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社区居民

2024-09-26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精选5篇)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 篇1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建设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 这就导致了城郊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近年来,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他们也被卷入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之中, 成为拆迁安置中的特殊群体, 给原本复杂的拆迁安置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若处理不好, 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如何处理好这一群体拆迁安置中的问题便成了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类居民”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成为城市建设大军中的一员。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剧, 外来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部分人背井离乡,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在城市里买房定居。但是, 由于城市房价太高无力负担, 加之他们并未完全摆脱原来的生活方式, 所以大多数人的房子都是通过私下交易的方式, 从城郊或是城中村的农民手中购买的自建房。不过总的说来, 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 并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是城市的居民, 理应享受居民的待遇。可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 这部分群体却并未被城市所接纳, 他们没有当地户口, 没能享受到当地居民的待遇, 因而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与流动人口相比, 其生活和工作的地点没有太大的流动性;与城市居民相比, 他们除了因为体制原因未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外, 其工作以及生活等已与城市居民没有太大差别, 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一个似居民而又非居民的群体。“类居民”也就由此诞生。

从上述情况来看, 可将“类居民”定义为在城市定居且拥有自建房, 但没有当地户口, 因而未能享受当地市民待遇的这一类群体。

二、“类居民”在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上述定义, 不难发现“类居民”所购买的房屋是自建房, 就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 只有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宅基地的人才可以修建自建房, 因此这部分人群的房屋都是通过私下交易的方式, 从村民手中购买村民在自己宅基地上修建的房屋或直接购买宅基地使用权自己建房。但是, 由于现阶段我国对于宅基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这使得“类居民”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将以贵阳市A片区的改造为例, 对“类居民”在拆迁安置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贵阳市A片区位于贵阳市西北侧, 地处白云区、金阳新区、高新沙文园区的结合部, 属于城市郊区。现在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 该片区规划管理无序, 布局结构混乱, 基础设施缺失, 极大地降低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 因而政府准备对A片区进行改造。但另一方面, 由于A片区地处城郊, 交通便利, 生活成本以及房屋价格较低, 因而有许多“类居民”定居于此。据A片区所在的区政府统计, A片区的“类居民”共计2856户, 10045人。但从目前有关征地拆迁的措施来看, 其并没有涉及此类群体的拆迁安置措施, 因而使“类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 房屋产权认定不清晰

由于“类居民”所购住房为农村宅基地的自建房,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因而, 宅基地不得私自转让他人, 因而当地政府将其视为非法建筑。但是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 原来所谓的“集体”已没有一个真正的实体, 这使得在宅基地的所有权的处理上存在着漏洞, 因此关于宅基地能否转让的问题出现争议。加之当初在建房之时A片区的政府并没有告知他们不能在此建房, 而建好之后也并未采取相关措施, 应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看待, 政府应该尊重他们对自己所建房屋的产权。因而导致了政府与“类居民”在房屋产权的认定上产生了分歧。

2. 政府对房屋拆迁政策宣传不到位

A片区所在的政府在拆迁之前, 没有对房屋拆迁政策进行有效的宣传, 使得大部分“类居民”不了解A片区房屋拆迁的政策、程序, 导致该群体认为拆迁安置工作不透明。

3.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不一致、不公平

A片区在房屋拆迁补偿方面, 对于当地居民, 其房屋拆迁补偿方式主要有产权调换和货币化补偿。其具体政策是房屋面积在240m2/户之内的, 按“征一还一”原则安置。超出的部分按货币化补偿。而货币化补偿则根据房屋的具体情况定为每平方1200到1800元不等。同时, 对当地居民还有房屋搬家费以及临时安置费等补偿费用。而对于“类居民”的拆迁补偿方式只有货币化补偿, 且仅为每平方899元的补偿价格, 也没有其他任何安置费用。像这样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将“类居民”和当地居民区别对待, 不仅会引发“类居民”们的不满, 甚至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

4. 存在暴力拆迁行为

在拆迁过程中, 拆迁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在未达成拆迁协议之前, 拆迁人员利用“类居民”对拆迁政策不了解, 对其进行威胁恐吓, 甚至采取毁路断电等办法逼迫他们搬迁。

5. 未考虑“类居民”房屋拆迁以后的安置问题

就我国现行的拆迁安置政策而言, 对“类居民”的拆迁安置还处于空白状态, 加之“类居民”身份和地位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因而在安置工作中并未涉及到对这一群体的安置, 除了拆迁补偿之外, 便没有其他安置费用以及相应的安置措施。于是他们要么就到别处寻求栖息之地, 要么就离开自己已选择的定居之地去别处谋生, 可不论他们怎样选择, 都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首先,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类居民”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 导致其未被纳入城市居民的范畴, 因而难免其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受到不一样的待遇。随着二元结构的瓦解, “类居民”的尴尬身份与地位也就与当地居民无异, 其现在面临的拆迁安置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能使该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 完善集体土地所有制度,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必须对“集体”做出明确界定, 这样才能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的归属, 以减少有关房屋产权问题的争议。

同时, 对拆迁房屋进行市场评估, 制定统一的拆迁补偿标准。关于集体土地房屋拆迁, 就目前而言我国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所以造成了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不一致, 进而造成了“类居民”与当地居民的拆迁补偿存在较大差异, 使得其利益受到损害。为此应引入拥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房屋进行估价, 并根据估价来制定统一的拆迁补偿标准, 以减少“类居民”的损失, 从而消除由拆迁补偿不公而导致的社会问题, 利于社会和谐。

第三, 及时发布拆迁公告, 加强对拆迁政策的宣传, 规范拆迁行为。征地方案通过后, 当地政府应该及时在征地范围内发布拆迁公告。公告内容应包括征地的用途、面积以及拆迁补偿标准、人员安置办法等, 使拆迁的各项政策措施得以公开、透明, 并在片区内进行宣传, 以使被拆迁人能够了解。同时, 建立健全拆迁安置机制, 对拆迁工作人员的暴力拆迁行为进行监督, 规范拆迁行为, 杜绝暴力拆迁。

最后, 出台安置措施, 对“类居民”进行合理安置。就目前而言, 我国还没有有关“类居民”的安置措施。可是“类居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 其工作生活已融入城市之中, 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对他们的安置。政府不仅通过筹建廉租房, 为他们提供长期住房, 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住房资源, 完善房屋租赁市场以及启用二手房市场等多种方式来对“类居民”进行安置。

总之, “类居民”的拆迁安置是拆迁安置工作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涉及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 如若处理不好,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因此要想在新形势下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不断创新, 才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摘要: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 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其中部分外来人口在城郊附近通过私下交易的方式, 在当地购买宅基地建房定居。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加之这部分人也没有当地的户口, 因而在房屋面临拆迁时,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 要解决好此类拆迁安置中出现的问题, 必须对这类群体在拆迁安置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完善体制、健全土地所有制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类居民,拆迁,安置

参考文献

[1]崔明明.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J].农业经济, 2012 (05) .

[2]刘成.浅析土地征用中房屋拆迁问题[J].铜业工程, 2009 (04) .

[3]蔡元元.城市郊区农村房屋拆迁纠纷现状及思考——以石家庄市裕华区为例[J].社会发展, 2012 (07) .

[4]潘佳瑭.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房屋拆迁政策研究[J].中国房地产, 2009 (10) .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 篇2

年后安全文明施工计划

1.在工地门口右侧挂五牌,左侧设置“四图”。

2.对施工场地按规划要保证运输道路畅通,排水要有组织、有规划,达标排放。3.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平面图布置、搭设或埋设整齐。

4.材料和设施堆放按管理规范执行。

5.施工现场设置垃圾池,集中堆放施工垃圾并及时清走。6.明确的指示标志和交通管制措施。

7.对全体参加施工人员进行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特种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

8.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分库存放。

9.编写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形成书面材料,由交底人与被交底人双方履行签字手续。10.放置安全标志及标牌。11.开展班前安全活动。

12.采取有效的机电设备安全防护措施。13.采取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4.采取有效的文明施工的措施。15.采取有效的环境卫生的措施。16.采取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

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龙西社区拆迁安置房项目经理部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 篇3

一、过程

1.知识竞赛出成果,文明礼仪促和谐

为更好地在居民中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居民素质,邻里节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文明礼仪读书周活动,并开展了“明礼仪、促和谐”知识竞赛。社区所辖3个小区的18位居民组成了6支参赛队伍,从日常礼仪到社交礼仪,居民们回答起来毫不含糊。虽然有些礼仪知识对拆迁居民来说还是头一次听说,但他们对这新鲜事还很较真儿,一定得老师解释清楚了才肯罢休,居民们高涨的热情也感染了我们。

2.邻居音乐会,邻里携手展风采

在“小邻居音乐会”家庭才艺比赛中,所有的节目都是居民自编自演,有祖孙三代载歌载舞的,有恩爱夫妻牵手对唱的,有邻里携手抒发情谊的。小小邻居音乐会为居民架起一座满载友谊的连心桥,营造了邻里之间相互了解的和睦氛围。

3.邻里显身手,厨艺大比拼

我们举行厨艺大比拼活动,退休在家的大伯大妈争相报名,比赛现场被大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参赛居民个个把自家拿手私房菜进行了展示。邻里乡亲们或“观战”或“尝鲜”或“取经”,好不热闹。参赛作品云集了川菜、徽菜、豫菜和宁波特色菜,比赛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这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厨艺比赛,锅碗瓢盆演奏的是一曲拆迁社区和谐交响乐。

4.巧手创造美,生活比蜜甜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和搜集,我们的手工艺品展活动收到来自居民的纯手工作品60余件,有邻里携手共同制作的丝网花,有手艺精湛的十字刺绣,还有匠心独具的各式毛衣编织,一针一线无不体现了拆迁居民的灵秀和智慧,更蕴含了大家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5.红红火火闭幕式

邻里文化节闭幕式上,我们为在邻里节活动中获奖的居民颁发荣誉证书,让他们走上舞台领奖,成为邻里和睦的榜样。在文艺演出中,大部分节目由社区普通居民参与演出,如由四位大妈自编自演的三句半《话说老高》、年轻居民表演唱《邻里之间》、社区扇子舞队自编舞蹈《海派秧歌》等,每一个节目都表达着社区居民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台上台下融为一体。

二、思考

1.从制度入手,建立邻里节活动的长效机制

我们制定和规范了《邻里公约》《邻里文化节主题活动制度》,使活动开展有章可循并形成传统,两年一届,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己的节日。在此基础上,我们选配邻里和谐促进员,设置邻里模范楼道,使邻里文化节的内涵和意义不流于形式,倡导邻里节活动日常化、邻里沟通经常化。

2.从内容着手,使邻里节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邻里文化产生于家庭,交流于邻里,影响于小区,得益于社区,是最直接、零距离地接近群众的最简洁方式,这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因此,邻里节的文化不是一味地搞一些大规模、大场面、大舞台,应该从最基层抓起,树立几个家庭、楼道文化活动典型,以点带面,影响大众,改变观念。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 篇4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国家发改委近期同意将苏州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共同富裕、“四化”同步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金融制度改革等8个示范区;到2020年, 城镇化率超过85%, 基本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至2013年底, 苏州市全市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了工业园, 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52.2%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 累计140多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苏州通过“三集中、三置换”让110万农民变成了新市民。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农村居民将宅基地和自建房置换成社区产权房、将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城镇保障和社区合作社的股权之后, 农民都过上了住高楼、领工资、拿分红的新市民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独门独户的居住生活, 突然要转变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尤其对于年纪稍长的农民来说, 他们所受的教育水平均普遍较低, 失去土地后, 对于纯农民来说就处于失业状态, 拿着政府给予的失业补助金和拆迁安置补贴费, 生活基本稳定;而一些即便有工作的农民, 收入也很低廉。所以要他们来支付相关物业费用和维修基金他们是肯定不乐意接受的。另外, 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的影响, 很多居民还很迷信, 他们经常会在小区经常搞一些迷信活动, 以上种种都给小区的物业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

2“城乡一体化”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

2.1 物业管理难度大

农民通过土地置换刚住进拆迁安置小区时, 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就更别提根除了, 这就给物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1.1 绿化被肆意破坏。

居民化后农民什么都得花钱, 连蔬菜还得花钱购买, 这时候农民就会在小区的空地上“见缝插针”地种菜, 更有甚者直接将小区的部分绿化带铲除, 然后种蔬菜。

2.1.2 小区环境脏、乱、差。

农民在农村养成了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 家庭的日常生活垃圾农民会随意地丢弃在农地, 所以农民进了社区以后也会习惯性地将一些大量的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小区绿化带或地面, 更荒谬的是, 部分农民还会直接将一些垃圾直接从楼上往下扔。

2.1.3 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为图出行方便, 部分居民为了避免绕路, 就会直接踩踏小区绿化甚至人为破坏小区四周的封闭护栏, 久而久之, 小区草坪变成了道路, 护栏的豁口不仅越来越多还越来越大。这不仅造成了本小区的安全隐患, 还给相邻小区的安全造成的很大的问题。

2.1.4 住宅挪用问题严重。

正规的小区居住和商用都是明确规定的, 住宅物业的用途就仅供居民居住, 商业用房就仅用于经营, 管理起来十分方便。但是在拆迁置换小区内, 住宅挪作商用, 尤其是车库挪作商用现象十分严重, 车库挪作商用的安全隐患较大, 事故频发。但是农民为了能多挣一点房租就铤而走险。

2.2 物业费收取困难

安置小区内居民无论是文化水品、还是综合素质或是经济收入, 都处于偏低水平, 他们不太能理解社区建设、物业管理跟他们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反而他们会觉得住房子为什么还要交费,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一些农村居民更是没有物业管理的概念, 所以这些业主就会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即便是一些年轻的业主有物业管理的概念, 但是让他们自己掏出钱来交物业管理费, 他们还是会有诸多的不愿意, 即便是愿意缴纳物业费的, 他们能承受的标准还是相对较低的, 所以现在大部分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收费标准是按户收取, 根据面积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但也仅仅是一个月几块钱或十几块钱。拆迁安置小区业主不交物业费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没有改变过来。

2.3 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率低

拆迁安置小区里的居民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难度很大, 同时由于物业费收缴率低也直接导致物业管理资金紧张。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要想正常开展, 需要的资金还是相当大的, 但是由于存在严重的收支不平衡, 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物业公司不但很难收取物业费, 还要承担由于业主对环境 (如草坪践踏、围墙护栏被撬等) 的破坏需要修理和维护的巨额费用, 所以说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是一个低利润高风险的行业。

3 改善“城乡一体化”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业主的物业管理知识

3.1.1 加强小区业主有关物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宣传。

物业与业主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只有加强与住户的沟通交流, 才能搞好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只有让业主真正的了解物业这个行业, 才能让物业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所以物业应该向业主宣传物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物业管理工作座谈会, 宣传物业管理政策, 汇报物业管理工作, 听取业主意见, 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要让业主明白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3.1.2 加强物业与业委会的友好关系。

物业与业委会是相辅相成的, 业委会代表了全体业主的想法和意见, 是连接物业与业主的桥梁。业委会是帮助广大业主自觉维护小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对于拆迁安置小区来说业委会作用就更溢于言表了。物业公司可根据拆迁安置小区的实际情况, 尽量劝服各村委书记或村里有威信的村民为业委会委员候选人, 成立安置小区业主委员会并担任要职。这样业主委员会, 既能代表全体业主更好地维护全体业主的利益, 又能教育、引导广大业主配合小区的物业管理, 从而共同维护小区的建设。

3.2 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业主最看重的就是物业的服务质量。只有服务质量好了, 业主才能心甘情愿的交费。首先应该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接触业主最多, 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业主才能更好地享受服务;其次要提高物业人员的办事效率。针对业主提出的问题, 应该尽快处理, 并且在短时间内给予答复。对于业主报修的问题, 要及时回访, 询问业主的意见并做出适量的调整。

3.3 为部分居民解决就业问题

物业管理公司可以考虑面向小区内没有工作的居民提供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 经培训考核合格后, 让他们参与小区的物业管理, 如保洁、安保、客服管家等工种, 由于他们的加入, 他们更能体会到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全体业主积极配合物业管理的必要性, 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劝解、影响甚至改变小区住户的不良生活习惯, 从而让广大的农民逐步适应现代化的社区生活。这样不仅能解决部分农民的失业问题,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物业管理与社区维护的成本。

3.4 多渠道筹集资金

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部分拆迁安置农民有的由于生活困难一时难以全额负担物业管理费, 有的由于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不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按照政府、企业、住户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 来有效地整合物业管理的资源, 不断完善物业管理工作。一是摆事实、讲道理, 阐述“无物业管理, 小区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的利害关系, 劝服当地政府、村委从城镇长远建设利益出发, 从土地收益中拨付一部分用于支付物业管理费用, 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将这部分费用支付给物业管理公司。二是由于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低, 开发公司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住户仅仅承担保洁、保安费用, 这样就可以降低物业费的收缴标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业费的收缴率, 其余的收费项目如绿化费、管理费、维修费均由开发商承担。三是增强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 对于小区内的商业街、店面房、停车场等可以交与物业管理公司来经营, 物业公司可以从开展的多项经营服务的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来弥补物业管理费用的不足。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 它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但是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才能让农民真正的居民化,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蒋英.常州市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之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2]羌伯华.加强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思考[N].南通日报, 2010-8-25.

[3]李明才.旧小区物业管理政府支持是关键[J].中国物业管理, 2009 (10) .

[4]高业芹, 高业芬.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2010 (08) .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 篇5

农村拆迁安置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被大批征用、农民房屋被大量拆迁后,由政府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形成的区域,一般由若干个行政村村民安置集聚在一起的单个或多个小区组成。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社区和城镇社区不断增多,已从2001年的17个,增加到2004年的29个,其中农村拆迁安置型社区10个,由农民改为居民的人数10万多。为了让刚进入社区的农民及早转化为市民,该区认真调研、不断总结,探索农村拆迁安置型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

1、提前介入,做好社区规划和建设。通过制订全区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在建设拆迁安置小区时,把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列入建设要求,并规定每个安置型社区均建造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办公、服务和活动等综合用房。在社区组织建设上,采用从街道(乡镇)机关干部或优秀的原拆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选派年富力强的同志任职社区党支部书记或社区负责人,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积极引进管理人才。通过提前进驻社区,充分做好相关的服务准备,让拆迁安置的农民一进入社区就能感受到社区温馨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

2、强化服务,提升社区整体功能。社区组织着重抓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在开展“四个面向”服务的同时,增加服务项目,不断完善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二是务求实效,提高服务质量。在向居民提供的家政、就医、求学、婚育等综合服务上,力求及时、方便、高效。三是开展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四是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给居民送上“及时雨”和“雪中送炭”,增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亲和力。

3、营造氛围,培育社区居民归属感。社区居委会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把刚搬入社区的居民吸引到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参与活泼健康的文体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组建并发展社区各类业余文体队伍,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居民参加到文体活动中来,形成一个热烈、向上、文明、各谐的社区氛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加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文明意识。通过着力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和途径,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并抓住学习学习和活动、上门走访和座谈等机会,把帮助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理念贯串其中,循循诱导刚进入社区的农民不断提高文明意识。

上一篇:贵州警察院校学生下一篇:病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