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性评价(共7篇)
安置性评价 篇1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共修建各类水库8. 6万多座。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 2亿k W。这些工程的建成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1 800多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其中农村移民占移民总数的90% 。
由于安置规划的不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前,许多工程没有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导致移民搬迁后由于环境容量不足,安置区各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作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然缺乏持续性,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传统的评价侧重于以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为主要衡量和分析标准,而较少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的潜在冲突,导致移民返迁和二次搬迁。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评价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关系到水库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能否尽快地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2]。
某水利枢纽工程分为库区、枢纽工程坝区及灌区等3部分,建设征地涉及2个县( 市) 、6个乡、51个村。淹没总土地面积1 302. 90 hm2。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123人( 含坝区6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 1% ; 出乡本县农牧业安置1 396人( 含坝区29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8. 2% 。规划搬迁安置人口1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集中安置1 400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99. 6% ,分散建房安置6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0. 4% 。
2 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移民安置区水资源容量分析以及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等内容[3]。
2. 1 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
库区移民生产安置以农牧业安置为主,经计算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根据县土地详查及统计资料,县现状农业人口45 942人,耕地面积15546. 5 hm2,人均0. 34 hm2; 拉洛乡农业人口3 620人,耕地面积670. 33 hm2,人均0. 18 hm2( 淹没涉及村农业人口1 924人,耕地面积399. 53 hm2,人均0. 21 hm2) 。
根据安置区选择原则,结合县人民政府意见,采取少部分移民本村后靠、大部分移民出乡本县远迁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移民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移民安置区为工程受益区灌区,工程完工后灌溉保证率将达到75% 。本着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为今后生产生活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后靠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降低不大于原标准的20% ,远迁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0. 32 hm2( 含部分牲畜随迁至安置区的饲料用地) 。
根据安置区土地资源现状情况,用于安置移民耕地数量主要对有偿调整水浇地、改造中低产旱地、开垦宜农荒草地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2. 1. 1 本村后靠安置区
本村后靠安置区调整邻村土地征用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8. 77 hm2。开垦土地征用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27. 92 hm2。
2. 1. 2 出乡本县安置区
出乡本县安置区调整水浇地和改造中低产旱地分别按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的10% 规划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67. 65hm2、改造中低产旱地292. 392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按 草地总面 积的20% 规划用于 移民安置,可开垦宜 农荒草地5 013. 65 hm2。
综上所述,安置区可考虑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可达到5410. 38hm2,其中: 有偿调整水浇地76. 426hm2、改造中低产 旱地292. 39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5 041. 566 hm2。按人均耕地面积0. 32 hm2的安置标准,最大可接纳移民16 837人,完全满足接收库区移民1 519人( 含坝区35人) 的土地需求。安置区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同时,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保障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2 移民安置区水资源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区的水资源环境容量主要是考虑安置区的水资源是否能满足移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2. 2. 1 移民生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库内农村移民生产安置123人,主要在库区内进行土地调整,本村后靠安置区3个村、现状农业人口625人,水浇地102. 67 hm2,草地4290. 8 hm2。调整邻村土地征收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19. 242 hm2。开垦土地征收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9. 994 hm2。
对于后靠安置,由于库区地处河谷低洼地带,土质肥沃,地表水资源丰富,集中耕地多为水浇地,后靠安置居民可利用原有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现有水资源条件满足移民生产开发需要; 对于外迁安置,规划输水分干渠3号和4号布置在扯休灌区内,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建设后,至设计水平年2020年可向扯休灌区供水0. 45亿m3,可将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75% ,林草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50% ,移民安置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利用,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2. 2. 2 移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据调查,工程涉及区域内农村人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依靠地下水( 山涧孔隙水) ,饮用水采取打机井供给,本次规划集中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根据2011年12月环境监测中心站地下水监测结果,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对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式中: 珔F为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最大值; n为项数。
经计算,移民安置区地下水F值为2. 14,根据GB / 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确定为I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天然背景含量,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可作为移民安置点居民生活饮用水源。
此外,根据地质调查结论,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模数为6. 40万m3/ ( km2·a) ,地下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移民安置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量的需求。
2. 3 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
水库水域开发利用,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开发利用,并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根据库区实际情况,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水产养殖业开发和库区消落区土地利用。
水库建成后,形成一个面积约为13. 03km2的内陆湖,水面宽阔,水体清澈,为库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根据库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情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突出水库特征、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等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库区特色为主的旅游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水库建成后,因水面宽阔且水深,小沟汊变成了大沟汊,为水库水产养殖、网箱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结合库区综合利用规划,加上移民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移民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个人收入等方面,较搬迁前相比,将有所改善。
3 安置区环境适宜性分析
3. 1 安置点选址适宜性分析
本工程水库区搬迁安置人口1 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安置1 400人,分散建房安置6人,均为本村后靠安置; 坝区及灌区均不涉及搬迁安置,因此本报告主要对集中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成果,居民点建设征地全部在扯休乡境内,进点219户、1 400人,其中农业人口1 396人、非农业人口4人。居民点性质均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生产方式以农牧业为主的农村移民安置点,按照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4个集中居民点全部属于中型村,4个集中居民点用地规模4 410 hm2。
3. 1. 1 评价指标选取
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质稳定性、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民族习惯等6个方面选择移民安置点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a.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各居民点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为季节路,未全部畅通,经常受山洪河水影响。搬迁后,根据居民点所在位置,选择对外交通线路走向,各个集中安置点各布置1条对外交通主干道,路基宽5. 5 m、路面宽4. 5 m,共新建道路5. 36km。4个安置点交通条件普遍优于建设征地区现状,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高于建设征地区。
b. 地形地貌和地质稳定性。新址建设场地区为山间盆地地貌,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地面高程3 971 ~ 4 009 m。地表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局部夹碎块石及漂卵石。场地及其周边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有季节性冲沟。场地地层结构简单,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好,场地稳定性好,场地类别为Ⅲ类; 场区内地表排水条件较好; 场地建筑适宜程度属建筑适宜区。场区内砂砾石层承载力较高,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根据初步的地质评价报告,4处居民点场地地质稳定或基本稳定,未发现明显不良地质现象,均能满足建房要求。
c. 生态环境。经初步调查,4处移民安置点占地范围均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域,也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分布,移民安置点动植物分布状况大体上与工程区域相似,均为区域常见种类等。移民安置工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d. 水源条件。新址建设场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现居民采取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为泉水,存在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指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的问题,需杀菌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由于地表水水量有限,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规划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供水流程为地下水→潜水泵→净水消毒设备→无塔压力罐→给水管网→用户。各个居民点设置一套消毒装置,地下水经净水消毒设备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后,再输送给用户使用。因此,生活用水均能满足移民安置需求,且与安置前相比,生活用水由原来的分散取水改为集中供水,水质和水量更有保障。
e. 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居民点建设坚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原则,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项目。移民安置考虑了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建成后可满足安置点的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等要求。另外,将配置卫生所、村委会、文化站和晒场等设施,方便移民的日常生活。
f. 民族习惯。本工程移民安置点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安置点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建房复建过程中也以移民意愿为主,自主选择户型、楼高后,单独为其设计和实施。对于宗教信仰的延续,业主同时与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搬迁群众与搬迁地宗教信仰习惯进行了调查,经调查,“经实地调研该区域信教群众与其他信教群众不存在因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风问题的各种矛盾”。因此,移民安置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会产生由于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
3. 1. 2 评价方法
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中Q1为集中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值,i为第i个指标,n为评价指标数,X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指标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安置点的现状调查,分别赋予各单项指标评分值并考虑各指标评分后的综合权重计算综合评分值,给出综合判别移民安置点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结论。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分级见表1。
3. 1. 3 评价结果
各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安置点中,其中3个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为三级( 较适宜) ,综合得分分别为82. 5、84. 0和82. 0,1个安置点为二级( 适宜) ,综合得分为85. 5。可见,本工程各移民安置点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安置点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土地、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看,总体上选址可行。
3. 2 生产安置适宜性分析
库区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安置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后靠安置都在本村内调整或开发宜耕土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基本与移民前一致,因此,主要对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移民安置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另一方面,安置区二、三产业较少,选择种植业安置相对稳定、合理、有保障。此外,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工程移民的安置方式考虑农牧业安置,暂不考虑养老保险、自谋出路等安置方式。
3. 2. 1 评价指标的建立
安置区生产开发的适宜性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3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2个指标。坡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禁止开垦25°以上的荒坡地; 对于25°以下开垦的荒坡地应满足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类型: 以不破坏天然林、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不破坏当地生态稳定性为原则,选择的农村土地生产安置地植被为荒地、枯木层和灌木层,不会破坏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
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条件和水量2个指标。光热条件: 光照和热量条件是决定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的重要因子。水量: 用降水量来衡量,年平均降水量较多,水分越充足,作物生长较好,生产力较高。对于本工程移民安置来说气候条件在区域内变化较小,可不作为主要考虑指标。
土地质量包括耕作层厚度和土地肥力2个指标。耕作层厚度: 农作物生存所要求的土层厚度。宜农土地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得低于15cm。土地肥力主要是指适应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各种元素的成分组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指标体系见表2。
3. 2. 2 评价方法
依据“相似剔除”原则,由于移民生产安置区的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基本接近,因此在分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性时,重点对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进行分析。根据适宜度指标建立模糊函数方程,对区域内的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采用等权重值进行叠加,计算公式为
式中: F为适宜度总分值; Fi为各指标的给定分值;Wi为权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分别取0. 35、0. 35和0. 3; i为指标数。
当总分值大于0. 70为较适宜,0. 70 ~ 0. 50为中度适宜,0. 40 ~ 0. 10为一般适宜,0. 1以下为不适宜。
3. 2. 3 生产开发适宜性总体评价
安置区地形为毗邻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形宽缓,地形坡度均在5°以下。根据现场勘查和室内化验,灌区内土质多为砂壤土和粘壤土,土层在较厚,由于长时间的耕种和人为检除表土石块,耕层砾石含量明显降低( 一般小于10% ) ,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变好,宜种性强。
由于海拔高、灌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阳光能量损失少、太阳辐射强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水热同季,水热的日差较大。每年6 ~ 9月份是全年热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植物高温生长期,形成了雨热同步的变化规律。雨热同步可使有限的降水量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降水和气温的日变化十分明显,夜雨昼晴,夜雨率达80% 以上,平均日温差达15. 9℃。白天升温植物同化作用强,夜雨降温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利用上述模糊函数进行评价,各个安置点综合评价值0. 68 ~ 0. 72,属中度适宜 ~ 较适宜,作为本工程移民生产安置地是合适的。
3. 3 移民生活生产水平预测
用地规模: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宅基地按户布置,每户宅基 地标准分 为350 m2/ 户和400 m2/ 户两种,能够满足移民安置规划目标的要求。
生活用电和生活用水: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搬迁后农村移民用电保证率和人畜安全用水保证率为100% ,较搬迁前有明显改善。
移民居住环境质量: 移民搬迁安置后,集中居民点房屋、水、电、路、通信、绿化、服务设施等设施将统一规划且得到保障,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移民安置区紧邻318国道,移民出行、上学、就医等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综上,移民安置后能够保障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4 结 论
本文以某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为例,通过对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与评价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主要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削减了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5],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安全,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适宜性
参考文献
[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材料汇编[R].南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2009.
[2]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某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3.
[3]贾永飞,施国庆,王慧娟.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评价研究:以云南省糯札渡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8-54.
[4]陈银蓉,梅昀,刘灵辉,等,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补偿现状与补偿原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32.
安置性评价 篇2
关注评价改革
二 道河农场小学 孟凡华
下午,临近上课,佳俊同学拿着一张纸走到我跟前:“老师,你看,我去调查了,这是我的调查记录!”我有些意外,因为他平时总有各种理由不参加实践活动。我把目光移到他的脸上:满头大汗,一双眼睛望着我,明显带着某种期翼。要是换了别的同学,我会强调他应该保护好调查记录不要弄得又脏又皱,应该„„可对于他,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主动,我摸摸他的头,笑着说:“真不错,你进步了!先去上课,好吗?”他兴奋地一溜烟跑了。
课堂上,我有意走近佳俊所在的小组,想的是更关注他们对佳俊的评价。只见他一改过去不安分、捣乱的表现,也和大家围成一堆,也拿出自己的“成果”说:“你们看,这是我的调查记录。”A生:“又脏又皱,字又乱,看不清楚,哪能要?”B生看到我在旁,对我说:“老师,那天我们设计采访问题,他不但一个问题都没想出来,还捣乱。” 此时,佳俊一脸的不在乎,但我知道他内心是感到委屈的。从这情形看来,大家是深受过去对佳俊否定看法的定势影响,于是对他这次的表现仍然看不上眼,对他的评价尽是“挑刺”。这时,我靠近他们,亲切地说:“以前你们不是希望他能跟大家一起参加活动吗?”D生:“是呀,以前他从来不去调查。”我说:“现在他去了,这和以前比起来怎么样?”E生:“是呀,尽管他做得不够好,但比起以前也算进步了。”我说:“那是不是值得表扬呢?我们总不能用老眼光来看人呀!”F生:“对呀,我们应该评他个‘进步奖’,不是吗。”我接着说:“其实他也想做好一点,那就得慢慢跟大家从头学呀。佳俊,是不是?”他点了点头。后来,我又和佳俊个别交流,听他说那一节课上,由于表现好,大家还评他一个‘合作奖’。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评价受到极大的关注。早在1967年斯克里文就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评价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目标,用可比较或可量化的尺度进行合理的评判。斯克里文提出的“评价是一个单一过程”的说法产生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不同的作用,但这些作用不会影响评价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过程,终结性评价强调的是结点或起点。下文将阐释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的定义。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义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教学评价[1]。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具体地说,形成性评价指教师实施的所有活动,和学生在评价自己中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提供了反馈的信息以使教师来更改教学活动,当证据真正地用来适应教学的需要时,这些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体系由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课程与教材,评价方式及手段,每个因素相互独立自的作用。但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形成性评价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它的目的是对整个教程或其某个重要部分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因而它是一种评定分数划分等级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还应具有形成性评价的职能。通过终结性测验,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
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反馈的作用,它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性结果,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终结性评价通常集中在学生的表现、课程实用性,学生对授课方法的态度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有效性上。终结性评价体系需要正式的,结构化的和有监考的,所以需要比形成性评价具有更有效的更严密的计划、安排和在学术部门和主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研究显示在教室里高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是相对较少的,而多数教师不清楚怎样实施这样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对教师而言很费时,并且对评定资格来说不具有高利害关系,所以形成性评价不如终结性评价使用得多。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形成性评价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出发,但是形成性评价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适合大规模、广范围的运作,同时缺乏一定的信度。终结性评价具有高信度和高利害性,但是它片面的强调考核分数的重要性,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学习的功能被忽视。其次,终结性评价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比较,比较的主要目的是竞争而不是个人进步。结果,评价的反馈让低分者意识到是他们自己“无能”,导致他们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未来教学评价的展望
多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这样的情况: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形成性评价。教师往往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与内容的多少来测出学生成绩,把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过分强化了分数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这种重甄别、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学不断提高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兼顾过程与结果只有正确而恰当的评价才会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让学生在师生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同的目标,教师可扮演不同的角色。作为教练和助手,教师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作为法官和陪审员,教师为了摸底的目的,告知父母和将来老师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Striven[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R.TYLER,R.GAGNE and M.Scriven,1967.
[2]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Black,P.&William,D.March.[J].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Assessment In Education,5,7-74,1998.
[4]Black,P.Testing:Friend or Fo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Testing[M].DC:Falmer Press,1998.
[5]蒋苏勤.中学英语教学评价[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
[6]张建芳,金晓江.形成性评价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9).
水电移民安置效果评价研究 篇4
目前从定量角度对水库移民安置效果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DEA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从安置区恢复的纵向比较及规划阶段的安置区优选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本文的研究在充分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和完善,并以DF市、LS县和JN区三地的移民安置调查结果为例,利用模糊一致矩阵和模糊优选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安置区之间的横向比较做了简单研究。
1 水电移民安置效果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水电移民安置效果分析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工程移民包括水电移民都属于非自愿移民,非自愿移民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在于其非自愿性,鉴于这种特征,对水电移民的安置和处理本质上不应仅仅限于财产的补偿,而更在于对移民本身的合理安置(姚凯文,2008),使移民尽快取得生活生产、就业和自立等能力。移民安置效果如何是衡量项目建设成败与否的必要条件,移民安置区作为移民搬迁以后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其“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好坏是影响移民安置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然,移民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安置效果的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水电移民安置效果的考察笼统来说主要从生活系统、生产系统和社会系统3个方面来考察,针对不同安置地区的不同特点,3个系统的权重和细分指标将有所侧重,本文对移民安置效果评估中这3个系统的考虑主要从移民搬迁以后的收入保障效果、生产扶持效果、环境改善效果和社会适应效果4个方面来进行细分。
1.2 水电移民安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确保移民安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尽可能系统、完善和贴近实际,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前文对移民外迁安置效果概念的界定,本文主要从水电移民搬迁以后的收入保障效果、生产扶持效果、环境改善效果和社会适应效果4个方面来考察搬迁到安置地的水电移民的安置情况,并根据各指标体系应具备的可获得性、简明性和实用性等特征,选取了最能代表准则层4个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水电移民安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 水电移民安置效果的评价
2.1 评价模型的构建
针对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项目的系统评价方法有很多,定性的评价方法包括德尔菲法(delphi)、典型案例研究等,定量的评价方法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本文基于有关模糊集理论,将对定性指标具有优越性的模糊一致矩阵决策分析方法和对定量指标具有优越性的模糊优选模型结合起来,对选择外迁安置方式水电移民的安置效果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黄健元,2008)。
2.1.1 建立模糊一致矩阵
如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对于这些定性指标可以通过建立模糊优先关系矩阵的方式量化这些指标。在矩阵中,为这些定性指标中,xi对xj的优先关系系数,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不同情况下bij的赋值如下:
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计算各定性指标的优度值,还应该将模糊优先关系矩阵改造为模糊一致矩阵,即:
最后,通过方根法或其它方法计算出各定性指标的优度值si,指标xi的优度值si为:
2.1.2 建立模糊优选模型(黄健元,2006)
设优选方案集X={X1,X2,X3,…Xn}由n个待优选的方案组成,每个方案的评价指标集由m个指标组成,则有系统特征值矩阵:
设不同方案各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ω1,ω2,…,ωm,且各权重值满足,0<ωi≤1,i=1,2,…,m;为了确保m个指标能够从同一角度说明总体目标并消除m个指标特征值量纲不同的影响,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应分别采取下列规格化公式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此即将系统特征值矩阵规格化为相对隶属度矩阵,即:
在此基础上,如果g=(g1,g2,…,gm)T,其中,,(i=1,2,…,m),则g为系统的优选方案;如果b=(b1,b2,…,bm)T,其中,,(i=1,2,…,m),则b为系统的劣选方案。
u1j最优值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这一公式就可以求出这n个待优选方案分别从属的优等方案隶属度的最优值,即最优值,按照最优隶属原则,可依据上面的公式得出相应n个方案的优劣评价。对于多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只需将低一层次各指标的优属度所构成的矩阵作为上一层次的系统特征值矩阵即可。
2.2 评价指标值的采集
如表1所示的三级指标值依托于对DF市、LS县和JN区移民安置效果监测评估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和两地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整理工作而取得,各指标数值详见表1。
注:“人均耕地面积”不含园地、鱼塘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指标值此处选水稻产量为代表,“安置地环境污染整治工程数量”的指标值以生态格埂隔离带为代表。“安置地植被覆盖率”数据来自DF市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均来自2011年抽样调查所取得的样本数据。
2.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上述各三级指标权重的计算通过德尔菲法(delphi)和AHP法计算求得,权重分配合理与否需进行如下所示的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它由公式算出;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于1—11阶判断矩阵,RI的值列于表2。
一致性检验的判断准则如下: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基于上述认知计算出来的三级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指标权重表如下,限于篇幅本文仅给出各指标权重的结果(见表3~7)。
2.4 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第3部分计算出的权重,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对DF市、LS县和JN区的移民安置效果综合评价结果如表8。
3 改善水电移民安置效果的对策建议
对水电移民安置效果的评估工作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并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通过表8可以看出,整体来讲,DF市的移民安置效果要差一些,LS县和JN区在不同的维度上各有所长,总体安置效果LS县略优于JN区,造成这一差距的因素有很多,但根据实地调查来看最主要的一点是DF市移民多为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到东部省份以后原有的社会关系重建难度要远远高于移民以当地水库移民为主的LS县和JN区,加之搬迁时间较短,DF市移民安置效果较差实属意料之中。
为此,在改善水电移民安置效果的努力上要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水电移民相关安置部门要切实做好移民的收入保障工作,保证移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DF市综合优属度未达到0.6,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收入保障效果”二级指标的优属度过低,影响了移民整体的安置效果。为此,一方面要帮助移民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包括种植培训、养殖培训、务工培训和经商培训等在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提升移民就业的“软实力”,确保移民在具备“先就业”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后择业”能力;另外,在硬件方面,安置地政府应根据市场运行状况通过制定必要的收入保障政策,为新迁入移民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必要时可将部分贫苦移民纳入当地的低保体系中。
(2)要切实保障移民的生产扶持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对比之后可以看出,DF市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好,实地调研中对30%生活条件较好移民的调查也发现,其相对较高收入和稳定收入来源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安置村组举办的多次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事实上,即使国家在水电项目建设中能够给予移民足够的用于生产生活恢复的过渡性“补偿费”,如果不能给予移民足够的政策保障、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必要的再就业培训,移民再就业的能力将受到限制;如果不能将移民的就业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等、靠、要”的生活习惯也将阻碍移民安置“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目标的实现。
(3)对于外迁或远迁安置的移民来说,其社会关系重建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对于搬迁到安置地以后既无亲朋又无置业的“陌生”移民来说更是如此。DF市安置的移民以三峡移民为主,其环境改善效果和社会适应效果的优属度较低就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外迁安置的移民来说,水电工程建设对移民社会关系的破坏尤其巨大,在移民社会关系的重建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活动将移民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积极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则要促进移民生产生活的富足殷实,以渐进方式引导移民需求层次的合理提高。
参考文献
[1]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水库移民安置国际高级研讨会文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2]姚凯文.水库移民安置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黄健元.江苏区域科技竞争力研究——基于与浙江、广东、山东的比较忉.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95-198.
[4]黄健元,胡航宇.改进的模糊-致矩阵决策方法及其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6):721-123.
[5]张君伟.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项目后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安置性评价 篇5
建国以来, 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成绩斐然, 修建了大量水利水电工程, 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导致大量的移民搬迁安置。由于过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移民搬迁安置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产生的社会后果认识不够, 移民搬迁过程产生了不少遗留问题, 有些工程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生活困难, 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过去的移民搬迁项目中很少开展移民安置社会评价, 且国家和相关部分对此也未作专门的规定, 更谈不上有规范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通过移民安置社会评价, 可以预测可能带来的问题,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利于消除移民安置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降低社会风险和成本, 增强移民安置的社会适应性, 对保证移民安置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因此, 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中, 重视并开展工程移民安置社会评价、建立移民安置社会评价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社会评价还处在实践和摸索阶段, 还缺乏完整和成熟的理论指导。因此, 对移民安置社会评价开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 对影响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筛选出影响较大的措施 (因子) 进行分析评价, 并对个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1 移民安置社会评价的内涵
1.1 概 念
目前, 对什么是社会评价有着不同的理解。陈阿江认为, “社会评价可以定义为:以项目区人口及相关人群的社会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 综合应用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系统的实地调查, 分析项目中的重大社会事项, 从社会方面给出项目是否能够成立的基本判断。如果项目可以成立, 则需要给出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社会事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进行社会分析, 提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策略与建议,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实现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评价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移民安置社会评价指的是运用社会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移民安置规划、移民搬迁过程、移民安置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给出相应的判断,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实现移民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评价的目标
移民安置项目社会评价根本目标是促进移民、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水库移民监理中要求进行移民安置项目的监测和监督评估, 但未作具体的规定。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社会评价有所提及, 但没有针对性。水库移民安置项目社会评价应和移民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区分开来, 建立一套独立的社会评价体系, 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运用在移民安置项目中的前期预测阶段, 也可以运用在后期的评价阶段。这个体系应该全面体现移民社会发展的目标, 体现人文关怀的主题, 体现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的主题。具体目标有2个:
(1) 预测。在进行移民安置规划时, 对移民安置点进行社会评价, 预测移民搬迁进来后生活水平、社会适应性, 以及存在的风险。对安置规划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 提出安置规划能否成立的判断, 提出措施和建议。
(2) 评估。用于移民安置完成后, 对安置区进行评估, 以了解安置的整体质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出来, 消除隐患。通过对比分析, 对未实施的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 进行预测, 提出防范的对策措施, 以促进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
1.3 社会评价的内容
移民安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 关系到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稳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 建设团结稳定的移民新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解决移民安置问题, 需要对移民安置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移民安置的评价从注重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 日益转向关注其社会影响问题, 并逐步建立社会评价的规范。
结合水库移民安置的实际, 笔者认为水库移民安置社会评价应包括3个方面:移民的生活水平综合评价、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性评价、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评价。
在每一个部分, 尝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 力求实用, 以便于移民工作者参考。
2 移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移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专门性的社会指标体系, 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既要体现社会指标的一般性, 又要结合移民生活的特殊性。
2.1.1 科学性原则
移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能充分反映移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内涵, 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 评价方法科学, 逻辑结构严密。
2.1.2 动态性原则
移民的生活水平既是一个目标, 又是一个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供, 这就决定了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动态指标综合反映移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点。
2.1.3 区域性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 地区差异较大, 各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差异也比较大。在建立移民生活水平评价指标时, 应该考虑地域差异, 结合当地实际, 筛选合适的指标和给予合理的赋值。
2.1.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原则
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不同于其他指标体系, 很多指标只能定性, 难以精确定量。因此, 完全采用定量分析或完全采用定性分析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一般说来, 应尽可能地进行定量分析, 对那些难以精确定量的因素, 则应尽可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量化处理, 将定性转化为定量。
2.2 移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2.2.1 移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生活水平综合评价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准则的复杂且庞大的系统。结合移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系统的特点, 把反映移民生活水平特征的指标, 按其对生活反映的角度不同, 把整个系统分为资源拥有水平指标、生产水平指标、生活水平指标、教育医疗水平指标、经济水平指标和社会关系水平指标6大类。各分类指标又分成不同的分项指标, 有的分项指标又细分成不同的子项指标。各分项指标对移民社会生活水平的影响方向不同, 有的是正向影响, 即指标值越高, 其对应的水平越高;有的是负向影响, 即指标值越高, 其对应的水平越低。各子项指标按照相互关联影响及其隶属关系, 按其不同层次聚集合成移民社会生活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注:+ +表示适宜;+表示正向影响;-表示负向影响。
2.2.2 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2.2.2.1 分类指标计算方法
(1) 语言化评价法。
总目标为D, 分类指标为D1, D2, …, Dn, 即:
分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以W1, W2, …, Wn表示, 取评语集合
分类指标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用评价向量R (Di) 表示, 构造向量评价矩阵:
取等级:
计算分类指标权重:
将W归一化即得分类指标权重向量W= (W1, W2, …, Wn) 。
(2) Delphi法。
根据专家对总目标的分类指标相对重要性打分, 计算分类指标打分的平均值, 按下式计算分类指标的权重:
2.2.2.2 分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分项指标权重既与其相应的分类指标有关, 也与分类指标其他目标相关, 还与分项指标差异有关。为了简化计算, 认为各指标的作用主要决定于其相应的分类指标, 暂且只考虑指标与相应的分类指标的关系。据此, 分项指标的权重由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k=1, 2, …, n (分类指标) ;ω
(1) ω
(2) ω
设评价指标集Z={Z1, Z2, …, Zn}, 可行方案集A={A1, A2, …, As}, 则决策矩阵为:
统计分析可得:
式中:Cv i为相应指标的权重修正系数ω
3 移民社会适应性评价
3.1 移民社会适应性评价指标
本课题借鉴前人对移民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成果, 结合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个测量移民社会适应性的指标体系, 按照有利于操作的要求, 把测量结果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见表2。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析是定性分析, 主要是测量移民的主观感受, 因此, 并没有给指标具体赋值。
3.2 移民社会适应性分析
3.2.1 日常生活适应分析
日常生活适应分析主要包括指标2住房状况满意和4生活习俗适应、9自然环境适应。住房状况是衡量移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 我国水库移民住房状况从总体上来说, 比移民前有很大改善。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由于安置区的房屋是连片建筑, 统一规划, 因此相对来说, 移民院落面积比以前小, 影响了家庭养殖业的发展, 养猪、养鸡等带来的生活污染问题无法解决。如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建房的选择权的前提下, 进行统一规划也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生活习俗适应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 比如有的少数民族通常村民都有一个聚集中心, 在进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还有些民族信仰各自不同的宗教, 在移民安置时, 也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宗教是否有冲突的可能, 以免引发预料不到的社会问题。
3.2.2 家庭经济适应分析
家庭经济适应分析主要包括指标3经济收入满意和6提高经济信心。移民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是衡量移民安置项目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 直接关系移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恢复。而移民对提高经济的信心可以衡量移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水平, 可以衡量移民安置区的未来社会发展期望水平。
3.2.3 生产劳动适应分析
生产劳动适应分析主要包括指标5生产劳动适应。目前, 我国水库移民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农业安置方式, 因此, 移民对安置区的生产劳动适应性十分重要。生产劳动适应主要是生产方式适应。中国地域广大, 各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差别很大。比如北方是以旱地为主,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南方以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和水稻的耕作方式差别就很大。又比如在云南山区, 有的地方农民主要是种植水稻, 而有的地方农民主要是靠种植橡胶为生。如果种植水稻地区的农民被安置到种植橡胶地区, 那么在作安置规划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移民的生产方式适应性。如果出现了这种移民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 安置规划设计者就必须在规划设计里面考虑到移民安置后的生产技能培训, 使他们尽快适应安置区的生产方式。
3.2.4 邻里关系适应分析
邻里关系适应分析主要包括指标1邻里关系满意。邻里关系满意指的是移民对搬迁后邻里关系满意状况, 是一个反映移民心理状态的指标。移民从一个世代居住熟悉的地方搬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心理适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同时也是衡量移民是否适应安置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的移民搬迁过程破坏了移民原有的社会网络, 即使是整体搬迁方式, 包括亲缘、地域网络。在我国农村社区, 由亲缘、地域等构成的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民的生活、生产、情感等有着重要的作用。移民搬迁到安置区后, 需要重新调整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以满足自身生活、生产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发展邻里关系是构建移民社会关系新网络的第一步, 反映了移民和移民新邻居、移民和安置区原居民的社会整合程度。
3.2.5 社区认同分析
社区认同分析主要包括指标7怀念原来地方、8思念原来熟人、10被当地居民接受程度。移民对安置区的社会适应分为3个阶段 (3个层次) :生活适应、生产适应和心理适应。其中心理适应是最高阶段, 也是最高层次。移民只有从心理上把安置地看成是自己的家, 他们才从真正意义上适应了安置区的生活, 才真正在安置地扎下了根。社区认同正是反映移民对安置区心理适应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移民搬迁到安置区后, 在很长时间里依旧很怀念原来的地方, 并且很思念原来的熟人, 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移民还没有完全适应安置区社会生活, 他们的精神需求没有在安置区得到满足。理想的状态是移民感觉到“乐不思蜀”, 逐渐喜欢上了新的居住地, 不仅从物质上生活得到改善, 而且精神需要也重新得到弥补, 并且逐渐优于原来。移民对新社区的精神认同程度反映了移民与安置区的社会融合程度, 是安置区社会稳定的前提。
3.2.6 总体评价、问题和建议
在对移民社会适应性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价后, 应对移民安置项目的移民社会适应性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评价可以分为好、中、差3类。然后要针对移民安置中不利于移民的社会适应的问题, 进行分析, 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4 移民社会风险评价
4.1 政策、体制、法律法规风险
受我国国情的制约, 移民政策处在逐渐调整和完善的阶段。一般来说, 新修改的移民政策对于移民补偿和后期扶持的力度都比原来的移民政策要大。这样, 移民就面临着不同补偿标准和后期扶持力度的风险。比如国务院多次修改了关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 对移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都做出了比较大的调整。各个时期移民补偿安置标准的不同, 造成同一个工程不同时期的移民安置都可能面临不同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不同造成部分移民的比较、观望心态, 也造成早期移民返回搬迁地找政府追加补偿。另外, 地方政府对调整后的政策的解读、宣传和执行都有一个滞后期。而且各地的宣传力度不一样, 造成移民对政策的知晓和理解处于不同的水平。移民对政策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移民的心理不稳定, 甚至恐慌, 严重影响移民的稳定工作。
由于我国体制正处在转轨时期, 移民安置工作既不能遵循计划经济模式, 又缺乏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 因此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在实际进行移民安置工作时, 移民机构既要扮演政府官员的角色, 又要充当市场经济主体的角色。政府官员的角色要求他们要公正, 维护国家和移民的利益, 监督项目法人的行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角色要求他们尽量降低移民安置的投资费用。另外, 近年来, 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很快, 需要新搬迁安置移民的数量猛增, 很多地方政府原来没有移民工作机构。于是, 很多地方移民工作划归政府的其他机构管理。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很短时间里抽调一些官员和技术人员成立了移民工作机构, 但是由于这些人员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而且人手也很缺乏。因此, 在进行实物指标调查等移民工作中, 碰到很多的困难, 工作中难免有疏忽。这些体制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风险。当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移民工作队伍是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各级政府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加强对移民工作人员的培训。
移民工作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政治任务。目前, 我国移民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逐渐完善, 但是离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有一段距离。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和不规范, 移民工作中出现了假移民、假安置、假验收和贪污挪用移民资金的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不仅能有效减少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还为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
4.2 外部因素干扰的风险
由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牵涉到生态、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因此受到社会不同人士的关注。比如, 生态学家关注大江大河的生态问题, NGO关注生态和移民的发展问题。有些河流的水利水电开发还涉及到国际问题, 因为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的开发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因此, 反对在大江大河上进行水利水电开发的人士和团体就会利用移民问题做文章。比如, 他们会到移民中去宣传搬迁给他们今后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利方面, 让移民对搬迁后的生活产生担心和恐惧, 因此而不愿搬迁。在移民内部也会存在极少数不良分子, 对政府提出过高不合实际的要求, 要挟政府, 对移民工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 国外仇视中国的一些个人和团体鼓动移民闹事, 扰乱我国的社会安定, 以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这些在移民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风险, 移民工作者应该站在比较高的政治角度出发, 充分重视并积极预防这些社会风险。在进行移民风险评估时, 应该把移民工作可能遇到的这些外部因素干扰的风险考虑在内。
4.3 经济、社会风险
世界银行Michael M. Cernea博士将非自愿移民安置中的主要风险归纳为7种, 分别是:失去土地、失业、失去家园、边缘化、缺乏生活保障、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区解体。
(1) 失去土地。
土地是移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失去土地对移民的生活影响最大。从中国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来看, 移民安置后拥有的土地资源总量普遍小于移民在库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在移民安置规划统计中, 移民受淹没的面积看起来并不大。但是, 移民从库区迁往很远的安置区后, 他们无法在继续经营他们在库区未受淹没的土地, 而这部分土地国家政策规定是不予补偿的。因此, 移民虽然在安置区获得了一定量的土地, 但是往往这些土地只够他们的口粮, 没有多余的收入。
项目法人或委托设计单位在做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时, 应该尽量采取后靠安置的方式, 使移民不至于失去补偿以外的资源。如果非要采取外迁的方式, 要慎重选择移民安置区, 要对预选定的安置区进行详细的环境容量调查和分析, 确保安置区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提供给移民。一般来说, 安置区的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势、灌溉等应该优于库区, 这样就使得移民即使在安置区的土地总量小于库区, 但是亩产量却增加了。
(2) 失业。
移民的失业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原来从事农业的移民采取了非农业安置, 如果没有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移民就面临失业的风险;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原来从事林业或经济作物的移民采取了农业安置, 移民失去了经济来源。
在进行移民安置规划时, 不仅要考虑移民能够生产下来, 而且要考虑移民的发展问题。在考虑移民发展问题时, 应该考虑移民从事其他产业或者是出外打工的机会, 加强对安置后移民的就业培训。
(3) 失去家园。
因搬迁而失去住房这样的风险存在少数移民家庭中, 这些移民家庭经济困难, 而原住房因面积较小、补偿标准过低而导致移民家庭无力承担在安置区按统一规划要求建设住宅。政府的安置政策中, 应该对少数贫困移民家庭的房屋重建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确保少数移民不因搬迁而流离失所。另外, 应该严格禁止移民进行过渡性安置, 导致移民失去家园的风险增大。
(4) 边缘化。
边缘化主要指的是移民的社会地位的变化。移民因为搬迁失去了一些经济来源, 而且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可能不如从前, 导致移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如果安置区的原居民的生活条件较高, 移民就会产生相对贫困感, 在加上因对安置区习俗和文化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孤独感, 结果导致移民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化。让移民融入安置区的社会生活, 可以有效减小这种边缘化的风险。
(5) 缺乏生活保障。
一般来说, 移民外迁以后土地数量减少, 在库区未淹没的资源由于路途遥远无法收益, 很容易造成粮食不足和生活困难。到达安置区后, 由于水土不服, 移民很可能会生病, 导致医疗费用开支增加。另外, 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常常由于时间比较紧, 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等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也可能会引发疾病。
(6) 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
移民安置区常常是新开发的小区, 在短时间里, 交通、水、电、教育、通讯等条件很难跟上。因此, 移民很可能会面临一些生活的不方便, 子女的入学问题也有可能没有及时解决。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 应该确保安置区配套设施全部结束后才能让移民迁入。另外, 在移民安置规划中对安置区的选址应该尽量选择公共设施完备、使用方便的地方。
(7) 社区解体。
移民搬迁导致移民原来的社区解体、移民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解体。社会资本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移民搬迁可能导致移民个人的社会资本大量丧失。移民到安置区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重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 目前的移民安置基本上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 但是由于受安置区环境容量的限制, 较大规模的移民村还是要被拆散。因此, 移民面临着原有社区解体的风险。
4.4 总体评价和建议
如果是对移民安置项目社会风险的预测, 在社会风险分析的结尾, 研究者应该给出总体评价和判断:此移民安置项目的社会风险是否足够影响了安置项目的实施, 并提出项目实施与否的建议。如果是对移民安置项目社会风险的后评估, 在社会风险分析的结尾, 研究者应该指出项目存在的问题, 提出采取降低和去除社会风险措施的建议, 以改善移民安置项目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翟贵德.水库移民——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丛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2]钟水映, 魏珊.工程性移民安置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Michael M Cernea.风险、保障与重建:一种移民安置模型[C]∥唐传利, 施国庆.移民与社会发展.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阿江.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运用[J].学海, 2002, (6) :81-85.
[5]风笑天.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性[J].社会学研究, 2004, (5) :19-27.
[6]陈艳, 陈绍军, 王松.水库移民社会风险评价[J].水利经济, 2005, 23 (2) :62-64.
安置性评价 篇6
关键词:熵,层次分析法,水库移民,安置效果
水库移民是指由于水库建设而引起的土地淹没、浸没、滑岸、滑坡等原因而产生的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及其社区重建活动[1]。由于水库移民具有的非自愿性质,并且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以及安置地移民生活环境的改造和重建,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资源、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移民安置成为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水库移民的稳定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移民安置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过去规划的经验,识别遗留问题,为将来水利水电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有效的后期扶持提供客观依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库移民安置效果评价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法是研究较多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2,3],但在移民层次分析法中的权重是由专家赋值的,容易受知识、经验、个人偏好等主观意识影响,忽略了具体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分子运动无序度的度量,信息熵即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4]。许多研究人员将熵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利用信息熵修正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增加了权重所包含的信息,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如徐菲菲等[5]将此方法用于江苏省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罗宏斌等[6]利用此法测算了地方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张帅等[7]建立了基于熵-AHP的大坝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栾金昶等[8]运用此方法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了评价。将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相结合用于水库移民安置评价以往未有研究,笔者拟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利用熵信息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试图改善专家赋值带来的局限性。
1 建立水库移民安置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水库移民安置效果体现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体系中许多重要指标难以用精确数学予以计量,并且各个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另外实际调查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因素[2],即使能够调查各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也无法将复杂指标完全体现出来。因此,根据移民安置点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尽量分层选取有代表性、易操作、能够全面反映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变化的指标。将各评价指标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指标隶属于上一层的指标或对上一层指标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指标或者受下一层指标影响[9],从而构建出水库移民安置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选取生活水平指标、生产发展水平指标、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居住条件水平指标、社会融合水平指标及社会保障水平指标等6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各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个二级指标,就可以展现水库移民安置效果。如表1所示。
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笔者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尽可能获得客观准确的相对指标权重。首先根据AHP方法计算目标层和一级指标层之间、一级指标层与二级指标层之间的相对权重,然后利用指标实际值构建决策矩阵,并依据决策矩阵提供的信息,用熵权法修正之前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权重值,以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指标权重。
2.1 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征询专家和专业移民工作人员的意见,对被选取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打分,构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式中bij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两两比较的结果。
评定标准采用1~9标度法[9],如表2所示。
注:标度值2,4,6,8介于以上标度定义的重要程度之间;所有标度值的倒数反向定义。
2.2 计算权重
采取特征根法计算A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
将矩阵A的元素按行相乘:
式中aij为矩阵A中第i行第i列元素。
将所得乘积分别开n次方:
将方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权重向量W=(w1,w2,…,wn)T
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式中(AW)i为AW的第i个元素。
2.3 一致性检验
定义一致性指标
设
当
3 用熵信息修正权重W
当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方式时,可能会由于出现循环而导致不满足传递性公理,使得采用标度法打分时把握不准并丢失部分有效信息[5]。用熵权法修正AHP方法确定的权重,可使修正后的指标权重信息量大幅度提高,受主观影响更小,可信度提高,从而有利于合理决策。
3.1 构建决策矩阵D
设有m个系统,n个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每个指标的特征值构建以xij为元素的m×n阶决策矩阵D,注意在选取特征值时,为避免应尽量选取量化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可采取专家打分将之定量化。
3.2 利用熵信息修正层次分析法中求出的主观权重
利用熵信息修正权重的具体方法为[10]:
a. 由于决策矩阵D各元素量纲存在差异,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应对各元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矩阵D′=(rij)m×n,其中rij的选取方式为
b. 令
c. 设偏差度dj=1-Ej,利用熵信息得到的j指标的客观权重为
d. 修正层次分析法中得出的各指标权重wj,得最终的权重为
3.3 移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计算
根据最终权重和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计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并排序,检验移民安置效果。计算公式为
式中pj为被评价目标的发展水平指数,pj越大,说明目标的发展水平越高;w′j为经熵信息修正后的权重。
4 案例分析
某大型水利工程需搬迁移民数量多,涉及范围大,大坝加高工程正常蓄水位170 m,控制流域面积9.52万km2,搬迁安置总人口33.13万人(主要以农村移民为主)。为维护移民权益,保障库区社会稳定,决定首先选择部分安置点先实行试点工作。本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各方面都比较有代表性的某移民安置点,采用抽样入户调查统计方式,对比移民搬迁前后和安置区原居民的各项指标实际值,以评估移民政策实施效果。
4.1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
根据专家打分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层次的权重(省略具体计算过程),得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B级,B~C级之间各指标权重,见表4和表5。
4.2 信息熵修正权重值
利用移民搬迁前后以及安置区原居民的各项指标值构造决策矩阵并做标准化处理,如表6所示。根据式(6) ~(9)将矩阵归一化并计算熵值,得到熵值Ej和客观权重λj,并根据式(10)得到经修正后的权重值,如表7所示。
计算移民搬迁前、移民安置后以及安置区原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移民搬迁前为0.209 9,移民搬迁后为0.732 0,安置区原居民0.617 9,即:移民搬迁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安置区原居民>移民搬迁前。
4.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出的排序结果分析: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看,移民搬迁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幅度超过了搬迁前的标准,实现了移民搬迁后生活水平不低于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安置目标。②从具体指标上看,在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居住环境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一级指标下细化的各类二级指标上,移民搬迁后的安置效果均显著优于移民搬迁前的水平,显示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较快恢复与发展。在所有二级指标中,只有社会关系水平指标下移民与安置区当地政府、社区关系、原有的社交网络等方面移民的评价结果最差,显示移民搬迁后,面对新的居住地、陌生的社会关系、习俗差异、交流障碍等不利因素,难以适应安置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由于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也给移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需引起重视。③应该注意到,在绝大部分二级指标评价中,移民的水平都高于安置区原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可能会引起原居民的不满,造成移民和原居民之间的隔阂,加大了移民融入新环境的难度,对库区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需要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注:数据来源于抽样入户调查统计表。
5 结 语
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构建了水库移民安置效果评价模型,避免了仅用层次分析法易受主观意识左右的弊病,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这不仅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对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提供评估工具,对其他多因素多层次复杂系统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2]孔令强.基于AHP及模糊理论的水库移民社会经济评价[J].人民长江,2006,37(8):114-116.
[3]胡宝柱.模糊数学在水库移民安置质量评定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2,33(9):49-51.
[4]邱菀华.管理决策熵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徐菲菲,杨达源,黄震方,等.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5):707-711,719.
[6]罗宏斌,匡程新.基于AHP-熵权法的地方可持续支柱产业财源建设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5):137-140.
[7]张帅,苏怀智,崔书生.基于AHP—信息熵的大坝安全性态模糊综合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2):69-72.
[8]栾金昶,翁继林,迟国泰.基于熵AHP的经济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9):70-72.
[9]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安置性评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大楼手术室选择维吾尔族、汉族行妇科腔镜手术病人140例, 平均手术时间为2.6 h±0.8 h;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70例, 年龄37.40岁±8.14岁;维吾尔族38例, 汉族32例;疾病分类:卵巢修补术28例, 子宫修补术35例, 宫颈癌根治术7例。对照组70例, 年龄37.80岁±8.11岁;维吾尔族34例, 汉族36例;疾病分类:卵巢修补术31例, 子宫修补术29例, 宫颈癌根治术10例。两组病人年龄、民族、疾病分类、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截石位手术体位的安置
①安置时机:观察组在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前, 对照组在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安置手术体位。②术前宣教。病人对病情、手术等多方面的担心和恐惧心理往往使病人处于僵持甚至震颤, 此时极易发生皮肤破损, 导致压疮的出现, 心理干预在压疮防护中起着重要作用[2]。结合少数民族与汉族沟通有一定语言障碍的特点, 我科选派精通维吾尔语、汉语双语的高年资护士完成术前宣教的工作。在手术前1 d除向手术病人介绍相关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环境和手术流程外, 还协助其模拟手术体位, 并告知在手术体位安置时需要其积极配合, 在此过程中手术护士会做好隐私部位的遮盖及保暖工作。③安置方法。在支腿架的U形面上铺置专用手术体位的凝胶垫[3], 其上再放置棉垫, 以避免对腘窝的直接压迫, 从而防止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和小腿筋膜高压综合征的发生, 同时避开了腓骨头的挤压, 有利于避开腓总神经。将病人双下肢置于支腿架上, 支腿架不宜过高, 应与大腿在仰卧屈髋时的高度相等。保持病人大腿与躯干纵轴呈90°~100°, 膝关节弯曲90°~100°, 两腿间角度为100°~110°。在不影响消毒范围的情况下, 将双下肢自膝关节处用布辅料包裹后, 松紧适宜地约束。两上肢用病人身下的手术中单反折后包裹, 并置于身体两侧, 为了方便术中静脉输入液体, 在三通管一端接一根专用静脉延长管。病人臀下垫厚度为3 cm~5 cm的体位垫, 并使臀部突出床沿外3 cm~5 cm, 利于暴露会阴部。为了防止病人身体下滑, 以锁骨为支点放置肩托, 皮肤与肩托之间垫一棉垫。术中保持手术床头低足高位10°~30°。有研究表明, 腹腔内压力不超过14 mmHg (1 mmHg=0.133 kPa) , 床体倾斜10°~30°时一般不会影响呼吸功能[4], 所以气腹压力不可过大, 床体倾斜角度不可超过30°。
1.2.2 观察指标
①病人术后进行下肢组织 (肌肉与韧带、腓总神经) 、臂丛神经评估, 观察病人下肢组织 (肌肉与韧带、腓总神经) 、臂丛神经损伤发生情况。②对手术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效率及满意度调查。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组织及臂丛神经损伤发生情况
观察组病人术后发生下肢肌肉与韧带损伤1例, 对照组病人术后发生下肢肌肉与韧带损伤5例, 腓总神经损伤3例, 臂丛神经损伤3例。
2.2 术后手术工作人员操作满意度调查情况 (见表1)
3 讨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内环境干扰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被广大手术病人所接受。为了适应其短、频、快的特点,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尽可能地缩短连台手术之间的准备时间。截石位是此术式的常用体位。新方法中截石位手术体位的安置时机为病人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前, 病人意识清醒、行动自主、感觉灵敏, 此时在护士的耐心指导下, 可以自行按手术要求安置体位, 并可根据舒适度调整两腿的高度与其间的角度。此举避免了传统方法中, 在病人麻醉后, 由手术人员合力搬动病人易造成的牵拉伤和劳动强度的增大。新方法较传统方法平均节省时间约9.6 min, 从而既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又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的护理也显得日益重要, 手术体位安置原则是在保护病人舒适功能位前提下变动病人躯体、抬高手术靶器官, 使其周围脏器因重力作用而远离, 在有限的空间里延伸出合理的手术空间[5]。截石位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常用体位, 然而由于该体位不当, 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屡有报道[6]。常见并发症为肩部疼痛、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肱神经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体位性低血压等。安置手术体位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正确合理地使用体位用物, 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与体位有关的并发症发生。另外, 对麻醉风险的恐惧及对治疗结果的担心, 常使病人产生焦虑情绪, 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 降低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增加其对术后疼痛的敏感性[7]。有研究报道, 心理个性化干预可减轻病人不良情况的发生[8]。因此,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安排精通维吾尔语、汉语双语的资深护士, 对病人实施个性化的术前宣教并模拟手术体位, 便于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增进护患间的信任、促进民族团结。
由于病人麻醉后肌肉松弛、外周血管扩张, 心血管系统自身调节能力明显下降, 而截石位抬高双下肢, 下肢血液突然排空, 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 导致血压升高。术毕病人抬高的双下肢放平时体内部分血液又突然进入扩张的下肢血管内, 使有效循环血量骤减, 血压下降[9]。因此, 手术结束下肢放回原位时应逐侧安放, 缓慢放下, 不可快速同时放平双下肢, 并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 常规定时按摩双下肢肌肉, 这样使心血管系统有一个代偿的过程, 避免双下肢同时放平引起的血液瞬间转移向下肢,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
为了获得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 手术医生在腹腔镜手术时使用二氧化碳 (CO2) 来产生气腹, 术中高浓度的CO2直接膈神经, 而支配膈肌的神经与支配肩部皮肤的神经节同位于颈3, 故CO2气腹引起的疼痛特点为颈肩痛[10]。有资料显示, 胸膝卧位能改善病人颈肩痛的发生[11]。为了减轻其术后的痛苦, 术后第1天由专人负责做术后访视工作, 调查手术室护士服务满意度的同时指导胸膝卧位的正确使用, 近8个月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妇科腔镜手术截石位安置时机的效果, 总结相关的个性护理。[方法]将140例妇科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 观察组在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前, 对照组在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安置手术体位。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下肢组织及臂丛神经损伤发生情况, 调查手术工作人员操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发生下肢肌肉与韧带损伤1例, 对照组发生下肢肌肉与韧带损伤5例, 腓总神经损伤3例, 臂丛神经损伤3例;观察组手术工作人员操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合理把握妇科腔镜手术截石位的安置时机,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