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移民

2024-10-04

环境移民(精选12篇)

环境移民 篇1

1 概述

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条件好, 是华东电网内继已建、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后待建的理想抽水蓄能站址, 建成后对华东电网和安徽电网作用显著, 在电网中承担调峰、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1]。

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对农村移民安置、城 (集) 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防护工程建设、水库水域开发利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措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概 (估) 算做出安排[2]”。该工程建设征地调查年产安置人口为466人, 推算至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为469人。该工程建设征地调查年涉及搬迁安置人口为522人, 推算至规划水平年搬迁安置人口为526人[2]。

该工程移民集中安置点经过多次比选, 位于成功村村委会所在地的鱼川自然村东南侧凹上, 绩溪县伏岭镇, 在江南凹上村以东, 安川村以南, 逍遥河以北地块, 西侧紧邻规划中的X086县道, 距原村距离1.2~2.0km, 距绩溪县城约27km, 交通较为便利。根据拟定的移民搬迁安置去向及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农村移民集中搬迁安置人口基准年为522人, 至规划设计水平年为526人, 共178户, 并根据原有建筑文化脉络结合新址规划3个保护性迁建建筑用地, 包括:汪氏祠堂、程氏祠堂、太子堂 (属祭祀性建筑) [3]。移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约为5.26hm2,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0m2, 其中:居住用地规模约为3.05hm2,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57.94m2, 人均宅基地面积37.87m2。

2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2.1 养老保障安置移民环境容量

根据对建设征地区直接搬迁移民家庭的人口组成情况调查成果, 至调查基准年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的老龄人数约占调查总人口的19%, 生产安置人口中可选择养老保障安置方式的移民环境容量为117人。

2.2 有土从农安置移民环境容量

根据调查, 圳里、圳外、上村、中村4个村民小组为涉及征收耕地减少比例较小的村民小组 (征收耕地占总耕地比例小于4%) , 且均为不涉及房屋拆迁的村民小组;上坦、下坦、大路、围墙、村东、村西6个村民小组为涉及征收耕地减少比例较大的村民小组 (征收耕地比例均大于80%) , 且均为涉及房屋拆迁的村民小组。

据此测算, 该工程共可调剂耕地291.62亩, 按人均耕地0.62亩的标准, 可安置生产安置人口470人, 满足该工程安置生产安置人口414人的需要。

综上所述, 该项目移民环境容量合计为525人, 其中养老保障安置容量43人, 有土从农安置容量482人。经分村民小组平衡分析, 通过在该行政村和相邻行政村村组内调剂耕地进行安置, 能够满足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生产安置的需要。

3 安置点环境适宜性分析

3.1 环境敏感性

经调查, 该工程选择安置点不涉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保护敏感区, 不占用天然林地。

3.2 土地资源承载力

该工程搬迁安置人口 (526人) 采取在本村村部就近集中安置 (集中安置点成功村村委会所在地的鱼川自然村东南侧凹上安置点) ;移民生产资料采取通过在本村或邻村 (江南村、伏岭村) 范围内就近调剂耕地的方式解决。在本村和邻村各自然村内调整耕地安置移民后, 成功行政村人均耕地0.67亩, 与征地前人均耕地有所减少, 但高于全镇人均耕地, 能够保证移民粮食自给。因此, 土地资源数量可满足移民安置需求。

3.3 环境地质条件适宜性

场区地形地貌条件简单,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场区土类型属中硬场地土, 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场区后缘山坡较平缓, 开挖坡高不高, 构造不发育, 主要节理 (裂隙) 倾角较陡, 没有影响边坡稳定的不利结构面组合, 边坡整体稳定, 局部稳定性较差, 预测工程建设因切坡开挖可能引发崩塌地质灾害及填方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但地质灾害规模小、危险性小, 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科学的防治措施易于防治。因此, 建设场地适宜性级别为“适宜”。

3.4 移民特点和人地关系

绩溪县居民以汉族为主, 搬迁安置点位于本村内, 地理位置邻近, 移民和安置区居民均为汉族。安置点地理环境状况良好, 经济条件较好, 交通便利, 并且无工业污染源。安置点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足, 基本能满足当地和移民的发展需求。安置点水源较充足, 水质良好, 便于排水, 通风、阳光和地质条件均较适宜。同时, 对于规划的安置点, 多数的移民愿意去, 且拟定安置点均有接受移民的意愿。因此, 从移民特点和人地关系角度来看, 其环境容量将会得到满足。

3.5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

(1) 交通条件:该安置点紧靠改建后X086县道[4], 对外交通便利, 因此, 不存在交通制约因素。

(2) 用水条件:绩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 雨量充沛。移民生产用地均利用现有水田, 各自然村通过村民自筹、国家投资均已解决生活用水安全问题, 因此, 水量和水源均不是制约因素。

(3) 用电条件: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规划均已考虑移民安置后的用地问题, 且均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了规划设计, 因此, 用电条件能够得到保障。

(4) 医疗、文化教育条件:搬迁安置采取在本村村部就近集中安置, 安置点后均可利用原有医疗和教育设施。

4 对移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

4.1 生产资料和收入水平

该工程淹没和占地主要涉及成功村, 人均耕地面积为0.92亩。工程建成后, 对淹没影响的上坦、下坦、大路、围墙、村东、村西6个村民小组产生较大影响, 征收耕地比例均大于80%。

工程移民采取有土从农安置方式, 调剂耕地安置后, 成功村人均耕地为0.67亩/人, 人均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但高于全镇人均耕地, 现有农田灌溉设施较完善,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 对移民的农业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但能够保证移民粮食自给。

项目建成后, 将增加新的旅游景点, 进一步提升当地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游客数量, 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因此, 该工程建设不会对受影响移民收入产生大的影响。

4.2 生活条件

根据移民安置点的情况, 在移民安置规划中考虑了安置点的用地、居住建筑、交通、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等规划。同时, 在本村村部附近安置的方式还可以使移民目前的社会关系网络免遭破坏, 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模式也不发生改变, 且距镇政府距离缩减约2km, 上学、就医等出行更为便利。因此, 该工程建设不会对移民生活条件产生较大影响。

5 对安置区环境的影响

5.1 水土流失

该工程生产安置不开垦耕地, 采用土地调剂的方式进行, 不新增水土流失, 但安置区生活安置用地现状为林地和耕地等, 移民搬迁建房、筑路过程中占地、开挖等活动将扰动地表, 使植被遭到破坏, 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0.11万t, 新增水土流失量0.10万t。由于植被的破坏而使表层土裸露, 失去原有的防冲、固土能力, 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 可能诱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5.2 生活污水

该工程搬迁安置移民人数178户526人, 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 污水中主要含COD、BOD等污染物。根据《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5], 工程所在河段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 经宣城市环境保护局确认, 区域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标准。移民安置点污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污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一级标准[6]。

5.3 固体废物

该工程安置压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 安置区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kg/d计, 则年产生活垃圾量192t, 生活垃圾若不经统一收集处理随意丢弃, 将污染周围环境, 并对水环境、环境空气、土地利用和景观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5.4 人群健康

根据向绩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 该工程所在伏岭镇近几年来居民健康状况良好, 无地方病史, 未发生有重大传染病疫情, 且传染病发病率较低, 无传染病死亡病例。各自然村通过村民自筹、国家投资均已解决生活用水安全问题, 根据对安置地饮用水源的监测, 水质状况良好, 也不属于重大疫病疫区, 因此不会对居民的人群健康造成影响。

6 土地调剂对原有居民影响

工程征收耕地对成功村整个行政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均耕地减少了0.25亩, 但由于该村原有人均耕地较伏岭镇全镇人均耕地相对较多, 为0.92亩, 另外, 邻村江南村、伏岭村人均耕地资源也相对较为充裕, 且务农的多为留守的老年人, 存在部分耕地抛荒现象。同时, 工程调剂耕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一定补偿。因此, 该工程调剂耕地对原有居民的影响较小。

7 专业项目复建环境影响

专业项目复建包括:交通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移动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等。水库淹没的部分X086县道库区路段进行改线和改造, 属改建项目, 包含对外改线公路和地方还建公路两部分, 该路段已列入绩溪县X086县道改线及改造工程, 工程已单独立项, 并已经单独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4]。

电力、电信、移动、广播电视工程施工期间有少量的开挖和混凝土基础浇注, 并产生轻微的施工噪声。由于电力工程工程量不大, 对周边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8 结语

如何解决好移民问题已成为水电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任何水电工程的建设无疑会大幅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移民安置也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何面对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问题, 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 分析评价移民安置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摘要:指出了水利工程移民生产安置是关系到移民的生产水平能否恢复或超过安置前的生产水平的问题, 但移民安置也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处理和解决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问题则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及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工作。对移民安置于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节选) [R].杭州: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第471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

[3]安徽省文物局.关于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的意见皖文物保函[2011]80号[R].合肥:安徽省文物局, 2011.

[4]绩溪县环境保护局.关于绩溪县X086县道改线及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管[2010]80号[R].绩溪:绩溪县环境保护局, 2010.

[5]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安徽省水功能区划[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6]宣城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认函宣环函[2011]17号[R].宣城:宣城市环境保护局, 2011.

环境移民 篇2

作者:朱宝琴

时间:2007-11-25 12:16:00

摘要:小浪底工程及所涉及的20万移民,因其工程规模及利用世行贷款等因素而备受世人瞩目。数年来,接受国际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艰辛地探索一条与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接轨的新路,也正是在这种挑战和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满足世行要求、有利于项目执行、有利于工程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小浪底 移民工程 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移民项目进展简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其开发目标是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主体工程于1994年动工,现已基本结束。

建成后的枢纽工程,正常水位275m,水面面积272km2;淹没涉及河南、山西两省8县(市)、29个乡(镇)、动迁年移民人口18.8万人;施工区涉及两县(市)、12个村9932人。安置区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14个县(市),20万移民均以大农业安置为主。其中,出县远迁安置约6万人,本县近迁安置约11万人,后靠安置约3万人。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库区移民分三期实施,现已完成了二期265m水位下人口18.5万人的搬迁安置,今年汛前将完成三期275m水位下1.5万人的搬迁准备工作,全部安置工作于2003年完成。

小浪底移民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移民专项贷款的独立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世行的有关规则和贷款协议。而世行对项目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甚高、甚严:要先于工程、重于工程、并贯穿于工程始终。因此,小浪底移民项目作为国内首家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独具特色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有待于探索。小浪底移民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体系及模式

小浪底的环保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共完成内容涉及水库淤积形态、库岸稳定、诱发地震、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局地气候、环境卫生、文物景观等专题研究报告22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小浪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通过国家环保局审查;为争取世行贷款,五易其稿、1992年通过世行评估。正式揭开了小浪底环境管理工作之序幕。

根据工作需要、为落实世行关于小浪底工程一期贷款评估报告有关要求,1994年成立了小浪底移民局,并组建了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的环境管理办公室(EMO),下设一处三室,分管大坝(施工区)和移民工程(库区、安置区)的全部环境管理工作1998年为加强环保工作的力度,响应世行小浪底项目二期贷款环境评估报告的要求和国际环境移民专家组的咨询意见。撤销原小浪底移民局资环处的职能,同时成立小浪底建管局“工程资环处”和小浪底移民局“水库移民资环处”,分别分管小浪底施工区大坝和库区、安置区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保工作涉及河南、山西两省14个县(市)的各级移民机构及近300个移民村、千家万户的移民和搬迁、安置所涉及的生态平衡、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卫生防疫等多个部门和多个专业领域;同时,要开展的工作内容较多,从搬迁到安置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实施及对全过程的环境监测、监理等。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协作单位有:黄委会水资源保护局(承担环境监测),黄委会设计院(承担环境监理),黄委会黄河中心医院和河南省防疫站(承担卫生防疫及监测工作);同时,我局要求小浪底各级移民机构均需明确专人或部门负责环境管理工作,并在移民村设村环保员。即以两省各级移民机构为依托创建移民环保管理体系。两省移民部门分别负责组织本省下属有关市(地)、县、村的各项环保工作;河南、山西两省文物局分别承担两省各自境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世行检查团和小浪底工程移民项目国际环境移民咨询专家组,每年各两次的检查、指导,为我们能够在国内工程移民的实施中,首家开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之先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管理工作内容

3.1 安置区的环境管理

移民安置是一个被世界公认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复杂、最困难、处理费用最大、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安置区的环境质量和移民村的选点、规划和建设,直接决定和影响移民搬迁后的生存状况,是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关键;而且,移民干群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树立和普及程度,也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水平。

3.1.1 普及和提高环保意识是环境管理工作之关键

几年来,我局曾组织举办大规模环保培训班4期,培训对象为两省各级移民机构的所有环境管理工作者和各移民村的环保员。培训中除为学员发放各种有关的文件和学习辅导材料,并为各移民村发放了饮用水余氯监测仪器。培训内容主要是通过宣讲我国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世行的有关环保要求及我局制定的环境管理《办法》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和规定;并讲解有关环境监测、监理和卫生防疫的知识、意义。在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基础上,使学员掌握环境管理的观念和要求。并通过课堂演示,使学员牢固掌握饮用水加氯消毒及余氯监测的方法和村环境月报填报的技能。

3.1.2 对安置区的环境管理从规划和移民村选址入手

规划伊始,首先注重的是安置区的环境质量。对移民村选址的基本要求是:各安置点要具有稳定的地质条件和良好的供水条件、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不仅要保证移民搬迁后的生存发展条件优于原水平,并且还要保证不影响和降低安置地群众的原有水平。除设计人员进行多方案的环境质量和容量分析,社会、经济比较,并要求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参与,经反复研究和严格审批而最终选定。

3.1.3 强化移民村的基础和环保设施建设

移民村的基础和环保设施如:供水、供电、通讯、道路、排水等,均组织进行了统一的设计和实施;并为移民提供可供选择的住宅房设计图纸及学校洗手池、村建垃圾池(场)、户用双瓮厕所等有关基础和环境设施设计图纸。各村都打有深水井、建有水塔或水池、已做到了水、电进户,村村有路及排水设施,绝大部分村都建有学校和一个以上的村诊所、使学龄儿童和移民群众均可享有就近上学和就诊的便利,各村都建有村内垃圾池和村外垃圾场,多数移民户已告别了传统的旱厕、使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双瓮厕所

3.1.4 移民村的环境管理

各移民村都设有村环保员,并全部经历过两次以上环保培训和考核。移民村内饮用水管理、排水沟清理、垃圾等废弃物处理、环境月报填报、卫生防疫等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贯彻、组织管理工作,均由村环保员专职负责,村医、管水员等协助。

3.2 迁建和新建移民企业的环境保护

对于受淹的移民企业进行合理补偿之后,随着移民的搬迁安置,其日后的发展工作,已全部纳入安置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轨道之中。尤其对于迁建、新建移民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不仅要求其按照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逐级报批,履行有关环保法规、接受安置地地方环保部门的审批和监督。同时,还要求派员参加我局举办的环保员培训,并接受我局委托的环境监理工程师的检查监督。

3.3 淹没区的环境管理工作

对淹没区的环境管理,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库底清理工作。库底清理即是一项直接关系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工作,也是防止水库水质污染的重要环保措施。小浪底275m水位淹没影响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8县(市)、29个乡(镇)、174个行政村、787家工矿企业、房窑743.17万㎡、土地41.68万hm2(其中耕地20.07万hm2、林地3.29万hm2、园地2.65万hm2)、公路1022.4km、高压线917.3km、广播线893.4km、通讯线路777.6km;另外,库区局部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矿和硫磺矿。有硫磺冶炼窑1100多座、需清理处理的硫磺冶炼窑窑衬约1.58万t。因此,如何切实搞好移民搬迁后的库底清理,成为移民工程环保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配合工程进度已进行的阶段性库底清理有:截流前一期180m下、下闸蓄水前二期180~215m、215~235m和235~265m共4次。经验收和蓄水后,对库水水质进行的跟踪检测证实:库底清理不仅通过了验收;而且确保了小浪底库水的水质质量。

3.4 文物保护工作

小浪底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河南、山西两省文物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自1992年起两省文物局牵头组织、以两省下属各级文物保护部门为主,联合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历经千辛、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险阻,尤其在库区移民搬迁后缺水、断电、无房、无路等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仍按计划开展和如期完成小浪底工程涉及区域的文物抢救和考古发掘工作。数年来众多文物工作者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如河南省境内的长泉、麻峪、班村、西沃、交兑;山西省境内的垣曲商城、寨里等遗迹、遗址及古黄河栈道的发掘和发现,充分证实和填补了自新石器时代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起、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一直到商、周时代,黄河中、下游小浪底库区这一区域文化的古迹、经济的发达及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并再次证实了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当之无愧。其中如:河南境内位于黄河中游峭壁之上的西沃石窟的整体搬迁、妯娌遗址、黄河漕运建筑盐东遗址及山西境内商城遗址、寨里曙猿化石、宁家坡陶窑等项目的发掘、发现及搬迁,均在我国考古界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影响,部分成果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3.5 工作概况简介

3.5.1 环境监测工作

移民项目的环境监测工作始于1995年,有黄委水资源保护局承担。除每年对三门峡坝下小浪底库区内黄河干流地面水水质、安置区各移民新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的定期监测外,同时还根据需要对必要项目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并承担库底清理后库水水质的跟踪监测工作。对于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我局通常采取两种措施解决:对于严重问题一般通告有关机构和两省移民办,责成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方法防范和改进;一般问题通过加强监理监督改善。环境监测的应用,不仅为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措施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科学管理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3.5.2 环境监理工作

环境监理始于1995年,是我局在国内首家引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之中,由黄委设计院承担。其工作方式为每季度一次定期巡回监理,主要是利用监理的机会不断强化宣传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知识,监督检查移民村各项环保设施实施状况,各项环保措施执行落实的效果,收集、审查和帮助村环保员填报新村环境月报,并把监测和以往监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监理的重点给予关注。在季报中总结状况和反映问题,协助我局采取措施、督促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落实解决。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加强了环境管理工作的力度,并对环境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监督、推动作用。

3.5.3 卫生防疫工作

移民的卫生防疫工作正式开展于1996年,由黄委黄河中心医院承担、并有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协助完成。主要对于库区、库周和安置区的动态疫情调查、鼠、蚊密度实施定期监测,对于移民和安置地不同人群每年定期进行健康跟踪体检。为掌握和推进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和奠定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通过多年工作,客观的证实了:由于我国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视和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防御措施得力,避免和最低限度的控制,减少了因小浪底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和对移民群众健康状况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卫生防疫工作开展和应用,有力的配合和支持了小浪底环保管理工作。结束语

在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管理中,我们主要通过不懈的宣传和培训移民干群,普及和提高环保意识,并创造性的在移民村推行村环保员和环境月报制等措施。在发动全体移民干群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及实施工作之同时;我们还开拓性地将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卫生防疫等机制,应用于项目的环保管理工作之中,借以强化和监督管理效果。我们的工作成效正如世行副行长卡奇的评价:“小浪底移民项目是世界银行合作的典范,为其他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和妥善处理移民问题开创了一条路子”。

环境移民 篇3

移居加拿大中国移民潮渐陷瓶颈人数下降

虽然近年中国抵加移民人数还维持于每年3至4万人水平,但据该报获取的加拿大移民部内部资料显示,中国移民近年来申请数量正在大幅减少,以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的情况为例,在2004年7月正在审核的移民申请人有3万7千多人,但到2006年6月已大幅减少至1万9千多人,同样情况也出现在香港等中国移民申请案较集中的移民办事处。近年所见顺利获得签证的新移民大多都已等候多年审批期,许多都是陈年积压案,并非是新近提交的申请案。

移民服务界普遍反映,2002年新移民法出台是转折的关键,由于语言、教育程度要求的提高,造成了中国移民加国兴趣的下降,曾经有移民专家分析称,不适时宜的加拿大移民法例如不加以改变,中国移民申请案数量可能还会下滑到更低的水平。例如,以技术移民为高比例的中国移民申请人数下滑就已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很多分析认为是中国本身国力强盛,造成国人移民兴趣的降低。但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潜在移民资源仍足以达到加拿大移民吸纳容量,问题还是出在加拿大移民政策能否吸引中国移民这个问题上。

中国现今拥有加拿大所需的劳工资源,包括蓝领劳工、保姆、农业技术人员等等,但依照现今移民法例,这类人才移民加国却是困难重重,而高层次技术人才在国内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下,出国的意愿已大幅下降,这就使中国移民移居加国的走势卡在瓶颈之中。

从另一层面来看,这也是加拿大近年政局不稳定形成的困境,喊了多年修改移民法例,始终未见大动作。通常加国移民法例的大幅修改需要由在一个强势政府来推动,如九十年代自由党政府就曾推出过一些新移民政策,但最近几年联邦自由党不稳,保守党脚跟未定,只是一个少数政府执政,估计明年大选很快再临,所以即使移民政策专家都意识到移民法例必须修改的现实,但在政界仍没有推动力,僵局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大改变。

华社提建议书揭示中国移民关注的问题

最近当地华人参政联盟向加拿大联邦移民部长提出建议书,其中揭示的问题恰是中国移民最关注的问题。建议书针对技术移民政策提及,现今移民审核标准过高的语言、学历要求,与实际加拿大劳工市场形成脱节,一方面造成高学历者移民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加拿大急需的劳工找不到人手。而对于已抵加的新移民在就业、居住方面的资助仍需加强。

建议书提出的主要建议还包括,允许有足够应付工作英语能力、在加拿大已找到就业职位的蓝领工人移民加国;雇用更多移民官清理移民申请积压案;认可海外学历资格;允许海外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在境内申请移民资格;对商业移民降低资产来源证明的要求,并减短审核时间;将父母、祖父母列为与配偶及子女同等家庭团聚首要地位;增加新移民定居就业资助等。

加拿大联邦移民部长索伯格在回函中,虽只是原则性阐述既有的政策及说明,并未提及政策改变的具体意见,但已应允将这些意见未来提交国会讨论,并就移民法例改革举行更广泛的咨询活动。

中国商业移民潜力强大未来人数可望大增

吴先生是湖南一家大型国企分公司的总经理,年过40,企业已开始由下至上的裁员,自己下海经商在经验、资金上都有顾忌,正值高二的儿子,考上国内名牌大学的希望不大,考虑送子出国留学。而加拿大良好的社会环境、医疗体系等吸引着吴先生一家,算计一下,送儿子出国留学,几年至少也要花10多万加币,不如同样花差不多的钱,全家申请加拿大投资移民,不仅儿子学费可大减,自己也可重新创业,即使打一份工也能平安生活。

经过2年多的申请程序,吴先生全家终于以投资移民身份顺利抵加,而且吴先生还利用国内关系,成为国内一名牌商品的北美代理商,现在生意越来越兴旺。

黄先生在广东一侨乡做服装生意10多年,由于国内业内竞争越来越大,成本翻升,这两年生意连年亏本,而且两个孩子都快临高考,黄先生考虑让他们出国深造,在种种困境及子女前途考量下,他决定申请加拿大企业移民,希望在自己仍是精力旺盛之时再创一番事业,同样也可节省孩子留学费用,给家庭安置一个出路。

在南京从事餐馆业的李先生,近年生意本想扩张,但遇事不顺,他一直有想海外发展的念头,今年也在考虑以投资移民方式在海外立个脚跟,只是目前还在权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不同的移民要求及环境。

以上情景,目前在中国大陆越来越普遍,经济的富裕,各自未来出路考量,都使他们将投资海外移民作为一大考量。而且目前在中国家庭至少有百万美金且具商业背景的人才不断增长,加拿大也成为他们商业移民的一条良途。近年来中国商业移民在总体移民中的比例正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不断增长。

移民专家认为,中国商业移民的趋势将会越来越强,这是与中国经济成长有必然关联的,参照新加坡等商业移民的惯例,华人经济区发展越强,有钱人越多,申请美加商业移民的人数也会越多。

他指出,现在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家庭资产达到加拿大商业移民标准的五六百万人民币的家庭非常多,他们是潜在的加拿大商业移民资源,如果加拿大能更放开政策,中国商业移民潮完全可形成。

加国吸纳商业移民的优势在于:加国教育质量高、医疗体系完善、法制严密。作为中国有钱人面临分散财务的风险,有些商人也有海外发展的急需,他们希望有外国身份,再回国投资可以有更佳的税务等政策优惠。

环境移民 篇4

由于安置规划的不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前,许多工程没有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导致移民搬迁后由于环境容量不足,安置区各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作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然缺乏持续性,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传统的评价侧重于以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为主要衡量和分析标准,而较少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的潜在冲突,导致移民返迁和二次搬迁。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评价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关系到水库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能否尽快地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2]。

某水利枢纽工程分为库区、枢纽工程坝区及灌区等3部分,建设征地涉及2个县( 市) 、6个乡、51个村。淹没总土地面积1 302. 90 hm2。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123人( 含坝区6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 1% ; 出乡本县农牧业安置1 396人( 含坝区29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8. 2% 。规划搬迁安置人口1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集中安置1 400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99. 6% ,分散建房安置6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0. 4% 。

2 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移民安置区水资源容量分析以及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等内容[3]。

2. 1 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

库区移民生产安置以农牧业安置为主,经计算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根据县土地详查及统计资料,县现状农业人口45 942人,耕地面积15546. 5 hm2,人均0. 34 hm2; 拉洛乡农业人口3 620人,耕地面积670. 33 hm2,人均0. 18 hm2( 淹没涉及村农业人口1 924人,耕地面积399. 53 hm2,人均0. 21 hm2) 。

根据安置区选择原则,结合县人民政府意见,采取少部分移民本村后靠、大部分移民出乡本县远迁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移民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移民安置区为工程受益区灌区,工程完工后灌溉保证率将达到75% 。本着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为今后生产生活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后靠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降低不大于原标准的20% ,远迁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0. 32 hm2( 含部分牲畜随迁至安置区的饲料用地) 。

根据安置区土地资源现状情况,用于安置移民耕地数量主要对有偿调整水浇地、改造中低产旱地、开垦宜农荒草地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2. 1. 1 本村后靠安置区

本村后靠安置区调整邻村土地征用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8. 77 hm2。开垦土地征用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27. 92 hm2。

2. 1. 2 出乡本县安置区

出乡本县安置区调整水浇地和改造中低产旱地分别按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的10% 规划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67. 65hm2、改造中低产旱地292. 392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按 草地总面 积的20% 规划用于 移民安置,可开垦宜 农荒草地5 013. 65 hm2。

综上所述,安置区可考虑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可达到5410. 38hm2,其中: 有偿调整水浇地76. 426hm2、改造中低产 旱地292. 39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5 041. 566 hm2。按人均耕地面积0. 32 hm2的安置标准,最大可接纳移民16 837人,完全满足接收库区移民1 519人( 含坝区35人) 的土地需求。安置区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同时,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保障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2 移民安置区水资源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区的水资源环境容量主要是考虑安置区的水资源是否能满足移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2. 2. 1 移民生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库内农村移民生产安置123人,主要在库区内进行土地调整,本村后靠安置区3个村、现状农业人口625人,水浇地102. 67 hm2,草地4290. 8 hm2。调整邻村土地征收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19. 242 hm2。开垦土地征收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9. 994 hm2。

对于后靠安置,由于库区地处河谷低洼地带,土质肥沃,地表水资源丰富,集中耕地多为水浇地,后靠安置居民可利用原有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现有水资源条件满足移民生产开发需要; 对于外迁安置,规划输水分干渠3号和4号布置在扯休灌区内,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建设后,至设计水平年2020年可向扯休灌区供水0. 45亿m3,可将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75% ,林草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50% ,移民安置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利用,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2. 2. 2 移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据调查,工程涉及区域内农村人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依靠地下水( 山涧孔隙水) ,饮用水采取打机井供给,本次规划集中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根据2011年12月环境监测中心站地下水监测结果,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对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式中: 珔F为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最大值; n为项数。

经计算,移民安置区地下水F值为2. 14,根据GB / 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确定为I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天然背景含量,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可作为移民安置点居民生活饮用水源。

此外,根据地质调查结论,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模数为6. 40万m3/ ( km2·a) ,地下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移民安置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量的需求。

2. 3 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

水库水域开发利用,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开发利用,并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根据库区实际情况,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水产养殖业开发和库区消落区土地利用。

水库建成后,形成一个面积约为13. 03km2的内陆湖,水面宽阔,水体清澈,为库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根据库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情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突出水库特征、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等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库区特色为主的旅游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水库建成后,因水面宽阔且水深,小沟汊变成了大沟汊,为水库水产养殖、网箱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结合库区综合利用规划,加上移民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移民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个人收入等方面,较搬迁前相比,将有所改善。

3 安置区环境适宜性分析

3. 1 安置点选址适宜性分析

本工程水库区搬迁安置人口1 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安置1 400人,分散建房安置6人,均为本村后靠安置; 坝区及灌区均不涉及搬迁安置,因此本报告主要对集中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成果,居民点建设征地全部在扯休乡境内,进点219户、1 400人,其中农业人口1 396人、非农业人口4人。居民点性质均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生产方式以农牧业为主的农村移民安置点,按照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4个集中居民点全部属于中型村,4个集中居民点用地规模4 410 hm2。

3. 1. 1 评价指标选取

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质稳定性、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民族习惯等6个方面选择移民安置点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a.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各居民点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为季节路,未全部畅通,经常受山洪河水影响。搬迁后,根据居民点所在位置,选择对外交通线路走向,各个集中安置点各布置1条对外交通主干道,路基宽5. 5 m、路面宽4. 5 m,共新建道路5. 36km。4个安置点交通条件普遍优于建设征地区现状,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高于建设征地区。

b. 地形地貌和地质稳定性。新址建设场地区为山间盆地地貌,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地面高程3 971 ~ 4 009 m。地表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局部夹碎块石及漂卵石。场地及其周边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有季节性冲沟。场地地层结构简单,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好,场地稳定性好,场地类别为Ⅲ类; 场区内地表排水条件较好; 场地建筑适宜程度属建筑适宜区。场区内砂砾石层承载力较高,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根据初步的地质评价报告,4处居民点场地地质稳定或基本稳定,未发现明显不良地质现象,均能满足建房要求。

c. 生态环境。经初步调查,4处移民安置点占地范围均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域,也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分布,移民安置点动植物分布状况大体上与工程区域相似,均为区域常见种类等。移民安置工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d. 水源条件。新址建设场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现居民采取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为泉水,存在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指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的问题,需杀菌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由于地表水水量有限,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规划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供水流程为地下水→潜水泵→净水消毒设备→无塔压力罐→给水管网→用户。各个居民点设置一套消毒装置,地下水经净水消毒设备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后,再输送给用户使用。因此,生活用水均能满足移民安置需求,且与安置前相比,生活用水由原来的分散取水改为集中供水,水质和水量更有保障。

e. 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居民点建设坚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原则,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项目。移民安置考虑了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建成后可满足安置点的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等要求。另外,将配置卫生所、村委会、文化站和晒场等设施,方便移民的日常生活。

f. 民族习惯。本工程移民安置点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安置点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建房复建过程中也以移民意愿为主,自主选择户型、楼高后,单独为其设计和实施。对于宗教信仰的延续,业主同时与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搬迁群众与搬迁地宗教信仰习惯进行了调查,经调查,“经实地调研该区域信教群众与其他信教群众不存在因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风问题的各种矛盾”。因此,移民安置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会产生由于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

3. 1. 2 评价方法

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中Q1为集中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值,i为第i个指标,n为评价指标数,X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指标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安置点的现状调查,分别赋予各单项指标评分值并考虑各指标评分后的综合权重计算综合评分值,给出综合判别移民安置点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结论。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分级见表1。

3. 1. 3 评价结果

各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安置点中,其中3个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为三级( 较适宜) ,综合得分分别为82. 5、84. 0和82. 0,1个安置点为二级( 适宜) ,综合得分为85. 5。可见,本工程各移民安置点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安置点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土地、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看,总体上选址可行。

3. 2 生产安置适宜性分析

库区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安置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后靠安置都在本村内调整或开发宜耕土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基本与移民前一致,因此,主要对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移民安置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另一方面,安置区二、三产业较少,选择种植业安置相对稳定、合理、有保障。此外,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工程移民的安置方式考虑农牧业安置,暂不考虑养老保险、自谋出路等安置方式。

3. 2. 1 评价指标的建立

安置区生产开发的适宜性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3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2个指标。坡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禁止开垦25°以上的荒坡地; 对于25°以下开垦的荒坡地应满足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类型: 以不破坏天然林、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不破坏当地生态稳定性为原则,选择的农村土地生产安置地植被为荒地、枯木层和灌木层,不会破坏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

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条件和水量2个指标。光热条件: 光照和热量条件是决定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的重要因子。水量: 用降水量来衡量,年平均降水量较多,水分越充足,作物生长较好,生产力较高。对于本工程移民安置来说气候条件在区域内变化较小,可不作为主要考虑指标。

土地质量包括耕作层厚度和土地肥力2个指标。耕作层厚度: 农作物生存所要求的土层厚度。宜农土地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得低于15cm。土地肥力主要是指适应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各种元素的成分组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指标体系见表2。

3. 2. 2 评价方法

依据“相似剔除”原则,由于移民生产安置区的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基本接近,因此在分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性时,重点对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进行分析。根据适宜度指标建立模糊函数方程,对区域内的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采用等权重值进行叠加,计算公式为

式中: F为适宜度总分值; Fi为各指标的给定分值;Wi为权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分别取0. 35、0. 35和0. 3; i为指标数。

当总分值大于0. 70为较适宜,0. 70 ~ 0. 50为中度适宜,0. 40 ~ 0. 10为一般适宜,0. 1以下为不适宜。

3. 2. 3 生产开发适宜性总体评价

安置区地形为毗邻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形宽缓,地形坡度均在5°以下。根据现场勘查和室内化验,灌区内土质多为砂壤土和粘壤土,土层在较厚,由于长时间的耕种和人为检除表土石块,耕层砾石含量明显降低( 一般小于10% ) ,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变好,宜种性强。

由于海拔高、灌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阳光能量损失少、太阳辐射强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水热同季,水热的日差较大。每年6 ~ 9月份是全年热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植物高温生长期,形成了雨热同步的变化规律。雨热同步可使有限的降水量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降水和气温的日变化十分明显,夜雨昼晴,夜雨率达80% 以上,平均日温差达15. 9℃。白天升温植物同化作用强,夜雨降温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利用上述模糊函数进行评价,各个安置点综合评价值0. 68 ~ 0. 72,属中度适宜 ~ 较适宜,作为本工程移民生产安置地是合适的。

3. 3 移民生活生产水平预测

用地规模: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宅基地按户布置,每户宅基 地标准分 为350 m2/ 户和400 m2/ 户两种,能够满足移民安置规划目标的要求。

生活用电和生活用水: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搬迁后农村移民用电保证率和人畜安全用水保证率为100% ,较搬迁前有明显改善。

移民居住环境质量: 移民搬迁安置后,集中居民点房屋、水、电、路、通信、绿化、服务设施等设施将统一规划且得到保障,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移民安置区紧邻318国道,移民出行、上学、就医等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综上,移民安置后能够保障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4 结 论

本文以某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为例,通过对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与评价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主要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削减了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5],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安全,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适宜性

参考文献

[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材料汇编[R].南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2009.

[2]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某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3.

[3]贾永飞,施国庆,王慧娟.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评价研究:以云南省糯札渡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8-54.

环境移民 篇5

移民社区的移民们

今天和工作队员贺文一起到(麻家渡镇营盘河村)两河社区入户走访调查。两河社区是因潘口电站建设从原上庸镇两河村集中安置在营盘河村的移民社区,共有87户334人,分住在14幢楼房中。

我们首先来到社区管委会书记刘春全家。他家共8口人,祖孙四代同居,儿子、儿媳、女儿都到上海打工去了,家里只有老父亲和他们老两口,还有两个孙子在就近的麻家渡中学读书。谈到搬过来的感受,刘春全感慨不已:“过来三年多了,生活都已适应。87户移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在外打工的,打工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而且,这边比两河交通要方便,房子宽敞漂亮,环境绿化美化也好。”

离开刘春全家,我们来到马路对面的移民楼下,在场院里见到正在晒太阳的席刚臣老两口。席刚臣今年79岁,与儿子单另住,但都在一幢楼上,老伴8年前患脑溢血留下了左侧肢体活动受阻的后遗症,每天必须他随身照护。席刚臣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好,特别是对老年人,从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有病有农村合作医疗,他和老伴儿每月各有25元的低保金,加上儿子们分担的一些养老金,生活还算有保障,原来移民时赔的4万多块钱由四儿子保管着。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经济示范户章先兵和老党员喻成洋。他们的住房都很宽敞,平均面积195平方米。章先兵是在上海打工的工头,搞建筑,一年下来能挣10万元左右,妻子袁胜云在家开了个百货商店,顺带照顾小孩上学。喻成洋向我们反映了移民群众的一些心愿:一是划分的土地较远,且是黄土地,粘性大,雨天难行,盼望能早日将生产路硬化;二是楼房有时停水,没地方取水,希望能在每栋住宅楼后像当地居民一样打口水井;三是在菜地旁有条用于灌溉的水渠,村民多从渠边行走,但没铺盖板,小孩经常掉下去,很危险。我们实地看了一下,渠道长240米、宽0.6米、深0.7米,是村民到菜地的主要通道和浇灌水源,上面没有盖板,的确危险。我们表示一定向有关单位反映和汇报,我也暗下决心争取帮他们把水渠盖板问题解决好。菜地里,移民官知海老汉正在忙活,他说,这里的菜地跟老家一样好,他在下优质香瓜种,过几个月请我们一定到他家尝尝。

一天下来,我们共走访了11户移民家庭。感觉移民们已基本适应了新环境、新

做好移民培训 提高移民素质 篇6

一、深入基层,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移民安置和库区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部分后靠农村移民安置质量不高,库区产业“空心化”较为突出,缺乏产业支撑,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结合巴东实际,巴东农广校首先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到移民村、组、户,宣讲国家相关移民政策、惠民政策,让所有人充分认识到开展移民培训,是提高移民科技文化素质,进而解决移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移民问题的核心主要是解决收入增长缓慢。要使移民增收,一方面,要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将库区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出,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工作之处、安身之所,给转移的农民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转移就业的实现,需要掌握一定务工技能,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需要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和本领。目前库区移民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还偏低,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劳动者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够,抗御风险能力较弱,这些都成为制约移民增收的关键因素。究其根源还在于基础教育薄弱,这就要求加强移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依靠移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去改变贫困面貌,才能形成农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措施,履行职责,分工协作

开展移民培训工作应以人为本,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培训。工作中,县移民局、乡镇移民办、培训机构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做好移民培训的宣传发动、培训规划、计划实施、督促检查、培训管理、资金管理、年度考核、健全档案等工作。在完善机制、制定制度、实施项目、打造基地等工作中,全员上阵,齐抓共管,团结一致,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移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目标,调查研究,编制规划

按照“为每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为每户转移一个劳动力”的要求,调查弄清移民培训工作基本情况,尊重移民培训意愿,充分利用移民培训基地学校资源,分解落实任务,从而指导整个移民培训工作有序地推进。

明确工作目标。按照需要,使每一位移民能够接受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力争每1户移民有1名以上合格的技术人才。

明确工作内容。主要围绕移民的职业学历教育培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二三产业技能培训等来开展,通过“校企联合、定单培训、工读结合”等形式,为顺利转移安置移民铺设绿色通道和快车道。

明确工作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培训机构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分类别、分层次搞好移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县农广校等各类培训机构的办学优势,结合定向委培、代培方式,签订培训合同,并给予相应的培训经费补助。

明确工作责任。由移民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根据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编制移民培训规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质量。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一)健全机构,精心组织,抓好关键环节

成立库区移民培训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专班人马,专门负责移民培训日常工作。各培训机构根据规划和分解的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工作边改,不走形式,不做表面文章。主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抓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实情,研究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二是抓培训。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周密,内容有针对性,并确保培训效果。三是抓典型。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及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抓考核。把开展“抓移民培训、提高移民素质”工作的情况作为人员考核年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完善体系,强化素质,提高移民的文化水平

一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更多的移民接受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掌握一门或数门致富技术。二是加大对库区移民培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这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和政策上。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移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建立移民培训安置基金,鼓励对农村职教投资和捐资等,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惠生政策,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移民的综合素质。在大力开展移民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结合理论知识学习,让他们有思想、有追求、有技能、有进步、有潜力、有发展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新型农民的主力军。

(三)创新模式,分类培训,提高移民的就业水平和致富能力

紧密结合库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的战略部署,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移民培训,全面提高库区移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移民的就业本领和致富能力。

结合移民培训意愿,采取四种培训模式加强库区移民培训工作。一是开展移民子弟学历教育,对象为应届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学制3年,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二是短期技能培训。对年龄在25~40岁的库区农民进行转岗就业培训,时间3~6个月,让他们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到企业做一名初、中级技工。三是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不限年龄,不定时间,按其主导产业进行特色种植、养殖、加工等培训。四是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努力打造品牌,不断巩固拓展劳务市场,形成具有地方品牌优势的培训转移特色,满足市场需求。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档次,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培训。外出打工“回流”人员可利用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渠道等,经过培训后,能够很快成功实施自主创业,并且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库区富余劳动力,实现移民增收。

开展致富骨干和带头人培训。采取办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科技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等方式,把科技送到村组,把课堂搬进田间,把信息送到手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注重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根据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开设热门专业;筹措培训资金,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培养更多技能复合型人才。如农广校将培养目标直接化、通俗化,即“四个一”(一表人才、一手绝活、一口好话、一手好字),“五具备”(自我保护、社交、组织管理、辨别是非、自求发展)的培养目标。这听起来很普通,但用起来实在,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让学校和学员得到家长、企业、社会的信任和满意。

(四)健全网络,优化服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和增收途径

把学员培训好、安置好是我们的承诺,围绕移民这个主题,通过培训确保“培训一个,成功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转移一批,带动一村”的培训效果。组织专班深入大型集团企业考察,与他们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凡合格的毕业生都能直接进入这些企业优先安排对口就业。另外还在学员集中就业的城市设置办事处,派专人做毕业生安置、协调、跟踪维权和服务工作,使得移民转移就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五)检查分析,奖优罚劣,营造发展氛围

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开展移民培训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发现、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活动组织不力,在完善制度、提高素质方面效果不明显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对在开展活动中顶风违纪或因工作失职、渎职发生严重问题的,要严肃查处。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刊物等媒体报道活动进展情况、经验和做法,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移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移民脱贫致富、持续发展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移民的教育培训是百年大计,把这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抓出实效,就能够实现三峡库区移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环境移民 篇7

关键词: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1 工程概况

蛟河为第二松花江右岸的一条支流, 发源于蛟河市的前进乡秃顶子山西侧, 流经前进、乌林、池水等乡镇和蛟河市市内, 在池水乡屯东流入松花江, 全长84.70km。义气河是蛟河干流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流, 流域面积297km2。

团山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义气河下游, 蛟河市前进乡境内, 坝址位于团山子村附近, 距蛟河市区29.0km, 控制流域面积247km2, 河长26.8km。水库以城镇供水为主, 兼顾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团山子水库为土石坝, 总库容为2708.9×104m3, 设计灌溉面积200 hm2, 设计供水量7万吨/日, 坝顶全长840m, 最大坝高16.82m。

2 环境容量分析

2.1 库周后备资源可利用分析

库周后备资源是指水库淹没涉及村、组, 在水库淹没土地征用线以上, 库周剩余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可能开发利用的宜农宜牧荒地等后备资源的总量。

库周后备资源调查, 是在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的同时, 结合当地土地部门详查资料和现有农业统计资料等对水库淹没及工程占地涉及的村民小组的现有耕地面积进行统计, 扣减水库淹没面积后, 即为各村民小组剩余耕地面积。

经调查分析计算, 本水库淹没涉及前进乡团山子和三合2个村委会, 共计4个村民组, 规划设计水平年农业人口1009人, 总耕地342.20hm2;水库蓄水后, 淹没耕140.27hm2, 库周剩余耕地为306.93hm2, 涉及各村设计水平年人均耕地面积由蓄水前的0.37hm2/人, 降至0.25hm2/人, 平均减少31%。总体看团山子村淹没比重较大, 团山子村4社 (三间房屯) 耕地几乎全部被淹, 是本阶段移民搬迁安置、重建家园和生产生活恢复规划设计的重点地区。

2.2 库周环境容量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的目的是在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的前提下, 分析移民安置的区域可利用资源的现实环境容量和潜在环境容量。计算出该区域可安置移民的数量, 以指导移民安置规划。

为了既能科学合理地反映移民环境容量的真实状况, 又减少资料采集的工作量, 环境容量分析采用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的分析方法。即基本面的定性分析, 合理确定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的范围和移民安置的可能方式, 通过定量分析确定移民环境容量。

2.2.1 定性分析

团山子水库库区淹没影响涉及前进乡团山子村和黄松甸镇村委会4个村民小组, 大多数是汉族、生活、生产习惯基本一样。考虑到搬迁移民与安置点村民的差异性及搬迁移民的适应性,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首先在本村委会的周围进行, 当环境容量不够时, 再考虑其它区域。

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库区两村委会经济均以大农业为主, 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 农业占较大比例。从移民的收入来源分析, 依靠农业、养殖业占家庭收入的70%左右。这反映出移民当前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

库区淹没比重较大的团山子村三间房屯 (4社) , 根据农村移民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 在移民全部收入中, 农业、牧业占家庭收入的60%左右, 外出打工占30%左右, 这主要原因是团山子水利枢纽工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筹建, 政府对户口进行了冻结, 冻结后, 外地嫁入的人口一直没有落户, 子女由女方抚养, 这样的家庭大部分常年在外地打工, 且三间房屯人均耕地与其它社相比相对较少, 一部分农民弃耕进城经商。这些农民大部分把自家分得的责任田承包给外来人口耕种。从这部分移民的自身素质分析, 通过短期培训, 转入2、3产业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上述分析, 团山子水库工程涉及的移民, 以大农业途径安置为主, 外迁投亲靠友和自谋职业为辅, 其它安置方式为补的原则安置。库区安置涉及的环境容量分析范围主要是农业环境容量, 且耕地是基础。

2.2.2 定量分析

种植业是库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因此团山子水库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应遵循这一实际情况, 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安置的首要问题是落实耕地资源, 针对这一情况, 根据库区各村委会的实情, 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耕地容量调查。

经调查, 水库淹没前进乡团山子村1、2社耕地59.34hm2, 不涉及居民房屋, 淹没后人均耕地由0.34hm2/人降到0.26hm2/人。淹没黄松甸镇1社耕地1.29hm2, 不涉及居民房屋, 淹没后人均耕地由0.59hm2/人降到0.58hm2/人。上述4个社总耕地面积356.00hm2, 本次工程永久淹没农村耕地60.60hm2, 占所涉及村总耕地面积的17%。根据上述比例分析, 占地情况对当地的农业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 从整个面上分析占地比重不大。工程占地涉及各村组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 耕地较多, 玉米、大豆的秸秆量比较大, 通过补偿资金发展养牛产业, 增加人均收入, 完全满足被占用土地生产人口的生产、生活安置, 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土地开发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原则上使这部农民在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的生活水准, 使地方经济有序、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前进乡团山子村三间房屯 (4社) 总人口63户291人, 总耕地面积91.14hm2, 水库淹没影响63户291人, 淹没耕地79.63hm2, 需安置生产人口256人, 根据蛟河市农业局对库区各乡镇所作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本着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的精神, 移民安置应以科技为支撑,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 达到耕地减少、收入不减少的目标, 经调查了解, 淹没区农作物播种以玉米为主, 近年来,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 少数居民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等条件种植了黑木耳产业, 且收入较高, 由于资金有限, 未形成产业规模, 团山子水库的修建, 给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利用土地补偿的资金, 调整产业结构, 形成规模性的产业, 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可安置部分移民的生产。

本阶段对生产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是在保障移民有一定的土地的前提下, 根据拟定的移民安置目标, 以规划水平年种植业、养殖业人均收入作为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的重要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库周剩余资源情况, 前进乡团山子村三间房屯 (4社) 剩余耕地11.53hm2, 经调查团山子村共可调剂耕地31.00hm2, 本次规划用于移民生产安置耕地29.67hm2, 共计41.20hm2耕地可配置移民, 其中规划6.87hm2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黑木耳, 按每hm2纯收入15.30万元计算种植黑木耳收入123.6万元, 规划耕地34.33hm2按旱田产值1.61万元/hm2计算, 年产值55.25万元, 扣减生产投入, 存收入约44万元, 2项合计三间房存收人约为167.4万元。按规划水平年种植业、养殖业团山子村目标值人均收人7038元计算库周可容量237人。按耕地配置标准0.2hm2计算库周可容量206人。

前进乡团山子村1、2社经调查分析, 人均耕地减少25%, 规划水平年需安置生产人口247人, 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 通过补偿资金发展养殖黄牛, 增加收入, 计划养殖黄牛1700头, 可安置生产人口。黄松甸镇1社人均耕地减少1%左右, 规划水平年需安置生产人口2人, 计划养殖黄牛15头, 可安置生产人口。

通过改善环境容量措施, 总体看, 库周环境容量基本能满足移民安置需要。

3 结语

经分析论证, 团山子水库库区规划水平年需生产安置移民507人, 通过本村调整耕地, 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机构, 发展养殖业及2、3产业, 以保证移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年划拨耕地用于发展黑木耳产业, 安置生产人口167人, 养殖业安置生产人口249人, 自谋职业、投亲靠友安置91人。团山子水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环境容量分析, 充分体现了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的科学性、规范性, 可为开展类似水库工程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SL290—2009,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

[2]SL440—2009,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

[3]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蛟河市团山子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规划初步设计阶段专题报告[R].2012.

[4]陈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基本内容与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5]《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编审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移民, 移民环保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6]傅秀堂.水库移民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环境移民 篇8

无论是国际性移民安置要求,还是国内移民安置政策,都强调“人是根本,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所以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农村移民占水库移民的90%以上,而农业生产安置是农村移民安置的主导性安置方式。这种以土为本的农业安置一方面使农村移民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另一方面也使其社会交往和文化特征模式得以保留,有利于保证其生产和生活的适应性。但在农业安置过程中,目前的环境容量分析往往仅考虑经济和资源方面的承载力,对关系到移民安置后续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没有完全考虑到位。在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面也未能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如把陡坡荒地、新开垦肥力不足的土地等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用来计算,造成理论安置容量大于实际安置容量,使移民陷入尖锐的人地矛盾之中,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显得尤为必要。

1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概念与特征

1.1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是制定移民安置计划和实施移民安置过程的关键和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环境容量定义为:在可预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由于环境容量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等诸多方面,概念体系较为复杂,关于环境容量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尚未达成共识。但从环境容量概念的外延来看,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是在环境容量概念基础上的一个延伸。笔者将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定义为:安置区在特定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在保持移民生活水平、社会平稳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和吸收的移民人口数量。

环境容量不仅仅是一连串数据的计算和变量解释结果,更多的是对移民需要和需求的满足以及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再生能力和适切性的衡量。不同的移民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特征,不同的安置区有不同的经济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文化习俗、资源状况和环境自净能力等。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是一个多维度、多系统、复杂的移民安置体系,不仅关注移民的数量,同时也要关注移民的行为和安置区的特性。该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移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又不会对满足移民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是一个代内、代际双向流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1.2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的特征

1.2.1 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安置区移民环境容量是一个变量,因此移民环境容量没有一个固定的安置结果,只是一个资源无限优化配置后的状态。首先,农业安置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是综合考虑一个完整系统各部分结构及功能的多维组合联动作用后的结果。由于安置区整个系统中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其方向和速度各不相同,而且各子系统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使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一个有序的、耦合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实现环境容量的帕累托最优,需要设计部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和实际情况,并在不断摸索和预测中获得。其次,由于不同地区、类别的移民群体其知识、态度和行为模式不尽相同,从而对安置区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和需求不同、融入和反馈机制也不相同,若移民在安置后能够又快又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并且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移民环境容量就会大,反之则会变小。

1.2.2 系统性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是在充分考虑移民区和安置区各系统以及组成整体系统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子系统本身各部分既具有相互独立性,同时又相互依存。如果农业安置移民生产生活不能适应,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移民社会交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分析移民环境容量时,不能过分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同时,移民环境容量分析不是各子系统要素的简单叠加,而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原理和发生机制,只有综合考虑在各子系统对各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得出的移民环境容量才具有效性。

1.2.3 主体性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必须坚持以移民为本的原则,任何脱离移民这一主体的测量和估算都是毫无意义的。移民长期生活在某一区域,已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而且这种业已成形的生产制度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在安置区选择过程中常常选择那些与移民区相差不大的乡镇或村庄作为安置点。例如,长期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农村移民到了牧区就会产生适应不良,不仅移民自身身体状况会受影响,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也面临着全面的颠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返迁。此外,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长的移民群体,其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不相同,因此移民环境容量分析必须以移民主体性需求为前提。

1.3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概念体系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概念体系是由资源子系统容量、经济子系统容量、社会子系统容量和环境子系统容量4部分组成,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由于不同的地区其子系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各子系统要素的配备和组合情况也各不相同。

2 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要素构成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中的“环境”指的是以移民为主体,与移民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外部环境[3],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安置区地域面积的大小、资源储量的丰贫、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消费水平、社会风俗差异、自然环境的优劣等都是水库移民环境的影响因素。可将这些因素划分为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4个子系统,即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

2.1 资源约束系统

安置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该空间内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库区一般都是开发不充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对这些地方的发展尤为重要,决定着该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当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空间内人口的生存条件时,则该区域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影响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地等)、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土地资源是安置区域内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尤其对库区而言,移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土地资源对移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安置区域内的水资源直接关系到该区域人口的生产生活,是制约和衡量移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缺水的地区,水资源更是移民环境容量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讲,资源越丰富,利用率越高,环境容量就越大。

2.2 经济约束系统

经济因素是决定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活因素和生产因素。对于生活因素,在同样的资源、同样的投入产出水平条件下,生活水平越高,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越小,反之则越大[4]。衡量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用水量、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用水用电量等。

对于生产因素,不同的生产条件及生产力水平对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投入产出水平也不一样。生产条件越好、生产力水平越高,则移民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衡量生产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有效灌溉面积、机械化水平、技术发展水平、投入产出水平、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人数等。改善移民安置区域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对区域内的科技投入、对农户进行生产技能培训等方式都可以增加移民安置区的移民环境容量。

2.3 社会约束系统

社会因素在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分析中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在以往的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导致返迁的移民不少。一般而言,在其他安置资源都相同的条件下,安置区与移民原居住地越近,生活习惯、民族结构、宗教信仰差异性越小,移民环境容量就越大,反之,移民环境容量就会因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变小。影响移民环境容量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政策等。通过提高移民的素质、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处理好民族关系等措施,可以降低社会因素对环境容量的限制。

2.4 环境约束系统

对移民安置区而言,在资源、经济和社会约束条件下的环境容量,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如果安置区的海拔、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与移民原住区有较大差异的话,必将减少移民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大量水库移民的迁入,必然加速移民安置区资源的消耗速度,如果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过度的掠夺资源,必将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失去安置区空间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口短时间内大量涌入某一环境系统中,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必然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影响移民环境容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环境适应性、水土流失面积、水资源环境、空气污染等。只有加大环保投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减少环境因素对移民环境容量的约束。

3 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安置环境容量分析的是整个移民安置系统,每个维度的要素本身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同时也受到其他要素的促进和制约,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按照环境容量各子系统对整体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将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子系统划分为两个基本容量范畴,即基础容量和限制容量,其中基础容量包括资源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限制容量分为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基础容量对环境容量起到硬性约束作用,而限制容量通过系统内限制因子对基础容量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基础容量和限制容量的耦合容量即为水库移民环境容量。

3.1 基础容量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基础容量是农业安置环境容量的根基,是分析环境容量直接的物质载体,它主要考虑的是基础材料的配备情况。在移民安置系统中,基础容量包括资源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是移民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条件和重要的内生变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子系统主要指自然资源子系统,为经济子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是基础条件;而经济子系统则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能动因素。两者之间既可直接产生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具有正反相应关联。

农业安置移民环境容量的分析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考虑安置区自然资源中农业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式。土地的面积越大、肥力越好,环境容量就越大。若人们采取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相应的人均粮食产量越高,农业安置移民的人均纯收入就越高,安置区环境容量就越大,此时两者为相互直接作用的、同向的正反应关联;反之采用掠夺式的开发,从长远来看,环境容量则会不增反降。

3.2 限制容量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限制容量即农业安置环境容量的局限范围,是分析环境容量间接的制约因素,主要考虑的是承载的程度。一般而言,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只要将安置人口限制在各子系统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阀值内,系统就不会有大的问题。限制容量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就好像是调节环境容量安全阀的开关。

环境子系统对环境容量的反馈机制主要体现在环境承载力上,环境承载力反映了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可分为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主要表现的是安置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各类废弃物的自净能力;人工环境承载力则是安置区人们所创造的各类绿化、排水除污等人工生态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处理能力。环境子系统承载力越强,移民环境容量就越大。如安置区人口突然急剧增加带来生活垃圾增多,加上不合理的堆放和处理,从而带来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移民环境容量的降低。社会子系统对环境容量影响更多的是软性条件,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应激来发生作用。例如,当移民区与安置区生产生活方式差异悬殊时,移民一时难以适应则会产生回流、返迁或者消极面对生活,甚至被动陷入贫困;此外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严重时将产生宗教冲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不良、移民返迁等恶性事件,因此两者都会对区域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

3.3 基础容量与限制容量相互影响

基础容量与限制容量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联性,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之间应有一定的序列组合、排列,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基础容量是决定安置区移民环境容量的基础,主要解决“用什么装”的问题,由于基础容量是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组合而成,因此容器的好坏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具备和分配情况;限制容量是移民环境容量的条件,可以理解为“装多少”的问题,环境容量的弹性特质决定了限制容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当限制容量超过一定的度,那么容器则会变形或破碎,整个区域系统就会陷入矛盾和对立之中。

4 结 语

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计算涉及的是一个多因子、多功能、多目标的复杂动态系统[4],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社会习俗、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从各自的角度决定着该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所以在计算环境容量时应综合各影响因素,统筹考虑,这样才能较准确地计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目前已有的数学计算模型还不够成熟,很多边界值的确定都还依靠工程经验。选取指标时往往只选取人均土地、人均收入及人均粮食这3个指标,当然,这3个指标在整个环境容量计算中所占的权重比较大,但是其他影响因素也不可忽略,新时期的水库移民安置目标给予了移民环境容量更多的内涵。笔者认为,在以后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研究中,应努力将社会、生态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学计算模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种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区域间资源、经济等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库移民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

摘要:基于整体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个体移民生产生活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的现实基础,探讨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改进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研究方法,为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移民安置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移民,移民环境容量,农业安置,关联性分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国庆.中国水库移民安置政策、规划与实施[C]//施国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水库移民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

[2]张一军,龚和平,卞炳乾.水电工程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J].水力发电,2008,34(6):5-9.

[3]伍黎芝.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0.

环境移民 篇9

关键词:关东都督府,关东州,爱川村,移民

在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权益后,如何经营中国东北便成为日本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时,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就特别强调“: 若将很多日本人移民到中国东北地区,那东北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日本的强大势力范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演说中进一步陈述:“ 满蒙经营的要点是实现满蒙移民集中主义。”[1]104至1910年,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在议会上正式抛出20年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人的计划。

一、关东州移民方针的确立

为了贯彻经营满洲移民政策,在开始向关东州移民之前,日本关东都督府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详细的《 关东州移民实行案》,从中可以了解日本政府向关东州移民方针的确立过程。

在《 关东州移民实行案》 中,日本关东都督府就移民的土地、资格、贷款、经费、保护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阐述。 如日本关东都督府关于移民土地的解释:移民土地以适合水田为主,而根据土木技师的调查,在金州管内适合水田的官有荒地, 约有1176町步( 1町步约为9910平方米)。 其中,综合大魏家屯土地情况,如果全部供给移民使用,能开垦出800町步之多的水田,是一处完全可以成为模范村的地方。 唯有可惜的是,其中大部分土地已经商定了出租许可,剩余的可用之地仅有100多町步[2]10。 而且,如果使用这里的土地,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疏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等问题,不然无法避免洪涝灾害,必将陷入经济困难之中。

二、爱川村移民的进行

爱川村,位于日据时期金州民政支署管内大魏家屯会( 今金州大魏家屯) 西部海岸的魏家屯河下流,南距金州4里20町( 1町约为109米),东距二十里堡2里15町[2]315。 爱川村所在地,是金州大魏家屯的一块官有荒地,原称为盐场,仅有1户农家在北部耕作,而南部地势平坦, 土地湿润, 杂草丛生, 成为附近村落放牧的地方。 1908年时, 担任金州大魏家屯警察所巡查的日本人桥本市藏在此地南侧开垦了一块两亩左右的土地来种植水稻,收获颇丰。 1910年时,几名中国人想要租下荒芜地而未能获得审批。 1911年时,当地人中传说此地适合开垦水田,由此掀起了大面积开荒。当时,租地开垦的主要有6人, 即大魏家屯会长王士经和日本人林伸原正雄、真田幸久、安永乙吉、福西真一、大久保五成,他们获得了275町步田地的开垦权。 同年,日本农商务省技师恩田铁弥来关东州视察果树情况,受金州署长远藤所托,顺便对大魏家屯一带土地进行鉴定调查,结果得出这里非常适合种植水稻的结论。

随着适合水田的消息风传,日本关东都督府都督福岛安正等官吏来此巡视,认为这里是适合国内移民前来移住的最佳地方,因此关东都督府立即勒令停止耕种,除王士经和真田幸久两家部分土地外,收回其他所有土地,决定以这里为移民第一候选地,实施“ 日本移民模范村计划”[3]。

1.爱川村移民计划案。 在确定金州大魏家屯为第一移民地后 , 日本关东都督府先后三次制定了金州大魏家屯移民方案, 并编制 《 关东州移民便览》 来介绍移民地的人文气候与土地环境等,以确保移民的顺利实施。在1914年初,日本关东都督府制定出了第一次移民计划案。 在此计划案中,日本关东都督府首先确定用三周时间来详细考察金州大魏家屯移民地的居住地选定、水利、道路以及与之相关的资金费用;其次对移民地的出租费用列出明细;最后对移民迁来时间、迁来途径、农具来源、贷款事项等列出相关规定。 1914年5月1日,日本关东都督府制定了第二次移民计划。 本次计划主要阐述了第一期移民方案。方案主要包含四点,一是依据地质和水利, 先划定70町步水田和10町步旱田,另加6町步的菜园及住宅用地 ( 合计86町步) 用于移民土地分配;二是涉及水利、道路、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诸多方面,关东都督府需经费26650日元;三是日本关东都督府预算了从1915年3月至1925年4月每个年度中每户移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总结出十年中每户移民将盈利1139.5日元; 四是移民在水田、旱田和菜园等方面的收入情况,如按关东都督府预计,在第一年度,移民水田收入5280日元,旱田收入480日元,菜园等收入120日元,合计5580日元[2]28。 1915年1月10日,日本关东都督府制定出了第三次移民计划案。 此计划案的第一点是列出了供给移民使用的土地总面积,其中水田面积73町步5反步( 1反步约为991平方米) ,旱田面积10町步5反步,菜园及住宅面积5町步5反步,合计89町步5反步;第二点列出了第一年度土地可使用面积,其中水田42町步, 旱田10町步5反步, 菜园及住宅面积5町步5反步,合计58町步;第三点列出了第一年度的移民人数,共21户,合计61人[2]31;第四点列出了每户移民的土地使用面积,此点与之前的第二次计划相同;第五点列出了每户住宅和厩舍的大小;第六点列出了每户移民在前几个年度的收支情况预算; 第七点列出了日本关东都督府所需支出的费用;第八点列出了移民的收入分配情况,如同第二次计划,此次同样是预算了前三个年度移民收入分配情况。

2.爱川村的第一期移民。 关东都督府招募的第一期移民,原定为21户 ( 1914年12月10日前取得移住申请资格), 即山口县20户,新泻县1户,出发前又补入1户。 22户移民中,有3户因病未能获准出行,故实际来到大连的日本移民为19户。其中新泻县的小野塚定平夫妻已于1915年3月18日提前来到大连,另有1户则因妻子分娩而延期出发, 而其余17户移民则于1915年3月22日下午从山口县岩国新港出发,23日午后从门司出发,25日下午5点抵达大连。抵达大连后在大连商业学校受到日本关东都督府所派官员的接待,翌日在大连接受物资的调配,而后于3月27日上午9点半搭乘汽车前往二十里堡车站,到站后在木下道一技师带领下前往移民地,最终第一期移民于当日下午1点抵达金州大魏家屯。 第一期移民的移住所定在老虎山会的小盐厂,但日本关东都督府并未使用原名,而是准备对这具有特殊意义的第一块移民地进行更名,并准备了福岛村、中村、福中村、山口村等名字。后来,因为第一期移民除了1户来自新泻县外 ,其余18户均来自山口县 ,而且18户移民中大多来自山口县玖珂郡的爱宕村和川下村,故日本关东都督府取两个村字头, 于1915年4月10日将金州大魏家屯移民地命名为爱川村,并且,将命名日定为爱川村的纪念日。

3.爱川村的第二期移民。 当已经卸任归乡于日本东京府北丰岛郡高田村的原关东都督福岛安正得知1915年3月第一期爱川村移民失败的消息后,即于同年12月14日向关东都督府庶务课长黑崎拍发电报,意欲再次向爱川村移住10户比较忠厚的农民。经黑崎向现任关东都督中村觉汇报,日本关东都督府对爱川村的土地、水利等情况再次进行详细调查, 认为如果加大政府扶植和资金支持,搞好土地肥料的养护,修好水利设施避免旱涝,做好防虫,大面积开发水田,那么只要移民肯于吃苦,必将一改第一期移民之颓势,重新获得成功。 因此决定采纳福岛安正的意见,从日本国内长野县招募来10户移民, 加上当时普兰店守备队中的福冈县和新泻县的3户移民,最形成了第二期的13户移民,进入到爱川村。 而且,为了保证第二期移民的成功, 特委托由福岛安正推荐, 日本关东都督府提供旅费,长野县更级郡寻常高等小学校校长今井野重、训导员松岛笃、同富田贵三人为派遣员,来到爱川村进行实地考察。

三、爱川村移民失败的原因

爱川村移民,尽管是在日本关东都督府不断的调查、研究和大力的资助下进行的,甚至有着移民模范村的称号,但是爱川村移民并未达到日本政府早期的通过移民手段来经营满洲的效果。综观其前期计划及移民的实施,可总结其失败原因如下:( 1) 从关东都督府来说,对移民过于乐观,并且在移民过程中缺少深层次的辅助,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后却并未对移民地的不利因素做出及时的休整。而移民携带的资金有限,因而在面临困难之时,马上难以为继。 ( 2) 随着 《 朴茨茅斯和约》 签订后日俄关系的和解,使日本主要基于针对俄国而向东北农业移民的政策,就显得时过境迁。 由此在经营满蒙的政策中,日本政府更侧重于通过铁路来扩大日本商业权利,以此解决战后经济困难,即便提倡移民政策的后藤新平,最终也是更注重于铁路的修建和扩张,而非注重于移民。

环境移民 篇10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以下简称三峡工程) 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经过反复论证, 采用175m水位作为三峡工程水库的正常蓄水位, 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坝前蓄水水位至175m, 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个区县2座城市、11座县城、116座集镇、277个乡 (镇) , 规划搬迁移民124.55万人, 移民静态补偿补助资金约529.84亿元。

三峡移民工程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 其核心是:“统筹使用移民资金, 合理开发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妥善安置移民, 使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甚至超过原有水平, 为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三峡移民工程投资保障了百万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和移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库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乡风貌和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三峡移民补偿投资, 带动了库区的经济发展, 投资管理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扩大了移民投资的乘数效应。同时, 各级政府以三峡移民工程为契机, 对库区产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优惠与对口支援等政策, 促进了库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三次产业的稳定发展, 在三峡库区各区县生产总值节节攀升的同时, 移民个人收入也相应增加。因此本文通过相关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三峡移民工程投资对移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促进作用, 对于研究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的投资效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模型建立与数据分析

本文建立的模型为计量模型, 模型涉及的变量有4个, 分别是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 (Y) 、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 (X2)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X3) , 计量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Y=a0 +a1X1+a2X2+a3X3

本文选取的数据为2001-2009年间的年度数据。

2.1 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 (Y)

通过查阅重庆市统计年鉴, 得到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 其具体情况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2001年的2942280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4142745万元, 总体上涨幅度为40.8%。

2.2 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样本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得到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数据见表2所示。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三峡库区移民的收入水平均得到了提高, 从2001年的2245元上升到2009年的4548元, 上涨幅度达到了102.6%。

2.3 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 (X2)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样本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得到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数据见表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是总体而言, 从2001年的0.49下降到2009年的0.41, 这从恩格尔定律方面说明移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4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X3)

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在本地非企业组织中的劳动收入和在本地企业劳动的收入, 从工资性收入可以看出移民通过提升就业能力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样本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得到三峡库区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的相关数据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9年三峡库区移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从22.29%提高至45.50%, 共提高了23.21个百分点。

3 实证检验

首先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得到表5所示的结果。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峡库区恩格尔系数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完成额之间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峡库区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之间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52511082.050+102.319X1-6383177.741X2+2656975.059X3

(1.557) (2.456) (-1.051) (2.136)

R2=0.902 D.W.=1.294

从上述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该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检验值为0.902, 说明模型的解释程度良好。从各自变量的T检验数来看, 常数项的T检验数为1.557, 人均可支配收入变量的T检验数为2.456, 恩格尔系数变量的T检验数为-1.051,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变量的T检验数为2.136, 均通过了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 说明各变量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良好。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对移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方面出发, 构建了基于三峡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和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从分析结果来看, 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与反映移民收入水平的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 随着三峡移民工程投资累计完成额的增加, 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 恩格尔系数会因此降低,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会上升, 由此说明三峡移民工程投资能够促进移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项举世瞩目、任务艰巨的大工程, 三峡移民工程投资保证了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它实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 尤其对提高三峡移民的收入及生产生活水平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素环.三峡移民就业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农.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3]陆远权.移民教育与移民经济——基于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家庭收入的实证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 22 (5) :1-4.

[4]郎永建.三峡库区城镇移民的就业与生活现状[J].统计与决策, 2005, (7) :51-52.

[5]梁福庆, 朱元惠.三峡水库移民综合监理[J].水力发电, 2001, (5) :19-21.

[7]《重庆市统计年鉴》 (2001~2009) [Z].

移民说移民:喜怒哀乐那些事儿 篇11

打工合适,投资闹心

小刀夫妇和很多移民墨尔本的中国人一样,很快地融入了当地生活,“这里的人更在乎的是怎么生活得自在,却不是很重视能拥有多少钱,他们有钱就去度假,不存钱,很多人贷款过节,还有的贷款去度假,这一点和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

有很多投资移民的人和我们一样,都觉得这里不如国内好做生意,想挣钱还是得在国内。他们在国内的生意多数都不会停,在这里基本都是买个小生意(比如杂货店或者礼品店、餐馆之类的)完成目标即拿到身份就把这里的生意卖了,这里各方面都很严格(有人笑说没有办法做半点假),税又很高(至少30% 的税)。他们认为自己当老板在国内比较好发展,这里比较适合打工。

除了比国内好很多的自然环境,一切都要从头来过,无论之前在国内做过什么工作,到了这里都要重新开始。这是对于我和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来说最大的困扰(投资移民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好一些,只要选好生意就不用考虑工作的问题了,但投资移民也有一定的压力,需要完成政府的很多指标),感觉好的一点是,在这里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得到认可和应得的回报(这里的蓝领工作人员的工资高过很多白领),人人都一样,不论你是从哪个国家移民过来的,都没有等级之分,这些让我觉得在这里的生活比较自由。

保险让你省掉千刀

墨尔本的保险很多,利用得当会给投保者带来很大的实惠。比如有一项保险是关于救护车的,如果你买了这个保险一年大概是几十刀,遇到紧急情况叫救护车也就花费几十刀,如果没买的话叫救护车一次就要上千刀。

目前我们除了车险和关于救护车的保险(一年费用为四百刀左右),没有买其他的保险,等搬了新房子应该会买一些关于房屋或者电器(如果有比较值钱的家具的话)的保险。关于有些细节方面我被告知的就是,一定要注意不能轻易告诉别人你的家庭住址和出生日期,因为这里所有的证件及各种与财物相关的东西似乎都只需要这两样信息。还有,不要在不确定的时候随便说“Yes”,因为说出口是要负责任的。在这里讲信用非常重要,很多事情都是靠人们的自觉,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给予无条件的信任。

买房比国内轻松

我们的房子是差不多看了半年才买的。最初我们想买一个价格便宜一点的Unit(价格在40万刀左右),有点类似老北京的四合院,每户只有一个小院子晾晾衣服最多还能摆套桌椅夏天乘凉用。小刀的经理是本地人,他建议我们买House,说Unit一般用于投资买了租出去,自己住最好买House,独门独院比较好。所以我们又开始看House(都是二手房),看了三个多月,最多的一次一天看了10套房子,最后终于选定了现在这套。总面积700平,三室两卫一浴外加两个车位的车库,最后成交价是49万5千刀。如果贷款30万贷30年,不提前还贷的情况下最终要还75万,貌似贷款利率比国内高一些吧,存款利率也高。这算是在我们的预算内能买到的比较满意的房子,可以走路十五分钟到火车站(就是我们的地铁,这里都叫火车)。我们买房的时候是房价稍有下跌的时候,现在开始慢慢回升了。虽然房子的价格还是离市中心越近越贵,但并不代表住得离市中心越近就越好越方便,反而有很多人不喜欢住市中心,觉得嘈杂。当然,如果在很偏远的地方买房子会更便宜,有个朋友在比较远的地方买了地再找房屋建筑公司建新房子一共花了40万刀左右,500平左右的地,四室的房子,全新的也很好。虽然远,各类生活设施也很齐全,就是上班稍微远一点,但是开车走高速也很快。

环境移民 篇12

在我国,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现象及移民者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三峡移民群体的移民行为具有政策强制性和政府介入力度大、移民规模大( 即村落/家庭整体搬迁) 和原住地不可回迁等特殊性。Hernandez等曾总结移民可能给个体带来的三方面变化: 社会网络、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这些变化都会给个体的心理适应带来多方面的挑战,而个体所处的生命阶段也会影响其适应情况[1]。我国研究者大多以成人移民为对象探讨移民的心理适应状况[2,3,4,5,6],研究发现,移民比当地居民报告更多的心理症状,更高的应激水平和更低的社会支持; 个人因素( 包括年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以及人格特点) 、社会支持以及应激水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移民的形式( 后靠与外迁) 以及移居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其心理适应状况,后靠移民和移居地经济状况较好的移民适应也更好。

目前国内外有关儿童青少年移民适应的理论主要采用压力应对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的框架,两者分别强调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适应[7],前者多以包括抑郁、孤独感在内的心理症状或诸如自尊、认同感这类人格特点为评价指标[7,8],后者的评价则更为多样,可包括人际关系、适应环境、语言等不同维度。在影响适应的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简华[9]回顾了国外相关的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3个维度: ( 1) 个体因素,如年龄小、语言和应对能力强、自尊高的儿童青少年和男性似乎能更好地适应移民生活; ( 2) 家庭支持因素,如父母的抚养方式及其自身对移民的适应状况; ( 3) 社会因素,如移民前后的文化差异程度,新住地对移民的态度和社会支持程度等。

本研究主要以压力应对模型为理论框架,将移民经历视为一个潜在的压力来源,考察三峡后靠移民儿童对移民的体验和心理适应的状况。旨在对儿童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主题进行更多维而动态的讨论,并以儿童抑郁症状作为其适应的衡量指标,通过比较高低抑郁症状儿童青少年和其监护人的叙述,以期梳理出在移民适应过程中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5月—2011年期间,在重庆市三峡移民集中的万州和忠县三峡后靠移民最为集中的5所中小学( 中学3所,小学2所) 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21对移民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主要监护人为访谈对象。儿童青少年的年龄11 ~ 17岁,平均年龄( 13.81±1.91) 岁,女生12人,男生9人; 移民年限3 ~ 14 a,平均移民年限( 8.38±3.26) a。监护人年龄37 ~ 71岁,平均年龄( 43.16±8.60) 岁。

1.2方法 ( 1) 访谈提纲: 访谈为半结构访谈,分青少年和监护人两个版本,均由基本信息和适应访谈两部分组成。青少年访谈内容包括移民在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变化,移民以后发生的重要的个人生活事件、目前的困扰、应对的情况和资源以及自我评价。家长访谈内容包括移民在家庭、个人和孩子层面造成的变化,移民以后发生的重要的家庭生活事件、困扰和应对及家庭资源,孩子目前的困扰和对孩子的评价。( 2) 儿童抑郁采用儿童抑郁量表( CDI) ,用于评价7 ~17岁的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共27题,0 ~ 2三点计分。该量表由李旭修订中文版,信效度良好[10]。本研究参考Kovacs[11]的分级系统,将0 ~ 11分为无抑郁症状,12~18分为中等抑郁症状,19分及以上为严重抑郁症状。

由事先经过培训的6名心理咨询师作为访谈员。访谈员先向被访青少年和监护人说明访谈目的,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每对儿童青少年和监护人由同样2位访谈员访谈,一位主访,一位做书面记录。在访谈结束后,受访儿童青少年填写了儿童抑郁量表( CDI) 。

1.3统计分析采用类属分析对访谈文本进行3轮分析[12]。首先,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的问题,找出每个被访者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并予以归类。以移民对家庭有何变化为例,先找出个体文本中描述移民影响的词句并进行归类,如“用当时发的补偿款买了现在的房子( Z4) ”归为经济影响; 然后反复阅读每个分类下的材料,看是否可进一步归类,如发现可按被访者态度和时间线索将影响分为“积极”“消极”和“影响随时间改变”三类。其次,以抑郁症状作为适应指标,在整个访谈文本( 包括人口学因素) 中按照压力应对理论的框架寻找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叙述,并进行归类,及比较高低抑郁儿童的结果。最后在上述两轮分析的基础上,以访谈对( 儿童-监护人)为单位,比较儿童青少年和监护人的分析结果,考察之前两轮分析中是否有遗漏或无法解释的现象,并进行相应的补充修订。

2 结果

2.1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移民体验有11名儿童并未明显知觉到家庭和自己因移民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有7名表示因移民时年龄小而没有明显知觉到移民对家庭和自己的影响; 有4名和6名儿童分别报告对移民整体持负面和正面态度。在提及的具体家庭变化上,主要涉及到生活环境、人际关系( 与亲邻、同学及老师) 、经济条件和家庭氛围( 如父母关系) 4个方面,其中报告频次最多的积极变化是生活环境( 5名) 和经济条件改善( 4名) ,最多的消极变化是人际关系网络受损( 3名) 。少数受访儿童( 4名) 知觉到因移民给自己个人造成的影响,包括丧失原有同伴关系和他人歧视,身体健康改善以及因伴随移民的其他生活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健康受损而导致自己情绪变差。

受访监护人报告了移民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有生活和居住环境变化、亲邻关系变化、就业机会及经济条件变化以及家庭氛围和家人关系变化。其中报告积极变化最多的是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改善( 7名) ; 报告消极变化最多的是因移民而丧失了原有的就业机会或补偿款不到位,导致经济条件下降( 10名) ,也有5名监护人报告因补偿款改善了经济和居住条件。6名监护人报告其明显知觉到孩子因移民而发生的变化,报告比例最高( 4 /6) 的是孩子因为移民导致和亲邻同伴接触变少,其次是学业环境改善( 3 /6) 、学习更为认真( 1 /6) 和因补偿款不到位使孩子情绪受影响( 1 /6) 。

2.2高低抑郁症状移民儿童的图景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未发现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9)=0.63,P> 0.05) ,男生得分为( 12. 70±9. 80) 分,女生得分为( 10.36±6.98) 分。

选取3名鉴别为重度抑郁和1名处在临界值边缘的儿童( CDI= 18) ,入选者均为女性; 同时选择来自同地区、年龄相近、性别相同但未报告有明显抑郁症状的4名青少年,将两组文本分析结果进行比对。从人口学变量来看,除家庭结构( 包括留守的情况) 外,两组并无差别,高分组非核心家庭情况更多。在移民影响方面,高分组报告更多负性态度,更少正性态度。在低分组中,一位受访者报告了自己在移民后重建人际关系的适应过程。

保护性因素方面,高分组相比低分组报告了更多家庭重大生活事件和个人生活事件; 在个人困扰上,高分组大部分青少年报告了学业方面的困扰( 3 /4) ,仅1人知觉到自己有积极的资源; 而在低分组中,绝大多数( 3 /4) 都提及自己的学业成绩出众及社会支持较好。

就监护人而言,高分组报告了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 报告了移民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更少的积极影响。在家庭资源方面,高低分组的监护人大都提到家人关系较好,但从访谈中得到其他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信息中,高分组都提到了更多负面的家庭关系相关的信息。

3 讨论

本研究着重从儿童和监护人双重的视角下考察三峡后靠移民儿童对移民经历的体验和心理适应的情况,其中的主要发现之一是两个视角的异同。首先就差异性而言,呈现出儿童的“无感”对比监护人的“消极感受”,这可能和多数受访儿童在移民时年龄较小,并未很清楚体验到任何变化,或移民时间较长对当时的记忆已比较模糊,也可能是因为受访者处于青春期早期至中晚期,移民作为其中的一项应激影响可能被“淹没”在其他青春期本身的应激和适应要求之中。正如有一位受访儿童明确表达,自己出现的变化和移民无太大关系,而是成长带来的。监护人更为消极的移民图景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成年人,对移民的体验有更清晰的认知,且就移民可能给家庭带来的负性应激而言,监护人也是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应对者。儿童和监护人对于移民经历的知觉差异也可能具有一种积极意义,即监护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起到了一种保护伞或缓冲垫的重要作用,以缓冲移民带来的应激对儿童造成的直接影响,这本身也是监护人能正常行使其自身功能的一种表现。

在监护人报告的更为消极的移民图景中,最为突出的是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近一半的监护人报告因移民导致就业机会丧失或因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考虑到三峡移民乃是政府主导的非自愿移民行为,报告有消极影响的监护人普遍体验到了更深的被剥夺感和失控感。而就相似性而言,儿童和监护人更一致的体验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和人际网络暂时受损,这也是伴随移民最常见的变化之一[1]。值得注意的是,移民并非是唯一使得受访儿童青少年的家庭人际网络和自身人际网络受损的影响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留守问题。本次受访者中有42.9%的儿童“缺失”至少父母一方,在访谈中也发现,尽管并非所有的留守都是因为移民造成的,但有受访儿童报告父母因移民而丧失原有的工作机会( 如失去耕地) 或因开支增加而外出打工,从而造成家庭气氛变差,亲子关系冷淡。这种移民和由其产生的留守问题可能是本研究样本中具有的一种较特殊的情况。

本研究也以抑郁症状为切入点,发现家庭结构不完整、负性应激( 包括移民和其他生活事件) 以及女性是高抑郁症状 的高风险 因素,和前人研 究结果类似[8,12,13,14,15,16,17,18,19]。其中就移民而言,最突出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家庭的总体经济水平降低,这意味着家庭容易面临更多的应激源,同时又常常缺乏足够的资源; 另一方面,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而导致其遭到同伴的歧视和疏远。在保护因素上,本研究发现,除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之外,学业成就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学业成绩出众在儿童群体中往往意味着能得到来自老师和同辈更多尊重、喜爱和褒奖,在同伴中有更高的地位和声望,因而,这些儿童青少年会有更高的自尊,也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从这一点来看,为儿童创造能让他们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和积极情绪的机会也会降低出现严重抑郁症状的风险。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作为针对三峡工程后靠移民儿童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的质性研究,因其特殊性和样本量有限,加之受访群体的移民年限普遍较长,并不能很好反映移民体验的早期心理适应过程; 但另一方面,作为非自愿的移民群体,本研究对于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摘要:目的 从儿童和监护人的视角考察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儿童的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情况。方法 在重庆市后靠移民最为集中的万州和忠县5所中小学采用方便取样对21对移民儿童及其监护人,分别进行半结构个体访谈,儿童在访谈后填写《儿童抑郁量表》。结果 52.4%的儿童并未知觉移民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明显影响,而47.6%的监护人报告消极影响。对比有严重抑郁和无抑郁症状的儿童和监护人的访谈发现,更消极的移民体验、经济条件欠佳、家庭内应激源多、高学业压力的青少年表现出更严重的抑郁症状,而社会支持和学业成就则是消除抑郁重要的保护因素。结论 后靠移民经历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和其心理适应是其面临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环境艺术系统下一篇:专科生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