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移民安置

2024-05-28

农村移民安置(精选9篇)

农村移民安置 篇1

1 概述

多旁水库位于德保县马隘镇多旁屯,距离德保县城约15km,是一座是以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及其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多旁水库主要是利用多旁及多气洼地,对洼地内排泄通道(地下河、落水洞)进行封堵以及在多睦、多气及多旁南端垭口3个较低垭口设挡水坝而形成水库。多旁水库工程由挡水工程、泄洪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35 m,死水位为698.8 m,调节库容为4 105万m3;校核洪水位为736.52 m,总库容为4510万m3;供水能力为8.5万m3/d。工程建设征地涉及德保县2个乡2个村民委10个村民小组。多旁水库正常水位淹没土地总面积165.63 hm2 (其中淹没耕地101.873 hm2);淹没人口539人、房屋20 884 m2。

2 移民生产安置任务

2.1 生产安置规划目标和生产安置标准

2.1.1 规划目标值

对本工程征地移民,用移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作为移民安置规划的主要指标来确定规划目标。

水库淹没涉及耕地主要位于马隘镇多学村,因此本次规划以多学村移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作为多旁水库建设征地移民生产安置人均纯收入目标值,经分析,德保县马隘镇多学村规划水平年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为993元。

2.1.2 生产安置标准

综合考虑,确定规划水平年移民安置规划的标准如下。

根据库区和安置区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移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初步制定标准为:人均耕地0.047 hm2。

若淹没前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大于以上标准的,且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有条件的,可适当高于以上标准;若淹没前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小于以上标准的,且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条件比较紧张的,可适当低于以上标准。

2.2 生产安置人口

生产安置人口,是指因工程建设将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全部征收,需要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妥善处理安置因水库淹没影响的生产资料承载的生产安置人口;恢复因水库淹没而需要建房的人口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配套建设必要的基本设施和公共设施。生产安置人口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P指征地涉及某村民小组生产安置人口,S指某村民小组征用耕地面积,Sr指调查年人均耕地面积,r指人口增长率,取5.2‰(德保县近几年年人口自然增长率),t0指调查年份(2010年),t指规划水平年(2011年)。

生产安置人口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2010年全库区需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为838人,推算到规划水平年2011年库区生产安置人口为852人,具体计算见表1。

3 库区剩余资源分析

根据多旁水库淹没影响马隘镇多学村及那甲乡多睦村的情况,以及涉淹村前3年的社会经济资料进行剩余资源分析,分析成果见表2。

多旁水库淹没耕地涉及德保县马隘镇多学村共7个村民小组,根据统计分析,水库淹没后剩余人均耕地不足的0.047hm2的有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个村民小组,其中多旁、多气、多珍剩余人均耕地不足0.007 hm2,陇木也仅剩余0.027 hm2/人。其中多学、多俸、怀力、多睦4个村民小组剩余人均耕地均大于0.047 hm2,达到后靠安置标准。因此生产安置重点安排多旁、多气、多珍和陇木村民小组。

根据多旁水库库区的土地情况,由于洼地已被水库淹没,剩余土地大多为石山,剩余旱地也是肥力很差的旱地,可开发利用土地不多,因此,从生活条件及耕地资源分析,多旁、多气、多珍村民小组的村民均应迁出库区。而陇木村民小组淹地不淹房,剩余人均耕地仍有0.027 hm2/人,且大喜村至多睦村公路改建规划经过陇木村民小组附近,规划从大喜村民小组征用旱地1 hm2给陇木村民小组,可使陇木淹没后人均耕地达0.047 hm2以上,可以后靠安置,因此,陇木村民小组的村民拟不搬迁。

4 安置区选择和环境容量分析

4.1 安置区选择

考虑到多旁水库库区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基本被淹没,库周区剩余的大多是地势比较陡的石山,为了保护库区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尽量考虑将移民迁出库区,在集镇郊区附近或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且可调整的村组附近集中安置,恢复好生产耕作区的道路,移民仍可回库周区继续耕作其剩余土地。

移民生产安置应以农业为基础,确保每户农村移民拥有一份可耕作的土地,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可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但鉴于市场风险较大,应进行严格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确保生产的产品有市场、能卖得出、可达到预定的收益。有条件的村屯还可研究探索土地安置以外的其他移民安置方式。

多旁水库2010年水库淹没影响搬迁人口539人,经移民群众讨论同意并征得安置区居民同意,集中安置在马隘镇马隘街上的“那谷”,离库区约8 km,安置区生产用地为马隘镇太和村那渠、农金、农龙3个村民小组和大新村大喜村民小组的土地,在生产开发方面,规划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4.2 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4.2.1 分析范围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首先对涉及淹没的村民小组的生产条件进行分析,看是否具备后靠安置的容量。容量不足需要外迁的,以集中安置区涉及的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容量综合分析。

4.2.2 土地承载能力分析方法

以土地承载容量为基础,结合考虑生产开发条件(如水源、地形、土壤等)进行综合分析。土地承载人口容量的计算方法如下:对从安置区调剂现有耕地的,可承载人口数量为该村民委或村民小组常耕地(水田和常耕旱地)资源总产出量,除以人均目标值所得的商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拟定的移民安置标准,移民征收安置区的耕地后安置区人均耕地面积不低于0.047 hm2。

4.2.3 环境容量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区的选择原则,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生活水平、风俗习惯等因素,多旁水库外迁安置区选定为马隘镇马隘街“那谷”位置。经调查,多旁水库外迁移民安置区的土地比较紧张,耕地资源不丰富,主要是以水田为主,旱地资源相对缺乏,山地也是以岩溶石山为主,可利用面积较少。经分析,安置区水田质量较好,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粮食产出较高,可以种植2造水稻。另外,考虑到安置区离马隘镇集镇较近,移民可结合地域优势,种植商品蔬菜等优质作物,平均1 hm2耕地的产出相当于甚至高出库区2 hm2耕地的价值,人均种植0.02 hm2水稻即可满足移民的基本口粮需要。另外,再考虑调整人均0.007 hm2耕地供移民种植商品蔬菜等优质作物,可给移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改善移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移民及安置区居民和当地政府的意见,对外迁移民的安置标准作了适当调整,按人均水田0.027 hm2进行安置,山地原则上不在安置区调整,移民回库区耕作。后靠移民村组栊木安置标准仍按原人均耕地0.047 hm2的标准。根据以上调整后的安置标准进行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根据以上确定的移民安置标准,经调查分析,多旁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外迁安置区和后靠安置区共可容纳移民699人,其中马隘镇太和村那渠、农金、农龙3个村可容纳移民663人,马隘镇大喜村可容纳移民36人。多旁水库需要进行生产安置规划的移民村组为多学村的多旁、多气、多珍和陇木,4个移民村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为570人,安置区可容纳移民大于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安置区环境容量充足。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见表3。

5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案

根据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及库区实际情况,多旁水库建设征地移民生产安置方案采取以大农业安置为主的方式,通过对安置区土地调整及发展一定的优质项目,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恢复或超过原有水平。

5.1 土地调整

根据剩余资源分析,由于多旁水库库区及安置区绝大部分为岩溶地区,地形陡,土层薄,无新开垦耕地的条件,因此,本次规划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个村民小组需征收附近村组的土地进行生产安置。本次规划调整安置点附近马隘镇太和村的农金、农龙、那渠3个村民小组共14.453 hm2水田给多旁水库外迁移民,使外迁移民人均耕地达0.027 hm2/人以上。陇木村民拟不搬迁,拟调整大喜村大喜组早地1hm2,使陇木人均耕地达0.047 hm2以上,达到安置标准。安置区各村民小组调整耕地给移民后其剩余人均耕地仍达0.047 hm2以上,调整耕地对安置区居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多旁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调整情况见表4。

5.2 移民生产开发规划

根据剩余资源分析成果,本次生产安置规划只针对耕地受水库淹没影响较大的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个村民小组。其他村民小组仅受淹没轮歇地影响,种植收入影响不大,因此,本次对这些村民小组不进行生产开发规划。

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库区大部分移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为劳务输出,种植业收入所占比例不到50%,水库蓄水后,劳务输出仍可作为移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本次生产开发规划仅针对种植业收入部分,采取扩大种植面积、调整作物结构等形式对库区农业种植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以恢复或超过移民现状生活水平。

本着安置后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的原则,根据移民原有的生活水平及收入构成,结合安置区的资源情况及其开发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种植业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规划水平年种植业人均收入993元作为生产开发目标值。

5.2.1 生产开发项目

目前多旁水库库区及安置区大多是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不高的经济作物,移民群众迫切要求对种植业进行改造以提高单产,本次结合库区及安置区所在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移民村的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以提供移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初步调查,多旁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在马隘镇西侧,给移民种植蔬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库区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金银花。

(1)种植蔬菜。据调查了解,德保县目前尚未建立规模较大的商品蔬菜基地,马隘镇距德保县不远,仅7 km。因此移民可充分利用安置区的区域优势,与安置区居民一起,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开发建立商品蔬菜基地,使之成为马隘镇集镇和德保县城的菜篮子。

蔬菜种植可采用“稻+稻+菜”和“稻+菜+菜”等种植结构进行,也可划出部分耕地,专门种植商品蔬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置区可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番茄(小)、香葱(小)、茄瓜、青椒、白菜和四季豆等,种植1 hm2蔬菜的综合平均投入仅为21 000元,但净收入达54 000元/hm2,本次规划种植蔬菜3.627 hm2。

(2)种植金银花。金银花是我国出口大宗中药材之一,种植金银花对解决石山地区石漠化、减少水土流失和营造绿色生态家园起到良好的作用。德保县地处桂西西南部,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78.4%,地域广泛,满山遍野都有野生金银花,每年春夏花开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花上市出售,给当地农民增加了部分收入。目前金银花供需矛盾很大,出口的金银花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今后几年的社会需求量将达1 700万t,产需缺口很大,可见,开发人工种植金银花,前景广阔。经过调查,多旁水库库区属高山峡谷区,淹没线上的土地地势较陡,剩余耕地有限,剩余山地较多,其中多旁村剩余210.014 hm2,多气村剩余101.851 hm2,多珍村剩余89.412 hm2,库区剩余山地虽多为石山,但其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金银花。种植金银花的综合平均投入为67 500元/hm2,净产出也接近67 500元/hm2,本次规划种植金银花规划7.547 hm2。

5.2.2 移民生产安置效益分析

本次规划多旁、多气、多珍、陇木4村民小组种植蔬菜3.627 hm2、金银花7.547 hm2,经计算,多旁水库生产开发规划前期投入共24.02万元,年收益共69.95万元,其中蔬菜前期投入需5.44万元,年收益为19.64万元;金银花前期投入需18.58万元,年收益为50.31万元。经过种植高产出的商品蔬菜及药用价值高的金银花,可使4个移民村组的年人均种植业纯收入从927元提高到1 208元以上,收入增加超过281元,超过规划目标值215元以上。经过生产开发措施,库区移民规划水平年移民的种植业收入将会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进行种植业调整后库区各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情况见表5。

6 结语

广西德保县多旁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已经完成,从总体上看,规划成果基本科学、合理,且符合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实际,将在移民安置后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总结生产安置规划编制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1)思想上高度重视。业主和库区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各专业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是关键。

(2)坚持以《移民条例》为依据,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作指导,统一标准及要求,提高生产安置规划编制质量是根本。

(3)有翔实的淹没实物调查、地质勘探等基础资料,编制规划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是保证。

(4)规划成果经过多次专家评估评审工作,有严格的专家评估评审程序,使规划成果精益求精是重要措施。

(5)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编制规划,同时广纳各方意见,使规划成果科学、合理,切合库区实际是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2]石学厚.移民安置项目需要深化、细化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7(6).

[3]尹忠武,袁永源.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规划设计[J].人民长江,2003, 34(8).

农村移民安置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设征地;移民安置

农民移民安置规划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多种因素需要征集大面积的耕地,为解决以土地资源生产为主农民的发展问题的主要任务。它涉及范围广,包含内容多,主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建筑学和农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充满可变因素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需遵循自然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汲取国内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先进经验,做好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的分析,综合评估移民生产安置区容量,保障移民生产安置科学合理。

一、移民安置规划设计阶段划分和主要任务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初步的设计与技术施工设计;而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规划计划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预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移民安置实施。两者在程序上虽有较大出入,但其主要任务一致,即:确定工程所需征地以及移民的范围、调查因征地而影响的具体人口数量、国民经济对象的经济损失;评估项目可能会对社会、周围环境及周遭地区造成的影响;论证工程的建设方案与规模是否合理;制定详细的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开展农民移民安置工作;改建并恢复专业项目;处理工业企业迁建;规划与设计与项目相关的防护工程;清理水库库底;编制计划与总进度计划并实施;估算建设征地所需的移民补偿等。

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针对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工作,在不同阶段,虽设计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处理淹没对象时,其设计的深度是不同的。在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其主要包含了如下内容。

(一)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征地范围;调查所需征地范围内的实物、移民区及移民安置区内的经济社会状况、承载环境资源的能力,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均需围绕已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来进行。

(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必然会涉及到洪水、泥沙淤积等内容

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应合理设计水库淹没处理标准内容,制定合理的泥沙淤积年限,精确计算水库洪水回水量、风量爬高值及船行波的影响。

(三)影响预测及复核

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处理范围应由水库回水计算成果对其影响的预测成果来确定。若该项与第(二)项工作满足设计阶段所要求的深度,那么在此项工作完成后,下阶段只需进行必要的复核便可。

(四)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调查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需对项目所涉及的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做好经济社会调查,评估水库淹没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求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区域人民应以村或组为单位,共同调查样本并搜集相关资料;移民安置区内的人民则以乡、村为单位,进行样本调查并搜集相关资料。

(五)针对工程设计方案,提出意见

分析淹没对象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建设将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三、建设征地补偿投资

(一)征收耕地需按相应倍数进行补偿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条例》规定,应取被征收耕地最近3a的平均产值,按照其平均产值给予16倍的补偿。但同为水利水电工程,在大型城市中的饮水工程、灌区工程与防洪整治工程中,所占地所采取的赔偿仍然以16倍作为标准。这样的赔偿标准难免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公路工程、铁路、高铁工程等工程占地的赔偿标准远远高出水利水电工程的赔偿标准。同时,根据《条例》所涉及的内容,水利工程占地失地农民将无法享受后期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程建设征地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相关《条例》规定,若工程建设征地区域耕地经济产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存在较大的差距,则低于部分按安置区耕地的年产值计算并给予土地使用经营权的费用,这对生产安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关于移民搬入新址建房问题

据相关《条例》规定,被占用住房的补偿标准应按照原住房的房屋结构,以现在的物价水平进行计算后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大多数农民为获得与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新住房,更难以恢复生产,这对移民工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移民工程安置项目时,为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做出与村镇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并围绕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标准进行移民安置新村的建设。

四、结语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工作,需把握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工程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移民安置 篇3

1 移民安置土地整理

为保证土地调剂的顺利进行, 必须对移民安置村土地进行整理。土地整理按下述方式进行:

1.1 移民安置区土地整理措施

运用移民安置政策和资金, 对移民安置区积极开垦宜农荒地, 对小块土地进行整理, 增加土地数量, 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提高土地质量, 有利于移民安置的土地调剂。

1.2 土地整理的组织模式

按照县、乡 (镇) 两级政府领导和组织, 村级单位具体实施的组织模式, 开展移民安置区的土地整理。

1.3 土地整理投资模式

将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作为主要的投入。对于影响村土地整理使用土地补偿资金的数量可以根据调剂土地安置移民的数量进行核算。

1.4 土地整理模式

采用单一移民安置区土地综合整理的作业模式。结合移民安置, 进行水利设施配套, 建设高标准农田;将零星地块平整成大块农田, 土壤改良, 生产道路、水利设施配套等。

2 移民安置土地调剂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的前提是确保移民有一份基本土地。当征收土地后工程征地村环境容量满足要求时, 则在全村内平均分配土地, 使其达到安置标准;当征收土地后所在村环境容量不能满足要求时, 则需从邻近村 (接收安置的村) 调剂土地并按人均耕地标准重新分配获取耕地。

2.1 工程征地村内土地调剂

工程征地及通过土地整理后的村内土地总数量为Y (公顷) ,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的标准为X (公顷/人) , 村内的人口为N, 土地环境容量 (人口) 为N1=Y/X。工程征地村内土地调剂方式有以下两种情况:

2.1.1 当N1≥N时, 在尊重村内移民意愿的基础上, 按照政策进行土地调剂, 这种调剂是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土地补偿费权益属村集体所有, 用于土地整理、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2.1.2 当N1

2.2 接收安置移民的村内土地调剂

接收安置移民的村内土地调剂方式有以下列两种情况:

2.2.1 接收安置移民的村内土地界限不变, 只接收迁入移民。迁入移民行政关系隶属接收安置的村, 按原有人口和迁入移民人口之和来调剂土地, 这种调剂是土地使用权的调整。迁入移民将土地补偿费划拨到接收安置的村, 土地补偿费的权益由接收安置村的原有人口和迁入移民共同所有。

2.2.2 接收安置的村内原有人口不变, 将部分土地转让给工程征地村, 设转让的土地为S (公顷) (这种转让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 则土地补偿费由工程征地村划拨至接收安置的村, 其权益属接收安置的村的原有人口共有, 接收安置的村按原有人口及剩余土地数量重新调剂土地。工程征地村将从接收安置的村转让的土地数量S (公顷) 和村内土地数量Y (公顷) 之和为土地总量, 按村内N人口进行土地调剂。

3 移民安置土地整理和调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属非自愿移民, 移民安置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顾全大局, 服从国家整体安排,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 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 为移民恢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移民安置土地整理和调剂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土地调剂应注重公众参与, 充分尊重移民和接收安置村村民的意愿。

3.2 接收安置村的调出土地要有偿, 调出土地的价格一般应和征收的同质土地的价格相一致。

3.3 工程征地村如果出现需要部分人口外迁, 部分人口留下时, 要分析外迁和留下人口之间的土地补偿权益的平衡问题。

3.4 在土地调剂方案确定之后, 工程征地村和接收安置的村应签订相应的协议。土地调剂完成之后, 要向移民及时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这是移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

3.5 统筹兼顾, 可持续发展。土地调剂要把当前移民征地与可预测的移民征地结合起来, 把现有的土地资源与可获得的土地资源结合起来, 并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 (SL290-2009) [S].2009.

农村移民安置 篇4

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全省移民安置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副书记下达了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安置任务。下面,我就前期准备工作情况和下一步移民安置工作讲二点意见。

一、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为圆满完成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根据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任务与进度要求,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分配给四川省9000人,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省各7000人,上海市、福建省各5500人,安徽、江西、湖南省各5000人。今年7月,浙江省政府分配给我市800人,是省内接受移民任务最重的县市。在接到任务以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并作了部署。各有关镇乡及行政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顾全大局,精心安排,确保了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确保组织到位。为切实加强对我市移民安置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建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市级机关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萧山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有安置任务的镇乡分别建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乡长任副组长的镇乡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两级领导班子的建立并正常运转,为我市做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精心安排,抓好定点选址。根据浙政办发(2000)60号《关于报送浙江省安置三峡库区农村移民试点工作方案的函》,关于安置点的选定要努力做到“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全县人均水平的村不安置;交通不便、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备,远离集镇的村不安置;村级班子不强,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村不安置;易涝易旱地区不安置;贫困山区不安置;已安置过电站水库移民的地方不安置”的六个不安置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又提出,南片山区、半山区耕地偏少不安置;1999年村级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的村不安置。根据这些原则,对全市各镇乡在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及村级班子、交通、水电设施及1999年人均收入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宁围、新街等15个镇乡作为安置镇乡,把800名约200户移民任务分别下达到各安置镇乡。各安置镇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落实上报了64个行政村安置点。到目前止,选址定点工作基本完成。

(三)、加强调研,作好前期准备。移民安置工作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政策性强、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专门组织人员开展了三次调研工作:一是组织市移民办对全市有安置任务的15个镇乡调研,分别听取镇乡主要领导的意见,走访了解安置村的基本情况,并实地踏勘安置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与镇乡领导共同探讨移民安置工作的有关问题;二是组织市移民办到嘉善、长兴二县进行实地考察取经;三是由王仁庆副市长带队,市级机关有关部门及15个安置镇乡进行主要领导专程赴上海崇明县和浙江嘉善县学习考察,学习他们好的经验与做法,为市委、市政府做好我市移民安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四)、落实任务,明确安置政策。根据国办发(1999)9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关于做好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0)108号《关于做好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市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两次会议,按照“统一领导,明确任务,责任到县(市),经费包干,乡镇实施”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的原则,即坚持以农为本、有土安置,保证移民生产用地不低于全市农民人均水平。分配给移民户的耕地相对集中,并有相应的水利配套设施。安置移民的土地从安置村机动土地或已承包的集体土地中调剂解决;坚持相对集中,分散安置;确保移民生活有住房,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坚持前期安置有补助,后期扶持50年的原则。并要求做到通电、通水、通路,对土地面积、建房标准、价格等都作了统一规定,做到政策落实,任务落实,职责明确。

(五)、制订计划,分步推进实施。为确保全市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移民安置领导小组根据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及上级的要求,把我市的移民安置工作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时间从二○○○年八月到十月。在这个阶段重点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安置点。第二阶段:对接工作阶段,时间从二○○○年十月到十二月,这个阶段重点是确定移民对象,签订好安置协议。第三阶段:移民建房阶段,时间从二○○一年三月到七月,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按时保质地建购好移民用房。第四阶段:移民接收安置及总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好移民查验和迁移工作。检查验收安置镇乡、村移民安置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

和政策到位情况,并对安置工作进行总结。总的来讲,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全市移民安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全面完成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任务

移民安置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村移民和迁入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移民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职责,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共同抓,严格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工作,认真解决好安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移民安置工作任务。在下一阶段,我们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认识要有新提高

思想统一,认识提高,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三峡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工程,举世瞩目。而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能否按期蓄水,工程能否按期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的国际影响。搞得好,移民就能安居乐业,就会感谢党和政府;搞得不好,不但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还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妥善安置好三峡库区移民,对于我们萧山市来说,不仅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就是讲政治、讲大局、讲党性,是实践“三个代表”和“双思”教育的实际行动。三峡库区移民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舍小家,保大家,迁徙易地生活,其切身利益受到不少影响。我们把他们安顿好,使他们能逐步富起来,就能充分体现出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与党的政策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的工程,为三峡工程作贡献是我们的光荣。为此,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把困难当作机遇,把任务当作动力,“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同受益。

其次,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也是实施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措施。奉节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地处长江三峡西首,是移民大县,全县淹没搬迁总人口达12.4万人。这次移民到我市的是奉节县政府所在地永安镇的农村居民。永安镇需外迁移民一万多人,分散安置在浙江、福建两省的六个县(市)。因此,我们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为奉节县今后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好库区环境,逐步改变落后面貌作出了一份贡献。

第三,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三峡库区移民是带资移民,不少农民有一技之长,安置好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关心移民、支持移民;要多给移民一些温暖,一些体贴,要把移民和当地群众同等对待,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孤立他们;要积极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确保移民能够稳得住,并逐步能致富。

总之,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讲政治、讲大局、讲党性,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困难,坚决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任务,做到不留尾巴,不留后患,让党中央放心,让三峡库区移民安心。

(二)、定点定位要狠抓落实

移民宅基地、承包地及自留地的定点和移民的对接定位是移民安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目前的情况看,有安置任务的镇乡、村对选址定点都认真作了安排。本月19-22日,奉节县政府考察团对我市15个镇乡、64个行政村的移民安置点进行了踏勘、考察,考察团反馈的意见比较满意。下一阶段选址定点工作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加以细化,落实到位。据了解,奉节县已将全部移民对象的名册于10月20日上报给重庆市审核,待重庆市审核完毕后,将于11月20日前,交办我市审核。在此期间,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将派员前往奉节县进行考察,另一方面,要做好定点定位工作,由奉节县政府负责移民户采取抽签或移民认可方式确定安置点。安置点一经确定,原则上不予变动。其次是组织镇、村干部赴奉节县进行对接,下村串户,弄清楚每个移民对象的状况。对接工作中要做到一看、二问、三填表格、四拍照、录像,把工作做得既认真又细致,严格把好落实关。在审定中,对下列5类人员不予接收。即:单家独户的精神病人、重伤残人员;不能自食其力者,如五保户等;外迁安置经费未结清、移民户与当地单位或集体经济关系处理不清的;有违法犯罪前科不改过自新及好逸恶劳、寻衅滋事者;按规定不按移民对待、国家不负责搬迁安置者,如超生人口、擅自流入库区的人口等,以及不属农村移民的人员。并必须列清以下4类人员,即:抚恤对象、现役军人、在校大中专学生和劳改劳教人员。计划在12月底前,双方将共同签订好安置协议。预计在春节以后,奉节县将统一组织移民户主到我市的各安置村进行对接。主要是:确定建房地址、房屋形式和标准,建房方式和质量要求,确定移民承包地、自留地的面积、地点等,并签订好协议。在对接过程中,各安置镇乡及安置村必须服从市里的统一安排,严格程序,做细工作,切实把好移民资格审查关。

(三)、移民建房要重抓不放

移民建房是移民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移民住房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文件精神执行。严格把好三个关。一是把好标准关。移民新建住房每户占用耕地不超过120平方米,占有非耕地不超过14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控制在25-35平方米。二是把好模式关。处理好建房与购房、统建与自建的关系。从移民长远利益看,我们原则上提倡建房,并实行统建。对有条件的镇村可提供少量的闲置房供移民选择。但对过几年要拆迁及质量有问题的闲置房,绝不能提供。这要作为一条纪律。移民自己要求来萧建房的,镇村要尽量劝阻。对移民建房,我们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建房由移民定图,镇乡组织统建。市建设局要尽快拿出方案,按占地大、中、小设计三种,各种类型三套,不仅要设计出平面图,还要设计出立体效果图,同时要列出建房造价预算表。

2、移民建房由各安置镇乡、村统一选址,统一依法办理有关手续,统一安排三通(通路、通电、通水)一平。

3、落实具有四级资质以上的施工企业建造移民住房。三要把好质量关。镇乡要成立由镇乡长任组长的移民建房现场指挥小组,落实专人开展工作。各镇乡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共同把好建材关、质量关和工程超价关。建房质量,事关移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切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统建房、自建房、购房,都应签订好协议。移民建房,计划从明年3月份开始,6月底前结束,7月底前竣工并验收完毕。

(四)、安置政策要高度统一

安置移民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这次三峡移民数量大、范围广、批次多,搞得不好就会产生攀比现象,给安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市委、市政府及市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对移民安置政策进行了多次反复的研究,认为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各项政策。二是在具体落实政策中,要严格标准,统一口径,既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及省里的有关政策,又不要乱开口子。市里原则上将不再出台移民安置新政策,要求各有关镇乡、村也不要出台新的政策,确需出台新的政策,必须报请市移民办批准。对移民的就医及子女入学等具体生活问题,要做到与当地村民一视同仁。对移民中的特殊困难户,要给予适当救济,真正做到政策明确,政令畅通。

(五)、资金管理要严格把关

对移民资金的管理,国务院和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移民开发局等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移民安置资金必须实行专户储存、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和不截留。移民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计划和进度及时拨付,坚持完备的手续程序,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为管好用好移民资金,各镇乡必须与市政府签订移民安置资金管理责任书,以进一步明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责任。有安置任务的镇乡、村不得乱开口子,以避免造成移民之间的不平衡。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市移民办要根据三建委、移民局等有关移民资金的管理办法,分别对移民建房基础设施费、移民生产安置费等使用制定有关管理规定,并对移民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指导。各镇乡对移民资金的管理、使用要自觉接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

(六)、宣传教育要加大力度

做好三峡移民安置工作,事关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展,事关社会稳定。开展扎实细致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优势,营造全市上下关心、支持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浓厚舆论氛围。有安置任务的各镇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好安置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充分认识三峡工程的重要意义,学习三峡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充分体谅移民千里搬迁的困难、建房安置的困难、语言不通的困难等,急移民所急,想移民所想,主动与移民打成一片;正确对待由于风俗、生产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差距;对三峡移民的到来,要热情欢迎,在生活上多体贴,政治上多关心,自觉地支持和帮助移民。对移民我们必须做到:态度要热情、原则要坚持、政策要统一、服务要到位。宣传舆论部门要按照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计划的要求,及时制定好各阶段的宣传报道计划。宣传要统一口径,市移民办要将有关宣传资料提供给有关镇乡和新闻单位。市级新闻单位要及早制定好各阶段的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报道好移民安置工作的情况,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报道移民安置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我市三峡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农村移民安置 篇5

1 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

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人口是指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需要恢复生产或生活条件的农村人口,包括生产安置人口和搬迁安置人口。其中,生产安置人口是指因工程建设将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全部征收,需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1]。理论上说只要征用耕地就会产生生产安置人口,但是实际上这个概念只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特有的,其他行业如公路、铁路、开发园区建设等征地均没有生产安置人口这一说。征地拆迁容易理解,而生产安置人口是由于征地引起的衍生概念,不像搬迁人口那么直观[2]。

生产安置人口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是为了弥补搬迁安置人口的不足,移民搬迁后存在生产生活问题需要进行扶持,搬迁人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生产困难怎么体现,特别是在规划设计阶段怎么体现,这就产生了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从这里可以看出,生产安置人口虽然是以“人”为单位体现的,但是实际上是用“人”来反映征收土地的影响程度和安置的难易程度,与搬迁安置人口能够一一对应并登记造册的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在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工作中,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是如上所述,实际执行过程中理解上是有差异的。根据移民规范的规定,生产安置人口是指主要生产资料被全部征收的农业人口。实际工作中,有的就简单理解为只要生产资料被征收,不管是全部还是部分征收,都算作生产安置人口。

2 现行的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方法

根据2009年修订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 290—2009)的规定,生产安置人口应以其主要生产资料受淹没影响的程度为基础计算确定。对以耕(园)地为主要生活来源者,按库区涉淹村、组受淹没影响的耕(园)地,除以该村、组征地前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园)地数量计算,必要时还需考虑库内与库外土地质量级差因素。计算公式为

Κ=SS/Κ

式中:K为涉及村、组规划设计基准年的生产安置人口,人;S为涉及村、组规划设计基准年被征用的耕(园)地面积,hm2;K′为涉及村、组规划设计基准年农业人口的数量,人;S′为涉及村、组规划设计基准年实有耕(园)地的数量,hm2;S′/K′为涉及村、组规划设计基准年农业人均耕(园)地,hm2/人。

从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影响生产安置人口有4个因素:总耕(园)地面积、征收耕(园)地面积、总人口、耕地质量系数。前3个因素都有各种公开资料,比较容易调查清楚;而耕地质量系数同生产安置人口一样,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专用名词,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资料收集比较困难,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构成越来越多元化,计算生产安置人口时还应考虑收入构成因素,分析土地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由于土地质量系数和投入产出分析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生产安置人口计算公式并不完善,只是个简化公式。目前关于如何更加准确地计算生产安置人口的文章很多,如赵彪等[3,4]对生产安置人口的测算,尹忠武[5]对水库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等。从中我们也知道在总耕(园)地面积、征收耕(园)地面积、总人口3个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安置人口数量可以有较大差异。如某村庄,农业人口100人,耕地6.67 hm2,水库淹没其中2.87 hm2,不考虑任何系数算出来有43个生产安置人口;考虑收入比重因素,只有33人,相差23%。应该说43人和33人都有其道理,关键是看移民安置时侧重哪一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生产安置人口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搬迁安置人口那样精确,多1人少1人都不行,生产安置人口可以说在一定的区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3 生产安置人口的作用

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到2000年(或者更晚一些)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安置人口的提出,有效避免了盲目后靠,使水库移民不仅在居住条件上得到保障,生产上也得以可持续发展。在以大农业安置为主的时期,生产安置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了移民生产安置规划,对移民补偿投资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生产安置标准以征收前人均耕(园)地为标准,生产开发投资也以不超过土地补偿费为限,因此不同村组间若征收耕(园)地数量相同,即便生产安置人口数量不同,生产安置投资也不会有太大差别。主要差别在于搬迁人口规模是否要扩大,即增加所谓的淹地不淹房扩迁人口。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多元化,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土地为依托的生产安置规划越来越难操作,也越来越难落实。生产安置人口的作用在渐渐淡化,在实际工作中大多还是只重视搬迁,生产安置基本得不到落实。其原因大致有4个方面:①没有土地可供开垦或改造。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近30年来,全国各地具备开发条件和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目前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开垦,能够改造的低产田也所剩无几,新开垦土地安置农村移民的模式已经不具普遍性。②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移民安置区首先土地资源要相对宽松。在同一个区域,土地资源宽松的地方相对经济不发达,而经济发达的地方必定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就业、上学等方面的优势,人们宁愿少要点地留在经济发达的地方也不愿意去土地多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③调整土地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口不断增加,土地不断减少,农民的承包地只减不增,对承包地越来越看重,土地价值也不断上涨,农民普遍不愿拿出自己的地给移民。④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时扩迁人口偏大。为了多算搬迁费,有些项目的淹地不淹房搬迁人口故意算得比较多,实施时则是能不搬就不搬。

4 生产安置人口计算的应用条件

在《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出台以前,很多地方政府并不重视生产安置人口。在实施时有些规划搬迁的生产安置人口并没有搬迁,有的虽然计算了生产安置人口但没有发挥作用。如安徽省某水库,坝址距离省会合肥市不到1 km,库尾距离合肥也只有0.5 h车程。库区搬迁人口约12 000人,生产安置人口约10 000人。淹没前人均耕地约0.067 hm2,淹没后规划利用紧邻省会城市的优势发展大棚菜地,按人均0.033 5 hm2菜地可安置约4 000名生产安置人口,其余6 000人拟迁往库尾土地资源较宽裕的乡镇。工程开工后,移民坚决要求进合肥市区安置。最终所有搬迁人口全部在合肥城郊建居民小区安置,库周剩余土地由淹没线上的居民重新分配。这是个搬迁人口多于生产安置人口的案例,由于全部迁出库区,虽然没有考虑生产安置人口问题,但最终安置效果尚好。

除了水库枢纽,目前在河道整治、堤防加固等线性工程中,大部分项目搬迁人口少于生产安置人口。如淮河流域的某个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搬迁人口只有3 000多人,生产安置人口却上万。虽然有这么多生产安置人口,但是由于淮河流域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根本不可能异地安置。除了必须搬迁的移民分给新的宅基地,生产安置只能在村组内部调剂土地解决,实际操作中也就是货币补偿。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调剂土地越来越难实施的形势下,各种非农安置方式不断出现,如长效补偿、养老保障、一次性补偿等。在不以土地为依托的非农安置方式下,生产安置人口的作用在逐渐淡化。比如采用长效补偿的安置方式后,是否还有必要计算生产安置人口?生产安置人口指的是生产资料全部被征用的农民,而长效补偿针对的是个人损失部分,不管损失全部还是部分都会得到相应补偿。在这种情况下,计算的生产安置人口与土地补偿人口是两个概念,没有借鉴价值。

在只能采用后靠安置方式的线性工程中,计算生产安置人口也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大部分线性工程征地总量较少,对个人或家庭影响不大,村集体一般不会为此调整土地。有些线性工程虽然征地数量多,但搬迁人口少,农民不愿意仅仅为了种地而搬迁;或者因生产安置人口无法落实到人而不能按规划实施。以笔者个人的经验,在国内已建的堤防、河道整治、引调水等线性工程中,无论规模大小,因生产安置规划不占房而搬迁的案例非常罕见,大部分计算了生产安置人口但不搬迁,少量规划了部分生产安置人口搬迁最终未落实。

因此,在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构成和移民安置方式多元化等新形势下,笔者认为一方面有必要研究细化生产安置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简化生产安置人口问题。采取长效补偿、一次性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的征地数量较少的线性工程,可以不再计算生产安置人口,或者将选择权下放,由设计单位根据征地影响程度、安置方案和环境容量分析结果等,决定是否有必要计算生产安置人口。

5 结 论

农村移民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其中对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和确定更是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对科学规划移民安置工作,合理计算移民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构成、移民安置方式、土地安置容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在规范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合理的界定。在规范上,应明确生产安置人口的定义,以规范移民安置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对待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以保证移民安置的效果,达到移民安置的目标。

摘要: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出发,分析生产安置人口在移民安置规划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不同生产安置方式下和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类型情况下,生产安置人口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

参考文献

[1]DL/T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2]王思乔,周少林,张光富.水库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与搬迁人口关系的探讨[J].人民长江,1995(11):46-47.

[3]赵彪,郭琦,周银珍.水库移民生产安置人口计算问题思考[J].水利经济,2007,25(5):72-74.

[4]朱嘉伟,周炜.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人口分析计算[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4):80-82.

[5]尹忠武.水库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方法初探[J].人民长江,1999(11):3-5.

[6]姚凯文.水库移民安置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农村移民安置 篇6

一、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与移民文化的存在形态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按安置地与移民原居住地的距离, 可分为外迁安置与就地后靠安置;按安置移民的聚散程度, 可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移民安置方式对移民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外迁安置的农村移民远离原居住地, 不再经营原有的土地、山林等, 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散型安置的移民由于分散插组、插村安置, 原有的文化组合被彻底打乱。这两类移民在安置地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会群体组合, 外界压力冲击比较大, 他们不得不尽快调整自身, 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类移民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完全陌生到逐步被同化的过程。

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 仍在水库周边地区生活, 其生产、生活习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集中安置的移民仍以库区原居民组建成一个新的群体集中在安置地进行生产、生活, 即使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所改变, 但原有的人文环境仍然保留着。这两类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可在不同程度上少受影响, 甚至可以保持原有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等。虽然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变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较好地兼顾了移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的需求。

就移民而言, 他们始终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 移民文化在迁入地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移民文化融入安置 (迁入) 地文化之中;二是移民文化始终无法融入到迁入地文化之中, 从而形成边缘文化;三是于迁入地形成多元文化社会。这三种文化适应的形式又是与移民在外迁地和内安地的规模大小和聚居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就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迁移情况而言, 其是由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 外迁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4个县 (市、区) , 21个乡镇, 163个村, 外迁安置农村移民18099户, 77301人, 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荆州、荆门、黄冈、随州、天门、潜江、仙桃等9个市的21个县市区, 81个乡镇, 194个集中安置点。移民内安复建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5个县市区、29个乡镇、257个村 (居) 委会, 内安移民共101716人。

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期望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以第一种方式存在, 即将原居住地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外迁地和内安地的文化习俗之中, 使移民完全融入安置地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之中, 与安置地居民共同发展致富, 幸福生活。

二、水库移民搬迁前后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的不同

1、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不同

水库移民原居住地多倚山而建, 独家而居, 房屋依山势高低而建, 房子又矮又小, 有不少还是土坯房且多已破旧不堪。而移民搬迁新安置地, 房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栋栋造型美观的两层楼房整齐地排列着, 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设施完善, 每户房屋面积约170—190平方米, 比一般城里人的居住条件还要好。但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后, 居住环境相对紧凑并有环境卫生的约束。如原住房可养猪、养鸡, 但搬迁后不允许乱搭乱盖猪圈、鸡舍等, 使移民感到居住环境没有以前自在随意, 受到一些约束。

2、生活条件的不同

移民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差别。移民以前烧水做饭靠山上的树枝做柴火, 现在用上了天然气;以前靠大口井, 吃水要用水桶挑, 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购物、看病、孩子上学, 一走就是上十公里, 现在骑摩托车十来分钟就能到集镇, 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天然气、自来水的使用虽然方便, 但给移民经济上带来了一些费用。

3、农作生产方式的不同

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所限, 水库原居住地移民所种植物主要以橘子、红薯、土豆等为主, 农田很少, 且面积不大。移民外迁地处于江汉平原, 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 江河交错, 较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以农耕为主, 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 其种植的田地面积较大, 适合于机械化耕种, 这就需要外迁移民改变原来的耕作方式, 转变为农作物耕种、灌溉以及农商结合等方式。

三、水库移民在安置地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怀旧失落心理

对于移民来说, 居住地的变迁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改变, 更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改变。看不到熟悉的山山水水, 舍弃世代居住的家园, 远离温暖的乡音乡情, 远离亲戚朋友的帮助, 远离祖辈的安息之地, 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乱, 另外, 一些本地特有的文化节庆、活动和礼仪被迫放弃等等, 这些都给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怀旧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而形成的故土难离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使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优于迁出地, 即使补偿合理, 移民们仍然难以忘怀故土亲人和家园。大部分移民常常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只在自己相熟的群体里交往, 对群体外的交往有所顾虑, 这种浓厚的依恋故土家人情绪, 对异地文化的排斥心理, 阻碍了移民对迁入地的认同感。移民要真正适应安置地的生产、生活, 真正融入安置地的文化之中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比较失衡心理

水库移民时常会将自己现在失去的与过去拥有的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表现为移民对安置前与安置后生活状况的比较。如生活在均县镇的移民, 移民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橘树, 得天独厚的气候让这里产的橘子口感特别地好, 是市场上的畅销货。守着几亩橘园, 养上几头猪, 再做点零活, 每年都能存上两万多块钱, 尽管身处大山之中, 日子过得倒也滋润。安置地枣阳虽然是平原, 地理位置好, 但搬迁后每人只能分1.5亩地, 由于对于种玉米, 种麦子, 种稻谷的技术不精通, 移民表示单靠地里的收入不如之前好。

3、陌生孤独心理

移民离开世代居住过的土地, 离开熟悉的环境, 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 内心会有“搬到平原地区, 我们山里人老实会不会受当地人欺负”等种种顾虑。特别是当发现自已处在被陌生地人际关系和文化习俗包围之中, 孤独无助心理随之产生, 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 则是不会主动地与当地人交往, 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种心理上的隔膜, 加深了移民们的孤独无助感。

4、依赖等待心理

由于移民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了个人利益, 损失了自家财产被迫迁移他乡, 因此, 部分移民认为以后的生活、生产与就业问题理应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部分移民因搬迁后的生活、生产状况未达到预期目标, 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对今后的发展失去信心, 因此产生了消极等待, 观望的思想以及被动的生存式心理。

5、渴望理解心理

在丹江口库区, 不少移民是在丹江口大坝建设初期就搬迁过的老移民, 习家店镇龙口村就是典型的移民村, 全组村民中后靠移民占了七成。除了上一辈子的老移民, 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又赶上搬迁成了新移民。有的村民甚至一家四代人都是移民。半个世纪以来, 为了实现南水北调的工程, 湖北移民举家外迁, 或就地后靠, 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 移民们渴望政府和人们能够理解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事实上, 移民搬迁对移民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更有情感上的, 而情感上的损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刻骨铭心, 难心忘怀的。移民们离开祖辈世代居住, 熟悉的生活环境, 那种情感损失和心理创伤, 不是几年、几个月就能修复的。其实山区的移民们特别淳朴善良, 他们舍小家, 为国家远离家乡, 如果让他们在安置地过得好一些, 那么他们情感上的损失就会少一些, 心理上的创伤也会早一些愈合。

四、大力促进移民新村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1、着力抓好试点, 把移民安置地建成新农村与新型社区的示范点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住房;完善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成果;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住房、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所以,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移民新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 有关部门要将194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 把移民安置点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把移民安置点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叠加到移民新村建设上来。中、小型移民新村道路路面宽度增加1米, 生活用电负荷调到每户2000瓦, 联建房屋之间留出农机通道, 为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环境良好、住房适用、设施配套的移民新村创造条件。移民新村, 要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标杆”。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 把移民安置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统筹谋划与推进, 落实十项创建标准:房屋居住舒适、道路通行方便、庭院绿化美化、环保设施配套、社会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土地旱涝保收、产业发展致富、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规范。着力抓好18个试点建设, 通过试点示范引导, 逐步把库区194个安置点打造成全国移民安置的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以及新型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是个体被融合进社会的重要方面。移民参与社会活动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 减少他们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同时, 民主参与 (如选举) 还有助于移民在新居住地的生产和发展, 促进移民落地生根。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拓宽移民参与本社区活动和事务的渠道, 调动移民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建设, 关注社区发展, 从而提高移民的社区归属感。

2、教育移民转变观念, 夯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和乡风文明即农村和农民全方位的现代化。从生产发展到生活富裕再到乡风文明, 无不依赖于农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即农民的现代化。所以,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育新农民, 其教育内容不仅相当丰富, 而且渗透和体现在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教育。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所以要以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契机, 以居住的现代化带动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培养农民的现代人格, 促进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化。为此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条幅、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向移民们宣传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意义。对移民们来说, 安置地的土地集中连片, 还配套有机耕道和水渠, 农业机械使用方便, 农民们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务工经商,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教育和引导农民, 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 转而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基本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上, 它主要包括遵纪守法的公民教育、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建文明村做文明人的文明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3) 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和教育的灵魂,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和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本质性问题, 重点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不少农民逐渐背离了这一传统美德, 所以要特别注重“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教育, 大力宣传“现在政府的移民政策好, 只要人勤劳肯干, 到哪里都能发展”的理念。教育的方式要语言通俗、形式多样, 让农民乐于接受。

(4) 基础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的普及提高是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和前提。移民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是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此应强化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 普遍且整体提高农村人口及农民的文化水平,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3、移民理事会, 理出和谐新风

丹江口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 创造性地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并始终发挥移民理事会的主体作用, 坚持做到移民的事让移民自己做主, 有效促进移民的和谐搬迁。2010年4月9日,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封沟村选举产生了丹江口市第一个移民理事会。随后, 习家店镇的龙口、艾河、老君殿等村也迅速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截至目前, 丹江口市库区移民乡镇已成立移民理事会70余个。

为了把好事办好, 丹江口市移民工作指挥部及时下发了《关于推选移民代表和成立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的通知》,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章程》 (范本) , 并抽调专班分赴各村指导移民理事会工作, 各移民乡镇通过开展移民代表大会, 分村分组平均每10户选举产生1名移民代表, 再由移民代表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成员和负责人。移民理事会做到移民工作在第一时间研究, 移民问题在第一时间处理, 移民困难在第一时间解决。移民理事会全程参与移民搬迁建房的进程, 帮助解决移民在安置地的生产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 提倡移民的事情移民做主, 落实移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所有的移民政策不搞封闭运行, 全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交给移民群众。移民理事会的成员, 成为移民问题的“调研员”, 政策的“宣传员”, 生活与发展的“参谋员”, 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4、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村规民约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相关制度, 是农村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村规民约就是现代农村制度, 它是以制度的形式来体现本地农民的目标、理念、态度、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以制度建设入手, 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把农村的习俗制度化, 这对于大力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 剔除农村文化中的不良成分, 促进农村社会习俗更文明、更健康地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制度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其总体目标是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

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村规民约方面, 包括习俗的制度等, 如《文明乡村建设规则》、《文明村民公约》、《文明家庭评比规则》、《乡村红白理事会规则》、《村规民约协调监督会》等。二是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 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村镇文化设施管理办法》、《节日活动组委会》等, 以及各种制度的执行、监督、评定、督促的组织机构等。需要注意的是, 村规民约制度要广泛征求民意, 让移民们参加讨论, 以反映他们的意愿, 使他们乐于接受, 并贯彻执行。

5、加大资金投入, 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投入适当的资金, 以建立必要的平台, 使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条件、有设备,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系统的硬件部分, 这既是物质条件, 也是物质保证。

应当看到, 移民安置地在文化建设的投资上是不足的, 硬件是欠缺的, 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设施要求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强移民安置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强化农村文化的硬件设施, 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保障。移民安置地文化建设的投资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学习教育的场所 (包括学校) 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培训的设备等的建设;宣传教育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宣传栏、标语牌、农家书屋的建设;现代传媒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电视、电台接受传输设备、网络电脑的进村入户等;文体活动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如各种体育器材、各种文艺活动的场所、设备等的建设。

对移民来说, 迁移一般都会造成他们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解体, 因而需要在新居住地重建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表明, 移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其社会适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移民社会交往越广泛, 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当地生活。因此, 需要将移民的社会交往问题纳入集中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去, 通过一定的空间规划与资金安排, 如增加广场面积与绿地, 扩大移民安置地公共空间, 促进移民的社会交往。

移民集中居住区不仅是一个供其居住的空间载体, 而且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场所, 社区环境及其设施配套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移民对于新社区的适应度,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移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建设与文化活动要远远落后于房屋和道路建设。因此, 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 用新型社区的理念去审视移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 加大对移民居住地的资金投入, 注重移民居住区的功能配套与完善。移民新农村建设中, 省直部门要将支持项目和资金列入计划直达移民新村, 如省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地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计划;对5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点, 省文化厅规划建设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省体育局应将194个移民新村列入援建范围, 为每个村配置一副篮球架和两副乒乓球台。

6、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

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形成农村文化产业, 可以为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及动力, 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同时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也是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家沟村是一个民间文学故事村,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半坡遗址”和“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全村很多人都会讲故事, 民间文学的蕴藏是极为丰富的。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保护项目。这是当地农村最可宝贵的资源,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传承。重点是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要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 对他们予以经济补助与条件支持。要积极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骨干”, 要挖掘和培养民间文学故事的传承人, 鼓励他们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打造文化产业。利用丹江口水库区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调水源头, 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中国“水都”的独特优势, 开展观赏水库风景, 查看水源水质, 住宿、饮食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在现代社会, 观光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开展这一产业前途无限, 尤其是丹江口南水北调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 这也是移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水库观光游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只要充分、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使移民实现致富奔小康, 又可以拓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

水利移民安置规划 篇7

1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依据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政发[2010]9号文);《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6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 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 442—2009)。

2 移民安置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指导思想

(1)移民安置以土地为依托,以大农业为主,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合理产业结构。

(2)移民安置要与当地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地区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相结合。

(3)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确定、安置区的选择应听取当地政府和移民群众的意见,进行方案论证和比较,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移民群众的合理要求。

2.2 原则

(1)移民安置规划要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上学、就医等问题,规划方案要易于实施,便于管理,同时要尽量考虑与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进行规划设计。

(2)专业项目的复(改)建规划,以原规模、原标准(等级)或恢复原功能为原则。

(3)移民生产安置点的选择要考虑土地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充足,移民能接受的原则。

(4)库周基础设施的恢复和配置,应根据库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布局,以恢复原功能,方便群众和经济适用为原则。

(5)投资估算要以淹没(征地)实物指标为依据,结合规划成果,按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的法规和政策、有关定额标准进行编制,使补偿投资与规划投资相平衡。

3 规划目标和安置标准

3.1 规划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和远景规划,按6%增长率推至规划水平年(2015年)镇(街道)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详见表1,以此作为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目标。

3.2 移民安置标准

(1)剩余人均耕地大于400 m2的村民委员会,通过调整耕地,进行生产开发。

(2)剩余人均耕地小于400 m2的村民委员会,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

(3)虽然剩余人均耕地大于400 m2,但被征收耕地小于2.67万m2的村民委员会,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

3.3 一次性补偿安置

(1)对于剩余人均耕地小于400 m2的移民,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

(2)对于虽然剩余人均耕地大于400 m2,但被征收耕地小于2.67万m2的移民,也采用一次性补偿安置方式,移民利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生产开发。一次性补偿安置移民998人。

4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环境容量即移民安置区土地及其他资源可以容纳移民人数的数量。本阶段的移民环境容量以镇(街道)为分析单位。即分析某一镇(街道)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与该镇(街道)安置移民人数所需的耕地资源,当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大于或等于安置移民所需的耕地时,该镇(街道)的环境容量满足要求,移民可在镇(街道)就地后靠安置。

4.1 现状剩余资源调查

各镇(街道)的现状剩余资源数据由各村民小组、行政村逐级填表统计,同时参考各城区、镇(街道)、村的2007—2009年统计年报数据得到。

4.2 剩余资源分析

以各镇(街道)为单位进行正常蓄水位(67m)时库区剩余资源分析。

邕宁水利枢纽库区各城区镇(街道)可开垦荒地统计表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征用耕地后,水库淹没涉及的5个城区的7个镇(街道)中,人均耕地较少的是良庆镇340 m2,石埠街道办366.67 m2、沙井街道办553.33 m2,其他镇(街道)的人均耕地均大于666.67 m2。经分析,对人均耕地均大于666.67 m2的镇(街道),可以不考虑新开垦土地,只需通过耕地调整后,即能在本镇(街道)内安置该镇(街道)的生产安置人口。对人均耕地均小于666.67 m2的镇(街道),各镇(街道)均有足够宜垦荒地供移民开垦,补充被征用的耕地,即能够在本镇(街道)内安置该镇(街道)的生产安置人口。

通过库区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各镇(街道)的环境容量完全能满足各镇(街道)内生产安置人口的安置要求,所有生产安置人口均可在各镇(街道)内安置。

5 农村移民生活水平预测

(1)本规划对有关村镇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移民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666~4 332元,均超过规划目标值。

(2)虽然移民受到淹没耕地损失较多,但经过移民安置规划,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到2015年各村都能恢复到安置前的生产生活水平,并还有提高的可能。

(3)对于一次性补偿安置的移民,只要使用好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进行开发生产,也能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或超过安置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邕宁水利枢纽工程[Z].2011.

[2]SL 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农村移民安置 篇8

一般意义的城镇化进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速度不同。而移民安置区城镇化是通过移民安置的契机,在外动力推动下使城镇化水平突变提高,在短期内迁入大量移民,同时国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及开发项目进行建设[3]。相比较其他非移民城镇化,水库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具备明显优势,即政府会对移民安置区进行长期补偿安置和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因此在进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时,不能忽略政府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鉴于移民安置区的特殊性,其发展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4]。因此,在进行模式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决策者的主观意愿。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库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了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进而对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1 水库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指标选择与评价方法

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水库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阐明每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有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就会有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模式[5]。具体将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概括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发展3 个方面。

城镇化是各种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和再配置的过程,其模式的选择必须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相适应,才能保证发展的持续性[6]。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且受制于资源条件,较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较强的内生动力。

社会资源包括创新能力、政府支持、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政府的支持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镇的规模和数量。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其主要动力,产业结构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7]。

1. 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择其合适的发展模式,评估指标的选取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a. 科学性。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做到界定清晰、表述规范、设计科学,指标间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8]。

b. 全面性。评价覆盖面要广,能从不同角度全面衡量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兼顾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产业发展等多重目标。

c. 可比性。所选的指标应注重地区、适用范围等的可比性,评价指标的口径、范围必须一致。

d. 可操作性。指标的设计应符合实际情况,方便收集和量化[8]。

1. 2 指标体系内容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地点大多位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多属于农村地区,因此笔者参考学界关于农村城镇化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根据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着重突出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发展3 个二级评价指标,设计和筛选出由16 个三级指标组成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从而形成共有3 个层次的评级因子集[9]。自然资源因素涉及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具体指标为农林牧渔总产值、采矿业总产值、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 社会资源包括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代表政府制度创新能力的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代表人力资源质量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和代表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支出; 产业发展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代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能力的非农业从业比重和城镇失业率、代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水平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代表工业化水平的工业总产值[10]。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1. 3 评估方法

目前,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大致有两类: 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根据评价者对各影响因素的主观重视程度和对现场实际情况的判断赋权,由该领域的专家参与给出,如层次分析法( AHP) 、统计分析法等; 客观赋权法则依据风险因素所反映的信息进行赋权,如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虽可有效地确定各影响因素按重要程度给定权重的先后顺序,但决策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客观赋权法虽摒弃了对权重主观性的影响,但确定的权重有时与实际相悖,不能体现评价者的意愿。笔者将熵权法和AHP相结合,综合评价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对不同经济指标的依赖程度,既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又能体现决策者的主观意愿,既考虑到移民安置区本就属于农村地区的现实,又兼顾到其发展受到政府支持的特殊性。

1. 3. 1 基于AHP赋权的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Saaty的1 ~ 9 标度法对给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以数据形式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得到判断矩阵B = ( bij)[8]n × n,其中bij表示指标i比j的重要程度。

使用和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最大特征值 λmax[8]:

式中:为向量BW的第i个元素; Wi为向量W的第i个元素。

计算一致性指标和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 < 0. 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反之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9]。

层次总排序要从上到下逐层进行,一致性检验也是由高到低逐层进行。

式中: CR总为一次性比率; bj、CIj、RI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CR总< 0. 10,即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9]。

1. 3. 2 基于熵权法赋权的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选取的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 xij为第j个评价对象在指标i上的原始值;m为评价指标个数; rij为无量纲化值[9]。

以上数据处理后,rij中必然有一项数值等于零,而熵权法的计算中需要运用对数函数,因此运用功效系数法对rij进行修正[11]。

计算第i个指标的熵值ei:

其中,表示计算第i个指标下第j个样本指标值所占的比重[11]。

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权wi:

1. 3. 3 综合评价

式中: wia为第i个指标的AHP权重; wie为第i个指标的熵权权重。

设Pi为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根据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公式[11]:

式中: pij为评价指标规范化得分。

2 水库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实证分析

2. 1 模式选择依据

我国的水库移民城镇化安置主要分为集镇安置、县城安置和中心城市安置,笔者主要讨论以小城镇安置方式实现城镇化的方式。水库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机理如图1 所示。

白鹤滩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 攀枝花~ 宜宾) 四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二个梯级电站,建设征地影响涉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宁南县和会东县、昭通市巧家县、曲靖市会泽县、昆明市东川区和禄劝县等共计4 市( 州) 6 县( 区) 38 个乡( 镇) 118 个行政村。移民人口超过11 万人,其中96% 集中在宁南、会东、巧家3 个县。3 个县的移民能否妥善安置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移民安置的成败。因此,拟以宁南县、会东县和巧家县作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开展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工作。对移民安置区进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主要目的是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进行规划时,一般将城镇纳入整个县域,然后对县域进行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出于经济规划的整体性考虑,以整个县域为单位来进行评价,虽然会削弱评价结果的具体性,但却便于后期的整体规划,更利于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先确定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划分( 数据来源于2014 年《巧家县统计年鉴》、《会东县统计年鉴》、《宁南县统计年鉴》) 。

2.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AHP的使用过程中,需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无论是层次单排序还是总排序,其CR都小于0. 10。受文章篇幅所限,对具体的验证过程和计算过程进行省略,文中直接列出AHP和熵权法的权重计算结果。根据式( 8) 计算综合权重,具体见表2。

2. 3 综合评价

根据其综合权重的计算结果,利用式( 9) 计算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3 个县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3。

根据各指标进行加和,计算出其二级指标的综合得分,见表4。

2. 4 结果分析

从表4 可以看出,巧家县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程度分别为0. 083 5 和0. 087 7,远高于社会资源对其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程度,因此可以判断巧家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会东县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程度为0. 200 6,高于其他2 个影响因素,说明会东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对宁南县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程度为0. 181 2高于社会资源和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表2 可以看出,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采矿业总产值对城镇化的影响因子为0. 103 3 和0. 145 8,在综合权重中是仅有的2 个超过0. 1 的影响因子。此外,森林覆盖率的影响因子0. 0710 也占了较高的权重,说明该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在进行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各镇的自然资源优势,并结合其他区位要素,选择合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3 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3. 1 城镇化发展模式划分

根据城镇类型分类步骤( 图1) ,结合2. 4 节的分析结果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其城镇化发展模式可分为4 类[12]。

a. 综合发展导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促进各项产业综合发展,并妥善处理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而实现的农村就地城镇化[13]。在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对当地的三大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努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b. 矿产资源加工导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矿产资源加工导向型城镇化是指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人口的集聚,形成资源开采服务的生产服务业和为居民服务的生活服务业,最终促进资源地的城镇化进程。矿产资源加工导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求: 必须具有城镇所共有的规模、性质和职能,具有为人们提供并尽可能满足各项社会活动需求服务的基本职能,具有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起到带动、辐射、中心作用的一般城镇特征[14]。

c. 生态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指以环境保护的形式,利用当地现有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通过吸引旅游客流以及刺激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交通、商业、房地产、休闲娱乐、餐饮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产业,为目的地城镇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使人流、资源、资本向城镇集中,并且保持环境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切实保护,促进城镇化的发展[15,16]。

d. 农副产品加工带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农副产品加工制造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该模式是指由于对农、林、牧、渔产品等农产品进行工业性加工、制造,进而促进当地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结构性转变,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带动人口的聚集与城镇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城镇化的建设。

3. 2 重点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根据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地址的规划,选出宁南县白鹤滩镇、葫芦口镇、华弹镇,会东县的大崇乡、鲁吉乡、溜菇乡、野牛坪乡和巧家县金塘乡等8个乡镇为一级城镇化中心,向周围辐射,吸引周边乡村人口、资源的聚集,带动整个白鹤滩库区三县的城镇化发展。

根据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划分以及选择机理,就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8 个重点城镇进行具体模式选择,为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典型实例。

白鹤滩镇地处巧家县城,是云南与内地之间“交通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的辐射地带。该镇应重点培育烤烟、蚕桑、甘蔗、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畜牧业、劳务经济七大产业,努力将白鹤滩镇建成全县的冬季休闲度假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走综合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葫芦口镇镇域内水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赤铁矿工业储量达7 385 万t。该镇确立以矿产开采、矿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重点扶持甘蔗、蚕桑、香蕉、芒果、早熟蔬菜等亚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路子。

华弹镇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光热条件好。因此,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以甘蔗、蚕桑、烤烟三大产业为主,重点扶持畜牧业、早市蔬菜特色产业。

大崇乡农作物一年三熟,农业主产甘蔗、玉米、水稻、烤烟、蚕茧。种植攀枝花、香蕉、番木瓜、柑橘、西瓜、芒果。该镇矿产资源缺乏,应选择农副产品加工导向型模式,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早市蔬菜特色产业。

鲁吉乡地处金沙江畔河谷台地,年产黄磷2 万t,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境内有热水塘温泉。因此,确立以磷矿开采和深加工产业为主,围绕境内热水塘温泉,开展生态旅游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

溜姑乡矿产资源丰富,以金矿和铁矿为主,因此确定资源加工导向型模式。此外,此地盛产金沙江彩石,因此可走以生态旅游为辅的发展模式。

野牛坪乡地处金沙江流域沿岸,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光热资源丰富,干湿季节明显,气候温和,应选择以甘蔗、蚕桑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导向型模式。

金塘乡属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应充分利用开发温泉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重点扶持甘蔗、蚕桑、烤烟三大产业。逐步形成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城镇经济发展模式,见表5。

4 结语

农村移民安置 篇9

由于安置规划的不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前,许多工程没有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导致移民搬迁后由于环境容量不足,安置区各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作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然缺乏持续性,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传统的评价侧重于以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为主要衡量和分析标准,而较少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的潜在冲突,导致移民返迁和二次搬迁。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评价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关系到水库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能否尽快地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2]。

某水利枢纽工程分为库区、枢纽工程坝区及灌区等3部分,建设征地涉及2个县( 市) 、6个乡、51个村。淹没总土地面积1 302. 90 hm2。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123人( 含坝区6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 1% ; 出乡本县农牧业安置1 396人( 含坝区29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8. 2% 。规划搬迁安置人口1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集中安置1 400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99. 6% ,分散建房安置6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0. 4% 。

2 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移民安置区水资源容量分析以及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等内容[3]。

2. 1 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

库区移民生产安置以农牧业安置为主,经计算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根据县土地详查及统计资料,县现状农业人口45 942人,耕地面积15546. 5 hm2,人均0. 34 hm2; 拉洛乡农业人口3 620人,耕地面积670. 33 hm2,人均0. 18 hm2( 淹没涉及村农业人口1 924人,耕地面积399. 53 hm2,人均0. 21 hm2) 。

根据安置区选择原则,结合县人民政府意见,采取少部分移民本村后靠、大部分移民出乡本县远迁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移民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移民安置区为工程受益区灌区,工程完工后灌溉保证率将达到75% 。本着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为今后生产生活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后靠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降低不大于原标准的20% ,远迁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0. 32 hm2( 含部分牲畜随迁至安置区的饲料用地) 。

根据安置区土地资源现状情况,用于安置移民耕地数量主要对有偿调整水浇地、改造中低产旱地、开垦宜农荒草地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2. 1. 1 本村后靠安置区

本村后靠安置区调整邻村土地征用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8. 77 hm2。开垦土地征用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27. 92 hm2。

2. 1. 2 出乡本县安置区

出乡本县安置区调整水浇地和改造中低产旱地分别按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的10% 规划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67. 65hm2、改造中低产旱地292. 392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按 草地总面 积的20% 规划用于 移民安置,可开垦宜 农荒草地5 013. 65 hm2。

综上所述,安置区可考虑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可达到5410. 38hm2,其中: 有偿调整水浇地76. 426hm2、改造中低产 旱地292. 39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5 041. 566 hm2。按人均耕地面积0. 32 hm2的安置标准,最大可接纳移民16 837人,完全满足接收库区移民1 519人( 含坝区35人) 的土地需求。安置区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同时,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保障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2 移民安置区水资源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区的水资源环境容量主要是考虑安置区的水资源是否能满足移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2. 2. 1 移民生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库内农村移民生产安置123人,主要在库区内进行土地调整,本村后靠安置区3个村、现状农业人口625人,水浇地102. 67 hm2,草地4290. 8 hm2。调整邻村土地征收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19. 242 hm2。开垦土地征收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9. 994 hm2。

对于后靠安置,由于库区地处河谷低洼地带,土质肥沃,地表水资源丰富,集中耕地多为水浇地,后靠安置居民可利用原有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现有水资源条件满足移民生产开发需要; 对于外迁安置,规划输水分干渠3号和4号布置在扯休灌区内,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建设后,至设计水平年2020年可向扯休灌区供水0. 45亿m3,可将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75% ,林草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50% ,移民安置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利用,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2. 2. 2 移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据调查,工程涉及区域内农村人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依靠地下水( 山涧孔隙水) ,饮用水采取打机井供给,本次规划集中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根据2011年12月环境监测中心站地下水监测结果,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对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式中: 珔F为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最大值; n为项数。

经计算,移民安置区地下水F值为2. 14,根据GB / 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确定为I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天然背景含量,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可作为移民安置点居民生活饮用水源。

此外,根据地质调查结论,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模数为6. 40万m3/ ( km2·a) ,地下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移民安置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量的需求。

2. 3 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

水库水域开发利用,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开发利用,并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根据库区实际情况,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水产养殖业开发和库区消落区土地利用。

水库建成后,形成一个面积约为13. 03km2的内陆湖,水面宽阔,水体清澈,为库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根据库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情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突出水库特征、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等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库区特色为主的旅游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水库建成后,因水面宽阔且水深,小沟汊变成了大沟汊,为水库水产养殖、网箱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结合库区综合利用规划,加上移民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移民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个人收入等方面,较搬迁前相比,将有所改善。

3 安置区环境适宜性分析

3. 1 安置点选址适宜性分析

本工程水库区搬迁安置人口1 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安置1 400人,分散建房安置6人,均为本村后靠安置; 坝区及灌区均不涉及搬迁安置,因此本报告主要对集中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成果,居民点建设征地全部在扯休乡境内,进点219户、1 400人,其中农业人口1 396人、非农业人口4人。居民点性质均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生产方式以农牧业为主的农村移民安置点,按照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4个集中居民点全部属于中型村,4个集中居民点用地规模4 410 hm2。

3. 1. 1 评价指标选取

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质稳定性、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民族习惯等6个方面选择移民安置点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a.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各居民点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为季节路,未全部畅通,经常受山洪河水影响。搬迁后,根据居民点所在位置,选择对外交通线路走向,各个集中安置点各布置1条对外交通主干道,路基宽5. 5 m、路面宽4. 5 m,共新建道路5. 36km。4个安置点交通条件普遍优于建设征地区现状,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高于建设征地区。

b. 地形地貌和地质稳定性。新址建设场地区为山间盆地地貌,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地面高程3 971 ~ 4 009 m。地表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局部夹碎块石及漂卵石。场地及其周边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有季节性冲沟。场地地层结构简单,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好,场地稳定性好,场地类别为Ⅲ类; 场区内地表排水条件较好; 场地建筑适宜程度属建筑适宜区。场区内砂砾石层承载力较高,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根据初步的地质评价报告,4处居民点场地地质稳定或基本稳定,未发现明显不良地质现象,均能满足建房要求。

c. 生态环境。经初步调查,4处移民安置点占地范围均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域,也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分布,移民安置点动植物分布状况大体上与工程区域相似,均为区域常见种类等。移民安置工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d. 水源条件。新址建设场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现居民采取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为泉水,存在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指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的问题,需杀菌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由于地表水水量有限,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规划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供水流程为地下水→潜水泵→净水消毒设备→无塔压力罐→给水管网→用户。各个居民点设置一套消毒装置,地下水经净水消毒设备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后,再输送给用户使用。因此,生活用水均能满足移民安置需求,且与安置前相比,生活用水由原来的分散取水改为集中供水,水质和水量更有保障。

e. 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居民点建设坚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原则,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项目。移民安置考虑了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建成后可满足安置点的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等要求。另外,将配置卫生所、村委会、文化站和晒场等设施,方便移民的日常生活。

f. 民族习惯。本工程移民安置点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安置点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建房复建过程中也以移民意愿为主,自主选择户型、楼高后,单独为其设计和实施。对于宗教信仰的延续,业主同时与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搬迁群众与搬迁地宗教信仰习惯进行了调查,经调查,“经实地调研该区域信教群众与其他信教群众不存在因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风问题的各种矛盾”。因此,移民安置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会产生由于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

3. 1. 2 评价方法

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中Q1为集中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值,i为第i个指标,n为评价指标数,X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指标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安置点的现状调查,分别赋予各单项指标评分值并考虑各指标评分后的综合权重计算综合评分值,给出综合判别移民安置点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结论。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分级见表1。

3. 1. 3 评价结果

各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安置点中,其中3个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为三级( 较适宜) ,综合得分分别为82. 5、84. 0和82. 0,1个安置点为二级( 适宜) ,综合得分为85. 5。可见,本工程各移民安置点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安置点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土地、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看,总体上选址可行。

3. 2 生产安置适宜性分析

库区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安置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后靠安置都在本村内调整或开发宜耕土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基本与移民前一致,因此,主要对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移民安置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另一方面,安置区二、三产业较少,选择种植业安置相对稳定、合理、有保障。此外,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工程移民的安置方式考虑农牧业安置,暂不考虑养老保险、自谋出路等安置方式。

3. 2. 1 评价指标的建立

安置区生产开发的适宜性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3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2个指标。坡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禁止开垦25°以上的荒坡地; 对于25°以下开垦的荒坡地应满足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类型: 以不破坏天然林、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不破坏当地生态稳定性为原则,选择的农村土地生产安置地植被为荒地、枯木层和灌木层,不会破坏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

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条件和水量2个指标。光热条件: 光照和热量条件是决定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的重要因子。水量: 用降水量来衡量,年平均降水量较多,水分越充足,作物生长较好,生产力较高。对于本工程移民安置来说气候条件在区域内变化较小,可不作为主要考虑指标。

土地质量包括耕作层厚度和土地肥力2个指标。耕作层厚度: 农作物生存所要求的土层厚度。宜农土地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得低于15cm。土地肥力主要是指适应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各种元素的成分组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指标体系见表2。

3. 2. 2 评价方法

依据“相似剔除”原则,由于移民生产安置区的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基本接近,因此在分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性时,重点对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进行分析。根据适宜度指标建立模糊函数方程,对区域内的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采用等权重值进行叠加,计算公式为

式中: F为适宜度总分值; Fi为各指标的给定分值;Wi为权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分别取0. 35、0. 35和0. 3; i为指标数。

当总分值大于0. 70为较适宜,0. 70 ~ 0. 50为中度适宜,0. 40 ~ 0. 10为一般适宜,0. 1以下为不适宜。

3. 2. 3 生产开发适宜性总体评价

安置区地形为毗邻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形宽缓,地形坡度均在5°以下。根据现场勘查和室内化验,灌区内土质多为砂壤土和粘壤土,土层在较厚,由于长时间的耕种和人为检除表土石块,耕层砾石含量明显降低( 一般小于10% ) ,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变好,宜种性强。

由于海拔高、灌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阳光能量损失少、太阳辐射强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水热同季,水热的日差较大。每年6 ~ 9月份是全年热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植物高温生长期,形成了雨热同步的变化规律。雨热同步可使有限的降水量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降水和气温的日变化十分明显,夜雨昼晴,夜雨率达80% 以上,平均日温差达15. 9℃。白天升温植物同化作用强,夜雨降温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利用上述模糊函数进行评价,各个安置点综合评价值0. 68 ~ 0. 72,属中度适宜 ~ 较适宜,作为本工程移民生产安置地是合适的。

3. 3 移民生活生产水平预测

用地规模: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宅基地按户布置,每户宅基 地标准分 为350 m2/ 户和400 m2/ 户两种,能够满足移民安置规划目标的要求。

生活用电和生活用水: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搬迁后农村移民用电保证率和人畜安全用水保证率为100% ,较搬迁前有明显改善。

移民居住环境质量: 移民搬迁安置后,集中居民点房屋、水、电、路、通信、绿化、服务设施等设施将统一规划且得到保障,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移民安置区紧邻318国道,移民出行、上学、就医等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综上,移民安置后能够保障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4 结 论

本文以某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为例,通过对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与评价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主要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削减了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5],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安全,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适宜性

参考文献

[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材料汇编[R].南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2009.

[2]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某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3.

[3]贾永飞,施国庆,王慧娟.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评价研究:以云南省糯札渡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8-54.

上一篇:小学生管理下一篇: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