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扶贫

2024-09-27

移民扶贫(共12篇)

移民扶贫 篇1

“十一五”以来,莲花县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33656人下降到2010年的24000人,下降了28.7%,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1543元增加到2010年的2145元,增长率达39%;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移民扶贫工作先进县荣誉,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一、整村推进夯实脱贫致富之基

2006至2010年,莲花县以30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为“酵母”,整合各类资金4000余万元,集中用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深山移民得到妥善安置

截止2010年8月,共完成深山移民搬迁9800余人,先后从深山区整体搬迁自然村落86个,建立集中安置点42个。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全县使用财政扶贫培训资金198万元培训贫困农民6000余人次(其中培训大学生村官36名,中高级技师108名),转移劳动力5800人次。

四、互助资金试点为贫困村群众带来了新希望

2009年起,莲花县向省扶贫办争取在5个贫困村实施互助资金试点,每个村注入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

五、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

以“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开发格局”为扶贫开发思路,围绕果、油、畜、苗木构建扶贫支柱产业。

六、定点帮扶情系老区人民

“十一五”期间,莲花县安排扶贫工作组36个,共投入帮扶资金千万余元,结对帮扶贫困户1800多户。

七、社会扶贫真情不断胜春水

县委、县政府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事业,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各级的援助。

移民扶贫 篇2

市、县扶贫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对荣花村35户贫困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新建移民小区一处。移民户通过实施移民扶贫,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改善,移民新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基本情况

荣花村位于佛寺镇政府西北15公里处,全村辖3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共有183户、693口人;现有土地面积20100亩,耕地面积2030亩,人均耕地仅为2.7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35元。该村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山高沟深,道路不畅通,尤其到了雨季更加难行,土地瘠薄,农业条件差,极不适宜机械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经济极度匮乏。农户面临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适龄儿童失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针对荣花村的实际困难,阜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对该村居住在偏远山沟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和通路难、通电难、饮水难的贫困农户实施整体搬迁。2009年初,县扶贫局多次深入到荣花村移民户家中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帮助荣花村制定移民搬迁扶贫实施方案。

二、移民小区建设情况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原因等诸多因素制约,荣花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来源单一。2009年按着村民自愿的原则对35户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的农户实施移民搬迁。移民小区地址选在荣花存东侧3公里处蜘蛛山至七家子乡级公路西侧,房址土地在镇村干部的协调下由搬迁户自己调配。

(一)项目实施情况

移民小区建设本着美观、大方实用的原则,统一部署,统一模式,统一施工,历时一年,共建房105间,11550平方米,院落规格25米×28米,整体按猪舍、沼气相配套的“三位一体“模式。经一年紧张施工,35户村民喜迁新居,住上了崭新的房子,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全村一改以往“脏、乱、差”形象,使村容村貌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一座具有新农村气息的现代化移民小区。

(二)项目投资情况

移民工程投资280万元(35户×8万元),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得到了省、市、县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省扶贫资金为每户补助1万元;县民政部门每户补助1万元;县水利部门免费为每户打水井一眼,并帮助安装自来水,折合投入17.5万元;县供电部门安装电路设施折合15万元;县国土局免征宅基地征用税费,通过以上政策和资金的落实户均受益3.2万元,确保了工程如期完工。

三、具体措施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为了落实好国家扶贫政策,阜蒙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佛寺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由佛寺镇党委书记武刚担任组长,副镇长胡平、村主任刘志田任副组长,由民政助理白振江、村民代表迟凤祥、苏景全、孙玉德等为组员,具体负责整体工作,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过程中严把政策关,做到不降低标准,不搞人情关系,从确定搬迁户,选择宅基地住址,项目招标都是在村委会认真研究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体村民公示、征求意见,征得全体村民的参与和支持。

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做具体指导,严格按上级政策和要求实施,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进料,统一施工。镇政府和村委会,施工单位签定了合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层层把关。整个项目建设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达到了政策标准要求。镇政府派一名副镇长坚持长期进村蹲点,协调各方面作指导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对每一根钢筋,每一块砖,甚至使用每一颗铁钉都严格把关,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多方努力下,确保了移民搬迁项目能保质保量如期交付使用,得到了移民搬迁户的好评。

(二)加强监督和管理。参与管理和施工的各相关单位始终保持高度责任心,对工程质量以及物资使用、资金支配、投入情况等细心管理,认真监督,保证了资金和物资的合理使用,杜绝了浪费和挪用现象,使这项“民心工程”又成为了“阳光工程”,博得了全村老百姓的赞誉。

(三)后续产业扶持。移民户搬迁后按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实施贫困户入户扶贫政策,发展优质花生种植项目。该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2135元增长到2012年的6200元。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移民扶贫,35户农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解决了“五难”问题,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他们住进了宽敞舒适、窗明几净的住宅,移民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温暖。搬进新居后的村民于海军说:“他家4口人,搬迁之前以种地为主,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搬迁后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开了一个收购玉米芯的收购站,每年多收入4万元”;搬迁户刘占洲在路边新开了家乡村饭店,他家4口人天天忙着接待客人,忙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对我们说:还是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永远离不开穷山沟。今后一定好好干,多挣点钱再开个大点的饭店,改变村民在露天搭建帐篷办宴席的老方式。到时对家庭困难的村民还给予优惠,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策的恩情;移民新村45岁的张海富搬迁后搞起了家庭养殖生猪,每年出栏40多头,比以前能多收入2万多元。

五、问题及建议

(一)规模化移民小区土地土地调整困难较多,建议将30户以下的小范围移民纳入扶持范围。

(二)移民小区的水电配套设施,需资金量较大,本级财政无力承担,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明确水利、供电部门职责,对移民小区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无偿为移民小区给予水电配套。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下辖20个乡镇、街道,总人口95.7万,耕地面积96万亩,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补贴等政策的实施,XX市农业机械快速发展,截止2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机具近20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12.7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7亿元。目前,XX市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8家,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从业人员2万余人,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中,XX市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中心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队伍素质,改进工作作风,争服务“三农”之先,创服务“三农”之优,全心全意为农村基层和农民机手服务,创造了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业机械化率达80%,农机手年创经济收入4亿元,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XX市农机监理装备明显完善,服务农机能力日益增强,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安全形势根本好转,农机监理社会形象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机监理站先后荣获“全国农机监理系统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农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XX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XX市农机局被XX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

一、建领导机构,明工作责任

为了做好农机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工作,XX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委农办、农机、公安、交通、安监、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街道主管副职为成员的创建全国农机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争创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把“创先争优”提高“三率”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并专题召开创建工作会议,下发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创建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创建目标任务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提高争创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创建工作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转服务观念,比岗位奉献

以开展思想教育为抓手,以健全服务机制手段,以创新服务措施为突破,不断改进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能力和本领,推进创新争优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农机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举办6次以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主题的培训班,开展“立足岗位转观念,服务三农讲奉献”活动,营造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干部职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意识,增强了服务农机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工作制度,制定了《农机监理优质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投诉举报制》等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干部职工严格按制度办事,并结合岗位实际做出服务承诺。开展“四个一”服务,把文明服务用语、服务忌语在服务大厅张贴,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对待农机手都能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句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相送。创新考核机制,对干部职工的服务质量实行百分考评制,每月全体职工相互评分,评分情况进行公示,奖优罚劣;设立意见箱和站长投诉电话,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作为农机监理服务工作的监督员,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强了,工作热情高了,为民干劲足了,岗位奉献大了。

三、练过硬本领,育精兵强将

为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知识教育培训。坚持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制定了职工学习例会制度,把政治业务学习作为提高干部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抓手。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知识竞赛和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形成了单位争创文明示范窗口,人人争做服务示范标兵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农机监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理的服务水平。通过教育、培训及竞赛等活动,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了农机安全政策法规,能够做到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廉洁自律,作风正派,工作热情、任劳任怨,把广大干部职工培育成了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的精兵强将。

四、转工作作风,提服务水平

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提高为农机户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实行源泉管理,下移管理关口,变管理为服务,把服务送给基层,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能在群众家里办的业务,不让群众进城;能让群众一次办成手续的,不让群众跑第二趟。实行政务公开,在服务大厅公开执法依据、收费标准和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印制了大量的便民服务联系卡,只要群众一个电话,我们立刻上门为群众办事。近年来,累计进村入户为群众办理农业机械入户1500余台,其它事项2000余件。XX市源泉管理的做法曾被《河南日报》和《中国农机化报》以《电话铃一响,服务到身旁》为题进行了报道。

五、重装备建设,强服务基础

加大农机装备投资建设力度,筑牢农机监理服务基础。市财政拨出100多万元,购置了办公设备,扩建了农机监理办事大厅,使营业大厅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利用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资金,扩建了农机监理办公楼,使农机监理办公楼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新购置农机监理用车3台,移动检测线、桩考仪各一套,配备了无纸化考场和考试设备,使农机监理的装备、农机监管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为农机监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升了农机监理的服务质量,促进了农机监理工作。

六、严办事规程,保安全生产

移民扶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篇3

一、基本情况

莲花县地处湘赣边界,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3.7%,全县共辖13个乡镇,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0万。5年来,共移民搬迁了38个自然村,已完成了36个整体搬迁自然村,搬迁山区群众2340户9300人,整体搬迁率达95%。迄今为止,全县累计争取上级移民扶贫资金3255万元,建立集中安置区34个,基本实现了“搬迁一座山头,建设一处新村”的目标,彻底摆脱了以前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迁到了人口聚居地,安置区内房屋美观整齐,村容村貌改观,公路交通方便,人畜饮水便利,电力通讯设施齐全,改变了缺医少药、信息闭塞、上学困难、致富无路的落后状况,逐渐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建造了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

二、集中安置,示范效应

在移民工作中,莲花县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和阳光操作的原则,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多种形式安置,县、乡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深山区实地调查、专访,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到户、宣传资料到户、政策规定宣传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实现移民“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严格把握移民对象关,公示“移民扶贫公示牌”,加强了透明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县政府借移民安置之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坚持扶贫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建设对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把移民扶贫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既考虑有利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着眼于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用扶贫移民聚集人口,实现小城镇的规模扩张,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进而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如在城郊打造了两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并具有示范效应的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即御景湾和明珠新村,前期精心规划、统筹安排,移民新村既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广播电视,还进行了美化、亮化,360余幢坚固、美观的新居整齐排列,中间还建成了一所学校,县城两个集中安置点移民人数近2000人,把移民新村建成了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亮丽新村。很多移民高兴地说:“以前住在深山,许多孩子没法上学耽误了前程,以后小孩读书方便了,下一代更有希望了。”

三、搭建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服务

移民搬迁后,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改变了,带着怎样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问题,莲花县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特别是在如何使移民“富得起”上下功夫,多渠道、最大限度地为移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1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安排就业

贫困人口的贫困是经济的贫困,主要还是素质的贫困。经济的贫困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人手,着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而素质的贫困必须以人为本,开展素质教育,提高生存能力,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当务之急。针对移民文化水平低,无技术,难就业的“瓶颈”,县政府确定了扶贫要先扶志、扶智,要输血和造血并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钱给物不如教会一项技术”的工作思路,加快培养技能型劳动力人才,一是搞好技能培训,推荐贫困家庭子女到职业学校学习,分别有两年、半年、三个月等长、中、短期班,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县扶贫办每年从各重点村中选送一批贫困家庭子女,优先向移民户倾斜。推荐一批到赣江学院、省女子职业学校等免费学习两年,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岗位实习,发实习工资,学习期满,颁发大专文凭,安排就业。再者是推荐大部分人到市、县职业学校接受半年或三个月的中、短期免费培训,即“雨露计划”,并形成县级主导,乡村配合,基地负责培训,企业安排就业的定单培训工作机制。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有序推进,注重实效。学员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期满,劳动局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部推荐工作。二是推荐就业,去年,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达1600余人,通过学习电脑、电子、餐饮服务、制鞋、电动缝纫、园艺种植等知识,学习期满,主要推荐到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有90%以上学员找到了对口工作,通过子女就业,实现全家脱贫。三是搞好维权服务,稳定就业率。实施“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就业后,县扶贫办对培训基地稳定就业情况做了调查,2008年稳定就业不到60%,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维权不到位是主要因素。因此,加强维权服务是培洲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保证,首先,在培训期间,不但要学习技能,还要学习法律、法规、礼仪等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员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做到学法就业。其次,各培训基地要跟踪服务,到就业地服务。劳动部门牵头,免费为贫困农民办理上岗证,司法部门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使不少农民工消除了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稳定就业率大大提高。有部分“务工之星”在外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积累了资金,回乡创业,带领本土移民户一起致富奔小康。

2免费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自主创业能力

每年免费开办两期农业实用种养技术培训班,请县农业局、林业局的专家授课,按照安置地的产业链安排生产生活。一部分人在效益农业上大做文章,发展果木、蔬菜、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一部分人离土不离乡,从事二、三产业的开发,如一些人通过开小商店、饭店等当上了小老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移民安置点与圩镇建设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优势,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他们创业创造条件。扶贫资金小额信贷向移民创业倾斜,在办理有关证照和收取规费中,实行流水作业,一条龙服务,并酌情减免有关规费,为移民创业敞开绿色通道。相信,明日的“创业之星”一定也会在移民户中产生。

3引进企业,搭建就业平台

为了实现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达到“逐步富得起”的要求,县政府、乡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如六市乡政府在太沙村引进了一家手套厂,安排移民户劳动力60多人,为移民生活提供了经济支撑;湖上乡在集中点附近引进外资,兴办“利高制衣厂”,使近70名移民不出远门就找到了工作。县城两个集中安置点移民人数近2000人,县政府引进6家企业,落户在移民小区周边,安排移民劳动力500余人,年收入近万元。

实践证明,移民扶贫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高移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将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等多个项目相统一的综合性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也是最受贫困群众拥护的重要民生工程。

移民扶贫 篇4

“十一五”期间,安远县投入各项扶贫资金9189.29万元,通过扶持,全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扶持发展了脐橙、西甜瓜、食用菌、生猪等一大批具有当地优势的扶贫主导产业,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77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874个。全县88个扶贫重点村的交通、教育、水利等设施得到改善。二是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五年来,搬迁移民1.4万人,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85个。三是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4687人,带动了1600多户贫困户脱贫。四是扶贫产业进一步壮大,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五年来,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果、瓜、猪、食用菌”等四大扶贫产业,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5个乡(镇)40个水库移民安置区内的4168人得到了重点扶持。五是社会扶贫氛围更加浓厚,帮扶成效明显。五年来,累计帮扶资金7091.32万元。通过帮扶,挂点单位帮助挂点村硬化村道59.5公里,安装自来水1620户,修建水沟1.3万米,建休闲场所1.2万平方米;发展脐橙(加工橙)2.2万亩,西瓜1.8万亩;慰问贫困户、受灾户1 120户;捐建学校17所,面积1.1万平方米。通过扶持,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扶贫济困成为社会各界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平安和谐新安远奠定了基础。

关于生态移民扶贫的思考 篇5

生态移民,既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又可有效改善民生,是海南精准脱贫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移民扶贫的推进,要将易地搬迁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要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海南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时强调,要立足绿色发展,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生态移民扶贫是海南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切实改变贫困农村落后面貌,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精准扶贫思想要求在实践上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这意味着精准扶贫要遵循区域性特征。海南精准扶贫既具有与全国精准扶贫的一致态势,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海南最大优势是绿色环境。这一特征决定了海南精准扶贫实践中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底色不能动摇。

从理论上讲,贫困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往往紧密相连,因此,生态移民自始就与扶贫相关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移民有两大目的:一是为了保护或修复生态环境;二是改善民生。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生态移民被赋予了减贫的重要功能作用,生态移民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海南生态移民扶贫,主要是在坚守生态红线、立足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将生活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村人口(主要是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等少数民族县市)适度易地搬迁,按“美丽乡村”标准重建等。

目前,海南有5个国定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一现实决定了生态移民扶贫在海南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最近海南新出台的《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海南需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有五指山、屯昌、乐东、白沙、琼中5个市县11个村,人口总数547户2228人,其中建档立卡为194户823人。这一规划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同步、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协调的原则。海南生态移民扶贫探索实践表明:生态移民扶贫只有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脱贫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才会更有成效。

生态移民扶贫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移民扶贫要坚持保护环境和脱贫并重。因此,生态移民扶贫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产业是脱贫的支撑,只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找到生态移民扶贫的真正突破口。海南《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实施绿色产业脱贫”。这就是说,海南生态移民扶贫只有以绿色发展为指向,牢牢抓住生态经济增长点,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贫困问题。

通过培植特色产业,激活“造血”细胞。生态移民扶贫,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区域名片,如琼中的绿橙、白沙的绿茶等,同时,推动绿色农产品向精致化、集约化、外向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中部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着力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特色,把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转化为扶贫富民的新动力。

通过创新产业模式,疏通“活血”脉络。一要实施电子商务脱贫。充分利用“互联网+”,抓住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我省布局的契机,培育农村电商队伍,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平台,引导、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二要强化科技扶贫。通过订单培训、创业培训等形式,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精准培训,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确保其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三要强化利益联结。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吸引贫困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社入股,将分散弱小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贫困户资源向股权、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转变,确保贫困户户户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持续增收有保障。

目前,我省生态移民扶贫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移民自愿原则;二要制定生态移民配套政策措施;三要把生态移民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四要完善生态移民后续保障体系,实行移民社会保障优惠政策,提高移民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补助标准等。

生态移民扶贫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首先,生态移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移民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得到有效治理。通过移民进行封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有效抑制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以及对珍稀动植物的影响。

其次,生态移民扶贫,可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往往是生活艰难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保护了山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地处生态核心区的琼中红毛镇合老村以及营根镇百花村已经启动了整村易地搬迁计划。年底之前,合老村将整体搬迁到距离生产用地约1.5公里处,建设合老新村,按照“富美乡村”创建标准建设,每户免费提供两层楼的居民住宅,建设面积142.02平方米;配套建设包括新村路面硬化美化亮化、给排水电气照明等工程;产业发展集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届时,全村贫困户一举脱贫,并生长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生态移民有利于探索特色城镇化之路。海南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通过保护生态而移民,通过生态移民而扶贫,通过聚集生态产业和人文风情而城镇化,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把他们集中起来,可形成新的村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无疑是城镇化建设新的尝试。

一个搬迁移民村的精准扶贫之路 篇6

一、摸清状况,查找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实现鸣沙村的精准扶贫,当务之急是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此,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会对鸣沙村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摸清了鸣沙村扶贫的症结所在。

(一)脱贫帮扶难度较大。建档立卡户中相当一部分群众因病致贫,虽有社会兜底,但存在造血和输血不平衡,这部分群众帮扶难度较大。

(二)脱贫攻坚内力不足。大多数搬迁移民群众从偏远的海原县山区搬迁到鸣沙村,没有一技之长,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没有能力完成,造成贫困问题突出,脱贫攻坚内力不足。

(三)受大病疾病影响。鸣沙村部分群众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病灾”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四)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鸣沙村为典型的农业种植村,2015年105亩枣园 5.29万元的承包费,是全村仅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群众反映的村民看病难等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村集体没有支柱产业,致使脱贫攻坚步伐减慢。

(五)务工农民收入低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孩子上学,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六)上学就读离家远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高中学生全部在中卫市区就读,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现象比较明显。

二、对症下药,制定精准扶贫对策

(一)开展科学技能培训。一是举办特色培训。近三年来,鸣沙村先后举办了清真食品、群众餐饮礼仪、妇女刺绣培训。通过政策培训扶持,培养了一批懂礼仪、会烹饪、会特色刺绣的人才,为沙坡头旅游区游客到鸣沙村吃、住、玩增加了底气和优势。二是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培训班。组织群众83人,参加尊老爱幼、孝敬公婆、遵纪守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培训,提高了鸣沙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为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举办挖掘机培训。市扶贫办联系职业技术学校,到鸣沙村举办挖掘机培训,鸣沙村组织群众50人参加培训,提高鸣沙村群众创业就业能力。通过培训,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困难群众增收渠道和抵御再返贫能力。目前累计培训清真烹饪、餐饮礼仪服务、电焊工、刺绣、机械等技能型人才220人,全村现有140人外出经商务工。

(二)大力推进旅游增收。利用靠近沙坡头旅游区一公里的区位优势,鸣沙村大力实施“旅游兴村”战略,立足脱贫摘帽,探索出“三依两靠”的脱贫之路。

“三依”是指,依靠旅游就业,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精准到人,组织鸣沙村妇女就近采摘枸杞,对无法长期外出务工的“4050”人员,协调港中旅公司实施旅游服务岗前培训,使87名移民群众分批上岗,月收入达2000元左右,解决了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依托旅游增收,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枸杞550亩、苹果50亩、庭院经果林60亩,引导农户发展集生态、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15家,引导销售穆斯林刺绣旅游手工艺术品,户均年收入达3000元到10000元不等,人均增收1050元;依靠旅游致富,引导穆斯林群众组建驼队、花儿组合旅游专业合作社,融入沙坡头全域旅游产品开发,培养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占地64亩集手工作坊、商业街区、休闲为一体的穆斯林风情园项目,打造鸣沙村穆斯林特色旅游,深度挖掘特色村寨文化底蘊,吸引游客观光购物,实现旅游发展群众增收共赢,增加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两靠”是指,靠支部班子,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的双带作用,小事带头解决,大事集体商量,实施环境整治,协调就业岗位,为旅游致富脱贫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靠社会力量,积极联系企业捐资13.5万元,打深水井一眼,解决鸣沙村群众厕所用水和庭园经济用水。主动联系结对帮扶单位捐赠6万元,对困难党员、群众进行慰问。

(三)开展分类精准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托底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

1.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鸣沙村抓住真实识别贫困、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三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鸣沙村共有151户移民群众,建档立卡20户,对长期居住在鸣沙村的群众,驻村书记和村干部入户摸底,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摸清收入支出情况,对症下药,通过技术培训、帮助贷款,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确保扶贫精准。

2.确保扶贫措施精准。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一是依托鸣沙村穆斯林风情园特色旅游项目,引导鸣沙村回汉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帽子,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市规划局、市土地局、自治区土地局各项审批手续全部完成,招标代建进入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可就近安排151户群众经商做生意,回汉群众通过刺绣、精美食品、回汉文化,拓宽致富门路。二是抓住鸣沙村到沙坡头旅游区较近的区位优势,投资建设占地20亩的马路市场一处,每户都有摊位,出售旅游头巾、纱巾、硒沙瓜等货物,增加旅游收入。以市场经济发展促脱贫,形成了鸣沙村群众日有收入、月有结余的良好局面,一门心思聚焦脱贫摘帽致富。

3.充实完善扶贫建档。结合实际制作《贫困户调查表》,补充到《扶贫台账》中,增加了户数和实际人口数,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惠民政策。驻村第一书记和乡镇包村干部与鸣沙村建档立卡户签订责任书,详细列明帮扶责任人信息、贫困户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家庭收支计划、贫困户脱贫计划等。按年确定帮扶成效,达到三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四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安全)。对精准扶贫户入户摸底,对困难户有无电视机、太阳能淋浴器、电视锅进行登记,对家庭所有成员进行拍照,并将表格登录在册,电子表格录制上报上级部门。同时,鸣沙村制定了2016—2018年扶贫精准作战图,驻村第一书记、迎水桥镇包村干部、村委会干部包3—4家建档立卡户,制定脱贫攻坚措施和办法。

扶贫和移民广角 篇7

卫生部7月11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的目标、范围和任务等,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中国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指导意见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扶贫工作的目标: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使扶贫对象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基本实现病有所医,健康水平接近本省(区、市)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基础。

指导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范围,新一轮卫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一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同时,继续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卫生扶贫工作。

指导意见明确,“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为:

一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5年,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

二是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

三是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到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40元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15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五是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到2015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六是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到2015年,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

七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八是大力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利用率显著提高。

九是着力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院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

十是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卫生对口支援规划,努力实现“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统一,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中国新闻网)

交通运输部增加1150亿元大力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7月13日,交通运输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发布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重点领域,提出将“解决制约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瓶颈问题、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交通扶贫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基本建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基本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会上交通运输部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19个省(区、市)政府分管领导就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签署了共建协议,进一步落实了相关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进一步加大交通扶贫支持力度,交通运输部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研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资金重点向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的基础上,将“十二五”车购税预期增量资金的主要部分投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约增加1150亿元投资重点支持普通国道干线改造、县乡道改造、乡镇建制村通畅工程和县乡村客运站点建设。“十二五”期预期用于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3个实施特殊政策地区交通建设的车购税总额将达5100多亿元,占“十二五”公路建设车购税资金的近50%。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工作指向清晰,具体措施可行,支持力度空前,走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前列。提高片区交通建设补助标准是目前针对片区支持力度最大的一项“优惠政策”,必将有力促进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片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致辞,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翁孟勇,各相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会议由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主持。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崇仁:项目扶贫实打实

今年以来,崇仁县扶贫部门结合县情和群众创业需求,提出了“脱贫项目化,项目高效化”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为激发群众创业热情,该县把项目脱贫研讨会现场搬到村庄地头、农户家中,通过群众座谈、科技集市、项目推介、政策宣讲等方式,营造起勤劳致富、兴业创业的浓烈氛围。该县把项目选择锁定在上富有崇仁特色高效农业,围绕“种养加”三大系列产业,新上马安村紫红薯、游坊村草纸、白路村立体果园、航埠村棉花、梅坊源村和王铁村的麻鸡等特色项目12个,其中养殖类6个,种植类3个,加工类3个,覆盖全县12个村2个,吸纳贫困户820户。所上项目具有相当高的市场潜力,今年正常性效益估算,人均增收可达1000元左右。毛竹改造、葡萄种植、大棚蔬菜和树莓等高效农业项目,成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热门,普及推广顺利。游坊村位于桃源乡相山脚下,耕地稀少,但毛竹资源丰富,拥有毛竹面积达2万多亩,村民历年来有制造民用草纸的习惯,大部分村民掌握了民用草纸的生产技术,但规模较小,工艺落后。如今通过建立草纸生产基地,壮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使草纸生产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农民从中实现年人均纯利5000余元。

崇仁县积极创新项目脱贫扶持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和帮扶责任。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干部和党员示范户全部参与“牵手致富”活动,做到项目、资金、技术和过程“四落实”,实施定时、定人、定指标的直线考核。同时,该县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防止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引进落户县工业园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切实有效地解决了近3000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保障。

扶贫与移民广角 篇8

4月7日,广昌县尖峰乡宏图营前小学鼓乐喧天,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的爱心电脑捐赠仪式在此举行。捐赠仪式上,上海盛大网络有限公司、上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惠骏物流、苏州联捷物流等企业代表向广昌县捐赠了100台电脑和一批学习文具,用以改善当地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共同成立信息扶贫基金会以来,在我市首个实施的信息扶贫项目。

据悉,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现代信息化程度,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实施信息扶贫援建爱心电脑室项目,联合爱心企业与个人开展“电脑进百校”活动,在革命老区贫困乡镇小学援建“爱心电脑室”。去年,该项目首次在我省安福县启动。此次活动,得到了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上海物流家协会、上海惠骏物流、苏州联捷货运、无锡卓越物流、上海希鸣物流等多家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他们共同捐资20余万元捐赠了100台电脑,援建了“爱心电脑室”5个。此外,他们还向当地5所学校捐赠了一批学习文具。

(广昌县委宣传部陈勇贵)

南丰筑起贫困农民养老保险安全网

南丰县莱溪乡杨梅坑村邱家源村小组的孤寡老人杨长根,日前领取了近百元的低保金。这是该县筑起贫困农民养老保险安全网后的喜人一幕。

近年来,该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县社保局联合开展了养老保险进新村活动,对贫困村和新农村建设点的贫困农户采取单位扶村和党员与群众“1+1”结对帮扶等形式扩大养老保险范围,积极探索农村救助与养老保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与此同时,该县还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改造和扩建,并按时足额下拨供养经费,有效保障了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县共建有花园式的乡镇敬老院18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62人,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

(南丰县委宣传部朱树群、付时红)

瑞金市多渠道拓宽移民致富绿色通道

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移民扶贫”工程以来,瑞金市共有4300名深山区群众通过异地安置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该市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全方位拓宽移民致富绿色通道,使移民户致富有路子,发展有后劲。一是开展科技培训。针对一些移民户素质偏差、科技种养水平偏低的实际,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让移民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今年1—4月份,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移民230人次,向移民赠送科技书籍资料1000多册(份)。二是与厂家、企业联姻合作。该市结合招商引资和创办工业园等手段,与厂家、企业联姻合作,组织移民进厂打工,实现就业。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的移民有680余名,有500多名实现本地就业,每户移民户至少有1名青壮年务工就业。三是帮扶与产业开发并举。该市把移民扶贫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发展产业来增强移民户致富后劲,使每户移民户至少有一项产业作支撑。四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市、乡、村各级实行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每户移民户落实1—2名乡(局)、村干部,为他们订计划、定项目、找措施、送科技、供信息、出谋划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武阳镇干部与移民户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引导帮助移民户发展脐橙种植,目前,移民户仅脐橙一项纯收入达3000余元。

(瑞金市扶贫和移民办刘金生)

寻乌邀请台湾中兴大学教授作果业技术培训

4月20日,寻乌县扶贫和移民办和果业局邀请台湾中兴大学教授蔡东纂、唐立正开展柑橘安全质量技术管理培训。500多名乡镇果技员、企业代表、果农代表参会。

蔡东纂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柑橘类水果的发展趋势,不仅讲了蜜桔和脐橙,还讲到了柚、柠檬及杂柑等。随后,蔡教授向大家讲解了柑橘类水果常见病害的染病机理和最新的防治方法。他特别提到柠檬易感染根腐病,如果寻乌要发展柠檬产业,应特别注意。因为寻乌果园多建于山地,如若坡顶有病株,根腐病会很快随水流蔓延开来。在培训过程中,蔡教授结合了自己在日本、泰国、越南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经验,令听众大开眼界。唐立正教授讲解了水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他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技术或方法,比如说施肥不能施生粪肥,因为生粪肥在发酵过程中易造成果树根系缺氧,不利于果树生长;给肥给水宜在早上进行,晚上给肥给水一方面容易造成夜晚长期高湿,病菌滋生,另一方面造成细胞膨压高,组织易突长。

会后,两位教授与参会人员就有机农业认证、溃疡病防治等进行了互动交流。

蔡东纂、唐立正为台湾中兴大学教授。蔡东纂同时还担任台湾安全高质量农业推广协会理事长,其研究成果“蔡十八菌”被广泛用于防治柑橘、番石榴、梨、苦瓜及花卉的线虫衰弱病。

(寻乌县扶贫和移民办潘玉琼)

于都县举办库区移民安置知识培训

2011年4月15日,跃州、峡山库区移民安置知识培训班在于都县举行。参加这此培训的有跃州、峡山水电站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共计43人。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王功育主持培训,省移民办水库移民安置处万长江处长出席,并对学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

这次培训班是跃州、峡山水库工程进入征地安置关键期间举办的一次专题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移民安置的政策法规、实物指标调查和监督评估、安置规划、移民搬迁安置具体操作业务等。

(于都县扶贫和移民办李鹏)

石城县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把好今年移民搬迁对象关

为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省、市移民扶贫文件精神,稳步抓好我县移民扶贫工作,4月9日—13日,扶贫办全体干部职工兵分两组,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全县10个乡镇边远深山区、地质灾害区,逐村、逐组、逐户的上门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在整个调查摸底阶段,我们始终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扶贫使命感,坚持移民扶贫三项原则: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坚持“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二是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原则;三是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原则,杜绝“人情风,说情风”,确保了我县今年移民扶贫工作1360个指标名额在清风一片中得到顺利落实。

(石城县扶贫办温姝清)

会昌县“三步走”确保库区移民“移得出、稳的住”

一是开展权属登记,推动工程稳步实施。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切实保障库区移民的合法权益。该县通过成立移民安置工作组,项目法人组建项目部,对移民人口、林权、物业、土地等到户权属、面积进行登记和丈量,按照标准给予相应补偿,并逐家逐户登门做好征地和移民政策宣传动员工作,消除移民顾虑,帮助移民顺利搬迁。

二是尊重移民意愿,建立多条安置渠道。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根据移民不同需求和意愿,实行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对愿意集中安置的移民户,在规划安置区内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集中安置;对部分不愿意离开村小组的搬迁户,作后靠分散安置处理。移民建房用地在本村小组内调剂解决,切实尊重移民意愿,保障移民权益。

三是建设生态移民新村,高标准打造移民安置点。该县积极整合库区和深山区移民政策,有效整合库区、深山区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水库补偿资金,完善安置点文化、教育、卫生、饮水、排污、道路、绿化、亮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生态的社区功能,并通过实行三个统一,聘请专业设计队伍对移民安置点进行整体布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立面,高标准打造移民安置点,彻底改善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新阶段移民扶贫探讨 篇9

一、我省移民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我省移民扶贫工作, 动手时间较早、力度不断加大, 始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1996年起到2007年底, 全省共有5497个村, 967万户, 378万贫困人口依靠移民扶贫搬迁, 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走上稳定解决温饱, 进而脱贫致富的道路。移民扶贫被贫困地区群众誉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 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一) 提高了扶贫资源的投入效益。

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 实现了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投入。十多年来, 全省累计投入10.3亿元省补移民扶贫资金, 整合以工代赈、人畜饮水等部门资金4.1亿多元, 带动移民群众投入自筹资金17亿多元。与此同时, 有效减少了通水通电、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 充分发挥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使用效率, 大大节约了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成本, 提高了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益。

(二) 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在移民扶贫过程中, 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事业建设, 移民群众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健全基层组织和完善社区服务, 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得到可靠保障, 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大大拓宽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环境, 为他们进一步增长见识, 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 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目前, 我省许多移民新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三) 增加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 拓宽了移民群众生产活动的内容范围, 释放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劳动激情, 增加了移民群众就业增收的希望机会。搬迁后的移民群众, 在从事传统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的同时, 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的人数大大增加, 全省移民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1788元, 有30.38万移民人口解决温饱, 更有3.67万移民群众实现小康。

(四) 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移民扶贫迁出山庄窝铺后, 我们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宅基地复垦还耕, 逐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促进了移出村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为缓解贫困地区生态压力,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移民扶贫遇到的新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我省的移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当前, 我省移民扶贫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需要研究探讨, 并予解决。

(一) 移民扶贫对象呈现新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贫困地区群众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国家发展中心学校、农村发展逐步向中心集镇集中的形势下, 为了子女上学和长远发展, 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山区或者渴望走出来, 这个时候, 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尤显可贵。调研中, 我看到, 在册人数为百人的山区村庄, 实际住村人数只有几十人、十几人, 在册人数300人的村庄, 实际住村人数很多已不足百人。这部分群众都是经济条件最差, 迫切需要扶持的特困群众。

(二) 特困群体的移民搬迁困难。

贫困山区群众经济条件差, 自筹资金能力低, 尤其是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移民搬迁困难, 成为整体搬迁原则难落实的突出问题。调研过程中, 我看到贫困山区村庄由于经济、教育、卫生条件落后, 有相当一部分特别困难群众, 这部分人基本没有自我发展能力, 生存状况很差, 既是扶贫开发工作帮扶重点, 也是实施移民扶贫工作的难点, 如何解决好这部分人的移民搬迁和后续发展, 成为检验移民扶贫政策效果、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 建房成本涨幅较高。

近年来, 建材价格、人工费用不断上涨 (以大同市灵丘县为例, 红砖由上年的0.2元上涨到0.41元, 小工工钱由40元提高到60元, 大工工钱已经在100元以上) , 各地普遍反映移民建房费用增大 (房屋造价由3~5万元, 上涨到6~8万元) , 使移民群众负担加重, 也增大了移民搬迁的难度。

(四) 移民建房用地难情况愈来愈突出。

繁峙县反映本县已无整体搬迁可用的建设用地, 因此2008年没有申请移民指标, 其他各县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

(五) 移民扶贫“有土安置”原则难落实。

一是由于移民搬迁后耕地难解决;二是相当一部分偏远山村贫困移民前已经以务工为主业;三是移民扶贫工程本身无此配套资金, 难以从基础上落实。

(六) 移民扶贫建房档次标准贪大求高, 脱离扶贫解困实际, 给群众带来经济负担。

有的移民扶贫工程建起城市单元楼小区、有的仿造明清古建筑风格, 有的求大求新, 广场、绿地、商贸一条街应有尽有, 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从长远发展讲, 移民扶贫建房给今后发展预留空间是必要的, 但过高的规划建设起点和建设成本, 势必增加贫困地区群众负担, 有违移民扶贫初衷。

三、移民扶贫工作对策和建议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土地合法流转、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等政策, 结合我省实际, 针对移民扶贫出现的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

(一) 解放思想, 因地制宜, 实施大跨度移民扶贫。

在条件具备的地方, 加大城镇集中安置移民力度, 积极扶持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产业, 探索移民扶贫和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例如:河曲县移民新村注重围绕县城周边选址, 并且从前几年的集中建村发展到2007年的单元楼安置, 社会化物业保障和管理。移民新村的学校、医院完善, 目前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新村集镇。2008年他们又在县城周边相对较好的地段规划建设楼房。该县移民扶贫注重大扶贫思路:一是实行“无土安置”, 鼓励移民农户走出田地, 进城务工和自我发展, 成为未来新市民;二是对旧的贫困村群众扶持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对相对年轻, 有一定经济和发展实力的鼓励移民搬迁到城镇周边新村;对那些年龄大、在城镇自我发展困难的群众, 不强制移民, 从改善现有环境入手加以扶持, 随着人口交替自然规律, 最终实现总体自然移民;三是通过实行“无土安置”, 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客观上也为留村农民争取到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

(二) 在拓宽移民扶贫的对象范围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决定明确, “实施新的扶贫标准, 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目前。我省还有近20万边远山庄窝铺的贫困人口需要搬迁,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文教卫生资源的整合, 有些原来较大的村庄逐渐演变为人口稀少的小村庄, 剩余人口就医就学变得更加困难, 也需要进行移民搬迁。当前我们实行的扶贫移民搬迁百人以下村的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已不能完全适应扶贫开发工作需要。为此建议建议尽快适时调整移民扶贫对象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把在百人以上、300人以下靠常规扶贫手段难以摆脱贫困, 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山庄窝铺的贫困群众作为今后移民扶贫搬迁的对象。

(二) 合理利用旧村资源, 帮助移民群众后续发展。

积极鼓励和扶持从事非农产业的移民群众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合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朔州市平鲁区雷家窑移民新村, 注重发掘旧村资源, 利用旧村空院、空屋大力发展舍养殖业, 鲁叫沟村搬迁后有一农户在原村养羊600余头, 仅此一项, 增收5万元。白家窑有两户在旧村发展圈养羊1000多只。在此基础上, 该乡计划鼓励一部分有资金、有能力的群众, 将脱离农业农户的空闲土地连片租种开发, 引进经济作物, 培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 做强做大农业产业。

(三) 基层扶贫部门将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共同实施, 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阳高县新和堡移民新村, 不仅建起高标准的移民新村, 还做起扶贫大文章:一是新村规划建设时设计了猪圈、沼气, 并为移民群众每户免费提供一头能繁母猪, 形成相当的养殖规模;二是县扶贫办帮助租地、聘请技术员, 为了降低建棚成本, 派人远赴福建, 运回材料, 兴建起40hm2的蔬菜大棚, 仅此一项, 户均增收1万余元。

(四) 移民建房因人而异, 不搞一刀切。

灵丘县根据移民户经济条件不同、新村选址不同, 建房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也不同, 满足了移民群众的不同需要;阳高县在同一个移民新村, 根据各户人口和经济实力, 划分了两间、三间、四间等多个建房层次, 有效解决了一些经济条件差的移民群众想移难移的问题。繁峙县根据群众意愿和承受能力, 采取先建配房、再逐步完善的方式建设移民住房。

(五) 整合资源, 积极帮助移民新村培育发展后续产业。

大同市阳高县新和堡移民新村, 移民工程定位高, 后续产业发展好, 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朔州市平鲁区依托当地经济优势, 采取“省补助、区配套、移民自筹”三种筹资办法。雷家窑新村省补助150万元, 区配套450万元, 移民自筹420万元, 较好地弥补了移民扶贫专项资金有限的不足。同时, 他们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标准, 由区政府出资, 对所有搬迁村, 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搬迁后的闲置房, 建设小牧场, 大力发展舍饲养殖, 增加移民收入;在土地调整的基础上,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引进种植无公害蔬菜,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平鲁区还建立了65岁以上农民生活补助保障制度, 给1.3万名老年农民每人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从而确保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移民扶贫 篇10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西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而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江西在修水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闯出了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的方式逐渐突显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1、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 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绝对值在不断增长, 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这一状况和态势,驱使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2040年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将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进城镇和工业园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切合当前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

2、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扶贫工作属于“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置于解决 “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八大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 信息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减少农民,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 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 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人进城、钱下乡”。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新举措。

3、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 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两极分化严重, 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 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 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同步推进“四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 缩小两极分化。将贫困地区群众大规模搬迁出来, 是一项“多快好省”的扶贫举措。所谓多,就是一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行路、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重困难;所谓快,就是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就江西而言,一般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既可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又可迅速提高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所谓好,就是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解决了当代人的贫困问题,而且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所谓省,就是相比就地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由此可见,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破解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这一个重大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 持续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情况来看,依赖出口和投资都将难以为继。因此,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消费,扩大内需。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收入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远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生存的消费,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穷人的消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消费层次,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其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 增加消费,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帮助贫困人口进城镇进园区,无疑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重大举措。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今后几十年,我国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要借助推进城镇化这一强大动力。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江西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5个百分点,有些县城镇化率更低。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招工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县域企业招工难, 另一方面,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 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潜能已得到释放,农业要进一步发展, 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江西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如果将这项工作扩大到全省整个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那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全省贫困发生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使江西城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总之,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切入点,是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条件具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1、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各级财力迅速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江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2、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下达江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是17万户,2013年可能达到20多万户。农垦危房改造2012年4.7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5.6万户。林业危房改造2012年0.8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1.4万户。搬迁移民扶贫2013年也增加到了6万人,2014年计划将扩大到10万人。公租房和廉租房全省高达30多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3、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4、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平台,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为他们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5、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地接受到现代思想与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 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在建设住房问题上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且极不合理、不经济,堪称悲剧式的做法和现象。即有人把它描写成:外出农民工在城里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回家盖栋房子,过个年住上几天后把门一锁,房子让给老鼠住;回到城里租个破烂房子又和老鼠一起住。如果就地大规模改造危旧房,若干年以后可能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房、空心村。这是当今急需改变的现状, 它对农民个人财富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浪费。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资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然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 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1、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 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 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 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在一个乡则不具备条件,因为大多数乡镇以第一产业为主, 仅有少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极少,业态不完整, 行政机构不完全。设区市及以上层级单位,虽然一、二、三产业齐备,行政机构齐全,但单位过大, 不便操作,难以组织实施。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 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 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 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 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是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2、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 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如果搬迁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不但扶持成本加大,而且极易造成搬富户遗穷户的问题,这有违搬迁移民扶贫的目的;也不利于土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影响整个搬迁的成效和进度。因此, 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这也是安置的重点。二是乡镇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 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即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包括一些五保户、智障和残疾人员)、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移民到中心村(包括敬老院、 养老院),这样既能缓解他们生存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又能确保这部分农民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 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 “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 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 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 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 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 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在原有权益不伤害的前提下,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要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并对未来的权益可以预期。总之,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政府在处理富人与穷人利益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优先扶贫扶弱、先富帮后富精神,尽可能向穷人倾斜。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 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 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 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的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4、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 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所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 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 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 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 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 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那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 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本地的搬迁移民扶贫规划。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 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5、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 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实现搬迁移民扶贫的新突破

移民扶贫 篇11

一、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教育,循序渐进地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强基固本,党建工作和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但有些同志认识不足,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这种认识不足,有碍于廉政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为此,应着手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学习宣传教育。

(一)抓住重点,提高针对性。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把十七大、十八大有关精神和中纪委有关会议精神,把《若干准则》、《纪律条例》等作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学习材料,把处以上干部、关键岗位上工作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使大家认清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内涵、地位、作用和意义。

(二)正反对比,提高实效性。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多次组织观看英模人物事迹电视教育片和红色电影,参观烈士陵园,到江西省纪委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省监狱局进行警示教育,领导当场进行讲评,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使大家明白:有什么样的从政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从政行为。英模人物和革命前辈之所以能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因为他们的理念和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成为贪官污吏,因为他们从政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名利。

(三)学史明理,提高穿透性。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大力倡导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历史和优秀的廉政文化历史等,以史为鉴,学史明理。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经常到全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县乡村开展工作,要求大家每到一处革命圣地,每去一个红色景点,都要进行参观学习,以文天祥的正气歌,以方志敏的清贫颂,以红军的红米饭、南瓜汤对大家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提升廉政文化品味。

(四)联系实际,提高自觉性。在学习宣传教育中,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经常要求大家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对照检查,加强对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较好地从三个方面提高了自觉性。一是廉政文化是以廉政理论、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二是什么时候放松或者放弃廉政理论、廉政思想,廉政建设就容易出问题。比如,过年过节或下基层,接受土特产这类的礼品,如果对此不以为然,廉政思想就会从小到大、从量到质,发生变异,容易犯错误。三是只有加强了廉政文化和廉政建设,才能无愧于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的事业,才能实现中国梦。

二、有的放矢地建立工作机制,生动实际地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生成教化作用。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学习、党小组学习、党员干部培训等制度。内容上,做到对廉政典型的褒扬与对腐败典型批判相结合,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对象上,既突出处以上领导干部,也坚持面向扶贫移民全系统,每年都要召开全省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使廉政建设的思想在全省系统生根开花结果。形式上,既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廉政报告、廉政会议等活动,也在党组扩大会议、党支部会议等一定范围内组织一些诸如对廉政文化的分析与研究。

(二)建立健全党组议事机制,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权力约束作用。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每年经过的资金有二十个亿左右,大大小小的项目有成百上千。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树立牢固的廉政思想,做到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实施安全、党员干部安全,成为摆在党组面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廉政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自觉加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另一方面,办党组、办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做好样子带好头,自我约束。党组先后制定、修改、完善了办党组议事规则,办党组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坚持一把手不直接管人事、不直接管财务。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党组扩大会,每个处室负责人除了汇报工作情况,还要汇报廉政建设情况,办领导分别进行点评,然后大家进行量化打分,作为年终总结考评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健全机关工作机制,发挥廉政文化建设行为规范作用。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以前也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机关工作有关制度,章康华主任到任后,提出了重新建立和健全一系列比较系统、全面、可行的机关工作机制。这些制度办法既有硬性规定,也有软性要求,充分体现了廉政理论、廉政思想。目前,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出台了《机关工作督促落实及考核管理试行办法》、《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管理办法》等13个管理监督制度体系文件,机关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励防范作用。一是层层督促检查。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办领导经常通过会议、谈心、询问、交流情况,重点对处长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督促检查;处长则通过处务会、支部会和个别谈心对本处人员督促检查。二是阶段督促检查。尤其是在重大资金、项目实施阶段,机关干部职工职务调整阶段,办主要领导交接阶段,坚持集中和个别的督促检查。三是定期督促检查。一般是岁末年初总结部署工作时,全办都要从内到外,从上至4下,从机关到基层组织全面督促检查。

三、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一以贯之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廉政文化建设同机关党建工作一样,它只有和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从事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才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廉政建设的融合,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通过落实机关学习制度,在机关干部群众中开展党性宗旨、理想信念、党纪国法、廉洁自律等教育,夯实干部“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的思想基础。通过在机关会议室、电子显示屏、走廊等显要地方,张贴廉政文化格言、警句,让机关党员干部置身廉政文化的氛围之中。通过每年的干部提拔、评优评先、总结表彰,把“廉”纳入评判标准,干部任前进行廉政考察,任后进行廉政谈话,使机关干部用廉政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把学习宣传廉政文化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相结合,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从源头上堵住腐败的产生。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作风建设的融合。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在机关干部群众中大力倡导读书学习的风气,通过开展荐廉文、读廉书、思廉政、查廉行等活动,营造学廉、爱廉、思廉、崇廉、守廉的良好氛围,改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有的领导和同志一年下基层二十次左右,为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常常爬高山,进深山,到湖边,入库区,常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换来了扶贫移民工作的丰硕成果,国务院扶贫办和省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西省有关部门较大篇幅刊登了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事迹材料。为了响应省直工委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的号召,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员干部,吃在农户,住在农家,写出了八个方面的专题调研报告,为此,江西省以上四家刊物刊登了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12篇文章。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和省委若干规定,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制定和出台了29条规定,从去年春节前到现在几乎一次都没有请吃、吃请、吃喝之风不见了。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扶贫移民工作的融合。廉政文化的理念和目标是廉洁从政。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针对扶贫移民工作的特点,一是将廉政文化融入行业文化之中,通过持续性地推进行业规范化建设,压缩业务部门对项目和资金的自由裁量权。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将全省3400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数量、范围、用途、目标等公之于众,把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直接补助到个人,实行公开透明。二是把廉政理念和目标融入工作筹划中,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克服资金流失现象。提出全省3400个贫困村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村庄整治,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贫困村建设成为脱贫致富、和谐秀美的新农村,受到上下广泛好评。三是把加强廉政风险教育、提高拒腐防变意识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多年来,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未发生一例违法违纪案件,多年被评为江西省直和全省文明单位、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苏区振兴:扶贫移民石城行 篇12

“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蜿蜒平整的水泥路,整洁舒适的农家小院,不断壮大的扶贫产业,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处处呈现喜人的变化。”新春伊始,当本刊记者一行踏上石城这片红士地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生态、和谐的蓬勃发展图。

石城县地处赣江源头、武夷山脉中段西侧,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于公元953年建县,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得名,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全县辖5镇5乡,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总人口31.94万,是典型的“省边市角”贫困农业县。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曾为中国革命和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近年来,石城县以纳入罗霄山片区县为契机,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及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石城的大好机遇,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强有力的工作举措,开拓创新工作精神,苦干实干的工作干劲,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如今,在石城这块红土地上,扶贫开发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前所未有,处处涌现出“三多”现象,即群众谈论最多的是脱贫致富,领导过问最多的是扶贫开发,干部流汗最多的是扶贫攻坚。移民搬迁、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创新模式,移民扶贫呈现新亮点

石城县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结合搬迁对象实际,创新移民搬迁模式,采取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2013年全面完成了282户1319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并精心打造了木兰乡街上,高田镇金叶,丰山乡大桥山,大由乡幸福、草岭、祥瑞,小松镇白露前,横江镇共大,琴江镇大畲共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大改善了贫困群众居住环境。

精心实施,整村推进迈上新水平

石城县坚持“尊重民意、突出重点、合理分配、规范管理”的工作原则,扭转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实施的项目都得益于民,惠及于民,极大地加快了项目设施进度。按照计划,2013年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将实施项目42个(其中:新修水泥公路项目22个,总长20.83公里;新修水利设施项目12个,总长7722米;其它项目8个)。目前,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已竣工验收,大大改观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措施得力,“雨露计划”取得新成效

通过大力宣传,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等工作措施,石城县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其中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142人,中高级技工培训73人。着力提高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步伐。2013年,培训的142人实现了100%转移就业。

迎难而上,库区移民实现新突破

2013年,上级批复石城县库区移民项目资金879.62万元,项目96个。通过严把项目“三关”即申报关、管理关、监督关等工作举措,有序推进了项目的实施,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截止目前,全县96个库区移民项目已全部开工,竣工验收项目65个,验收项目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其他31个项目也将于近期全面完成。此外,该县享受后期扶持的2676位移民,其中直补1495人、核定到村组1181人,已全部按要求通过“一卡通”领到了直补资金,没有出现资金误发、迟发、移民上访等问题。

用活资金,产业扶贫展现新面貌

按照覆盖贫困村、扶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集中支持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三原则,石城县巧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做优文章,充分发挥产业化扶贫资金的最佳扶贫效益,落实产业扶贫项目35个,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小松镇耸江村盛源果蔬菜农业合作社、琴江镇古樟村昌茂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增收致富快的专业农业合作社,为造血式扶贫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巧借平台,社会扶贫力度创新高

2013年,石城县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及省、市单位、企业定点扶贫的利好时机,积极加强沟通,主动作为,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争取省民政厅定点扶贫资金120万元,修建村组公路2条、修建灌溉电排工程1个、帮助6户低保户解决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难题等,极大地解决了胜利村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是争取省卫生厅扶贫资金748万元,支持项目建设5个,并组织13名省内专家医生赴石城,开展“学雷锋卫生志愿者服务日”活动,为群众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0余份,免费义诊1000余人次,免费赠送药品价值6000余元。

三是争取江钨集团扶贫资金100万元,选定了石城丰山河田、高田大秀、上柏三个贫困村进行扶持,准备实施丰山乡河田村新湾水泥公路硬化工程、高田镇大秀村老屋组至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河龙村黄家山公路工程、高田镇上柏村公路桥工程3个项目。

四是争取中烟集团南昌卷烟厂扶贫资金8万元,扶持绿水村建设村级卫生室1个,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另对特殊困难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共计发放慰问金5000元。

五是通过老促会平台募集资金24万元,其中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助学项目资金9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15万元,为珠坑、屏山、小松、琴江等乡村小学添置了1500套课桌椅。

六是市、县单位自筹资金420万元,争取资金600万元,各类捐赠折款30万元,共实施项目230个,兴修公路39公里,农田改造3000多亩,修建饮水工程22个,修建村部12处,修建学校15处,引进或培育扶贫支柱产业80个。

青山映绿水,欢笑洒山间。在中央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和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的大好形势下,石城县将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努力谱写“苏区振兴梦”灿烂辉煌的石城篇章!

上一篇:艾滋病合并糖尿病下一篇:故事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