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共12篇)
育人 篇1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但总的来看, 它们还存在着零散、不全面、相互间联系不密切等局限, 这样就难免使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机制, 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 我们不断总结、梳理、升华, 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以下简称“三育人”) 的德育机制。
一、“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内涵
“三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
全员育人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使他们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当中来, 形成一个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教育群体, 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要求一致、管理严密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系, 切实使全体师生员工、校外一切教育者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
全程育人指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 加强德育工作的阶段性、连贯性、时间性、发展性, 使德育工作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 以期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有条不紊地生成和发展。
全方位育人指加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途径的多样性, 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 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 除此之外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加强全方位的教育, 提供一个全面、和谐的德育环境, 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才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选择性,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性探索
1. 立足学生成长发展, 做到全程育人。
把握德育工作的全时段进行育人。德育实施是以一定的时间为依托和条件的, 要把德育放在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内进行, 这包括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德育工作、学年的德育工作、学期的德育工作, 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德育工作。为此, 要设计整个德育计划, 使各时段的德育工作层次清楚, 重点分明, 环环相扣, 螺旋上升, 不断深入。例如, 在新生入学的时段, 我们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精心设计了《新生必读》, 该《必读》包括学生规章制度、支持学生成长成才政策、大学学习生活心理指导、大学生安全常识、大学生健康教育处方等内容。在入学教育中, 分学院、系、班级三个层次, 邀请院领导、各业务部门领导、有关专业老师组织市情发展概况、大学生面临的形势、学院发展及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学习方法介绍、校风校纪、学籍管理、大学生活适应与心理健康、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等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程进行育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顺利进行, 就要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过程跟踪教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在学生入学初, 就为他们建立素质发展档案, 摸清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及表现, 向他们提出努力目标, 督促他们努力实现。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 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针对问题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我们要求各方面的教育者, 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 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成长的脉搏, 做好督促、鼓励工作。
2.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做到全方位育人。
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实现活动育人。以常规教育为核心, 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专题活动, 突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契机, 建立多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干休所、城区各单位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 我们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朝阳辉映夕阳红”、捐资助学、心理扶助、雷锋一条街、学生资助服务网络平台的开通等活动, 都形成了有特色的德育专题活动, 为营造学院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专题活动的同时, 我们还建成了文化长廊、宣传栏, 并定期更换内容, 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了休闲阅读的空间, 在日常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张贴或悬挂文明用语, 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文明待人。各班教室内张贴伟人画像及名人名言条幅, 使同学们耳濡目染, 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四名”活动 (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诵名诗)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丰富了学生的人生营养, 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文化素养。
总之,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既是全新德育理念的体现, 又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推进这种机制, 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和提高。
育人 篇2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是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于漪,李吉林,李镇西等的著作,你一定会眼前一亮,一定会如饥似渴的捧起她,心无旁骛的阅读起来,可是我读了由陈洪庆主编的《智慧型教师教学的师德修炼》,一读就爱上了她。本书共分为三个章节的内容向我们阐述了教师的师德修炼的案例,怎样才能做一名智慧型的的教师。教育中不能没有爱,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能没有爱。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各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的教育”。并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诠释了教育不能没有爱,离开爱的教育是枯燥的。
书中让我流连的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的:
9月1日开学,关老师新接了一个班—三(2)班。
那天是教师节,关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包装得十分粗糙的盒子。关老师怀着满心的好奇打开盒子,里面的礼物令她惊愕—一支褪了色的旧胸针!是谁送了如此特殊的礼物?关老师的头脑里打满了问号。这时,一张小小的卡片吸引了关老师的目光:“老师,祝您节日快乐!”看着歪歪扭扭的字迹,关老师立刻想到了他—小傲。她有一双大眼睛,长的很瘦小,自从二年级时,因车祸失去母亲后,他开始变的叛逆,上学迟到,课堂上捣乱,从来不听讲,下课打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合起来不足60分……这个孩子令所有的任课教师头痛,尽管以前的教师也尽其所能地帮助他、关心他,但他毫不领情,还是破罐子破摔。在教室们的眼里,小傲是个没有情感、不可救药的孩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送给自己一枚这样的胸针。关老师抚摸着这没有点无法示人的旧胸针思索着……
第二天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关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他手里拿着小傲送给她的那没胸针对大家说:“孩子们,昨天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这枚漂亮的胸针,老师特别喜欢它,所以把他别再离心最近的地方!”说着,郑重其事地把胸针别到左胸前。“老师带上她漂亮吗?”“漂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关老师注意到此刻小傲的眼里闪着泪花。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中,小傲的腰板儿挺得直直的,他居然听课了!关老师鼓励、赞许的目光始终随着小傲。“这个词老师要请一个聪明的孩子来读!”关老师用卡片出示了“企鹅”一词。“小傲,你会读吗?”关老师温暖的目光里充满了鼓励。“企鹅。”小傲低声读出了这两个字。“哇,太了不起了,小傲!”关老师带头为小傲鼓起掌来,孩子们也由衷地为小傲鼓掌。此时,这个平时桀骜不驯的小捣蛋鬼竟害羞地涨红了脸,关老师知道一颗希望的种子正在小傲的心里萌发。
从此以后,笑傲成了关老师的“宠儿”。在课堂上,关老师格外关注小傲,在小傲遇到难题时,关老师的目光里充满鼓励,在小傲答对问题时,关老师的目光里充满赞许,在小傲听课发愣时……除此之外,关老师还专门为小傲成立了学习辅导小组,课下悄悄安排伙伴与他游戏。
转眼间,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在关老师爱的滋养下,在关老师潜心雕琢下,昔日里那个让教师头痛,让同学讨厌的“坏小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聪明懂事、积极向上、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关老师收到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一只火红的康乃馨和一张字条:“老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把这枝母亲花送给我心中最敬爱的妈妈,谢谢您给了我新的生命—小傲。”拿着这枝美丽的母亲花,泪水充盈了关老师的双眼。此刻的关老师被感动与幸福包围着,他由衷地感叹:“当老师真好!”
是啊,当老师真好!在汗水与心血的浇灌下,当一个个顽劣的孩子变得懂事,当一颗颗扭曲的心灵变的健康,当一群群小鹰展翅飞翔蓝天时,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崇高呢,又有谁比老师更幸福呢?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深有感触,像这样的学生我们身边何尝没有呢,我们又是怎么去处理的呢,结果怎么样呢?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吗?聪明的关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和利用教育资源,从尊重、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自己的,从而主动改正缺点。案例中的关老师把小傲从一个顽劣无比、不可救药的“坏孩子”转化成懂事、好学向上的好学生,告诉我们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未形成,对事物的看法有不确定性,老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即使是顽石,用爱将其融化。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教师之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动力之源,是促进学生转变的催化剂。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奥秘则在于教师能以乐观的情绪、赞美的语言、勃勃的生机、殷切的期待去赞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小故事中的主人翁关老师何尝不是一个具有爱心,且有教育艺术的好老师。教学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浓浓爱意,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课堂凝聚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一词耳熟能详,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乐此不疲,倾心于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周礼 地官司传序》中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都是在说明教师是以教书来育人,既教书又育人,能教书会育人。
由故事中的关老师,我想到山东省优秀教师,临邑县临南镇实验小学校长赵同花。这个默默奉献教育几十年的乡村女教师,孩子们都习惯称她为赵妈妈的好老师。他们都是教师群体中的草根,可他们像孔子,陶行知,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灵魂,生命来诠释对教育的热爱。曾经深深记得于漪老师的话“站上讲台就要用生命来歌唱”。可是反观我们城里的的教师群体,硬件设备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验楼,图书楼,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老师们人均一台电脑,优质的生源,这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了,但我们做得怎样呢?或许才工作时,我们也一腔抱负,但当曾经的激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消磨殆尽的时候,当我们都感到教育的单调,枯燥,乏味功利。当我们这些干教育的远离教育渐行渐远的时候。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合上这本《智慧型教师教学的师德修养》时,心里热乎乎的。让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不断思考的老师,用平凡铸就师德情怀,用真爱弹奏杏坛琴弦,为我们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教书育人 读书育人 写书育人
“教书育人”一词耳熟能详,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乐此不疲,倾心于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周礼 地官司传序》中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都是在说明教师是以教书来育人,既教书又育人,能教书会育人。
教师教书育人是理之必然,无可厚非,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必须通过学生学习、感悟和接受、变化来实现,教书育人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教师的职责,但却不能更好地表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看来,教书育人还只是育人的初级阶段,是在孩子尚小时的一种主要的育人策略,当学生稍有成长后,我们完全可以把“教书育人”发展为“读书育人”。读书是学生的一种成长途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读书完善思维,修养品行,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学生不可不读书,不可只在教师的“约束”下读书,因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对教师的否定,是远离教师(当然这里说的“否定”远离并不是从道义上讲的),学生只有放宽眼量,展开思维,扩大范围,进行“海量阅读”,才会使自己更加完善。所以,我们不反对教师“教书育人”,但更提倡在教室指导和引领下“读书育人”。
读书育人是一种学生成长的方式,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是“吸入”,是信息的吸纳。还有一种比以“吸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方式,就是“吐出”。我把它称为“写书育人”。写书育人是更高层次的成长方式。学生要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把自己的“成熟”的思想、把自己的情感世界抒发出来,需要更好地学习、更高地水平,如果要追求“写的完美”,就更要加倍努力,仔细斟酌,深入研究。这个过程岂不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岂不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岂不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教书育人到读书育人,从读书育人到“写书”育人是育人方式的突破,是育人途径的探索,是育人理念的改变。
——读《教育,春天里的发现》想到的。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是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李希贵,于漪,任小艾,李吉林,李镇西等的著作,你一定会眼前一亮,一定会如饥似渴的捧起她,心无旁骛的阅读起来,可是摆在你面前的这本装帧质朴的《教育,春天里的发现》却是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人物,自誉为草根教师的钟发全的新作。但是对于爱读书的我,一经读上就爱上了她,并深深的喜欢上了她的创作者—钟发全。
钟发全,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教科室主任,石柱县首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1999年起立志从事教育,教学,教研。3年共写了10多万字的“讨论式教学探索”经验总结,并有150多篇教育类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等几十家刊物,已有多篇文章入选十多本全国著名教育书籍,真正践行了他给自己提出的“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同时他的这句话,现在也成了我的座右铭,贴在我的办公桌上,时时激励着我向他学习。
对各类课改的新探,对各类教学方法的陈述与运用等等,因为太多的人说了太多的话,我不再多说。我只是说,今天我们教师这个很大的群体最缺乏的是什么?我看最缺乏的不是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而是缺乏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君不见,受商品大潮的影响,身边的教师有的下了海,有的转了行,还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以教学为辅,以第二职业为主。凑到一起满腹的牢骚,待遇低了,工资少了,福利没有了,没政治地位低了,试想想这样的老师怎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不误人子弟才怪,这些人真正背离了胡锦涛书记给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身来育人”的希冀。而钟发全这个乡村小学老师,在他的那片天地里,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一直默默守望乡村教育12年,他的眼,心,笔早已超越了乡村的藩篱,没有成为井底之蛙。大家可以想象得出,长时间深居简出,封闭落后的大山里,最怕的是理念上的落后,但他却走进网络,走进世界,他自费买电脑,登录各教育网站论坛,徜徉于新课程之汪洋,探晓各地教研新动向,内化课改新概念,并且在乡村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结果。读罢他的书,一个栩栩如生的他常出现在我前,我总觉得是在和他的心灵对话。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他对教育的全新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他说,这么多年来,真的感谢冷清的乡村生活,生活中少了城市的喧嚣,给了他安心读书的好地方,使他有了一生的事业与理想,让教育之花盛开在遥远的地方。
由钟发全,我想到山东省优秀教师,临邑县临南镇实验小学校长赵同花。这个坚守乡村教育几十年,默默奉献的乡村女教师,孩子们都习惯称她为赵妈妈的好老师。他们都是教师群体中的草根,可他们像孔子,陶行知,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灵魂,生命来诠释对教育的热爱。曾经深深记得于漪老师的话“站上讲台就要用生命来歌唱”。可是反观我们城里的的教师群体,硬件设备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验楼,图书楼,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老师们人均一台电脑,优质的生源,这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了,但我们做得怎样呢?或许才工作时,我们也一腔抱负,但当曾经的激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消磨殆尽的时候,当我们都感到教育的单调,枯燥,乏味功利,只有重复自己的固有思想和陈旧的方法的时候。我们便一份教案用几年,纯粹应付所谓的培训,课改,也像社会上的一些人一样,开始“混”了。不再读书,不再努力,心灵早已干涸,别说再有教育的探索了,即使学校布置的一些感想,教后感之类也都从网上摘抄。当我们这些干教育的远离教育渐行渐远的时候,从钟发全身上我看到了希望,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无怨无悔,有一种精神叫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
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把教书育人作为职业只能是称职,作为事业,才能优秀,作为自己的生命,则能创造辉煌。钟发全,赵同花等这些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合上这本《教育,春天里的发现》时,心里热乎乎的。让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不断思考的老师,用平凡铸就师德情怀,用真爱弹奏杏坛琴弦,为我们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育人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1-02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随年级增长而弱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积极性日益下降甚至近乎于消失。对此,我们应高度关注,认真探究其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促进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一、学生干部积极性弱化的案例
2011年9月23日,某班召开班级两委会会议。会议主题是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文化活动建设以及班委自身建设,并且讨论近期“周恩来班”主题班会策划方案。然而会议结束后的当天晚上,预约的三两个班委与我交流想法,却变成除男生外的所有女生班委一致要求重新换届并纷纷表示不愿再担任班委。原来,陈同学作为班级团支书,一年来,平日只重视专业学习,把“学生干部”作为头衔、摆设,学生工作则消极对待,造成工作处处被动,甚至耽误学生工作,给班级同学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两次事件导致班级女生班委对其的“弹劾”,不愿与之共事。事件一:在刚入校时策划团日活动“双博馆之行”,过了一年都未能成行。班级学生为了能一起参观,一直都没有动独自去参观双博馆的念头;事件二:大一通讯委员转专业,由陈同学代为承担通讯委之职,在此期间,陈同学一直都未按时收发信件,最严重的是导致班级入党同学函调材料未按时拿到,延误了入党政审程序。从以上案例可见,“90后”大学生由于从小成长环境较好,扮演着子女和学生的角色,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心智多了些幼稚,少了些成熟,因而在担任学生会干部角色时,面对困难与矛盾,自我调控能力低,应变决策能力差,难以承受压力,缺乏韧性和自信,在角色冲突时容易选择放弃新角色,借以逃避困难,减少责任。
二、培养学生干部的主要措施
1.调适心态,正面引导,认识自己。与陈同学的第一次谈话发生在“罢工”事件的两天后。陈同学来自江苏仪征,家境较好,性格活泼稍显自由散漫。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对“罢工”事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担任学生干部的看法更是如此:“反正大家都认为我是不负责任的团支书了,那我怎么做、做什么或者做与不做都是一个样儿了”,陈同学这样说道。他认为班委们对他的不信任已经到达一个顶峰,不管他如何努力也无法将此种局面扭转,现在他唯一想的就是与宿舍男生好好相处,好好学习,安稳过好大学四年,其他什么他都不在乎。根据与他的谈话内容,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他人的不信任,认为你不负责任是因何造成的?二,是否真心认为你如何做、做什么或者做与不做都是一个样儿?三,是否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而只想“安稳”地过完大学四年?第一次的谈话以三个问题结束,我希望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对其进行正面引导,调适他的苦闷心态,清楚并且深刻地认识他自己。当然光靠这种引导,其结果是否会朝向我所期待的方向还是不得而知的。所以,与同学交谈过之后,我立即召集全体女生班委召开会议。首先,肯定了一年来班委们携手共进,在班级凝聚力带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效,我相信这届班委是班级之所以强大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其次,我也跟他们分析,他们身上还存有许多上升的空间,希望他们能够看到在担任学生干部过程中自己存在的不足,再接再厉,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最后,我向他们表明了我的想法:无论从下一阶段班集体建设方面考虑,还是从个人素养提升方面考虑,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不适宜换届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仅要撞钟,还要撞好自己的那口钟。我向他们保证,如果最终团支书还是不能恪尽职守,我就来当这个班的团支书,当然首先会带领大家参观双博馆。
2.修炼心智,改正不足,肯定自己。超乎我的预想,三天之后陈同学就主动来找我,希望与之谈一谈。他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首先,他觉得既然他还在乎男生对他的看法,就表明他内心里还在渴望其他同学的认同。其次,他说自己在担任班委期间确实存在责任意识淡薄、做事消极被动等不足,导致班委的集体“弹劾”,他难辞其咎。最后,他觉得做与不做肯定是不一样的,他要化被动为主动,担负起应当担负的责任。他向我表明,促成他深思的原因在于我的态度和对此事件的做法。或许我通过此事件的处理向他传达了这样的讯息:我是信任他的,就如我当初信任他担任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的初衷一样。很快我就发现,我的信任并没有白费。之后的一个周三,同学告诉我,他组织班级同学周六前往双博馆参观,同学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去双博馆的路上我都在和陈同学交流沟通,同学们愿意一同参观,首先证明他们还是愿意相信你的,你必须肯定自己,然而这种相信是否会长久还是个未知数,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建立信任,要通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
3.看到危机,勇于担当,超越自己。然而,精英式学生干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教育与引导学生干部端正思想认识,更要努力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能力。因此,我鼓励陈同学参加学院学生干部训练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质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与能力等,使其更加胜任学生干部的岗位要求,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从前很难想到,一个曾经在班级从未开过团日活动的团支书,在训练营的活动中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后,班级主题班会、学习“两会”精神主题团日活动、与其他高校共建活动中都看到了他积极而忙碌的身影,而班级两委也职责明确,同心协力,班级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此外,他还参加了院学生会的竞聘,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当选为新一届的院学生会副主席。
三、启示
在高校,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中坚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干部提升综合素质,担负起自身应担负起的责任。处在高等教育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甚大,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言传身教,教育和管理好每一个学生。
2.在班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引入管理学中的自组织理论,由无序态到达有序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果。
3.将激励的概念用于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干部换届时,可能面临被调整的陈同学被保留在干部队伍中,只做了班干部的重新分工,为他保留了“面子”,失落感减少,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慢慢学会去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做一个优秀辅导员必须具备许多条件,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永远对自己的学生抱有希望。正如“教师期望效应”所证明的,学生的发展与教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90后”的大学生,虽朝气蓬勃,但个人人格的建设还未完成,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他人对其的影响将是意义深远的。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有必要对他们抱有信心和期望。同时,这种期望应该是合情合理、有可行性、有挑战性和持久的,使学生在我们的期望下塑造健康的人格,尽快成长、成长、成功。
育人 篇4
关键词: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精神扶贫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经济贫困,而且因经济贫困、心理因素等出现精神贫困,面对贫困大学生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
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是从高校的培养职能来讲,高校承担着人的伦理本性的塑造功能。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 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因此,教育应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应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一、全面育人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育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贫困生的经济拮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心理调适能力、性格和人格健康,表现为极度自卑或自尊、敏感、多疑。人的健康不仅包括健康的身体,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际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极易出现心理冲突,而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由于额外承受来自经济上的、生活上的巨大压力,更易出现心理困扰等“疾病”。因此学校教师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在“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扶贫”,使贫困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全体育人
(一)注重发挥辅导员的前沿作用。
辅导员驻守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前沿重地,是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直接管理人员,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情况,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的情况详细了解并建立书面档案,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及时更新学生信息。同时学校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方法,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注重发挥心理教师的防治作用
1.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
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通过家访、个别访谈、问卷、档案归类,结合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心理情况的变化,在原有心理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以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为预防心理疾病,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提供保证。
2.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贫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健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分析贫困生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贫困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要认识到“贫穷”不是过错,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地追求知识,发展自我;加强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水平,增强对现实困难的应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为贫困生开设“专家门诊”,聘请有关专家针对贫困生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办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进行具体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极个别确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专家和自行选择书信、电话、私谈等保密方式,以求帮助,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合理的疏泄渠道,精神压力得到及时的排解,消除心理消极因素。
3.高级功能,发展自我,健全人格。
开展体验式培训, 从心灵深处触动贫困生,主要针对贫困生开展类似于成功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式培训, 引导贫困生获得转变, 正确认识贫困问题, 全面了解自己, 客观评价、欣赏自己, 自信、自尊、自强, 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将这一先进的理念用于对贫困生的帮助, 效果会比单纯的经济助困有效得多。这样的一段体验式培训经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助困是一时的, 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 而心灵助困的作用却是长远的, 彻底的。在帮助贫困生时, 真正让贫困大学生走向现代社会, 让他们的心灵在现代物质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三)注重发挥优秀贫困生的榜样作用。
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勤工助学先进个人, 营造“ 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 的氛围。发掘贫困生特长,帮助树立信心。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心理问题在成绩一般、无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发生的几率较高。而在学习成绩好或有某些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则明显低于前者。而且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较高,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表明自信对于贫困生发挥巨大的心理影响作用。因此,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应尽力创造机会发掘贫困学生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强能力,创造条件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掘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适应与他人的沟通与调适。
(四)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交流作用。
各班由学生干部与贫困同学间建立一对一帮扶制, 多渠道关心贫困生,这种帮扶方式比较传统, 但对于经济上、心理上和学习上都困难的学生来说却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贫困生缺少的正是一个倾诉的渠道, 同龄人之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沟通。各班由学生干部担任心理委员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贫困生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五)发挥贫困生社团的陶冶作用。
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贫困生应多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 多和周围的人交往, 让自己逐渐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另一方面, 在社团组织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交际、表达等能力。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好的方式。同时,学校还应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改变他们封闭、内向、孤独的个性。如成立贫困生自己的组织——自强社, 由贫困生自愿组成, 学校给予物质支持。在这个群体里大家站在一个起点上, 相互之间较少有歧视或轻视之嫌, 较多的是相互鼓励和支持, 在这里很多贫困生有了归属感, 找到知心朋友。这个社团定期组织贫困生座谈, 发表自己勤工俭学的感想, 畅谈自己的心理困惑, 学习应对各种挫折的心理学方法和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的方法, 并在每年新生入学不久, 组织有勤工俭学经验的高年级贫困生讲座, 把自己助学的经验传递给低年级的贫困生。
(六)注重发挥思政教师的教育作用
(1)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信意识。
帮助贫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懂得,家庭的一时贫困,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一个磨炼,“苦难也是一所大学”,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不被贫困压垮的精神,在逆境中奋起。
(2)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
帮助贫困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针对一部分贫困生身上所存在的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等问题,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凡是有助于完成学业的勤工助学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报酬,在劳动中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同时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立意识。
帮助贫困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真诚地为贫困生服务,循循善诱,真心关爱,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少贫困生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学校各种减免、各项捐助是自己应该得的,要帮助他们坚决摒弃这种思想。
(4)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校以及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 既是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也是对贫困学生的期望。将贫困生对社会的关爱、对他人的关心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有意识地组织一些“ 受助者助人” 和“ 爱心传递” 等实践活动, 倡导贫困大学生带头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如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秩序、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等来表现自己的感恩意识,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升华情感, 提高素质, 体验人生价值,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诚信素质的形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约束,学校必须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受助贫困生,进行系统的助学贷款政策教育,有效提高受助学生的诚信素质,构建起助学贷款良好的信用基础。
(七)注重发挥学生处的管理作用,完善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建立贫困生档案,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 并动态修改贫困生档案,开展跟踪性的教育和救助,对于贫困补助的审批要与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表现适当挂钩,对于那些违反教学秩序的学生坚决不批,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期考试有多门不及格的也适当不批或少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
三、全程育人
(一)制度育人。
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贫困大学生的伦理关怀,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实行“伦理偏爱”。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在符合正义的自由平等原则基础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 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的“差别原则”, 即对出身和天赋不平等的人进行伦理偏爱。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制度与伦理是融为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渗透了伦理精神,其宗旨是关注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 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利益, 实现利益的分享与共享, 以促进和保障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作为高校, 应该在入学、评优奖励、资助项目、就业、文体活动等学生工作的项目中, 在不违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前提下, 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给予适当的倾斜照顾。如对贫困大学生的入学“绿色通道”的制度设计,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等,从而给贫困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到台前, 勇敢和自信地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使得贫困大学生群体能切实感受党和国家、学校和集体对困难群体的温暖,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管理育人。
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伦理品质。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反映, 表达了管理者对管理实践过程与结果的“ 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者也是学校制度的伦理精神的实施者。因此, 学校管理者伦理品质的提升, 是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和实施伦理关怀的主观条件。“润物细无声”,贫困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社会的阳光。
(三)教书育人。
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绝不仅仅是思政老师和心理老师的责任,所有的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每个老师在教书的同时,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给予积极健康的伦理关怀,以致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大学校园的集体温暖,使党和学校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善举普照到每个贫困大学生的心里,并演化为对党、对政府、对学校、对班集体的认同和信服,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高校的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贫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受环境负面影响诱发的。因此,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本人,还要与这些学生的身边人进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格与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主体,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学生处、系领导、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优秀贫困生等的作用,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使他们既能“经济脱贫”又能“精神脱贫”。
参考文献
[1]王晓倩,潘俊,大学生助学模式新探:从经济助困到心灵助困[J].高教研究,2006,10.
[2]符晗,刘海华,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3]蔡立彬,陈莹林,良盛李迎。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5]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
[6]孟新.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J].江苏高教,2003,6.
[7]赵观石.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
[8]梁军,邱杰程,亚利.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J].高教论坛,2007,5.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篇5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和摸索,自己已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比较从容的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论是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因为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而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在学生工作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1、管理育人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管理对于一个班级和每个学生的重要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么去管。同时带三个班,经过一年时间的磨合,我已经清楚地了解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各班有各班的优点,各班有各班的劣势。对于个人来说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可见,如何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因对象而定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只有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家里是穷还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又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突然要独自一个人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去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很多事情,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很茫然或是失落,就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不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中伤到学生的自尊,结果必定是适得其反。我采取通过对学生档案的了解以及课余聊天的方式,基本掌握了班上同学的情况,我把学生分为三种类型,对于那些一直在父母严加管教下成长,还不成熟的幼儿型学生,我的对策是要严格要求,不时敲敲警钟,让他们不要从那种紧张的氛围一下子放松,一旦发现他有什么错误时,毫不留情,严厉批评;对于那些各方面表现平平,但事事又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那种成长型学生,我采取多人谈话,以对其他人进步的表扬或对错误者的批评,侧面鼓励或教育他;而对于那种自尊心特别强的成熟型学生,我不批评,只是表示对其所为很关心的询问式谈话,让其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一旦适应了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便放松了学习,为了不让同学们掉队,不论是平时还是考试前,我都严格要求,并让学习委员采取各种形式多帮助成绩差的同学。
2、服务育人
虽然管理是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是在我看来,仅仅做好管理是不够的,服务学生也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除了管理好学生,还要服务好学生。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我也谨记这一点,这也使得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排除总是单一以管为主,不论什么事情我总是以引导学生为主,突出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指导他们学习,还指导他们的生活,“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使我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是老师亦是朋友的关系,从而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平时,只要学生给我反映的情况,无论事情大小我都把它们记下来,并想办法帮助解决,很多时候都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替他们着想,现在班上的学生中有很多同学都和我谈过心里话,甚至有些话是连父母都不愿意说的,我也特别尊重这些同学,能够给予帮助的我尽力而为,让他们从内心信任我,愿意和我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以爱育人 篇6
案例背景:
我班的张弛同学,自七年级第一学期入学以来,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乱说话影响别人;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不管上课还是下课,总爱说一些笑话,引得班里的同学哄堂大笑,使得班里的纪律非常涣散;还常常引发同学间的矛盾,许多同学都指责他,讨厌他,不和他一起玩;各门作业几乎不做……几乎每天都要惹出一点事情。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我真诚地跟他说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也应该是最懂事的孩子。他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让人讨厌不已,他口头上答应的很好,可事后仍一如既往,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不能因一个学困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不然,他可能会带坏一群立场不坚定的男生。
案例过程: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多次进行家访。家访中,我了解到他从小是由姥姥带大的,姥姥对他十分溺爱,妈妈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妈妈说他一句,他能顶妈妈十句,这学期父亲在外打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因此在家里他就是个十足的小霸王。通过多次家访后,了解到姥姥和妈妈拿他无能为力,任之放任。他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
“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调查清楚情况后,我思忖着必须慎重地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我试着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劳动积极主动、踏实,为人诚实,所以,我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交谈,了解情况,相机鼓励他、激发他“你干活儿那样能干,在学习上只要自觉,你一定能行;只要你好好对待别人,同学们一定能喜欢你”。通过几次的接触启发,我与他慢慢沟通了。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再次找他谈话:“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能排到十二、三名,这说明你很聪明;你作文写得好,同学们都很羡慕你,但是你现在的表现却令老师很失望,你完全可以把你优秀的一面表现给大家,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敬重的好学生,我希望你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大家融合在一起,希望你从做人,做事方面奋力追赶。你现在对班级的生活、学习中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如果我也放弃你,大家都不再理睬你,你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你希望出现这种局面吗?”他重重地摇了摇头。“是啊,你很聪明,道理一点便通,我们一起努力,好吗。”他微微一笑,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我心想:“看来这个学生还是有希望的。”自此,每当他有丁点进步时,我便适时鼓励与表扬他。还借助班干部的力量共同帮助他,使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还和家长沟通,汇报他在学校的进步情况,家长也很高兴。我又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鼓励他进步的同时,融进对他的要求,不能一味的由着他,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也就是要爱得有度。
通过老师和家长一学期共同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他,比以前进步了许多。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班主任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对于张弛同学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了错误。
育人 篇7
一、用心育人, 从细节做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 深思熟虑的, 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也就是说, 学生是需要用一颗诚心去关爱的, 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 他们需要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但他们更需要的是爱心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细心地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耐心地体验他们的微妙情感, 诚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为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 如果, 我们不倾注以心血于自己的工作, 尽管才高八斗那又有何用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也是这样做的。那怎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呢?我是从细节做起的。
例如:每届所带班级中, 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 无论是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还是学习习惯, 都没有一点儿学生的模样。这部分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作为班主任, 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呢?我可以总结为:用心育人。即:诚心, 耐心, 细心。如果我们能以爱的目光审视我们的学生, 那样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孩子虽然身材高大, 但是依然稚嫩, 思想虽然复杂却仍是懵懂, 行为虽然有些张扬却还是单纯。
首先下决心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便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记得2003届所带班级有几个学生的发型是既不像歌星、影星, 又不像什么体育明星, 干脆是个四不像。对他们这个发型的改造, 我也是经过“持久作战”才得以成功的, 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 而这“持久战”的核心便是“攻心”术。
曾记得有一次我让他们去理成学生发型, 但是第二天到校一看, 全部没理, 还是老样子。我只好平心静气的挨个去查问, 有两个一直不说话, 有一个当时说没钱。这时我将计就计, 拿出钱来给了那个说没钱的同学, 并在当场表扬了他, 说:“没钱并不理短, 能和老师说心里话, 这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老师可以帮助你解决。”此时一旁站的两个不说话的同学抬起头看了看我, 我也把目光投向了他们, 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得出, 他们有话要和我讲。于是我抓住契机, 问道:“你俩有没有理发的钱, 若没有, 老师同样给你们拿。”其中一位同学开口了:“老师, 我们本来是准备来挨批评的, 可你不但没批评, 还给我们拿理发钱……”说着就低下了头。另一位同学立马表态:“老师, 理发的钱我们俩都有, 我们同意理发了。”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是从心底里接受了我的教育, 并和孩子们说, 老师等着欣赏你们几个的新发型呢。待下午来一看, 他们全部理成了学生头, 而且还把剩余的钱还了我。我又借机在次日的晨会上表扬了他们, 全班同学也都为他们鼓掌叫好。顿时, 我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 泛在脸上。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那时那地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但不是抛弃和放弃, 而是要决心引领他们再上新台阶。
此后, 我就隔三岔五的和他们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困难。能帮得尽量去帮, 谈得最多的也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话题, 教他们怎样自理, 怎样安排作息时间。渐渐的这几个孩子和我走得近了, 有事主动找我沟通, 当他们一次一次接近我时, 我觉得开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机遇来了。
于是在班内又开展学习、理解名言警句的活动。诸如:“生命诚可贵, 时间价更高”,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等。并让那些问题学生利用班会、晨会以此为主题进行演讲, 让同学们感悟人生, 感悟生命, 感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就这样循序渐进, 层层突破, 使他们不同程度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地行动起来。这样班内刻苦学习的多了, 不规范的行为就日趋减少了。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整个班集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奋进的学习气氛。
记得有一名叫张权的同学, 初二时转到我班, 当时在班内的成绩是到数十几名, 在这种健康的班级氛围中, 又在全体任课老师的帮助下, 中考时考上了市级重点高中, 另两名学生当年360分的录取线也考上了县普高。看到他们的成绩, 我的心也踏实了。从这几个孩子的转变过程中, 我悟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又一个理念, 就是用心育人, 从细节做起。即“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
二、榜样育人, 从自己做起
榜样凝结效率, 榜样产生效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及榜样人物外, 到了学校, 班主任则是学生的又一榜样人物。班主任说的每一句话, 办的每一件事, 甚至一个表扬, 一个手势都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也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即“打铁先要自身硬”。
现在的中学生不太喜欢单纯的说教, 有人曾这样形象的概括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 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 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 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心灵空间的狭小必然导致内在动力的不足, 要想改变这种“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状态, 就必须用文化浸润心灵。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览, 不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 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我呢, 是首先保证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任课教师,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与学生最初的接触是在课堂上, 学生评判我们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你的课上的怎么样, 你的课上的是否很棒, 那样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 同时也会理解和信任你对他的教育。所以, 作为班主任, 刻苦钻研教学业务, 认真探索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原则,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过的第一关。我认为只有把握好每一节课, 利用好每一分钟, 调动好每一个人, 才能达到教为不教, 学有所成的目的。
所谓“身教”, 我个人的理解是指用教师自身的行为、品德及各方面的素质来影响学生。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尽最大努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塑造自己的人格。保持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的素养。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 尽管我离“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一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但是我永远尽自己最大努力朝着这一目标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时时刻刻都会以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的言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并且做好。如:上班、上课不迟到;穿戴端庄得体, 不穿奇装异服;劳动时, 亲自动手带着学生一起干;地面有杂物时, 我会亲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等。通过这一些非常平凡的小事用自己的行为教给学生做事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这种无声的教育, 往往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比如有一次:我班一位“调皮大王”在教室里大喊大叫:“谁把我的文具盒摔掉了, 赶快给我捡起来!否则不客气了!”正巧我走进了教室, 就弯腰捡起了他的文具盒, 一声不响地微笑着递给了那个学生。调皮大王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嘴里嗫嗫嚅嚅地不知说什么好。我当时也没有再说一句多余的话, 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示范了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同学关系。
再拿环境卫生问题的落实来说, 初一学生刚入学那会儿在打扫环境卫生一事上都是抢着干, 但是干不好, 于是我采取人人示范的方法。首先由我给同学们示范, 除了教同学们怎样打扫面上的环境外, 着重教他们如何打扫卫生死角。之后每天让一位同学示范一项 (尤其是那些劳动能力差的学生) 。例如:擦玻璃, 擦黑板, 擦讲桌, 拖地, 清洗拖把、水桶等, 再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提出建议。这样不仅让全班同学都学会了怎样打扫卫生, 而且还学会了不少干活儿的技巧, 进而凝聚了集体的力量, 使同学们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到了初二、初三年级, 在环境卫生清扫这块儿我就基本不用怎操心了。甚至于有些学生的行为还特别令我感动。就拿所带2012届毕业班级的几名男同学来说, 虽然学业不精, 但是能注意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的细节, 例如:电源插头的安全隐患、卫生工具的齐整摆放等等。从打扫环境卫生这个细节中,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培养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班主任做好榜样人物是至关重要的。
三、素质教育, 从每一个同学抓起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那么班级工作不论琐事做得多好, 学生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学生来源复杂, 家庭生活, 家长素质, 社会风气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怎样让学生摆脱这些影响呢?仍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是得从最细微处入手。
通过多年的带班实践, 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习, 而是不会学习。对这部分孩子, 我着重帮助他们寻找一种更加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人生规划。盲目跟风是现在许多家长的通病, 他们不懂“骏马能历险, 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的道理, 随意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所以我每带一届学生, 都会根据自己的观察给学生提供一个人生规划参考, 让他们懂得:只有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 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 才能不断挑战自我。
比如:对那些原本学习基础就差的孩子, 经常给予积极地鼓励, 并且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查漏补缺。而对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 “三天热, 两天凉”的孩子, 我就利用晨会、班会讲一些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故事和相关知识。为了能传授一些更切合同学们实际的故事, 带给他们全新的知识, 我每年都订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及资料进行阅读, 并且还积极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及网络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 力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让每位同学都能学有所获。我当然也不会天真地以为给学生品几篇美文, 学几篇名人伟人传, 或赏析其他成功人士的事迹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我只是觉得, 班主任应当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引导, 因为现在太多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这是关系到他一生的一个价值观问题。所以我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孩子三年, 心里想着孩子的三十年, 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着想。因此教育过程中每当遇到困惑时, 遇到阻碍时, 我们不妨默默地给自己许一道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现在不接受、不改变, 将来一定会改变。
另外就是合理评价学生, 量性定论。不以考试名次来评论学生的好坏, 而是从根本上看这名学生学习认真与否, 钻研不钻研。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 能把卫星送上天的人是人才, 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人也是人才。所以某位同学只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 我就给予鼓励, 激发其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渴望知识、奋发向上的意志。这样班内积极向上的多了, 刻苦钻研的多了, 成绩进步的多了, 于是又抓住这个契机, 在班内开展“对口支援”的学习小组活动。由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帮扶带领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践证明, 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每位同学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都能学有所获, 我的教育理念“先成人、后成才”也就容易贯彻。在全体科任教师的协助下, “是金子就设法让他闪光, 是银子就想法让他发亮, 即便是铜、铁也得响当当。”
总之, 在干班主任工作多年后, 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又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教师并不一定非要“照亮了别人, 燃烧了自己”, 是可以“照亮别人, 也照亮自己”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 只要把“人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我们的生命和才智, 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从而体验到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力。我想我们付出一份爱, 就能收获几十份爱, 几百份爱, 这是何等幸福的职业啊。这也是我对师爱真谛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班主任》
[2]、《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陶继新)
[3]、《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 (陈兴杰主编)
育人 篇8
那么, 在优秀班集体建设过程中, 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人格魅力呢?
一、班主任必须孕育无限的爱心, 以心育人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的教育充其量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并非教育。生活不能缺少爱, 没有爱的生活是无趣的, 没有爱的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是相互交流, 爱是最好的情感的交流方式。爱的一言一行会激起学生的情感, 从而乐于接受你、信任你。
曹国庆是我们张家港市后塍高中的校长, 江苏省特级教师, 因为要邀请他来讲学, 我上网查他的资料, 看到这么一段有关他的文字———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 每一个学生他都一视同仁, 给予真心的关爱。他第一次毛遂自荐当班主任, 没有去挑容易出成绩的班级, 而是选择最难带的班级。他像朋友一样跟学生相处, 让自己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他记住班上每个学生的生日, 每一个同学的生日都能得到他和全班同学的祝福;中秋节, 寄宿在校的学生们不能回家团圆, 他给班上的学生送上了月饼, 让学生们在操场上举行赏月晚会;学生们信任他, 就连孩子在家与父母的矛盾, 家长也常常向他求助。
爱心, 是教育成功的密码。只有当你爱心满满时, 才不会在教育遇到挫折的时候退缩, 才不会埋怨孩子的不争气。我曾教过一个孩子, 一年下来, 他还没有脱离“后进生”的行列, 但我却很欣慰, 因为———
我常对老师们说, 对于学生, 你要毫无理由地去爱他, 不管他是优秀的还是调皮的, 只有爱才能开启心灵的钥匙。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女校长李烈认为, 教师只有以“爱”才能育“爱”, 就是教师只有付出爱心, 才能让学生爱教师。
我写过一篇文章, 拟的标题是《暖心工程三起三落》。我把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称为“工程”, 可见其难度之高、时间之长。但即使是我付出了一年的时间, 当我离开那个学校的时候, 我文中写道———
记得这么一句话:“做教师的面对学生的变化, 要使得出100个办法, 但更要做好学生会有101次反复的思想准备。”是呀, 孩子善变, 真是孩子的善变, 才让我们教师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 才会出现那么多教育专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特殊学生的教育经历, 相信苏霍姆林斯基写不出那么多精彩的文字, 魏书生出不了那么多经典的教育妙计, 李镇西就无法笔下生辉……小君让我费心又费神, 但我一点也不怨恨他, 相反我很感激他, 感激他让我这一段时间充满了挑战, 充满了上战场以后才能获得的刺激!
各位老师, 当你接到一个班级, 遇到一个难教的学生, 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一次两次的教育, 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辛勤的耕耘必有所收获, 但有时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只有执著地追求育人真谛, 耐心地等待教育之花绽放, 才会真正用心品味陶行知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二、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言行举止, 以身育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以及做事的果断性、自觉性, 对学生的品德有定向作用。品德高尚的教师渗透着一种引人奋进的力量, 而教育的巨大作用就在于教师榜样的力量。
班主任是一班之主, 在日常中最经常与学生接触, 所以一般情况下,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倘若班主任性格急躁, 学生也会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倘若班主任善解人意, 学生的性情也会在日常管理中被感化成善解人意;班主任有讲粗话的习惯, 那么班级中会充斥着“粗言烂语”;班主任做事细心, 学生也会体贴入微……这就是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日常中好的言传身教, 会胜过无数次的政治教育辅导, 从而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
那么, 班主任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学生的表率呢?
1. 敬业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自己如果无德无能, 谈何“示范”, 更不用说要“率先”了。俗话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班主任要做到言行一致, 言出必行, 率先示范, 才能实现言传身教的效用。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一定是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的集体。这些力量从哪里来?首先来自班主任的榜样。班主任如果能用自己的行动, 让学生学会担当, 那么, 学生一定能成为有责任的一代。当师生对班级有“担当”时, 那么, 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强大的班集体。所以, 对工作一丝不苟, 这是我对自己工作的必备要求。我用自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来影响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做事认真、细致,
2. 精业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除了教师要在人格上要有相当的修养, 还要在专业上要有厚实的功底。所以, 一个好班主任的标志, 要有丰富的学识水平。作为一名班主任, 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广泛的兴趣和充实的专业知识。优秀教师常常能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 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要做到这些, 班主任必须时时处处抓紧时间学习, 时时为自己储备“知识”。同时, 一个爱学习的班主任, 才能培养出一个爱学习的班集体。如果班主任平时书页都不翻, 如何来用自己的行为熏陶班级的学生?
3. 勤业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 对学生的影响也最深, 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和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 犹如一棵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大树, 学生正如那片片绿叶从这棵根深硕壮的大树上汲取养分, 充满活力地向上生长。身教重于言教,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 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我深深地感觉到, 班主任的“勤业”举足轻重:每天, 最早到校的, 应该是班主任;到班级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 应该是班主任;跟学生聊天最多最长的, 应该是班主任;学生不开心了, 第一个知道的应该是班主任;学生身体不舒服, 第一个发现的应该是班主任;班级地面上的纸屑, 班主任弯腰捡起来了, 学生一定会跟着捡;班级卫生包干, 班主任带头承包了, 班级卫生一定会特别好……
俗话说:“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一个勤快的班主任, 一定能带出一批勤快的学生。有“勤快”这个好的种子, 还愁建不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4. 乐业
同事一直说我是乐天派, 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我满脸的笑容, 而我爽朗的、有穿透力的笑声更是我性格的标志。其实, 一个人怎么会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更何况我现在已经是人到中年, 家里、学校里, 事情扎堆, 不可能事事顺心。但是, 面对工作, 如果发脾气或者生闷气能解决, 那你未尝不可以恼怒, 但实际是, 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 发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与其生气, 不如积极去面对。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 班主任更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和热情饱满的精神风貌, 班主任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班级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精神焕发、表情准确, 往往可达到以神传情之效果, 这是言传所无法达到的。可以想象, 一个萎靡不振、表情呆板的人站在讲台上, 即使他所讲的内容很好, 恐怕学生也不会买他的账。
所以说, 班主任的言传身教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意义。一个微笑, 一句问候, 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 都是影响学生极好的方式。
三、班主任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以理育人
班主任工作需要爱心, 但更需要一颗智慧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教育并不仅仅需要爱;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 而没有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缺少了智慧, 往往事倍功半, 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爱心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及其所存在问题采取欣赏和包容的态度, 而智慧则直指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学生出现问题时, 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 也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而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实现教育目的, 光有爱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灵活地分析、机智地处理、耐心地巩固。
教育家霍懋征讲过这么一个教育学生的故事。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 经常逃课, 找人下棋, 与人比高低。一天, 我对他说:“听说你爱下象棋, 放学后下一盘好吗?”他惊讶地说:“你行吗?”我说:“不如你的话, 就向你学呀。”第一盘我故意输了, 他特高兴。我说:“我不服气, 再来一盘。”第二盘他输了, 他不服气了, 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服气了:“老师, 您真棒啊!”我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 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 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 这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 再也不逃课了。
在这个故事中, 面对爱下象棋经常逃课的学生, 霍老师没有批评, 而是用了与他下棋的办法, 先让学生对她的棋艺佩服, 再进行教育, 学生就容易接受。
很多时候, 迂回一下, 孩子更能接受。
青松是我任课班级的一名特殊学生, 还没有去上课, 我就耳闻他的名声了:上课不认真, 作业能拖则拖;同学之间稍有不和, 就举拳相向……为此, 教过他的老师深感头疼, 还有老师甚至为他掉了不少眼泪。
一次课间, 青松的班主任告诉我, 青松对她说:“顾老师, 我也要一个同桌!”问我知道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笑着对顾老师讲了事情的缘由:
前几天我在教学“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两个活动:
活动一:每人取一张纸, 选取班级中的任意一位同学, 至少写出他 (她) 的三个优点。然后由我宣读优点, 让同学们猜猜被表扬的是谁。
活动二:对自己的同桌至少说三句赞美的话, 小家伙们闻此言, 先是一愣, 接着是大声地“啊———”, 但看我毫无开玩笑之意, 就羞羞涩涩地行动了起来。不一会儿, 同桌之间不管是平时关系很好的还是有矛盾的, 都头和头凑在一起, 脸上洋溢着无限的快乐!这时, 青松一脸难过地走到我身边:“许老师, 我没有同桌啊!”是啊, 我怎么没有考虑周到呢?青松由于自制力特别差, 顾老师给他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座位, 看到同学都开怀地说笑, 怎不让他感到孤独呢?我立刻对青松说:“对不起, 许老师没有考虑周到。这样吧, 你先找一个你最想表扬的同学, 等会去表扬他, 如何?”“老师, 我要多表扬几个同学!”青松对我说。“好啊, 你准备一下。”一会儿, 同学们的相互表扬结束了, 我示意他们静下来:“同学们, 青松想表扬几位同学, 大家静静地听。”青松的每一次表扬, 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告诉表扬青松?”“想!”不少同学都举起了手。
“青松热爱劳动, 不怕苦, 不怕累!”“青松回答问题响亮, 不怕难为情。”“青松这学期进步很快, 表现不错!”……呵呵, 青松在同学们的眼中有点还不少!青松听着同学们赞美他, 裂开嘴巴笑个不停。那节课, 青松出奇地遵守纪律。
面对青松这个很特殊的孩子, 我通过两个活动, 不露痕迹地激起了他的自信心, 让他感觉到了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从而产生了我也能做好学生的念想, 并付诸行动。
我相信,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向善的一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 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 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 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 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做教师的, 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智慧, 挖掘每个学生向善的地方、可塑造的地方, 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育充满快乐。
数学学科育人须找准育人价值 篇9
数学学科育人存在的误区
陈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数学育人价值的认识以及数学学科育人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
第一,不少教师对于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还比较狭隘。小学数学是基础型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数学考试成绩的提高,成为大多数教师与家长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些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升学,而非学生个体今后的成长,即把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局限在“应试”上。于是,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时,围绕知识点的理解、运用与巩固制订教学目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学生们针对可能要考到的内容,进行大量的、强化性的练习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提高成绩的目的。显然,把学生看做是为考试和练习而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真谛。
第二,对于数学学科育人对学生发展的长远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口号式的标签,是无法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我们都知道,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探究的严谨过程的感悟等,都是数学学科多元育人价值的体现。而这些育人目标的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自主性与个人意识。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磊: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标签化以及短期化是数学学科育人的主要误区。
首先,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狭隘化。有些教师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局限在传授数学知识上,甚至认为数学课就是为教数学知识而存在的。因此,他们的教学行为都围绕着教授数学知识,解题成了数学教学的全部。诚然,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全部。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言,“科学工作者所需用的数学知识,相对地说是不多的,而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是绝对必需的;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身”。
其次,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标签化。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谈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贴上德育的标签。比如,有的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这样的认识未免有些肤浅。其实,数学的育人价值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它的价值就蕴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待教师们的挖掘。
第三,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短期化。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希望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过程就体现出来。事实上,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一旦显现出来,又往往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产生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数学学科育人的策略
杨建刚:挖掘中学数学教材育人资源,关注数学学科育人的研发策略。
第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隐性资源。中学数学教材中,尽管数学知识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蕴涵了许多育人因素。教材中几乎每章内容都介绍了我国数学的成就,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科学记数法时,我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课前先录制了一段旁白,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由来:它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商高发现的,又叫商高定理、勾股弦定理,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发现该定理早了600年。学生听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师还可通过杨辉三角、赵州桥等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挖掘数学教材中美育素材。数学究竟美在何处?学生不可能轻易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例如,在学习菱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有菱形图案的花边;在学习梯形时,我介绍了我国乐器马头琴,并展示其图片,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和谐美和结构美;在学习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以后,我让学生欣赏了宏伟壮丽的建筑物的图片,如河南登封观星台、南京中山陵等,体会大自然中的数学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结果,是数学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简练而应用广泛。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提高其审美能力。
第三,关注数学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开发策略。教材虽然蕴涵了丰富的育人素材,但这些育人素材只有经过教师巧妙的处理,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第四,介绍国内数学家的贡献,进行数学史观教育。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于1247年就编著了《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他们都对数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教师通过宣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史观。
第五,结合数学知识的传授,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首先,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在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其次,辩证的观点。数学概念中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既表现出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面而存在。教师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教师在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第六,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教师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数学概念;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有根有据;书写要规范。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际工作中的点滴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作风。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马英英:教师可利用数学知识内在结构、数学知识发展过程、学生生活经验等开展学科育人。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还有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学会数学语言系统;有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视野;有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那么,教师在数学学科育人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第一,注意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育人。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思维,教师应该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树立数学教学的整体结构观。因为结构较知识点具有更强的组织和迁移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相关的知识牢固掌握、熟练运用并加以内化,还可以使学生乐于主动猜想与类比,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如以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为例,教师要确立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归纳数据为一体的整体意识,将其他各种收集、整理、比较、计算、小组合作等方法渗透其中。
第二,注意利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育人。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记忆与应用,教师教学重演绎轻归纳,如此一来,学生只知道记忆符号,疲于模仿与操练,却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数学知识创造、生成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造、生成和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和力量,形成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当然这需要教师通过将教材知识点按其被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重组与加工,以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知识创造、生成和发展过程的沟通。
第三,注意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育人。现在教师教学较多采用“数学问题+生活情境”,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设置了“生活情境”就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了,而忽视了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意义,忽视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要以真实、可能为前提,否则,会造成脱离实践的根本错误。
第四,注意设计开放性问题,提升育人质量。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继而为实现学生主动地思维创造条件和提供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水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提升。第一层面,以“量”和“速度”的方式来体现。“量”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果多样;“速度”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快慢。第二层面,以“质”的方式来体现。“质”是指学生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全部结果。教师要使学生在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果的同时,思维变得有序化和条理化。第三层面,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结构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按其特征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概括出每一类别独有的特点,揭示出各类别之间共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由点状向结构化提升。第四层面,以“数学化”的方式来体现。“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抽象化,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使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有生成的可能。面对丰富的学生资源,教师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中,才会有运用和提升教育智慧的需要和可能。
育人 篇10
一、教师——“平面镜”——示范引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教师本身是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思想品格、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
记得曾经工作过的学校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 有一次周末她组织所带的三年级学生清洁教室卫生, 学生扫地、擦窗、擦墙裙……不一会, 教室内大变样, 干净整洁了许多。当学生提议让老师帮忙把日光灯也擦一下时, 女老师看了看, “那么高, 你们几个高个男生去做吧。”几个男生互相推脱了一阵, 谁也没去做。作为一名教师, 随口的一句话, 学生怎么想呢?“老师嫌高, 那我们学生呢?”
古人云:“其身正, 毋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毋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教师必须先做好榜样示范, 让学生有样可循。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来感染、影响学生,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反光镜”——捕捉优点
最近偶尔读了一篇文章《驾车应用好反光镜》, “驾驶员行车既要看前面, 更要利用反光镜看到车的侧面及后面, 才能安全行驶。”我颇受启发, 我们教育学生不正是需要这样吗?每个教师都应该用好“反光镜”, 多角度地熟悉、观察每个学生,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应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善于观察学生,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表扬、鼓励, 促进学生进步。
发现学生优点, 普通学生容易, 后进生尤其是问题学生, 就需要教师多角度去思考、去捕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处理学生违纪的案例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陶行知先生在某小学当校长时, 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 立即制止了他, 并让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放学后, 怀揣着挨训心理准备的学生到了校长室, 却听到陶先生“按时来到”“立刻停手, 尊重老师”“正直善良, 见义勇为”“及时承认错误”的四次肯定表扬, 并获得了四块糖果的奖励。没有批评、指责, 没有罚站、检讨, 没有找家长“共同教育”, 而是通过肯定学生优点来主导谈话, 学生非常意外, 深受感动, 收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大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亲眼所见、深入调查、独辟跷径、有的放矢、触及心灵。”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存在不足、缺点, 甚至会犯一些错误, 这些都很正常, 我们不要将缺点、错误“扩大化”, 而应该从消极面中寻找正能量, 通过肯定、鼓励, 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内心深处愉快地接受并改正。
新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 教师不能再以文化课的成绩为唯一视角来衡量、评价学生, 应把发现的视角从课堂学习拓展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个体拓展到活动群体, 学校生活拓展到家庭、社会生活。
教师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欣赏学生, 走进学生心里, 达到心与心的交融,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境地。
三、教师——“放大镜”——张扬个性
著名教育家胡克英说过:“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发展个性。教育最伟大的力量也在于发展个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个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空间“最大化”地实现个性张扬。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学模式化、统一化的要求很多, 学生座位纵横一条线, 静坐如钟, 不得东张西望, 不得私下交流……争抢回答问题即是对教师不尊, 与教师观点有异即是不敬, “白眼”、指责随之而来, 久而久之, 一个个学生被训练成了“听话的机器”, 课堂没有了笑脸, 没有了话语, 小学生那充满生机活力的天性被泯灭了, 学生的个性何以发展?
教师必须走出“师道尊严”的陋俗, 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架, 融入学生当中,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由导师、权威、讲授者向合作者、促进者、学友转变,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上讲台, 让学生当“老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大胆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疑难、困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 生成更多的新问题走出课堂, 再结合生活进行学习探究,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必须坚信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天赋、优点、特长, 每一位学生都有挖掘潜能的巨大空间。我们面对的学生个性特征正在发展, 尚未定型, 遗传造成的个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上帝对每个人的给予是平等的, 都具有相同的发展潜能,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 某些潜能被发现, 并具备了发展的外在条件, 从而生根发芽, 成为个人的长处, 一些潜力未被发掘而没有显现, 一些学生的潜能较早得到了开发, 一些学生迟一些, 还有一些学生的潜能没有机会被发掘, 但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潜能, 都有机会、有可能得到发展, 而这些机会和可能就需要我们在正确观念的主导下去创造、给予。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 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激发学生充分展示的欲望, 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 由于他们长期处在“自卑”的心灵阴影中, 很少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有些甚至失去了自己还有优势和长处的潜意识, 对他们, 教师更应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情去唤醒他们长期被压抑的潜能表现发展意识, 为他们创造“一显身手”获得认可、欣赏的机会, 帮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他们积极上进的动力, 使他们重新点燃久已沉寂的希望火花, 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人生。
摘要:“镜子”是教师的真实写照, 教师应具备“镜子”的多重功效, 以身作则, 示范引领, 多方观察, 发掘优点, 敏锐捕捉, 挖掘潜能, 因材施教, 有效育人。
关键词:教师,镜子,因材施教,育人
参考文献
[1]徐爱兰.让我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2) .
[2]李侠.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赞美学生的闪光点[J].新课程:中, 2011 (2) .
[3]吴梅生.学生潜能开发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 2003 (S1) .
人才兴企 培训育人 篇11
依托企业办学 按需培训人才
培训中心由党校、工学院、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四所院校组成,直属于北方重工集团公司党委管理。现已形成由初级到高级的一条龙式教育服务体系。
北方重工党校创办于1960年,承担着对集团公司中层领导人员和年轻干部的培训、轮训任务。正规化教育始于1984年,1989年开始培养专、本科函授学员,目前已经有3100余名专科、本科函授学员毕业。党校发挥着党政干部党性锻炼大熔炉的作用。
北方重工学院创办于1972年1月,1982年9月29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为“国营内蒙第二机械制造总厂职工工学院”。1998年1月被兵器工业总公司授予“优秀职工大学”。1998年7月与包头机械工业学校、一机集团工学院三家组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西区。近年又与沈阳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顺利实现了合作办学。目前承担了在职工程硕士教育、高起本教育、专升本教育、高职等学历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岗位培训等教育,成为北方重工集团培养高等学历和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
北方重工中专学校始建于1983年。1995年被包头市教委、计委评为先进学校;1996年又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计委评为先进学校,同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省部级重点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荣誉称号;在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先进学校。1998年起与长春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包头函授站。2001年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北方重工中专校区,负责初中后五年制的高职教育。从1994年起开展了包头市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工作,2001年经包头市工商局注册、市运输管理处上报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批准,正式更名为包头北方驾驶员培训中心,被评定为二类驾校。
北方重工技工学校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兵器系统首批被授予的部(省)级重点技工学校。1997年2月,被评为包头市技工学校系统第一名,誉为技工学校办学的“一面旗帜”。技校设有数控、机加、电气焊、管道维修、木模、外事旅游、计算机文字录入等近20个专业。先后为工厂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合格的中、高级技术工人3000多人。学校已经成为技术工人成才就业的摇篮。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面向市场,拓宽招生就业渠道,先后与北京、天津、苏州、浙江等地联合办学,开通了培训就业直通车,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了学校知名度。
培训中心四所院校紧紧扣住北方重工全员学习与职工培训这个主题,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培育知识型员工,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证。党校保持着包头市标兵党校和内蒙古优秀学校称号;工学院保持着包头市文明单位称号;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保持着青山区甲级文明单位称号;培训中心被列为包头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培训中心党委、工会分别被北方重工集团授予2003年度先进单位。
整合优化资源 构筑人才高地
为了充分发挥培训中心所属四校在培养人才中的功能和作用,北方重工集团党委、总部领导站在教育兴企战略的高度,在企业还存在较多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400多万元,不新建装修集团总部办公大楼而优先建设综合培训大楼,从而一举改变了培训中心所属院校原来格局分散、设施陈旧简陋、不便管理的局面,整合并优化配置了教育资源。今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的综合培训大楼,建筑面积为10550多平方米,改造旧教学楼6700多平方米,绿化硬化校园10000多平方米。鸟瞰培训中心,绿树掩映,草坪如茵,两座南北相望的培训中心教学大楼气势恢宏;东面是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万人体育场,同时毗连北重文化宫;北面是包头市重要的军工旅游景点北方兵器城;南面是公寓区;西面延伸着的是绿化带。可以说,培训中心已成为包头市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是一块宁静、祥和、庄重、肃穆、大气而又生动、活泼、生意盎然的教育圣地。培训中心已经成为北方重工集团重要的窗口单位,为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构筑了坚实的教育平台。
——构筑北方重工集团公司员工培训体系和员工培训平台。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以提高学历、考察锻炼为主要形式;对一般员工的培训重点则是岗位技能;对高级技术工人,重点推行导师带徒制、指导教师制,真正达到“培训提高人”。
——精心打造“三支队伍”:一支锐意创新、不断深化企业改制改革的高层管理者队伍;一支既精通专业技术、适应集团公司生产科研需要、又懂得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一支适应集团公司生产需要的讲学习、重技术、求质量的朝气蓬勃的技工队伍。
——以培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为重点,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加快建设以高级工为主体、以技师为骨干的技术工人队伍。
——遵照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切实做好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强化特种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继续开展生产现场管理培训,巩固已初见成效的生产现场管理成果。
——建立数控机床培训系统,加快数控人才的培养,为集团公司新产品生产线行将配置的数控设备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的数据设备操作人才。
以综合培训大楼竣工交付使用为契机,北方重工培训中心的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北方重工培训中心所承担的多个国家级各类培训、教育站点职能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它的地位:
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
由自治区劳动厅批准成立的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38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立的“OSTA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
内蒙古劳动厅审核批准的技术等级培训定点单位;
包头市再就业工程培训基地;
中国兵器工程师进修大学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分校,承担企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
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学生
培训中心办公实现了微机化,教育教学设施逐年得到改善。每年召开两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研究人才问题,制定人才培养措施及考核办法,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素质。实行教师持资格证书上岗。目前,培训中心院校教职工中,在读硕士9人、进修后期本科17人、专科2人,培训中心按规定给上述人员报销一部分学费或减免学费。派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按照现有人才情况,做到了分类建档,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注重政策引导,表彰和树立人才典型;创新分配制度,提高教师津贴待遇,体现按劳取酬,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育人 篇12
一、使用案例凸显社会学科育人价值的意义
近几年,中学社会课程研究者们一直围绕“案例在中学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与实践,对中学社会这门新的综合课程的育人价值形成了基本共识。
第一,中学社会课程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案例为载体,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整合,提高学生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殊的视角,并运用其独特的“认知进程(路径)”去研究现实世界。中学社会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以现实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解决为主要对象,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有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必然增加,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认同不同学科对所涉及的主题、观点以及问题理解的独特视角,也要认识到这些主题、论点以及问题有时是超越单一学科界限的。同时,教师应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诸多方法展开探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个体社会化。
第二,中学社会课程丰富的学习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中学社会课程是多样化的,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以一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初中学段内容)、人类文明进程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高中学段内容)的基本问题构建学习内容。中学社会课程采用案例的形式,以真实的社会现象、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资源。这种形式的课程学习,必然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教育”,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广泛且相互联系的主题,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思考蕴藏在真实事件中的各种利弊关系,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识别相对立的观点,尊重多数人的主张,发展理性的主张和看法,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关于人的伦理、思想道德、社会政治方面的意识,作出负责任的阐释、主张,获得有关社会性命题的价值判断,反映学生对公众利益的关心程度和社会价值观,敏锐地感受到文化的异同,承担起社会责任。
第三,中学社会课程独特的案例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学社会课程采用专题方式,以案例的方式选择、再现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学社会课程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更为具体地关注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体现了中学社会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形成学习品质,这无疑与当今社会学习变革的特点和趋势相契合。
首先,以案例为背景展开学习、讨论,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拓宽视野,获得新知识。当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尝试将新信息、经验、感受纳入已有的认知、审美和情感的结构中时,他们自己就建构了知识。
其次,中学社会课程强调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关注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综合分析社会现象,尝试作出正确且负责任的阐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社会课程学习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既追求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更追求方法的整合,其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还有程序性的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建构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从具体社会现象出发,运用独特的“认知进程”来展开学习,建构知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如获得组织、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批判性地、创造性地思考和处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能综合根据各类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理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作出决策等。同时,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分析过程,即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在这一学科学习中特有的经历、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因此,对每名学生来说,学习专题学习为载体的中学社会课程,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实现个体社会化。
二、实现中学社会学科育人价值的方法
中学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基础型综合学科,实施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关注,学校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师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中学社会课程育人价值的有效实现缺乏必要的后盾支撑。为更好地实现中学社会课程的育人价值,现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课程建设与发展环境
为促进中学社会课程的发展,需要从课程开设、实施等方面给予政策上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迫切需要出台课程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性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管力度,研究建立中学社会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机制与平台,如制订相应的工作量考核标准,建立专门的职称评定标准等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强的动力与较大的空间;建议各区县设立中学社会课程中心组,让优秀教师发挥所长,带动区县社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议学校让部分教师相对稳定在社会学科教学岗位上,不随意流动。
(二)进一步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科教研
从市级层面来说,明确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制订学科发展总体规划与学科育人总体目标,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进一步加强市、区社会学科中心组建设,形成一支骨干团队;充分利用市级网络教研平台开展主题教研,在更广的范围内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机会,并使教研与学习即时化、常态化;积极开设市级研究展示课,为教师发展搭建成长与展示的舞台,也为教师研讨提供平台;积极推动区际联动教研,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从各区县层面来说,区县需要从多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效率。
1. 开展多种途径、方式的区级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针对中学社会课程教师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及教师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区县可以采用讲座形式,针对课程重要理论、学科相关知识等内容,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优化教师的课程理念和相应的学科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与研讨、听课评课等形式加强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另外,区县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反思、总结,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个案及课件,以便为基础薄弱学校的教师以及职初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
2. 聚焦课堂,加强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教学是落实中学社会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区级层面要注重教学常规的研究和实施,注重常态课的调研。同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才能有效解决,因此,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针对教材的教学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校际间的听课研讨活动,做到优势互补。通过课例研究,引导教师关注常态课,努力提炼和总结课堂教学新模式,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科优秀骨干教师
区县层面,应建立区县学科中心组,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为这支队伍中的青年教师搭建舞台,创造机会,使他们快速成长。
学校层面,应保证社会课的课时,并为社会课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参与校际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学习,探索课堂教学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