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模式

2024-10-17

实践育人模式(通用12篇)

实践育人模式 篇1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倡导学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能者学习,积极信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有“于无文字处读书”的教诲。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做到知行合一”。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发展历程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制度建设等方面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初步发展阶段(1980年~1984年初期)。

8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当中率先喊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引起全国大学生的强烈反响。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出了《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概念,并且统一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2、探索发展阶段(1984年初期~1992年末)。

1984年5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在沈阳召开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1987年6月2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广泛组织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组织广泛号召下,这年暑假全国100多万大中专学生开展了“百县扶贫、学习社会”主题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形成规模。

3、规范发展阶段(1992年末~2003年初)。

团中央从1992年开始,每年通过表彰的形式来鼓励和宣传在社会实践中取得较大绩效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一步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结构和绩效评价体系;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高度,重新确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涵义和价值。

4、完善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探索和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其专业课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结构结合的发展体制,这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件。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1、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已取得的成绩

(1)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不断加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做到了“文件上有支持,政策上有保障”,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指导下,成立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办公室(设在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具体部署及协调工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制度、落实措施。

(2)大学生社会实践规模逐渐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团中央和其它有关部门先后发起了以“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科技文化活动”、“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义务支教、免费医疗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法律援助服务等,丰富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创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

(3)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主体层次逐渐提高,实践奖励和长效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发展到今天,其参与主体整体上已基本形成了以专科生、本科生参与为主体,以硕士生、博士生为骨干,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多层次体系,使得掌握前沿科技知识高端人才开始在社会实践的舞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1)社会、高校与实践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导致缺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团队学生在寻找实践场所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法形成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研究只能是零散式的;没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实践的随意性很大,专业性不强,不利于老师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指导,无法保证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高校办学经费的紧张不足,部门高校没有提供或提供少量专门的实践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往往需要各院系和学生实践团队个人要支付一部分资金,专项经费不足,导致实践活动走过场的现象,无法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严重制约实践活动的有效运行。

(3)社会实践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由于目前缺乏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机制,没有专门针对实践过程的评价标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标准导致了“谁的材料越丰富,谁的评价结果约好”现象,使得奖惩机制也很难落实到实处,无法公平、公正的区别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好坏,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动性。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对策

1、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

在思想上,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要逐步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提高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实际行动中,高校要培训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向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方向转变。

2、创建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高质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按照“学校自主,学生自愿,多方互动,平等互利”的原则,要主动与地方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加强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创建一批稳定长久、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高校要统筹兼顾,力争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使学生想锻炼、能够锻炼、受到锻炼。

3、建立信息管理反馈和科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高校要在总体上按照“全程督导、定期检查、量化评分、审核答辩”四个环节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社会实践的组织水平、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水平、社会实践的直接效果,作为对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的基本参数,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体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开展有条理性,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效果的团队和个人,在评奖、评优、就业等方面给予激励,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领域、新渠道,开创新思路。

4、加大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投入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学校应积极予以支持,只有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有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联系社会力量支持或联合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联合实施开展、推广项目,或者协助企业进行形象宣传或产品推广等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弥补校内教育工作的不足,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和全面成才,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3]张秀芝.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社区化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4]王志军,励立庆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1

实践育人模式 篇2

摘要: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11-02

一、校企协同育人背景

201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习文件精神,我们认识到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机制,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中,以机械制图为试点,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并实施校企协同、科教协同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尽早进入课题、接触工程实际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以来,各高校在制图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1.制图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现代的设计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制图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自身参与的工程项目少,缺乏工程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只能将制图本身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因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随着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功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模型的构造组合变得非常简单,原来理论教学中的相贯线截交线的求解等难点问题变得非常直观,画法几何中点线面的求解问题也变得无用武之地,在这种少学时的新常态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削枝强干,减少画法几何理论课时而增加实践环节,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绘图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尽量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验条件落后、不利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制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对机械零件和部件进行测绘。目前由于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的缺乏,测绘环节往往被简化,测绘实验的模型大多为教学模型或虚拟模型,与工程实际的零部件有较大差距,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如何在理论知识中合理地嵌入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机械制图》课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托本学院的国家级实验中心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在如何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地构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上,坚持与企业、科研紧密联系的路线,以工程项目、工程零部件为载体,就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1.在理论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课堂”。(1)校企协同,共建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我院与东莞市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平台包括自测系统、互动平台、课件制作等。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发布到学习端的学习资源,通过详细的学习引导和后台的视频动画资源,预习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自我测试,让老师知道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2)聘请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以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我院跟区内的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跟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图理论课程最后会安排一次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他们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参与课程教学及设计指导,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比如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内容上将从企业人员的角度,结合机器和零件的制造、装配和加工方法、检验方法、装配结构、工艺结构等方面来讲解工程图形应该怎么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3)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企业提供与教师进一步开发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老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以这些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充实、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完善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制图教师以来自跟企业合作开发的甘蔗联合种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真实项目作为载体,根据难易程度设置成单元项目、课程项目等模块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工程图的训练,接触到更多的机械零件和工程实际知识,加强理论跟实际的联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开创“实践课堂”。(1)校企协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依托学校周边的工厂及实践教学基地,带学生到厂里进行参观学习及参与生产实际两个环节。通过参观,可以熟悉产品制造的流程、零部件加工工艺、产品装配工序工艺、产品质检与试验等生产实际过程,弥补尚未开设机械制造基础和工艺课程而导致在零件图装配图表达中的不足;通过参与拆装实验、产品设计等企业生产技术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历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加强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校企协同,共建实验课堂。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在零部件的测绘中采用企业提供的真实零部件取代练习用模型,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将学生的设计图纸跟工厂的生产图纸进行对比,指出其与生产实际的不足之处,提高其实际绘图表达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项目,拓展创新课堂。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各类创新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团队,以老带新申请各种创新类项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走进“创新课堂”。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实际案例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设计,聘请部分企业老师参与技能竞赛指导,建设创新团队。通过参与并体验真实的工作项目训练,把工程制图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校企协同,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往往成为一个个孤岛。学生学了制图理论后,没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工程制图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表现与提升,因此要通过课程改革,在综合提高阶段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具体做法是把一部分制图实验课程内容放到大学二年级,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进行产品零部件测绘与拆装实习。

四、结语

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在学校及企业的有力支持下,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从真实的工程零件到生产图纸,从拆装实验到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到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及参与教师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创新育人目标与模式的思考及实践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办学理念;教学模式

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齐齐哈尔市第一幼儿园将教育管理目标确立为在常态中求质量,更加促进育人目标的扎实落实。以行政管理为舵,以队伍引领为帆,促进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完美结合,相互促进。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培养高情商的小公民”为育人目标,用育人目标掌控各项工作的方向,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育人理念及实施途径

1、学会做人。要求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培养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明辨是非,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还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实施途径:经典国学教育和礼仪教育

2、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人要想“快乐生活,健康成长”,首先要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所以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是孩子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能促使孩子产生积极主动的做事愿望,大胆探索的精神。实施途径:黑土文化课程,户外阳光体育游戏、赤足韵律运动、民间艺术剪纸和亲子互动等等。

3、学会学习。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学会学习,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才有不断探索的欲望。所以,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实施途径:幼儿五大领域教学、电子琴教学、打击乐教学和体质能训练

4、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同时也能促使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和相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是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特征。实施途径: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区域活动

二、课程体系与实施框架

结合育人目标,一幼推出的课程体系是“文化环境+快乐课堂+能力活动”形成的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让幼儿成为德才兼备和实际能力全面发展的人。幼儿园四年,是幼儿从家庭人走向社会人的起步阶段,学习和活动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环境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使人育德养心,养成人的气质、才艺和思想;课堂帮人育智,培育人的学识、专业和理性;活动给人活力,锻炼人的毅力和能力。

1.文化环境:

在环境创设上,我们侧重于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从整体环境看既有因陋就简巧妙设计的美,又有大气磅礴立体环绕创意的美,还有废物利用充满智慧的美,做到了视觉上满眼,空间上满园。从微观环境看,既有为课程服务的主题墙,又有与幼儿互动的区域游戏活动角,还有直观、实用、丰富的探索素材。入区活动的幼儿都要持入区卡方可入内,还有相应的入区规则要遵守。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有行为习惯养成的图标进行暗示和引导教育,这些做法向幼儿渗透了生活中的秩序性,有利于幼儿学会做人和做事,提升与人和谐相处的综合素质。也因此使我园的 “十二·五”立项子课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在中国教育学会总课题组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

2.快乐课堂:

以培养幼儿优良的学习品质为探究点,构建了新教学模式,即通过“快乐激发——快乐认知——快乐获益——快乐拓展”的四环节游戏教学法,增强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提高孩子的学习活动效率,体验了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受。这套新模式的教学效果在东三省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受到专家、同行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另外,在快乐课堂及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融入了黑土文化的课程资源,就是植根于本土文化,汲取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来引领创设幼儿喜爱的区域生活环境及地域气息浓厚的特色课程。实施策略是这样的:每月一个大主题活动,下设4个小主题,每周进行一个小主题。比如,有涉及大爱教育的大主题“了不起的中国人”,下设4个小主题:游遍中国、多彩民族、美丽家乡、我是中国人。还有涉及传统节日的大主题“欢欢喜喜过大年”下设的4个小主题分别是年的来历、不一样的年、心中的年、年货一条街。小主题的具体操作就是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五大领域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实施。促进了幼儿快乐体验、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我园的一个国家级实验课题,即《特色学校创建与“黑土”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的研究》的一个课程框架与实施。

3.能力活动:

能力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关键是体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精心组织活动过程,以德为先,强化幼儿情感体验,成为我园开展活动的旨趣。把鹤文化根植于一幼校园文化之中,从环境的情境设计,游戏的具体开展,到各种竞技表演再到开展适合本园特点的“我爱丹顶鹤、我爱鹤家乡”主题系列活动,增强了幼儿爱护环境、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决心,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为了使校园文化“活”起来,我园坚持每月开展3-5次对幼儿受益的大型活动。如全园“安全防火演练”、“欢庆‘六·一走进龙沙公园”、端午节撞鸡蛋、会包饺子的小厨师、每周庄严的升旗仪式和文明小天使岗等等。各组还进行了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如大班组参观消防队、邮局、幼小衔接走进永安小学、产品展示会(互换产品)等;中班组“走进龙沙公园”“与三十四中哥哥姐姐联谊宣传雷锋日”;小班组“走进孔雀岛”“亲子戏春雪”“家长走进课堂亲子制作水果沙拉”等等,激发幼儿学习新知、自立自强、积极进取和参与社会的热情,提高幼儿的识别能力和运动技能。

实践育人模式 篇4

一、在区域联动中形成大教育格局

1.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随着普陀区教育的发展,普陀区长征镇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由于办学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分散、孤立、静态等特征。怎样将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集聚效应?如何盘活静态的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动态的辐射,最终让百姓受益?针对长征镇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在普陀区教育局的支持和长征镇人民政府的扶持下,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于2010年9月成立了,这是一个新型的教育联合体,其成立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各成员单位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开展联合办学,发挥联合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多领域交流合作,提升教学水平与社会效益,探索大教育格局,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育人新模式。

2. 开展校际联动

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成员单位进行资源整合,盘活现有各类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相关项目,全方位地向社区辐射。目前,各校在名师共享、特色项目共建、特长学生共育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有成效的联动,优质基础教育的整体化优势开始显露出来。如普陀区教育重点课题“礼仪教育”,就由我校牵头,带动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中的曹杨中学附校、新普陀小学、梅川幼儿园等学校,联合编写学生礼仪课程用书,受到学生的欢迎。

3. 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建立连通桥梁,促进家校合作,才能形成合力,达到共赢。为此,我们建立了家校发展共同体,通过整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类环境,有效地运用学校和家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进步的目的。同时,我们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合作资源库和家校信息互动平台等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4. 开展学校和社区联动

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各所学校,充分利用长征镇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经过挖掘、梳理和整合,形成了6个大类17个社会实践基地,为各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素材,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各校紧密结合社区中心开展工作,如为了发挥世博会的后续效应,联合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在长征镇开展“社区点亮生活”的中英校际联线项目,长征镇地区的中小学校积极参与,主动与英方对应学校联系,共同设计活动内容,学生深入社区,结合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扩宽了视野,发展了思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整合资源,共享共赢,多元发展

1. 跨校走班,课程共享

长征镇地区的21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各自都有不同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特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教育条件。例如,晋元高级中学的“工程力学创新示范实验室”“金融示范实验室”和我校“绿色能源示范实验室”都已基本建成,都配套有相应的课程和实验项目。此外,进华中学“奥数教学”、长征中学“国际交流课程”等都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为此,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协委会统筹各校的创新人才培育课程、特色课程、名师课程等,制订向区域内学生开放的课程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不仅可以跨校参加,而且可以跨年段参加,自由地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此一来,就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多元需求。

2. 柔性流动,人才共享

由于各校师资配置的不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绝大多数集中于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造成人才配置的不均衡。为此,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协委会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在单位编制和人事管理不变的情况下,允许高级职称教师和有特长教师到区域内其他学校兼课、兼职,也允许管理、后勤部门的干部、职工到其他学校去兼职。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学校对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使教育人才充足的学校里的教师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发挥人才资源的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在柔性流动中,协委会着重选派资深教师到普通学校去带教青年教师,推动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3. 提高效益,资源共享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各校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长征镇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协委会结合各学科特定课程或特色项目的创立,进行区域内统筹,要求所建项目既具有特色,又避免重复,所建项目向区域内其他学校开放,提高项目使用效益。同时,对区域内学校的教育资源、设施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大礼堂等向周边学校和社区开放,为学生和社区居民服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我校的射击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向周边学校、社区居民开放,广受欢迎。长征镇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有许多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企业落户长征地区,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如天地软件园、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农工商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为学生开展学科类拓展研究、生活体验、志愿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条件。

4. 多方携手,共享特长学生

育人模式改革(模版) 篇5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大讨论活动总结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引领者。现在在一些高校泛滥起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功利、浮夸是对大学这块圣地的玷污与亵渎,是不为社会、不为良知所容忍的。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务而存在,而应使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工作的价值应体现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多元,启动和提升人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不能简单成为褒贬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在近年师德弱化的现实面前,要大力弘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一种大爱,只有在浓浓爱心的支撑下,教师才能潜心学术、锐意教学创新;只有在浓浓爱意的滋润下,学生才能发奋学习、持之以恒。再次,整个校园必须凝聚和凸显大学的创新精神,营造教学创新文化,维护和彰显教师的学术权力,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蓄养、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创新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研究为基础,教师不但要搞科学研究,还要从事教学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好学生来。除了教师要研究外,学生的学习也应基于研究。要在探索真理、寻求未知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这样一来,研究性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中的“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组织者”进行转变;要求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的能力转变成育人的能力,这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根本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具有育人性的;教学也是具有研究性的。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学生坐在教室里光靠“眼睛看、耳朵听、背多分”的死记硬背方式不再奏效,而应广泛配合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用研究的眼光,在课前有大胆的假设,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阅读,有批判的思维,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互动。所以,研究性教学只有充分依托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研究性的“第二课堂”等平台和载体,才能保障在研究的基础中获得高峰体验,进而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和提升。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高校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培养人才的殿堂。高等学校尽管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其核心的任务、其灵魂还在于“育人”上。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在2007年出版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专著中,对哈佛大学进行了严厉而真诚的批评。他说,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教育,轻视教学工作。确实,现在不少高校在追求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紧密联系、高度看重科研带来的显性成果的同时,却对人才培养这样的“慢功夫”、“真功夫”淡忘了,不愿意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太多的投入,因为在教育教学方面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十分明显的成效。这就需要厘清认识,高校如果光做科研,不顾教学,那与我国专设的那些研究院、研究所有什么区别?高校之所以为高校,就在于它有着科研和教学紧密联系的优势,科研最后的指向应该是为培养人,即为育人服务的。那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而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如“水和油”的关系相分离,而应该有机地、和谐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现在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做好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准确知晓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需求,重视行业对人才供需情况的反馈、预测和调整变化,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等;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融通、本研贯通,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层楼”的格局;应进一步促进课程集群化,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和障碍,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的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

第四,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制度。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推行学分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它可创造条件,使学得好的学生飞得更高,学得不够好的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它还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范围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比如,尽管招生时我们规定了主修方向,但仍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允许他们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并且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多选取辅修的课程,而少选其不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迅速成才。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师、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某一方面自幼钻研而成,他们兴趣集中、精力集中,从而其研究能够进入很高的境界。学分制的弹性选课制有利于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这也符合人才天资不同、素质不同而因材施教的规律。当然,实行学分制,不管多么灵活,学生怎么选课,都必须坚决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这是不可动摇的。例如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包括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诚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目前制定的教学计划、班级制度、学生管理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等,都会因学分制的实行发生很大的改变,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和改革。

第五,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我国也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实践与探索,但大多数采取的是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并且在职能划分上不明确,导致导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相互冲突。一旦出现问题,各类管理人员互相推诿,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导师作用难以充分显现。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质量,各高校一方面应对导师在一定教学期限内的任务完成量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对学生成长进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求从侧面反映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与效率。至于在形式上,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等,可以视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来定,其关键点在于做好分工合作,通过较为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保证责、权、利的明确与统一。

在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书本教育,不太重视启发和鼓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创新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得不到重视。传统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把着力点、考核的关键点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成为应有之义。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今天“,科研成绩”似乎成了对教师评价的主宰甚至是唯一的指标。高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甚至薪津晋升时,无不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取得的学术成就数量和质量作为砝码,教学水平和业绩却沦为“软指标”。晋级的重要凭据是“出版记录”,而不是教育的有效性和育人的重要性。所以,要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学为本,就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评估激励机制和方式,用政策的导向性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改革的步伐。

首先,教师教学的绩效评价必须用明确的政策和相关机制来体现,要由过去的常规性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指标一般由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性指标构成。而今后,要体现在育人过程中的研究性、创新性、启发性、开放性、前沿性等特点。相应地,除了常规指标外,还要有展示学科发展前沿、评价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教师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份的指标,从而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其次,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也要由“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随堂随机测试、社会调查、小论文、小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评,真正把考试模式由单

实践育人模式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46-02

2011年,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启动了“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的教育实践。“五个好”即身体好、写字好、口才好、读书好、合作好,学生经过6年的锻炼和学习,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汉字书写、合作能力、大量阅读等5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得到强化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主要结合我校的具体实践,介绍“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

一、以实践促进特色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如何实施特色育人,将“五个好”能力养成的目标具体分解到日常教学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校立足实际,以创新学校课程设置和安排为主线,以各项活动和赛事为载体,通过强化对课程实施与教学规范的管理,结合评价引导和制度督促,实施“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全面开展特色育人工作。

(一)练就“身体好”。跳绳是一项耗时少、耗能大、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跳绳能锻炼人体的多种脏器,还有使人放松情绪的作用。结合我校体育教师喜爱跳绳、会花样跳绳的优势,我们将跳绳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让全体学生“跳起来”“动起来”。我们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开展跳绳技能、技巧的训练;创编特色绳操,并将该操作为早操的重要运动项目;坚持每天早操后用10分钟进行“跳绳大课间”训练;坚持每年校运会和儿童节组织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跳”;开展跳绳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与跳绳有关的比赛和展示;学期结束时,组织“跳绳能手”“体育标兵”等荣誉评比,发挥跳绳运动的积极影响,推动跳绳运动的全面开展。

(二)促成“写字好”。书法练习有利于人修身养性。引导学生练习书法时,我们强调“理到情自然”的理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一笔好字,一生自信”“字如其人”等书写理念,要求学生“人人写一手好钢笔字”。教师在指导学生练字时,要求其严格做到“三个一”:胸离课桌一拳头,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由专业书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每天下午安排全体学生“10分钟练字”;在校道旁设置40块文化宣传板,每月展示一次学生的书法作品;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现场书写大赛”……让学生在有层次、多维度的书法练习活动中体验书写进步的喜悦。

(三)训练“口才好”。演讲能够培养一个人的胆量、气质、思维和表达能力。我们利用每天第一节课前的10分钟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演讲”,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确定演讲主题后,学生要收集与整理材料、选择演讲角度、组织课前试讲练习等,在任务分配与协调安排的过程中,锻炼了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演讲比赛,每周在“国旗下讲话”中安排优秀演讲小组进行展示,组织小主持人社团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讲故事比赛与演讲比赛,以创设语言平台,强化学生口才训练。

(四)养成“合作好”。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特色的课堂才能催生学校的特色文化。我校以“重建课堂结构,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为课改主题,全力推进“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旨在让学生在大班额的课堂中享有自主思考、充分交流的机会。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中,我们以典型示范、分层培训、分类指导和评价推进为基本策略,着眼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的内驱力,积极开展与合作课堂有关的教学比赛、主题研讨和论坛沙龙,以制度化的教研活动推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不同年段、各具特色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交流形式,让课堂具有开拓视野和多维交流层次,更突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强化“读书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读书能让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我校致力于建设“书香校园”,全面推行“师生悦读”系列活动,努力达成“读书好”的目标。我们设计了“阅读成长”读书卡,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读书摘录,请家长与孩子在读书卡上进行读书互动;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班级图书角,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提倡亲子共读共议;组织“好书分享”等主题读书会;进行“读书之星”的评比。我们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畅读优秀文学作品,进而了解历史、探索世界、放飞梦想。

二、以管理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为保障学生提高“身体好”“写字好”“口才好”“合作好”“读书好”的五好能力,我们提出了“四落实”的管理要求,以科学的管理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落实时间。我们在课程时间上落实“五个好”训练的基本时间:每天体育大课间锻炼为40分钟,其中保证5分钟跳绳;每天上午早操后安排5分钟“合作演讲”;每天下午安排全体学生进行“10分钟练字”;每周开设写字课、阅读课各一节。这样,从时间上保证了“五个好”的日常练习落到实处。

(二)落实活动。我校将与“五个好”相关的文化活动与赛事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将其制度化和程序化,使其成为全体师生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变成教育生活的一种惯性。比如,每逢六一节,学校会组织捉泥鳅比赛和经典诵读大赛;每月第一周,教师会组织“每月导读”活动;每逢新年,学校会举办学生现场书写大赛;春季学期,学校会举办合作课堂教学大赛;秋季学期,学校对外组织跨地市的合作论坛校际交流,对内坚持开展“合作课堂送教下乡”活动。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活动不但要固定和坚持,更要做到精品化和高质量,这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更是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塑造的形象展示。而校长要带领教师团队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积极提炼学校的文化特色与风格,有层次地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三)落实制度。学校走在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上,当团队成员越来越多、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工作要求越来越细时,光有团队文化的氛围影响和教师个体对工作的自觉自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绩效的要求。于是,我们完善了学校原有的教学常规要求,出台了一套与“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密切联系的新管理制度——《新世纪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评比规定》,评比每学期汇总一次,与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挂钩,从行政组织的角度保证了“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的贯彻执行。

(四)落实教材与评价。2012年,我校推出了自行编印的“读书好”校本教材《经典悦读》第一册、第二册,目前正在编印第三册、第四册。我校还出台了《“五个好”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本》,构建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家长点评的“五个好”素质发展多维评定体系,设立“读书明星”“书写之星”“体育标兵”等奖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让他们朝着“五个好”目标迈进,收获成长的快乐与自信。

三、实施“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的成效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我校实施“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近3年时间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其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其表达力、知识力、信息力、学习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学生变得乐学、善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与学的方式有了转变。合作课堂模式的研究带动了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和课堂结构的组织变革,更实现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陆惠美、李殷水等教师在自治区级的大赛和展示课中荣获一等奖,像陆惠美、陆家培、林念梅等在全市、全省有影响力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转变,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能充分使用话语权,激活发散性思维,用多元化的方式思考问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施“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以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连续4年荣获贵港市港北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有86人次的师生在自治区级的讲故事、演讲等比赛活动中获得奖励。多元化的“五个好”文化活动也使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四)丰富了育人课程载体。“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将将德育、智育、体育等要求巧妙融于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志存高远的胸怀与眼光。学生大量阅读好书,其思想境界会不断提高;学生要写一手好字,在练字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改掉心浮气躁的坏脾气;学生喜爱沟通、擅长交流、懂得合作,就会拥有朋友和智慧。

(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我校找准定位,坚持发展已有特长,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精做强。在不断积累和提炼中,我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学校文化体系——培养“五个好”学生。“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和文化体系有利于全体师生的发展,特别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影响着全体师生的生活,促进了全体师生的成长。

总之,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用智慧与信念走出了一条奠基学生未来、促进教师成长、推进课堂变革、加速学校发展的特色育人道路,我们将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收获幸福和快乐。

实践育人模式 篇7

一、班会背景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不好矛盾。中学生年轻气盛,经常因一点小矛盾而出口成脏,大打出手,给同学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班会目的

1.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2.让学生学会“理解至上”,理解“善待他人”,能够更好地相处,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在避免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调节能力。

三、班会准备

1.发动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宽容”的文章;2.网上收集几则发生在中学生中真实的事例;3.安排每一大组要做的事情;4.练习歌曲《唯有宽容》,准备合唱。

四、班会过程

1.导语引评(主持人的对话,引入主题)

甲:同学们,生活中难免会有困难、苦闷,甚至是被人冤枉、伤害的时候,这时我们需要朋友第一时间送出关怀,更需要一颗宽容的心。

乙: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胸怀。”

甲:是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的快乐之本,多一些宽容我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甲: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更是对自己的善待。

乙:宽容是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甲: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更不是懦弱、无能。

乙:宽容是通悟了社会人生之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和高贵的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甲:我们班级、学校一直是个和谐的集体,同学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宽容相待。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嘴唇的时候,同学们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会有小磨擦,产生一些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树立宽容意识,学会在善待他人中提升修养”这个问题。

2.事例述评(幻灯片投影展示案例)

案例一:学生A、B均为独生子女,在原来就读的小学均被老师誉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二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一所初级中学,编在同一个班学习。一天下课,A从座位走出教室,一不小心将B入学时刚买的新文具盒碰翻在地,笔盒里的文具撒了一地,A一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一边弯腰去捡文具。这时B不由分说,跑到A的座位上,将其所有的书和文具全部丢在地上,这时,A一气之下将已经捡起的文具丢在地上。接下来两人便扭打在一起,对同学的劝阻置之不理,直到老师到来,才停止“战斗”。

案例二:某天下午,某市某中学高一·四班学生小秦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班女同学小妍发生口角,小妍随即找到了同校高二·四班的小飞为自己出气,小飞与小秦见面后发生了厮打,小飞在吃亏的情况下,于次日又纠集了本校的小青、小龙等10余名学生在校园内再次对小秦进行追打,在此过程中,小秦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折叠式水果刀刺向了追赶的人,并先后将小青、小龙扎伤,其中,小龙因被刺中要害部位而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小秦随即被接警后赶到的公安人员带走。

乙:上述两个案例真是触目惊心呀,案例中的同学就是走到了宽容的对立面,和宽容背道而驰,那么我想要问问同学们,当我们生活中出现这些问题时,你会怎么处理?(大家说看法,谈想法。)

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难免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这时总会找朋友、同学、亲人、老师倾述。一个人生活中能否有知心朋友倾述衷肠,这就有赖于他是否善于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这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

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生活中的我们,切记:不要用狭隘的眼光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用极端偏执的态度看待事情,要从别人的角度着想,想想别人的局限和困难,进而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

甲: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同样的事情,由于某个同学采取了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几句文明用语,把原有的矛盾化解。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人像天使,那么你会觉得你是生活在天堂;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人像魔鬼,你会觉得你是生活在地狱!那么在生活中的我们,怎样学会“树立宽容意识,学会在善待他人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知无不言,畅所欲言地把你心中这方面的好的措施,好的办法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3.观点研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畅谈漫议的基础上,形成小组共性观点。发言时,各小组要在结合名人宽容案例的同时,融合自己观点漫谈。

(1)小组研评,在畅谈散议的基础上,形成组内统一的观点。

(2)各小组选取代表,做典型发言。(具体事例略。)

乙:同学们,听完了这些名人生活中的宽容之事,听完了各小组就“宽容”内涵所做的精彩的观点阐述,我只想真诚地说一句:当我们与他人有了矛盾时,要学会宽容一些,忍让一些,大度一些,用你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委屈,用你善意的态度去感化别人,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人对你充满善意,你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爱你。最后,请班主任做本次班会的总结。

4.总结联评

师:同学们,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今天,老师很高兴看到大家认真地准备这次班会。昨天,我们认识着宽容;今天,我们感受着宽容;明天,我们享受着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那么,生活中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会让我们学会宽容,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挚的友情呢?我认为,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求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努力做好四件事:首先,学会道歉。道歉不仅能化解矛盾,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错在自己,要敢于承认,勇于道歉,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做不是“没面子”,而是在挣回面子。如果错在对方,也没有必要非要硬等对方来道歉,应该宽容对方的过错。试想想,化解了矛盾之后,谁对谁错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次,学会心理换位。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对方为什么那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结果是能够体谅对方的心情,这时你就会主动求得和解,或者请老师、同学出面调解。

再次,学会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千万不要不依不饶,或许退一步之后争吵便会停止。不要认为让步就是怯懦,是无能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刻,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最后,要学会心平气和地沟通。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变得理智,渡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然后静下心来与对方沟通。这样,对方也不好意思再争吵下去,说不定你们还会在沟通中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

同学们,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为我们化解矛盾做了很好的示范。如果我们能像蔺相如和廉颇那样,就不会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愿大家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让学习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五、反思

实践育人模式 篇8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猪现代化又在畜牧业现代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14 年猪肉产量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5. 1% ,占世界猪肉产量的51. 2%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的关键时期,养猪技术也从传统模式快速向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全面升级。行业发展造成人才缺口,伴随着未来10 年我国养猪业快速发展,场长、技术、管理人才的缺口将有10 万多人。随着畜牧业尤其现代养猪业发展,企业生产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发生着转变,对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提高了畜牧生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实现“五个对接”,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与四川旺达集团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养猪业发展对产业链各环节人才的需要,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平台,立足养猪产业,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共建专业学院,以促进产教深度整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现代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

1 国内外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进展与成效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特色和必由之路[2],在国外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 Competency - Based Education) ”模式、澳洲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模式等。但国外合作育人模式,例如德国“双元制”能有效实施,得益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量投入,学生人数少,高度的法制化等,相对我国国情,难以全盘复制[3]。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长期、广泛的思考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高了育人质量,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有“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弹性安排”、“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厂内基地”、“工学交替循环”、“行业主导”、“职教集团”等几种主要模式。归纳这些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质特点,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还是基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或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参观或少量学生实习的浅层次合作,与实际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尚有一定的差距[4],构建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理论性和实践性还显不足。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专业学院,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促使学校、企业真正意义地全面开展“四个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双主体作用案例鲜见报道。

2 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本研究围绕校企合作育人,通过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访谈法等开展研究实践。校企双方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组建专业学院———“现代猪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成立专业学院理事会,企业在理事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其院长由理事会推荐,学校和企业共同任命。

校企共建专业学院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确立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地位,创新了育人机制。校企双方立足职业需求共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 立足岗位共同制订生产实训计划; 共同组织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 共同制订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并进行学生评价; 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在教学中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校企互动循环与提升。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融合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校企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人力资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凝炼出能反映现代养猪业生产周期性特点的,校企高度融合的养殖专业类高职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能复制应用的教学成果及经验。

3 研究结果与成效分析

3. 1 产教对接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根据现代猪产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构建“现代猪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双元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生产实训与核心课程对接为主体思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与三个阶段工学结合,校外生产实训及毕业顶岗实习交替运行,实现理论与实践多次循环提升,见图1。

课程由学校和企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在学校教室和企业生产一线两种课堂交替完成,从课堂直通养殖厂、生产车间,增大校外生产实践教学比重,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高度互补,缩短了学生上岗磨合期。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第一阶段实习有73% 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生产实践对专业学习促进非常大,27% 学生认为有较大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实习则有93% 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生产实践对专业学习促进非常大。结果表明: 工学结合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认同度也同步上升。

3. 2 校企联合招生,推行“双导师”制

“现代猪产业学院”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即从学生进校开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招收学生,组建班级,为其确定职业导师。导师由校企双方共指派,实行“双导师”制,合作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能手作为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制订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受挫能力、执行能力及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和校外生产实践中全程参与指导,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从而让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调查结果显示,93% 以上的学生对导师和企业都给予非常满意或满意的评价,认为合作企业对学生成长成才高度重视,对学生与员工同等对待,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企业导师及时帮助和指导。同时校内导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熟练掌握生产各环节,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开发能力。

3. 3 重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

以基础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板块构建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确定辐射现代养猪生产产业链产前( 猪饲料生产) 、产中( 猪生产、猪病控制) 和产后( 产品加工与营销) 各环节的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及工学结合生产实践课程,并配套开发校本教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拟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与考核,课程内容及时反映现代养猪产业生产技术发展状况和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的统一,并兼顾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的要求。

3. 4 共建实训基地,保障实训条件

四川旺达集团现已建成并投产的饲料厂有5 个,早在2008 年由学院流转130 亩土地,承担土地流转费用,由四川旺达集团投资,引入世界一流种猪及繁育设施设备,建成现代化的种猪场,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住宿等条件。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将校内实训室优势与企业实践基地优势相结合,不断完善专业学院实训条件,能充分满足学院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地有效运行。

3. 5 教学时空更替,引领教法改革

“校企合作,双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场由教室转移到养猪场、生产车间、市场等生产一线,带来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变化及知识结构的变化,对教师课学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专业学院特色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和互动,采用情境式、项目式、任务驱动式课程设计,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类别课程特点,设计教学载体带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角色体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3. 6 突出素质教育,贯穿育人全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猪文化、职业修养与规划、实用演讲与口才、职场礼仪、素质拓展与团队建设等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由松散的第二课堂教育方式走向系统化、正规化的第一课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能力素质并重。97% 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其中20% 的学生建议学时和内容还应进一步增强。同时学生多次到企业中实习、实践,提前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这样明显增强了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心理素质等。90% 以上的学生增强了对畜牧行业尤其养猪行业的信心,极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3. 7 培养管理能力,落实创新创业

分析现代猪产业及畜牧行业岗位需求,以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增设了猪场建设经营管理、财务基础、农牧企业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针对现代化畜牧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市场开发与营销工作及学生创业对实用文体写作的要求,与四川旺达集团及成都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了畜牧类专业适用的《实用文体写作》教材,增加SYB( 创办你的企业) 创业能力培训课程,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创业的需要。

3. 8 强化企业主体,构建评价体系

通过专业学院理事会,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对整个方案实施过程实行全程指导与监控,从源头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考核评价办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单列学分,将课程考核评价贯穿在每个项目( 情境) 中,校外生产实训以企业考核为主,强化企业在校外生产实习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每个阶段的工学结合校外生产实习内容制订质量标准,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职责。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多数合作尚停留在以招人、用人为核心的浅层次的合作上。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开展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在成本控制、安全管理、生产管理、人力管理等方面的压力,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进而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共建专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要大面积推广,则需要有足够的企业主动深度参与,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的合作机制,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惠双赢,相互依存,长效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持续健康发展,而这在目前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制下,靠学校一方之力,尚显势单力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 提出: 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带来生机,但要真正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将外在需求转化为内在动力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由建勋,孟爱霞.校企“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01):38-40.

[2]陈家颐,万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1-113.

[3]王润贤.德国职教:“根”植于行业[J].教育与职业,2011(04):100-102.

实践育人模式 篇9

一、政治课堂的生态构成分析

初中政治课堂主要由主体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两大块组成, 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了解课堂生态构成才能更好地进行“三自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 确定目标, 自主规划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自主规划的前提,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自主预习之前,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还要包括合作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可在师生、生生互动协商之下进行。

在七年级政治课《认识自我》单元中, 教师可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规划, 出示新课规划表, 先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填写, 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 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探讨, 最后确定填写内容。课题规划表如下。

学生在课前 (如放假时间) , 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规划表。为了全面了解组员的工作成效, 可先让组员自评, 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 最后指导教师对各个课题研究进行评价、评比。

(二) 独立学习, 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自主质疑的基础是学生独立学习, 没有学生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自主质疑无疑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 让学生先自主质疑:法律的特征是什么?它赋予我们公民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然后可以出示相关案例, 再提问:你认为这个案例中的公民享受了哪些权利?作为小公民, 你享受了哪些权利?……这样,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 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节时, 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由他们分析总结班上的“学习标兵”在学习上的好方法和成功经验, 进而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做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 因此教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 教师导学, 自我完善

1.从教师自身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两个生命体, 而且教师的知识、情感结构要优于学生。因此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 是最无声的德育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德育教育。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引导、带动学生, 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图所示。

可以这样说, 言传身教是一种最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直观教育方式, 教师行为就是一本最直接的教材。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 应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坚持不懈地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适应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例如在进行“守时诚信”教育时,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从自身行为出发, 上课不迟到, 下课不拖堂, 并且与学生约定好的事情应该做到, 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特殊的群体。在进行“尊重他人、用语文明”的教育时, 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 比如不合适的体罚、辱骂等都不应当出现。反过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老师做到了, 你们做到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 将如何去改进?教师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 不搞特殊化, 从而对学生进行最有力的道德教育。

2.从教学态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对教学的态度, 第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初中政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 在课前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备课, 寻找贴近实际的案例, 从而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 进行道德知识的讲述, 更应该从案例中、从生活中、从实际行为中对学生起到道德引导和塑造作用。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 应该尊重、爱护学生, 用平等、公平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断赶超其他同学, 让自己熠熠发光。

例如在讲述“学会负责”相关问题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什么责任。比如作为教师的责任, 作为学生的责任, 作为子女的责任, 作为父母的责任, 作为警察的责任等等。向学生提问: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责任,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你们有哪些角色呢?扮演这些角色时, 你们做到了哪些方面, 哪些方面又没有做到呢?再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 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以及学习上哪些方面存在困难。首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让他们坚定信念, 切忌急躁, 最后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将爱奉献给学生, 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 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 以良好的素质引导学生, 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从课堂问题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反思、加强学生探究, 关键就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首先,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案例中的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 正确吗?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该青少年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学生讨论问题, 并议论纷纷。接着教师提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 继而展开思考和探究, 并自己分析出解决方案, 结合自身平时的实践情况进行反思,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4.从生活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最佳教材, 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德育教育先是让学生有了理论基础, 然后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和反思这些理论, 从而验证理论, 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知识源于生活, 以生活情境为教学大背景, 然后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好学生”, 如下图所示。

课外生活实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 一方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应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走进社会之后能够独立面对挑战, 规划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初中政治课程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学习, 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观、访问乡土民情, 勇于积极分享和参与,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精神。

例如, 在讲述“保护我们的家园”时,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分析家乡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并且完成调查报告, 给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义务劳动等, 通过学生的双手美化家园, 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爱护与关注。

总之, 初中政治教学应该多利用学科的育人特点, 在教学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形象的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 形成良好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7) .

[2]索桂芳, 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8) .

实践育人模式 篇10

关键词:教育,产学研,实践育人,模式

0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 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融合, 培养具备高素质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途径,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用和地位将会不断凸显。

1正确认识实践育人的内涵和意义

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 教化培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成长成才。其中, 实践育人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它是一种教育理念: 实践是社会认知的基础,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出真知, 体现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作为一种方法论, 它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职能, 其中, 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等专门就加强高校实践育人专门出台《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规定相应学时学分, 合理增加实践课时, 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

实践育人是青年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对高校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广大青年展现了广阔的机遇。学生在校不仅仅是学习, 还需要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参与创新实践。研究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实践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是人才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创新创业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获得非凡的成就。

2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育人新模式

当前, 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办学中必须紧扣人才培养的主题, 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入手, 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从而造就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学研结合”成立青年创新研究组。将有着相同爱好的同学组织起来形成研究组, 通过指导老师的传帮带, 使学生在学研结合中得到实践锻炼。鼓励结合企业的需求来开展学研活动, 将企业导师引入到学研活动中进行实际指导。硬件上, 学校将现有实验室、中心、实验仪器设备向学研组开放共享; 师资上, 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知名校友为支持的导师队伍, 指导学生创新活动; 活动上, 学校定期举办研究生文化节、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科技文化节等活动,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组建全校性跨专业创新团队, 以学校为基础, 参与各种国家的、省事的学生创新竞赛活动。

“学产结合”即筹划大学生众创空间。根据党和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要求, 打造各种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使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 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见习、创业孵化、小微企业创办等实践育人模式融入其中,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服务。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政策指导、工商代办、财务代账、培训服务、创业导师指导、投融资服务等全方位系列服务, 并提供各种工作载体、交流场所、咖啡吧等空间, 汇聚创业资源, 烘托创业氛围, 集聚创业人气, 让有创新点子和创业梦想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众创空间的孵化条件成熟时积极推向市场, 创造效益。

“学社结合”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 建立一系列针对专业面向行业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 联合企业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学生可利用暑假、寒假、毕业实习、就业见习等时间段, 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见习、带薪实习、顶岗锻炼等, 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 明确自身差距。当然, 需要根据专业来具体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 找有针对性的实践实习锻炼机会。同时, 要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实践, 通过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以及勤工助学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彰显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学研结合”“学产结合”“学社结合”三结合模式, 以及相对应的三种具体承载载体, 学生能够不断丰富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式, 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3 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育人实现机制

针对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的新形式新要求, 高校要转变观念,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 1转变实践育人的认识观念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教育观念, 不断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树立教育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的理念。改变原有的学生培养就是为了就业的陈旧观念。同时, 实践育人应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来取代以成绩、考试分数、四六级、考研通过率等来衡量育人成效。要从师资入手, 增配具有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教师参与实践育人教育, 引进来自生产、市场等企业一线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育人, 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和教学观, 树立知识与能力同并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相统一的实践育人基本理念。

3. 2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

高校要将党和国家关于实践育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政策进行全面宣传, 充分提高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育人的认知和理解, 将政府的优惠政策、学校的配套政策宣传到位, 让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参与者均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大学生创新创业, 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 众创空间建设等相关政策。因此, 加强宣传, 利用校园网、校报、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校园媒体, 在全校内普及相关政策, 充分调动起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的积极性, 把科研、教学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有效动员各方力量投入其中。

3. 3加强实践育人的组织管理

通过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需要系统设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 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学生入学到离校各个阶段, 从认知到了解到参与到体验到创新的阶段式成长过程, 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和考核方式, 推行基于问题导向、基于项目实践、基于案例模拟的实践教育方式, 把学习、参与与体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尝试和实体创业活动, 并通过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力度, 在经费上保障, 从而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一体化培养模式。

4 结语

通过“产学研”实践育人, 不断培养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 造就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时代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邦山.着力完成五个转变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 2016 (1) .

[2]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3) .

[3]霍大然.北京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 2014 (1) .

实践育人模式 篇11

一、政治课堂的生态构成分析

初中政治课堂主要由主体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两大块组成,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了解课堂生态构成才能更好地进行“三自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确定目标,自主规划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自主规划的前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自主预习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要包括合作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可在师生、生生互动协商之下进行。

在七年级政治课《认识自我》单元中,教师可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规划,出示新课规划表,先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填写,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探讨,最后确定填写内容。课题规划表如下。

学生在课前(如放假时间),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规划表。为了全面了解组员的工作成效,可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指导教师对各个课题研究进行评价、评比。

(二)独立学习,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主质疑的基础是学生独立学习,没有学生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自主质疑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让学生先自主质疑:法律的特征是什么?它赋予我们公民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然后可以出示相关案例,再提问:你认为这个案例中的公民享受了哪些权利?作为小公民,你享受了哪些权利?……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由他们分析总结班上的“学习标兵”在学习上的好方法和成功经验,进而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因此教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教师导学,自我完善

1.从教师自身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两个生命体,而且教师的知识、情感结构要优于学生。因此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是最无声的德育教育,也是最民主的德育教育。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引导、带动学生,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下图所示。

可以这样说,言传身教是一种最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直观教育方式,教师行为就是一本最直接的教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应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例如在进行“守时诚信”教育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行为出发,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并且与学生约定好的事情应该做到,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特殊的群体。在进行“尊重他人、用语文明”的教育时,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比如不合适的体罚、辱骂等都不应当出现。反过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老师做到了,你们做到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将如何去改进?教师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不搞特殊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最有力的道德教育。

2.从教学态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对教学的态度,第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初中政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课前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备课,寻找贴近实际的案例,从而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道德知识的讲述,更应该从案例中、从生活中、从实际行为中对学生起到道德引导和塑造作用。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应该尊重、爱护学生,用平等、公平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赶超其他同学,让自己熠熠发光。

例如在讲述“学会负责”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什么责任。比如作为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父母的责任,作为警察的责任等等。向学生提问: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们有哪些角色呢?扮演这些角色时,你们做到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又没有做到呢?再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学习上哪些方面存在困难。首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让他们坚定信念,切忌急躁,最后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将爱奉献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从课堂问题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反思、加强学生探究,关键就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案例中的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正确吗?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该青少年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学生讨论问题,并议论纷纷。接着教师提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继而展开思考和探究,并自己分析出解决方案,结合自身平时的实践情况进行反思,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4.从生活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最佳教材,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德育教育先是让学生有了理论基础,然后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和反思这些理论,从而验证理论,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知识源于生活,以生活情境为教学大背景,然后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如下图所示。

课外生活实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正的知识,走进社会之后能够独立面对挑战,规划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初中政治课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学习,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观、访问乡土民情,勇于积极分享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精神。

例如,在讲述“保护我们的家园”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分析家乡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且完成调查报告,给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义务劳动等,通过学生的双手美化家园,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爱护与关注。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应该多利用学科的育人特点,在教学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形象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7).

[2]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3]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责任编辑 袁 妮)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背景下,笔者就如何将“三自”育人模式(即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完善)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政治课堂的生态构成分析

初中政治课堂主要由主体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两大块组成,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了解课堂生态构成才能更好地进行“三自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确定目标,自主规划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自主规划的前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自主预习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要包括合作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可在师生、生生互动协商之下进行。

在七年级政治课《认识自我》单元中,教师可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规划,出示新课规划表,先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填写,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探讨,最后确定填写内容。课题规划表如下。

学生在课前(如放假时间),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规划表。为了全面了解组员的工作成效,可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指导教师对各个课题研究进行评价、评比。

(二)独立学习,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主质疑的基础是学生独立学习,没有学生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自主质疑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让学生先自主质疑:法律的特征是什么?它赋予我们公民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然后可以出示相关案例,再提问:你认为这个案例中的公民享受了哪些权利?作为小公民,你享受了哪些权利?……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由他们分析总结班上的“学习标兵”在学习上的好方法和成功经验,进而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因此教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教师导学,自我完善

1.从教师自身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两个生命体,而且教师的知识、情感结构要优于学生。因此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是最无声的德育教育,也是最民主的德育教育。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引导、带动学生,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下图所示。

可以这样说,言传身教是一种最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直观教育方式,教师行为就是一本最直接的教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应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例如在进行“守时诚信”教育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行为出发,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并且与学生约定好的事情应该做到,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特殊的群体。在进行“尊重他人、用语文明”的教育时,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比如不合适的体罚、辱骂等都不应当出现。反过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老师做到了,你们做到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将如何去改进?教师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不搞特殊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最有力的道德教育。

2.从教学态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对教学的态度,第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初中政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课前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备课,寻找贴近实际的案例,从而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道德知识的讲述,更应该从案例中、从生活中、从实际行为中对学生起到道德引导和塑造作用。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应该尊重、爱护学生,用平等、公平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赶超其他同学,让自己熠熠发光。

例如在讲述“学会负责”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什么责任。比如作为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父母的责任,作为警察的责任等等。向学生提问: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们有哪些角色呢?扮演这些角色时,你们做到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又没有做到呢?再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学习上哪些方面存在困难。首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让他们坚定信念,切忌急躁,最后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将爱奉献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从课堂问题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反思、加强学生探究,关键就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案例中的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正确吗?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该青少年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学生讨论问题,并议论纷纷。接着教师提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继而展开思考和探究,并自己分析出解决方案,结合自身平时的实践情况进行反思,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4.从生活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最佳教材,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德育教育先是让学生有了理论基础,然后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和反思这些理论,从而验证理论,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知识源于生活,以生活情境为教学大背景,然后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如下图所示。

课外生活实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正的知识,走进社会之后能够独立面对挑战,规划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初中政治课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学习,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观、访问乡土民情,勇于积极分享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精神。

例如,在讲述“保护我们的家园”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分析家乡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且完成调查报告,给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义务劳动等,通过学生的双手美化家园,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爱护与关注。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应该多利用学科的育人特点,在教学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形象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7).

[2]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3]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责任编辑 袁 妮)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背景下,笔者就如何将“三自”育人模式(即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完善)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政治课堂的生态构成分析

初中政治课堂主要由主体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两大块组成,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了解课堂生态构成才能更好地进行“三自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确定目标,自主规划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自主规划的前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自主预习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要包括合作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可在师生、生生互动协商之下进行。

在七年级政治课《认识自我》单元中,教师可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规划,出示新课规划表,先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填写,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探讨,最后确定填写内容。课题规划表如下。

学生在课前(如放假时间),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规划表。为了全面了解组员的工作成效,可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指导教师对各个课题研究进行评价、评比。

(二)独立学习,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主质疑的基础是学生独立学习,没有学生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自主质疑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让学生先自主质疑:法律的特征是什么?它赋予我们公民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然后可以出示相关案例,再提问:你认为这个案例中的公民享受了哪些权利?作为小公民,你享受了哪些权利?……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由他们分析总结班上的“学习标兵”在学习上的好方法和成功经验,进而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因此教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教师导学,自我完善

1.从教师自身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两个生命体,而且教师的知识、情感结构要优于学生。因此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是最无声的德育教育,也是最民主的德育教育。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引导、带动学生,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下图所示。

可以这样说,言传身教是一种最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直观教育方式,教师行为就是一本最直接的教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应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例如在进行“守时诚信”教育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行为出发,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并且与学生约定好的事情应该做到,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特殊的群体。在进行“尊重他人、用语文明”的教育时,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比如不合适的体罚、辱骂等都不应当出现。反过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老师做到了,你们做到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将如何去改进?教师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不搞特殊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最有力的道德教育。

2.从教学态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对教学的态度,第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初中政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课前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备课,寻找贴近实际的案例,从而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道德知识的讲述,更应该从案例中、从生活中、从实际行为中对学生起到道德引导和塑造作用。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应该尊重、爱护学生,用平等、公平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赶超其他同学,让自己熠熠发光。

例如在讲述“学会负责”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什么责任。比如作为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父母的责任,作为警察的责任等等。向学生提问: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们有哪些角色呢?扮演这些角色时,你们做到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又没有做到呢?再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学习上哪些方面存在困难。首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让他们坚定信念,切忌急躁,最后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将爱奉献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从课堂问题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反思、加强学生探究,关键就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案例中的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正确吗?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该青少年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学生讨论问题,并议论纷纷。接着教师提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继而展开思考和探究,并自己分析出解决方案,结合自身平时的实践情况进行反思,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4.从生活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最佳教材,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德育教育先是让学生有了理论基础,然后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和反思这些理论,从而验证理论,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知识源于生活,以生活情境为教学大背景,然后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如下图所示。

课外生活实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正的知识,走进社会之后能够独立面对挑战,规划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初中政治课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学习,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观、访问乡土民情,勇于积极分享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精神。

例如,在讲述“保护我们的家园”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分析家乡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且完成调查报告,给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义务劳动等,通过学生的双手美化家园,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爱护与关注。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应该多利用学科的育人特点,在教学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形象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7).

[2]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3]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实践育人模式 篇1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概述

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教育和传授基础的政治知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把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教育目的。在此基础下,我国提出了“大思想政治”的教育改革方向,具体内容就是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具体实践环节,并且将实践环节细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的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传授的;校内实践则基本上是指学校作为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外实践则是指学校与社会实践单位达成协同合作关系,通过学生到具体的实践单位中实习来深化自身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在校外实践当中,学生能够完全真实展现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校在学生的校外实践环节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和反思,学生通过将在校内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与实际生活形成无缝对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成效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负责对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在日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论性极强的教育工作对他们日后的实际生活和就业环节没有半点关系,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积极接受教育。现在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就是为了打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情况,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直观清晰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能有效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大学生顺利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风气也开出逐渐变得浮躁,“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悄然盛行,大学生在此期间很容易动摇自己原本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大思想政治”概念应运而生,大思想政治的提出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到勤奋肯干、脚踏实地,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来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就业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大思想政治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模式,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2]。

三、具体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把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社团活动、建立具有浓厚思想政治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教材中脱离出来,转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着重强调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很少有实践活动,在这种纯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明显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同样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时候要尤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全部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理念教育,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老红军回忆长征座谈会,听听他们亲口讲述在过去长征过程中保持艰苦朴素本真的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来渗透艰苦朴素的思想。再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思想的教学,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产企业流水线,学生通过在流水线上观摩企业工作人员默契配合,组装产品,能够有效了解到团结互助思想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团结合作思想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激发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横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原来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升[3]。如果条件有限,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活动来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说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行为守则相结合,或者积极鼓励学校内部开展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团活动,同时注重大力提升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他们的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总而言之,根据大思想政治的要求,各大高校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积极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和与企业单位进行协同合作,进行校外实践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真正的社会实践当中去,切实做到知行合一,通过亲身感受亲身经历的方式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建立实践育人模式是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大思想政治的提出之后,更是着重注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在此基础下简要分析在大思想政治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大思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田传信.大思想政治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06~110

[2]徐晓明.思想政治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253~254

上一篇:人力效率下一篇:办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