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经济

2024-10-08

移民经济(共12篇)

移民经济 篇1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而产生的非自愿移民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水库移民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当地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水库移民经济是评价水库移民项目效果的关键性要素。我国近年来在水库移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关于水库移民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很多。笔者在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水库移民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归纳分类,明确研究主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水库移民经济的内涵

水库移民经济是自20世纪80年代在三峡移民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贾晔等[1]认为在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发实体与受淹区群众、电站与库区、资源区与受益区、移民与移居地民族、中央与地方等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都属于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范围。王骏[2]认为水库移民经济是指以政府引导为依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法则,通过开发性移民迁建的方式,对涉及移民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的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模式。廖蔚[3]综合了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水库移民经济的内涵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因水利水电开发建设或大江大河治理所导致的、由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非自愿经济性移民现象和行为(迁建、安置、开发),是在政府引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法则,对涉及水库移民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期达到最优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类型,以及由此构建的带有移民特质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运行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已有研究对水库移民经济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给出的概念都比较宏大,涵盖面广,给读者的感觉不够清晰。笔者认为,关注移民经济的核心其实是关注移民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上讲移民经济是整个移民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指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从微观上讲是移民个体或移民家庭的发展,主要指移民的生产恢复与重建,也可以说是移民的经济适应,以及重建后经济的持续发展。

2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3个阶段

2.1 补偿性移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

有关水库移民经济的研究最早应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移民方针是补偿性移民,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为补偿性移民政策进行解释论证,以致在计划经济时代水库移民存在不少问题。1984年提出的开发性移民政策正是对前期水库移民工作的反思。在随后几年中,研究内容集中在老水库移民经验的总结和移民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以及对开发性移民政策进行全面解读。该阶段的研究主体以政府部门和水利工程相关单位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形式多是描述性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实践性的安置规划等。

2.2 开发性移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

开发性移民政策其实是专门为三峡移民安置确立的指导原则。该政策经过试点之后,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虽然这个政策是就移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而提出的,但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水库移民的安置模式。所以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专注于三峡移民的安置,注意到迁移模式的差异对移民安置结果的影响,以及迁移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事件。但是安置模式的选择毕竟不能最终决定移民经济的发展,它仅仅是移民经济后续发展的一个历经阶段。因此,该阶段的研究也就没有提出移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和具体路径,研究主题有待扩展。随着更多社会科学学科的加入,研究主体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研究方法侧重于观察法和文献法。

2.3 加大后期扶持和发展移民经济阶段

自2000年以来,水库移民问题频发,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水库工程建设衍生的次生贫困。学者们纷纷献计献策,讨论如何解决移民贫困问题,如何发展移民经济,为移民经济的发展指明具体路径。随着社会科学学科更多地介入,对移民贫困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具体,兼顾了移民个人微观层次和社会发展宏观层面,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更加贴近水库移民经济的涵义,如区域经济产业调整研究、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研究、移民生产经济开发模式研究等。如何做到有效扶持,并寻求理论支撑,成为近几年移民经济发展的研究重点。同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开始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3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主题

3.1 水库移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政策性的研究以对移民政策的解读为主,其中跟水库移民经济紧密联系的是对后期扶持政策的研究,主要针对移民后期扶持的必要性,扶持内容及途径,扶持的对象、目标,扶持基金的筹措及存在的问题等。

后期扶持政策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淹没土地面积大、移民人数多的特点,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5]。政策实施的目标是使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真正使移民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库区移民扶助金和后期扶持基金等[6]。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决于移民对资金的对接能力,这种对接能力表现在4个方面:政策敏感性、获取能力、回应能力、监督反馈能力[7]。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有效途径是扶持移民生产性项目,如大力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庭院经济、旅游业等[8]。很多学者纷纷指出当前水库移民扶持政策仍然不完善,存在扶持标准低和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柯明星[9]提出加强前期生产补偿资金的计划管理是做好后期扶持的基础,后期扶持的指导思想要正确,规划要科学合理,资金要正确使用,还要注重移民生产技能的培训。何铁生[10]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库区后期扶持基金的标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应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建立健全后期扶持规划的编制规范;加强民营资本为资主体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研究等。

3.2 移民区域经济产业调整研究

水库移民经济产业结构是水库移民经济系统内各产业发展水平的匹配关系和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国家总体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水库移民区域因其特殊性,库区移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到了广泛关注。水库项目多处在偏僻农村,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后,工程建设资金和移民建设资金集中投向水库移民区,对建筑业、部分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但是,随着工程接近尾声,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减少,投资拉动降低,水库移民区产业发展将大幅回落[11]。从水库移民区经济长远发展来看,水库移民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制约。目前水库移民区的产业结构呈现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特点[1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存在一定障碍,如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经济结构典型同构化[13],主导产业模糊等。学者们纷纷提出三大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举措和步骤,以及细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优势产业的培育、衰退产业的限制等具体途径,为移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14]。

3.3 移民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研究

移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一定高度上对整个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围绕三峡移民库区发展展开,也有部分是围绕小浪底水库移民展开的,这两项工程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典之笔。

很多学者根据库区自身的条件禀赋,提出了若干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可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保护水库水质,同时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移民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罗怀良等[15]指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应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产业链的培育,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王顺克[16]指出三峡库区是集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经济贫困于一体的敏感地区,应导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和绿色消费为支撑的库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从绿色经济核算、绿色技术开发、循环经济法律和激励机制、排污许可证制度以及税收杠杆机制等方面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从地区资源禀赋出发,以特色技术为主导,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特色产品。曾德国[17]指出三峡库区物产丰富,名优特产、传统的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闻名世界,应将这些特色产品与三峡的地理标志结合起来,树立库区的品牌形象,发展库区特色经济。

3.4 移民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对宏观,是对整个大的发展方向的把握。移民生产经济开发模式则是更为具体的发展路径,直接决定了移民收入的恢复和提高。由于受到水库直接影响的多是农业人口,因此,生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也应侧重于农业。目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18]。地方资源条件不同,移民开发的农产品也不同。如在城郊,主要开发有机绿色农产品,发展花卉业和观光农业;在河谷地带进行经济林果的种植和畜禽水产的养殖;在丘陵平坝区开发高产优质粮油、瘦肉型猪、家禽、水果、蚕桑、蔬菜、水产品;在山区发展高效林特产业、草食畜牧业、中药材等绿色产品种养植业[19]。

此外,移民生产经济开发的模式还包括发展乡村工副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经济等。乡村工副业主要是村办或是个体私营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服务业主要涉及餐饮、小商店、运输、房屋出租、旅游等项目,以个体和家庭型为主[20];劳务输出则是移民家庭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

3.5 移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水库移民经济评价是用来评价移民搬迁后经济发展的质和量,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评价经济发展的指标,它通常是包含于移民生产生活评价指标体系中。目前主要有下面几种评价指标体系。李临杰[21]结合垣曲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将移民生产生活指标体系整个系统分为:资源拥有水平、生产水平、居住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教育医疗劳动保障水平、社会关系水平和经济水平7大类指标,每个子类里又具体划分了小指标,把各项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来评分。焦爱萍[22]沿用了这一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其监测、评估、管理体系,使该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影响移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因素和其中隐藏的规律。张韶春等[23]根据移民生产安置、移民生活安置和移民满意度等移民安置目标,参考了生活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计了10个方面的指标:人均纯收入、人均标准耕园地数量、移民劳动力就业率、住房、生活用水情况、通电状况、交通状况、子女上小学方便程度、就医方便程度、农村移民对安置的满意度。施国庆等[24]在研究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分析与评价方法中,建构了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经济、生产条件与水平、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根据统计的数据,用以衡量SPI(生产生活水平指数)[24]。

4 结 语

现阶段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主题较为全面,从移民个体的微观发展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概貌都有所涉及,并且逐步摆脱了早期研究中带有政府部门工作报告性质的大而全的研究风格,转向单一主题的深入探索,能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的方法由初期的宏观研究、运用二手资料为主的研究转向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搜集一手资料,由简单的描述性叙述到采用变量分析的处理数据,做到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补充。但是目前的水库移民经济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a. 经验研究与理论的联系不够紧密。目前的经验研究多是关注移民过程中的某一具体环节,欠缺整体理论的思考和把握,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解释上。理论层次上的高度还需要提升。虽然有学者试图从实际经验调查中寻求理论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但实际上的探讨浅尝辄止,缺乏相应的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持、说明和检验[24]。

b. 科学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实际效果的评估检测,多是泛泛地提出政策建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资料的收集流于表面,缺乏真实性、系统性,对现象的分析偏向于主观臆断,偏重于就事论事和政策分析及建议,而忽视了应用性研究的程序规范和内在逻辑的要求。

c. 缺少对移民不同群体、组织、社区等中观层次的研究,宏观和微观之间缺少必要的过度联系。

d. 研究设计中存在一定缺陷。研究设计中时间框架单一,横向建构多纵向框架少。然而移民是个长期的延续过程,如果仅靠一个点上的时间观察所得到的资料,去解释移民经济现象,是站不住脚的。有些定量调查研究的科学严谨性不够,比如抽样不符合概率原则,无法用样本来推论总体,问卷指标设计不科学,专业含量不高,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规模、方式和方法没有具体说明[25],后来的研究者不能获得借鉴和比较。

移民经济 篇2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中,水库移民为国家和地方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他们由于所处的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原因,生活质量还比较差,生产条件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如何使我县移民经济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我县移民基本情况

我县水库移民涉及重庆库区迁赣移民、跨省市迁赣大中型水库移民、本地7座大中型水库移民共16086人,这些移民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189个村679个组。

1、三峡移民。2004年8月,我县接收安臵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奉节县移民798人,安臵在新昌镇等6个乡镇、16个安臵点,三个安臵点建新房,其余安臵点购买旧房。

2、本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我县1958—1977年为修建水利工程,先后兴建了丰产水库等6座大中型水库,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库区附近或者后靠,这部分移民田土少、基础条件非常薄弱。1993年县政府为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及下游1.04万亩农田灌溉,兴建板坑水库,搬迁安臵移民36户158人,移民安臵采取“本村调整土地安臵为主,邻村安臵为辅”的原则一次性处理好,绝大部分移民安臵在新昌镇大桥村岱上组,当时为减轻移民负担,部分无地农民采取农转非安臵,这部分移民居住环境较差,房屋是原933工厂的职工住宿区,大都是破旧房屋。

3、跨省市移民。六七十年代,我县先后接收安臵了湖南韶山灌区水府庙、白马水库等跨省水库移民,这些大多是自主外迁投亲靠友到我县落户的移民,散居在全县16个乡镇(场),尤以北部山区人少地广较偏僻的山村为主。70年代,国家部属水库浙江新安江、富春江(两江)水库移民自主迁移我县澄塘等8个乡镇15个村落户,后来部分返迁原籍,现仍有一千多人居住在宜丰偏远山村。

二、历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移民扶持政策实施,特别是国务院17号文件出台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水库移民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移民经济科学发展能力,推动了我县移民经济社会发展。

11、强化领导抓服务,各项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县委、县政府对移民机构建设非常重视,从健全组织体系入手,狠抓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制度健全。为了使移民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2007年底,县委、政府又提出了设立乡镇移民办的工作要求,并在新昌镇、潭山镇召开了乡镇移民办规范化建设现场会,要求乡镇移民办建设做到三个落实,即:一是落实场所。按照“四有”、“二公示”(有独立办公场所、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必要的办公设施、公示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公示移民直补名单)统一要求,到2008年6月底,全县16个乡镇(场)都设立了独立的移民办公场所,配备了2—3名工作人员,添臵了办公桌椅、档案柜以及电脑等必备的硬件设施。二是落实经费。县里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县移民局的办公经费予以倾斜,乡镇(场)也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2万元移民工作经费,确保移民工作有钱办事。三是落实责任。按照“安心稳定、和谐融洽、生产正常、生活富裕”的移民工作要求,制订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场)。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了移民局从政行为,提升了机关管理的 水平,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形成了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科学规划重落实,后期扶持政策顺利实施

按照先生存后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有效解决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我县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制《宜丰县2006—201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宜丰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0年底至今年初又先后编制了《江西省宜丰县小型水库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2011-2015年)规划》,《宜丰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第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宜丰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第一个五年规划正在顺利实施即将完成。5年来我县为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移民直补资金每人每年600元,从2006年7月1日起至现在已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移民手中,累计发放金额2861.19万元。二是2006—2010年共实施后期扶持项目424个累计投入资金1479.12万元。三是实施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103个,累计投入资金373万元。四是争取国家扶助解决水库移民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损毁重建项目68个426万元。五是三峡移民建房及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36.89万元。六是小水库解困项目32个80万元。

3、结对帮扶解难题,移民科学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全体移民干部把移民作为服务对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移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把对移民的关心记在心上,化为行动,经常深入移民,倾听移民呼声,体察移民疾苦。特别是三峡移民刚迁入我县时,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一样,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为了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得以实现。在6个接受了三峡移民的乡镇实行“三抓一联系”,即县领导抓乡镇,乡镇领导抓安臵点,镇村干部抓移民小组,每位党员联系一户移民,帮助他们了解宜丰的风俗习惯,传授他们生产技术,引导他们走独立自主,科技致富的路子。现在来我县的三峡移民已基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4、传授技术重培训,为移民增收提供保障

把移民群众的教育培训作为促进移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任务来抓,每年至少举办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移民15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通过召开会议宣传,邀请专家和能人举办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移民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二是按照农事季节,组织农牧、科技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到移民群众中,进行技术讲座。三是突出抓好科技培训,专门制定移民农业科技培训计划,为移民提供经常性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5、着眼民生夯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狠抓移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针对移民安臵区经济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实际,加强了救灾救济、社会救助和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定期走访,对特困移民每年都要进行走访送去慰问金。三是扎实开展移民区学校设施配套和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项目安排上优先向教育事业倾斜,先后投入60多万元对移民乡、村校园环境进行改造,确保移民子女就近就地正常入学。四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缓解了移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先后投入20多万元,为移民村组设臵医疗点,确保移民方便就医,并解决了移民医保问题。

三、移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存条件有待改善,由于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臵,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臵,目前尚有部分移民村组只通简易公路,移动电话、闭路电视更是不通,人畜饮水不安全,行路难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领域难以

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

2、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后靠移民的尽是山地、陡陂,耕作困难。而外迁移民分到的田和地也都是边远田、冷水田,造成移民收入水平下降,部分劳动力闲臵,移民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3、产业发展滞后。由于移民大部分是与原住地农民插花居住,没有固定的产业优势,辐射范围比较窄,经济收入单一,基本是广种薄收。

4、客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移民就业也受自身素质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阵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也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产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同时认为自己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贡献,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四、移民科学发展的对策

为进一步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促进我县移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移民工作责任。县、乡政府要成立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移民工作要实行属地管理,乡镇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移民工作和社会稳定负总责。要做好移民政策宣传和直补人口的动态管理工作;结合实际,编制好规划;对后扶资金发放和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移民部门要负责移民后扶政策培训、宣传、协调、解释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扶持资金监管,确保封闭运行;农村信用社负责配合完成移民资金发放工作。

2、加大山水开发力度,提升农业承载能力。库区山林草地、山水资源丰富,生产毛竹、茶叶、木材,发展鸡、牛、羊、鱼、猪等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移民推广和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重点培养一批种、养专业户,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明农产品附加值,充分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挖掘现有资源,提升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科技指导,多渠道促进移民增收。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一是举办移民职业技术和农技培训。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合起来,对移民劳动力进行相关专业的技

术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外出务工水平和种养技术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移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三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移民非农就业。目前我县工业园引进几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信星鞋业、宝诚国际、欧尔玛陶瓷等。这些企业要招收大批工人,我们要鼓励引导帮助移民到工业园企业就业。对有意发展生产的移民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如联系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问题,一些相关手续问题等,以促进移民增收。

4、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移民人选为一个特殊群体,各级组织特别是乡村两级组织对他们应看重一些,通过各种途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失地移民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对生活困难移民要解决低保问题。移民同当地老百姓一样都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

5、完善移民安臵区配套设施、营造的和谐人居环境

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为基础,整体推进移民新村建设。二是加大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实施力度,把“村村通”工程深化,使移民安臵区道路100%硬化,农饮工程全面落到实处,争取一两年内,移民都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实现安居工程,使贫困移民住有所居。居住环境很难改造,移民住户很少且偏僻的地方,且经济无发展潜力的地方,动员帮助移民进行二次搬迁安臵。五是加强移民安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是通过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协调反映,继续向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动员移民群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和事业发展步伐。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后扶项目,尽快解决好移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灌溉难、吃水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整合资金,开展“推磨转圈”的办法,使移民安臵区轮流受益,以村为单位把各安臵点的项目整合起来,轮流建设项目,防止资金太少,项目建设看不到事,也可少防止资金不够,做不了事。五是提高开发性项目的比例,使项目实施经济提速加快。

7、以落实国家发改委等14部委文件精神为契机,加强与各行业间的衔接协调。一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与各行业间的衔接协调,按照“统一规划、作用互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快建立促进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各部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

水库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二是各地移民管理机构要搭建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提供一个向各行业部门争取支持、加大库区和移民安臵区投入的渠道。三是各行业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中,重点解决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优先安排矛盾突出的连带影响人群以及特困群体的项目,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8、搞好现代精品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走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之路,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农产品低档型向高档型,耕作粗放型向科技主导型,偏重增产型向增产增收型转变的高效农业。三是要扩大规模,注重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不把产品停留在粗加工上面,让移民在农产品多次增值中增收。

9、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移民社会得到有力保障。一是完善养老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二是健全保健机制,进一步完善移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失地移民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三是加大移民特困学生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四是做好移民的扶贫工作。

10、解决焦点问题,多层面的结对帮扶移民群众。一是健全县、乡干部帮扶移民机制,切实做好移民信访工作,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促进移民安臵点的和谐稳定。二是继续开展以资金、人力、信息、技术、物资等方面对移民进行帮助,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三是对政策性农转非移民加大项目力度实施,使之更加得到实惠。四是通过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移民收入,从源头 上消除不稳定因素。五是落实维稳责任,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平安库区创建活动,确保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社会长治久安。

宜丰县扶贫和移民办幸建华

移民经济 篇3

首先,说说澳洲的经济吧。低迷是肯定的,我知道很多大公司,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大公司,开始准备裁员了。但是,唐人杂货铺的生意依旧的好;唐人餐馆还是需要人打工。因为,我们华人的生活,和华尔街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关联。当我和一些高人讨论澳洲经济的时候,他们觉得,澳洲的金融方面受到的冲击是最大。很多大型企业都收不到订单,所以裁员是势在必行。不过澳洲长期的低失业率会有所缓解,其实过低的失业率是不正常的;澳洲的全民就业,以及位置空缺是非常不正常的。失业率高一些,意味着工作位置的调换。对于经济我不是很懂,只是通过一些所见所闻告知大家。

当我在一家小饭馆吃饭的时候,我问老板,生意怎么样?他的回答是,生意和去年此时没有什么区别。按道理,生意额应该比去年同期高,但是今年还是保持着去年的水平,利润没有什么增长。当我问一些胶皮,他们说,现在的收入和去年同期比在下降,去年的此时胶皮生意已经非常的忙了。当然,他们每天的收入只是减少了20澳币。

当我走进CITY的大街,人潮还是依旧汹涌,各个大型的购物中心还是人头涌动。当我走进超市,依旧看到很多人排队交钱。这是在以前看不到的,澳洲人依旧消费着,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着;无论经济低迷还是高昂,生活是踏实的。

澳洲经济,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强。如果中国的经济倒退了,澳洲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大量的矿产,没有中国这个大客户,那些东西无非就是尘土。中国,对于澳洲越来越重要了。

电话打到美国,我的叔叔在美国;问及此事,他说,经济低迷意味着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快乐地跳槽了。工作位置减少了,机会不是很多了。仅此而已,还不至于没有工作,工作还是有的。

其实,嚷嚷最凶的就是西方的媒体,那些恨天下不乱的媒体。一个经济事件发生,他们最先想到的是语出惊人,然后造成洛阳纸贵,自己受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现在,我想说说经济低迷对留学移民澳洲的冲击,影响,掣肘,还有转机。因为,我们最最关心的是留学移民的代价,付出和收获。

一些在中国的,或者是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都存在着一种隐忧,那就是,世界乃至澳洲经济的低迷将会对留学生们有一定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世界经济乃至澳洲经济的低迷取决于你步入世界经济体和澳洲经济体的深度。这也许过于高深,in otherwords,就是你在澳洲以及西方大国有没有股票?你在澳洲银行有没有投资?你在澳洲有没有大额的贷款?你在澳洲的位置是不是那种金融高层,或者是控股人或者持股人?

如果以上的这些和你都没有任何的关系,老老实实地读书吧。书生的担忧不是必须的,你也别勉强自己凝眉攒拳。

一般留学生来澳洲,其实,他们对于澳洲的社会本身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他们拿着大量的现金来到澳洲,一群人,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大笔钱,对于澳洲政府乃至经济,绝对是一个强心剂。按照这个评估,澳洲将会打开大门迎接海外留学生。因为,在澳洲,没有人不喜欢CASH。

一个学生来到澳洲,首先是要找工作。其实,他们不仅仅是JOB TAKERS,也是JOB CREATORS。一个人只能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他的吃喝拉撤睡就涉及了五大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全赖这些人的汲取,排泄,发泄。更加奢侈一些,汽油,汽车,以及这些产品的附加产品,也是依赖着人的消费。澳洲政府提出了人口战略,澳洲的人口要达到5000万的水准,到时候澳洲才可以称得起一个大国。没有人,只有土地矿产和澳币,不是一个大国,只是一个富有的村落。

每一次经济衰退的冲击都会伴有火花;回首1993年的经济低迷,那时候澳洲的经济确实不好,很多留学生在CENTRAL的BELMORE PARK夜宿,因为,他们没有钱租房。也出现了一个和七个上海人的多P故事(详情请翻阅以往对一个和七个的故事)。那时候工作不好找,很多工厂的门口都贴了出来,NO JOB。可是,你看看那些以前拿着面包和白水找工作的人,现在还不都是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有着自己的小生意或者做着中澳贸易。

其实,无论你在何时来到澳洲,无论你来的时候澳洲经济如何。第一步总是那么艰辛,现在你还有的可抱怨,说经济不好找不到工作;可是,就在去年以前,我也听过一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无病呻吟。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还都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一个人同居,一起抵抗夜寒。

经济低迷,用RBA总裁Glenn Stevens的话说:经济的低迷更加让投资人学会管理金钱,更加会让那些不善于理财的人通过危机领会技巧。“There is also a good chance that house-holds Will fOr some time seeK to contain and Consolidatetheir debt,grow their consumption spending at a DaceCloser to income,and perhaps look to save more of theircurrent income than in the recent past,这是原话,其实,就是经济低迷让人民更加量入而出了。

工作不好找了吗?我看到报纸上的工作还是铺天盖地。在1997年的时候,工作很少。我还不是找到了一份周薪500的工作,彼时的500澳币相当于现在1000多澳币的购买力;(彼时,在CITY的两房APARTMENT租金是300多一套,在Strathfield两房一厅的房子,才170;在CAHPSIE的一套大HOUSE一周才180澳币)我还不是找到了工作,我还不是做到了一些让别人咂舌的事情!

国际移民的经济学分析 篇4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日新月异,国际移民的数量增多,种类各异,许多国家需要对国际移民的流动加以管理,专门立法以规定移民的居留权、公民权等事宜。现代国际移民在形式上相对和平,政治移民包括难民、寻求庇护者及非法移民,经济移民可分为低技术移民和高技术移民,他们给移入国带来的往往是正面影响。对于难民,只要管理得当,也不会对当地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威胁。

新形势下应对国际移民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统计资料,对各国的移民问题加以分析,使移民对移入国、移出国都能带来正面影响。二十世纪前欧洲是主要的移民输出国,通过建立殖民地、自治领的方式欧洲在世界各地大量移民;十八、十九世纪有大量非洲奴隶从非洲迁移到美洲。近些年欧洲成为主要的移入国,“历史上是主要移民输出地的欧洲,已成为主要的移民输入地”(丘立本,2007)。李明欢(2000)也认为,“近代殖民扩张所催生的人口规模性跨境迁移的主要流向是从宗主国、较发达地区流向殖民地、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的跨境流动,呈现出从较不发达地区人口奔向西方’的趋势”。中国历史上是移民输出国,世界各地华侨人数众多,东南亚、美洲等地都有多处华人聚居区,遍布世界的华人也给当地人带去中国的传统、习俗,使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感性。

由于各国间经济联系日趋增多,交通运输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使跨境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移民总量虽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高,但在管理上也需要注意,在分析国际移民的成本、收益基础上,确定移民的可行方式,仍是各学科研究的范围。

二、移入国和移出国的收益

1. 移入国获得可选择的人力资源

移民通常属生产要素,是有别于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特殊的要素,移民在移入国的竞争与争取生存的过程,增加了移入国劳动力供给,使移入国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适宜的人才。哈立德·科泽(2009)认为“移民往往是那些最具创业才能、最有活力的社会成员”,许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到经济条件更好的国家谋求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制定严格的移民标准,如教育程度、年龄、工作经验等,使得拥有高技能的劳动力易于移民。“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双重特性,上层市场是高收益、高保障、高福利的市场,下层市场则属于一些简单初级劳动的市场,发达国家本国人趋向于进入上层市场,而国际移民则补充了下层市场的要素需求。当然,在经济全球化下引致的外语、外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移民也有机会在异国得到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一些国际移民具有较强竞争实力,他们不仅在本国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在他国通常也能做出出色的成绩,这部分人有可能成为同类移民的代表性模范人物。

移入国可以通过本国立法的规定调节对移民的需求,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非法移民,如美国境内存在有许多墨西哥、加勒比海国家的非法移民,美国近年曾有过“大赦”,给予非法移民以正当的移民资格,但这种临时的、偶然实行的措施并不能根治偷越国境的行为;俄罗斯境内也有许多来自独联体和东南亚国家的非法移民,估计人数在300万至500万之间,印度也存在许多非法移民。很明显,非法移民和难民难以在移入国获得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然而由于发达国家与一些贫穷国家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战乱,使这类移民仍然存在。

2. 移入国给付较低的薪酬、待遇

一些移民为了在移入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不得不降低求职条件,或者增强自身能力以满足对方各种要求,这样移入国可以用较低的待遇和薪酬获得良好的人力资源。曾少聪(2006)曾提到,“移入国政府却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限制外国人口的移入,并对已经移入的外国移民在当地的发展加以限制。”移民在政治领域与原住民的差异已是各国公认的实情,在工作职位的竞争上,移民往往也不具有优势,当地人可以较快、较多地获得职位信息,相同的语言、习惯有利于本地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3. 移出国可解决就业问题

许多移民的原籍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或适宜的工作岗位,移民流向国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移出国的就业问题,使劳动力向收益更高的地区流动。这虽然符合经济理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于移出国而言有可能是高技术人才流失,能获得合法身份的移民通常在移出国接受过完整的教育、正当工作年龄,属成熟劳动力,这部分人口的流失,对移出国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移出国国内经济发展滞后,政治腐败、失业率高,移民国外是更好的选择。许多国家对于低技术劳动力的移民并不反对,由于移民可以与移出国国内的亲朋保持联系,移出国可以藉此获知一些外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4. 移出国获得海外薪酬汇回

利用不同国家之间收入的差别,移民可以将自己在较高收入国家的工薪汇回母国,或者对母国进行投资,从而带动母国的经济发展。哈立德(2009)提到“2004年汇款接收国排名前三的是墨西哥(一百六十亿美元)、印度(九十九亿美元)和菲律宾(八十五亿美元)……2004年排名前三的汇款输出国有美国(二百八十亿美元)、沙特阿拉伯(一百五十亿美元)以及比利时、德国还有瑞士(各有八十亿美元)”。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曾有许多华侨回国投资,也有些海外华侨将积蓄汇回国内,表1是1986年至1996年中国大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侨汇收支数据,其中借方表示支出,贷方表示收入,表中数据显示历年都是侨汇收大于支,呈现净流入状态。

单位:千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1997年以后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改变统计项目,不再设置侨汇一项,而在收益项下设置了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个小项,表2是以后各年职工报酬的统计数据。从各年流量数据可知,除少数年份净流入为负值外,多数年份职工报酬呈净流入状态,同时流入、流出数额呈增长趋势,十四年中贷方平均年增长率为46.48%,净流入平均增长率为48.36%,说明中国与外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职工收入上表现为双向流动增多。

单位:千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图1是2000年至2008年发展中国家接收汇款的增长率,九年中平均增长率为18%。移民向母国汇回薪酬,会有助于移民网络的形成,与移民熟悉认识的人有可能在较好工薪收入的刺激下也进行移民,华侨当初移民东南亚国家往往采取同乡、熟人介绍的方式,现代的拉美国家移民不仅在移入国有主要居留区,而且移民间相互联系也比较紧密,在较多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同时,在移入国逐渐形成政治、经济上的势力。

5. 移入国与移出国的文化联系

虽然国际移民本质上属于劳动力迁移问题,与之相伴随的文化现象仍需关注。移民往往对移入国的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如移民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成就,对移入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政策提出建议、意见等,参与当地政府治理,同时一些移民还会将自身原有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带到移入国,使之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虽然在此过程中移民可能会被当地原住民同化,或者部分地失去自身原有的文化,但通过现代化通讯、交通设施,移民仍有可能较多地与移出国保持联系,原有文化和生活理念得以保留,使移入国呈现出国际化、多元的文化色彩。

对外来移民与当地主流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理论:“熔炉论”、“同化论”、“多元文化论”,其中“熔炉论”和“同化论”的观点基本一致,而“多元文化论”则与其截然相反,认为移民为移入国带去不同的信仰、习俗,使移入国在种族、文化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移民的特性得以长期保持。持“多元文化论”者接受不同种族、民族共存的现实,认同这种差异性、多样性,在针对移民的政策制订上适当考虑移民原有的风俗习惯。

三、移民的收益

1. 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移民种类很多,移民动因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有国外的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可能是由于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在其他国家有更好的工作职位。虽然许多移民对未来的发展不能做太多规划,但通过一些留学、移民宣传、推介活动,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可以对未来移民的国家有粗略的了解,预期到较好的收入、较好的社会环境,因而会选择到陌生的国度谋生。

工作、收入条件的改善是移民的主要目标之一,移入国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也是移民选择背井离乡的原因,通过这种跨国移民活动,通常移民能得到较好的生活条件,这也是现今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数量较多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可能会发布一些限制移民的措施,根据国内经济情况加以调节,许多国家移民是受限的,这与国家间具有边界、拥有主权等规定有关,也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仍比较初级,互相仍呈现较明显的分割状态有关。

2. 移民对移出国的投资

移居到发达国家的移民有可能利用不同国家间巨大的收入差距、科学技术差距,在通过努力在移入国获得较好经济条件后,再向移出国投资,以获得高收益。移民的这类投资由于对双方都比较熟悉,具有传递信息快、切合实际的特点,因此不论是移入国还是移出国都比较欢迎这种投资,这一类在经济领域发展较好的移民也容易成为社会上的知名人物,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和参照。一些移民在国外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再返回原来国家,这类移民除了带回国外的一些信息外,可能并不能有更多经济上的举措,难民返乡也存在类似问题。

3. 深入了解异域文化

在移民数据的统计中通常不把短期到国外旅游、度假、探亲的人算作国际移民,能较长期地在国外居留的移民必然对移入国有更

多切身感受,对异国的文化、制度、语言等了解较多且深入。文化上的相互了解对移出国、移入国都是有益的,即使移民在工作中不能获得成功,至少也使得移民的活动具有意义。

四、国际移民的成本

移民不同于本国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各类人才需要管理,这是移入国和移出国共同的任务,同时移民也会面临迥异的处境,需要付出较多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并逐步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

1. 法律上的界定与管理

曾少聪(2006)认为“当前国际移民政策大多与现实脱节”,需要对移民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国际上移民潮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说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是在变化的,也说明国家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移民问题上政策不统一。通常移入国是移民问题的主体,其政策导向会影响到移民的数量和质量;移入国对待移民的态度也影响到移民今后生活的质量和状态,如采取多元文化理论的国家会对移民更为宽容,允许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习惯存在;而在采取同化论的国家,移民则要逐步适应当地习俗,逐步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中去,经过几代后会变得与当地人完全相同。不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此各国间仍有讨论的必要,使移民同化为本国国民,将便于管理,减少种族冲突、信仰抵触的情形;而允许移民保持原有习惯,会使本国表现出文化多样性,同时两国间文化融合可能存在困难。

移民管理中另一类问题是安全、反恐,比较突出的英国拉什迪事件、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都使这些国家对外国移民采取更严的管理政策,也引起民众的种族主义思潮;另一方面移民在移入国的政治权利受限,特别是第一代移民,面临语言障碍、种族歧视,政治上的不同安排。当然许多国家对于移民的政策是在变动的,反恐问题突出时政策趋严;反恐问题不突出、经济发展良好时政策趋松,国家间的协调仍很缺乏。

2. 移民数据的统计与理论分析

加强对移民的管理需要做好移民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工作,由于移民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内外的不同因素,有关资料分布较广,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不容易,如以入境时间为准计算,则移民与旅游者的区分较难;如以外国工作者计,其来源和分布都不易确知;有些难民和非法移民的数量更难精确掌握,每年有大量未经许可穿越国境的移民,成为移民统计和管理中的难点。各国在进行移民政策协调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本国的移民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出其发展趋势。从全世界的移民数据看,2006年移民人数大约为2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这一比例并不高,所以移民问题虽引起一些关注,许多国家并没有系统的管理措施,给予移民切合实际的支持,是各国政府可行的选择。

3. 移民面临的各类困难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外,各国间仍实际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与美国间在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必然会给两国移民带来心理上、精神上的影响。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在接受对方文化的同时尽力保持自身的文化,是几乎所有移民都要面临的问题。长期在外的移民有时不能兼顾自己的家庭责任,如对父母、妻儿的照顾,如果移民处境不佳,甚至与移出国的联系也会减少。移民在移入国有时会面临种族歧视问题,使得安全受到威胁,有时工作上没有保障。一些通过非法手段到达外国的移民,如被贩卖的人口、偷渡者,将面临难以预知的未来。

4. 移民社会福利的缺失

若移民没有移入国的公民身份,在福利待遇上往往比较欠缺,发达国家的这一问题较突出,非法移民当然不能获得移入国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当今世界移民的流向主要是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地区流动,或者从薪酬较低的地方向薪酬较高的地方流动,这在许多国家国内也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移民的竞争力受到考验,在从原经济条件较差的国家移向较发达国家的过程中,移民自身的生存技能可能存在不足,对移入国缺少了解和认识,这些都会导致移民与原住民相比不具有强的竞争力,因而不能获得正常的公民待遇。

五、结论

通过对国际移民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可以知道多数国家能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对移民采取较宽松的政策,移民的境遇也能得到改善。在此过程中各国得到所需的人力资源,解决了就业问题,移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同时,移民也带给移入国不同的文化,加强移入国与移出国之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投资、合作奠定基础。

然而移民面临的环境仍不完善,各国的政策时有变化。在适应移入国的过程中,移民能借助的力量并不多,驱动移民进行跨国迁移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是目前移民的主要目标。移民素质的高低对各国的影响不同,高素质移民对于移民的成本往往并不在意,而低素质移民可能会因此而无法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如果要求移民承担文化传播上的责任,或者作为传递文明的使者,目前看仍不现实,许多移民仍以经济上的利益为考虑要素,对于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少而且不明确。所以,现阶段的国际移民仍比较初级,不论是移民还是移入国和移出国,在设定目标上都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因素,对于文化的沟通与联系并不很注重。针对这种现实,各国制定关于移民的政策应以现实为基础,多考虑移民的切身利益,采取的政策应能使移民在异国安居乐业,移民有了生存基础后再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国际移民的有利方面主要是移入国获得可选择的人力资源,移入国支付较低的薪酬、佣金,移出国解决了国内就业问题并获得海外汇款和国家间的文化联系;国际移民自身获得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异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国际移民的成本主要在于法律上的界定与管理,移民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移民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福利待遇的缺失。现在的国际移民仍属于低层次发展,既需要宽松的政策,也需要社会的关注,使之顺利发展。

关键词:国际移民,人才,就业,成本

参考文献

[1]曾少聪:东南亚的国际移民与民族问题.世界民族[J].2006年第5期,第38-42页

[2]刘庆林张诚:国际贸易与国际移民关系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J].2009年第2期,第126-130页

[3]向红蕾:国际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剖析.商业时代[J].2010年第15期.第13、9页

[4]丘立本:国际移民趋势、学术前沿动向与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2007年9月,第3期.第1-6页

[5].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年第4期,总第144期.第12-18、140页

移民经济 篇5

屏山县政府课题组

当前,屏山移民迁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由此必须统筹协调解决好移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其关键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结合实际,笔者提出粗略见解,以供工作参考和借鉴。

一、屏山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屏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着眼于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为目的,深入开展了“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创建群众满意机关、站所”等一系列活动,先后出台了《屏山县十项工作问责实施办法》、《效能监察“红黄牌”告警制度》、《关于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通知》、《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具体办法》、《屏山县招商引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屏山县投资工程招标投标漏项及附属工程会审制度》、《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公示试行办法》等10余个行政效能制度或办法,从提高行政效率、服务中心工作、解决群众切身利益、优化投资软环境等问题入手,强化监督检查,在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政风行风,加强效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政府机关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科学管理、提高效能、政令畅通,较好地促进了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当前屏山县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心和大局意识不强,部门本位主义意识严重。一些部门职能不清,行业意识强、中心意识弱,对协调办理、联合办理的事项讲条件、打折扣,相互扯皮,左右推诿,甚至上交矛盾、拖着不办。部门之间、部门领导之间沟通协调不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叫苦的时候多,简单上交矛盾的时候多,推脱或绕着走的时候多,而立足本职想办法、出主意,解决问题的时候相对较少。有些问题一沟通就可以提前预防和化解,仅仅因为事前没有沟通、协调,因此在工作推进时就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人为地造成了无实质性的工作障碍,最终耽误了最佳工作时机、浪费了工作精力而使该办的事情却没有办好。

(二)工作激情不够,纪律执行不严。主要表现在执行工作纪律“庸懒散”和工作作风不扎实。部分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定的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到位。有些机关干部纪律观念淡薄,违反各种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机关形象,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自己不好好干,又怕别人比自己干得好,品头论足,这样不仅挫伤了他人的积极性,还对机关工作作风产生负面影响。

(三)服务质量不优,行政效率低下。有的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有些干部把公共权力视为己有,把服务群众当作恩赐,对群众缺乏感情、缺少热情、态度恶劣、作风横蛮、故意刁难;少数单位对本单位的工作缺乏责任感,办事拖拉,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找借口、讲理由,积极想办法破解的少,甚至一交了之,一推了之。

(四)创新意识不强,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是缺乏超前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有少数干部习惯于凭老经验、老思路、老办法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工作中懒于思考、被动应付、思路不宽、方法不新、能力不足,对新理念、新观念接受不强,终身学习观念不强,满足于现状,创新意识、开拓意识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抓不住要害,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了、该把握的问题不能准确把握,对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五)绩效考评不够严,全方位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绩效考评运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个别部门不够重视绩效考评工作,不严格考核、奖惩逗硬,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事情的人问题多,不干事的人没问题。行政效能问责工作依旧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对事前预防性监督及事中过程性监督有所忽略,未能完全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全方位有机结合。

上述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单位和个人身上,但危害极大,会严重影响全县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干部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缺乏干事的炽热激情,缺乏对加快推进屏山移民与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努力建设适应屏山当前工作形势的行政效能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机关效能建设旨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是一项综合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作,其领域广阔,内容丰富。效能最能检验一个干部的能力素质,最能体现一个部门的对外形象,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效能就是竞争力、生产力、形象力,抓效能建设就是抓环境、抓发展、抓形象。针对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强化教育为抓手,全面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与慢、好与不好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和学习,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机关大力倡导“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的良好风气,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大力开展“为民、务实、清廉、公正”和“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及“创业光荣的荣辱观、与时俱进的奋斗观、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永不满足的进取观”等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把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整合起来,努力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要坚持把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解决“知识贫乏”和“本领恐慌”问题。通过理论、业务及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不断开阔广大干部的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保持追求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状态,不断适应“移民攻坚,加快发展”的需要。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力推进机关内部规范建设。没有严格的制度就没有管理和行为的规范,效能建设也就会失去依托。要按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公约性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机制。一是规范办事程序。建立和完善办事限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绩效考评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规范机关管理。修订和完善机关行政、财务管理、公文处理、车辆使用、印章管理、安全保卫、保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保证机关正常运转。三是规范各类议事活动。建立完善党务和政务会议制度、办公会议规则、机关工作规则、机关党建工作制度,保证依法、依规议事和办事。四是规范政务公开。只要不违反保密要求,属办事依据、程序、时限、承诺、项目、收费标准和办事结果的,原则上都要向社会公开,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干部任用、人事安排、项目审批等问题和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让群众参与监督,使行政权力的运作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

(三)以绩效考评为依据,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实施绩效考评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效能告诫、诫勉教育、责任追究的实施细则。注重把绩效考核与工作目标考核、行风评议、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考评、社会评议和明查暗访等多种手段,实施对机关干部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坚持把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实行绩效情况月登记和考评积累制,如实记录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领导交办的任务完成情况的数量、质量、效率和个人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或偏差,作为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四)以政务督查督办为手段,推进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督查督办是保障具体工作有效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要围绕全县移民迁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目标进行全面梳理,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督促责任单位细化工作方案,强化保障措施,倒排工期抓好落实。采取常规督办、重点督办、归口督办与单向督办相结合,目标任务督办与重点工作督办相结合,集中督办和跟踪督办相结合、督事与督人相结合,根据重要工作、重点工程进程,查时间、查进度、查效果、查质量,高强度、高频率开展督查督办,直接督办到人。做到事前提示、事中追踪、事后问责,确保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五)以效能监察为保障,促进行政效能的显著提升。加强监督检查是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大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取信于民。二是加大效能建设的督查力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把机关效能建设的评判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三是建立效能监察投诉和曝光制度,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在电视台、报刊等公众媒体开辟专栏,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在效能监察中查处的典型问题公开曝光,营造效能监察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大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移民大局的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专项效能监察,切实维护发展大局和人民利益。五是强化监督协调。把单位内部监督与全行业、全社会的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做到纵向监督与横向监督、领导监督与群众监督、常规监督与特殊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的整体效能。六是开展行政效能告诫,提高行政效能。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甚至滥用职权等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视情节给予行政效能告诫,并把告诫情况纳入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对公务员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开征“移民税”的经济学理由 篇6

近一段时间,国内的移民浪潮再次兴起。多份权威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移民优惠举措,投资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暴增。胡润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称,中国60%以上的富豪正在琢磨移民这个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起,每年随中国内地富豪流向海外的财富达到100亿元以上。

中国富人的财富究竟“肥”了哪些国家的“田”呢?2月13日《法制晚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中国每年100多亿元流向海外的移民财富总量中,有8成以上的财富贡献给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有不到两成被欧洲各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瓜分”,受益者还包括塞浦路斯、韩国等非传统的移民目的国。

100亿元!在西方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块“肥肉”着实令人眼红。为了吸引中国的富人移民,各国纷纷调整移民政策。不久前,美国推出了十分宽松的EB-5投资移民政策:对资金方面没有任何限制,投资50万美元,合法即可,无语言、商业背景要求,申请人成为永久居民以后,也不需要持续性地实际居住在美国境内等。英国也于去年宣布放宽投资移民政策,新政除保留此前的100万英镑投资、5年后转永居项目外,又新开通500万英镑投资、3年后转永居和1000万英镑投资、2年后转永居两个加速投资移民项目,同时将居住要求由过去的9个月缩至6个月。甚至就連弹丸之地的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也宣布只要投资30万欧元以上的房产,无须商业背景,无须资产来源证明,6个月左右即可获得绿卡,持绿卡即可自由出入27个欧盟成员国。很多中国富豪看中这一点,纷纷办理移民。作为移出地的中国,正在面临资金和社会精英阶层的集体流失。

世界各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纷纷推出各种措施吸引中国富豪移民,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受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各国纷纷陷入债务危机,中国富豪移民带去的大量真金白银,无论是用于投资还是用于消费,都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输血”的效果,带动这些国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然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中国经济无疑是失血了。尽管“每年随中国内地富豪流向海外的财富达到100亿元以上”,相对于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并不是无法承受的数字,但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和一个人尽管体格强壮,却不能任由身上的一个小伤口不断往外流血的道理是一样的。

去年以来,笔者曾经在多个电视评论节目里指出: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富豪移民,甚至移民成功之后拿了外国护照继续回到中国赚钱,折射出的是一种自私的心理,是极端的个人本位主义:他们只想从这块土地上捞钱,而不愿意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承担任何责任。从政治的角度看,富豪的这种心态对社会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其行为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所提出的政治承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落空,对经济发展将是个不小的损失。

但是,富豪移民说到底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经济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和政治批判是不够的,也不会产生什么实际效果。经济的问题还是应该用经济的方式解决。因此,笔者建议,应该考虑开征移民税,税率可以比照各国的遗产税、赠与税的税率,并适当提高一些,比如净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移民,对他们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按70%~80%的比例征税。

有人可能质疑:这样做对富豪是否不公平?

不是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富豪开征移民税,符合两条最重要的“税负原理”。

其一是“支付能力原则”(Ability to Pay Principle)。这一原则认为,人们纳税的多少应该与他们的收入、财富或支付税收的能力相关联,目的在于符合那种社会认为是合适的和公正的收入分配。这一原则认为,富豪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并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创富”能力强,同时也是因为他在交易过程中,得到全社会包括低收入人群合作的结果,所以,富豪有义务多纳税,然后由国家通过各种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障分配给低收入人群。

富豪移民,无疑是对这一原则的违反,并且当他们移民至国外按照当地的法律纳税时,受惠的反而是那些对他致富毫无贡献的异国公民,这对于中国公民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只有开征移民税,才“符合那种社会认为是合适的和公正的收入分配”。

其二是“受益原则”(Benefit Principle)。这一原则认为,不同的个人纳税多少应该与他们从国家那里得到的服务质量与数量成正比。也就是说,你从你的国家那里获得越多,你交的税就应该越高。

从中国近30年来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富豪积累财富的速度,总体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富豪积累财富的速度。中国的富豪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所积累的财富,超过了西方富豪几代人所能够梦想的程度。中国富豪为什么能够富得如此迅速?“放权让利”的改革政策是一个根本原因。

从各种调查以及各类富豪榜的上榜分析中,笔者了解到,中国的富豪主要有三类:一是房地产富豪。他们是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一类是改制富豪。这类富豪主要是在1990年代的国企改制的浪潮中突然暴富起来的,伴随改制富豪的大量出现,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大批工人的下岗失业。还有一类是血汗工厂富豪,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劳动强大之大、劳动时间之长,堪比当年恩格斯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的情形。在资源总量确定的情况下,有人获利就必然有人受损,比如伴随着房地产富豪的出现,是城市中产阶层的萎缩和消失,伴随改制富豪的出现,则是原来产业工人生活水平的整体性下降等等。

走产业开发路子促移民经济发展 篇7

为了抓好移民产业开发,加快移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南城县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

一、理思路、凸特色,明确发展目标

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以来,南城县一直坚持“飞鸟型”经济发展思路,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围绕县域发展规划,结合库区山多水面广的资源特点,开展以板栗、大库养鱼为主的种养业开发,促进移民经济发展,提高移民收入水平。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颁发实施,移民扶持范围和对象扩大,扶持资金增多,南城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飞鸟型”规划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在产业发展方面增加了对南丰蜜桔、麻姑鲜枣、鳜鱼、蛋鸡等几大产业的扶持。目前,这些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均已成为移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移民经济发展后劲得到显著增强。

二、建基地、树典型,夯实发展基础

为了鼓励引导移民积极投身生产开发,一方面为移民无偿提供种苗、肥料、饲料及有关技术服务,切实帮助广大移民开展生产开发;另一方面对于生产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开发大户,予以资金、项目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产业,提升开发水平,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广大移民积极参与、共同致富。洪门镇曹源村移民邓火平,2005年联合同村的60余户移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了洪门益仙养殖有限公司,承包洪门大库水面1.7万余亩。他们以提高品质、增大效益为目标,通过增加鱼种投放、优化养殖品种、改进养殖方法、改善养殖环境等措施,养殖效益大幅提升。目前该公司水产品总产量达150万公斤,总产值1500余万元。2008年该公司鲜鱼注册为“醉仙湖”牌商标,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2010年底又获有机鱼产品认证,成为全省第二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以邓火平为首的60余户移民富了,同时他们也带动了整个洪门大库水面养殖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比五年前翻了半番。综合立体开发示范点寿昌农庄、万盛蛋鸡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养殖专业户徐小兵、生猪养殖大户黄永红、南丰蜜桔种植大户丁先平、种枣大户王年发等都是南城县扶贫和移民局扶持发展起来的种养业生产开发大户。

三、育龙头、兴品牌,增强发展后劲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必须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有关专业合作社。按照移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格局,南城县扶贫和移民县着力打造了一些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家禽养殖、禽蛋加工的公司,生产基地在洪门库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规模越做越大。现年产禽蛋280万公斤,其中60%的禽蛋由库区移民生产。其鲜鸡蛋、无铅皮蛋、咸蛋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绿色A级证书,畅销全国各超市。2008年该公司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正在做好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打算明年正式上市。江西博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近年新建的企业,它有二个鲜明特点:一是涉及领域广。该企业集生产、加工、销售、培训、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管理。二是服务功能强。公司自主研发果业新品种一麻姑仙枣1号,填补江西省果业产品新空缺,现已成为南城县新兴农业主导产业。同时他们还建办麻姑仙枣苗木基地80亩,每年无偿为农民和移民提供水稻、果业技术培训2-3期,组织营销人员跑销售,解决柑桔卖难等问题。此外还按照“民有、民管、民受益”原则,组织创建了“南城县柑桔协会”、“南城县洪门库区板栗协会”、“南城县洪门镇水产养殖协会”、“南城县华农渔业专业合作社”等20余个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及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一方面有力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了移民经济;另一方面为移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南城县柑桔协会”为南城县扶贫和移民局创办的下属协会,主要职能是为移民产业开发提供苗木、生资、技术等方面服务。前几年,南丰蜜桔严重滞销,该协会急移民群众之所急、帮移民群众推销蜜桔1500余万公斤。08至09年,该协会分获省民政厅“先进民间组织”及省科协“科普惠农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四、创机制、强服务,提升发展质量

为了加快产业发展,确保产业扶持工作有序开展,南城县在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

1、建立扶持原则。

南城县移民人口多、分布区域广,开发项目品种繁杂,请求项目扶持的呼声强烈。为此,南城县扶贫和移民局建立了确定扶持对象的四项原则:一是主导发展产业原则。围绕县域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特色,每年确定一次移民生产开发扶持项目品种,没有列入品种范围的项目,一般不予扶持;二是示范带动原则。一方面确定扶持项目的建设规模,达到规模以上项目符合扶持条件。另一方面要求扶持对象作出服务承诺,承诺内容包含为移民提供技术、种苗、加工、销售等服务或扶持对象以实物、资金等形式回馈周边移民等。同时还对个别示范辐射带头作用大的非移民创建项目,只要兑现承诺,同样予以扶持;三是移民项目移民定原则。凡是移民资金扶持的生产项目,均要有70%以上移民群众同意,并且要求其项目申报及计划批复等资料在当地村组张榜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县上调查论证确定原则。根据乡、村二级上报的生产开发项目,组织人员到实地进行调查核定,并作可行性论证。然后按照上级确定的产业扶持资金规模,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提出计划扶持项目意见,报县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再以县局及财政名义行文上报省、市。通过上述四项原则,从而使移民产业扶持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也让更多的移民群众在生产开发中达到受益直接化、普遍化、最大化的目的。

2、调整扶持方式。

对移民生产开发项目实行三种方式扶持:一是资金奖励扶持。对于一些示范带头作用好的生产开发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采取项目奖励及贷款贴息的办法,直接给予资金扶持;二是种苗实物扶持。为了引导移民开发,南城县累计建果木苗圃240余亩,为移民无偿或低价提供生产开发苗木150万株,购置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数万吨,最大程度让广大移民得到政策扶持;三是改善生产基地设施条件。移民生产开发点大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灌溉、供电等设施条件差,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对此,南城县扶贫和移民局予以项目扶持,以增强生产发展潜力。

3、创新科技培训。

移民经济 篇8

移民, 并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移民区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

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和安置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充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政策效应和社会效应, 着力用好用活中线移民扶持政策, 打响南水北调战略品牌。

(一) 政策支持

在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建设中, 要用好扶持政策, 特别是从优化宏观调控着手, 做好政策引导和支持。在对口资源的引进上, 需要注意避免采取以往指令性的计划方式, 而是以移民生产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实现本地移民和进驻企业的双赢。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 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 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 吸引适合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优秀企业, 如生鲜水产类可引入双汇、雨润等品牌企业, 果蔬类可引入农夫、汇源等品牌企业。企业的进驻必须能够使其依靠市场机制获得盈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实现移民安置地方与对口扶持企业的长效合作和良性互动。

(二) 品牌效应

移民地区需要加强品牌意识, 根据自身经济的特色挖掘品牌的内涵和价值。在招商引资中, 移民地方政府可以主打“南水北调”品牌来吸引受益区对口企业前来投资, 着力宣传移民地区“政策惠、品牌响”的引资优势。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中, 应当加快推进特色产品由无牌上市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变, 借助“南水北调”品牌效应增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南水北调”品牌的开发利用上, 库区和安置区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共同的合作平台, 加强品牌的塑造和管理, 最终将“南水北调”打造成为中线移民地区经

板块经济重在特色, 通过挖掘特色实现专业化分工, 发挥比较优势。中线移民地区板块经济的构建需要在大农业经营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专业化和细致化分工, 选择最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农副产品, 构建优势集中的粮食、果蔬、水产等多样化特色板块。库区和安置区需要结合移民农户已有的生产技能和参与基础, 依托库区和安置区的交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特点和既有的发展水平,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着重发展特色产业。

(二) 统筹兼顾优化布局

板块经济的布局需要在省域、县域层面上统一规划, 以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发展和东西部发展。移民地区板块经济的布局可以参照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长远发展规划上“宜农则农, 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促进优势产业带建立。省级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正确定位库区和安置区板块经济的发展坐标。在移民资金的使用上, 应当积小成大、积少成多, 统筹使用, 通过资金捆绑并重点向板块建设倾斜, 充分发挥资金规模效应,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规模发展提升效率

板块经济要求规模化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和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实现规模经济。库区和安置区需要将已有的点状优势化为集中的块状优势, 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增强板块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需要大力引进和扶持对板块经济有吸引力、拉动力的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外向带动作用。还应围绕特色扶龙头, 围绕龙头建基地, 形成“板块+龙头+移民”的规模经营模式, 增强农民开展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 调整结构推动升级

板块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实现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库区和安置区需要以发展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为契机, 调整和升级板块经济的主导产业结构。要结合移民在搬迁后不同时期生产生活的风险收益特点, 分阶段促进移民生产结构趋于合理。要将科技创新和应用作为推动板块经济升级的突破口, 大力提高库区和安置区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走系列开发之路, 加强区域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三、总结

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高度战略性、综合利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移民安置是工程的重中之重, 攸关工程全局和社会稳定, 为此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了“移得出, 稳得住, 能发展”的移民安置总体目标。板块经济模式具备特色突出、规模发展和品牌影响力大三特征, 经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 因而在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安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和安置区板块经济发展思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建设板块经济的目的在于努力增加移民收入, 提高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实现移民稳定发展。通过构建“板块推进、规模发展、产业升级、品牌支撑”的发展模式, 探索符合中线库区和安置区特色优势的板块经济之路, 逐步将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建设成为中线工程稳定移民、发展移民, 并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板块经济,移民安置,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明.我国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必须解决五大机制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35) .

[2]、彭新宇, 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 2006 (5) .

移民经济 篇9

由此,迈克尔·M·塞尼[1,4]提出“从混乱向重建社会网络”作为应对“社会组织结构解体”的策略,但他没有进一步阐述该问题,只是指出从社会解体到社区重建,从边缘化到融于社会,社区财产/服务从丧失到恢复这三个方面是部分区别和部分重叠的。纵观已有的移民研究,鲜有对于移民社会组织的专门性研究。探索并认识移民社会组织重构的机理,对于推进移民在安置地的社会适应与整合、规划和开展移民后扶工作,促进移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极其富有意义。

移民社会组织的重建不仅在理论上有其必要性,而且在实践中有其现实性。笔者自调查以来,综合运用口述史法、深度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获得了丹江口移民搬迁及发展过程的一般图景。本文则以丹江口水库H社区移民的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建构实践为例,阐释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与功能,分析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重构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重构路径。

1 H社区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实践

作为项目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丹江口水库的建设需动迁安置大量的移民,仅中线工程就造成约33万移民,其中湖北省18万人,河南省15万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10月某日凌晨3∶30,Y县L镇D村的人们开始陆续上车,5点整,由100辆车(包括客车、货车、服务车)组成的车队准时出发,经过长达近8个小时的旅程,D村的人们终于到达了安置地省城X街道H社区,移民的新生活从此拉开了序幕。

L镇D村西距Y县城5 km,东到地级市也仅10多km,可谓“面临汉江,一肩挑两城”。由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土地质量,L镇作为一个蔬菜专业镇,每公顷菜地年均收入可达22.5万元,并且许多移民户还拥有沙船、渔船、车辆、渔场等经营资产,这些资产都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应该说D村的人们原来的经济条件总体上是比较好的。或许正是因为良好的经济条件,D村的人们非常反对搬迁,于是在当地移民群体及干部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Y县移民看L镇,L镇移民看D村”。但是,最终人们还是理解了工程建设的意义,秉着对于项目的支持,在村干部和移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村民终于同意迁往H社区。

D村的人们不愿意迁往他处,除了因为故土难离的情结以外,还因为他们深深地担心搬迁以后的生活。2010年5月,移民就开始筹划未来的生计并付之于行动。据说省城的人们爱吃黄鳝,且养殖黄鳝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此外,H社区所在的X街地势低洼,适合稻田生态养蟹等特种水产项目,是省名特水产养殖基地。时经6年的投资建设,已成为生态循环养殖圈,在2010年1月被确定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因此,部分村民希望发展黄鳝养殖业,这一想法得到了村里的支持,决定在搬迁后拿出66 hm2土地,搞黄鳝养殖。当时虽未开始搬迁,但是村里已经派人去H社区学习黄鳝养殖技术了。

徐晓阳(代名)是移民中的一员,也是村里在搬迁前派去学习黄鳝养殖的技术先锋。移民前,徐晓阳曾种过蔬菜,当安置区确定下来后,他决定以移民搬迁为契机在H社区创立一番事业。2011年1月,他从本地村民那里租来两口池子,每口池子年租金7 000元。经过放网箱、消毒等一系列准备,他便大张旗鼓地铺开了养黄鳝的摊子。前期投入大约需26万元,而他当时手头仅有11万元,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在省城农村商业银行贷了10万元,还向亲戚朋友筹措了5万元。看到他大张旗鼓开始了创业,同村的11户移民纷纷效仿,12户养殖户索性成立了黄鳝养殖协会,选举徐为会长,同时推选了两位理事。名为协会,实质上并没有正式的章程,协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的文本,协会也没有固定的办公经费和场所,只是遇到事情需要处理时,协会成员临时开会解决,例如按照养殖面积凑钱聘请养殖专家光临指导(实际上主要用于招待费用,当地给予技术指导的养殖专家不收取咨询费用)。恰值生产旺季,资金链断裂让他有点手足无措。协会的其他养殖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以徐为首的协会将此事反映到X街道办事处,经过跟本地农业公司协调,最终帮12户移民筹到了30万元的无息借款,卖完黄鳝后,所有养殖户的借款一次性还清。2012年年初,黄鳝养殖协会已经拥有26位成员,目前,他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黄鳝养殖了。

2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功能

2.1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

按照社会组织的形态与性质,可以分为政治类组织、经济类组织、文化类组织、宗教类组织。本文中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主要借鉴了温铁军[5]的相关研究。温铁军从空间上将农村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组织,比如村委会、党支部、民兵、妇联等等;另一类是经济类社会组织,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又可分为社区性和专业性的。结合H社区移民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笔者将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移民在搬迁安置后,为了恢复生产生活并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状况,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的一种专业性组织。这种专业性组织一经产生,便在移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2.2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功能

作为移民社会组织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具有其他移民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在移民的生产生活恢复、移民内部的整合、移民与安置地原居民的整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对移民恢复生产生活,尽快适应迁入地的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废除一个运行着的生产体系‘容易’且快,重建一个新的体系就慢,有风险并且困难”[6]。H社区移民原来的生产水平较高,搬迁后,移民面临着原有的以蔬菜种植和渔业为主要来源的经济模式被打破,对移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而黄鳝养殖协会促进移民安置后积极适应迁入地的环境,利用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恢复和重建家园。协会的发展带动了安置地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b. 推动移民的社会整合。这种整合不仅仅包括移民内部整合,也包括移民与安置地原居民的整合。移民外迁导致移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其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生产生活的恢复不是消极地同化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整合过程。H社区的移民通过积极地向安置地原居民学习养殖黄鳝的技术,努力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并整合资源,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移民和当地居民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得到发展。同时,移民内部通过黄鳝养殖协会的成立和运营,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共同降低市场风险,并在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克服小农意识和封闭保守的观念,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利益与协会的发展。

c. 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黄鳝养殖协会由最初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26户,移民这种自组织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可以增强协会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协会的利益与成员的收入息息相关,成员之间共同的利益很容易拧成一股绳,为维护协会的利益积极地合作。通常,一个组织的成立必须为其成员提供信息、知识,整合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源,发挥组织的功能,有利于凝聚成员的力量,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协会为了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能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凝聚与互助功能,使每个组织的成员维护组织的利益。

d. 降低市场风险。随着农村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出于降低市场的风险、维护自身的利益的需求,农民加入组织是其理性的选择。移民借助迁入安置地的契机,动员潜在的资源,积极学习养殖技术,推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并借助安置地原居民的帮助和政府的帮扶维持组织的生存。

3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困境

从H社区的黄鳝养殖协会的成立及运营过程来看,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建构和运营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当前,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及重构的困境主要包括:

a. 社会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完全体现。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D村的移民在搬迁前积极学习养殖技术,在进入安置地以后便在黄鳝养殖的过程中逐渐成立了养殖协会,但是由于协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各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所以,协会的整合能力、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b. 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大。主要体现在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同时可获得的经济性支持较弱。H社区黄鳝养殖协会的自发性强,属于内生性组织,是成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应对市场经济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其合法性不够强。同时,作为经济类社会组织,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还应得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支持,事实情况却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例如他们很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从银行借得资金。我国实行开发性移民,移民搬迁面临着生产生活恢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尽管在移民缺乏资金的时候政府给予了帮助,但是这种作用还不够明显。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移民尽快适应安置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的社区,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使他们的生活尽快地恢复甚至超过搬迁前的水平。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扶持过程中,要在尊重移民的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化建设和政策性扶持,进而培育出示范作用强、独立自主的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移民生产生活恢复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同时,政府应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加大公共财政向包括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在内的移民群体的倾斜,为其提供财政支持。

c. 协会成员缺乏经验,科学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案例中,移民是在搬迁前才接触到黄鳝养殖的,即移民学习黄鳝养殖技术的时间较短,所以该协会的成员普遍缺乏经验。加之,移民的总体素质偏低,他们在获取和利用市场信息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劣势,不能够灵活地处理协会的突发事件,面对紧急情况,不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够及时地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很容易使协会成员陷入被动和窘境。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农村社会协会成员的素质,提高协会的地位及应对风险的能力。

d. 成员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协会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协会的规章制度的制约,成员之间的分工不明,奖惩不均,利益分配模式还不够明确,由此导致的成员之间的能力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e. 安置地原居民的参与程度较弱。安置地原居民参与程度不够可能会导致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与安置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进一步影响到移民组织的生命力。此外,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也需要安置地原居民及社会组织的技术支持,如果安置地居民参与程度不够,移民社会组织所需要的支持便缺乏来源。

4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路径

通过H社区移民的黄鳝养殖协会,我们既可以学习到移民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组织重建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透析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移民经济社会组织对于移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有必要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移民社会组织的重建路径。

4.1尽早开展移民后扶项目规划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第16条规定,移民后期扶持需要做好项目。移民的动迁过程虽然是从搬迁才正式开始,但是移民后扶项目的规划却需要尽可能早地进行规划。只有符合移民发展愿望的后扶项目确定以后,移民才有可能尽早地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这样在移民搬行过程结束后,移民就有可能尽可能快地过渡到恢复生产阶段。但是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按照迈克尔·M·塞尼[7]较早时期作出的判断,尽管少数移民家庭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这个过程,但对多数移民家庭来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年,更普遍的是5年或更长时间。尽早开展后扶项目规划无疑可以加快过渡进程,也有利于移民社会组织包括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移民后扶项目的规划必须先根据当地的资源、自然条件、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制定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移民发展战略,制定经济可行的、合理的生产措施及开发项目,才可能使移民群众的生活能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与当地经济同步发展[8],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H社区,移民较早地开始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探索并规划项目后扶措施,同时得了村里的支持,黄鳝养殖协会才有可能在搬迁后得以成立。简言之,较早地开展移民后扶项目规划有利于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4.2加强移民专业项目技术培训

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属于一种专业性组织,这种专业性与项目后扶、技术培训的内容紧密相关。通常,依据项目扶持的内容确定具体的技术培训种类。在H社区,村委会与移民都一致认为黄鳝养殖是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可行的途径,这样移民的想法就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很快村委会联系了X街道干部,在移民搬迁前部分移民已经参加了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搬迁过程完成后,移民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开始了新的生产活动,当生产过程中共同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养殖户就有了“抱成团”的想法,也便形成了养殖协会。应该说,合适的技术培训种类是移民社会组织形成的前提。

4.3积极发挥移民的主观能动性

参与的发展观特别强调当事人,尤其是受项目实施带来不良影响的群体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测中来。基于此,参与性工作方法的预设是移民户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这些知识均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户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能够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9]。移民是一切移民活动的目标也是手段,部分移民精英则是移民的突出代表,在移民代表或者带头人的先锋作用下,移民更容易形成一个组织,而从事同种生产项目则是他们基于业务上的联系而形成具有专业性的经济类社会组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项目确定时坚持民主程序,尊重和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移民真正参与其中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H社区的个案中,徐晓阳等移民及移民精英在发展养殖以及养殖协会成立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内生的过程。可见,移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成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组织,当然,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4.4吸收安置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移民的生产生活,包括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成立不能看成是孤立的移民事务。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比较强调移民的参与,而忽视了安置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移民发展的好坏跟安置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本地人的参与常常为政策制定者或者移民自身所忽略[10]。安置地居民参与项目活动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在项目计划和实施中可以利用当地居民的“土知识”[7],这种“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可以对如何最好地利用地区资源产生重要的信息。H社区移民黄鳝养殖项目得以实施、养殖技术的培训、养殖协会的成立过程中,X街道的人们都有较为深入的参与。在当地人的协助和建议下,黄鳝养殖协会才最终得以成立,而且在养殖协会逐步发挥功能的过程中,他们在协会的组织结构、制度章程、管理模式、资金来源、成员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还在向当地类似的经济类社会组织模仿学习。

4.5政府与社会各界给予多元支持

21世纪连续9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大力支持和促进了“三农”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成立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型经济类社会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20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获得通过,这为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若依据该法,如上文所述,H社区的黄鳝养殖协会是缺乏合法性的,但是该组织的成立又的确为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并有可能在将来的时间段内发挥更重要的功能。这显然有待于将来通过程序将其合法化。

H社区的黄鳝养殖协会运营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在生产旺季时,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而影响生产。资金问题常常制约着移民经济的发展、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运营,针对该问题,就有学者提出将商业银行纳入移民项目扶持模式的基本框架[11]。协会运营中还会遇到其他困难,都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6遵循社会组织一般运作逻辑

移民过程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在搬迁过程完成后,新的社会组织又往往未能及时有效建立起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固然能够促进移民社会组织的重构,但移民社会组织的建立仍需要遵循一般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建立原则。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自主性原则、专业合作性原则、分合自愿原则等,这也是推动移民社会组织合法化、促进移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遵循社会组织运作逻辑的前提下,移民社会组织将可能获得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摘要:1949年以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库建设导致了外迁安置移民原所属的社会组织受到根本性破坏。以水库移民的贫困风险作为切入点,指出移民搬迁面临“社会组织结构解体”的风险,需要在安置区重新建构社会组织;以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H社区移民的黄鳝养殖协会为例,展现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实践,继而阐释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功能及重构困境,并从6个方面提出了重构路径。

移民经济 篇10

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的发祥之地, 多年来, 清政府一直实行封禁政策, 明令禁止开垦。清末, 东北边疆出现危机, 清政府开始逐渐解禁东北, 对关内居民实行大面积放荒, 允许开垦, 但“实垦者不多”。民国以后, 关内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加之山东、安徽、河北、河南等地区连年天灾, 饥荒严重, 使成百万流离失所、一贫如洗的难民长途跋涉移居东北, 寻求生存。时值黑龙江地方政府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 逃荒的移民大部分迁入黑龙江省地区。移民的涌入不仅促使黑龙江地区人口剧增, 而且推动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 移民对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加速了土地开发, 推动农业发展

民国时期, 大量移民的涌入致使黑龙江地区的人口空前增多, 到1931年东北沦陷时, 黑龙江人口已到达600多万, 比清末增长了1倍, 这为黑龙江地区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移民们克服重重困难, 忍饥挨饿, 辛勤劳作, 破土开荒, 使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发进入一个较大的发展阶段。

大量的移民迁徙到黑龙江地区以后, 80%以上的移民从事农业生产, 开垦了大片的荒地, 使黑龙江地区的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据记载, 黑龙江地区在1915年, 土地耕种面积达到391.2万垧[1]65, 而到1930年土地耕作面积达到了731.4万垧[2]85。如从1915年到1930年, 瑷珲县耕地面积由1.85万垧扩大到6.25万垧、嫩江县耕地面积由1.7万垧扩大到4.2万垧、青冈县耕地面积由8.9万垧扩大到22万垧、拜泉县耕地面积由22万垧扩大到45万垧、肇东县则由5.6万垧扩大到19.5万垧、依兰县由9.5万垧扩大到19.4万垧、宁安县由15万垧扩大到26万垧、双城县由37万垧扩大到46万垧。可见, 民国时期, 大量关内移民将荒野开发成万顷良田, 使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发速度日趋加快, 扩大了黑龙江地区的耕地面积。

随着移民的增多, 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这推动了黑龙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为黑龙江省成为主要的产粮区奠定了基础。黑龙江地区在民国时期, 就初步形成了几个土地开发较多、耕地面积较大的农业产粮地区, 如包括绥化、克山、海伦、拜泉等县的松嫩平原产粮区;包括哈尔滨地区、双城、五常、肇东、肇源、肇州等县的松花江中游农业区;包括依兰、汤原、桦川、富锦、绥滨等县的三江平原产粮区等等, 这些农业产粮区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所产粮食除满足本地区外, 还有大量余粮供应国内和部分国际市场, 据统计, 1912年, 出口的粮食就达到15亿斤, 1915年仅中东铁路沿线31个县所产的大豆、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等余粮即有145万吨输出国外[3]281。可以看出, 黑龙江地区在大量国内移民的开发下, 生产出大量的商品粮, 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此外, 关内移民在开发黑龙江地区的过程中, 不仅促使黑龙江地区的农耕技术有所提高, 而且改变了耕种的经营方式, 成立农垦公司大规模生产。在开发土地过程中, 大部分地区采用了先进的休耕轮作种植法, 部分地区的农具也由原始牛犁发展为先进火犁、油犁 (机械犁具) , 如1915年, 宁波人李云书在呼玛县投资60万元, 开设三个垦殖公司, 雇佣移民耕种, 农场面积达3600垧, 其中熟地600垧, 并于当年购买一台美国产拖拉机进行耕地, 后发展到拥有5台大型拖拉机、8台播种机。主要种植小麦、燕麦, 并自己磨成面粉销售。这是中国最早使用农业机器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记载[4]196。农耕技术的提高、大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 加速了黑龙江地区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 为黑龙江地区的农业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来到黑龙江地区垦荒的移民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 一小部分从事手工业, 在人口聚集比较多的地区, 又有移民从事杂货店、饭馆等商业经营。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 粮食产量的增加, 一些与粮食相关的产业如榨油、面粉、酿酒等产业逐渐兴起, 大量移民又开始在工厂做工。移民不仅为工商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也扩大了商品的消费市场,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黑龙江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民国以后, 黑龙江地区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黑龙江已经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粮食集散地。尤其是大豆和小麦的生产, 黑龙江地区已成为全国大豆和小麦主要的生产基地。因而, 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榨油、面粉、酿酒等产业在黑龙江占主要地位。以大豆和小麦等为原料的一些工厂纷纷建立起来, 并雇佣移民进行生产。如在1912年时哈尔滨榨油作坊只有2家, 1919年时已增至28家, 1921年增至43家, 1923年则达到56家, 此外还有数百家土法经营的小油坊[5]654。清末民初哈尔滨的面粉厂只有3家, 从1914年到1919年增设了12家, 1930年达到30多家, 面粉生产能力仅次于上海, 居全国第二位。20年代末, 哈尔滨面粉产量占东北地区面粉总产量的66%, 而哈尔滨面粉出口量则占东北面粉出口量的80%以上[6]140。由此可见黑龙江地区榨油业和面粉业的发达程度。

此外, 齐齐哈尔、安达、呼兰、阿城、一面坡、海拉尔等地, 相继建立起纺织、制糖、火柴、酿酒、肥皂等工厂, 在这些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主要是关内移民。还有黑龙江地区的漠河、三姓 (依兰) 、桦川等地金矿和1918年11月成立的鹤岗煤矿公司都是以传统的土法采矿, 即靠雇佣大量廉价的移民下井采矿。可见, 移民无论从提供工业原料还是充当劳动力方面都对黑龙江地区的轻工业或采矿业兴起和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移民的涌入, 人口的增多, 黑龙江地区的商业贸易呈现出比清末更为繁荣的景象, 尤其是杂货业与粮食贸易发展的比较快。如1918年, 瑷珲县有商号45家, 其中89%为民国时期设立的;珠河县 (今尚志市) 1918年有商号店铺30余家, 1921年增至100余家, 1923年增加到200余家;拜泉县1921年有杂货店、洋货铺、粮栈等商号220多家;1922年, 哈尔滨道里道外经营杂货业、粮业等商号店铺达900多家, 到1924年夏, 民族商号已近5000家[6]141。1926年佳木斯的粮食公司有80家、大杂货铺有30家;1927年, 拜泉县城有大公司97家, 其中有44家粮食公司;1928年, 牡丹江有大粮食公司7家、杂货铺12家;1930年, 齐齐哈尔有大商店121家, 中小店铺1200多家。从中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7]343。在这些商号店铺中有的移民投资开店成为店主东家, 有的靠出卖劳动力成为店铺伙计, 但他们都为黑龙江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推动近代城镇的兴起

清末民初, 随着关内移民大量涌入黑龙江地区, 在开发黑龙江的过程中, 一些村屯在移民人口不断聚集, 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逐渐发展为城镇。尤其是铁路在黑龙江的修建与扩大, 不仅加速了关内移民的大批北迁, 而且促进了铁路沿线城镇的兴起。

黑龙江地区原有城镇都是清政府为加强边防和统治需要而设置, 具有封建性、规模小和军事性等特征。如瑷珲 (今属黑河市) 、墨尔根 (嫩江县) 、布特哈 (龙江市) 、呼兰、双城堡、拉林 (五常县拉林镇) 、阿勒楚喀 (阿城市) 、三姓 (依兰县) 、宁古塔 (宁安县) 等, 这些城镇在民国以后, 有的已经衰落, 有的因铁路的修建和人口的增多, 规模扩大, 发展为近代意义的城镇。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开通, 加速移民大量流入黑龙江地区, 也推动了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铁路沿线的村屯和小镇, 逐步发展为城镇规模。如因铁路修筑而兴盛或兴起的城市主要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绥芬河等, 此外还出现富拉尔基、一面坡、海林等市镇[8]76。

民国期间, 一些城镇是由清末的府、厅、州改为县制的, 如龙江、安达、呼兰、海伦等, 一些是由于移民的增加和土地开发, 新设的县城建制, 如珠河 (今尚志市) 、延寿、泰来、肇东、林甸、呼玛、漠河、克山、铁力、绥棱、望奎、明水、甘南、依安、富裕等27个县城, 这些县城的设置大致奠定了当今黑龙江省城镇分布的基本格局。

这些城镇随着人口增加, 规模逐渐扩大, 逐渐具备了城镇的功能, 如街道的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机构的设置, 交通、通讯系统的建设、中小学校的设立等等, 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小城镇已经具备了近代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

总之, 数以百万计的关内移民筚路蓝缕, 开荒铺路, 加速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发,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加速了黑龙江地区农业近代化进程, 使黑龙江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主要产粮区。此外, 移民也推进了黑龙江地区的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近代城镇的发展, 使黑龙江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对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方.民国时期的黑龙江移民[J].北方论丛, 1985 (2) .

[2]李德滨, 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3]北满之政治经济价值.1935.

[4]陆仰渊, 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840—1949年) :第2卷[Z].北京:中华书局, 1984.

[6]贾诚先.民国时期东北北部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 1990 (8) .

[7]辛培林.黑龙江开发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移民经济 篇11

一、投资本金具有美国联邦政府85%担保及固定资产15%担保的双重保护。

“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是美国移民局(USCIS)指定的官方EB-5投资移民地区中心,接受全世界符合资格的EB-5投资。地区中心以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504贷款及其它商业贷款方式将投资组成贷款中50%部分借贷给加州的中小企业并创造符合EB-5要求的就业,为投资人提供申请美国长期居留权的机会。选择该项目的EB-5申请人投资的50万美金中,美国联邦政府担保投资额的85%,另外15%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获得担保。简单来讲,该项目获得担保的理论和实物佐证包括一项联邦法案、一则新闻通告、一份还款担保书及一份产权抵押文书。

首先,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法案》正式确立了联邦预算7870亿计划中30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504贷款中第一抵押借贷方的贷款群担保;2009年10月28日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发布了一则正式新闻通告,确定504贷款中第一抵押借贷方提供的资金通过504贷款群获得中小企业管理局担保承担80%贷款额风险及贷款群管理方担保承担5%贷款额风险,另外15%贷款额风险由第一抵押借贷方需自行承担。通过上述“经济复苏法案”的规定及SBA的新闻通告,我们能够清楚地确定这样一个事实,只要通过SBA的504贷款项目将一项贷款中的50%贷款额放贷给美国中小企业,放贷方就具有政府85%的无偿直接担保,无论放贷方是金融机构或是民间资本,因此,当EB-5的申请人和“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组成一个有限合伙企业,以一个民营借贷机构的身份将50%的贷款额(50万美金)借贷给一家或两家美国中小企业,并且将此贷款放入一个504贷款群,作为全额出资的EB-5申请人就具有政府85%的担保。在这个层面上的担保不是联邦政府对于EB-5项目的直接担保,而是联邦政府透过对504贷款的担保从而间接为504贷款的实际放贷方即EB-5投资人进行的第三方担保,因此这种担保并没有背离EB-5项目强调的一定要保留投资风险的要求,也没有违背移民法中联邦政府没有对EB-5移民项目做出担保的规定。

其次,美国中小企业504贷款是借贷给符合资格的中小企业用来购置商业经营所需固定资产的一种购物贷款。一般而言,贷款的总额是由所购买的固定资产的商业价值决定的,放贷方必须根据有执照的商业估值公司提供的估价报告确定放贷总额。贷款总额中的40%来源于政府安排的二级市场,由CDC发展公司)负责融资借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的参与。贷款中50%来自银行或贷款机构,“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正是这50%的出资方。贷款最后的10%是借贷企业所付的首批付款。贷款交割日,不同来源的所有贷款款额一次性交割给固定资产的卖方,企业得到固定资产并开始按照贷款协议逐步还贷,放贷的银行或贷款机构则得到企业签署的贷款协议和固定资产的抵押文书。这样,在贷款交割后,购买的固定资产便成为企业放在银行或贷款机构的借贷抵押。如果企业迟付或止付应还贷款,银行或贷款机构有权没收并拍卖企业已经购买下的固定资产并通过债务清偿找回贷款损失。贷款50%的出资方(“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在清偿顺序上拥有第一优先权,因此作为“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的实际出资者即EB-5投资人拥有第一优先权,当企业破产或无法如期如数还贷时,EB-5投资人可通过“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的委任律师对固定资产进行拍卖,从而获得50万本金中不被联邦政府担保的15%,即7,5万美金。上述对于EB-5投资人本金的15%即7,5万美金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理论最终由固定资产卖方提供抵押给EB-5投资人的固定资产产权证书为证。

二、504贷款对就业的要求和移民局就业指标的弹性要求易化了有条件绿卡向无条件绿卡的转换。

鉴于EB-5投资移民并不是一次性拿永久绿卡的特殊性,除了投资后本金能否全额收回的风险,2年后能否顺利转身份是投资人更加关注的要素。根据移民局对去除条件的要求,申请转身份时考核的两个重点是在EB-5投资人持有条件绿卡期间,投资人投资的50万美金是否没有从美国本土撤资,是否已经或在未来合理的时间内在美国创造“总共”10个全职就业机会。“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在这两点上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EB-5项目的特殊优势,有更多的确定性和安全性。

第一,“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中投资人贷出的50万美金因为直接购买了贷款企业所需的固定资产使得资金固化成为“购物贷款”,书面凭证和抵押文书在数,资金没有失控的问题,无论接待企业或项目管理方都无法作用资金。因此50万美金的持续投资非常容易达到考核要求。此外这样的设计不仅杜绝了资金不在规定位置从而被而具有无法被他人挪用它处的优势,也规避了万一资金被挪用后的投资失败,拿不回本金的风险。

第二,移民局要求的10个总共就业机会中“总共”意味着10个职位不仅包括获得贷款企业创造的直接就业,还可以包括通过经济计量模型计算并已被移民局认可的间接就业和衍生就业机会。在加利佛尼亚州,已经获得移民局许可的企业大多只需要创造3到7个直接就业就可以满足10个总共就业的要求。根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要求,获得504贷款的企业每接受6.5万美金贷款必须能够创造至少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因此对于放贷金额为总共90万美金(EB-5投资人的50万美金,美国政府的40万美金)的贷款来说,一个接受504贷款的企业至少能创造13.8个直接就业,若用移民局已经认可的行业就业参数计算,通过504贷款审核的企业能够创造的总共就业名额至少为20多人,这表明SBA对于申请504贷款企业的创造就业要求远远高于移民局对于EB-5项目的就业要求,因此从贷款企业的筛选阶段就更大程度的规避了企业将来无法满足就业的风险。

第三,美国移民局2009年6月17日的备忘录规定,外国投资人在解除有条件身份申请合法永久居民身份时,必须

证明“外国投资人的资金已经创造了或在未来的合理时间内创造移民局要求的就业人数”。此项规定明确表明移民局已经采用弹性标准界定就业要求达标与否,也即申请转身份时完成10个总共就业机会固然是最好,如若没有,移民局也不会一刀切否决申请,而是只要申请人提出未来合理时间内完成就业名额的计划,移民局也会予以批准。

三、严格的504贷款审批程序和规范透明的金融借贷操作规避了贷款的暗箱操作。

作为504贷款的第二放贷方,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代表联邦政府对申请504贷款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只有具备企业扩张要求,盈利稳定并保证未来几年内持续增长,有增加雇员需要,信用良好,有足够还贷能力的企业才符合获得贷款的资格。申请贷款企业必须填好504贷款申请表(1244表),并按照要求提供所有公司财务,税务,信用等方面的证明,有时还必须提供企业主个人的资产和信用证明,由代表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非营利认证发展公司(“CDC”)来根据中小企业管理局规定的504贷款审批要求审理申请,最后由SBA审批确定CDC审核的企业是否获准获批504贷款。因此,通俗来讲,就是EB-5投资人用多余美国政府10%的资金而无偿享受美国政府严格审核贷款企业的成果,从而从贷款初期就将资金还本和就业要求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此外,“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具有美国金融借贷执照,接受金融管理局的监管,全程严格按照美国金融管理局的借贷程序。因此,“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不仅接受移民局的审核、由中小企业管理局直接负责贷款企业审批,还接受金融管理局的监管,既符合EB-5项目要求,同时也严格遵循金融借贷规则,是一项巧妙利用美国联邦法案和金融贷款方案规避投资风险的EB-5项目。

四、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投资担保架构图

移民经济 篇12

思想在这里交汇、激情在这里凝聚。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思,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志豪和漆根顺与来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部分设区市、县扶贫和移民部门以及省办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齐聚一堂,畅谈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研讨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措施,谋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等有关问题。

这是一个思想搅动的交流会,这是一个深入调研的汇报会。

“积极思考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主动融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去。”

要将扶贫和移民工作融入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中去,这是新组建后的省扶贫和移民办作出的首要工作方向。今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面实施的起始之年,也是全面完成新世纪第一个扶贫《纲要》及“十一五”扶贫和移民规划收官攻坚之年,还是制订和实施“十二五”扶贫和移民规划承上启下之年。

“我们要积极思考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主动融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去。”刘永思主任强调。

我们依然记得,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与全省人民一道倍感欢欣鼓舞,同时更感到责无旁贷。2010年1月15日,在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上,刘永思主任的工作报告中,就把“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目标,积极探索湖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模式”作为2010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四项重点工作之首来谋划和部署。指出,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和要求,服从和服务大局,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找准定位,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将扶贫和移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与“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促进我省民生工程发展结合起来;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结合起来。”1月25日,刘永思主任在接受中国江西网“江西访谈”专访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积极创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思路。将湖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目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目标紧密结合,探索大湖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模式;要调整充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专项规划。对规划范围内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要求,调整充实湖区扶贫和移民工作专项规划,统筹谋划好生态扶贫和移民项目,抓紧项目的衔接、跟踪、开发和推进工作;要落实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科学发展的措施。项目布局上优先安排,资金投入上倾斜支持。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督查制度,健全考核机制,确保湖区扶贫和移民工作专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不断推进湖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跃上新水平;要努力争取国家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相关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将鄱阳湖地区作为特殊类型地区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

“扶贫和移民广大干部深入调研,为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模式做了大量工作。”

注重以深入调查研究、思想上的搅动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这是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的一大工作特点。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将积极探索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模式作为重要课题深入调研。“近期广大市、县扶贫和移民干部深入调研,做了大量工作。省办也组织了由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成效明显。”刘永思主任在座谈会上一开场就给予高度评价。

调研是推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受办党组的委托,3月15日至19日,张志豪副主任率库区基金项目管理处、政策法规处和后扶基金项目管理处的负责同志深入余干、鄱阳、都昌、星子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体核心保护区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相关县直单位和乡、村干部座谈会,考察上饶泡桐丰产林基地、都昌果丰早熟梨栽培示范基地和星子园艺场等生态扶贫产业基地,以及星子县和合乡水产村移民扶贫安置点,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座谈会上,张志豪副主任根据专题调研的成果,指出,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上来;要实事求是,摸清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工作对象底数;要科学制定工作规划、抓好落实;要建立项目库,争取多方支持;要搞好试点,抓好示范。并提出,以减贫、缓贫为工作目标,以生态扶贫和移民为工作特色,以改善条件为基本手段,不断增加扶持对象和水库移民的收入,开创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畅谈了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和工作对象增收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研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措施,谋划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有关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扶贫和移民工作相结合,政策上要给予重点支持,资金上要给予重点倾斜,项目上要给予重点规划。”九江市扶贫办主任冯孔茂说:“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根本出路,把三清三改作为具体措施,把生态补偿和最低保障相结合。”

“要深入调研,制定生态扶贫和移民中长期规划。”作为全省较为成功的泡桐生态产业扶贫项目的积极推动者——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汪俊辉说:“一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谋求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二要树立大区域、大统筹、大扶贫的思路,找准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最优切入点。三要充分发挥鄱阳湖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培育扶贫生态产业的最新增长点。四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举全省之力,尽快培植一批生态扶贫、生态移民后扶的最靓示范点。”

都昌县扶贫办主任姜英汉在作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结合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鄱阳湖周边几个县的连片开发力度,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对沿湖贫困群众的补偿机制,并且和农村低保政策相衔接。创新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尽快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扶贫和移民工作要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用足用活政策、搞好专项规划、整合社会力量、明确主要任务、创新工作思路。”

刘永思主任在座谈会上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座谈会是积极思考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思路、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

“要准确把握好国家对扶贫和移民的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搞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开发专项规划》;要整合社会力量,争取多方项目支持生态扶贫和移民工作。”刘永思主任对做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工作明确指出。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扶贫和移民的主要任务,刘主任要求,在生态建设方面,主要是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垃圾处理、植树造林项目,改善环境;继续开展移民搬迁,推进生态移民;在生态产业体系形成方面,主要是农业产业体系和服务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民致富,重点是发展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旅游业,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扶持体系;在生态文明构建方面,主要是在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区积极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刘永思主任最后表示,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广大干部的积极努力,扶贫和移民工作一定能够为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谱写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开启模式下一篇:证券组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