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

2024-08-30

移民搬迁(精选12篇)

移民搬迁 篇1

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全省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库区、湖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流、物流、信息流不畅,生产落后、生活困难,行路难、上学难、治病难、增收难、娶妻难、住房差等问题十分突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要就地解决这些贫困人口面临的诸多问题,成本极高,难度极大。因此,江西自2003年开始采取搬迁移民,异地有土安置扶贫措施来解决这一难题。十年来,先后搬迁贫困人口50多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西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而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江西在修水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闯出了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的方式逐渐突显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1、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 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绝对值在不断增长, 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这一状况和态势,驱使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2040年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将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进城镇和工业园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切合当前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

2、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扶贫工作属于“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置于解决 “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八大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 信息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减少农民,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 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 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人进城、钱下乡”。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新举措。

3、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 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两极分化严重, 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 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 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同步推进“四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 缩小两极分化。将贫困地区群众大规模搬迁出来, 是一项“多快好省”的扶贫举措。所谓多,就是一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行路、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重困难;所谓快,就是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就江西而言,一般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既可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又可迅速提高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所谓好,就是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解决了当代人的贫困问题,而且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所谓省,就是相比就地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由此可见,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破解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这一个重大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 持续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情况来看,依赖出口和投资都将难以为继。因此,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消费,扩大内需。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收入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远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生存的消费,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穷人的消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消费层次,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其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 增加消费,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帮助贫困人口进城镇进园区,无疑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重大举措。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今后几十年,我国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要借助推进城镇化这一强大动力。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江西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5个百分点,有些县城镇化率更低。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招工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县域企业招工难, 另一方面,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 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潜能已得到释放,农业要进一步发展, 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江西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如果将这项工作扩大到全省整个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那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全省贫困发生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使江西城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总之,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切入点,是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条件具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1、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各级财力迅速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江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2、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下达江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是17万户,2013年可能达到20多万户。农垦危房改造2012年4.7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5.6万户。林业危房改造2012年0.8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1.4万户。搬迁移民扶贫2013年也增加到了6万人,2014年计划将扩大到10万人。公租房和廉租房全省高达30多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3、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4、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平台,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为他们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5、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地接受到现代思想与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 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在建设住房问题上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且极不合理、不经济,堪称悲剧式的做法和现象。即有人把它描写成:外出农民工在城里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回家盖栋房子,过个年住上几天后把门一锁,房子让给老鼠住;回到城里租个破烂房子又和老鼠一起住。如果就地大规模改造危旧房,若干年以后可能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房、空心村。这是当今急需改变的现状, 它对农民个人财富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浪费。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资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然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 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1、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 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 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 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在一个乡则不具备条件,因为大多数乡镇以第一产业为主, 仅有少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极少,业态不完整, 行政机构不完全。设区市及以上层级单位,虽然一、二、三产业齐备,行政机构齐全,但单位过大, 不便操作,难以组织实施。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 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 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 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 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是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2、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 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如果搬迁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不但扶持成本加大,而且极易造成搬富户遗穷户的问题,这有违搬迁移民扶贫的目的;也不利于土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影响整个搬迁的成效和进度。因此, 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这也是安置的重点。二是乡镇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 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即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包括一些五保户、智障和残疾人员)、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移民到中心村(包括敬老院、 养老院),这样既能缓解他们生存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又能确保这部分农民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 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 “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 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 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 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 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 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在原有权益不伤害的前提下,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要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并对未来的权益可以预期。总之,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政府在处理富人与穷人利益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优先扶贫扶弱、先富帮后富精神,尽可能向穷人倾斜。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 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 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 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的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4、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 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所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 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 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 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 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 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那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 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本地的搬迁移民扶贫规划。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 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5、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 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实现搬迁移民扶贫的新突破

搬迁移民扶贫的主体是贫困农户,是弱势群体,即使搬迁农村其他农民,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搬迁移民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诸多。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只有政府才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推进目标。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农民,因此,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让他们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城镇化所产生的红利,应主要由农民获得; 所选择的路径,也应符合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利益; 在城镇化中,还应为农民建立一系列“接应”的配套措施。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当采取市场化运作,将有助于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在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在农民选择搬迁安置点、房屋楼层、 房屋面积以及处置商品房店面等诸多方面,都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力量参与,因此, 必须引导社会帮扶,要积极建立健全社会投入及帮扶机制,将社会扶贫和定点扶贫向搬迁进城进园的移民户特别是贫困户覆盖和倾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共建共享格局,从而实现搬迁移民扶贫的新突破。

移民搬迁 篇2

甲方(卖房户):

乙方(买房户):

经甲、乙双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协商达成以下买卖房屋合同:

一、房屋座落:镇村安置点。

二、房屋质量:砖混结构,门窗齐全,水电路到位。

三、房屋楼层:号楼单元层户。

四、建筑面积平方米,售价元。

五、交款方式:房屋价款乙方分三期付给甲方。第一期,在双方签订买卖合同之日,付总售价的30%;第二期在交付房屋之日,再付总售价的60%,甲方应将入户钥匙交给乙方,供乙方装修入住;第三期在甲方提供乙方土地使用证或房产证时付清全部房款。

六、甲方负责为乙方办理土地使用证(房产证),乙方负责提供相关证件。

七、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八、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和镇人民政府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镇人民政府(签章):

驻马店:移民搬迁天地新 篇3

近年来,驻马店市委农办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打造出了确山县竹沟镇鲍棚村、遂平县嵖岈山镇魏楼社区两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新村。“驻马店既没有豫北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也没有像相邻的信阳市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惠,所以我们就结合实际,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让住在山区的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搬出山窝天地宽,建好新村农民乐,这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要实现的目标!”驻马店市委农办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方飞如此感慨说。

全产业开发的鲍棚模式

从红色革命圣地、有“小延安”之称的确山县竹沟镇南行约10公里,鲍棚村宛如隐藏在山峦间的一颗果实,当白墙灰顶的十余排联体别墅映入眼帘,不由人不赞叹它的美。

“鲍棚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辖24个自然村,约1500口人。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开荒地有3000多亩,林地1.2万亩。在2012年6月到10月间,驻马店市中欣农业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欣公司)与鲍棚村98%的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村里的土地由中欣公司统一经营开发。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人每月可以从公司领取300元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到公司打工再领一份工资。中欣公司在保护村庄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分生态农业、园林景观、生态养老、休闲旅游四大板块兴建中欣生态农业产业园。目前,园区内的确山黑猪养殖场、园林花卉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你看,这里的新型社区多漂亮,去年11月鲍棚村还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呢!”一说起鲍棚,确山县委农办副主任马建平便如数家珍。

据了解,中欣公司在“接手”鲍棚村后的总体开发规划已延展到2025年,总投资15.6亿元。围绕确山黑猪养殖、生态农业、园林、烟叶和茶叶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主营业务,中欣公司已于2012年12月组织鲍棚村村民成立了确山县中欣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欣悦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烟叶合作社等,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联接机制,形成规模经营,既保障了公司农产品的质量,也拓宽了鲍棚村农户的多产业发展致富之路。

今年47岁的陈汉铎是鲍棚村北棚组村民,现在是中欣公司农业种植项目的负责人。“我家4口人,原来有3亩耕地,我们这里是山区,地块贫瘠,一亩地每年能有1000元的净利润就不错了,现在土地流转后,我们家一个月有1200元的流转金,我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我爱人在公司一个月1000多元,如果我做得好,年终还有奖励,一年挣个10万元都没问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到自家的变化,陈汉铎掩饰不住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由中欣公司开发建设的鲍棚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是驻马店市2012年新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并被列入省级试点,社区规划建设住房500套,居住规模2000人,可容纳鲍棚村的全部村民。截至2014年8月,社区住房已完工87套。

8月8日中午时分,记者走进已经搬进新社区的一户人家。主人名叫欧阳凤英,在自家开了个农家乐饭店。据她介绍,她家原来就住在社区旁边的鲍棚村,今年7月19日搬进新房,老院子被评估为一级房,折算后,住新房不仅不用自己掏钱,中欣公司还补给了她9200元的差价。“我家4口人只有2亩地,以前种地都不够吃饭。村里土地流转后我就开了农家乐,一年能收入2万元左右,现在的两层别墅有150平方米,一楼做饭店,二楼住人,多好!要不是葛总(中欣公司董事长葛国强)搞开发,鲍棚人啥时候才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我就是有再好的做饭手艺,也使不出来啊!”快言快语的欧阳凤英感叹说。

岈山下幸福村

遂平县境内的嵖岈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享有“华夏盆景”“中州独秀”“江北石林”之美誉。嵖岈山镇魏楼新型农村社区紧靠景区,相距不远还有全国最大的郁金香园和新落成的薰衣草园,几十栋联排小别墅和建设中的多层住宅楼就坐落在群山环抱里,整个社区显得宁静和谐。

魏楼社区是在2010年年底被确定为驻马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2012年,根据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有关文件精神,魏楼社区调整为万人社区试点,计划整合魏楼、窗户台、杨店3个村24个村民组,总建筑面积扩展到26.5万平方米,可安置8000余人入住。社区建设初期曾由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融资1.43亿元,规划调整后,河南友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住房总计1100套。

从规划征地,跟村民商谈签订搬迁协议,到建成入住,甚至给入住后的村民办理房产手续,现任遂平县委农办副主任李保平3年多来为魏楼社区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有的农户从原来住的山沟里搬出来,不但一下子就分了两套房子,还能落下100万元的存款,可以说是一步脱贫,生活水平不知道比县城里的居民提高了多少倍!”李保平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在魏楼社区居委会挂牌之前,大家还是习惯喊魏楼村的当家人刘国安叫书记。据刘国安介绍,魏楼村区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10个自然村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山坳里,1700口人仅有2700多亩耕地,其余都是荒山荒坡。每年的庄稼都是靠天收,贫穷逼得很多村民都想往外跑。自从2012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后,魏楼村的徐窑村民组37户人家作为第一批移民陆续搬进了魏楼社区。2014年还要搬迁入住48户,200多口人。

徐窑村民的搬迁安置主要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流转,原来村里每人也就有7分地,现在统一折算成每人2亩地,按租赁形式每年1亩地可领取1500斤小麦,也可依据市场保护价兑付成现金。二是个人家庭财产,不管是原来的住房,还是自己开荒的经济林,全部折价付现,有的户能得到十几万元的补偿。三是村民组的集体资产,不再统计荒山荒坡面积,而是人均折抵为4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超出部分按每平方米1200元补交。四是徐窑村有900多亩的荒坡,这些荒坡按照每亩8500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总计900多万元,每个徐窑村民可直接得到分红7万多元。

“这些费用都由友利公司负责支付给村民。徐窑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最明显的就是有的家庭以前住在山里,五个儿子30多岁了连一个也娶不上媳妇,等搬进新社区,不但手里有了一笔可观的存款,也很快都找到媳妇成家了。社区里现在有12户开了农家乐,8户开了宾馆,其余的要么出去打工,要么买车给社区的配套工程工地拉料搞运输,一年再挣个几万元很轻松!将来友利公司会把魏楼村的5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围绕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休闲采摘等来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建设集观光、采摘、葡萄酿酒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村民们不想出远门的可以在园区打工。”谈起魏楼村的未来,刘国安就兴奋得收不住话头。

在魏楼社区采访期间,71岁的原徐窑村村民张有特意拉着记者参观他和老伴的新家,只见上下两层楼内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等布置妥当,家电设施配套齐全。张有老人有4个子女,女儿早出嫁了,一个儿子因为熬不住山里的苦日子进城了,这次搬迁,他和两个儿子总共分了3套房。仔细算下来,张有和老伴不仅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得到了各种补偿约22万元,除去房屋装修和添置家电家具的费用,还落下十几万元的存款。如今,张有的两个儿子利用自家的新房一个开了间超市,一个开了个农家乐饭店,身体还很硬朗的张有在社区建筑工地看大门,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老伴在社区做清洁工,每月也有1200元的收入,两位老人平时互相帮衬着干活,尽享天伦之乐。

公共财政加快陕南移民搬迁进程 篇4

据了解,安康、汉中和商洛三市是我省山洪和地质灾害主要的群发区和危害地带,特别是去年曾发生多次特大洪涝和地质灾害,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损失。为从根本上解除山区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决心在未来10年内,对陕南地区实施避灾移民搬迁:3市的28个县(区)将搬迁60万户240万人,超过三市总人口的1/4,预计所需资金1100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不仅搬迁群众翘首期待,陕南三市各级政府也在观望。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陕南移民搬迁会议,想方设法筹措资金。5月6日,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与三市政府签订了今年移民搬迁安置目标责任书,省长赵正永和副省长江泽林还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6月9日,省政府又在商洛市挂牌成立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7月1日,省政府下发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省财政厅随即出台了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省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集中安置:对于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根据其家庭人口情况每户按30—50平方米建房标准,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对于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统一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对其他集中安置群众住房标准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确定,以户为单位,选择三种户型,即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也可根据群众意愿选择,最大不超过125平方米)。安置户按不同户型分别负担建房资金,选择60平方米自筹1万元、选择80平方米自筹2.5万元、选择100平方米自筹4万元(超过100平方米以上部分费用由安置户负担);除自筹资金外,财政再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省和市县各负担50%;剩余建房资金通过整合相关专项资金、争取中央支持、土地增值收入及其他社会投入等筹措解决。相关专项资金仍由各部门会同省财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下达各市县,具体由县级实行整合。分散安置:对分散安置群众根据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参照集中安置的建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分散安置户的建房资金,财政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省和市县各负担50%,剩余建房资金全部由安置户自筹。

“如果没有公共财政对搬迁户建房进行补助,凭搬迁群众的经济状况,根本无法实现搬迁安居。”指着一栋栋建设中的移民搬迁安置楼,双星村五组村民杨承钢对记者说,他家住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上,去年“7.18”洪涝和山洪泥石流,造成80%的山体滑坡,家里2间房屋全都倒塌,几分农田也不复存在,一家4口人至今在镇上租房住,靠打工生活。正当他感到生活绝望时,省上实施了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按照补贴政策,他凑了3万元,贷款2万元,享受省财政补助3万元,选择了安置点90平方米住房。“我由衷地感激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政策!”杨承钢如是说。

“一想到年底就可搬迁新房,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搬迁村民陈卫,常年在广州打工。她告诉记者,她家5口人4间老房是上辈盖的。如今,山体就紧紧顶着她家老房的墙体,墙体用木棒死死顶着,但随时有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的危险,提心吊胆的一家人早已不敢居住,也是租房住。按照省上出台移民搬迁政策,她自筹7—8万元,加上省财政补助3万元,选了一个120平方米的大户型。

“双星村有643户村民,需搬迁安置的有378户,第一批年底搬迁群众127户。许多农户的房子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土木结构房,且多在海拔700米甚至上千米的山上。每逢下雨,村干部就要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避险撤离。去年“7.18”洪涝灾害,摧毁了全村80%群众的农田。”双星村村支书王佑发说,搬迁群众绝大多数是贫困户,如果没有省财政的大力支持,只靠群众自己,移民搬迁只能是个梦想。目前,双星村今年将要搬迁的群众,均选择了自己能承受的住房面积并交付了房款。

移民搬迁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针对贫困人口,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设移民新村,压滤机滤布 确保搬迁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居住环境有所改善。

(二)指导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户建房、规范管理”的原则,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规划实施。

搬迁建房群众原有庄基,将严格按照“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要求实施庄基复垦。

二、工作任务及时限要求

1、移民搬迁涉及两个村:

二坪村移民搬迁采取整村搬迁的方式,共涉及全村69户中的59户,其中14户为特困户(其余10户在县城或当地建有新房,不予考虑)。

工程占地约30亩,涉损果树640株,滤布厂 搬迁地点选为村庄主干道路两侧。

消水村三组移民搬迁涉及三组58户中的48户,其中6户为特困户(其余10户已新建新居,不需搬迁)。

工程占地约30亩。

2、阶段工作任务

(1)、3月30日前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建房征地、青苗赔付、收取押金、签订乡村、村户之间搬迁协议、解决耕地调整等问题。

(2)、4月11日前开工建设,成立乡村建设管理小组,分村包抓,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3)、8月30日前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各项建设任务,迎接县上验收。

三、工作步骤

本文来自www.gongwen123.com第一阶段:工作准备阶段(3月1日—09年3月10日)

1、乡、村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强有力的人员主抓移民搬迁工作。

2、召开移民搬迁动员大会。

第二阶段:宣传调查摸底阶段(09年3月11日—09年3月20日)

1、乡村工作组进村宣传,调查摸底,统计搬迁人口,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调研分析:工作组将摸底及调研情况向乡政府反馈,及时汇总情况,争取项目支持,共同协调,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规划阶段(09年3月21日—09年4月10日)

1、乡村与移民户签订好移民搬迁协议。

2、www.6633.net 进行集中安置住房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

3、乡村统一解决土地调整,同时签订复垦协议。

4、征收赔偿款及建设户保证金。

5、清障及赔付。

第四阶段:建设实施阶段(09年4月11日—09年7月30日)

1、分户按规划建房。

2、特困户在召开群众会评议并通过的基础上,由村委会集中建房。

3、移民新村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施工建设。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阶段(09年8月1日—09年8月30日)

1、做好建房尾留工作。

2、清理周边环境,配套相关设施。

3、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小结,迎接验收。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移民搬迁是县、www.freekan.com 乡政府争取的惠民工程,工程时间紧,任务重,相关村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精心规划,扎实工作,动员各搬迁户密切配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2、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乡村要按照《实施方案》合理分解任务,认真落实,按时限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3、强化督查,确保完成任务。

移民搬迁 篇6

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

本刊讯近期,我区正全面开展中小学(含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5—7月为学校开展自我治理阶段,9—12月为各级教育部门专项督查阶段。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安全保护、法律知识等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政策、措施及方法,对于期间仍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并产生恶劣影响的学校,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桂文)

举办首届“六一”儿童论坛

本刊讯最近,由自治区妇联、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广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承办的“童心构筑梦想学习创领未来”广西首届“六一”儿童论坛在南宁举行,论坛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比赛,来自全区14个地市的55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比赛。据悉,论坛组委会于4月份向全区下发了比赛通知,要求各市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小品、相声、评书等形式多样的预赛,最终选出42个节目参加全区决赛。决赛分A、B组进行,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蒙秀溪)

54个贫困县的幼儿园园长参加能力提升培训

本刊讯日前,我区54个贫困县的幼儿园园长共70人接受了为期5天的“贫困地区幼儿园园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本次培训由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该中心针对县级幼儿园保教现状与培训需求,聘请区内外幼教专家做“小空间,大智慧——优化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实践与研究”“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一日活动”等专题讲座,并通过“专家讲学+观摩研讨+课程体验”的形式,组织园长们到自治区教育厅幼儿园观摩学习。

(桂文)

2016“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本刊讯近日,由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等联合举办的2016“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活动启动以来,全区43所高校共报备作品538件,经校级初选和评委盲审、现场复审,最终有127件进入决赛。期间,我区还举办了“创业·成长”广西青年创业创新论坛、“创青春·融众筹”创业创新嘉年华等活动,大力推广众筹、公益创业等理念,同时设立创业项目洽谈区、项目对接签约区,为企业代表与创业青年的“面对面”交流提供方便,实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的“点对点”对接。(桂文)

职校教师每5年至少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6个月

日前,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参与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具体时间根据专业特点弹性变化,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也应先实践再上岗。实践形式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

体育教师将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除了明确提出各地要为学校配齐体育教师、配备体育教学装备外,还要求各地科学合理地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组织比赛等纳入其中,并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严禁初中教师干预或替学生填报志愿

近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严禁各地在招生过程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教师干预或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等职业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招生中出现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对存在违规招生、办学秩序混乱等问题的学校,将视情节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惩罚。

山东:试点划分省与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

山东省近日出台意见,提出将在教育领域试点划分省与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省级事权包括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运行和管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提供等;市县事权包括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运行和管理、各阶段学校教育(含技工教育)管理等。省级事权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支出责任,市县事权由市县财政承担支出责任,市县履行本级事权存在支出缺口的,省级可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支持。

合肥:发展性协商式评估激励学校自主发展

为解决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容易挫伤学校积极性的问题,最近,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提出了“发展性协商式评估模式”。该评价模式的关键是发展性与协商性,即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估标准是由教育督学、专家与学校充分协商后制定,并且要适合学校现阶段及今后的发展需求,从而激励各学校自主发展。

陕西:禁止学校委托家委会收取任何费用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学校委托家长委员会收取任何费用。近几年,学校委托家长委员会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校甚至把正常收缴的书费、教辅材料费等都交由家长委员会收取,企图逃避监督检查。为此,陕西省教育厅提出,凡存在委托家长委员会违规收费的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责任,并视情节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俄罗斯开展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系统运行试点

据俄罗斯塔斯社消息,近日,俄罗斯面向5—9年级学生开展了数字化教学系统运行试点工作。该系统将通过网络为学校提供所有课程的网络资源,同时邀请国家功勋教师和知名学者进行网络授课,学生可通过系统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和获得课程成绩等。预计3—4年后,该系统将在俄罗斯所有学校投入运行,并向全国开放。

日本在公立学校推广“生态建校”理念

据日本倍乐生教育信息网消息,日本文部科学省为大力推广“生态学校”建设理念,目前已经为全国约1/4的公立中小学配置了太阳能发电设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目的是在各中小学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课程。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关人员介绍,日本今后还将推广零耗能的“超级生态学校”理念。

(除“本刊讯”消息外,其他消息根据新华网、新华社、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整理)

移民搬迁 篇7

今年3月29日大坝施工队伍的正式进场,标志着该工程已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与此同时,该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该工程将直接导致移民10088人,涉及县内5个乡镇,18个行政村,109个村小组。目前,已确定移民安置点20个,可安置移民1 1000余人。该工程的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主要是通过做大做强中心集镇、强化中心村建设以及高标准建设县城移民安置小区等有效手段来吸纳和安置移民。

移民搬迁安置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还涉及宗教、环境、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水库移民安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做好水库移民工作,构建和谐稳定库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移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开发式移民方针,努力实现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此,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有土安置,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安置移民

1、以土为本,有土安置。

浮梁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的80.1%,而库区移民农业人口占库区移民总数的91%。土地是农民世代繁衍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水库移民的历史上,就有个别地方不坚持以土为本,忽视移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忽视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一味强调就近后靠、就近安置,结果导致大量少地农村移民生活困难,成为农村新的贫困群体,移民重迁、上访不乏其例,从而导致库区十分不稳定。为此,该县的库区移民工作从县情出发,坚持以土为本,实行有土安置,千方百计为移民提供一份能够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耕地。对于后靠安置的移民,通过开荒造田、抬田等方式确保他们都有口粮田;对于易地安置的移民,安置地都选择在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充裕的地方进行安置。总之,通过这些方式为移民提供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做好水库移民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符合浮梁县情的。

2、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安置移民。

该县的库区移民除农业人口以外,还有部分非农人口。为实现移民安置空间的不断拓宽,该县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原则,以大农业为基础,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农工商相结合等安置方法,充分发挥移民的主观能动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逐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在移民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移民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切从零开始,抛家别舍到新的地方开辟新的家园,从内心来讲,换了谁都不愿意做移民。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和移民工作者要处处为移民着想,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带着对移民的深厚感情来开展移民工作。特别是针对该县库区的“两江”移民,他们将面临第二次移民,抵触情绪可想而知。为此,该县通过深入细致的手段和方法依法依规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并且在移民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坚持做到:在实物调查时,既耐心细致,不遗漏,又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移民身份核定时,既做到公平、公正,又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在移民安置时,愿农宜农的尽量为其调整田地、山林。愿工宜工的尽量安排在城郊或工业密集区。愿商宜商的尽量安排在集镇人口密集区,使其能发挥特长。愿意投亲靠友的,按照移民意愿,履行相关手续后予以安置。同时,在移民安置过程中还正确地把握了政府引导和移民意愿的关系,对移民的合理要求既做到正确引导,对不合理的要求又不能一味迁就,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来推动移民安置工作。

三、坚持科学规划,精心打造移民安置点

水库工程的兴建是以巨大的淹没损失为代价的,移民不仅是移人,而且要移与人有关的村庄、集镇,移经济、文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附属设施。该县1万余人的工程移民,既要顺利进行搬迁,又要顺利在本县内实现安置,并使其尽快重建家园,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量大,任务十分繁重。不能有任何疏忽,否则容易导致移民上访等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因此,该县在淹没实物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编制科学的移民安置规划。按照“服务移民、方便移民”的要求,精心打造移民安置点,并着力抓好移民安置区的“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土地平整),以及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移民迁入后,能够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安置区的社会和谐稳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四、坚持创新机制,构建和谐稳定库区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移民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光靠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是干不好的。为此,该县切实加强了对移民工作的领导,并将移民工作列入县、乡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且层层落实责任,责任到人。县直各单位,有项目资金来源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能、各计其功”的原则,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同时,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移民谋事创业。比如,对搬迁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移民,参照国家给予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办法,在税收方面予以减免;对确无生产资料且无生产能力的移民,可以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另外,在移民建房、子女入学、技能培训等方面,城建、教育、农业等部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全县上下都按照“处处为移民、事事为移民”的要求来认真做好移民工作,形成了移民工作的强大合力。

2、建立健全移民工作的管理体制。

为加大对库区移民工作的指导力度,该县移民工作部门积极作为,认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移民人口的核定、管理规定,并积极争取上级移民工作部门的支持,将移民工作的重点放在移民直补和后期扶持的政策落实上。

3、突出抓好智力移民。

智力移民,是通过抓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提高移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帮助移民服务于二三产业,增强移民发展后劲,实现移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为此,该县的劳动、农业和移民等部门按照“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稳定一批、带动一批”的要求,紧紧围绕库区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实用技术培训,使大部分移民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技能,并建立和形成了帮助移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4、制定预案,有效解决和防范群体性事件。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风生水起 篇8

一踏上上犹的土地, “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果然不同凡响。山势高而不险, 山脉长而不断, 湖光山色, 相映成趣, 目不暇接。然而, 一到该县搬迁移民扶贫进城进园集中安置8个示范点之一的“梦想家园—城南社区”施工现场, 记者一行便被另一种景象所深深吸引:工程车、挖掘机来回穿梭, 塔吊、混凝土布料机等施工机械有序运转, 百十名工人在各自岗位紧张作业, 一股项目建设热潮扑面而来……

这便是上犹!

上犹县位于赣州市西部, 罗霄山脉南部, 虽然山明水秀, 景观迷人, 但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全县有57 个省级扶持贫困村, 64058人贫困人口, 同时, 还是库区移民大县, 14 个乡镇中有10 个乡镇是库区乡镇, 人口20 万, 有大中型水库移民8645户38334 人。

“梦想家园—城南社区”便是该县为落实省移民搬迁计划而重点打造的搬迁移民扶贫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示范点。该项目占地面积为85.83 亩, 总投资2.4 亿元, 建设房屋1103 套, 总建筑面积12.7 万平方米, 规划居住人口5000 人。整个工程计划于2016年完工。他们正在争时间, 赶速度, 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来不及休息, 上犹县的同志们就给记者一行讲开了:上犹是革命老区县, 尤其是自“一五”计划实施以来, 该县境内建设了上犹江、南河、龙潭等7 座大中型水力发电站, 形成了7座水库, 淹没范围涉及14 个乡镇。一些难舍家园的村民就在库区水面搭建起一座座“漂动”的木屋, 一住就是几十年。大山横亘, 水面挡路, 交通不便, “水上漂”人家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如何冲破大山的重围, 摆脱贫困的樊篱, “水上漂”人家有太多的希冀。2012 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要求加大赣南苏区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 同时妥善安置库区的“双渡”、“水上漂”村民。上犹县紧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 把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作为改善库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头号工程实施。

为了确保让深山区、库区村民真正走出大山、洗脚上岸, 他们确定了“三把握、三确保”的奋斗目标:即把握实行集中安置这一支撑点, 确保搬迁户搬得出;把握扶持政策落实这一着力点, 确保搬迁户稳得住;把握就业创业这一落脚点, 确保搬迁户能致富。现在, 上犹县正以黄埠、文峰、南湖三个新区为“主战场”, 大力推进县城南扩西移, 拉开了近10 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 启动实施8 个“梦想家园”集中安置示范点、12 个移民集中安置点、9个“水上漂”专项集中安置点建设, 促进群众向县城、园区、圩镇和中心村集中, 彻底“挪穷窝”。2012 年以来, “水上漂”群众全部上岸, 3124户1.16 万名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全部进行搬迁移民。上犹县贫困人口由2011 年时的9.29 万人降到2015 年的3.4 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33.3% 下降到12.7%。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 其难度可想而知。上犹县严格措施, 主动上位, 做法说来也简单, 仅四招:

第一招, 凝聚合力“三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县整体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任组长, 各乡镇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搬迁移民工作负总责, 亲自部署、亲自规划、亲自调度。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了“县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各部门与乡镇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工作机制。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力度, 确保形成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工作合力, 从而使搬迁移民扶贫工作有序开展。经费保障到位。县级100 元/ 人的到户配套资金足额保障到位, 正常的工作经费给予保证。

第二招, 破解难题“三优化”。即:安置点选址最优化。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 按照方便群众出行、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 择优选择地点集中安置。比如, 2014 年该县就把县城最好的位置给移民进城进园安置, 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均在“梦想家园—城南社区”1 公里范围内。乡镇、中心村安置也选择在人口密集区, 建房则坚持“四统一分”, 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 最大限度保证搬迁农户的权益。帮扶政策最优化。将搬迁对象分为有搬迁能力、通过借贷能搬迁、暂无搬迁能力三类, 对前两类在按规定落实政策的同时, 优惠建房用地, 并协助担保贷款建房, 切实减轻移民负担;对第三类则建设过渡安置房进行安置。水岩乡井仔村群乐五组许石兰是典型的“水上漂”, 丈夫因病去世多年, 自己带着2个小孩, 仅靠养殖几箱雄鱼、捕捞小杂鱼及政府临时救济维持生机。在政府的帮助下, 许石兰在龙门移民新村新建了房子, 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管理过程最优化。从勘测选址、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小区管理等, 都让移民群众全程参与, 充分调动移民群众的积极性, 使其观念上转变、思想上理解、行动上支持。

第三招, 整合资源“三结合”。即: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相结合, 搬迁农户可同时享受移民搬迁4000 元/ 人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5 万元/户的双重补助,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搬迁的积极性。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全县设立了8 个整体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大多设在新农村建设点上, 让搬迁农户即可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平富乡庄前石板头始建于2003 年, 目前已有310 户1350 人在该安置点安家落户。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 已实现了“十通十有”, 即: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邮、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通沼气、通排污设施、通村级公交;有幼儿园、有卫生所、有农家超市、有候车亭、有体育活动场所、有休闲绿地、有敬老院、有村部、有村级“三民”服务所、有保洁员。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该县在水岩乡、五指峰乡探索保障性住房安置新模式, 以公租房的形式让利于整体移民搬迁中的特困农户, 让真正困难的家庭也能“搬得出”。比如水岩乡就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 在圩镇新建保障性住房126 套, 专项用于解决“水上漂”、“双渡”及危旧土坯房改造困难农户的居住问题, 目前项目已全面完工。今年, 该县还将出台政策, 将已脱贫又租住了保障性住房的群众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让其购买具有完全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第四招, 移民致富“三扶持”。即:联姻企业扶持就业。积极促进移民安置点与园区企业联姻, 实现移民与企业互利共赢。既可鼓励搬迁移民户就近到工业园区打工, 也可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集中安置点办厂, 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因地制宜扶持产业。根据当地实际, 积极扶持引导移民发展“两茶一苗” (茶叶、油茶、苗木) 、休闲农业、渔业等特色产业, 有效增加移民收入。比如, 营前镇珠岭集中安置点就因地制宜发展标准鱼塘养殖, 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可增收6000 多元。陡水镇梁下安置点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珍贵观赏绿化苗木产业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以终点码头为核心, 桂花基地为纽带, 农家乐为主业的良好格局。科技培训扶持创业。通过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金蓝领工程”培训, 提升移民对象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同时, 出台专门政策, 通过放宽准入条件, 加强金融支持, 加大资金扶持, 减免有关规费, 落实税收政策等引导搬迁移民户参与全民创业。

“在圩镇居住, 逢圩买菜, 将来照顾孙女上学都更加方便, 平时有点小病, 也能及时去乡卫生院。搬出来了信息也更灵通, 就业的机会也多了。”家住上犹县水岩乡太乙新村的张石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在附近制衣厂上班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 这让她享受到了移民搬迁带来的就医、就学、从业等诸多便利。作为上犹县扶贫开发示范乡, 水岩乡像张石招这样通过移民脱贫致富的农民有千余人。

我们在上犹虽然时间很短, 但我们深深感受了山水文章之美, 更感受到该县移民搬迁工作张力之强。我们有理由相信, 上犹人民明天的生活会更美!

移民搬迁 篇9

因地制宜选择安置地

移民搬迁扶贫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的迁移,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移民搬迁过程中涉及到用地、建房、户口迁移等方方面面。因此,移民集中安置地的选择十分重要。该县在集中安置地的选定上采取“充分尊重移民户意愿、远近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方面,对完全愿意听从县里统一安排的移民户,由县里在合适的地方征地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比如,该县埠前镇的小屋岭移民新村就是由县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安置的移民户分别来自龙源口镇绥远山、曲白乡上坪、象形乡桃花山、龙门镇特坪4个乡镇的深山区库区贫困群众。另一方面,对愿意搬迁但又故土难离想就近安置的移民户,由移民户所在乡镇牵头,在本村或本乡镇内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比如,该县的高桥楼镇白堡移民新村综合示范点,就是选择建设在本村的敦永公路旁,离移民户迁出地只有3公里。安置的移民户全部是来自本村居住在禾水河边,易遭受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群众。再一方面,对自发集体投亲靠友的移民户,县委、县政府给予鼓励并适当支持。比如,该县龙门镇沙田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移民户就是全部来自龙源口镇绥远山村石围坪组的群众。由于这些群众的祖先是200多年前从龙门镇沙田村迁移过来的,所以他们自发选择集体移民搬迁回祖籍地。这也受到了沙田村的欢迎,村里的群众自愿调出田地来接收移民搬迁群众。虽然安置地是移民户自已选定的,但是县、乡两级政府也在土地、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解决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受移民户满意。

科学规划设计安置点

在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上,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在规划设计上,坚持紧密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并充分尊重移民搬迁群众的想法和意愿。比如在该县的北大门高桥楼镇白堡村,就依托近公路、靠山临河的地理位置,整合建设、交通、民政、新农村、农业等13个部门资金130多万元,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山寨庄园式移民综合示范村。同时,在近工业园区、近集镇的该县埠前镇小屋岭移民新村,在规划设计上就采取了“宜居、宜工”的思路。把移民新村建设成水、电、路、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齐全的移民小区。移民搬迁群众既有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又可以在附近的工业园区工厂打工。移民搬迁群众白天可以到工厂打工,晚上还可以不用在厂里住宿而回家照顾家务和老人、小孩,做到了打工家务两不误。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又解决了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小屋岭移民新村现在每户至少有1人在附近的工业园区企业打工,总人数超过80人。仅此一项,就可户均增收1.2万元。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移民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永新县在推动移民搬迁扶贫的过程中,坚持以产业为先,突出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集中安置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移民括迁群众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予以规划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移民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比如在埠前镇小屋岭移民新村,依托近工业园区、近集镇的优势,整合农业、科技、民政、农业开发、扶贫等部门资金50万元,为移民户无偿建设大棚蔬菜基地30亩、蔬菜基地120亩。县里还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蹲点,指导移民搬迁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在该移民新村总共60户人家中就有52户从事种植蔬菜,仅此一项可带动户均增收3500元。另外,在移民搬迁群众比较多且集中的石桥镇和象形乡,该县将向上级争取到的高效生态优质桑园基地建设、绿色大米基地建设两个科技扶贫项目都安排在这两个乡镇实施,并且全部覆盖到移民搬迁群众,建立“基地+移民户”的模式,带动移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切实提高移民群众素质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陕南移民搬迁现状

陕西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市, 共辖28个县 (区) 。土地总面积70 220.07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13%;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4.10%, 总户数293.4万户, 户均3.2人。2011年, 陕南地区生产总值1 417.52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30%。陕南三市的28个县中, 21个县 (区) 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 这些地区的群众长期受到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威胁, 处于贫困状态。

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 陕南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分两个阶段, 2011年至2015年, 将重点安排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频发易发区、贫困山区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38万户约140万人;2016年至2020年, 安置移民搬迁22万户约100万人, 其中特困户4.23万户、集中安置户45.66万户、分散安置户13.65万户。省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和整合专项资金30多亿元, 市、县级政府要将移民搬迁资金纳入预算。集中安置户中选择60平方米的为0.77万户;选择80平方米的为2.85万户;选择100平方米的42.04万。每平方米按1200元测算, 共需资金688.7亿元, 其中搬迁居民按政策出资266.1亿元;省、市、县补助资金191.2亿元 (省与市县 (区) 按照50%补助) ;五保户、特困户通过省级基建渠道安排6.9亿元;各项资金整合189亿元;土地收益, 配建商品房筹措资金35.5亿元。

陕南移民搬迁将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搬迁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市县管理、部门协作、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针, 建设抗灾能力强、人居环境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陕南特色的新村镇, 达到生态良好、减灾避灾、安居兴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

通过对陕南三市14个县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初步核查的情况看,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工作的各个层面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以来, 三市领导干部和群众对移民搬迁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 工作主动性非常强, 为进一步搞好移民搬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各项政策逐步完善。随着省上《关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实施办法》和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筹措、用地审批、建房技术规范、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陕南三市和各县 (区) 陆续制定下发了移民搬迁规划、移民对象审定、资金整合与配套、用地审批与管理等规定, 使移民搬迁政策日益完善。三是工作机制逐步建立。目前, 陕南三市基本建立了移民搬迁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四是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陕南三市及大部分县区已由去年移民搬迁工作起步时的等待、观望、抓点示范转向目前的痛下决心, 整体推进, 工作措施在不断强化。

二、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感到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个别市县 (区) 由于财政困难, 没有广泛宣传省政府建房资金补助相关政策, 不少县、乡、村干部不了解省政府关于陕南移民搬迁主要精神, 工作上仍然有为难情绪和观望态度现象, 一些基层干部和搬迁群众对陕南移民搬迁补助政策标准不了解。

(二) 集中安置率较低

个别市、县级对陕南移民搬迁规定的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从严控制的要求, 理解得还不深, 对政策把握不到位, 造成安置率偏低。省政府文件规定, 集中安置比例不能低于80%, 而我们对14个县区统计, 集中安置比例只达到68%, 而分散安置达到了32%。

(三) 工程进度慢

集中安置开工率比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县开工率不到50%, 有的甚至部分集中安置点才完成“三通一平”。同时, 检查中发现部分中心村集中安置点建设存在规划不够科学, 未能将移民搬迁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部分建设安置点存在着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的问题, 没有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项目建设各项评估、审批手续不全, 个别安置点还存在二次灾害隐患的问题。

(四) 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

资金严重不足是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大障碍。据检查, 14个市县两级政府按政策规定需筹措建房补助资金3万元50%部分的资金尚未足额到位。

(五) 乡镇一级专业财会人员缺乏

乡镇一级, 普遍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 使得移民搬迁专项资金管理和项目核算不够规范, 很难适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资金和项目管理的要求。

三、加快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认为, 要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 将“以人为本”的贯穿始终, 抓宣传、抓示范、抓进度、抓整合、抓规范, 确保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

(一)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一是加大惠民政策宣传力度。特别是做好农民政策宣传工作。省政府规定对集中安置点建设, 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 由搬迁户按照不同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和4万元, 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对搬迁户中的特困户和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的面积, 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 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对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补助资金省和市县各负担50%。二是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执行。办法详细规定了陕南移民搬迁总体目标、范围对象、安置措施、政策保障、工作奖惩及各部门职能分工等方面政策, 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指明了搬迁方向。三是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提高认识。要树立移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的思想观念, 在今后的移民搬迁工作中, 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 并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 促进陕南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提高集中安置比例, 加快建设进度

一是要明确搬迁安置思路。向城镇迁移, 有组织地将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安置到城镇发展产业、居住和就业;向移民新村迁移, 集中进行移民搬迁安置;小村并大村迁移, 依托经济和用地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基层村进行迁并;自主分散迁移, 迁入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或集镇。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解决集中安置土地问题。考虑到有些县找不到集中安置30户以上的土地, 可以通过各市统筹来完成政策规定集中安置不低于80%的的要求的办法。在经过调研后, 按各县 (区) 后备土地资源情况确定集中安置的户数, 相应的财政补助的整合经费按集中安置户进行补助, 这样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集中安置点无后备土地的问题。同时, 采取部门联动, 落实集中安置点前期手续审批和推进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 加快建设审批程序。三是尽快出台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已建成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三) 科学规划, 规范管理

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充分利用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 有序引导群众向县城、中心镇集中, 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推进保障住房建设、重点镇建设、有条件的农民进城以及扶贫开发等各项政策落实, 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在规定的建房标准内要让农民少花钱, 让贫困户不花钱, 将惠民工程办好。二是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 并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 促进陕南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陕南各市县 (区) 要严格执行《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项目管理办法》, 落实项目审查、备案工作, 加强项目管理, 特别是要加强对移民搬迁对象的审定和公示工作。

(四) 整合资金, 加强管理

由于陕南移民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深山, 本身不富裕, 为了让搬迁群众合理地承担费用, 省上加大支持力度, 对每户补助3万元建房资金由省上拿一半, 市县拿一半;对特困户的建房资金由财政全额负担, 省和市 (县) 各负担50%;对农村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建设统筹解决;有收入的群众, 根据家庭人口、收入状况及对住房的面积需要确定拿钱数额。经我们检查市级建房补助资金筹集到位参差不齐, 县级建房补助资金筹集基本未落实。为此, 一是陕南各市县 (区) 政府尽快按比例筹措建房补助资金, 管好用好省财政下达的整合资金和补助资金, 将已到位的专项资金及时下拨到具体项目。二是为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 市县 (区) 必须将省市下达的交通、水利、国土、电力和通讯等方面的建设整合资金优先安排到集中安置小区点。同时, 对分散安置的群众, 市、县 (区) 要按省政府规定的建房补助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助。三是为降低移民搬迁安置费用, 减轻搬迁安置群众负担, 要积极落实省政府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补助政策, 采取“政府补一点、项目捆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市场运作补一点”的办法, 积极筹措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四是为了规范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资金的管理, 建议制定《陕南移民搬迁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指导各市县 (区) 财务核算工作, 确保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摘要:2011年陕西省启动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针对工程实施中存在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工程进度慢、安置率较低、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 提出要抓宣传、抓示范、抓进度、抓整合、抓规范, 使搬迁群众“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移民搬迁 篇11

一、河南省黄河滩区基本情况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河道与黄河大堤间广阔的滩地区域,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季节性流量变化大和受地球偏转力作用,河南省黄河河段的基本特点是宽河道、大滩区,北岸的滩区面积大,两岸堤距一般为5~9公里,最宽处24公里,河槽两侧有广阔的滩地,滩区面积2116平方公里,耕地228万亩。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而河南省的黄河滩区正处于“豆腐腰”区段,河道主流摆动频繁、河势变化幅度大,历史上多次出现“小流量、大漫滩”的现象。特别是像濮阳、新乡等市河段,地处黄河的低滩区和滞洪区,黄河自东坝头从东西流向折向东北,河床左右滚动,漫滩频繁,当地群众深受其害。

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和水利法律法规不允许在滩区建设永久性设施等限制,黄河滩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长远治理发展来看,积极、合理、有序地推进黄河滩区搬迁,既能解决黄河行洪、防洪安全问题,同时又是保障滩区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加快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是实现黄河治理和惠民富民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加大了滩区搬迁支持力度,河南省有关部门也编制了《河南省黄河滩区扶贫搬迁总体方案》,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推进滩区移民搬迁滩区移民试点。

二、河南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存在的问题

(一)对滩区移民搬迁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有120多万人,是黄河水文人文各方面原因综合形成的。从自然地理学角度看,“黄河滩区”一方面是行洪河道,另一方面又是黄河流域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移民搬迁角度看,滩区移民搬迁将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诸多领域。同时,移民搬迁还要兼顾遵从黄河水文规律、保证黄河安澜和滩区群众生命安全等各方面的关系,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长期的、艰巨的,必须在搬迁决策规划时考虑周全。

(二)安置方式和后续发展仍需探索

按照规划,黄河滩区移民搬迁主要有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分散安置,一种是集中安置。从河南省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来看,仅解决居住问题而不解决就业问题,仅提供新的住房而不解决居民点配套的公共服务问题,移民将很难在新的居住地长期居住下去,有可能形成新的空心村。

(三)搬迁政策尚未形成专门体系

迄今为止,黄河滩区移民搬迁问题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提出,全球最独特的黄河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政策区域进行调整,滩区移民搬迁没有制订专门的政策体系予以支持。目前,河南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试点的政策性依据,多是参照其他流域的有关标准,而自身却没有既定的政策标准。

(四)滩区发展面临一系列政策瓶颈

长期以来,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面临自然条件和政策限制双重约束,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困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硬性限制,滩区不能建设永久性重大基础设施,无法有效开展二、三产业活动,滩区群众主要从事相对粗放的种植业和畜牧业,致富渠道少,收入水平低。

(五)黄河滩区底数有待进一步摸清

黄河滩区面积广,移民涉及人数众多,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加上黄河水流水文多变,深入系统地搞清楚黄河滩区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是滩区移民搬迁工作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科学前提。目前,有关黄河滩区的居民分布、水文关系、搬迁设计、利弊权衡、实施步骤、政策安排等方面的底数比较粗糙,不足以有效支持滩区移民搬迁的科学决策。

三、推进河南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类、分步稳妥推进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来考虑滩区移民搬迁。搬迁工作中要注重结合沿黄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具体情况,根据产业、公共服务水平等来主导人口分布,进而实现合理布局。二是立足实际,探索多种移民搬迁模式。考虑到当前各个地区滩区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际情况,分类、分步进行妥善安置。可以尝试下面三种模式:其一,中心城市带动安置的模式。其二,就近灘外安置的模式。其三,滩区高台安置模式。三是解决好滩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整体上,黄河滩区远离城市,就当前滩区实际情况来看,除了基础条件较好的少部分地区,现阶段大部分滩区难以走中心城市带动道路,短期内难以顺利转变为非农就业,大部分滩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滩区。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破除滩区现实发展的瓶颈和障碍,积极解决好滩区自身发展建设问题,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系统谋划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提升滩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立足特殊功能,争取中央支持

应当从黄河滩区同时承担行洪、蓄洪、滞洪多项功能的实际出发,建议把黄河滩区社会治理作为与防洪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来对待,把解决黄河滩区移民搬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和实施黄河滩区移民搬迁的专门政策体系和特殊扶贫开发规划,努力构建黄河滩区移民搬迁的国家保障机制。此外,目前实际实施的黄河下游滩区参照滞洪区的补偿政策,相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补助标准偏低,建议吁请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提高补助标准。

(三)加大科研力度,摸清滩区情况

以黄河滩区移民搬迁为导向,加强河南省黄河流域自然人文情况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移民搬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建议把黄河滩区移民问题列为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通过利用先进的卫星、航拍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进一步搞清楚黄河滩区的水文变化、居民分布情况,预测滩区受灾风险程度,根据经济支撑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综合权衡利弊,科学合理划分河南黄河滩区移民的时间序列,更为细致地设计各地搬迁计划、实施步骤和政策安排,从而实现黄河滩区合理有序的搬迁。

(四)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整体合力

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内产业发展以农牧养殖业为主,存在生产方式粗放、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经营风险大、融资难度大,即使当地政府提供一些政策帮扶,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滩区产业发展落后的问题。因此,必须系统解决滩区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有机结合的问题,通过政府适当的政策推动,积极引入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涉农物流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整合滩区现有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当地农业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

(五)加强后续帮扶,促进稳定转移

移民搬迁 篇12

变化一:搬迁移民户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移民户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迁到了靠近公路区、靠近乡镇、靠近城区等居住条件很好的地方,交通出行、就学、就医等生存环境得到。

变化二:搬迁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三区”群众生存状况调查统计,全县2278户10497人“三区”农户中95%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如今,已搬迁的605户移民依靠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到企业打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其年人均增收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搬迁户100%实现了脱贫。

变化三:贫困群众劳动素质日益增强。根据移民发展需求,该县通过采取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产业扶持等后续扶持措施,全面提升移民劳动素质,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已培训移民298人,实现转移就业126人,自主创业172人。

变化四:党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山高路远,扶贫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实施移民后,集中安置点基本实现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便捷有效。同时,移民补助资金及各项移民扶贫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让群众体会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党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

变化五:新农村建设得到明显促进。通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各移民安置小区不仅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建设目标,而且莒洲、东湖、上湄湘等移民新村已发展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变化六:抗灾减灾的能力明显提升。该县深山区移民较多,住房破旧,有不少还是土坯房,抗灾能力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户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在近几年的暴雨洪涝灾害面前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五年的扶贫移民搬迁实践,我们不仅收获几许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此认识,更加坚定了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决心与信心。

认识一:下村上户,宣传动员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现移民搬迁,必须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坚持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法规宣传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

认识二:高位推动,部门协作是全面完成搬迁任务的保证。实施移民扶贫是解决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脱贫的一项民生工程.我县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县长挂帅、18个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全县移民扶贫工作,每年都制定下发了移民扶贫工作年度实施方案,指导各地有序开展此项工作。县扶贫办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县财政给予充足的财力保障,五年累计安排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45万元。为增强各级责任感,县乡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移民搬迁纳入县民生工程考核内容,签定责任状。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搬迁安置所在乡镇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从而形成“县级主管、乡镇组织、村级实施、部门支持” 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各项搬迁措施落到实处。

认识三:尊重民意,科学规划是实施移民扶贫工程的关键。在制定全县移民扶贫规划时,我们根据“三区”调查情况,经反复征求村委会和村组干部群众的意见,将全县符合搬迁条件对象按轻重缓急,依次分类排队,制定搬迁规划,规划经县领导审定后上报省市扶贫办审批。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新干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揽。在群众自愿搬迁的基础上,民主选址,科学规划,实现“四结合”: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事业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力求安置方式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

上一篇:硕士研究生招生下一篇:安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