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置规划

2024-07-17

生产安置规划(精选9篇)

生产安置规划 篇1

1 概述

多旁水库位于德保县马隘镇多旁屯,距离德保县城约15km,是一座是以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及其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多旁水库主要是利用多旁及多气洼地,对洼地内排泄通道(地下河、落水洞)进行封堵以及在多睦、多气及多旁南端垭口3个较低垭口设挡水坝而形成水库。多旁水库工程由挡水工程、泄洪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35 m,死水位为698.8 m,调节库容为4 105万m3;校核洪水位为736.52 m,总库容为4510万m3;供水能力为8.5万m3/d。工程建设征地涉及德保县2个乡2个村民委10个村民小组。多旁水库正常水位淹没土地总面积165.63 hm2 (其中淹没耕地101.873 hm2);淹没人口539人、房屋20 884 m2。

2 移民生产安置任务

2.1 生产安置规划目标和生产安置标准

2.1.1 规划目标值

对本工程征地移民,用移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作为移民安置规划的主要指标来确定规划目标。

水库淹没涉及耕地主要位于马隘镇多学村,因此本次规划以多学村移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作为多旁水库建设征地移民生产安置人均纯收入目标值,经分析,德保县马隘镇多学村规划水平年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为993元。

2.1.2 生产安置标准

综合考虑,确定规划水平年移民安置规划的标准如下。

根据库区和安置区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移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初步制定标准为:人均耕地0.047 hm2。

若淹没前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大于以上标准的,且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有条件的,可适当高于以上标准;若淹没前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小于以上标准的,且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条件比较紧张的,可适当低于以上标准。

2.2 生产安置人口

生产安置人口,是指因工程建设将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全部征收,需要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妥善处理安置因水库淹没影响的生产资料承载的生产安置人口;恢复因水库淹没而需要建房的人口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配套建设必要的基本设施和公共设施。生产安置人口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P指征地涉及某村民小组生产安置人口,S指某村民小组征用耕地面积,Sr指调查年人均耕地面积,r指人口增长率,取5.2‰(德保县近几年年人口自然增长率),t0指调查年份(2010年),t指规划水平年(2011年)。

生产安置人口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2010年全库区需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为838人,推算到规划水平年2011年库区生产安置人口为852人,具体计算见表1。

3 库区剩余资源分析

根据多旁水库淹没影响马隘镇多学村及那甲乡多睦村的情况,以及涉淹村前3年的社会经济资料进行剩余资源分析,分析成果见表2。

多旁水库淹没耕地涉及德保县马隘镇多学村共7个村民小组,根据统计分析,水库淹没后剩余人均耕地不足的0.047hm2的有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个村民小组,其中多旁、多气、多珍剩余人均耕地不足0.007 hm2,陇木也仅剩余0.027 hm2/人。其中多学、多俸、怀力、多睦4个村民小组剩余人均耕地均大于0.047 hm2,达到后靠安置标准。因此生产安置重点安排多旁、多气、多珍和陇木村民小组。

根据多旁水库库区的土地情况,由于洼地已被水库淹没,剩余土地大多为石山,剩余旱地也是肥力很差的旱地,可开发利用土地不多,因此,从生活条件及耕地资源分析,多旁、多气、多珍村民小组的村民均应迁出库区。而陇木村民小组淹地不淹房,剩余人均耕地仍有0.027 hm2/人,且大喜村至多睦村公路改建规划经过陇木村民小组附近,规划从大喜村民小组征用旱地1 hm2给陇木村民小组,可使陇木淹没后人均耕地达0.047 hm2以上,可以后靠安置,因此,陇木村民小组的村民拟不搬迁。

4 安置区选择和环境容量分析

4.1 安置区选择

考虑到多旁水库库区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基本被淹没,库周区剩余的大多是地势比较陡的石山,为了保护库区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尽量考虑将移民迁出库区,在集镇郊区附近或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且可调整的村组附近集中安置,恢复好生产耕作区的道路,移民仍可回库周区继续耕作其剩余土地。

移民生产安置应以农业为基础,确保每户农村移民拥有一份可耕作的土地,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可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但鉴于市场风险较大,应进行严格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确保生产的产品有市场、能卖得出、可达到预定的收益。有条件的村屯还可研究探索土地安置以外的其他移民安置方式。

多旁水库2010年水库淹没影响搬迁人口539人,经移民群众讨论同意并征得安置区居民同意,集中安置在马隘镇马隘街上的“那谷”,离库区约8 km,安置区生产用地为马隘镇太和村那渠、农金、农龙3个村民小组和大新村大喜村民小组的土地,在生产开发方面,规划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4.2 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4.2.1 分析范围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首先对涉及淹没的村民小组的生产条件进行分析,看是否具备后靠安置的容量。容量不足需要外迁的,以集中安置区涉及的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容量综合分析。

4.2.2 土地承载能力分析方法

以土地承载容量为基础,结合考虑生产开发条件(如水源、地形、土壤等)进行综合分析。土地承载人口容量的计算方法如下:对从安置区调剂现有耕地的,可承载人口数量为该村民委或村民小组常耕地(水田和常耕旱地)资源总产出量,除以人均目标值所得的商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拟定的移民安置标准,移民征收安置区的耕地后安置区人均耕地面积不低于0.047 hm2。

4.2.3 环境容量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区的选择原则,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生活水平、风俗习惯等因素,多旁水库外迁安置区选定为马隘镇马隘街“那谷”位置。经调查,多旁水库外迁移民安置区的土地比较紧张,耕地资源不丰富,主要是以水田为主,旱地资源相对缺乏,山地也是以岩溶石山为主,可利用面积较少。经分析,安置区水田质量较好,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粮食产出较高,可以种植2造水稻。另外,考虑到安置区离马隘镇集镇较近,移民可结合地域优势,种植商品蔬菜等优质作物,平均1 hm2耕地的产出相当于甚至高出库区2 hm2耕地的价值,人均种植0.02 hm2水稻即可满足移民的基本口粮需要。另外,再考虑调整人均0.007 hm2耕地供移民种植商品蔬菜等优质作物,可给移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改善移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移民及安置区居民和当地政府的意见,对外迁移民的安置标准作了适当调整,按人均水田0.027 hm2进行安置,山地原则上不在安置区调整,移民回库区耕作。后靠移民村组栊木安置标准仍按原人均耕地0.047 hm2的标准。根据以上调整后的安置标准进行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根据以上确定的移民安置标准,经调查分析,多旁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外迁安置区和后靠安置区共可容纳移民699人,其中马隘镇太和村那渠、农金、农龙3个村可容纳移民663人,马隘镇大喜村可容纳移民36人。多旁水库需要进行生产安置规划的移民村组为多学村的多旁、多气、多珍和陇木,4个移民村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为570人,安置区可容纳移民大于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安置区环境容量充足。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见表3。

5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案

根据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及库区实际情况,多旁水库建设征地移民生产安置方案采取以大农业安置为主的方式,通过对安置区土地调整及发展一定的优质项目,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恢复或超过原有水平。

5.1 土地调整

根据剩余资源分析,由于多旁水库库区及安置区绝大部分为岩溶地区,地形陡,土层薄,无新开垦耕地的条件,因此,本次规划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个村民小组需征收附近村组的土地进行生产安置。本次规划调整安置点附近马隘镇太和村的农金、农龙、那渠3个村民小组共14.453 hm2水田给多旁水库外迁移民,使外迁移民人均耕地达0.027 hm2/人以上。陇木村民拟不搬迁,拟调整大喜村大喜组早地1hm2,使陇木人均耕地达0.047 hm2以上,达到安置标准。安置区各村民小组调整耕地给移民后其剩余人均耕地仍达0.047 hm2以上,调整耕地对安置区居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多旁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调整情况见表4。

5.2 移民生产开发规划

根据剩余资源分析成果,本次生产安置规划只针对耕地受水库淹没影响较大的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个村民小组。其他村民小组仅受淹没轮歇地影响,种植收入影响不大,因此,本次对这些村民小组不进行生产开发规划。

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库区大部分移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为劳务输出,种植业收入所占比例不到50%,水库蓄水后,劳务输出仍可作为移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本次生产开发规划仅针对种植业收入部分,采取扩大种植面积、调整作物结构等形式对库区农业种植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以恢复或超过移民现状生活水平。

本着安置后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的原则,根据移民原有的生活水平及收入构成,结合安置区的资源情况及其开发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种植业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规划水平年种植业人均收入993元作为生产开发目标值。

5.2.1 生产开发项目

目前多旁水库库区及安置区大多是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不高的经济作物,移民群众迫切要求对种植业进行改造以提高单产,本次结合库区及安置区所在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移民村的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以提供移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初步调查,多旁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在马隘镇西侧,给移民种植蔬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库区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金银花。

(1)种植蔬菜。据调查了解,德保县目前尚未建立规模较大的商品蔬菜基地,马隘镇距德保县不远,仅7 km。因此移民可充分利用安置区的区域优势,与安置区居民一起,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开发建立商品蔬菜基地,使之成为马隘镇集镇和德保县城的菜篮子。

蔬菜种植可采用“稻+稻+菜”和“稻+菜+菜”等种植结构进行,也可划出部分耕地,专门种植商品蔬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置区可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番茄(小)、香葱(小)、茄瓜、青椒、白菜和四季豆等,种植1 hm2蔬菜的综合平均投入仅为21 000元,但净收入达54 000元/hm2,本次规划种植蔬菜3.627 hm2。

(2)种植金银花。金银花是我国出口大宗中药材之一,种植金银花对解决石山地区石漠化、减少水土流失和营造绿色生态家园起到良好的作用。德保县地处桂西西南部,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78.4%,地域广泛,满山遍野都有野生金银花,每年春夏花开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花上市出售,给当地农民增加了部分收入。目前金银花供需矛盾很大,出口的金银花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今后几年的社会需求量将达1 700万t,产需缺口很大,可见,开发人工种植金银花,前景广阔。经过调查,多旁水库库区属高山峡谷区,淹没线上的土地地势较陡,剩余耕地有限,剩余山地较多,其中多旁村剩余210.014 hm2,多气村剩余101.851 hm2,多珍村剩余89.412 hm2,库区剩余山地虽多为石山,但其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金银花。种植金银花的综合平均投入为67 500元/hm2,净产出也接近67 500元/hm2,本次规划种植金银花规划7.547 hm2。

5.2.2 移民生产安置效益分析

本次规划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村民小组种植蔬菜3.627 hm2、金银花7.547 hm2,经计算,多旁水库生产开发规划前期投入共24.02万元,年收益共69.95万元,其中蔬菜前期投入需5.44万元,年收益为19.64万元;金银花前期投入需18.58万元,年收益为50.31万元。经过种植高产出的商品蔬菜及药用价值高的金银花,可使4个移民村组的年人均种植业纯收入从927元提高到1 208元以上,收入增加超过281元,超过规划目标值215元以上。经过生产开发措施,库区移民规划水平年移民的种植业收入将会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进行种植业调整后库区各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情况见表5。

6 结语

广西德保县多旁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已经完成,从总体上看,规划成果基本科学、合理,且符合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实际,将在移民安置后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总结生产安置规划编制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1)思想上高度重视。业主和库区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各专业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是关键。

(2)坚持以《移民条例》为依据,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作指导,统一标准及要求,提高生产安置规划编制质量是根本。

(3)有翔实的淹没实物调查、地质勘探等基础资料,编制规划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是保证。

(4)规划成果经过多次专家评估评审工作,有严格的专家评估评审程序,使规划成果精益求精是重要措施。

(5)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编制规划,同时广纳各方意见,使规划成果科学、合理,切合库区实际是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2]石学厚.移民安置项目需要深化、细化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7(6).

[3]尹忠武,袁永源.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规划设计[J].人民长江,2003, 34(8).

生产安置规划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设征地;移民安置

农民移民安置规划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多种因素需要征集大面积的耕地,为解决以土地资源生产为主农民的发展问题的主要任务。它涉及范围广,包含内容多,主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建筑学和农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充满可变因素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需遵循自然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汲取国内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先进经验,做好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的分析,综合评估移民生产安置区容量,保障移民生产安置科学合理。

一、移民安置规划设计阶段划分和主要任务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初步的设计与技术施工设计;而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规划计划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预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移民安置实施。两者在程序上虽有较大出入,但其主要任务一致,即:确定工程所需征地以及移民的范围、调查因征地而影响的具体人口数量、国民经济对象的经济损失;评估项目可能会对社会、周围环境及周遭地区造成的影响;论证工程的建设方案与规模是否合理;制定详细的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开展农民移民安置工作;改建并恢复专业项目;处理工业企业迁建;规划与设计与项目相关的防护工程;清理水库库底;编制计划与总进度计划并实施;估算建设征地所需的移民补偿等。

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针对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工作,在不同阶段,虽设计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处理淹没对象时,其设计的深度是不同的。在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其主要包含了如下内容。

(一)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征地范围;调查所需征地范围内的实物、移民区及移民安置区内的经济社会状况、承载环境资源的能力,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均需围绕已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来进行。

(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必然会涉及到洪水、泥沙淤积等内容

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应合理设计水库淹没处理标准内容,制定合理的泥沙淤积年限,精确计算水库洪水回水量、风量爬高值及船行波的影响。

(三)影响预测及复核

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处理范围应由水库回水计算成果对其影响的预测成果来确定。若该项与第(二)项工作满足设计阶段所要求的深度,那么在此项工作完成后,下阶段只需进行必要的复核便可。

(四)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调查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需对项目所涉及的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做好经济社会调查,评估水库淹没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求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区域人民应以村或组为单位,共同调查样本并搜集相关资料;移民安置区内的人民则以乡、村为单位,进行样本调查并搜集相关资料。

(五)针对工程设计方案,提出意见

分析淹没对象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建设将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三、建设征地补偿投资

(一)征收耕地需按相应倍数进行补偿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条例》规定,应取被征收耕地最近3a的平均产值,按照其平均产值给予16倍的补偿。但同为水利水电工程,在大型城市中的饮水工程、灌区工程与防洪整治工程中,所占地所采取的赔偿仍然以16倍作为标准。这样的赔偿标准难免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公路工程、铁路、高铁工程等工程占地的赔偿标准远远高出水利水电工程的赔偿标准。同时,根据《条例》所涉及的内容,水利工程占地失地农民将无法享受后期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程建设征地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相关《条例》规定,若工程建设征地区域耕地经济产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存在较大的差距,则低于部分按安置区耕地的年产值计算并给予土地使用经营权的费用,这对生产安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关于移民搬入新址建房问题

据相关《条例》规定,被占用住房的补偿标准应按照原住房的房屋结构,以现在的物价水平进行计算后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大多数农民为获得与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新住房,更难以恢复生产,这对移民工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移民工程安置项目时,为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做出与村镇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并围绕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标准进行移民安置新村的建设。

四、结语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工作,需把握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工程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移民安置规划 篇3

1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依据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政发[2010]9号文);《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6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 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 442—2009)。

2 移民安置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指导思想

(1)移民安置以土地为依托,以大农业为主,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合理产业结构。

(2)移民安置要与当地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地区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相结合。

(3)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确定、安置区的选择应听取当地政府和移民群众的意见,进行方案论证和比较,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移民群众的合理要求。

2.2 原则

(1)移民安置规划要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上学、就医等问题,规划方案要易于实施,便于管理,同时要尽量考虑与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进行规划设计。

(2)专业项目的复(改)建规划,以原规模、原标准(等级)或恢复原功能为原则。

(3)移民生产安置点的选择要考虑土地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充足,移民能接受的原则。

(4)库周基础设施的恢复和配置,应根据库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布局,以恢复原功能,方便群众和经济适用为原则。

(5)投资估算要以淹没(征地)实物指标为依据,结合规划成果,按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的法规和政策、有关定额标准进行编制,使补偿投资与规划投资相平衡。

3 规划目标和安置标准

3.1 规划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和远景规划,按6%增长率推至规划水平年(2015年)镇(街道)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详见表1,以此作为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目标。

3.2 移民安置标准

(1)剩余人均耕地大于400 m2的村民委员会,通过调整耕地,进行生产开发。

(2)剩余人均耕地小于400 m2的村民委员会,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

(3)虽然剩余人均耕地大于400 m2,但被征收耕地小于2.67万m2的村民委员会,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

3.3 一次性补偿安置

(1)对于剩余人均耕地小于400 m2的移民,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

(2)对于虽然剩余人均耕地大于400 m2,但被征收耕地小于2.67万m2的移民,也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一次性补偿安置移民998人。

4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环境容量即移民安置区土地及其他资源可以容纳移民人数的数量。本阶段的移民环境容量以镇(街道)为分析单位。即分析某一镇(街道)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与该镇(街道)安置移民人数所需的耕地资源,当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大于或等于安置移民所需的耕地时,该镇(街道)的环境容量满足要求,移民可在镇(街道)就地后靠安置。

4.1 现状剩余资源调查

各镇(街道)的现状剩余资源数据由各村民小组、行政村逐级填表统计,同时参考各城区、镇(街道)、村的2007—2009年统计年报数据得到。

4.2 剩余资源分析

以各镇(街道)为单位进行正常蓄水位(67m)时库区剩余资源分析。

邕宁水利枢纽库区各城区镇(街道)可开垦荒地统计表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征用耕地后,水库淹没涉及的5个城区的7个镇(街道)中,人均耕地较少的是良庆镇340 m2,石埠街道办366.67 m2、沙井街道办553.33 m2,其他镇(街道)的人均耕地均大于666.67 m2。经分析,对人均耕地均大于666.67 m2的镇(街道),可以不考虑新开垦土地,只需通过耕地调整后,即能在本镇(街道)内安置该镇(街道)的生产安置人口。对人均耕地均小于666.67 m2的镇(街道),各镇(街道)均有足够宜垦荒地供移民开垦,补充被征用的耕地,即能够在本镇(街道)内安置该镇(街道)的生产安置人口。

通过库区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各镇(街道)的环境容量完全能满足各镇(街道)内生产安置人口的安置要求,所有生产安置人口均可在各镇(街道)内安置。

5 农村移民生活水平预测

(1)本规划对有关村镇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移民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666~4 332元,均超过规划目标值。

(2)虽然移民受到淹没耕地损失较多,但经过移民安置规划,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到2015年各村都能恢复到安置前的生产生活水平,并还有提高的可能。

(3)对于一次性补偿安置的移民,只要使用好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进行开发生产,也能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或超过安置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邕宁水利枢纽工程[Z].2011.

[2]SL 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要求 篇4

A.1总则

A.1.1为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移民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规范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的依据、内容,提出本要求。

A.1.2在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前,应按照《移民条例》和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完成工程建设征地范围的认定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并根据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完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

A.1.3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包括需要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阶段性成果和移民安置规划依据、原则、任务、标准、内容、方法,以及移民安置规划编制的组织实施等要求。

A.1.4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局和移民安置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A.1.5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A.1.6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A.1.7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按照本标准第2章~第14章进行编制,将“概述”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

A.2概述

A.2.1简述水库概况及主要工程特性。

A.2.2简述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工作过程;反映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式、方法和结果。

A.3建设征地处理范围

A.3.1简述水库淹没处理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2简述滑坡、塌岸等影响区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3简述枢纽工程建设区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4简述城集镇新址占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5提出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的个人财产处理原则,明确相应的处理范围。

A.4实物指标调查成果

A.4.1简述实物指标调查的依据、方法、过程、公示和确认程序。

A.4.2提出经公示确认的实物指标汇总成果,并分别反映水库淹没影响区、枢纽工程建设区两部分实物指标统计成果。

A.4.3简述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实物指标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结果。

A.5规划依据和原则

A.5.1提出移民安置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征地涉及的省级人民政府颁布或制定的有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程、规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成果和审查意见等。

A.5.2明确移民安置规划的原则。

A.6安置任务

A.6.1简述移民安置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的确定方法与结果。

A.6.2简述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方法与结果。

A.6.3简述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和搬迁人口的分析计算原则、方法和结果。

A.6.4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城集镇情况。

A.6.5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工矿企业情况。

A.6.6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专业项目情况。

A.6.7简述规划防护工程项目情况。

A.6.8简述临时用地情况。

A.7安置标准

A.7.1简述农村移民安置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7.2明确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3明确公路、水利、电力等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工程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4明确工矿企业迁建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5明确城集镇、专项设施、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和文物古迹处理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6明确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8移民环境容量

A.8.1简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8.2简述采用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及其理由。

A.8.3简述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成果。

A.8.4论述所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对本工程移民安置需要的满足程度。

A.9规划方案

A.9.1简述形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必要时提出下一步进行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复核、补充论证和比选的内容和方法。

A.9.2简述形成农村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内容包括移民搬迁安置、生产安置规划等。

A.9.3简述确定农村大规模集中居民点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集中居民点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4简述确定城集镇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5简述确定各类企业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企业处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6简述确定专业项目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水利和交通设施等其他移民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7简述确定防护工程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8简述确定临时用地复垦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9简述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10后期扶持方案

A.10.1简述应执行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A.10.2根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结合地方人民政府和移民的意见,提出后期扶持措施有关建议。

A.11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

A.11.1简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A.11.2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方法的来源、合理性与可靠性。

A.11.3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的资料和参数取值。

A.11.4提出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成果,并通过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现状分析比较,提出评价结论。

A.12补偿费用

A.12.1明确补偿费用概算编制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A.12.2明确补偿费用概算项目划分与费用构成。

A.12.3明确补偿补助项目概算中主要补偿实物量的计算方法,补偿补助项目单价和专业项目工程概算编制方法。

A.12.4提出各项独立费和预备费的取费项目。

A.12.5提出分年费用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

A.13组织分工与工作计划

A.13.1明确确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和程序,以及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法和程序。

A.13.2提出移民安置进度计划编制依据、原则和方法,明确开展移民安置规划的工作计划。

A.13.3提出开展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组织分工计划,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项目法人等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各方开展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A.14附件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可以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作为附件:

A.14.1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报告。

A.14.2相关设计审查意见(包括预可性研究审查、正常蓄水位选择审查、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审查、实物指标成果审查、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审查等)。

城市生态区村民安置模式规划探索 篇5

浙江省台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心六脉四组团”, 整体城市框架为椒江、路桥、黄岩围绕“城市绿心”的组团式城市布局。绿心在台州市城市总规的定位为:具有自然景区承担城市“绿肺”的生态功能, 又作为特殊建设区承担当地村民安置、适度旅游开发的城市功能。以上两项功能并存, 其内涵又有相互矛盾的要素, 如何在符合生态、安全、景观和地质要求的前提下, 妥善解决村民安置的布局问题, 是绿心得以合理保护与开发的前提。也正因如此, 当地政府十年来一直未审批绿心内村民建房用地, 使片区内村民建房压力无法释放, 日益增加。

尽管城市生态区内的村民安置点会对生态保护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但规划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脚步。自2005年相关部门即着手对绿心桐屿片区内的村民点整治布局模式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试图通过空间布局和规划措施, 解决村民安置点用地规划和失地村民就业的“出口”去向问题。

本文以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村民生存状态为切入点, 结合四村现状条件探索城市生态区内的村民安置模式。

二、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现状

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位于台州市绿心生态区内, 其与椒江、路桥、黄岩三区的交通联系均较为便利, 闹中取静, 区位优势明显。周边有方山、狮子山、大岳山、大仁山环绕, 片区内水系纵横, 环境优美, 又有规划的体育公园、城市内湖两大旅游点, 很适合开发旅游度假产品。但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 各村用地布局较为混乱, 工业居住混杂布置,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环境景观脏、乱、差, 显得凌乱且无特色。位于民主、凉溪村内的两条山水冲沟也没有得到保护和利用, 水面及滨水环境驳杂。

根据笔者的调查, 片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型私营企业厂房多、污染较为严重, 对绿心生态区的保护构成一定威胁;2.农业依然是各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村民务农需求依然强烈, 与周边地区相比, 村民收入普遍较低;3.村民旧房、危房较多, 质量参差不齐, 布局凌乱, 建筑与人居环境缺乏特色, 质量差, 与台州城市绿心的环境面貌不相符;4.生态绿地面临大量被蚕食的威胁等。

三、村民生存状态调查

村民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普遍关注。根据调查, 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村民主要的生存问题可归结为三点:

(一) 经济压力:

人口增长及政府对绿心生态区准入项目的限制, 造成经济的增长率较低, 随着城市周边经济的发展, 比较生存质量偏低。

(二) 文化压力:

城市的发展, 外来文化的入侵, 以及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 造成本地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

(三) 空间压力:

城市的扩张, 人口的增长, 以及生存比较而产生的不断提高生存质量欲望的增长造成空间环境的日益紧迫, 而政府为保护绿心生态区, 十年来对村民建房一律不予批准, 造成村民生活空间越来越紧张, 也促使一部分村民不顾政府禁令违章搭建, 使片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杂乱。

由此看来, 本片区村民的比较生存压力是相当大的, 亟待规划编制及政策的落实来改善村民当前生存状态。

四、解决思路

(一) 以高层次、大区域规划目标为制定本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 不是以简单地牺牲村民利益, 为城市建设让路, 而是使村民生存问题能够以更高的标准和层次尽快解决, 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和整体规划效益能够与周边地区的市民、村民共享。

(二) 根据各村的区位优势及景观资源特色, 结合绿心桐屿片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引入旅游等第三产业, 同时注重培养当地村民的三产服务意识, 使民主、凉溪等四村的经济能在生态环境与空间环境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借助城市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 协调发展, 稳步提高。

(三) 凭借生态环境的改善, 强化景观环境的优化和塑造工作, 同时注重丽江古城传统文化符号的引入, 营造与丽江古城“神似”的整体环境氛围, 让古城的生活趣味能够在新的空间环境中发扬光大, 成为台州绿心特色旅游产品之一。

五、技术路线

(一) 理解上位规划要求

绿心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台州市实施“生态城市”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使城市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一步。具体到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 首先要保护整治环境, 恢复生态, 同时也要考虑当地村民的生存发展, 要本着全局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将生态保护、建设发展和村民“安居与乐业”的目标进行整合, 实现三者关系的协同。同时, 应防止三种极端倾向:一是创造纯粹“乌托邦”式的原始生态;二是先破坏、后治理, 快速致富;三是牺牲村民的生存利益。

根据上位规划《台州市绿心桐屿片区村民点整治布局模式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将绿心桐屿片区需整治的村民安置点整合成7个风情小镇组团。由于本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现状道路肌理及水系与丽江古城极为相似, 因此将其定位为“丽江风情小镇”。规划用地包括民主、凉溪、梁家、东明四个村, 通过对旧村的改造、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及村留地特色商业区塑造, 逐步形成丽江古城特色的风情小镇。

(二) 确定规划目标

1. 通过村民社会调控更新, 建设既有现代化物质文明又有优良生态质量及富有特色的人居环境。

2. 结合建筑环境整治, 着力建设村留地特色商业区, 适当引入旅游休闲文化项目, 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3. 为市民提供亲近大自然的休憩场所及满足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特色建筑景观空间。

(三) 寻求规划切入点

1. 规划建设

结合用地条件及周边环境, 吸取丽江古城的特征元素, 嫁接升华。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和旅游商业, 通过内部网络型道路交通体系串连勾通, 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旅游商业用地主要为村集体自留地, 目的是发展村集体经济, 规划将其以“丽江风情小镇”模式打造, 形成整个片区的商业中心。旅游商业用地 (即村集体留地) 基本沿现状两条冲沟, 呈两片块状分布, 分别位于片区西南角和东南角, 规划参考丽江水系特点, 适当放大异化, 人工形成丽江古城“三水贯城”的典型结构。吸取丽江四方街、科贡坊、大石桥、豌豆桥、木府等元素, 同时通过水、路、建筑关系的塑造, 建筑连续界面的街道空间设计, 达到与丽江古城“神似”的境界。居住用地主要是村民安置及新建民房用地, 主要建造三层立地式居住建筑。布局上采用行列式分组团模式, 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各居住组团尽可能结合山水冲沟等布置公共绿地, 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 增强村民的居住领域感和归属感, 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此基础上, 同时配置了小学、幼儿园、菜市场、诊所、社区服务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充分利用现状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对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及管线综合统一规划, 在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 兼顾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 规划整治

对村庄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围墙、大门、河流、绿地、院落、环卫设施的整治是本次规划的重点, 指导思想是“去危房、整旧房、治违房、建新房”。具体工作思路是在建设规划指导下, 结合近期建设任务, 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地段实行梳理式改造, 以直观的对比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对村庄改造提供指导和建议。在较短的时间内, 提高村庄建设品位, 彻底改变过去村庄建设中的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普遍现象, 并进一步强化丽江特色。

3. 公众参与

通过与广大村民、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沟通衔接, 以村民听证会、公示等民主开放形式听取各方意见, 为规划方案的最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当然, 台州市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规划 (丽江风情小镇) 只是为民主、凉溪、梁家、东明四个村的建设发展搭建了减轻环境压力并可持续发展的前期平台, 最终其特色发展之路能否一路走好, 则不是当新的思路。前规划能够决定的。不过该规划无疑对解决台州市绿心生态区民主、凉溪等四村的村民“安居与乐业”问题及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开拓了

摘要:本文以城市生态区村民安置中常被忽视的村民生存状态为切入点, 从村集体经济模式研究到解决村民建房问题, 试图以“风情小镇”形式解决浙江省台州绿心生态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实现村民的“安居与乐业”, 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明 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兵第 张文成.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台州市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丽江风情小镇.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生产安置规划 篇6

百色水利枢纽位于广西右江百色市上游22 km处的平圩村, 是一座以防洪为主, 结合发电、航运、兼顾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228 m, 总库容56亿m3, 装机容量54万kW, 多年平均发电量16.9亿kWh。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综合开发规划的第2梯级, 是治理和开发郁江的关键性工程。工程建成后, 可使南宁市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可渠化干支流河道约300 km, 改善下游航道357 km, 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58.4万亩。

库区合计淹没面积135.912 km2, 其中陆地面积120.086 km2, 占88.4%, 水域面积15.826 km2, 占11.6%, 其中云南库区富宁县33.841 km2, 占24.9%。

云南库区淹没影响土地总面积2 750.35 hm2, 其中耕地1 090.00 hm2, 园地70.96 hm2, 林地1 279.55 hm2, 牧草地136.69 hm2和未利用土地73.14 hm2, 以及其他土地682.53 hm2。

根据库区淹没影响实物指标调查统计成果, 1999年云南库区受淹没影响需迁移安置移民1 951户9 519人;拆迁居民房屋34.22万m2, 其中淹没线下27.50万m2, 淹没线上受影响6.72万m2 (随迁0.35万m2, 地质因素影响2.07万m2, 生产资料缺乏4.30万m2) ;淹没晒坪5.91万m2, 围墙0.99万m2, 水池733 m3。

2移民生活、生产安置规划设计

经过设计的深化, 在实施规划设计中, 经过移民安置实地勘察、规划, 以及地方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复核、落实和确认, 百色水利枢纽技施阶段库区云南部分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深化设计成果与《初设重编报告》成果相比较, 部分村 (组) 的迁移安置方案产生较大变化, 主要反映在部分村 (组) 原规划外迁安置, 由于本阶段实际解决了影响迁建安置的决定性因素和问题, 而改变为就地后靠搬迁安置和就地生产安置。

减少部分外迁安置的搬迁人口, 改为就地提高后靠搬迁安置或就地生产安置, 可节约部分基础设施投资, 解决外迁安置生产开发中生产安置投资缺口较大问题。经过规划设计方案的变更、优化, 可为国家节约投资, 为主体工程提高经济效益。

2.1移民的生活安置规划设计

2.1.1移民生活安置方式

(1) 提高后靠安置:

指在本村 (组) 权属地界范围内另选安置点安置。受自然环境条件所限, 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淹没村 (组) , 移民搬迁主要以后靠为主。

(2) 随镇搬迁安置:

指在水库淹没前, 在淹没乡 (镇) 周围的村 (组) [在生产、生活方面与该乡 (镇) 紧密相连, 对乡 (镇) 有着较大依赖性的村 (组) ], 在水库淹没后, 本着不改变移民的生活习惯及生存方式, 所以在乡 (镇) 搬迁后也将其安置在乡 (镇) 的周边, 云南库区的剥隘镇随镇安置的有7个村 (组) 。

(3) 外迁安置:

主要是淹没村 (组) 在本村权属地界范围内生产资源缺乏, 在周边村 (组) 无法调节出耕地资源, 生产安置满足不了移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所以在本县范围内进行外迁安置, 云南库区外迁安置的有5个村 (组) , 其中百洋、南卡2个村 (组) 只外迁部分。

(4) 就地生产安置:

主要是淹地不淹房的村 (组) 。库区淹没该村 (组) 部分耕地资源, 但淹没剩余土地资源可供该村 (组) 继续生存、发展, 有足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供开发, 在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开发后, 可达到并超过现有生活水平。

2.1.2移民安置点选择

对于移民新的安置点, 在规划设计过程当中, 严格按照《大纲》要求, 做到地质稳定、面积符合要求、路通、电通、水通以及现场征求移民的意见, 经移民代表同意, 并由村干部签字认可。尽量做到新址“三通一平”'后移民不出现有抵触情绪, 避免需进行“二次”搬迁。

因此, 在农村移民新址规划设计当中, 外业勘查过程中, 外业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以上程序进行操作。

2.2移民的生产安置规划设计

2.2.1指导思想

对移民的生产安置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条例》, 走开发性移民安置的道路, 农村移民安置要以大农业为主, 以土地为依托, 保证每个移民有一份基本农田。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妥善安置移民。

鉴于库区处于山区边远地区, 云南库区富宁县又是全国扶贫县之一, 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生产方式落后、移民的生产技能低下、文化水平低等特点, 我们对移民的生产开发主要放在耕地的开垦上, 其次在此基础上开发经济林、果园, 提高移民的经济收入。原则上首先要保证移民的口粮问题, 减少移民由于种植经济果、林园而受牵于气候因素及社会经济产品供求波动的影响, 让移民在搬迁安置后能有一份基本口粮,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就能达到温饱。

云南库区移民生产安置的主要途径如下:

(1) 重点放在耕地方面的开发, 以保证移民的基本口粮。每个移民按《百色技设移安大纲》规定, 新开造水田、旱地, 加上原有耕地面积, 各移民人均耕地面积能达到水田0.027 hm2、旱地0.013 hm2, 条件允许的在耕地方面可多开点, 原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可适当减少。

(2) 发展移民的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优势, 大力发展经济果、林园, 适当发展家庭式养殖业。

2.2.2农村移民生产规划安置方式

农村移民生产规划安置方式主要有以下2种:

(1) 有生产安置任务的进行生产开发安置 (就地开发, 外迁开发) 或自行安排生产开发安置的;

(2) 没有生产安置人口不进行生产开发安置。

2.2.3主要生产开发过程

在耕地开发方面, 大部分村庄是在该村权属地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开发, 水田的开发涉及到开发地块及水利灌溉问题。

(1) 地块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地块坡度在25°以下;

②地块表层覆盖土适合耕种条件;

③地块的田面高程有一定控制;

④全村开田地块尽量地连接在一起。

(2) 生产开发水利灌溉工程设施方面, 由于云南库区富宁县境内地处重丘陵地带, 水田灌溉水利设施条件极差, 大多数需在较大山沟口进行水田开造, 在山沟深处利用渠道引水进行灌溉。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我们对新开造水田的灌溉工程设施进行3种规划设计, 分别为建山塘小水库、抽水泵站和拦水陂以及相关配套水利设施。在方案的选取时, 主要是从方案的工程投资费用、运行管理、工程的合理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取。

旱地的开垦开发, 大致上与水田的开垦方式一样, 只是旱地开发不用配套的水利灌溉设施。

对于发展二、三产业, 移民走开发性移民安置道路, 在基本口粮满足的情况下, 以优化种植业、林果业为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辅以养殖业和其他产业增加收入。鼓励移民向经济作物方面发展。在规划安置方案中, 不赞成指定移民哪户种哪种经济林果, 哪户养殖什么, 我们只进行宏观的指导、调控, 根据现状及当地移民的生产水平, 规划开发哪种经济作物, 给他们一个指导性意见, 在技术及资金上给予支持, 加强对移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移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农民科技队伍, 并由移民考虑自身情况确定进行何种生产经济活动。

2.2.4配套灌溉水利设施

云南库区移民生产开发灌溉水利设施有抽水泵站及山塘水库2种方案, 其中抽水泵站绝大多数在水库中提水进行灌溉。选择坡度适中、坡脚低于195 m高程的坡面做浮动泵船的坡道。山塘水库坝址选择在所在地区,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不考虑抗震设计, 设施主要建筑物为水库挡水坝, 均为5级建筑物;水库挡水坝的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 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 挡水坝体采用浆砌石重力坝。拦水陂工程措施较为简单, 在出水山沟的一定地面高程上, 稍处理一下基础, 筑高约2.5 m的浆砌石拦水坝体。以上3种工程措施配上引水建筑物, 就成为一套完善的水利配套灌溉设施。云南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开发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具体规划方案为:

(1) 抽水方案包括4个山塘水库、8个拦水陂、18个抽水泵站。工程投资为1 418.03万元, 其中山塘水库342.00万元, 机电抽水泵站950.34万元, 拦水陂125.69万元。抽水方案的运行电费若按单价0.402元/ kWh计算, 年运行电费为34.63万元, 则30年运行电费合计1 158.36万元。若加上30年运行电费, 则抽水方案的总投资为2 576.39万元。

(2) 山塘水库方案包括山塘水库19座, 拦水陂9座。工程投资为2 866.84万元, 其中山塘水库2 714.98万元、拦水陂151.86万元。

3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水利设施工程投资过大问题

云南库区由于地处重丘陵地区, 水田的水利灌溉设施较难解决, 对水利设施工程投入资金较大, 直接影响到库区移民的生产安置规划。若采用抽水泵站方案, 新开水田在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的工程投资平均为11.37万元/hm2;若采用山塘水库方案, 新开水田在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的工程投资平均为13.90万元/hm2。若再加上水田的工程开垦费约5.34万元/hm2, 水田开垦占地征用补助费4.37万元/hm2, 则新开水田投入资金大致为:抽水泵站方案21.08万元/hm2、山塘水库方案23.61万元/hm2。两方案在新开垦水田的资金投入都大于库区水田淹没补偿单价19.44万元/hm2。

对2方案的工程投资进行现值法比较, 选取其中经济合理的方案。现选择3个试点村 (板达村、春炳村、者义村) 中的板达村 (组) 进行对比、分析。

3个试点村抽水方案的投资比建库方案的投资都要低。将2种灌溉方案的经济运行期限定为30年, 工程建筑期定为1年。在这30年的运行当中, 抽水泵站需要2次更换抽水设备, 即每10年要更换一次抽水设备。2种灌溉方案的运行费用分别取值为:抽水泵站为总投资的5%, 再加上每年的运行抽水电费及在30年运行当中的2次更换设备费;山塘水库为总投资的2%。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3个试点村抽水泵站的年运行费用都要比山塘水库高。因此, 要采用费用现值法进行比较, 社会折现率取12%。

经计算, 板达村建库、修渠道等投资203.01万元, 年运行费为4.060万元;抽水灌溉需投资66.50万元, 年运行费为4.936万元, 另加2次设备的更换费用52.36万元 (以现行价格来定) 。因此, 建库方案的投资比抽水方案的投资大136.50万元 (不含机械更换费用) , 但每年运行的费用却小0.877万元。采用费用现值法计算, 建库方案投资的折现费用值为210.76万元, 抽水方案的折现费用值为103.76万元。2项比较, 抽水方案的折现费用比建库方案的小107.00万元, 所以, 从经济角度考虑, 建议板达村的水利灌溉设施采用抽水方案。

以同样方法计算, 者炳、者义2个村都与板达村相似, 所以, 建议者炳村、者义村的水利灌溉设施也都采用抽水方案。

建议试点村生产安置配套水利灌溉设施采用抽水泵站, 推荐理由:

(1) 泵站的折现费用现值较低。

(2) 抽水方案以抽水泵站为主、辅以山塘水库及拦水陂等配套灌溉设施, 水利灌溉保证率较高, 设施运行维护相对简单, 承受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以山塘水库为主的方案, 水源保证条件较差,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对水库蓄水的影响较大, 水利灌溉保证率较低;且云南库区交通困难, 工程施工条件十分困难, 工程设施运行维护较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农村集体财产大多失于有效的管理、维护等, 无序开发耕种山地造成水土流失淤积库容、暴风雨引致山体坍塌毁坏灌溉渠道等, 缩短水库的正常运行、使用年限;修建山塘水库对其下游耕地原有自流灌溉的影响, 不可避免会发生不断的水事纠纷等;特别是将各村 (组) 因库区淹没损失的各类土地补偿补助费、水利设施补偿费等使用于山塘水库的一次性工程投资较大, 不利于尽快恢复库区移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3) 因受配套灌溉水利设施的山塘水库运行水位、灌溉渠道取水口高程等多方面技术条件限制, 山塘水库方案移民生产安置开造补充的水田面积, 小于抽水方案开造补充的水田面积。抽水方案移民生产安置开造补充水田226.6 hm2, 山塘水库方案206.2 hm2, 少20.4 hm2。

(4) 抽水方案的工程投资1 418.03万元, 山塘水库方案2 866.85万元, 抽水方案比山塘水库方案直接工程投资少1 448.82万元;若考虑加上抽水泵站30年的运行电费1 158.36万元, 抽水方案的工程投资为2 576.39万元, 仍较山塘水库方案少290.46万元。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 在考虑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 《云南库区移民规划报告》甄选、推荐的移民安置开发生产配套灌溉水利抽水方案, 相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故推荐抽水方案。

3.2生产开发投资资金缺口平衡问题

云南库区淹没影响涉及3个乡 (镇) 10个村委会62个自然村 (组) , 在本安置规划的44个 (包括3个试点村) 村 (组) 中, 生产安置规划投资存在缺口的为26个村 (组) 。本规划44个村 (组) 的土地、水利设施补偿补助费共计15 411.27万元, 移民安置开发生产投资共计15 340.07万元, 从整个云南库区来看, 库区淹没土地、水利设施的补偿补助费用于移民安置开发生产投资, 还有71.20万元投资节余。库区26个村 (组) 的移民安置开发生产投资缺口共计2 800.83万元, 抽水机站30年的运行电费1 153.56万元不计入投资缺口, 另行列入工程建设库区淹没影响补偿投资概算。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 云南库区出现生产开发投资缺口的原因主要如下:

(1) 库区总体上占补平衡基本上一致, 但由于各村之间的投资占补出现差距, 有些村 (组) 补偿资金有剩余了, 有些村 (组) 则缺少了, 这主要是因为各村之间库区淹没土地资源、水利设施补偿投资的大小不一。

(2) 生产开发中, 耕地新开垦投资费用较高, 包括场地平整、农艺措施、灌溉水利设施工程投资、占地补偿投资等一系列工程。库区淹没水田补偿单价19.44万元/hm2要较新开垦水田投资小, 所以占补平衡投资缺口在所难免。

(3) 库区淹没各村水利设施数量较少, 相应补偿投资也少, 这主要归结为库区移民现状生产条件较差、生活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受于地理条件限制, 库区兴修水利设施较少, 水田灌溉设施主要是农民个人整修较为简单的引水设施, 所以在库区淹没补偿单价方面较低, 补偿金额较少。

4对解决存在问题的探讨

(1) 水利设施工程投资较大, 应选择经济合理可行的灌溉方式。

受地理因素决定, 农村移民在耕地开发过程中, 各村的耕地基本上不能开到一块, 共用一套水利灌溉设施, 只能是各建各的。也就是说, 各村的水利灌溉设施基本上是独立的, 各村移民要为区区几十亩到一百多亩水田而修建一座小山塘水库及一处抽水泵站, 在水利设施上投资过大, 从工程的可行性及经济性方面考虑是不尽合理的, 对移民的生产安置顺利进行有很大的阻碍。经过一系列工程方案比较, 从经济合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考虑, 认为采用抽水泵站方案更为合理, 可行性更高。

(2) 优化生产开发种养产业结构, 向发展果、林和畜牧业倾斜。

由于生产开发过程中, 新开垦水田工程投资过大, 可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 依据《百色技设移安大纲》要求, 尽量控制新开垦水田面积, 向工程投资较低的旱地、林果业发展。事实上, 对于山区而言, 农民要想在耕作上取得更好的效益, 在解决自身的口粮田后, 应向种植业的纵深方向发展, 开展经济林、果业的种植和家禽生畜的圈养, 这才是山区农民经济的发展之道。但对现状库区移民而言, 由于受现状生活水平、移民自身的生产开发水平所限, 不能对移民进行种植业的产业转型, 只能在解决移民生活温饱的前提下, 对种植业转型逐步引导, 并在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培训。经过种植结构的调整, 可在工程投资上有较大的节省, 减少移民生产安置投资缺口。

(3) 旱地折算代替水田进行生产开发, 向发展耗水量少的旱地作物倾斜。

受现有条件所限及移民群众自身要求, 在个别生产开发条件较好的村 (组) , 对生产开发方案进行特殊处理, 不进行水田面积开垦, 以多开垦旱地及其他经济林、果园地面积折抵水田面积。经过生产开发方案处理, 可在灌溉水利设施工程投资方面节省一部分投资。

参考文献

[1]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

[2]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 2003, (7) .

[3]陈绍军, 周魁.移民社会保障体系探讨[J].水利经济, 2002, (4) :59-63.

[4]余文学, 施国庆, 刘栓明, 等.东平湖库区移民经济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5]晏志勇, 张一军.我国水电开发与移民安置[J].水力发电, 2005, (1) .

[6]陈仁禹, 阎国平, 刘平.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的回顾与思考[J].水力发电, 2004, (3) .

[7]王辉.中国当代水库移民政策比较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范敏.我国水库移民工作经验分析与对策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6, (1) .

[9]余文学, 李波.新时期移民工作的政策保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4) :117-119.

安置房规划设计中公众参与的实现 篇7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和改造, 安置房工程纷纷涌现, 在十二五期间, 全国计划新建包括安置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 大约是过去10年的两倍。但是在安置房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存在着总图布局不合理、户型设计不适用等诸多问题。为此, 在大规模的安置房建设中, 保证安置房是真正适合老百姓的放心住宅成为每个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的缘由

(一) 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公众参与规划设计, 这种在西方由来已久的设计方法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设计趋势。所谓公众参与就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 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为了落实民主政治, 追求公共利益以及实现公民资格而从事的公共事务与决定的行动。公众参与在统建安置房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为保障公众利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公众参与是规划设计的依据

安置房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协调多种关系, 仅靠设计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不够的。公众参与安置房的规划设计有良好的参与基础, 能够让设计者广泛听取公众各方面的意见, 集思广益, 使规划设计方案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2. 公众参与能够化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冲突

安置房的规划设计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 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 形成了特殊的利益团体。他们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 加上安置房的规划设计涉及到的情况十分敏感、复杂, 所以安置房的规划设计需要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公众积极主动参与规划设计, 能够促使政府、开发商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协调, 各利益团体之间相互平衡, 维护社会稳定。

3. 公众参与体现了民主权利, 完善了监督体制

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意义在于设计出了科学、合理、公平、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体现了公众的意愿。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政府人员和开发商的自利行为, 保护了公共权益不受侵害, 而且还有效的监督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从而完善了安置房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监督保障机制。

(二) 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1. 广大的安置对象为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提供了参与的群众基础

安置房作为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 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设的房屋, 安置对象是被拆迁户。这些被安置的老百姓, 是非常关心安置房的规划设计的, 他们对参与规划设计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确定业主的安置房规划设计, 有着良好的公众参与基础, 有利于公众参与工作的开展。

2. 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提供了政治保障

民主是当代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 而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公众参与。美国政治学家马克·皮特拉克认为“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希望”, 由此可见公众参与和民主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国,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政府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的问题, 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公众权益。这些都为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提供了政治保障。

三、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的实现

(一) 项目前期调研及公众意见的收集

1. 项目概况

青义镇兴龙村三社安置项目占地面积为47944.0m2, 设计居住户数1106户, 居住总人数3540人。规划拟安置户数211户, 安置人口676人, 余下部分为商品房。项目中的“公众”主要是指项目涉及到的安置居民, 具体包括兴龙村一社、二社、三社的全体居民, 其次为兴龙村村委会。

2. 公众参与方式的厘定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 规划师、开发商和策划公司进行了前期的调查研究并确定了公众参与统建安置房规划设计的参与方式: (1) 开展规划设计方案交流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召集村民, 村委会、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展规划设计方案交流会, 让各方对方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2) 与公众访谈收集不记名的书面意见。不记名的书面意见能将公众不方便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意见通过书面形式反映出来。 (3) 将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公示的形式, 让公众了解规划设计方案, 并提出意见, 由村委会收集意见汇总。最后, 各方还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的顺利进行。

3. 项目前期公众意见的收集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公众关注的热门问题做了初步的意见收集, 并分类汇总得出以下的初步意见: (1) 项目规划设计的关注要素。65%的村民认为户型面积是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50%的村民认为总平面布置是设计的主要因素, 此外33%村民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配套设施。 (2) 建筑形式选择。87%的村民要求住宅类型是多层, 有8%的村民理想的居住建筑形式是高层, 此外还有5%的村民选择了小高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物业费用, 绵阳高层建筑的物业费是1.5元左右, 小高层的物业费是1.8元左右, 多层的物业费是0.7元左右。受经济水平的限制, 绝大部分村民选择了多层 (见图1) 。 (3) 面积和户型要求。其中有26.5%村民要求60m2左右的两室两厅一卫户型, 36.4%的村民则希望是90m2左右的三室两厅一卫户型, 37.1%的村民理想的户型是120m2左右的三室两厅两卫。 (4) 社区配套设施的需求。绝大部分村民认为小区的配套设施应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设施为主, 主要是菜市场、医疗卫生所、活动中心以及健身场地等。 (5) 建筑外立面的需求。大部分村民都表示建筑外立面的色彩要经久耐看, 建筑外形要新颖大气。

(二) 规划设计方案公众意见的反馈及实现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对公众和开发商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了充分理解之后, 设计师提出了初步方案, 公众对方案提出修改建议, 如此反复并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1. 总平面布局方面。

公众意见:村民一致要求将安置区域设置在场地的西南角, 且要在西南边的规划道路上设置出入口, 因为该区域临近菜市场和卫生院, 生活比较方便。实施方案:在总图的规划设计上, 将安置区域和商品房区域统一考虑, 在布局上适当分离。将安置区布置在场地的西南角, 而商品房区域则布置在场地的北边。两个区域通过绿化和道路进行联系和分隔, 使两个区域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见图2) 。

2. 户型设计方面。

公众意见:村民代表提交了安置房户型统计表明确了各种户型面积及比例。对于户型的设计要求方面, 有40.5%的村民表示要有宽敞的客厅。有52.3%村民表示卧室中要有一个面积较大主卧室以方便布置家居。还有73.6%的村民建议将三室两厅户型的书房改成儿童房, 面积在8.0m2左右。此外, 在户型使用面积设计方面, 大部分村民都要求在不增加建筑面积的情况下, 尽量增加套内实际使用面积。实施方案:在安置房户型设计时, 设计师首先确保安置房的户型面积和套数比例, 在户型功能房间设计时, 尽量减少套内交通空间, 适当扩大客厅和主卧室的面积。在增加套内面积方面, 设计师设计了有利于增加实际使用面积但很少增加建筑面积的阳台和飘窗等来增加套内使用面积。

3. 道路交通方面。

公众意见:村民要求安置区域的道路要尽量到每个单元的门口, 方便交通运输;还要求增加地面停车位, 方便停车。实施方案:方案采用了部分人车分流的方式, 突出行人优先的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确保小区人员的活动安全。在安置区域的道路交通系统采用人车共存的交通模式, 在道路上设置减速设施, 增加道路弯道等方式来降低车速确保行人安全;在商品房区域则采用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

4. 建筑形式方面。

公众意见:村民要求的建筑形式为多层, 建筑层数为6+1层 (跃层) 。此外, 开发商则要求商品房区域为高层的形式。实施方案:由于公众和开发商分别选择了多层和高层两种不同建筑形式, 使得一个仅有4.7公顷的小区里面高度差异过大, 导致安置区域和商品区域在建筑高度上极不协调。通过设计师与公众和开发商的协商, 最终方案在商品房区域引入小高层来联系和衔接高层和多层, 使得整个小区的天际轮廓线完整而又富于变化 (见图3) 。

5. 建筑造型方面。

公众意见:建筑屋顶宜采用适合绵阳气候环境的坡屋顶, 建筑材料宜多采用外墙砖, 减少外墙漆的使用, 以降低后期维护费用。方案最初设计的建筑风格为简约的现代风格, 屋顶也采用平屋顶的形式。但公众意见认为这样的建筑形式过于普通, 缺乏特色, 平屋顶也不适合绵阳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结合公众的意见设计师将建筑外立面重新设计成具有高耸坡屋顶的英伦风情的建筑形式, 得到了公众的认可。随后在政府部门组织的专家会上, 专家认为上部的坡屋顶过多且显得繁琐。设计师综合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又将建筑外形做了调整, 取消核心筒上部的坡屋顶, 使建筑外立面上显得更为简洁 (见图4) 。

四、结语

在本项目中, 公众参与贯穿于项目全过程, 并且对项目的实施方案有重大的影响。笔者参与该项目全过程, 通过该项目笔者认为在中小城市公众参与安置房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应是:

1.公众参与的准备阶段。确定参与对象和范围, 确定公众参与的参与方式, 确定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

2.项目前期的公众参与。收集资料了解公众对项目的关注因素, 了解公众的生活习惯, 了解当地自然和历史文脉。

3.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公众意见的反馈。

4.公众参与的实现。合理公众意愿的表达, 不合理公众意见的修改解释。

此外, 公众参与安置房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设计师对公众参与有充分的认识, 正确对待公众参与, 避免出现两种态度:认为公众参与是一个过程和形式, 根本上轻视公众的意见;唯公众和开发商的意见是听, 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做, 失去了设计师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丽霞.公众参与视阈下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4-36.

[2]潘秀伟.注重公众参与的安置区规划设计——以广州南沙广隆安置区为例[J].规划师, 2005 (9) :25-26.

[3]吴小建, 张华.公众参与城中村改造:缘由、困境与实现[J].皖西学院学报, 2011 (3) :13-16.

生产安置规划 篇8

一、调查研究

在追踪调查中,大多数的调查者文化程度不高,这样也更反映安置小区中出现的问题。经过问题反馈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被调查人员对于小区中的园林绿化不是很满意,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意,没有足够的交流空间,园林的维护管理制度差等等。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建造者没有根据拆迁农户群体的特殊性来考虑,而是采用了普通类型小区的建造手段,最重要的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相关学者或者有关人员的重视,也就缺乏这方面的解决措施。

二、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的特点

1、农村到城市的改变

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农村内部环境也随着城市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分散的院落变成了拆迁安置小区,而小区内整洁的高楼、平坦的道路、现代的基础设施和可以玩耍观赏的园林绿化取代了农户门前的弯弯小河、院里饲养的鸡鸭、田地里的耕作用地和邻里之间的串门聊天等等这些原生态的农村现象。依据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青年人是比较满意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来说这种改变不仅是不适合甚至是一种煎熬。

2、邻居之间的交往

在现代社会工作量大,竞争压力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较低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使得邻里之间的关系不亲密。拆迁农户安置小区和普通住宅小区不一样,是一个村的居民搬迁到一个住宅小区,所以邻里之间关系较为亲密,而拆迁安置的小区就起到了承载邻里交流的作用。

3、传统观点的继承

农村生活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到拆迁重建的安置小区。这些传统观念相对来说也使社区能够健康发展,像邻里和谐,相互交往沟通,把社区看成是一个大家庭等等。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水平不高,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这些制约了小区的发展,因为一些传统的观念不并能适用于现代的小区,比如随便建造建筑物,把公共用地变成自己的私人领域等这些不公平现象。

4、生活形式的发展

因为拆迁,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虽然身份变了,但是思想和生活方式还是一样的没改变,而这与现代安置小区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差距,与此同时就会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是居民在安置小区的生活环境下不适应的表现。像占用楼道,串门需要爬楼梯,在露天烧火做饭等等。不仅影响了小区的卫生造成安全隐患,也牵扯出一些社会问题。

三、解决措施

1、如何规划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行列式是目前中国大多数拆迁安置小区采用的布局形式,这种形式样式较简单,绿化覆盖率低,私人空间多,这种环境下,居住的居民会缺少家庭的感觉,个人意识比较强烈。所以,拆迁农户安置小区要改变这种一开始就设计不合理仍继续采用的模式。住宅在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到居民群体的特殊性,将农村居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社区中,增强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比如:采用多样式的建筑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采用和农村较为相似的建筑模式、采用乡村的材料等等,这些措施对于居民来说有利于他们融入到新环境中。

2、如何设计

根据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的特点,这类小区的设计应在普通住宅小区的基础上,注意几下几点:

1)有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对于居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使他们能够保留对之前居住地的美好回忆,对于新的居住地也有更加强烈的亲切感。

2)扩大公共交往空间,依据调查,人们对于安置小区最大的不满在于没有办法串门交流。根据这个特点,建造者应该从人情出发,根据不同人的交往设计不同的园林景观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也要配套相应的设备等等。

3)有一定的田地,农民搬迁到城市还是舍弃不了自给自足的习惯,总想自己种些菜,根据居民的这个需要,可以单独开辟一块田地以供居民种些瓜果蔬菜,这样不仅满足了居民的需要,对于生态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改善。

4)方便的交通,居民在空地上进行沟通或者儿童玩耍时应注意有足够的安全空间,就是自行车和机动车不要威胁到人身安全,给居民以安全感。

5)文化沟通,根据当地居民特色,可以采取一定文化措施,比如广场舞、小品等文化形式来反映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拆迁重建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经济的发展已不能在局限于几十年前的建筑规划,农村也就因此变成了城市。同时不能忽略农户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没有对于“家”的认知。所以,不仅要从规划设计方面改善农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融入到社区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定得文化载体,使居民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增强他们对于安置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成城市分为三步:拆除——重建——再安置,而再安置的拆迁户小区与普通的住宅小区相比有其存在的特殊性。现在对于安置小区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农村拆迁变成拆迁安置小区的居民变化,找出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并从规划和设计这两个方面来寻找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对于拆迁安置小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样对于拆迁农户重新塑造家园氛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此同时也在该类型的居住用地方面的绿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绿地规划,绿地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封雪晴.长沙市拆迁农户安置小区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生产安置规划 篇9

目前,对城中村的概念,还存在种种不一致的认识。有的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区域形成的杂乱无序的建筑群落;有的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有的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等等。这些概念都只是从一个角度揭示城中村的特征,没有全面地揭示城中村作为一种居住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2 “城中村”的成因分析

“城中村”作为厦门城市的一个独特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在厦门城市化过程中,尽管许多村庄早已进入城区范畴,农用地被征用殆尽,村民收入也主要转向二、三产业,但这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村建制”,实行着村的行政管理,整个村庄以村籍为边界形成了管理上的“独立王国”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并与其强烈而盲目的牟利动机相结合,不断背离着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其中,尤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宅基地政策为核心,是城中村土地利用出现无序化的最大源头,形成城中村的重要制度条件。

(2)“不彻底”的城市化政策。

在厦门城市化初期,为尽力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政府在对农村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半城市化”策略:其一,“征地不管人”的城市化政策。在以国家征用方式逐步将农村集体大部分土地转为国有并纳入城市用地的同时,多数村民并无同步转为市民而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村民的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等主要交由村集体统一负担,村民的生计仍主要固化在剩余集体土地上。其二,“分次征用”和“征八留二”的征地政策。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土地一般采取“分次征用”方式,同时,为解决征地后农民的经济出路,又采取“征十留一”的政策,希求安抚农民,使之能够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又无需增加政府短期的财政压力,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政策加上巨大的市场利益的驱使,激发了农民在剩余土地上进行无序开发的热情。由于征地时序不一、自留用地分布零乱以及政府规划滞后及监管措施不到位,大片稠密、杂乱、低矮的“城中村”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3)不断膨胀的“地下经济”。

所谓地下经济,即指国家工商税务许可之外的灰色经济或黑色经济。由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和邻近大市场的特殊优势,城中村成为各类地下经济繁衍的“沃土”。加之基于土地集体所有制而导致的管理“失灵”,许多在城市管理中被排斥和打击的经济活动纷纷汇聚到城中村当中,以出租屋为“据点”,不断扩大其规模,也成为村民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样,在巨大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地下经济”为城中村带来了丰厚租金,城中村则为“地下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保护。

(4)规划滞后及对农村违法批地批建的纵容与默许。

在厦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部门没有预测到城市扩张的速度和郊区农村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因而在城市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土地的统一控制;而当混乱情况出现后,又没有及时加以解决和预防新的类似情况的发生。纵容了城中村的违法批建行为,导致村落建设严重背离城市规划标准及大量违章建筑出现。

可见,厦门城中村问题是传统体制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集中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不彻底性。因此,城中村的演变与改造,是城市化向纵深发展或向高级阶段推进的结果,是城市由初期的外延式扩张向中后期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趋势,其实质属于“内涵式城市化”或“城市的城市化”。

3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作为厦门城市化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它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必须接受城市政府的领导,应当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另一方面它属于农村社区,在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执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从而构成了管理体制的交叉性。城市与农村“二元管理体制”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其“边缘社区”的特征。在人口构成上,由于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混合构成,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社会群体,不仅不同的社会地位使其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而且高度集中的流动人口因为地缘、血缘、职业不同等原因,又造成了社会群体细分现象,出现了不同的“亚群体”。如以职业划分的垃圾村、网吧村、民工村等等。

“城中村”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密度太大。

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达到70%,甚至达到90%,形成“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等独特风景。

(2)村民居住环境差。

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村容村貌普遍较差。

(3)用地管理混乱。

“城中村”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宅基地、集体用地管理与建设混乱,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住宅多以独家独户的传统家庭模式建筑而成,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4)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都不配套,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成灾,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设施。

(5)消防隐患严重。

“城中村”内街巷狭窄弯曲。消防通道严重不足或堵塞,外围道路又往往被店铺挤占,造成消防车难以进入。

(6)不正之风盛行。

制假售假、偷漏税、无证经营人员在“城中村”聚集现象较为突出,对正常的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冲击严重。

(7)治安形势严峻。

“城中村”出租屋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的外来人口,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由于外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成分复杂,甚至其中夹杂了一些负案在逃犯罪分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造成犯罪率迅速上升,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

4 “城中村”改造安置的规划措施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单纯地把“城中村”村民的户籍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而是事关城市化进程、“城中村”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按照城市功能统一规划,对“城中村”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尽快融入城市成为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笔者认为,厦门“城中村”改造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管理。规划是改造建设的龙头,要以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设计为基础,把“城中村”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之中,加大城市规划宣传力度。要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张贴城中村规划图,召开村小组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中村改造的重大意义及城中村改造的方案、政策、规划等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村民自觉改造意识,为城中村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市民(包括“城中村”农民)支持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一部分,其规划设计理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要求进行,科学地编制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同时要保障规划的效果和质量。

(2)”城中村“居民住房改造的统一化和产权的明确化,加强交流沟通,在不违反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的要求:(1)”城中村“的住房必须按城市规划统一改造,但”城中村“村民的安置不能等同于一般城市建设中的拆迁户,随意安置到城郊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应尽可能就近建造农民公寓进行安置。否则,由于安置地点过远,新区设施不配套,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村民与政府的对立;(2)多次调查摸底,分析比较,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对安置房户型设计,既充分考虑到安置户居住需求,又兼顾到其居住习惯、经济能力、今后用途及各级部门的安置房建设标准,做到大中小户型齐备,功能布局合理;(3)小区楼房朝向请村民代表根据安置房地块周边今后的发展规划及原村庄居住地习俗确认;(4)充分考虑到村民集群而居、交流沟通的需求,大部分楼房底层除部分管理用房外均架空,作为邻里交流活动的空间;(5)充分考虑到小车进家逐年递增的趋势,将安置房用地的地下空间基本用足,多设置停车位,能基本满足村民停车需要;(6)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在小区监控安防及地下室停车系统设置等方面提出较合理建议,作为小区配套设计的参照,使今后物业管理的硬件趋于合理;(7)注重小区整体景观设计,不管是楼房的装饰立面效果,还是小区园林景观配套设计均能多方案比较确认;(8)在村庄拆迁启动时,编制内容较为详实、图片精美的户型图册,注明每套户型相应的面积指标,通俗易懂,易于村民对照比较挑选。

(3)妥善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和出路。”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必须突破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的旧框框,实施开发性安置。开发性安置,是通过开放性项目的建设,增强社区居委会的经济造血功能来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这种安置方式,将农民置换”城中村“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安置费,通过开发性项目的投资转化为生产性的物质资本,使”城中村“村民通过与生产性物资资本结合实现再就业,它兼顾了村民就业和长远的生活保障,能够弥补货币安置的某些缺陷,可以打消”城中村“村民转籍即失业的忧虑,使其避开只身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时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劣势。

(4)妥善解决”城中村“村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可以参照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建立面向”城中村“转籍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具体做法是,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提取部分土地补偿金和村办企业收入,用作养老保险基金,将该养老保险基金交给实力和信誉具佳的商业保险公司托管。商业保险公司为每个村民建立个人账户,该账户所有权归村民自己所有。村民达到规定年龄后,由保险公司负责养老金的给付,提倡以年金方式领取。该项做法已在厦门市”城中村“社区居委会中推广执行,效果显著。

5 结语

总之,对”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总结目前城中村改造的做法,要特别注意防止将城中村改造仅仅局限于房屋形态的改造,忽视城中村社会形态的改造。有的地方城中村改造仅仅实现了统建,改变了一户一栋的建筑模式,但社区的封闭性仍然没有改变,依然是过去那个村,依然是过去那些村民,依然是一户村民拥有多套出租屋,租住房屋的依然是原来那些人。其结果是,房屋变漂亮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但居住结构和社会结构依然未变,社会面貌和社会问题可能依然如故。 因此,城中村改造要树立长远眼光,注意在进行房屋改造的同时,尽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改造,使城中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整体中去,以实现城中村彻底地城市化。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繁华的都市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边,不时地兀立着一个个布局凌乱、拥挤不堪的建筑群落,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外观,也影响了城市管理。城中村里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构成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有人说它是”毒瘤“,有人形容它是定时炸弹,也有人认为它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最后的港湾和堡垒。因此,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摘要:通过对"城中村"成因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提出相应的改造安置规划措施,可供"城中村"改造决策参考。

上一篇:生活在点滴快乐中下一篇:电子白板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