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安置

2024-10-04

职工安置(精选7篇)

职工安置 篇1

建立企业破产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及党中央提出的“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我国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发展历程, 针对现行法律制度条件下, 国有企业破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借鉴德国安置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的成功经验, 建立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保护基金 (以下简称破产保护基金) , 来解决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 以求对国企改革有所助益。

一、我国国有企业破产的历史进程和安置职工的措施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法律制度环境下, 我国国有企业破产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和尝试阶段, 初步建立法律制度。1986年12月2日, 全国人大颁布了《企业破产法 (试行) 》。1994年10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了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费用, 首先从破产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拨付, 这一文件解决了困扰政府的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问题, 为国有企业破产拉开了序幕。这一阶段仅是在少数城市进行试点, 财政资金投入很少, 在职工安置中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尚未凸现出来。

第二阶段:失控和无序阶段, 破产企业数量增多。1997年在全国掀起地方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高潮。大量银行债务被一笔勾销,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成千上万的职工不得不离开原先的工作岗位。多数破产企业的职工只是从变卖资产中拿到数千元的补偿金, 也没有社会保障机制对下岗或失业者进行补助。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破产是无序的, 很多破产方案不够成熟, 在职工安置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职工利益没有保障, 职工承担了改革的主要成本, 部分职工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形成了许多不安定的社会隐患。

第三阶段:整顿和规范阶段, 扩大政策性关闭破产范围。2000年国务院开始对资源枯竭矿山等国有企业实施大规模的关闭破产, 至2005年底全国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达4 193户, 核销金融债务3 103亿元, 安置关闭破产企业职工818万人。在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过程中对职工安置问题, 有五项配套政策, 核心内容是:1、对工伤残、抚恤人员一次性计提10年费用;2、对在职职工发放一次性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3、对企业办社会职能部门移交地方管理, 计算3-5年运行和人员费用;4、对离退休人员一次性缴纳10年社会保险费用;5、对拖欠职工工资、伤残、抚恤等费用一次性清偿等。这五项政策保障了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的生存权利, 为职工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并成为以后各级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参照标准, 使大规模国有企业退出和政策性破产有了政策依据。

第四阶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阶段, 集中实施困难国有企业破产。2007年国务院明确了政策性破产的最后期限, 2000多户国有企业被列入政策性破产的名单, 自此以后, 中央财政将不再负担国有企业破产的补助资金。这一时期, 中央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关闭破产的相关政策, 拓宽了破产企业职工的权益空间, 进一步落实关闭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措施, 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拖欠职工个人费用, 加大对关闭破产企业下达亏损补贴等。但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执行, 都是针对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企业的职工, 因此政策性破产结束后, 还将有大量的地方国有企业进入破产状态, 需要在新的法律制度下进入依法破产程序。

第五阶段:依法破产阶段, 实施新的法律制度。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破产法》规定, 2006年8月28日《企业破产法》公布之日, 是界定职工债权和担保债权清偿顺序的分水岭, 在《企业破产法》公布之前, 一个企业破产后的所有财产都可以优先清偿职工债权, 而在《企业破产法》公布后, 如果一个企业破产, 它设置担保的财产如厂房、设备等将优先清偿给银行或债权人, 但未设担保的财产则将优先赔偿给职工。债权人权益优先的规定为大多数国家所遵循, 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在新的法律制度下, 国有企业破产其职工安置问题主要是通过《劳动合同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有关规定来解决。但许多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且未改制的国有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工资拖欠等历史性欠账问题, 必然成为这类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

二、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纳入社保体系的障碍

国有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 其债务问题主要是通过银行呆坏账核销的方式予以解决, 企业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 不足部分由财政支持, 国有政策性企业破产的核心问题是职工安置。

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破产法》规定, 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 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以破产人无担保的财产优先清偿;破产人在本法公布前所欠职工的上述费用, 以破产人无担保财产优先清偿后仍不足以清偿的部分, 以破产人有担保的财产先于债权人受偿。由于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长期的历史性拖欠, 当企业破产时往往已无资金可用于解决社保欠账, 造成这些破产企业职工不符合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 无法按照破产法的初衷通过社保体系解决企业职工安置问题, 并且无法按《劳动合同法》对职工进行法定补偿, 由此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企业破产法》对以下两类国有企业实施破产时, 今后将会涉及上述问题。

(一) 难以生存的地方性国有企业

一些严重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地方性国有企业, 前期没有进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 在新的法律制度下, 这些企业必然要通过依法破产的方式进行破产清算。这类国有企业一直未能及时进行重组或破产, 主要障碍就在于用现有资产变现后, 资金不足以安置职工。破产停滞也造成了企业资产价值缩水, 使企业在破产中资产变现能力下降, 这些国有企业如果实施依法破产, 可用于满足职工进入社保体系的资金很少, 必然产生资金缺口。

从我们对陕西省10户省属政策性破产企业所做的调研数据来看, 这10户企业长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 其中拖欠养老保险费用2.63亿元, 占破产费用缺口的12.79%, 这部分费用必须在企业破产时一次性解决, 否则无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 企业提前退休人员也不能进入社会保险统筹体系, 这些问题将影响企业的破产进程和职工的基本生活。

(二) 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

对于处在竞争市场环境中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 其产品售价完全与市场接轨, 但其产品成本中却包含了大量冗员成本、社会负担成本, 而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可能反映这些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资产未能有效分割, 形成企业沉重的负担;二是国有企业自身负担的离休人员医疗费、企业内退人员费用及养活了大量低技能职工等。这类国有企业如果不被改制或重组, 终将会被市场淘汰。这类企业若要获得生机或破产退出市场, 都会涉及到大量人员分流和安置。在新的法律制度下将资产主要用于清偿债务, 依法补偿和用于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将不能顺利实施破产或重组。因此, 在企业存在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等情况下, 《企业破产法》还不能彻底解决今后国有企业破产职工的补偿和进入社保体系等问题, 需要在现行法律制度条件下, 研究《企业破产法》和社会保障体系衔接的过渡性制度措施。

三、德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借鉴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实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 也出现了工人大量失业的问题, 但是由于具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财政的大力支持, 改革得以顺利完成。

1990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统一后, 德国政府颁布了《托管法》, 成立了直接隶属德国政府的托管局, 专门负责原民主德国全部国有企业改组、资产处置。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进行分拆、分类处理, 选择了先整治重组后进行出售的私有化途径。整治重组后的公司不承担原有公司的债务, 原公司实际上成为空壳企业, 其债务由托管局承担, 用出售企业的收入和联邦政府的补贴偿还。

两德统一后, 为加快推进原东德国有企业改革并减少社会震荡, 德国政府将原东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并入德国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每一名就业人员必须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 这些保险金占个人收入的40%左右, 由资方承担近20%。通过强制征收保险费用, 将两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很短的时间内统一起来, 减少了国有企业改制所带来的失业压力, 为推进改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国有企业改组、资产处置过程中,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维护职工权益。把安排原企业人员就业作为选择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每人给予4 000马克的经济补偿金;组织再就业培训, 提高人员再就业技能等措施。原东德国有企业整治重组、出售及破产清算, 是依赖于原西德强大的经济后盾, 由政府出面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 来支付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

德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应对, 特别是在结束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后, 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需要财政来承担和解决, 不能因为此类问题而影响改革进程。

四、建立破产保护基金, 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破产保护基金是通过制定法规、规章, 依法在财政预算和国有企业收益金中建立专项资金科目, 将该科目下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国有企业破产后, 职工需缴纳的进入社保体系的各项费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比较薄弱, 国有企业破产产生的许多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合同法》还不能完全解决。因此, 通过建立破产保护基金, 实现新旧破产制度的顺利过渡,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择。

(一) 建立破产保护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企业破产法》的宗旨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但不能期望破产法代替其他的制度设计。要降低我国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成本, 需要其他的制度共同发挥作用, 需要一系列制度的联动。在国有企业破产中, 中央和地方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安置职工的经验, 现在到了以法制化的方式进行规范的时候了。破产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整个社会为体制转轨必须支付的成本, 通过破产保护基金, 给数千万因企业破产而失去工作的职工提供基本的社会救济, 使他们对未来有所预期, 这显然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 破产保护基金的作用

从国有企业职工生活的现实角度, 破产保护基金应主要兑付“五金”, 补足破产企业职工对养老、医疗保险等欠缴和空白。补足应缴的社保费用之后, 破产企业职工就纳入了社会统筹范围, 可以按时领取失业或养老保险金, 保障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的生存权利, 为职工提供发展的机会。这样, 通过破产保护基金解决了破产企业欠缴养老、医疗保险金等问题, 使职工进入社保体系, 从而推动企业加快破产、重组的步伐。

(三) 破产保护基金的资金来源

破产保护基金主要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支付。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经济和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国家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财力。建立破产保护基金, 需要对当前预算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资金来源也可从国有企业的相关收益中按比例提取, 如在国有企业破产中工拨用地转为商业用地, 国家收取的大量土地出让金, 这部分资金在进入国库时按比例部分进入破产保护基金;每年国有资本金经营收益, 这部分资金可以按比例列入破产保护基金, 成为国有资本投资风险金。国家应在社保预算资金中列出一部分资金, 逐年用以解决国有企业欠缴养老、医疗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 破产保护基金的制度建设

破产保护基金的制度建设要做到基金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财政部门进行资金管理, 依法进入破产程序的国有企业进行职工安置资金的申报, 各级国资委和财政部门对申报资金进行审核, 在法院对破产进行终审前, 破产清算机构获得本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申请的破产保护基金资金, 财政资金监督机构对资金使用进行追踪审计。

今后一个时期, 国有企业破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只有提前准备及时解决, 才能避免各类因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通过建立破产保护基金, 使我国国有企业破产在新旧制度下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既可使破产企业职工通过政府有效救助, 有一个正常的生存条件, 也有助于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及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摘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法律制度环境下, 我国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进程中, 职工安置始终是国有企业破产能否顺利实施的难点问题, 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结束政策性关闭破产后, 职工安置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积极应对。如何在现行法律制度条件下, 探索通过建立国有企业破产保护基金, 解决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 使破产企业职工有一个正常的生存条件, 不仅有利于企业破产的顺利实施, 同时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研究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中国国有企业的破产研究.

[2]张克刚, 唐祖君, 邬彦如, 郭小伟.德国、法国国有企业改组、企业破产重组考察报告.中国经贸导刊, 2004 (8) .

职工安置 篇2

一、职工安置的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职工、公司、社会的承受能力;

2、坚持依法安置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湖北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维护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3、注重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安置工作接受职工的监督,防止违规、违纪情况发生;

4、坚持程序规范,有情操作的原则。

二、职工安置的对象及基本情况

职工安置的对象为:在岗职工、待岗人员、伤病残人员、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死亡职工的遗属以及下属二级单位的挂靠人员,共计 人。截止 年 月,公司总人数 人,其中:在岗职工 人,待岗人员 人,伤病残人员 人,离退休人员 人,内退 人。另供养死亡职工遗属 人,下属二级单位挂靠人员 人。

公司参加湖北省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失业保险统筹。

三、安置资金来源及运用方式

经省政府同意,本次职工安置费用从公司自有资产中支付,并设立专项资金,公司清算组存在时由其负责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清算组撤消后,将剩余的资金设立专用信托计划 ,利用信托计划 的独立合法主体地位来解决后续的各项资金需求和手续办理工作。

四、在岗职工安置办法

根据国办发[]60号文的规定“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由于在岗职工已在国有控股的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继续工作,因此本次安置不予经济补偿。

五、待岗人员安置办法

1、由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并按国家规定标准领取经济补偿金或一次性安置费。对愿意领取一次性安置费自谋职业的人员,发给一次性安置费。一次性安置费按职工工龄(《湖北省劳动合同规定》为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 元,不满一年按一年算。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人员,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经济补偿金根据《湖北省劳动合同规定》中“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正常生产情况下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的规定,按职工工龄(法规规定为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一个月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算。领取经济补偿金的人员,未实现再就业的,可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2、为缓解职工再就业的压力,公司为其预留3年社会保险费用。

3、将档案转入人才交流中心,并预留3年档案托管费。

如果该职工在安置后3年内重新就业或3年期满,则停缴社保及档案托管费(或办理转移手续)。

六、伤病残人员安置办法

公司与经劳动部门鉴定 因病或非因工伤残职工解除劳动关系,除按第五条方法和标准补偿外,根据《湖北省劳动合同规定》,按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前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标准发给不少于六个月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分别再增加不少于前项医疗补助费标准50%和100%的补助额。

七、离退休人员安置办法

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逐步移交各居住街道社区。在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之前,由清算组或信托计划对其进行日常管理。

1、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由湖北省养老保险统筹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待遇。

2、离休人员在未参加医疗统筹之前,其医疗待遇维持不变。

3、落实退休人员参加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4、原由公司为离退休人员发放的养老保险统筹外项目仍按现行政策继续执行。(或一次性发放,不再追加)

5、将职工档案转交社保机构托管。

八、内退人员安置办法

1、由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并按规定发放一次性生活费。根据鄂政发[]66号文中“生活费标准按职工本人内退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规定,采取按月平均工资标准的90%发放一次性生活费的办法安置(月平均工资标准的90%×距法定退休时间的剩余月数=一次性生活费),生活费一次性发放后,不再追加。

2、落实内退人员参加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3、按月平均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递增预缴社会保险费用至法定退休年龄。

4、将档案转入社保局并预缴档案托管费至法定退休时间。

九、其他人员的安置办法

1、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生活困难补助费,由公司按原确定的标准继续发放。(或一次性发放,不再追加)

2、原南达公司内退人员和待岗人员比照公司内退人员和待岗人员安置办法予以安置。

3、落实原国信、恒通公司退休人员参加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原由公司代为发放的养老保险统筹外项目仍按现行政策继续执行。(或一次性发放,不再追加)

4、下属公司遗留人员参照该公司的人员安置办法,由公司代为支付一次性安置费,并补缴社保费。

十、欠款的处理

1、对公司欠缴的社保费用,按规定予以补缴。

2、职工、公司已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据实核定缴存。

3、拖欠职工的医疗费按公司现行医疗费报销政策予以兑付。

4、职工欠公司的款项核实后由职工予以清偿。

十一、其他问题的处理

1、公司成立职工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司职工安置方案的实施。

2、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计算工作年限的截止时间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复职工安置方案之日。

十二、本方案经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批后实施。

企业病弱职工安置机制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病弱职工;安置;管理;机制

一、实施病弱职工安置的背景分析

我段是客运乘务单位,其工作性质对职工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企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必须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因此必须对身体客观条件已不适合一线乘务工作的职工进行岗位的重新安置。

(一)实施病弱职工安置是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铁路改革发展,我段担当乘务任务逐年增加,而每年新入路的大学生和复转军人已无法满足乘务岗位增加对人员的需求。同时,一线乘务队伍平均年龄已达45岁,呈现老龄化趋势,部分职工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合乘务作业实际,需要合理安置职工岗位,以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内部挖潜和优化配置。

(二)实施病弱职工安置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

列车乘务员担负着保障旅客安全的重要职责。特别是我段担当的部分列车具有运行距离长、终到立折往返运行、全程在夜间运行等特点,职工劳动强度相对较大。

(三)实施病弱职工安置是营造正风正气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企业管理的粗放性,在职工岗位安置工作方面,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存在不透明、不公开、不合理的问题,以致形成了竞相托关系、找领导安排下车的不良现象,职工岗位安置结果不能取信于人,病弱职工不能及时得到合理安置。同时,还有个别职工频繁无故请假、长期泡病事假逃避工作,这都给生产组织和人员管理带来了难度和问题,并严重影响了职工工作积极性、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实施病弱职工安置的主要做法

(一)定岗定编,公开职工安置方案

改变长途列车套乘短途列车的生产组织方式,设立短途列车乘务班组;取消列车终到班组看车,成立专职看车班组,以此增设了部分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工作岗位。同时,核定新增班组岗位定员,在全段公布新增岗位及人员定编,为职工填报岗位安置志愿提供参考和依据,并杜绝了超编制安置的问题。

(二)自主报名,充分尊重职工意愿

职工根据安置方案中提供的岗位,结合个人意愿,填报岗位安置志愿。每名职工均可填报三个岗位志愿,首次报名完成后,对职工志愿填报情况进行公示,让职工清楚所报岗位人员需求和实际报名情况,引导职工合理填报第二轮志愿。

(三)自费体检,检查报告客观独立

由职工提报检查项目,并到段指定资质的医疗机构,自费进行体检。由院方出具的体检报告独立于职工和单位,有效保障了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杜绝了职工伪造检查报告的问题。

(四)综合评定,合理安置职工岗位

根据职工体检情况和岗位工作实际,聘请医学专家对职工病弱情况进行排序和综合评定,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确保重病职工优先安置,职工身体状况达到岗位需求。

(五)积极创岗,不断开拓安置途径

在增设短途列车乘务岗位、地勤专职看车岗位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的变化,申请开设火车票代售点、建立客整所看车职工食堂、组建列车电台充电室,积极为病弱职工安置创立岗位,并结合岗位技能需求,组织病弱职工进行公开竞聘,杜绝人为操作,确保安置工作公平公正。针对岩峰水泥厂职工划归我段管理后,结合职工实际和生产任务需求,成立乘务包寄存中心和客运职工备班室,创造性的安置了病弱职工,顺利完成了岩峰水泥厂人员划转过渡,进一步强化了一线职工后勤保障。

(六)健全机构,规范长休人员管理

组建成立劳动力调剂中心,制定《劳调中心病休人员管理办法》,对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连续休病假超过两个月的人员,以及职工连续两个月内累计休病假超过45天,不能上班的人员,纳入劳调中心统一管理,并区别职工情况制定了劳调中心人员待遇,分别享受病假工资、最低工资及全额工资。

同时,组织对地勤相关岗位职工实施全解重聘,对长期息工的非生产人员进行集中清理,因身体原因确实不能上车和参与生产的人员纳入劳调中心管理,身体状况较好的人员重返列车乘务岗位。

(七)梯次安置,实行人员动态管理

建立病弱职工数据库,定期更新补充人员信息。生产任务增加产生空余岗位时,根据职工病情程度排序,依次进行岗位安置。同时,已安置人员和纳入劳调中心管理的职工,可视身体状况好转实际,返回乘务岗位。

(八)公开透明,全程接受职工监督

段纪检监察部门对病弱职工安置全程监督,安置小组及时编发情况通报,在段网、厂务公开栏和段刊进行公示,方便职工进行监督,确保安置工作的公开、透明。

三、取得的工作效果

(一)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从短途列车到地勤服务的梯次安置,充分考虑了岗位要求、职工的身体状况和专业技能,确保安置人员人尽其才,胜任工作任务。同时,对地勤岗位的劳动组织改革,安排年富力强的职工重返乘务一线,有效释放了劳动力,缓解了一线乘务队伍缺员的问题。

(二)保障了安全稳定的生产局面

将病弱职工安置到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岗位以及非生产性岗位,减少和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风险,解决了职工身体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避免了因职工身体问题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大对安置后的职工关心关爱,让为企业发展贡献了力量的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

(三)促进了厂务管理的公开透明

通过安置实施前,提前公开工作方案;实施中,动态公开进展情况;实施后,及时公开最终结果,使病弱职工安置工作始终处于职工的监督之下,有效消除了职工的怀疑心理,增强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

(四)形成了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

通过规范病休人员管理,有效遏制了不上班白拿钱,不劳而获的不正之风。通过实施病弱职工安置,为职工充分提供了工作岗位和机会,使职工的合理想法通过组织和制度得以公正实现,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了职工队伍稳定。

职工安置 篇4

问:《通知》出台的原因、目的主要是什么?

答:国有企业重组,是国家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往往需要妥善安置大量的职工,这事关有关人员的切身利益、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但是,企业在职工安置有关费用的财务管理中,长期以来存在制度不健全、政策不统一、执行不规范等问题。根据2008年9月我们对20家中央企业改制上市情况进行的调研,其重组财务呈现3个特征:

一是涉及人员及金额规模巨大。20家企业重组共涉及离退休人员91.70万人,内退人员24.94万人,遗属5 438人,预提有关费用495.47亿元。二是企业对有关费用的财务处理方式不统一。既有不予预提离退休及内退人员有关费用的,也有仅预提内退人员费用而不预提离退休人员费用的,还有预提离退休人员及内退人员全部费用的,而且有的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有关费用处理方式尚有不同。三是预提费用标准不一。有的企业对有关费用未予折现,而折现的企业所采用的折现率、预计通胀率等也各不相同,最终导致提取数额存在明显差距。以离退休人员费用为例,预提费用最高的企业与最低的相差高达20倍。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进程的加快,如果不能及时对随意预提人员费用行为加以规范,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分配不公的后果。为此,《通知》明确规定了企业重组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的承担原则、预提标准、计算方式、管理要求,以进一步规范企业重组行为,正确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维护职工和国有权益。

问:《通知》适用于哪些企业?所称“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国家出资企业,即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以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时,如果涉及产权关系变动和股权结构调整,其有关职工安置费用就应当严格执行《通知》的规定。《通知》所规范的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包括以下三类费用:第一类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给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第二类是重组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为保证离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发放给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即“统筹外费用”。第三类是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规定条件的内退人员,其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

问:《通知》对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有哪些财务要求?

答:对于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和缴付的社会保险费,在重组时金额应当是确定的,不存在预提问题。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既不得超标准、超范围,也不得少计或拖欠;二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第六十条规定执行,即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扣除,由重组前企业股东共同承担。

对于企业预提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属于重组后分期支付的项目,在重组时金额不确定,需要预提。企业预提时,一是必须遵守重组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二是预提年限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务经验生命表》计算。此外,鉴于离休人员在我国具有特殊性,国家对离休人员安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于内退人员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也是属于重组后分期支付的项目,在重组时金额不确定,需要预提。对内退人员的生活费,企业预提的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同时不得高于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对预提的内退人员社会保险费,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企业重组中涉及的上述费用,除产权转让以外,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部门或国有股权持有单位批准后,均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扣除或者预提。企业重组基准日前已经预计的职工安置费用负债金额,与按照《通知》规定范围和标准计算的金额不符的,在重组过程中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时,应当予以调整确认。

问:《通知》对产权转让有哪些特殊规定?

答:在以往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实践中,出现了以职工安置费用的名义扣除净资产或者降低交易价格的行为,使得购买方以较为低廉价格获得国有产权,而职工安置资金则迟迟得不到落实。为了保障职工权益和保护国有资产,《通知》与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306号)相衔接,对企业重组涉及产权转让的职工安置费用问题,作出了如下规定:

一是在资产评估之前,有关职工安置费用不得从拟转让的净资产中扣除。对已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预计的职工安置费用余额,在资产评估之前,必须调增拟转让的净资产。二是有关职工安置费用不得从转让价款中直接抵扣,而应当从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比如,经过资产清查、审计、资产评估、报批等规定程序后,某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价格确定为1 000万元,职工安置费用需要400万元。那么受让方必须支付的转让价款是1 000万元,而不是600万元;400万元职工安置费用,由转让方或其授权单位从收取的1 000万元转让价款中优先安排。

问:重组企业在预提有关费用时,应当怎样考虑通货膨胀和贴现问题?

答:重组企业如何确定职工安置费用的预提数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策问题。在计算职工安置费用预提金额的现值,进而确定企业净资产价值时,贴现率、通胀率等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以前许多企业利用境内外“专家”的咨询意见,在选取贴现率、通胀率等计算参数时,脱离我国国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存在人为调节企业净资产的倾向,不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及企业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了公平政策,《通知》统一规定,企业在计算应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时,应当分别计算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的预提年限,并以重组基准日实际应付的相关费用为基数,以同期限历史平均通胀率计算未来各期企业应支付的费用后,再按照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贴现计算。

问:《通知》为什么规定,在重组过程中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时,对企业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也应当予以评估确认?

答:以企业重组上市为例,企业在财务安排中,一般都是将职工安置费用在上市前从原企业的净资产中一次性预提出来,上市后再由上市公司逐期支付。实际上,尚未支付的预提费用,其对应的资产是留在上市公司参与运营,并可能实现收益的。原企业股东通过抵减净资产方式承担了职工安置成本,如果不予评估这部分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对原企业股东是不公平的。因此,《通知》要求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对预提费用对应的资产可能实现的未来收益,应当进行预测和折现,增加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价值。

问:对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重组企业应当如何管理?

答: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的相关费用,应当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由承继重组前企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企业承担。对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管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的单位应当实行专户管理,并按约定从专户中向相关人员支付费用。预提资金不足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有结余的,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计入管理单位当期损益。企业进行重组特别是分立式重组时,往往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由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保障职工的权益,《通知》规定,预提费用由重组后企业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如重组后企业货币资金不足,可以自重组完成日起5年内分期支付,但应当按照重组基准日5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向管理单位支付分期付款的利息。

问:《通知》和以往国有企业重组政策有哪些区别?《通知》施行前的企业重组是否要追溯调整?

答:财政部在《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问题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和《关于<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问题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等以往文件中,仅允许从净资产扣除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以及预提分立式改建企业的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根据实际情况,《通知》对预提职工安置费用的财务政策,在适用范围上扩大至除产权转让外的企业重组,在内容上增加了离退休人员的统筹外费用,在口径上加以统一和规范。

职工安置协议 篇5

本合同由下列各方于××年××月××日在××市订立:

本合同各方当事人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甲方拟向乙方转让××矿、××田矿、××矿、××铺矿改扩建部分、老屋基矿剩余资产、××选煤厂剩余资产、××选煤厂剩余资产及煤矿生产辅助性单位的相应资产和负债,乙方拟以向甲方定向发行股份的方式认购上述资产。根据甲方、乙方就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签署的《附条件生效的资产转让框架协议》(以下简称“主协议”),甲方本次资产转让所涉及的员工,实行“在岗员工随资产走,其余员工由甲方保留并安置”的原则。

现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协议双方经协商一致,就本次资产转让涉及职工安置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共同遵守:

第一条职工安置原则

根据主协议的约定,甲、乙双方同意并确认,甲方本次资产转让所涉及的员工,实行“在岗员工随资产走,其余员工由甲方保留并安置”的原则。

第二条职工安置方案的实施前提

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会审核通过。

第三条乙方接收安置职工情况

1.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会审核通过后,乙方同意接收安置与甲方本次资产转让相关、截止××年××月××日的甲方在册职工××名(详附表)。

2.甲方截止××年××月××日其余××名离、退休及退职人员保留在甲方,仍由甲方负责管理。

3、××年××月××日后至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前,上述拟由乙方接收安置甲方的员工如果在上述期间内离休、退休或退职,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会审核通过后,乙方将负责对上述人员进行管理安置。

4、××年××月××日后至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前,甲方拟转让给乙方相关资产所涉及的员工如果存在新增录用情况,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会会审核通过后,乙方将负责接收上述新员工。

第四条职工安置办法

(一)在册职工安置

1.甲方本次资产转让涉及的全部××名在册人员由乙方接收,不存在甲方与上述在岗职工需要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

2.甲方上述××名在册人员将在乙方本次重大重组事项完成后与甲方变更劳动合同,同时与乙方签署新的劳动合同。上述人员在甲方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在乙方的工作年限,上述人员的薪酬标准将由与乙方新签署的劳动合同具体约定。

3、根据甲方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截止××年××月××日甲方对上述在册人员的应付职工薪酬,乙方同意在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会审核通过后,承担上述在册人员全部应付职工薪酬。

4.甲方上述××名在册人员已参加了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乙方本次重大重组事项完成后,乙方将在上述在册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原社保机关继续为上述职工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二)其他人员安置

甲方本次资产转让涉及的其余××名离、退休及退职人员保留在甲方,仍由甲方负责管理。

第五条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1、本协议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以书面形式变更或者解除。

2、如有下述情形之一,则乙方有权书面通知甲方解除本协议而不必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1)甲方在本协议项下的声明和保证虚假或者不实;

(2)甲方严重违反本协议,损害乙方利益。

3、如有下述情形之一,则甲方有权书面通知乙方解除本协议而不必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1)乙方在本协议项下的声明和保证虚假或者不实;

(2)乙方严重违反本协议,损害甲方利益。

第六条违约责任

1、本协议签署后,任何一方无故提出终止协议或不依协议履行义务或承诺、陈述的事项不真实,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本协议生效后,由于一方的过失、过错造成本协议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由实施损害行为一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七条生效条件及其他

1、本协议自协议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之后成立。本协议待以下条件全部成就后生效:

(1)乙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甲方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本协议所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

2、若因本条第1 项下之合同生效条件未能成就,致使本协议无法生效并得以正常履行的,协议任何一方不追究协议他方的法律责任。

3、本协议为主协议的补充协议,主协议解除或终止的,本协议解除、终止。

第八条争议解决

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争议,各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签署补充协议约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本协议一式六份,协议各方分别各执一份,其余作报备之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由双方正式授权代表于首页标明的日期签署,特此为证。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职工安置 篇6

国家出资企业在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过程中,职工安置问题事关有关人员的切身利益、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当前,在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中,存在制度不健全、政策不统一、执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分配不公。为进一步规范企业重组行为,正确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维护职工和国有权益,现就涉及产权关系变动、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重组中,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重组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给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第六十条规定执行,其中产权转让的按本通知第七条规定执行。

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应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由承继重组前企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企业承担。

企业对上述费用实行预提的,在重组过程中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时,根据权责一致原则,对企业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也应当予以评估确认。

企业对预提的上述费用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在重组过程中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时,应当按照本通知规定予以调整确认。

三、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重组企业所在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预提年限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务经验生命表》计算。

国家对离休人员安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规定条件的内退人员,其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

内退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同时不得高于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

五、重组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三、四条预提的有关费用,应当分别计算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的预提年限,并以重组基准日相关费用为基数,以同期限历史平均通胀率计算未来各期企业应支付的费用后,再按照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贴现计算。预提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六、企业实行分立式重组,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者由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的,上述预提费用由重组后企业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重组后企业如货币资金不足,可以自重组完成日起5年内分期支付,但应当按照重组基准日5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向管理单位支付分期付款的利息。有关利息支出作为重组后企业财务费用处理。

七、企业重组涉及产权转让的,按照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规定应当支付、缴付或者预提的各项职工安置费用,在资产评估之前不得从拟转让的净资产中扣除,也不得从转让价款中直接抵扣,应当从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对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余额,在资产评估之前应当调增拟转让的净资产。

八、重组企业离退休人员及内退人员的管理单位应当对预提费用实行专户管理,并按约定从专户中向相关人员支付费用。预提资金不足支付相关费用的或者有结余的,按《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计入管理单位当期损益。

九、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各地区、各部门有关财务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本通知施行前已经按规定报经批准的企业重组行为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不予追溯调整。

财政部

职工安置 篇7

关键词:集体改革,职工安置,解决

一、铁路厂办大集体改革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未, 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铁路企业职工子女就业, 哈尔滨铁路局批准并资助兴办了一批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即厂办大集体企业。厂办大集体依附于主办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主办单位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铁路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厂办大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人员富余、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企业长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职工没有工资来源、没有社会保障, 生活极其困难, 严重束缚了铁路改革发展。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殊产物的厂办大集体, 是哈尔滨铁路局改革发展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也是国企改革深化和延伸的必然要求, 厂办大集体改革势在必行。

二、哈尔滨铁路局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基本现状

哈尔滨铁路局现有集体企业660家, 其中法人企业515家, 非法人企业145家。其中盈利企业仅109家, 仅占集体企业总数的16.5%。2014年哈局集体企业亏损2396万元, 累计亏损43040万元。按照黑龙江省统一规定, 确定以2012年12月31日为厂办大集体改革时点。据初步摸底调查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哈局共有在职集体职工64863人, 其中在岗职工16954人, 离岗职工47909人。退休人员62227人。

三、厂办大集体改革职工安置难点

1. 身份认定难

按照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办法, 职工身份的认定, 主要依据职工档案、招工手续、劳动合同等原始材料。而很多集体企业停产歇业多年, 企业管理混乱, 档案管理极不规范。有的企业无档案库房, 无档案管理专职人员, 甚至有的“三无”企业无办公场所, 档案在职工个人家中存放, 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 档案丢失、损毁等现象严重, 造成了职工身份认定的困难。

2. 劳动关系处理难

哈尔滨铁路局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情况非常复杂, 在岗、离岗、混岗多种情况并存。其中离岗人员占大多数, 有外出自谋职业的, 有被企业开除、除名的等, 职工分散在各地, 相当一部分职工已失去联系。厂办大集体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 政策性强、敏感度高, 处理不当易引起职工不满, 引发矛盾纠纷。

3. 社保关系接续难

厂办大集体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困难, 社会保障方面积聚了诸多问题, 大多数集体职工未能正常参保缴费。未参保、断保、漏保、大量欠费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哈局集体企业中参保人员57599人, 其中参保人员中欠缴人数34195人, 累计欠缴养老保险金约127, 000万元。

4. 清偿内欠难

厂办大集体企业长期处于困境, 举步维艰, 进而衍生各种企业内部债务, 如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医疗费、取暖费、独生子女费、基本养老保险费等。据初步调查统计, 哈局集体企业拖欠职工内部债务共计199, 127万元。集体企业资产质量较差, 很多企业是负资产, 很难通过资产变现方式来筹集资金, 绝大多数企业无力偿还内欠。

5. 信访稳定难

厂办大集体改革这项工作情况复杂, 职工心理预期较高, 经济补偿金缺口大、职工内欠难以解决、“三无”企业自筹资金无来源, 社会性集体企业攀比等, 各种问题、矛盾交织叠加, 增大了改革难度, 易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

四、厂办大集体改革职工安置的解决思路

1. 坚持实事求是, 保证职工身份真实认定

对于档案丢失、损毁、招工材料不全的职工, 集体企业可参照《哈尔滨市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办认定办法》 (哈尔滨市政府令[2005]135号) 为职工补办档案, 该文件中从档案补办程序、受理部门、需补办认定的材料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档案丢失或档案中缺少招工材料实在无法补办的, 可参照先前哈尔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做法, 由职工个人到招工部门取证, 依据招工部门出据的招工证明来认定职工身份。认定工作坚持以“谁认定谁负责”的原则, 身份认定采用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双重印鉴的方法, 每一身份认定主体要有至少两名认定责任人, 确保身份认定的真实性。

2. 坚持依法合规, 妥善处理劳动关系

首先应及时召回离岗人员, 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的方式通知职工30日内返回企业, 逾期不返回的, 可视为劳动关系自行解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厂办大集体改革处理劳动关系有两种方式:一是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依法发放经济补偿金;二是职工与改制后企业建立新的劳动关系, 不发放经济补偿金, 工龄连续计算。另外针对一些特殊用工情况, 还应采取特殊办法处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 对在主办国有企业工作10年以上、已经与主办国有企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厂办大集体职工, 主办国有企业要与其进行协商, 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或者按照厂办大集体职工的安置政策予以安置。对在厂办大集体工作或服务的主办国有企业职工, 已与厂办大集体签订劳动合同的, 可按照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政策予以安置;未与厂办大集体签订劳动合同的, 由主办国有企业妥善安置。

3. 用足优惠政策, 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厂办大集体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 要为职工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按照有关规定, 厂办大集体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前, 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应足额补缴。社会养老保险个人欠缴部分由个人补齐;企业欠缴部分, 经有关部门认定后, 可分期补缴, 但企业缴费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应一次性补齐;关闭、破产以及“三无”厂办大集体确实无法通过资产变现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欠费, 除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外, 可按有关规定, 报经批准后核销;已参保厂办大集体中的未参保人员和中断保险人员, 经相关部门认定后, 可办理参保补漏或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由企业和个人按规定比例补缴, 符合申报欠费核销条件的, 可享受欠费核销政策;对未参保厂办大集体的职工, 可遵从自愿原则, 按城镇个体劳动者身份参保, 具体折算抵消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4. 积极筹措资金, 解决职工内欠问题

一方面通过帮助集体企业实现资产变现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指导企业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核实、依法认定拖欠职工债务, 统筹考虑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等各个群体利益, 制定债务清偿计划, 将集体资产优先用于偿还职工债务。对于企业确实无力偿还内部债务的, 指导厂办大集体以企业资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厂办大集体可以尝试运用债务和解的方式, 与职工协商化解, 与职工签订债务处理协议并形成债务处理方案, 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进行。

5. 多措并举, 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一是做好政策宣传。应当在改革安置前做好精心的组织与宣传工作, 拟定宣传提纲, 统一号令、统一口径, 与职工进行良好的沟通, 使职工对于厂办大集体改革有合理预期, 使企业和职工都能知晓政策, 争取职工对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积极主动参与改革。二加强民主管理。在制定职工安置方案时, 要注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对于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重大事项, 如职工安置方案、债务处理方案等, 一定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三是做好改革预案。改革工作启动后, 应组织全面隐患排查工作, 逐一做好应对预案;重大政策、措施实施前一定要进行风险评估, 提早消除不稳定因素。改制方案的设计, 应综合平衡身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减少改革实施工作的阻力。四是设置留守机构。建议应留守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和协调改革遗留问题, 遗留问题要有部门管, 事要有人办, 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再撤销机构, 避免形成新的历史旧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上一篇:语用失误现象下一篇:乡镇政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