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共8篇)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 篇1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超前,进入小学后,孩子们普遍自我意识强,常常我行我素。把在家里和学前幼儿班的一些不良行为带到学校。我们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改正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架势,每日忙得不可开交,但问题依然不断。许多孩子“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当务之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二、具体做法
(一)、调查了解学生日常行为存在问题。首先由班主任反馈,然后在学生中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在学校最易出现问题的一些行为习惯。
(二)、征集方案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总结自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班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方案,为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德育处对所有方案评分,得分纳入总分评文明班级。
(三)、制定全校工作方案
在调查和综合班主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养成教育活动方案
附件:回龙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方案
一、教育目标
培养少年儿童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使广大学生有正确的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质。
二、教育内容
着眼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少年儿童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以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三、教育途径
(一)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回龙小学校内日常生活好习惯》
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
2、不在楼道上追逐打闹、大声喧哗。
3、爱护书吧内图书,看后放整齐,不丢地上。
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
5、洗碗互相礼让,不随意泼洒水。
6、大同学关心爱护小同学,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7、文明就餐,吃饭时不说话,不争抢、不浪费饭菜,不边走边吃。
8、文明观看比赛、演出;文明参加比赛,不因输赢闹矛盾。
9、捡到他人物品及时归还或交给老师。
10、不在校园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
11、见到老师、客人主动用普通话问好。
12、口痰吐在卫生纸上,鼻涕用卫生纸擦干净。然后把卫生纸丢进垃圾桶。不向地上吐口痰,擤鼻涕。
13、定期整理书包,随手整理好学习用具,课前做好上课准备。
14、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事不拖拉,当天事当天完成。
15、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攀爬不采摘,不往花园丢垃圾。
16、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不破坏,不乱画
17、集会快静齐,不东张西望,窃窃私语。
18、升国旗要站端正,不说话,不打闹。
19、诚实有担当,出现意外不推卸责任。20、安全知识要牢记,保护自己和别人。
把以这20条作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二)各班按上面标准开展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每周每一项都要评出一名优秀个人,然后把评比结果交到德育处。
(三)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四)利用班队会专课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五)利用黑板报宣传此次活动、每周升旗仪式德育处总结,强化活动开展。
(六)每周一教师例会上请低中高年级各一位班主任老师交流在活动中的做法及困惑。一方面让大家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让全校教职工都知道这项工作,重视这项活动。
(七)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分段抽查学生掌握《回龙小学校内日常生活好习惯》20条的情况,并打分,活动结束后纳入总分评文明班级。
(八)活动结束后各班写活动总结,德育处评分,得分纳入总分评文明班级。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调查摸底、班主任制定方案,德育处制定相应方案(2 月中旬)各班要搞好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了解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
(二).自2月下旬开始,进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阶段。周周评比,根据习惯养成需要21天的法则,活动在三月中旬结束。
五、考核、评比
(一).学校德育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将对每一项进行评分、记载、考核。各班主任要注意材料的积累。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养成教育先进班级的班主任优先评为“先进班主任”,期末在教师评价中把学生养成教育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体系。
(二).活动结束后,学校将评选表彰“习惯之星”和“文明班级”
(四)实施并努力修改完善方案
三、成效
通过活动,我校孩子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改掉了一些陋习,如:随地吐口痰,在楼道追逐打闹,洗完碗到处乱泼洒水,边走边吃饭,饭菜撒到到处等不良行为;养成文明的习惯,如: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观看演出比赛文明,爱护学校公物等;提升了生活能力(整理书包、书吧);培养了自我约束能力:升旗、集会不东张西望、窃窃私语,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这些成绩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四、启示
(一)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你首先必须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你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你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愿望,你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你才能有坚决的行动;只有有了一次次坚决的行动,习惯才能逐步养成。
(二)教育广大师生充分明确一个好习惯的可行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开始前的可行性分析很重要,这样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否则,脑袋一热,盲目去做,常常会半途而废。回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是经常对某件事情有很大决心?比如信誓旦旦要从明天起一定要长跑、一定要每天一小时学外语、一定要每天练半小时毛笔字等?为什么热度只维持了几天、几个星期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可行性分析。
(三)充分认识到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处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对旧习惯的克服,要放在有了毅力以后再进行,要先培养好习惯,在好习惯的培养中,人的毅力会慢慢增强,当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有了力量去对付那些坏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去碰那些坏习惯的话,容易受到阻力,挫伤人们对习惯培养的信心。
(四)习惯养成贵在坚持,关键在前一月,重在持之以恒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形成,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 篇2
一、发挥阵地作用, 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团组织担负着团结、教育、引领的责任和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为此,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团组织积极开展“党有号召, 团有行动”活动, 团委在校党组织的要求下认真做好双推工作, 培养发展团员积极分子和年轻党员, 让他们充分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带领青年教工为学校、为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建功立业。教工团支部在校党组织“我是一面旗, 请向我看齐”活动的鼓励下, 积极开展了“不负创业好年华”的活动, 加强支部内青年教师的凝聚力, 大家团结一致, 互帮互助。同时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提高青年教师备课、上课电子化的能力,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深化思想教育引领, 落实核心价值体系
1.学校围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活动, 结合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 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征文比赛、“我的人生格言”征集比赛、“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引导广大中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 积极开展入团宣誓仪式, 坚持执行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和“三会一课”等工作制度,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发成才的远大理想, 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逐步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学校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 组织开展“今天我以团旗为荣, 明天团旗以我为荣”的演讲比赛, “做文明使者做快乐行者”法制报告会,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锤炼意志品格, 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培养社会责任, 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4.在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中, 学校结合“五四”青年节, 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演讲比赛、征文大赛和主题手抄报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引导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增强使命感。
5.在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 开展孝亲敬老“十个一”活动, 引导中学生做诚德、孝德、爱德之人。同时, 以国际国内外大事件发生和期中、期末考试等为契机, 积极开展形式教育和诚信教育。
三、点亮青春, 放飞梦想, 学会奉献, 担当责任
1.围绕“长大成人”这一目标, 结合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点, 以14岁“迈入青春门, 走好成人路”活动为起点, 结合教师节、感恩节和爱心捐献活动, 开展给老师做贺卡, 做“我感恩 我奉献”主题手抄报、电子报, 引导中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学会奉献他人、奉献社会。
2.通过开展主题为“告别金色童年, 唱响青春梦想”的成人预备期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了“放歌五月”的唱红歌比赛, “放飞青春梦想”的经典诗朗诵活动, 举行了“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主题报告会。引导中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树立远大志向, 担当社会责任”。
四、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 落实社会实践, 深化实践育人
1.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积极参与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 深入开展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社团到集市、超市门前等地方宣传艾滋病防治, 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开展敬老助残、环保宣传、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组织的星光敬老社、夕阳红敬老社, 一直活动在敬老院, 他们经常为孤寡老人表演精彩的节目, 为老人们整理房间, 打扫卫生, 洗衣服、剪指甲, 与老人们交心谈心, 成了老人们的“贴心人”。星光敬老社连续五年被昌邑市电视台和市妇联电视播报。他们经常去汽车站打扫卫生, 进行安全教育, 帮助乘客拿行李, 做乘客的引导员等, 车站党委每月都发感谢信给学校, 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3.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学生社团开展到超市义务做理货员、进行市场调查, 义务“拥有一个社区岗位”活动。学校学生社团承担的市工商局创办的“昌邑市消费者协会投诉站”、“昌邑市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站点, 一是每学期进行专业培训, 二是日常接受投诉和举报, 三是模拟处理投诉案件, 四是每年在3月15日到校外宣传。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兴趣和优势, 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拓展活动时空, 积极参与体验, 合作交流提升
1.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 开展学习讲座、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互助等活动。“让求知成为学生的最大快乐”是我们推行的“自主互助式五步七环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以“让学生得到赏识的快乐, 学会学习的快乐, 体会参入竞争的快乐, 展示提升的快乐, 收获成功的快乐”为宗旨。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校组织的科技实践活动社团, 进行了“昌邑市柽柳林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考察活动, 社团对于保护区的水、土壤、植被生长和分布状况、动物种类和数量、柽柳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况、周围的化工企业对于海洋环境的影响等做了实地考察。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考察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接受科技教育的的机会, 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 在潍坊市组织的第三、四、五、六、七、八次公民养成及责任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评选中均获一等奖。促进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动手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技能。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 篇3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聚力办学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精神氛围,弥散在师生之中,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灌输着某种观念、思想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影响。观念文化则代表学校的价值取向,自上而下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行为举止。
观念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等相关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团体合作的一个共同取向。学校应该将这些标志性的观念显性化,同时不断宣讲强化,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对学校核心办学观念达成共识。如,有学校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呈现,在晨会与教师会议中宣讲,在校园活动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从而全方全位地将这一育人理念深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转化为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教育行为文化,增强校园魅力与凝聚力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从学校教育的特点出发的,它包括教师的行为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文化。如某百年名校提出“至善到正”的校训,同样也要将这一口号转变为个人的实际行为。学校通过组建“善正志愿团”,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如交通协管、关爱社区老人、关心边远山区孩子、爱心义卖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组织学生家长评选“善正好老师”,在这些活动中,无声无息地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去间接地引导学生的行为。
三、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制度是校园中维系教学活动及师生关系等的各种规章和守则,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建立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和组织结构,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对学生思想品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虽是校园管理方面的结晶,但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科学合理的制度有助于提高师生自立自律的良好品质以及责任心,从而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相反,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会有碍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会逐步僵化,从而失去主体创造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校要建章立制,形成条文条例,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好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品质。这些规章制度既有行为规范,如学生行为习惯管理条例,也要有学生评选制度,如某校在传承学校文化中建立的“善正好学生”评选办法等。通过建立一般行为习惯、评优评选、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的思想品质。
四、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强化隐性课程的育人功效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静态的“隐性”的教育力,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潜然默化的。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学生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切将对他的一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心智,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配合社区周围环境,整体规划、和谐搭配校园景观、园林绿化、雕塑画像、墙面装饰、功能小区,力求把校园布置的井然有序、清洁美观,真正体现园林化、人文化、教育化、科学化,并富有个性,有效释放了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育人功效。
学校物质环境是隐性课程的一个很重要来源。对师生员工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
重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突出学校精神内核。在学校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代表性的标识系统。学校要努力形成稳定的校微、校歌、校训,并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寓意,并物化为学生学校认同感的核心与标志。
统一学校建筑风格,凸显学校个性化人文内涵。校园建筑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为凸显人文内涵,增强学生作为学校人的自豪感,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校校门、围墙、走廊、功能室、屋顶都统一风格,充分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以及文化内涵。
构建墙壁文化,挖潜隐性课程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让学校的每堵墙都会说话,也就是使校园里每一处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增强学校文化的张力和活力。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 篇4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文/庄 伟 徐铭杰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任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实践教学也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式,积极研究和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实践育人;环境艺术;实践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为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单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式,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积极研究和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一、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
实践育人模式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本科不同,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能更好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通过走访调查建筑装饰企业,从企业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发现装饰企业进行项目设计时,按照项目调研―方案分析―方案草图―施工图―效果图的流程在工作室中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这种工作方式使设计团队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完成项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企业化的工作室,模拟装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引用企业真实项目,围绕装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室为教学空间,实施工作室化的项目教学。
2.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改革为中心,构建“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确定普通住宅室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和电脑效果图表现为核心课程,都是装饰企业常见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家装和公装的主要方面。
“项目导向式”的课程改革,融入装饰行业职业标准,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开发项目导向的课程标准。()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分解典型工作任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和工作流程实施项目教学。
3.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流程,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其中校内实训基地需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初级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在合作企业中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亲身体会企业文化和职业特点,从而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使自身能力逐渐达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对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一方面,通过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讲座、培训、学习,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水平;一方面,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社会服务等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一线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及行业大师作为兼职教师。
四、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
近年来,经过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与建筑装饰企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订单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黑龙江惠业集团、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培养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方式;企业派出培训师与专职教师共同授课,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岗位,按照企业标准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在学生毕业后经企业考核合格直接就业。
2.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以订单培养为合作平台,由企业投资或投入设备、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提供场地的形式,与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3.共建校外共享型实习基地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利用企业原有厂房、基础设施、市场渠道等共同建立实习基地,确保实习基地技能培训、技术人才的交流、产品生产与市场有效接轨。
根据地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育人模式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使人才培养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康明己。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篇5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 校本课程 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2.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通过我校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努力拓展我国弱智教育的新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形态
在“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线,设置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语言训练、生活适应、音乐、美工、劳技、感知、家政、法律、健康教育等课程,并辅以智能训练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校本课程从呈现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校不但重视开发显性课程,还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等,树立了“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的教育观。校本课程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1.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得规范课题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操作、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课题管理网络,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用制度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一级人员必须负责完成所规定的科研任务。
其次,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为了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课题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结本月的研究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调整研究进度)。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做一份个案研究、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完成一本即12篇以上的摘抄量)。
此外,学校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除了在区、市参加学习外,上海、扬州、重庆、北京、深圳、大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孜孜学习的身影,并且采取“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措施,即让学习归来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使得我校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促使教师为教科研蓄积能量,在教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5.1.2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我校在狠抓教科研管理时十分注意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除了要求三个重点实验班教师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还指导教师选择、完成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参与面广而有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研究目标。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
5.1.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爱教科研。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不但能及时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还注意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让教师始终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他们以鼓励。在学校的月考核中设有贡献奖一栏,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或发表,还是教师对外上研究课、示范课,或者是教师其他在教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都会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奖励,金额虽少,但明确地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引导,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力。
5.2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5.2.1制订教学纲要
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培养目标和《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已研究、制订出了实用语文(1—9)、实用数学(1—9)、生活适应(1—9)、感知(1—6)、法律常识五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实用语文教学纲要以生活化为立足点,确立了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为学校的单元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低、中、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分出3个课题。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实用数学学科纲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并且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知学科纲要是从学生的感知觉训练出发,按视觉、听觉、味觉、触摸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方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具有发展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生活适应学科是中重度弱智儿童最需要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按单元编写而成,从学生的最需要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入手,逐步把中重度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基本能独立生活的人、一个社会人。法律常识则是专门面向高年级中重度弱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之时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不违法、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全方面夯实根基。(以上五学科纲要都另有详细内容)
5.2.2编写教材,形成教材资源库
在各学科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具体可感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求在兼具差异性、生活化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以便于调整,充分体现教材资源库的特性。目前,我校主要完成了以下学科教材的编写:实用语文(1—5年级共10册)、实用数学(一年级2册)、生活适应(1—9年级共18册)、感知(一年级2册)、法律常识(九年级2册)。其他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编写、开发出来。
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龙头学科——实用语文的研究已近三年,现在基本已形成稳定的模式。三年来,实用语文学科成功地形成了教材资源库,上一个年级的教材稍做调整便可以为下一个年级所用,现在已基本不用再花费过多的心思用于开发上,初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套完整的语文课程包括教学纲要、教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纸、学生作业纸和亲子活动(即家长指引)等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为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因编写教材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我校把所有用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的图片分类保存,从而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图库资源,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5.2.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国内外培智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从而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弱智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教学方法多样性:训练课、实践课、操作课、讲授课、活动课等按课程内容不同安排比例,课型依据目标来定。
(2)教学组织多样性: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每周开设18节)、班级分层教学、领域教学(智能训练课打破班级界限、依据特长或缺陷编组,一周6节课开设19个组别进行)、跨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采取分学科走班学习)等等,充分照顾差异,体现人本思想。
(3)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设计避免切割的、抽离情境的单项训练,概念技能及态度的学习都在一日生活统整的活动中。
5.2.4学生作业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作业布置在形式上更为直观、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开放式的学生作业特色鲜明。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上“交通”这一主题时,教师根据需要采取了图片认知、配对交通设施、根据图上汽车和行人的状况给信号灯正确涂色、做刷卡乘车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业,同时,十分注重学生作业时的独立程度和情感态度,在作业纸上都附有专项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另外,引导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亲子活动”因其独具的指导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特点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这项作业的改革创新不但从某方面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茫然感,以纽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亲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且以此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中的亲情之乐在学习游戏中悄然生发,从而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添加了上好的润滑剂。如今,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学生作业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已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在这一方面着力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5.2.5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每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订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由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并及时进行记录,期中和期末依照个别教育计划进行评量,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分析,修订个别教育计划。在实用语文和语言训练、生活训练、孤独症儿童训练等个别化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其他有待进一步跟进。如语文:每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都要制订班级教学计划,并且按照听、说、读、写和符号理解五个领域为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主题教完后逐
一、逐项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修订上一个教学目标和制订下一个教学目标的依据,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动态地、系统地、连贯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6.1取得的成效:
6.1.1教师既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是教书匠,课程意识、编写教材水平有较大提高,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1.2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来制订的,最终、最高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融入生活,课程内容实际,学生不象以往学习了知识不会用。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另外,因学习内容围绕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6.1.3形成了教材资源库和教材、教学图片资源库。6.2研究后的思考:
6.2.1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训练场景。
6.2.2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寻求专家支持。6.2.3教学评价比较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操作体系。
6.2.4家庭、社会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作用极大,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1994年。
2、许家成,《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对象安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张文京、许家成等,《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重庆出版社,2002年。
4、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3期。
5、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11月。
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篇6
开 发 方 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组合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新课程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并对教师所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督导和评价,适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学科竞赛类:数学思维拓展班、英语思维拓展班、物理思维拓展班、化学思维拓展班等。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培养科学思维及探究精神,为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等奠定基础,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同学开发学习的平台。
2、方法类:数理化英等科目的思维培养。为学有不足而希望有所补充的同学提供辅导帮助,以提高学科的学习能力。
3、体艺类: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田径队、健美操、美术、音乐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兴趣类:影视欣赏、社交应用、演讲辩论、心理健康等。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技能类:网页设计、模型制图、剪纸艺术、摄影录象、设计开发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6、环境类: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旅游地理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考察参观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 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7、人文类:美文鉴赏、现代英语、人物传记、诗歌、词曲、历史传奇等。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各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资源情况自行设计所开发的课程。
(四)课程设置
1、每周开设一节地方课程,由专人授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以及兴趣、特长参与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研修。
2、校本课程每学期每课时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教案。
3、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由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领导小组应在与学校各科室沟通协商的情况下,结合我校实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开设课程、设定选修模块。
(三)实施步骤
1、每学期初,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订出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纲要及实施要点,告知授课教师。
2、教导处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监管,以保证每课时人员落实、内容落实。
3、教导处结合学校教育需要,可在实施过程中引入视频、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但所有活动应尽量在学期初纳入本学期地方课程授课计划。
4、授课教师结合过程记录(考勤情况、听讲情况、参与情况等)将学生学习情况上报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5、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应积极寻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进行整合,以节约资源、减轻学生选修负担。
附件1: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组长:朱广川
成员:赵亮 黄中伟 陈建业 张玉莲 黄中安
附件2:
《畅游数学思想》校本课程纲要
一、主讲教师
侯占峰
二、教学材料
数学能力的培养(纵深拓展)
三、课程类型
拓展能力、思维类
四、授课时间
一学年
五、授课对象 2013——2014学年九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程目标
1、让学生能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在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一步能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让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能够利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并能够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反思各种数学思想的具体运用。
七、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完相应的数学内容之后,对各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有益拓展与归纳,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与应用,因为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与灵魂。
本课程依据学生发展以及目标实施两大方面30学时的内容。
八、课程要求
1、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2、形式上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3、突出实践性,多让学生发现与总结。
4、注重知识、能力、态度之间的联系。
5、授课中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多对后进生进行鼓励。
九、课程评价
每课时学习完结后,由一次相应的学习评价,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为学生学习各课时的反响。定量评价是每章节的测试卷。
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 篇7
一、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学校
教育, 不是要培养一群适应学校的孩子, 而是要办一所适应每个孩子的学校。[2]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 必然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 这对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提出了挑战。
(一) 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每一朵花都可以有自己开放的季节。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身体发育有快有慢, 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但, 快与慢只代表现时的状态, 没有优劣之别, 只是节奏不同, 当下的认知水平并不代表最终达到的高度。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81岁时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可是, 现实中的教育, 快与慢成了优劣之分。“快”变成了教育的成功, “慢”变成了教育的失败。一套标准成了衡量每一个孩子的尺子, 达到标准就晋级, 达不到则就被淘汰。于是, 教育变成了一场淘汰赛。一些成长的烦恼被过早地贴上了“标签”, 原本自然的生长过程被打乱, 不少学生在学校里成了“陪读生”。
我们需要的教育是:它为每个孩子而生, 没有一个人会为别人的成长牺牲, 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成长;它不为“标准”而生, 独特的个性、创造的天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张扬;它不是要帮助孩子选择人生, 而是尊重孩子的发展选择, 让孩子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 端正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
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校的特色建构, 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因学生而生, 离开了学生, 课程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 学校课程必须要有学生味道。
我们学校的课程设计确立了“以生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的教育价值取向, 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的课程需求和地方的课程期待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注重实践与创新,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为核心, 整体规划各类课程, 满足学生夯实基础和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 使学校课程体系能够为学生成长发挥思想引领、人格引领、文化引领、实践引领和择业方向引领的积极作用,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 满足不同学生的课程需求
我校的课程规划整合了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各类课程, 充分考虑学生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以及人性完善的需要, 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课程需求的多样性, 合理安排模块教学进程,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
1. 课程科目的多样性
我校的课程规划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各年级规划了数十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平均16个学生1门课程)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需求兴趣, 自主选择, 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快乐地学、有目的地学, 享受学校教育的乐趣。
2. 课程内容的层次性
每大板块的课程内容, 按层次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 (或提高型) , 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 搭配不同梯度的课程, 形成立体化课程结构 (如图1所示) , 供学生选择,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吃不饱”和“吃不了”问题, 使不同的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术有专攻, 为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这种凸显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从容、自信、有尊严,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里找到归属感——这就是我想要的学校。
二、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映射出对“人性”的完善
人有创造的天性。但是, 人只有拥有了安逸、和谐和自由的幸福生活, 才会有激情和创造力。我们在制订课程规划时, 把学生在未来能够拥有幸福人生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支持。
(一) 我校课程的结构框架
我们在国家八大基础学习领域之外, 增设公民人格类课程领域、健康生活类课程领域、创意设计类课程领域, 扩展成十一大学习领域, 并将这十一大学习领域按人才培养需求划分为四大类。四大类课程互为联系、互相补充, 形成了既注重全面素质又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如图2所示) 。
(二) “四大类”课程的逻辑关系
“基础核心类”课程指向学问基础, 主要由国家课程 (包括必修和选修) 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知识拓展类课程构成, 为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奠定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公民人格类”课程指向人与人、人与国家, 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人提供课程支持。
“健康生活类”课程指向自己, 为提升学生的家庭生活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拥有幸福人生提供课程支持。
“创意设计类”课程联结现在与未来, 凸显一个“创”字, 旨在为学生分配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建立这样的课程体系, 是基于把学生当作“人”和对人性本质的考量。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特性。两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我们认为, 国家课程在“人性”完善和人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课程“空缺”, 需要用校本选修课程来弥补;同时, 还需要通过选修课程来弥补国家课程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方面的缺陷。我们对“四大板块”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基础核心类”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事, “公民人格类”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 “健康生活类”课程让学生学会生活, 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 这是一个人家庭、事业成功的“三大基础”, 它使一个人既有“生”, 又有“活”, 拥有幸福的人生;“创意设计类”课程让学生学会创造, 为学生发展创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提供平台, 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 积累创造的经验, 发展创造的志向, 为学生未来成为“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三、在课程管理上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
课程的确定、选课制度、教学管理、课程评价等课程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 课程的确定
所谓课程就是用“课”的方式规范、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由谁来决定学生的课程?从课程的民主性角度来说, 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决定课程。但是, 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只有三者。一是国家, 因为学生是国家的, 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 所以, 国家决定课程代表了国家的一种培养标准;二是学生, 因为学生是自己的, 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最终选择权和决定权, 所以, 学生可以决定课程;三是学校, 学校是国家授权的、专门的育人机构,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 可以对自己的毕业生形象提出标准, 所以, 学校也可以决定课程。需要强调的是, 学校决定的课程是有前提的, 不能武断地将学校课程演变成“校长课程”或“师本课程”:校长想怎么开, 就这么开;教师会开什么, 就开什么。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在审议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是否可以被立项时, 要将课程与学校教育哲学、学生、地方的课程需求进行对照, 还要符合学校课程总目标, 全部符合的才可被批准立项。例如, 《烹饪》《面点中国》《摄影技术》《家庭养花》《桥牌》《投资理财入门》这几门课程能否被批准立项, 我们采用了如图3所示的程序进行审议。
根据图示结果, 每门课程都符合要求, 可以被立项。依照上述方法建立的课程体系, 注重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建设的结合, 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关注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能够体现出良好的结构性和学校特色。
(二) 建立合理的选课机制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2012年) 规定的高中毕业学分标准为:学生在3年内完成修习必修课程满96学分, 修习选修课程满48学分 (其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8学分) , 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对此, 我校每个年级每周有9节课实施走班教学。
1.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课意愿
为了让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选到自己期望的课程, 学校成立了“学生选课指导中心”, 制订了《学生选课指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学生选课指南》, 通过学校电子选课平台进行选课, 每次可填报三个志愿 (即三门课程) , 学校根据志愿进行录取, 确保学生选到的课程能在志愿范围之内。教师还会指导学生如何做好所选课程的门类搭配, 这有利于减轻学业压力, 提高学业水平, 并且符合毕业应得的学分标准。
2. 创新选修课程类别的设计
尊重学生自主选课不等于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所选的课更好地体现方向性和结构性, 我校将选修课程分为“限选类”和“任选类”两大类。“限选类”课程主要体现“元高毕业生形象”设计, 这是一种特色, 也是一种引领。列入“限选类”的课程有《领导力》课程 (由四门课程组成一个“套餐”, 2学分) 、《伦理》 (0.5学分) 、《哲理》 (0.5学分) 、《修身》 (0.5学分) 、《研究性学习》 (3学分) 、《军训》 (2学分) 和《远足》 (1学分) , 合计9.5学分。当然, “限选类”学分比例我们是控制的, 不宜过多, 否则, 会违背学生的意愿。“任选类”课程,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学生选课指南》,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
(三) 让学生在课堂里看得见自己
青少年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期, 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 改变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状态,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 有利于学生看得见自己。
1.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决定学习效果。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的学习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学生有哪些学习的权利?第一, 是思考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激发学生发挥想象, 尊重学生独立设计;第二, 是分享的权利。鼓励学生将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 营造课堂讨论的氛围, 养成质疑的习惯;第三, 是操作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求证真理,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实验设计。只有将以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才能觉知自己的存在, 发现自己的潜能, 发挥自己的能动, 实现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我校的课程规划中, 对各类课程的授课模式提出了原则要求, 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对话与互动, 要注意“留白”, 增加个别提问的次数,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作出自己的回答。这是一种教育的成全。
2. 丰富操作性的课程数量,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四大类课程中有许多课程, 如《××开放性实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要求》《平面设计》《动漫制作》《机器人活动及工程设计》等, 都是强调操作的课程。这些课程无法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传递式”教学来完成, 必须注重动手操作与成果展示, 注重学生的创意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编制行动方案, 实践行动方案, 感受项目研究的过程, 为学生走向科研、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都要独立去面对困难与挑战。动手做, 留住了学生易消逝的好奇心,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智慧的形成和创造力的提升。
(四) 多元的评价方式
四大类课程中的许多课程都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 即采取表现性评价方式,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终结性评价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论文、小组活动、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和老师, 有学生自评、互评, 也有教师评价。大部分选修课程的学生成绩评定实行等第制。
下面, 以课程《生物开放性实验》为例, 来看看其课程评价是如何操作的。
1. 形成性评价 (70%)
出勤率 (20分) 。缺勤一次扣2分。
操作能力 (10分) 。优秀:能独立完成开设的2~3个实验。良好:能独立完成1个实验。一般:不能独立完成实验, 但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实验。
创新能力 (10分) 。优秀:有创造性成果, 或对实验设计有自己独到的改进。良好: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一般:只能完成布置的实验。
合作能力 (10分) 。优秀: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良好:能与他人合作, 交流较少。一般:不太喜欢与他人合作。
实验作业完成率 (10分) 。优秀:顺利完成, 结果良好。良好:能完成60%左右的实验, 结果一般。一般:很少能完成实验。
同伴互评 (10分) 。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第。
以上各等次打分标准:优秀为8~10分, 良好为5~7分, 一般为1~4分。
2. 终结性评价——代表实验成果的作品 (30%)
打分标准:优秀为25~30分;良好为20~25分;一般为15~20分。
3. 成绩总评
两项合计总分在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9分以下为“一般”。正常情况下, 没有不合格等次。
可见, 多元评价是一种“以生为本”的评价, 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次或某些方面有失误, 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弥补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 积极进取, 赢得尊严。
以上是笔者对怎样进行学校课程规划顶层设计的一点思考, 同时也介绍了我校的课程规划的大致框架。我们想把学校课程规划做得尽可能完美, 但是, 很难!莫泊桑曾经说过:“人的一生, 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 也不是那么坏。”用这句话的视角来反观我校的课程规划方案, 它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继续努力, 不断改进, 一定会越来越适合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 就没有课程管理[N].中国教育报, 2012-9-14 (06) .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技校形体课程
在世界经济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需求近于“严苛”。我国越来越注重在职业培训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施教理念,强调在施教过程中,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效,充分发挥评价尺度效应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改进功能。笔者自担任技工学校民航管理专业形体课任课教师伊始,便受到了多元化评价理论的启迪,引发本人将教学设计与评价综合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致力于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改革,更加关注如何采取具体高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促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以下是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拙见,望同仁给予指教。
一、评价机制与教学设计的引入
1.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理念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评价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开展,而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仍为达到教学目的,但却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是一种以“促进教学功能深化拓展为根本目的,重视教学过程创新化、教学手段的灵活化,拓展评价对象能动性发挥的评价机制;以评价的导向和调控功能为中心,提倡评价目标、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和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强调评价为教学的创新发展服务。”
“一元”意味着个性泯灭,“多元”则给创新留下了更多空间。展开探索多元化教学设计,研究“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意在实现职业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过程中,还需充分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塑造自身人格,培养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做出一定贡献。
2.引入多元化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原因
(1)技工学生素质偏低的客观需要。在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发展的今天,劳动力市场急需高素质技术人员,而技校毕业生文凭与综合素质偏低,很难找到就业出路。技工学校生源绝大多来自于中考成绩不理想或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然而多数学生在入校后,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并没有兴趣,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在校的一切学习生活升值的技能学习皆以冷漠相对,得过且过。因此造成了“技校入学生源素质低下→教学培训难度大→毕业生合格率低→用人单位不满意→社会招聘只要高教人才→家长、学生不愿选择技校→难招到合格生源”的恶性循环。
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这部分学生在技校生中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途,同时对周围学生也造成了不少消极影响。根据笔者十年来对技校学生的了解、调查与分析后发现,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例极少的学业较优秀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主动勤奋;第二类是占绝大多数的学业表现一般的学生,他们性情不易稳定,极易受到外来不良环境的影响,擅长于在考试或考证的前“临时抱佛脚”;第三类是几乎每个班都会出现的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少则3、4人,多则8、9人,他们对学习表现出完全的冷漠态度。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教师仍然按照传统评价方式对他们进行测评,得到的结论往往让我们对部分学生感到极大失望。
鉴于技校学生的现实状况,传统教学模式俨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师者首先需在形体课程与学生专业、兴趣、态度、能力之间建立新的契合点;其次教师还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技工学校学生并非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在教学中应重建技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的教学模式;最后革新守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设计。以此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自觉的发展,解决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形成技校形体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
(2)技工学校教育的现实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同时旅游业也在持续升温,国内的民航管理、导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皆开设了形体这一重要课程为满足专业需求。但形体课作为此类学科的一门新兴课程,由于发展时间尚短,现下全国技工学校形体课教学并无统一教材,明显滞后于其它学科,处于各自“摸着石头过河”的混沌状态。针对职业培训的适用性、实用性较为缺乏,而劳动力市场客观要求职业学校开设的必须是一门理论基础扎实,服务实践规范的运用性学科。然而形体课程涉及较多美育基础知识,在教学中若仅对基础理论进行解说和剖析,他们便会觉得难于理解,枯燥无趣,对于形体课程的认识也只会流于表象,缺乏对形体本质的训练与感知。
于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形体是美的专业,而美是一种感受,如果教师遵照教材设置的章节顺序,照本宣科进行教学设计,很容易出现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同时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课堂教学毫无生气。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备透”教材内容,有效组织教学,准确找到形体课程与技校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的教学设计。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下,完成学生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建构学生自身的形体气质,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好教材生硬、教学死板、学用脱节的现实矛盾。
二、多元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
作为一名技工职业教育学校的形体教师,笔者始终秉承着以评价促教学,以教学助评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性情,寻找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笔者在探索与实践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从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入手,进行如下一些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尝试:
1.重视非智力因素,注重因材施教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中国古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些名人圣言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还体现出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选择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对美的感受、鉴别及创造能力。在如今的校园,存在片面审美观甚至审美迷失的学生屡见不鲜,由内而外的表现为在各式潮流席卷下的校园时尚造型:各色乱发,窟窿皱衣,牛仔低腰,面无表情,斜眼看人,晃荡站姿,这样才算是“酷”。长久以来,“酷”成为了“美”的代名词,家长老师忧心忡忡,然而陈旧、老套的说辞收效甚微。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形体课程对学生审美心理影响出发,借助其形象性与娱乐性,特别是寻找与青少年好奇、好动等身心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特点,便于他们直接领悟知识,同时感受生活。
①建立审美标准。有效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一种让人能充人设事物中感到快乐与满足,感受享受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出发,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们喜闻乐见的明星“美在哪里”的同时,允许独特的审美眼光、审美感受、审美思维和表达并存,是因为“美”还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接下来再引导和启发学生反思:什么是美?什么是值得我们喜欢和学习的? 什么才是优质的偶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由内而外的不断修正自己的审美观。②扩展审美视野,开拓美的范畴。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空余时间,让学生领略如我省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作品《月光》中圣洁与温柔的优美;感受我国著名舞蹈家黄豆豆领舞作品《保卫黄河》中栩栩如生、激情澎湃的悲剧美;欣赏“即兴表演”大师贾作光先生作品《鸿雁高飞》中的壮美等。③体现形体课程综合性与丰富性,保持学生的兴趣。比如说穿插简单的流行舞教学,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和时尚感。
(3)突出心理健康指导,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①分享“心灵故事”,启迪与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课程中笔者会时常和学生分享学习舞蹈的“心灵小故事”,用故事启迪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做出人生选择,并通过简短的小故事让学生寻找到自己、调整好自己,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形体。
②运用舞蹈游戏,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快乐。如游戏《解开手链》:男女生各一组,拉手围成圈,记住自己两边的同学,松开手后随音乐舞动,音乐停,脚步即 停,找到原来双手相握的人,用右手去拉原来右边同学的左手,形成一个复杂的“手链”。在不松手的情况下,回复到最原始的圈。让同学们在舞蹈游戏中感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验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信任与责任。
(4)针对学生体型的各式问题开展矫形训练。长期的伏案学习,或由于胸部发育怕引人注目导致含胸;不少学生由于受不良审美取向影响导致耸肩、弓背;眼睛近视导致脖子向前伸出;长期背单肩挎包形成了斜肩、弯背的姿态;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而形成的内“八”字脚、“罗圈腿”等腿部问题都需要通过形体的矫正训练。在形体训练中往往锻炼学生昂首、挺胸、收腹、并脚等身体形态,通过形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2.重组教材内容与实现作业评价实践
多元化教学评价倡导以评价促教学,以教学助评价的教学理念,它可以帮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对自己教学过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改进完善教学过程,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元化教学设计便在评价后是教师做出更适合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的教学过程。因此笔者任教形体课程中,常常会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遵照大纲要求的能力培养倾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教学过程加以设计。如进行气质训练时,笔者会从展示的PPT中让学生说出气质美的人的日常表现,推断起气质美人的类型及划分区别。从气质的美感类型入手,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分组讨论要达到气质美的该怎样做。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对“气质”这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水到渠成掌握该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师生互动。
在教材重组、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适当的案例和情景,借助感性材料对抽象知识点进行表现与阐述,利用学生精力旺盛期完成重点内容的讲解。另一方面分析、对比教材内容,灵活取舍,使摘取出的内容与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动性的开发起到作用。以此为基础,在进行教学评价时笔者采用实作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即可完成教学评价的部分内容,可避免对学生能力的片面判断,也可消除学生的投机心理。例如在学期后段,基于前期大量的姿态训练后要求学生进行模拟展示,把形体室装扮成时装发布会的现场,学生模拟模特进行走、转身、定点造型的展示,展示前提供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熟悉、揣摩和设计,让学生在静中去体会动,在设定的动中实践自己对动的设计。这种假定的模拟情景,能让学生提前去体会真实,让其能有一个心理的渐进过程,同时反复的自我模拟训练,对巩固、提升之前的学习成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3.师生互动与及时反馈评价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构成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学校教育是将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教与学的互动应该是多元,多向的。传统课堂是一种填鸭式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而多元化教学设计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使教学交流更加多元多向。如采用情景表演、角色互换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师生配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
多元化教学评价,不仅属于师对生的评价,更应有生对师评价及生生互评多种方式。那么及时教学反馈也就不可避免了。教学评价应侧重于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点滴进步,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无论有多差劲,哪怕只是一点点亮,也要由这点光亮引申出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一味横向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反馈,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在形体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训练对自信心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生表面看是姿态的问题,实则是缺乏自信的问题,害羞、胆怯、一点都不自然。针对这点,笔者引入心理暗示训练,要求学生对着镜子“找美”,从对着镜中摆造型微笑开始,寻找自己的长处,学习接纳自己的不足,并默念出自己的优点。学习表露这种信心,学习用最有信心的方式展示自己,这样日积月累后就能明显改变精神面貌,逐渐找到最好的自己。
三、多元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开放性思考
1.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是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一项改革措施。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被重组和加工的教育内容对学生产生的独特发展价值,通过教学实践有效的提升学生主动探求形体美方面知识点的欲望和能力。
2.当前对技校形体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期中或期末以形态、姿态的组合或小舞蹈的形式进行一次性的评价检测,这种评价方式在解决课程周期短暂,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效力,但于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和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情感却作用不大。基于这一点,笔者大胆设想采用学分制,每节课新课教授前先“还课”,“还课”水平的高低由教师现场记录分值,最后综合所有“还课”的成绩与期末时成绩,按照4:6的比例进行综合,以得出这门课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设置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摒弃了考前突击的想法,真正落实了学习的质量。
3.笔者在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实践中发现,教学设计与评价是相互影响的,往往有何种教学即可得到何种效果。在进行多元化教学设计与评价改革过程中应将教学与评价价值想结合,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考虑其综合作用,使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共同发展。
4.作为形体课程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主动探寻形体课程与技校学生、时代需求之间契合点,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自身闪光点,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和发展方向。
5.设有民航管理、导游、酒店服务专业的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学单位,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形体教学,并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和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业人员。
四、结语
【学校实践育人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计划11-19
实践学校09-09
学校德育实践07-14
学校实践报告09-25
实践课程设计06-03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06-26
社会实践学校总结09-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10-21
社会实践课程设计09-01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