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创业教育

2024-10-04

专科生创业教育(通用11篇)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1

从当前的教育体制看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教育形式、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机制上看,创业教育总体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多学校从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需求,针对当前大学学科复杂,科系众多的现状,要求对创业教育引起重视,保证创业教育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进行。本文将以福建本科生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研考察,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一手资料,对福建省本科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福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福建省本科生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时缺乏兼顾整体的理念,在教育中没有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忽视了教育的针对性,为了将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要求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辅导,但是当前福建省诸多高校在教育中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理应接受高素质的教育。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当前福建省很多高校聘请外来教师,很多外来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创业教育中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当前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模式不健全。学生对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在学习中大多是应付学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仅是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没有将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中,导致学校教育模式不健全,给学校的创业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加强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创业教育作为当前各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从当前教学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结合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要求学校领导对其引起重视,将学生作为当前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将对如何将理论和实证应用到创业教育中进行分析研究。

(一)强化理论教学基础

为了加强对福建省本科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学校要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对相关学术的理论研究,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本科专业科系众多,学科复杂,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风格各不相同,要求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学,开展多种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篇。由于学生受到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不同,大学的学生性格各不相同,在学习中避免不了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为了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实践中,老师可结合有针对性的教育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技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学生是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这时协调人家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二)注重实证教学的重要性

实证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证结合起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为了将实证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当前福建省本科专业主要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自主参观,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学校要和相关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参观工作基地,了解各种新型计算机技术,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在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深远意义的重大教育改革,它将影响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具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教学现代化、教材多媒体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实验虚拟化,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而有效手段。创业教育应强化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CAI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开发环境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要注意让整体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模拟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

在当前福建省创业教学中必须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在教学中借助不同形式与内容进行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要善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已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积极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老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自学、研究、讲授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学分制的平台上,逐步建立起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顺畅流转,打破各种条块分割,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实现主修制与辅修制、辅修制与选修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等方面的互通,为学生个性成长创造宽松环境和充裕的外在条件,构建有利于个性教育的教学体制,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第二专业、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就业机会,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为基本点,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奖惩制度。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各个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核心,要求将知识、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专业的创业体系为基础。为了将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到实处,必须让给学生进行创业的实地考察,组建学习团队,模拟企业或公司的运作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困难。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的正确指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建立专业的专家队伍,成立专门的考核评级体系,严格管理考核机构。同时为了提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测,注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对学生上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以职业技能和能力标准依据,对每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过关”,合格后再进行综合考核,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检验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要求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在创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内容。要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用优质教材,编写特色新教材,改变原有的教学体制,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原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增强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摘要:当前福建省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些学校忽视学生进行创业理念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创业教育了解甚少。研究中对福建省本科生创业理念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关键词:理论与实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福建本科生,创业理念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今日表示,分析创业大学生的结构性特点时,发现本科生创业增速高于专科生、研究生,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今日做客 网访谈,介绍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相关情况。

信长星表示,去年人社部等九个部门共同启动了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从创业能力的培养、工商登记注册、资金和场地支持、创业服务等方面明确相关政策措施,

这个计划实施一年来,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人社部依据相关信息做了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当年在工商部门新登记开业的.大学生将近48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2万人,增幅达到33%。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意识;创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创业教育也逐渐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创业不仅能解决创业者自己的生存发展还能创造就业机会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创业教育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从自主探索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看,创业课程设置不灵活、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这是目前创业指导的难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来源大多数是没有创业经验的半专业教师或从行政部门转岗的指导教师,经过短期集中培训后成为学校创业指导教师。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就是创业,有的认为开创一份事业叫创业,有的认为创业就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有的认为开创性的工作就是創业。至于创业的目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有的认为创业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还有人认为创业目的可以解决就业。从国家高校信息咨询和国家就业指导中心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大学毕业生中有强烈创业意向的仅占25.93%,有过创业意向的占53.02%,有创业潜质的占10%。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概念分析

个体的创业意识强度因人而异,同时也因地而异。不同的学者对创业意向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创业是个人或团体必须贡献出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实践操作中的必要风险,由此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获得财富的回报、精神的满足和个人的独立精神,最终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处于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中间位置,个体与环境的变量通过创业意向支配创业行为。创业行为是指个体在开创一个新公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活动。简丹丹认为,创业意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倾向,即在计划开创新公司前,潜在创业者会对现阶段自身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启动资金、自身创业潜能、所拥有的创业外部资源、市场需求等内外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于这种考虑而做出的对自身是否适合创业的综合评估和判断。

三、调查结果分析

据调查结果发现,本专科大学生创业意识整体水平为中等,而且差异不显著。在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的总体创业意识在创业行为态度和创业主观规范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创业行为态度和创业主观规范方面的得分显著程度均低于男生,但不同性别在创业知觉行为控制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方面,在创业行为态度和创业主观规范方面,大二学生最为显著,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降低,大三、大四年级为最低,但年级差异在创业知觉行为控制方面都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专业方面,不同专业中,文科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工科的学生,并在创业行为态度、创业主观规范和创业知觉行为控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非常重大。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行为或创业成功不仅能验证自身的想法,享受过程中的挑战,不断创新,锻炼意志,超越自我,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财富;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会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创意和新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迅速转化,不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四、反思与建议

1.鼓励大学生把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行动。

由于经济形势下行等客观原因和“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观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现在的高校对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在实际情况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与每年实际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差距巨大,且年级越高的学生,自主创业意愿越低。这说明高校创业指导的最大挑战并非学生创业意愿不足,而是创业意愿难以保持并转化为创业行动。因此,高校在开设创业课程,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业心理学、成功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建立。如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创业路径,摸着石头过河,使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

2.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加强关注与培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实习经历等等情况对大学生从创业意向影响比较重大。学校方面应对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提供灵活多样的创业课程设置,从课程设置、教育体制上逐渐转变现阶段目标单一的教育培养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敢于冒险创新,敢于接受挑战。对于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较为突出。因此,高校可以结合这些特点,重点关注自主创业意愿较高的人群,发掘其中具有较高地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等特征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跟踪指导。

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因为大学生已经完全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所以大二、大三阶段是学生创业意识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就要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锁定,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大学四年级需要到一些相关单位参加就业实习或者社会实践等,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打下坚实基础。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充分挖掘了自身的个人潜力,让自己意识到潜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另一方面也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缩小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距离。

4.政府及社会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支持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4

一、当前专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 很多专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 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短期行为, 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项学生活动, 开展与否无关紧要。这种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其发展的进程, 直接导致某些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 很多专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等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 不能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更不能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某些专科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实施过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构建统一的课程体系, 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严重。某些专科院校认为, 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 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无关;某些学校则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二课堂开展就足够了;某些学校虽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但仅仅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由此可见, 专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明显欠缺, 课程设置急需完善。

(三)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目前我国专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这一交叉学科的要求, 而且绝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 能引领学科前沿的创业者兼学者型教师少之又少, 这种局面必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缺乏。

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 某些专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投入不足, 缺乏教学实践场地和设备, 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甚至创新创业课成了单调枯燥的教师演示课, 存在黑板上谈合同、黑板上跑市场、黑板上办企业等现象。此外, 某些专科院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但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使得这些学校的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当前专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专科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首先学校应修订并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对创新创业科研工作予以大力支持。此外, 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还应负责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及项目的落实, 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最后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的保障, 对正处在创业阶段的大学生采取弹性学分制, 允许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学业, 对那些有很强创造力的大学生, 允许他们休学进入社会创业并为其保留学籍, 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 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 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教育的实效。

首先, 专科院校要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公共课的形式纳入现行的课程体系之中, 同时还要以专业教育为载体,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特点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基础课程;中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实践课程;高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实战课程。

(三) 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专科院校应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的实际需求, 组建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首先专科院校应聘请创新创业研究专家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 强化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其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之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再次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 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 体验创业过程, 积攒创业案例, 丰富创业经验, 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有创业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 成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最后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企业家与专职教师配合作为兼职教师, 一方面弥补专科院校实践型教师数量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实现创新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

(四) 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

专科院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首先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在校内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优胜项目可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通过积极参与大赛活动, 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开展诸如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知识竞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 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主题开展活动, 使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五)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优质的创业实践基地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专科院校要积极构建专业化的创业实践基地, 该基地应集合校内孵化与校外示范两种模式, 让大学生既能实习观摩, 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 在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理念的同时亲身实践。

校内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是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所搭建的平台, 针对在校学生, 以创业项目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有针对性地配备创业指导教师, 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避免因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创业失败。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可利用专科院校附近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让大学生走进企业, 亲身实践。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办某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在提高创业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喜悦, 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开创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专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科院校,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

[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2.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5

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为全面推进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培养,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建设目标

第二条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早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和专业实践、参与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等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第三条 通过推进 “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的实施,争取在2007-2010年获得10个左右的市级以上“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资助项目;产生10项高水平的本科生科研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使我校在各类本科生学科竞赛中有突破性进展;通过该项目实施,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带动全校学生研究型学习和自主性研究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使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持续增强,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中坚力量。

三、组织机构

第四条 实行校级管理机制,成立 “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组织机构。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财务处和科研处组成的“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资源利用、项目合

作等重大问题;在教务处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办公室,由教务处负责牵头组织落实“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的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文件、落实经费、组织立项、检查和结题等工作。

四、申报立项

第五条 立项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研究课题实效。

第六条 项目选题要求:思想新颖、目标明确、立论根据充足、研究方案合理、技术可行、实施条件具备的创新性和探索性项目。

第七条 项目范围主要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等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项目;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未参加国家有关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社会调研项目;其他有价值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第八条 申报立项条件:

(一)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的在校一至三年级本科生;

(二)自行联系导师,导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并具备良好的科研经验,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经核算后可计入一定工作量。

第九条 申报立项步骤

(一)学生申请:学生填写《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申请表》,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个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接纳人数不超过5名,并提交到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办公室。

(二)学校评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上报项目进行评审。

(三)申报立项时间和组织:申报立项一般于每年上半年进行,由教务处负责申报的组织工作。

(四)学校根据教育部、北京市文件精神,在批准立项的项目中评审出申报北京市级及市级以上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的项目,未列入北京市级及市级以上项目的,作为校级项目进行建设管理。

第十条 评审标准

评审专家组依照立项原则与范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审查和评价,确定能否立项和资助: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设计思路是否明确;

(二)研究内容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和特色以及预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三)是否已有相同和类似项目并完成;

(四)设备、人员及经费等条件是否保证项目完成需要。

五、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阶段性检查与交流

(一)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分别对各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必要时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项目计划执行情况、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开支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对确因主观原因造成的项目进展不力的,责令限期改进,必要时暂停使用经费直至终止项目。

(二)学校定期组织参加项目的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

第十二条 项目变更

(一)项目负责人变更:项目负责人因故确实不能或不宜继续主持项目的,由所在项目组提出变更申请,经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方可更换。

(二)指导教师变更:指导教师因故短期不能履行指导任务的,应安排临时替代人员完成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因故长期不能履行指导任务的,由所在项目组提出变更申请,经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方可更换。

(三)项目组成员变更:项目组学生确因个人原因不能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的,由项目负责人与指导教师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决定是否补充成员,并将结果报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备案。

(四)项目内容变更:项目内容原则上不予变更,但对个别按原计划实施困难的项目,经指导教师确认,报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在相近课题或领域内适当变更。

(五)项目结题时间变更:批准立项后的项目应按期完成,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提前或延期结题的,应由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报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批准。所有申报的项目必须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完成。

第十三条 经费管理与使用

(一)学校对批准的“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项目经费由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统一规划管理,教务处负责具体使用管理,专款专用,主要用于项目的资料费、调研费、实验费、会议费等开支。学生经费支出单据要经指导教师和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组长签字后,持项目经费本到财务处报销,具体可参考《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二)对于北京市级及市级以上项目除国家、北京市下拨的经费外,将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给予相应比例的配套经费支持。

(三)项目经费可用于学生发表论文或其它成果,成果发表时须注明“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资助”。

(四)项目阶段检查和结题时,项目负责人要提供经费使用明细,以确保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第十四条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采取适宜的指导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自主制定设计方案、计算或实验,自主分析总结,接受以上诸方面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增长研究和实验才干。

六、项目结题验收

第十五条 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要聘请相关专业专家组成项目鉴定组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教师担任,成员不应少于3人,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回避。

第十六条 工作内容与程序

(一)验收材料提交:《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结题表》、项目总结报告、学生的研究论文、项目成果实物及相应的设计说明书、图纸等。学生提交的文字材料应有指导教师签署的审阅意见。对于探索性研究项目,允许失败(由于态度不认真或工作不负责而造成的失败除外),对于失败项目应在总结报告中对失败的原因做出认真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验收材料审阅:专家组应对结题验收材料进行认真审阅,审阅重点是审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综合训练的情况,考察学生完成课题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考察学生完成课题过程中的工作量等。在此基础上,确定集中结题答辩时间,并将结题鉴定工作安排报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

(三)答辩:首先由学生简要汇报本人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参加项目工作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收获。然后由专家提问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研究论文或总结报告以及现场汇报中存在的疑点、错误及应改进的方面、考察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等。

(四)项目鉴定与学生成绩评定:学生答辩结束后,专家组应根据指导教师意见、材料审阅意见、答辩情况做出项目鉴定与成绩评定结论。项目鉴定分优秀、通过、不通过三栏,学生成绩评定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对于鉴定结果为“不通过”的项目,学生成绩最高只能记为“及格”。

第十七条 项目总结与交流

(一)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在所有项目结题验收后应及时做好项目总结和研究成果汇集工作,将鉴定结果为“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的文字结题材料(含电子文档),连同市级及市级以上项目汇编《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研究成果简介》,并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

(二)所有结题材料由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建档保存。

第十八条 无故不参加结题验收或验收不通过的项目,取消项目负责人下一次申报项目的资格;学生鉴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取消下一次申请参加项目研究的资格。

七 奖励措施及办法

第十九条 学生在选修与项目研究相关的课程时具有优先权,在选课结束后如果未选中相关课程,可持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证明直接到教务处选课。

第二十条 项目结题验收合格后,依据成果形式,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和成绩,学分和成绩的使用及认定办法如下:

(一)国家级项目结题验收通过且成绩“良”及以上,计6学分,其他的计3学分,不及格不计学分;市级项目结题验收通过且答辩成绩“良”及以上,计4学分,其他的计2学分,不及格不计学分;校级项目结题验收通过且答辩成绩“良”及以上,计2学分,其他不计学分;此学分为基本学分,可以与下列

(二)—

(六)项规定的奖励学分累加计算,但学分总数不能超过12学分。

(二)申报项目获得各级奖项的计2学分,获得多个奖励的不重复计算。

(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按照三大检索(SCI、EI、ISTP)、核心刊物、国内一般检索刊物分别计6、4、1学分。

(四)获得国家专利局专利授权的创造发明专利证书者计4学分,其他专利证书计2学分。

(五)以上计分方法只针对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按照这一标准的60%计,第三完成人按30%,第四完成人按15%。如第一、第二完成人贡献相当,经学生申请、指导教师审批可各按80%计。

(六)如取得不在上述范围的其他形式的突出成果,经学生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审批,由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比照上述标准计算学分。

(七)所取得的学分由学生个人申请、相关部门审批,可替代全院选修课程,可替代实践环节中的职业训练和课程实习。

第二十一条 学分及成绩的认定程序与规定

(一)学生在项目结题验收答辩通过后,填写《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结项登记表》,并附上相关材料原件及复印件,经由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指导小组批复后,交到院系学术委员会审查,院系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报教务处复审后记载学分及成绩。

(二)经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学分并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处分。第二十二条 经院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认定,学生可以以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要求完成。

八、相关政策

第二十三条 全校各实验中心、实验室均要对参加项目研究的学生免费开放,提供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二十四条 院系和指导教师要帮助参加项目的学生制定有利于专长发挥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可以突破原培养计划的模块框架。

第二十五条

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经查实弄虚作假者,终止项目运行并取消今后申报项目的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学生评选奖学金的办法见《北京物资学院学生奖学金评选条例》。

第二十七条 认真履行项目指导工作的教师,教务处参照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标准计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指导成果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给予一次性奖励。

八、附 则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6

从17岁考入绵阳师专(即现在的绵阳师范学院——编者注)数学系,到42岁时完成第三次博士后研究,成为为数不多的研究领域横跨文理的复合型人才;从担任小学自然课教学到指导数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从大连枫叶国际学校(民办)的校长到担任一所普通公办本科大学的校长,汪明义用28的时间完成了从一名草根学子到大学精英学者的角色蜕变。

1984年,从原绵阳师专毕业的汪明义,被分配到华蓥山矿务局子弟校担任中学教师,4年的基层教学经历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这段基础教育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保护孩子好奇心、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感知到了自己知识面和视野的狭窄,这种不足让他常常力不从心。不知足和不甘于现状的他萌生了继续深造的念头。随即他报考了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幸运的是他成功了。1991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当年就读的大学绵阳师专任教。

两年后,他决定继续深造,报考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一次他又成功了。凭借复旦大学这个国内顶级的大学平台,汪明义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入学不久,这位有着基层教育经验和丰富阅历的年轻人,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领导的赏识。随即,他被推选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学生委员会主任,在读博期间,他发现这所大学十分注重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这种大学氛围让他能够将自己许多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由于有着“职务之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复旦校长杨福家亲自交流,在复旦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建设性的建议……

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后,汪明义立即开始了在浙江大学数学流动站做第一次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还担任了一年大连枫叶国际学校校长。完成研究任务后,他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助理一年。同时,在这期间,他开始了在南开大学数学流动站的第二博士后研究工作。借着学术之路顺风之势,2004年,在任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期间,他又进入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的“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做第三次博士后研究。

在不到lO年的时间里,他一举完成了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3次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且还将学术研究方向由基础数学陡转至高等教育管理学,可谓横跨文理,游刃有余,难怪有媒体称他为“教育奇才”。

2005年底,通过激烈的“8+3”公选(“8+3”公选指的是由四川省政府组织的“8+3”副厅级干部公开选拔——编者注),在次年2月,汪明义被任命为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这次任职,为他进入高等教育管理行列奠定了基础,尽管以前他从未和艺术类大学打过交道,但丰富多元的求学与从业经历,加上不同风格大学文化的熏染,使他在管理和服务这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院校过程中,体现出了十足的淡定与从容。

2009年初,他升任宜宾学院院长。赴任之前,他对这所大学毫无了解。然而,就在上任的第一年,他就大胆地展开了“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地方二本院校的深度改革试验。多年来在近十所大学积累的各种人脉资源和教育管理经验,使他的改革实践得以顺利推进。从2009年到2013年,仅仅4年时间,宜宾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探索之路,被四川主流媒体评价为地方普通二本院校改革发展的“宜宾学院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家来宜宾学院调研后评价说:“宜宾学院的实践证明。地方新建院校同样可以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楷模”“宜宾学院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宝贵经验和精髓所在,值得学习和借鉴”。

从萌生先进的办学理念到付诸实践,再到最终取得初步成效,汪明义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四年来,宜宾学院实施了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对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突破;推进省市共建宜宾学院制度,突破了原本单一的管理体制;给学生提供三次转学的机会并为本科生创造提前一年报考研究生的条件,突破了传统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四年来,正是这一个个“突破”,让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二本院校开始闪现出耀眼的改革探索之光,让人们在关注宜宾这座以“五粮液”闻名于世的城市的向时,看到一所地方二本院校挺起的文化脊梁。

对话注明义:大胆改革,让地方二本高校独具吸引力

《高校招生》:一般而言,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会对学生的报考产生一定影响。要论办学地理优势,宜宾市不及省会城市成都。您如何看待宜宾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

汪明义:宜宾学院远离四川省的中心城市——成都,导致了引进人才有难度,同时,由于远离中心城市,学校的办学成本加大。包括学校对外界的了解和接触,包括引进外界的知名教授来校讲学,只交通贵一项,每年的开支就很大。

针对无法改变的地理位置,如何把这种劣势降到最小,并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优势,这是对大学校长的考验。面对这种劣势,唯有大胆改革,才能逐渐呈现出自己的实力和特色。宜宾学院如今发展的势头令人看好,我想,如果没有改革,可能我们宜宾学院依然不为人所知。

面对人才引进的难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策略。第一个策略是树立了“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比如说学校的每个二级学院都聘请了名誉院长,这些名誉院长几乎全来自与名校,他们经常到学校讲学、传授经验,为学校带来的推动效果十分显著。

第二个策略是“不求所在,但求关注”,比方说学校有几个研究所的所长都是“985”工程大学相关院所的知名教授,他们往往是通过网站、电子邮件、可视电话会议等形式与我校教师进行研究讨论,他们可以不用亲自到宜宾学院来,但指导效果还不错。

第三个策略就是我们采取了特聘教授的方式,比方说一些大学的著名教授在60岁退休后,只要身体健康,来校任教,依然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加上宜宾有着适宜的自然环境,既能养身又可教学,他们也愿意来。

nlc202309040718

面对办学成本大的客观现实,我们采取了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来办学的思路。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比如学校与五粮液集团、泸州老窖集团、茅台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为这些企业培养大量高级专业人才的同时,学校也获益匪浅。

《高校招生》: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贵校是怎么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的?

汪明义:2009年初,我到宜宾学院时,恰逢中央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需要我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做出全面的回答。

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在认清自身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将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应用到治校育人的改革事业之中,凝练了“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二为”办学理念。在国内许多高校蜂拥争“一流”、争“影响”、争“国际化”的时候,宜宾学院没有盲目跟从,没有不顾学校自身的历史根基和环境条件提出目标,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地方大学办学规律,将学生的成功作为办学的中心任务,将地方的发展作为办学的责任。我们深知,只有根植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再通过努力,才能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我们还认识到,宜宾学院是宜宾市唯一的本科院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大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宜宾学院应该全方位地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是双需要,一个是宜宾学院发展需要宜宾市,另一个是宜宾市需要宜宾学院发展。我们把“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为各类行业解决发展难题、为市民提供学习和再学习机会”作为自己服务地方的三大任务,目的是为地方发展全面提供科技、人才和思想文化的支撑。

在具体实践中,宜宾学院还通过树立典型,采取了一系列带动和促进学校各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法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建设为学校首批示范性二级学院。通过实施示范性二级学院建设计划,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和师资队伍、提高产学研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力争使其相关学科的综合水平在全国新建本科学校中达前20名,在川省属高校中相关学科的水平达前10名,成为特色鲜明的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二级学院。

《高校招生》:追溯“宜宾学院”的办学历史和渊源,我们发现她是一所以培育教师为特色的师范高校,但从现在的校名上着。似乎并没有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来。对此,您怎么看?

汪明义:宜宾学院是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和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1984年建立)合并组建的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合校后本科办学已有十余年,发展成为拥有52个本科招生专业的综合性院校。目前学校的师范类专业实际上只有15个,不到三分之一;而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矿业工程、机械电子、法学、物流等专业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虽然是以师范院校起家的大学,但是现在已经完完全全是一所综合性的院校了。所以说现在学校的学科布局与宜宾学院的校名是完全吻合的。

《高校招生》:对宜宾学院而言,它所具备的大学文化是什么?您任职后是如何营造大学文化的?

汪明义:我来宜宾学院后。首先就把央视制作的《世界著名大学》100集的视频放到校园网上,要求师生观看。记得我到宜宾学院任职的第一个办公会,就是把各职能部门领导召集在一起,给他们播放了有关哈佛大学的那一集,目的就是告诉他们,我到宜宾学院是要来干什么的——是要带领大家去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学。虽然我们不能把哈佛大学杰出的教授引进到宜宾学院来,学校也没能像哈佛大学那样培养出顶级的优秀人才,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哈佛的办学理念和机制。与此同时,我又把《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的视频材料放到校园网和校内大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些举措,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拓展师生视野,从而让大家能用优秀的大学文化来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第二个措施就是我们每学期都在校内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教授、博士为学生公开演讲,让他们的才华、学识得以展示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也希望他们能展现出宜宾学院师资队伍的力量和魅力。我们还举办了“科学与人文”系列讲座,邀请校外一些知名学者教授,聘请一些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来校做讲座,一年可达近百场。另外就是举办“奋斗者足迹”系列讲座,邀请周边地区著名人士特别是宜宾学院的知名校友来校做讲座。

《高校招生》:前不久,您率队先后到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进行了考察学习。据悉,贵校还将和这3所知名高校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探索和实践?

汪明义:身处宜宾学院院长这个位置,我必须为宜宾学院的发展前景负责,就必须为宜宾学院的改革发展大计作出回答,给出答案。自2009年以来,我们做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一个是专业核心课改革,二是教师教育“2.5+1.5”模式改革,三是学校“硕勋”系列班的开设。这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是否正确,是否能成功,我们需要“华山论剑”——进行检验,所以我们专程去这些名校交流,介绍宜宾学院的举措。三所名校中,同济大学许多专家都来过我校,对我们的改革非常了解;其他两所学校,对我校的情况了解还是很少。因此,我们主动去“班门弄斧”,通过交流学习来提高自己。说实在的,介绍了我们的做法后,他们感到十分惊讶,没有想到一所新建地方二本院校能有这样的大胆探索。这些名校的硬实力确实比我们强大很多,但是我们的软实力——大学文化和大胆的改革举措是他们所不能完全具有的。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我们把它作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学术取向、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

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大学,宜宾学院的不少做法是其他高校所未做的,因此,通过与著名高校的交流,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理念、自信。四年来,宜宾学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用一些数据来说明。比如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宦宾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在全川高校中,只有四所本科院校入选,分别是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宜宾学院;另外宜宾学院2011-2012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四川省社科院的排名,学校在省内34所公立本科院校中名列12名;在自然科学领域,连续几年来均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获得4项。

nlc202309040718

《高校招生》:从1978年宜宾学院办学伊始,至今有35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相比国内不少历史悠久的高校,历史并不长,在35年里,学校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汪明义:在学科优势方面,师范类专业当然是学校的强势专业。对师范生的培养,我们的特色鲜明。在教师教育方面采取的是“2.5+1.5”的教育模式,前两年半用来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后一年半用来学习怎么当教师,即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习教育学理论,即教育学本身是怎么回事儿。这要求学生要掌握。人们通常认为,科任老师,无非就是把自己要教的科目学好就行,很多人对教师教育素养的形成并未重视,因而教育理论素质低。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他们只是学习了学科知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教育学,实际上他们并未成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宜宾学院现行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克服这个弱点。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现的中小学出现的学生累、老师苦、学校忙、家长忧、政府急的现象。面对基础教育这个“沼泽地”,我在四川省很多地方给中小学校长做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的专题报告,除了突出这个主题外,我还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基础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高等师范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老师、中小学管理者都是师范高校培养出来的,当时高校在培养师资的时候只顾着培养“单科教书匠”,没有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认为高等教育要用自身的改革发展实效来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因此宜宾学院的各项改革举措中,教师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素养的培养,这是我们学校师范教育的鲜明特色。

宜宾学院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培养工科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我们学校的学生都会参加国内各类大型赛事,和一些知名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并且还获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高校招生》:贵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哪些有特色?在相关的科研、教学中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汪明义:多年来,宜宾学院结合地方发展特点,围绕白酒产业,建有“中国酒文化学院”和“宜宾酒产业与酒文化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五粮液集团、泸州老窖集团、茅台集团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这些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业人才。

除了白酒产业,学校还积极主动地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建立了“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宜宾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宜宾化工与轻纺研究中心”“宜宾机械制造研究中心”,这些机构针对宜宾四大支柱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开展系统研究,每个研究中心都将大学研究人员、企业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者融为一体。

《高校招生》:据悉,目前贵校成功举办多个冠名“硕勋”的实验班,比如“硕勋励志班”“硕勋创新班”等。这些“硕勋班”的创办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有何特色?

汪明义:之所以冠名“硕勋”,有一段历史渊源。2005年,中电国际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小琳受聘为宜宾学院名誉院长。她是李鹏(原国务院总理)之女,李硕勋之孙女。李硕勋烈士曾在宜宾成长和战斗过,宜宾也是他的家乡。为了纪念这位先烈,发扬先烈的精神,学校把这两类班级都冠以“硕勋”二字。

“硕勋班”是宜宾学院特有的一块闪亮招牌。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意愿、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自我定位、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等举措一直贯穿在“硕勋励志班”和“硕勋创新班”的育人过程之中。

“硕勋创新班”是把一些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知识和能力相对较欠缺的学生专门组班,让他们从迈进大学第一天起。就接受学校的专门培养。“硕勋创新班”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科来分,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和公共知识。一年后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专业,进入该专业的所属院系学习,但这个班级的建制四年均保持不变。对于这种学习形式,很多学生担心一年后自己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在面临新的环境时却很快就适应了,没有什么不利影响,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这些学生发展得非常好。我们培养创新复合人才,就是要帮助这些学生准确找到自我定位,并发现他们的特长。我认为,考试成绩平平者,也有他们的优势,比如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沟通能力强,而另外有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则强一些。

“硕勋励志班”就是在高考分数较高的新生中选拔组建的班级。目前学校开设了经典国学、财务管理、公务员、电子创新、应用数学等五个硕勋励志班。硕勋励志班也是学校的排头班、尖子班,学校开办硕勋励志班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更多的、更高层次的成功学子。

医学本科生创业态度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在校本科生。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创业认识、创业能力、创业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

1.3 质量控制

采取随机方法确定样本, 统一培训调查员, 建立调查过程的统一标准, 进行预调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之后全面启动调查。

1.4 数据处理

每份调查结果用Excel 2003录入计算机,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1.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发放问卷余份收回问卷份剔出无效问卷37份, 得到有效问卷541份, 有效率93.60%。其中公共卫生学院143人 (26.43%) , 基础医学院106人 (19.59%) , 药学院148人 (27.36%) , 临床医学院144人 (26.62%) ;大一113人 (20.89%) , 大二117人 (21.63%) , 大三122人 (22.55%) , 大四102人 (18.85%) , 大五87人 (16.08%) ;男生238人 (43.99%) , 女生303人 (56.01%) ;来自于城镇的220人 (40.59%) , 来自于农村的321人 (59.41%) 。

2.2 对创业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 57.44%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发展自己的事业, 10.17%将创业单纯理解为创办公司, 11.68%认为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

2.3 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 2.67%认为满足自己的创业能力可以满足创业需求, 8.76%认为基本满足, 27.05%说不清, 61.52%不满足;较强的沟通能力 (22.68%) 、良好的组织能力 (14.76%) 、专业知识 (14.18%) 、强烈的挑战精神 (8.62%) 、商机判断能力 (8.58%) 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 (8.50%) 、经营管理能力 (6.51%) 、创新能力 (5.51%) 、市场开拓能力 (4.93%) 、应变能力 (3.65%) 、管理领导艺术 (2.07%) 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干部工作 (11.69%) 、实习 (9.94%) 、社会实践 (41.33%) 、兼职 (23.59%) 、模拟创业活动 (13.45%) 等方面的锻炼被认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 创业意识

50%的调查对象考虑过将来创业, 45.06%的根本不打算创业, 4.94%的已经开始创业;提及创业动机, 28.25%的调查对象是实现理想、自我价值, 27.20%的是提升能力和素质, 27.90%的是赚钱, 14.77%的是因为就业困难, 1.88%的是想当老板。

2.5 创业前景的自我评价及失败后的应对

12.11%调查对象对创业前景充满自信, 33.40%对创业前景感到迷茫, 41.41%感觉创业有压力, 13.09%认为创业对自己来说是在赌博;3.71%的调查对象会在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选择放弃, 18.36%选择筹集资金, 努力进行二次创业, 77.93%选择等待时机, 积累经验, 继续创业。

3 讨论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 被调查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创业意向和欲望, 但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人认为创业是个人发展及自我提升的过程, 一个人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前进并达到计划中的高峰的过程就是“创业”, 不一定必须创办公司。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层次。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目的与动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反映出时代的鲜明个性特点, 更多的同学把自我实现———“实现理想、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目的和动力 (28.25%) ,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更高目标追求, 富有理想色彩。大学生通过创业获得自我实现, 符合人性的发展。同时, 也有不少同学追求“赚钱” (27.90%) ,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务实的态度同时对金钱的崇拜。因此, 需要学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 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创业导向。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 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 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 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 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2], 即是为了能从事创收获得利润并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 应具备的社会实践能力[3]。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7%的认为满足自己的创业能力可以满足创业需求, 大部分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能满足创业需求或不清楚。因此要着力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尽管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 但在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感觉一般缺乏自信感到有压力和迷惘, 迫切希望学校能提供创业能力训练的课程。所以, 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创业组织活动,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同时,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培养创业能力的活动, 培养创业能力, 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经验等劣势, 进行系统的创业前学习与训练,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能力等有关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 考虑过创业占50%, 根本不打算创业为45.06%, 可见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问题十分慎重, 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比较理性, 大部分学生处于观望态度。根据访谈, 很多大学生认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12.30%) 、缺乏市场意识 (15.08%) 、缺乏商业管理经验 (25.68%) 、缺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 (9.25%) 、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27.52%) 是大学生创业的五大瓶颈。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创业意识较强, 积极渴望创业, 但不轻易走上创业之路, 是因为他们对创业的客观环境及自身的主观评价不高有关。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创业资金缺乏 (27.52%) , 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创业能力不足 (25.68%) 。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一方面富有创业激情, 若有创业机会时, 选择创业;另一方面, 由于能力不足, 缺乏信心, 意志力不强, 加之创业风险大, 资金缺乏, 怕承受很大压力。可能由于年轻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他们有创业梦想, 想展示自我价值 (28.25%) 。然而, 他们又是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 实践经验少, 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怕风险, 怕承受很大压力[3]。因此社会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 积极关心、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 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社会各界要推动大学生创业, 政府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从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上改变对年轻人的轻视, 重视青年科技创业的巨大价值。政府可以设立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 支持大学生创业, 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 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财富投资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课题[4]。同时, 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 对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就业观念,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5];重视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坚持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与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 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减少对创业的迷茫,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下转第页 (上接第153页) 确立以创业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观念[6], 培养和造就创业型人才。在改革深入的今天, 认识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在政策上向他们倾斜, 用创业带动就业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摘要:通过对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的状况;对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578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创业态度, 但是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 开始或者成功创业的比例很小。社会、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同时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毛建国.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1, 28 (4) :16-19.

[2]Man T W Y, Theresa Lau, Chan KF.The competitiveness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 :123-142.

[3]肖红伟, 李林荣, 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07, (1) :40-48.

[4]郭必裕, 沈世德.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18 (3) :71-75.

[5]刘迎曦, 张文隽.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 (9) :19-21.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8

互联网思维是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比较多元性的概念,涉及很多方面,首先是用户驱动产品。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用户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碎片化,以及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企业的方式开始慢慢失效。所以这个时候,互联网思维就是淘宝曾经推崇的C2B———用户定制,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去做产品。其次是快速迭代。互联网产品更新很快,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迅速上线,小批测试,根据反馈然后进行调整,如果好,就继续推,如果不好就改了再推。这样的思想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不管怎么样,先推出来一批再说,不断地通过用户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产品。最后是免费和增值服务。免费是互联网主基调,所以现在很多厂家做硬件也开始用了这个思想,目前就是成本价出。所以,主业不赚钱,靠增值服务收费,先靠免费做大量用户,再去寻找盈利模式的方法,也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另外一点就是大数据思维。企业不论大小都可以利用大数据思维,我们都在大数据中,且有不同的标签,现在标签用户属性时不能仅限于男女、地域、年龄、收入等基础信息,更多维度让数据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大数据的思维会让我们的产品更加有的放矢,营销触及更加精准。众所周知的是 “粉丝”这个词恐怕是现今互联网上提及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也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从有互联网开始,就没有离开用户,用户的注册数、活跃率等都伴随着各个互联网产品,到了SNS、微博、微信产品出现时,粉丝成为衡量一个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粉丝的参与、体验,也成为产品最好的创新源泉,粉丝也是品牌的一部分,或者说唯有粉丝才有品牌,否则就只是Logo而已。

2 大学生创业方式现状

大学生创业可以分为传统方式和新兴的网上创业两个层面。传统的创业方式主要包括在高校附近集资开店、创办家教中介、制作手工产品等,而新兴的网络创业主要集中在网店。在大学生主要创业方式的调查问题中,选择传统平台创业的人占48. 2% ,选择网络平台创业的人占51. 8% 。在传统平台中,51. 5% 的同学倾向于技术智能型企业,而连锁加盟创业和开店经商各占25% 。在倾向方面,为大多数同学所青睐技术智能型企业,也正是当前我们认为创业方向的首要之选,而且技术智能型企业也正是最能够和互联网思维碰撞产生出灵感和火花的。但综合来说,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在环节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资金上来说,大学生目前的创业融资渠道狭窄,没有足够的资金成为最大的创业难题,没有资金运转,创业寸步难行。其次,从政策上来说,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例如减少税收、无息或低息贷款、减免注册登记费用等,但仍然优惠的力度较小,名额有限等问题。最后,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素质欠缺。良好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学校的创业教育也应该以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另外,创业教育师资、创业实践基地及其他创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既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又没有从事过规范的创业实践训练。

3 互联网思维对大学本科生创业方式的影响

3. 1 影响了大学本科生创业时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对于大学生创业方式的影响在于对于大学生创业时商业模式的影响。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下两点:

一方面是顾客。传统商业模式更多的侧重于生产、制造。对于商业模式中的顾客要素缺乏深度的开发。而互联网思维强调顾客体验。大学生在创业时大都资本有限,对于不同要素的关注度自然需要有的放矢,以追求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明晰目标顾客群体及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可以迅速地确定公司的服务方向和特色。另一方面是利润。利润背后所隐含的是大学生创业时为自己的公司所确定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下的生产销售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盈利模式是多样化的,无论是腾讯公司那样的免费模式,还是快的打车的整合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制造,而将向服务拓展。

3. 2 解决了大学生在改变创业方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

结合大学生创业方式的现状来看,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具有很迫切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资金方面,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创业更强调轻资产,将服务和产品放在网络上可以很好地控制创业初期的投入成本,缓解创业的资金压力。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大大缩减, “一切行业皆是媒体,一切内容皆是广告”。优秀的产品可以让企业直接连接用户,获知用户的确切需求,摆脱对广告、渠道以及库存的依赖,继而可以做到消除中间成本,以成本价销售商品,使商业模式更具黏性与竞争力。比如小米与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通过自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并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 “零广告费、零库存、零渠道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刚刚毕业没有资本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福利。

其次,在政策上,现在贵阳市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勇敢尝试进行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创业。其中规定,对拥有1 名领军人才和3 名以上核心成员的大数据产业创新创业团队或初创企业,给予最高500 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为支持大数据人才在贵阳的创业,根据2015 年1 月下发的 《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今年起,贵阳将在高校培养储备大数据人才、大数据企业培养引进人才、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和提升大数据人才待遇四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最后,在个人能力方面,互联网思维本身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可以很好地丰富大学生创业的手段和方式,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开拓大学生的眼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

4 结论

首先,应当以学校、学院为主导,增开时代感更强的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其次,个别有兴趣创业的学生应当加以引导,让互联网思维的讨论可以更多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出现。最后,通过学生组织、社交组织的讨论拉动不感兴趣向感兴趣迈进,也拓宽大学生群体互联网思维的学习渠道。我们相信,通过适当宣传互联网思维,并合理利用好互联网思维的特点能够给大学生创业方式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戴依依,顾小燕,李璐卉,等.融资约束下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研究报告[J].中国市场,2014(12).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9

关键词: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历史责任, 特别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我国不同的民族地区, 民族习惯、生活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因此, 把握好各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创新学习载体, 研究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方法, 探索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冲击。

由于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 西方各种思潮、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高校管理类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多样性发展, 以及大量的、经常性的信息冲击的影响, 管理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必然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这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的大学生思想现状, 要求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时,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剔去糟粕, 吸取可用, 融入本民族文化特色, 以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 在繁多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 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思想和观念不一致的新情况、新问题, 使一些管理类本科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同时,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有些大学生认为经济决定一切, 利益驱动使一部分学生精神境界下滑, 变得比较功利和世俗, 在价值取向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热衷于自我设计等消极因素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思想道德素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帮助管理类本科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创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 竞争压力大, 对民族高校管理类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民族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 但由于各自在竞争中所处的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制约, 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大学生在入学初经短暂的放松之后, 在以后的学习中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紧张的考证、考研、出国大战之中, 不重视管理类专业课的学习, 甚至有少数同学学习纪律涣散, 迟到、早退、逃课、旷课,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 创业教育面临着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积极参与竞争的问题。

4. 创业教育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教学内容较枯燥、缺乏针对性, 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 教学理念“滞后”等,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中, 任课教师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但仍存在教学内容较空泛、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式单一, 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另外, 当前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材体系设置上未很好结合民族地区及民族高校具体情况, 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 现成答案、结论太多, 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 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不能自觉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阻碍了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这是当前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中面对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

1.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及专业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学中要坚持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施教, 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专业理论知识, 实现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力求“疏”与“导”的结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的根本问题。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疏”与“导”的结合。“疏”就是疏导, 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导”就是引导, 就是在疏导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表示肯定和支持, 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对错误的意见和思想观点, 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以理服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只有“疏”与“导”相结合,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第二, 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民族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上进, 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他们的优势及青春活力的展现。但因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知识面较窄, 辩证思维能力不成熟,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往往缺乏全面性、深刻性和精确性, 这就使他们的认知和思想常出现矛盾和困惑。因此, 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及时把握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尤其是认识模糊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力求找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及时解开学生的思想“症结”。例如, 针对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渗透, 要运用所学专业理论, 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说明, 使学生增强识别能力。

第三, 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突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体, 结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色及专业特征, 构建具有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 加入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创业的机遇和政策等课程。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应在于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的元素, 以民族高校掌握的民族资源, 突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特色和优势, 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理念、精神、能力各方面的品质。

第四,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理服人。民族大学生单纯、坦诚, 崇尚真理, 教师在授课时, 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专业角度重点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会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吸引力, 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创业教育教学的活力在于创新。因而, 要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第一, 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案例等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重说教, 轻“学生体验”, 重灌输、轻主体情感认同。采用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方法, 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运用案例教学法, 就是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 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此外, 还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法等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 用问题引导教学, 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为学生创造环境,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及社会现象, 或已学理论知识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和研究, 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获得对问题较为深刻的理解、解决方法或实际经验。通过这种问题式的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若能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明辨事理, 受到启发和教育, 就可起到理论灌输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教师对讨论课要认真设计和组织, 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先行预测, 并将其与实际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才能不断增强讨论课的效果。

第三,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实施开放式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在创业教育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 通过参观企业、乡村、社区、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等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断地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情, 更好地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更深刻地体会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管理人才。

总之,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增强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俞位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2]仇玉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 2010 (19) .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10

关键词: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 “创新创业”成为有效破解就业难题、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1]。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道, 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 单纯靠政府、学校或他人解决就业现象必将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成为瓶颈。那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使他们成为解决自身就业的主体, 可能是破解其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1.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为理论教育而缺少实践。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在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中出现, 此类课程安排在本科教育不同学期, 内容限于理论知识, 无实际的实践内容, 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 未能在今后创新实践或毕业就业中灵活运用。虽然高校有众多的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 但参与此类竞赛项目的学生人数有限, 收效不大。

缺乏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师资力量。高校教师来源于学生, 更多的是来自于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学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理论知识丰富, 但创新创业经验相对缺乏, 很难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思想、实践过程的经验。缺少创新和创业实践, 成为此类教师教导学生的瓶颈, 很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与细节成为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

创新创业课程的结构不完整。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单独形成系统化, 学生可以选择的创新创业课程不多。如果需要了解有关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关知识, 学生就只能在图书馆或者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且得到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 呈现破碎化, 很难灵活掌握和运用。

1.2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创业意愿。

定式思维和固守稳态的行为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少大学生在学校里习惯于老师灌输式的传输知识, 验证式的实验, 不加思考地完成作业, 产生了思维定势, 不求突破常规。在毕业时, 更多的学生人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 得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稳定时间的工作, 根本不会走上一条创新创业之路。

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品质。培养创业能力学生, 需要培养其创新精神, 使其勇于探索, 突破既定的模式, 不断地钻研[2]。然而, 现今的大学培养模式下, 更多的学生眼高手低, 不能客观评价自身的现状和能力, 创业之初充满报复, 想迅速成功, 遇到一点挫折, 立即退缩, 更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难以保持创新创业状态。

1.3 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虽然国家和高校大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但实际上实行起来较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缺少经验、技术、资金等, 且面临巨大创业失败风险, 其创业压力之大, 令很多学生的创业计划并未付诸实施。高校能提供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 但一旦步入社会, 其后的政策、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 是学校不能给予学生的,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处理这些难题, 社会上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之道还未形成系统规范, 也未给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氛围。

2. 高校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势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 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出新理论、新发明、新方案、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具体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人格四个方面[3]。创业能力指:神智正常的人在各种创新活动中, 凭借个性品质支持,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 产生出有价值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3]。因此,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可以表现出更强的创业能力, 其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的一种具体表现就是创业能力, 创新带动创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1 科研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教师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 需要更多人手从事科学研究, 而合理地指导本科生, 可以使大学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实际上, 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通过总结大量的文献, 精心设计而来, 往往体现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态, 可行性会比较高。学生通过参与其中,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和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在遇到一些难题时首先会从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出发寻求解决之道, 但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 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 最终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科研项目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的科研平台不同于本科生实验室的实验项目, 其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实验条件是变化的, 不同的实验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需要学生用已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并探索其中规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等思维, 在不断的实验—否定—肯定的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求知、求真, 勇于钻研和进取。

2.3 科研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实践与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教师的科研项目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参与科研汇报和交流, 并在课题组统一安排下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与组内和组外科研团队的交流能力。在项目的调研、论证、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 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上不同人群, 这会扩大学生的人际圈, 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虽然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今后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不同, 但解决之道类似, 参与科研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等能力。

3. 高校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3.1 完善本科生融入教师科研项目的制度。

诚然, 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成长较快, 但是存在学生自愿融入和强制性融入。教师吸纳本科生时, 也是个人行为, 没有任何的约束性[4]。此外,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时间选择也因不同专业、项目的类型而不同。实际上,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可以与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等制度结合, 从大一就安排进入相应专业的科研团队, 直至大四阶段的本科毕业论文, 都可以在教师科研项目中同时完成。学校鼓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时, 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本科生参与的, 则适当提高工作量或奖励水平。

3.2 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广泛申报本科生各类创新创业项目。

目前, 高校有许多创新创业的课题, 包括国家或省级本科生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和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 等等。在申报此类项目时, 如果单靠学生自己申报, 则很难入围, 且这类项目申报也需要前期积累。此时, 可让本科生依托相应的教师科研项目团队, 以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为基础, 进行申报, 既有了研究基础, 又有了研究的软硬件支持。在教师科研团队支持下, 学生会高效完成申报书的研究内容并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

3.3 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纳入学生实训平台建设范畴。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的组会、各种学术性会议, 能让他们迅速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生参与教师和企业联合项目时, 可较早接触企业需求, 了解企业的研发模式和运营模式, 为自身的创业做好铺垫。可见, 科研项目的培养模式是精工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训平台的有益补充, 更是联系学生和企业的重要纽带。高校可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实践素质拓展学分, 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参考文献

[1]韩乐民.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2]何婷婷, 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2:27-29.

[3]睢利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4:17-19.

专科生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国贸专业

0 引言

本文站在地方高校角度, 以国贸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在探讨影响国贸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实际, 尝试提炼确定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所需要的相关指标因素, 以便为进一步构建评价体系做准备。力求为准确、有效评价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1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意在提高人的素质, 启发创业, 服务于地方经济, 目前, 创业教育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受教育者长远发展培养其所应具备的创业综合素质。[1]

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创业, 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长远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

随着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逐渐引入和开展, 已经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建构问题。

2 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 评价方式不科学。现行的评价方式缺乏学生对自身的评价, 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其次, 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现行评价体系, 基本上还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 评价结果占优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 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良好体现以及发展。[2]

3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作用及原则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利于大学生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三是可以评价大学生创业素质。

3.2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放在首位。所以, 坚持主体性原则必须尊重大学生, 了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2) 导向性原则:能充分利用指标体系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3) 科学性原则: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素质的实践活动, 应受到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体现学生教育的客观规律, 又要符合人才需求的规律。

(4) 目标一致性和可操作性:目标一致性系指设计的评价指标应与评价目标一致, 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各层级的具体内容之间必须相融。一致性原则还包括计算方法、时空界限、计量单位等的一致。同时, 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3]

4 地方高校国贸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要素的确定

4.1 确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要素创新创

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具备的要素, 按照培养目标的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的量化系统。“总目标层, 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分解的三个级次。

初步构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总目标层, 即“创新创业能力”;一级指标层 (二级指标层) , 包括“道德完善能力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认清和遵循规律的能力、辨别善恶的能力、自控能力、意志力) 、创新想象力 (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 、创新技能 (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题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 、创新学习能力 (问题发现能力、检索信息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标新立异能力) 、创新知识基础 (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 、社会融合能力 (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识别商机能力) 。[2]

4.2 节选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4.2.1 道德完善能力, 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总舵手, 掌握创新的方向。

“道德”就是反映人与身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法则。其中, “道”是规律, “德”是按规律行事。按规律行事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因此, 道德完善能力就是能够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 按规律办事,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能力。因此, 体系中可以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认清和遵循规律的能力、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自控能力、意志力来反映道德完善能力。

4.2.2 创新想象能力, 是创新创业活动的灵魂,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创新想象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 是由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补充、渗透而形成的。因而, 体系中创新想象能力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指标来反映。

4.2.3 创新技术能力, 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

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该指标可以用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指标来反映。

4.2.4 创新学习能力, 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前提

条件,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 它还影响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健康发展。体系中创新学习能力指标可以用问题发现能力、检索信息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指标来反映。

4.2.5 创新知识基础, 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保障条件。

体系中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指标来反映。[2]

4.2.6 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识别机会能力等。

会融合力, 是创新创业能力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

以上是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因素的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确立奠定基础, 它可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帮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目标任务。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模型, 需要对各指标施以适当权重, 需要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恰当的数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净.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 2011, 4, 8.

[2]陈赟, 蔡离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11) .

上一篇:环境移民下一篇:安装与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