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2024-09-04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精选8篇)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篇1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张国栋谭静池李玲

内容摘要: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移民搬迁;百姓致富;

配套措施 中團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794(2013)10“0025-03 陕南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这一战略决策将为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3市64万农户、240万人口,走出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开启富足安全的新生活揭开历史新篇章,对推进陕南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进下,近年来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成绩突出,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总结和解决。为此,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査总队就移民搬迁工作政策实施情况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一、移民搬迁有序推进,惠民实效^步显现

1.移民搬迁目标明确。

陕南移民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指导方针,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分别有向城镇迁移、向移民新村迁移、小村并大村迁移、自主分散迁移4种移民方式,既有建好的安置房供移民户选择,也有划拨好的宅基地供移民自建。

2.移民搬迁与地方经济建设统筹。

陕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国”文化闻名遐迩,秦巴山区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氧吧”美誉,以及“一江清水送北京”,都促使陕南经济地位提升。但是由于平原少、山地多,地理环境复杂,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居住在山区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是基于扬优避害,在整合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地域经济水平。汉中市以“油菜花节”、”柑橘园”为媒介,安置搬迁移民落户新建旅游景区,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安康市以茶叶、山菌、中草药种植和经营为基础,安置移民落户中心村和新集镇,充分发挥特色种植基地的优势;商洛市以支柱产业和新矿区建设为手段,安排移民落户城镇,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不足,另一方面解决移民就业。

3.移民搬迁进展顺利。

2011年,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开工建设安置点742个,落实了 6万户、24万人的移民安置;2012年,再开工981个建设项目,落实了 8万户、29.5万人搬迁;2013年,3市将继续完成6万户22.8万人的搬迁和安置。3年中,3市共计完成和计划完成移民搬迁20万户76.3万人,占“十二五”移民搬迁规划的53%,占10年规划的32%。

4.移民搬迁使城镇化率显著提升。

移民搬迁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的移民搬迁工程,使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下降80%和70%,使安康、商洛、汉中3市的城镇化率分别提高4.7%、2%和1.7%。

二、搬迁移民生活改善,生产方式明显转变 1.移民生活方式发生明显转变。

移民安置点或为新建居民小区或集镇,或为规模较大旳城镇或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条件良好,医务所、幼儿园符合城镇建设标准,生活便利,物质齐备。移民生活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由贫穷向小康旳突破和迈进。

2.移民生产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由单纯依靠耕地生存向务工和发展二、三产业转变。

搬迁后,多数移民种地、打工两不误,有的忙时务农闲时务工,有的务工为主兼顾务农,有的专职务工或转行经营,生产方式多样,劳动强度降低,收入显著提高。各地政府也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务工,扶持移民户发展专业种植和经营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三产服务业,为移民后续生存创造了条件。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是略阳县的”西部粮仓”。镇中心距县城18公里,总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8个村,1个居委会,75个村民小组,3776户1.37万人,2011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905元。徐家坪镇境内山大沟深江三河沿线及67个地质灾害点的群众饱受灾害威胁,政府没少出钱,群众没少出力,日子却越过越穷。2011年,该镇以移民搬迁为契机,将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农民进城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立规划,建机制,严政策,重管理,向荒滩要建设用地,多渠道筹谋资金,顺利完成了一、二期小城镇建设,先后安置搬迁群众157户和商业住户50户,新增集镇人口 1200人。新建集镇商铺、幼儿园、医务所等公共设施均按最新城镇建设标准建设,为搬迁移民“稳得住”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同时,集镇建设规划划拨38亩建设用地,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富余劳动力做好了筹划,为搬迁群众“能致富”创造了基础条件。2012年,徐家评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9元,较2011年度增长20.2%。

三、统筹资金难度较大,协调用地相对囷难 1.搬迁资金紧缺影响“搬得出”。

首先是县级财政筹款压力夫。商洛市规划十年搬迁安置71.8万人,建房投资需要180亿元,移民户补贴需要54亿元,按政策预算,省级财政需承担117亿元,市、县财政需落实配套资金45亿元。随着物价、工价的快速上涨,建设成本不断增加,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柞水县为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搬迁提供免费住房,对分散安置户实行补助资金3万元,对集中安置户补助4万元,对上楼安置户补助4.5万元,但省市财政平均每户只能补助1.44万元,不足部分需县财政全额承担,全县每年需筹措5000万元用于补贴移民户;除搬迁补助外,县财政同时还要承担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压力大。

其次是移民户自筹资金负担重。汉中市略阳县2011—2012年完成移民搬迁2514户,共投入资金3.49亿元,其中政府筹资1.77亿元,农户自筹1.7亿元,农户自筹占近一半。目前建好的安置房和规划的安置点宅基地也主要用于满足能拿出买房、建房资金的移民户。略阳县移民购房需4万~6万元,建房需8万~10万元,对于大多数处于年收入不足4000元平均线下的搬迁户,无疑是巨额开支。城固县移民安置点多在平原地区,移民购房需15万元,建房需7万~9万元,建房的移民户还要向村上交5万元宅基地费和建房设计费;移民户完成购房、建房并入住后,方能领到每户3万元的移民补贴;许多移民户因购房、建房背负了债务。据估算,约有1/3的移民户无力负担自筹款。虽然移民搬迁政策对特困户采取无偿安置,但特困户由于缺乏劳力和技术,搬迁后生活难以为继,因而大多搬迁意愿不强烈。

2.土地资源紧缺难住“稳得住”。

—是安置建房用地紧缺。陕南移民搬迁240万人,超过3个市总人口的1/4,需要1亿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安置移民。2011年省国土厅计划安排的6000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用地指标,与实际安排6万户所需1.2万亩的建设用地要求相差一倍。集中安置地通常要选择在较为开阔的地带,而3市处于秦巴山脉之间,平地资源缺少。安康市所辖的一区九县,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新区,由于各市县近年来积极发展产业化建设,产业投资项目已占用了相当多的建设用地,移民用地选址愈加困难,安置建房征地和调地难度加大。

二是安置点农业用地也极为紧缺,近4成的移民户对失去土地后旳生活顾虑重重。许多搬迁户在山里还有几亩薄田,自产自用,口粮尚有保障;搬迁后,迁出地的原承包地退耕还林或路远难耕种,迁入地的农户又不愿意将承包地调剂给搬迁户,搬迁户生产用地成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难点。

3.就业增收渠道狭窄制约“能致富“。

山大沟深平地少,产业园区和工厂企业分布不均,旅游产业欠发达,是陕南贫困县的共同特点。陕南3市28个县(区)中有21个厲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稳得住、能致富”是移民搬迁工作中最难的问题。目前,移民户“搬得出”尚可解决,但移民户拓宽增收渠道则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多。有的失地移民,外出打工无技术,就地经营无门路,收入无来源,生活质量下降;有的移民不能适应城市生活,收入不稳定,先后返回原居住地;最为普遍的是年轻的一琴搬出了大山打工为生,家中的老人仍留在原居住地,坚守着最后的土地。

四、建议

1.关注贫困户和老年人搬迁安置。

移民搬迁对象有3成以上是贫困户和老年人,他们无力承担搬迁成本。建议相关部门按照贫困户的实际和特点,制定不同旳帮扶政策和措施。一是以出租安置房的形式,采取先租房搬迁再逐步付款购房定居;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搬迁户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三是筹集门面房出售资金,通过政府回购、市场化拍卖等形式筹措资金,用于补贴经济条件较差的移民户。

2.杜绝搬迁房空置。

年轻人进城打工租房住,年纪大的人不愿意搬迁,这是导致搬迁房空置率较高的原因。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和搬迁移民需求,及时调整搬迁安置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强化措施落实移民搬迁任务,动员有条件搬迁的移民尽快完成搬迁;另外在搬迁实施过程中,灵活制定政策,将部分空置房出租给有搬迁愿望但资金不足的移民户,减少资源闲置。

3.为搬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帮扶致富。

首先在现有条件下保障搬迁移民的短期生活,达到生产活动不中断、收入水平不降低。对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可在企业进行就业安置;对愿意经商的,鼓励并安排优先进入镇、县城创业或自行择业;对有能力自愿到外地城市落户的,发给其移民搬迁补助。其次,以产业发展巩固移民搬迁成果,为移民培植商务、劳务、服务类等”无土产业’’,一方面通过开办企业解决移民就业,一方面依靠移民搬迁解决企业用工,形成互补双赢。再次,针对不愿意离开农业耕种的移民户,可就近在本村组或交通条件较好的原承包地进行有土安置,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优势产业,以“公司+协会+农会”的发展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最后,鼓励并支持移民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分享增值收益,拓宽增收渠道。

4.不断完善搬迁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确保移民住房安置、生活补贴、就业安置、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移民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拓宽服务功能,衔接搬迁群众的户籍、社保、医保服务,加快民政救助、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的对接;三是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参照城市社区管理规范管理集中安置小区,让移民户切实感受和适应、融入城市(镇)生活。

作者简介: 张国栋,男,198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本科,现为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学。

谭静池,女,1987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统计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为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与管理。

李玲,女,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与管理。

"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篇2

据了解,安康、汉中和商洛三市是我省山洪和地质灾害主要的群发区和危害地带,特别是去年曾发生多次特大洪涝和地质灾害,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损失。为从根本上解除山区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决心在未来10年内,对陕南地区实施避灾移民搬迁:3市的28个县(区)将搬迁60万户240万人,超过三市总人口的1/4,预计所需资金1100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不仅搬迁群众翘首期待,陕南三市各级政府也在观望。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陕南移民搬迁会议,想方设法筹措资金。5月6日,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与三市政府签订了今年移民搬迁安置目标责任书,省长赵正永和副省长江泽林还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6月9日,省政府又在商洛市挂牌成立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7月1日,省政府下发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省财政厅随即出台了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省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集中安置:对于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根据其家庭人口情况每户按30—50平方米建房标准,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对于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统一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对其他集中安置群众住房标准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确定,以户为单位,选择三种户型,即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也可根据群众意愿选择,最大不超过125平方米)。安置户按不同户型分别负担建房资金,选择60平方米自筹1万元、选择80平方米自筹2.5万元、选择100平方米自筹4万元(超过100平方米以上部分费用由安置户负担);除自筹资金外,财政再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省和市县各负担50%;剩余建房资金通过整合相关专项资金、争取中央支持、土地增值收入及其他社会投入等筹措解决。相关专项资金仍由各部门会同省财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下达各市县,具体由县级实行整合。分散安置:对分散安置群众根据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参照集中安置的建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分散安置户的建房资金,财政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省和市县各负担50%,剩余建房资金全部由安置户自筹。

“如果没有公共财政对搬迁户建房进行补助,凭搬迁群众的经济状况,根本无法实现搬迁安居。”指着一栋栋建设中的移民搬迁安置楼,双星村五组村民杨承钢对记者说,他家住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上,去年“7.18”洪涝和山洪泥石流,造成80%的山体滑坡,家里2间房屋全都倒塌,几分农田也不复存在,一家4口人至今在镇上租房住,靠打工生活。正当他感到生活绝望时,省上实施了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按照补贴政策,他凑了3万元,贷款2万元,享受省财政补助3万元,选择了安置点90平方米住房。“我由衷地感激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政策!”杨承钢如是说。

“一想到年底就可搬迁新房,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搬迁村民陈卫,常年在广州打工。她告诉记者,她家5口人4间老房是上辈盖的。如今,山体就紧紧顶着她家老房的墙体,墙体用木棒死死顶着,但随时有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的危险,提心吊胆的一家人早已不敢居住,也是租房住。按照省上出台移民搬迁政策,她自筹7—8万元,加上省财政补助3万元,选了一个120平方米的大户型。

“双星村有643户村民,需搬迁安置的有378户,第一批年底搬迁群众127户。许多农户的房子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土木结构房,且多在海拔700米甚至上千米的山上。每逢下雨,村干部就要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避险撤离。去年“7.18”洪涝灾害,摧毁了全村80%群众的农田。”双星村村支书王佑发说,搬迁群众绝大多数是贫困户,如果没有省财政的大力支持,只靠群众自己,移民搬迁只能是个梦想。目前,双星村今年将要搬迁的群众,均选择了自己能承受的住房面积并交付了房款。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篇3

摘要:白于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陕北地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目前已经开展大约四年的时间,涉及搬迁居民39.2万人。本文通过分析和调查这一大惠民工程推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出更加完善的、更具有适应性的举措。

关键词:移民搬迁;惠民政策;移民安置

陕北白于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的重要部分。该项工程有利于推进陕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富民强省。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对白于山区39.2万贫困群众进行搬迁安置,预期十年。在“十二五”期间将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1]然而此项工程建设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移民类型多样,所需投资大,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的背景研究

白于山区地跨陕北榆林和延安两市,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长期阻碍了陕北脱贫致富的进程。农业总人口80.2万人。白于山阻挡了南来的温热气流,使得该地区干旱少雨,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9倍,地表水资源紧缺,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且多为危害身体健康的高氟水和苦咸水。

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以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来算贫困面广,8个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鉴于此,走出环境恶劣的深山区 、开启富足安全的新生活都需要移民搬迁作为新出路。

2.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取得的成就

2.1 移民生活方式改善明显。移民安置点多数为集镇、规模较大的城镇或中心村以及新建居民小区。这些居民集聚区,基础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物资丰富。移民生活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由贫穷向富足的迈进。

2.2 移民生产方式改善明显。务工养家和发展第二、三产业转变为主要生产方式,搬迁后多数移民种地务工两不误。既有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农民,又有务工为主兼顾务农的,有的则专职务工或者转而从事经营行业。总之生产方式多样,劳动强度明显降低,移民收入明显增加。当地地政府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支持移民发展专业种植和经营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服务业。

2.3 移民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民新村规划合理科学、功能齐备,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着卫生健康的方向转变。社会观念和生活观念改变很大,以前很多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现在各个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积极参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寻找致富门路。出现了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4 合理治理和开发利用迁出地。移民搬迁后迁出地出现了大规模的闲置,政府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迁出地的发展和利用做出了合理的规划。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和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了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不动摇地坚持封山禁牧的政策,退耕还林还草,大面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

3.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紧缺,农民耕地减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集中安置地非常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县城人口较多。统一征用土地是集中安置移民搬迁的一大困难。部分地区的搬迁只能解决住房问题,导致了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迁。因为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的增收更加缓慢。

3.2 土地审批程序复杂,产权政策不明确。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比较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程序多,没有土地批复就不能动工,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开展。搬迁后的房屋产权,迁出地的土地所有权等没有明确的规定。

3.3 搬迁安置资金紧缺。物价、工价的持续飞涨,增加了建设成本,县级政府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除了搬迁补助,县财政还要负责集中安置点的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压力大。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低收入群体,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4 移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不愿放弃已经发展成规模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原来凭借土地的补贴,例如退耕还林、草、粮食直补等随搬迁离开而没有,使农户不愿承担经济损失;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兴趣,情感上不愿离开故土。部分农民习惯了农村的平房或窑洞,总觉得住楼房会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办法饲养家禽。

4.关于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的意见和建议

4.1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政策安民心。当地政府应灵活运用资源等优势,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民无法按期支付自筹资金,政府可以将房子作抵押,每户贷款3-5百万元,逐年偿还,减轻群众的生活压力。政策应该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做到让广大群众踏实放心。耐心解释好群众有异议的问题,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和增强对拆迁户的优惠待遇,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差于城镇居民的标准。

4.2 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不断调整政策和方法。把工作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资金、住房、就业等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了解已搬迁人员的生活状态,未搬迁人员的搬迁意愿,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住房结构。绝大多数农民都关心土地问题,而部分地区的搬迁却只能解决住房问题,农民多数依赖土地生存,这方面的不合理导致了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迁。村民们觉得市政府应统筹规划,可以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造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农民有地种才能安心生活。

4.3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各地都应全面结合地实际,齐抓共管,做好本职工作,切不可为了政绩搞一些形象工程,把民生问题放在脑后。要实现稳扎稳打,为人民办实事,办大事。在土地审批、建房、资金、等方面各部门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不推诿,的的确确为老百姓办实事。

4.4对于迁出群众的安置工作要做到全面。为了使得迁出群众能安心、放心地生活,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现实困难,处理好生活和生存的各项安置任务。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应加快脚步,当前农村人口转向城市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户口很难落在城市,所以子女上学、医保等落实困难,致使了很大一批村民不愿意进城。

5.结束语

通过调查分析,陕北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工程,在各级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推行的十分顺利,成绩显著。在发现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后,我们不断地调整策略,了解民情,争取做到每一份工作都表达民意。在不断地调查和调整中逐步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让这一项惠民工程实现划时代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怡.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再调查:穷帽子能否摘掉[N].陕西日报,2012-4-22

[2]王维博.陕西拟十年移民近280 万人[ N].中国新闻周刊, 2011-06-21.

[3]郭一江, 韩宏. 告别灾害 陕南大移民 [ N ] . 文汇报, 2011 -02 -25.

[4]陕西人民政府. 201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R]. 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14 - 01-14.

陕南移民搬迁后期产业扶持规划 篇4

自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实施以来,我镇建设了2各移民安臵点。按照文件要求我镇10年任务***户***人。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落后,普遍存在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为帮助移民户脱贫致富,促进移民安臵区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县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落实后期扶持政策的指导思想、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大农村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加快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使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着力解决农村移民贫困问题,加快移民安臵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增加移民收入,不断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到2015年,全面解决移民户温饱问题,移民安臵区耕地灌溉率达到更高的水平,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户通电率达到100%,村村通公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进实用技能培训,农村移民富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就业,建立和完善村级医疗点。

二、落实后期扶持政策的措施和方法

(一)扶持范围及对象

后期扶持范围为我镇陕南移民搬迁户。对于没有土地的、生活在贫困线的搬迁户,更要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

(二)扶持标准和期限

1.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户按其产业规模给予一定的补助。

2.扶持期限。对2011年6月30日后搬迁安臵户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根据实际情况扶持到脱贫。

(三)编制规划

编制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在陕南移民搬迁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后,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陕南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在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中,明确资金发放到个人和实施项目扶持的具体办法。编制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的确定要坚持民主程序,尊重和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落实后期扶持政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陕南移民搬迁后期扶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加强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后期扶持工作领导,镇政府已成立****陕南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镇陕南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部门协作,严肃工作纪律。陕南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将陕南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作为一项廉政工程、阳光工程、群众满意工程来抓。认真履行职责,严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政策,确保政令畅通。做到“六不准”不准弄虚作假,不准自行其是、违背政策解答,不准推诿扯皮、贻误工作,不准遇到突发事件临阵退缩,不准漠视群众诉求、伤害群众感情,不准滞留、挤占、截留、挪用扶持资金。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在制订和完善****陕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从镇到村逐级开展人员培训,做到工作人员“五明白”,即“明白工作纪律、明白政策内容、明白服务对象、明白自身职责、明白方法步骤”;政策贯彻落实“四统一”,即“口径统一、解释统一、时间统一、程序统一”;做到相关政策法规随身带,随时学,坚持一种声音,一把尺子,确保陕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宣传、解释不变形,执行不走样。

(四)充分发挥移民村级组织作用,鼓励移民自力更生。解决移民问题,既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也需要移民自身努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移民劳动力转移步伐;通过帮扶与移民和移民村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使移民和移民村群众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加强移民安臵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移民为开创美好新生活而奋斗。

(五)维护社会稳定,作好应急预案。陕南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要耐心做好移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倾听移民群众的意见,做好移民信访工作,及时受理涉及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举报投诉。维稳小组要随时排查,针对不稳定因素提出解决工作方案,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为迅速妥善处理在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小组应编制移民突发性事件处臵工作预案,建立行动迅速、协调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落实应对措施,确保社会稳定。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篇5

陕政办发 〔2011〕6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二章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三章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第四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第五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篇6

近年来,柞水县紧紧围绕“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举措,全力推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切实解决山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问题。

一是健全机制,明确主体责任。把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解决问题。推行县级领导及部门包抓制度,并建立了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和集中办公制度,出台了陕南移民搬迁资金筹措办法、考核验收办法、奖惩办法,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督办事项,采取旬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等方式,推动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安置。在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结合县情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在集中安置点选址、房屋风格设计上,按照“三高三避五靠近”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和“注重实效、适当超前”的原则,认真评估、合理选址、特色设计。在安置搬迁对象时,坚持“三为主”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就近在中心村安置,让其继续以耕种为业;对有手艺、会经商的群众,引导进入集镇安置;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众,引导其到县城安置,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有利发展,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三是坚持原则,严格对象审核。制定了《柞水县陕南移民搬迁对象审核审批工作要求》,严格做到村、镇、县三级公示,对各镇上报的分散安置对象按照“八审慎”原则逐户审核,即以分散安置名义在新老城区购置商品房的审慎审查;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的直系亲属审慎审查;分散安置户原住房没有及时拆除复垦的审慎审查;分散安置户突击分家的审慎审查;不举家搬迁的审慎审查;分散安置属婚迁的审慎审查;父母与子女原未共同生活,父母(或子女)现迁居到子女(或父母)的审慎审查;购买危房或购买陈旧房屋未装修的审慎审查。

四是集聚力量,狠抓工作推进。在工作推进中,县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拿在手上,经常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分管责任人身体力行,主动督促检查抓推进;县移民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认真协调抓落实;县直相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简化手续,主动服务,快速办理,全力支持,形成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整体合力。

五是筹措资金,落实配套政策。把移民搬迁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搬迁计划和资金配套比例,足额配套建房补助资金。把移民搬迁安置与工赈移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民进城落户项目相结合,解决建房资金不足难题。坚持财力集中使用,全面整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重点村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资金,用于安置点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与省搬迁公司协调对接,折借项目前期建设资金,保证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工程顺利推进。

六是规范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出台了《柞水县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上规范管理,推进项目实施。在项目手续管理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项目立项审批和备案程序。在工程建设管理上,认真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达到相关标准。制定了《柞水县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管理办法》,对移民资金实行专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拨付实行“三长会签”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篇7

1 丹凤县移民搬迁概况

丹凤县属于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管辖区,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 因县城襟带丹江, 背依凤冠山而得名, 县城距省会西安170 km, 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和312国道东西贯通全境。全县辖16个镇208个村 (社区) 1 823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30.2万人, 总面积2 438 km2, 有耕地1.53万hm2, 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县。丹凤县也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的重点县。本着“迁的出, 稳得住, 能致富”的总原则,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搬迁计划。2011—2020年, 全县规划陕南移民搬迁2.36万户, 9.32万人, 辖区16个镇都存在需要搬迁居民, 规划用地366.67 hm2, 项目总投资27亿元。截至目前, 在优惠政策及农户近年来经济收入提高的作用下, 已有2 100多户农民顺利迁出, 住上了宽敞舒适、整洁明亮的移民安置房。然而据实地调查发现, 农户迁出后除了住房、吃水、用电等生活条件改善外, 经济条件未得到显著改善, 甚至在远离耕地后, 导致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户日常生活陷入困境。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阻碍了移民工作的进程, 而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移民区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也是移民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后续产业问题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出现移民返贫问题。因此, 后续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它是解决长期生计和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推动陕南移民继续的基础, 也是改变陕南地区贫困面貌的最优渠道。

2 丹凤县移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2.1.1 旅游资源开发滞后。

丹凤县历史文化深厚, 有各类文物231处, 尤以汉“四皓墓”、金代“二郎庙”、清“船帮会馆”、“武关要塞”等人文景观出名。当地地形崎岖, 气候条件优良, 森林覆盖率很高, 生态环境优越,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 仅优良级 (3~5级) 旅游资源单体就有10处[7], 而目前A级景区只有2个3A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小, 旅游业发展落后。

2.1.2 水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丹凤县境内的“一江三河” (即丹江、武关河、老君河、银花河) 开发潜力较大。如今丹凤县只有几个小型水库, 利用的规模小, 没有使水资源在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方面发挥其最大利用价值。

2.1.3 没能发挥林特产资源优势。

丹凤县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经济林种类繁多, 林特产品资源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 约1 000余种, 山中核桃、板栗、柿子等经济林种成片分布, 各种木材、竹材广泛分布。包括山茱萸、天麻、五味子在内的250余种药材分布广泛, 木耳、香菇等菌类产品数量可观。可是, 由于技术、资金的限制, 林特产资源的开发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对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小。

2.1.4 矿产资源开发中科技含量低。

全县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8种, 储量较大的有铁、铜、锑、钒、铀、石墨、云母、石灰石、硅线石等。产地遍布全县各个乡镇。特别是铁矿, 储量30万t左右, 现已建成日处理50 t原矿, 年产1万t精粉, 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 技术因素的限制, 导致矿产的开发利用过于粗放, 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 不利于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2.2 移民经济发展方式落后

2.2.1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丹凤县经济粗放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 生产管理比较落后, 尽管强调高投入, 但结果却是低产出、低效益。目前在丹凤县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特点,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 只在山间的河道两岸有小面积的平坦土地, 其余都是险峻的石头山。然而就整个丹凤县来说,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现实情况下, 可耕种的土地非常少, 大型的现代机械难以在此得到应用。在有限的土地条件下, 由于移民搬迁的实施, 青年人外出务工, 家中土地留给老人或将土地撂荒, 虽然有许多人从事农业生产, 有肥料的大量投入, 可技术和管理都很落后。又因为当地水利设施不完善, 农业发展靠天吃饭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且处于季风气候区, 旱涝频发, 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低下。特别是此地特产的生产, 例如菌类的开发活动中繁琐的种植和收获都是纯手工进行的, 周期长, 投入的成本、劳动力甚多, 见效却很慢, 生产效率非常低。此外, 经过之前的移民所形成的肉鸡、肉猪的集中饲养, 初具规模, 传统的饲养法只是单纯的通过加大饲料量来提高畜种数量和质量, 而没有考虑到畜种的改良才是治本之策。农业经济发展粗放难以适应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

2.2.2 生产方式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丹凤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各类农业收入, 和农民工的劳动力输出 (即外出务工) 。丹凤县大约有50%的农民在外务工, 青壮年农民移民后到达新的移民点远离自家土地, 无法务农而成为剩余劳动力, 又没有一技之长, 只好外出务工, 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重工业发展落后, 县上仅有的几家工厂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而缺乏活力, 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在丹江漂流劳动下的服务业还不成熟, 经济贡献小且第三产业所对应的各行各业发展都很缓慢。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第二、三产业发展很差, 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战略缺失

21世纪企业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品牌具有象征性, 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和产品, 通过好的产品的成功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并可凭借此品牌实现其他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具有持久性, 它表现在树立和维护一个品牌往往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但品牌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品牌效应也会比较长久;营利性, 由于优秀品牌本身就是对客户的保证, 它是一种信誉, 可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8]。当地农产品缺乏品牌, 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式经营, 小规模种植然后在集市上售出, 这样周而复始, 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难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收入。即便是优秀的农产品如果没有营销战略作为后盾, 不依靠品牌的力量, 市场竞争力也较低。

2.4 高端人才匮乏的同时大量普通劳动力剩余

丹凤县地处偏僻的秦岭山区, 经济和教育事业落后, 缺乏高素质人才。加之工作条件以及待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使得本地区人才流失, 又无法吸引外地人才的到来。此外, 当地青壮年农民移民后远离土地, 成为剩余劳动力, 可他们接受教育有限, 缺乏基本劳动技能, 当地一些工厂、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业岗位。因此, 他们去往杭州、延安、榆林、新疆等地打工, 在工矿企业、收棉企业部门或服务行业, 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很难在大城市立足。

3 进一步促进丹凤县移民经济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发挥资源的经济价值

3.1.1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丹凤县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和人文资源组合状况良好;距离古都西安大约170km, 驱车约3 h即可到达, 因此丹凤县拥有广大旅游的客源市场;而且312国道、沪陕高速和西合铁路横贯全境, 交通非常便利。可是, 与旅游业所配套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应加快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发展星级大酒店、特色餐饮服务业、旅游纪念品等旅游硬件。特别要深挖和发展丹凤县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商业街, 研发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 提高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效益[9]。同时应该加强宣传其优秀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力度, 让在丹凤以外的人们知道丹凤的独特景观, 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丹凤旅游、休闲度假、学习考察, 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1.2 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丹凤县水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应该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 兴修更多更大型的水利设施, 提高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使得水资源在防洪、灌溉农田、发电、养殖水产品、旅游等方面展现其独具特色的功能。人们将会在防灾减灾、农作物产量提升、水产品收入和旅游经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1.3 加快林特产品深加工的规模。

陕南移民搬迁使得丹凤县大量的农民脱离土地, 移民后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 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 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优化人力资源, 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同时又聚集人气, 发挥人口聚集效应[10]。促进林特产开发项目形成规模效应, 减少原产品向外输出, 可以对林特产深加工, 延长其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 将本地特色产品核桃加工成高质量、高营养的饮料;将各种中药制成美容保健品;将香菇、木耳等菌类产品生产成为高端的食品投向市场。同时, 政府应给予当地经济产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的投入力度, 并帮助群众疏通市场渠道, 进一步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还能带动搬迁对象的就业, 使移民在移民点稳定下来。

3.1.4 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支持。

在合理利用当地矿产资源的基础上, 大力扶持工矿企业的发展。具体应该立足当地特有的矿产资源, 坚持以科技开发为原则, 不断降低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 拓展资源利用深度。利用节能减排的高科技, 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由粗放型转化为节能型。这不仅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也适应了资源型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样当地移民既可以获得劳动岗位, 又可以收获经济效益, 改善生活水平。

3.2 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型经济模式的形成

集约型经济主要体现在高技术水平、产品高附加值、企业的精细管理, 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这就要求通过人才培训普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农业科技扶持措施。例如, 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完善水利设施, 提倡使用绿色环保肥力强的生物肥;为农民提供农机补助和技术指导;将移民后撂荒的土地承包给部分农民, 让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精细合理经营。这样不仅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也增加土地利用的科技含量, 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利用率, 促进土地更高经济价值的形成。同时, 合理进行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形成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样农民可以向专业人才求助, 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解决作物种植中和牲畜的养殖、畜种的改良过程的问题,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从而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3 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大背景下, 移民区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紧抓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机遇, 迎接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丹凤县优化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促进农民经济稳定增收, 改善生活水平。工业方面, 在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 扶持重工业的大发展, 同时, 让农副产品的产业化促进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 在丹凤县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旅游业为依托, 全面发展服务业, 繁荣旅游业, 提高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让旅游业在丹凤县经济发展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只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是合理的经济结构。这样不仅合理地调节了经济结构, 又突出了区域特色, 减少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向, 而且有力地改善了移民后移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促进后续的移民活动顺利进行, 减小了移民阻力。

3.4 大力发展品牌营销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 以品牌输出为核心, 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培养有地区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和良好营销团队的建立, 发挥品牌营销的象征性、持久性和营利性的功能, 使区域农产品像紫阳县的富硒茶一样打入市场, 提高市场竞争力, 使当地移民富裕起来。

3.5 科技教育工作和农民工培训机制同步并举

移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教育的支撑, 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因此, 该地区需要切实落实国家教育方针, 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 高薪聘请优秀教师, 全面完善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 为当地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 为当地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次, 当地的用人单位要改善用工环境, 提高待遇, 不但使本地人才留下来, 又增强了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最后, 全县必须健全农民工就业培训机制, 普及经济文化知识, 更新移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可以增强移民群众劳动致富的本领, 提高就业能力, 与当地的工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使移民群众在当地就业, 让他们稳定下来, 使陕南移民工程更有价值。

4 结语

总之, 丹凤县移民区经济目前发展的最有利途径是有效利用当地资源, 发挥资源优势, 形成自己的产业特点, 并围绕它形成相关的产业链。而农业生产集约化模式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品牌战略的实施、科技教育工作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进一步完善, 将是丹凤县移民经济最终趋于稳定、繁荣的必由之路。只有使移民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大发展大繁荣, 才能使“稳得住, 能致富”目标最终贯彻, 从而使得陕南移民工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段跃芳.创新水库移民补偿与安置模式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5 (1) :12-16.

[2]东梅.生态移民与农民收入——基于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3) :48-58.

[3]曹钰.移民边缘化风险及其对策研究——以失地农民为例[J].经济论坛, 2008 (20) :135-137.

[4]冯明放.陕南移民搬迁当前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1) :202-203.

[5]冯亮, 彭洁.陕南移民搬迁应有系统的观点[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 (24) :17, 24.

[6]谭宇, 薛福根.恩施生态文明特区:库区移民家庭收入风险的来源与控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7 (3) :116-119.

[7]马耀峰, 宋保平, 赵振斌.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8]王水华.论品牌战略[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 2 (1) :40-44.

[9]冯明放, 彭洁.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1) :15482-15484.

移民搬迁是一项千古工程 篇8

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之年。

对安康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子龙来说,这是他从事扶贫工作近30年來滋味最复杂的一年。

10年,将279万人从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影响严重的地方搬迁出来,刘子龙用4个字来形容他对陕西移民搬迁政策的感受:特别畅快。

但是,挑战的严峻性也是不言而喻。“我参加工作几十年了,打了那么多大战役,不像今年这么难,这么累。”他说。

资金不到位,人员不到位,是刘子龙面临的最大困难。加之移民政策尚有诸多不明确之处,各种任务又纷至沓来,“搞得我们有时候一肚子火,一肚子委屈”,但是,分管市长一直陪着他们工作,他还能说什么呢?

今年1月,安康市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四、五个市长副市长担任组长副组长,还有四、五个主任副主任,但刘子龙想找能真正干活的却很难。“市上给了4个编制,我们也考察了,也选调了,但从5月到现在,人还没有调过来。”

事实上,1998年,刘子龙就开始参与安康市的扶贫移民试点工作。在紫阳和岚皋的大山深处,他发现那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一方水土根本养不了一方人。“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搬迁的方式,使群众脱离贫困。”

2010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让陕西省政府痛下决心。

刘子龙对此深有感悟:这次移民大搬迁是“一个生命工程”,也是“一次生存发展式的移民”,“是为了解决这部分农户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移民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此次移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远远小于为了国家大局而搬迁的三峡大移民。

自1998年至今,安康各类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危旧房改造等达10万户。刘子龙曾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这些年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采取有效的方式把一部分人搬出山,专心致志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就不会有现在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在他看来,这次整合资源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是彻底改善山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治本之策”。

下一步,刘子龙打算对每一个集中安置点进行指导;对县级干部进行案例式的、系统化的培训;制定一整套工作体系。在明年6月份之前,让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进入有序的状态。一切就绪后,他更渴望能静下心来,研究一些深层次的移民问题。毕竟,这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

“如果10年能够确实有效地解决安康88万人的移民问题,可以说在我们广大农村就将基本消除危房,农民的居住环境将有一个极大的改善,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至少提前30年。”刘子龙对安康移民搬迁工程的未来充满期待:“它将是一项千古工程。”

移民搬迁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

《新西部》:根据搬迁安置实施办法,偏远山区、贫困户应先安置下来,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什么有些地方好像是有钱的人先搬下来了,留在山上的都是老人和穷人?

刘子龙:老年人还在上面,孩子们出来了,这是一个社会的弊端问题。移民搬迁是以户为单位的,有些人家儿女下了山,甚至进了城,父母也就跟着去了;可也有的儿女不愿意和父母一起过,有的父母也是难离故土,不愿意跟着儿女去。各种情况都有,不能因此说移民政策有偏差。即使不搞移民大搬迁,仍然会有这种现象。

有钱的人先搬下来,在目前的状况下,我认为也只能这么做。这次移民搬迁首先是两优先:优先解决房子倒塌危及生命安全的那一部分住户:优先解决能搬得起的那一部分人。为什么耍采取这么一种办法呢?因为真正实施搬迁不能完全靠政府,政府也很难买得起这个单。移民搬迁是解决搬迁户本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政府不是主体,群众是主体。

政府应当采取的是一种引导、鼓励和补贴形式,而不能是大包大揽,所以肯定有一部分符合搬迁政策、家庭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人家先搬下来,我觉得是对的。

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无能为力,政府再采取其他办法安置。比如说特困户,补助就相对高一点,即使他一分钱也掏不出来,政府也必须要买单的。

大搬迁是一个人口的再布局

《新西部》:安康首批搬迁下来的是去年遭遇洪灾的避灾移民。他们现在的普遍心态是:搬迁造成巨额的债务。遭灾后失去土地,失去生活来源,对统建小区的工程质量也十分担忧,却没有一个反应问题的畅通的渠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子龙:我们在去年参与救灾搬迁的时候,一直也考虑这个问题,就是统规统建还是统规自建。我们在过去的扶贫移民当中没有要求统归统建,为什么7统归自建的好处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房子质量有保证,但如果统规统建,质量问题的确令人担心。这么大的面积,涉及88万人的安置,想要百分之百地把质量问题堵死,那谁也不敢做担保。

那为什么还要统规统建?第一个原因就是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减少土地的占用。说句良心话,这次移民大搬迁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把一部分地方仅有的一点儿好地好田占完。如果不采取单元房、多层房、统规统建的办法,让群众自建,那么88万人搬下来,将导致大量耕地流失,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已才采取统规统建。

《新西部》:此次搬迁也牵涉到村子的合并问题。和搬迁下来的灾民相比,土地被占的村民心里很不平衡,他们觉得自己“受灾没受益”,这中间充满矛盾。

刘子龙:很矛盾,这是一个矛盾之中的微妙博弈。这次移民大搬迁是一个人口的再布局和资源的再配置。就拿七堰村来说,占了新铺村一两百亩地,但七堰村下一步的发展,也能让新铺村的人受益,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会比过去好很多。

不能千篇一律叫农民进城

《新西部》:您也参与移民搬迁政策规划的讨论过程,从最初规划出台,到现在开始实施的过程中,作为基层管理部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刘子龙:我感觉我们的第一难是人,需要一批干部展开移民搬迁工作。

第二难是地方财政配套难。事实上,安康十个县有八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两个是省级贫困县,财政总收入仅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十左右,几乎全部靠的是转移支付来保运转、保发展。这次搬迂政策规定,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省政府的政策本意确实好,但我们市县两级的财力还没有达到那样一个承受能力。

第三难是实事求是难,也就是决策与实际相结合难。原来我们想的是保最困难的,兼顾一般的,对那些确实非搬不可的把政策给足,比如说五、六万元一户,全部由政府来买单,彻底解决这部分人的生

存问题。但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由于上层考虑得不够细,就给基层的操作带来困难。比如说60平方米的房子,让农民只掏1万,那么造价是多少,按什么标准来执行?一个平方是按1500元算,还是按1000元算?

第四个就是可持续发展难。山民搬下来以后,靠什么为生,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不能千篇一律叫农民进城进镇。在有一定土地的地方,农民有二分地种菜,只要勤劳,他一家一年都吃不完。如果进了城,他一年买菜至少也得三、四千元,再加上物业管理要交钱,水要交钱,垃圾处理要交钱,对一个农民来说,钱从何来?这样就会出现新的城市低保户,反倒给国家加重了一大笔负担,给城市的管理经营带来负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急了就要出问题。

搬迁资金是用药水煮了的钱

《新西部》:您觉得在国家层面,对陕西的移民搬迁应给予哪些支持?

刘子龙:主要是资金问题。如果说平均一户按6万元算的话,60万户就是360个亿,预算1000多个亿,真正解决问题有四、五百个亿也就可以了。我觉得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一年只要能支持15个亿到20个亿,省上一年拿出二、三十个亿,再通过一些项目的规划以及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移民搬迁工程就可以健康地运转起来。

《新西部》:移民搬迁涉及的资金量庞大,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监管?

刘子龙:截至目前,我们动工的工程占到全年总任务的70%。但是,现在只有扶贫系统的钱来了5000多万元,到底省级拿多少、市级拿多少、县级拿多少,省财政厅还没有制定下来。

移民搬迁这部分资金严格来讲分两部分:第一大块为到户资金,我们有一条原则,这部分补贴必须是打卡到户,不管你是在哪儿买房子,只要符合对象,只要你自己提出申请,建立起一整套档案,补贴就打卡到户,绝对不可能发生层层截留的事情;第二大块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部分资金是通过项目走的,采取的是公司制度,通过公司招标、监理、审计的程序来完善。

我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讲,这是一个生命工程,这个工程的钱都是用药水煮了的,谁也不能动歪脑筋。今年是大搬迁,搞的不好明年就是大上访,后年就可能毁掉一批干部。我跟干部讲,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脑。

上一篇:庆“七一”联欢晚会主持词串词下一篇:《项链》读书笔记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