikipedia的外部链接就会链到电子馆藏网页中, 使用户通过Wikipedia, 也能搜索到该馆的馆藏信息, 扩展了资源利用广度, 该馆使用Urchin的web分析软件统计得出, 自将馆藏信息增加到Wikipedia后, 使用图书馆馆藏信息点击率由2005年10月的69, 265次上升到2006年9月的108, 216次, 馆藏信息的利用率明显上升[4]53。正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张晓林教授所言:“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使用我们的资源。要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方便。”[5]75

3. 开展个性服务, 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追求个性缘由每个人的不同需求, 长尾理论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将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图书馆应主动迎合长尾, 积极地运用以Blog、RSS、Wiki等最新的Web2.0信息服务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积极地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要。

My libra ry就是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典型代表, 它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可操作的、个性化的收集组织数字资源的一个门户, 此系统允许用户选择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并自己进行资源的组织以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它不但可以整合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 可同时对多种异构资源进行并发检索,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信息环境和服务, 如读者可以创建自己的资源列表, 建立个人的电子书架、保存检索历史等, 还能够跟踪用户行为,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按照读者定制的选题, 实现基于知识的推送。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图书馆还可运用Blog、Wiki等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如设立信息咨询博客为读者提供个性信息咨询服务, 书目导读博客向读者介绍、推荐新书。设立书评掘客通过用户评论和投票, 选出用户喜欢的热门书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 来满足读者的个性需求。

长尾理论的到来, 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理念, 使图书馆在满足大多数读者需求的情况下, 通过为用户提供无限的选择,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途径, 开展个性服务, 来聚集无数小众读者的需求, 构筑了一条图书馆读者的长尾, 使图书馆能够首尾兼顾以服务更多的读者, 在信息服务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这就是长尾理论对数字图书馆所带来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介绍长尾理论的原理、意义、与二八定律的关系基础上, 论述了长尾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念, 对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信息获取方式及服务所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长尾理论,二八定律,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丽宁.基于“长尾理论”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图书馆论坛, 2008 (1) .

[2]宓永迪.长尾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07 (5) .

[3]李淑芬.图书馆OPAC与图书搜索引擎的功能比较[J].图书馆建设, 2008 (6) .

[4]向菁.Wiki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08 (7) .

上一篇:口语能力论文下一篇:营养成分及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