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安置

2024-11-11

就业安置(精选9篇)

就业安置 篇1

摘要: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一直是政府和主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对体操运动员的退役就业安置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体操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退役就业难、生活困窘,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综合能力差;导致体操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体操是一种偏门、专业性强的运动,运动员培养体制存在缺陷,就业形势不乐观;建议:(1)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2)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拓宽体操运动员的就业渠道;(3)完善体操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体操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培养体制

1体操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严峻

1 . 1退役就业难、生活困窘

现在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生存处境差,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困窘的事件并不罕见,前体操冠军孙旭光由于从5岁开始练习体操,孙旭光在小学6年级后几乎放弃了文化课学习,退役后走入社会,因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以打零工为生。体操这类社会普及度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相对于其它的运动项目来讲,其运动员就业程度相对较低,体操这种运动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偏低,其与乒乓球、瑜伽、羽毛球、足球等运动不同,社会中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以体操为运动、健身项目,这就导致我国大多数体操运动员无法以其专业参与到社会体育健身中来。但是当前体操作为我国奥运会中的优势项目,体操往往是各省(市)发展的重点项目,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十分重视,构建了一系列的体操人才培养计划,但是优秀运动员还只是占少数,大多数运动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其退役后的就业情况令人担忧,其中特别是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的运动员,社会关系少,交流能力相对较差,经济水平有限,他们大都不愿意回到原来的输送地,其安置状况显得尤为困难。因此,体操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如何得到保证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 2文化水平低、综合能力差

随着我国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开展,我国培养了大批运动员,对于竞技体育而言,每年有大批量的运动员被淘汰,被淘汰的运动员面临着就业问题。目前,我国注册运动员估计约为2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的淘汰率为15%,低成才率、高淘汰率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如果遇上全运会年,淘汰率将会达到40%,这样,每年约有4000人左右面临择业[2]。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运动队普遍不重视或无法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运动员每周有2~3天半的时间进行文化学习,但是其大部分时间运用训练、比赛,运动员日常承受着极大的生理、心理负荷,可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精力与同龄人相比严重不足,其文化知识、社会常识、社会经验等方面相对于同龄人来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其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反差,导致大部分运动员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偏低,缺少社会职业技能,这就给运动员就业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此外,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接受体育专业的运动员等于接受一批没有职业技能、工资待遇高的学徒,所以,各个地方的用人单位对于运动员就业问题上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一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往往是各地政府重点、难点;加上运动员对于就业的期望值偏高,过重地看中自己取得的荣誉和成绩,往往忽视了其专业的特殊性,也给其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体操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2 . 1体操运动的专业特点: 偏门、专业性强

由于体操项目动作多,难度大,训练周期长,所以竞技体操运动员投入训练非常早,一般为3~5岁,成材的周期长,一般为8~10年,与其他项目相比专业性更强,在社会中的普及偏低,可以认为体操运动是社会中的“偏门”运动。这类项目的运动员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首先,“偏门”运动员就业选择性偏低,对于社会普及率相对较高的项目如篮足排、羽毛球等,其职业选择性还是比较多,但是对于体操这类“偏门”运动,由于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相对其他运动员较少,若是找不到与自己对口的就业机会,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创业的话,其退役之后的安置就会有很大问题。

其次,体操运动是个高风险的运动项目,在全国锦标赛期间,国家体操女队领军人物程菲没有选取最高难度的动作,其女队教练组组长陆善真解释说,最高难度动作就意味着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在身体状态没有达到最佳的情况下,最高难度动作就意味着失败和受伤的风险。陆善真的话明确指出,高难动作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去尝试的,在熟练的基础上还需要状态的支撑。可见体操运动属于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运动,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特别高,在日常训练中伤病也是免不了的,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体操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可能也更为严重一些。而伤病情况,也影响着偏门运动员的再就业和退役后的生活。

2 . 2运动员培养体制缺陷: 重训练轻教育

我国竞技体育的培养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始终遵循着三级训练体制,即“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这种培养体制偏重于运动员的训练,而且在我国的基础训练过程中过早加入了专业化训练,90%的运动员在少儿阶段开始专业化训练,他们每周平均训练时间在30~40小时左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时间也在增加,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运动队的封闭式管理造成与文化素质相关的各种能力低下[3]。体操运动员常年被体制隔离,不仅对外界的接触和认识较少,而且没有任何机会接受就业指导,国家和相关部门没有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进行职业培训,运动员专业技能单一、普遍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低,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如今组织安置越来越困难,而运动员自谋职业的能力又不强,由此导致体操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困难重重。

2 . 3就业形势不乐观

现阶段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年除了原有失业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等待工作岗位,经济大环境并不理想,就业压力非常大,退役运动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退役运动员政策性安置形势同样很严峻,过去,退役运动员就业主要依靠政府或组织的安排,但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省、市的机构编制饱和,人事制度改革,退役运动员政策性安置难度加大,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退役大军,而且没有特殊贡献和特别成绩的退役运动员更是不可能得到组织的妥善安置,一次性安置经费对于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又远远不足,虽然有些国有企业能够接收部分退役运动员,但他们依然会因为缺乏竞争力和适应力而再次面临失业的风险。因此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形势并不乐观。

3体操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思考

3 . 1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

针对运动员文化素质低、退役就业困难的问题,国家早就提出了“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如将体工队学院化、高校开始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加强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普通中学与业余体校结合等,但受过去培养模式的惯性以及运动队对专业成绩的偏重,使得“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现状。而当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不纯粹是体能的竞争,更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竞争,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应该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运动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才能对运动技术、理论更加深刻地理解,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另外,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强,有助于退役运动员完成角色的转变和退役转型,同时可以大大增强运动员退役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运动员面对市场竞争的能力[4]。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首先要真正落实“体教结合”政策,妥善安排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解决运动员专业成绩提升与文化学习少的现实矛盾,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时间,保障运动员提升文化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权利,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让体教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策略逐步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从根源上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生存危机,从整体上提升退役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

3 . 2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拓宽就业渠道

文化教育程度低,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当代社会谋生存就缺乏竞争力。体操运动员从小就成长在军事化的封闭体系内,成长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教育,导致运动员退役后只能坐等组织分配和安排,尤其,体操是一种“偏门”运动,所能从事的职业范围又非常狭窄,若是找不到与自己对口的就业机会,创业经营条件又不足,退役后生活将非常被动,生存非常困难,由此也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组织或机构应该为运动员提供技能学习的平台,依据个人兴趣或意向让体操运动员开展技能培训班,把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技能培训作为配套服务和一项长期的任务去实施。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拥有一项职业技能,运动员自主谋生的能力就强,退役转型则较为容易。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9年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运动员职业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进一步做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发挥运动员的专业优势,增强运动员的就业竞争力”[5]。

3 . 3完善体操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体制特点,决定了运动员是政府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的职工,是以完成国家训练、比赛任务为目的的。也意味着国家对职工的保障体系同样适用于运动员[1]。体操项目的动作难度大,训练周期长,一个体操运动员长年从事体操训练不仅让身体留下职业病,而且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常常有意外事故的发生,尤其在挑战高难度动作时,难免失败和受伤,有些体操运动员因此落下了终身残疾,体操运动员的成长高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完善体操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关照运动员伤残的项目差异性,运动员伤残鉴定标准要体现竞技体育中各项目伤残表现的特殊性,对运动员的伤残鉴定、赔偿、补助标准要有明确规定。制定符合体操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和伤残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规范相关组织、单位和个人在实现运动员保障中的权利和义务,使运动员的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6]。

就业安置 篇2

立协议书(甲方求职者)姓名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___ 民族_____学历_____户籍所在地 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现住址 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

协议如下:

第一条 求职者经乙方推荐到______________公司应聘,一经录用,不得借故以任何理由拒绝报到,报到后,一切与乙方无任何关系,即 终止执行协议。

第二条 求职者一经录用后,应在乙方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交纳一 切费用,总费用由甲乙双方协定。

第三条 求职者一经录用后,确定特殊情况不能报到,后果自负,经甲乙双 方协议,乙方可扣除甲方交纳总费用的50%,作为乙方弥补损失,乙方再将甲方总

费用的50%就在七天后分文不少退还给甲方,乙方不得借故拖延,否则按总费用100%

退还。

第四条 上班不干,一切费用不退,上不了班,中介费全退。

第五条 甲方应做至诚信待人,乙方应做到温馨服务,执行本协议,如有一

违反协议,视情节轻重可诉讼仲裁机关或司法机关裁决。

甲方签名:乙方签名:

就业安置 篇3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县域突破、安置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出路

榆树市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12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9万。全市劳动力4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8万。长期以来,农业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如期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鉴于此,每年年初榆树市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反复强调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地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是榆树市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出路的思想。要求全市上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抓紧抓好,务求实效,从而形成共识,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安置更多农民就业成为了全市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2.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镇企业

榆树市乡镇企业大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特别是农民工创业,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撑。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国家、省和长春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榆树实际,不断完善扶持政策。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共计32条。2009年,调整了有关条款并增加了34条。同时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创业环境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制订了细致的规定,把规定印发各市直机关、各乡(镇)村、规模骨干企业,并集中时间在广播电视台反复播发规定条款。规定出台后,2007年全市就有1780户农民投入了自主创业的行列,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达459人。2009年农民创业人员超过了2000人。有的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有的从事种养业,有的从事加工业。

3.强化服务,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加快进程

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榆树市在发展乡镇企业,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上,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服务。市政府积极运作,启动了榆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责成经济局牵头,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会、劳动就业局、技术监督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行动,开展工作。经济局与劳动就业局、榆树市职业高中联合对创业者开展项目选择、电气焊、家政服务、如何维权等培训。2009年举办培训班5 期,培训人员550人。实行企业预备期制度。对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工商部门优先鼓励。成立榆树市中小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对企业的维权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改版榆树市中小企业网站,并免费为企业提供网络市场信息,免费为50企业搞宣传,推介创业项目65项。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创业,榆树电视台继续开设了“走进民营看创业”专栏,定期宣传全民创业的典型,对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到2009年10月,全市已新创办小企业143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11户,新增就业人员8045人。

4.强力营造宽松环境,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方便

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榆树市实际,在出台《中共榆树市委、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的同时,还完善了《榆树市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榆树市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榆树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榆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的通告》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软环境建设专题会议,通报环境建设中的涉软案件处理情况,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3个单位的7名违反软环境建设规定人员,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大厅,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市软环境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5.加强领导,为促进农民创业提供组织保证

为更有效地推动全民创业,特别是农民创业,市委、市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每年年初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表彰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涌现出的创业带头人、先进企业、先进个体工商户、纳税大户、先进个人。把“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的各项指标和乡镇企业的其它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街),并列入年终考核体系之中。明确要求乡镇一把手工作是组织领导农民创业的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和骨干力量抓好协调服务。市委、市政府领导以主要精力抓农产品加工业,对推动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就业安置 篇4

1失地农民的基本内涵及其就业现状分析

1.1失地农民的基本内涵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农用土地进行占用,并使得拥有这些土地或者拥有其经营权的农业人口失去这种权利,从而形成失地农民。按照是否自愿放弃这种权利的失地农民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失地农民,即自愿放弃土地集体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因为他们队非农业产业收益有一个较好的预期;一种是被动型失地农民,即非自愿放弃权利,他们是在城市化、 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本研究对于失地农民的范围定为被动型失地农民,即非自愿放弃土地集体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失地农民。

1.2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

1.2.1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大且分布不均

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飞快。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数据发现,1997-2010年全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共183.1万公顷,其用地增长率虽然比1987-1997年间的建设用地所有降低,但是按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来说,平均每征用1公顷的土地就会造成20人失去土地。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来推算,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能够达到7 800万人。另外,从部分地区,如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区,其城市化速度很快,而失地农民的问题就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

1.2.2失地农业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

有关实证调查发现,我国仅有2.7% 的失地农民被安置就业,而却有20% 的失地农民处于赋闲在家的状态。而从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人员中来看,当前我国有将近6万人处于暂时无业和失业的状态,其比例占据了52%,且这种比例正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政府和企业在失地农民安置方面能力十分有限,其就业渠道十分狭窄,使得因征地而造成的“农转非”人员中,有51.8% 的人口比例处于就业年龄阶段而无法就业。

1.2.3失地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失业率高

在失地农民中,大部分人口都是一种非正规就业,如从事一些比较脏累、危险且收入低的工作,或者是从事一些城市人不愿做的拾遗补缺类型的服务业,这种就业不仅工资水平低,且工作性质不稳定。

2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分析

2.1创新以土地换取就业的安置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对土地进行征用之前,地方政府与征地单位之间达成并签订一个用工协议,当土地在征用之后,失地农民能够被招收。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常有效,且失地农民还能转变为工人。但是,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提高了用工标准, 如技能方面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等,而失地农民在这方面就失去了竞争力,不能被有效收用。另外,就目前来看,失地农民在企业中的工作大部分是一种临时性的,工作十分不稳定。这种模式要想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取得成效,就要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并对其劳动技能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终被企业妥善安置。

2.2创新以土地换取社保的就业安置模式

这种就业安置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的一种模式,这种就业模式的优点是:1建立健全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失地农民的地位有所提高;3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医疗费用问题;4对失地农民老后的生活有所保障,并增强了其社保能力。但是由于其得到的补偿基本都用来购买社会保险,失地农民的补偿程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补偿,通过各种途径,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以及失业补偿等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

2.3创新自主创业的就业安置模式

自主创业就业安置模式也就是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来鼓励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如对农民进行创业培训以及各种技能培训等。 除了对失地农民进行征地补偿以及再就业之外,政府要联合企业对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进行创业,如对其进行资金或政策方面的支持等。这样就能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的问题。另外,要综合考虑失地农民的主观因素,如他们不愿意接受自主创业这种就业方式,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其自主创业。

3结语

安置就业协议书 篇5

甲方: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培训学校

乙方:专业:班级:身份证号:为了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乙方毕业后能顺利安置就业,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义务、权利

(一)、甲方对乙方在校四年期间进行严格、科学管理。甲方要狠抓教学管理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精心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让乙方逐步成为既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动手能力,且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为乙方就业具备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甲方除收取乙方培训费、书本费外,不得再收取任何其它费用。

(三)、乙方四年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考本科文凭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且无重大违纪、违规,或违法行为的,甲方予以安置工作。

(四)、甲方安置乙方工作的去向与待遇:1.以安置到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系统内工作为主,安置到社会有关部门和相关大中型企业为辅,并保证专业基本对口。

2.甲方保证乙方所在单位工资收入在2000-4000元(收入=基本工资+奖金+其他补助)。

(五)、甲方对乙方有下列问题之一的甲方不予以安置就业:1.严重违法,被司法机关刑事处罚;2.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学校严重警告处分;3.未交清学杂费;4.用人单位面试合格并同意试用,且符合上述第一条第(四)款所述的安置要求,乙方两次拒绝上岗;5.乙方在工作试用期间,因个人原因给工作单位造成重大损失和违法受到刑事处罚。6.乙方家长同意乙方自行就业者。

(六)、乙方毕业时未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考文凭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颂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甲方暂缓安置工作,待乙方取得上述文凭和证书后再行安置就业。

(七)、甲方对安置上岗的乙方进行跟踪服务,直到乙方通过试用期且转正后继续在所安置单位工作为止,同时甲方将视为乙方正式上岗,本协议自行终止。

二、乙方责任、义务、权利

(一)、乙方在校期间,要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服从学校管理。

(二)、乙方在校期间,要勤奋刻苦、努力学习,顺利毕业并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考本科文凭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三)、乙方应按时缴纳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培训费等相关费用。

(四)、乙方正式入学后,不得中途退学,否则甲方不予退费,同时本协议自行终止。

(五)乙方对甲方安置的工作未按上述第一条第(四)款中的要求安置,有权拒绝并有权要求甲方再行安置,甲方应继续为乙方安置工作直到达到上述安置标准为止。

(六)、乙方对甲方教学、管理、就业工作有意见或建议,有权向甲方建议或投诉,并要求甲方及时改进和解决。甲方对合理化建议要及时采纳或改进。

三、违约责任

若双方任何一方擅自解除协议和违反协议内容,均视为违约行为,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一)、乙方达到甲方协议约定的安置条件,而甲方未依照本协议约定为乙方提供安置就业服务,甲方将退还乙方四年的所有培训费与就业费(不含自考本科学费)。

(二)、若乙方违约,甲方将不予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学费不予以退还,如造成学校经济或名誉损失,甲方保留对乙方予以经济赔偿要求的权利。

(三)、因不可抗力的因素使得本协议的一方或者双方不能履行本协议时,双方均不承担法律责任。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协议一经签字立即生效。

甲方: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培训学校乙方:

代理人(签字盖章):学生家长(签字盖章): 电话:电话:

就业安置 篇6

通知要求, 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毕业后, 在30个工作日内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到定向旗县 (市、区)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到。按照协议规定到指定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定向生, 在苏木乡镇卫生院核定的编制内聘用, 实行合同管理。定向生在毕业前和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 不得报考全日制研究生。定向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 可在自治区内苏木乡镇卫生院之间协商流动。

毕业生档案统一由委托培养院校寄往定向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定向毕业生的报到事宜及档案接收工作, 同时协助将户籍迁移至当地户籍管理部门。

就业安置 篇7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指的高水平运动员是技术等级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及以上标准的运动员。以黑龙江2010 年-2014 年的的田径、冰雪项目(速滑、花样滑冰、冰壶、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重竞技项目(古典跤、举重和跆拳道)退役的154 名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国际健将级运动员4 名,健将级运动员44 名,一级运动员22 名,二级运动员84 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图书馆借阅等方法,阅读大量文章和书籍,包括论文、期刊等。以运动员就业安置为关键词,查阅硕博士论文79 篇,文献107 篇。

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黑龙江省2010 年-2014 年的田径、冰雪项目(速滑、花样滑冰、冰壶、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重竞技项目(古典跤、举重和跆拳道)退役的154 名高水平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45 份,回收率94.2%,其中有效问卷138 份,无效问卷7 份,有效率95.2%。并向黑龙江省田径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玉学进行访谈,了解黑龙江省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基本情况。

3.逻辑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归纳、综合,分析总结出黑龙江省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黑龙江省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问题的途径。

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黑龙江省2010-2014 年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情况和出路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退役时的年龄情况

据表1 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游泳和田径运动员退役年龄基本在15-22 岁之间,年龄都较小,就业安置是其退役后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二)学历结构

据表2 可以看出,退役运动员的学历偏低,高中及以下水平的占到60.67%,而目前在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才竞争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沪江大学生就业网在2014 年3 月发表的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表明,目前企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89.63%,仅10.37%的企业对学历没有要求或者有很低的要求。退役运动员的学历水平和企业的要求并不相符。

(三)就业安置的途径

从表3 可以看出,目前黑龙江省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渠道多元化,待业人数较多,占到总人数的21.67%,说明目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难以满足退役运动员的基本需求。自谋职业的22 人,占到总人数的36.67%,说明我国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安置较少,基本上依靠自己找工作,但是由于运动员的学历水平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导致再就业困难。

(四)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安置情况

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 万人,每年至少大约有3000 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其中40%左右退役即“待业”,为了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国家实行“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运动员职业转换期是指从停训到办理退役手续、解除聘用合同之间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在这段时间里,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完成从运动员职业到新职业的转换。2010 年4 月,黑龙江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了首家“运动员再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室”,五年以来,中心针对运动员再就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培训工作,共举办40 多期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培训班。实际接管退役运动员累计达620 多人,通过留队、经济补偿自主择业等渠道,解决了500 多人再就业难题,还有接近三百人未得到妥善安置,待业人员较多。

三、黑龙江省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设计不完善

1.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据调查可知,目前21.67%的退役运动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安置,这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是分不开的。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越来越完善,但是针对于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并没有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只有运动员的伤残保险,并没有针对运动员再就业和退役后的养老保险。黑龙江省针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制度更加滞后,到目前为止,只有20065 年黑体人字[2005]17 号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安置政策缺乏配套和针对性,直接导致了就业安置渠道不畅通,缺乏有效保障。

2.人事体制改革致使政策性安置狭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事制度不断改革,行政体制内人员精简,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政策性安置的人数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可知,通过政策性安置的人数仅达到38.33%。

(二)体育保险行业不完善

体育运动员保险行业不完善,体育保险发展滞后,美国的体育保险行业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始发展,针对职业运动员已经有一套完善的保险体制,保险范围广、险种多,为运动员解决了后顾之忧。然而在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比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试办体育保险,由于运动运动强度越大,超负荷训练比赛任务越重,运动伤病就越多等原因,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不愿过多涉及体育保险领域,只有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开发的几种专项运动保险,远远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保险的需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机制下,训练员和运动员还是比较习惯计划经济下国家包办、政策性安置,投保意识不强。并且我国极度缺乏专业的体育保险人才,针对运动员的体育保险险种较少,难以满足运动员的需求。

(三)安置费用低

黑体人字[2005]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表明,黑龙江省对于退役运动员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办法,其中包括,基础安置费、运龄安置费、成绩安置费三部分,其中基础安置费:每年15000 元,所谓的运龄补偿费是根据运动年限的长短和成绩水平进行补偿,而由调查可知,黑龙江省田径和游泳队的运动员的运龄基本上集中在1—4 年,运龄时间短,导致运龄补贴少,每一年运龄补贴4000 元/ 年,可累加。成绩安置费是指根据比赛的层次和获得的名次给予的安置费用,奥运会前三名的奖励分别是9 万、7 万和5 万,而体育大省的江苏省,补贴标准则明显高的多,基础安置费用按照江苏省上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3 倍发放,运龄补偿费与本人实际运动年限和退役前体育基础津贴水平挂钩,每满一年运龄发给本人4个月的基础津贴。相比之下,黑龙江省的退役运动员安置费用低,难以满足生活需要。

(四)运动员的训练机制不合理

我国运动员实行的是“三级训练体制”,即“专业队-省队- 国家队”的训练模式,运动员单纯的去追求运动成绩,进行封闭式训练,文化课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该训练体制使一些运动员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项目外,文化和职业知识匮乏,致使运动员退役后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金牌战略”使一些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不顾科学规律,超强度训练,使很多运动员伤病缠身,在成了“文化知识废人”的同时也成了“身体的废人”。在对田径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玉学进行访谈可知,田径运动容易造成肌肉韧带捩伤,大多数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伤痛。省游泳队教练员李家梅表示,在黑龙江省游泳队缺乏一套系统的专业检测体系,对运动员的体质缺乏检测,更加容易造成运动疲劳和伤残,为就业安置带来更大的困难。

(五)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1.文化水平低。通过调查可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运动员占到66.67%,而我国劳动力市场89.63%的企业要求是专科及以上学历,运动员的学历严重满足不了社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社会化程度低。全封闭的训练模式使运动员在省队接受训练,很少接触社会,缺乏与外界的接触,社会关系简单,缺乏职业知识和对职业的基本认识,社会化程度较低。

(六)运动项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体育项目的社会普及化与运动员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群众基础好,市场化发展比较好的项目,在运动员退役后很容易找到工作,如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对于一些社会化程度较低、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的项目则很难实现市场化就业,要更多的借助于政策性的安置,而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政策性安置的比重越来越低,难以满足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需求。

四、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政策支持

要实现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不仅需要运动员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应该不断的拓展就业安置的渠道,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提供政策保障,探索建立退役运动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职业辅导等制度,使其退役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应的保障。首先,要制定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运动员退役后自主择业,通过国家财政、运动队的经济投入、社会组织的募捐等形式建立创业基金,为运动员自主择业提供小额贷款或者无息贷款。制定退役运动员税收优惠制度,降低退役运动员创业的税收标准,促进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其次,建立退役运动员进入市场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可以给予接收企业一些奖励或者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接收退役运动员的积极性;在运动队建立再就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在运动员停训到退役的期间可以,在中介机构进行免费登记,该中介机构还要不定期的举行招聘活动,拓宽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渠道。

(二)改善运动员的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是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难题的重要的途径。成立专业的就业培训机构,在职业转换期内,运动员根据自身的长处和择业的意向,有针对性的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工作,帮助运动员掌握一技之长,并且要完善运动员的技能证书制度,对于培训合格的人员,颁发国家和企业认可的职业等级证书或者上岗证书。政府可以和企业合作,建立定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培训,运动员在职业转换期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去用人单位工作。

(三)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的主要问题就是其文化水平较低,虽然国家制定了运动员教育的相关制度,但是运动队并没有落实。因此,运动队要尽可能保证运动员的学习时间,积极鼓励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不仅如此,运动员还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意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由于学习具有系统性,而运动员训练使文化学习难以成体系,应该探索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之间的结合点,让运动员实实在在的接收基础文化教育,最终成为文化知识和运动训练并重的综合性体育人才。

(四)提高运动员的安置补贴费用

适当的提高运动员的安置补贴费用,吸引运动员退役时选择一次性经济补偿,避免运动员退役后滞留在省队。改变运龄安置费用的计算方法,黑龙江省的运龄安置费用仅仅考虑运动年限,每满一年,增加4000 元,而江苏、河北等省份不仅参考运动年限,还有运动员退役时的基础津贴水平。最后,完善成绩补贴体系,增加奖励的层级,让更多的人得到奖励,使成绩奖励真正地起到激励作用。

五、结论

对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不能采用一刀切,要拓展运动员安置的渠道,鼓励运动员在发展好体育事业的同时,能够立足于自身的长处,掌握好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加强对就业的思想认识,在退役的时候能够做到自主择业,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政府安置。

参考文献

[1]邸洁.我国体操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2)

[2]李阳.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刘建.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资本的获得及资本性功能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2,1(3)

[4]马耀琪.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32)

就业安置 篇8

关键词:刑释解教,前科制度,安置帮教,社会因素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努力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 笔者把目光投向了刑释人员这一特殊社会群体, 他们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教育改造, 以及出狱后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 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新疆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项目小组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监所访问等形式, 总结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前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现状与就业问题, 找出自治区帮教工作的不足, 为自治区帮教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目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现状分析

刑释解教人员是指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的人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每年有60余万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回归社会, 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他们出狱后的就业情况对于他们是否会二次犯罪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仍停留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上, 这种模式的安置帮教工作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 取得的效果也较为一般。但在整体如此的背景下, 内蒙古、宁夏等这些和新疆相似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安置帮教道路, 他们把衔接管理以及思想教育仍作为安置帮教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就业安置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招聘, 鼓励企业参与到就业安置工作中, 解决了刑释解教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为刑释解教人员重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种新的安置帮教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更符合刑释解教人员的现实需求, 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新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背景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 刑释解教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是否得到有效的教育改造, 以及刑满释放后是否得到社会的接纳, 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新疆主要状况与全国状况基本相似, 但它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尤其在解决少数民族刑释人员就业时要具体考虑他们的民族因素。

三、新疆乌鲁木齐市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现状调研

(一) 乌鲁木齐安置帮教工作现状

项目小组前往新疆自治区司法厅了解了关于新疆的相关情况, 据新疆自治区司法厅的朱主任介绍, 新疆每年刑释解教人员的数量在8000人左右。在他们服刑期间, 监狱方面除了组织法律法规学习, 还会组织相关就业技能的培训, 乌鲁木齐从2010年起就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 现在的培训活动也日趋成熟, 这对他们出狱后的就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设置安置帮教基地, 对刑满释放的人员进行不少于5年的帮教工作, 解除劳教人员进行不少于3年的帮教工作, 以确保他们不再误入歧途, 降低了再次犯罪的机率。

(二) 乌鲁木齐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困难

乌鲁木齐市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 人口流动性强, 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的信息追踪以及管理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 根据相关要求“三无”人员要遣返回原籍, 但出于相关部门人手不足, 资金匮乏等原因, 较难做到必接必送。

(三) 乌鲁木齐市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现状分析

基于得到的以上各方面资料, 项目小组对监狱中正在服刑的二次犯罪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用以了解他们在出狱后的就业情况、就业类型等, 并且分析“就业”这一因素对于重新犯罪的影响。小组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A卷是针对获释后就业的人员,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获释后的就业状况、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业工作类型等等。B卷是针对获释后未就业的人员,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再次犯罪间隔时长、是否享受社会保障或缴纳社会保障、理想的就业类型等。

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问卷中涉及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民族、学历和就业技能, 被调查者对这些信息均做出了回答, 从这些信息中可了解到, 被调查者不论民族, 他们的学历越高或是拥有一定就业技能, 他们犯罪时的年龄即越大, 且二次犯罪的时间间隔也相对更久一些;另一方面即为少数民族获释人员因为汉语言水平较差, 使得少数民族获释人员二次犯罪的机率更大一些。

2. 被调查对象就业情况

这部分调查分为两个部分:获释后就业的与获释后未就业的。获释后90%的调查对象均是自主就业, 通过就业安置、就业应聘等得到工作的仅为10%。他们的就业单位类型也较为单一, 基本是从事保洁、保安等体力型劳动, 也有一部分拥有就业技能的从事维修、驾驶等服务性劳动, 还有一部分返回原籍务农或是从事农副产品批发销售工作, 笔者将这些都归结为被调查者自主就业。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 基本没有人通过就业安置就业, 乌鲁木齐市也因为较大的人口流动性, 难以做到就业安置。他们的就业工作类型使得他们的工资数额较低, 90%的被调查者月工资均在1500元以下, 虽然有被调查者在获释后从事农副产品的批发销售工作, 但由于该市的这部分市场基本被外地商人占据, 被调查者想要在这一行立足也较为困难。除此之外, 被调查人员在获释期间均没有缴纳社会保险金,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被调查者没有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意识, 另一方面, 部分被调查者虽然有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意识, 但由于首期需要交纳的资金超过他们的工资数额, 而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帮扶也存在空缺, 因此他们没有能力缴纳社会保险金。难就业, 即使就业了, 工作累、工资低, 加之种种的就业困难, 造成获释人员对就业工作不满意, 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这个问题成为被调查者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在问卷的最后, 笔者还询问了被调查者是否知晓新疆关于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帮教政策, 得到的反馈90%都是不清楚或不知道, 从此也可以反映出相关部门在这一方面的宣传不到位, 社会舆论对此的宣传也成为空白。

四、反思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乌鲁木齐市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还不够成熟, 在关于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的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只能沿用国家政策, 没有考虑到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首府城市, 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地理背景对就业安置工作的特殊要求。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时一方面没有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不同要求, 另一方面培训的就业技能在获释后对于择业的实用性不强。最后, 对服刑人员没有宣传国家的就业安置政策, 而仅仅让就业安置政策成为了指导政府工作的文件。

五、解决方案

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安置就业, 顺利融入社会, 是促使他们安居乐业、避免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项重要工程。通过调查, 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 对就业技能培训进行调整使之更具实用性

对就业技能培训进行调整, 培训的就业技能应该要考虑到服刑人员获释后就业过程中的实用性。同时增加财政补贴, 鼓励社会上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机构针对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就业技能培训, 以确保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学习的就业技能能够运用到获释后的工作中去。

(二) 提供正在服刑的少数民族服刑人员的汉语培训

针对正在服刑的少数民族服刑人员提供汉语培训。汉语在日常生活中, 能为他们获释后的就业过程中增加多一些就业机会, 如果无法用汉语言进行交流会减少他们在获释后的就业机会。

(三) 重视安置帮教资源有效配置, 加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力度

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安置帮教政策, 作出符合乌鲁木齐市特点的安置帮教政策或规定, 为乌鲁木齐的安置帮教工作提供政策的支持。在新疆司法厅网站或新疆平安网站中增加“安置帮教”窗口, 为社会大众了解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正式的、有效的途径。对正在服刑的人员讲解国家有关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政策、创业帮扶政策等, 因为只有政策的主体了解政策, 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 才能有效地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创业, 让他们看见重返社会的曙光。

(四) 重视安置帮教资源有效配置, 加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力度

扩大乌鲁木齐市各区的安置帮教基地数目, 确保每个区都能有一个安置帮教基地, 以此完善乌鲁木齐市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与管理工作, 有效减少与分散现有安置帮教基地的工作量, 确保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脱管漏管现象。还能根据各区经济状况的不同, 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不同的就业机会。

(五) 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绿色通道”

让监狱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安置帮扶工程, 建立刑释人员就业“绿色通道”。组织地方劳动就业市场每月向监狱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信息, 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到监狱为即将刑释人员就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常识进行辅导, 以消除他们的迷茫心理;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狱内就业招聘会, 以此解决即将释放人员出狱后的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即将释放人员的后顾之忧, 他们才能重新融入社会, 重新做人。

(六)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就业安置工作

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志愿者队伍, 参与到就业安置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志愿者人员可以从高校大学生中选取, 尤其是法学专业学生。鼓励各民营企业参与到就业安置工作中去, 给提供就业安置岗位的单位给予政府补贴, 将是否有就业安置岗位作为企业评优的标准之一, 以此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七) 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增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认同

做好正确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号召全社会增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认同。长期以来社会上很多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服过刑、坐过牢的人素质都很差。因此,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持一份宽容之心, 给刑释解教人员一个融入社会再生的机会, 这将不仅仅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生存的一种有力帮助, 更能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为此, 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用人单位要形成合力, 通过引导、宣传和教育, 让社会各界转变观念, 形成全社会对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的共同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Z].综治委[2004]4号, 2004.2.6.

[2]王彬.刑释解教公民平等就业权保障状况考察——以上海市为例, [R]2008.2.20.

[3]陈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2010.3.1.

[4]霍珍珍.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5]方莹.社会组织在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中的功能研究[D].2011.12.20.

就业安置 篇9

2010年12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明确了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免租金期间房产税缴纳问题以及房产原值是否包括地价等三项财产税问题。121号文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此前规定与121号文不一致的,按121号文执行。

◎文件的适用问题

关于121号文的适用问题,业界人士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此文件只适用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也有观点认为除文件第一条适用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外,第二、三条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我们认为,从第二、三条规定的内容来看,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纳税人的。文件第二、三条对纳税人影响不小,期待国家税务总局能做进一步的明确说明。

◎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

对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月平均实际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高于25%(含25%)且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高于10人(含10人)的单位,可减征或免征该年度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减免税比例及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税主管部门确定。

《国家税务局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国税地字[1988]15号)第十八条第四项同时废止。

◎免租金期间房产税缴纳问题

121号文第二条规定:对出租房产,租赁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有免收租金期限的,免收租金期间由产权所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8号)第一条规定,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应税单位和个人,依照房产余值代缴纳房产税。因此,不少纳税人认为在免租期内由承租房屋的应纳税单位缴纳房产税。但根据121号文规定,免收租金期间由产权所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由此明确了无租使用视为出借,而非租赁交易行为。免收租金期间是指基于发生的租赁事实,并在租赁交易中,租赁双方约定一定时期租金为零的行为,从形式上可以表现为出租方根据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豁免承租方租金,承租方根据租赁约定在一定的期限内当然享受免予支付租金的权利。在房产租赁行为中,除房产产权未明确或存在未解决的租典纠纷外,房产所有人为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应最终承担房产税。

◎关于将地价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问题

121号文第三条规定: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

上一篇:有效策略分析下一篇:动力性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