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小区

2024-10-26

城镇小区(精选6篇)

城镇小区 篇1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 (包括别墅) 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是党的改革开发政策的巨大成果。中小城镇居民小区的出现,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也为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搞好居民住宅小区的供配电设计,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无疑是摆在各地电力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急需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电气工程正如建筑的神经系统,电气配套工程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建筑的使用性能。住宅小区电气系统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区用电的安全可靠,而且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和以后的配置完善。当前,各地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城市电网建设改造,认真研究居民住宅小区的供配电设计工程,对于满足城镇居民用电需求,全面提升职能服务,促进电力事业的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住宅供电设计有国家规范,电力、弱电系统有行业规范,各省市也有自己的地方规范。针对本地住宅供电特点和规范要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总结一些个人体会:

一、中小城镇居民小区的现状

就察右后旗来讲,近几年来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居民小区已多达十几个。这些小区建设的占地一般在2000~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在7000~25000平方米;住户的建筑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这些住宅小区的设计和建设大部分由城建部门统一把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其中有普通的商品房,也有企事业单位自行组织、自行集资建设的职工住宅楼。另有少数独门独院的别墅住宅,底层设有停车库,建设标准高,符合现代化的建筑水准。但是后旗一个住宅小区供电系统通常由五个单位参与设计:10KV变电所由供电局设计;建筑内部由设计院设计;水泵房由自来水公司设计;天然气系统由燃气公司设计;景观供电由景观公司设计。由于各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设计时间不同步,经常会由于沟通不够,无法配合而造成施工过程中供电系统出现不少问题,现场更改及返工较多,同时造成经济损失。

二、社会对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的要求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小区活动的开展,对供配电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供配电设施要坚持服务和服从于文明城、文明小区创建活动的要求,坚持美化城镇、小区形象,合理布局,科学规范的原则,要有超前意识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否则,将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还要影响居民用电。在建设上主要是符合如下条件:

1. 符合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2. 节约居民小区宝贵的土地资源;

3. 保持居民小区的形象整体美观;

4. 配变置于居民小区中心位置;

5. 有较高的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三、居民小区的负荷测算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一些家庭,家用电器不断增多,快捷方便、干净卫生的电力能源正在或逐步取代其它能源。尤其是高耗能的空调、电冰箱、电热水器、电炊具、蓄热式电热器、电茶壶、音响设备、豪华吊灯等已非常普遍,拥有空调、彩电、电冰箱的家庭已屡见不鲜,并有大量增长的趋势,电力能源的高消费已直面向我们扑来。所以,在对居民住宅小区的供电设计时要本着超前计划的原则,为即将增添的用电设备留有一定的负荷余地。这样,才能免使我们不间断的更新供电设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频繁的变更给用户带来用电上的不便。住宅小区在电气设计时,若按三室一厅考虑,每套住房入户线径应在10平方毫米以上,用电负荷应大于8千瓦,分支回路数量不得少于6组,客厅、卧室插座数量不得少于6组,卫生间插座不得少于4组。空调、电炊具等大功率电器要单独分路设计。若以此考虑,根据《安规》、《技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居民小区的每户供电能力至少要达到4~10kW,住户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及以下的,设计容量应为5kW左右;住户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设计容量应为8kW左右;别墅一般应为10kW左右或根据实际容量设计。居民小区若以住户面积在100平方米以内为例,按每户最大负荷不超过5千瓦计算,那么,1台400kVA的配变可供60~120个用户用电,以此类推。

四、居民小区的供电措施

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议居民住宅小区要首选小型化箱式配变,因为独立配电室投资高,配电房与居民小区住房不相协调,影响整体美观和建设标准的一致性,况且其建设位置因与住房争地盘,也较难设计在负荷中心,造成供电半径向一侧伸展,供电结构不合理,电压质量差,线损增大;杆上变压器一般在路旁,10kV线路采用架空引入,低压采用架空沿墙敷设或地下电缆配电,也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形象,还容易出现电力事故,很不安全,供电质量难以保证,低压线损高,杆上变压器不能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

小型化箱式配变可利用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两房之间设有的绿化带上进行设置,既不影响住宅小区的美观,又能很方便地设计在负荷中心。如S12-Z13-400/10的体积为1500毫米 (长) ×1300毫米 (宽) ×1720毫米 (高) ,它的体积小、占地少、安装快,外部颜色可采用草绿色等,与绿化带颜色相协调,比较美观。而且,该箱变为全封闭,全绝缘结构,在公众场所无须安全距离,能较好地保证人身安全,噪声相对也较小。它更大的特点是小巧灵便,便于搬迁,待用电量增高到一定程度,需要调换或搬迁时,能便于快速施工,不影响用户用电。对于平常检修维护也提供相当的便利,即保证了人民的用电安全同时也保证了电力维护人员的可操作性。

城镇小区 篇2

来源:互联网 2015-10-26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我国城镇家庭的私家车拥有率越来越高,这使得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也成为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如果小区内停车场(停车位)设计不合理,将会扰乱小区内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各种纠纷,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所以必须合理进行小区的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一、小区停车位(库)设计

1.停车方式的选择

(1)地面停车。地面停车的这种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并且方便停车者将自己的汽车靠近自己的住所;但此停车方式占地面积大,影响居住区整体环境,并且露天环境不利于汽车的保养。(2)地下、半地下停车。利用高层住宅的地下层停车,或在城镇居住小区中心广场或其他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库,可有效提高小区面积利用率。地下、半地下车库对于汽车增长较快且用地紧张的居住小区尤为适用。

(3)住宅底层架空停车。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可减少坡道的占地面积,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约能耗,如果住宅楼、电梯间直接通到停车库,则可方便用户直接存取车,避免不良气候的影响。

(4)立体式停车库。立体车库具有使用操作简单、灵活,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替代平面车库的最佳选择。但是立体车库的建造与运营成本过高成为其推广普及的瓶颈。

在私家车辆越来越多,并且用地日益紧张的城镇居住小区中,停车方式应尽量选择地下、半地下停车及立体式停车库。

2.停车位(库)区位的选择

停车区位应结合小区人口密度、步行距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确定,合理选择停车位(库)的位置和规模。具体来说,停车区位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1)布置在居民合理接近的范围之内,如小区入口附近,即方便居民存取车,又避免汽车进入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相关问题;(2)充分考虑汽车的安全问题,最好能让居民在一些单元楼内监视到;(3)集中停车场的出入口不要直接对小区主路。

3.停车位设计

小区中通常直接借用交通设施为停车使用,以减小投资,但小区内道路面积有限,会影响动态交通。在有条件的小区内,我们可在设计时对原有主路和支路路面进行拓宽处理,也可在尽端适当扩大路面。如在6.5米宽以上的道路上,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占用路面的停车场地,用来进行供夜间停车。在道路改造中要注意合理设计和应用地面标志符号。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小区停车景观设计

城镇居住小区的停车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并借助特定的设计立意和主题,表达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形象特色,提高小区的整体品位。小区内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园林小品、植物配置、休息设施、停车场、小区内部道路等都在小区停车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时就进行停车场景观设计,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保证了停车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停车场绿化设计 应将停车场的设计与整座小区的绿化设计结合起来,以便美观实用,并且发挥一定的生态功能。在广场式停车场设计中,可以考虑绿化带或树池两种形式,而应尽量避免植草砖的设计。采用绿化带形式可种植高大的乔木并配合较矮的灌木,使绿化带起到隔离和遮护的目的。树池大小一般为1.5~2.0米,株距一般为5.0~6.0米。停车场及周边的绿化不仅可起到美化作用,还可吸尘降噪,并可作为天然的停车位的分隔线。

2.地下停车场的景观设计

地下停车场在现代城镇居住小区中应用逐渐普及,其顶部的地面部分可作为绿化用地,种植小型灌木和铺植草皮,在满足建筑负荷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布置花架、亭廊、雕塑、水池等小品建筑,形成丰富的小区公共景观。

3.停车设施的外部设计

停车库造型、外墙等外部设计也可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之美化,如竖向绿化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可让绿化植物呈图案式覆于停车库外墙面,不仅形成了景观,还可减弱噪声。攀缘植物的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脉纹,可大量吸附灰尘,起到过滤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三、小区交通道路及相关设计

1.小区内的道路系统单位时间内车流量较大,人车混杂,行车流动速率较慢,没有正规的交通信号设施和执法机构,所以小区内的道路也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路面的铺装及宽度来界定主干道和辅助道路,可将小区道路按居住小区主干道、小区次干道和宅前道路这三级模式配置,尽量将汽车局限在小区主干道上,并适当减少主干道的长度,可以通过路桩、路石等手段来完成以上限制措施。2.小区内因为是人车合用道路,为保护小区内行人的安全,应在小区主要入口的位置设置明显的限速标志,并通过减少直道、修建路拱、瓶颈、抬高交叉口平面等手段来有效控制车速、保证行人安全。小区还应设置独立于车行系统的步行道路系统,并保证其连续性和可达性。在道路周边要合理设置限速标志、转弯警示、斑马线等交通标志。

3.在小区建筑转角、高大植被等视线阻挡处,设置凸面镜等辅助观察设施,确保小区内行车安全。小区内照明系统应达到一定的照度水平,应尽量保证汽车夜晚不开灯、少开灯,以免对底层住户形成干扰。

城镇居民小区宜选用单相变压器 篇3

1高压单相变压器配电技术的优越性

(1) 降低线损, 节约能源。运行实践表明, 经过单相变压器配电方式改造后的低压线损率 (即接户线损) 仅为1%左右, 10 k V综合线损率从7%下降为3%左右。工程改造费用5─6年即可从线损下降的效益中全部收回。如为新建小区, 其所增加投资的部分1─2年即可全部收回。

(2) 提高电压合格率。据统计, 农村电网改造以前最大压降达35%, 经改造采用单相变压器供电方式后, 电压降基本上在7%之内。

(3)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采用单相变压器配电方式使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主要原因是: (1) 单相变压器所供用电户数远小于大容量的三相变压器或箱式变压器, 变压器检修时对客户影响面小; (2) 在高温季节发热故障减少, 通常在高温季节, 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的发热故障占低压故障的50%左右, 由于单相变压器容量较小, 故一般不会发生高温季节低压侧过热的情况; (3) 低压线路故障减少, 因单相变压器的低压线路很短, 高压线路采用绝缘导线 (或仅部分采用绝缘导线) , 变压器上做到了全绝缘封闭, 大大降低了故障发生的概率; (4) 从变压器本身结构而言, 卷铁心单相变压器比叠片式三相变压器可靠性要高, 这样相对地减少了变压器本身的故障。

2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高档小区可以设计高压电缆通道, 配电室的建设设计专用地下室, 这种供电方案具有符合小区整体美观的优点, 缺点是造价较高。

(2) 要重视原有配电网的改造, 可采用延长原有三相高压线路, 在低压末端增加单相变压器, 分割利用低压线路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

(3) 要扩大单相变压器应用品种。应研究预制式小型变压器、单三相组合变压器、干式单相箱式变压器, 扩大其在新建电缆线路小区等场合的应用。

城镇小区 篇4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xx好”,高质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度、工作成效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1月,xx市代表xx省在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作交流发言。

一、老旧小区改造情况

2020—2025年,全市计划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xxxx个,xxxx栋,惠及居民xxxxxx户。

2020—2021年,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xxxx个、xxxx栋、xxxxx户,已完工老旧小区xxx个、xxxx栋、xxxxx户。

2022年,我市主动自我加压,在省定目标xxx个的基础上,新增xxx个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开工改造xxx个、xxxx栋、xxxxx户。截至3月底,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xxx个、xxx栋、xxxx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凝聚改造合力。

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名义印发《xx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市委、市政府xx件民生实事和政府工作报告xx件大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县(区)调研,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对上衔接,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全市共争取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约xx亿元。

(二)积极改革创新,破解痛点难点。

以国有企业为主承担改造任务,协调水、电、气、通信等专营单位,实行管网改造“多网合一”,与整体改造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全省率先推行电力和通信设施改造经费分担模式,经费由地方和企业各承担xx%。动员燃气、供水企业给予住户经费下浮xx%的优惠,同步推进户内设施改造提升。

(三)探索精细管理,提升治理质效。

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措施,xx县推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xx区按照“化零为整、组团连片”思路,将地域相邻、情况相似的小区连片打包给一家口碑好、信誉高的物业企业管理,实现从“社区托管”向“企业接管”转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改造资金来源单一。

目前,各县(区)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为中省补助,地方财力投入不足;改造的老旧小区,投入资金普遍没有转化为国有公司的资产,老旧小区改造债券包装乏力,导致改造基本为基础类改造,完善类、提升类改造较少、标准不高。

(二)工作统筹力度不足。

部分县(区)工作统筹力度不够,在统一规划、成片包装、联动改造等方面做得不好,导致特色、亮点不突出。

(三)长效机制未全面建立。

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后,没有引入物业企业、没有归集维修资金、没有组建业主委员会,长效机制未建立,后期管护不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

各县(区)要切实履行老旧小区改造属地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亲自推动,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高质量推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加强政策指导和技术指导,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通发办加强通信基础设施改造统筹协调。

(二)加强向上对接,进一步多方筹资改造。

高水平高质量包装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重点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鼓励将资金转化为资产,将资产转化为资本,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支持一点、企业投一点、居民出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四个一点”的资金共担方式。教体、民政、生态环境、文广旅等部门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三)建立统筹机制,进一步推进整体改造。

加强横向统筹、连片规划,将老旧小区改造放在城市更新的大盘子中统筹推进;按照“化零为整、组团连片”的思路,将老旧小区划分为片区,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统一规划、设计、改造、管理,使老旧小区改造由单个小区向连片街区纵深推进,打造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版”。

城镇小区 篇5

1 某低碳城镇小区规划

图1为某小区平面规划图, 图上标出了低碳测试的测试点。图2为其效果图。某小区地处青岛大胶州湾生态居住岸线核心, 总占地面积1 500亩, 总建筑面积160万m2。某小区以自然生态为主价值取向, 融汇湖、岛、河、溪、湿地等自然生态, 营造群岛公园居住形态。从南向北看某小区各建筑分布, 具有严格的布局, 遵循低碳理念, 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0%左右, 可以有效的减缓小区的碳排放量。

2 某小区建筑冷热环境分析

图3测量的是某小区A区风速变化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 A区的风速曲线图波动幅度较小, 说明风速变化不大, 而波动的原因可能是建筑、树林或山坡的遮挡作用所形成的微小的变化。其中3号风速曲线反映的是北面建筑物前的风速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风速变化幅度不大, 并且其平均风速是最小的地方。2号风速线是反映两排建筑物之间的风速的变化情况, 其风速变化幅度很小, 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的遮挡作用。1号风速曲线反映的是最南面一排建筑物前的风速变化情况, 可看出风速的变化幅度较大, 原因是相邻建筑物之间形成的风洞效应所产生的。图4是对某小区A区测量的温度变化情况, 由下往上, 依次分别为:1号温度曲线为小区北面温度变化情况, 2号温度曲线为小区之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小区南面温度变化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 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由北向南温度略有升高。其原因是南面靠近绿化带和湖, 而北面主要靠近公路。并且根据阳光照射的规律, 南面为向阳面, 北面为阴影区, 所以南面温度较高。

图5是对某小区B区测量的风速变化情况, 1号温度曲线为北面的风速变化情况, 2号温度曲线为小区中部的风速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南面风速变化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 B区内的风速略有波动, 而北面的风速波动比两端风速波动幅度明显。其原因为建筑物的遮挡。图6是对某小区B区测量的温度变化情况, 由上往下, 依次分别为:1号温度曲线为南面一排建筑物前的温度变化, 2号温度曲线为两排建筑物之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北面的温度变化曲线, 由此可以看出, B区分为三个温度区。可知由北到南温度略有升高。基于南面建筑物比较集中, 人员密集。所以局部温度会高一些。

由图7可以看出, 区域间风速最大差值在0.6 m/s左右, 最高风速达1.22 m/s, 大部分在0.5 m/s左右, 不会对人造成不舒适的感觉, 总体趋于温和。该住宅小区风速变化不太明显, 这与建筑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物对风速的遮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风速, 减少碳排放负荷, 有利于低碳节能。由图8可以看出, 由某小区住宅小区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 区域间温度最大差值在0.7℃左右, 最高温度达6.8℃, 大部分在5℃左右, 总体趋于温和, 不会对人造成不舒适的感觉。某小区以自然生态为主价值取向, 融汇湖、岛、河、溪、湿地等自然生态, 营造群岛公园居住形态。建筑规划布局均匀合理, 建筑物均为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 有利于充分利用天然光源, 进行采暖和照明, 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常规能源的利用, 进而降低了CO2的排放量。

3 结语

本文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青岛市城阳区的低碳规划关键技术示范进行研究, 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为提升我国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水平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成果对科学认识我国低碳城镇规划的现状、趋势及相关问题, 推动我国低碳城镇建设将会起到积极促进和引导作用, 能够为各级政府研究低碳城镇规划和管理,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对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和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摘要: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规划缺乏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的不足, 围绕“控碳源”与“扩碳汇”技术与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技术, 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青岛市城阳区某小区的低碳规划示范进行了研究, 对推动我国低碳城镇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冷热环境,建筑布局,低碳规划,小区规划

参考文献

[1]金石.WWF启动中国城市低碳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 2008 (3) :22.

[2]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气候组织, 2012.

[3]何涛舟, 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构建[J].上海城市管理, 2010 (1) :55-57.

[4]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8 (3) :33-35.

城镇小区 篇6

关键词:规划布置,形象,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形态

1 引言

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 居住小区环境建设己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住宅的规划布置又是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 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 而且在体现小城镇总体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研究住宅的规划布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住宅布置的基本要求

2.1 使用要求

住宅建筑的规划布置要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 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构建适合小城镇居民生活特点和使用要求的住宅形式。

2.2 主要功能

(1) 日照:保证住宅每户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 同时保证居住小区户外活动场地、公共绿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 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 (3) 安静:对外部噪声的防治, 避免小区内有过境人流、车流的穿越, 使居住内外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4) 方便:根据居民的活动规律, 合理组织交通, 达到出行便捷,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使用方便。 (5) 安全: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震灾害等要求, 特别是安全防盗尤为重要。

2.3 经济要求与美观要求

降低建设费用和节约用地是住宅建筑群体规划布置的一项重要原则。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对住宅建筑的相关标准、用地指标严格控制。此外, 还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的手法和技巧, 对各种地形、地貌进行合理改造, 充分利用, 以节约经济投入。

在规划布置中应将住宅建筑结合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 运用规划、建筑以及园林等手法, 组织完整的、丰富的建筑空间, 为居民创造明朗、大方、优美、生动的居住环境, 显示美丽的城镇面貌。

3 住宅布置的基本形式

3.1 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小城镇居住小区住宅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三种。

行列式: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或联立式住宅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成行布里的形式, 主要特点是: (1) 日照和通风条件优越。 (2) 布置道路、管线比较容易, 施工方便。 (3) 行列式布置形式的空间往往单调呆板, 因此, 在住宅群体组合时, 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 多考虑住宅组群建筑空间的变化, 通过在“原型”基础上的恰当变异, 就能达到良好的空间形态和景观效果;

周边式:周边式布置是指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 主要特点是: (1) 这种布置形式组成的院落比较完整, 具有近乎封闭的内向空间.空间的领域感强, 有利于布置户外活动场地, 一般组织为公共游憩园地;利于绿化和邻里交往。 (2) 有利于节约用地和提高容积率。 (3) 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 具有防风、防寒作用, 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4) 有相当一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 东西向住宅比例较大, 对于炎热地区很难适应, 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弱。

混合式: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布置和周边式布置形式的结合, 最为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 以少量住宅或公共服务设施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 以形成半开敞空间。

3.2 空间组合的基本形式

住宅群体空间的组合有成组成团和成街成坊两种基本形式, 小城镇一般采用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是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成组成团的组合, 构成居住小区、住宅组群的基本单元。其规模受建筑层数、公建配置方式、自然地形、现状条件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以及住宅开发方式、社区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差异较大。由于小城镇居住小区、住宅组群的规模一般不大, 因此“组”和“团”的规模也较小。成组成团组合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同一法、向心法、对比法三种类型。

4 住宅建筑群体平面组合与空间形态

住宅建筑群体一般是由相互平行、垂直以及互成斜角的住宅单元、住宅组合体, 或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 按一定的方式, 因地制宜有机组合而成的。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年龄的居民使用, 满足功能、景观和心理、感受等方面的要求, 需要有意识地对建筑群体及其环境进行分割、围合, 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

4.1 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构成

户外空间构成的含义是通过各类实体的布置形成户外空间, 并设计好空间的自身和空间使用的合理性, 以适应居民居住生活的需要。

(1) 户外空间的构成要素

住宅建筑群体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主体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主体构成要素是指决定空间特性的类型、功能作用、形态、大小、尺度、围合程度等方面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高大乔木和其他尺度较大的构筑物 (如墙体、柱、柱廊、高大的自然地形) 等实体及其界面。

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强化或弱化空间特性的元素, 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 如建筑小品、矮墙、院门、台阶、灌木、铺地、稍有起伏的地形和色彩、质感等。

(2) 户外空间构成的手法

(1) 由住宅或住宅结合公共建筑等实体围合形成空间。围合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内聚、归属的心理感受。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 使居住者产生强烈的内聚、亲切、安全和友好的感受。 (2) 由住宅或住宅结合公共建筑等实体占领形成空间。占领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开敞、扩散、外向、放射的感受。高层低密度住宅区是一种实体占领而形成的空间。

居住小区是一个密集型的聚居环境。目前, 小城镇居住小区大多是以低层或低层、多层组合为主的住宅建筑群体, 其空间主要是由实体围合而形成的。

4.2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变化

居住小区空间的变化可以通过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的变化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 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各种不同性质的空间可以通过大小对比、围合要素的改变来加以区别, 相邻两空间可以用渐变或突变方式来连接。

(1) 住宅布置形式的“原型”变化

住宅布置形式的“原型”变化, 一般是在住宅布置基本形式的基础上, 为了结合地形或组合空间的需要, 采取的恰当而合理的变化。如行列式在“原型”基础上采用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前后左右交错、成组改变方向和住宅单元的等长拼接、不等长拼接、转角单元拼接、锯齿形拼接等, 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

(2)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围合度的变化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围合度的变化包括平面和立体空间两个方面。

(1) 空间的平面围合程度

围合空间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为强围合、弱围合和一般围合3种类型。在平面上, 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一般来说, 只要将空间的边角封闭起来就易于形成围合空间。边角封闭的程度越高, 空间的围合度也就越高:反之, 空间的围合度就弱。

较强的围合构成的居住小区空间具有收敛性和内向性, 空间相对比较封闭, 受外界的千扰少, 内聚力和安全感强。这种类型与我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相似, 居民的邻里交往和社会性活动多, 对住区的责任感强, 对空间内发生的事情比较关心。较弱的围合构成的空间比较自由、开敞, 视线和围合感从敞开的边角溢出, 与相邻建筑群体的空间渗透性得到加强。

(2) 空间的立体围合程度

根据前述的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的尺度, 其围合的空间比例相应可分为全封闭围合、半封闭围合、临界围合、无围合度四类。较强的围合和全封闭围合空间可用于相对独立的居住小区的住宅群体、住宅邻里的空间中;弱围合和较封闭的围合空间常常在住宅建筑群体的基本空间中使用;一般围合的空间可用在住宅街区空间的局部;平面上较弱的围合和立体上半封闭围合的空间经常出现在住宅群体的院落、小块集中绿地的空间组织中;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中心小广场等空间领域在立体空间上是临界围合。

参考文献

[1]彭致禧, 住宅小区建设指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各类组织下一篇:油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