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图书馆

2024-07-01

城镇图书馆(共5篇)

城镇图书馆 篇1

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社区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要求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及面向社区居民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活动, 以形成惠及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中央对文化事业的不断重视, 许多社区图书馆相继落成, 社区文化正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社区图书馆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对社会和谐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图书馆是支撑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设施。社区图书馆的出现, 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区图书馆的兴起使城市图书馆建设重心下移, 向基层社区有效延伸, 逐步构建起市、区、社区等多级图书馆网络体系。同时, 这一变化还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为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共享创造了条件。

1 社区图书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初露端倪, 最初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为重点, 逐步扩展到社区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随着基层文化事业的重视与发展, 作为城市基层文化设施的社区图书馆需要同步的建设, 在建设过程出现可喜的一面, 也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基层文化建设同样以经济实力为基础, 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尤为如此。经济基础良好的大中城市社区图书馆也随之建设的比较好, 而在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社区图书馆发展缓慢而落后。

上海市的社区图书馆数量非常的可观, 已经达到2.8万多个, 其中城区的社区图书馆数量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而且多数的上海社区图书馆已经进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时代, 已形成了四级的网络体系[1]。

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率先建立总分馆体制, 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2009年4月23日, 福田区图书馆正式启动图书专递服务, 同时开通了送书到馆和送书上门两种服务。福田区总分馆藏书共计140万册, 其中总馆有40万册, 分馆有100万册。数量巨大的藏书, 除少量下架外, 分别存放在全区101个公共图书馆[2]。

浙江省衢州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区周边乡镇的城市化建设[3]。2006年社区图书馆个数是2000年的3.2倍, 藏书量是2000年的5.6倍, 馆舍面积是2000年的2.7倍, 从业人员是2000年的3.4倍。到2006年已有19个藏书超过2000册的社区图书馆, 其中还有两个万册以上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衢州是一个发展中城市, 城区面积不断上升, 社区图书馆自然也随之增加, 从1991年1个居委会图书室发展到2008年29个社区图书馆。

石家庄所辖的17个县及县级市都设有公共图书馆[4], 主要服务对象为本县或本县级市的居民。市区内现辖六区, 市民可以使用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有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新华区分馆、裕华区图书馆、桥东区图书馆。但市区行政区的图书馆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一般在检查时临时性组建一个, 没有真正运行起来。主要是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承担着整个石家庄市区内居民阅读辅导的繁重任务。

雅安市雨城区各社区图书馆场地面积普遍太小, 藏书量少, 均无专项购书经费, 图书来源全为赠送, 图书馆员只有一个社区为专职人员外, 其余均为兼职人员, 坚持正常开放的只有2个, 偶尔开放的2个, 闭馆的3个, 大部分馆不能正常开放[5]。

辽宁、山东、福建、广西等省市的社区图书馆事业也在迅速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社区图书馆在数量、规模、功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2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建设方式也随着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环境而有所差异, 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 既取决于当地政府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眼光, 也取决于图书馆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相应的功能体现。

2.1 地方政府模式

由地方政府对社区图书馆进行财政投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 地方政府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及人口的分布情况, 对社区进行区域划分, 以确保社区图书馆的位置和服务范围, 从而合理建设社区图书馆[6]。地方政府模式是向下属的各级政府强力灌输社区理念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能够建立并形成较完整的社区建设行政组织体系, 制定社区建设规划, 并能够开展以便民、惠民为宗旨的社区服务活动, 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2.2 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

总馆处于主导地位, 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 负责全面协调和管理工作。分馆是总馆的派出机构, 处于从属地位, 总分馆实行一元化垂直管理体系和网状结构模式。总馆提供专业人员, 并分出自己的部门馆藏资源, 同时也负责设备采购, 而社区仅需提供分馆场地即可。分馆负责人由总馆任命, 经费由总馆统一掌握, 馆藏由总馆集中采购、分编, 分馆主要进行流通与开展服务工作。

2.3“1+X”模式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由一方牵头, 多方联合投资建设。主要是指政府、居民委员会、社区物业、驻区企业与开发商联合投资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模式。“1+X”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图书馆发展中的互助, 并且长期正常运作的人、财、物和业务管理、技术等几方面都有保障, 通过合力共同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3 国内社区图书馆的现状分析

3.1 各地社区图书馆建设差距较大

由于地方经济等方面原因, 全国各地社区图书馆建设状况也不尽相同。最初, 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社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 中西部城市相对发展较慢些。近些年, 城市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仍有许多地区的社区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仍未起步。

3.2 本地区社区图书馆之间也存在差异

我国社区图书馆相对于过去有了长足发展, 但各社区图书馆的起点、规模、标准各不相同, 发展参差不齐。以上海为例, 个别较有规模的社区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到1000m2以上, 多数的社区图书馆处于一间屋子两个书架的状态;又据2010年对北京全市社区图书室的调查显示[7], 超过半数的社区图书室年购书经费为0元。由于注入资金相差悬殊, 有图书馆藏书可达2万册, 有的则只有50册;社区图书馆之间面积资金投入、藏书量的巨大差距使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同, 规模较大、藏书较丰富的社区图书馆广受读者青睐, 反之则门庭冷落, 而大部分社区图书馆的情况属于后者。

3.3 社区图书馆运行状况不佳

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所面临的不只是在城市覆盖率较低的问题, 社区图书馆建成后的运转问题也已凸显。“重数量、轻质量, 重建设、轻管理”是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使许多社区图书馆的运转陷入困境。目前, 从北京、南京、武汉、郑州、西安等许多地区的社区图书馆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8], 多数社区图书馆形同虚设, 有些社区图书馆空间堆满杂物, 有些图书室与棋牌室混用, 有些处于半开馆半闭馆状态。

4 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举措

4.1 加大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的宏观调控

社区图书馆在服务中的地域性、全民性和广泛性, 要求与政府直接投资兴办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性质、特征和功能上一脉相承, 是基层性质的公共图书馆[9]。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维持运行的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不同的是,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在体制确立、筹资创办形式等方面采用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这种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模式, 使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而, 多元化建设模式下, 没有一个权威的管理部门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 就会造成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出现权限不清和责任不明的现象。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在整个社区的总体规划之中, 应详细地制定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工作计划和方针策略, 考察与指导社区图书馆的工作, 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4.2 社区图书馆建设应加强单位团体间的合作

服务于社区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职责, 尤其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 许多公共图书馆, 在节假日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社区图书馆加强与公共馆的合作, 不但能为社区读者提供方便, 还能缓解公共馆人满为患的局面。首先, 实现“通借通还”功能。通过联网, 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实行“通借通还”, 通过图书异馆借还, 切实方便了读者, 同时也使社区图书馆的图书“动”起来。其次, 建立图书流动点。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立图书流动点, 根据社区图书馆提供的书目, 给社区图书馆定期更换和配送图书。

4.3 健全对社区图书馆的评估机制

社区图书馆是贴近居民的文化设施, 是丰富广大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机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为了确保社区图书馆科学健康地发展, 有必要将社区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当中, 定期对社区图书馆进行全面的评估。另外, 有些社区图书馆接受了社会或个人资助, 为了向资助人反映图书馆服务的成果和水平, 有必要对图书馆业务进行评估。

4.3.1 立法保障

目前,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民政部门和文化部门都有相关的责任, 但没有真正的管辖权。社区图书馆需要从法律方面出台统一的建设标准, 这样社区图书馆在建设上才能依法进行, 在管理上也才能有法可依。因此, 政府必须有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 保障社区图书馆健康发展。

4.3.2 评估监督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主体不明确, 责任落实不到位, 因此, 评估是引起领导对社区图书馆重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估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实行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过程。社区图书馆评估指标要以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为依据, 结合市文化先进街道、乡镇评选标准, 可以采取听取汇报、查看档案资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个社区图书馆的办馆条件、馆藏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读者反馈满意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量化评分, 每年或者几年进行一次评估检查, 得出评估结果。社区图书馆的评估监督反映着人们对社区图书馆建设成效的期许, 也在另一个角度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标尺, 既促进了社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也保障了社区图书馆不断提高。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 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社区图书馆让文化走进社区、融入生活, 是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保证。正如李国新教授所言, 图书馆发达不发达的真正标志是基层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社区图书馆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点到面, 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的发展过程。从国家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 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 《国家人权行动规划 (2012-2015) 》中要求制定公共图书馆法、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推动文化覆盖。随着《图书馆法》的即将面世以及各地《图书馆条例》的逐步实施, 相信社区图书馆的数量会与日俱增, 业务水平也会蒸蒸日上。社区图书馆建设将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文献提供、信息参考、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

参考文献

[1]曲蕴.面向学习型城市的上海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林蓝, 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以福田区图书馆图书专递为例[J].中国报业, 2011 (6) :89-90.

[3]李雪仙.中小城市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图书馆学刊, 2011 (2) :12-14.

[4]吴韬.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调查报告.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3 (5) :55-56.

[5]晏显蓉.社区图书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 (6) :38-41.

[6]金明生.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及资源共建共享综述[J].情报科学, 2003 (12) :1256-1258.

[7]朱丹.国内外社区图书馆的概览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11 (1) :161-163.

[8]社区图书馆何时不再门庭冷落[N/OL].新华书目报, 2011-07-01 (A23) [2012-12-03].

[9]李颖.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问题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27-129.

城镇中老年图书市场调查 篇2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中老年图书市场大有潜力的情势,为准确了解当前中老年人在图书方面的阅读需求与购买状况,给中老年人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图书及更便捷的图书购买服务,作为出版社编辑,笔者以向社会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城镇中老年图书市场社会调查。计共向福州市的梦山社区、西湖社区、新民社区、达明社区4个社区及其他社会上的中老年人发放“城镇中老年图书阅读状况问卷调查表”201份。调查后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70.6%,基本符合调查的要求。

本次针对中老年阅读购买图书状况的调查,调查对象有55.5%为男性,44.5%为女性,男女比例为1.25:1。以退休人员居多,占78.4%,其中60-69岁的占30.9%。从前或现在的职业,以公司企业职员/工人为最多,占29.7%;其次为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18.7%;教师占14.9%,其他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军人、新闻出版工作人员、自由职业、农民等均在10%以下。文化程度显示以大中专及以上居多,其次是高中、初中、小学,这可能与愿意接受调查的大都是知识群体有关,故此结果与城镇社会中老年实际学历水平略有出入。

调查显示,普通中老年人每天都有阅读习惯的,占到95.7%,阅读的时间或长或短,这表明中老年人因为个人时间充裕,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阅读群体。但中老年人的阅读方式显得很杂,而尤以阅读报纸及杂志居多,各占88.7%和47.2%,报纸杂志以时事新闻及随意零散的信息居多,这表明中老年大部分的阅读还是随意性比较大,且多关注身边的时事新闻及一些零散的信息,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的阅读方式(如某些专题图书)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阅读图书其次,占42.3%;而其他新兴的网络在线阅读(15.5%)、电子书阅读(2.8%)及手机阅读(2.8%)也不乏其人,这表明现代不少的中老年人也有接受新鲜事物的需要,新兴媒体内容也应该考虑到中老年人的阅读需求。

中老年人阅读图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以生活保健为主,占54.9%,其次为提高个人知识和文化修养、休闲与消遣等。这也与中老年图书市场以养生保健类图书为主流的状况相吻合,而我们的图书市场主要面临的对象也正是这一部分群体。另有一部分中老年人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要阅读目的的占11.3%,这一部分人基本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学术或科学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阅读范围大都是在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而对普通的中老年图书市场关注较少,基本不在我们的市场考虑范围。

中老年人阅读图书的主要来源还是书店购书,占到50%以上;其他别人送书及图书馆借书的也分别有16%左右,这一部分人群多为从事学术或科学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有一少部分人会通过网上购书(10.6%)或从网上下载电子书(5.6%),显示出网上书店也是中老年群体购书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对中老年人的阅读方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56.3%的人选择了养生保健类,45.8%的人选择了生活休闲类,这两个类别均占到一半左右,是中老年人阅读图书的主流。其次就是时事政治类和历史、人物传记类,分别占36.6%、28.9%,剔除报纸杂志在其中的影响因素,中老年人对这一部分图书有较大的需求,其市场也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再次就是学术研究类(18.3%)、教育类(16.2%)、文学艺术类(14.8%)、哲学类(13.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类也在中老年阅读中占到了较高的比例。这一方面显示部分中老年人在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上的自觉努力,另一方面,更体现出当代中老年人对子孙辈教育的重视与关注,这也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中老年人中对文学艺术类较为关注的也不少,其主要人群是文化程度相对高的知识分子。对哲学类感兴趣的中老年人也不少,其中除一部分从事高端哲学研究的学者之外,很多是对《周易》、风水、命相等通俗术数文化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最后就是军事类(8.5%)、电脑数码类(6.3%)、心理类(5.6%)、旅游类(4.2%),在中老年人中也均有一定的市场关注度。

虽然中老年人对各种图书都显示出一定的兴趣,但对图书购买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购买图书的现状不容乐观。只有22.5%的人经常到书店(包括网上书店)购买图书,一半左右的人显示偶尔有去,11.3%的人从来不去。中老年人购买图书的主要渠道还是门市书店,占69.7%;网上书店也有11.3%;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一部分人在其他途径购买图书(9.9%),这包括街上流动小摊、超市、旧书市场等;另有少部分人会打电话到出版社直购图书(4.9%)。调查还显示,一年内购买图书在5本以下的占45.1%,有20.4%一本也没有购买,510本的占24.6%,10-50本的占4.9%,50本以上只有1.4%。剔除其中可能有不实的部分,中老年购买图书的数额实际上还会更少。

对目前中老年图书的现状,中老年人自己基本感到满意。而不满意的地方则主要在于图书字太小(38.7%)、价格太贵(占23.2%)、不方便购买(13.4%)、没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9.9%)等。根据市场实际情形,制约中老年人购买图书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还是图书价格这一项。调查也显示,中老年人最能接受的图书价格是10元以内(26.1%);其次就是10-20元(20.4%);而只要喜欢,不在乎价格的也占不小比例。而影响中老年人决定购买何种图书的因素,主要是图书内容简介(38.7%)和熟人推荐(33.1%)。这表明普通中老年购买一般图书,尤其是事关生活的图书,亲朋之间、固定的圈子之间口耳相传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基于此,中老年图书的宣传营销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出版部门应采取一些区别于传统图书的销售模式,多借助一些老年社区、老年团体、涉老机构等进行现场图书宣传推广活动,并以争取圈子或小范围团购为重要模式,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图书的销售服务,必要时可考虑送书上门、直购等销售模式,争取以温暖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大的市场。

综合以上,一方面说明,中老年是一个非常理性而实际的消费群体,图书对他们而言不是必备的消费品,他们在购买时不会轻易出手,而只有最需要、最经济、最适用的图书他们才会购买;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有特别需要的、适合的内容,只要宣传到位,服务到位,以城镇中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他们这个群体的图书购买市场是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地开拓的。而针对以上关于图书字号大小、价格、内容及购买的便捷性等一些制约中老年人购买图书的因素,图书出版方也应该有切实的应对措施,如应加大图书字号、控制定价、挖掘市场需要的内容等,同时在图书后期的销售服务上也要全面跟进,如实行社区购书、送书上门、超市购书、电话直购等服务计划,以尽可能地扩大老年人的图书购买市场,满足他们最实际的文化需求。

论城镇图书馆的现状和改革方向 篇3

一、城镇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读者少, 相较于大型城市, 城镇图书馆缺乏最大的阅读群体, 即高等院校的学生和青年工作者。

这使得城镇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多为中年工作者和退休的老年读者, 这两个群体前者阅读时间少, 后者阅读力较弱。同时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县乡一级的城镇有80%的民众不知道当地的图书馆的具体位置。这些因素导致了城镇图书馆读者馈乏的现状。

2、图书少且旧, 虽然各县乡级政府都十分注重文化教育方面

的工作, 对图书馆的发展也相当重视, 但乡镇一级政府的主要重心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上, 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因此图书馆的可用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随着图书馆地位每况愈下, 图书馆对于书籍和采购也日渐减少了, 有数据表明, 我国北方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 在8万册到10万册之间, 而一般的县级人口都在30万人左右, 人均不到0.3册的藏书量, 所标示的问题不言而寓。

3、图书馆少, 就我国“全民阅读调查”显示, 我国县级公

共图书馆平均每县仅有一座, 而乡镇一级只是拥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图书室, 难以起到公共图书馆的真正作用。

4、图书结构单一, 城镇图书馆受其所面临的人群和资金的

限制, 其在采购图书的时候不得不侧重选择一些实用性和普遍受欢迎的图书, 如小说和杂志, 而县级的图书室则主要侧重于农牧业、科技种植、养植等实用的图书, 进而造成了其图书馆种类的局限性。

二、改进城镇图书馆的建议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 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 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镇图书馆的状况。在提出改善建议之前,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城镇图书馆应具备的功能和作用,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

城镇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引导民众的思想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劳动者的专业水平;以及为民众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文化交流场所等。因此, 笔者针对城镇图书馆目前的现状以及所应具有的功能提出一些改良建议:

1、应从图书种类和数量以及资金入手。

首先是节流, 节流才能真正地提高城镇图书馆图书的质量和数量。其次是开源, 城镇图书馆当从两个方面开源, 即政府和民间。这里所提到的开源并不是一味的索取, 而是一种合作要让政府和民间的投资者看到自己的资金为广大民众和为其自身带来的巨大收益, 这样才能进行平等的合作, 资金方面才会有保障。城镇图书馆应针对当地读者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籍, 拼弃一些华而不实、内容低俗的书籍, 用有限的资金来拓展读者的知识面, 同时吸引读者阅览式借书、阅览。

2、应拓宽读者群体。

如中小学生和青年工作者这个群体, 城镇图书馆便可以和各中小学校合作。同时, 城镇图书馆还可以和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相互的合作, 使读书成为其职业和生活的一部分, 进而改善其从业者的阅读习惯, 将其从信息混杂、良善不齐的网络阅读, 和缺乏内涵时效性强的图书阅读中解放出来, 通过阅读纸质读物来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以及通过对中小学生和青年工作者赠送图书证来扩大图书馆的阅读群体。

3、应有效的提高广大第一产业工作者的阅读力和读书欲望。

广大第一产业的工作者, 如种植业者、牧业养殖者、水产养殖者和矿产工作者等, 这类群众的共同点在于其广泛生活于乡村和城镇之中, 并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其本身阅读力弱和阅读欲望小。近些年来, 政府所推广的图书下乡、文化共享工程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还存在着很多迫切需要改善的环节。就笔者看来, 应针对其中的中青年, 着重改变他们对读书的排斥感。如成立一系列的读书协会, 使读书成为一种与人交流的桥梁;或利用人类“好为人师”的这一特性形成一个互助比拼知识面信息交流的互动读书小组;再如, 从其子女入手, 利用学校, 利用其注重子女教育的心态, 来提高整个家庭的读书氛围、读书欲望。进而推进整个群体的读书欲望。

4、我们还要进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建立人性的服务方式, 一方面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 我们要扩展全方位的服务, 从书籍查询到书籍借出, 一切以方便读者为原则, 为读者提供周到全面且优质的服务。我们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利用网络书籍查询服务, 提高书籍寻找的效率, 并且还可以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在阅读人群密集的区域, 有学校的地方, 我们可以建立分馆, 如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 提供近便的服务, 我们要以我们诚挚、优质、贴心的服务, 让民众爱上读书, 爱上去图书馆读书。

最后, 改善城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 是改善城镇图书馆现状的重中之重。这些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人员均为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 捧着铁饭碗来管理和规划图书馆, 使得其管理理念更加落后。同时图书馆又为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单位, 更加促使了城镇图书馆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逐步脱节, 所以提高城镇图书馆管理人员整体管理理念尤为重要。例如:每月每季向全体民众公示图书名录;在地方电视台, 广播电台打出宣传图书馆的公益广告;组织中、小学生在图书馆内自习等等。用商业和行政手段, 来提高城镇图书馆的知名度, 使其成为民众学习、休闲、交流的一处“圣地”。进而将“宅”在家中的民众吸引出来, 留在图书馆中, 并爱上图书馆。

以上种种皆是针对城镇图书馆的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改善建议, 但在笔者看来一切的改善皆从态度上开始, 首要任务是扭转县乡政府对图书馆认识的片面性。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使图书馆的实际管理者能够准确地对城镇图书馆进行定位, 将其定位成为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公益”事业。此处提到的“事业”并不是要将乡镇图书馆变为一个商业场所, 而是要明确以这种运营的观念来对图书馆进行推广和运营, 除去事业单位的一些多余框框, 使城镇图书馆的运营模式更加灵活。这样城镇图书馆即有了“事业单位”的强力行政保障, 同时又有了更加适合社会和民众的管理模式。可想而见, 这样的城镇图书馆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和全体乡镇民众, 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这样的乡镇图书馆才是现在我国县乡级城镇和民众所需要的图书馆, 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才是为人民开办, 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的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如斌.加强小城图书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J].山西省图书馆论坛, 2002 (05) .

[2]高嫄.农村城镇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J].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 2008.

[3]朱志远.网络环境下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竞争环境与运营策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城镇图书馆 篇4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提高,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越来越多的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出来, 聚集到城镇就业、生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为了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实现从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 新一届政府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 并作为工作重心加以推进。201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目前, 政府和学界对新型城镇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但大家普遍认可,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实现统筹城乡、集约、节能、生态, 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 即吸引农村人口融入城镇, 享受市民待遇。既然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 那么就必须为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民转变来的城镇居民提供各种必要的公共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城镇化要求城镇化居民 (指当地从农民转变来的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与城市居民接轨, 在这个进程中,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职能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人口大量集中, 而且大多数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进入工业或服务业部门, 业余时间增多, 他们需要借阅各种书刊, 以此了解工作技能,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各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需要阅读相关专业图书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满足自身充电、晋升职称等的需要;同时人口聚集必然要求扩大中小学规模, 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师生也需要借阅图书,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 丰富课外阅读生活。虽然民众可以通过自己购买图书解决问题, 但是一方面图书选购存在困难, 因城镇实体书店少, 且规模小, 可售图书种类和数量都偏少, 这就需要乘车到县级以上城市的大书店购买, 极其不便;另一方面图书采购成本太高, 因收入限制, 靠购买来阅读大大制约了个人的求知欲, 而且很多图书没有收藏价值, 读完之后即闲置, 造成资源的浪费。公共图书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此矛盾。目前, 国内建立公共图书馆的乡镇不多, 已经建立图书馆的且通常场地小、设施简陋、藏书少, 不能满足需求。因此, 新型城镇有必要建立公共图书馆。

通过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查询, 对于新型城镇化中图书馆建设问题, 截至到2014年12月, 国内在正规期刊公开发布的专业文献仅有6篇, 其中多从现有高校图书馆、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的, 如刘群 (2014) , 曾井红 (2013) , 张之梅 (2014) 和杨艳萍 (2014) ;王晓青 (2014) 结合辽宁省图书馆发展情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对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要求。但大家都没有考虑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集聚大量人口形成小城市之后是否应该单独建立公共图书馆的问题。而靠现有市县级图书馆辐射乡镇,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读者借阅和归还图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过高, 新型城镇有必要新建公共图书馆, 并纳入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 本文将此类图书馆称之为“新型城镇图书馆”, 对新型城镇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内容与运行资金进行探讨。

二、新型城镇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内容

新型城镇图书馆是公益性质的图书馆, 应定位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也应定位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此类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应侧重于满足读者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 满足大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新型城镇建设中, 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大量人口、外地迁移过来的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多且发展前景看好吸引来的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专业人才、各级学校的师生等都需要阅读书刊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虽然,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上网阅读各种文章, 但是读书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消遣、娱乐方式。阅读纸质版书刊是电子文献不能完全取代的, 既不需要读者自备网络终端设备, 又便于读者慢慢赏读、品味, 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读者的双眼, 降低视疲劳。为了满足此类阅读需求, 新型城镇图书馆应提供如文学、历史、心理学、法律、演讲口才、交际、养生、饮食与健康、烹饪等民众普遍喜爱的书刊。有条件的新型城镇图书馆还可以订购一些报刊, 老年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相对多一些。

2. 满足中小学教师、学生的教与学需要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随着人口的集聚, 城镇中小学的数量和规模会不断扩大, 师生数量会相应增加。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新型城镇图书馆的重要读者群体, 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 需要查阅很多资料;为了提升自身修养或晋升职称, 需要借阅一些相关书籍。学生则首先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辅助学校学习生活。其次需要拓展阅读。因此, 为了满足此类阅读需求, 新型城镇图书馆应提供教学参考书和帮助教师提高教法的书目、各科配套练习和辅导书籍, 以及中外文学作品、外语学习和阅读、名著、写作、历史、人文地理、科技、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书籍。

3. 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尤其要重点服务当地优势产业。目前很多有条件建设新型城镇的乡镇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 在某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方面优势明显。在当前科学技术知识急速膨胀的时代, 这些产业需要不断吸收新技术、追踪产业技术前沿, 这就需要吸引大量技术人员, 而技术人员则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型城镇图书馆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购置大量与本地重点产业相关的技术类图书、期刊。此外, 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 这些人员需要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新型城镇图书馆应专门为这些“农民工”转行提供相关的技能学习资料, 包括各种书籍和视频资料等, 让图书馆成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吸收文化营养、了解科普知识的社会学校。

4. 满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修、深造的需要

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型城镇虽然能吸引人才落户, 但是如果不能为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和帮助, 一些优秀人才就会选择跳槽到基础设施更好、公共服务更完善的大城市就业。而目前体制下, 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自身的发展不仅在于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还需要晋升职称、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等。新型城镇图书馆应在这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及时更新图书, 追踪技术进步, 同时提供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和职称考试所需的辅导资料。

5. 满足读者在线查阅各种期刊文献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在线阅读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但是多数学术期刊并不提供免费的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大多购买了中国知网、维普等期刊数据库, 而地方图书馆很少购买。而中国的许多研究人员为了晋升职称或课题结题, 往往把自己花费大量资金、精力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产生公共知识。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可以被其他企业免费使用, 而大多数企业不可能订阅太多学术期刊, 更不可能购买期刊数据库。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来提供此项服务。

三、新型城镇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问题

新型城镇图书馆的公益性定位使其不可能回收建设、运行成本, 并获得合理收益。这也就意味着新型城镇图书馆属于公共产品, 不可能依赖市场供给来解决需求, 所以新型城镇图书馆建设不可能依赖私人资本, 应由政府承担图书馆建设和运行的费用。因此, 新型城镇图书馆建设资金应以财政拨款为主, 辅之以其他资金来源。

1. 财政拨款是兴办新型城镇图书馆的主要来源

新建设的城镇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时, 必须由财政出资兴建或利用现有资源。长期以来, 在以GDP增长为主要施政目标的引导下, 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工程建设方面愿意投巨资, 甚至负债经营, 而在其他公务服务方面投入意愿不高, 地级市的图书馆条件还是不错的, 但县级城市的图书馆则往往是不被重视的公共产品。由于多数县级城市财力有限, 可以用于支持图书馆发展的资金不多, 多数县级图书馆的经费都很少, 基本上无力购置新图书和网络资源。而新建小城镇虽然以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镇为主, 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但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比较多, 短期内政府支出较多, 而相应的财权还没有下放, 因此拮据的收入状况意味着地方政府肯定不会对公共图书馆投入多少经费。在经济比较繁荣, 房价较高的城镇, 政府可以考虑在出让住宅土地时, 以修建公益性图书馆为附加条件, 对土地出让金可以给予适当优惠。

2. 社会捐助是兴办新型城镇图书馆的辅助来源

社会捐助可以分为企业捐助和个人捐赠。能够聚集大量人口的乡镇通常是经济重镇, 工商业比较发达, 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某些乡镇聚集了大量工业项目, 既有本地企业, 也有外资企业。现在很多做消费品的大型企业注重公共关系工作, 希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来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 因此可以呼吁本地企业捐资或捐书。对于捐款企业, 政府应允许其在税前作为支出进行扣除, 以提高企业捐款的积极性。个人捐助也是有必要的, 公众可以捐资, 也可以把家里闲置的、比较新的图书捐给图书馆。对于企业和个人捐赠的款项和书籍, 图书馆应该做好登记工作, 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资金用途, 做到公开透明, 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3. 新型城镇图书馆本身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以弥补资金不足

现在科学技术进步非常快, 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 图书馆必须不断购置新书, 而图书价格通常较高, 图书馆如果要不断购置新书, 则需要巨量资金, 仅靠财政拨款和企业捐助是不够的。新型城镇图书馆运行以后不仅要严格控制支出, 还可以考虑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偿的服务项目以获取一定的资金收入, 用以补助购书支出。如提供收录检索、查新、打印和复印服务, 代订书刊, 定期处理废旧期刊, 开设收费电子阅览室等。另外, 应该为新型城镇图书馆配备一定的会议厅、教室等场地设施, 既可以方便图书馆组织讲座、展览活动, 将新型城镇居民吸引进图书馆, 推动图书馆实现公益最大化, 又可以在平时把场地出租给各办学机构作为教学点, 或出租给企业作为员工的培训基地, 以获取部分稳定收入。

4. 通过联合办馆降低网络数据库使用成本, 以此减少运行资金

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等网络数据库是获取文献的便捷途径, 既有历史文献又有最新文献, 是科研人员经常使用的数据库, 各高校都购买了多个数据库的使用权。而这些数据库的购买需要每年支付较高成本, 而新型城镇图书馆的读者中只有少数专业技术人员才有这方面的需求, 而新型城镇图书馆也不可能像高校那样可以通过校园网为本校数以万计的师生提供检索服务, 只能利用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服务。如果自己购买数据库服务, 着实是一种浪费, 可以考虑与周边高校图书馆开展联合办馆, 支付少量费用使用高校图书馆购买的网络服务。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建设公共图书馆以服务于本地公众和本地经济, 地方财政必须承担新型城镇图书馆建设和运行的主要资金, 并提供制度保障。应呼吁当地企业和社会公众捐资或捐书, 增加图书供应, 图书馆运行后也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偿增值服务的方式获取一些补充资金, 此外新型城镇图书馆还需要同高校图书馆合作联合办馆,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资源。此外, 新型城镇图书馆建设还面临管理瓶颈、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青.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层图书馆建设研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7) .

[2]杨艳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图书馆信息化问题[J].河南农业, 2014 (12) .

[3]刘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14 (13) .

[4]张之梅.公共图书馆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 (10) .

[5]曾井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功能升华与服务转型[J].江西化工, 2013 (3) .

城镇图书馆 篇5

关键词:城镇化,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建设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作为人类信息集散地的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明确它的社会价值,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1. 城镇化建设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人口素质的提高,科技信息的集聚利用,都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分不开,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知识的新一代城镇居民。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还不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需要长期的文化教育。公共图书馆是开展社会教育和公民终身学习的机构和基地,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社会提供知识资源、信息咨询、研究和教育支持,在城镇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二,城镇化建设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内在动力。目前城镇化过程中许多“新市民”在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城市化生活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图书馆有责任秉承平等、开放的精神和理念,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及社会教育培训,向他们提供文化知识,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提高城市劳动力素质,从而提升城市竞争能力。其三,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所说,图书馆贯穿于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2. 城镇化建设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由国家发改委牵头,随着《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预计在未来十年将拉动40万亿元投资。[2]公共文化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 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促使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使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成为必然。同时,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对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中,28个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地级市(区)的规划中都涉及到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划。[3]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新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如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图书馆服务网络覆盖不全,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发展严重滞后等。而城镇化建设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嵌入城镇化发展过程,研究城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1. 同步规划城镇化建设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其中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因而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图书馆事业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根据本地区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图书馆。建立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将本行政区内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维护等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以保障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营造适应城市化建设的城市文化氛围。

2. 搭建城乡共享的数字服务平台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与传递的中心,数字化的共享与服务逐渐向基层扩展,积极构建“数字化社区”,即通过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搭建融文化传播、技术交流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数字新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符合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可以拓展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图书馆开展数字化服务,能使人们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身边的图书馆,积极嵌入人们生活,为全民阅读提供便利条件。

3. 发展社区、乡镇图书馆,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应抓好基层图书馆建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发展社区、乡镇图书馆,建立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格局。要不断加强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协作,充分发挥城市图书馆,特别是中心城市图书馆在资源、技术、人员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总分馆、图书馆联盟等形式,整体带动区域内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建设城乡统筹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依托城市图书馆的人才优势,通过业务培训、现场指导、交流学习等方式,积极带动基层图书馆人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4]

4. 注重对城镇化中的农民就业、创业培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成为新的城市建设者。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了解大量的就业信息,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针对农民变市民的文化需求特点,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就业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文化生活信息、医疗信息、社会交往信息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信息。公共图书馆还应联合劳动部门,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向城镇人口传授有关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生产安全、劳动权益、生活健康、法律等教育、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促进劳动力素养的提升;图书馆还应利用自动化设备,为新市民提供计算机技能、网络应用知识的培训;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开辟科普知识电教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运用电子资源能力的竞赛活动以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实现文献传递服务向知识传递服务的转型,基本完成对城镇人口的文化宣传教育。这既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挑战,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力举措。

5. 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人口迁徙等诸多因素,原有的农村社会生态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破坏,较多的自然村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量依靠行为和口授传承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部分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做好保护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作为地域的文化信息中心,公共图书馆应收集整理、发掘传播、保存展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并整合到图书馆网络平台对外展示,用特色文化资源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和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4-8.

[2]林松.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思考[J].图书馆界,2013(4):1-3.

[3]李国新.“十二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图书馆建设,2011(10):2-11.

上一篇:单晶硅性能的实验研究下一篇:SNS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