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小区

2024-05-25

安置小区(共10篇)

安置小区 篇1

1 现状分析

1.1 地形特征

场地高差成为山地地形最重要的特征, 场地高低错落, 山水环抱成为大的地理环境, 由较大的高差形成的台地空间成为基地较好的设计元素。

1.2 环境特征

山地视野较开阔, 特别是远山景观极佳, 如果能在设计中整合山地景观资源, 则可以营造较好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楼宇间宜建立视线通廊, 将远看视线与近处景观视线形成互补关系, 与南侧山岭建立良好的视觉景观通廊, 主通廊与北侧公共建筑带同时建立联系。

1.3 住户需求

对于山地村庄安置项目, 应通过调研考虑村民的居住空间的需求。村落一般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 在公共场地上, 红白喜事对场地有较大需求;在生活方式方面, 应考虑短时间内劳动工具的储存问题。同时考虑农民村落公共空间以及村民宅前屋后空间在安置区的设计。

2 安置区规划设计

2.1 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综合分析区位条件及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以建设和谐共生型居住空间环境为目标, 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和谐统一, 以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2.2 地域特色的高差设计

从整个山地全局高度对小区进行规划, 充分考虑安置小区与周边集聚区特性在空间、功能、交通上的相互关联, 有效地整合周边的空间资源, 最大限度提升小区内部的人居价值。如果能在设计中整合山地景观资源考虑远山景观, 则可以营造较好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楼宇间宜建立视线通廊, 将远看视线与近处景观视线形成互补关系优势与对面山岭建立良好的视觉景观通廊 (图1) 。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特点, 结合不同的建筑类型, 合理安排建筑入口及功能流线, 提升小区内部的居住便捷性。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安排道路和停车设施, 突出小区地形特点, 形成特有景观 (图2) 。

根据小区功能特点及规模, 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及传统生活模式, 合理安排小区配套公建, 最大限度满足居民使用。利用北高南低的优势, 展现高低错落较为丰富沿街立面效果。广场 (公共活动空间) :利用高差, 在台地下沉空间设置广场, 满足住户对公共活动场地的需求。

2.3 安置区绿化设计

利用自然地势地貌, 分层次组织景观系统, 强化公共空间, 最大限度提供公共活动场地。安置区内的围墙及保护分割边界采用开敞式, 以绿篱或其他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在基地内具有高差的台地交接处依照地形特点设计竖向景观墙。依据南北台阶高差, 进行景观步行道设计, 立体绿化处理方式, 使小区内的景观视觉更加舒适、亲切、生态自然。

半地下车库的顶部进行绿化, 使小区景观更有层次性和变化性, 使小区绿化覆盖率提高, 形成独特的视觉景观效果。

3 建筑单体设计

3.1 住宅平面设计

户型平面设计的质量是居住单元设计成功的关键, 该方案从住户基本的使用要求出发, 结合规划设计条件要求, 在户型设计上考虑现代公共生活习惯, 以及对居住生活质量的要求, 户型设计做到各种功能布局得当, 洁污分离, 动静分区,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分离, 南北通风, 主要房间采取南向采光面, 最大限度的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形成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底层的户型将拥有南向的小院子, 将新的社区生活与传统农家生活相结合。

3.2 户型平面设计

阳台为功能多元化分区设计, 双阳台设计, 为取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将两个阳台分别设计于客厅和餐厅两端, 南向将阳台纳入室内, 使其成为厅的自然延伸, 避免沙尘的侵扰, 大幅面的落地窗可以带来充足的阳光, 视线极为开阔;另设计观景阳台, 设计南向主厅与相连次卧, 宽窄阳台结合的方式, 客厅外设置一步阳台, 最大限度为南向客厅引入阳光, 同时与次卧宽阳台相连形成互补, 为居者提供都方面需求。

厨房辅助空间的细化设计, 考虑北侧厨房、餐厅、小阳台的“三位一体”设计, 不仅使用方便, 便于管道安装, 同时拓宽了工作面积。另采用餐厨开放式设计, 让做饭成为生活中的享受。储物空间的拓展, 考虑使用者对储物空间的需求, 考虑在过道、主卧、建筑入口处考虑储物空间设计。主卧功能的强化设计, 主卧不仅考虑最佳位置, 同时拓展其辅助空间。

3.3 住宅立面设计

考虑北方山地周边环境, 住宅立面结合当地民居形式, 采用双坡屋顶, 并将太阳能平台与坡屋顶相结合, 整体形象简约、美观、流畅、大方。将新的社区融入当地文化之中。在墙面材料的选择上, 建筑顶层采用白色涂料, 标准层贴暖黄色三色砖, 底层贴毛石。

4 针对性设计设计

4.1 对坡屋面复合设计的考虑

屋顶不仅需要兼备独立又舒适的顶层复式和开敞的公共露台空间,

还需要承载太阳能极热的空间。将坡屋面、露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坡屋面进行复合设计, 具体做法是将露台空间和太阳能设置在屋面的不同高度, 形成彼此独立, 互不干扰的屋顶设计 (图3) 。既满足使用者在屋顶最佳的观景视角, 可远眺远山, 又可满足使用者对太阳能的需求, 同时满足人们对传统立面三段式屋顶的需要。

4.2 南向独立小院设计

一层设计南向独立小院, 满足部分住户对传统院落空间的需求, 延续其种植需求。考虑独立小院和公共绿地之间的关系, 独立小院由围墙围合起来, 与公共绿地隔开, 保证了一楼住户的私密性 (图4) ;贴近村民原来的生活状态, 延续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4.3 台地空间的停车设计

如何将车库 (兼备驻足空间及农具存储空间) :半地下车库, 同时满足酒席等设宴场地。结合地块内部道路依据现状地形进行高差处理。地块内形成多个具有高差的台地, 在环境和周边联系上统一考虑, 在道路与台地的高差处设置半地下停车场。在环境及周边联系上统一考虑。半地下停车场结合基地坡地形的特点设置, 节约空间, 方便使用;由于空间较为开敞, 也可用于村民进行红白事的活动, 不仅提高了停车场空间的利用率, 同时也解决了村民长久以来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的生活习俗, 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景观 (图5) 。

4.4 太阳能热水器在设计中的考虑

由于安置区地处山区, 公共设施不能及时到位。经过已建安置区调研发现, 多数住户会在楼顶坡屋面上放置太阳能热水器, 满足夏季洗漱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可将太阳能热水器结合建筑节点设计 (图6) , 将依据安置区所处纬度太阳高度角, 结合热水器尺度, 将太阳能放置在坡屋面凹槽内, 并结合卫生间设置专用太阳能上下水管道井, 解决各层住户对太阳能的需求。既不影响建筑外立面效果, 同时解决当地对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的需求。优点:太阳能热水器结合屋面设计, 不仅不会影响住户在屋顶露台的活动, 也可以使热水器更好的吸收阳光。

5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 拆迁安置成为现阶段普遍的现象。设计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尊重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在布局紧凑, 功能合理的基础上创造富有当地特色的设计。本文以山地安置区现居环境和已建安置小区调研为设计出发点, 在北方安置区规划设计、建筑单体及建筑细节设计上提出设计思路。提出整体规划构思;从阳台功能多元化分区设计、厨房辅助空间的细化设计、主卧功能的强化设计提出构思;并在针对性设计方面对坡屋面复合设计、南向独立小院设计、台地空间的停车设计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在设计中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 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 拆迁安置成为现阶段常见的现象。大量村民面临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改变, 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尊重其传统生活方式, 在布局紧凑, 功能合理的基础上创造富有当地特色的设计。以山地安置区现居环境和已建安置小区发现的问题作为设计出发点, 从安置区规划设计、建筑单体及建筑细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设计思路。

关键词:山地,安置小区,设计,思考

参考文献

[1]方明, 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卢济威, 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左满常, 渠滔, 王放.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李青松.中国南方农村住宅安置区规划设计探索[J].中华民居, 2013 (6) .

[5]曾晶.以科学的规划推进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J].水利水电快报, 2007 (11) .

安置小区 篇2

由XX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XX安置小区,是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也是惠及广大拆迁安置群众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我公司自承担该项目以来,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决心把拆迁安置房打造成同时代商品房,建设让政府和老百姓都放心的安居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安置小区 XX 栋住宅楼全部封顶,已进入综合管网施工阶段,完成投资 XX 亿元。工程质量经有关部门检测达到优质标准,并被市建设局质监站确定为“住宅工程质量示范小区”。我们的做法是: 1、高标准、高起点,从头抓起,把好小区的规划设计关。城市是建筑的载体,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两者相互影响。从开发企业角度看,项目能否成功,需要一系列的运作和精心策划才能达到所定目标,其中,项目的规划设计是龙头,是关键。为此,我们从项目运作初期就提出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并认真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多方听取专家意见,专门从XX、XX挑选两家实力强劲的设计院,分别对该小区精心规划设计,从中优选方案。使得 该安置小区在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筑造型别致,附属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厚,绿化景观舒适怡人,交通便捷,环境优良的较高水准,为全面提升安置小区的整体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2、强化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安置小区 篇3

一、集中安置小区的基本情况

云林街道所属的各村(社区)从全区范围内来看,由于开发建设的比较早,拆迁安置工作也启动的较早,通过调研,云林街道的安置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拆迁安置面广量大。据统计,街道各村(社区)拆迁安置户数达到了村(社区)总户数的80%以上,涉及的人口占全街道人口的90%以上,原有的自然村落格局已被打破。在大拆迁的同时,安置小区的建设也进一步加快,街道已建成云林苑老北区、云林苑新北区、云林苑南区、云林苑西北区、云林苑西南区、云林苑中区、云林苑(自建房)、春雷公寓等安置小区。

房屋出租占比较高。已建成的大多数的安置小区,一楼均设计有用于停放自行车、摩托车的独立车库。这种车库只要接上自来水,就可以用来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另外,在拆迁安置中,由于大多数居民都能拿到2套及以上的房产,除留1套自己居住以外,剩下的房子基本上都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通过调研发现街道的部分安置小区外来租住户占比例高达50%以上。云林苑7个安置小区中,入住本地居民2947户8937人,外来暂住人口达1.74万。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受乡土观念、福利待遇等因素影响,跨村(社区)域安置的居民对将户籍、党组织关系迁出原村(居)委心存顾虑,担心一些既得利益(包括股金分红、福利待遇等)被取消,导致大量安置户人居住在安置小区,户籍、党组织关系却仍在原来的村(居)委,造成普遍的人户分离现象。以云林苑中区为例,就有来自原杨亭、原长大厦、原仓下等6个社区的居民集中居住于此。

二、集中安置小区居民关系的现状

居民归属感弱。集中安置小区居民往往几代人长时间在原来的村庄居住,短时间内离开故土搬入安置小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观念上都还没有真正转变。原先低密度、广范围的居住格局被高密度、小区间的居住格局代替,加上安置小区社区整体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迫使居民们改变原先村民的生活习惯,这对居民的情感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小区居住只是将安置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场所,“家”的概念也仅仅局限于个体家庭,“小区是我家”的归属观念还没有形成。

居民熟悉度低。云林街道各安置小区普遍存在跨村(社区)域安置的情况,以云林苑中区为例,分别居住有原杨亭、仓下、长大厦、钱家庄、春象、春雷6个社区的居民(图表)。而各原社区由原来的村改居而来,受传统乡土观念的影响,各原社区之间乃至各原社区的自然村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多。由此造成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居民甚至同一社区、同一楼道的居民不熟悉、不了解。这些社区的居民在短时间内搬入安置小区集中居住,比之于原先村巷式的居住格局,安置小区楼栋单元的居住格局使得居民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减弱。而本地户籍居民与外来新市民、租住户之间熟悉度就更低。

居民凝聚力差。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调研中发现,集中安置小区的居民由于本身相互间的熟悉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居民间的凝聚力不强。此外,居民习惯于在原先熟悉的居民间这一小圈子或有相同兴趣爱好而结成团队中活动。在此之外,一个安置小区的居民团结一致,共同促进小区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而在各安置小区里,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社会组织、团体介入引导,“一家有难大家帮”的社会风尚也还没有形成。

三、集中安置小区居民融合力弱的原因

小区管理服务不到位。受“人户分离”现象影响,集中安置小区内的居民的各项利益关系还保留在原户籍所在村(社区),小区内或没有社区居委会为居民提供福利,或虽有社区居委会,而只是单纯的办公场所,并未实现“属地管理”。由此,造成同一个小区中的居民分别与各自原属村(社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所居住地小区内没有一个机构为居民提供本地化的管理服务。

小区居民福利不均衡。同一个村(社区)的居民,居民福利统一,在与原来同一村巷的居民两两比较时,也不存在差异。而搬入安置小区集中居住后,同一小区的居民来自不同村(社区),村(社区)之间的集体经济的实力存在差异,而导致不同村(社区)之间的居民的福利也不尽相同,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同小区居民不同福利的现象。安置小区的居民在两两比较中,难免存在心里偏差。

小区乡土文化不浓厚。安置小区内,虽然也设计建设有公益宣传栏等载体,有关部门也进行了一定的氛围营造。但是仅仅凭借这些静态的展示活动,难以继承和培植出浓厚的乡土文化。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安置小区,且居住的主要对象是本地刚刚“洗脚上楼”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缺乏适宜居民广泛参与的、蕴含本土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活动。这也容易导致集中安置小区内居民融合力相对较弱。

小区人口结构不平衡。如前所述,安置小区房屋出租率高,部分安置小区外来租住户占比例高达50%以上,云林苑7个安置小区中,本地和外地人口数量比接近1:2。作为租住在安置房小区的外来人员,一方面容易受老乡观念影响,形成老乡抱团,导致自我封闭,难以自主融入;另一方面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较难以融入居住地小区。此外,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客观上也导致了在本地部分居民中存在排斥外地居民的情况。

nlc202309020639

四、加强集中安置小区居民融合力的对策

增强组织融合力:重构组织脉络,搭建全新的管理框架

拆迁安置工作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但由此带来的“人户分离”现象客观上造成了“百姓找社区难,社区找百姓也难”的尴尬境况,一个安置小区有多个村(社区)的百姓居住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此,按原属户籍实行分散管理的模式必须摒除,打破条块分割的统一的属地化管理模式必须建立。

安置小区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属地管理模式始终在摸索中前进。问题由来已久,对症才能下药。云林街道充分认识到加强安置小区建设与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大了对安置小区建设和管理的调查研究,将加强安置小区管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一是开展调查摸底。2010年起,街道对居住云林苑的居民分布情况进行了认真摸底,排查原长大厦、杨亭等6个社区居民在各安置小区的分布情况,并根据人口规模初步将云林苑划分为西区、中区、新北区(含自建房)、老北区(含小高层)、南区共5个管理小区,计划由原社区居民安置相对较多的5个社区进驻管理。在调研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安置型社区建设管理几点思考》、《云林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等调查材料,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依据。二是推进原社区进驻安置小区。2010年下半年,街道对各安置小区的硬件设施、会所使用等情况进行了摸底,为社区进驻寻找合适的办公用房。长大厦、杨亭、春象等3个社区根据本社区居民安置相对较多的原则,于2011年顺利进驻云林苑西区、中区和南区;而仓下、钱家庄2个社区则分别进驻新北区(含自建房)、老北区(含小高层)。原社区的陆续进驻开始为属地管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新建社区基础工作数据按“属地管理”要求全面梳理,楼道长等基础工作队伍进行新建,相关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也随之投入使用,一人多岗、一技多能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开始实施。

此外,在工作中发现,建议将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有关职能下沉,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社区管理与服务既要面向本地居民,也要面向外来人口。而针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要实现属地化管理与服务,强化外来人口与本地社区居委的联系。可以适时选聘部分外地居民为楼道长、公益组织负责人,实现共同管理、共同服务,推进外来人口的本地融入。

增强利益融合力:均衡利益分配,灌注牢固的体系支撑

同一个小区,不同户籍的居民,由于原属社区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享受着不同的福利待遇,“同区不同利”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安置小区的和谐发展。调研中发现,单纯地打破户籍壁垒并非难事,理清户籍关系背后的经济利益才是工作的重心。对此,较好的做法有:

缩小股金分红差距。以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转型试点工作为契机,按区“理顺关系、职能分清、人员分开,财务分立”的要求,将长大厦、杨亭、春象、钱家庄、仓下五个社区的社区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剥离,社区组织启用新名称,股份合作社仍然使用原有名称,居民享受社区的城市化待遇,股民享受合作社待遇。居民的股金分红和福利待遇等关系仍然留原经济组织,不因户籍迁移发生改变,以此打消安置小区居民的顾虑。同时为适应城市化转型发展新形势,加快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步伐,街道还同步组建相应的股份合作总社,即对原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作,以提高原有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也间接地使居民由村级股东转变为街道级股东,享受街道层面红利的再分配,实现股金分红的均衡性。

逐步统一福利待遇。首先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规范福利项目,或通过股金分红形式实现。其次逐步统一福利标准,确保居民能享受到无差别的救助、扶贫、优抚、养老、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

增强文化融合力:嵌入文化因子,塑造灵动的管理之魂

文化,特别是基层群众性文化具有天然的融合力,加强集中安置小区居民融合力应当积极嵌入文化因子。

一是应当培植家园文化。以相关的各类主题活动为引领,倡导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应当注重“双向服务”,即为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依据自身特点进行自助服务,由此形成循环式、闭合式的服务。引导居民树立“同在社区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拉近邻里间的距离,促进社区新风形成,有效增强集中安置小区居民的归属感。

二是应当培植公益文化。以党员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队伍为支撑,引入各类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在安置房小区内开展各类志愿活动。比如,利用开发区区位优势,开展企业与社区共建,利用企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发展;与街道机关部门结对共建,践行群众路线,在指导社区相关工作的同时,参与社区服务;真正将社区管理逐步由“百姓上门找社区办事”向“社区上门为百姓服务”转变。

以“绿动·爱巢”独居、空巢老人服务项目为例。该项目主要从老人们的生活保障、身体和心理健康、安置小区社区融合等方面的需求出发,以专业社工和青年志愿者为组织依托,按属地化服务原则,分云林苑老北区、新北区、中区、南区、西北区、西南区6个服务小组,陆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有困难我来帮”、“老年人沙龙”、“爱拍爱社区”等四个系列共20多次活动,共计服务空巢老人58户124人,独居老人38人,共96户162位老年人,服务达1347人次,志愿者服务时长达1482小时。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整合了街道团工委、老龄委、老年体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资源,为老人们提供咨询代办、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邻里互助等服务,让空巢独居老人尽快融入安置小区生活,也推进社区尽快进入属地管理的角色,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三是应当培植群众文化。应当进一步加大社区文体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百姓参与文体活动提供场地;深化“一村一团队”基层群众文体团队培育扶持工作,为百姓参与文体活动提供载体;设计开展多类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百姓参与文体活动提供平台。

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投融资问题分析 篇4

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财政对外举债似乎已成为必然选择。《预算法》规定,除省级人民政府外,地方政府不得举债,那么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就应运而生了。地方政府依托投融资平台公司,将原来由财政拨款建设的拆迁安置小区项目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以此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拆迁安置小区投融资现状概述

1、融资环境变得更复杂

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清查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并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2014年9月底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特别提到“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监管政策的日趋严格,使得部分融资平台将被排除在可融资主体的范畴之外。

2、融资成本变得更高

基于大环境,各商业银行纷纷提高融资门槛,除了提高贷款的基础要素,加大抵押物和反担保的要求外,还以咨询费、代理费、预收利息等方式提高隐性融资利息。以苏南某区投融资平台公司下属某子公司为例,2013年累计贷款6笔,利息率平均为7.93%,而对应的银行一般贷款利率为6.22%,上浮了27.47%。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利率尚且如此,其他企业可想而知。

二、安置小区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区不断扩张,农村安置住宅建设的需求量大,且拆迁户对房屋的质量要求更高,但是由于安置小区投融资的限制,安置小区的建设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1、从融资标的看,安置小区建设风险高、回报低,市场融资难度高

与其他项目相比,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项目运行的环境基本都在农村,用地手续相当不规范。从2014年度审计署土地审计后披露的情况看,“全国29个省本级、200个市本级和709个县在2008年至2013年间,通过收入空转(就是由政府融资平台拿地,但不实际缴纳出让金,而仅仅空做一笔账)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金收入1467.78亿元;发现违规协议出让、虚假‘招拍挂’或‘毛地’出让等供地14.43万公顷,违规以租代征、改变规划条件等用地21.86万公顷。”一旦国土督查部门上门查处,通过平台公司拿地的投资者不能通过拍卖土地来获得补偿以减轻损失。二是项目的需求方是政府,拆迁户是通过和政府结算来冲抵购房款,因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一方面政府资金捉襟见肘,数量有限;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政府负债的严查,导致地方政府很难通过担保的形式获得贷款,而正常的抵押借款和信用贷款早已超贷,在没有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足够的贷款就无法足额偿付工程款。付款的延迟必然影响投资回收率,所以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存在着高风险。

2、从融资主体看,政府财力有限,平台公司自身负债率过高,且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难以满足外来资本的要求

(1)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安置房建设缺口极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完成新农村改造大约需要18万亿元的资金,但据乐观的估计,中央与地方财政、国内外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社会资金总共能筹到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最多12万亿元,剩下的6万亿将成为巨大的资金缺口。”以某市区为例,2014年度,全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6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亿元,多数仅够用于“吃饭”,而截止当年已拆迁尚未安置的人员预计安置面积就有221万平米。根据2014年3月区政府组织的安置房清查结果,全区历年建设(含购买)的815.84万平方米安置房中,仅余存34.65万平米,去除老旧残破(顶底层漏渗水)和已有特定安置对象的房屋外,实际可用于自由安置的面积更只有不到12万平米,按每平米建造成本3000元计算,弥补历年的安置缺口就需资金62.7亿元,而区政府2015年还计划新建和续建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还有215.3万平方米,仅仅依靠公共财政投资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2)平台公司自身负债率过高,且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难以满足外来资本的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担负着整合政府垄断资源筹措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并在经营中以利润自我积累,形成偿债来源,减轻财政压力的任务。“然而,政府投入的城建资产大部分无盈利或盈利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还款现金流,无法实现地方融资平台良性的投融资循环机制。”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6576个地方融资平台,平均每个县2.3个,平均每个融资平台举债7.6亿元。

3、从融资方法看,平台公司融资手段缺乏创新,融资过度依赖土地增值收益,系统性风险大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广,习惯通过土地开发与市政建设带动土地升值,再转让或拍卖土地获得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的开法模式。根据审计署披露“县级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2011年,54个县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非税收入占比超过税收收入20.90个百分点”(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由此可见,财政性收入的增长,绝大部分源于土地成交的活跃,而一旦房地产形势不景气,地卖不出去,财政收入骤降,从而导致融资体系系统性风险增大。

4、从投融资安全和政府监管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尽管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不会像一个普通法律主体一样破产清偿;另一方面,各地国资管理部门尚无相应的风险预警或风险防范的制度,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只考虑短期内的经济数据,无法评估其行为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增一减之间,政府对投融资安全方面的监管已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三、拆迁安置小区投融资改革对策建议

1、中央政府应加速推进国家层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困境破冰进程

(1)中央政府应加速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财力。目前,中央将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如增值税、所得税等,划归本级或作为共享税,而留给地方的税种小而杂,地方政府财力中仅有部分来自一些小税种,其他有大量来自转移支付形式的中央补助。这既增加了资源收集、转移过程的成本,又不利于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当前财政体制调整中尽量要做到适度向地方政府倾斜,降低土地出让金这种一次性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改革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以前地方政府关注较少的“小税种”,提高税收在地方财力中的占比,降低地方财政土地出让的依存度。

(2)中央政府应创新融资方式,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参照“新三板”的做法,将自身条件较好的地方政府债务或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统一的融资窗口对外融资,如类似P2C互联网小微金融融资平台;或是允许地方政府有条件地组建金融服务公司或基金公司,参照PPP融资中只投资模式运营;也可以在充分试点和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地方政府债的规模。

2、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1)地方政府应推进投融资平台公司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明确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公司各自的定位。地方政府国资部门应履行出资人职责,下放经营权与管理权,不再插手融资任务等具体目标;平台公司应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坚决政企分开,规范企业财务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流向,不再“打通账”地使用融资资金,明确偿债责任主体,树立“谁用谁还”的理念。

要改革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营管理,积极适应新的融资方式。首先,应提高平台公司的透明度,推动投融资平台及时公开披露其信贷债务和资金使用。其次,推动市场化的融资行为,既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又可以提高决策民主性,使融资高效运行。

(2)各级审计机关应全面参与,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地方政府应主动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追究制度;应要求财政和国资部门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杜绝融资的随意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披露离任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增加债务若干,偿还历史债务若干,以此作为评价干部任职的基础数据之一;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关注一级政府的债务余额,通过类似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概念,计算绝对债务需要多少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能还清,以作为日后举债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就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审计结果答记者问[EB/OL].新华网,2015-06-28.

[2]周子涵:村镇住宅建设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马庆斌、刘诚:中国城镇化融资的现状与政策创新[J].中国市场,2012(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2年第26号[M].中国审计年鉴,2012.

安置小区的中秋夜作文 篇5

我家今年的中秋节过得和往常不一样,是在新家过的,这是一个安置小区,中秋夜在小区新建的篮球场举行,篮球场上搭建了一个大舞台,在舞台的旁边方形条桌环形摆开,每张桌上放了大果盘,盘里都放满了各种食品:有老人爱吃的松软的花生酥;也有孩子们喜欢的坚果、糖;还有水果。果盘顶上放着切开而没有分开的大圆月饼。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小区。

夜幕降临,主持人上场了,他手中拿着话筒声情并茂的`说:“乡亲们,今天是我们富源小区业主入住的第一个中秋节,我们这个小区是由过去的镇岭上街、中街、店下街及文南路的住户组成的,今天我们在一起表演节目来庆祝中秋节。”随后丰富的节目开始了,有广场舞、独唱、合唱等。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甭提多有劲。我最喜欢看的是小品《我就是不搬迁》:只见两个机关工作人员上场,说“今天我们是第几回来他家了?”叔叔,求求你答应我们吧,搬迁吧!你的困难很多,你要相信党和国家,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的。”与他们对话的是老李,他一人坐在那抽闷烟,一声不吭。老李已经六十多岁了,儿子四十多岁还没娶上媳妇,现在住的地方“脏、乱、臭”,终于老李开口了,他要求政府给他儿子找工作,娶媳妇才肯搬迁,这时上来了一位阿姨说:“老李呀,你相信我,怎么样?”老李这时才抬起头来,“如果不能实现,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家,怎么样?”阿姨想了想说:“行,如果不能实现,就按你说的办。”就这样老李家终于搬迁住进了新房。这不老李家的喜事来了:在社区的帮助下,老李找一份在社区当保洁的工作,儿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圣农集团上班,当上了班长,又娶妻结婚,那个场面快乐的呀,一对新人还向我们撒了许多喜糖,把表演推到了高潮。这一切要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才住上了高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区的人们心里都有同感。

安置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探索 篇6

关键词:西安航天城,安置小区,规划,建筑,设计,以人为本

1 小区概况

西兆余村安置地块位于西安市东南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简称西安航天城) , 地处少陵塬, 仰望揽月阁, 俯瞰樊川道, 毗邻城市运动公园和中湖公园, 区位条件优越。用地为西兆余村原址, 占地面积约4.6公顷, 计划安置该村350户, 1400人。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其中商业及公共配套面积约3万平方米。小区西邻雁塔南路, 北达香堤路, 东临神舟三路, 南抵航天南路。地块现状为村民宅基地和部分农田,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高差约2米。

2 小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不断加速, 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造成城市郊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和住所。安置小区是政府为了安置失地农民而投资兴建的居住空间。虽然三十多年来各地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安置小区, 但因为经济、政策和技术等原因, 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归纳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问题: (1) 规划设计规模普遍偏大。小区规划设计规模是根据安置的人数和一定的安置标准确定的, 因此安置小区的规模大小不一, 但往往偏大。根据国内专家研究, 居住规模150米或4公顷用地的结论为宜[1]。而西安市安置小区规划设计用地规模大多在10公顷以上, 规模明显偏大。 (2) 规划设计总体规划布局单调或杂乱, 缺乏美感。安置小区往往受用地、容积率、日照等条件的限制, 造成小区总体布局为简单的行列式或者呈现出无规律排布, 且建筑高度参差不齐看, 影响住户的居住感受。 (3) 规划设计总体缺乏人文关怀。很多小区没有地下车库, 道路交通组织为人车混行互相干扰;绿地面积不足, 有效组织成系统, 无景观小品、休息座椅、健身等设施, 造成绿化品质低下;室外空间没有形成院落, 室外公共交往空间缺乏, 这些都与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相背离, 使得的村民缺乏一种强烈的“家”的感觉。 (4) 规划设计配套设施不健全。安置小区大多地处城市新区, 位于城市边缘。由于投资、用地、配建标准、建设周期等因素, 普遍公共设施配套不足。道路交通设施、菜场、活动中心、卫生室等, 给住户生活造成极大地不便。 (5) 建筑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很多安置小区, 特别是地段较好的区域, 由于寸土寸金, 容积率过高, 基本上在5.0以上, 许多甚至有达到10.0, 造成小区总体居住品质差。套型上有采用一梯八户, 甚至一梯十户, 在日照、通风、采光上出现许多问题, 居住品质极差。复杂的交通, 公摊面积较大。立面设计构图复杂, 色调过繁杂。

3 设计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征地拆迁是我过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拆一代”承受着由农业生活方式直接转向非农生活方式的剧烈转型, 我们认为安置小区的建设不能一刀切式的将村民与原来的生活割离, 在安置小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强调生活方式的延续性, 增强住区的社区归属感, 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2]。

3.2 弹性设计原则

设计要富有一定的弹性, 从横向来说要既满足村民的需求, 又要满足租户的需求;从纵向来说既要满足当下村民的需求, 又子孙后代的需求。

3.3 公平均好原则

村民原有的收入水平、生活理念、住小区等条件趋于同质化, 在安置小区的设计中要在室外交往空间、景观绿化、建筑设计等方面尽量缩小差异, 体现公平原则, 充分保护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

3.4“四节约一环保”原则

在设计中要处处贯彻“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原则, 例如在地下空间增加采光井和通风井, 在套型设计中采取明厨明卫, 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光源和自然通风。努力为住户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 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4 总体规划设计

小区地块总体呈矩形, 东西宽约230米, 南北长约200米, 建设用地面积为4.58公顷, 符合邹洪、周俭等的研究结论, 用地规模适宜。小区容积率为3.5, 兼顾了经济性和舒适性, 建筑规模适度。

根据场地条件分析, 结合安置要求, 小区共设12栋高层住宅楼 (含2层沿街商业裙房) , 1栋3层商业楼 (含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办公、卫生室等公共配套设施) , 1栋两层幼儿园, 设置地下车库 (含车位、人防、水、电、暖等设备用房) 。从延续村民居住习惯的角度, 采用了庭院式空间布局, 通过12栋高层住宅错落有致地围合成一个围透结合的私密内部庭院。整个小区平面呈“两心一轴两环”功能结构, 其中:两心为庭院内东北和西南两处公共活动广场, 即可用于村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 又可为集会、红白事等公共活动提供空间;一轴即为连接主次出入口, 贯穿小区的“L”型景观轴线;两环即内环 (即漫游步道) 和外环 (即消防环线) , 通过轴线将绿地、广场、公共配套建筑串联起来, 形成有机联系的室内外公共空间。在庭院内保留了原村址内老槐树, 力图留住村民曾经的记忆。分别于南、东设主次出入口各一个, 采用人车分流交通方式, 院内不设停车位, 避免汽车对院内住户的干扰。

5 建筑设计

5.1 套型设计

参照西安市当地有关经验, 结合村民及租户家庭结构类型进行设计, 对多个套型进行筛选优化后, 选定90平米两室和120平米紧凑三室两种套型。其中90平米户型既可以满足单身家庭、夫妻家庭与核心家庭[3]的需求, 又可以作为出租户型。120平米户型紧凑三室满足夫妻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需求。小区住宅为保障房, 是政府无偿提供给被拆迁村民, 而同期市场售价为5500元/平方米, 租价为1500-2000元/月。

5.2 立面设计

村民原有住宅的大多为90是年代修建, 以砖结构多层为主, 外立面为红砖。小区建筑风格为现代简约风格, 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到“少就是多”的观点, 因此外立面设计采用三段式, 追求极简的构图和色彩搭配的, 构图上以800*1200的分隔为主, 辅以竖向条纹;色彩上以黑色为底色, 以砖红色为主色调, 辅以白色。

5.3 公共配套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 按照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千人指标规定, 为小区配建三层商业、两层沿街商业裙房和三层9班幼儿园各一栋。在商业楼及裙房内设置村委会、社区委员会、卫生室、便利店、菜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其余商铺每个村民按一定面积拥有产权, 或自营或出租均可, 即可满足住户日常生活需求, 又可解决村民生计问题。另小区不仅单独设计里地下车库, 而且根据发展需要, 设计了部分充电车位。

6 总结

在西安航天城西兆余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当前安置小区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一套相对健全设计方案, 最大限度地增强村民归属感, 也为城市营造宜居、和谐、公平、文明的人居环境, 是对安置小区设计问题的一次探索。

参考文献

[1]周俭.住宅区用地规模与规划设计问题探讨.城市规划, 1999 (1) :38—40.

[2]冯婧, 龙德才, 拆迁安置小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城市问题2006 (4) :99-102.

安置小区 篇7

一、调查研究

在追踪调查中,大多数的调查者文化程度不高,这样也更反映安置小区中出现的问题。经过问题反馈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被调查人员对于小区中的园林绿化不是很满意,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意,没有足够的交流空间,园林的维护管理制度差等等。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建造者没有根据拆迁农户群体的特殊性来考虑,而是采用了普通类型小区的建造手段,最重要的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相关学者或者有关人员的重视,也就缺乏这方面的解决措施。

二、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的特点

1、农村到城市的改变

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农村内部环境也随着城市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分散的院落变成了拆迁安置小区,而小区内整洁的高楼、平坦的道路、现代的基础设施和可以玩耍观赏的园林绿化取代了农户门前的弯弯小河、院里饲养的鸡鸭、田地里的耕作用地和邻里之间的串门聊天等等这些原生态的农村现象。依据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青年人是比较满意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来说这种改变不仅是不适合甚至是一种煎熬。

2、邻居之间的交往

在现代社会工作量大,竞争压力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较低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使得邻里之间的关系不亲密。拆迁农户安置小区和普通住宅小区不一样,是一个村的居民搬迁到一个住宅小区,所以邻里之间关系较为亲密,而拆迁安置的小区就起到了承载邻里交流的作用。

3、传统观点的继承

农村生活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到拆迁重建的安置小区。这些传统观念相对来说也使社区能够健康发展,像邻里和谐,相互交往沟通,把社区看成是一个大家庭等等。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水平不高,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这些制约了小区的发展,因为一些传统的观念不并能适用于现代的小区,比如随便建造建筑物,把公共用地变成自己的私人领域等这些不公平现象。

4、生活形式的发展

因为拆迁,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虽然身份变了,但是思想和生活方式还是一样的没改变,而这与现代安置小区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差距,与此同时就会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是居民在安置小区的生活环境下不适应的表现。像占用楼道,串门需要爬楼梯,在露天烧火做饭等等。不仅影响了小区的卫生造成安全隐患,也牵扯出一些社会问题。

三、解决措施

1、如何规划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行列式是目前中国大多数拆迁安置小区采用的布局形式,这种形式样式较简单,绿化覆盖率低,私人空间多,这种环境下,居住的居民会缺少家庭的感觉,个人意识比较强烈。所以,拆迁农户安置小区要改变这种一开始就设计不合理仍继续采用的模式。住宅在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到居民群体的特殊性,将农村居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社区中,增强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比如:采用多样式的建筑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采用和农村较为相似的建筑模式、采用乡村的材料等等,这些措施对于居民来说有利于他们融入到新环境中。

2、如何设计

根据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的特点,这类小区的设计应在普通住宅小区的基础上,注意几下几点:

1)有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对于居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使他们能够保留对之前居住地的美好回忆,对于新的居住地也有更加强烈的亲切感。

2)扩大公共交往空间,依据调查,人们对于安置小区最大的不满在于没有办法串门交流。根据这个特点,建造者应该从人情出发,根据不同人的交往设计不同的园林景观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也要配套相应的设备等等。

3)有一定的田地,农民搬迁到城市还是舍弃不了自给自足的习惯,总想自己种些菜,根据居民的这个需要,可以单独开辟一块田地以供居民种些瓜果蔬菜,这样不仅满足了居民的需要,对于生态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改善。

4)方便的交通,居民在空地上进行沟通或者儿童玩耍时应注意有足够的安全空间,就是自行车和机动车不要威胁到人身安全,给居民以安全感。

5)文化沟通,根据当地居民特色,可以采取一定文化措施,比如广场舞、小品等文化形式来反映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拆迁重建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经济的发展已不能在局限于几十年前的建筑规划,农村也就因此变成了城市。同时不能忽略农户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没有对于“家”的认知。所以,不仅要从规划设计方面改善农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融入到社区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定得文化载体,使居民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增强他们对于安置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成城市分为三步:拆除——重建——再安置,而再安置的拆迁户小区与普通的住宅小区相比有其存在的特殊性。现在对于安置小区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农村拆迁变成拆迁安置小区的居民变化,找出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并从规划和设计这两个方面来寻找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对于拆迁安置小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样对于拆迁农户重新塑造家园氛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此同时也在该类型的居住用地方面的绿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绿地规划,绿地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封雪晴.长沙市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安置小区 篇8

南靖县河坑土楼群落是“福建土楼”最为密集的群落, 是“福建土楼”申请《世界遗产名录》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个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沿“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不足500米宽的狭小地带上集中布置的被称为“地上北斗七星”的七方七圆两组土楼, 呈现出气势恢宏的星象奇观 (见图2) 。偌大的土楼建筑群, 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 给田野平添了一道壮丽的景色, 展现了融山、水、田、宅于一体的山村风貌 (见图3) 。

(一) 选址

为缓解土楼居住人口过于密集的状况, 改善人居环境和清理影响河坑土楼群落保护的建筑, 必须建设安置区, 妥善安置疏散的居民。经多方研究决定, 河坑安置小区选址在河坑土楼群的北面, 虽然相距不到500m, 但由于有天然的河流和山丘作为隔离过渡带, 使得河坑安置小区在不影响河坑土楼群落保护的前提下既便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又可确保两者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见图4) 。

(二) 规划构思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的布局讲究“境态的藏风聚气, 形态的礼乐秩序, 势态和形态并重, 动态的静态互释, 心态的厌胜辟邪”等, 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处理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时, 注重利用自然形成“无趣”, 对外相对封闭, 内部却极富亲和力和凝聚力, 以适应人们居住、生活、生存、发展的物质和心理需求。“福建土楼”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魅力, 不管是单体拔地而起, 岿然矗立, 还是聚落成群, 都蔚为壮观。有的依山临溪, 错落有致, 有的平地突兀, 气宇轩昂;有的大如宫殿府第, 雄伟壮丽, 有的玲珑精致, 巧如碧玉;有的如彩凤展翅, 华丽秀美;有的如猛虎雄踞, 气势不凡;有的斑驳褶皱, 尽致沧桑;有的丝滑细腻, 风流倜傥;有的装饰考究, 卓尔不群;有的自然随意, 率性潇洒, 但却与蓝天、碧水、山川、绿树、田野阡陌、炊烟畜牧交相辉映, 浑然天成, 构成了集山、水、田、宅为一体的天地人和谐、精气神相统一的美丽画卷。

“福建土楼”贴近自然, 村落与田野融为一体, 展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田园风光和务实的循环经济;尊奉祖先、聚沃而居的遗风造就了优秀的历史文化、淳朴民风民俗、深厚的伦理道德和密切的邻里关系。这种“清雅之地”, 正是那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长期生活在枯燥城市的现代人所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想所在, “福建土楼”必然成为众人观光旅游和度假的最佳选择。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 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要求, 因此, 保护土楼、开发创意性土楼文化产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此, 在河坑安置小区的规划中, 就要求在弘扬传统优秀民居聚落布局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土楼文化特色。福建西南部山区曾经十分发达的传统农业稻草文明为福建大型土楼集体住宅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姓氏聚族而居的物质基础。规划中, 在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上, 小区每种基本户型在同样的面宽和进深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户居住型、两户居住型、分层公寓型以及连接东西向布置客房的尽端型四种户型, 以适应居民不同的需求。

(三) 小区布局

小区不仅要安置搬迁居民, 也要重视安置农民的生活, 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对土楼进行保护。为此, 安置小区的规划布局在考虑搬迁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 还特别安排了为适应发展假日经济所需要的服务业 (为城里人和各方来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房屋出租和客房服务) 。通过统筹山、水、田、宅的总体规划, 努力实现村庄的产业景观化, 使村庄的经济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 发展第二产业 (农副产品的加工业) 和服务业, 为各方来客提供活动内容丰富、类型各异的“乡村文化”活动。

规划中, 理顺道路骨架, 使小区干道和县级公路衔接, 形成环状的道路网, 保证小区的交通需求。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分为中心绿地、院落绿地和线型绿化, 以南北朝向多户拼联为主的低层住宅和东西朝向客房形成犹如方型土楼的建筑, 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大小各异, 使其与周边道路、山形地势、自然水系互为融汇, 相得益彰, 既提高了土地使用强度, 又传承土楼文化。灵活的布局形成了造型独特和极富变化的天际轮廓线, 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见图5) 。

(四) 建筑设计

1. 低层住宅的设计

在低层住宅设计中, 为了突出展现新农村住宅使用功能的双重性、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服务对象的多变性、建造技术的复杂性和地方风貌的独特性等五大特点以及包括厅堂文化、庭院文化、乡土文化的建筑文化, 每户住宅都设置了内天井, 以确保多户拼联时, 所有功能空间都具有独立的对外采光通风系统, 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了便于使用和布置, 设计采用了A型和B型 (见图6、图7) 两种类型的低层住宅。

2. 客房设计

客房均布置在群楼的东西两侧, 设单侧走廊, 与南北座向低层住宅的尽端相连, 形成连续尽端型低层住宅。

3. 造型设计

安置小区 篇9

1 钱江世纪城利一村安置小区设计

杭州萧山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正在通过各种有利途径完成着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结构转换。钱江世纪城利一村安置小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该安置小区地块东面为市政路, 南面为24 m规划道路, 西面为42 m规划道路, 征地面积96 054.5 m2, 其中总用地面积为86 384.5 m2。规划建设为高层住宅及其配套服务用房。

1.1 设计概念和原则

1.1.1 突出人本思想

设计重视“以人为本”, 力求营造一个具有强烈邻里认同感的建筑空间, 使村民传统邻里交往模式在安置后的新型住宅小区中得到彰显。

1.1.2 注重生活品质

科学设计小区构架, 合理组织交通网络, 强化多层次景观设计, 完善公建配套设施, 使村民在小区中生活更舒适和方便。

1.1.3 追求简洁自然的现代国际主义风格

钱江世纪城是杭州城市新区, 是城市的延伸和发展, 小区设计体现时代气息, 力求塑造清新、简洁、现代的建筑形象, 更好的融入整个钱江世纪城的城区建设, 并成为一道清新亮丽的建筑风景线。

1.2 总平面设计

1.2.1 总平面布局

根据基地条件及业主需求, 对小区进行合理分区, 并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 建立科学有序的整体架构, 做到人车分流。

1.2.2 入口组织及交通

根据基地周围道路情况, 沿着地块南侧规划道路设置小区主入口, 沿小区东侧市政路设置小区车行入口和一个消防通道, 在小区西侧沿规划道路设置一个消防通道, 使小区形成一个有序安全的有机整体。

1.2.3 绿化景观空间设计

本案景观设计以自然现代和极具人文气息的风格为主题, 层次分明, 强调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并实现良好的建筑景观均好性, 使住户享受到最充分的自然景观, 景观设计中结合动静分区, 将运动健身布置在小区最北端, 将绿化布置在小区中心区域, 使住户在景色宜人的环境中生活、交往。

1.2.4 交通、停车

在基地南侧设置小区主入口, 在小区东侧设置小区车行入口, 东、西侧各设置小区人行次入口, 为住户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合理组织交通。小区实行人车局部分流, 车辆通过车行道路或直接进入地下车库, 或泊于地面临时车位, 人行通过各入口或进入小区中央景观风情步道, 或进入各住户单元楼。各级道路有联系, 共同组织成一个完整、高效、动静分区明晰的小区内外交通脉络体系。

1.3 建筑设计

1.3.1 户型平面

户型设计充分考虑居住生活的舒适性, 注意平面布置与使用功能的有机结合, 考虑各个空间的专用性和合理性, 保证它们之间既有方便的空间联系, 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做到动静分区, 并尽可能做到户户全明。

1.3.2 竖向设计

本工程由18层和25层高层住宅建筑组成。

1.3.3 造型设计

层次丰富, 细部不乏精心雕琢, 注重色彩及外墙材质的搭配, 充分考虑住户的观感及空间使用, 创造清新雅致的居住氛围。建筑外立面材料主要采用驼色面砖与涂料相结合, 透明玻璃与金属杆件的灵活运用与厚实墙体虚实对比, 体现建筑的时代感;飘窗、落地窗、景观阳台的充分运用, 使室内外情景交融, 相互渗透, 创造了一流的居住空间。

2 利一村安置小区特色设计

2.1 前期调查

相对于城市商品住宅区入住居民的不确定性, 拆迁安置小区在房屋上市交易前已拥有其特定居住群体——安置居民, 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安置居民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所以在此次规划建筑方案设计中, 主要设计人员多次前往萧山利一村, 对当地村民进行调查探访。该次调查主要针对两方面:1) 对居民进行居住意向普查, 以掌握房型、面积标准、区位分布、住宅价格、配套设施等因素资料, 达到了解村民意愿的目的;2) 了解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 劳动娱乐, 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特殊情况。

2.2 针对调查结果所作出的针对性设计

2.2.1 东不超高, 西不超前

在调查中, 设计人员发现, 当地村民对于规划建筑布局有其自身的理论——东不超高, 西不超前。具体来说就是东边的建筑不能高于西边的建筑, 西边的建筑不能超前于东边的建筑。所以在总图布置上尊重当地住户的风俗来处理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整个地块最西南的三幢建筑层高最低, 为18层, 并且也处于地块的最前面即最靠南面, 其他的建筑都为25层, 在位置上都处于这三幢建筑的同一纬度或者北侧, 并且整个小区的建筑布置无一例外的遵循这一原则 (见图1) 。

2.2.2 红白喜事场

根据设计人员对当地村民风俗习惯的调查, 发现他们对于红白喜事的处理方式与城市居民大不相同。因为在同一个村庄中, 大多数居民之间或多或少有亲戚关系, 即使没有亲戚关系也有乡里之情, 并且村中往往有大片的空地, 所以有红白喜事时, 村民倾向于在村中空地摆酒请客, 而不像城市居民大多在酒店请喝喜酒, 在殡仪馆开追悼会。这些村民在搬进安置小区之后会有一个很长的缓冲过渡时期, 不可能放弃根深蒂固的风俗而直接接受城市居民的处理方式。所以在规划设计中也根据村民红白喜事的办席特点, 在小区内布置了两个会所。其中白喜会所位于小区的东北角, 并单设出入口。考虑该会所功能对住户心理的干扰, 除在位置上尽量隐蔽布置之外, 会所的出入口开设方向也十分讲究, 设置特殊45°角, 使该会所出入口方向既不正对外围规划道路, 也不冲撞任何一幢住宅, 对小区干扰降到最低, 且通过绿化等将其尽量隐蔽, 而红喜会所设于小区西北角, 与规划奥体中心 (钱江世纪城规划中的一个大型体育运动场所) 遥对, 不干扰正常住户生活, 又便于红喜事的使用。

2.2.3 户型布置

村民以前的住宅大多是独门独院, 通风采光良好, 所以在安置小区户型设计中尽量全明设计, 并且户型有利于通风采光。根据村民的家庭结构和政府的政策意见, 合理设计了户型比例, 其中三房两厅适合三代人居住的户型占大多数, 同时也有一室两厅、两室两厅和四室两厅供不同家庭结构选择。

2.2.4 单体和绿化布置考虑均好性

单体布置均匀, 并与绿化设计紧密结合。在小区功能上净化与调节基地内的空气质量, 降低外界噪声, 改善小气候;在形式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 合理搭配树种, 与水景、小品、草坪、小径、建筑等形成优美整体的居住环境, 提供居民良好的活动、娱乐天地, 让家家户户都有良好的窗外景观, 以便于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2.2.5 间距及层高

小区建筑之间的间距除了满足最低的日照需求以外, 还根据农民的生活特点, 比之一般住宅小区再适当放宽。建筑层高也放宽到2.9 m, 尽量在经济和安置村民的使用心理之间取得平衡。

2.2.6 增强小区的社区归属感

安置小区的多数居民在迁移前都居住在利一村, 他们对邻里交往的潜在需求十分强烈, 尤其是老年居民。因此, 这次住区规划建筑设计十分重视交往空间的设计, 充分考虑村民交流需要, 在新小区能继续保留以往的生活习惯, 创造多样化、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 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空间, 把“观赏空间”与“交流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绿地内设置游戏场地供儿童玩耍。与此同时, 在铺地旁边设置座椅, 供成年人休息和看管小孩, 形成了一定的“交流空间”, 邻里关系自然而然会变得密切融洽。同时它也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 儿童在此游玩更能让家长放心。

3 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城乡交界用地进行城市化改造, 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进行转变是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配合的一项综合课题, 给我们建筑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议题。针对特殊的有独特文化生活背景的居住主体——农民,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尊重客观生态形态, 重视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和居民生活风俗习惯, 营造出宜居和谐的安置小区是广大安置居民的心声, 也是我们建筑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安置小区 篇10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国家发改委近期同意将苏州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共同富裕、“四化”同步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金融制度改革等8个示范区;到2020年, 城镇化率超过85%, 基本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至2013年底, 苏州市全市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了工业园, 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52.2%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 累计140多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苏州通过“三集中、三置换”让110万农民变成了新市民。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农村居民将宅基地和自建房置换成社区产权房、将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城镇保障和社区合作社的股权之后, 农民都过上了住高楼、领工资、拿分红的新市民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独门独户的居住生活, 突然要转变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尤其对于年纪稍长的农民来说, 他们所受的教育水平均普遍较低, 失去土地后, 对于纯农民来说就处于失业状态, 拿着政府给予的失业补助金和拆迁安置补贴费, 生活基本稳定;而一些即便有工作的农民, 收入也很低廉。所以要他们来支付相关物业费用和维修基金他们是肯定不乐意接受的。另外, 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的影响, 很多居民还很迷信, 他们经常会在小区经常搞一些迷信活动, 以上种种都给小区的物业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

2“城乡一体化”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

2.1 物业管理难度大

农民通过土地置换刚住进拆迁安置小区时, 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就更别提根除了, 这就给物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1.1 绿化被肆意破坏。

居民化后农民什么都得花钱, 连蔬菜还得花钱购买, 这时候农民就会在小区的空地上“见缝插针”地种菜, 更有甚者直接将小区的部分绿化带铲除, 然后种蔬菜。

2.1.2 小区环境脏、乱、差。

农民在农村养成了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 家庭的日常生活垃圾农民会随意地丢弃在农地, 所以农民进了社区以后也会习惯性地将一些大量的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小区绿化带或地面, 更荒谬的是, 部分农民还会直接将一些垃圾直接从楼上往下扔。

2.1.3 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为图出行方便, 部分居民为了避免绕路, 就会直接踩踏小区绿化甚至人为破坏小区四周的封闭护栏, 久而久之, 小区草坪变成了道路, 护栏的豁口不仅越来越多还越来越大。这不仅造成了本小区的安全隐患, 还给相邻小区的安全造成的很大的问题。

2.1.4 住宅挪用问题严重。

正规的小区居住和商用都是明确规定的, 住宅物业的用途就仅供居民居住, 商业用房就仅用于经营, 管理起来十分方便。但是在拆迁置换小区内, 住宅挪作商用, 尤其是车库挪作商用现象十分严重, 车库挪作商用的安全隐患较大, 事故频发。但是农民为了能多挣一点房租就铤而走险。

2.2 物业费收取困难

安置小区内居民无论是文化水品、还是综合素质或是经济收入, 都处于偏低水平, 他们不太能理解社区建设、物业管理跟他们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反而他们会觉得住房子为什么还要交费,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一些农村居民更是没有物业管理的概念, 所以这些业主就会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即便是一些年轻的业主有物业管理的概念, 但是让他们自己掏出钱来交物业管理费, 他们还是会有诸多的不愿意, 即便是愿意缴纳物业费的, 他们能承受的标准还是相对较低的, 所以现在大部分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收费标准是按户收取, 根据面积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但也仅仅是一个月几块钱或十几块钱。拆迁安置小区业主不交物业费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没有改变过来。

2.3 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率低

拆迁安置小区里的居民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难度很大, 同时由于物业费收缴率低也直接导致物业管理资金紧张。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要想正常开展, 需要的资金还是相当大的, 但是由于存在严重的收支不平衡, 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物业公司不但很难收取物业费, 还要承担由于业主对环境 (如草坪践踏、围墙护栏被撬等) 的破坏需要修理和维护的巨额费用, 所以说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是一个低利润高风险的行业。

3 改善“城乡一体化”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业主的物业管理知识

3.1.1 加强小区业主有关物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宣传。

物业与业主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只有加强与住户的沟通交流, 才能搞好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只有让业主真正的了解物业这个行业, 才能让物业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所以物业应该向业主宣传物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物业管理工作座谈会, 宣传物业管理政策, 汇报物业管理工作, 听取业主意见, 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要让业主明白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3.1.2 加强物业与业委会的友好关系。

物业与业委会是相辅相成的, 业委会代表了全体业主的想法和意见, 是连接物业与业主的桥梁。业委会是帮助广大业主自觉维护小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对于拆迁安置小区来说业委会作用就更溢于言表了。物业公司可根据拆迁安置小区的实际情况, 尽量劝服各村委书记或村里有威信的村民为业委会委员候选人, 成立安置小区业主委员会并担任要职。这样业主委员会, 既能代表全体业主更好地维护全体业主的利益, 又能教育、引导广大业主配合小区的物业管理, 从而共同维护小区的建设。

3.2 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业主最看重的就是物业的服务质量。只有服务质量好了, 业主才能心甘情愿的交费。首先应该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接触业主最多, 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业主才能更好地享受服务;其次要提高物业人员的办事效率。针对业主提出的问题, 应该尽快处理, 并且在短时间内给予答复。对于业主报修的问题, 要及时回访, 询问业主的意见并做出适量的调整。

3.3 为部分居民解决就业问题

物业管理公司可以考虑面向小区内没有工作的居民提供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 经培训考核合格后, 让他们参与小区的物业管理, 如保洁、安保、客服管家等工种, 由于他们的加入, 他们更能体会到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全体业主积极配合物业管理的必要性, 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劝解、影响甚至改变小区住户的不良生活习惯, 从而让广大的农民逐步适应现代化的社区生活。这样不仅能解决部分农民的失业问题,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物业管理与社区维护的成本。

3.4 多渠道筹集资金

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部分拆迁安置农民有的由于生活困难一时难以全额负担物业管理费, 有的由于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不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按照政府、企业、住户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 来有效地整合物业管理的资源, 不断完善物业管理工作。一是摆事实、讲道理, 阐述“无物业管理, 小区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的利害关系, 劝服当地政府、村委从城镇长远建设利益出发, 从土地收益中拨付一部分用于支付物业管理费用, 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将这部分费用支付给物业管理公司。二是由于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低, 开发公司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住户仅仅承担保洁、保安费用, 这样就可以降低物业费的收缴标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业费的收缴率, 其余的收费项目如绿化费、管理费、维修费均由开发商承担。三是增强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 对于小区内的商业街、店面房、停车场等可以交与物业管理公司来经营, 物业公司可以从开展的多项经营服务的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来弥补物业管理费用的不足。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 它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但是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才能让农民真正的居民化,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蒋英.常州市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之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2]羌伯华.加强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思考[N].南通日报, 2010-8-25.

[3]李明才.旧小区物业管理政府支持是关键[J].中国物业管理, 2009 (10) .

[4]高业芹, 高业芬.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2010 (08) .

上一篇: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下一篇:果蔬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