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扶持资金

2024-09-29

移民扶持资金(共9篇)

移民扶持资金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已修建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约8.6多万座,淹没数百个城市,搬迁人口多达2 300万人(包括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600万人)[1]。为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困难,1991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移民扶持工作,投入的后期扶持资金逐年增加,但移民脱贫速度却越来越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造成的。本文主要从管理体制、资金运行方式、农村宏观政策、当地发展水平及移民素质等几个角度,分析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影响因素。

1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影响因素

1.1 管理体制的影响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相关的管理机构、人员结构、政策法规、监管机制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对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

a. 管理机构。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基本上是按照项目归属进行移民管理[2],管理机构呈现出多元化模式,全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管理体制,后期扶持资金根据来源不同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使得现有的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究竟该干些什么,如何去做等,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位,移民管理机构中临时机构、临时思想、临时人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

b. 人员结构和评估体系。截至2008年,中央至县级政府移民管理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与财务管理人员约3 000人左右,但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移民专业培训,缺乏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所需要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人员力量和人员素质均不能满足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缺少专业的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组织和专门的评估体系,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实际考核评估停留在表面,使很多后期扶持资金的分配存在盲目性,大部分项目在资金分配时只是凭单位的项目申请书,因而大批缺乏实效的项目上马,而一些好的项目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

c. 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 我国暂时没有统一水库移民管理职能部门,且水库移民法规建设严重滞后,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了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出现许多挤占、挪用、截留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问题。另外,现有的管理机构缺乏监督管理权威,查处违法使用后期扶持资金的力度有限,使得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的追踪监管反馈差,透明度不强,无法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导致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虽然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实际利用率大打折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应有效益,影响了移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

1.2 资金运行方式的影响

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运行方式主要是指资金的筹集渠道、到位率、发放方式、投资项目管理等几个方面[3]。本文主要通过后期扶持资金筹集渠道、后期扶持资金到位率、后期扶持资金发放方式和后期扶持投资项目的论证和管理4方面来讨论资金的运行方式是如何影响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

1.2.1 后期扶持资金筹集渠道

为了解决水库移民前期补偿不足带来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后期扶持基金,部分省份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移民扶持政策[4]。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解决了部分移民的温饱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据各地反映,后期扶持资金的筹集政策方面存在几个突出问题:①各地执行政策情况不一致,有的地方并未按相关政策规定足额提取移民后期扶持资金;②筹集资金数额偏小,全国农村移民人均不到150元,且不同地区不同水库相差悬殊;③除库区建设基金外,其余后期扶持资金的政策管理目标和任务要求不明确,资金管理方式、项目验收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对移民的后期扶持效果不明显。

1.2.2 后期扶持资金到位率

后期扶持资金到位率指后期扶持资金从各省到达库区的比率。在后期扶持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资金预算管理弱化的问题,使得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大。此外,后期扶持资金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时效性差,且监管手段落后,造成后期扶持资金传递系统不畅,在运行中被大量截留和转移,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虽然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但资金的实际利用率大打折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据统计,2005年全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平均到位率仅为58.5%,给移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带来了不利影响。

1.2.3 后期扶持资金的发放方式

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发放方式主要有现金补助、规划项目补助及周转金补助3种方式,不同的资金发放方式意味着不同的资金使用方式。

现金补助能使移民直接受益,移民完全享有资金使用的支配权,心理满意度较高,体现了移民分享工程效益的原则。然而,由于资金数额较少,移民每人每年几十元钱,凭这点钱办不成什么事,再加上农村移民素质较低,补助资金拿到手后,绝大部分用于个人生活消费,使后期扶持资金没有起到扶持的作用,因此对移民后期扶持都20年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生活条件差等问题,移民的收入水平与当地农民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加大,没有体现出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

规划项目补助方式有利于资金的集中使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移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同时,在资金的安排使用上,既可保证全体移民受益,又可对特别困难的移民进行重点扶持。然而,大部分情况下移民只能间接受益,且受益程度也不相同,而且由于中间管理环节多,加大了管理成本,容易发生资金使用上的违规违纪问题。

与无偿使用后期扶持资金相比,周转金补助方式让移民有一定压力感,从而有利于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同时,资金的多次周转使资金在量上得到了扩张,同样的资金可以使更多的移民受益。然而,由于移民素质差异较大,移民在使用补助资金的效益上也必然差距很大。此外,移民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使用周转金没有使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的还贷压力大,因此其还款自觉性较差,难以保证足额按时还款。

1.2.4 后期扶持投资项目的论证和管理

不论是现金补贴方式、规划项目补助方式,还是周转金补助方式,能否选好扶持项目是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能否发挥最佳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扶持项目的立项上,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瞄准市场选项目,根据效益定项目。有关部门还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帮助被扶持单位选准、选好项目。然而,目前我国在项目选择、论证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立项中,盲目性大,重关系、轻科学论证;项目管理上,项目负责人不负责或难以负责,项目有开工,无验收,项目兴旺时有人抓,项目衰败时无人管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

1.3 农村宏观政策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身为农民的移民也同样得到了实惠:不断降低直至完全取消农业税、进行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为移民后期扶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拓宽了移民增收渠道,为移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为移民增收减负提供了体制保障。反之,如果农村宏观政策不到位,移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则不仅影响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粮食的生产和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制约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关系移民安置区社会的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4 当地发展水平的影响

移民在搬迁前,大多居住在河谷平原“鱼米之乡”,水库蓄水后,好的田地被淹,剩下的都是高排田或望天丘,而外迁安置区是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且能调剂给移民的是当地农民不要的劣质土地。移民迁入安置区后,安置区的人口剧增,人均耕地和山场面积相对大大减少。有的移民不适应安置区的生产生活习惯,又盲目地返迁到库区周围,结果无地可种。以土地作为生产发展主要依托的农村移民,面临着土地资源数量减少和土地质量明显下降的问题,处于生产无门路、生活无着落的状态。此外,移民的搬迁只是移民和其部分生产生活资料的搬迁,原居住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联系等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带入新的居住地,导致移民在新的安置地“举目无亲”,其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只有当移民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建立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之后,才能使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得以下降。

1.5 移民素质的影响

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与移民个体素质存在着较大的联系,移民个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后期扶持资金的投向。素质较高且有能力的移民可能会将后期扶持资金用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会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这部分资金来参加培训或发展成本低、收效快的经济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对于一些整体素质较差的移民来讲,他们可能没有能力使用这部分资金,不知如何利用这部分后期扶持资金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状况,他们将资金要么存到银行里,要么借给别人用,更有甚者用在赌博、奢侈消费等事情上,严重影响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2 提高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构

建议在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的基础上组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职能部门——国家水库移民管理局,管理所有因水利水电工程产生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应该成立相对应的移民管理机构。国家和省级移民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不再实行挂靠领导,而是单独行使职权,实行公务员管理,定编的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地(市)级政府最好不再设立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县级政府可以根据移民工作任务大小成立相应的移民管理机构。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是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关键的环节,因此,建议只要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地方,均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构。

2.2 建立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a. 管理机制。根据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性质、特点,由国家移民管理局制定资金筹集、拨付、使用、管理、核算等一系列办法和措施,规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管理。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实行年度预算管理,由国家移民管理局按批复的预算将资金拨付到各省,再由作为最基层资金核算单位的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

b. 监督机制。建立移民管理机构检查监督、审计部门审计、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纪律检查监察部门督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确保专款专用。

c. 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政策。建议借鉴国外相关政策以及国内一些小范围试点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政策,主要内容是移民将土地使用权出租而不是被强制征用给开发商,开发商定期向移民支付租金。这种半失地农民政策更加符合移民的利益,但要在我国实施推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些并行措施,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2.3 加强水库移民管理队伍建设

要配备和充实各级政府移民管理部门力量,提高移民管理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对现有的移民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移民知识培训,补充其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所需要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对要选拔和任用的人员,则要进行严格而公平的考核,考核内容不仅仅包括相关知识的考核,更要注重人员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得人员力量和人员素质均能满足移民工作的实际需要[3]。总体上,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员配置,同时建立移民工作岗位制度和移民干部持证上岗、公开竞岗等制度,以提高移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进取心。移民干部队伍的选拔、考核与升迁也应纳入正常的人事管理轨道,并形成制度稳定下来,以利于移民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从组织上保证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加强对移民的科技扶持,实施科教兴库战略

要把移民安置区的生产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模式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移民科技文化素质上来,着力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走科教兴库之路。提高移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途径主要有:

a. 开展移民科学技术培训活动,帮助移民提高素质,掌握1~2门生产技术。

b. 大力扶持和培养移民产业发展的龙头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效应,引导移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c. 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的积极性,组织他们深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咨询服务,并在高校定向培养林产、水产等专业技术人才。

d.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以壮大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层科技服务队伍。

2.5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

建议政府早日出台与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有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和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相关人员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提高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颁布过一部与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评估相关的法律或法规,因此,需要借鉴国内外其他类似行业在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方面的经验。此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牵涉面广,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因此,在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评估的法律、法规出台后,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移民工作,以促进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摘要:为了促进移民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助于移民后期扶持理论的发展和相关规范的修订,提高移民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水平,分析了影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因素,结果表明,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管理体制、资金运行方式、农村宏观政策、当地发展水平及移民素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构;建立后期扶持移民资金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水库移民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移民的科技扶持,实施科技兴库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曾建生.广东省水库移民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4):97-101.

[2]张绍山.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综述[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3(3):39-42.

[3]钱水祥.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研究,2006(5):34-36.

[4]张建军.我国水库移民安置的实施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70-71

移民扶持资金 篇2

1.5万元,计补3万元,但就目前市场行情,按1000元/平米计算,一套60平米房子需6万元,80平米8万元,100平米10万元,加上土地使用费(按100元/平米)、基础设施公摊费用(按每户1-1.5万元),每套要8—13万元,减过国家补贴部分,每户仍要负担5—9万元,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负担不起,因而搬迁不起。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一、移民搬迁安置点用地采取政府统征调拨的办法,由政府无偿供地,不再由搬迁户承担用地费用。

二、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计划部门立项,用项目资金建设,不再由搬迁户分摊。

三、将扶贫、工赈、生态、地质灾害、危房改造等搬迁资金整合到一起,统一为陕南移民搬迁,集中扶持,可使每户补助资金达到4-6万元左右。

移民扶持资金 篇3

本文以湖北省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为例, 通过实地考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账务审计等形式,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考察移民后扶资金的运行情况, 评估其生态效益, 探讨构建与优化移民后扶资金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

一、移民后扶资金运用效果的考量

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国发[2006]17号) , 湖北省在总结移民后期扶持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本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现状, 制定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 (鄂政发[2006]53号) , 决定采取资金直补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办法, 对大中型水库移民进行后期扶持:对原迁移民按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直接发放给个人, 用于移民的生产生活补助;对新增移民实行项目扶持, 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拨付给移民村, 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截至2009年6月, 国家累计下拨湖北水库移民后扶资金309 023万元。省政府下拨市、区、县移民后扶资金282 540.67万元, 其中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40 920.92万元, 增长人口项目扶持资金141 619.75万元。各市、区、县发放75.17万人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12 755万元, 发放率96%。累计列入计划的后期扶持项目22 498个, 其中生产资料调整及再搬迁安置467个项目, 投入扶持资金6 944.687万元, 受益移民45 311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 306个, 投入扶持资金113 797.95万元, 受益移民172万人;生产开发项目4 672个, 投入扶持资金20 549.97万元, 受益移民30万人;技能培训项目53个, 投入扶持资金327.152万元, 受益移民329人。

从总体上看, 各市、区、县基本上能够按照《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鄂财社发[2006]108号) 的规定运作和使用资金。原迁移民直补资金的发放实现了“直补到人、一人一卡 (折) ”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后扶项目资金的运营也比较规范, 有效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的管理模式

自2006年7月1日后扶政策实施以来, 湖北省对项目扶持资金的运行和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实行了资金拨付预算制、资金管理专户制、资金使用公开制、县级报账制、安全监管制, 保障了资金运行的安全和实效。

1. 拨付预算制。

湖北省严格执行国家预算, 确立了“资金跟着项目走, 项目跟着计划走”的拨付原则。具体程序为: (1) 申报项目年度计划。县级移民部门于每年10月底前将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的下一年度项目计划安排报省移民局备案。省移民局审核后, 于当年3月底前将计划下达到县级移民部门, 同时抄送财政部门。 (2) 编制资金支出计划。各级移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 根据经批准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编制本地区下一年度后期扶持资金支出计划, 于当年10月底之前报省财政厅和省移民局。 (3) 拨付项目资金。省移民局制定资金分配方案, 省财政厅将资金拨付到相关县级财政局, 县级财政局根据工程进度直接拨付项目资金。

2. 管理专户制。

为保障资金的专属性, 各市、区、县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对后扶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 封闭运行。国家下拨的移民后扶资金直接进财政专户, 省级财政对省移民局提供的资金分配方案进行审核后, 将资金拨付到各市、区、县财政国库。县级移民部门根据省财政厅、省移民局下达的资金使用计划, 向当地财政部门提出用款申请, 当地财政部门审核后,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直达移民个人或项目建设单位。

3. 使用公开制。

为了保障移民的知情权, 各市、区、县结合村级财务公开制, 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张榜公布, 接受移民和社会监督,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公开。根据项目扶持政策, 将项目资金分解到各移民村, 利用村级财务公开平台, 告之移民群众。在调查中了解到, 绝大多数移民都知道本移民村的项目资金数额。 (2) 民主决策。在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上, 各村都是通过移民会议决定的。 (3) 结算审查。在项目实施中, 移民群众参与了建设的全过程。

4. 县级报账制。

2008年, 湖北省在全省推行县级报账制, 即项目竣工验收后, 施工单位凭资金申请单、竣工验收单、资金报账单到县级财政部门报账。财政部门审核合格后, 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施工单位。它优化了报账程序, 减少了乡镇环节, 实现了两个“直达” (即省级资金直达县级财政, 县级财政资金直达项目施工单位) , 提高了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5. 安全监管制。

为把国家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保证移民群众直接受益, 湖北省建立起一套移民资金的监管机制。

(1) 分权制衡。移民部门管项目, 财政部门管资金。办理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手续。省移民局依据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核定全省移民后期扶持人数, 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各市、区、县财政和移民部门按职责分工, 具体负责本地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

(2) 移民参与。在后扶项目建设过程中, 各地采用不同形式, 让移民群众参与项目的管理, 监督资金的使用。

(3) 专项审计。为加强对移民后扶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湖北省建立了移民后扶资金的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2010年7~9月, 省财政厅、移民局联合对咸宁市、黄冈市、荆门市70多个移民样本村后扶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全面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4) 社会监督。为了检验移民后扶资金的政策效果, 湖北省移民局引入社会监督机构, 委托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对移民后扶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两年来, 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选取200个样本村, 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直补资金的发放、项目资金的使用、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监测评估。

三、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意识薄弱, 预算变化无常。

湖北省对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的安排虽已实行预算管理, 但是我们调查发现, 在移民项目资金的运用中, 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预算变更大。一些地方预算执行不严格, 没有按申报批复的项目、内容使用移民资金, 政策效果难以评估。 (2) 预算变更随意, 自行调整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 (3) 超预算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无视预算存在, 进行超标准建设, 产生新的村级债务。 (4) 存在变相发钱现象。2007~2008年度, 某某区以到户项目的名义, 将项目资金按人口核发给移民家庭, 以家庭为单位提供报账发票, 致使移民资金后扶效果大打折扣。

2. 资金拨付链过长, 资金投放结构不合理。

由于财政部门和移民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 配合不够紧密, 项目资金的拨付通常滞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跨年拨付时常发生, 当年的项目资金实际到位率较低, 再加上其他中间环节及在途时间, 资金到达项目建设单位的时间延迟更久。

3. 违规操作, 专款未能专用。

(1) 资金平调。某县明文规定, 提取项目资金的25%, 由政府统一使用, 仅此一项一年的资金额就高达近千万元。 (2) 直接预留。有些地方在下达项目预算时, 直接预留或提取部分资金由有关部门支配。 (3) 统筹使用。某镇以统筹名义, 按不同比例提取移民村资金, 集中进行跨村项目的建设。 (4) 提取管理费。在项目建设中, 涉及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工程监理等环节, 各地移民机构大多指定固定单位为后扶项目服务, 所需费用无处开支, 只能挤占项目经费。

4. 管理失当, 资金利用率偏低。

(1) 资金拨付滞后。受财政和移民部门信息传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项目资金的拨付往往比规定时间滞后半年甚至更长, 严重影响项目实施。 (2) 项目进展慢。从2008年至今, SY县的移民搬迁项目一直未启动, 造成大量挂账。 (3) 验收不及时。2009年ZX市6个村的项目资金为275.49万元 (项目已竣工) , 实际报账97.16万元, 报账率仅为35%, 移民、移民村、施工方均有意见。

5. 制度有隙, 县级报账操作各异。

(1) 没有实行县级报账制。某县自后扶政策实施以来, 执行的是省-县-乡 (镇) -村四级拨款制;某某区至今沿用“村账乡管”模式。省级移民资金到账后, 区财政将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专户, 乡镇财政再拨到村级专户, 然后由村与施工单位结账。资金运行环节多, 安全隐患大。 (2) 县级报账制操作不规范。某县移民机构既负责项目的规划申报、组织实施, 又负责项目资金的拨付, 缺乏制约。某某区在报账上实行“双轨制”, 即乡镇财政所和区移民局两级报账制。这种模式, 看似职责明确, 实际隐患较大。 (3) 专户管理未落实, 存在挤占、挪用的隐患。某县移民资金没有专款专列, 与其他资金 (粮农补贴、公路资金等) 同列在一个账目中。某某区某镇移民后扶资金与其他社保资金共一个账户, 资金通过预算户直接结算, 与其他资金同户同账。 (4) 基础薄弱, 账务处理水平低。部分移民机构财务部门不健全, 财会人员无证上岗、素质不高。 (5) 移民监督缺失, 安全隐患凸现。由于信息不对称, 移民难以对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监督。

6. 资金支付审查不严, 票据使用失范。

具体表现在: (1) 税务发票少, 自制票据、普通收据、定额发票泛滥, 还有为数不少的白条。 (2) 票实不符, 有套取资金的嫌疑。某区马桥镇樊塘村水改项目资金2万元, 定额发票1.45万元, 发票项目与工程实际内容严重不符。 (3) 油票泛滥。某县山口村茶亭附路项目, 合同金额为3万元, 报销凭证全部为油票。

四、关于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监管的建议

1. 科学规划, 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制。

(1) 以县为基础, 将项目资金纳入预算。县级移民机构要对预算的编制进行指导、审查, 保证预算的可行性。对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 不得使用移民资金组织实施。 (2) 不得任意变更预算。预算经县级移民机构批准, 省移民局批复后组织实施, 不得变更。确因现实困难需要变更的, 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 履行报批手续。 (3) 建立超预算审查制度。对严重超工程概算、超中标价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查清原因, 进行专项检查和追踪问效。

2. 建章建制, 保障资金的专属性。

移民资金是国家扶持移民的事项资金, 其使用只能是移民, 必须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为了保障后扶资金的专属性, 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实行资金专户制。后扶资金应当设立专户, 建立专账, 指定专人管理, 封闭运行, 不得与农村社保资金、交通资金、能源资金、改水资金等其他强农惠农资金混为一体, 打包使用。 (2) 构建移民参与制。各地要制定相关制度, 明确移民的项目确定权。同时,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保证移民参与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 杜绝资金使用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 (3) 完善用款申请制。移民机构应根据建设单位的用款申请, 按照经批准的资金预算方案, 结合工程进度的实际拨付资金, 既不能放任不管, 也不能无故滞留, 更不能挪作他用。 (4) 严格付款审计制。移民机构在资金拨付过程中, 要加强资金的监控力度, 保证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5) 加强内部责任制。各级移民机构要加强内部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 保证资金安全完整, 努力降低资金风险。

3. 构建信息传导机制,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1) 及时沟通信息, 提升资金的到位速度。按照“移民部门管项目, 财政部门管资金”的工作模式, 移民、财政两部门应当建立信息传导和沟通机制,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2) 定期督促, 提高项目的竣工率。作为项目扶持的主管部门, 县级移民机构要与移民村组保持经常性联系, 通过定期报告、集中检查等形式, 掌控项目施工进度。 (3) 及时验收, 提高资金的报账率。对已经竣工的项目, 移民部门应当根据项目的大小, 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移民群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 按规定程序报账, 避免拖欠, 降低移民资金的财政挂账比率。

4. 优化资金投放结构, 放大资金的战略引导效应。

资金使用要有战略规划, 有序进行。经过初期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建设, 资金已经历了由“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因此建议移民资金的中期投放重点应转移到生产项目, 即选择辐射面广、引导性强对投资拉动作用大的项目, 如种植业、养殖业等, 可以以资金补助方式提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健全机构, 规范资金的账务处理。

(1) 建立健全移民财务机构。各级移民机构要按照“专账、专户、专人”的要求, 建立健全移民财会机构, 单独设账核算。 (2) 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县级移民机构是最后一级核算单位。支出时, 由项目承建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施工进度, 提出用款申请并附报账凭据, 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 由县级移民管理单位统一支付并集中核算。 (3) 分工协作, 强化工作责任。移民资金的运行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 要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必须明确界定纪检、监察、审计、移民、财政、乡镇、移民村在县级报账管理制中的地位、职权、责任。 (4) 细化报账流程, 提供操作规范。针对农村会计基础薄弱的现状, 移民局和财政部门应当制定明确的报账流程, 包括报账依据、审批过程、应当提供的材料 (如项目预算、施工合同、验收报告、用款申请、收款人等) 、发票的要求等, 指导项目法人有序操作, 少走弯路。 (5) 规范管理, 加强对票据的审核。 (6) 严格控制现金支出, 所有项目资金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对未批准的项目资金计划、违规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一律不予报账。

6. 创新手段, 建立多层次监管及激励机制。

水库移民问题复杂, 牵涉面广, 后期扶持政策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要维护移民的稳定, 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建立多层次的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的监管机制。

(1) 政府监管。移民后扶建设项目是一项政府工程,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移民工作机构是做好移民后扶工作的主体, 应对移民后扶工作加强监督检查, 保证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安全, 确保后期扶持政策顺利实施。

(2) 专门机构监管。各级财政、审计和移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分工, 加强对后扶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不定期对后扶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 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和合理使用。

(3) 移民监管。移民是后扶政策的最终受益人, 移民政策落实的好坏, 从某种意义上说, 广大移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后扶项目的确定、验收, 要让移民参加, 资金的额度、使用、结算, 要在乡村张榜公布, 接受移民群众的监督。

(4) 外部审计监督。引入外部中介机构, 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督活动。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 对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的预算、拨付、流向、效果等进行审计, 规范管理行为, 确保后扶项目移民资金的安全运行和合理使用。

(5) 社会评估。按照国务院规定, 尽快建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 对直补资金的发放、后扶项目的实施、项目资金的使用、后扶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监督、协调和指导, 促使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

(6) 制裁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对违反规定, 擅自改变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标准、对象, 以及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单位及责任人, 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 涉嫌犯罪的, 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7) 健全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先进事例的示范效应。定期召开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形式多样的表彰与宣传, 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并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不断创新, 努力超越, 共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晓楠, 施国庆, 余庆年.水库移民的历史变迁及实施后期扶持政策研究.人民黄河, 2009;31

移民扶持资金 篇4

发文单位: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水库移民安置办公室

文号: 浙财农字〔2007〕57号

颁布日期: 2007-4-11 实施日期: 2007-4-11 点击次数: 2664

关于印发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移民管理机构:

为做好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和省政府《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1号)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四月五日

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精神,根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6‟29号)、《财政部关于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的通知》(财企„2006‟202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第三条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以下简称后期扶持资金)是国家为扶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而安排的专项资金,包括中央安排的后期扶持基金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及其产生的利息等。

第二章 扶持的范围、标准、期限及方式

第四条 扶持范围: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数根据《浙江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浙移领„2006‟2号)的有关规定,由省核定到县(市、区),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已搬迁的移民扶持人数一经核定不再调整;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移民扶持人数按照实际动迁的农村移民人口进行核定,每年核定一次。

后期扶持对象根据《浙江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浙移领„2006‟2号)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五条 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第六条 扶持期限: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扶持20年;2006年7月1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第七条 扶持方式: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扶持人口,能够核实到人的,原则上应将后期扶持资金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以下简称直补),用于移民生产生活的补助;直补之外的扶持资金实行项目扶持(以下简称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 的预决算管理

第八条 后期扶持资金实行预决算管理。第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移民管理机构根据省核定的后期扶持移民人数和国家规定的扶持标准,将中央和省后期扶持资金预算及时下达给各市、县(市、区)。

第十条 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在后期扶持资金预算控制额度内,根据经批准的本地区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具体预算(格式详见附件1),并于每年10月底前将下一预算报送省级财政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审批。

各地报送预算时应当附编报说明,内容包括本地区移民基本情况、下后期扶持资金使用计划、本前3个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全年预算执行情况预测等。

下达给各县(市、区)的后期扶持资金应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出。

第十一条 审批后的后期扶持资金预算由县级移民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审批后的后期扶持资金预算,各县(市、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 年终县级移民管理机构须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编制后期扶持资金支出决算,于次年2月底前将上的财务决算报告、后期扶持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表(格式详见附件2、3),报送省级财政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

后期扶持资金决算应当附编报说明,内容包括资金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项目效益评价、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第十三条 直补资金的结余和已完工的项目扶持资金的结余,全部纳入下项目扶持资金预算,并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报经审批后使用。

未完工的项目扶持资金的结存,结转下继续使用。

第四章 资金的使用与拨付管理

第十四条 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包括直接补助支出(以下简称直补支出)和项目扶持支出。

(一)直补支出是指将后期扶持资金直接发放给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的支出。

(二)项目扶持支出包括基础设施项目支出、生产开发项目支出、科技推广项目支出及经批准的其他支出。

基础设施项目支出是指用于解决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地方交通、社会福利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供电设施、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助的支出。

生产开发项目支出是指用于扶持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二、三产业的补助的支出。

科技推广项目支出是指对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费用支出。经批准的其他支出是指经省级(含)以上财政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十五条 后期扶持资金中直补资金的具体使用管理,按照《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接补助资金发放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第十六条 后期扶持资金中的项目扶持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县级移民管理机构须在当地开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专户”,专户产生的利息计入项目扶持资金本金,实行统一管理。

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县(市、区),可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对项目扶持资金进行支付管理。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中央拨付的后期扶持基金30个工作日内,向县级财政部门拨付后期扶持资金。县级财政部门收到后期扶持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扶持资金足额拨付到同级移民管理机构开设的项目扶持资金专户,并于10个工作日内将直补资金足额拨付给当地县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

未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未经批准的,暂缓拨付后期扶持资金中的项目扶持资金。

第十八条 项目扶持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县级报账制是指县以下项目实施单位或承建单位根据批复的预算和施工进度,提出用款申请并附合法有效的报账凭据,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由县级移民管理机构集中核算并统一支付的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项目扶持资金报账时应附的材料:项目建议书(报告);项目立项批准书(或项目预算批复);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责任书、项目实施合同书、预付资金审批表、项目施工进度报告、项目工程(预)决算报告、项目竣工验收鉴定书等;项目承建(实施)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的须提供正式招投标的各项资料;报账申请单和合法有效的支出凭据,须经相关责任人签字生效。

第二十条 项目扶持资金报账时应经县级移民管理机构的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签署审核意见后,报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报账手续。报账的具体程序、要求和办法由各地在实施细则中研究确定。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单位的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不得在后期扶持资金中列支。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切实加强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财务人员。

第二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移民管理机构,加强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定期绩效考评通报制度,确保后期扶持资金的有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和移民管理机构应按职责分工,加强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后期扶持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

第二十五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后期扶持资金使用范围、标准和期限,以及截留、挤占、挪用后期扶持资金的单位及责任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县级财政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完善工作程序,做好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各地制订的实施细则报省级财政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备案。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法律规制 篇5

一、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法律规制

第一, 法律。目前, 我国没有专门的《水库移民法》, 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法律规制主要是通过《水法》来进行的。作为调整水事关系的专门法, 2002年8月修订的《水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水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做出了规范。该法第29条规定, “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按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妥善安排移民生产和生活, 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水法》虽然只是一项原则性规定, 但明显提升了后期扶持的法律地位。

第二, 行政法规。我国调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法规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通用型, 适用于所有水库移民, 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二是专用型, 即为某项重大水工程移民量身定制, 如《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暂行办法》。这些法规, 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对象、期限、方式、资金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规制, 是我国开展后期扶持工作的主要依据。

第三, 部门规章。为进一步规范后期扶持工作, 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例如, 2003年1月, 财政部颁布《库区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对库区建设基金的来源、标准和年限、使用和监管等作了规定。2003年3月, 水利部颁布《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对规划编制的审批、实施、验收等进行了规范, 并对项目管理、年度计划管理、预决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2003年11月, 财政部颁布《关于库区建设基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库区建设基金使用的具体范围、预决算和会计管理等作了规定。2004年3月, 水利部颁布《库区建设基金县级报账制实施办法》, 从资金管理、报账支付程序、报账凭证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对县级报账提出了要求。

第四,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移民后期扶持的精神, 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大都制定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湖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条例》、《福建省大中型水电站移民安置暂行办法》、《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 等等。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具有针对性强、操作性实的特点。

第五, 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为切实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各地还根据本地移民实际, 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 该市颁布了钟祥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的通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工作实施方案》、《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工程监理的通知》、《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 为贯彻和落实好国家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法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法制建设的缺憾

第一, 专门法缺位。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起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政府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水库移民法律体系, 但由于缺乏一部专门调整水库移民关系的法律统领, 导致相关规定政出多门、内容各异、规范不一、协调复杂、实施难度大。也正是由于专门法的缺位, 使得地方政府所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薄弱, 难以遏制行政权力的渗透和滥用。

第二, 法律效力低。《水法》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规定, 更多是一种宣示性意义, 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从立法层次看, 该“意见”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从效力上看, 不仅低于法律, 也不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从内容上看, 调整范围较窄, 管辖事务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库移民政策在水工程项目中的适用。

第三, 行政色彩浓。我国现有的移民法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 有着强烈的行政色彩。例如,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的通知》中规定,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实行移民工作任务和资金双包干, 注重实效, 确保移民迁建工作任务落实。”移民任务和资金的双“包干”原则, 使得移民工作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水库移民变成了纯粹的行政事务, 移民利益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极易导致移民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 政策风险大。近年来, 由于与移民利益相关的政策不断变化和部分地区移民政策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移民的利益。以后靠安置的水库移民为例, 由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国家限制了土地开垦, 致使以开垦荒地为安置移民前提的计划不能实施, 移民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搬迁。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 还打击了本就十分脆弱的移民心理, 导致一些移民不断上访,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第五, 配套制度滞后。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法律的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 但配套制度明显滞后, 无法适应后期扶持的实际工作和形势发展要求。例如, 移民后期扶持联席会议机制的协作、协调问题, 尤其是财政部门与移民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工作配合问题, 已严重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正常运行;移民对移民项目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行使的保障机制建设问题;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合同鉴证、工程监理的取费问题;后期扶持资金县级报账制的实施细则;移民资金与其他强农惠农资金捆绑使用的管理、监督问题, 等等。

三、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法制建设的完善

第一, 尽快制定《水库移民法》。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 大规模的水电建设产生了2000多万的水库移民, 而且随着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以及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陆续上马, 移民人数还会持续增加。为维护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 尽快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生活水平, 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调整水库移民关系的法律———《水库移民法》, 为依法移民、依法补偿、依法扶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作为统领水库移民关系的龙头法, 《水库移民法》应当对后期扶持问题予以专章规定。明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内涵、范围;规定后期扶持的对象、期限、方式;规定后期扶持资金的筹集渠道、分配办法、管理模式、使用规定、监督机制;赋予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基本权利, 如: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控告权、检举权、起诉权等权利;明确规定各级移民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职权、职责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等等。

第二, 适时清理法规、规章。为了解决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 国家、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规章和政策, 都是各地区、各部门不同时期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对移民安置、补偿、后期扶持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经济环境、社会关系、移民政策、机构调整、职责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法规、规章、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 有些还存在着不衔接、不协调, 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已经成为制约后期扶持工作推进的障碍。因此, 有关部门应当与时俱进, 适时对这些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清理, 保留有用的, 修订不适的, 废除过时的。

第三, 及时出台配套规定。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是我国开展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水工程项目不尽相同, 各地移民状况又千差万别, 要使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相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抓紧工作, 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考察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实践, 目前急需的配套规定主要包括,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技术规范、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环节取费办法、水库移民项目扶持移民参与办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办法, 等等。

第四, 着力推进程序建设。在我国颁布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法规、规章中, 普遍存在着“重实体, 轻程序”的现象, 缺乏可操作性。不仅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困难, 又为职能部门和人员滥用权力预留了空间。因此, 在制定移民后期扶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时, 一定要强化程序建设, 将其适用范围、条件、步骤、方式及其保障措施规定清楚, 让执法者和移民群众都一目了然。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有法“能”依, 实现法律效益的最优化。

第五, 努力构建监测机制。通过监测评估机制, 及时掌握后期扶持实践中的具体情况, 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 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确保后期扶持政策的顺利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指出, 各级政府要建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以湖北省为例, 省政府于2009年委托“湖北省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对全省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进行监测评估。两年来, 该“中心”通过抽样布点、入户调查、现场考察、聘请信息员、实时跟踪等形式, 对全省17个市州、48个县市区、200个移民样本村的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估, 为移民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材料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唐传利.中国水库移民政策与实践[A].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2]、让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 2006-08-14.

[3]、陈晓楠, 施国庆, 余庆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政府干预及实施研究[J].人民长江, 2009 (5) .

[4]、李振华, 王珍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6) .

移民扶持资金 篇6

一、监测评估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评估工作其目的在于跟踪监测和客观评估移民后期扶持的实施情况, 帮助移民实施机构和项目业主更全面地了解移民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 重点监测移民政策的执行情况、移民机构的运行、移民就业安置、移民房屋重建与生活安置、移民收入与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抱怨与申诉、公众参与、协商、信息公开等实施情况。通过监测, 评估移民政策与移民实施的适宜性, 评估移民收入水平恢复程度和移民目标的实现程度, 评估移民机构的工作效率, 甄别业已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并就问题提出建议或预警。

二、采取科学的监测评估方法

监测评估单位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监测评估, 除借助一定的理论指导、依照移民政策法规及监测评估合同要求、建立恰当的指标体系外, 还应采取科学的监测评估方法。监测方法主要有文献调研、访谈、座谈等。

文献调研对于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来说, 是一种不完整的资料。我们能采用的各种文献, 并不是出于监测评估的目的、按照监测评估的技术要求记录的;而是按照各种不同的目的记录的。在使用即有文献资料时, 往往是我们不需要的资料太详细, 而需要的资料又简单。因此, 在监测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其它的方法。访谈法是普遍的社会调查方法之一, 也是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中最重要的监测方法之一。通过与移民面对面的直接交谈, 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既有事实的调查, 也有意见的征询。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的定量资料收集适合结构式访谈, 就是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都是统一的, 在访谈中需要使用统一的问卷和表格。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访谈中由于移民的文化、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 因此很难有深入和准确的交流, 也使得采集的数据存在偏差;二是需要大规模的样本, 但因时间、人力、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 难以达到。还可以通过与县级移民管理机构进行座谈, 了解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全面信息, 掌握报告期内的后期扶持政策实施进展情况, 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情况、移民管理机构情况。

在监测评估过程中, 通过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这些资料很难直观地感受或一目了然地看出其价值和规律性, 因此需要通过各类评估方法, 使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清晰的反映出来。如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结构分析等。

通过统计分析, 反映直补资金兑现、项目的实施进展等;分析实施与规划、计划的适应性, 评估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比分析在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中也常用到, 如通过后期扶持前后移民家庭收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的对比, 就可以评价移民生活水平变化情况;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基准年与监测年纵向对比, 可以对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与后期扶持规划比较, 找出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偏差。结构分析可以分析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中, 对打工收入、家庭种植业收入、其他收入所占比重, 了解农村移民收入的结构和发展趋势, 对判定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效果和如何开展后期扶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移民样板体系

监测评估工作实施以来, 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 也尝试着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移民样本体系, 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移民基础数据资料。每个样板县都要按三条原则选取样板村、样板户:一是广泛性原则。既选水利工程库区, 又选水电工程库区;既选中央直属水库, 也选本省大中型水库;既涵盖老库区, 也包括新库区。也就是选取不同管理级别、不同性质、不同库龄水库 (水电站) 的移民样本村 (户) 。二是代表性原则。选择样本户以库区乡镇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家务农和打临工、30~60岁的群体为代表。三是适用性原则。在选取样本村样本户和移民人数时, 要达到适量的规模, 并注意把特别富裕的、太贫穷的、孤寡老人、长期外出打工的人员剔除。

连续固定跟踪监测样本户生活水平变化情况。在跟踪调查时, 如遇到样本户举家外出或其他原因, 致使无法联系该样本户家庭成员的情况, 不允许向样本户以外的人员收集该样本户资料。应选择与该样本户经济条件相近的其他移民户替代原有移民户, 重新进行基底调查和监测水平年的调查。选取替代样本户的数量应与原样本户的数量相等。

通过连续固定跟踪监测样本户, 充分了解移民的生产资源情况、生产生活条件情况、收入及支出情况等基本情况。对选取的样本户建立档案, 记载各年对移民户扶持方式、项目内容、劳动力变化情况、生产和生活条件变化情况等。样本户建立和典型项目调查是监测评估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严格按照抽样调查的样本选取原则和要求, 形成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 为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做好基础工作, 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确保监测评估质量。

四、监测评估的成果运用

目前, 所有的监测评估成果, 无论是以县为单位, 还是以省为单位的汇总, 其成果主要是监测评估报告和附件所附带的基础资料, 对成果的验收也各不一样, 对成果的应用基本为零。监测评估的成果不能应用, 就失去了监测评估的意义。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 如何能够凸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广实施中好的经验, 使得监测评估既能评价政策实施的正能量, 也能提供发展的潜力之处, 这才是监测评估的应有的意义。

因此在未来的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要达到指导实践、促进工作的目的。一是要充分应用好监测评估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二是对监测评估中指出的问题, 提出纠正的办法和改进措施;三是对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 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采纳;四是要把在监测评估中发现的可行的管理经验、管用的工作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监测评估成果, 进一步推动全省水库移民事业的更大发展。

五、做好协助配合工作

移民扶持资金 篇7

1960年, 滕州市境内先后建成了马河大 (二) 型水库和户主中型水库。在1956~1977年期间, 相继开工建设了小型水库26座, 其中小 (一) 型水库4座, 小 (二) 型水库22座。为了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 从1960年开始, 先后在库区新建和扩建村庄, 库外建新村。每人平均建房0.5间, 建房补助标准1960年曾执行每人40元, 其后逐年由省水利厅核定, 1971年执行每间补助120元, 木材0.6立方米, 公房按实需补助。为了解决库区村庄地少人多的矛盾, 从1973年开始, 移民工作由安排生活为主转向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产为重点。在马河、户主水库周围展开整地造地会战, 帮助移民村库边造地、劈岭造地扩大耕地面积, 打井、建提水站, 修建桥涵, 架设供电线路, 扶持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产。由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区域位置相对偏远, 生存环境恶劣,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力水平低, 收入水平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颁布之后, 滕州市严格按照《山东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对人口核定登记工作进行汇总。对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 坚持“一个尽量, 两个可以”, 直接面对群众, 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根据核查登记统计结果, 滕州市水库移民涉及滕州市马河、户主水库, 枣庄市岩马、石咀子水库, 平邑县唐村水库, 辽宁省红升水库, 黑龙江省莲花水电站等9座大中型水库, 分布在滕州市13个镇街, 102个村, 总数为4101户, 17440人。其中, 整体搬迁户数3749户14963人;分散安置户数352户, 1671人;出嫁人数806人。根据上报汇总结果, 滕州市确定分别实行两种扶持方式:以资金直补到人进行扶持方式的共有74个村, 3227户, 12673人;资金直补到人和项目扶持相结合进行综合扶持方式的共有28个村, 874户, 4767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采取资金直接发放, 实行建档立卡制度, 将要发放资金的人口核实到具体的户与人, 建立资金发放档案, 然后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 以“一卡通”的形式予以兑付, 及时足额发放到移民个人手中, 同时将发放标准和数量予以公布, 确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到落实。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实施,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解决了水库移民所面临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用电难、上学难和耕地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投入不足、科技不足、人才不足等一系列的突出问题, 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维护了社会稳定。

2 对滕州市水库移民工作的再认识

2.1 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地方的水利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 滕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兴建了一大批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利工程, 在抗御自然灾害、加强工农业生产、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 水利工程移民和库区群众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 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 广大移民和农民群众用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 为了地方的水利事业, 不计个人得失, 舍小家顾大家, 离乡背井, 重建家园, 自筹资金, 投工投劳, 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 铸就了水利事业的辉煌。同时, 农业产业产出的粮食及其农副产品, 为地方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 地方水利事业今天的成就, 蕴含着广大移民和库区群众的巨大贡献。

2.2 新形势下移民后扶工作的多面性

2.2.1 移民后扶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建成的重点水利工程, 从根本上夯实了滕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善了工农业生产条件。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证明,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已经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 国家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是财政支出重点用在了城市的公共服务保障, 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水利设施、农村教育、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农村用电、农村文化等方面尤为突出, 限制或延缓了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 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 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扶持的支出力度极其重要。

2.2.2 移民后扶工作的长期性

目前, 我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 具备了加大移民后扶力度的经济基础, 但要在短期内解决全国2000多万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和更多小型水库、库区群众的所有问题, 仍不现实。因此, 解决历史遗留的错综复杂的移民问题和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问题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不断投入的进程。

2.2.3 移民群体的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涉及安置区移民、库区群众, 涉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 涉及本地移民、本地外移民, 加之人口数量多、地域宽、分布广, 不同类型移民的后扶工作矛盾十分突出,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 这也是造成部分移民或非移民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

2.2.4 加大移民后扶的可能性

追根溯源, 要较为合理地解决移民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央财政应增加支农资金,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理念, 加快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速度。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和支付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完全有能力集中财力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 滕州市移民后扶工作中的几点见解

3.1 设立职能明确的移民机构

移民机构是各级政府综合履行移民工作职能的部门, 既是实施移民管理的行政部门, 也是开展移民工作的业务部门,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各项移民工作, 既便于协调各业务部门关系, 又利于统筹各地区移民的管理。目前, 滕州市的移民机构设置尚未明确, 需要, 移民工作开展和管理的难度较大, 急需整合优化机构职能, 设置独立的移民机构, 统一政策, 统一管理, 统筹协调财政、水利、交通、救济、社保医保、教育就业等部门的关系。

3.2 明确移民后扶的工作重点

目前, 滕州市库区及移民安置集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 医疗保障设施不健全, 信息网络落后, 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滞后。因此, 集中解决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水利、供电、供气、网络、学校、医疗、购物网点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是今后移民后扶工作的重点。

3.3 严格界定移民后扶的范围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中明确后期扶持的范围为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产生的农村移民, 而渠系配套工程、库区受影响群众、占地不淹房移民和库区非农业移民虽然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却没有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在落实执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时, 要严格界定移民后扶范围, 并做好移民后扶政策的宣传。

3.4 维护移民群体稳定

移民后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滕州市人民政府是滕州市移民后扶工作的工作主体、实施主体、责任主体, 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要的, 但是政府和政策都不是万能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后, 由于库区群众对政策的误解, 加之由于移民类型及性质的不同, 各类移民间的具体安置扶持政策不统一, 经常出现移民与移民、移民与政府、移民机构之间的矛盾, 移民或非移民群众上访、信访的事件时有发生。滕州市政府应通过加大移民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库区移民和非移民群众的舆论引导、采取其他非移民政策进行帮扶等措施, 努力维护移民群体的稳定,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

3.5 优化后扶项目产业结构

要努力拓宽资金渠道, 整合各级政府扶持资金, 鼓励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 在帮助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结合区域经济、移民规划、移民与库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客观实际,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扶持为基础, 在种植养殖业、旅游业、工商业、运输业以及移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分侧重点加强扶持力度, 使后扶项目投入统一到区域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进程中去。

3.6 明晰后扶项目的资产产权

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后, 必将形成相应的资产。在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中, 资产的价值构成既包含了国家的补助资金, 又包含了当地村民的投劳折资或筹集资金。要使这些资产在当地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长期发挥效益, 就应该明晰资产的产权属性, 界定和解决产权和使用权的归属问题, 以便于效益的分配和资产的管护。因此, 滕州市政府应从有利于资产效益发挥和有利于资产维护管理的需要出发, 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规定,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相关规定, 规范资产的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行为。

4 结语

移民扶持资金 篇8

虽然这几年通过移民产业扶持,乐平的移民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移民产业扶持项目实践中,也存在如下“三不”的问题。

一、产业扶持项目直接受益移民不多

从这几年乐平的产业扶持情况来看,移民产业扶持惠及的移民占移民总人数的4%左右,2010年重点打造的两个移民产业扶持项目受益的人数也只有几十人。这说明受惠于产业扶持项目的只是少部分的移民,且移民受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数移民都是通过在扶持产业中就业从而增加收入,如2010年乐平市重点扶持的两个产业扶持项目主要以生产、管理用工为主,移民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扶持产业中。

二、移民总体对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不够

移民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移民从产业扶持获益主要是通过务工收入,移民对参与种、养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熟练掌握种、养殖技能的移民不多,此外移民产业扶持处在起步阶段,在扶持的产业没有取得可见的效益之前,移民都不愿承担风险参与进去。

三、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的反哺功能不足

这几年乐平市大中型水库移民产业扶持资金有260多万元,有的产业扶持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产业扶持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回馈于移民群众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通过这几年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扶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得到完善,产业扶持是今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主方向,今年全省扶贫和移民会议也把产业扶持确立为移民后期工作的重点,如何正确引导移民发展产业,走上致富之路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进行移民产业扶持关键是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正确引导移民走产业发展之路,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移民了解种、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关知识及移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要结合本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的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移民产业扶持。二是加强移民产业技能培训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让大部分移民熟练掌握一门种、养殖技术,真正让移民参与移民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的监督工作,使受惠于产业扶持项目的专业组织和业主,尽可能地去帮助更多的移民增加收入,并用产业扶持项目所取得的效益去回馈更多移民。

乐平市移民产业扶持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产业扶持项目也高度重视,在移民产业扶持中坚持严把关、抓落实,充分利用乐平的有利条件,扎扎实实把移民产业做大做强。总结出了“四导”的产业扶持方法。

一、加强领导,确保移民产业扶持顺利开展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和推动需要一个有力的组织领导,为加强对重点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的组织实施,每一个重点移民产业扶持项目都成立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市扶贫和移民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任股室负责人和项目法人为项目实施小组成员,并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及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督促产业扶持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注重引导,推动移民产业扶持健康发展

乐平市移民多为深山库区移民,移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少一定的生产技能,在进行产业扶持的同时,为更好地让移民产业健康发展,乐平市每年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聘请农技专家结合产业扶持项目向移民传授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能,同时带领部分移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其它单位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使移民生产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大力发展移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督导,促进移民产业扶持扎实开展

每一个产业扶持项目的实施,都要从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做好实施规划,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辅助性建设为载体,把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真正落到实处,使更多的移民从中受益。

四、创新指导,探索产业扶持特色发展

移民扶持资金 篇9

四川地处我国西部地区, 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素有千河之省、水能资源甲天下的美誉, 水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的河流17条。四川省“三江水电基地”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 是国家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水能资源的主要富集区。预计未来几年, 四川全省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人数还将不断递增。作为一个移民大省, 怎样结合国家后期扶持政策, 做好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的核定登记工作、确定后期扶持方式以及在充分利用后扶资金基础上有效开展项目扶持工作, 确保移民区的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 无疑是一项庞大和艰巨的工程。

二、目前后期扶持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身份认知问题

后期扶持政策中的扶持范围和扶持方式, 是争议和矛盾最多的。许多移民安置区的原住村民、农转非移民、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等连带影响人口, 对新政策的认知存在偏差, 要求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享受每年600元的扶持标准。实际上, 每种类型的水库移民有其对应的扶持方式和标准, 极端贫困但不属于后期扶持范围的农转非移民可纳入当地低保,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有小水库解困专项资金作保障, 其它连带影响人口也可以因移民区实施项目扶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受益, 不能混淆政策的适用性。规避认知风险, 需要强化地方移民干部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在有在建和新建工程的地区, 要加大对移民干部的培训力度, 对准移民群众要加强后期扶持政策的宣传, 不管哪个地区哪个部门, 要严格执行政策, 做到“一把尺子, 一个标准”, 并且结合全省扶贫工作安排, 积极研究落实连带影响人口的帮扶措施, 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 确保后期扶持政策兑现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

2. 移民与非移民生产生活发展水平不一致问题

移民安置区的农村移民与农转非移民、移民与非移民之间存在生产生活发展水平不一致问题, 特别是外迁安置移民相对于后靠安置移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这些移民受工程建设影响搬迁到异地进行安置后, 他们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一般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原有人脉资源基本无法再为以后的家庭发展作出贡献、原有生产生活习惯、收入来源模式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完全融入安置地社会生活的困难很大。虽然有后扶政策的帮助, 但不少家庭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搬迁安置后的移民开始几年收入水平普遍低于搬迁前, 也低于当地非移民的收入, 甚至出现返贫导致移民无法适应当地生活而返迁。另外, 还有诸如既淹房又淹地进行生产安置的移民比淹房不淹地只进行搬迁安置的农村移民重新恢复到原有收入水平困难较大等等。

规避这种矛盾, 除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相关文件精神外, 一是安置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移民群众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 在安置区设置专门的移民工作联络员, 方便移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寻求政府帮助;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 结合各地实际, 组织有学习意愿的移民进行就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 多渠道多方式拓宽移民增产创收的渠道, 只有移民的收入增加了, 移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增强了, 潜在的各种矛盾才会根本性消失。

3. 移民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问题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部内陆地区, 除成都平原外, 人口分布大多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而境内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又适合水库工程建设的地区基本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多数移民区自然环境条件差, 生产资料缺乏, 土地贫瘠,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务农收入低。不少农村移民习惯固守传统农业耕作模式,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化程度低。移民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低, 工业基础薄弱,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非农就业吸纳能力弱, 发展致富带动性差, 动力与后劲不足。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区移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生产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其中尤以八十年代前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老水库居多, 移民遗留问题比较突出。

三、对我省后期扶持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长久以来,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重工程轻移民”, 这导致了我国数以千万计的非自愿性移民在为国家迅猛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 却让他们家庭的损失与国家发展的收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正是有鉴于此, 国家在发展起来的同时没有忘了我们的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移民群众, 适时出台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国务院第471号令) 和《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国发[2006]17号) 。

新政策的出台, 迈出了政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步伐。为了更加“公正、公开、公平”的实施好国家新政策, 确保移民区社会稳定, 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立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 自上而下有机整合各类新老移民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各项权限, 高效推行政策;二是充分利用现金直补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政策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合理确定移民后期扶持方式;三是合理编制好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后期项目扶持规划两个规划报告, 拓宽后期扶持资金的筹集渠道, 通过项目的合理规划, 重点解决移民区移民群众现实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移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创新和发展移民产业经济, 使移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最大范围的使移民区的移民和非移民均能从项目扶持的项目实施中受益;四是统筹兼顾各地移民的扶持效果, 结合当地政府的配套项目,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移民村的移民融合。

摘要:以四川省为例, 在总结国家后期扶持政策出台五年后的实施基础上, 研究了后期扶持政策和库区基金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新政策优势, 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的利用后期扶持资金和项目, 做好新时期的移民安置工作, 促进移民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一篇:空间数据下一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