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2024-06-26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精选12篇)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篇1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从纲要的精神中, 我们不难发现“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是以提高质量和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为前提, 以办出特色为目标。因此, 学校必须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务实且创新的精神来对待特色学校的建设。而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 它是学校蓬勃发展的生命线,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器, 在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建制, 健全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努力探索科研工作的模式,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科研体系, 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形成人人参与的科研网络

体系是一条脉络, 有了这条脉络, 工作便能人尽其职, 有条不紊;文化是一种氛围, 有了这种氛围, 人人都能鼓足干劲, 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在科研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与风采。因此, 学校的科研必须构建系统、完善、健全的体系。

1. 强化科研管理

教育要发展, 科研要先行。教育科研工作应该要摆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 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的日常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并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学校整体工作中细化出来, 成立了专门的教科室, 与教导处一起分工协作, 具体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机构网络, 强化科研管理, 学校建立一条非常清晰的教科研管理思路———“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目标明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校行政领导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及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反思, 从而确定学校在哪方面需要提高, 为学校选择课题提供依据。再通过行政会议, 确定学校参与哪些课题的研究更利于学校发展;二是在确定的课题中, 要进行二次筛选, 确定能突出学校特色的重点课题, 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这些课题倾斜。“责任到人”就是建立学校的立体的科研网络管理。从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领导为一级管理, 以教科研主任及各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的二级管理, 到以科研组长为核心的三级管理, 都有明确的责任与分工。一级组织的职责是带领行政班子成员讨论、制定学校教科研思路与计划, 选择学校参与的课题;二级组织的职责是带领各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 并监督实施;三级组织的职责是按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 进行课题研究进展汇报, 并接受组织监督。老师们在各负其责的过程中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协调各方面的优势, 本着为学校发展的大目标贡献力量。在学校发展的同时, 自己也得到提升, 达到“和谐与双赢”的目的。

2.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俗话说, “细节体现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教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不断细化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 保障课题的规范管理。为此, 学校修订完善了《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科研工作评优奖励细则》等规章制度, 使教科研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而实现了科研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 落实科研保障机制

科研保障机制应该由学校校级干部亲自挂帅, 并全面参与学校各项教科研活动, 为学校课题研究保驾护航。我校在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时先说教育科研, 安排工作时先讲教育科研, 检查工作时先看教育科研, 质量评估时先查教育科研, 在经济和时间上确保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几年来, 学校投资近百万元添置、改造了教学设备, 为老师们创造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了支持课题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 购买各种学习书籍资料, 组织课题组集中培训和各种研讨会。

例如, 为实现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 学校积极创设条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利用教研活动互相交流科研的进展与实施过程。每学期组织多次各级各类全校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并对教学进行捆绑式总结与表彰。每次活动都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力地确保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二、优化师资队伍, 构建多元校本培训模式, 促进学校内涵式整体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必须立足本校实际, 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能胜任新课程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一流的教师队伍, 必须把创建精品名牌学校为目标, 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整合起来, 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为创设让教师终身都处在培训中的良好环境, 积极探索适应本校实际的骨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同时, 需要通过确定阶段性的培训目标, 开设针对性强的专题研究活动, 采取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方法, 把对教师培训的每一项内容分步实施, 落实到位, 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校内涵式整体发展。

1. 管理者率先垂范, 争当课题研究与学习的排头兵

学校管理者是制度的制定者, 更是制度的执行者。学校校长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坚持率先垂范, 亲自带领教师外出聆听专家讲座, 还请校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座, 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自己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举办各种教科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的活动中来。

2. 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体, 是理论的实践者与总结提炼者

学校不光利用每月举办的校本培训加强全校教师的科研理论学习, 感知科研方法, 每学期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 如专题式的学术探究, 案例式的教学研讨等。每学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科研工作总结大会, 总结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 表彰教科研先进教师。

3. 专家引领, 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三年来, 我校光走出去“取经”的老师就有三十多人次, 远至北京、上海、南京, 近到深圳、佛山、珠海等地。带回了大量的教育管理先进理念。此外, 我校还长期聘请广州市教科所、华南教育科学研究所、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等科研专家定期来校作专题报告和科研指导。专家的启发、引导, 让我们豁然开朗, 专家带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和内涵, 成为我们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预案的指南, 他们对我校的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

多年来, 学校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有针对性地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元校本培训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课题带动—专家引领-教科研推动-均衡可持续发展”。学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时代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新模式实验研究》立项为广东省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在课题的驱动下, 学校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氛围,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科研成果显著, 并迅速形成一批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市、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的成员。近年来, 我校语文科、数学科被评为市优秀科组, 信息技术科、体育科被评为区优秀科组;学校被评为“海珠区校本培训先进单位”。

三、搭建信息教育桥梁,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 铸造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学习环境。学校教育信息化更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契机。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应该是广泛的、丰富的, 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挥其开放性、交互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推动课程改革实验。现在, 我校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上课。

例如, 学校领导始终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和信息技术科组, 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 建章立制, 强化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有效提高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理能力大大提高。老师们认识到——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 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发展的练习。同时, 老师们还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书面符号交流, 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创新。如今, 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 解决问题。我校的班级博客在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经验交流会上得到高度评价并推广运用。我校信息技术科组连续两届被评为“海珠区小学优秀信息技术科组”。学校曾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中期评估优秀) 、“广州市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校”、广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2次) 、“广州市普教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

四、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 而后是老师, 最后是学校。

在“十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校确定了“十一五”学校课题的研究方向:第一, 教育教学方面: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主旋律, 在教学与学习方法上的研究要持之以恒, 使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注重教师、学生的发展相结合, 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在“十一五”期间, 力求以教科研工作带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第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这方面的研究经过五年的时间已取得较好的成果, 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效性问题, 教育效果和教育投入是否成正比的问题, 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第三, 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如何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学科专业水平和文化综合素质, 是学校要重点研究的方面。

学校面上课题都按照“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总结———汇报展示”这几个步骤有序进行。在规范的制度、有效的评价中, 老师们踏踏实实地学习着、实践着。由于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好, 上进心强, 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并完成科研任务, 而且能把这种科研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 因此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

五、合作交流, 辐射带动, 构建区域校际协作联盟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研讨为身处两地校际间的老师们开创一种跨时空、跨地域的新型教师合作模式。校际间的交流能为老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增进校际间教师的相互学习, 既使教师从中得到磨练, 又使教师从中受到教益, 从而实现双惠双赢。

例如, 为了更好地加强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贯彻海珠区“抓质量、抓管理、促均衡”的教育工作思路,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我校与瑞宝小学组成“手拉手”兄弟学校。根据两校间的专长和特色, 制定共同研究计划, 实施校际协作培训, 互补不足。我校老师还主动送教到瑞宝小学, 为两校的教师们提供了研讨交流的科研示范课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 我们两校还组织异地教科研、合作研修活动。此外, 我校还与香港罗陈楚思等多所小学进行跨地区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 人文视野不断拓宽, 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六、建立教师科研成长电子档案袋,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形成

教师科研成长电子档案袋, 采用网络电子数据的方式, 能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于一身, 改变过去教师业务档案的文本管理, 转变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化的电子管理, 它具有存储量大、存储方便、管理效率高等特点。

我校在指导教师建立科研成长档案袋的过程中, 为教师设置了个人信息、个人规划、学习历程、教学实践、个人成果、资源荟萃等几个模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 教学感悟、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通过网络传输放入自己的电子档案袋。老师只需上网轻轻一点, 便可以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轨迹。同时, 档案袋中还设置了学校评价功能, 便于学校领导查看教师科研成长的经历, 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尽管教师的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目前还不够完善, 但在近两年的使用和探索中, 我们结合自己的需求与特点, 我们创造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 教育科研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引导下, 校园兴起“科研促教、科研促学”的教改之风。学校科研以“课题引领发展, 科研塑造特色”为工作方针, 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依托, 构建了学校科研课题体系, 大力倡导应用研究,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走出了一条扎实稳健的教科研之路, 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并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阮铭健.加强校际合作, 走共赢、均衡发展之路[J].教育信息技术, 2010, (05) .

[2]宋戈.重视教育育科研管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J].当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2) .

[3]包智强.加强共同体建设实现特色化发展——以新方式实现教育科研,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11) .

[4]李瑞江.教育科研:特教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动力[J].现代特殊教育, 2008, (10) .

[5]郑慧琦.学校教育科研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6]万明春.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篇2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5月参加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座谈会时强调,突出实践特色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特色,一要抓住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①理清学校科学发展思路,②完善学校科学发展规划,③明确学校科学发展战略,④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二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①改革教育教学制度,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③着力解决与培养合格人才不相适应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三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①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②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③着力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四要找准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各项工作的结合点,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②做好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③通过各种形式为地方和企业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只有突出实践特色,认真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真正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自身的办学观,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核心

和许多地方高校一样,当前我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明显感受到:一是教学工作处在快速上升期。办本科近10年,学校在①特色专业、②精品课程、③示范实验室建设以及④教学成果、⑤教学团队、⑥教学质量、⑦社会影响、⑧管理改革等方面有一些标志性成果,但一是学科专业结构和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二是科研工作处在提档进位期。争取国家级、省级课题的工作还要加强,科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向横向和纵向延伸,科研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地方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中作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学科建设处在艰难爬坡期。当前,仍然存在学科建设方向不集中,师资队伍整合不力的问题,省级重点学科过少、尚无省独立重点实验室。

尽管如此,学校还是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为我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次,省厅和地方对学校支持力度空前,为我校在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办本科以来近10年的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科建设有一定水平,专业建设上能基本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教师队伍建设进步明显,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大学职能不断得到发挥,地缘优势与环境优势明显,等等。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们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致力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即:瞄准一个发展目标,坚持两个主体地位,确定三步走的发展道路,推进四项改革举措,落实五项建设工程,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具体来说:

“一”是指瞄准一个发展目标,以国际视野建设现代大学。以世界为背景,在本区域找坐标,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立足地方,凸显特色;尊学崇术,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孝感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影响的教学应用型现代大学。

“二”是指坚持两个主体地位,体现人本精神。即:一方面是指育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多方面增强服务学生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指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在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指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夯实发展基础。第一步:在2010左右要做好固本强基、苦练内功的工作,组织实施好“质量工程”,建立较完善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步:争取在2015左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使学校迈上新台阶、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建设成比较成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第三步:到2025年前后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办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四”是指推进四项改革举措,激发办学活力。一是继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完善和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模式改革;二是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签订各级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三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基数加专项的预算管理模式;四是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档案工资坚持标准、岗位工资坚持公平、绩效工资体现竞争。

“五”是指落实五项建设工程,提升办学水平。

1、教学质量工程。总的目标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队伍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开办文理基地教学实验班、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实行人才分段培养;特别是要实施好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

2、学科建设工程。分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特色学科三个层次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政策,探索培养高层次人才新的办学模式,争取加入校所合作改革计划、高校联合学位计划、专业学位计划,同时以2—3个校级一级重点学科为重点,辅之重点扶持学科,以10个左右二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3、科技提升工程。制定新的学校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加强服务工作,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加强与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走出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促进多出、快出、出优质成果的管理机制。

4、名师建设工程。争取引进长江学者、楚天学者,培养一批“澴川学者”及各级教学名师等,增加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彰显优势和特色。

5、环境建设工程。一方面抓好硬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绿化亮化校园;另一方面搞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和外部政策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与现代气息的大学校园。

“六”是指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学校将坚持推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六大发展战略,苦练内功、固本强基,力争突破、着眼长远,努力实现办学目标。今年要按照“特色建设年”的要求,重点在特色名校战略上取得新突破。

二、始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就必须始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将其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

(一)坚持成才为本,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围绕学生成才,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领导近期深入到各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调研,“沉下去”了解各院系人才培养情况,集中商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学校明确新办专业在弄清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传统老专业则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上加大研究与改革力度,走出新路子,创造新特色,提高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继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遴选校级本科品牌专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本科品牌和特色专业,学校全面实行了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目前,化学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18个专业中开办了双学士学位教育,进一步完善了文理基地实验教学班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的教学,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进一步深造的空间。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我校学生中呈现出“获奖率高、考研率高、就业率高”三高的局面,近年来,我校学生代表队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2009年有3名同学分别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北赛区)B、C、D类决赛特等奖;本科学生考研上线率进一步提高到15%,有的班级上线过半;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并被评为湖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成人为本,大爱育人,构筑服务体系

1、尊重学生民主权利。在学校年初召开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以及现在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认真组织学生党代表的选举,专门召开学生(党员)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积极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出台涉及学生利益的文件政策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并坚持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

2、着眼育人,创造性地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不断拓展资助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创造性地开展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以来,我校发放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及临时生活补助累计金额达5094.14万元,为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免学费共计16.6万元;每年向一大批特困新生发放“阳光助学金”;有2646人次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发放勤工助学工资125.11万元,惠及学生 60759人次;此外,在抗击冰冻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的活动中,学校投入经费9.17万元,对相关学生进行了补助。我校学生资助工作获得省厅领导充分肯定,学校成功承办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获得“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

3、以孝文化教育为抓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学校与地方孝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成人为本,大爱育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知孝、行孝、传孝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爱亲、爱党、爱国”的主题教育,努力培育“感恩、奉献,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涌现出了生科院刘永生教授、新技术学院学生王婷婷等一批“校园孝星”和张新虎、熊伟两名勇救落水儿童的见义勇为楷模,形成了学校育人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地方起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作用,学校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三、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办学兴校,教师为本。没有优秀的师资,不可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人才培养的任务也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学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

(一)坚持以教师为本,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立足培养,合理聘用,积极引进,重在提高”的方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就我校的情形而言,我们既坚持立足自身培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攻读学位或进修课程;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聘请一批专家在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其中包括“楚天学者”的选聘;此外还继续坚持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搭建一支层次、结构合理,领军人物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们努力在人才队伍的安身安心和作用发挥两个方面同时下功夫,务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要做到用好人才,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客观上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因此,建立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就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具体对于我校来说,除了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氛围。当前,学校正着手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在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人才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四、始终注重将开展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相结合

(一)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高质量就业

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出硬招实招,着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为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在落实以人为本上实现学习成果与实践落实的无缝对接。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学校积极为毕业生扩大就业门路。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各学院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商讨拓宽就业渠道的举措。强化领导,层层落实,实施院系就业工作“包保责任制”和“就业导师制”,全员参与,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邀请校内外专家针对公务员报考、企业应试、就业形势等对毕业生进行辅导,增强毕业生应试能力。相关院系还邀请校友回校作报告现身说法,引导毕业生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打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合拳”。加大企业信息收集力度,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长三角、珠三角、武汉东湖高新区、汉正街纺织城、随州工业园区、孝感经济开发区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单位。同时,孝感市人事局也在学校多次召开大型人才双选会。到目前为止,我校共举行了20余场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12000个就业岗位信息,毕业生就业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已达85%以上。

(二)积极推进校校、校企、校地合作

1、加强校校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校支持合作是缩小东西部高校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后起地方高校借力发展、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一是积极寻求与武汉大学的对口支持合作。早在2001年11月18日,武汉大学就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2008年11月26日,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两校于再度携手,在武汉城市圈率先开展了对口帮建、联合办学工作。学校总结既往经验,正努力打造学校交流为指导、院系联动为主体、学者交流为基础、任务项目为抓手的受援工作模式。来自武大宝贵的支持,对于我校2005年“迎评”工作和近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努力寻求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的支持,今年4月,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分别到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考察,并就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孝感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孝感学院建设成为研究生生源基地等方面与武汉科技大学等校达成了共识。三是加强同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从去年开始,我校积极与多所国外大学达成意向性协议。今年,我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HND合作项目达成一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了以学校分管院长、院系主管院长、科技处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为主体的快捷的产学研网络工作体系。二是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书》,并将80%的校内科研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挂钩,开展研究开发。三是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四是加大对科技人员科研工作量考核力度,重视专利、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科研考核与分配挂钩。五是强化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观念,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地区企业需要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及时通报给相应的科技人员,力争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基地层面逐步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产学研工作平台,使学校校企合作工作上一个台阶。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如:学校发挥学科与科技优势,与仙桃市新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无碴轨道用钢筋绝缘夹原材料”,并拟组建校企共建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与湖北原创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糯米酒及蛋白粉新产品”,组建校企共建“生物多糖研发中心”;与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就半导体激光器整形问题和玻璃对激光的振动问题开展合作研发,组建校企“半导体激光整形研发中心”;与湖北省拓普聚合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就纺纱定色过程中色度精准问题开展研发;承担了武汉美味源糖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F-55高果葡糖浆”项目工程的生产试车任务。

3、加强校地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校积极寻求校地合作,共同发展。2009年4月,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市长梁伟年率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我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学校办学情况汇报,研究支持孝感学院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就建立校地合作、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实现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内容形成了会议纪要,并提出支持孝感学院的发展,使之走在省属同类院校前列的工作目标。7月2日,孝感市人民政府与孝感学院进一步签署《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书》。双方还成立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开展项目对接活动,建立跟踪、落实、总结、成果展示制度。目前,孝感市委、市政府帮助学校新征用地182亩,为学校引进人才周转房建设排除了主要障碍,协助学校缓解了资金运转困难。学校则以“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孝文化研究中心”及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初步打造了“村镇规划与设计”和“孝文化研究与建设”两个颇具特色的服务地方品牌。

总之,学校以加强校校、校企、校地三个合作为抓手,进一步强化高校三大职能,促进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突出实践特色 破解发展难题 篇3

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

核心作用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陕汽集团的具体做法是:

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公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董事长、总经理为副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目标把开展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走过场,把试点建成示范点。按照中央“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按照陕西省委“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确定了以“做强重卡、做大商用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为内容的实践载体,制定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达到的九项预期目标。建立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带头深入联系点,参加动员大会,研究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动态。

突出学习重点,强化舆论引导。公司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重点、领导干部为主体、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坚持领导辅导与专家授课相结合、个人精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研讨工作相结合,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同时编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58期,对基层单位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跟踪报道。

建立工作制度,强化督导检查。公司一方面成立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分阶段分批次对全集团52个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加强指导和检查;另一方面将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文化质量管理体系之中,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年终总评工作一并进行,挂钩考核。尤其是与年终“双评”工作(民主评议基层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紧密结合,民主评议基层党组织看各单位在活动开展中,是否组织有力,进展顺利;民主评议党员把党员是否受教育,是否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发挥了党员模范作用作为重要内容,丰富了评定的内涵。对基层单位严格进行阶段考核验收和满意度测评,促进了工作落实到位,保证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深入调查研究,抓好撰写调研报告工作,全力破解难题。公司党委通过在报纸和电视公告,设立热线电话,发放职工调查问卷,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向全公司党员干部职工家属集中征询意见,同时,认真分析研究征求到的意见,聚焦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产品质量、技术改造、产能提升及科学利用、供应链管理、子公司的管理、营销管理提升、服务型制造转型、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等九大“瓶颈”难题,分类深入基层单位,形成了一批有思想性、指导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全公司共收到中层以上领导及各单位主要党政领导调研报告400多篇。

认真组织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公司深入开展了“三体三问”(即: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听取了干部职工对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职工最现实、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通过开展谈心活动,交换看法,进行自我剖析。在谈心、梳理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公司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来自公司各方面职工代表从思想认识、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发展思路和总体评价6个方面进行了民主综合评议,总体评议职工满意度达95%。

创新自选动作,突出实践创新特色。公司与陕西宁强县开展了试点单位“互动学”活动,对宁强县劳务培训输出情况进行调研。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决定由宁强县劳动服务局提供各乡镇年龄在16~20周岁的贫困家庭未就业子女和近两年未就业的优秀复转军人各一名,由公司面试后择优提供免费培训和就业支持。由陕汽集团扶持的8名宁强灾区学生已经进入公司职工培训大学开始了学习生活。

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

其体现为:“一个中心(围绕生产经营为中心)、两个贴近(贴近实践、贴近员工)、三个服务(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职工)。”陕汽集团实行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重点事项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实现了两手硬。公司重视并践行“以人为本”思想,将“以人为本”真正做实、叫响,同时,不懈努力不断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员工们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企业。2008年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情况下,全集团完成各类汽车产销7.5万辆,同比增长10.5%;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8%;出口创汇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目前,陕汽集团汽车产销总量在全国汽车行业排名第16位,在全国商用车行业排名第7位,在重卡行业排名第4位,提前实现了进入商用车行业前10位的“十一五”目标。

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

其做法是:

创新思想,解决好观念问题。首先是管理层的观念问题。一是注重抓班子思想建设。在抓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突出打造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带头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解决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充分发挥出班子的表率作用。二是注重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做到学习和工作一体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思想领先,增强干部做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注重文化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德文化”。四是注重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思路,解决好载体问题。陕汽集团公司党委在研究设计载体时,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来设计载体,做到了思想政治文化工作有落脚点,引导企业决策有切入点,弘扬了主流文化,稳定了职工队伍,同时得到了行政支持,产生了双赢的效果。陕汽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订出了“做强重卡、做大商用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的实践载体。这一载体不仅符合企业实际,同时也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认同。尤其是这一实践载体已成为陕汽成功并顺利渡过2008年金融危机和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创新制度,解决好考核问题。公司对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管理以“实”为标准检验成效。 重点做到“五实”:一是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载体更加实在。二是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落实措施更加实在。公司克服了“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等问题,做到符合实际,既具体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管理层和执行层落实的行为更加实在。公司党委倡导精益求精地抓落实,要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执行层在执行分工上都应该是执行制度的模范,都应该具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和作风。四是工作考核更加实在。实施量化指标考核,做到绩效与工资挂钩。五是对服务对象产生的作用更加实在。比如,看企业对思想政治文化工作是否满意,是不是对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看职工群众对思想政治文化工作是不是拥护,能不能把话说到职工心坎上,把事做到职工需要的地方等等。

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突出矛盾紧密结合

做好开展实践活动与正确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相结合。公司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正视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及时作出应对举措并密切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并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维护企业和员工队伍稳定结合,通过公司领导与一线员工、技术骨干恳谈会等多种活动形式,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实践了“危机困难面前不裁员”承诺。陕汽集团通过进一步树立信心,科学决策、科学应对,尤其注意做好企业现金流的稳定和控制工作,认真做好全面预算工作、节能降耗工作,节约一切非生产性支出,确保公司平安地渡过了困难阶段。陕汽集团2009年制定了以“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为内容的工作指导方针。制定了积极应对措施:确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主导思想,增加出口量,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继续做强重卡的同时,做大商用车,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确保2009年生产经营目标比2008年增长20%以上。

坚持把整改落实工作与推动改革创新相结合。 公司以完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了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干部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维护职工队伍稳定长效机制,制定了《公司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进一步完善了公司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体系;建立提高员工幸福指数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陕汽集团员工思想动态收集报送管理办法》,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落实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不断提高员工幸福指数。这些长效机制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司按照“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认真制定了《集团公司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紧密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的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公司把重点关注广大员工的衣、食、住、行,让员工充分感受企业改革、改制和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的立足点。公司重点解决了员工出行难问题,厂区直通市区的315、316、318路公交车正式通车运营,彻底解决了园区交通“瓶颈”问题。落实并办理入园区职工落户共计1 131人;新建成职工游泳馆、乒乓球和羽毛球室;实施安居工程,新建10余栋家属楼,解决了近2 000名新进厂员工住房问题;完成陕汽车城花园地热工程,具备为小区全部住户供地热水条件。此外,入住车城花园的职工家属还享受到公司给予每户取暖费总额50%的补助;公司车城业委会反复与经开区管委会和经发集团沟通,逐步落实补贴政策,解决职工子女教育问题,目前,已落实发放补贴60余万元,同时,跟踪督促泾渭学校建校的工程进度,并协商确定今年9月初中段开始招生,彻底解决公司职工子女9年义务教育问题;成立陕汽集团职工艺术团,成功地举办了多场文艺演出,受到了职工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陕汽取得了三方面的明显成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见到新的成效,职工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惠。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篇4

曾几何时, 学校文化建设浪潮也曾试图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开展主题活动带动学校特色发展。然而, 这种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将文化的理解浅表化了, 以校园环境、校训口号、主题活动等为特色的学校发展, 较难涉入学校的核心工作领域, 导致学校特色建设浅表化、碎片化。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活动成为游离于正课之外的拓展活动;对于教师来说, 这些活动成为工作负担;对于学校来说, 这些活动成为宣传的口号。由此可见, 学校的发展不能跟风模仿和空喊口号, 而应审视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 凝练自己的办学理念, 在此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差异化发展, 学校教育公平公正的真正达成, 来自于我们对学校教育独特价值和意义的坚守, 来自于我们对学校教育本质特征的把握, 更来自于特色发展与学校核心工作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强调的是深层次、系统化的真抓实干。

一、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抓手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主动选择办学路径的经历中不断积累经验, 逐渐形成的较稳定、可辨识、接受度高的办学特征。学校特色既有学校自身相对稳定的品性, 也有一定的时代共性。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只有主动选择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之路, 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自身的办学特征以产生独有、难以简单仿效的办学成果, 才能凝练出学校的特色。

学校课程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为框架, 融合各科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可以说, 课程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经历, 也是学校教育核心价值的体现。要让学生体验有价值的课程, 就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思维模式, 即不让课程局限于物化的形态, 将单向的传授转变为一种主体间对话、沟通、交流的经历。为此, 学校应提供适于学生个性成长的资源环境, 营造鼓励教师和学生交流对话的教学氛围。一个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学校, 往往善于借助课程整合资源环境, 使师生发展达至最好的状态。课程凝聚了学校教育教学主体的全部智慧和文化精神, 学校的课程品质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认识到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要性的教师, 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课程经历;而以个性化学习和特色课程为追求目标的学校, 终会走出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样的学校多了,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整体效能才会提升。

从教育行政角度来看, 课程管理明确区分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上海, 由于具有实验的性质,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 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而且基层学校得到鼓励, 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而,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基础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重要课题。学校间资源的配置和学校的规划发展都有赖于特色课程建设的抓手。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得有效、有特色, 不仅是落实基础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也是呼应资源公平配置需求、促进学校差异化竞争, 从而达到实质公正的必然路径。

二、“自然·优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

虹桥中学的特色课程“自然笔记”, 源于对社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办学历程和周边支持性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

当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一方面, 整个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努力地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成就, 以牺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为代价;另一方面, 在信息化浪潮中, 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强烈, 对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日益高涨。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意涵是绿色中国、生态中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教育也应该思考这一关乎当今与未来的课题, 并将之贯穿于人的培养和课程建设之中。

当代中国的孩子, 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 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体验。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 将导致其对自然界万物普遍的忽视, 进而影响其心智的健全发展。在学校, 压力过大和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儿童各科学业水平和创造力的下降, 而避免这种倾向最有效的锻炼方式是在自然界中使人放松的活动。学校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对大自然动植物的实体呈现和情境模拟, 增加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力、观察力和领悟力, 使学生与周围世界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无一不缘于对事物敏锐、细致、持久和深入的观察。在初中阶段, 我们应该从观察能力的培养入手, 让学生学会观察且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学校教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和体验自然的经历。虹桥中学通过开设“自然笔记”课程, 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发现问题, 进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虹桥中学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关爱中体验成功”为育人理念, 把培养“健康、文明、有尊严、有本领的虹桥人”作为育人目标, 并拟构建“六个一”育人模式。“自然笔记”课程很好地承载、体现了学校转型工作中的特色建设。学校力图以“自然笔记”课程为营养源和生长点, 分年级开发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系列课程, 如由语文、音乐、信息技术与“自然笔记”课程整合而成的自然微电影课程以及生态创意工坊、生态舞剧、大自然中的数学、快乐百草园、远足等诸多课程。这些“自然笔记”系列课程, 使现有校本课程的实施和未来校本课程的构建都能围绕提升观察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形式上以笔记, 内涵上以能力”成为贯穿“自然笔记”系列课程的一条主线, 使得学校各类课程拥有内在的聚合力和外在的延展性, 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本校学生特点、落实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自然笔记”特色课程发展的推动下, 虹桥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资源整合还是课程生态, 无论是教师积极性还是学生主动性, 都让人耳目一新。学校适时地对其进行总结, 从更高位的角度提炼出虹桥中学特色课程体系——“自然·优化”课程体系。

“自然·优化”课程体系是从“自然笔记”课程提炼、发展的系列课程群, 旨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 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体验成长。它由两个层面四大板块构成:在校本课程层面, 包括“自然笔记”系列课程与校本德育系列课程;在国家课程层面, 包括自然科学系列课程与人文社会系列课程。“自然·优化”课程体系力图回归教育的本原, 遵循自然规律, 尊重儿童天性,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个性特点;通过全面优化学生直接经验及间接知识的学习活动, 有效促进学生个人经验、校本经验以及书本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提高学习品质, 培育健全人格, 实现优质教育。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果与成效

2014年暑假, 虹桥中学迎来了一次大的修缮。除了教学楼的外墙焕然一新外, 还将一座独立的三层楼建设成为课程中心。课程中心以“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理念为指导, 让学生成为“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群学习活动的主角, 一切设施为学生的课程活动服务。课程中心贯彻环境育人理念, 以学生的活动视频、学生写生作品以及实践活动实物成果为展示重点。课程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自然要素, 让学生在这里产生疑问、交流话题、提出问题、研究课题。多学科实验设备的整合运用、合理的师资配备和学习资源系统的构建, 能够让学生在回到认知发展的本原时, 得到最大程度的包容性支持和恰到好处的引领。如今, 课程中心已成为虹桥中学学生的乐园。

开展“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群学习的三年中, 虹桥中学的师生收获了很多。微电影课程上学生制作的微电影“褪色的火烈鸟”获得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上海市青少年“自然笔记”书画交流活动中, “空气湿度和温度与猪笼草正常结出‘瓶子’的关系”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 “关于食用盐与工业盐的探究”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 “水果间相互催熟的效果与品质对比”获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 “水灾救援抽水机”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科幻画类二等奖。

教师多次参加区域公开课与交流活动, 反响良好。例如, 《自然笔记》校本教材获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评优二等奖, 相关课任教师获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说课三等奖, 自然笔记系列“利用区域艺术场馆资源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开发完成并申报市级项目, 区重点课题“基于学生观察力提升的初中笔记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立项, 教室、图书馆、微型物候园等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完成, 市级项目“自然笔记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

除了全新的课程中心和精彩纷呈的课程成果外, “自然·优化”特色课程还让虹桥中学的师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这种心灵的成长是隐性的, 在更高的层次上凝聚成真正的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由内而外地流露出来的关爱和成长。这种关爱和成长, 正是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在关爱中体验成功”最好的实证。由此, 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特色课程、特色发展凝聚成一种向上发展的力量。

在一次自然笔记课上, 学生小雷带来了三根实物羽毛交流展示,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但一名学生突然问到:“刘老师, 我很想知道他的羽毛是哪儿来的?”小雷无言以对, 因为他是从邻居家的白鹅身上拔下来的。面对这一突发事件, 刘西佳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讨论, 发表看法, 一些原本对拔毛不以为意的学生, 渐渐地明白这一行为的不恰当。第二天早上, 刘老师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篇名为“白鹅的眼泪”的自然笔记, 作者是小雷。“白鹅的眼泪”成了在虹桥中学广为传播的故事, 提醒教师要真正碰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 而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关爱, 使其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四、课程领导力——寻求学校特色发展的反思

课程领导者, 尤其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发展学校特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领导者对学校特色发展负有直接责任, 对成百上千名学生的全面成长负有重要责任, 对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学校教育的教师的职业幸福负有重要责任。课程领导者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对课程实施和整体推进的熟稔, 是特色课程乃至特色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关键。结合虹桥中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 着眼于特色发展的课程领导力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课程情怀。要形成课程领导力, 领导者首先要有一种关爱生命、心系教育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课程领导者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源泉。没有这个情感源泉, 课程领导就会缺乏向上的精神气质、圆融的运营智慧, 就会碰到无处不在的阻力。这种情怀也是一种道德目标。虹桥中学的课程领导情怀是“成全”。学校认为, 教育就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一种成全:每一个生命个体, 都天然地具备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就是对其所面对的富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的一种成全。也许我们的孩子在进校之初不算是最优秀的, 但我们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 就必须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学校的特色课程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 特色课程不仅成全着学生, 也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成全。

二是课程价值。要形成课程领导力, 需要对课程价值进行思考和凝练。课程价值赋予了普通的分科课程特色意义, 将传统的学科教师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果没有课程价值的线索,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就无法将零散的课程行为统合起来, 甚至无法遴选合适的小课程, 导致特色课程的泛化、浅化和弱化。课程领导者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思考。

摘要:学校教育改革需要直面困境, 从学校教育生态的角度找到特色发展的进路, 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的核心工作系统中。上海虹桥中学将自然关怀视角作为开发特色课程教育的原点, 经过反复琢磨, 确立起符合学校发展的“自然·优化”特色课程体系, 取得了一系列的特色办学成果。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在凝练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篇5

各位领导下午好!

我校根据州教育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精神,我们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开始,学校党委结合实际,拟定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就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统一安排。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米娜瓦尔同志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热依木江同志为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书记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为支部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全校一个党总支。按照学校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结合支部实际及科室工作的实际,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之中。全校22名党员,111名教职工,以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我校的学习活动。按照要求,我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为每一位党员配备了《毛泽东邓小平xx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资料,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学习动员和宣传,积极推进学习活动深入进行

根据安排,10月19日党支部开动员大会,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党支部书记、校长米娜瓦尔同志向教职工传达了自治州教工委关于转发克州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通知。并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设想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会议由活动领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热依木江同志主持。会议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随后,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米娜瓦尔同志做了学习动员讲话。在讲话中,她要求各党支部、各科室要深刻理解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现实意义,要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基本要求,要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任务;要结合支部、科室的实际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各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担当起支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的重任,科室主任要积极带头参加并紧密配合党支部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党支部要切实组织好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后,党支部按照会议要求组织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落实。

三、围绕主题,认真学习,切实推进当前各项工作

动员会后,各党支部按照会议要求,纷纷组织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落实。各党支部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分别学习了xx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的讲话。在学习中,各党支部结合实际,组织党员把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xx论科学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论著与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加强支部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相结合。在学习中,各党支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围绕主题,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着重就如何解决影响我校科学发展的认识问题进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校形成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增加教职工收入,促进学校发展”的共识。

目前,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活动已经结束,正在有计划地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

中职学校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继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时间,“职普沟通”、“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高职衔接”等成为职教人热议的课题。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探索内涵发展问题,通过内涵建设,使学校办出品位、办出质量、办出特色,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将我院中职部近几年内涵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推荐出来,愿能抛砖引玉,为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战略决策,专业定位

“决策是管理的心脏”, 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

为此,2005年,我院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根据自身师范前身、拥有丰富的幼师培养所需专业类教师的优势,把握学前教育发展亟待培养高素养幼师的社会需要,向省教育厅申请评估,顺利通过认定,一举成为湘潭市唯一承担中专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学校。

十年来,我院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职部唯一专业,每年招生400—500人,以“言能为师,行可示范”为校训,以“合格+特长”为培养目标,严抓细管,精心培育,成功地为长株潭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养的幼师人才,社会美誉度日渐提升。

经验证明,“宁愿深挖一口井,不能遍地乱开花”,适合自己的、社会需要的,才是王道。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对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战略分析,将学校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能、所需开设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而且宜精、不宜杂。

二、科学计划,强基固本

“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性计划,那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发展都将流于空谈。

为此,我院中职部根据教育部关于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结合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需求,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就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进行了规划;科学设置了每一学段课程,先奠定好“三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理论基础,再加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实操、实训;同时,制定了《幼教技能训练与考核条例》,通过对课外智能培训班的精细管理与严格考核,强化幼教技能培训。

十年来,我院中职部通过科学规范、严抓细管,成功探索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深受用人单位喜爱。

经验证明,“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此岸和我们要去的彼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依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类专业教学标准,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制定出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三、有效组织,合力达标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配合,这就需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指的是要将实现目标所需要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并划出不同的层次、部门和岗位,将管理各部门活动所需要的职权授予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主管人员,并协调组织结构中这些层次和部门的关系。

为此,我院中职部虽不是一所独立设置的中职学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院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授权给部长,再由部长根据《办学章程》、《责任状》进行组织设计、人员选配、职权分配、理顺关系,进而组织形成我院中职部这个精干高效的有机体。

通过十年的磨砺,目前我院中职部有机体中,有办公室、部长室、教务处、德育处、后勤处、招生就业处等职能科室,机构健全、人员精简、分工合作、高效运作,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已经形成顺畅的工作机制和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工作,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这就是组织管理职能的目的。”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精心做好组织设计、人员配备这篇大文章,避免机构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推诿等诟病。

四、艺术领导,善于控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说的是领导的重要性,确实,一个单位领导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单位发展水平的高低。

为此,我院不仅非常重视所有管理干部的培养和培训,而且尤其注重中职部部长的选拔和提点,派其参加市委党校青干班学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职校长高级研修班等高级培训,以提高其个人修养和行政能力。

十年来,我院中职部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部长头脑清晰、胸怀全局,高瞻指挥;人性关怀、通情达理,擅于协调;实干进取、得力措施,多方激励,引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师生一派和谐,欣欣向荣。

实践证明,“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其领导至关重要,必须不断加强修养和锤炼,讲究领导艺术,学会指挥、协调、激励,并善于控制大局。

当然,本人只是从宏观层面、且是粗略地谈的内涵发展,纯属一孔之见,但确实是经验之谈。具体到微观,如教师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改革、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那就是如何做细、做实的厚文章了。“天下职教一家亲”,让我们携起手来,互相勉励,扬长补短,再谱职业教育的新篇章!祝我们的职业教育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教职成〔2014〕14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篇7

一、高中特色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理念

高中特色发展体现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 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夯实了学生发展的基础。高中特色发展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现有的基本条件、办学理念和领导哲学, 在已有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形成项目特色, 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一种文化内化到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进而形成了学校特色。

高中特色发展需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教育是共性明显, 个性欠缺, 一刀切畅通, 多样化难行。这种“千校一面”的状况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落后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对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追求也应该从对办学理念的追求开始。人们之所以记住哈佛、牛津、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这些办学特色的形成, 离不开这些学校的校长们独特而深邃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对“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特色理念引领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跨越, 高中特色发展需要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我校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并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得以落实体现, 形成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高中特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1.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领域中的时代主题, 尊重个体差异, 尊重特色教育, 意味着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尊重和理解。当今世界是多极化发展的时代, 事物的多样性体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性, 正所谓“和而不同”。特色意味着一种平等, 所以在教育领域, 特色成了不同学校相互借鉴学习、合作钻研、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特色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生存状态。特色发展是教育的时代精神在学校层面的回应, 虽然特色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 但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新的教学精神应是无可争议的。高中特色发展正是顺应时代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必然。

2.特色教育是对“千校一面”的消解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千校一面”, 个性化办学很难有生存的空间。传统教育中的高考作为社会需求的代言人被赋予了选拔人才的职责, 又由于高考的同一性标准, 在教育权威上有绝对的优势,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唯高考为尊、唯高考为是, 一切问题围绕高考设计和提出, 一切教育结果都是由高考裁定, 学生只有服从。高考的唯一尺度很大程度上遏制或异化了高中特色的发展, 追求个性化办学被看做是异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深切感受到信息网络正悄悄地步入我们的生存空间, 它给高考权威带来巨大的挑战, “提升生命价值、追求卓越创新的特色办学”犹如在沉寂死水中注入了涓涓细流。

3.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

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 特色学校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 又有其鲜明的个性。[1] 高中特色发展就是高中教育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高中教育的存在具有特色的品性, 特色是高中教育的存在方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教育习惯等个性因素, 所以其各自的特色发展都具有不确定性, 这就促使高中学校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不断地思索,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以过去为借鉴, 立足现状, 开拓未来”是学校教育基本的生存法则, 在思索与实践中不断地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跨越, 这就需要每所学校走出特色, 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可见, 特色是高中学校的存在方式, 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高中特色发展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交流信息、互通有无, 进而开发潜能、生成智慧, 从而达到一种不断再生的完满与充盈的生存状态。所以, 高中特色发展在特征方面要体现出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办学风格的独特性、教学过程的育人性、培养方式的科学性、特色战略的可行性、计划执行的稳定性, 这些都是高中特色发展生存之本、存在之道。

三、高中特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高中办学自主权扩大

高中特色发展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和导引, 有制度层面上的保障与贯彻。除此之外, 需要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显然, 如果高中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保持相对独立, 就只能依附于特定社会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文化压力而从属存在。[2] 此时, 学校就会被固化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因而也就失去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高中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 政府高度集中了学校办学的各方面资源, 或者市场不能有限介入学校办学, 那么其资源配置就得不到优化, 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没有自主空间, 在办学资源的来源上就会陷入单一, 这一切都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可能。

高中办学自主权扩大, 意味着学校保持相对独立, 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 有权选择办学模式或发展道路, 政治或经济不得干涉或谋求教育利益;社会价值体系打破一元化格局, 学校在价值选择和理念设计上能够多元共存;学校的办学资源来源不是唯一依赖政府, 而是拥有多元化途径。[2] 高中学校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或执行机器, 不再是政治或经济的工具, 完全按照自身条件走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2.先进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或灵魂, 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不是别的, 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 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 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教育特色的内核, 是学校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其实质是要解决学校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学校如何在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实践多元化教育价值潮流的基础上, 通过学校特色理念建设, 优化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品质, 是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重要课题。

3.适应特色发展的师资力量

高中特色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教师是一个学校特色发展的中坚力量, 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再好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战略, 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只有把特色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持之以恒, 并不断提炼升华, 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在这方面积极实践, 勇于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校教工理解和认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牢记于心并付诸于行。比如, 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服务学生, 教师们了然于胸, 不再只埋头教书, 而是以特色发展为契机,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除了要充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外, 还要围绕学校的特色主题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不断学习, 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 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

四、高中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和有效途径

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办学目标是高中特色和内涵式发展的潜在动力。实践证明, 高中特色发展目标明确, 就会凸显出它的特色属性, 如果目标模糊, 层次感不强, 概念笼统且不切实际, 特色发展的品性就难以彰显或失去本真意义。高中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是建立在以校长为首的全体教职工精心研究、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的, 是指引学校前进的方向, 是激励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坐标, 也是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

在创建特色高中的有效途径上, 我校以理念办校、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 用思想、激情、智慧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积极贯彻办学理念, 尊重学生, 不体罚学生, 不压制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中充分渗透办学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自主的学习能力、合作解决问题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把课堂变成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的学生自己的课堂;学校管理由管人型转变成服务型, 为教师服务, 为学生服务, 一切为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把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都与办学理念联系起来, 让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在坚持特色办学理念的前提下, 使每堂课有特色, 每个班级有特色, 学校文化有特色, 教育内涵有特色。

五、高中特色发展的动力与保障

我校课程理念与时俱进, 校本研究特色鲜明。我们坚持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整体规划与个人兴趣特长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以校本教研寻找特色学校建设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以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承载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入开展, 逐步形成学校特色。

1.科研引领, 课题管理, 将项目研究渗入课程改革之中

新课程需要科研支撑, 需要科研引领, 需要出科研成果。我们一共成立了28个项目课题研制小组。学校的总课题是“陕西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之校本研究”, 各项目组均为子课题, 实行课题组项目人负责制, 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各项目组可以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 吸收、动员更多的教师参与此项工作, 使之逐步成为新课程方面专家。项目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阅读书籍、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 了解有关信息, 形成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学校则狠抓落实, 督导督促, 汇总各项目组进展情况。

2.重视课程管理的制度建设,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中课程管理体系

我校在课程管理层面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学习及管理、教务管理、教师研训、技术保障和后勤服务等层面, 共形成了36套课程管理方案, 主要有:《新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程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设置方案》、《校本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教学模块评价方案》、《各学科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方案》、《艺术课程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课题目录》、《高中新课程班级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这些课程管理方案为我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3.积极营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据我校的实际, 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3类:一是学科类课程, 主要是与学科相关的内容,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二是非学科类课程, 教师发挥自身特长, 开发一些兴趣类课程;三是活动类课程, 将已有的学生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课程化, 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 每18学时计1个学分。

在新课程准备阶段, 我们就以教研组为单位, 发挥全组教师的群体力量, 由各科教师选报了131门校本课程名称, 其中学科类113门, 非学科类8门, 活动类10门, 并确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课时、开课时间、学时及考核方式等。这样, 我校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学生们经过认真选课, 在每周五下午三、四节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高一任教的36名教师中, 已有28人具有开设校本课程的能力。《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风雅越韵——越剧欣赏》、《文学博客》、《民间收藏文化》、《英文报刊阅读》、《中国现当代优秀散文欣赏》、《数码摄影技巧》、《健康从食中来》、《健美操》等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使学生选择选修课热情空前高涨。

4.开展研究性学习, 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早在2002年, 我校就在高中学生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时, 学生选报了80多个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 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 形成了61篇研究论文, 出版了我校《研究性学习阶段性报告汇编》, 为我校以后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本学期, 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 以班为单位共组建了101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各课题组在老师指导下, 精心选题, 制定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各班均举行了开题报告, 然后选出了10个优秀课题在全校进行了交流。从上报的课题方案来看, 学生的选题内容非常广泛, 反映了当代中学生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他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5.依托优势教育资源, 成立高中新课程专家指导组, 发挥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我校借用大学资源参与课改, 在我省的课改样本校中尚属首家, 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专家指导组的建立, 强调了“专家”的指导作用, 使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增添了浓厚的“专业”色彩, 提升了课改的专业品质和层次, 使我校高中课改的“研究”特色也更为突出。大学专业人士的介入, 增强了附中课改的研究力量, 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课改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保证课改的大方向。

六、高中特色发展的问题与反思

1.教师的理论素养仍有待提高

在现实中高中特色发展缺乏多层次的理论支撑, 尤其是有关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理论材料较少。教师平常通过自己上网或看书去找资料、看消息, 也有安排时间集中学习、交流, 但由于大家的理论知识都不够丰富, 教师的理论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彰显出个性教学, 特色发展的生命力。

2.高中特色发展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并不能很自然地把“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理念融会到教学行为中,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深入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有赖于学校课堂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 加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与教学反馈的反思, 提升教学理念, 将其内化为日常自我的主动性实践研究活动。

3.高中特色发展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条件、环境、家长的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想真正尊重学生“精神开放”、“独立自主”、“个性张扬”, 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这需要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共同探讨, 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服务。因此, 学生特长培养首先应该在家庭中得以体现, 使家长与孩子在家庭中和谐、民主、平等、合作、情感共通共鸣、精神共享共存。这就要求教师、学校与家庭加强联系, 共创特色发展的教育氛围与情境。

参考文献

[1]王月皎.浅谈创建特色学校[J].教书育人, 2011 (1) :35-37.

[2]李燕.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前提与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 :134-138.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篇8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是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之根本, 所以, 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但是, 现在的青年教师在发展中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归属感, 导致其不能专心工作甚至跳槽。

1 青年教师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改变, 青年教师的发展主要受社会、高校和个人三方面的影响。

1.1 社会方面

注重利益的社会氛围让青年教师的职业心态也逐渐利益化。传道授业解惑本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但因物质利益的追求, 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产生消极的价值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近30%的青年教师由于热爱而选择了教师职业, 超过半数的青年教师注重职业的收入。所以, 当前部分青年教师一方面因教师稳定的职业收入而选择从教, 另一方面则利用自身的才华在外兼职赚取额外收入。另外, 由于社会层出不穷的论文造假和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 使身处其中的青年教师也逐渐显得学术浮躁, 很少有人真正踏实地去搞科研, 影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以及培养学术创新能力。据统计, 当前青年教师搞科研的动力, 超过一半以上是为了“评职称需要”, 而选“为专业发展”的人数仅10%左右, 近30%的选“不喜欢, 但没办法”。

1.2 学校方面

学校的行政化痼疾, 让很多年青教师都寄希望于行政上有所发展, 从而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并且,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学术评价主要是依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指标数量来衡量, 这种量化的评价标准难以保证每位青年教师都端正心态。学校建立奖金等激励机制, 本希望促进教学科研, 但是由于学校财务、绩效、报销政策的变动, 导致青年教师的学术态度发生扭曲, 让其对自身的发展处于消极状态。同时, 现在相当部分学生厌学而热衷于网络游戏等新问题层出不穷, 让青年教师承担高负荷的教学任务和高难度的教育工作, 逐渐地他们就失去成就感和幸福感。

1.3 个人方面

对刚上岗的青年教师而言, 自身的职业定位 (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方向) 还不明确, 仅把教师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当物质理想与收入现实产生差距时, 青年教师就开始感到迷茫和无助, 使自身发展陷于低落状态。在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作用下, 青年教师时有工作懈怠或辞职现象出现。

2 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

2.1 以教学发展为切入点, 加强青年教师的品德修养, 促进自主发展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作为青年教师, 刚踏上工作岗, 站稳讲台是其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未形成稳定的职业操守, 易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导致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因此, 青年教师要学会在教中学, 在学中思, 不断提高教学的研究能力, 可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让其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因此, 应让青年教师处于传授知识和育人的教育氛围中, 踏实地去履行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同时, 要通过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来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 学校要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实践活动, 以提升师德修养。每个青年教师的发展都是个性化的成长过程, 只有通过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才能对教师自我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2 为青年教师减压, 建立师徒结对机制, 开辟青年教师的成长通道

良好的身心状态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学校管理或服务部门应对其生活、职业发展、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予关怀,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信任和肯定, 为其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这样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有利于营造发挥他们才能的工作氛围, 提升幸福感。同时, 学校应积极开辟成长通道, 创造科研、教学、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条件, 使他们尽快成为新一代教学和科研骨干。因此, 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可以建立师徒结对机制, 让教学经验丰富、科研突出、爱岗敬业的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度过适应期, 解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的困难和困惑, 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时间。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评价体系, 为青年教师定制发展规划

职业评价体系的合理程度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也是重要的。要建立科学的职业评价体系,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有效激励青年教师的发展。要着眼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为教师提供发展方向和成长建议。青年教师在学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 也要注重个人发展, 并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因此, 学校要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 由系、部教研室负责人或学科负责人与青年教师一起为其制订成长计划, 并设立教师发展中心, 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为青年教师规划3至5年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目标, 保障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总之, 培养青年教师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学校应多方并举, 积极开辟成长通道, 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6.

[2]肖雨枫.高校青年教师脚踏实地者居多[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4-16.

狠抓管理谋发展实践创新技术特色 篇9

一、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的是根据被管理者的需求, 管理者采取各种相应的方法, 使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期望而行动。在我国, 大部分小学都是公立学校, 这就造成了激励制度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被很多小学的管理者忽略了。很多小学教师在这样一个缺乏激励制度的情况下, 教学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兴趣与热情。拥有兴趣和热情的教师必然会促进教学, 但是在缺乏激励制度的情况下, 这样的兴趣和热情是不可能持久的。

(二) 教育管理观念滞后

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 教育管理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 在我国的小学管理中管理者们的教育管理观念严重滞后, 这就造成了教育也随之落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缺乏对新形势和新教育背景的研究, 这就造成传统的管理观念成为了落后的管理方式的保护伞。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 看清形式, 及时更新自身教育和管理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

(三) 缺乏完善的管理队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存在定式思维, 有很大一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都单纯的将教育管理作为行政管理, 只需要教师按照服从和照办的方式来工作, 这无疑阻碍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创新意识。

(2) 用人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 管理主体往往存在能级不相符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一套完善的作为支撑点的淘汰机制和用人机制。

二、促进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 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促进教育科学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激励教师们全身心的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是在管理者管理下以教师为主要实施者的培养学生的一项活动。因此, 学校必须要树立谋求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 施行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 以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化小学教育管理的方向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 统一式、权威式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于小学的管理当中, 这无疑违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让人去发展自我, 反正自我的个性, 我们需要不断的去丰富、认识、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内心需求、重视精神激励、重视情绪和思想教育。我们要做到, 以教师为本谋求学校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求教师的发展。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 要育人先育己, 只有达到这样的一个优秀状态, 才能更好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工作。以人为本的最根本体现就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教师和管理者们只有切实落实这一理念,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成长。发展了多少人是管理的最大价值, 而不是做了什么事。要想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 就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管理环境, 充分发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 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 以保证学校管理的质量, 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 进一步完善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是实现教育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打造这样一支理想的教育管理队伍:

(1)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小学的管理人员或者教师都不可能是学习管理, 管理专业院校毕业的。所以,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方面缺陷是必然会存在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必须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接受相关的教育管理培训。

(2) 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反映出教学效果和管理效果, 学校需要对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评估。

(四) 为促进教育科学化管理, 需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学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相关的管理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教育科学化的发展。为适应现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必须要开展科学化的教育管理, 必须要树立以下观念:

(1) 在现代教育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权限, 这一方面在管理中十分重视, 因为这样对于落实责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做到权、责、利统一。因此, 要树立起教育管理自主化的理念。

(2) 民主化可以激发被管理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教育民主化。因此, 要树立起教育管理民主化的理念。

(3) 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开放, 现代教育管理也应该摒弃封闭式管理系统, 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育科学化管理要想实现, 如果没有开放化的管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 要树立起教育管理开放化的理念。

总结:要想让小学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科学化管理的支持。但是, 要想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在各个方面都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于这些困难我们必须要一起努力克服, 寻求解决的办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在这样一个新的教育形势下, 对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小学的教育管理手段和管理思路等, 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时也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小学教育,创新,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卫军.探索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新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

[2]刘建.素质教育呼唤班级管理科学化[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11) .

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发展 篇10

一、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1. 完善课程内容整合。

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 “校内外联动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学校管理实施网络,规划课程实施方案。确定课程基本模块:按照课程组织形式的不同,分成三个模块:社会实践,主题探究、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以省编教材为主,亲近自然、素质基地训练、爱心服务。主题探究: 阅读清河、走进社区、沉陷探秘、皮革世界,这个模块列入课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校园文化:不定期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 班队活动、篮球健身等活动。竭力开发学校资源———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开辟班级文化,让盆花、图书、特色角等走进教室; 紧抓学校篮球体育特色;加强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橱窗等阵地建设,为学生的成果展示提供平台。

2. 创建学校特色课程。

一、二年级平安文化主题实践课程: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实践活动,组建小交警队, 分发小黄帽和“让”字牌,在学校创设的 “交通模拟区”进校小交警演练活动,上交通安全课等,营造“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的观念。

三、四年级《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主题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礼仪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如每天进校时敬礼、 问好、姿势的训练,升旗仪式的规范性训练;站、坐、行姿势和做操动作规范训练, 以及养成文明礼貌和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等训练。开展“感恩节”主题实践等活动, 编制校本教材、开始礼仪训练课,让良好的礼仪文化和行为、规范习惯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

五、六年级篮球传统项目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以篮球点校为依托,编写了篮球校本教材,开设了篮球校本课,创编了篮球操。 开展篮球文化主题探究与校园小投手实践活动。在“市长杯”投篮大赛中学校团体总分获得四连冠。

二、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

我校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内调” “外调”管理措施的制定,重构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实践导行”注重学生能力提高,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依托社区资源,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注入成长动力。

1.“内外”结合,促管理。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指导协作联合体”即:教师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 教师固定,即明确每一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课时纳入课表。年级协作,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实践探究阶段,要以年级为单位,把一个年级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参与课程的实施。如某班进行活动时,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首席指导教师,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班主任是辅助活动教师。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一般参与教师的责任、权、利关系,以免使教师协作流于形式。学校协调,是指学校的各个管理和职能部门都要为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年级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实践导行,重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小课题为切入点, 根据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不同形式内容的探究。低年级注重综合实践基本素养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懂得提问,知道怎样搜集、整理、筛选资料。中年段侧重技能训练,如在课堂中加强实验、制作等手工项目,在“鸡蛋撞地球”“水果秘密”等课题实验中去总结和归纳,让一个个小课题成为孩子们发现世界、探究奥秘、培养能力的窗口。高年级侧重调查报告,以小发现、小报告为主,让孩子们去亲自了解社会,体验感悟生活,从中总结归纳,形成理性思考。如在“阅读清河”主题探究活动中,要求孩子从调查入手,了解清河文化及发展;“京剧脸谱”从戏曲入手,进行国粹文化探究。

3. 依托基地,拓资源。

阜新市清河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逐渐形成了 “转型”的特色产业。为了让学生在这些特色产业中深入地了解家乡,学校建立了棚改沉陷办、清河门区实践基地、电厂、老年公寓、辽沈战役纪念馆基地四个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了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劳动,定期安排校外辅导员来校给学生做知识讲座。先后进行了“小记者家乡行”“童眼看棚改”“阅读清河”等系列长周期主题研究活动,一个个鲜明的主题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框架,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

三、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我们采用“双轨”并行的评价方式,有效关注学生素质综合发展。总体评级方式:平时表现×50% +期末测试成绩(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 ×50%=学期本学科测评总成绩。

轨迹一:平时表现。课堂评价主线,以“雏鹰夺星”活动为评价载体,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方式,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分值,小组成员通过活动完成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社会综合评价主线:家长、校外社团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搜集资料等校外表现,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评价。家长评价每月一次,以“涂星和描述性评语”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成长册中。社区评价每学期一次(以活动小组为单位),以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进行评价反馈。

轨迹二:期末测试。每一年段的期末测试分为 “考察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和“理论测试”两部分。 各项测评分数最终转化为等级评定,设优秀、良好、 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将等级评级与描述性评级相结合。

四、多项举措推进区域发展

1. 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区域联片教研。

清河门区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每月定期活动, 实现了区域联动教研。我校采取“四动”策略,在 “动”中求突破、求发展,即骨干先行带动、指导资料启动、家校合作联动、规范管理推动。我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小组,由校长、教务主任、 骨干教师组成。另外,还通过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开展活动特别是课外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况、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及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实。

2. 分享经典主题活动,城乡学校交换空间。

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我们先后策划了“两代赛文明”“雏鹰夺星”“架起连心桥”“阅读清河” “沉陷探秘”等大主题活动。先后同区内周边农村学校进行基地互换活动;同河西镇蒲草泡小学、阜新县蜘蛛山乡中心小学开展了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到农村去参观养殖、体验农活劳动,将村小的孩子接到城镇体验市场蔬菜价格调查、皮革园区实践等活动,使城乡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 课题科研引领,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篇11

一、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必要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重心必须下移

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课程改革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从跑道到跑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当今时代教育理念的变革——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体系,教育不仅反映认识和知识的传递,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呈现静态的平面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着的一系列生活联系或者故事和事件,教育的意义则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得以实现并显现出来,教师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实现并创造教育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在职前的师范课堂里完成,需要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环境中经过实践、体验,获得不断提高。因此,教师教育重心必须下移,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与理想场所。

(二)现代教育赋予新型学校内在发展功能

中小学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重建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学校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古人云“教学相长”,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组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环境,学校应当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功能。

(三)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一线,在行动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根植于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掌握理论知识不仅需要外界的输人,还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促进教师的情境化理解;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产生于专业活动并生成于对专业行为的反思中;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主题的研究,这种研究不能离开现实,不能离开与学生、同事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探索。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必须立足一线,在行动中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走持续研究之路 持续、有效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走上讲台,即实现教育意义。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在理解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中进行着不同的知识建构。所以,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具有高度的研究和创造的性质,教育、教学、研究是其工作的整体构成。教师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提升专业水平与专业表现”,形成自觉的教育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在专业化发展上站立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自强、自立、自尊、自为,才能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改革这一伟大事业。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专业生活方式

形成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目标。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和学习意识到每个教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并付诸实施与实现,是教师工作专业性质的具体体现。当教师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他的工作是专业的;当教师总是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他就是在经历和形成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就是要促进大多数教师形成这种“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专业生活方式。

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有效策略

(一)建构学习型组织

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教师群体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理应起带头示范作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意义是将学习作为教师和学生发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要求:1、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促使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持续地增长,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2、确立新的生活态度、工作境界。学校是一种以学习为本质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使师生获得共同精神享受,教学相长。它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3、创建成长共同体。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依赖某门学科,某个教师而孤立发展。 “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师普遍缺乏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必然会导致对其他学科教师工作价值的不正确评价。”学习型组织通过创设一种团队发展精神,营造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环境,促进学校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机制。4、整合发展目标。现代教育理论扩展了学校的办学功能,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总目标题中应有之义,学习型组织必须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加以整合,形成总体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规划。

(二)开展行动研究

长期以来,构成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分离,因此,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选择。行动研究是具有行动特征和行动意义的研究,是教师行动者自己开展的、在日常的行动现场、伴随着行动过程进行的、着眼于行动改善的研究。当然,这里的“行动”指教师的专业行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有以下多项功能:1、教师本身通过行动研究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学校教育的问题将因行动研究得以重视而获得解决和改革。3、学校教育活动尤其是课程改革,将因行动研究而得到创新。4、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可以靠行动研究得以落实。5、各校行动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与应用,有利于促进学校专业的共同进步。

(三)重建群体观念

现实生活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普遍着重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较少有同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未能充分展现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与荣辱与共的深层认同。如果教师团体不能成为一种专业群体,那么教师在职进修可能形成下列几种现象:1、教师进修的动机可能侧重个人的利益。2、教师进修的内容未必符合专业成长的需求。3、教师进修的方式可能缺少团体内的互动。4、教师进修的结果可能着重个人相关资料的获得。这四种结果对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涯发展固然无可厚非,但未必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进步。因此,教师在职进修过程中,一定要先使教师群体意识与群体认同成为教师进修的主要动力,让群体的互动关系成为教师进修的主要方式,更要让群体的需求与目标成为教师进修时选择内容的依据,形成全体人员具有荣辱与共的情怀。唯有这样,才能将个体的教师融人到教师专业群体中去,兼顾个人需求与群体专业发展,达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发展学校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生动化体现,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性化实施,是充分开发校本资源的创意化行动,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是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处理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时,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要基于对学校教师素质的现实了解和发展潜能的理性预测。2、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指标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创意的充分展现,以及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充分体现。3、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发展要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的构建和提示。

(五)营造专业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底色。从学生成长的视角来理解教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当下的中小学文化必须寻觅、发展新的支点,强化专业文化特征:1、教师专业文化的创新。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建设,势必应该改善教师的文化素养。2、教师专业文化的融合与拓展。教师专业文化作为中小学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融人丰富多彩的学校生命,才能在校内各种文化的整体建构中取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分析思考当前学校文化特征;确定学校文化发展方向;规划并努力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积极塑造教师专业文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六)建构新型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大力实施以研究为主线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使研究成为改进教学、改善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1、开设各种讲座、报告,帮助教师明确发展自己专业素质的意识;2、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途径设法营造“研究状态下工作”、“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氛围,激励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3、组织教师申报各种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定期进行专题研讨、积极撰写教育案例,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实教育教学知识、完善教育教学技能,学会教育科研,享受“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乐趣。

(七)改革新型教师专业认定

教师发展学校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蕴,体现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人文性质和人文关怀,它着眼于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汇聚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丰富的原生资源,要求我们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发现教师,重新认识学校,积极改革教师评价。它需要教师工作时:1、能基于学生时代的经验,2、不断地进行在职培训,3、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4、经常地和同事进行日常交流,5、定期参加有组织的专业活动……需要教师强化专业技能:1、提升工作的理论含量。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教育理念。2、不断扩展专业能力。关注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伴随学校提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功能的延伸,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素质。3、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重建新的知识体系,重构知识观,内化和升华专业素养。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篇12

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 给平静无波的教育带来了一片生机, 从此,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感悟生活, 触摸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不断增高,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新的教学技巧, 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元的评价体系, 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 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大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们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 尝试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推进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 形成了以实践活动为代表的新的教育形式。我校从2003年起响应教育部新课程的倡导, 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地方课程, 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周边的资源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水资源现状和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例如:语文课教师结合“请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组织学生到街上考察商店的店名是否规范, 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是不是使用了普通话。数学课老师指导学生在农贸市场调查蔬菜的价格、丈量操场等。科学课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学校的树木, 测量树的大小, 高矮, 观察下雨前蚂蚁搬家的情景, 探索它们搬家的原由等。信息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其中的原由, 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前期的调查, 计划的制定, 过程的落实, 后期的终结汇报等每一个环节。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同时也为实现素质教育找到了突破口。

三、以亲历实践为原则, 指导学生深度探究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 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缺乏, 思想单纯, 因而实践活动范围应以校内、家庭和所在社区为主, 活动的主旨应以教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和在教师或者家长能有效控制范围内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为主。

基于学生的实际和对学生的认识, 我校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持续、深入地探究。在整个过实践活动中力争做到目的明确, 方法得当, 收集资料真实, 过程扎实。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每个环节, 同时还要有参与活动的体会、感受、建议等。学生在进行汇报成果的过程就是对实践活动总结反思的过程, 将活动中的收获进行二次加工,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同时在完成活动的总结材料的过程中, 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六年级开展的《利率调查》的实践活动, 何老师先在学校给学生介绍利率的基本知识, 然后组织学生到农村商业银行实地考察, 学生主动向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关于利率的问题, 利用考察学到的知识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不仅学会了利率的计算方法, 养成了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以周边社区为依托, 挖掘地方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需要教师的精心挖掘, 整合学校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社区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 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敬老院、工厂、农场以及社区等自然资源;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社区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等人文资源;以及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全社会的人都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充实学生的学习资源。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教育对社会的依赖程度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学校的教育, 离开社会生活这个大背景, 孤立的进行说教, 是不现实的。近年来, 我校不断加强和周边社区、行政村、单位、企业的联系, 开发利用周边的地方教育资源。目前, 我校以学校周边的社区、单位为依托, 根据其自身优势建立了多个实践活动基地。如以开展统计、概率、利率研究为主题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本地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变化为主题,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景观实践活动基地———红鼎高尔夫球场、中安。翡翠湖、水天花园、香溪美林别墅群;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环保实践活动基地———同兴码头、廖家浩、同兴垃圾处理有限公司;以了解我们身边的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园实践活动基地———同兴工业园区。以及反映农村变化的猪儿山庄农家乐和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的献爱心活动基地———敬老院等。

五、以特色教育为途径, 推进学校持续发展

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需要不断的持之以恒的坚持。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 积累了大量实践活动的经验, 对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每年均有优秀的实践活动方案, 学生的小论文和其它作品多次在市级获奖, 如:《拯救水中的大熊猫———桃花水母》实践活动获市级二等奖。《廖家浩桃花水母生活状况考察及保护建议》和《关于同兴垃圾处理厂的考察报告》获市级一等奖。何倩同学制作的《走进桃色精灵》获得第六届“重庆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网页制作三等奖。如今, 我校的教师每年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每年春暖花开的3月, 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献爱心, 到河边捡拾白色垃圾。此时也是廖家浩濒危动物桃花水母现身之时, 组织学生参观廖家浩, 采集水母标本, 动手测量水母的大小, 观察他们的生活规律。5月, 带领学生参观风景如画的别墅群, 欣赏碧波荡漾的金龙湖,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10月, 参观宽敞干净的厂房, 了解我镇企业创业的艰辛和发展的历程。参观同兴垃圾处理有限公司, 了解垃圾处理的程序等。

目前, 我校已能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 多层次, 全方位的开展实践活动。我校教师在对这几年的实践活动反思的基础上, 对活动进行分类整理, 准备开发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如今, 打造实践活动特色, 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上一篇:班班通下一篇:中国主题酒店发展