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作

2024-09-05

移民工作(通用12篇)

移民工作 篇1

铅山县扶贫与移民办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库区和安置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精神,结合我县中央直属水库移民活跃分子较多等实际,把水库移民稳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目前库区和安置区移民和群众增收相对较快,生产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

一、实事求是,落实直补扶持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三榜公示,基本确定直补对象。对群众有疑问的直补对象,及时展开调查,情况属实的,落实专人限期处理;情况失实的,向群众作出明确解释。

二、实行项目扶持,稳定安置区群众

对于移民与安置区群众的矛盾,铅山县扶贫与移民办,坚持“小事不出移民村、大事不出移民办”的原则,向安置区群众宣传国家项目扶持及惠民政策,有效地制止了水库移民矛盾的升级和蔓延。同时,进一步加大移民工作“下基层、进库区、访农户、送温暖、解难题、办实事”的力度,稳定安置区。

三、科学管理后扶项目,有效利用后扶资金

管理好后扶项目是后期扶持工作的关键,实行扶持项目每年筛选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

对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年度计划、建设实施、检查验收的全过程实行管理。项目完成后,在该项目最醒目的地方立上永久性的标识,注明项目名称、资金安排和金额,有效的防止了挪用和套用项目资金。

四、加强培训,提升移民致富的本领和技能

铅山县扶贫与移民办协调有关部门,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培训,引导移民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置业的能力,成为移民群众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移民工作 篇2

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项目优势:

申请人的资格要求低,无申请人的资产、工作经历、学历和语言要求;

美国雇主为申请人全程担保,签证成功率高;

申请成功后主申请人和配额以及21岁以下的未婚子女可以一同获得美国永久绿卡;

雇主保证为申请人提供合法的工作岗位,解除了申请人登陆后没有工作和生活来源的担忧; 风险低、花费少且安全可靠。

美国EB-3雇主担保移民项目申请条件:

年龄在20-50岁之间,无学历语言要求;

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身份调查及体检中没有任何问题且有工作能力

永胜模式开创中国移民工作新壮举 篇3

于永胜县而言,水电移民开发堪称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然而成功的永胜移民壮举更像一部厚重的中国梦永胜篇章,而写作这部伟大作品的正是干群一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永胜人民。

永胜广大干群在艰苦卓绝的移民工作中,奋勇争先、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创造了中国移民工作史上的一大奇迹。而永胜县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四个库区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对于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堪称中国移民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永胜县的水电开发是永胜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永胜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突破四个亿,靠烤烟或其它产业,显然是不够的,而最现实、最具体的就是要通过电站建设,在真正意义上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永胜县委、县政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丽江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来,然而作为天字第一号难题的移民搬迁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搬?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融洽干群关系,使得移民搬迁能顺利进行?搬迁之后如何让移民们继续过上幸福平安的生活?……所有问题均纷繁复杂,稍不注意,都会激发社会矛盾,有了矛盾又该如何解决?

摆在永胜县委、县政府面前的这道难题,终于在2014年5月上旬被彻底克服了,全县广大干群通过艰辛努力,终于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千秋政声。在《沃土丰碑》一书里,值得铭刻万世的功绩已写在了历史的卷册中。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干好了留给人民评说;干不好,必将带来不良后果,其过程的繁复与艰难,仅靠数字来证明,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金沙江流经永胜县境215公里,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电站建设中有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四个梯级电站涉及到永胜县8个乡镇36个村委会126个村小组,需安置移民近3万人。涉及永胜县的四级电站中,仅鲁地拉电站涉及淹没的陆地面积就达33.37平方公里,是移民数量最多(涉及县内涛源、片角、东风三个乡镇,需规划搬迁安置移民20191人,是其它三个电站移民人数之和的5倍;需建设3个集镇安置点和13个农村安置點)、拆迁房屋面积最大(搬迁138.31万平方米,是其它三个电站之和的10倍)、涉及专业项目最复杂的一个电站。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216万千瓦,预计总投资150亿元,电站于2007年年初开工建设,2012年2月经国家核准,2013年首台机组发电。其实,这组翔实的数据并不苍白,它里面蕴含着移民工作的繁复性与天字号般的难度。

按照丽江市委、市政府以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开发为重点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战略部署,永胜县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多年水电移民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好了“举全县之力认真做好水电移民开发”这篇大文章。

其实早在2007年年初,鲁地拉库区开工建设以来,永胜县各级党委、政府就已承担起了库区移民的搬迁重任,他们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广大干群都认识到,工作越是辛苦,他们越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毫不松懈,勇往直前,而支撑这信念的核心就是有一颗心系移民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祉的赤子之心,尤其是像永胜这样的人口大县、贫困大县,更要时时刻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发展,切实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着想。移民工作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都需要永胜县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逐一去解决,全县广大干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搬迁安置理念,准确传达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利民政策,以让广大移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同时,全县广大干部还要及时了解移民们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在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以及业主方的密切配合下,全县广大干部积极探索水电移民开发新途径,为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终极目标打牢了基础。

水电移民开发工作牵涉面广,影响大,政策性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新时期水电移民安置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进行准确分析,不断探索移民安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在移民安置中就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移民安置难题,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保搬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移民安置中就是要从移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移民安置政策,切实解决好移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还要全面总结新形势下移民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移民工作更好地开展;更要深入挖掘带领广大移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引导移民群众逐步摒弃“等靠要”思想;让移民从水电开发中真正得到实惠,共享水电开发新成果。这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在永胜广大移民工作者的努力下真正变成了现实、变成了活生生的教科书。

永胜全县的广大干部与库区移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舍小家顾大家,演绎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时代赞歌。在移民搬迁的具体工作中,他们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践行了群众路线的伟大思想,他们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他们精诚团结、恪尽职守,始终坚持以移民为本,切实保障了广大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永胜全县的广大移民工作者心系库区移民,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其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彰显出了移民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为了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流过泪,也流过血,基层的移民工作人员甚至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靠着赤诚、坦诚和真诚感动了移民。移民们在和广大移民工作者的无数次沟通中,充分理解了永胜县委、县政府的良苦用心,尽管他们有着很浓烈的恋土情结,舍不得背井离乡割舍故土,但他们懂得水电建设是大局,懂得移民搬迁是大义,他们从被动变主动,积极配合、支持和参与,高效地推进了整个库区的移民搬迁工作,广大党员干部也与他们建立了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

回顾永胜县八年多艰难曲折、筚路蓝缕的库区移民搬迁历程,“坚持移民利益第一,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坚持情感移民、政策移民、和谐移民和依法移民的有机统一”,是永胜移民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法宝。

永胜此次移民大迁徙能够取得历史性的成功,核心是离不开库区移民群众对移民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广大库区移民们由最初的抵制、排斥到后来的积极配合,永胜县的移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水电建设。在整个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没有一户是通过强制的方法来实现移民的,移民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移民群众的高度自觉和大力配合。廣大移民对水电项目的支持体现了以区域、家庭、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体现了广大移民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永胜的移民工作者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移民们最有发言权。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戮力同心,永胜县的移民大搬迁,是政群一心,鱼水情深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相信在群众路线思想的指引下,永胜县将在“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上继续发扬移民工作的优良作风,切实加强与移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移民群众共同创建和谐库区,再次唱响了永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时代赞歌!

永胜广大移民工作者在库区移民工作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永胜精神,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永胜县的广大移民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移民工作 篇4

一、整村推进夯实脱贫致富之基

2006至2010年,莲花县以30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为“酵母”,整合各类资金4000余万元,集中用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深山移民得到妥善安置

截止2010年8月,共完成深山移民搬迁9800余人,先后从深山区整体搬迁自然村落86个,建立集中安置点42个。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全县使用财政扶贫培训资金198万元培训贫困农民6000余人次(其中培训大学生村官36名,中高级技师108名),转移劳动力5800人次。

四、互助资金试点为贫困村群众带来了新希望

2009年起,莲花县向省扶贫办争取在5个贫困村实施互助资金试点,每个村注入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

五、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

以“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开发格局”为扶贫开发思路,围绕果、油、畜、苗木构建扶贫支柱产业。

六、定点帮扶情系老区人民

“十一五”期间,莲花县安排扶贫工作组36个,共投入帮扶资金千万余元,结对帮扶贫困户1800多户。

七、社会扶贫真情不断胜春水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和《江西省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通知和意见》(赣府发[20**]28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和规划目标

1、规划期

规划期20**-20**年,共2年,20**年为规划基准年。

2、规划目标

以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和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努力做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使其农业收入在安置初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原来正常年景的实际水平,通过落实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基本保证移民人均收入不降低,移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社会服务设施不低于原有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移民生产生活现状

本次生态移民主要是罗湾乡石境村欧源片及百叶组村民,在水口、新建、涂家、罗家、梨树、百叶6个村民小组,共22户85人,此处地势偏远、路况较差、山高水冷,自然灾害侵蚀频繁,就医就学极为不方便,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村民人均水田1.5亩,山林20亩,旱地0.6亩,收入主要靠养猪、养牛、种水稻,有计划进行林木砍伐,发展笋竹两用林及荒山造林,适当栽种果树,人均纯收入1251元。

四、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㈠安置任务

根据调查,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生态移民安置任务是85人22户,资金补助标准每人0.35万元。

㈡投资规模

生态移民85人22户总投资206万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和投工投劳176万元。

㈢安置区选择

1、选择的原则

①有比原居住地更为丰富的可开发土地或可调整的耕园地资源;

②交通较便利,水、电条件较好;

③预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低于移民原居住区;

④尽可能利用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

2、安置区容量分析

安置点的选择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计划选择石境村街上组太子庙为安置点,经实地勘查,此安置点地理条件好、交通方便,现在一条宽8米的水泥路,地势平坦,空间大有利益后期发展,移民后的口粮田还不变,移民搬迁离村不离土,离原生产地6公里,村民骑摩托车只需20分,生产收入80%以上来自于山林,因此移民后不会影响其生活来源 按照移民每幢宅基地120个平方加附属设施60平方米外,另加道路、绿化地可安置85人22户居住,人均占地45平方米。

村委会召开安置地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一致同意接收移民安置。

㈢移民搬迁安置去向

欧源片和百叶组22户85人,集中安置在石境村街上组太子庙。

五、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

1、移民搬迁后充分发挥其原山林优势,重点引导移民在山上做文章,搞好毛竹林低产林改造,残次林、疏林补植,增加来自山林的收入。

2、对移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充分依靠“九岭白茶公司”培训白茶生产、制作技能,引导移民发展白茶产业,使其逐步掌握白茶生产、制作技术。

六、规划编制组织机构

1、成立组织机构。

由县老建移民办牵头,乡、村具体实施。

乡、村成立组织机构,将任务具体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移民工作 篇6

由于境内大中型水电建设重点工程较多,移民搬迁、征地补偿环节容易诱发部分村干部贪污、挪用、虚报移民资金的案件,加之惠民资金管理上的漏洞,部分乡镇的农户对村干部不信任,不断有村民联名举报村级组织在管理、使用、发放移民款过程中,少数村干部存在贪污、挪用、私分移民资金的问题。继而发生村民集体上访,以及堵塞国道、阻挠电站施工、围攻乡政府、殴打乡镇干部的群体性事件。

鉴于如上情况,我院认为开展库区移民资金管理工作“村官”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将有助于规范村级组织移民资金管理工作,加大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移民区社会稳定。

一、基本数据

近十年来,洪江市“村官”涉嫌职务犯罪的查处情况:2002年至2006年共接到举报件数2件2人,立案件数为0,涉及金额为0,移送纪委处理1件,不立案1件;2007年接到举报件数1件1人,立案1件1人,涉及金额为7万元,移送纪委处理;2008年接到举报件数2件2人,立案件数为0,涉及金额为0,移送纪委处理1件,不立案1件;2009年接到举报件数3件4人,立案件数2件2人,涉及金额为16.8万元,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件,不起诉1件,不立案1件。2010年接到举报件数1件2人,立案件数1件2人,涉及金额为15万元,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件;2011年接到举报件数2件3人,立案件数2件3人,涉及金额为13万元,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件1人,1件2人处于侦查阶段。

二、“村官”职务犯罪特征

一是举报及大案要案数呈上升趋势。从统计数据看,2007年之前的5年举报数仅为2件2人、2007年及之后的5年达9件12人。从立案件数看,2007年之前的5年为0,2007年及之后的5年为6件8人。从“村官”涉嫌职务犯罪的金额看,2007年之前的5年为0,2007年为7万元,2009年为16.8万元,2010年为15万元,2011年为13万元。所发生的案件均为大案。这些数据说明随着重点项目的增加,“村官”被举报、被立案查处、大案要案数都随之增加。

二是窝案串案多发。过去,农村职务犯罪以个人单独犯罪为主要特征,而近几年由于村级财务管理上升为“乡管村”,个人单独犯罪难度增大,加之移民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发生窝案串案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往往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共谋进行共同犯罪,这也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查处的情况看,往往小案牵出大案,查处一个,带出一串(含违纪),个案向窝案、串案发展。

三是犯罪手段多样化。采取虚列项目、开假票据、打白条等手段贪污公款。如洪江市硖洲乡溪边村原村支书李某虚列砂场吊台建设项目,以他人打白条的形式,申请砂场吊台补偿款16万余元,然后由村报账员以村委会的名义打申请报告,经乡政府领导审批后,李某将领取的16万余元现金转由个人掌管,后将该款私分。有的报账员采取重复报账的手段贪污公款,或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公款挪用。如洪江市黔城镇金牛村出纳到市移民局领款,不入账被发现后,携款外逃,至今未归案。

三、犯罪原因分析

一是学习教育不够,思想蜕变。宗旨观念淡薄,导致某些基层干部在贯彻党的富民政策时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目前部分基层组织人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较少,乡镇在处理与村干部的关系上,大多是依赖为主,在政策法律上的引导较少,从而导致村干部形成我行我素的作风。有的认为自己为村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在思想上发生了蜕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钱的资本、牟利的工具,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是监督不力,管理失控。目前,我市对村级财务实行的是“村账乡管”,有的乡镇在管理上是名存实亡,有的村虽然制度上了墙,但没有很好地落实与执行。目前已经推行村务、政务“两公开”,但是有一些村公开的内容有限,表面的东西多,群众最关注的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群众监督难以到位。有的乡镇对基层组织财务监督不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去调查,而是等出了问题再去查,有的甚至采取袒护的态度。

三是财务制度流于形式。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开支无制约。有的村经费审批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村对财务实行家长制管理,支出、审批一人说了算。二是账目不健全。有的村收入、支出不按规定建账,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三是财务人员身份杂、素质低。不少财会人员接受政治和业务培训少,缺乏法制观念,财务水平较低,财务处理随意性较大。四是账目审查力度不到位。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村账目审查仅局限于年终象征性的对账,有些村民自发组织的清账小组能查出几年来的问题,而监管部门却发现不了问题,由于对账目的审查不到位,以致个别基层组织人员有恃无恐。

四、预防建议及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为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形象,促进库区移民资金管理的健康发展,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教育,防止“村官”腐败。针对某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强任职教育培训,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对基层组织人员采取持证上岗,任职教育培训的方法。在培训之前,对村干部进行一次应知应会的理论测试,结合村干部自身建设、村级组织建设、急需的法律知识等情况开展一次问卷调查。目的是掌握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及现实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就农村党建、阳光村务、农村社区建设、村干部廉政建设、财经管理、法律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培训课上预留部分时间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针对基层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培训结束后,及时组织结业考试,以考促学,确保学有所获。通过培训,引导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保证政令畅通,增强法制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监督,培养造就一批党性强、素质高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此外,还可以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基层组织人员的及時查处、曝光,起到震慑作用。检察机关可利用乡镇赶集日,派出流动宣传车,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开展法制教育,用惩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引导人,用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警示人,用廉洁勤政的模范事迹鼓舞人。

nlc202309032131

2.抓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使民主理财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杜绝白条子、假发票等现象,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真正做到村务公开。收取的各项款项要及时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村支书、主任、会计、出纳等人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对于重大事项,村委会要集体研究,逐项审查,严格把关,改变目前部分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堵塞漏洞。規范、严谨的财务制度将大大缩小职务犯罪的发生空间。二是要严格审批程序,制约村干部对资金的随意使用。同时对高危环节要加强监控,比如针对上百万的补偿款通过银行以存折的方式由财务人员一人保管的情况,要制定有力的管理措施。

3.抓队伍,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级党政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更广泛、直接的关系,其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这就要求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警惕宗族势力、恶势力操弄选举,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切实加强基层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决定,坚决杜绝“一言堂”。乡镇党委政府也应把握好使用干部的原则,上下沟通,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从而有效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审计部门要适时对基层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实行审计监督,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同时可定期对基层组织和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实行群众监督。

4.抓监督,完善基层组织干部监督制度。“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充分发挥市、乡镇人大及各级代表的监督作用,这是我国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权利。二是充分发挥市委、乡镇党委在农村职务犯罪中的特殊监督作用,坚持把预防工作纳入党委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格局。三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作用。主要通过对农村职务犯罪的查处,达到警示作用,形成威慑效应;通过发布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帮助发案单位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通过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讲座等,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同时,人民群众的监督也是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屏障。

5.抓治理,搞好农村干部犯罪综合治理。要始终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在搞好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其中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在依法打击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同时,要抓住个案预防所具有的针对性强、容易被发案单位接受的特点,利用办案的有利时机,对发案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检察建议》等,采取全程跟踪和定期回访等形式,监督《检察建议》的落实,努力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稳定一方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总之,预防库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繁重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运用各种预防农村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干部遵纪守法,形成对农村职务犯罪“不敢犯,不想犯”的约束机制,真正从源头上遏止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使预防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工作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湖南省洪江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室)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yahoo.com.cn

移民工作 篇7

“十一五”期间,安远县投入各项扶贫资金9189.29万元,通过扶持,全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扶持发展了脐橙、西甜瓜、食用菌、生猪等一大批具有当地优势的扶贫主导产业,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77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874个。全县88个扶贫重点村的交通、教育、水利等设施得到改善。二是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五年来,搬迁移民1.4万人,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85个。三是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4687人,带动了1600多户贫困户脱贫。四是扶贫产业进一步壮大,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五年来,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果、瓜、猪、食用菌”等四大扶贫产业,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5个乡(镇)40个水库移民安置区内的4168人得到了重点扶持。五是社会扶贫氛围更加浓厚,帮扶成效明显。五年来,累计帮扶资金7091.32万元。通过帮扶,挂点单位帮助挂点村硬化村道59.5公里,安装自来水1620户,修建水沟1.3万米,建休闲场所1.2万平方米;发展脐橙(加工橙)2.2万亩,西瓜1.8万亩;慰问贫困户、受灾户1 120户;捐建学校17所,面积1.1万平方米。通过扶持,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扶贫济困成为社会各界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平安和谐新安远奠定了基础。

移民工作 篇8

思想在这里交汇、激情在这里凝聚。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思,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志豪和漆根顺与来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部分设区市、县扶贫和移民部门以及省办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齐聚一堂,畅谈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研讨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措施,谋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等有关问题。

这是一个思想搅动的交流会,这是一个深入调研的汇报会。

“积极思考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主动融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去。”

要将扶贫和移民工作融入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中去,这是新组建后的省扶贫和移民办作出的首要工作方向。今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面实施的起始之年,也是全面完成新世纪第一个扶贫《纲要》及“十一五”扶贫和移民规划收官攻坚之年,还是制订和实施“十二五”扶贫和移民规划承上启下之年。

“我们要积极思考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主动融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去。”刘永思主任强调。

我们依然记得,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与全省人民一道倍感欢欣鼓舞,同时更感到责无旁贷。2010年1月15日,在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上,刘永思主任的工作报告中,就把“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目标,积极探索湖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模式”作为2010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四项重点工作之首来谋划和部署。指出,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和要求,服从和服务大局,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找准定位,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将扶贫和移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与“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促进我省民生工程发展结合起来;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结合起来。”1月25日,刘永思主任在接受中国江西网“江西访谈”专访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积极创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思路。将湖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目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目标紧密结合,探索大湖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模式;要调整充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专项规划。对规划范围内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要求,调整充实湖区扶贫和移民工作专项规划,统筹谋划好生态扶贫和移民项目,抓紧项目的衔接、跟踪、开发和推进工作;要落实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科学发展的措施。项目布局上优先安排,资金投入上倾斜支持。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督查制度,健全考核机制,确保湖区扶贫和移民工作专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不断推进湖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跃上新水平;要努力争取国家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相关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将鄱阳湖地区作为特殊类型地区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

“扶贫和移民广大干部深入调研,为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模式做了大量工作。”

注重以深入调查研究、思想上的搅动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这是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的一大工作特点。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将积极探索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模式作为重要课题深入调研。“近期广大市、县扶贫和移民干部深入调研,做了大量工作。省办也组织了由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成效明显。”刘永思主任在座谈会上一开场就给予高度评价。

调研是推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受办党组的委托,3月15日至19日,张志豪副主任率库区基金项目管理处、政策法规处和后扶基金项目管理处的负责同志深入余干、鄱阳、都昌、星子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体核心保护区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相关县直单位和乡、村干部座谈会,考察上饶泡桐丰产林基地、都昌果丰早熟梨栽培示范基地和星子园艺场等生态扶贫产业基地,以及星子县和合乡水产村移民扶贫安置点,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座谈会上,张志豪副主任根据专题调研的成果,指出,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上来;要实事求是,摸清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工作对象底数;要科学制定工作规划、抓好落实;要建立项目库,争取多方支持;要搞好试点,抓好示范。并提出,以减贫、缓贫为工作目标,以生态扶贫和移民为工作特色,以改善条件为基本手段,不断增加扶持对象和水库移民的收入,开创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畅谈了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和工作对象增收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研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措施,谋划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有关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扶贫和移民工作相结合,政策上要给予重点支持,资金上要给予重点倾斜,项目上要给予重点规划。”九江市扶贫办主任冯孔茂说:“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根本出路,把三清三改作为具体措施,把生态补偿和最低保障相结合。”

“要深入调研,制定生态扶贫和移民中长期规划。”作为全省较为成功的泡桐生态产业扶贫项目的积极推动者——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汪俊辉说:“一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谋求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二要树立大区域、大统筹、大扶贫的思路,找准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最优切入点。三要充分发挥鄱阳湖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培育扶贫生态产业的最新增长点。四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举全省之力,尽快培植一批生态扶贫、生态移民后扶的最靓示范点。”

都昌县扶贫办主任姜英汉在作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结合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鄱阳湖周边几个县的连片开发力度,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对沿湖贫困群众的补偿机制,并且和农村低保政策相衔接。创新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尽快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扶贫和移民工作要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用足用活政策、搞好专项规划、整合社会力量、明确主要任务、创新工作思路。”

刘永思主任在座谈会上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座谈会是积极思考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

“要准确把握好国家对扶贫和移民的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搞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开发专项规划》;要整合社会力量,争取多方项目支持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刘永思主任对做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明确指出。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的主要任务,刘主任要求,在生态建设方面,主要是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垃圾处理、植树造林项目,改善环境;继续开展移民搬迁,推进生态移民;在生态产业体系形成方面,主要是农业产业体系和服务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民致富,重点是发展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旅游业,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扶持体系;在生态文明构建方面,主要是在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区积极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刘永思主任最后表示,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广大干部的积极努力,扶贫和移民工作一定能够为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谱写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移民工作 篇9

“十一五”期间,上犹县突出扶贫和移民工作重点,不断完善贫困村组和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茶叶和油茶产业。五年来,共投入资金1.59亿元改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全县共有1317户5930人搬出了深山区、库区;2.5万库区移民得到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现金直补;2893人得到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减少2425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7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377元,增长85.5%。

上犹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定了“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上犹”发展战略,着力扶持“两茶”产业发展,将其打造为富民兴县的主导产业。

经过努力,上犹县已发展为“全国产茶重点县”、“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江西省产茶十强县”。“上犹绿茶”系列产品各具特色,屡获殊荣,其中“梅岭剑绿”、“梅岭毛尖”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奖、银奖;成为首届世界农业大会特贡茶,APEC(亚太经合组织)大会专用茶;“五指峰银毫”、“云华云片”等名优茶在名茶评比中也有不殊的表现。2010年以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和梅岭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犹江绿月剑绿茶”、“犹江绿月毛尖茶”、“梅岭剑绿茶”等为代表的上犹绿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参展。上犹绿茶已经成为上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移民工作 篇10

一、后扶政策实施效果

我市有大中型水库移民30多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8.95%。其中:登记在册享受现金直补的17.4万人,核定到村组的12.6万人,分布在全市14个县(市、区)的198个乡(镇、街道)、9 27个行政村、4945个村民小组。

2006年下半年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以来,至2009年12月底止,我市共发放移民直补资金3.52亿元,17.4万移民受益;实施扶持项目4978个,投入项目建设资金2.28亿元。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四年多来,我市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建和改造村组道路3242KM,新建桥涵133座,移民村组通公路率由12006年的43.32%,提高到2009年65.8%,提高了22个百分点;维修病险山塘水库443座,修建提灌站33座,修建渠道582KM,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7000多亩;为移民打水井413口,铺设自来水管网130KM,解决了6410户移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建造文体活动场所10800M2。特别是近2年,移民部门主动与新农村建设对接,通过整合资金,在移民区建设了85个示范村,2600多户移民真正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清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绿色村”的梦想。永修县移民示范村建设无论建设质量还是建设速度连续两年都名列全县榜首。该县易家河移民新村,不仅温家宝总理到此视察,也成为许多国际友人考察的首选之地。

二是移民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调整。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移民致富思想日愈增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广大移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加上移民部门的引导和扶持,移民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目前,我市库区和移民区已初步形成六大产业,以武宁县的清江、石渡为主的吊瓜产业,现已发展10万多亩;以武宁县澧溪镇为主的优质油茶产业,现已发展1.4万余亩;以永修县燕坊镇为主的反季节草莓产业,现在每年都有5000多个反季节草莓大棚,遍布附近几个乡镇的田间地头;以永修县三溪桥镇网箱养鳜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已发展网箱养鱼5000多个、库湾养鱼2万多亩;以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司马的柑桔和云山安农水密桃为主的水果产业,现已发展4万多亩,云山并以水密桃开花季节为契机,连续几年举办桃花节,吸引四海宾客。另外,武宁县还采取委托培训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室内装饰人才,移民参加装饰业的有近2万人,成了武宁县移民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

三是移民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生产的发展,给移民带来丰硕的成果,移民收入不断增长,与非移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09年移民年人均纯收入4080元,比2006年增加了1680元,年增长率为22%。增幅与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值高出14个百分点。全市贫困线以下的移民也由2006年的41174人,减少到2009年的24502人,16672人实现了脱贫。并且涌现出了象永修县易家河,云山新民,武宁县茶梓坪,德安红桥5组等几十个年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移民村。涌现出象武宁的邵忠忠、永修的陈俊勇、云山的童永茂、德安的洪有女等几百户种养业大户,年收入都超过10多万元,多者年收入几十万元,是移民中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

四是移民和非移民的矛盾进一步的缓解。后扶政策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行现金直补,深得民心。但对于接受安置地的当地农民来说,心里不平衡。直补初始,有的地方曾出现赶移民的现象。在实施后扶政策中,我市各地按照省政府的实施方案,一方面坚持移民直补政策不动摇,另方面对接受安置移民让出了土地的当地非移民,进行项目扶持,使他们有所失也有所得,心理得以抚平,矛盾逐步缓解。移民直补全市都实行“一卡通”按季发放,移民非常满意。在这次座谈中,武宁县浙江迁赣移民林春富动情地说:“40多年过去了,党和政府还记得我们,我从心底里感谢党。”广大移民和安置区的非移民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部分移民由思“迁”变思“定”。特别是浙江移民,由于发展水平不一,返迁思想极为严重。现在有了后扶政策,也不想再“迁”了。二是部分安置地的村民由思“赶”变思“留”。有的村民认为移民占用了土地,总想着赶移民“走”,甚至用歧视的办法,逼移民“走”。后扶政策实施后,安置区村民同样享受了移民后扶政策带来的好处,再也不歧视移民了。现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到处呈现一派移民和当地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新局面。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之所以取得如此效果,除了政策本身的优越性和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外,与各基层移民机构广大移民工作者严格执行政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在调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基层移民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一把尺子量、两种方式扶、三方面兼顾、四两拨千斤”的作法,确实值得总结和肯定。

“一把尺子量”就是移民登记实行一个标准,不错一个不漏一个。移民“只求平、不求赢”,正是因为“一把尺子”,才确保了现金直补顺利发放;

“两种方式扶”就是现金直补和项目扶持两种方式,这既是国家政策所要求的,也是广大移民所期望的。正是因为“两种方式”,在保障移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才有快速发展

“三方面兼顾”就是在考虑到移民利益的同时,兼顾到库区影响户、安置区非移民的利益。正是因为“三方兼顾”,才保证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

“四两拨千斤”就是用微不足道的移民资金,去整合社会的资金,加大对移民区的投入。正因为“四两拨千斤”,才有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自后扶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整合交通、新农村建设、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饮水安全等方面的资金2.3亿元,投入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

二、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现金直补方面影响户和安置区村民,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两部分人较为突出:一是政策性的“农转非”,象云山、共青等国营农场,他们虽然户口转了,但仍生活居住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纯农民生活,却无法享受现金直补,心里不平衡二是居住在县城周边的移民,因县城扩建征地而“农转非”,有相当一部分现处在“种田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经商无能力、生活无出路”的尴尬境地,要求享受现金直补的呼声极高。

在项目扶持方面一是边远区、库区、深山区移民村组的交通问题,因为投资大,难以解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象都昌县大港镇高塘、土目两个村,总人口2500多人,其中移民700多人,居住在大港水库库尾,要修条公路需400多万元,建库40多年,全靠渡船进出,刮风下雨无法出行不说,淹死人的情况也履次发生。武宁县还剩2700多移民仍居住67米的回水线以下,如遇98年的洪水,这部分人必将受淹。后扶政策实施前,年年安排搬迁,近几年没有这方面的安排,因此搬迁工作停止了;二是项目实施存在“三多”,即:更改项目多、“半拉子”工程多、“寅吃卯粮”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县存在挤占挪用移民项目用于非移民项目建设的现象;有的县随意调整年度计划项目;有的县由于资金的原因,对于稍大的公路项目,采取分年安排分段实施,形成“半拉子”工程,后面未建好,前面的跑坏了,移民意见很大;有的县则采取“寅吃卯粮”的做法,请承包方垫资,项目一次性建好,移民没意见,但村组却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成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这次机构改革前,我市移民管理机构,除市本级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和武宁、永修、修水三个县为独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外,其余县的移民机构都是县民政局内设的股级机构。一个股级机构担当如此重任,无论对上协调还是对下组织,工作力度都显得十分脆弱。工作经费也严重不足,除武宁和市本级解决了部分工作经费外,其余的县财政未均作安排,“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县级分管的领导也不尽一致,有的是分管农业的领导,有的是分管民政的领导,也有的是分管宣传的领导,工作的重点不一,很难坐到一起想到一块。

二、管理方法不够适宜。原省出台的《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和《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管理办法》,对于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扶政策,规范全省的后扶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也存在不够适应的地方。其一,《规划》过细,按原来的要求《规划》要做到具体项目,成了五年项目计划汇编,五年时间漫长,情况变化无常,规划赶不上变化,因此造成规划和年度计划有脱节现象;其二,无法核定人口核定到组不尽人意,核定人就是核定钱,核定人口多的组尚可做点项目,核定人少的组根本无法搞项目,稍大点的项目更是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许多地方“半拉子”工程和“寅吃卯粮”的现象。永修三溪桥镇旭光村只有一个移民组,村到组的路1.8公里,一年只能修100多米,已经修了4年,才修了不到600米,按照如此安排,还得8年时间才能把路修完,且质量难予保证。

三、政策宣传不够到位。移民的后扶政策,从乡、村到移民都是了如指掌。但对上级领导层的宣传还是做得不够。有的县领导并不了解移民资金的性质,长官意志严重,把移民这种“特惠制”的专项资金视为“普惠制”,认为只要解决“三农”问题,东用西花都一样,因此,想用就用,愿调就调,甚至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语言施压,弄得移民干部有口难辩有苦难言。

四、监管措施不够得力。县级移民机构是移民资金管理和移民项目实施的主体。按理省、市移民机构主要职责是对县级移民资金的运行和项目实施进行监管,但由于目前我省管理体制过分集中,责、权、利分离,造成设区市移民机构监管力度缺乏。全省范围大,原省办人员又少,对县监管鞭长莫及,而设区市又缺乏监管力度,形成监管工作上的真空状态。

三、几点建议

水库移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不象在硝烟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那样气壮山河响彻云霄,也不象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果那样流芳百世。但他们为了国家水电建设抛家异产背井离乡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实施后扶政策,就是国家对他们这样精神的褒奖,如果我们不认真实施好后扶政策,把移民的事情办好,则上愧对党和国家,下愧对移民群众。如何办好,我们认为:

一、各级领导要重视。移民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要充分认识到移民资金是专项资金,是“高压线”,必须专款专用,克服长官意志,维护移民利益,不能因政绩心切,而挤点和挪用移民资金建设与移民无关的项目;二要把移民工作摆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统一和深化领导层的认识。特别是重点移民县,应本着“移民无小事”的原则,经常听取移民工作汇报,研究和部署县域范围内的移民工作;三要根据移民工作的任务配备专职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二、管理办法要完善。要完善现有的管理办法,一是《规划》宜粗不宜细。《规划》是“纲”,管年度计划,只需规划到大项。年度计划是“目”,按照《规划》的范围做到具体项目。这样就能避免造成《规划》与年度计划脱节的现象。二是无法核定人口的项目扶持,应由过去“只到组”拓宽到村组并举。因势利导、因事而定,跨村组项目或投资较大的项目,由乡或村统筹安排,按轻重缓急,分别实施,这样既能集中财力办成事,又可避免众多的“半拉子”工程和“寅吃卯粮”的情况发生。

三、资金投向要合理。一要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资方向应逐步向产业化转变。对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就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因此,不能强调全省一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开发的投资比例,由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前提下确定。至于产业扶持的方式,我们认为,既可以采取“定额补助、实物扶持和贷款贴息”方式。同时,还可以探索,在大力发展移民专业协会和互助组织的基础上,试行对移民专业协会和互助组织的资金扶持。使这些为移民经济发展服务的中介组织,能在移民经济的发展中真正起到支撑作用;二要“三方”兼顾。后扶项目资金要重点向库区、移民安置区、移民贫困区倾斜。在确保移民得足了年600元直补资金的前提下,对库周影响区、移民安置区要给予项目扶持,让移民和安置地村民共同受益,共谋发展;三要实行攻坚。对于边远地区、山区和库区的移民,基础设施投资大,脱贫致富难度大的,要因地施策,合力攻坚。突破指标约束,集中资金把他们生存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四要继续抓好移民新农村建设,把移民的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范畴,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打造亮点,从根本上改善移民的居住环境。

四、监督力度要加大。一要建立内审机制。省、市、县三级扶贫和移民机构都应设立内审岗位,配备内审人员,做到内审工作常态化。移民资金的管理涉及财政和移民两个部门,应与财政经常联系,共同监督;二要上下联动。应充分发挥设区市扶贫和移民机构的作用,应赋予设区市扶贫和移民机构相应的权力和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责、权、利有机结合,主动对辖区实施强有力的监管。确保移民资金安全运行,专款专用,不出问题。

五、创业精神要弘扬。国家的扶持是的限的,移民要致富,靠的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移民中的许多致富能手,无一不是“干”出来的。为此,一要加强对移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移民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二要广泛宣传移民中的艰苦创业典型,使广大移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要加大移民技能培训力度,拓宽移民就业创业渠道,加快致富步伐。

移民工作 篇11

一、以土为本、集中安置

自从移民新政国发[2006]17号文实行后,移民每年将享受600元现金直补这一持续20年的优惠政策,移民一般来说再也不会去办理农转非,大多数不会要求无土安置了。所以移民工作只有坚持以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的原则,千方百计地使移民保留一份可供耕种的土地,才能使他们迁得出,安得稳。以土为本,有利于发挥库区农村的资源优势,后靠安置的移民,可充分利用未被淹没的土地进行低产田改造、开发造地增加耕地面积,使原有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外迁的移民则在安置地按标准分配土地,安心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这样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村庄的整体规划,有利于资金的整合利用,有利于移民尽快适应新生活。同时,集中安置点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高标准科学布局,合理安排,达到建成一个安置点形成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如果少数移民有投亲靠友、自找安置点分散落户的想法,我们在其做出承诺的基础上也应允许。

二、认真普查、精心选点

移民安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政府引导与移民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在移民安置方式、安置地点的选择上,要依据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法规和地方实际,制定出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处理规定,用政策做引导,并广泛向移民群众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尊重移民在安置方式、安置地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同搞实物指标调查那样,由政府组织人员逐村逐户开展移民安置形式、安置去向调查,把库区每户移民自主选择的安置方式和安置去向完全掌握起来,做到心中有数。在调查中要注意先召开群众会议,讲清意图,表明政府尊重移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和安置去向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引导也是必要的,对选择不尽合理的地点,不能一味地迁就,应该做通思想工作,拿出政府选定的安置点供其选择。政府选定的安置点尽量选择在交通方便、有充足的环境容量和便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应充分利用一些退耕还林的地方及乡村集体土地山林进行安置,尽量减少调整农民土地及山林的麻烦。

三、细处入手、小事做起

从本质上讲,谁都不愿做移民,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故土情结,做移民安置工作的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带着感情去开展工作,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微笑的服务去感染移民,以诚恳的态度去打动移民,以大局的需要去说服移民,大势所趋之下,移民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进行实物指标调查登记时,工作人员应该细致、耐心、不遗漏,因为即将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含着深厚感情的,都是依依不舍的,他们此刻的心境非常微妙,容不得别人轻视任何细小的东西,所以在登记时一定要注意认真细心,大到房屋面积的测量,小到一棵树的统计,都要清楚无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局面;在进行移民身份确认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耐心细致地宣传好移民政策及有关规定,在“同库同策”的前提下尽量维护好移民的权益;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做到移民想到的先想到,移民没想到也有周密的安排,使移民迁的顺心、开心;另外在房屋新建房上应注意把好房屋质量关,不能出现房屋漏水、墙体开裂的现象。只有以细处入手,从小事做起,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才会顺利,才能打造出和谐的党群关系。

四、统筹协调、和谐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把移民安置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淹没区与安置区的关系。淹没区移民安置,无论是后靠,还是外迁,都要占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移民的迁入,造成安置区利益的损失,一方面安置区原有的土地等资源要划出一部分供移民使用,造成安置区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安置区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结构。解决移民与安置区居民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安置区经济,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移民与安置区居民共同致富和经济整合。政府要加强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促进安置区形成新老居民同心同德、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作为安置区的新成员,移民群众面对的是新环境、新邻居,要尽快完成环境适应、心理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过程,争取早日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安置区社会合格的一员。安置区居民则应充分认识移民为了全局利益而做出的牺牲,把握好移民迁建为本地发展带来的机遇,理解移民进入新的居住地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要排除“排外欺生”意识,热忱欢迎移民迁入,把移民作为同一社区的平等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和帮助,实现与移民群体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2.变与不变的关系。移民安置的各种政策、规划、指标、定额一经确定后,不能随意变动,但也要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正已经不符合实际的部分,使之更趋于合理和完善,绝不能墨守成规。

3.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的关系。移民进行搬迁安置后,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应立即启动,按照政策享受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资金补助,同时注意从项目安排上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因地制宜编排项目,解决移民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移民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自己也应自力更生,出谋划策把新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移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移民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肯定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也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花大力气,这仅仅依靠移民部门及相关乡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各部门共同参与。首先县里必须成立专门的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配强领导力量,抽调一些年轻干部来接受锻炼,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可以给县直单位安排蹲点任务,明确责任,县里在制定考评方案时应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纳入其中。可以预见,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将是这三四年中县里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将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因此可以适当取消一些乡镇及一些县直单位的原有的考评内容,而增加这一项考评内容,充分调动部门积极性。同时各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如建设部门在移民安置建房规划方面、供电部门在移民安置点电网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在移民子女入学方面、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国土部门在宅基地办证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起到温暖人心,融洽政府和群众关系的作用。

六、制定预案、加强防范

移民安置工作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处理不好可能发生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处置预案,加强防范,及时化解,消除不良影响,要畅通移民申诉渠道,使移民有表达意愿的权利,消除对立情绪和矛盾,保障移民工作顺利进行。

移民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必然产物,表面上看,似乎移民仅仅是被迁移的对象,实质上他们也是参与工程建设的重要主体。新形势下,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强化、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更需要依法移民和体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各项工作一定要以移民为中心来开展,才能保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龙海波,男,江西省峡江县移民局干部。

移民工作 篇12

一、关于近年来水库移民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6年新时期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实施以来,有关地方和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分析移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在水库移民制度建设、搬迁安置、后期扶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和探索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六个新”。

(一)移民政策法规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切实做好移民条例配套制度建设,适应国家层面多部门管理移民工作的格局,我们突出顶层设计,先后联合国家能源局、档案局等部门颁布了移民档案和统计管理办法,推动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管理制度的统一。我部还单独颁发了移民安置前期工作、验收和监督评估等管理办法,出台了在移民信息化方面具有行业引导作用的移民数据库表结构术语标准,征地移民资金、稽察审计管理办法和加强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等制度也在研究制定中。部际联席会议在原有20多个配套文件的基础上,组织十四部委出台了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先后制定了后期扶持监督检查、监测评估和移民避险解困等文件,并修订了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各地结合实际,也都不同程度地完善了移民政策法规。目前,以移民条例和国务院17号文件为核心的移民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二)移民安置工作实现新进展。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移民条例,突出抓好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有力确保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据统计,2007-2012年国家核定的新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92万人,加上2006年已经核定的在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约60万人,这6年确保了150多万水库移民的顺利搬迁安置。各地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科学编制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管理。移民搬迁后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都比搬迁前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恢复提高,总体上得到妥善安置,库区和安置区总体和谐稳定。

(三)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得到新发展。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共有2412万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累计征收后期扶持基金1156亿元,其中直补资金909亿元,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占同期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由2004年的53%提高到2012年的76%。总的来看,政策实施工作取得了政策兑现、资金安全、社会稳定的阶段性成效。2012年4月第十一次部际联席会议明确,后期扶持工作已步入常态化管理,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面上政策的落实,一手抓特殊困难水库移民和重点水库移民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们及时研究提出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三个一”工作,即加快推进特困移民脱贫解困工程、大力开展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和积极组织实施移民增收计划。今年在湖南试点工作基础上,我们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全国推开了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拉开了新时期水库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攻坚战的序幕。

(四)移民工作监监督管理迈上新台阶。各级移民管理机构认真履行移民条例和国务院17号文件赋予的职责,不断强化对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的监督管理。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建立了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批、规划审核、监督评估、规划实施稽查和验收管理制度。据统计,近年来我们先后参与审批审核了60多个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组织验收了30多个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并对皂市、黔中和亭子口等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实施进行了稽察。在后期扶持工作中,实行了督导、经常性检查、稽察、审计和监测评估制度,我们先后对30个省131个县的后期扶持相关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稽察,对29个省340多个县的后期扶持资金进行了内部审计。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移民工作的监督管理。通过全过程、多层次、多方面、多手段、多举措强化对移民工作的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确保了移民安置和后期工作顺利进行。

(五)移民工作管理能力有了新提升。各地移民管理机构及职能逐步健全完善,移民管理机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成立了移民管理机构,大多数省份实现了水利和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统一管理。。地方各级移民管理队伍不断充实,全国从事移民管理工作的干部职工近2.3万人。6年多来,经过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和广大干部的努力,移民行业管理能力整体上有了显著提升。全国共培训移民干部近70万人次,极大提高了移民干部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了移民统计制度,每年组织开展有关移民安置、后期扶持工作的预测报和年报,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投入正常运行,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有力地提高了移民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水工程移民网和水工程移民期刊行业影响越来越大,期刊已累计发行21期,有12个省级移民管理机构编辑发行移民工作期刊。从中央和地方形成了网站、期刊、简报、政务信息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阵地,扩大了影响力,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移民工作的良好氛围。

(六)移民理论与实践探索呈现新气象。近年来,各地、各有关单位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移民安置方式、少数民族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移民社会评价等重大问题和移民工作规律的理解认识。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在移民安置中积极探索逐年补偿安置方式;河南省从村务民主管理、经济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三个方面积极创新构建移民村社会管理机制,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对河口村、潘石头水库农村移民实行城市社区集中安置;安徽省探索并创建了村民自建和政府监管服务的后期扶持项目建管机制;广东、福建等省依托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移民就业增收;山东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移民户宅基地置换建设移民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福建通过创建“平安库区”,努力推进和谐征迁安置;广西通过引导移民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访老大难问题。还有许多地方和单位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移民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次会议专门精选了12篇优秀论文,昨天已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准确研判当前移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们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水库移民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库移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些新的重要论断,对水库移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库移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移民工作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结合移民工作实际,进一步调整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推动移民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决抛弃“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惯性思维,把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保障移民生存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在工作目标上,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移民收入翻番、农业现代化和移民新农村建设,重视移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生活与生产、安居与乐业以及房子与票子等问题。三是在工作重点上,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在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移民增收、加强社会建设、建设移民美丽家园等重点工作方面统筹考虑、综合推进、取得突破,实现移民工作跨越式发展。四是在工作路径上,我们必须明确移民工作的方向,找到破解问题的有效路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把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推进库区和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让广大移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移民工作提出新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决定》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和水库移民工作密切相关,必将对移民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并把《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切实落实到移民工作中去。一是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方面,《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并明确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些规定将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我们在征地补偿机制和移民安置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求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二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鼓励农村移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移民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三是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决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我们移民工作也要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中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政府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对于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更好发挥作用。

(三)水利水电大发展对移民工作提出新要求

目前水利改革发展总体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央对水利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提升到治国理政、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在水利投入、水资源管理、创新水利体制机制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中央明确提出,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每年达到4000亿元,到2020年十年之间水利投资达到4万亿,“十二五”将投资1.8万亿,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喜人。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我国的水能资源问题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水电发展严重滞后,开发程度只有42%(世界平均为60%,发达国家约为80%),水电装机也仅占电力装机容量的22%,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开发水平。另外,2009年9月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2020年前要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水电建设投产。2013年国家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也要求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因此,“十二五”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仍将持续快速发展,新一轮高强度的水利水电建设必然带来大规模的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据初步估算,2012-2026年之间全国大约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300多万人,每年约需搬迁安置移民20余万人,特别是水电开发将更多地向西南地区推进,水库移民涉及部分少数民族移民安置及宗教设施恢复等特殊问题,移民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

三、关于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移民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创新。这些问题主要有:移民工作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征地补偿标准和移民安置问题、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问题、移民解困增收问题、创新移民社会治理问题以及移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等。能否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关系到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关于移民工作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这个问题在有些地区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地方利用移民安置绑架工程建设,搭便车大搞超规模、超标准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将移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转嫁给项目业主;二是有些地方没有把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依靠移民专项资金“单打一”,移民群众没有充分分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努力做到移民工作和区域发展“双赢”,避免“一荣一损”或“两败俱伤”。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地方政府应抓住工程建设的机遇,把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的投资作为加快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统筹各方面资源,妥善安置移民,实现工程建设、区域发展“双赢”;项目业主应切实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建设一座工程、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在后扶工作中,地方政府应将移民后期扶持纳入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部门合力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二)关于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问题

这个问题越来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农村土地承包长期不变的政策使得在安置区为农村移民调整土地非常困难,特别是设计部分少数民族移民安置情况更为复杂,使传统的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存在“同地不同价不同税”,这非常不合理,并已严重影响移民安置和工程建设;三是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集镇迁建和专项设施处理补偿的“三原”原则,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跳出传统安置模式的思维定势,积极适应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要积极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将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统筹考虑,因地制宜采取农业安置、货币补偿、养老保险安置、二三产业安置等“多样化组合”安置方式,特别是要总结完善移民安置“逐年补偿”试点经验,使移民长期分享工程效益,破解移民安置受资源、环境容量不足约束的难题。针对“同地不同价不同税”问题,现阶段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要争取实行区片综合地价,并享受铁路、公路、机场的耕地占用税优惠政策,同时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集镇迁建和专项设施处理的补偿原则由现行“三原”原则提高到满足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强制性最低标准补偿。下一个阶段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被征收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移民个人收益,完善对移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

(三)关于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问题

这个问题很具有时代意义,是移民工作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的重要抓手。水库移民为国家的建设而牺牲自己的家园,还移民一个美丽的家园是解决好水库移民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随着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不断深入,水库移民对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愈发强烈,特别是部分移民仍然居住在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房中,生存环境特别恶劣,迫切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建设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已经成为当前广大移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的重要民生工程。

对这个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对待,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村推进。通过住房改造、新村建设、环境整治、设施完善等措施,切实解决移民房子问题,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要按照“一村一策、整村推进”的要求,研究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方案。一要积极开展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以异地搬迁为主,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帮助特困移民解决住房,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二要大力推进移民新村建设,美化、洁化、硬化、亮化、绿化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向新社区转化,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加大社区治理力度,让新村、新社区成为移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和美丽家园,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引导移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贡献。四要积极探索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移民宅基地置换建设新型农村移民社区。

(四)关于水库移民解困增收问题

这个问题很关键,是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近年来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库移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水库移民的整体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仍然是农村最贫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仍有近500万水库移民贫困人口,占后期扶持总人口的20%,是全国农村人口贫困率的1.5倍。当前,全国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仅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水库移民的收入水平与当地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党的十八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水库移民解困增收任务还十分繁重艰巨。

对于这个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加强培训就业工作,扩大移民增收途径,组织编制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水库移民增收计划,着力解决移民票子问题,努力使水库移民收入赶上当地居民。一要不断加大库区产业扶持力度,鼓励移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每家每户都能受益的产业。加强生产开发项目管理,合理确定移民资金的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确保项目效益落实到移民村、移民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二要进一步加强对移民群众的生产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技术技能证书培训,注意统筹整合农业、人保、教育、移民等部门针对农民的培训项目和经费资源,使每个移民家庭都有一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促进移民转产转业、就业增收。三要扩大移民增收途径,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合作组织,鼓励移民通过劳务输出、物业经济、土地林地流转、旅游服务业、农家乐、家庭农庄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四要创新集体土地利用制度,按照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农村移民承包地和宅基地资源资产化措施,推进承包地和宅基地市场化运作,让土地成为移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同时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林地,分流移民,促进移民转变身份,或成为职业农民专业从事第一产业,或摆脱土地束缚从事二、三产业,推进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五)关于创新移民社会治理问题

这个问题十分紧迫,是构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当前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移民在安置区的社会融合问题。移民搬迁后,原有的移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结构不再存在,在安置地进行社会关系的重塑、社会身份的重构、社会组织的重建、社会资源的重组和公共服务的重载,实现移民与安置区的社会融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移民新村(社区)治理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移民进入新村和社区集中居住,但仍然有许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有的地方虽然改变了村级组织管理方式,但是还没有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三是移民信访稳定问题。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老水库移民信访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一些新建在建水库移民尽管补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但仍持续上访不断,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着眼于维护广大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解决影响移民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库区和安置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治理水平,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一要构建移民社会融合机制。加强对移民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移民主人翁意识,提高移民参与社会心理融合的主观能动性,加快移民心理调适进程;安置区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移民的生产生活,积极创造条件让移民与当地居民平等参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积极引导安置地群众对移民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关心和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促进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二要构建移民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移民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社区协商共治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建设基础,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移民新社区;要注意培育、发展、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移民事务,使社会组织成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三要构建预防化解矛盾机制。加快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建立移民安置利益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移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完善移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关于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已经成为制约移民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仍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主体,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产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工程或同一工程不同地区的移民政策不统一、补偿标准不一致,从而形成攀比。二是移民安置工作中仍存在参与各方责权不清问题,如项目业主与地方政府之间,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省级移民管理机构之间,以及省、市、县政府和移民管理机构之间在移民安置工作的责、权、利关系还没有理顺。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移民安置工作中,仍存在重前期审批、轻实施监管问题,造成移民安置规划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在实施过程中变更频繁、投资超概等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理清各方职责,强化监督管理。要进一步理顺移民工作管理体制,统一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标准,完善前期审批审核机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当前要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政策协商机制,衔接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等,保持移民政策的连续性、平衡性和稳定性。要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项目法人、规划设计、监督评估和建设管理等单位的责权,强化移民安置工作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管理,提高前期工作水平;加强对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的监管,充分发挥稽察、审计和监督评估的作用;切实做好移民安置验收工作,确保移民得到妥善安置。

上一篇:高清时代下一篇:美国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