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帮教制度

2024-08-24

安置帮教制度(精选5篇)

安置帮教制度 篇1

安 置 帮 教 制 度

一、安置帮教小组负责学校劳教释放人员,监外执行五种罪犯(缓刑、管制、保外就医、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和暂预监外执行)的安置帮教工作。

二、对两劳释放人员实行二帮一的方法,每季回访一次,并做好回访记录。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力做好安置工作。

三、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监外执行罪犯的监控和管理工作,落实一名帮教人员实施帮教。

四、定期对刑满释放人员和监外执行罪犯进行法制教育,每季度集中学习不得少于一次。

五、要随时掌握帮教对象的活动情况和思想状况,发现新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六、向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汇报总结情况。

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安置帮教制度 篇2

天津市东丽区安帮办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服务第一”的理念, 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融入特殊人群管理的工作实践中, 创新惠民举措, 延伸服务触角, 坚持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来抓, 探索建立了“大墙内外资源共享, 监所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作新机制, 实现了“出来有人接, 接回有人管, 就业有人扶, 困难有人助”的工作目标。

出台必接必送制度, 为无缝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截止目前, 我区有刑满释放人员1100多人, 这个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 监所服刑人员也常年保持在500人以上。根据这两个数字递增的趋势, 我们认为做好监所释放人员的无缝衔接工作乃当前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今年年初, 区安帮办着手制定《刑满释放人员必接必送制度》, 于3月份正式出台并在全区推广实行。即凡是出监所“一般和重点”的刑满释放人员, 由辖区司法所干警统一赴监所亲自接回, 并在司法所签订帮教协议书, 实现了监所和司法所之间的无缝衔接, 做到衔接率、帮教率100%。为实现刑满释放人员无缝衔接常态化, 我们努力做到“三个跟上, 三个有数”。

在无缝衔接过程中, 一是主动衔接跟上。通过与监所签订帮教合作协议书, 变“墙外”被动衔接为“墙内”主动衔接。在服刑人员释放前1个月, 司法所干警主动深入监所, 对预释放人员进行帮教, 了解和掌握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 将安置帮教工作关口前移。二是三方必接跟上。在刑满释放人员出监所当天, 由司法所干警、村 (社区) 治保主任及刑满释放人员家属, 一起到监所将其接回到司法所, 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签订帮教协议, 建立纸质帮教卷宗。三是联动管理机制跟上。建立区安帮办、基层司法所、帮教人员联动的管理机制, 各自分工负责, 落实对安置帮教人员的各项措施, 及时解决无缝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使必接必送、无缝衔接落到实处。

在人员管理过程中, 一是做到对帮教对象有数。司法所干警每天登录中央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 对监所录入的服刑人员基本信息, 通过村 (社区) 、派出所进行核查, 填写帮教建议反馈给监所, 及时掌握本辖区预释放人员基本情况。二是做到对帮教环境有数。司法所干警和社区、村治保主任提前介入, 对预释放人员家庭进行入户走访, 了解其家庭现状, 未成年子女和生活困难等, 掌握预释放人员的社会情况。三是做到对改造表现有数。司法所干警在帮教对象服刑期间, 每年要两次深入监所对帮教对象进行教育帮扶, 了解他们的改造情况, 监所内现实表现等, 确定“一般或重点”帮教类别, 并逐人制定帮教措施。

帮教工作关口前移, 为无缝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新途径, 采取优势互补、关口前移、帮教延伸的方式, 开展帮教工作向家庭延伸、向监所延伸, 将安置帮教工作前置, 探索建立“携手帮扶、亲情帮教、无忧改造、共盼回归”的新模式、新途径, 全面实现无缝衔接, 切实将安置帮教工作真正做实、做细。针对我区服刑人员在各监所分布情况, 我们对全区500多名服刑人员家庭逐户进行走访排查。要求各司法所对本辖区服刑人员家庭进行逐一走访 (每年至少两次) , 充分了解其家庭成员生活工作现状、未成年子女就学情况、对服刑人员是否接见、生活中是否存在困难和问题等情况, 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给与他们最需要的帮助。通过走访将政府的帮扶、社会的关爱送至每一位服刑人员家中, 掌握全区服刑人员的整体情况, 随时关注他们出监所的变动调整情况, 为今后有的放矢的开展帮教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搭建平台, 以联合帮教形式加快服刑人员改造的步伐, 对服刑人员家庭进行排查走访的基础上, 由司法局长或分管局长带领各街道政法书记、成员单位以及基层司法所干警深入天津各监狱开展亲情帮教活动, 签订长期的帮教合作协议书, 为他们能够安心服刑、重塑自我创造有利条件。仅今年以来, 区安帮办分别深入天津监狱、杨柳青监狱、女子监狱等10个监狱开展“送温暖、促改造”和“携手帮扶、共盼回归”等多种形式的亲情帮教活动, 帮教活动得到了监狱局贾永刚局长的大力支持。通过及时跟踪掌握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 做到提早衔接, 提早落实帮教措施, 进一步提升了安置帮教工作水平, 并希望帮教活动继续扩展,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努力提高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效能。

完善帮扶救助体系, 促无缝衔接纵向延伸

早在2008年初, 东丽区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 由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在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第一个月内, 对没有生活来源的特困人员, 给予发放首月救助金, 以解决他们第一个月的生活来源问题。随着每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提高, 我们多次将救助标准由最初的800元提高至目前的每月1340元。这一救助实行6年来, 共救助刑满释放特困人员203人, 对他们出监所后的生活安顿起到很大作用。形成了具有东丽特色的救助机制, 曾经得到司法部的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 区安帮办还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形成安置帮教的工作合力,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在生活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刑满释放特困人员积极办理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2012年至今, 区民政局为142户符合条件的刑满释放人员家庭办理了低保, 为45名刑满释放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 解决了他们生活的燃眉之急, 为他们出监所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当今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篇3

关键词:安置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

一、安置帮教工作现状

一)、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1、安置帮教工作总量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已经成为刑满释放人员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这是保证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和谐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针对每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绝不偏颇、绝不遗漏、绝不放弃。相应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必然大大增加。以新都区为例,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138人刑满释放,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超过300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相比93年的每年100余人增加了两倍多。今后,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大。

2、安置帮教工作形式不断丰富

刑满释放不仅仅是服刑人员结束监狱生活这么简单,回归社会也不仅仅是服刑人员出狱这么容易。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能否走上正途,能否重新融入社会,能否重新投入家人怀抱,这都是全新的挑战,这都需要安置帮教工作人员提供一系列帮助。随着长时间工作经验的积累,安置帮教工作的形式不断丰富,为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融入、职业融入③、家庭融入④、社会交往融入⑤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工作形式、工作范围相比之前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以新都区为例,安置帮教工作由区政府牵头,分配至乡政府,乡政府再联系居委会,将工作渗透到最基层,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居委会定期举行恳谈会,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持续的教育,加强引导。

3、安置帮教工作相关制度逐步完善

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安置帮教工作逐渐重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从安置、户口、档案、就业、社保、贷款等相对全面的覆盖了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生活后的方方面面。以新都区为例,在十年前,获刑死缓和无期的服刑人员的田地将收归国有,现在通过相关手续,在服刑期间可以由亲人代耕,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予以返还。这从物质上保证了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经济地位,为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关注逐渐加强,社会意识逐渐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逐步开放,人们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服刑人员不再是“废人”,即使他们的人生有了“污点”,也不能对他们进行完全的否定。尤其是刑满释放的、“改邪归正”的这一部分人,既然法律已经对他们所犯的罪恶做出了判决,他们也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承受了相应的惩罚,社会、人民就应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重新做人,绝不应该把人“一棒子打死”。事实证明,人民、社会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态度相比从前已经更加宽容。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并努力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努力把他们当做一个全新的个体,平等相待。现在社会上更有不少用人单位对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出一份力。这些社会意识层面的改变也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意识融入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当今安置帮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组织刑满释放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就业

对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狱中一直持续到狱后。在服刑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也为他们刑满释放后正确就业奠定基础,有效避免再次走入歧途。狱后,刑满释放人员回到所在地,仍可以接受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新都区为例,刑满释放人员回到乡镇后,乡镇为其准备了丰富的职业培训科目,包括:缝纫、烹饪、电工、计算机、制鞋、手工、种植养殖等,可以说是“需要什么,学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加快就业。据我们调查了解,有的学习烹饪技术后开起了农家乐,也有学习了养殖种植技术后开办养殖场并形成相当规模的,这都是安置帮教工作取得的成效。

同时,安置帮教工作还重点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企业”接收刑满释放人员在企业工作,解决了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以新都区为例,2013年与新都区合作的安置帮教企业就有11家,他们有的是热心公益的“爱心企业”,有的是本身有过类似经历的成功创业者想要回报社会,行业涉及机械加工、建材、保洁、养殖等。

2、引导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第一,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进行提前教育,分析邢释后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问题以及挑战,端正心态,减少出狱后可能面临的冲击。

第二,出狱前后举行家庭座谈会,让服刑人员家属与服刑人员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分担责任,增强服刑人员的家庭归属感,为重新融入家庭做好精神准备。这是安置帮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三,组建用专业知识武装的志愿者队伍,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教育。志愿者多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极高的热情,对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以新都区为例,安置帮教志愿者分为“传统教育组”和“法制教育组”,分别对邢释人员进行教育。

二、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安置帮教工作实施者所面临的挑战

nlc202309020631

1、工作量大,人员紧缺,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制度仍需完备

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呈倍数增加,工作形式不断丰富,工作面增幅明显,工作时间跨度不断拉长。但是相关人员配置却远远跟不上工作量的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性跟不上工作内容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另外,工作量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但相对于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和重要性仍有很大的差距。以新都区为例,2013年的刑满释放人员是20年前的三倍,但国家给这一部分工作的专项资金却与当年的5万元持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刑满释放人员仍带有有色眼光,无法做到平等相待。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会后,自身的经历难免成为今后工作、生活的绊脚石,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自身合法的基本权益也无法得到保证,这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对他们的权益进行维护,也需要相关部门从宣传层面为他们的权利谋求出路。

2、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

就业难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大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何况是有特殊“标记”的刑释人员,更是难上加难。第一,刑释人员有着社会还不能完全接受的“污点”,承受着从用人单位、周围人群投来的有色眼光甚至偏见,这对他们正常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刑释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在技能、知识、品行等方面有缺陷,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录用。第二、刑释人员长时间离开社会,不具备连贯的社会关系,这对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形成了阻碍,更别说像正常人一样找工作。第三,刑释人员往往不具备拿手的职业技能和正常的工作经验,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接纳度有待提高

刑满释放人员虽然已经接受了相应的惩罚和改造,但终归被打上了“有前科”的烙印,此类人员往往很难被社会大众接纳。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有前科”的人就是现行的犯罪者,不存在改过自新一说,从情感上就不愿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需要从上自下的改变观念。甚至在当今的领导队伍中有部分领导也抱有此类看法,这对刑满释放人员融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自上而下的意识转变,自上而下的宣传,带动人民大众意识看法的转变是提高社会接纳度的关键。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对刑释人员投予更多的关爱,全方面客观的审视他们,对值得帮助的对象予以帮助,对需要教育的对象进行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自身责任感,这是提高刑满释放人员社会接纳度的重中之重。

二)、安置帮教对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刑满释放人员态度有待端正,自我意识有待明确

服刑人员进入监狱后,必将经历巨大的思想冲击,之前所形成的观念看法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监狱教育的改造,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新做人,但有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仍未能形成正确的观念,甚至负面情绪愈演愈烈。这是安置帮教工作所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经历牢狱生活后,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端正态度,是所有服刑人员都必须思考的,站在安置帮教者的角度上,只能尽力教育他们转变观念看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内心的答案。政府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帮助,但政府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靠自己。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就陷入了精神阴影,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自甘堕落,或是把自己看成是社会弱势群体,对当地部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都是是不正确的。

2、长时间与社会脱轨,融入社会存在困难

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精神和物质的极大挑战。长时间断绝社会交往,精神上一时间难以融入社会生活,意识短时间很难适应全新的社会生活。朋友的离去,家庭的冷遇,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形成了阻碍,调整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再入迷途。无法面对入狱前的同事或是入狱前就没有正常的工作,自身职业技能的限制,使得刑满释放人员的物质生活也面临挑战。在当今社会,没有稳定的工作不仅无法维持自身生存,对于社会稳定和谐来说也是极大的隐患。以上也是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置帮教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和比较完善的体制,但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部门和人民大众也应当对安置帮教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永远都会有犯罪,不应该过于理想化的去思考。今后,在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其他未知的变化及问题,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安置帮教工作的现实状况,用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安置帮教工作。

注释

①社会融入:具体操作化为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融入,即社会对他们是合法公民的认可.

②刘武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论纲(上)[J].北京:2013(12)

③职业融入:主要指他们的就业、收入情况.

④家庭融入:主要指他们与家人的密切程度.

⑤社会交往融入:主要指他们与其他社区居民、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状况.

作者简介:廖一如,女,(1989年7月21日——),经济学学士,西南石油大学 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村二村安置帮教工作制度 篇4

(一)归正人员回原籍后,持有关手续在十五天内到居住地司法所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二)归正人员的安置率达到90%以上,帮教率达100%,无重新犯罪。

(三)坚持“四访四谈心”制度,对重点对象及时掌握思想状况,实行重点帮教。

(四)每季度对帮教对象作一次考察并书面记录,年终作一次总结。五年期满后,除仍需继续帮教的除外,均应及时办理解除帮教手续。

(五)每半年召开一次帮教小组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明确任务和要求。

(六)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严守保密纪律。

李村二村安置帮教工作职责

一、负责村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二、组织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网络;协调工商、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承担本辖区内归正人员的衔接、管理工作,做好重点对象的帮教工作。

四、及时帮助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辟就业渠道。

五、组织、管理、指导社会帮教志愿者与社区帮教人 员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工作。

安置帮教工作汇报 篇5

**区高度重视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建工作,建立“社会包容、政府帮扶、部门联动、家庭接纳”的社会帮教长效机制。目前,我区在册安置帮教人员1057人,其中,监狱刑满释放人员478人,重点帮教人员30人,解除社区矫正人员579人。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区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扎实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衔接安置,做到“四知一调六必清”。

四知:落实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安置属地管理责任,知道其在哪里、在干什么,疫情防控期间有什么思想动态,联系方式是什么,对刑满释放人员做到“看得住、听得着、联得上、找得到”。

六必清:在日常排查核实工作中切实做到去向清、住址清、犯罪性质清、释放时间清、家庭状况清、思想动态清。

(一)健全机制,加强衔接。调整充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四保一制度,疫情爆发期间,通过加强衔接管控,做好帮教对象的衔接工作,同时完善与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的衔接机制,运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软件开展服刑人员基本信息核查,核查核实率达100%。落实了重点人员必接必送和隔离制度,未出现脱管、漏管、失控人员。对监所通知的释放人员进行信息核对,联系人员释放狱所具体释放时间、工作要求、释放人员的健康状况,通知刑满释放人员亲属做好接出人员准备,告知疫情期间需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隔离的具体要求。

(二)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对每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建立四人帮教工作专班,制定落实工作制度,如:报到登记制、档案管理制度。对所有刑满释放人员信息进行排查核对,建立台账,摸清安置帮教对象的基本情况,切实掌握重点人员的家庭状况、主要社会关系、身体健康状况、思想动态状况,杜绝脱管、漏管、拒管、不管现象发生。不定期开展对安置帮教工作进行人员排查,走访了解其思想动态。

(三)落实政策,帮助安置。充分发挥现有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作用,对无亲属、无居住地、无生活来源的人员,及时与所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取得联系,协调做好相关安置工作,促其早日回归社会,融入正常生产生活,防止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拓展就业渠道,帮助1名人员到建材厂工作。

(四)加强教育帮扶力度。将安置帮教工作和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合理纾解刑释人员因家庭矛盾纠纷带来的不良情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结合教育整顿工作,组织法律顾问深入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进行“一对一”法律知识宣传,开展个性化的安置帮教工作。1名刑释人员,因当事人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无事生非的家庭纠纷,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2个月,一直耿耿在心。释放回家后,老人已去世,这使其情绪非常激动,要与当事人拼命,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员与村委会干部组成专班,做好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经过9天的说服、教育和化解,终于使双方各自退让,各自守正,矛盾缓和下来,避免释放人员重新犯罪。

(五)及时走访,防止脱管漏管。对一般安置帮教对象三个月走访一次,重点安置帮教对象一个月走访一次。重要时段及时走访,防止重新贩子的发生。今年以来我区安置帮教对人员没有发现重新犯罪。

二、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安置帮教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衔接机制有待健全。一些监所寄送的《通知书》和档案材料与刑释解教人员回归不同步,存在见人不见档或见档不见人现象;有的衔接材料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和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真实情况。

(二)安置工作难度较大。由于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适应性和谋生能力差,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有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即使找到工作,但不稳定,收入也很低。另外,社会歧视使得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工作存在很大困难。现在主要是自谋职业和打零工的居多,有固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较少。

(三)人户分离现象较多。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不断加大,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外务工人员不少人员根本不回原籍,不及时申报户口,使安置帮教工作及时跟上困难,也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隐患。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丰富形式,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依靠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参与帮教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使安置帮教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依托社区(村)的力量,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慰问信等形式,教育、感化和挽救刑释解教人员。在帮教方法上,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刑释解教人员把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变为自觉行动。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与思想教育、普法宣传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协调有关部门为确有特殊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解决住房、入学、养老等生产、生活难题,热心为刑释解教人员排忧解难。

(三)拓展渠道,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和帮教工作相互关联,没有安置这一基础性前提就难以巩固帮教的成效。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不等不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争取优惠政策,为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提供便利条件,在技能培训、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指导。

聊城市**区司法局

上一篇:公司车辆油卡管理下一篇:固定资产的性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