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问题

2024-06-28

高考移民问题(共11篇)

高考移民问题 篇1

摘要:我国的“高考移民”现象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 虽然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 但我国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已经体系化、科学化。目前学术界主要从高考移民的概念界定、流向、影响、成因、对策建议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考移民,异地高考,文献,综述

“高考移民”现象是在我国高考制度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2005年由于“海南高考移民事件”凸显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高考移民”不仅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层次的反映。目前, 我国学术界已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概念界定

我国的学者对于“高考移民”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较大的争议, 观点比较一致。李若衡和陈志霞认为:“所谓‘高考移民’就是指那些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的毕业生, 通过转学、迁移等各种途径和方法将父母及本人户口转入 (空挂) 到录取分数线低的省份, 以求达到在高考中凭借原有的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转入地较低的录取分数线来考取理想大学的现象。”[1]尹海华、张晨郁、潘彩霞、贺彩英、王惠玲、王毅和王焕玲认为:“高考移民既是一个群体, 同时也是一种现象。高考移民作为一个群体指的是为了提高进入高等院校或重点高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准备参加高考的考生将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或者是利用国家的政策漏洞, 通过改变国籍避开我国严格且竞争激烈的高考, 以留学生的身份轻松跨过留学中国的低门槛, 从而进入中国高校或重点高校上学。”[2]

二、关于“高考移民”流向的研究

对于它的流向方面, 我国学者郑国龙认为:“总体上来看, 高考移民的流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教育发达但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落后地区。”[3]与此同时, 夏泉和于保山认为我国除了“国内高考移民”外, 还存在着“国际高考移民”现象[4]。

三、关于“高考移民”影响的研究

“高考移民”作为一种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对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缪愫生认为, “高考移民”给考生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受到了损害, 还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破坏了教育公正制度, 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但是, 从反面来看, 它也是考生和家长对现行不公平考试录取制度的消极抵抗。[5]琚四化的观点比较独特, 在对于“高考移民”的影响问题上, 他不光看到了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还指出了它的积极作用。他认为:“‘高考移民’本质上是以一种人为的方式对抗制度所造成的差异。它不仅可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而且可以破环这种制度给落后地区提供的保护, 从而促使教育落后地区更快地发展。”[6]

四、关于“高考移民”成因的研究

既然“高考移民”现象造成了这么多的影响, 那么它的成因为何?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了分析:

1. 社会学视角。

黄慧和吴建伟认为“高考移民”产生的原因为“户籍制度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作为唯一评价制度”, 其中后者被认为是造成“高考移民”的根本原因。[7]樊本富则分别从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社会行动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对于“高考移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8]

2. 公平效率视角。

陈静从历史原因、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历史原因:早在科举考试中就有了“冒籍”现象的存在;制度原因:重点城市招生名额优势, 处于优惠照顾特区及民族地区考虑, 给予相对较高的招生名额;社会原因:对于学历盲目追求的价值观念。[9]

3. 经济学视角。

李爱良从利益的角度分析了“高考移民”中的利益链条, 并分别针对它们阐释了利益背后的诱因。利益链条针对三大主体进行分析:对于移民考生, 是教育利益落差的吸引;对于地方政府, 是经济利益的刺激;对于接收学校, 是声望提升的驱动。它们分别对应的诱因为政策设计的缺陷、经济指标的束缚、声望提升的压力。[10]

4. 结构化理论视角。

张俊浦、陈经富和王海洋根据结构化理论, 做出如下假设:“‘高考移民’是在行动主体和结构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在这里, 行动主体指考生, 结构指各种政策制度。在高考移民形成的过程中, 国家政策和考生自身是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国家政策中的“高考政策”、“户籍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都是促成“高考移民”的原因。对于个人本身, “对上大学的热切希望”、“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网支持”又是此现象的形成条件。[11]

五、解决高考移民对策的研究

正如针对“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从多视角进行分析一样, 我国的学者对于缓解或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也从多视角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历史视角——从科举制度角度。

张学强和张建伟通过对于明清时期存在的“冒籍跨考”现象进行分析, 结合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措施, 针对高考提出了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提高高考的报名门槛来控制由于“高考移民”造成的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教育的状况, 调整相对应地区的高校招生的政策方法, 使得招生政策与生源地发展相适应;三是通过发展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合理发展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教育文化软实力, 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文化格局, 从多方面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需求。[12]

2. 法学视角。

缪愫生从法学的角度, 较为系统地针对“高考移民”现象提出了解决措施: (1) “通过宪法的完善, 使教育平等权在宪法中得到确认”; (2) “加快国家立法步伐”; (3) “发挥司法机关在监督行政和保护考生权利方面的作用”[13]。

3. 政策学视角。

邹东升和耿俊峰从政策学的角度提出了“全国知名高校按各省人口比例招生”、“大力支持一般高校, 营造高效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兴办民办高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严把外国留学生入校关”五点建议。[14]

六、总结

我国的“高考移民”现象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 虽然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 但我国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已经体系化、科学化。我国专家学者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 存在着优点与不足:优点在于:首先, 对于“高考移民”的研究, 具有多学科领域的视角。我国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策学、结构化理论、公平效率等多重视角对于此现象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措施建议。其次, 已有了对于“高考移民”现象研究的理论支撑, 使其更加科学化。在研究中, 马太效应、罗尔斯原则等在其中得到了系统的应用。最后, 在研究中, 我国学者没有仅将目光局限于现在, 局限于国内。通过对于科举制度中“冒籍跨考”现象、美国等国家的考试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考试制度的分析, 来为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从而提出政策建议。然而, 从整体上看, 在对“高考移民”现象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首先, 在对其概念的界定方面, 虽然大家对其并没有太大争议, 但至今还未存在一个为大家公认的概念定义。从各个研究文献来看, 在针对“国内高考移民”研究的文献中, 对于它的定义仅局限于国内的考生, 只有对“国际高考移民”研究的文献, 才会在概念定义中将它包括在内。最后, 虽然学者已针对“高考移民”现象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不难发现, 研究还只是局限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各省、市、地区不同的录取率”、“户籍制度”、“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财政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几大方面, 名义上是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的分析, 但是细究原因实际上大同小异, 缺乏创新性与更深的层次性。

高考移民问题 篇2

焦作某中介机构:海南4所民办学校授权其招生

“招生公告”由四部分组成:《致初中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琼府办〔〕70号,即去年出台的《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规定》――编者注)、《海南招生咨询――答家长问一十五条》、海南4所民办学校简介。

这份“海南招生公告”,说白了,就是在通晓海南堵截高考移民新政策的前提下,给有心报名的家长指出了在政策框架内移民海南参加高考之路。公告称,某教育中心作为海南4所民办学校授权焦作市惟一合法授权招生机构,“秉承‘以严格按政策招生为方针、以三年诚信服务为宗旨、以孩子考入理想大学为目标’的工作理念,认真做好每年户籍、学籍办理,寒暑假往返机场接送,假期补课辅导以及中考、高考事宜等一系列工作。”

公告将河南高考人数、录取情况和海南作了一番比较,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高考时再去挤‘独木桥’,您应慧眼独具地引导孩子走向外地低分数线录取上理想大学的绿色通道。”

公告还称,“今年我市(焦作市――编者注)首批已报名的近80名学生在海南中考成绩优异,近半数学生有望获得学校免交建校费、免交3年学费或减免学杂费等各项奖励……下半年根据户口指标,按计划在我市继续招生。分期办理100名初中各年级学生户籍迁转、学籍注册等相关手续。优惠办理期限至8月31日。”

根据公告内容,“海南招生授权焦作地区联络处”还从今年7月15日起,每周六上午9时在焦作市某中专学校召开海南招生咨询会,接受家长咨询。

海南日报记者将这些情况透露给海南一位教育界人士,他吓了一跳!

焦作某教育中心:在政策有效期内办事没问题

根据焦作某教育中心在网上留的咨询电话,海南日报记者以孩子家长的身份致电焦作方,对其开展的业务进行了详细“咨询”。

自称姓吴的小姐在电话中不断宣传介绍移民海南的便捷,交流中显得对海南去年出台的高考政策滚瓜烂熟。她说:按海南现行高考报名条件,只要有3年户口、3年学籍,在海南有固定住所,监护人在海南,就可以在海南报名参加高考。要想符合条件,最好及早把孩子的户口转过去,一次要办两个户口,孩子一个,家长一个,花1万多元,一个月就可办好。等孩子上初三时,再送其到海南参加中考。”

“我们从就开始办了,现在已办了100多个学生了,今年已经有70多个学生上高一了。”吴小姐说,即使海南的高考政策再变也没关系,因为政策是有延续性的,在政策有效期内办事是不会受到波及的。

这位吴小姐还称,她们随时欢迎家长报名。

海南民办学校:没授权焦作方招生

而问询焦作某教育中心提及的海南4所民办学校,得到的答案,几乎全部是“我们没授权焦作方招生”。

某民办学校负责人气愤地说,高考移民问题如今省里抓得这么严,谁会有组织、有规模地去碰这样的“雷区”,怎么会授权别人发布公告大张旗鼓地在省外招生?

就焦作方说的“已经有70多个学生上高一了”向几所民办学校求证,他们表示,个别原籍河南的学生有,但肯定不会有几十人。

不过,几所民办学校负责人同时表示,初中属义务教育,大门向所有孩子敞开,连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都可以,更何况有海南户口的学生?如果确实有海南户口的考生报考,学校无法拒绝这样的中考考生。学校没办法区分哪些人是正常迁入,哪些人是有组织、成规模迁入的“新高考移民”。

“如果对方在政策框架内报考,导致出现新的问题,而我们暂时拿人家没办法。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政策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又到了研究调整的时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说。

而海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该厅高度关注这样的倾向,并将根据具体情况拿出对策。

据悉,20,从河南移民到海南参加高考的考生就多达3535人,是移民最多的省份。

教育界人士认为:遏制高考移民关键在户籍管理

从河南焦作到海南来读书且参加中考、高考,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和监护人的户口问题。焦作某教育中心称可以一次性解决学生和监护人的户口问题。焦作某教育中心称,“这次海南招生予学生及监护人办理的海南省户口全部是全国户籍网注册的正式户口,不限制学生在海南省参加高考的次数。”“监护人的户籍3年后由省、市招生代理部门和海南就读学校负责迁回原籍,不另收取费用。”“学生入校前需交纳学生及监护人户口办理费和初、高中学籍注册费,计1.5万元……”“户口和学籍办理费用,须于报名时交付。开具票据并签订协议书。必要时可委托银行代收、暂存,双方制约至户籍、学籍办理完毕,再予海南付款(前期由招生代理方垫资)。”

有公安户籍管理人员对焦作某教育中心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自高考移民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购房入户”政策被取消后,海南省公安户籍管理部门便加强了对此类户口迁移的管理,各民办学校也没有权利申请给外省学生入户,像焦作方说的那样,带有明显的高考移民性质的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户口迁移,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高考移民”与教育公平 篇3

“高考移民”现象由来已久,但它的走向从来就没有多大改变,即从低录取率省份向高录取率省份,从上大学难向上大学相对容易的省份“移民”,从而达到升学的目的。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即全国范围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造成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它是教育不公平的产物。而“高考移民”的出现,又损害了移入省份考生的利益,挤占了其他省份的教育资源,必然遭到移入省份的抵制,各省也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查处“高考移民”。与经济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相比,这种地方保护的举措,似乎具备了一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因而“高考移民”得以与高考中的其他作弊行为一起,被列入“严肃查处”的范围。但同时,越查越多的现象说明,在这种看起来似乎是个人“舞弊”的背后,其实是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一种另类“抵抗”。

如果说在一省范围内的教育公平是一種局部公平的话,那么,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平就应该被视为全局公平。没有一个全局的公平,局部的公平也就很难保障。就高考制度而言,这种全局的不公平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省市的高考入学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有些省份却只能在40%左右徘徊,这种巨大的反差才是“高考移民”屡禁不止且越禁越多的根本原因。目前的分省命题似乎掩盖了过去全国统一考试而不统一录取的问题,但并不能改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因而也就形成了全局的不公平对局部公平的冲击。只要全局不公平的现状得不到改变,“高考移民”现象就会长期存在,无法根除。

所以,用单纯的违纪违规来看待“高考移民”现象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对这种情况的查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其存在的体制和制度上的根源,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目前“阻击”“高考移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现行的户籍制度,而现行户籍制度所体现的人生依附和等级差异等弊端,早已受到广泛的批评和质疑,户籍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而作为依附于现行户籍制度之上的就学制度,究竟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的时间内,继续为这种教育的“地方保护主义”提供有效的支撑,虽然还不能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延续太久,因而我们也就不必指望在教育不公平的前提下,靠某些政策和措施来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高考移民”政策分析 篇4

所谓“高考移民”,是指那些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省份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将父母及本人户口转入(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以期待在高考中凭借原来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转入地较低的录取分数线,考取理想大学的现象。“高考移民”指的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类群体,这个群体不仅包括高中毕业生,还包括陪同他们“移民”的家长。

出现高考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高考分数的悬殊。有两地成为学生竞相转户口的集中地,一是西部一些省市自治区,二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由于上海、北京户口限制较严,难以进入。而西部内陆一些省市迁移户口相对较松,一些人将户口转移的重点放在西部一些省市。

“移民”考生既享受了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又占有国家所给的资源补贴,同时排挤了应该接受补偿的考生,造成对公平与公正的践踏。因此,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封堵“高考移民”,比如新疆给全区在校高中生“编号”,规定各中学一律不准接纳非本校学籍的考生报名等。应届考生及父母必须有在新疆的不少于两年常住户口,或者考生高中阶段在新疆就读3年并有学籍档案和会考成绩的方可报考。宁夏要求本人户口在该区落户且高中阶段在该区就读,但其父母户口不在该区的,只能报考区属院校;投靠亲友落户该区或户口空挂的不得报考。青海对符合高考户口政策规定的省外高中借读生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内蒙古规定父母不在本地、本人户口迁入自治区者,或本人和父母户口从外省迁入内蒙古、但本人不在自治区上学和居住者,不得报考普通高校。广西要求考生本人及父母在该区有常住户口,且本人高中阶段在该区就读的考生才能报考。海南规定考生本人及法定监护人有本省户籍,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后两个学年在海南就读;考生本人小学或初中在海南毕业且毕业时户籍在本省;考生有本省户籍且其法定监护人属驻琼部队现役军人或者省人事部门引进的优秀人才,才能报考普通高校,不符合以上条件但户口在海南的考生,只能报考本科第二批和专科(高职)学校。

从上述提到的一些政策措施看,目前这些地方采取措施的基点是将过错主要或全部置于考生,对政府和社会造成的原因未予重视;只注意从控制和制裁违法学生的角度设定封堵措施,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源头根源,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漠视公民受教育公平个人权利,只堵而不疏导,容易加重不公正的教育秩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2“高考移民”政策的反思

造成“高考移民”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教育平等权的缺位,没有意识到受教育权公平的问题,法律意识淡薄。各地政府对高考移民“堵”、“驱”,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高考移民,只会增加“高考移民”成本,而且会助长腐败现象的发生。

(1)移民的教育公平权的保障。

一定程度来说,“高考移民”现象先是由不公平造成的,为了追求平等而又造成现有制度中的不平等。许多高考移民家长对封堵政策表示极大的不满。“高考移民”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上疏忽造成的,过错不应该完全由考生来承担。这种限制报考地域计划分配招生名额的行为,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强行干涉,是地方保护,是在维护不公平的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利益的推动,还是政治利益的驱使,不管是人权运动的要求,还是国家民族利益的体现,都无法回避教育公平问题。在实现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基础上,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建设人才,同样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特征。教育公平,主要是教育机会平等,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必然体现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本质特征,展现着教育公平的更高理想。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公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现实之间的转化问题必将越来越深刻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并不断地反映在各种实际的教育改革之中。

(2)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高考移民”现象很容易使西部地区、海南、北京、上海等地产生教育腐败行为和户籍管理部门的腐败行为。这些地区部分中学通过向移民考生收取高额借读费以增加其收入。同时,他们还利用和依靠移民考生提高本校的高考录取率,造成“泡沫分数”现象。甚至有个别教师和中学校长也会去劝导学生移民到他们中学读书,为他们寻找中介或直接充当他们的中介。由高考分数反映出来的虚假教学水平,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不能够准确地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对当地教育方针的调整和对当地教育人力、物力的投入估计不足,造成西部基础教育长期的滞后性和落后状况。对于流失了学生的内地学校而言,他们培养的优秀学生流失也会影响内地学校的升学率,给内地学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高考移民”所带来的畸形经济发展。

首先,部分省份利用倾斜的高考政策和相对较低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吸引外来投资带来了不真实的经济繁荣。因为,很多投资商是为了子女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才来此投资的。其次,高考移民为西部、海南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宾馆、餐馆带来了比“黄金周”还要火爆的生意。“高考移民”还刺激了一批专门帮助办理户口空挂或帮助买户口的掮客产生,通过办理这一事务,他们从中牟取暴利,一条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的移民产业利益链已经形成。此外“高考移民”还带来了房地产的发展及小城镇的建设。一些地区的商品房绝大部分是被为了高考购房入户的“高考移民”购置的。“高考移民”的虚假城市化,将一种正常的户籍制度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源。

3 对策与建议

(1)合理缩小地区间分数差。“高考移民”最直接的动力就是录取分数差所引起的录取院校的不平等,要解决“高考移民”这一问题,规范高考秩序,就必须首先在录取分数差上做文章。要求全国录取分数线统一是不可能的,而且全国录取分数统一是一种更大的不平等,会损害更多少数民族、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生的利益。同时,由于教育部所属高校所在地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那么录取分数线统一也会影响到当地生源的录取,影响到当地人对高校建设的支持。因此,只能实行渐进式改革,合理缩小地区间录取分数差,充分考虑到全国各地考生的利益,既合理保证北京、上海和西部等教育不发达省份考生的利益,又考虑到中部教育大省考生的利益,可以将分数差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段之内,既让直辖市和西部省份的尖子生可以接受,减少部分人的高考地区心理优势,又不至于让中部和基础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觉得心理不平衡。

(2)名牌高校招生录取指标合理配置,公开、透明对全国各地招生。因为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只对本地或有限的几个省份招生,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教育歧视,是不合理的。而绝大多数录取指标又集中分到了高校所在地,分到各个省的名额十分有限,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将农村考生、部分优秀的中部考生被排斥在重点高校、名牌高校以外的局面,而“高考移民”们所争取的也恰恰是这一部分指标。因此,只有将录取指标合理地分配到各省,才能使“高考移民”的热情有所降低。不论任何专业,都应该在兼顾分数公平、地区公平、人口比例相当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省份。

(3)加大对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扶持力度。对于历史所形成的发展差距,国家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加以调节和平衡,以求直接有效地缩小地区间差距,保证竞争起点的相对公平性。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纵向看是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其他省份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将它们的教育经费缺口补起来,提供给西部等教育欠发达地区足够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促使基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对于中部或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政策和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可以提供给他们一定的优越条件,以达到人才接力工作的顺畅进行并实现良性循环。

(4)合理分配高校资源。我国的重点高校资源过于集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可以在河南、江西、山东、安徽等基础教育发达而稀有重点高校的省份重点扶持一定数量的高校,打造当地的名牌、重点大学,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均衡。新办大学应该优先考虑设在教育不发达地区和高等教育稀少地区,合理分配高校资源也可以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地市设立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分校,鼓励高校教师到这些地方任教。

(5)考试权交给大学。摒弃原有的以省为单位自己组织考试或全国一张卷的做法,将考试权交给各个大学。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可以采用相对难一点的试卷,其他学校可以简单一些。各个高校依据自己的实力,灵活控制试题的难度和灵活度。民办大学可以自己考试,甚至不考试,从自己学校的办学目的和特色出发,直接从报考学生中录取,把大部分学生从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同类学校之间可以搞联考,更可委托社会上的中间机构组织考试,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培养的学生踏入社会所要从事的工作,在某些学科的试题难度上可以有所侧重。针对我国复杂的民族状况和发展程度的不一,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给予适当的倾斜和照顾,达到中华各民族的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摘要:由于客观存在的高考录取分数差,“高考移民”应运而生。这种现象破坏了正常的教育考试秩序,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目前所采用的封堵政策只是一种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的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深层次上找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此,我们必须反思采取更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封堵,高考移民

参考文献

[1]罗新于,陈志文,李丽萍.倾斜的高考分数线[J].焦点阅读,2000, (4).

[2]王学海.浅析西部地区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滕朝阳.高考移民的体制性基础[J].时事杂谈,2003,(5).

海南“高考移民”利益链调查 篇5

知情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叫停购房人户政策的实质是给持续升温的海南‘高考移民’热降温。”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海南高考报名结束后,海口市教育局局长韩美急得嘴上起泡。报名表显示,全国各地新迁户人琼的9803名外地考生中有9300余人在海口市报名参加今年高考,如果这些人全部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外地人挤占了海口市49%的高考招生名额。

“这简直就是强盗行为!”海南日报社培训部主任李平也是考生家长,她对“高考移民”挤占本地学生升学资源的行为深恶痛绝。

“我们的孩子要上学”

为查堵“高考移民”,今年4月份,海南省教育厅联合省监察厅、公安厅、民政厅以及省侨办等部门联合下发有关文件,要求各市县、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高考报名条件,对每一名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事后又组织了一个省内调查组、六个省外调查组,对各市、县已审查完毕的考生进行复查。

5月16日,海南省取消了340名同时在两省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考试资格。

5月28日,83名“高考移民”考生家长在《海南省340名被非法剥夺高考资格考生的家长代表联名申诉的紧急请求》上签名,开籽共特快专递至国家信访部门。

5月31日上午,又有20余名考生家长来到海南省政府上访,提出“我们的孩子要上学”的要求,同日,重重压力之下的海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最终恢复了这些考生的考试资格。

海南省2005年最终招生计划显示:高考本科第一批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080人,本科第二批招生却减少了1303人。

根据《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不符合条件的“高考移民”考生“只能报考本科第二批和专科(高职)学校”。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门考试正在进行时,500多不符合报考第一批院校的考生家长又来到了海南省政府上访,要求把调剂到第一批本科的1303个招生指标“还”给他们。

“海南‘高考移民’洪峰造成的冲击波将一直持续到高考录取结束后。海南必须下决心来堵住这股洪流了,否则造成的社会后遗症会越来越多。”海南省监察厅一位官员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冲击海南教育秩序

今年3月,为孩子复读报名参加高考的朱文海惊讶地发现,七个报名窗口中只有一个为海南本地考生服务,另外六个窗口前则排满了省外考生。

“临近高考的时候,班里的桌椅增加了两三排,新来的同学都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有个河南来的同学连续二次数学模拟考试都拿了满分。”海南中学文科班应届毕业生林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面对临考之前赶来做最后冲刺的陌生同学她已经感到一种“威胁”。

“今年高考的数学考卷大家普遍感觉很难,但据说这些外省考生普遍比海南考生发挥得好。”高考结束后,林影心情沮丧地将志愿从心仪的上海复旦大学改为二类重点大学。

曾一再用外省考生成绩较好来激励本地学生的海南中学高三班主任刘哲信,考前给本地考生缓解压力,“这是教育政策的问题,我们无力改变,但必须坚强面对,你们要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但刘哲信认为,“海南省下面各县、镇中学的考生才是受到高考移民考生冲击最大的群体。”

据海南省教育部门统计,除北京、上海、西藏外,全国27个省(市、区)在向海南省进行“高考移民”,尤以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北、内蒙古、浙江、山东九省份为最。上述九省份今年有9600多名应试考生来到海南省参加高考,其中河南省3500多人,湖北省1500多人,江西1100余人,湖南1000余人。

“今年的人数比去年激增3.4倍,达到9803人。每5个海南考生中就有一个是‘高考移民’。”海南省考试局一位官员说,“我们还发现,大批考生来自同一个市县,其中河南信阳市达800余人,安徽铜陵市达600余人。”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调查时也发现,河南新乡市第一中学有205名考生人户海南报考,占了其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也有175名考生人户海南参加今年的高考。

海南省考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海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44914人,招生学校为929所,招生计划为34423个,均为建省以来最多的一年。今年海南省本专科录取率为77%,本科录取率为32.8%,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往年一样,海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均低于全国多数省份。

而今年也是海南省“高考移民”创下历史记录的一年。

政策漏洞

一纸户口是“高考移民”中官民利益博弈的根本。

如果将全国高考的录取形势根据地域绘制成一张地形图,远离内陆的海南岛就是一个盆地,而购房人户政策则使其演变为“漏斗”效应。

为拯救一蹶不振的楼市,处置积压房产,国务院曾先后下发过两个加快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的方案,给予海南省许多优惠政策。在此大背景下,1999年《海南省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出台,其中规定“单位或个人每购买25平方米的商品住房就可人一个户口,入户对象由购房人自行择定……学生从入户之日起,在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小学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海南省本想以户口资源尽快给积压的房地产解套,这一规定事实上却成为高考移民洪峰的政策漏洞。

早在今年3月海南省高考报名前夕,海南省公安部门对2004年7月-2005年3月来琼购房人户的2.12万人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其中8800人为17-21周岁的适考青年;在海南省考试局对今年移民考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300个样本中284人是移民海口市,其中269人是购房入户。

至今年3月份,海口市空置商品房已消化255万平方米。海南省建设厅厅长夏恩恕向媒体表示,两年内,海口、三亚及各市、县烂尾楼绝大部分处置完毕。 据海南省统计局统计,2000年—2004年五年时间内,海南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92.9万平方米。

由此推算,按每25平方米可落一个户口政策指标计算,海南新落户可达20万人。

6月21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海口调查时发现,海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見“户口代办”小广告。

据海南省政府附近一中介公司负责人透露,“按照行情,目前代办购房入户的费用是900元,我们这生意已经做了几年了,主要是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办。”该公司还承诺可以办理学生学籍以及挂靠学校,但费用则涨到4900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许多购房者并不需要海南户口,而急于解套的房地产商发现,把户口倒卖给想在海南参加高考的学生比卖房更赚钱,于是从买房者手里收购户口指标,再倒卖给中介,这已经是海南地产商公开的秘密。

利益链条

“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把一个班的学生都劝过来了。”海南省一家中介老板很得意地告诉记者。

为大批量开发利用好户口资源,赚取利润,海南省的中介公司纷纷联络动员家乡的亲戚朋友“购房落户”,甚或发展到把落户宣传单派发到内地学校。

而内地省份正为高考升学率焦虑的校领导,听到只要出钱就能消化掉中等以下的学生,亲自上门做学生和家长的劝服工作。

这些考生的家长在交了1万-1.5万元不等的费用后,把考生户口本复印件和身份证交给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就可到房产局登记户口指标,并从辖区内派出所开出准迁证,再由家长凭借准迁证将原户籍转出由海南省中介公司代办落户领取户口册、身份证等一系列手续。

来自湖北仙桃的曾玉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万元把自己和孩子的户口迁到海口市后,报名、体检、考试期间两人先后两次往返海口,再加上高考期间在海口的食宿费用,为了给在当地可能落榜的儿子一个上学的机会,她付出了3万多元的代价。

今年4月,在海口市港澳开发区就职的张勇发现,上下班必经的国际研发学校的学生一夜爆满,百余名外地移民考生正集中在该校进行适应性的考前冲刺。

“一次性缴费4000元,再外加每月800多元的食宿费,外地移民考生就可在国际研发学校进行考前集中冲刺。该校甚至把校外一幢空置楼租下以满足新增学生的住宿需求。”张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实际上,海南省民办学校高考补习班招收内地考生,大发移民考生之财已经不是秘密。振发学院、华侨学校、国际儿童中心、国际科技园学校这些在海口市的年学费达万元的民办“贵族”学校,考前共招收了数千名外地学生。

高考期间,海口市所有宾馆、招待所更是千金难求一房。海口市金海湾酒店总台小姐回忆起当时的景象至今都兴奋不已:“比黄金周的生意都火爆!外地考生和家长都是组团而来,这些大客户都由经理亲自办理和接待。”

事实上,目前海南省“高考移民”已经达到了批量化、集中化和公司化运作的发展脉络,由于政策漏洞,“高考移民”事实上早已不再是“游击战”,一条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的移民产业利益链已经形成。

后遗症

“高考移民必须杜绝,这条以户籍指标买卖进行高考资源抢夺的产业链必然会滋生腐败。”海南省检察院检察官王珊愤怒地说。

王珊认为,教育腐败是户口指标商品化以及高考移民給海南省带来的另一负面冲击。

而在今年发生的海南高考移民事件中,移民考生家长身后的强大背景在海南省“有口皆碑”。

340名同时拥有两省户籍并在两地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被取消高考资格后,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事件却有了翻覆灼变化:重重压力之下的海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最终恢复了这些考生的考试资格。

“很多家长都是公务员,且在原籍担任相当职务,他们的经济能力和活动能力都非常强。有些人在短期内给孩子注销了原籍,并让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原户口未注销是由于数据传输有误造成的3然后家长动员当地政府部门出面给海南省施压。”知情人士透露。

移民事件因争夺高考资源而起,在这场冲突中,无论谁输谁赢,对渴望升人高等学府的考生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海口日报社记者王颖自儿子高考结束后就不断向海南省教育厅的朋友打听移民考生的报考意向,她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把儿子从黑龙江带到海南上学。

移民考生凭借自身优势,挤占海南高考升学资源是最令海南考生家长光火的事实。

海南省考试局历年统计显示,外省移民考生平均分又甩开海南本省考生70分之多。

在最近三年里,移民考生的平均录取率高达88.13%,海南本省考生录取率为81.9%。按此比例计算,今年高考移民将有8600多人被录取,如此数量将足以把海南第二、三批录取院校的8030个名额全部垄断。

来自河南的考生家长张国平想起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惨烈至今还很痛心,“就算我考分比北京、上海本地重点线还高50分,在河南也只能读个专科院校。如果说我把孩子办到海南来给当地考生带来了不公平,那么高考招生河南考生的不公平又该找谁投诉呢?”

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制度原因正是规则的不公平,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

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篇6

关键词:中国古代,移民,资料不平衡,人地矛盾

我国自夏、商、周三代始, 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加之各地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为我国古代移民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局部性的移民历来频繁, 大规模的移民几乎在每个朝代都发生过。从表面上看移民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及战争的影响, 实际上其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人口与生活、生产资料数量不平衡的加剧, 移民成了调节一定区域内人地矛盾的杠杆。

一、三代至秦汉时期, 移民基本方向是自关东向关中地区

夏、商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关东一带 (即潼关以东的黄河南北地区) 。长达千余年的开发经营使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城邑, 《史记》称该地区“土地狭小, 民人众”。周人在渭水流域的勃兴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开发, 这对人地矛盾极为尖锐的关东人民有很强大的吸引力, 从而开启了关东向关中地区大规模移民的序幕。秦统一六国后, 据史记载,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如每户按5人计算, 可达60万。汉承秦制, 各地诸侯要留居国都, 以大规模移民来充实关中地区, 仅汉武帝时总数就达120万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0。再加上由于西汉末年连年的灾荒, 大批灾民自发向关中地区移动, 其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仅公元22年就达20余万, 从而有力地缓解了关东地区的巨大人口压力。

二、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移民基本方向是自北向南 (包括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族的南迁)

西汉末年, 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虐, 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移动。魏晋以来移民规模更大, 大多集中到富饶的黄河流域。江统《徙戎论》载:“关中之人百余万口, 率其少多, 戎狄居半。”少数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了巨大的人地压力, 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 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路, 由此开启了我国古代自北向南历时最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移民序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 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史载:“时百姓遭难…… 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当时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 最远迁到闽江、珠江流域。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 中州版荡, 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 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 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正如鲁肃所说:“淮泗间, 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 民富兵强, 可以避害。”南方各国推行“土断法”, 使大量移民在南方定居下来, 为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 官方组织的人口迁徙见于史籍甚少, 但安史之乱引发了又一次移民南迁的高潮, 余波直至北宋初年, 详细人数无从考证。据史载:“天下衣冠士庶, 避地东吴, 永嘉南迁, 未盛于此。”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提到“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据推测, 远超前一阶段的700余万,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自古以来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人口分布格局, 南方人口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北方。

在长达100多年的宋金对峙时期, 北方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暴虐而南迁, 每当宋军抗金归来, 北民从者如云。据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 多携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 百倍常时。”有的迁居江浙, 有的避入荆湖, 有的进入岭南。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 江浙湖湘闽广, 西北流寓之人遍满。”这次移民潮规模比前两次都大, “中原士民, 扶携南渡, 不知其几千万人”。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的过度开发。

三、明清时期, 向海外和边地移民

北民大量南迁, 南方人口自然增长, 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终致人满为患, 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凤阳新书》载:“太祖时徙民最多……怨嗟之声, 充斥园邑。”移江、浙、皖、赣等地数十万人民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 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 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 设立卫所、移民屯边, 规模达千万之多, 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高考移民问题 篇7

《移民条例》的实施, 对于以往开展的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而言,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工程设计周期难以控制。这主要是因为《移民条例》的实施要求有多项控制性节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开始前, 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布通告, 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 并对实物调查工作作出安排, 即发布“停建令”;②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按照审批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批 (即审批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③项目法人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 按照审批权限经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核后, 报项目审批或核准部门, 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一并审批或核准, 即移民安置规划先审核后核准。

这些工作程序的完成, 存在着设计单位无法控制的诸多外部因素, 并且都对可行性设计报告的最终完成进度造成影响。毋庸置疑, 今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更需要设计单位加强与项目法人的沟通和交流, 以争取制定合理的设计周期。

《移民条例》实施后, 除上述设计周期难以控制外,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在可行性规划设计中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笔者结合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2]等系列规程规范的有关规定, 总结探讨了几个工程可行性规划设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归纳提出了体会、认识及建议, 以期抛砖引玉, 为更好地实现移民安置目标, 使征地移民设计工作者们对《移民条例》及其根据条例制定的系列水电工程规划设计规范实施效果和现实操作层面做进一步思考, 并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以及相关实施细则提供参考。

1 征地移民规划设计与主体枢纽其他设计深度不匹配问题

《移民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实物调查工作开始前, 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布通告, 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 并对实物调查工作作出安排”。 2007年7月4日,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发布了水电规科[2007]0036号文《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编制暂行规定》, 其中规定:“大中型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开展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研究, 编制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审查通过的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是工程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通告、开展实物指标调查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等的主要依据。”

从设计流程上而言, 开展施工总布置规划设计的施工规划专业是上续专业, 征地移民专业是根据确定的施工总布置规划开展工作的下续专业, 施工用地范围的调整必然导致下续的征地移民专业被动地相应调整该项目的建设征地处理范围。而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的确定是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 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的调整势必导致实物指标、移民安置规划、补偿费用概算等规划设计成果的调整, 因此, 施工用地范围的调整应慎重对待, 不能轻易变化。《移民条例》明确了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的重要地位。《移民条例》颁布前,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中施工规划专业经常调整施工总布置方案。这种调整主要受限于现有相关设计规范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深度, 即施工布置的上续如地质、水工等专业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深度, 以及施工规划专业自身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深度;《移民条例》实施后, 根据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之后为移民安置实施阶段, 移民安置实施阶段直接涉及移民搬迁、移民安置、费用兑付等具体实施工作, 如果范围调整造成移民身份重新认定、征占用土地重新划定等问题, 则将会给地方政府的工作造成很大难度, 使项目业主在履行合同时必须履行重大设计变更的程序。另外,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主体枢纽设计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之后为招标设计阶段和施工详图阶段, 往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之后, 绝大多数专业在招标设计阶段会进行相应的设计优化, 从而导致用地范围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减。由此可见, 可行性研究阶段征地移民专业规划设计和主体枢纽各相关专业规划设计深度不匹配, 《移民条例》实施后, 可行性研究阶段征地移民专业规划设计的深度得到了增加。

综上所述, 《移民条例》和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的出台, 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用地范围发生调整的可能性, 减少了重复工作量, 降低了设计成本, 缩短了设计周期。但是, 这无疑对施工专业及其相关上续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使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主体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提前。因此, 《移民条例》实施后, 建议水利水电工程主体枢纽设计尤其是施工规划应在可行性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 高度重视范围的确定, 必要时适当加深与用地范围相关的设计深度, 同时建议征地移民单位主动参与施工用地范围的确定, 各部门之间多沟通, 共同赴现场踏勘, 努力实现施工用地范围一次性确定。

2 林地分解到户操作问题

《移民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搬迁费以及移民个人房屋和附属建筑物、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青苗、农副业设施等个人财产补偿费, 由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直接全额兑付给移民。”该条例明确了搬迁费以及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的兑付方式。由于个人财产补偿费包括了青苗、零星树木和林木等地面附着物, 要分清个人财产补偿费, 实物指标外业调查时也就必须查清影响范围内的土地附着物, 因此必须使得耕地、园地、林地分解到户。关于土地分解到户工作的职责分工, 在DL/T 5377—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规范》[3]中有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根据移民安置工作的需要将承包耕地、园地、林地等指标分解到户”。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道路用地范围难以确定、林种的确认存在分歧等原因, 使土地尤其是林地分解到户操作比较困难[4,5]。

a. 道路用地范围难以确定。新建施工场内道路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比较大,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侧重于方案的比较, 线形和走向基本得到确定。根据走向, 现场调查可以基本明确涉及的行政村, 而道路两侧涉及的具体范围要明确到户, 现场必须埋设界桩, 但是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于界桩的埋设却没有相应强制性规定。DL/T 5376—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界定规范》[6]规定:“根据实物指标调查需要, 提出临时界桩布置技术要求, 必要时可进行永久界桩布置设计。” 实际上公路用地征地数量 (通常大部分是林地) 往往较多, 由于道路界定范围比较困难, 加之相应规范没有明确规定, 使得土地分解到户现场操作实现难度仍然比较大。

b. 林种确认存在分歧。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工作采用的是1∶2 000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 而林地承包发放林权证时, 林种的确定是依据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并以主要林种 (即优势树种) 作为该区域的林地种类, 数量和种类的确定相对比较粗放。因此, 这两种方式认定的林种不同, 精度也不同, 前者准确度高更符合实际, 而后者的林权证具备法律效力, 受法律保护。通常在林地分解到户工作中, 一般采用将前者的调查成果逐级向下分解的方式, 在落实到承包人的过程中, 由于林种的差异导致各类土地面积无法落实到户, 并且承包人之间易产生纠纷, 尤其是对于经济价值较大的林种会存在更多的争议。

c. 与当地长期的习惯做法冲突。据调查, 在浙江某县, 当地林地主要是毛竹林, 林权证发放时采取的习惯做法是:将地面上的毛竹实际株数登记在册, 并作为保底基数进行发包, 承包户全部保底基数之和占所在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保底基数的比例, 即为该农户的承包份额;承包户不单独砍伐毛竹, 而是由集体统一选定专业队伍砍伐并统一出售, 以利于降低成本又避免相互压价;承包期间承包户每年的收益根据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商品毛竹的纯收益按承包份额进行分配, 承包期间承包份额根据人口的自然增长在小范围内得到调整, 承包期结束后增长出来的毛竹株数归个人所有。这是一种林权承包到户但仍带有集体属性的承包方式。工程建设占用该区域林地, 如果单纯地将地面附着物暂归为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户一方, 都显得不尽合理, 并且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户都担心将来对方不认账而不同意这种简单归并。若采取逐块清点增长量的方式调查地面附着物, 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户均易于接受, 但这样操作的工作量较大, 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很难满足项目进度计划的要求。

综上所述, 林地分解到户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最终导致出现以下情况, 即地方政府为争取项目尽快通过审查、核准, 而采取权宜之计暂时将林地分解到户, 项目实施时再实地逐块核对分解。如此操作显然不符合群众的意愿, 使群众的个人财产难以得到保障, 并且还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复耗费。

笔者建议在《移民条例》实施细则制定中应明确土地分解工作要结合各地实际, 原则上规定承包耕地应分解到承包户, 而园地和林地只需分解到集体经济组织, 以利于项目可行性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

3 安置区居民关注的调地标准问题

《移民条例》保障了移民安置规划编制中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移民条例》第九条和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必要时, 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必要时, 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可见, 就移民安置方案和移民安置规划征求安置区居民的意见, 已成为可行性规划设计中必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由于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大多数都是农民, 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技能单一, 因此, 农业生产安置方式仍是农村移民安置的一种主要方式。根据DL/T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在农村移民安置后, 应使移民拥有与移民安置区居民基本相当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这里的“基本相当”指的是与安置地集体经济组织相比, 所调剂的土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相当。

通常, 土地价格是以县城为中心向外围递减, 水电工程大多地处偏远山区, 区片综合价相对偏低。为使移民的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组在选择外迁移民安置点时, 往往会优先选择一些自然环境条件较优、有较丰富的可开发土地或可调整的耕园地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置点, 同时这些安置点也容易被外迁移民接受[7], 因此, 往往出现工程区的征收耕地价格低于安置区的征收耕地价格的矛盾。在生产安置规划中, 安置区调剂土地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不是征收土地。目前, 《移民条例》对征收耕地有明确规定, 即耕地补偿补助费为前3年产值的16倍, 但对农村集体土地调剂 (流转) 的标准并无相关规定。基于此, 在征求安置区居民意愿座谈会上, 安置区居民最关心的就是调剂土地的标准问题, 并且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获知本工程的相关调地标准后再进行权衡, 如果划算, 则愿意调剂土地, 若不划算的话, 就不愿意调出土地或只调出耕种不便的部分土地。另据调查, 除少数居民漫天要价外, 绝大多数居民都有个适当的心理价位, 它主要来自于当地或附近区域其他类似建设项目的征地标准、务农的收入、补贴以及期望, 这个心理价位同时不低于工程建设征地区的补偿补助标准。

由于建设项目的各类补偿补助标准尚未审定, 座谈会上, 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组无法告知具体的调地标准, 只能承诺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实事求是地进行补偿。这样的原则性答复无形中影响了安置区居民调地的积极性, 因此, 最初的响应度往往不高, 需要地方政府从支持国家项目建设角度开展多次宣传, 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尽管生产安置方案最终得以规划, 但是工程原本有限的设计进度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笔者建议, 《移民条例》实施细则应对安置区调剂土地的标准进行明确, 同时, 从保障安置区居民和移民利益, 利于安置区调剂土地, 以及安置后移民与安置区居民融洽相处等角度综合考虑, 建议安置区调剂各类土地的标准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的同类土地补偿标准相同。

4 资金平衡分析单元及补偿范围问题

关于资金平衡分析, 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有明确表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投资应与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进行平衡分析”。土地征收费用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等农用地以及荒草地、滩涂等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资金平衡分析的分析单元为集体经济组织。《移民条例》中涉及的补偿范围主要指建设征地红线范围内的各类实物。

在建设征地红线范围内, 各个集体经济组织涉及的土地分布数量通常都不相同, 土地类别分布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各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最终获得的土地征收费用也完全不同, 有的甚至相差比较悬殊。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分析单元, 补偿费用出现在设计报告中的这种差异容易造成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攀比, 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实施工作造成被动或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笔者建议《移民条例》实施细则应明确以村民委员会为投资平衡分析的分析单元,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这样有利于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协调。

在补偿范围方面, 对于建设征地红线范围以外的各类实物, 《移民条例》只对远迁移民且属于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房屋等实物进行了相应的补偿, 而对剩余土地资源的处理尚未交代。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实际情况看来, 剩余土地资源尤其是林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尽管土地承包权受到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保障, 不会因搬迁而随之失去, 但是, 移民远迁后, 这些土地资源后续管理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客观存在, 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使外迁移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提高其生活水平, 是项目业主、地方政府和设计院三方应重视的问题。

5 结 语

在《移民条例》实施后, 我国征地移民规划设计除存在上述问题之外, 还存在房屋装修具体如何调查、实物指标公示及复核程序如何开展以及相应增加的现场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如何计算等问题。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作, 而《移民条例》及相关的水利水电工程系列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各项条款原则性较强, 没有细化到具体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够, 容易引起项目各方理解上的偏差。笔者建议尽早出台《移民条例》实施细则, 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 以便统一认识, 正确把握移民安置的政策精神, 促进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结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的实践, 从征地移民规划设计的角度, 分析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存在的问题, 着重阐述了设计深度不匹配、林地分解到户、安置区调剂土地等问题, 并提出了工作体会和建议, 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以及相关的实施细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条例,规划设计,征地移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EB/OL].[2009-10-20].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7/85/f03aca71cb8f68460f1df320564fc52e-0.html.

[2]DL/T5064—2007,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3]DL/T5377—2007,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规范[S].

[4]李波, 余文学.关于浙江SX水库移民非农安置选择的几点思考[J].水利经济, 2007, 25 (4) :78-80.

[5]陈艳, 陈绍军, 王松.水库移民社会风险评价[J].水利经济, 2005, 23 (2) :62-64.

[6]DL/T5376—2007,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界定规范[S].

高考移民问题 篇8

岩滩水电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镇, 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的第5座电站。它是一座以发电为主, 兼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该工程于1985年动工兴建, 1992年下闸蓄水, 1995年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1996年通过竣工验收。在移民安置的过程中, 尽管原国家电力部和能源部先后两次对岩滩水库移民进行了追加投资, 但由于物价上涨, 投资出现较大缺口,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 2009年再次对岩滩移民实施了《红水河岩滩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

笔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B县移民安置区的水库移民采用访谈、抽样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并结合当地移民管理部门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本次调查样本的抽取, 是按照10% 的比例从总体的样本户中进行的抽取, 调查问卷于2012年7月26日至8月6日共发放225份, 回收率为100% , 有效问卷211份, 有效率为93. 78% 。根据对安置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前后跟踪调查数据, 对移民生计资本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客观评价遗留问题处理对移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为该地区移民管理部门下一阶段的遗留问题处理提供科学的参考。

1 移民生计研究文献回顾

生计即谋生的手段和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 Chambers等[4]认为生计“包括能力、资产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活动”。斯威夫特将生计资本划分为3类, 即投资的生计资本、储存的生计资本和有权要求的生计资本[5]。斯库恩斯借用经济学的术语, 将生计资本划分为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5]。20世纪90年代之后, 英国国际发展部基于斯库恩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图1) , 该框架将生计资本划分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5种类型[5,6]。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目前国内关于水库移民生计资本的研究并不多。史俊宏等[7]从生态移民生计资本、生计转型过程等方面分析转型背景下生态移民的生计脆弱性, 并提出改善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生计途径的政策建议; 杨云彦等[8]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 认为外力冲击导致了移民生计脆弱性的形成, 通过前期化解移民风险和后期生计能力改造来解决移民生计脆弱性问题; 严登才[5]通过跟踪调查数据, 对水库移民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搬迁后水库移民的物质资本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其他4项资本都受到了搬迁的负面影响; 傅春等[9]在对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生计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对移民的生计资产的状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王沛沛等[10]通过对温州水库移民调查数据, 建立了移民生计资本评价指标, 测算出水库移民生计资本现状, 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其创业的影响; 张华山等[11]通过对四川省阿坝州几个水电站的典型个案分析, 发现水库移民可持续性生计能力短缺, 是潜在的贫困社会群体, 并指出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战略层面分层逐步提升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能力。总的来说, 现有移民生计资本主要从它的脆弱性、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从生计资本的5个方面分别比较岩滩水电站水库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的不同情况。

2 移民生计资本的对比分析

2. 1 自然资本的对比

自然资本 ( N) , 即移民生计的资源及其相关服务, 对移民而言, 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本是耕地, 是他们生存的保障。一般来说, 反映耕地情况的指标包括人均耕地面积 ( N1) 和耕地质量 ( N2) , 前者通过数量形式表现移民占地规模, 后者考虑不同地形、灌溉条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划分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5个等级, 分别赋值5, 4, 3, 2, 1, 通过移民自我评价方式得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除了耕地外移民还拥有其他自然资本, 主要包括移民个体承包的水域和林场, 记为人均水域面积 ( N3) 和人均山林面积 ( N4) 。

通过对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自然资本对比发现: 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变化不大, 主要是因为安置区耕地资源总量少, 耕地质量不高, 移民拥有的土地较为分散, 在短期内增加人均耕地拥有量, 提高耕地质量不现实。另外, 人均承包的集体水域面积和山林面积分别增加了0. 01 hm2和0. 02 hm2, 主要是由于遗留问题处理之后, 安置区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大部分移民不依靠种地为生, 规模养殖、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等成为移民新的谋生方式。

2. 2 物质资本的对比

物质资本 ( P) 是移民维持基本生计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 包括住房情况 ( P1) 、家庭资产 ( P2) 和基础设施情况 ( P3) 。住房情况要考虑人均住房面积、建设年限和结构, 人均住房面积划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40 m2以上、大于30 m2小于等于40 m2、大于20 m2小于等于30 m2、大于10 m2小于等于20 m2和10 m2及以下, 分别赋值5, 4, 3, 2, 1; 住房建设年限分为5个时间段, 分别为5 a及以下、大于5 a小于等于10 a、大于10 a小于等于20 a、大于20 a小于等于30 a和30 a以上, 分别赋值1, 0. 8, 0. 6, 0. 4和0. 2; 住房结构分为砖混结构、砖木/瓦结构、土木结构、简易房和其他5类, 分别赋值5, 4, 3, 2, 1。假设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的房屋为砖混结构, 住房建设年限为2 a, 人均住房面积25 m2。那么, 该住房指标赋值结果为4, 即1× ( 5 + 3) /2[12]。家庭资产主要是包括拖拉机、粉碎机、农用车、电风扇、冰箱、电视、手机等15种资产, 关于移民家庭资产的测算, 是按照被调查者所拥有自有物质资产的数量占15种自有物质资产的比值确定。基础设施情况包括交通便捷程度、用电条件、学生上学条件等11项, 基础设施情况测量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 将移民对基础设施的变化情况划分为变得更好、比较好、没有变化、比较差和变得更差, 分别赋值5, 4, 3, 2, 1。

通过对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物质资本对比发现: 遗留问题处理后, 移民住房情况、家庭资产、基础设施情况都有所改善。遗留问题处理前, 移民住房中还有不少是砖木/瓦结构, 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3. 2 m2。遗留问题处理后, 大部分移民住房都是砖混结构, 人均住房面积上升到29. 7 m2, 住房情况得分值上涨了0. 78。家庭资产方面, 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自有资产普遍多于处理前,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遗留问题处理使得移民生活条件有所提高, 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等物品覆盖率有了明显的改善, 家庭资产得分值上升了0. 26。从基础设施情况满意度得分看, 遗留问题处理后得分值上涨了0. 83, 移民对于基础设施情况满意度明显高于遗留问题处理前, 人畜饮水、村屯道路、生活码头等项目的实施, 使得移民出行更加方便, 贸易往来更加顺畅, 为移民创收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2. 3 金融资本的对比

金融资本 ( F) 是移民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为了取得生计目标所需要积累和流动的金融资源, 主要包括家庭收入 ( F1) 和融资渠道 ( F2) 两部分。家庭收入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和转移支付。农业收入主要指移民种地和养殖所获得的收入。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外出务工、企事业单位工作、个体经商 等形式获得的收入。转移支付主要包括征收耕地生活补助和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后期扶持补贴金。金融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融资渠道, 其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较大。在这里同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 将移民对融资渠道的满意度划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分别赋值5, 4, 3, 2, 1。

通过对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金融资本对比发现: 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的收入与处理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增加; 处理前收入为0. 98万元, 处理后收入为1. 35万元, 增加了0. 37万元。主要是由于遗留问题处理后, 移民生计方式有所改善, 从事大规模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的移民人数大大增加, 安置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除此之外, 处遗规划实施后, 移民获得了征收耕地生活补助金, 缓解了移民生活压力, 但是补偿标准依然较低。从融资渠道的情况看, 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对融资管道的评价高于处理前, 融资管道得分上升了0. 36。遗留问题处理后, 一方面, 移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移民手中或多或少拥有一些资金, 融资难度减小; 另一方面, 由于不少移民生计方式的转变, 对于融资的需求和热情有所增加, 融资可能性大大提高。

2. 4 社会资本的对比

社会资本 ( S) 表示移民在追求生计目标的过程中所利用的社会资源, 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两大方面。在这里, 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情感支持 ( S1) 、资金支持 ( S2) 和互助支持网规模 ( S3) 作为测量指标, 反映移民在面对可能的风险时获得他人支持的强弱和所能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少。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 在社会科学中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它基于理性决策和感情寄托, 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于移民来说, 与本村村民 ( S4) 和外村村民 ( S5) 两大群体的交往情况是重要测量指标。将移民交往频率划分为5个层次, 即非常多、比较多、一般、比较少和非常少, 分别赋值5, 4, 3, 2, 1。

通过对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社会资本对比发现: 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看, 遗留问题处理后, 移民的情感支持网规模、资金支持网规模、互助支持网规模均有增加, 得分值分别增加了0. 65、0. 81、0. 41, 这说明移民相处越来越融洽, 外部支持和帮助对于移民生活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从信任的角度看, 遗留问题处理后, 移民与本村村民交往变化不大, 而与外村村民交往有所增加, 其主要是因为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与外村村民交往的纽带增强, 一些移民因为谋生方式的转变, 走出本地区, 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2. 5 人力资本的对比

人力资本 ( H) 代表着移民拥有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知识储备等, 它们能够促使移民追求不同的生计手段并获得相应的生计目标。在此选取移民的劳动能力 ( H1) 、心理状况 ( H2) 和社会适应 ( H3) 。移民劳动能力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划为7类, 分别是15岁以下没有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15岁以下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15 ~17岁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18 ~ 60岁的成年人、61 ~ 80岁的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者, 分别赋值, 0. 3, 0. 6, 1, 0. 5, 0, 0[12]。心理状况分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 分别赋值5, 4, 3, 2, 1。社会适应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 划分为非常适应、比较适应、一般、比较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 分别赋值5, 4, 3, 2, 1。

注: 表中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整理。

通过对遗留问题处理前后水库移民人力资本对比发现: 遗留问题处理后, 移民的劳动能力、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的得分分别增加了0. 23, 0. 61和0. 66。主要是因为遗留问题的处理, 提高了移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促使移民更加努力的工作, 同时, 移民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库移民生计资本对比详见表1。

3 移民生计资本综合评价

为了比较水库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生计资本整体水平的变化情况, 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 对水库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生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即指标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相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程度。一般而言,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熵值法等[13]。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本文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 权重值见表2。

由于在实际调查时获取的数据具有不同量纲、数量级和变化幅度, 因此需要对测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极差标准化法公式得到水库移民生计资本最终的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

根据评价结果, 总体来看移民5种类型的生计资本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移民生计资本测量总值由遗留问题处理前的2. 079上升到遗留问题处理后的2. 739, 增长了0. 660, 遗留问题处理对水库移民生计资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

a. 自然资本提高幅度最小。遗留问题处理前移民自然资本的得分值为0. 273, 遗留问题处理后的得分值为0. 321, 上升了0. 048。自然资本得分值提高不多的原因在于安置区土地资源匮乏, 移民拥有的土地分散, 发展高效农业困难重重。因此, 当地政府应继续鼓励移民增加对集体水域、林场等其他自然资本的投入力度, 发展规模养殖、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 转变移民传统的生计方式。

b. 物质资本提高最为明显。遗留问题处理前移民物质资本的得分值为0. 526, 遗留问题处理后的得分值为0. 745, 上升了0. 219。据了解, 物质资本提高最为明显是由于当地政府实施了人畜饮水、交通道路、生活码头、居住环境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 促使了地区经济长久发展。另外, 物质资本提升的原因还在于移民自身物质投资欲望增加, 投资力度加大。

c. 金融资本提高幅度不大。遗留问题处理前移民金融资本的得分值为0. 311, 遗留问题处理后的得分值为0. 374, 上升了0. 063。在调查中发现, 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多了征收耕地生活补助金这一收入, 外出务工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整体来讲遗留问题处理后移民家庭收入上涨明显。但是, 移民之间贫富差距较大, 使得标准化后的家庭收入得分值不高, 影响了金融资本的得分值。另外, 移民手中余留资金日益增多, 融资热情大, 加上政府政策支持, 融资渠道提高潜力较大。

d. 社会资本提高幅度居中。遗留问题处理前移民社会资本的得分值为0. 390, 遗留问题处理后的得分值为0. 533, 上升了0. 143。通过比较遗留问题处理前后发现, 除了“与本村村民交往”1项得分基本无变化外, 其他4项指标得分值均有一定增长。其原因在于遗留问题处理后, 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更为紧密, 有利于规避生计风险。同时, 对移民培训的社区组织出现, 提高了移民与外村村民的交往, 促进了社会整合。

e. 人力资本提高幅度较大。遗留问题处理前移民人力资本的得分值为0. 579, 遗留问题处理后的得分值为0. 766, 上升了0. 187。部分移民技术培训机构的出现, 提高了移民工作能力, 移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满足感有所提高, 不少移民由非劳动力转变为劳动力, 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优势。

4结论与探讨

农村学校生源“移民”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关于农村学校生源移民问题的分析

1. 义务教育办学制度改革诱发了农村学校移民现象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办学制度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方式, 引进了社会资金, 将私立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补充方式, 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经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责任不明确, 县、乡两级政府对自身责任模糊;二是县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不利于教育系统的稳定;三是私立学校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冲击, 私立学校的优惠招生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家长。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诱发了农村学校生源移民现象。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区间教育水平差距悬殊

研究发现, 农村与城市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均、师资队伍质量不均。由于经费投入多倾向于城市学校, 师资质量水平不均, 教学水平相对较好的教师基本都任教于城市学校, 农村学校很难聘用到高水平的教师;另外, 在硬件设施方面, 城市学校也优于农村学校,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办学的资金相对匮乏。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加剧了农村与城市间教育的不均衡。

3.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入学加剧农村学校生源移出

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提高和城市发展对建设工人需求的增加, 越来越多从农业生产解脱出来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 这一社会群体往往被冠以“农民工”的称谓。由于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 导致随家长 (监护人)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数量明显增多, 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就读学校自然从农村学校变为城市学校, 这也是导致农村学校生源移民现象的又一主要原因。

二、农村学校生源移民产生的社会影响

1. 生源移民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

农村学校生源流出后, 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主要包括师资和教学设施两个方面:一方面, 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后, 农村学校教师出现相对剩余, 致使一些任课教师改任后勤人员或教辅人员, 未能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职能;一方面, 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后, 使得农村学校校舍、教室、桌椅等教学设施出现剩余和闲置,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服务功能, 导致了国家教育资金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2. 移民后学生的寄宿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的寄宿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移出学生在城市的寄宿环境, 二是留守学生在乡镇学校的寄宿环境。移民学生到城市学校就读后, 多数选择自行租房解决饮食起居问题。由于学生的自理和自制能力不强、缺少家长的监护, 所以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 将乡镇中心学校改成寄宿制学校, 周边村屯的高年级学生需要到中心学校寄宿读书。由于缺乏管理寄宿制学校的经验和受经济条件制约, 往往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匮乏, 饮食、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并不同程度地存在防火、防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3. 移民学生的家校途中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在政府对学生交通安全的高度重视下, 国家和当地政府拨付巨额资金, 为学校配备了国际标准的校车。由于政府配套的标准校车仅负责学区范围内接送学生, 致使路途遥远且又不在学区范围内的农村学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学生不得不乘坐家庭私自雇佣的班车。被雇佣的车主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 经常出现超载超员现象, 并在国内出现了多起类似原因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惨剧。因此说, 交通安全问题是伴随农村学生流向城市的又一社会问题。

4. 生源移民问题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据调查得知, 移民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八成, 已成为家庭支出的绝大部分,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上学移民导致了家庭生活水平下降。且有四成以上的移民学生家长迫于经济压力, 在种田之余去附近的工地等用人单位做零工, 以此缓解家庭经济现状。此外, 从消费角度看, 农村学生移民后, 改变了农村家庭的消费结构。近七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消费水准随着入城有所上升, 由于学生的生活消费由农村转向城市, 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消费结构, 使得大量农民手中的资金流向城市, 不利于现代化的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5. 生源移民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从对家长的调查得知, 自孩子从农村转入城市就学后, 家庭的经济支出明显增加, 家长普遍认识到教育开销的增加影响到了家庭的生活质量。通过访谈得知, 部分家长为了解决接送孩子的交通问题, 分别采取租房陪读、购置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联合租用面包车等解决方式。这些工具的购置和日常运行消费、以及租房生活的相关费用, 都是伴随孩子到城市读书所产生的额外消费, 不难得出结论, 农村儿童到城市就读现象确实加大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针对农村学校生源移民问题的解决建议

1.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1) 简政放权, 增强农村学校办学活力。简政放权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行上、下级分权,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放权的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各种教育法规, 加强宏观调控, 保证教育事业的正确方向, 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区别的对策。

(2) 农村学校应自身提高竞争力。农村学校应立足于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这一根本点, 争取从师资、学校环境、教学质量等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 只有做到“打铁首先自身硬”, 才能在招生环节扭转当前的劣势。

(3) 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融入农村教育。通过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吸引社会资金到农村教育当中, 并制定相关鼓励措施, 在政府教育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之下, 为农村教育的补给另辟生命之源。

(4) 尝试北京市东城区实行的“一长执两校”管理模式。让名校校长一人担当两所学校的校长、法人, 负责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两校由同一年级组长来统筹安排班级和课程, 实现课表套排、教师混编、任课老师统筹安排、课程一体化, 共享设施完备的实验室。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和普通资源的融合, 每所学校在比对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和方向。

2.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给与调整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占有程度, 主要包括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 加大对农村学校设备和资金的投入。要解决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失衡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 只有拥有充足的办学资金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 才能保障农村学校顺利开展办学活动。

(2)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免费师范生”、“硕士计划”等优惠政策为农村学校补充高质量的师资, 同时结合“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国培计划”等国家政策为农村教师提供职后培训。仅仅依靠上述优惠政策不能彻底解决农村师资问题, 还需当地政府出台地方政策, 吸引高校师范毕业生投身本地农村教育事业、挽留农村优秀的师资力量。

(3) 建立城乡间师资流动机制。参照重庆、山西等地做法, 普遍尝试城乡教师流动的工作制度, 改变原来教师属于学校的管理理念, 打破校际和城际界线, 所有教师属于区域内的共享教育资源, 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农村和城市教师质量失衡问题。

3. 合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

(1) 认真贯彻教育管理精神。当地政府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精神, 保证农村学生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要深入实际, 做好调研,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多方面制约因素;还要适时调整政策的执行方式, 切实做到明确标准、实事求是, 力戒简单粗暴、“一刀切”。

(2) 加强农村教师的自身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新形势, 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加强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建设, 强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稳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 保障布局调整后各项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加强对调整后校舍的扩建与修缮、添置和补充相应的教学设施, 如桌椅、宿舍、实验器材等, 充分考虑调整后农村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4)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中央要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有效监督, 防止在撤并校过程中损害农民及农村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充分保证农村学生受教育的质量的同时, 避免农村校舍、教学设施的闲置或浪费, 切实保障农村的公共财产安全及使用效益。

4.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的建设及管理

基于国家教育部对农村学校宿舍建设标准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营养餐工程, 农村寄宿制学校应做好卫生和安全管理。

(1) 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建议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 保证寄宿制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更新上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环境的改善提供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2) 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适当放宽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编制, 根据学生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 应按比例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后勤人员。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和言传身教, 后勤人员负责从“服务育人”角度为住宿生提供生活保障。

(3)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宿条件。当地政府和学校领导应注重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的条件,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 切实保障生活用水、学习设施、体育器材等方面的基本设施。

(4) 贯彻执行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营养餐计划》。重视贯彻落实最新出台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营养餐计划》, 预防食品安全,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需求, 使国家的优惠政策惠及每位学生。

5. 确保农村学校的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管理是农村学校正常办学的安全保障, 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 需要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安全体系是校园安全的日常保证, 制定并严格执行健全的安全制度对学生的保护、对学校人文环境的维护有重要的作用。

(1) 校园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对校门的管理, 做到校门设专人昼夜值守;校内人员携带有效证件;校外人员进校要履行会客登记手续, 严格限制与学校无关人员进入学校。

(2) 校内设施安全管理检修制度。包括对环境设施、教学设施和体育活动器材的定期检查、维修、更换, 确保使用安全,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采取警示措施或停止使用。

(3) 防火防电制度。组织学生学习消防知识并进行演习。经常对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仓库等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安全检查。

(4) 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日常管理上, 加强管理和陪护教师的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强化卫生管理。同时, 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教职人员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四、小结

经调查研究得知, 农村学校生源移民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教育、经济和农民生活质量, 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纷纷探寻问题解决的良方。本研究结合吉林省的农村教育实际, 对农村学校生源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相应地提出了问题解决对策。希望大家从不同区域、不同视角对这一社会问题加以辩证分析和解决, 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斯.基于义务教育法的中小学择校现象研究.教学与管理, 2011 (3) .

[2]何双梅.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关注学生安全问题.中国教育学刊, 2009 (5) .

[3]范先佐.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教育管理, 2007 (12) .

[4]曹剑丽.从择校现象看政策对薄弱学校摆脱困境的助力.教学与管理, 2011 (5) .

[5]刘贤伟.城市化背景下城郊农村学生择校问题研究.南京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赵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高考移民问题 篇10

为做“合格父亲”踏上歧路

今年52岁的冯建中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人。1978年,他从南阳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唐河县城关镇四小教语文。1980年,他和县第一人民医院一名叫陈雪的护士喜结连理。婚后第三年,他们生下儿子冯飙,成为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

1990年,冯建中又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被县教体局提拔为城关镇第一小学主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深得师生们好评。

然而,正当他激情涌动地打算继续奋斗时,儿子冯飙却给了他最致命的一击。

1987年的一个周末,冯建中的儿子冯飙在操场上和一群小朋友玩耍时,突然发出“啊”的一声尖叫,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全身剧烈抽搐,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小伙伴们见状吓坏了,急忙喊来冯建中,冯建中急忙抱起儿子就向唐河县人民医院直奔。

经检查,年仅4岁的小冯飙被诊断为癫痫症。

一听深爱的儿子得了癫痫症,冯建中和陈雪差点瘫倒在地。他们知道:癫痫症,是一种反复性突然发作的脑部疾病,很难彻底痊愈,病人不仅需要长期而漫长的治疗,而且需要终生精心护理和保养。也就是说:这个儿子,很可能他们要担负起他的一生了!

突然的打击,令冯建中完全蒙了。儿子是他的希望啊,在随后的3年中,他像疯了一样,不断地抱着儿子在郑州、北京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找到灵丹妙药,将儿子的病彻底治好。然而,这个愿望无疑是不现实的,虽然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冯飙一直都在按医生的吩咐坚持服药,但他还是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每次一抽搐好几分钟都不会清醒,小脸和四肢上,经常磕伤累累,让人心痛不已。

短短3年,不到而立之年的冯建中过早地两鬓染霜,而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冯飙,由于经常抽搐以及药物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木讷愚钝。1993年的一天,已经10来岁的冯飙再次在教室里突然犯病。看着已经快有自己高的儿子无望地四肢抽搐,扑倒在地挣扎,冯建中再也无法掩饰自己揪心的痛苦,当即在教室里捶打着头呜呜痛哭起来……家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可是,儿子的病接下来怎么办呢?最后,还是学校借支了2000元钱解了燃眉之急。

1998年,待岗在家的陈雪身体稍好后,为了增加收入,来到唐河县医院做了一名清洁工。

1999年11月的一天早上,陈雪在医院花坛里看到一个被弃的女婴,浑身冻得发青,急忙抱回家。冯建中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给她取名叫冯春丽。随后几年里,冯飙的病情得到了控制,2002年,他考上了大学。送儿子上学时,冯建中得知:顽固性癫痫已可以用伽玛刀手术根治,但手术费用至少需要六七万元。他心中喜忧参半:儿子终于可以摆脱病痛的折磨了,但到哪里去筹措手术费呢?正当他愁肠百结时,挣大钱的"机会"来了!

2004年4月,冯建中的大学同学刘春亮从内蒙回老家,见老同学生活窘迫,他便开导冯建中:"我们内蒙高考录取分数线低,我有个朋友是当地教育部门的,他办了不少内地移民生,我为你牵线,你去联系几个考生,挣点钱救儿子。"

冯建中深知,办理高考移民属考试舞弊行为,是在犯罪。但他还是决心铤而走险。他找到了一个高考生的家长,试探着说,自己有路子,可以帮他们办理高考移民。按照刘春亮的吩咐,冯建中承诺:收取2.5万元,事情办不成的话如数退还。没想到,這位家长竟满口答应,并帮他找来了另3位高考生的家长。冯建中收了4个学生10万元钱。他留下2万元后,把余下的8万元给刘春亮汇了过去。万一办不成功可怎么办 ?从汇出钱的第一天,冯建中就开始了忐忑不安的等待。

按照事前的约定,由冯建中负责招收学生,每生收费2.5万元,他和刘春亮各提成5000元,其余1.5万元交给内蒙某文教局局长张国顺,由张一手操办学生的户口、学籍等。现在,自己收取了这么多钱,还写了保证,万一内蒙方面出了问题,他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啊!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一个星期后,刘春亮打来电话说,一切已办妥,并把学生的户口本、学籍寄了回来。随后,这4名学生以内蒙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最终他们都如愿以偿地上了理想的大学。

“最大规模”高考移民异地翻船

初战告捷,冯建中不但赚了钱,还在家长中建立了"信誉"。2005年高考前,他又联系到6位高考移民学生。每次办理高考移民时,冯建中总是如履薄冰。有一次,一个叫刘亮的学生托他办高考移民,在派出所开准迁证时,当民警问刘父为何把儿子户口迁到内蒙时,刘父摇着头说:"哎,还不是为了儿子能考个好大学!"一听这话,民警说什么也不给刘亮办理户籍迁出手续。后来,冯建中动用自己的关系,才把刘亮的户口迁了出来。此后,冯建中更加谨慎了,他每次都全程陪同家长办理手续。

2005年高考前3个月,冯建中为几个学生"移民"赚了3万元,他决定大干一场,并提前离岗,专心做起了"高考移民生意"。他租了办公室,成立了"招生信息部"。个人的关系毕竟不够,2007年8月,他认识了丁力,两人一见如故。今年50岁的丁力在做小生意,善交际,关系广。冯建中向他表态:丁力每介绍一位学生,提成1000元。很快,丁力联系了3个亲戚的孩子,又把好友李新华介绍给冯建中,李新华不仅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名,还介绍了3个朋友的孩子。这时,刘春亮给冯建中打来电话:"我们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我可能要调走,你这次多办一些学生。"3天后,他又打来电话,"我已托人弄到了100个指标。"100个指标!冯建中欣喜万分,他盘算着:就算每个学生赚4000元,100人也能赚40万啊!想到这里,他浑身是劲,和丁力、李新华动用各种关系联系生源。两个月后,他们在唐河县城联系到了30多人。接着,他们又到南阳市区及周边县城发展生源,不到一个星期,就联系到了几十名学生。

2007年底,冯建中共收取了80名学生共计200万元"高考移民费",他从自己提取的50万元中,给丁力和李新华各5万元,自己净赚40万元。其余150万元,他打到了刘春亮的账户上。

由于人多,刘春亮没立即让冯建中给这些学生办理户籍外迁手续,而是让他把学生们的照片寄过去。高考一天天临近,学生家长们十分着急,纷纷打电话询问事情的进展,冯建中也焦急万分。

2008年4月的一天,刘春亮终于打来报喜电话:所有学生的户籍及学籍手续都已办妥!6月1日中午,刘春亮专程回到南阳,与考生家长们见了面,并出示了为80名考生办理的内蒙古身份证和准考证。所有手续都办齐了,冯建中终于如释重负。

6月3日,高考前3天,冯建中租了4辆大巴车,把80名考生和陪同的家长,分成几个组,浩浩荡荡地前往内蒙。临行前,他宣布了一条"纪律":"无论谁问我们此行的目的,坚决不能说!"随后,这支跨省"旅行"大军出发了。6月4日下午,他们到达了呼和浩特,刘春亮已在市郊包了两家宾馆等待他们入住。

可是,这支队伍都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一路上很引人注目,不少人问长问短。在宾馆登记住宿时,家长和孩子们挤满了大厅,又引来了不少好奇的询问,家长和学生大都低头不吭声。10分钟后,正满头大汗地分发房卡的冯建中,突然看到3个警察走进来,盘问起众家长来.原来,这支怪异的队伍引起了许多当地市民的怀疑,不知是谁拨打110,叫来了警察!

冯建中吓得魂飞魄散,赶紧给刘春亮打电话求助。谁知,刘春亮比他更害怕,颤声道:"糟了!警察知道就完了!"随后就挂断电话,并关掉了手机。

冯建中束手无策,急忙逃到另一家旅馆,反锁房门,瘫坐在地上。好容易挨到天亮,抱着侥幸心理,他悄悄前去事发宾馆打探情况。离宾馆还很远,他就听到了悲天怆地的哭喊声,只见有些学生和家长们仍然在接受警方询问,有几个家长正苦苦哀求警察让孩子们参加完高考再说。此时,已是全国高考的前一天,内蒙古方面一定不会接收这些移民考生参加高考,回南阳参加高考已经不可能了,80个学生和家长们无比绝望,抱头痛哭!看到这一幕,冯建中眼前一黑,觉得天都塌了下来。他立即打的赶到火车站,登上了回河南的列车。下车后,他藏在偏僻的街角,到天黑后才敢进家门。陈雪看到丈夫面如死灰,急忙询问原委,冯建中哭诉了事情的经过。陈雪吓坏了,她哭着说:"这关系到多少孩子的人生啊,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平静下来后,她要带丈夫去自首。冯建中泪流满面地说:"这笔钱数目太大了,即使自首也要被判刑的!"

为躲避警察和学生家长,冯建中说服妻子随自己到外地暂避。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西安冯建中的妹妹家,谎称自己得罪了一个仇家,出来躲一下。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警方很快查清了这起特大高考移民案,该案涉案人数之多、波及面之广令他们难以置信。警方顺藤摸瓜,迅速将刘春亮及其他涉案人员控制起来,并动员悲痛欲绝的考生和家长回老家等候消息。

回河南的路上,80名被耽误了高考的学生哭作一片,家长们也纷纷抹泪,他们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决定联手找冯建中讨说法。但当他们赶到冯家时,却发现大门紧闭,人去屋空了。

负愧副校长悲泪高楼一跃

此事在80個高考移民家庭中,引发了一场地震:社旗县某重点中学文科班学生李东强,成绩一直居班级前茅,考重点大学不成问题,但他母亲为了"帮"儿子,却花钱给他办了高考移民。儿子高考被耽误后,母亲追悔莫及,吃了安眠药自尽,幸亏抢救及时,才未酿成更大的悲剧。内乡一个叫郭清华的男生,干脆自暴自弃,誓死不愿复读,他说:"高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噩梦,我这辈子再也不想经历了!"曾对人生满怀憧憬的他含泪外出打工去了。

最令人痛心的是唐河湖阳镇一个老农,为给女儿办移民,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没想到竟耽误了女儿考学。7月18日,唐河下起了暴雨,这个无家可归的老农领着妻女放声痛哭:老天爷,我们可怎么活啊!

案发后,最痛苦的人莫过于丁力。因为他介绍的3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亲戚,而且把好友李新华也拉下了水。为给亲朋好友一个说法,他决定找到冯建中,追回"移民费"。

此时,冯建中也是度日如年,他决定去内蒙找刘春亮,尽可能地把钱追回一些,还给学生们,剩余的自己砸锅卖铁慢慢还。谁知,到呼和浩特一打听他才知道,刘春亮已被刑拘,主办此事的某局局长早已潜逃,他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

听说冯建中去了呼和浩特,丁力和李新华立即赶了去。狭路相逢,8月7日下午,他俩一到呼和浩特,就在大街上碰到了冯建中,并把他拉回了唐河县,关在了李新华位于唐河县五交化公司家属楼6楼的家中.丁力说:"老冯,把我和新华交的7个学生的费用退了,你再走人!"冯建中面带难色地说:"我手中钱不多,想先给每位学生家长退5000元,余下的我慢慢还。"李新华大怒:"我们的钱你还不了,休想离开这里!"

怕冯建中溜掉,丁力让儿子丁涛和朋友一起过来看管他,李新华也找来了侄子李强,5个人轮流给冯建中施压,让他把钱交出来。冯建中不表态,丁涛和朋友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冯建中只得答应打电话让妻子去取钱。

谁知,陈雪接到电话后,丝毫没感觉到丈夫的异常,她生气地回答说:"我不答应,你把钱全给了他们,其余学生家长闹起来可怎么办 ?"说完,被此事困扰得痛苦不堪的她生气地挂断电话,并关了机。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电话,竟是她与丈夫的最后一次通话。此后两天,陈雪的电话一直关机,丁力等人误认为冯建中和妻子在唱"双簧",他们开始轮流殴打冯建中。身心的双重折磨,令冯建中感到生不如死。

2008年8月12日上午,"轮值"看管冯建中的李新华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他侄子将门反锁后去了卫生间。此时的冯建中,尽管身体虚弱,但他艰难地将身子挪到窗边,绝望地爬上窗台,飞身跳了下去……

上午10时28分,唐河警方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当场控制住了李新华及其侄子,而冯建中在被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停止了呼吸……

由于案情重大,唐河警方迅速启动命案防控机制,很快将躲藏在该县日杂公司院内正企图外逃的犯罪嫌疑人丁力及其儿子丁涛等人抓获。通过突审,一个涉及到80名考生的特大高考移民案完全浮出水面。

8月20日,以丁力为首的5人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而冯建中家人却悲痛欲绝。冯建中的妻子陈雪伤心欲绝地对记者说:“老陈是个负责任的好父亲,他是为了孩子才走到这一步的啊!可是,他都干了些什么啊?他可能以为爱孩子就可以为此不顾一切,甚至为之做犯法的事,他可真傻啊!”

后记:如果冯建中不用非法手段敛财,不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那些学生和家长不心存侥幸,想通过捷径达到目的,也不会成为此案的受害者。事件的发生,都源于父母对儿女的爱,但这爱的代价,实在太沉重!

高考移民并不是唐河所特有的现象,虽然各地一直都在严厉打击,但不法事件依然时有发生。如何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林业企业面对水电移民问题的思考 篇11

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隶属四川省林业厅, 是四川省国有大型林业企业之一, 在1998年以前是以木材水运收贮及销售为主业的林业企业, 有在岗职工6000余人、离退休职工4000余人, 其流送江段自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新龙县的沙堆和炉霍县的泥巴沟口大桥, 途经鲜水河、扎楚河、雅砻江、金沙江、长江, 地跨川、滇、渝、鄂4省市, 全长3075km, 沿江修建了收漂工程34处, 驿道297.8km, 公路149.24km, 建有职工生产生活房屋33.78万m2, 在攀枝花市、宜宾市形成了木材收贮、转运和销售基地。

1998年7月二滩水电站蓄水发电, 木材水运过坝成了问题, 加之国家林业政策的长期调整, 木材水运企业借助国家政策开始产业调整, 整体转制, 就地就近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 但随着雅砻江、金沙江水电基地的梯级开发, 锦屏电站、官地电站、桐梓林电站、溪洛渡电站及向家坝电站的相继开工建设, 还有即将上马的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 给林企带来了大量的移民搬迁以及林业产业转移问题, 涉及移民搬迁职工和家属累计达3000余人, 受影响的沿江职工生产生活房屋达6.5万m2、土地230亩, 造成大量的水运工程设施设备闲置被淹。

2 问题分析

2.1 人员搬迁、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属生产生活移民安置目前均交由本单位自行安置, 以支持国家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 但人员搬迁、生产生活安置费用过低, 本是政府应做的事都交由企业自身解决, 由于企业跨区域较广, 自身存在的实际困难也较多, 不可能将职工统一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地方, 地域差造成了安置条件较大差异。如: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移民林企职工和家属分散安置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县和金阳县境内, 安置环境较差;桐梓林水电站建设移民林企职工和家属集中安置在攀枝花市米易县城内, 安置环境较好。同样都是一个林企的职工, 但安置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却很大, 由此产生的企业内部矛盾是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2.2 水电移民补偿方式不尽合理

2.2.1 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林业企业用地绝大多数是国有划拨土地, 没有所有权, 只有使用权, 在面临水电站建设征地时, 无法获得被征土地足额的补偿, 若需异地迁建, 落实土地就是一个难题, 各地政府划拨用地首先考虑是国家重点企业和当地企事业单位, 通常不会考虑异地的林业企业, 要想取得条件较好的地块必须有足够的购置土地费用, 然而过去的国有划拨用地无法获得相应补偿, 因此异地迁建土地的落实就成了头等大事。

2.2.2 补偿方式局限林企发展

目前水电站建设征地针对林企补偿方式主要采取现金补偿和随集镇后靠迁建, 独立选址迁建因土地落实困难大多没有选择。由于过去水运企业的房屋资产大多数都处在较偏远的江边, 后靠安置的地方当然也就较为偏远, 并不利于林企现从事的工作和今后的生存发展, 后靠安置后企业资产就会面临闲置, 因此很多时候迫使企业不得不选择货币补偿方式, 由企业自行安置。如溪洛渡水电站建设涉及林企的雷波和金阳两个林场, 后靠安置地均处在较为偏远的乡镇, 并不利于林企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被迫选择货币补偿方式, 自行安置。

2.2.3 水电建设征地移民货币补偿费用偏低

首先现行的补偿标准低, 以溪洛渡水电站补偿企业实物资产标准为例, 房屋砖混结构为813元/m2、砖木结构为567元/m2, 土木结构442元/m2, 基础设施费按房屋总造价的40%~60%进行补偿, 企业选择货币补偿自行迁建的话, 按目前国家现行的抗震建设要求, 不可能再重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 因此无法按原规模实施重建。

2.3 实物指标登记权属争议问题

2.3.1 房屋、土地及附属设施权属争议

木材水运企业在1998年底整体转制后, 主要从事“天然林保护”工程, 原有的沿江生产生活点房很多已不能有效利用, 有的留守职工看守, 有的租赁给当地政府或请人看守, 由于长时间企业没有收回利用, 当地政府在没有征得企业同意的情况下, 将原企业用地重新划拨给当地企事业单位, 致使在水电站建设征地时对实物指标调查登记过程中, 将权属登记到目前使用人的头上, 造成了权属争议。如2011年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登记时, 将原雅水局位于云南省的东川漂木管理站所有实物指标登记到了东川区海事处的名下, 造成的权属争议至今未能彻底解决。

2.3.2 造林地权属问题

木材水运企业转制实施“天保”工程后, 按照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沿雅砻江、金沙江河谷实施了30余万亩的人工造林, 大多数是生态公益林, 也有部分是与地方合作造林的经济林, 企业都没能拥有林权, 水电站建设征地影响的林地调查登记又以林权为准, 无法登记到林企名下, 今后的林地征用补偿也归林权所有人, 林业企业却无法获得相应补偿, 林企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将无法获得相应资金支持。如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征地所涉及林企与地方合作造林地4590亩, 2011年实物指标调查时都登记在当地林权人头上, 林企与地方面临造林地今后的补偿争议。

3 应对策略

3.1 集中统一安置搬迁职工及家属

由于水运企业沿江分布点多面广, 大多地处偏远村、社, 交通极不方便,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 在移民补偿方式上应多考虑集中迁建, 与当地政府和水电开发业主多沟通协商, 将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有机结合, 选择最适当的迁建地点, 最好是在县城或是县城周边, 将所涉及移民搬迁各场、段集中迁建一处, 交由当地政府和开发业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这样不仅能充分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也能保证林企有一个较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可以有效避免林企职工因自行安置差异引起的内部矛盾, 有效解决因异地迁建土地划拨困难的问题。

3.2 有效解决实物指标权属争议

(1) 水运企业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沿江水电站的相继开发建设影响, 沿江水运资产闲置较多, 管理困难, 租赁或请人看守时间过长, 很多房屋资产年久失修, 对方在使用过程中, 在没有通知权属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改扩建或维修, 发生权属争议, 在争议过程中企业往往处于下风。鉴于此类问题, 要有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 认真查找相关原始资料, 据理力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友好协商, 本着尊重历史, 面对现实的原则, 努力达成共识, 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议, 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2) 对于林企产业调整后与地方村组的合作造林地, 在林改时虽然当地村组办理了林权,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按照合作造林双方签署的合同约定, 如果合作造林地因水电站建设征地影响, 林企作为入股投资方有权获得相应股份比例的补偿。因此, 林企应积极与当地林业、移民等相关部门联系, 提供合作造林合同等相关资料, 争取林业主管部门支持, 避免因林地权属问题引发的补偿争议, 按照合作造林合同约定的利益分配比例获得相应的补偿, 减少林企在产业建设过程中因水电建设征地造成的损失。

3.3 争取搬迁补偿标准合理调整

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搬迁补偿标准特别是对林企能否成功实施异地迁建至关重要, 各项补偿单价应能够按国家建设现行标准要求建成房屋及配套相应附属设施设备后, 并略有盈余, 才能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在水电移民补偿标准偏低的情况下, 林企应积极向国家、省相关主管部门专题报告林企在水电移民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争取到林企在水电移民搬迁的一些特殊补助政策, 弥补因现行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搬迁补偿标准偏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以便林企在移民搬迁过程中获得发展空间。

3.4 合理安排使用搬迁补偿资金

原木材水运企业沿江水运工程和生产生活房屋等水运资产在获取因水电站建设补偿资金后, 应首先确保林企职工和家属的顺利安置, 使其在搬迁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同时也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 抓住水电站建设征地补偿这一契机, 使原有的林企水运资产获得足额补偿, 以便成功实施林企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打造好林企发展平台, 改变林企职工收入偏低的现状, 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指出了林企面临水电建设征地移民搬迁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应对又如何把握机遇求发展, 针对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在雅砻江和金沙江水电基地梯级开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林企,水电移民,应对,补偿

参考文献

[1]姜英汉.移民搬迁扶贫应做好“三转移”实现“三化”[J].老区建设, 2012 (23) .

上一篇:语境教学法的精彩运用下一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